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2024-06-29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精选十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1

一、新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 体现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新课堂应是个大课堂, 活课堂, 是个动态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它不再以知识至上, 以能力为终极, 而是以学会学习为追求, 以奠定终身发展为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 让教学的主体真正做主, 让师生真正互动、生生互动, 在知识与智慧、思维与情感鲜活的碰撞中, 协同生成“活生生”的课堂.

在新课堂中, 师与生, 教与学, 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平等交流, 互相促进.通过民主的、和谐的、智慧的对话, 实现教学.

二、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和情趣的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质疑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 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 直接把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犟法, 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 使学生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寻找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 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错误原因.

如, 在教学绝对值时, 我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a的绝对值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报出答案a, 这时我没作表态, 有些学生也半信半疑,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讨论的机会.

生1:我不同意, 我认为|a|也可以等于0.

师: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生2:因为a是一个字母, 可以表示正数, 也可以是0, 当a是正数时, |a|=a;当a=0时, |a|=0.

生3:a可以是一个负数吗?生4:当然可以.

生3:当a是负数时, |a|应当等于什么呢?

生5:还等于a.

生6:等于a的相反数.师:为什么?

生6:因为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所以当a是负数时, |a|=-a.

生7: (疑问地) 老师, 绝对值不是表示距离吗?距离难道还有负的?

师:距离当然没有负的, 谁能帮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6: (立即做出反应) a表示负数, -a当然表示正数了.

生8: (不甘示弱) 比如, 说a是-2, 那么-a=- (-2) =2, 所以-a表示正数.

生7:那为什么“-a”带“-”号呢?

生8:带“-”号就一定是负数吗?比如, 说- (-2) 就表示正数. (其他学生点头都表示赞同) .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终于正确地求出|a|的三种不同的情况.

课堂上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 学生说服了学生, 找到了正确答案,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 更多的收获是:鼓励声中, 学生大胆发言, 说出了自信;讨论声中, 学生积极思考, 突破了常规;赞叹声中, 学生主动探究, 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新课堂应是师生充满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课堂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 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新课标指出: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有开阔的视野, 善于分析综合信息, 有创新的数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比如, 在学习了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结论后, 学生曾经练习过这样的题目:在河岸的同侧有两个村庄A和B, 现在想在河岸边上修建一个扬水站C, 问扬水站C在什么位置, 才能使扬水站到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 在这样的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 兴趣是浓厚的.而如果教师再“开放”一些, 趁热打铁的话, 也许还能有更大的收获.

改编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 (3, 4) 和点B (2, -1) , 想在y轴上取一点C, 使CA+CB最小?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这些类型的相似性, 做出了相同的推理——即“类比”方法的自觉应用, 这是比得到问题的解更令人欣喜的事情.改变还在继续:

改编题2:圆O的半径是1, AB为圆O的直径, 点C位半圆弧的三等分点, 点D为弧BC的中点, 请在半径OB上找一点P, 使PC+PD之和最小?

学生若具有了推广意识, 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 然后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篇2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用新课程理念充实课堂 篇3

一、运用新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象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经常采用:1、歌曲式导入,2、提问式导入,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4、悬念式导入,5、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在4B Unit7 Buying fruit复习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配套的碟片,然后再进行自己编对话:一个当顾客,一个当卖主,并带上一定的道具。首先通过看碟片,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与此同时这样有趣的表演复习,学生觉得特别轻松,还由此接触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新知识。学生还进行了加工创新,丰富其内涵。

二、手段多样化,“栓”住学生的心

1、随机应变,如把“stand up , sit down”。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 monkey ,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饿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1)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在单词hungry\thirsty\sleepy\tired等单词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sty.”(可以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 , please”。

(2)把身体语言带进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圆,“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圆,“fat”挺起肚子,“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作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并交换。

(3)表演法。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是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如:——Hi, Liu Tao. Hello, 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u Tao.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

(4)运用边画边说。新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二则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 , 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 , 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 , 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 ,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purple ,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 , black是黑色;对这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在兴趣小组时,我也编了首关于颜色的儿歌:Green , green , green , the spring is green , red , red , red , the summer is red , yellow , yellow , yellow , the autumn is yellow , white , white , white , the winter is white .加上一定的节拍效果特好。

三、“现学现卖”,养成习惯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老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4

一、课堂教学片段的简单再现

师:我们知道正弦函数是奇函数, 因此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 正弦函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对称中心呢?

