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缺陷

2024-06-29

主要缺陷(精选六篇)

主要缺陷 篇1

1 长度扣尺

1.1 心腐

心腐包括根腐和干腐, 是发生在原木心部的真菌性腐朽。对木材利用有较大的影响。扣尺时可采用原木断面环状三分法估计扣除量。若腐朽发生在内部, 则扣除1~5f t, 若腐朽已延伸到中部区域, 则扣除6~10f t, 若内部、中部全部腐朽且延伸到外部时, 则扣除11~15f t。若中部和外部有多块零星腐朽, 可根据腐朽面积的大小、程度、对出材率影响多少进行适当扣尺。如果腐朽特别严重, 而且贯穿整个材长时, 可适当增加扣减的长度。两端都有腐朽的, 可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分别扣尺或以严重一端为基数, 再适当增加扣减的长度, 若两端均有心腐, 并均表现在内部, 可扣除长度4~6ft。

1.2 子实体

子实体是指受寄生在树干上的子实体孢子影响而形成的真菌病害。这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木材缺陷。子实体腐朽的初期, 在原木末端表现为各种变色和白色斑点, 并继续危害木材细胞直到病木的大部分均为柔软、白色海绵块状、淡褐色或棕红色的腐朽。扣尺时可采用原木断面象限四分法, 根据子实体腐朽影响的程度扣减腐朽长度。

1.3 漏节

漏节是指由于随着天然枝杈的折断, 木质暴露, 孢子或昆虫的侵蚀所造成的真菌性感染。漏节是子实体腐朽的主要根源之一。对所有可疑的节子都应仔细检查, 确定其危害程度。根据漏节的位置和程度, 适当扣除原木的长度。

1.4 根部环裂

根部环裂包括轮裂和双环裂, 是指在年轮之间环状木质纤维分离, 一般表现在原木根节大头。这类缺陷通常是在树木生长期间形成的, 应扣减原木长度以弥补缺陷部位的材积损失。具体作法是估算裂缝处延伸长度, 作一半扣除。如估算裂纹长度12f t, 应扣除长度为6f t.。

1.5 夹皮

夹皮是树木严重的天然缺陷, 多发生在原木基段上, 是指树木受伤后继续生长, 树皮将受伤部分全部或局部包入树干中而形成的。一般扣减长度以弥补因夹皮而造成的损失。偶尔, 在某一特殊情况下, 如夹皮数量多, 尺寸深, 且贯穿整个圆柱体, 也可扣减直径。

1.6 弯曲

弯曲是指原木部分或整根原木纵向中轴线呈弯曲现象。一般分为顺弯或陡弯两种。顺弯是原木纵向的长弯, 延伸至整根原木或其长度的大部分;陡弯是原木在扭结处的一边或两边的突然弯曲。顺弯一般扣除原木长度2f t, 以弥补检尺圆柱体改变方向而带来的材积损失。

2 直径扣尺

2.1 边材腐

朽边材腐朽是指原木边材区域的任何腐朽。对这种缺陷一般采用扣减原木直径来弥补其损失。小头边腐厚度不足检尺径10%的, 半圈或不足半圈的, 扣除其厚度。小头边材腐朽厚度超过检尺径的10%, 应采用初始直径检量原木检尺径。小头边腐厚度超过半圈或成整圈的, 将其对应面的厚度相加后扣除。

2.2 纵裂

纵裂也称干裂, 是指木材放在露天因高温和急速干燥而形成的, 在材表上呈开裂状。对于这种缺陷可通过扣减直径来弥补加工板材时的损失。如原木检尺径为2410, 上部半圆周内的纵裂深度为2~6in, 可扣除直径3in, 净检尺径为2in。

2.3 径裂

径裂也称心裂, 是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 由于自然因素使木材内部产生物理应力而形成的径向裂纹。对于该缺陷可通过扣减直径来弥补其损失。原木两端端面心材区域均有心裂, 扣除直径1in;仅一端有的不扣尺。在原木一端的心裂延伸到端面中部区域时扣1in, 两端均有的扣2in。在原木一端的心裂延伸到边材区域时, 扣除2in;两端均有的扣4in。

2.4 虫眼

虫眼是由各种甲虫类森林昆虫的幼虫或蛆虫所造成的。原木表面损伤或有腐朽是其侵蚀的便利条件;反之, 有虫眼的原木又会促使腐朽菌的侵蚀。一般情况下, 甲虫或蛆虫孔不进行扣尺, 但却是严重的原木等级缺陷。在蛆虫孔数量极多, 并深入木质部较深时, 可参照边材腐朽进行扣尺。

