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缺陷

2024-05-26

问题和缺陷(精选十篇)

问题和缺陷 篇1

(一) UML的理论缺陷

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了UML理论上的缺陷, 本文主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UML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1. UML的概念存在不精确性和二义性

UML中的一些概念不够精确, 甚至存在二义性, 使用户感到困惑。例如, 状态机图中的事件和动作这两个概念都表示了一个与转移有关的行为, 二者有什么区别?UML只是在字面上解释它们之间的不同——事件是引起状态转移的原因或条件, 后者是在状态转移时对象要做的事情。状态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表现为对象属性值的变化, 而封装的原则决定了对象外部的任何事件都必须通过对象的操作才能修改对象的属性值。从这个角度来讲, 事件和动作就没有什么区别。那么, 二者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呢?类似的这种概念上的模糊性和二义性, 给UML的学习和应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 UML存在重复和无用的模型元素

UML的部分模型元素没有实际的用途, 或者与其他元素是重复的。例如, UML中既有类图又有对象图, 而后者在是多余的, 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类是对象的抽象, 一个类可以描述属于该类的全部对象的共同特征, 对象的差别体现在属性值的不同。当一个类的对象很多时, 我们不可能逐个地描述每个对象的值, 也就没有必要建立对象图。再如, UML中定义了4种依赖的类型, 分别是使用依赖、抽象依赖、绑定依赖、授权依赖, 每一种依赖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这些依赖看上去似乎作了更全面、更详细的考虑, 但是在建模中根本用不上这些模型元素。像这样一些模型元素的引入, 不但没有增加UML的表达能力, 反而增加了它的臃肿和复杂。

3. UML缺少一个精练的核心

由于UML在形成规范的过程中, 不得不照顾多种方法流派的观点和多家公司的利益, 再加上UML被用于多个领域和多种类型的系统建模, 使得UML过于庞大和复杂, 用户常抱怨很难全面地、熟练地理解和运用它。对此, 我们认为应该提供一个精练的核心, 将核心与外围分开, 这样UML的用户就只需要学会UML的核心和与自己相关的外围部分。那么, UML的核心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用“80-20-80”法则来进行判定, 即80%的人用UML20%的内容可以完成80%的问题建模,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只用UML最核心的部分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建模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用例图、类图、顺序图这三种图应该包含在UML的核心之内, 其他图可以进入某种扩展机制。

(二) UML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UML理论上的缺陷, 会给它的应用带来困难。实践中的其他一些因素, 也会给它的应用造成障碍。

1. UML建模软件不完善

自从1997年正式发布UML以后, 出现了大量的UML建模工具, 这些工具为项目相关人员 (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构架设计师、程序员等) 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之处。但是这些工具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 影响了用户使用UML的体验。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UML实现的不完备性, 一些工具只提供了对UML的部分支持, 如在顺序图建模时, Rose就没有提供分支、从属流、循环、引用等建模元素。第二, 一致性检测功能不完善, UML采用多视图建模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简化模型的表达, 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模型的一致性问题, 作为一款优秀的UML建模工具, 应该提供良好的一致性检测功能, 帮助用户在建模的过程中预防、鉴别和解决模型中的不一致问题, 但是目前UML建模工具所提供的模型一致性检查功能比较有限, 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 工具开发商因为UML规范本身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它们对UML的自行诠释误导了用户。第四、双向工程支持的语言有限, 如Rose不支持C#、Delphi等语言的双向工程, 从而影响了学习这些语言的程序员使用UML建模的热情。UML建模工具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 如不美观、不直观等, 在此就不再一一陈述。

2. 用户对建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UML是用于软件建模的, 但是很多人认为UML建模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在初级程序员中尤其明显, 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仅仅局限于如何编写代码, 对于完整的开发流程鲜有接触, 而且他们的经验也仅限于如何实现代码。一些高级程序员不愿意使用UML进行建模的原因则是他们过分自信, 相信不经过建模也能写出很好的软件。这些对UML建模的错误认识, 阻碍了UML的应用。事实上, 建模就像是做计划, 在开始编码之前进行建模可以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 减少返工的机率。另外, 建模是一种很好的在项目组成员之间沟通的途径。程序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建模的重要性, 学会运用UML进行思考, 养成先建模再编码的习惯。

3. 用户对UML的理解不全面

一些用户欣赏UML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建模软件可以生成代码, 对他们来说UML只是一个代码生成工具而已。他们使用UML, 只是为了获得UML生成的代码, 所以他们完成的UML模型大都没有实际价值, 比较形式化。这是对UML的误解, UML的关键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环节的建模, 双向工程不是UML的重点。

4. 用户缺乏面向对象的理论基础

UML本质上是面向对象的, 只有充分理解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具备了较强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才能成功驾驭UML。然而, 部分用户由于没有系统地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理论, 不会运用UML进行思考, 就不可能产生使用UML去表达软件架构和设计方案的需要, 因而在项目开发中就很少或根本不使用UML。从这个角度来说, 用户的素质不高成了应用UML的障碍之一。

5. 项目投入的资源不充分

在项目实践中常常面临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不是从事系统开发的人员 (包括高级经理和用户) 不知道软件是如何建成的。其结果是他们给予项目的实际可支配的资源非常有限, 无论是开发周期还是资金和人力都只考虑了实施阶段的需要, 难以支持项目的开发, 造成了项目仓促开始, 项目开发人员被迫匆匆完成形式主义的UML建模, 然后把模型丢在一边, 开始编码。

(三) 结论与建议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尽管UML自诞生以来, 从没离开过批评, 但正是这些批评促使UML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UML理论上的缺陷将在不断地修订中逐步完善。在项目开发中, 我们建议:项目周期至少要延长50%至100%, 为UML建模留下足够的时间;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UML培训, 同时妥善处理部分“精英”程序员的抵触情绪;顶住客户和公司领导方面的压力, 坚持把尽可能多的分析与设计问题在最初的阶段解决, 避免后期的返工。

参考文献

[1]邵维忠, 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81-196.

[2]牛丽平, 郭新志.UML面向对象设计与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9-60.

[3]邵维忠, 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97-199.

缺陷和不足 篇2

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普遍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没有认识到税收筹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过分注重税收筹划的短期效应;二是将税收筹划和偷、逃税混为一谈,时常触碰法律的红线;三是未区分税收筹划和避税,对避税行为的风险认识不足;四是对税收筹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具体步骤或环节的操作,或某一税种税负的降低。

(2)税收筹划整体水平较低

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具体操作上我国的税收筹划水平较为低下。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活动中,根本没有进行税收筹划活动或筹划不足,有时不但不能为企业争取合法的税收利益,还可能承担额外税负。第二,我国企业对税收筹划这种全新的理财方法的基本原理大都理解不透。实际上,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专业性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都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在生产经营行为发生之前就对企业的整体筹划作出通盘的考虑,并在国家宏观政策发生调整时及时加以调整,从而充分享受国家税收政策导向带来的收益。可以说,多数企业目前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筹划。(3)税收筹划未得到公正的对待

当前,部分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观念尚待提高。他们为税收收入和所谓的“管理”至上,对企业开展的一些合理、合法税收筹划活动作为偷逃税行为加以责难甚至处罚,这也使部分纳税人也心存疑虑,不愿开展筹划活动,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这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税收筹划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发展上和缓慢,相应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理论和实务作出深入细致地探索。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税收筹划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2.3.1在税收筹划涵义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我国,许多人不了解税收筹划(taxplanning),一提起税收筹划就联想到

偷税(taxfrand),甚至一些人以税收筹划为名,行偷税之实。而实际上,税收筹 划与偷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税是违法行为,与税收筹划的合法前提相悖。还有 一些人提到税收筹划想到的就是避税(taxavoidance),即纳税人运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地少缴税甚至不缴税,以达到直接减轻自身税收负担的目的。其实,税 收筹划既有别于税务当局所严厉打击的企业偷税行为,又由于它所具有的合理性,也有别于我们日常广泛接触的企业避税行为。对于企业的避税行为,税务当局相 应开展了反避税活动,试图通过税法的修正和完善来堵塞漏洞。在目前的理论探 讨和企业涉税实践中,存在着广泛地混用税收筹划和避税概念,从而使得企业的 许多避税策划被堂而皇之地披上税收筹划的外衣。2.3.2漠视税收筹划风险

