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2024-05-30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精选五篇)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7~78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口底化脓性蜂窝织炎2例,颈深部化脓性蜂窝织炎4例。平均入院前病程2d,均并发有程度不一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8~46次/min,心率100~168次/min,口唇发绀,颈部肿胀,部分皮纹消失,甚至呈橘皮样改变,血氧饱和度在60%~85%之间。其中1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表现为阵发性躁动或淡漠,考虑并发有缺氧缺血性脑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于病床,去枕或肩背部垫枕,床旁Datascope Passport多功能监护仪监护,充分暴露颈前区,该区常规消毒,用0.5%~1.0%盐酸利多卡因行颈前区皮肤、皮下脂肪及颈浅筋膜层局部肿胀麻醉,麻醉时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沿颈前区一皮纹方向,间断切开皮肤,使每一切口长约1~2cm,各切口间距2~3cm,此为一组切口。切口深达颈浅筋膜层,并必须钝性分开该层。切开后,切口通常因高张力而裂开0.5~1.5cm。之后,每间隔5~8条皮纹,再切一组小切口,以此类推,使小切口弥漫于颈前区。根据肿胀程度,切口可上至下颌缘,下至胸壁上部,左右侧至胸锁乳突肌后侧缘甚至项部。切口完全完成后,创面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单层或双层覆盖,再覆盖无菌纱布3~6层。如有原发病变脓肿形成,即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创面渗出情况更换油纱和无菌纱布,待渗出减少后,仅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时,配合全身抗感染、对症等治疗,保持病房及患者接触物清洁,以避免小切口感染,便于小切口的Ⅰ期愈合。

2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2~6h,呼吸频率<30次/min,心率<100次/min,血氧饱和度>95%,呼吸困难改善,口唇红润,2~3d后,切口创面无渗出,裂开之小切口也因肿胀消退而黏合,5~8d后患者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小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小切口均未缝合而Ⅰ期愈合。随访2例,小切口十分隐蔽。

3讨论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口底化脓性蜂窝织炎、颈深部化脓性蜂窝织炎和项痈等诸多疾病。由于颈部被环状皮肤及浅筋膜包绕,一旦上述原发疾病感染扩散,即会出现颈部软组织炎性水肿,导致气管受压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治疗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通常情况下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1]。气管切开术为抢救危重患者的手术,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气管切开术的应用范围虽逐渐扩大,但气管切开术需要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谨慎操作完成,同时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据国外文献报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7%~48.0%,死亡率为1.4%~5.6%[2]。为此, 经过临床实践,作者总结出了弥漫性减张小切口这一治疗颈部化脓性感染并呼吸困难的方法。

作者认为:(1) 弥漫性减张小切口这一方法,操作简单,风险性小,无需耳鼻咽喉专科医生操作,也无需特殊器械,手术切口浅,未达肌肉及血管层面,损伤小,相应风险减小。(2)避免了因气管切开术所致的诸多并发症。气管切开术常见并发症有:出血、皮下气肿及气胸、脱管、窒息死亡、喉狭窄、食管气管瘘[3]。傅启红等[4]认为感染尤其常见,在气管切开术后,位于声门下和气管插管气囊的上方气管内常有分泌物和术后切口血性渗出物潴留,为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这些分泌物如果不被及时清除,不但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5],同时可造成气管切口创面感染和组织坏死,向后甚至侵蚀颈段气管后壁和食管前壁,形成食管气管瘘。(3) 缩短了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由于行了颈部弥漫性减张小切口治疗,颈部肿胀可因从小切口的炎性渗出迅速减轻,避免了颈部软组织坏死及坏死后代谢产物的吸收所致的全身反应和病理生理改变,利于原发病变微循环改善及炎症吸收,而气管切开术仅为改善呼吸困难,对颈部肿胀及原发病变无引流和减压作用,病变部位微循环无明显改善,患者炎性病变改善慢,相应住院日延长,医疗费用增加。