2.5 斜纹

斜纹也称扭转纹, 是指在原木材表纹理呈螺旋纹扭转的现象。一般不予计算, 当原木纹理斜度超过特定树种二级锯材原木规定的最大允许限度时, 每超过1in扣减原木直径1in。斜纹倾斜度的检量是在距原木端面等距离的6f t一段内取1f t测量其倾斜高度, 即为该原木的木纹斜度。

2.6 粗槌材

粗槌材是指材身较为粗槌或节子较多的梢头木, 这种原木是指等外材以上的任何原木含有不允许的节子。这些节子的直径超过3in, 如果一个至几个这样的节子集中在原木的某一段上, 可扣减长度1~4f t。

3 特殊情况下的扣尺

3.1 烧伤

烧伤是指由火灾而引起的原木材身呈鞍形、端头或表面的火烧损伤。鞍形或端头烧伤应进行长度扣尺以弥补材积损失, 烧伤原木的表面裂纹比炭化区域深得多, 一般扣减原木直径, 以弥补材积损失。扣除长度或扣除直径则视缺陷程度对材积造成的损失而定。如原木的烧伤部位呈鞍形。

3.2 多种缺陷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缺陷集于一根原木, 为多种缺陷, 在对这些缺陷扣尺时, 一般仅对其中一两种主要缺陷扣尺, 这样所扣除原木的材积基本能够弥补次要缺陷所造成的材积损失。对于端部的多种缺陷, 一般扣减原木长度。

3.3 叉枝

叉枝是一种畸形木, 即在一个主干上形成两个支干的现象。叉枝处普遍存在着夹皮、开裂、斜纹及扁平边缘等缺陷, 这些缺陷可通过扣减原木长度来弥补检尺圆柱体的材积损失。叉枝上任何足够大的、能满足等外原木以上的最低出材率要求的主干和支干, 都应将其材积加入检尺材积之中, 这可以通过在主检尺圆柱体的长度上加上与叉枝检尺材积的板英尺数相等的对应长度的方式来表示, 即叉枝上的所有材积均记录在主检尺圆柱体上。主检尺圆柱体应延长的长度, 可用叉枝支干的检尺材积除以原木主检尺圆柱体的直径系数, 计算值四舍五入至整数的方式来推算。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原木标准规定的缺陷扣尺方法是比较灵活的, 需要靠检验人员的知识和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木材检验理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当前人大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篇2

(一)人大制度在发扬民主方面还有待加强。

人大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主要渠道,人大发扬民主越广,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度越高。人大代表就是联系人大与人民的重要枢纽,人大在发挥代表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体作用,发挥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上同法律的规定有差距,同人大的工作要求有差距,同代表自身的要求有差距。现阶段代表还缺少切实深入地参与常委会工作的有效渠道,代表与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联系还缺少制度保证和内在动力,代表在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督促政府解决群众困难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代表的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出来,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方面的工作就无法推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利的法律效力难以确定。

例如在常委会不生产书面的法律文件的情况下,委员发表意见其法律效力如何。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结论是否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是否必须作为司法判决或者行政决定的依据,是否存在着取代行政决定和司法判决的可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其生产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中都无法找到答案。究其原因,这些有关人大工作的法律都是在早期制定的,当时只是对人大的地位、性质、享有的权力、内部的机构设置作了制度性、框架性的安排,并不涉及具体的运作程序。并且当时人大工作还没有具体展开,实践也没有提出具体的需要解答的问题,因此法律规定的原则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随着人大工作领域的逐步拓展,人大工作实践的日益丰富,缺乏行使权利的具体的法律规范给人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宪法赋予人大的许多权力因为没有法律具体规定而无法操作,并且人大行使的权力涉及太多的非法律因素,因此造成现在人大“作为不多”或者“作为有限”的局面。其次,就行使同一项权力,各地人大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行使权力的过程不统一,最后产生的法律效果可能也会不一样,了人大行使权力的严肃性。

(三)人大代表构成不合理,人大代表作用发挥较差。

由于我国各级人大的代表多,在全体会议上无法审议议案,所以人大代表审议议案只能交由代表团分组审议,再交付大会表决。以全国人大为力例,代表团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代表团的作用是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组织本团代表对议案进行审议,也可以有代表团团长或者选派代表,在全体会议上代表代表团发言。所谓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代表在人大会议上畅所欲言,即是指代表在代表团会议上的发言情况。

但代表团既是按地区来分类,代表团的团长往往就由该区的省委书记或省长等党政要员来承担。所以,一个议案的提起,往往由团长作提示性发言,最后作总结性发言。全国人大代表从全国各地到北京,除要监督中央各国家机关外,还要借助中央来监督地方,但在代表团团长由地方行政长官来担任的前提下,使得代表们的发言受到牵制,往往不谈问题,只谈成绩,不谈官员个人责任,而只谈地区条件差异等,成了一种表决心,展望未来的讲台。