从当前我国税收筹划的实践情况看,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包括税务代 理服务机构为纳税人实施的税收筹划)中都普遍认为,只要进行税收筹划就可以减 轻税收负担,增加自身收益,而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其实,税 收筹划作为一种计划决策方法,本身也是有风险的。

首先,税收筹划具有主观性;纳税人选择什么样的税收筹划方案,又如何实

施,这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税收筹 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等。主观性判断的正确与错误就必然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的 选择与实施的成功与失败,失败的税收筹划对于纳税人来说就意味着风险。其次,税收筹划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应当是

合法的,符合立法者的意图,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部门的确认。在这一 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税务行政执法偏差从而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因 为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税务 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再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客 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即使是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结果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而导致税收筹划方案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从而 使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者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而加以查处;不但得不到节税的 收益,反而会加重税收成本,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

最后,纳税人在税收筹划中忽视反避税措施;由于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依法纳

税的一种减税行为,国家只能通过立法采取反避税措施来完善和调整原税收法规 或增加反避税条款。而有的纳税人只注意税收的优惠条件或税收法规的缺陷,却 忽视了反避税措施,结果造成税收筹划的失败。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 条规定,“纳税人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 来收取或支付价款和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 用而减少其应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这一条款就是对关联 企业通过转移成本或收入减少税款的反避税措施,纳税人如忽视这一条,被税务 机关发现予以调整,不仅不能减少税款,还会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2.3.3缺乏税收筹划专业人才

税收筹划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税收筹划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高智力 型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事先的规划和安排,经济活动一旦发生后,就无法事后补 救。因此,税收筹划人员应当是高智能复合型人才一,需要具备税收、会计、财务 等专业知识,并全面了解、熟悉企业整个筹资、经营、投资活动。筹划人员在进 行税收筹划时不仅要精通税法,随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而且要非常熟悉企 业业务情况及其流程,从而预测出不同的纳税方案,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 作出最有利的决策。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从事这类业务的专业人才。从代理机 构来看也是如此,税务代理人员偏老、偏杂,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加 上可以阅读、学习、操作的指导资料较少,真正能搞税收筹划的“一专多能”人 才凤毛麟角。

2.3.4税收筹划的需求性制约了税收筹划的发展

在税收筹划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里,一般征管方法较科学、征管手段较先进、处罚力度也较大。如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偷逃税行为普遍 实行重罚。因此,许多纳税人因惧怕违法受罚但又不愿放弃正当的税收利益,而 纷纷求助于税务专家或委托税务咨询机构,因此,外国企业对税收筹划的市场需 求较大。目前我国税收法律不健全,征管水平低,违法处罚力度不足,给纳税人 偷、逃税等行为留下了可以利用的空间。因为在这种纳税环境下,纳税人偷逃税 所可能引发的风险相对所获得的收益来看是小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往往造成偷 逃税行为的产生。其次,由于征管意识、技术和人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我 国税收征管水平低,部分基层税务人员素质不高,查账能力不强,对税收筹划与 偷逃税、避税的识别能力低下,不能及时发现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加之执法不 严,政策缺乏刚性,人为因素的随意性过强。比如在一些地方税务机关擅自改变 税款的征收方法,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本应采用查账征收的企业却采取了定税、七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包税的办法,抵销了企业精心进行筹划得到的税收利益。税收征管法有的成为摆 设,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使得某些纳税人感到没有外在压力,因而缺 乏寻找税务咨询机构的内在动力,只知道与税务干部搞好关系,而不重视税收筹 划,也使得税务咨询机构丧失了一部分市场,造成市场需求的缺乏。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本文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l)关于企业纳税筹划内涵的准确界定问题。目前我国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纳税筹划 这一概念使用频繁却混乱,比较普遍的提法有避税、节税筹划、税收筹划、税务筹划和纳税筹划

等,至今未对纳税筹划的称谓及其定义、纳税筹划的行为性质及范围形成公认的,一致的意见。

由于在同类研究中使用概念口径不一,行为性质定义含糊,导致研究范围不同,判断的标准存在

差异,不利于深入开展对企业纳税筹划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拟进一步澄清企业纳税筹划概念

及其内涵,以确立系统研究企业纳税筹划的科学基础。

(2)关于建立企业整体纳税筹划的系统分析基础问题。从目前我国对企业纳税筹划的研究看,有关企业整体纳税筹划的系统分析基础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一直以来作为企

业纳税筹划外部诱因的国家税收制度及其差别机制和行政裁量机制的设置缺乏直观性及透明度,限制了对关于企业纳税筹划驱动因素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分析。大多数研究在借鉴

国内外有关分类税种或局部经济活动纳税筹划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性分析,使企业纳税筹划的

系统性研究受到局限。本文拟在前人纳税局部筹划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纳税筹划作为一个整体 的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从税收分配活动对企业纳税行为带来一系列影响进行相互联系 的演绎分析,找出企业纳税筹划相关的内外驱动因素,以此展开企业纳税整体筹划的系统研究。

(3)关于确立企业整体纳税筹划目标体系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关于企业纳税筹划的具体研究 中都以最小限度缴纳税款或者争取最大节税利益为企业纳税筹划的最终目标。不否认在企业纳税

局部筹划,或者在企业某些经济活动涉及范围不广、相关税收明隙、税种简单时,可以将纳税数

额的多与少作为纳税筹划方案的权衡目标。但现实中,企业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互相具有横向延伸

和纵向延续的联系及影响,因此,其在涉税问题上的影响也是同样广泛、深入的。某种税收上少

纳税的方案不等于整体税收少纳税;整体纳税少的方案也不等于企业整体效益为佳。根据科学决

策原理,具有正确的决策目标才能确保决策研究的合理范围。因此,本文拟对企业纳税筹划的目

标体系进行重新判断和思考。

(4)关于企业纳税筹划“充分利用节税优势”的研究问题。目前同类研究多围绕如何“节税” 的狭义内容进行,缺乏深入研究如何利用节税优势,置换其他更具企业价值增长潜力的经营优势,争取更大企业效益。本文拟从设计更具企业价值创造力纳税筹划可选方案的角度,研究“如何以

让渡节税利益的方式,置换其他经营优势”的问题,拓宽企业纳税筹划的视野,总的来讲,目前关于纳税筹划的研究从企业避税、节税等手法出发,论及了我国的现行几乎 所有税种的纳税处理问题,看似全面,但实际上主要都是按单个税种或各类局部经济活动纳税筹

划方法的研究。正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使得这类研究大多是以税收制度某些方面具体差

异及相关案例分析为主,对纳税筹划方法方面的研究多为“一事一议”、“一事一策”方式,未能

深入结合税收分配活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生各种税收冲击所引起的税收负担运动规律,以及

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和税收制度的相互关系展开对企业纳税筹划系统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 篇3

近日,在2012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上发布了我国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段成荣指出,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健康人格问题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

近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而自2009年起,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与全国的情况类似,海南省研究生的就业率也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而专科生的就业率也连续三年高于本科生。有老师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中国最大上网终端

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报告称,手机网民超越台式电脑用户,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也显示,由于目前农村使用电脑仍不方便,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镇就业人口近20%为临时工

国际劳工组织统计部对六个中国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有32.4%的人是非正式就业(包括雇主和雇员),19.8%的人是非正式雇员。换言之,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19.8%的人是我们常说的“临时工”,他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行业、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服务行业中。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数据的采集地仅仅是中国的六个样本城市,并不包括经济更为落后的农村地区

智力产品缺陷问题法律探析 篇4

一、智力产品缺陷的界定

参照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能够适用产品责任法调整的智力产品界定为:通过智力活动产生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内容、以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现, 可以通过大量生产、复制等方式加工, 并最终以交换为目的将其投入流通领域的知识产品, 如大批量生产或印刷的应用性计算机软件、书籍、地图、音像制品等, 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称为“信息产品”[1]。

