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缺陷

2024-06-26

心理缺陷(精选十篇)

心理缺陷 篇1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团体处理,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主要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症主要采用中枢兴奋类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的短期疗效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1]。有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并不能解决患儿的所有问题,也并非对所有的ADHD患儿都适用[2]。追踪研究表明,中枢兴奋类药物在学校成绩、伙伴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长期效果有限[3]。

ADHD的综合性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4]。本研究拟采用旨在减少患儿的冲动行为、增强自我功能、改善人际交往技能、提高社会适应水平的团体心理训练对ADHD儿童进行干预,探索适合ADHD儿童的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DHD的诊断标准,选取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连续就诊的8~12岁男性ADHD儿童作为治疗组候选人。每位患儿均由2名儿童精神科医师共同诊断。入组标准:(1)符合DSM-IV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以伴对立违抗性障碍(ODD);(2)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CR)总智商≥80;(3)停用精神药物如利他林2周以上。排除罹患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重性精神障碍者。

根据以上标准共收集ADHD儿童39例,平均年龄(9.72±1.39)岁。本着自愿的原则,经过与儿童本人及其父母协商并获同意,选取其中的21名ADHD儿童进行干预。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1.2.1 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BIS)[5]

由30个条目组成,按1~4计分:1为从不/很少,2为偶尔,3为经常,4为几乎总是/总是。量表由注意、运动和缺少计划3个因子组成,高分分别代表注意不集中、多动、缺少计划。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是0.77。由父母根据儿童的情况填写。

1.2.2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Checklist,CBCL)[6]包括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2部分。社会能力包括3个分量表,得分高表示功能好;行为问题包括8个分量表,其中内化性问题包括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外化性问题包括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得分高,表示行为问题严重。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是0.81。

1.2.3 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Symptom

Questionnaire,PSQ)[7]由父母评估儿童的行为问题。量表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和焦虑5个因子。任何一个分量表的得分高于常模分,即认为该项有问题。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是0.83。

21名ADHD儿童的父母于入组时和全部治疗完成后填写3个量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儿无一例失访。

1.3 团体心理干预

1.3.1 干预内容

团体心理训练共9次,内容如下:(1)认识与控制情绪。引导ADHD儿童认识各种常见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羞怯等)以及相应的身体上的反应,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转移、发泄、倾诉和自我安慰法。(2)做出决定。以真实的事件引发患儿的讨论,请患儿说出面对此情景会如何行事。向患儿展示图表,让患儿将每一个决定的优点、缺点填入表中,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优点或者缺点后面做标记,通过比较各种选择的优点、缺点做出适宜的决定。(3)问题解决。以一个故事引发患儿的思索,后导入问题解决的5个步骤(停下来思考、观察别人的情绪,选择一个目标,列出可以达到目标的所有方法,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法,实施这个方法)。(4)据理力争、协商解决。分别展示敌意取向、被动取向和据理力争取向等3种不同的人际交流风格,组织患儿讨论哪一种方式最可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提出据理力争的步骤(描述问题,说出你的感觉,说出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变化,告诉对方如果有了这样的变化,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与人协商的步骤(说出自己的要求,说出对方的要求,表示在倾听对方说话,与对方讨论,直到达成一个折中的结论、重申结论)。(5)人际关系技巧。组织患儿讨论问题在结识新朋友的时候什么是最困难的,为什么小伙伴常拒绝交往,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等问题,然后介绍与人相识的一些方法、策略,如,让别人注意你、没事找事、寻找共同之处、赞美别人等。组织患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加入一个小团体中。最后强调干扰人际交往的因素:粗鲁、没有礼貌、自我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别人正在做事情的时候进行打扰、为了和某个人认识而贬低他们团体中的其他人等。(6)认识自我[8],提高自尊。患儿每人发一份问卷《我的特点》,要求如实填写优点、缺点、爱好、特长、最喜欢的歌曲、最喜欢的运动、最崇拜的人等。写完后,逐一当众宣读,发现每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并对优点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引导患儿对过分消极的评价进行合理归因。(7)理解他人。以一个儿童受到欺负的事件引发患儿的思考,提出问题并让患儿讨论:如果我是他,会有何感受。然后要求患儿相互之间交换彼此的鞋子,并仔细体会穿着别人鞋子的感觉,是否有些不适应,让儿童学会换位思考。(8)攻击行为管理。以多媒体视频帮助儿童识别无意攻击行为,同时指导患儿应对攻击的策略、减少潜在攻击行为的升级、置换攻击对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等控制其攻击行为。(9)缓解紧张和压力[8]。以考前准备为例向患儿介绍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放松、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保持身体健康。1.3.2干预程序以团体训练的形式对21名ADHD患儿进行每次40min、每周1次共计9次历时约2.5月的治疗。首次会面宣布治疗的规则和要求,引导患儿通过游戏熟悉小组成员,创造活泼的气氛,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9]。以后每次训练开始前10min都安排一些增进信任与接纳、自我探索等内容的小组活动,后转入小组学习、练习与讨论时间。最后的5min是该次训练的总结并布置课后练习。