生:有。是 (π, 0) 点。

师:如何证明你的结论呢?

生:只需证明从π向右走多远的函数值, 与向左走多远的函数值互为相反数就可以了。

(多聪明、多可爱的学生啊!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中心对称的直观理解。显然, 他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但是要进入问题的实际论证, 还要解决将自然语言翻译为符号语言, 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导这个问题。)

师:请你给大家说一说, 具体的证明过程吧!

生: (思考了片刻, 这个过程可能是他将自然语言翻译为符号语言的过程。)

取任意点xn, 则它关于 (π, 0) 对称的点为π- (xn-π) =2π-xn

又因为易知sinxn=-sin (2π-xn) , 所以结论成立。

师:很好, 很精彩!那你能不能发现其他的对称中心呢?

生:嗯, (2π, 0) 、 (3π, 0) 、 (4π, 0) …… (稍顿) 应该是 (kπ, 0) , 证明嘛, 应该同前面的证法相同, 只是将π换为kπ而已。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对称中心的研究方法, 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y=sinx对称轴相关问题的研究。

(5分钟之后, 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教师重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恰当使用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的教学方法, 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笔者的思考

1.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一理念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在本节课中我以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 从而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形成, 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而也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笔者认为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原因是做到了两点:一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二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术”氛围。因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对知识简单重复式的反馈提问有时也有必要, 但是笔者还是认为, 从本质上讲, 这种提问因缺乏创造性和挑战性而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一般来说, 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导向; (2) 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 (3) 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4)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另外, 和谐的“学术”氛围可以使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 教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学术权威的地位———认为学生的一切思维及活动都要绝对地服从于教师。特别是对于学生不合自己设计意图的回答, 要么粗暴打断, 要么敷衍了事, 更有甚者不惜违背真理和事实以求维护自己的尊严。长此以往, 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 学生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能够为学生每一次创造性的解答由衷地喝彩, 也能够为学生每一次不确切的回答恰当地引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组织者, 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而不越俎代庖;能够组织学生充分活动, 把表现的舞台留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

2. 使用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是恰当地引导学生使用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这节课我以问题为驱动, 首先通过回顾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性质, 引导学生类比思考正弦函数的对称中心问题。接着针对提出的问题采用“小步子, 逐深入”的教法, 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 一气呵成完成了对正弦函数对称中心有关问题的研究。最后采用类比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对称中心的研究方法去完成对称轴有关问题的研究, 培养了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问题探究的能力。实际上, 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对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多有涉及。比如柱体、锥体、台体和球的几何特征的概念教学;比如数的运算与向量的运算的公式教学;比如由一般函数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研究方法的提炼;比如函数、图象与方程、曲线的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渗透。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适时地为学生搭建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的平台。因为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处理,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具体例证支撑下, 易于实现由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形成系统性, 并实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另外, 从方法论角度看数学上无数成果的发现、发掘和推陈出新都离不开对特例的观察、分析、归纳, 进行直觉思维和抽象概括。因此,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规律的探索和概括, 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掌握科学发现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3. 坚持强调数学本质与适度形式化相并重原则, 以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通过对本节课中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 我们不难体会到概念实质与形式化语言的重要性:正是学生领会了中心对称这一概念的实质才有了正确的思路;正是学生运用了形式化语言才使整个推理过程得以顺利、高效的进行。新课标对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这当然有它的道理。因为数学不应是毫无生机的抽象数字, 也不应是枯燥乏味的公式推导, 更不应是曲高和寡的逻辑演绎。它应该是密切联系实际的。比如教科书在介绍函数概念时所举的三个实例———弹道轨迹问题、人口增长问题、恩格尔系数问题, 应该是充满生机和灵气的;再如上述课例中学生对证明中心对称思路的有趣的描述。实际上, 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个代数式往往蕴含着十分有趣的实际背景。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实质, 淡化形式, 使数学还原其生机勃勃的本来面目, 使其返璞归真。但是另外一方面, 我们又不能忽视数学形式化的重要作用。毕竟数学形式化语言是进行推理分析, 逻辑演绎的有力保证;是提升思维层次的有力助手。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许多“双基”内容保留了数学科学的一些形式, 如符号、公式、命题的表述, 演绎推理等。作为高中生, 不仅要掌握课程中这些形式化内容, 还应学会运用某些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进行抽象的数学思维。这样做, 既符合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 又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应该既严谨又有趣;既讲推理, 又讲道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5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行为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决定教育成败的最后领域,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思想,核心是改变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发展履行各自角色所就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那么,如何才能扮好各自的角色,如何使教学过程从老师的“外部”指导转化成为学生“内部”的能动经历,是新课程理念下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人重要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是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此转换,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师生在课堂教中的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受的共鸣。情感将会滋润认识活动,它将像润滑济那样,会使机器加速运转。我们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等心理特点不予重视,一进教室,仍以教师为中心,应试为目的展开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低下,所以部分学生上课不感兴趣,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实际上,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人小的社会环境,要使这种环境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和谐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爱护、关心学生出发,在学生各自的知识水平上帮助学生树 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达到身心健康发展。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要求教师用丰富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学思想,用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一种教育。首当其冲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课程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等。这样,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在是一个执行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已的想法、主张、见解,自已的策略。这些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但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人和人则不同,这就看每个人内存的相关理论是多还是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是否有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自已的知识储备雄厚,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才会有底气。对于学生来说,则会被深深的吸引、佩服、认可、崇拜老师学起来,可能会轻松愉快,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外,还要正确认识“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讲与问,讲与读,讲与练的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两者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效课堂 篇6