国内外产品责任法对于有形物质产品的缺陷内涵基本相同, 即只要产品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 或者说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即为存在缺陷, 对此生产者应该承担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 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可见, 我国对产品缺陷的认定, 首先是采用“不合理危险”的标准。但是, 在确定了产品缺陷的一般标准外, 我国又规定了另一个标准作为判断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的依据, 即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智力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产品, 它的缺陷与以上描述有共通之处, 如同样存在一种不合理的危险, 而且这种危险会危及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智力产品的内容繁杂、种类多样, 特别是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 国家不可能对所有新产品立即制定相应的标准, 因而法定标准在实践中并不能对所有产品都适用, 造成许多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缺陷类型, 往往在规制新产品尤其是智力产品时呈现滞后状态。因此, 认定智力产品缺陷的根本标准应当是“不合理危险”标准, 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可以作为客观补充标准[2]。

二、智力产品缺陷的类型

对有形产品缺陷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智力产品而言, 我们可以依据其流通过程和表现形式进行如下分类:

(一) 按照智力产品的流通过程, 智力产品缺陷可以分为因产品设计上的原因导致的设计缺陷、因制造上的原因产生的制造缺陷和因告知的原因产生的警示缺陷3种类型

1. 设计缺陷

是指在智力产品创造过程中, 智力成果的构思、程序、方案、图样等设计事项存在问题造成的不合理危险。例如育儿指南等论著中具有知识性的错误或缺乏科学性, 读者根据其介绍和说明使用而导致人身健康受损;杀毒软件将正常的系统软件误报为病毒进行查杀致使用户电脑系统瘫痪等。

2. 制造缺陷

是指在智力产品的载体化过程中, 出版物的印刷商、电脑软件的复制商、信息服务的“专家”等在将智力成果承载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并进行批量化生产时造成的不合理危险。例如图书出版商由于排印上的错印、漏印、误印, 将实验教材中化学元素比例或航空地图高度印制错误导致损害事故发生;软件刻录人不慎将病毒复制入光盘致使用户重要资料丢失、毁损等。

3. 警示缺陷

是指在智力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 生产者或销售者在对智力成果进行包装宣传时没有提供必要的警示和说明而造成的不合理危险。例如没有说明电脑软件运行的必要硬件配置和系统环境, 导致本应运行于Windows XP下的软件被错误安装于Windows Vista, 便可能发生程序不兼容的问题, 致使系统受损;书籍中未对化学成分的量度加以限制致使化学实验危险发生等。值得注意的是, 警示义务应当是持续性的, 生产者必须及时了解最新相关科技发展, 并及时加以披露, 避免可能导致的损害。

(二) 按照智力产品的表现形式, 智力产品缺陷主要表现为真实性缺陷、准确性缺陷、完整性缺陷以及时效性缺陷4种情形

1. 真实性缺陷

即指智力产品的内容存在虚假、不真实等情形。对事实类智力产品, 例如科学作品、历史书籍、咨询意见、调查报告等 (区别于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类作品) 而言, 要求其生产者提供的智力成果内容应当是一种客观事实, 而不能是编造的、无中生有的, 否则, 即可认定该智力产品存在缺陷。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初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其中明确规定发起人、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对其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要承担民事责任。在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中, 上市公司应当按规定披露公司相关信息, 以便使投资者做出决策。如果信息不实, 投资者就可能做出错误决策, 导致损失。因此, 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致使投资者损失的, 根据上述《规定》就可以纳入智力产品责任范围之内;又如, 在名贵字画的拍卖中, 为确保字画的真实性, 拍卖机构往往会出具有关专家关于真伪性的鉴定证书, 如果某竟拍者据此拍得名贵字画一幅, 但事后经鉴定确认此字画为赝品, 则出具鉴定证书的专家就给出了一个违反真实性的智力产品, 即此智力产品———鉴定证书存在缺陷[3]。

需要指出的是, 真实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无法解决和验证的智力产品, 如果因此导致了纠纷, 应当免除该智力产品提供者的责任。

2. 准确性缺陷

对上述事实类智力产品而言, 如果说真实性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质的要求, 那么准确就是一种量的要求。例如在有偿专业气象服务中, 如果气象部门对未来天气的预报是错误的, 就属于准确性缺陷。这种预报错误无论是由于气象公司的故意, 还是由于其技术、知识水平原因造成的, 都会造成接受服务对象的不利益。如果有损害发生, 气象信息的提供者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准确性同样是一个相对概念, 法律不可能要求知识信息生产者做到万无一失的地步, 只要求智力产品内容符合其合同约定的条款即可。又如, 法国巴黎地区法院1986年曾经判决过一个案件[4], 在一本关于可食水果和植物实用指南的书籍中附有野生胡萝卜的插图和正文, 并声称其可以食用。这种植物的外表酷似有毒的水生叶芹, 原告阅读此书后不幸误将毒芹当作野生胡萝卜, 食用后受到伤害。法院认为, 作者和出版商应对损害负责。该书即可认为具有准确性缺陷。

3. 完整性缺陷

完整性要求智力产品生产者提供的智力成果内容应当尽可能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明确。例如气象预报, 要求有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 而不能有间隔的情况出现, 如果存在某个月中缺几天或某一天中缺几个小时的天气情况, 虽然其他时间的天气数据真实、准确, 但这个数据库缺乏完整性, 因此还是存在质量问题。完整性同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法律不可能要求智力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穷尽所有的内容。完整性要求的也是数据库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供的数据库内容符合其合同承诺条款[5]。

4. 时效性缺陷

智力产品是一种智力活动的结果,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出现老化现象。在一定时间限度内, 智力产品会给用户带来巨大收益, 如果过了期限, 则可能会使用户利益受损, 时间非应期所造成的这种缺陷就是时效性缺陷。时效性是智力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但鉴于人类无法预知未来信息变化的速度, 一般也就无法准确评估智力成果的寿命周期。因此, 一般只要求智力产品必须反映当时最新的内容和信息, 而消费者在使用时应结合产品标示的时间界限, 凭常识加以判断。但一些有特别时效要求的智力产品, 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安装的电脑软件等, 应当进行警示和说明[6]。

例如, 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北京阳光数据公司诉上海霸才数据公司案”[7]中, 阳光公司就是依靠对投资者及时提供实时行情信息而获利的, 如果阳光公司提供的信息的老化程度超出了合理的期间, 那么就应当认定其提供的智力成果存在时效性缺陷。又如,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多起消费者投诉反映各自使用的某品牌学习机下载不到与教材同步的教辅内容, 出现的单词、语法和考点等内容系上年度过时的老版本教材, 要求退货。在这一系列案件中, 学习机本身并没有质量问题, 而是因为学习机的生产商并没有按其在产品中所承诺的及时提供网络同步教辅的下载内容, 从而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使用, 这也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缺陷的实例。

在讨论智力产品缺陷的时候, 应当把智力产品的瑕疵与缺陷区别开来。一般而言, 智力产品瑕疵是指智力产品规格、质量不符合法定或约定标准或不符合通常效用, 导致产品价值减损或灭失, 强调的是效用性, 是造成智力产品不合格的最常见因素, 绝大多数智力产品更多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瑕疵, 而不是缺陷, 如图书中的错别字等;至于智力产品缺陷, 它是指一种不合理的危险, 强调的是安全性, 其侵害的法益主要包括生命、身体健康以及其他财产权益[8]。智力产品的瑕疵通常导致违约赔偿, 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而智力产品缺陷应承担严格的产品责任。

三、智力产品缺陷的抗辩事由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了产品生产者的3项免责事由: (1) 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 产品投入流通时, 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 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上述抗辩事由尽管是针对一般产品的生产者的, 但对于探讨智力产品生产者的免责事由仍然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制造的任何产品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何在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合理地分摊这种风险, 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智力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各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智力产品的生产者基于以下特定的抗辩事由对智力产品消费者造成损害的, 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