主要根据BIS、CBCL及PSQ量表训练前后的分值变化来判定训练效果。

1.4 资料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BIS的比较

结果表明,干预后ADHD儿童BIS各分量表及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值均<0.01),提示干预后ADHD儿童的冲动行为减少。见表1。

2.2 干预前后CBCL各分量表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干预前后CBCL各分量表及ADHD儿童CBCL总分除活动情况、学校情况、躯体主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干预后ADHD儿童的社会能力提高,行为问题减少。见表2。

2.3 干预前后PSQ各分量表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治疗前后ADHD儿童PSQ学习问题、焦虑2个分量表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ADHD儿童的学习能力提高,情绪问题减少。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按照相关理论,结合前期针对ADHD儿童冲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编排了一套团体心理训练程序,并对ADHD儿童进行了系统干预,结果显示,ADHD儿童冲动行为和违纪、攻击等外化性行为以及焦虑、退缩等内化性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和社交能力有所增强,与以往的一些研究[10,11]一致。

Dodge等[12]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大多输入很少的情景线索,倾向于曲解中性信息,常以具有敌意的内容做出反应。本研究设计了理解他人行为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ADHD儿童采取资源取向的评价方式,理智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提高了ADHD儿童的观点采择技巧。

ADHD儿童发展成对立违抗性障碍与品行障碍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与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相关的低自尊[13]。在干预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特长的内容,以增进儿童对自己的了解,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不过,也许自我意识的提高和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做出努力。

有研究显示,ADHD儿童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14]。本干预中的认识和控制情绪、缓解紧张和压力等内容可针对ADHD儿童的情绪问题发挥积极的影响。ADHD儿童常有攻击行为,会出现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所以他们往往为同伴所排斥。干预中的人际关系技巧、做出决定、据理力争、协商解决及问题解决等技术主要训练他们放弃或减少以冲动、攻击行为作为惯常的应对手段,而代之以谈判、妥协、谅解等工具性方式应对生活中的事件和冲突,提高交往的能力,结果表明干预工作减少了ADHD儿童的冲动、违纪、攻击等外化性行为。

中国儿童心理的缺陷 篇2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沈德立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吕布的心理缺陷 篇3

诚信缺失乃一种心理缺陷

首先,诚信属社会道德范畴。所谓诚,即代表实事求是,做人做事真诚可靠;所谓信,即讲信用重信誉,言必行、行必果,说出做到。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熏陶,有些人反而摒弃了诚信这个立身之本。

在_心理学上,诚信缺失是一个人非道德化的表现,它泛指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或标准不再起指导、约束作用。日常生活中,诚信缺失综合征突出表现为:1)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对自己的所言不当回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2)对于自己的承诺不积极履行,百般借口,万般推却,言而无信;3)夸大自身的功劳苦劳,对存在问题避而不谈,试图掩人耳目,乃至谎报情况;4)言行举止缺乏固定性和持续性,朝秦暮楚,朝令夕改;5)弄虚作假,伪劣假冒,以次充好,以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少信寡诚源子天纵英才和父母宠爱

吕布的诚信缺失有着其个人和历史的特殊性。首先,从吕布的个人成长可以推测出,他从小就有强烈的个人中心倾向。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吕布之父吕良继任其祖父的事业,留守边关。吕布之母亲黄氏则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照理说,吕布的童年应该是非常快乐和温馨的。但是吕布出生之前,黄氏已生有四女,苦于无子。所以吕布的出生,满足了父母对儿子的长久期待。史称,吕布是诞生在染织作坊的布匹上的,脐带自断,双目有神,两拳紧握。他父亲知道后,大快日:“吾儿神也。”因而吕布一出生就受尽了父母的宠爱和呵护,这很有可能会强化其自我中心倾向。