主要缺陷 篇3

1.1意义

针对近4年110kV及以上变电设备历史数据缺陷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一是通过收集、归类和定义变电设备缺陷,分析不同设备缺陷情况,为开展设备缺陷的梳理提供支撑;二是通过总结不同缺陷情况,研判缺陷发展趋势,为开展设备缺陷诊断、提前开展状态检修提供参考。

1.2思路

一是以110kV及以上变电设备为分析对象,根据设备缺陷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西藏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为“公司”)现有设备缺陷分为一般、严重、危急,为制定设备状态检修提供支持;二是以设备缺陷归类为基础,采用决策树法,预判设备未来故障风险,进一步降低变电设备运维风险。

2设备缺陷情况分析

2.1设备缺陷数量变化趋势

根据统计,系统内主变缺陷21条,其中严重 缺陷5条,一般缺陷18条,内容涉及主变本体和附件渗漏油较多,占缺陷总数的50%;断路器缺陷14条,占总缺陷的33.33%;隔离开关缺陷14条,占总缺陷的16.67%,自动化缺陷6条,占总缺陷的14.29%。变压器的缺陷数量占比由2010年的57.69%上升到2013年的66.67%,相对增长较 快,断路器和 隔离开关 缺陷数量占比呈下降趋势。

2.2设备缺陷性质变化趋势

各类设备危急严重缺陷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变压器严重危急缺陷的占比由7.14%下降至0%;断路器危急严重缺陷占比由16.67%下降至2.38%;隔离开关危急严重缺陷占比由9.52%下降至0%。

设备危急严重缺陷与其健康状况紧密 关联,且关注度 高,处理时限短。因地域偏远,运维人员技能水平偏低,部分缺陷需厂商配合处理,修复时间长,随着缺陷数量的快速增长,设备管理人员在录入设备缺陷时,会优先录入严重及一般缺陷,从而导致一般缺陷的占比幅度增加。

2.3设备缺陷类型变化趋势

随着电力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同时,设备缺陷的类型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 不断发生变化。

2.3.1变压器

随着自然风冷变压器和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广泛使用,冷却系统(主要是风扇)故障和有载调压机构故障等缺陷将成为变压器缺陷的主要内容。从近几年变压器严重危急缺陷统计 情况来看,冷却系统故障和本体呼吸器问题占比每年均超过缺陷总量的50%;本体呼吸器、分接开关和渗油等问题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在运行维 护中需要 重点加强 监测、巡视,提高运维质量。

2.3.2断路器

高压断路器中少油 断路器技 术十分成 熟,产品价格 较便宜,曾广泛应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电网中。但少油断路器在运行中存在爆炸燃烧的危险,给设备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 隐患。SF6气体具有优良的绝缘和灭弧性能,在高压开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开关无油化改造的快速推进,SF6断路器逐渐成为高压断路器的主设备。从近2年断路器危急严重 缺陷统计情况来看,断路器SF6气压低、无法远控及位置信号显示不正常是主要内容。

2.3.3隔离开关

隔离开关设备类型较多,按断口形式分为垂直断口和水平断口;按绝缘支柱数量可分为单柱式、双柱式和三柱式;按导电刀闸的动作方式可分为平开式、立开式、直臂式、偏折 式、对折式等。各种型号的隔离开关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因此近年来隔离开关设备的主要缺陷类别变化不大,说明随着运维水平的逐步提高,隔离开关缺陷部位和性质已主要由设备质量决定。

随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深入推进、设备状态检修以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全面推广,变电现场运行人 员从2013年开始大幅减少,人均运维设备的数量增长较快。从部分基层单位现场调查来看,在公司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各项管理更加 规范和高效,各层级人员 工作效率 得到更好 的发挥。在人 员配置上,一线班组中优秀人员逐步流向管理岗位,结构性缺员 也给设备缺陷的处理带来较大压力。

3设备缺陷关联分析

对主要变电设备的缺陷发生率与各相关因素 进行关联 分析,挖掘各因素与设备缺陷发生率的相关性,为设备的运 行管理、运维检修等提供支撑。

3.1设备缺陷与运行年限的关联分析

设备缺陷发生率与设备运行年限存 在一定的 相关性。设备运行年限越长,由于元器件老化、磨损、腐蚀等因 素存在,缺陷发生率越高。根据统计显示,变压器运行5~10年发生缺陷的几率较高,约占54.55%;断路器运行5~10年发生缺陷的几率较高,约占50%;隔离开关运行5~10年发生缺陷的几率较高,约占100%。