1.智力产品尚未投入流通, 而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被获得、使用的

智力产品虽然具有某种缺陷, 但如果智力产品生产者未将其投入流通 (事实上未流通还不能称其为“产品”) , 那么该生产者当然无须承担产品责任。这里的“投入流通”是指智力产品已经由生产者交付他人, 包括任何形式的出售、出租、出借、寄托、抵押等, 对此, 欧共体指令及其成员国产品责任法均有明文规定, 我国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例如, 电脑软件尚在调试阶段, 并未上市销售, 受害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并使用而致损;又如, 有人获取研究者尚未正式发表的一组研究数据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验, 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危险等。如果智力产品已由生产者销售给经销商, 而销售者因欠缺注意使产品被盗, 并且因该产品的使用而造成他人损害的, 经销者并不能据此免责。因为生产者已完成将产品交付市场的行为, 即产品已投入流通。总的看来, 判断智力产品是否进入流通领域可以从智力产品是否还处于最初生产者的控制着手, 如果未脱离生产者控制, 或者虽然脱离了生产者控制, 但是该情况属于生产者意志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可以认定为智力产品并未投入流通。

2.该缺陷在投入流通时尚并不存在, 是进入流通领域或消费领域后在传播中造成的

如某些口头信息在流传过程中真实性越来越小, 从而导致准确性缺陷;书籍中的插图由于人们的翻阅而变得模糊不清等。在此情况下, 生产者只需证明智力产品在投入流通时尚不存在缺陷, 不管后来这种缺陷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或者滥用造成的, 还是由于销售者的行为造成的, 智力产品生产者都不应当承担责任。例如, 三年前发行的地图不可能将近两年的建筑地理变化标注出来, 但如果以此地图作为导航指示, 造成飞机坠毁, 在此情况下, 生产者当然不承担责任;又如, 中药书籍的购买者不按照书上的方子配药, 擅自更改药方并导致中毒, 书籍的作者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法律之所以规定这种抗辩事由, 是因为严格责任制下, 通常是推定产品在投入流通领域时即存在缺陷, 如果生产者不能通过反证证明该缺陷产品在投入流通时并不存在, 则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 生产者要免除责任, 必须证明在产品投入流通时, 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

3.智力产品投入流通时的人类认识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

虽然智力产品存在前述某类缺陷, 但它反映了当时的最高技术和认识水平, 即所谓的“开发风险”, 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免责事由。开发风险的基本含义是:如果产品被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知识使生产者无法发现产品的缺陷, 那么即使以后由于科技进步而证明产品存在缺陷, 设计者、生产者也不承担对其已经投入流通领域的产品所致损害的责任。此免责理由的规定目的在于促进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在美国, 开发风险常被称为“最高工艺”抗辩[9]。这个抗辩事由对智力产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智力产品生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生产者无法保证任何智力产品所承载的内容具有绝对的真实性, 法律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 要求不具有绝对真实性的智力产品承担责任。

4.最终用户存在重大过错

从法的价值理念上讲, 产品责任法的目的是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现代各国法律在注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赋予生产者相应的抗辩事由来保护其合法权益不被损害。如果在消费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仍然要求生产者来承担全部责任的话, 是有失公平的。最终用户的下列行为可视为存在重大过错:其一, 明知智力产品有缺陷而使用;其二, 非正常使用、误用、滥用的;其三, 擅自改动智力产品的;其四, 受害人有其他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为。例如, 电脑软件的使用者变更或改造软件产品的程式设计、构造以及没有理会生产者关于软件使用环境和硬件配置要求的警示, 造成计算机损坏, 或者消费者在理解书籍中的实验操作说明时发生了中等智力水平的正常成年人不会发生的误解, 以致产生损害等。又如, 某考生使用已不具时效性的2008年政治考研大纲进行复习, 参加2009年考研政治科目考试, 造成答题失误, 其当然不能向生产者主张损害赔偿责任;再如, 对于上市公司的真实的财务报表, 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 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导致亏损, 则不能要求上市公司赔偿, 等等。

四、结语

正确认识智力产品与有形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进而科学地建立智力产品缺陷的相关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不仅需要立法者对其内涵给予明确界定, 更需要司法人员对该内涵予以符合实际的运用, 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同时又不失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笔者认为, 我国当前不宜对智力产品责任进行单独立法, 只需要对产品质量法相关术语进行适当扩大解释使其可以拓展至智力产品即可, 我们可以在借鉴别国立法与司法的经验基础之上,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智力产品缺陷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英]埃利斯代尔·克拉克.产品责任[M].黄利,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80.

[2]黄珈庚, 过春霞.智力信息产品责任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9) :71-74.

[3]陈晓东.信息产品缺陷及相关问题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1) :29-31.

[4]张菊辉, 郑丽娜.国际商事法律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353.

[5]李扬.信息产品责任初探[J].中国法学, 2004 (6) :72-81.

[6]戴浩然.论智力产品责任[J].法学, 2002 (9) :62-66.

[7]郭禾.北京阳光数据公司诉上海霸才数据有限公司案[EB/OL].http://www.jcrb.com/xueshu/yajx/200906/t20090608_229376.html, 2002.

[8]朱柏松.消费者保护法商品制造人责任规定之适用与解释 (上) [J].台大法学论丛, 1994 (1) :253-409.

变电设备缺陷的定义和分类 篇5

5.1变电设备缺陷的定义

变电设备缺陷是指设备在运用中发生异常,虽能继续使用,但影响安全、经济运行。

5.2变电设备缺陷的分类

变电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紧急、重大、一般三个等级。

5.2.1紧急缺陷(Ⅰ类缺陷)

指对人身或设备有严重威胁,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事故的缺陷。主要有;

运行中设备大量漏油,从油位指示器上看不到油位者。

设备在运行中有较大放电声或发出爆破等异音者。

设备闪络放电有可能造成短路、接地者。

设备温度上升很快,坚持运行有危险者。

断路器及刀闸断不开、合不上影响停、送电者。

设备接头或线夹过热,达到90℃及以上者。

断路器掉闸次数已满或掉闸后不修不能送电者。

断路器失压、泄气、不储能或发闭锁信号者。

断路器油泵频繁打压,间隔时间在四分钟以内或打压不停止者。

SF6断路器气体压力超过(0.4Mpa±0.009)(0.6Mpa±0.015)的允许值者。

真空断路器的真空泡雾化、氧化、裂纹、发红或失去光泽者。

强油通风冷却器停役个数达三分之二及以上,且油温达75℃以上者。

主变、互感器、电容器、避雷器、电抗器、消弧器等的套管或电缆溢胶、淌油、冒烟发出臭味或瓷质部分纵向裂纹达总长度20%者。

电压互感器短路、失压断线;电流互感器开路或内部声较大者。

直流消失、直流系统发生金属性接地短路或两套整流器全部不能工作。经运行人员处理不了者。

设备仅有的一套主保护出现异常;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退出运行,开关将不能正确动作跳、合闸者。

差动保护交流回路断线或不平衡电流超标。

母差保护的位置指示灯不亮或指示错误。

电缆沟积水,影响设备安全运行者。

中央信号装置不发信或不正确发信者。

通讯设备故障、中断者。

操作电源不可靠或能源不足者。

重要的遥测、遥信量不正确;遥控、遥调失灵。

因外力使电气设备或者设备基础、厂房、院墙发生倾斜、下沉、裂纹、倒塌并危及安全者。厂房漏雨,水滴在电气设备上,将引发事故者。

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厂家说明书所规定的禁止、不得、不准等现象或状。均按一类缺陷管理。设备的绝缘、温升、强度等技术数据超过极限值。

小动物或者飘浮物附着到电器设备上,将引发事故者。

5.2.2重大缺陷(又称二类缺陷)

指对安全、经济运行影响较大,只能坚持短期运行,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紧急缺陷或导致事故者。

