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2024-06-29

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精选十篇)

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篇1

关键词: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理科《命题指导》也明确指出“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1]以上可以看出, 教育改革真正给物理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策略也需要有质的变化, 如何能摒弃死记硬背、生搬乱套, 更好的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了物理教学中新的关注热点。

“初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 (简称“中考”) 是中学教育成果的试金石, 也是验证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水平的一大途径, 它考察的内容直接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的要求。只有抓住新课改下的中考试题的命题发展趋势, 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思想, 提高教学水平。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成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近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2.1题型分类

近些年来的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十分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试题中体现和落实了物理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在考察知识的同时, 渗透着对物理的技能的考察, 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题目的设计上,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考查学生, 增强了对学生的结合分析能力、人文精神和对社会热点认知的考察。

从形式上将历年的试题分为四种:基础理论型、社会联系型、科学实验型、开放性试题。

社会联系型题型能让学生们从身边的东西着手,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 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2.1.1科学实验型

从近几年的对试卷分析来看, 实验类试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实验试题, 这种多是从书本上基础实验引申修改后得来, 主要考察考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另一种是探索性的实验题, 这类题型更加直接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思想, 以图表的数据归纳和实验总结的思维方式为蓝本设计而出, 重在检查考生的思考和知识总结能力。

2.1.2开放性实验试题

这类试题主要特点是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因为甚至在现代这样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 也难以找到绝对正确的解答。出题考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极其灵活, 如需要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设计解决方案等等。

2.2 2006年-2010年厦门市物理中考试题分析

由表1可知, 在2006年-2010年这五个年份的中考试题中, 科学实验型试题和社会联系型的试题分值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到了2010年的试题内容, 这两种类型占了98%, 在实验型题型中, 探索性实验试题的量有所增加, 在2010年达到了27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2009年—2010年里, 出现了开放性试题。

2.3试题趋势分析

根据对福州市和厦门市近五年的中考题类型的统计和分类分析, 结合近年全国各地物理中考的经典试题可以看到, 中考试题在近几年里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基础理论型试题比重大幅下降, 社会联系型试题所占比重极大的增加, 科学实验型试题所占比重有小幅的增加, 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

社会联系型题型中, 认知型和应用型题型各自所占比例较为稳定。

科学实验类型试题总体所占分值比例有所上升, 但是增幅不大。

开放性试题占分值比例有所增加, 在厦门中考试题中比例从有2006年的无到2010年的4分, 在福州中考试所占比例也增加了将近一倍。

两市五年考题中, 光、热、电、力四个部分分值所占比例在一定幅度范围变化, 属于正常结构调整, 没有明显的考察内容变化趋势。

三、结论

纵观历年来物理中考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 单纯的理论式考题已经不适应新教改的思想精神, 更难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目标。因此,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考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考试题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未来中考试题中, 这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考题必将占据中考物理试题非实验类试题的所有分值, 这是毋庸置疑的趋势。其中认知型与应用型两种题型的配比会根据需要有所变化, 但是两者的内容肯定会与材料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简单的材料引用会被慢慢淘汰。

根据目前试题变化趋势, 甚至可以推测, 在未来的中考试题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探索实验题与开放性实验的结合, 比如实验过程的设计等等。

参考文献

[1]陈跃聪.洪进步.物理中考科学探究专题透析[J].物理教学探讨.25.2007.38.

[2]李天印.李卫红.浅谈中考物理命题的发展趋势[J].中考研究, 2001.

[3]陈孝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与物理课堂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26~27.

[4]袁国道.新课标下物理中考命题的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考研究, 2006:2~4.

[5]宋艳荣.中考物理命题的发展趋势[J].中学生数理化, 2008:70~71.

[6]杨柳.浅谈中考物理试题命题改革新趋势[J].物理教师, 22, 2001.

[7]马利平.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及典型试题解析[J].各科中考研究, 2007:14~17.

[8]詹新.从一道试题看物理中考命题趋势[J].物理化中学版, 2002:43~44.