术中注意:(1)切口应深过颈浅筋膜层,以达到充分减张目的。(2)切口应小而多,故称其为弥漫性小切口。如果切口过长(>2cm),术后切口不会因肿胀减轻而自行黏合,延长了愈合时间,甚至需缝合而愈;如切口少,则减张效果差,不能及时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及病变部位微循环。(3)局部肿胀麻醉时床旁应常备监护仪,便于监护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有关指标,同时麻醉液注射量不应追求多,否则,可能因过多注射麻醉液而加重呼吸困难,导致窒息,适得其反。(4)手术操作力求快而准,术前应标记好切口部位、数量、长度及范围。(5)切口应沿皮纹理进行,避免术后瘢痕形成,以符合微创和美学要求。

术后护理不能忽视,一定要保持病房及患者接触物清洁,以烧伤患者隔离护理标准为术后护理的标准比较妥当。

当然,患者如因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发窒息,该法不适宜,应首选气管切开术,以便于迅速改善窒息所致的缺氧状态,以抢救生命为第一。

总之,作者认为用弥漫性减张小切口法治疗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呼吸困难,操作简单,风险性小,缩短了治疗病程,降低了医疗费用,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效果明显,便于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呼吸困难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用弥漫性减张小切口治疗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呼吸困难8例,全程观察疗效。结果8例患者经弥漫性减张小切口治疗后,治愈率达100%(8/8),均Ⅰ期愈合,平均治愈时间6d。结论弥漫性减张小切口治疗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呼吸困难,疗效肯定,操作简单,便于推广,避免了气管切开术所致的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减张,小切口,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呼吸困难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60-861.

[2]卜国铉,杨占全.手术创新与意外处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卷[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7-673.

[3]徐赛男,雷贤凤,王照亮.气管切开术并发症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99:710.

[4]傅启红,王杰,刘国旗,等.气管切开术中采用气管弧形切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146.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9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胆囊结石病史1~9年, 平均病史 (3.1±0.5) 年;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32例;胆囊炎发病时间1~28 h, 平均发病时间 (8.6±1.3) h;患者年龄23~89岁, 平均年龄 (53.6±1.4) 岁;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病史1~8年, 平均病史 (3.3±0.4) 年;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30例;胆囊炎发病时间1~29 h, 平均发病时间 (8.5±1.2) h;患者年龄22~87岁, 平均年龄 (53.8±1.3) 岁。两组上述四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具体步骤为:患者在麻醉后, 在右肋缘下方位置作一个手术切口, 切口大小控制在12 cm左右, 至胆囊位置实施逐层分离处理, 使胆囊区域能够充分暴露, 对胆囊实施减压处理之后, 对胆囊进行游离并彻底切除, 检查无误之后可以留置引流管, 最后进行常规手术缝合处理, 术后应该做好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3]。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具体步骤为:患者在全麻后, 采用四孔法操作, 将治疗所需的腹腔镜逐渐插入, 对腹腔内的实际压力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直至达到三角区, 如果由于颈部结石嵌顿, 导致胆管发生粘连, 应该选择此位置没有血管分布的区域实施减压处理。然后对胆囊管以及动脉的具体走向进行仔细观察, 对胆囊管实施彻底的游离处理, 对三角区进行解剖, 将胆囊逐渐切除。在操作过程中务必注意, 不要对肝外胆管造成损伤, 采用镜下标本钳 (标本袋) 将胆囊取出。术后应该做好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4]。

1.3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无效:疼痛、呕吐等结石和胆囊炎症状没有减轻, 患者机体功能仍有明显异常;有效:疼痛、呕吐等结石和胆囊炎症状明显减轻, 患者机体功能有所好转;临床治愈:疼痛、呕吐等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 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正常[5]。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选择胆囊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后排气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可以下床活动时间、胆囊切除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治疗效果、胆囊手术期间不良反应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

1.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 当P<0.05, 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并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74.5% (治愈11例, 有效24例) ;治疗组患者中2例因胆囊三角粘连严重中转为开腹手术, 中转率为4.3%, 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1.5% (治愈21例, 有效22例) 。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胆囊手术操作时间和胆囊切除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治疗组胆囊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胆囊切除手术期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3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后排气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可以下床活动时间: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后排气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可以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2.4胆囊手术期间不良反应人数: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期间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达到19.1%;治疗组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达到2.1%。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讨论