断路器容量不足。

断路器打压超时或者油泵打压次数每天超过两次。

母差不平衡电流,主变铁芯接地电流测试不合格。

SF6开关室排气扇失效率达百分之二十及以上者。

电动刀闸失灵,靠人力操作者。

刀闸、瓷瓶及端子排挂尘、挂灰;结碱、结露、受潮、生锈严重者。

防误闭锁功能失效、失灵或者元件损坏者。

电容器鼓肚、渗油或者熔丝经常熔断者。

电容器组因内部有故障送不上电者。

两套主保护中的一套有故障、异常者。

设备内部发热,外壳温升大于20℃(开关、PT、CT、耦合电容器、电力电容器、套管)。直流系统的监测装置失灵或误指示者。

整流器装置的自动或手动功能失灵者。

蓄电池反极性、死电瓶或缺少电解液者。

高频保护的通道试验信号值超标。

故障录波器不录波、自检、不显示或自检信息不对或发异常信号者。

设备的打印机故障或者异常者。

微机保护的显示非关键数据、状态,与标准值不符或数码显示不清、不全者。

保护通道异常,投入了通道故障压板。

保护装置及自动装置的信号灯、指示灯,亮、灭不正常者。

重合闸充电灯不亮、试验有异常者。

主变有异音,不能坚持长期运行者。

主变的有载调压机构的远方或就地调节失灵、失控者。

主变的风扇损坏数量达到一组的数量或者强油风冷的手动、自动、辅助、备用功能失效者。

主变强油风冷装置的潜油泵损坏或发出备用电源故障牌者。

设备的干燥剂潮解、变色、失效者。

设备的防雨帽、防雨罩脱落、失效或没装者。

设备的油位计、避雷器的动作计数器及设备的表计玻璃罩裂纹、破碎或者不透明者。

设备渗漏油较严重,滴油速率达每五分钟一滴者。

指示仪表滞动、卡针,数字仪表不指示、误码或者显码不清者。

电度表不走字或走字不正常。

调度电话不畅,仅有一部好用者。

远动设备遥测、遥信功能失灵、失效。数据采集不正确、拒发或误发信号;或者显示状态与实际不符者。

消弧器自动跟踪仪失灵、失效、失控者。

电缆外皮发热,温度超过45℃者。

导线、地线断股、散股、电缆外绝缘受热变色、变形或有异味,经确认在短期内不再发展者。裸导体设备或者设备的接头及连接部分发热,温度的最高值不会超过80℃者。

各类设备的箱体门扇关合不严、挂不牢,自敞走扇者。

各种设备的箱体、屏体底部孔洞末封堵或封堵不严者。

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失灵、失效不能正常运行者。

防火防盗装置失灵、失效不能正常运行者。

设备所用的加热器、空调器不工作或工作效率低,影响设备正常运行者。

工作场所照明灯比原设计少四分之一及以上者。

电缆沟盖板残缺不全;沟壁水泥脱落;支架锈蚀严重,积水积污者。

防鼠板、电缆穿孔封堵不严;门窗玻璃破碎,不能防小动物者。

接地电阻不合格;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失效;变电设备的架构、避雷针杆塔开裂或倾斜或重要承力部位缺材5 条以上者。

厂房漏雨;墙壁或设备基础倾斜、裂纹者。

设备无名称、编号、标志或者不清、不符者。

高压设备预试的部分数据不合格,无批准手续而继续运行者。

35KV及以上设备长期超参数运行、超大修期运行、超预试周期运行,无办批准手续者。

运行的设备无技术资料、无设备图纸或与实际不符者。

带电设备之间或对地间隙距离小于规程规定,未采取措施者。

上级下达的重大反措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者。

在短时期内,有可能发展成紧急缺陷的一般缺陷。

5.2.3一般缺陷(又称三类缺陷)

指对设备虽有影响,但尚能坚持安全运行的变电设备缺陷。

6变电设备缺陷的统计分析与总结

6.1运行、检修单位于每月底统计本月所发现、所消除的各类缺陷的发现日期、消除日期、缺陷内容及消除条数,次月的三日前报生技部。

6.2运行、检修单位每年进行一次缺陷管理总结,总结情况并制定下一阶段缺陷消除计划,次年二月一日前报生技部。变电设备缺陷处理的规定、消缺率及计算公式

7.1各运行、检修单位均应设立缺陷记录,明确缺陷管理专责人员,并上报生技部备案。缺陷内容要及时记入缺陷记录,注销后应及时变更,作为设备状态检修依据之一。

7.2对有争议的缺陷(包括消除情况及负责单位)由生技部负责解释。

7.3变电设备缺陷处理的规定:

紧急缺陷在发现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消除。

重大缺陷在发现后的一个月内消除。

梁柱节点表观质量缺陷问题分析探讨 篇6

1 工程概况

2008年10月26日对, 正在施工的西北水电勘察设计院综合楼二期工程 (该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地下二层, 地上二十六层, 总建筑面积30 653.74㎡。) 进行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地上一层35个梁柱节点存在质量缺陷问题进行统计, 其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 梁柱节点混凝土表观质量合格率仅为69.3%。

2 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 存在以下问题:

节点模板是先支设梁板模板, 后补节点模板, 不符合节点模板支设要求。

支撑加固方案对于支设加固环节未规定材料规格、方木间距等内容, 比较笼统, 不够具体。

节点均采用现场拼凑, 以柱身混凝土来控制节点截面组拼, 而非采用预拼法。

3 控制措施

3.1 改变支模次序

1) 用水准仪将50线抄测到柱身上, 以线坠把轴线吊到梁柱接槎部位, 并用墨斗弹线, 墨线以红漆做明显标志, 由质量员复检50线和轴线位置的准确性, 复核无误后方允许施工作业;

2) 按方案支撑架体搭设要求和方法先搭设梁板支撑架体, 控制梁底模板水平杆的标高和起拱要求, 根据轴线位置固定卡好梁底模板;

3) 梁底模支设完成并检查合格后, 支设梁柱节点的模板, 按轴线位置、截面尺寸、模顶标高等安装定型模板, 按支撑设计要求布置、固定牢靠支撑丝杆和水平钢管;

4) 在梁柱节点模板支设完成并检查合格后, 最后再支设梁侧模板和现浇板底模。

3.2 细化支撑加固方案

1) 根据轴线位置和构件截面尺寸设定位卡, 然后临时固定节点模板;

2) 在柱身接槎部位设置对拉螺杆80×100木方托架, 以双面胶带嵌缝, 木方各端距柱面150㎜, 轴线吊线到托架面上并用红铅笔标注, 水平管找平托架面, 紧固螺杆, 将模板临时固定在托架上;

3) 对于木模板支撑加固在每个面均匀布置60×80方木竖向2根, 横向布置上、中、下3根, 端头带有丝杠的短钢管与支撑体系钢管扣结牢固, 丝杠顶撑于横向方木上, 调整丝杠并复核截面尺寸、垂直度、平整度, 使丝杠顶撑到位;对于钢模板, 不必增加方木肋, 用丝杠顶撑于上下角部即可。

3.3 预制梁柱节点定型模板

1) 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选用能提供梁柱节点模板租赁、租赁费用低、质量满足清水砼施工要求、服务及时、精诚合作的企业来供应全钢大模板。

2) 依据施工蓝图, 设计、制作构件模板, 柱模根据标准层的变化模数设计成可调节截面尺寸的模板, 梁柱节点模板按标准层柱梁截面变化尺寸设计成现场组装、可调节截面尺寸的定型钢模板。其截面尺寸、平整度、对角线等偏差均在技术质量要求范围内。

3) 对于无法加工制作成定型钢模板的节头 (主要指柱带剪力墙构件) , 采用18mm厚镜面木胶合板和60×80方木配料, 按图纸要求加工定型木模板, 经过成品实测实量, 全部满足技术质量要求。

4) 从五层开始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 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亲自指导拼装, 木工工长、班组长和质量员要进行旁站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更改、更正。

4 实施效果

在2009年2月26日之前对已拆除模板的梁柱节点砼表观质量进行了跟踪检查, 依据检查的数据绘制出图1的砼表观质量波动图。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来看, 梁柱节点砼的表观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举一反三, 在今后的施工中只有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不断总结和发现施工中存在的细节问题, 加强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但可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及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也可以大大节约项目的施工成本。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 对梁柱节点混凝土表观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为类似情况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结构施工,梁柱节点,观感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贵州.梁柱接头混凝土跑模、漏浆的防治[J].广东建材, 2006 (6) .