3.2设备缺陷与厂家规模的关联分析

随着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力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快速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速度逐步放缓,加上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缺乏规范管理,造成无序投资,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 产能过剩,导致行业毛利率显著下滑,小型厂商以次充好,国内部分企业质量意识不强,为追求更大利润空间,对产品质量疏 于把关,缩短企业新产品开发时间,导致产品各种缺陷和事故 不断出现。

4设备缺陷趋势预测分析

4.1设备规模趋势预测

“十二五”期间,公司中部电网新建220kV变电站6座,新增220kV变电容量1650 MVA。同时建设220kV升压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240 MVA;新建110kV变电站44座,扩建11座,新增变电容量1686.8 MVA。

4.2设备缺陷趋势预测

未来15~20年进入老年期的设备数量 将快速增 长,需要加强设备健康状况的在线监测,及时安排和组织实施设备的大修技改相关工作。变电站主变、断路器、隔离开关等 设备的缺陷不会大幅度增加,基本维持在现有情况。

4.3设备缺陷运维工作量趋势预测

按照公司发展策略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2015年系统内变电运维人员数量整体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根据设备规模趋势,人均运维 设备数量 将增加到0.49台左右,同比增加0.05台左右。随着电网“十二五”项目的 建设完成,人均运维设备将不断增加,人员日常劳动强度和工作 压力将增加。同时系统内不同地区运维人员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一线班组缺员严重,人员疲劳作业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5主要结论和相关措施

5.1主要结论

5.1.1设备缺陷不会大幅度增加

根据分析显示,未来设备缺陷不会大幅增加。在所有缺陷中,危急缺陷数量将会减少,一般缺陷占比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其中,变压器的一般缺陷以冷却系统故障和本体呼吸器、变压器渗油等缺陷较多;断路器的危急严重缺陷以SF6气体泄漏为主,二次回路故障呈上升趋势;隔离开关的严重危急缺陷变 化不大。

5.1.2设备缺陷与运行年限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

一般设备缺陷在5~10年内发生几率较高,10年后因设备技术改造,缺陷发生数量会减少。0~5年设备运行过程中设备自动化缺陷数量有所增加,这与设备采用新型技术有关,较为集中的缺陷为设备位置信号、变压器分接头遥控、断路器 和刀闸遥合与遥分出现故障。

5.1.3设备缺陷与厂家规模总体呈现负相关性

因设备选型较多,设备缺陷与厂商在运设备的规模整体呈现负相关性,厂商在运设备规模越小,该厂商设备的缺陷发 生率一般较高,协助处理缺陷的能力越低。

5.1.4设备自动化缺陷将会增加

随着电力设备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设备自动化程度快速提升,设备自动化缺陷数量将加大。高原运行的恶 劣条件,导致设备插件故障率升高。另外,插件烧损故障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处理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无人值班站运行管理。

5.1.5未来设备缺陷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未来15~20年系统在运的变压器、断路器 和隔离开 关将进入老年期。老年期设备数量快速增长,设备缺陷和故障将进入高发期,需要加强设备状态性评价监测、动态管理和维护,及时安排和组织设备的大修技改等相关工作。

5.2相关措施

5.2.1严格执行变电设备缺陷管理标准

根据设备缺陷发生率与运行年限的规律,建立高龄设备缺陷预警机制,有针对性 地加强高 龄设备日 常巡视和 维护。在“春检”、“秋检”等例行检修工作中,加强设备检修质量管理,集中消除各类设备缺陷,努力实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对严重危急缺陷发生率较高的设备,及时制定大修技改计划,确保设备健康稳定运行。

5.2.2 定 期 对 设 备 缺 陷 问 题 进 行 分 析,及 时 消 除 设 备 安隐 全患

一是对已有或上报的设备缺陷影响范围或可 能造成的 危害进行分析,为变电站日常运行维护敲响警钟。二是对设备缺陷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估,便于对缺陷更准确定位。三是归纳缺陷种类,并对这些缺陷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形成典型案例。

5.2.3加强厂商设备的评价管理

加强设备厂商信息、性能指标、历史业绩、价格成本的在线监测、分析,完善设备质量全寿命评估和采购机制,评标时根据厂家设备的运行业绩,综合考虑设备价格和技术性能,逐步淘汰运行业绩差 的厂家,从源头上 保证设备 质量。在运行 维护中,对在运数量较少厂商的设备,要加强设备运行情况的 收集和备品备件的储备。

5.2.4提升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设备的状态检修,根据人均 设备数量、人 均缺陷数量指标动态变化,及时分析各单位运检人员工作强 度,有针对性地对运维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同时,变电运行人员水平提升有助于设备缺陷的及时消除,另外需加强设备在线监测先进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应用,动态监测设备状态,减轻运维 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设备运维的效率和效益。