此外,吕布的天纵英才也给了他个人中心的资本。吕布从小就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过目不忘,但他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同龄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敬而远之。同伴的敬畏亦强化了吕布的优越感,令其自我感觉凌驾于他人之上。到了青少年时,吕布喜欢舞枪弄棒,热衷于表现自己的勇猛。史书记载,吕布十一岁就撂倒了族内的大力士,从此五原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也甚引以为豪。

在心理学上,自我中心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而走出自我中心,学会与人沟通,则是儿童走向成熟的标志。相反,如果儿童的自我中心延续到青少年,将不利于其社会认知能力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并会出现漠视他人与人际关系的问题。事实上,吕布后来变得唯利是图,缺乏诚信,这很可能与其早年父母的过分纵容有莫大关系。而其天生的才华出众,又强化了他对诚信的不在乎、不珍惜,为人处事只考虑自身的意愿和利益,不考虑其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

吕布骄纵特功变化无常

在混战不断的乱世三国,诚信突出体现在一个人对主公的忠诚不贰。吕布的少信寡诚突出表现,就是不停地易主,多达六次之多。每次不是因为吕布骄纵恃功,就是变化无常,甚至势利弑主。

根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熹平五年,由于鲜卑部落对东汉的掠夺战争,吕布随父南撤至山西境内,成为并州刺使丁原的部下。吕布跟着丁原学习日马之技,号称“飞将”,因其勇武而被丁原任为主簿,典领文书,可见丁原对吕布的亲厚和器重。《后汉书·吕布传》中亦云,丁原对吕布“甚见亲待”。汉灵帝刘宏去世后,丁原与董卓开始争夺对汉王朝的控制权。此时,董卓接获大将军何进之命赶赴洛阳,不料洛阳接连出现了何进遇刺、宦官被杀及少帝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的乱事。董卓赶赴洛阳后,找到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把他们带回洛阳。此时的董卓,身兼前将军、奦乡侯、并州牧等职务,一跃成为朝廷重臣。吕布考虑到时局的骤变。暗中投靠董卓,不顾丁原对他的知遇之恩而杀之,为的是获得董卓许给他的高官厚禄。

其实,在此之前,吕布也参加过关东军的讨董战役,却与将领胡轸不和而被孙坚所败。吕布投靠董卓后,董卓一度如同丁原一样,对他非常信任和喜爱,先任命他为骑都尉,后任他为中郎将,拜都亭侯。当时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怕遭人暗杀,便让吕布作自己的贴身侍卫,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由吕布来负责其安全,但董卓脾气暴躁,曾因小错而向吕布掷出手戟,幸亏吕布眼疾手快,才免遭刺伤。这件事使得吕布对董卓心生防范。后来又有一次,董卓故意支开吕布而与其婢女私通,这亦加深了吕布对董卓的怨恨。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廷上下的极度愤慨。大臣王允、士孙瑞、杨瓒等人密谋暗杀董卓,联络吕布共同行动,并答应事成之后必有重赏。吕布不计董卓对其恩典,答应了王允的要求。当时正逢少帝大病初愈,文武大臣集于未央殿恭贺天子龙体康复。董卓刚到侧门,便遭到李肃等人的突袭。董卓大骇,向吕布呼救,吕布却正襟危坐,不顾往日父子情谊,还大声道:“我们是奉诏讨杀乱臣贼子,你死有余辜!”结果董卓当场被杀。事成之后,吕布被进封为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可惜好景不长,董卓旧部属李催和郭汜等人杀回京城,吕布不敌,仓皇出逃。

曹操虽惜才终因其恶名被缢杀

之后,吕布投靠了南阳的袁术,由于诛杀董卓有功,袁术起初对他以礼相待,但是没多久吕布便变得骄纵无礼,纵容属下肆意抢劫,惹得民怨沸腾,令袁术对他非常不满。吕布仗着自己威名在外,不愁无主,便向袁术辞行,转而投靠河内太守张杨。张扬开始也十分厚待吕布,但是张杨的部下担心吕布还会叛主,主张把他杀了,将头送往长安领赏。吕布得知后,惊恐万分,赶紧改投袁绍。