塑料化工工艺缺陷及其改进问题探析 篇7

1 当前塑料制品生产中存在的化工工艺缺陷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工业发展的新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发展规模、速度更是惊人, 其推动现代企业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也推动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就塑料制品的生产工艺而言, 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各不相同, 以塑料梳生产为例, 就其化工工艺缺陷来说, 主要集中在欠注、飞边和缩痕几个问题上。

1.1 欠注

欠注, 是塑料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工艺问题之一, 该问题的出现多是由于模具型腔没有完全填满或者原材料间隙过大, 从而使得成型后的塑料梳表面存在严重缺陷, 轻者体型不够饱满, 重者表面会现明显缺口。为了能够保证塑料梳等化工产品的质量, 在制品成型方面要中够重视材料供应量以及材料种类、熔体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避免由于过急成型造成欠注。

1.2 飞边

飞边, 也是塑料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缺陷问题之一, 其多是由于型腔注浆过多导致, 该问题缺陷多发生于模具边缘位置, 一般与动模、静模关系较大, 是模具滑配部位、边缘部位和空隙部位所引起的一种整体缺陷;塑料制品产生飞边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锁模力度不够、排气孔洞等问题所致。

1.3 缩痕

缩痕生产工艺缺陷多由润滑剂使用过多引起, 由于润滑剂使用过多导致塑料成型过程中模具的温度、压力和速度等发生较大变化, 进而使产品出现缩痕缺陷。塑料制品的生产, 多是先生成溶液, 然后从模具周边进入到模具内部, 借助于模具四周的压力挤压最终成型;由于过多润滑剂的存在, 其势必会对模具及塑料溶液凝固成型产生影响, 凝固不均匀导致出现缩痕。

2 塑料制品化工工艺缺陷有效改进措施与建议

2.1 科学控制注塑压力

科学控制注塑压力的目的在于成功克服塑料从料筒向模具型腔流动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从而使熔体具备一定的充模速度及进一步压实熔体等。注塑压力的大小与注塑机类型、塑料品种、模具浇注系统结构、模具尺寸、模具表面粗糙度及熔体温度、制品厚度等众多因素有关, 各因素之前的关系也异常复杂;多种因素影响下, 如果出现注塑压力过大, 则可能导致塑料梳发生飞边, 或者型腔内镶嵌过紧导致塑料梳脱模困难, 如果将其强制顶出则可能会损伤到塑料件;但是如果注塑压力过小, 则可能会发生欠注、塑料制品表面产生缩痕等问题。科学控制注塑压力, 是防止塑料制品出现特定缺陷, 保证塑料梳等塑料制品质量有效措施之一。

2.2 准确把握注塑速度

塑料制品成型过程中要求要保证一定的注塑速度, 主要目的是防止塑料熔体在通过喷嘴时由于速度过低而发生冷却, 影响塑料成品的成型;此外, 为保证塑料制成品的顺利成型, 要求塑料熔体应该在短时间内充满模具型腔, 这样除了要求塑料熔体要有足够的注塑压力外,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注塑速度, 使其保证一定的流速。合理、准确的注塑速度, 还能起到改善注塑压力的效果, 主要是能够有效减少模具型腔内熔体间的温差变化, 保证注入熔体密度均匀的分布。如果注塑速度过低, 熔体充满模具的时间就会变长, 就会使熔体密度不均而使塑料梳形成熔接痕。

2.3 避免模具因素影响

同注塑压力、注塑速度对塑料制品成型的影响相比, 模具因素对塑料制品成型的影响虽然不是那么大, 但同样会对塑料制品的质量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模具温度、模具润滑特性等对塑料制品成型的影响上, 模具受热、散热不均等可能会导致塑料熔体不均匀凝固, 出现欠注;而模具的润滑特性则会对注塑压力、注塑速度等产生一定影响, 过差的润滑特性则需要较大注塑压力才能保证注塑速度, 从而保证塑料制品成功成型;而过好的润滑特性可能导致模具上存有过的润滑剂, 而过多润滑剂存在则会影响到塑料熔体的顺利凝固, 由于润滑剂的影响塑料熔体不均匀凝固而导致塑料制品表面出现缩痕。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模具因素影响同样重要。

3 结语

塑料化工工艺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 对塑料化工工艺给予及时、科学的改进, 也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工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 特别是随着我国给予工业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 塑料化工工艺也应该乘着国家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不断优化产品生产工艺、不断进行生产线改造, 促进塑料化工工艺水平的提高, 从而创造塑料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促进我国塑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以常见的塑料梳生产为例, 深入探讨了当前塑料制品化工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对促进当前塑料化工工艺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塑料,化工工艺,缺陷,改进

参考文献

[1]霍巍.探究加强化工工艺的方法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05) .

论《立法法》的缺陷和不足 篇8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但两者拥有立法权的性质、地位和权限是有区别的, 不能相提并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但基本法律和法律的界限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因其涉及一国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立法权的规范, 故被称为小宪法;但《立法法》在具体规定里不但没有对两者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界定, 反倒把两者混为一体, 十分模糊, 给人很多困惑和不解, 这与法制统一原则的要求和精神相悖。

一、从立法技术上看, 要求法律用语应当明确易懂、严谨一致

《立法法》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这两个概念的规定不准确、不严谨。《立法法》第7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是我国宪法对最高权力机关和它的常设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的范围和限度的确定, 即基本法律的制定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 这里的第一个“法律”应该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法律以外的法律”, 即第二个“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的法律;而第三个“法律”, 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和“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这里的“法律”也是指基本法律。从立法技术对法律语言的要求来看以上的表达是有问题的。不管是宪法或立法法, 对“基本法律”的表述都应当严肃而准确, 不能轻易地省略掉“基本”这两个字。指“基本法律”时, 不能用“法律”这两个字来代替, 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主体, 依照不同的权限和程序制定的, 其效力等级是不一致的。

二、从立法体制的角度来看, 立法权的行使要统一, 要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和程序行使立法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但《立法法》第8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 国家主权的事项;等等。”同时, 第9条还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做出决定, 授权国务院先制定行政法。“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尚未制定法律”的可以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 还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 仅从字义上无法确认, 但从其内容来看“只能制定法律”的九项内容中起码有一半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基本法律的范畴, 在这里基本法律与法律的界线没有了, 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间的立法权限被捏在一块、混为一体, 这将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极易旁落。

国家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最首要的权力, 而按照我国政体的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高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同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也是最高的, 它的权力被侵越或旁落, 只能说明立法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被破坏了。然而, 《立法法》第8条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法律制定权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法律制定权融为一体。这起码说明《立法法》的这一规定是违宪的。明确“基本法律”与“法律”两者的权限和范围是我国立法体制的核心和基础, 立法法不仅没有将宪法的原则和规定具体化, 使国家立法权的运作分工明确, 反而将其进一步模糊, 这使人感到十分的遗憾。

三、从民主政治的国家体制和宪政层次来看, 行使权力的最高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首先, 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的角度, 我国民主政体的核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它所体现的民主原则和精神是“多数人的统治”, 是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 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由它行使基本法律的制定权是最正当的。而全国人大的常务委员会只是它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此, 宪法明确规定了两者的关系, 即“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它们的常设机关是常务委员会。作为常设机关, 其权力的性质和活动应从属于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向全国人大负责, 接受其监督, 不得越权行使本应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即使要行使, 必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

其次, 从产生的形式上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由全国人大的代表选举产生的。从组成两者的成员和立法的程序来看, 全国人大的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由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的, 人员少而集中, 虽然立法效率要高一些, 但与全国人大相比较, 全国人大常委会参与立法的成员构成, 立法的内容和所代表的利益方面, 其代表性、广泛性和民主性, 都不能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相提并论, 这进一步说明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虽然宪法规定, 我国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委会行使, 但两者的权力不是同等的, 而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全国人大的国家立法权是“源”, 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受人民的“委托”和“让渡”行使主权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人民的代表机关, 而它的常设机关的权力来自于它的“再委托”或“再授权”。可见, 常设机关的立法权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派生出来的, 是“流”, 而“源”应高于“流”。所以基本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四、总结