5H代表着活力课堂的五环(H):即合理构建——导、合作探究——学、合力发展——展、和谐发展——评和活学活用——馈。

5H活力课堂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学程《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的编写与实施

我们将导学案称为学程。新课程理念要转变成具体的操作或实践,5H活力课堂目标要达成,就需要通过学程这个“媒介”来实现。学程《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的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阅读知识链接,提出相关问题,并作出假设。

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家庭如何蒸馒头?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如何酿制米酒?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2.设计实验。

①设计实验装置。自己设计实验装置能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依下列问题串完成设计。

A.有氧呼吸实验装置组装。a.选择什么容器A培养酵母菌较合适?为什么?b.在A上连接一个什么装置能检测到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产生CO2?c.要保证酵母菌有氧呼吸时所需的O2需用什么装置?d.如何检测上述CO2是酵母菌有氧呼吸时所产生的?

B.无氧呼吸实验装置组装。在有氧呼吸装置的基础上,如何组装无氧呼吸装置呢? a.怎样保证发酵瓶B中始终无氧?b.如何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了CO2?

②实验操作步骤。这个过程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无关变量的控制,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A.如何培养酵母菌?

B.怎样保证有氧呼吸装置中始终有氧?

C.怎样保证检测的CO2是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

D.说出检测两个实验装置中是否有酒精产生的原理及操作。

③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④知识延伸。

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什么叫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提出“用重铬酸钾检测有无酒精存在,这一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的问题。

知道了酒精发酵的原理,你能开发资源,自己完成酸奶的制作吗?如能完成,请将成果带到学校来,让大家共同品鉴。

3.学程的实施

课堂实施按照5H活力课堂模式,以学程为蓝本进行操作,具体过程见流程图。课堂的核心环节是展示和点评。

二、新课程理念引领5H活力课堂

1.5H活力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精神。

5H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用“自学”、“群学”、“展示”、“评价”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解决学习的“内驱力”缺乏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兴趣中心”。

从课堂形式看,独学互学、展示点评、总结反思,无不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潜能发挥到极致;从学习过程看,展示交流中,有学生实验操作的配合、津津乐道的演讲、不同意见的交锋、此起彼伏的掌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整个过程体现出生生、师生、组组、人人的互助合作,凸显出学生自主性的特色,彰显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5H活力课堂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5H活力课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预习先行,先学后“交”,即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构建新知识。

在此案例中,教师对于酵母菌发酵装置的呈现没有采取通常的先整体呈现、再作原因分析的做法,而是把问题串“酵母菌培养→如何控制氧气→如何检验呼吸产物→怎样排除空气中CO2干扰”等连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装置的设计,在做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实现了从“灌输式”教学为主向“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按照杜威的说法就是学生“在经历中学会体验”, 使课堂教学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3.5H活力课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怕完成不了任务,怕影响课堂秩序,学生难有质疑的机会,老师成了课霸。但在5H活力课堂上,从一节课开始的独学、对学、群学到小组展示,直到学生评价等过程,处处都是质疑的机会,实现了美国妈妈们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今天一定要向老师多提几个精彩问题!”