5.2.5防止设备“带病入网”

设备投运前验收应严格按照验收大纲和验收卡全面、逐项开展验收,防止设备“带病入网”。

6结语

设备缺陷在所难免,但只要控制好各 个环节,采取科学 的防范措施,有效的实施管理,就能最大限度地发现缺陷和隐患,有效降低变电事故的发生。

摘要:以110kV及以上变电设备为分析对象,介绍了变电设备缺陷分析的意义及思路,深入挖掘和探究影响设备安全的关键因素,对设备缺陷情况开展分析,找出缺陷规律,形成分析结论,提出相关措施。

主要缺陷 篇4

摘要:近年来,公开选聘录用考试成为国家各级机关挑选和聘用国家公务人员的重要渠道。然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制度性、社会性、结构性三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影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正性,必须从创新公务员考录机制、细化考试录用运行程序、建立分级分类考试体系、完善面试考官的管理机制、强化考试录用的监督制约等五个方面着力解决。

关键词:公务员 考度录用制 缺陷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公务员考度录用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公开选聘录用考试成为国家各级机关挑选和聘用国家公务人员的最重要渠道。然而实践表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直接影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正性。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法》,加快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因此,改革和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公平机制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

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制度性缺陷”

制度性缺陷是指管理部门在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的入门资格方面通过各种方式限定了一些不合理的条件,限制和阻止部分社会成员加入到公务员行列,从而造成了公务员考录的不公平。按照公务员法,公务员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二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因此,公务员的考核录用要紧紧围绕这两个职能展开,即考录的公务员要满足能履行这两方面职能的能力就可以。《公务员录用规定》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对年龄和学历等条件的提出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但同时也明确公务员主管部门和招录机关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但事实上,在各级国家公务员考录实践中,省级以上公务员管理部门及招录机关过多过滥地使用了“可以适当调整”这一权力,过多地在学历、年龄、户籍等报考资格上设置了诸多不合理要求。公务员考录的这种制度性缺陷直接削弱了考录工作的公正性。

(二)“社会性缺陷”

社会性缺陷是指管理部门在制定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时应该考虑到的一些具体情况没有考虑,从而导致考录工作偏离预期目标,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在公务员考录制度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缺陷主要表现在面试和考察环节中。在面试阶段,参与面试测评的主体即由组织和人事部门组织的考官,目前大部分仍然还是从本地域产生。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讲人情面子关系,而地域的狭小性又为关系的人情化提供了低成本,使得考生能通过多种途径结识、拉拢、甚至贿赂考官,从而达到获取面试高分的目的。在考察阶段,由于考察对象的家人和邻里或者同事出于人情原因不可能对即将离开自己的“熟人”谈问题,考察组能取得的材料都是反映比较好的,也使得考察完全流于形式。按照规定,用人部门可以在1个录用岗位前3名应试候选人中确定拟录用人员。这就使得进入面试或考察的录用工作变得相当灵活,同时也给了部分应试者提供了“托关系、走后门“的空间,严重影响了公务员择优录取的公信力。

(三)“结构性缺陷”

结构性缺陷是指管理部门在设置和安排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对考试的对象、内容和方式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导致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公务人员难于胜任工作岗位或造成了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公务员的招考是针对于某一岗位而进行的特定的考试录用,因而管理

部门在设计和制定考试录用的内容和层次的划分上就要分别对待。首先是考试内容的设置,要达到测试考生从事行政工作的必备素质和潜在能力的目的,其测试重点应在文字表达、逻辑推理、实际应用等方面。当前行政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测试普遍存在机械记忆知识比重过大,能力型考题偏少的不合理现象,这显然与考试目标不相符合。其次是考试的层次划分过于单

一。目前不同等级的有些岗位笔试的公共科目都是同一张试卷,这种考试层次的简单划分,显然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使得即便是优秀的博士生也考不过本科生和大专生,从而削弱了考录工作的公正性。

▲▲

二、增强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公平性的对策

(一)创新公务员考录机制的原则,确保考试方向的公平性

创新公务员考试录用模式和方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公平化、程序化、透明化、系统化、经济化的原则,规范录用流程,科学整合资源,强化监督管理,实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录用效能。

公平化的原则。公平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政府在制定社会规则、执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更应把公平放在首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公务员法》面前也应该遵循法的精神,凡进必考,凡考必须实现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在机会平等方面,主要体现为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要符合岗位履行职责能力的要求,不论性别、民族、职业、家庭出身,都具有平等报名参加考试的权利。在规则平等方面,主要体现为按照统一标准和程序确定招考条件、考试类型和考试内容,按照程序进行资格审查、体格检查和择优录用。