初投袁绍,吕布曾帮助他大破黑山军,但不久吕布又开始居功自傲,手下多有暴横。这也惹怒了袁绍,表面上奏请吕布出任司隶校尉,还派遣精锐武士护送吕布到洛阳就职,但暗地里下令途中将吕布杀死。吕布闻讯后逃脱,自立门户。再后来,吕布与曹操争夺兖州时战败投靠刘备,刘备时任徐州牧,便让吕布屯兵小沛。不料吕布趁着刘备出击袁术时,袭取下邳,并自封为徐州刺史。之后,吕布更是联合袁术攻打刘备,令刘备投靠了曹操,联手对付吕布。建安四年,曹操攻下吕布的根据地下邳,吕布被俘。当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时,他又自吹自擂可与曹操共打天下,曹操一度想加以留用,但刘备的一句“你难道没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场么”便使曹操断了这个念头,最终下令缢杀吕布。

智优生的心理缺陷及教育对策浅议 篇4

一、智优生的心理缺陷

1. 骄傲自大, 自私无情。

大多数智优生在学业上富有进取心、意志力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得到家长、老师的赞赏及同学们的羡慕, 但久而久之, 他们往往会忘记老师、家长、同学对他的帮助, 忘记“山外有山”, 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具体表现在不尊重老师, 对同学爱理不理, 甚至嫌弃父母。“骄傲自大”还带来部分智优生情感上冷淡自私, 生活上“四肢不勤”。在家里, 视父母所做一切为理所当然, 更不能为父母分忧;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总是借口“没时间”。在学校, 对集体态度冷淡, 漠不关心;对班级事务大事做不来, 小事又不做;对诸如运动会、公益劳动等集体活动更缺乏热情;对同学索取多于奉献, 苛求多于忍让。

2. 爱慕虚荣, 意志薄弱。

智优生由于长期处于顺境, 听到的大多是赞赏和掌声, 得到的大多是奖状和荣誉。这种经历, 往往使一些智优生心理承受力下降。考试稍有失利, 情绪马上低落, 或找茬发泄, 或自暴自弃, 甚至以轻生等极端行为以求自我解脱;师长稍有批评, 便觉名誉扫地, 甚至公开顶撞;其他同学一旦学习赶上他们, 即使成绩稍有超越, 他们内心就生嫉妒, 以至于焦虑、猜疑、恐惧、消沉、怨恨等不良心态顿生, 严重者甚至不惜牺牲道德, 以作弊等手段来求得心理平衡, 满足“自尊”虚荣。

3. 性格孤僻, 轻视实践。

在学校, 一些智优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缺少知心朋友;在家庭, 他们往往是房门一关, 独处一室, 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长期的自我封闭, 使他们性格孤僻。当他们走向社会后, 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 无法理智地面对现实, 甚至产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虚妄心理感受。更有一些智优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

二、智优生心理缺陷的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 从部分智优生存在的心理缺陷可以看出, 他们在人格塑造上留下了严重的瑕疵。因此, 我们必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设法帮助智优生克服心理缺陷, 使之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有用人才。

1. 提供机会, 激发热情。

针对部分智优生爱慕虚荣、情感淡薄、适应性差等心理和行为缺陷, 老师要针对他们各自的特长与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帮助他们“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也可以模拟社会环境或带领这些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 使之受到良好的社会现实的熏陶与锻炼;还可以为其创设逆境并辅之以引导, 磨炼其意志。

2. 心理疏导, 健全人格。

为了把智优生真正培养成为杰出人才, 老师应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既可以与他们谈人生哲理、伦理道德、理想信念, 也可以与他们个别交心, 交流情感, 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集体辅导与榜样示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通过心理咨询室或聘请心理师, 为他们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 开办心理讲座, 提供心理咨询, 用各种形式促使智优生发展良好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人格。

3. 家校合作, 塑造人才。

心理缺陷 篇5

众所周知,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隐士。但在风光的里头,到底陶渊明是用什么心情来写诗呢。经过本组精心分析后,我们很遗憾地一致得出一个结果,我国伟大的陶渊明的精神及心理上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缺陷。由于时间关系,我组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了新译陶渊明集,陶渊明研究,心理疾患临床手册,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等四本有关书藉。据非精密的分析,陶渊明的病理十分复杂,属于复合性的心理病,他的有些症状更是现代心理学无法解释的。由他的诗句中,他不时流露出世莫理凡尘事的情绪,但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面,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患了病。在他的诗句中,十句中九句都在说他自己归隐后愉快而充实的田园生活,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来填补过去的创伤,这符合了创伤症后群的条件。他亦常常提及与过去的人少来往,加上他的背景,虽然我们无法了解陶渊明当时的心理他很有亦可能是畏避型人格病患者。