在这个案例实施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无氧呼吸装置的发酵瓶中有氧气,检验的CO2不一定是无氧呼吸产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将葡萄糖溶液煮沸冷却加入菌种后液封;有的认为该实验为了排除无关实验的干扰应该设置空白对照试验;还有的认为,有氧呼吸装置操作不当,也会产生酒精,因此供应充足的氧气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有的提出酵母菌的活动与酶有关,因此提高温度,会缩短发酵时间。在这里,思维自由和批判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现,不盲从、不屈从的教育灵魂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4.5H活力课堂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5H活力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要在课前完成学程的编写。学程的作用是用问题把学生学习的内容串成一根红线,这根红线被学生喻为“人人一把金钥匙”。如这节课的学程中,教师通过教材处理,没有直接呈现实验装置,而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装置,成了教材挖掘的一个亮点,教师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5H活力课堂上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服务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当学生疑惑不解、走偏失向时,教师能引导点拨、激发唤醒。如该案例中,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实验时的思维,以知识链接为学生的实验设计铺路搭桥。这样,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换。

责任编辑 林云志

让新理念活跃综合课程课堂 篇7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如我在教学《凉拌豆腐》一课时,书本上把需要的配料和制作过程介绍得很清楚,学生自己就能看懂、学会。如何教学呢?我课前先作调查,有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课上请他们起来介绍。想不到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一“皮蛋”,我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于是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讲还可以有肉松、肉末、小虾、辣椒、胡椒粉,等等。还有同学提出给凉拌豆腐配上一些西瓜片、桔子片、菠萝片,这样色、香、味更佳。一盘盘凉拌豆腐在学生的手下,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创作。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 注重生活时空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3. 活动中整合实践,实践中整合探究。

课标要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因此我提倡课内外一体化,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拓展活动空间,使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化。学生可根据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数学知识计算新站一年垃圾的总量;用音乐课中拍手游戏做表演“捡垃圾”,教育人们保护环境,通过上网查资料,展示汇报等多种方法研究,得出结论。在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人,成为导演、主持人、宣传员。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活动。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开展进行的,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4. 注重评价,

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评价时,教师可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多元评价,通过讨论、协商与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调动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以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与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实践活动。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新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把高中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时注重调动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掌握化学学习方法, 树立探究精神, 强化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当前正全面推进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它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搞好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就成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就新时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谈谈认识和体会, 供广大同仁借鉴与参考。

一、新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首先要以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贴近高中生生活的情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让高中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积极的认知体验。再次要有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力争做到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 我们的教学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因此它必须有效体现高中化学的特点, 准确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并顺利实现预设目标。此外, 绝不能忽视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及他们学习的个体差异, 要积极开展分层次多步教学, 进而使全体高中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关注高中化学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化学有着自身的实验基础和逻辑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这么讲, 化学的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讲解, 还要让高中生积极了解化学的有效应用, 了解化学对人类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 以此提高他们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每个精彩的导入我们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导入有的形象生动, 有的通俗易懂, 有的幽默风趣, 能够让高中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入化学知识天地。有的导入从生活出发引导高中生从周围的事物中思考化学问题;有的导入从神奇的大自然导入, 激发高中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有的导入则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开始启发高中生思考和探究。

三、注重学习方法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 我们要注重在教学中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 尤其是要关注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给他们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 让高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巩固和内化化学知识, 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基本的试验操作方法, 并运用相关知识通过亲身实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这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在自主探究中, 高中生不仅能够学习高效的探究方法, 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还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教科书中“有机化合物”一课为例, 在授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中生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图片并简单地介绍突出其化学特点。可以让高中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 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构建高中化学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都是把考试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 高考对日常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选择把考试作为评价化学教学的标准, 我们就必须认真探究化学高考到底要考什么知识, 怎样考才是最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不能只依靠考试完成, 而要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组织评价, 既要有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又要有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也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不仅要重视考试的评价, 还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有效组织学生互评和自评。只要是能够促进高中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有助于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评价方式都是可行的。因此, 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力求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9

一、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 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 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互相交流, 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 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二、发展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一)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

在历史课中, 设有大量的插图,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 得出对一事物全面性的全方位的认识, 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思维活动,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 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并且在多种思路中来寻求一种最简捷、最有效的思路。