中考物理实验题复习 篇2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4.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物理试题A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 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校________

题 目: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f =10cm)

要 求:1.实验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实验中发现器材有问题、应立即向监考教师报告。

3 .正确装配器材,根据监考教师提供的(转 载于:www.hnNscy.CoM :中考物理实验题)物距,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将测量和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

结 论:1. u2f

时,

2.2f uf 时,

3.uf 时, 。 (以上结论只需要填写成像特点,不需要填写像距范围)

以下为草稿区:

物理试题B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 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校________

题 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要 求:

1.实验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2.实验中发现器材损坏、应立即向监考教师报告。

3.画出并测量如下图所示杠杆的动力F1的力臂l1= m ;阻力F2的力臂l2m。 。4.根据监考老师给出的部分数据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注:每个钩码的物重为0.5N)。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你得到结论是: 。

以下为草稿区:

物理试题C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校________

题 目: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电阻 要 求:

1.按图连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测量中发现器材有问题、应立即向监考教师报告。

3.调节滑动变阻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状态下的电压、电流并计算对应的电阻值。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中发现灯泡在不同的发光状态下电阻值不同的原因是: 。

以下为草稿区:

物理试题D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校________

题 目: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要 求:

1.按图连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测量中发现器材有问题、应立即向监考教师报告。

3.调节滑动变阻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并计算对应的电功率。

实验数据记录:

由一道中考物理实验题反思教与考 篇3

第(4)问,笔者认为,如果用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实验,必将导致测力计的示数小于杠杆所受的实际拉力,即F1l1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是采用在支点两侧不同位置的两点处加挂钩码;另一大组则是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在支点的同侧按探究需求选两点分别加挂钩码、施加竖直上拉的动力的方法做实验。在学生分析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也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一个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抛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想出探究其真伪的实验操作办法——杠杆水平静止后,只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并让学生讨论得出动力变大的原因。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避免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下拉导致所测动力示数不准的缺陷,同时是对原实验只出现动、阻力在支点两侧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科学建构,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力臂概念及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因而,笔者认为第(4)问应改为这样设问:如果在杠杆支点的同一侧的某点处挂钩码,另一点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的方法做实验。请分析说明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好处;有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F1·OA=F2·OB)。你认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解答时,前一空原答案基本适用,还可增加:多了对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的探究,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第二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杠杆水平静止后,只需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由竖直向上改为斜拉,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改变,分析动力臂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顺便赘述一下,原中考题的出发点及答题要求是依据传统教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任意完成三组不同的数据,从中寻找规律。这样的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不利于训练学生严谨的探究思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现行苏科版教材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出发点是:探究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为探究其普遍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釆用控制变量法,毎一个因素至少做两次,放手让学生探究完成,学生至少做出四组数据,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探究过程值得提倡。

第(4)问,笔者认为,如果用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实验,必将导致测力计的示数小于杠杆所受的实际拉力,即F1l1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是采用在支点两侧不同位置的两点处加挂钩码;另一大组则是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在支点的同侧按探究需求选两点分别加挂钩码、施加竖直上拉的动力的方法做实验。在学生分析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也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一个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抛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想出探究其真伪的实验操作办法——杠杆水平静止后,只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并让学生讨论得出动力变大的原因。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避免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下拉导致所测动力示数不准的缺陷,同时是对原实验只出现动、阻力在支点两侧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科学建构,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力臂概念及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因而,笔者认为第(4)问应改为这样设问:如果在杠杆支点的同一侧的某点处挂钩码,另一点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的方法做实验。请分析说明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好处;有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F1·OA=F2·OB)。你认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解答时,前一空原答案基本适用,还可增加:多了对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的探究,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第二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杠杆水平静止后,只需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由竖直向上改为斜拉,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改变,分析动力臂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顺便赘述一下,原中考题的出发点及答题要求是依据传统教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任意完成三组不同的数据,从中寻找规律。这样的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不利于训练学生严谨的探究思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现行苏科版教材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出发点是:探究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为探究其普遍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釆用控制变量法,毎一个因素至少做两次,放手让学生探究完成,学生至少做出四组数据,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探究过程值得提倡。