虽然宪法的内在精神表明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国家立法权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国家立法权, 但由于具体权限的规定和表达的不协调、不一致, 使两者的立法权处于相互交叉、互补、制约之中, 致使长期以来这三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第一, 基本法律与法律的具体含义和范围是什么;第二, 修改宪法和解释宪法的权力分别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而这两个权力的界线难以界定, 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第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补充, 这里的“部分”是大部分还是小部分没有界定。这三个问题的模糊不清最容易导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权的旁落或其他立法主体越权立法、立法无序现象的出现。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 《立法法》应具体、详细地对“基本法律”和“法律”的范围和内容做出规定。宪法第62条第 (三) 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这是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法律的范围。它们的范围和调整的对象涉及到整个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带有基本性、根本性、全局性及特别重要的关系和问题。“其他基本法律”的范围应当是涉及整个国家、社会根本政治、经济、司法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内容的立法。

其次, 应明确界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权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权。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行使修改宪法权和解释宪法权其范围和界线是很难界定的, 它还涉及到谁最有权或谁最应该行使法律解释权的问题。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明确规定或在宪法的实践中都表明由司法机关行使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 其理由是: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只负责立法, 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才会针对个案对法律进行解释。如果立法机关针对个案进行解释, 就成了立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了, 不符合宪政的权力分工制约的原则。由立法机关解释法律, 补充和修改法律都属于立法活动本身。

再次,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律的修改应当是小部分。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补充和修改基本法律只能是小“部分”的补充和修改, 对基本法律进行大的修改或补充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己进行。如果是大部分, 全国人大的基本法律的制定权就会旁落, 就会受到任意的侵越。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要修改和补充基本法律有两个限制条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不得与基本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核级设备缺陷的分析和处理 篇9

关键词:核级设备,缺陷,分析,处理

0概况

国内核电高速发展, 截至目前,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7台, 在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积极发展核电已写入中国的能源战略。但核电的发展必须是以安全为第一原则[1]。大量新建机组的建立对核电厂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提高电厂的安全运行水平。

核电设备作为核安全屏障的主设备是决定核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 为了确保核电厂运行安全可靠, 在役核电设备养护和维修活动中, 与我国技术和工业基础相适应的核电标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发展核工业已有40多年的历史, 我国已建立全面完整的核电规范和技术体系[2], 对于电站设备维修也有专篇予以介绍, 但是涉及设备维修的章节还是以确定设备维修策略为主, 旨在为核电厂安全设备的维修提供指导[3], 在工程实践中更多依靠设计体系中的在役检查规范。

我国民用核电厂在役检查的法规、导则有HAF103《核电厂运行安全规定》、HAD103/07《核电厂在役检查》。HAF103为国家核安全局颁布的法令, 它规定了核电厂的管理、调试、运行和退役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对核电厂的运行、维护等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HAD103/07为国家核安全局颁布的安全导则, 它是对HAF103中有关在役检查条款的补充和说明, 该导则为指导性文件, 它对核电厂在役检查的范围、合格标准、结果评价、检查所用装备、技术和方法、组织管理等做了指导性的规定, 核电厂在役检查的检查规程由电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核电厂的在役检查规范, 运行电站均采用电厂设计规范所使用的在役检查规范, 国内运行的核电站中 (大亚湾、岭澳和秦山二期等) 在役检查规范大多采用法国RSE-M《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在役检查规则》, 也有采用美国ASME XI《核电站在役检查规范》的规定 (如秦山一期等) 。尽管如此, 国家核安全局在各核电厂的设计和运行检查中规定无论采用哪种在役检查规范都必须满足国家核安全法规的规定, 即所采用规范的要求必须不低于HAF、HAD的要求。

国内所有的核电厂的运行在役检查都必须满足HAD的规定, 但由于目前国内的核电建设标准体系还不完善, 在设计和运行管理中还大量采用了国外的核电标准体系, 当HAD与RSE-M的规定发生冲突时, 应按HAD的规定执行。

1 RSE-M简介

《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在役检查规则》RSE-M是由法国核岛设备设计、建造及在役检查规则协会 (AFCEN) 编著的法国压水堆核电厂核级设备在役检查规范, 对压水堆核岛机械设备的在役检查、运行监督、维修及上述活动所需质量体系均有详尽要求, 是法国核电工业实践的经验总结。[RSE-M出版说明]

我国第二代改进型 (二代加) 核电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是法国RCC系列标准 (国家核安全局安函[2007]28号“关于印发《第二代改进型核电项目和安全审评原则》的通知”) , 相应的国内二代加压水堆其核级压力容器维修活动均参照RSE-M作为其指导规范。

RSE-M对设备维修的过程和分类做了详尽的讲述 (处理流程详见图2) 。容器缺陷处理的全过程包括缺陷发现、缺陷判定、缺陷处理, 缺陷的处理是从缺陷的检查开始、分析缺陷、确定性质、决定方案最后才是缺陷处理。

核电站的维修活动分两类:预防性维修和补救性维修。补救性维修包括由于系统和部件的故障需要进行的维修、更换以及其他有关的活动;预防性维修包括为减低系统和部件故障的频度和减少故障影响需要进行的检查、试验、监视、修复和更换活动[4]。简单的归纳可以将预防性维修定义为设备体检, 而纠正性维修则是将丧失功能的设备维修或更换, 以恢复设备功能。

2 设备检查

2.1 在役检查的手段

设备检查的手段是根据缺陷的特性和设备缺陷类型来确定的, RSE-M规定了多种无损检验手段, 并根据其特点, 安排设备在役检查项目 (见表1) 。

在役检验方法不是一概而论, 而应综合考虑, 如对设备主要承压焊缝的在役检查, 考虑焊缝对设备安全的重要性, 以及两种体积检验方法对非体积型和体积型缺陷的敏感度互有优势, 故RSE-M同时设置了UT和RT两项无损检验。对于奥氏体不锈钢焊缝, 由于晶粒粗大, 采用UT检验时, 会出现较大的本底噪波信号, 缺陷信号的分辨较困难, 故体积检验只采用RT方法。

2.2 设备检查实例

在役检查项目的设计均以其设备特性和运行反馈的设备缺陷来确定, 而不是为求绝对安全, 一味的增加检验项目, 对以压水堆典型压力容器稳压器为例。其作为低合金钢制高温高压立式压力容器, 其工作环境和工作介质, 除一回路介质带来的材料辐照脆化需要使用辐照试块长期监督外, 本体并无明显的降质机制, 故仅针对相对而言易出现问题的设备环焊缝、人孔紧固件和受载荷设备支承组对焊缝进行在役检查:设备组对环焊缝进行体积检查 (RT、UT) , 设备内壁堆焊层进行目视检查;对稳压器长期受预紧载荷的人孔42CDV4高强度螺栓及配对螺母进行目视和超声检验 (见下表2) 。

3 缺陷的判定

显示鉴定和偏差分析是缺陷处理的先导条件, RSE-M在役检查操作得到的信号显示, 需要通过鉴别和分析, 才能得到关于缺陷的性质、形状、危害及维修可操作性的信息。

3.1 显示鉴定

设备检查无损检验收集的是各检验仪器的原始数据 (信号、测量值、图像等) , 其数值超过记录值时, 就需要予以记录, 并进行检验仪器显示信号的鉴定活动。鉴定的目的是在针对超过评判阈值或相比前次检查突然变化的显示, 排除信号是与缺陷无关的显示信号, 即伪信号 (由于设备材料金相结构或设备表面几何尺寸干扰而带来的信号显示) 后, 确认设备是否存在与规定要求背离的偏差。显示鉴定流程见图3。

3.2 偏差分析

所有偏差在选择缺陷处理方案前, 都需要收集论证所需材料、进行偏差分析和处理, 以减少或避免偏差的再次发生。缺陷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缺陷评判:居于显示鉴定的结论分析缺陷是否存在、定性缺陷线性或非线性、缺陷性质、临近区域是否存在其他缺陷、可能的产生原因以及缺陷的包络几何特征。缺陷是否为体积性缺陷即是由缺陷的UT检查回波特性来判定的。