(三)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怀疑现成的结论

世界历史中设置了这样的内容:牛顿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而成为了一代有影响的物理学家, 近两个世纪无人超越他, 在这个领域也没有新的发展。后来爱因斯坦敢于怀疑牛顿的观点, 纠正了牛顿物理学的错误, 为现代西方文明奠定了科学基础。如果迷信权威, 迷信课本现成结论, 人类就永远不会前进, 社会就不会进步。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进一步思考, 甚至看能不能推翻现成的结论。不要让学生以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考, 而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设计开放性题目,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不寻找唯一答案, 这为学生进行广泛的思维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 思考并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 不管学生的观点见解正确与否, 都要鼓励他们进行求异的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已体现了这种精神。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合理因素, 使这种因素有效地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创新契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创设契机, 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1、创设探索的契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培养, 教师不要担心学生不会学习, 因为你总是不放手让他学习, 他怎么能学会学习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同时要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解决一切问题。

2、创设合作交流的契机。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是未来社会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合作交流是学习者首先在独立学习钻研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 互相讨论、启发共同探讨问题。教师要设计可供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如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中, 可利用活动课:“历史遗址考察”, 让学生分组对名胜古迹——涞滩“二佛寺”进行考察, 从而培养合作的精神。

领会新课程理念, 创设语文新课堂 篇10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学生不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 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 使学生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 去“探索”“发现”“再发现”, 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将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 真正成为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 应融入学生之中, 去了解、欣赏、鼓励他们, 成为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的知音。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而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 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奥秘。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也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 认真地引导, 及时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还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多元化的评价,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热情更饱满。

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激活课程资源, 让学生热爱学习。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 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 其人文性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 让学生喜爱语文, 喜欢上语文课。

1.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 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 灵活处理教材, 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既注重语文运用, 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 在理解“胡同建筑”的特点, 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后, 才能正确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品出“再见吧, 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后, 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贺州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客家围屋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 举办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 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 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用活教材内容,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学生对兰芝和仲卿殉情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是性格悲剧, 有的认为是社会悲剧。不同看法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兴趣, 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 有人认为兰芝和仲卿殉情, 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但有人反对, 认为兰芝他们的做法不可取, 要表明爱情的忠贞也不一定要殉情, 这可是在漠视生命。另有同学感慨“如果兰芝他们生活在现在, 也许就有各界人士的帮助, 也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 可惜……”“是啊, 《梁祝》中的主人翁不也是这样吗, 封建家长制完全压制了个人的抗争, 这不是社会悲剧, 时代悲剧吗?”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 创造的乐趣, 在不断思考讨论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 学生能不喜欢吗?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堂课, 力争将自己的课上得新颖、精巧,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 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 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 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3.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精彩。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不断双向交流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 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这种动态性, 并做到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机械地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 刻意追求该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如教《病梅馆记》时, 我们可以着重讲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文章所写的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 而不写别的方面, 目的何在?通过对这表现手法的分析, 文章的精彩内容也就很好地把握住了。如果按照过去的旧的方法教学, 也许大部分时间花在字词的解释上, 等到刚把握各段的意思, 时间也就到了, 以至于精彩的内容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语文不在于上没上完, 而在于一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 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 一味的形式只是过眼烟云, 好像雁过的叫声, 学生学不到任何东西, 这是课堂教学的大失败!”因此,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及时调控, 灵活变通, 恰当取舍,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解决好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或一个问题, 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丰富知识, 培养能力, 训练思维, 享受着语文课堂的精彩。

三、借助时政新闻, 激活语文课堂

社会的飞速发展, 科技的日新月异, 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 我们再紧闭大门, 让学生钻“故纸堆”, 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 能怪人家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么?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 国内、国际大事, 2008年初南方冰冻灾害, 2008的北京奥运, 5·12四川特大地震, “神五”的飞天, 伊朗核问题, 中东的多事之地, 世界金融危机……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 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 激活沉闷的、乏味的语文课堂, 创设出师生个性张扬、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的新课堂。

总之, 如今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 是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 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 从课堂教学入手, 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把课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创设高中语文新课堂。

摘要:课程标准的出台让许多语文教师为之欢呼雀跃, 在新课标下, 语文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标准再“新”, 也只有落实到课堂中才能算数。本文就如何创设高中语文的新课堂, 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

[2]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

上一篇:发现低调的世界下一篇:主要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