通常畏避型人格病患者的特征有:(1)有意避开明显要有人际接触的职场活动。(2)不愿意与人来往等等。他刻意避开过去的人与事,这也可能表示他过去在官场受过的创伤,成为了他放不下的事,而从他创伤症后群演化成他的畏避型人格,他对过去的心理阴影过于执着,于是把过去的朋友和过去的事连结在一起;这可能就是为何他听到过去的人来找他便退避三舍的原因。他也经常描绘自己与邻居欢饮美酒的情景,但对于一个畏避型人格病患者来说,社交相对会比较困难,为什么他可以对社交活动应付自付自如呢?他同时患上DSM-IV中提到的非广泛型亚型的社交焦虑疾患,会是此问题唯一个圆满的解答;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害怕数种情境,而非大部分的社交情境而已;除此之外,我们亦他独好饮酒可见,他也有一定可能同时有患上轻度的酒精依赖症候群。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此不多作解析我们判断他符合了那几项心理病判断准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阅。

腼腆,影响一生的心理缺陷 篇6

如果不是事出有因,也许不会有人想到会因为个性比较腼腆而来看心理医生。是的,腼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是腼腆的人比较害羞而已,因为害怕使他(她)在社会交往中采取了一种退缩的心态。

有位女士在闲聊时对我说:“我小叔子人很好,就是比较腼腆,每逢家里来了客人,他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出来,连个面也不好意思露,更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如今四十多岁了,还没对象呢。”腼腆看起来事小,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人际交往首先应主动、热情,他连主动的劲儿都放不出来,这会传染给别人的,别人也可能会因为他尴尬的举止觉得没法与他进一步交往。天天在退缩、担心中生活,小心翼翼、唯唯喏喏,以这种心情哪能活得舒畅?如果不能很好地跟人沟通,不敢向现实挑战,很多机会有可能擦肩而过,又怎么谈事业的成功呢?所以说,腼腆者的命运并不幸福。

我在这里想给大家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也许你能从中领悟到如何帮助你自己或你的朋友克服腼腆这种心理障碍。

一个正在外地读书的大二男生,前一阵因为人际交往问题由他妈妈领着找到了我。这位男生说,离家在外,本来是挺孤独的,他很想跟周围的同学说说话,可在一起时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总担心他说了而人家不愿意理他。有时想了很久准备好话要和人说,却又怕说话时人家会笑他拙嘴笨腮,怕难堪。不说吧,每当看到大家在一起乐呵呵地说笑,自己却插不进去,觉得很孤独。有时他好不容易说出来了,就觉得与大家的说笑气氛不协调,要么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特别是在女孩子面前,不敢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他妈妈又补充说,我小时就这样,特别爱面子,这个孩子比我还要爱面子,去亲戚家串门,让他叫谁点啥可难了。他爸爸差不多也是这样一个性格。

我知道了,按心理分类来说,这孩子属于典型的素质型腼腆,这和家庭的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和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抑郁质神经类型的孩子普遍内向,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特别深,特别爱计较一些小事,所以也容易形成这样腼腆的性格。家里要有这样的孩子,从小纠正特别重要,要不长大了有可能带一辈子。

对这样的孩子需要加强他的社会化,给他创造条件、创造环境让他和同龄的孩子多接触,也可以让他通过完成买菜等家务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去。学校或幼儿园也要对这样的孩子给以重点关照,特别注意多鼓励他,让他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一旦他做出点什么,要加强表扬。因为人的性格是在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抓早,越小改造起来越容易,一个人的气质也许变不了,但性格是可以改的。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强调要他多忍多让,这样做对孩子的性格教育并不好,应该鼓励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培养孩子要宽容,而不是忍让,老受欺负的人并不是一个好的素质。

如果已经是个成人了,能认识到这种心理障碍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就要想办法通过一些行为来矫正。比如主动参与演讲,你可以事先准备好,勇敢地上台,不要计较别人的评价,想着我时时刻刻都是在改造我这种心态,改造一种性格缺陷。要珍惜每一个机会,还可以主动寻找这样的机会,抓住它,习惯后,腼腆就消失了,你也就大胆了。

还有一种腼腆类型是因为心灵上受到过伤害,丢过面子,伤了自尊,从此担心别人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

一个读高中的女孩子,只因为有一天肚子不好,在课堂上放了一个屁,当时教室里非常静,结果就听到这个同学扑哧一声,那个同学扑哧一声,同学憋不住似的在笑,笑得她当时就坐不住了,课都没上完,就跑了出去。她又是个特别自尊,特别爱面子的女孩子,结果再也不敢见人了,一见人就脸红,后来连学都不敢上了。