2) 缺陷评判结果分析:确定缺陷产生的原因, 确定缺陷的位置、尺寸, 作为方案选择的参考。

3) 缺陷扩展假设:评估缺陷扩展的可能性, 包括新缺陷出现的可能性。

4) 缺陷的危害性:确认缺陷是否危害设备的完整性和密封性, 是关于缺陷扩展的研究。

5) 设备状态评价:评估修理风险, 决定修理或更换设备。

6) 装置安全和人身伤害评价:分析失效设备安全后果及对人员安全的影响。

7) 修理可能性评估:评估修理的可行性。

8) 后续监督跟踪评价:评估后续监督检查的必要性和实施手段。

4 缺陷的处理

在得到偏差分析有关缺陷的性状、位置、危害性及维修性等分析结果后, 即可开展缺陷处理活动。选择处理方案主要研究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和维修影响, 决定了后续的设备监督要求。方案选择主体应是电站运营单位, 对于缺陷解决方案, RSE-MA5400给出了偏差处理选择的通用准则和1、2、3级设备适用的特殊条款, 运营单位需要在参考上述准则条款的基础上, 确定解决方案执行的标准和要求, 选择处理方案, 并选择适当时机 (一般为换料大修期间) 执行维修方案。

5 规范本身的局限性

不同国家的工业实践不同, 核工业的经验成果不同, 围绕上述建立起来的核电体系必然有诸多差异。

法国作为核电供电比例最高的国家, 有着丰富的核电实践经验,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其核电标准体系已自成一派, 特点突出。相比于美国核电标准引用的锅炉压力容器规范ASEM标准体系, 法系的RCC核电标准是针对压水堆电站所提出的专用设计标准, 其根基是法国引入核电技术时转入的核电设计文件, 其标准体系直接服务于生产制造, 对规律和理论性的章节较少, 好处是针对性强, 使用时接口少, 使用方便, 但同时规范覆盖内容的较美系标准少, 同时使用中限定性的内容很多, 拓展性差[5], 没有规定的部分一般不被允许。

RSE-M作为法国核电设计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本身有着鲜明的法系RCC系列核电设计标准的风格。以设备补救性维修为例, RSE-M仅给出了补焊、无热处理的返修焊接方法、采用非焊接插塞的方法堵塞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使用螺纹嵌入件修理反应堆容器法兰、蒸汽发生器或稳压器上的内螺纹、更换稳压器加热器V驱动棒驱动机构的更换, 六种补救性维修措施的专篇, 其中仅补焊和无热处理返修焊接是通用维修方法, 那么对于需要处理的缺陷, 实际上仅有原样接收和两种补焊操作可以处理, 在具体涉及缺陷去除时, 操作性较差。在工程应用中, 需要结合国内核电维修规范, 引用参考电站维修案例, 作为执行方案是目前体系下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周涛, 李精精.中国核电发展的安全性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1:6.

[2]赵光辉, 我国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探讨[J]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46) :873-876.

[3]EJ/T 20223-2013核电厂安全重要机械设备维修指南[S].

[4]HAF.J 0009-1991.安全重要系统和部件的维修[S].

桥面铺装质量缺陷和病害的防治 篇10

公路路面施工中或通车运行一段时间后,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质量缺陷和病害表现得相对突出,它具有与其他沥青路面不同的表现,对整个道路的运行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桥头跳车的处治上,但对铺装的质量问题人们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桥面铺装问题在施工中及通车运行后质量问题屡屡发生,从沈营公路、岫水公路桥梁施工及通车运行情况来看,其质量缺陷和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桥面平整度差:主要表现在通车运行一段时间后,平整度衰减较快,在搭板处或伸缩缝两侧逐渐形成跳车病害。

(2)沥青混凝土纵向和横向推移:主要表现为曲线桥铺装层的横向推移以及一般中小桥梁、通道搭板和伸缩缝两侧的纵向推移。

(3)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脱落:主要表现为在车辆通行中因梁板振动而逐步产生的沥青铺装层与水泥混凝土铺装层脱离乃至局部脱落。

(4)水泥混凝土桥面空鼓:表现为混凝土桥面铺装完成一段时间后出现空鼓现象,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受桥面振动的影响,出现龟裂乃至完全脱落。

2 质量缺陷和病害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措施

2.1 桥面铺装层平整度差

2.1.1 施工方面

(1)桥面标高控制不严,从而导致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厚度减薄,摊铺料离析。

(2)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浇筑平整度差。由于在小桥、涵洞水泥混凝土铺装层上仍需要铺筑沥青面层,所以在施工时,多数人对混凝土铺装层的平整度要求不甚严格。

(3)用沥青铺装层调整纵坡,使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一侧较厚,而另一侧较薄,通车后一段时间,平整度逐渐降低,严重时会产生跳车现象。

(4)摊铺时机械不能连续作业,停车次数增加或在此有横向接缝。

2.1.2 设计方面

(1)桥面铺装层设计厚度偏薄。

(2)小桥、涵洞等顶面设计成平坡,与路线坡度不一致。

2.1.3 防治措施

(1)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设计厚度与混合料类型应与相邻两侧路面工程面层的厚度相一致,以确保摊铺机能连续作业。

(2)施工时对桥面标高及水泥混凝土铺装层的平整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厚度均匀。

(3)施工时加强技术管理,特别是在施工桥梁的前后,要提前进行标高的检查,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对基准线或摊铺厚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桥面上沥青铺装的最小厚度。

2.2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纵向和横向推移

2.2.1 施工方面

(1)粘层油洒布量偏少,或撒布不均匀。当洒布量偏少时,沥青铺装层与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层间粘结力降低,当洒布不均匀时,一方面部分部位粘层油量偏少或没洒到粘层油而使粘结力降低,另一方面部分部位粘层油量偏大而形成较厚的油膜。以上两方面均可能产生沥青路面的推移。

(2)水泥混凝土铺装层表面粗糙度不够,影响了与沥青铺装层的有效联结。

(3)在曲线桥上,由于其超高较小,而一般行驶车辆车速又较快,路面产生较大横向推力,从而使路面产生横向推移。

2.2.2 防治措施

(1)水泥混凝土铺装层表面要有足够的粗糙度,可采用拉毛、压纹或在混凝土初凝前在其表面均匀压入0.5~1.0cm碎石等方法。

(2)粘层油洒布采用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对洒布不均匀的部位要及时人工处理,避免漏洒或粘层油集中的现象。

2.3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脱落

2.3.1 施工方面

(1)粘层油过少或撒布不均匀,影响了水泥混凝土铺装层与沥青铺装层间的结合。

(2)铺装层孔隙率大,雨、雪水下渗,动水冲刷和冬季渗水冻胀,导致层间粘结力降低或完全消失。

(3)桥面泄水孔排水不畅,雨雪水长期滞留路面外侧(或超高段内侧)。

2.3.2 设计方面

(1)设计沥青铺装层混合料厚度与两侧路面不一致。

(2)桥面排水设计不当,桥面两侧易积水。

2.3.3 防治措施

(1)保证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有足够的粗糙度,粘层油洒布均匀适量。

(2)对处于纵坡较小的桥梁,要保证桥面泄水孔排水通畅,以利于雨水快速排出。

2.4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空鼓

2.4.1 施工方面

(1)浇注混凝土时梁板顶面冲洗、清理不彻底;梁板顶面没能洒水润湿;日光暴晒,保护措施不力,养生不及时。

(2)混凝土主骨料粒径偏小,水灰比偏大。

(3)铺装厚度不均匀,一般出现空鼓处厚度均较薄,混凝土离析。

(4)由于梁板高度控制不严,正超差较多,直接影响了铺装层的厚度,要严格控制标高,必然要减薄铺装层的厚度。

2.4.2 设计方面

(1)一般小桥设计时没有考虑纵坡,多只按平坡设计,当纵坡较小时问题不甚突出,但当纵坡较大时,纵向就会有明显的错台现象,为保证与路面的平顺衔接,铺装层就做成类似三角层,较薄的部分就极易形成空鼓。

(2)桥梁在竖曲线上时,顶部铺装层厚度可能无法达到最小厚度要求而产生空鼓。

2.4.3防治措施

(1)在设计中适当增加铺装层(找平层)厚度,特别是处于竖曲线上的桥涵其最小铺装厚度应符合要求。

(2)施工中确保梁板顶面清洁、无杂物,确保层间有效联结。

(3)在进行沥青铺装层施工前对混凝土桥面进行仔细检查,发现空鼓部位,要及时凿除修补。

上一篇:苏轼《定风波》赏析下一篇:学研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