第(4)问,笔者认为,如果用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实验,必将导致测力计的示数小于杠杆所受的实际拉力,即F1l1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是采用在支点两侧不同位置的两点处加挂钩码;另一大组则是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在支点的同侧按探究需求选两点分别加挂钩码、施加竖直上拉的动力的方法做实验。在学生分析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也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一个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抛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想出探究其真伪的实验操作办法——杠杆水平静止后,只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并让学生讨论得出动力变大的原因。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避免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下拉导致所测动力示数不准的缺陷,同时是对原实验只出现动、阻力在支点两侧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科学建构,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力臂概念及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因而,笔者认为第(4)问应改为这样设问:如果在杠杆支点的同一侧的某点处挂钩码,另一点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的方法做实验。请分析说明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好处;有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F1·OA=F2·OB)。你认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解答时,前一空原答案基本适用,还可增加:多了对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的探究,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第二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杠杆水平静止后,只需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由竖直向上改为斜拉,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改变,分析动力臂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篇4

中考物理学科考查的实验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 (2) 会正确使用仪器. (3)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 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5) 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现以近几年来各省、市部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为例, 分析这类试题的特点、解决办法以及实验探究题复习策略.

考点一:归纳分析实验数据

【例1】 (2009年南宁市中考题) 图1是一条细绳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做成的摆, 小明用电子表测出了这个摆的周期 (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后, 想探究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小铁块的质量有关, 还可能与细绳的长短有关.于是他通过改变小铁块的质量和细绳的长度测量出摆动3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 得出下表的实验数据:

(1) 若直接测出一个周期, 测得的周期误差较______.

(2) 在第1、2次实验中, 小明用“保持质量不变, 改变细绳长度”方法来探究摆的周期与细绳长度的关系, 这是物理学常用的______法.

(3) 通过比较第1、2次实验的两组数据, 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通过比较第______次实验的两组数据, 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摆的周期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

(4) 通过实验分析, 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答案: (1) 大; (2) 控制变量; (3) 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 1和3 (或2和4) ; (4) 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 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

分析:本实验探究题通过图表提供数据信息, 让学生通过读表来解读数据的内涵, 分析数据结构形式和规律, 寻找合理的答案.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和论证”这一环节.在解决这类图表或图像实验探究题时要做到从粗到细, 由浅入深.先分析定性关系, 再分析定量关系, 最后要处理好各数据段的细微差别得出特殊性的规律.这类题一般都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证,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二:方案设计评估

【例2】 (2009年南宁市中考题)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 图2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1) 电流表应______ (选填“串联”或“并联”) 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 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点______.

(2) 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 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2乙所示, 原因是______;在排除故障后, 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丙所示, 则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A.

(3) 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测得的实验数据.由实验数据小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丽同学使用的小灯泡L1、L2铭牌分别为“3.8 V 0.3 A”、“1.5 V 0.3 A”, 按甲图连接好电路后, 闭合开关, 发现小灯泡L2强烈发光后很快就熄灭, 而小灯泡L1的亮度不变.原因是______.请你帮她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意见______.

答案: (1) 串联 C (2) 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0.24 (3) ①没有进行多次实验, 实验结论不具普遍性;②没有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不具普遍性.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4) 电源电压过大 降低电源电压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这一环节.评估也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于这类要求对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的探究题, 应注重于平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累, 勤于动脑、动手, 且在平时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 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考点三:过程设计

【例3】 (2006年南宁市中考题) 韦聪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他做了图3所示的实验.

(1) 从图①②③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2) 图⑤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N.

(3) 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呢?请你在韦聪同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 叙述你的做法和得到的结论.