程序化的原则。以程序化的方式来开展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既是操作简化的需要,同时也是防止人为操作的有效手段。考录工作的程序化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程序法定。即考录工作需要进行的步骤:公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拟定人员、公示、录用等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定下来。二是程序刚化。立法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刚性的操作程序,防止人为地操纵考试结果,最大效度地保证按综合成绩的高低顺序确定录用对象。三是程序细化。在制定考录步骤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细致全面,操作规程不仅仅是指导性的,而且应该是操作性的。

透明化的原则。要想公务员考录机制真正实现择优录用,就必须要增加考录工作的透明度。要及时及早向社会发布招考公告,让每一位符合报考条件和有报考意向的公民都能参加公开考试;报考时及时公布每一职位应考人数,合理配置和优化应考资源;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以及考察结果、排名名次及录用情况及时张榜公布;更改顺序名次录用公务员必须公布更改理由。

系统化的原则。公务员考录工作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与之相适应,其运转机制必须遵循系统的特点,才能科学地实现考试录用的效用最大化。系统化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统一性。考录工作是由国家到地方的统一开展的人事招考工作,要从整体性出发,注意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注意中央与地方在考试机制上的体系统一。其二,协调性。考录工作牵涉的面广、范围宽,不管是招考的机关部门还是组织考试的管理部门,所涉及到的单位及人员都非常多,必须要统一步伐,建立良好地协调机制,才能保证考录工作达到实效。经济化的原则。经济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部门的成本经济化。用最小地经济成本操作和调配招考人力与物力,尽可能的采用模式化地管理方法,不断地降低和减少管理部门在考录中的行政成本。二是社会成员的成本经济化。尽量让社会成员及时了解第一手的招考信息资料、招考的工作程序、招考内容,减少社会成员在准备考试方面增加的额外花费,最大效度地降低社会成员花费隐性成本追求投机的机率。

(二)创新考试录用运行程序,细化操作规程,确保考试体系的公平性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主要流程是:发布招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与体检——公示审批或备案。其中考试里面又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按录用5:1的比例进入面试,面试按3:1比例进行考察与体检,考察和体检后由人事部门与用人单位从考察的3名候考生中确定拟录用人员。如前面所述,这个流程中有两个重点环节会存在过大的弹性,一是面试环节,二是考察环节,正是由于弹性过大从而导致考试失去了公允性。笔者认为必须在面试过后考察环节实行细节上的改进。即在笔试以5:1比例进入面试,面试后以综合成绩3:1进入体检,体检后以1:1进行考察。把体检放在考察之前主要是因为体检比考察成本更低,更易于模式化操作。1:1进入考察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公允性。笔试和面试都是以数量化的方式考核,这种数量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人情事故的影响,更容易体现公平化的原则。第二是经济性。如果考生在考察环节中没有被否定的法定理由,录取就会按成绩从高到低进行,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多方考察了,这样可以为录取部门节约较多的行政管理成本。

(三)建立分级分类考试机制,科学整合资源,确保笔试效用的公平性

分级分类考试机制主要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科学的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公务员报考制度。笔者认为可以把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分为三个层次,即高级、中级和初级。高级适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及省级政策研究部门公务员的录用;中级适用于省级一般性的职能部门及地市级政府;而初级则适用于县、乡级公务员录用。横向分类上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主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三个类别,笔者认为这种划分还过于粗放,要进一步细化,以利于体现公平,同时也更适用于考录岗位的需求。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考试题库。考试题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公务员考试制定相应难度系数的考试题目,如对高级公务员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的理解,而初级公务员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操作技能和执行政策能力的测试。在考试内容的结构上高级公务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而初级公务员可以实行结构化面试。

(四)完善面试考官管理机制,组织异地交流,确保面试结果的公平性

面试是公务员考录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考试公平性争议较大的环节,强化面试环节的管理,建立科学的面试机制已经不容质疑。完善面试管理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实行面试考官信息库管理。从相关领域和部门抽调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按一定的结构录入考官信息库,在有录用工作任务时随机抽取,被抽到的考官实行集中化、封闭式管理,直到考试结束。二是建立考官异地交流制度。三是建立考前面试双抽签制度。双抽签制度是指:考官抽签确定参与考评的岗位,考生抽签确定被考评的面试小组,在面试开始前20分钟内同时进行。四是建立考官轮训制度。建立轮训制度,经常性地安排轮训计划,不断提高考官考评的科学性。

(五)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透视考录过程,确保考试录用的公平性

主要缺陷 篇5

目前,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培养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力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因此,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 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教育部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 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是一种思想, 也是一种观念。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