要改变她这种腼腆的状态,首先就得改变她的认知,应该认识到过分地爱面子那是个缺点,想着这事儿不是什么大事,而且事情已经过去了,别人谁会一天老记着它呢?你要老记着未免显着有点太自做多情了。所以最好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心理缺陷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在实习期间 (2008年7月~2009年5月) 发生护理缺陷的2006级护生57名, 均为中专女生, 年龄18~21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护生发生护理缺陷后24 h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 并对护生进行心理疏导后的跟踪测试及对比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1.3 心理疏导方法

1.3.1 个别心理疏导

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 耐心地与每位护生交谈, 听他们倾诉自己的不安与困惑, 找出焦虑的症结, 进行深入剖析, 疏导护生情绪, 解除心理压力, 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认识错误。并鼓励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护理工作中去,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 从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1.3.2 集体心理疏导

组织发生过护理缺陷的护生通过讲座、互动性讨论的形式进行集体疏导4次。使护生了解应对负性事件, 调节自我情绪, 适应周边环境的技巧。在讨论时鼓励护生当众说出自己所经历的护理缺陷, 让大家帮助其分析原因, 作为“资源”让大家共享, 帮助护生改变不恰当的认知, 形成对护理缺陷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 培养完善的人格, 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1.3.3 肌肉放松训练

经过长时间紧张的动机斗争, 大脑始终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状态, 导致大脑高度疲劳。通过放松全身的肌肉就能达到放松大脑的目的[2]。具体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准备工作:向护生解释放松程序, 选择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 调整好身体的位置, 处于最舒适的体位。第二步, 吸气训练:嘱护生闭上眼睛, 进行深而慢的呼吸, 先吸气再缓慢呼气。重复数次, 使护生完全安静下来。第三步, 指导护生放松:嘱护生在吸气时收缩肌肉, 呼气时放松肌肉, 交替进行。肌肉放松顺序:面部→前额→眼睛→鼻→颈→右腕→下臂→上臂→背→胸→腹→右大腿→右小腿→右足→左大腿→左小腿→左足。依次收缩全身的每一组肌肉并保持10 s, 接下来, 放松同一组肌群20~30 s, 注意体验放松后的感觉。顺序重复2~3次, 每次10~30 min。放松训练可使大脑充分休息, 建立良好的兴奋灶, 从而进行新的思考。

1.3.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3], 因此社会支持不容忽视。首先要肯定当事人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成绩, 给他们以支持和鼓励, 并及时与他们的家人取得联系, 加强沟通, 使他们获得社会支持, 以良好的心态完成实习任务。

2 结果

实习护生在发生护理缺陷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在实施心理疏导后, 前后两组焦虑抑郁状况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说明实施心理疏导后效果明显。

3 讨论

3.1 实习护生在发生护理缺陷后的心理状况

表1显示, 护生在发生护理缺陷后, 均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 表明护生在发生护理缺陷后心理压力大, 常常担心老师和同学会看不起自己, 会因此而受到处罚, 同时又怕家人埋怨, 从而心灰意冷, 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3.2 重视对实习护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表1显示, 通过实施个别心理辅导、集体心理疏导、肌肉放松训练、社会支持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4], 实习护生SAS和SDS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实施心理疏导对改善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好的效果。提示教师在加强培训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同时, 要关心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 特别是发生护理缺陷后的护生, 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灵的阴影, 重树信心, 成为将来护理队伍中的精兵强将。

3.3 对策

加强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实习前心理铺垫:实习前有针对性地请临床护士讲解实习中常见的护理缺陷案例以及对患者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介绍如何调整心理偏差预防护理缺陷发生。让护生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预防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本[5]。因此, 在日常学习工作中, 要有意识地训练、提高自己的心理应对能力, 学会适应实习环境, 顺利完成临床实习任务。二是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利用实习护生每月定期返校的机会开设心理讲座, 包括:青少年心理卫生、如何改变认知、如何调节自我的情绪与情感、如何健全自我人格。帮助实习护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激发和调动护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护理缺陷发生后的心理疏导:缺陷发生后, 教师要认真听取当事人的汇报, 搞清楚事情发生时的很多细节, 帮助护生分析发生的原因, 知其规律, 可以运用个别心理疏导、集体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社会支持等方法帮助护生及时疏导负性情绪, 提高积极应对的能力, 使实习护生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有效地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浣沙.医护耦合性差错及其防范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4) :227.