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2) 1 (3) 做法:在③或④图的基础上, 向水中加入盐混合成为盐水 (或换另一种密度不同的液体) , 读出水加盐 (或换液体) 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计算并比较浮力的大小.结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分析: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单纯“背实验”或在黑板上做实验, 或者即使经历了实验, 但仅仅是简单模仿而无思考探究, 是很难快速准确作出判断的.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 都应注重实验细节, 符合教学实际.

【例4】 (2009年北京市中考题) 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发生形变, 小林把玻璃瓶装满水, 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 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其中, 细玻璃管上有刻度, 便于观察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 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表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 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 因此不能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要求只利用图4所示的装置, 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答案:用力挤压玻璃瓶壁, 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 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 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 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也上升, 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2, h2小于h1.这说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 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 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 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对以后初中物理学习、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导向.

考点四:根据描述的问题与情景进行合理猜想

【例5】 (2008昆明市中考题) 如图5所示, 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 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 而气筒的下部筒壁, 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 甚至烫手, 对于筒壁发热现象,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 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1) 你猜想______是主要原因 (填“a”或“b”) ;

(2) 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 (1) a (2) 因为摩擦产生热传给整个筒壁, 压缩气体产生的热主要是在气筒下端传给筒壁, 从题中描述的现象得知, 气筒上部只是略有发热, 而气筒下端却很热, 甚至烫手.所以压缩气体产生的热量使气筒发热应该是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这一环节.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或现象, 通过质疑、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科学探究最常见的形式.猜想不是胡猜乱想, 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 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这依据有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 即所遇到的“问题”.

中考实验探究题只要求考结论已知的, 即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但中考题不是教材上探究实验的简单再现, 而是在依据教材的基本探究实验基础上进行各种变形.所以基本的应用策略就是:结合教材探究实验, 熟悉各种变形, 抓住关键方法,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中考科学探究题,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做到两点: (1)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温故教材中的所有实验, 一个都不能少. (2) 全面复习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做到把握全局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突出重点与难点, 这里我们也要做到两点:①突出一些重点与难点实验.根据对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 有些实验是几年一轮回的出现一次,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等.有一些实验会在中考试题中三年两头的出现, 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浮力及物体的密度等有关实验.有些实验则是年年考查, 如电学实验中的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或是探究推导欧姆定律这三个实验中每年是必考其中一个或两个的.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应在复习过程中对那些考查比较频繁的基本实验以及每年必考的重点实验做一些专题复习.②针对不同的实验我们应突出不同的探究环节.例如, 密度的实验有关设计环节, 评估环节考查的特别多, 我们在复习时要突出对这两个环节的训练与提高, 还如有关电学的实验中电路连接基础知识环节与电路设计环节、故障评估环节考查的比较多, 复习时我们也应突出这些环节的训练等.

第三轮复习时, 建议学生把模拟试卷上的实验题认真浏览一遍, 同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及一些插图下的文字说明认真阅读一遍, 以保证答题时心中有底.解答探究题总的要求是要做到“简洁”而“准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认真读题, 不要认为读题是在浪费时间.通过读题以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的实质;把题目中的问题与你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 明确答题的方向, 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要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 然后组织好语言把这些词镶嵌到答案中;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 要尽量用物理的书面语言;不要总是泛泛而谈, 回答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表述;回答不能过于简单, 要使自己的表达完整饱满, 前后连贯.

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篇5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施新课改后,中考物理试题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在实验中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因此对物理实验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据课程标准,抓好物理实验基本知识的复习

1.认真仔细研究中考说明书,全面把握中考的方向。中考说明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订的细化要求,全面了解说明书对教材中实验的考查要求,这样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

2.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当前中考对基本仪器、仪表的考查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选择仪器(含量程入手;二是从仪器的使用规则入手;三是从仪器、仪表的读数入手。复习时可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找出异同点,加强记忆。

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2.教材中的插图和科学探究活动目录中的内容。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方案,特别是中考说明书上强调的21个探究实验;还要注重“STS(科学、技术、社会”考查。

三、抓好“8种实验题型”的复习教学

1.估计、估算题。近年来估算类试题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成为中考新宠。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度、速度、时间、温度、体积和容积、质量和重力、温度和热量、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等,此外还涉及一些估算方法类题目。解答估算题通常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估算你熟悉的物