胆囊结石疾病病情进一步发展, 一旦造成胆囊颈部嵌顿, 胆汁排空过程会严重受阻, 胆囊内压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异常升高, 引发胆囊急性炎症;造成胆囊颈管与Calot三角及位于肝外的胆管间出现炎症、充血、水肿和粘连等现象;甚至还会导致邻近的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器官发生严重的粘连或包裹现象。此时选择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术方式进行治疗, 无疑会比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因此以往临床上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急性胆囊炎疾病患者, 在病情得到明确诊断之后, 多数情况下直接实施开腹手术治疗。随着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临床手术操作技术经验的提高和积累, 在我国近年来已经大大放宽了该项疾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急性胆囊炎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可以使该项技术的微创、恢复速度快、疗效确切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的的过程中应该对操作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胆囊、Calot三角应该达到充分显露程度:胆囊颈部结石疾病除了导致胆囊及胆囊颈管炎之外, 引起周围大网膜、胃肠出现粘连包裹的可能性较大, 而病情反复发作, 且每次发作病情会持续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对胆囊炎症及粘连程度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为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使胆囊充分显露,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避免胃肠腔处于充盈胀气状态, 术前实施灌肠、禁饮减压处理。b.对患者的体位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保证右上腹有足够的操作空间。c.用电凝钩或带电凝分离钳自胆囊底部位置开始逐步向胆囊颈部对粘连实施分离处理, 有时还可以采用吸引器边吸边对胆囊与周围的粘连实施钝性分离处理;d.如胆囊颈部位置相对较深或胃肠及网膜隆起对手术操作视野造成遮挡, 可以采取四孔法, 多一把器械可以帮助暴露。 (2) 胆囊三角的解剖:胆囊及三角区域充分显露出来之后, 对胆囊颈管和三角区实施解剖是手术操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步骤。 (3) 胆囊颈、管部结石处理:胆囊颈管结石嵌顿, 会使胆囊颈管处于扩张增粗状态, 而胆囊炎症明显增厚, 同样会使胆囊管壁异常增粗。需进行妥善处理, 结石位置距胆总管相对较近的时候, 用弯钳试向胆囊方向进行轻轻挤压, 使嵌顿结石能够进入胆囊。如果挤压后结石仍然不能进入到胆囊内, 可对胆囊颈管结石靠胆囊管侧实施纵行切开处理, 再对结石进行挤压后将其取出, 避免对胆总管、肝管造成损伤[6]。

摘要:目的 对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式对患有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9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7例。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胆囊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后排气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可以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胆囊切除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胆囊手术期间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式对患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参考文献

[1]杜立学, 张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夷528倒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7 (12) :119-120.

[2]刘培万, 保红平, 姚永良.等腹腔镜胆囊忉l奢木治疗急性鲒石性胆囊更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昔通外许进展, 2010, 13 (11) :151-152.

[3]杨子健, 肖翔, 李玉山,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颈管结石嵌顿性胆囊炎52例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20 (15) :359-360.

[4]董嘉天, 何涛, 程志俭.胆囊颈管结石嵌顿腹腔镜手术38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4 (19) :663-664.

[5]张吉祥, 陈训如, 罗丁, 等.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000例的中转开腹原因及主要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2 (13) :117-118.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共66例,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为10岁到80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31.4±2.9) 岁。所有患者均具备以下一种特点[2]:阑尾充血、肿胀, 阑尾表面覆盖有脓苔;阑尾已发生坏疽或穿孔, 腹膜炎已广泛形成。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根据多项资料记载的切口感染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手术开始前, 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如头孢类、喹诺酮类等进行预防, 在手术的过程中,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在患者处于良好麻醉状态的前提下, 进行腹膜切开时先采用小切口, 并使用吸引器将脓液吸走, 在切除的过程中要完全在腹膜腔中进行, 以防止切口受到污染, 在关闭患者腹膜之后要立即使用无菌手套, 并使用消毒液冲洗切口, 在手术之后能够及时地为患者换药[3]。

1.3 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中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例数与概率, 并以此来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2 结果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显示, 66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共4例, 切口感染率为6.1%, 其中1例患者为高龄患者, 其身体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2例患者患有慢性疾病, 1例患者为糖尿病, 另1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1例患者为手术过程中操作未严格控制无菌而造成感染。