[2]胡佩诚, 宋燕华.中国图书馆目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3]唐莹, 张静平, 余小波.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5, 11 (4) :270-273.

[4]杨湘.改进临床带教提高护生实习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4) :94.

心理缺陷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门诊就诊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63例, 其中男47例, 女16例;年龄7~14岁, 平均 (8.5±2.4) 岁;韦氏智力测验IQ>80。将63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2例, 对照组21例, 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患儿在排除神经精神疾病如精神发育迟缓、癫痫、抽动症等症后, 按1987年, 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频繁或严重计3分, 一般计2分, 轻微计1分, 没有0分。总分≥14分, 即可诊为儿童多动症。 (1) 常常在座位上玩弄手、脚或蠕动身体 (在青春期, 可能局限于主观上的好动感觉) ; (2) 难以按要求保持坐姿; (3) 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而分心; (4) 难以在游戏或团体活动的情境中等待轮流的机会; (5) 回答问题欠考虑, 具有冲动性; (6) 难以遵从他人的指令 (不是出于反抗或不理解) ; (7) 难以将注意力保持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上; (8) 常常一项活动还没完成就又去干其它事情; (9) 难于安静地玩耍; (10) 常常说话过多, 喋喋不休;⑾常常打断或插进别人的谈话;⑿不能倾听别人的谈话;⒀常常丢失生活常用品 (如书、玩具、铅笔等) ;⒁常常采取冒险行动而不考虑后果。

1.3 方法

治疗组:药物治疗联合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利他林0.3~0.6 mg/kg, 2次/d, 由小剂量开始, 每周连用5次。3个月一个疗程。心理干预: (1) 行为矫正:治疗时以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 通过强化刺激来增加适应行为和减少问题行为。正性强化法:首先填写家长强化物的问卷, 确定阳性强化物, 在患儿不出现ADHD症状时及时应用口头表扬及物质奖励的形式予以强化, 使患儿良好行为得以持续, 训练患儿自我控制多加思索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罚法:如违犯规则毫不犹豫地执行, 如暂时隔离法、厌恶法。使其明白其行为的不适宜性, 轻微的处罚与鼓励相结合。消退法:当患儿出现ADHD症状时不给予理睬, 坚决不打骂、不愤怒, 同时在家庭册上记载所发生的次数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注意也是一种强化, 对不良行为, 指责和反复强调实际上是对该行为的强化; (2) 父母干预:详细向家长解释治疗此病过程, 帮助父母认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病, 改变过去把患儿当作"坏孩子"的看法, 同时要改变单纯惩罚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不适合正常家庭功能成员之间的关系, 重新建立能面对ADHD儿童的现实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包括他们的交流模式, 认识水平和教育方法等。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利他林0.3~0.6 mg/kg, 2次/d, 由小剂量开始, 每周连用5次。3个月一个疗程。每次治疗时, 上述方法依次进行。每周治疗3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2]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值下降值给以评定。显效:治疗3个月后行为评分值下降之值≥2/3治疗前行为评分值。有效:治疗3个月后行为评分值下降之值在1/3~2/3治疗前行为评分值之间。无效:治疗3个月后行为评分值下降之值在1/3治疗前行为评分值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根据评分值治疗前后变化情况,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进行比较,见表1。

3 讨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 在各个年龄段均可以发生, 学龄期儿童发病率约为3%~6%,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可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 常导致儿童学习成绩下降, 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影响, 因此已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社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平衡仪等多种治疗方法。当今公认的治疗儿童ADHD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能够改善ADHD儿童的行为和社会功能[3], 心理行为治疗是辅助性的治疗方法经过心理行为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有短效的中枢利他林,每日使用2~3次, 不良反应较少。

由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注意力不集中致学习困难, 学习成绩未能使家长及老师满意, 在班上被同学及老师耻笑, 且得不到父母得理解, 他们得自尊心受到伤害, 因此应给予心理治疗。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时, 不要加以指责, 应寻找原因, 尽量避免消极的惩罚, 使儿童受长期的心理刑罚, 把消极的惩罚应该减到最低限度。要帮助父母减轻其心理负担, 改善父母对患儿的期望水平, 增加父母对ADHD治疗的认识和信念, 需要牢记的是ADHD患儿并不是故意这样做, 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以宽容之心善待自己的子女, 才能克制自己的急躁, 学会科学地管理患儿,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得到更好的家庭治疗, 同时家庭和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医生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文中,采用心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疗效显著,说明心理干预和联合药物可以纠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63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 治疗组采用药物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心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 疗效显著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干预,药物

参考文献

[1]毛萌.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2]:125-126.