二、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阐明了未来人才的四大要素:一是学会认知, 掌握了解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事, 掌握工作技能;三是学会共同生活, 掌握历史传统的精神价值, 学会理解、尊重和控制冲突;四是学会生存, 开发记忆、推理、想象、审美、交流领导等各种能力, 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召开的“21世纪人才素质讨论会”曾提出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六项素质: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 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 具有与他人协作以及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国际教育界早已把眼光从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化为全面素质的提高, 更加重视个性、品质、责任、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大学生存在的素质缺陷

当前, 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期望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观念淡化, 道德素质水准较低, 抽烟酗酒、语言粗俗、打架骂人、考试作弊、偷窃赌博、是非不明者不乏其人;二是心理冲突和失衡等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 大学生普遍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三是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目标显现功利化, 在生活中热衷于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 设计自我时强调实惠和实用, 缺乏现实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缺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四是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科学知识, 文科大学生缺少自然科学知识, 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不合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实际能力不强等现象。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国外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模式

当前国外高等教育的基本做法是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 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以改变教学组织结构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 改变课程结构、设置复合课程的牛津模式和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麻省理工模式。

筑波模式为日本1973年成立的筑波大学首倡。筑波大学把分散孤立的学科按类归口, 使之成为群体, 建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群、学类制和新的研究组织形式──学系制。

牛津模式则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做法。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国外高校, 为适应学科综合化需要, 在不改变教学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改革课程设置, 通过设置复合课程的做法, 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

麻省理工模式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为消除狭隘专业和工程训练带来的弊端, 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选课学习。该院除了开设自然科学必修课,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外, 还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和社会必修课。

2. 如何加强中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方方面面, 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德行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技能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生活的素质。

首先,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高尚的德行素质。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 较高的政治觉悟,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国际国内的大风大浪中, 做到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态度坚决。同时, 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提倡奉献精神。

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二,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具有创造性思维、正确的判断、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面对现实, 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 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强健的身体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身体素质是所有素质的载体, 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三,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功底扎实的技能素质。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写和写作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的兴趣等。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堂课后的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在未出校门前就已经一技在手。选择经典的、鲜活的职场实战案例资料, 让学生在案例中获得启发、获得成长。

第四,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广博的专业素质和必要的文化素质。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指从事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指学生的知识和才能的总和, 涉及立场、态度、目标等。它是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学习素质就是要重视对“学”的研究,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学习规律和方法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素质教育应指导在校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 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战略修养;具有独立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第五,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高超的生活素质。你是在享受生活, 还是仅仅在维持生计, 生活的艺术让人受用一生。生活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存态度, 决定着生活质量的高低。作为大学生, 只有具备了生活素质, 学会科学运筹时间,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才能更胜任工作。因此, 高校的教育应加快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与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 培养既有知识、能力又懂生活, 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挑战,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要不断研究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为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要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 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静.青年必备素质培养全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4.

[2]于春鹏, 齐晓杰.对如何实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 2007 (14) .

[3]李兵.浅议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求实, 2004 (6) .

主要缺陷 篇6

焊接工艺作为一门现代工艺, 在金属材料的焊接成型中技术要求很高, 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工艺技术也不完善。在金属材料的焊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和缺陷, 为了保证金属焊接的质量水平, 要在焊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好缺陷的应对工作。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罗列了金属材料焊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主要缺陷, 并针对各种缺陷提出了对应的修正措施, 以期引起焊接从业者的足够重视, 更好地提高我国金属焊接工艺的技术水平。

2 金属材料焊接成型中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般而言, 金属材料焊接成型中的主要缺陷有多种类型, 主要包括裂缝、未焊透、未熔合现象、夹渣、气孔、咬边、焊瘤及弧坑等。裂缝又可以分为热裂缝和冷裂缝两种, 是金属材料焊接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

2.1 热裂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热裂纹是常见的裂纹形式, 它是指金属焊接过程中液体的金属在凝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裂缝。热裂缝一般发生在焊缝的中心, 在焊接后随即可以看到。

产生原因:热裂缝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金属焊接的过程中, 除焊条和金属外, 还存在着很多熔点较低的杂质, 由于其熔点较金属低, 凝固反应也在金属之后, 且这些杂质在凝固后强度和硬度都比较低, 因而成为热裂缝产生的根源。凝固后的杂质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极易受到磨损和腐蚀, 导致裂缝的产生。

防治措施:在金属焊接的过程中, 为了严格避免热裂缝的产生, 要采取相对应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防范。在金属的焊接过程中, 要认真按照施工要求, 遵照有关的技术规定, 严格按照完善合理的工艺程序, 此外还要优化焊接过程中的焊接环境等。焊接时要尽量避免杂质的产生, 严格管控各种焊接参数, 尽量避免焊接热裂缝的产生, 必要时采用多层的焊接技术, 提高焊接质量水平。在焊接过程完成后, 还要尽量避免外力的影响。