3 讨论

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外科手术后较容易发生的并发症, 而合理地、适量地选择抗菌药物则可以对切口感染进行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急性阑尾炎在发生后如果出现穿孔和化脓, 会导致腹膜感染更加严重, 而腹腔内因人体免疫反应涌出的渗液体积增加, 在手术结束后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所以当患者发生急性阑尾炎时, 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诊断与处理。阑尾炎切除手术后发生的切口感染主要是由大肠杆菌与厌氧菌引起, 故如本文所言, 使用头孢类、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用药可以有效地抑制上述细菌的生长繁殖, 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切口为第3类切口, 在手术的过程中, 一般建议将腹膜外翻以保护切口不被污染, 也便于手术在腹膜腔中进行。利用腹膜腔的严密的结缔组织作为天然的保护膜, 并利用其吸收功能来将腹腔中的渗出液吸收。本文对患者进行创口清洗的杀菌剂为碘伏, 该药物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杀菌剂, 其对皮肤黏膜无刺激, 且杀菌的作用强, 抗菌谱广, 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前皮肤的消毒与手术后切口的清洗[4]。

根据多项资料显示[5], 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时间比较集中, 一般为手术后的第4天到第7天之间。切口污染对于切口感染而言是最直接的诱发原因, 且根据细菌的生理活动而言, 其对数期为发生感染后的5天到10天之内, 所以建议在手术后于皮下组织处放置引流条, 减少细菌的培养基, 也减少细菌的总数量。

综上所述, 针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手术前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手术结束时埋置引流条以降低细菌生存率, 使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高君, 曹秀堂, 索唯江, 等.11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防范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7 (4) :397-398.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四外科性[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48-1152.

[3]王明太, 刘郑和, 葛波涌.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预防[J].临床医学, 2011, 25 (9) :58-59.

[4]刘俊斌.普外科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中抗生素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5 (5) :597-598.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篇4

资料与方法

收治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患者25例, 男15 例, 女10 例, 年龄12~78岁, 平均43.8 岁。临床症状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病史, 伴有恶心、呕吐21例;体温均37℃以上, 右下腹麦氏点处有局限, 固定压痛, 有反跳痛。腹部触及包块3例, 中毒性休克1例, 肠鸣音减弱9 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22 例。肥胖15 例。合并冠心病1 例, 糖尿病3例, 高血压病5 例。患者术后3~5 d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并见脓性分泌物,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手术后切除阑尾送病理检查, 均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治疗方法:切口感染的早期, 每日用75%酒精敷切口并用红外线烤灯照射, 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 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获得控制。切口有明显脓液及脂肪液化时应拆除缝线, 放置碘伏纱条引流, 经切口换药, 肉芽红润, 无明显脓性物, 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可Ⅱ期缝合或用蝶形胶布将切口拉拢对合。

结果

本组25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出院。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发病率约1/1000[2]。患者一般需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很多, 找出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才能有效控制术后切口感染。

肥胖患者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患者由于切口脂肪厚度大, 使术野的显露与手术操作受到影响, 过度牵拉使局部组织细胞受损, 使血液循环较差的皮下脂肪层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受阻。另外, 组织水肿, 肥胖的腹壁脂肪液化、坏死, 容易发生感染[3]。因此, 要注意对脂肪的保护, 尽量少用电刀切开脂肪层, 要做到锐性整齐切口, 避免潜行分离;术中缝合腹膜后,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将游离的脂肪组织清除干净[4], 可减少切口感染。

阑尾的病理类型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易发生切口感染, 腔内易繁殖细菌, 感染较严重。因此, 早就医、早确诊、早手术是减少切口感染的最关键因素。原则上阑尾炎一经诊断即行手术。趁疾病早期炎症较轻, 可减少手术难度和病程, 对机体干预小, 切口感染率低。术中应加强无菌操作, 用切口保护装置或用纱布将切口隔开保护, 开腹后应及时吸除腹腔内脓液, 再用干纱布蘸净腹腔脓液;在处理阑尾的全过程中, 要做到用器件操作, 手尽量不接触阑尾和脓液, 污染的器件及手套要及时更换;找到阑尾后即用纱布将阑尾包绕隔离, 保护腹膜外各层不受腹腔脓液污染;在缝合腹膜后, 以碘伏反复冲洗切口各层 (冲洗1 次, 缝合1 层) , 以杀灭切口内种植细菌而减少切口感染机会。刘淑真等使用0.5%甲硝唑或0.5%碘伏冲洗切口, 切口愈合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5]。