[2]梁峰, 刘爱红.心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87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4]:49-49.

心理缺陷 篇9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是多见精神病, 患者病情迁延,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损, 治疗难度较大[1]。针对过分依赖药物治疗的现状, 部分精神病学科专家提出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指出在药物治疗之外, 只有有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加以积极的引导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治疗效果。笔者总结、分析心理治疗对患者自知力恢复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 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受损表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29例, 女35例, 年龄18~62 (41.42±11.05) 岁;对照组男31例, 女33例, 年龄20~65 (43.73±12.18) 岁。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 氨磺必利起始剂量200mg/d, 1次/d, 根据患者情况两周后加至有效剂量0.3~1.2g/d, 2次/d。观察组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心理治疗, 具体如下:全面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发病原因等, 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课程, 每周进行2次, 每次45min。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 使患者对医务人员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 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及坚持药物治疗对于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等[2]。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 矫正病态思维方式, 逐步恢复对自我的认知, 同时使其主动坚持治疗过程, 树立起其渴望康复的心理意念。

1.3 观察指标

观察精神病量表 (BPRS) 、自知力评分、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O) 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病量表及自知力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8周、12周BPRS评分和自知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态度问卷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段ITAO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且最为严重的精神病, 主要表现为思维破裂、情感障碍、幻觉妄想等, 严重者可对他人或者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精神分裂症的病情迁延, 治疗难度较大, 临床基本采取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为主[3]。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有孤僻、内向等性格缺陷, 同时大多并未意识到自身的疾病状态, 因此除了使用药物对患者的神经冲动传递信息物质进行调节之外, 必须个性化的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过程等进行了解, 辅以积极的心理引导[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以往由于对患者的个性化病情重视不足, 过分依赖药物的作用,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 心理治疗的应用较少, 而随着当今治疗模式的转变, 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关注逐渐增多, 心理治疗在整体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意义再次被提出。了解患者真正的病情, 给予个性化的心理诱导及沟通, 使得患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疾病状态与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配合治疗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等。良好合理的心理治疗可以使患者改变不良心境, 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 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治疗, 才能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因此, 目前心理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案的热点及重点。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接受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后, 其BPRS评分及自知力评分明显降低, 可见此治疗方案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且提高了患者的自知力;在对患者的治疗态度进行调查以分析其治疗依从性时, 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良好的心理治疗已经有效逆转了患者对于疾病的态度, 使之认识到自身的疾病状态并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对于精神分裂症伴自知力缺损患者,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闾金杰, 黄胜华, 张秀华.病情回放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24) :1060-1131.

[2] 尹烈虎, 蒋瑜, 贺英, 等.集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4) :403-404.

[3] 周立发.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4-15.

过于依赖别人是一种心理缺陷 篇10

很多时候,这种依赖性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体现,如果过于强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这种疾病,更多的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体现出来。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领域里都放弃了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并且让被依赖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

由于依赖性人格者的心理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为自己着想,表现得特别自私,他们很难表现出对别人的感激和爱。

依赖性人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大都比较幼稚,最明显的特征是与别人缺少“界限”感,显得似乎是一见如故,实际上是本能地通过“套近乎”,来获得新的更多的“依赖源”。这种类型的男人,很容易激发起母性较足的女人的感动。反过来也如此。但是,随着关系的发展,就越来越像一家人甚至达到彼此不分的程度。这时候,很多人把这样的感情视为“伟大的爱情”。

其实,这种看起来“共生依赖”的状态,潜藏着很多危机。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从而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心理学家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

1.首先要矫正日常行为习惯。要认真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2.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人作为自己的监督者。

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重构认知。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关。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消极影响的话,把它们仔细整理出来,进行认知重构。(2)重建勇气。可以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游,独自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据《健康生活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理缺陷】相关文章:

致命的职场心理缺陷04-08

故障缺陷05-05

缺陷成本05-07

缺陷透视05-08

特殊缺陷05-09

安全缺陷05-11

生产缺陷05-15

记录缺陷05-30

优势缺陷05-31

护理缺陷06-03

上一篇:中小房地产企业下一篇:主体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