理量入手,再结合相关公式,推算出你所不熟悉的物理量。二是将不熟悉的物理量,通过相关公式转换成你熟悉的物理量,然后再将不合理的答案一一排除。

2.电学实验故障分析。初中物理电学故障只有几类:短路,断路,电流、电压表正负接反,电压表串联,滑动变阻器接成了定值电阻或接成了导线(接短路了。

3.科学方法。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化法、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情景信息题。如奥运科技、航天技术、汶川地震救灾、雪灾防治、火车提速等,都可能成为中考题目的情境。

5.开放性试题,开放型实验题。这类问题往往答案较多,解题方法多样化,要选择简单明了的答案进行回答,回答时要有清晰的逻辑并使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求解开放型实验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对实验过程的评估、对评估类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实验元件选取、实验操作、实验推理、实验方法等入手,根据平时实验的要求,看是否违背实验规则,从而来评估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思路的条理性,要按自己平时做实验的顺序,逐项分析对照,就不难发现问题。

7.科学探究。随着科学探究内容写入物理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中考实验的重要考查内容。按照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提出问题能力、猜想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前五项能力是中考实验命题的着力点。

8.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在2009年的中考调研试题中已经出现了这类题,应注意复习。如自制测力计、自制密度计、自制高度计、自制潜水艇模型等。

四、深入研究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答题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答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从题型上看,主要是填空、问答、作图、科学探究中的交流合作与评估等几个方面,复习时可以精选习题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书面表达要用词规范准确,叙述合理。

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篇6

(1)要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至少写出两种不同途径)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亲自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结论的基础之上,中考实验试题也应将重心放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考查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考试题不能再停留在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实验步骤的记忆、实验方法的模仿上,而应紧跟时代脉搏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新。纵观近些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不少命题人员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路子,为今后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现就这方面的中考试题归类列举如下:

对两道中考物理实验题的勘误与探究 篇7

题1 (2007年黑龙江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物理试卷第26题) 小刚是个物理迷, 常常就近取材, 变废为宝, 做一些小实验, 搞一些小发明。如图1, 他在红酒瓶的废软木塞上插两根火柴, 放在装水的盘中并点燃火柴, 然后把杯子倒扣在水盘中的软木塞上方。过一会儿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该试卷命题教师所给的答案如下:

现象:盘中水逐渐进入杯内。

解释:杯内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盘中水被压入杯内。

笔者在这一题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均认为, 除了盘中水进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这一现象外, 应还存在其他现象。

在笔者的指导下, 学生们进行了这个实验, 并就实验中观察到的四个现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得出结论如下:

现象1:火柴熄灭。

解释:火柴燃烧使杯中氧气耗尽, 从而燃烧终止。

现象2:杯内产生薄烟。

解释:火柴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有机物。

现象3:杯子内壁出现水汽。

解释:杯内受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内壁而液化成细小的水滴。

现象4:盘中水进入杯内 (注意, 不是“逐渐”而是“立即”进入杯内) 使杯中水面上升, 明显高于盘中水面。

解释: (1) 杯内因氧气参与反应, 水蒸气液化, 导致杯内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 (2) 在大气压作用下, 将盘中水压入杯内。

在笔者指导下, 学生还发现, 用本题中提及的“红酒瓶的软木塞”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常规的红酒瓶软木塞长度为4.8~5.5cm, 根本无法在水中直立, 即使截取其中一段, 当插上两根火柴后也会在水中倾斜或倾倒, 使实验无法进行。我和同学们反复探究, 决定以矿泉水 (或可乐、雪碧) 瓶盖钻两个小孔插火柴来替代软木塞, 使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题2 (2008年常州市物理中考试卷第1卷第5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 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 。