手术时间影响切口感染。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汗液会进入切口, 感染机会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局部组织缺氧与牵拉时间有关, 时间长导致抗菌能力降低[6]。降低手术时间, 减少切口组织受污染的机会, 细菌繁殖降低也利于切口愈合。

切口选择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切口的选择应以充分显露术野为前提, 选取接近病灶的部位, 达到利于操作, 降低切口感染率的目的。因切口选择不当造成手术难度增加, 同时增加了手术感染的机会[7~9]。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诊断明确者, 应选择常规右下腹斜切口, 并以压痛部位最明显部位 (病灶部位) 为中心, 以“麦氏切口”为基础,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适当向内外稍加偏移切口, 而不一定生搬硬套地选取标准的“麦氏切口”。若考虑局部粘连和异位的可能, 可选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查探, 可在术中延长切口,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利于脓液清除, 减少切口污染。切口大小适当, 避免过小而致牵拉过度, 引起组织挫伤。近年来, 有学者提出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或低位切口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10]。

手术方式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切口感染在行开腹手术时的风险高于腹腔镜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能够避免切口与阑尾及腹腔脓液的接触, 并且可以在直视下彻底清除和冲洗腹腔, 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研究表明逆行法切除阑尾可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率[11,12]。逆行法切除阑尾时易造成阑尾不能及时取出, 不能及时包埋暴露的两残端, 增加切口污染的机会。

庄永敬等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的阑尾炎, 术后一般不主张冲洗与引流, 因术后放置腹腔内引流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13]。但对阑尾炎合并穿孔, 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的复杂性阑尾炎需另戳孔放置引流, 可引流腹腔内残余脓液, 减少腹腔残留脓肿的形成。

目前已公认:阑尾切除术后的切口感染以肠道内源性多重细菌混合感染为主[14], 厌氧菌感染率与病理类型严重程度成正比, 在麻醉诱导前30~60 min给药最合理, 可以明显减少切口感染, 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对术后切口感染也无明显益处。

姜海毅等研究表明[15], 术后首次换药时间大于3 d者, 切口感染率高。因此, 需早期给切口换药, 若怀疑切口感染, 可每日用酒精纱布湿敷切口, 结合术后红外线理疗可改善切口周围血运, 增强局部抗菌能力, 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肥胖、阑尾的病理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选择、手术方式、腹腔内放置引流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早期换药、术后切口红外线理疗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必要的有效措施, 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 可减少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患者25例, 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于术后2周治愈出院。结论:肥胖、阑尾的病理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选择、手术方式、腹腔内放置引流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早期换药、术后切口红外线理疗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必要的有效措施。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篇5

1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6例中合并腹腔残余感染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8岁, 自发病至手术时间最长48h, 最短8h。9例中2例术中合并阑尾穿孔, 其余7例为化脓坏疽性阑尾炎, 且合并急性腹膜炎;其中盆腔脓肿6例, 膈下脓肿3例。

1.2 临床表现

症状出现在术后5~10d。主要表现为发热、腹部不适和腹泻。或伴有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 如排便次数增多、黏液样便、排便不尽感等。触诊时可有下腹部压痛, 或可及痛性包块, 直肠指检, 在直肠前可触及触痛的肿块。

1.3 诊断

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 腹部彩超可见腹腔脓肿等, 可明确诊断。

2治疗

(1) 一般治疗: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给禁食、水或流食, 半卧位, 如腹胀明显可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能量及电解质。 (2) 抗菌素应用:致病菌多来自于肠道的厌氧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脆弱拟杆菌混合性感染, 术后针对性选抗生素, 对厌氧菌感染一般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 (3) 中药口服:以清热解毒, 活血化淤, 通里攻下为主, 采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0g (后下) , 芒硝10g (冲) , 苡仁30g, 败酱草30g, 牡丹皮15g, 桃仁15g, 冬瓜仁15g, 紫花地丁15g, 金银花15g, 炮穿山甲6g, 皂刺7g, 甘草6g, 水煎取汁, 每天1剂, 分2次口服。 (4) 甲硝唑或温盐水保留灌肠及坐浴, 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促进脓肿吸收。①B超和CT引导经腹部穿刺引流腹腔脓肿。对单个的与腹壁间无肠管阻隔的脓肿, 可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②盆腔脓肿的最适当治疗方法是经直肠引流。在适当麻醉后, 首先用细针经直肠壁穿刺入脓腔以明确诊断, 然后用止血钳开放脓腔, 留置引流物2~5d。引流物应柔软以防穿入邻近器官。③肠间隙脓肿、多发性脓肿或经皮引流失败者需行开腹手术引流。

