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和完善

2022-11-19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念

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基本程序。所谓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解决劳动争议, 依法居中公断的执法行为, 包括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依法审理并作出裁决的一系列活动。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有利于及时解决劳动冲突和争议, 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

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急剧上升, 劳动争议日趋复杂, 我国当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弊端开始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仲裁机构缺乏独立性, 行政意志左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的代表组成, 这种设立和组成决定了它特殊的法律地位, 其既不是民间组织、司法机构, 也不是纯粹的行政机构, 具有准司法的特征。法律并没有赋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独立的法人地位, 其办事机构隶属于当地政府劳动行政部门, 很容易受到劳动行政部门的制约, 仲裁员作出的仲裁裁决可能受行政干预, 缺少独立性。

(二) 劳动争议仲裁“诉讼化”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诉讼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非终局性, 而且部分“一裁终局”的实践效果不佳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除了部分案件一裁终局外,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 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将对劳动争议案件重新审查, 作出判决。按照立法者的初衷, 部分案件“一裁终局”的规定可以使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程序中解决, 可是实践中并非如此。

2.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困难

对于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 法律的规定不够具体, 有关问题在实践中做法不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后, 当事人对裁决中的部分事项不服, 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根据该条, 当事人如果只对部分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 仲裁裁决也将全都不发生法律效力, 对于当事人未起诉的那部分仲裁请求, 法院将不予审理, 所以当事人未起诉的部分仲裁裁决既不具有仲裁效力, 又不被法院审理, 不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实践中既有只针对当事人起诉进行判决的, 也有既判决起诉的, 同时考虑到执行问题, 对于未起诉的部分一并作出判决, 执法的尺度很不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制的严肃性。

(三)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强制仲裁, 限制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

我国劳动争议强制仲裁, 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 即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必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很多人出于对仲裁的不信任或者不认可, 并不想仲裁, 但是由于强制仲裁的规定, 不得不先进行仲裁。这限制了当事人的选择权, 而且由于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 仲裁就会沦为“走过场”, 耗费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 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四) 劳动争议仲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监督机制的约束, 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缺乏监督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第五章中规定了对仲裁员行为的限制和仲裁委员会对仲裁活动的监督, 但缺乏对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监督, 也未明确规定仲裁监督的具体环节、方式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劳动仲裁机构对裁决错误的案件很难自我监督和自身重新提起仲裁, 因此缺乏社会公信力。

2.司法监督有待完善

我国法律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裁两审”制, 其初衷是希望在司法程序中实现对劳动仲裁程序的监督。但人民法院在审理已经仲裁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时, 不会对仲裁裁决进行评判, 而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理, 法院不会对仲裁程序中出现的裁决对错进行审核监督, 这就使得仲裁程序如果错误, 也没有相应的程序和机构对仲裁委员会及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三、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

劳动争议仲裁“行政化”、“诉讼化”倾向以及仲裁前置、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日益显现,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一) 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社会化和实体化建设, 提高其独立性

我国一些地方早已有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改革的试点, 截止2011年底, 全国已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机构1438家, 占应建总数的43%, 共有仲裁员约3.4万人, 其中法律专业背景的约1.1万人, 占32%。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庭审、裁决等工作都交由劳动争议仲裁院负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权力对仲裁裁决的干扰。因此, 应进一步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社会化和实体化建设, 更为普遍地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机构, 提高其独立性。

(二) 变“仲裁前置”为“仲裁自愿”, 确定“各自终局”的模式

现行的“仲裁前置、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降低了劳动争议纠纷解决的效率, 增加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因此, 重构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采取“裁审分离, 各自终局”模式较为合适。“裁审分离, 各自终局”模式是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劳动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与诉讼程序各自独立, 不相衔接。当事人选择了仲裁就不得再向法院起诉, 一裁终局;如果选择诉讼则不得再申请仲裁。这赋予了当事人自由选择权, 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司法资源解决劳动争议, 简化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 快速解决劳动纠纷。

(三)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仲裁监督机制

健全劳动争议仲裁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内部监督机构, 形成上下级监督模式。仲裁委员会应当定期开展上级仲裁委员会对下级裁决案件的抽查工作, 如果发现仲裁裁决确有错误, 应由上级仲裁委员会重新仲裁。第二, 加强司法监督。法院在审理已经仲裁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时, 应当对劳动仲裁裁决进行合法性审查, 包括程序是否合法和实体是否合法, 同时要审查仲裁裁决中程序明显不合法的内容。第三, 加强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社会监督。要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监督的作用, 鼓励群众参与仲裁旁听等活动, 积极倡导新闻媒体对劳动仲裁案件的报道和监督。

四、结语

劳动仲裁因其经济、高效、快捷等特点而成为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方式被广泛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迫在眉睫。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关键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仲裁的本质, 通过落实三方机制、加强劳动仲裁机构的实体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完善。相信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一定会适应日趋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工作的需要,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劳动纠纷案件越来越复杂, 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比如三方原则虚化、程序设计不合理, 仲裁与诉讼缺乏衔接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劳动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组织机构、程序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完善, 使劳动仲裁制度更能够适应我国国情, 为劳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权利救济渠道。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制度,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保华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 郭捷主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3] 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4] 侯海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审判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阅读中多元智能应用研究下一篇:浅论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