2.2 冷裂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冷裂缝是另一种常见的裂缝形式, 它是指在金属焊接过程完成后的冷却过程中焊接交界处的熔合点出现的裂缝。冷裂缝产生的时间并不固定, 一般是在焊接完成后4 至6 小时的冷凝之后, 也有在焊接完成之后立刻出现的情况。

产生原因:冷裂缝的产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 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氢气, 若氢气含量比重过高会导致裂缝的出现。此外, 焊接母体的承受能力也与冷裂缝的产生息息相关, 若其承受能力不足, 则冷裂缝的产生几率将大大提高。

防治措施:在金属焊接过程中为防止冷裂缝的产生要采取相对应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防范。为减少焊接过程中的氢气含量, 在焊接中要选择合适的焊条, 主要方法是使用含氢量低的焊条。此外, 要加强对焊接所使用材料的控制, 使用质量过硬的高质量材料, 以防因材料质量低下引起裂缝。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管控, 避免空气中的湿度过大, 以防材料在湿润空气中发生变质。在材料的保存过程中要保证其自身的洁净, 防止腐蚀现象的发生, 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尽量降低氢气的含量。要使用科学合理的焊接参数, 在科学认证的基础上, 恰当选择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焊接工艺参数, 保证焊接工作的最佳效果。最后, 要根据焊接要求对焊接介质进行有效的检测, 满足焊接之后冷凝过程中的最低要求, 减少焊接后外力的作用, 遵循科学的焊接工序, 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3 未焊透、未熔合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未焊透、未熔合是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焊接缺陷, 由它亦会引起较多的次生缺陷, 比如裂缝等。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如下:

产生成因:焊接中未焊透、未熔合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 在焊接过程中, 焊块之间存在既有的缝隙, 一般缝隙的产生是由于角度问题等。此外, 焊接工艺的不完善是引起未焊透、未熔合现象的另一大原因, 焊接块过厚、焊接速度过快等都会引起焊接效果的降低。第二, 焊接焊块表面不干净, 存在杂质或者氧化物质, 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清理工作。第三, 焊接技术人员技术能力不合格, 由于水平有限, 导致其对焊接溶液的把握能力比较差, 未焊透、未熔合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

防治措施:为解决焊接过程中未焊透、未熔合的现象, 要有针对地对其进行防治。首先要尽量选用合适坡面角度的焊接块, 其次要妥善把握焊接工艺, 对焊接的速度及外部环境都要进行合理的管控, 对于焊接物表面的杂质一定要彻底清理, 最后要选用技术过硬的焊接工人。

4 其他主要缺陷及其防治措施

焊接过程中的其他缺陷主要有夹渣、气孔、咬边、焊瘤及弧坑等, 以下将根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首先是夹渣, 夹渣是常见的焊接缺陷, 其成因是焊接边缘本身存在杂质, 主要是熔渣, 此外焊接速度过快亦会导致夹渣的产生。为防止夹渣, 就要保证接口的洁净, 并注意焊接速度不能太快。针对气孔问题, 要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流量, 使用高质量的焊条和焊接材料, 并注意控制焊接熔质中的氢气含量;针对咬边问题, 同样要注意焊接过程中切忌速度过快、电流过大;焊瘤及弧坑是由于焊接过程前后不均匀或者焊接温度过高引起的, 焊接中断、再焊也是导致焊瘤和弧坑的直接原因。所以在焊接时要严格控制焊接温度, 不宜过高, 并一次焊成, 不重复作业, 尽量杜绝焊瘤和弧坑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金属材料的焊接过程中, 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焊接缺陷。为了避免各种焊接问题的出现, 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努力管控各种工艺技术环节, 有效杜绝焊接缺陷的产生, 提高焊接水平和质量, 推动金属材料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

摘要:金属材料焊接是我国现代工业中经常使用的一门技术工艺, 但我国的焊接工艺仍很不完善, 金属材料焊接中会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 为进行有效管控, 本文在分析热裂缝、冷裂缝、未焊透、未熔合现象以及夹渣、气孔、咬边、焊瘤及弧坑等各种缺陷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以期为我国金属材料焊接技术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金属材料,焊接成型,缺陷,控制

参考文献

[1]郑玲.金属材料焊接中的主要缺陷及防止措施研究[J].轻工科技, 201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要缺陷】相关文章: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缺陷及其建议04-17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及解决思路06-28

故障缺陷05-05

缺陷成本05-07

缺陷透视05-08

特殊缺陷05-09

安全缺陷05-11

生产缺陷05-15

记录缺陷05-30

优势缺陷05-31

上一篇: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下一篇: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