3结果

本组236例中合并腹腔残余感染9例, 发生率3.81%;9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7例经穿刺引流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12d。

4讨论

腹腔内残余脓肿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后较为常见, 因此明确腹腔残余脓肿原因, 早期诊断, 采取有效治疗,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减少患者痛苦, 缩短病程。此外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残余感染更甚于原发病, 应重视预防, 阑尾切除术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 能够减少并发症出现。

4.1 原因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者操作技术。①阑尾根部因化脓水肿坏疽或穿孔, 残端不易行荷包包埋, 增加处理难度。②根部处理动作粗暴, 损伤肠管壁。 (2) 腹腔脓液排出、清洗不彻底或腹腔血肿继发感染。 (3) 腹腔引流管放置不合理, 引流不通畅。 (4) 粪石存留。 (5)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 导致脓液积聚。

4.2 诊断

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要求及早做出诊断, 早期诊断、正确定位对预后至关重要。除盆腔脓肿有典型直肠刺激征外, 其他部位腹腔感染常缺乏突出典型症状。对于阑尾切除术后数日内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 均应考虑腹腔感染可能, 并行B超等检查, 明确部位。诊断的点为: (1) 结合手术情况, 如有腹膜炎者术后残余感染机会较多; (2) 需排除切口感染; (3) 注意腹部有无固定压痛部位或肿块, 盆腔脓肿时直肠指检常能触及直肠前壁肿块; (4) X线检查在膈下脓肿病例常会提示胸膜炎性改变; (5) 超声检查对腹腔脓肿诊断和定位准确度较高, 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4.3 治疗

中药口服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及温盐水保留灌肠可促进脓肿吸收, 减轻局部症状。对脓肿已明确定位者, 应及早引流。有急腹症表现, 如肠梗阻、腹腔多个脓肿者, 宜早期剖腹探查。

4.4 预防

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常较原发病更为严重, 故应重视预防: (1) 彻底清洗腹腔, 吸净脓液是预防术后腹腔感染的重要环节。对于阑尾炎继发腹膜炎, 特别是弥漫性腹膜炎, 本身感染已扩散整个腹膜腔, 采用腹腔冲洗可迅速减少细菌数目及浓度。在手术中选择性对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及脓液 (虽局限于下腹部但脓液稠厚或局部坏死组织较多者) ,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2) 重视引流, 特别对阑尾穿孔致腹膜炎者尤为重要, 引流重点应是盆腔和阑尾窝, 引流管必须安放到位, 避免扭曲, 并注意通畅情况。根据外科引流原则, 以下情况时应放置引流管:①阑尾残端处理欠满意;②有明显脓腔者;③全腹膜炎行广泛腹腔冲洗者。术后, 对于引流管的无菌护理也十分重要, 尽量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 一般在术后48h左右拔管。 (3) 阑尾穿孔较大者, 应注意有无粪石存留。 (4) 牢固结扎阑尾系膜, 重视阑尾残端处理, 荷包埋入困难时, 宜用“8”字或“U”字缝合, 避免肠瘘引起腹腔感染。 (5) 对包裹、粘连于阑尾的大网膜应一并切除, 因炎性大网膜亦可引起腹腔感染及肠粘连。 (6) 术后患者应早期取半卧位, 下床活动, 以利脓液吸收引流。

摘要:目的:探讨坏疽性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1月收治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患者236例, 术后腹腔残余脓肿9例, 给予抗感染及中药保留灌肠, 并根据脓肿的部位、量而采用不同的引流方式治疗。结果:9例中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 7例经穿刺引流痊愈, 平均住院12d。结论:阑尾术后腹腔感染根据症状及B超等可早期诊断, 正确定位, 并根据脓肿部位采取保守治疗结合穿刺引流的方法, 取得满意疗效。并提醒重视阑尾切除术, 充分引流, 防止术后腹腔感染发生。

上一篇:小学语文情境模拟教学下一篇:价值链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