A.放大镜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该试卷命题教师所给的答案是C, 投影仪。

笔者在讲该题的教学过程中意识到, 尽管常规投影仪在“当物距u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v大于两倍焦距”这一知识点上, 与该图所反映的物理规律一致, 但要让初中学生们真正理解本题, 尚有一些障碍。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有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 并未讨论不借助光屏而直接观看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问题, 而且, 这也并非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们扫清知识障碍, 我带领学生再次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不过在这次实验中, 我们不再使用光屏, 而直接用眼睛隔着凸透镜观看另一侧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处的烛焰;我还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研究投影仪的构造。得到以下结论:

1.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在凸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以外某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该实像客观存在, 与该处是否放置光屏无关。

2.以上所述的实像如果直接用眼睛观看, 只有在特定的方向 (如图3) 才可看到。通常, 投影仪在凸透镜的像方2倍焦距以外成像处用投影幕 (光屏) 接收该实像, 由于光线在投影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故可在极大的视域范围内观看到该实像 (如图4) 。

这样, 同学们不但知道了这道试题的答案, 而且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篇8

本文从实验探究题命题的背景、考查的重点和解答策略以及教学反思和复习策略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实验探究题的背景和特点

实验探究题的背景可以来自于课本, 也可以是教材中从未出现的。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1 (2010枣庄) .为了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王军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 他将两端阻值不同的电阻丝 (R1<R2) 分别密封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中, 并通过短玻璃管与相同的气球相连, 两次实验电源电压不变。

(1) 在这个实验中, 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是通过____体现出来的。像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容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经常用到, 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装置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______的关系。

(3) 在装置甲、乙的两次实验中, 通过比较相同时间里气球B与D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的关系。

(4) 在甲、乙两装置同时实验, 在相同的通电时间里, 与气球____ (填气球字母标号) 相通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最多。

(5) 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 (烧瓶与图中的相同) 。比较甲、乙和丙图所示的两种不同的实验装置, 你认为较好的装置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气球膨胀的程度大小;例如: (1) 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显示音叉的振动 (2) 研究分子运动时, 用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3) 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观测磁铁的磁性强弱。 (2) 电阻 (3) 电流 (4) C (5) 若选用图甲、乙, 理由是:气体的热胀冷缩效果比固液体更明显, 实验现象更直观, 时间更短 (或:选择丙, 理由是:用温度计能较准确地测出煤油的温度变化, 便于定量研究。)

本例来源于教材中对“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的探究, 但是又区别于教材的基本探究实验, 它在原有基础上延伸或扩展, 对学生要求更高。

例2 (2010徐州) .小明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 小明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快, 于是猜想:足球充的气越足, 滚动就越_____。

(2) 如图所示, 小明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 滚动10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8s;将足球用球针放掉一些气后, 在B处从静止释放, 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s。小明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________。

(3) 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m/s。

(4) 小明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 请你指出一点:________。

答案: (1) 快 (2) 刻度尺 (3) 1.25

(4) 没有从同一位置释放足球 (没有控制变量;没有进行多次实验)

本例的素材完全脱离课本, 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在各版本的教材中均未出现,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全新的探究情境。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题目往往通过简洁的语言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探究的背景, 这个背景可以来自于课本, 也可以是全新的探究情境。

纵观各地的中考实验探究试题,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信息量大, 综合性强。每道实验探究题都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实验进行描述, 描述具体内容包括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数据 (装置图) 、实验的方法、结论等, 故阅读信息量大, 对学生阅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2. 突显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纵观中考实验探究题, 大多侧重某些方面设计问题, 力求准确、有效地对学生加以考查。

3.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试题不仅关注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 (如量筒、电表等的操作) 的考查, 更重视对学生实验思想、实验设计、数据、现象分析和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考查。此外还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二、实验探究题考查的重点和解答策略

无论题目的背景如何, 考查的重点都围绕着探究的要素和探究活动中体现出的科学方法思想。如前面的例2第 (1) 问用很直接的方式考查“转换法”这种科学方法, 例2的第 (4) 问考查了探究要素中的评估意识和能力。而探究的方法和要素不仅限于此, 例如控制变量法, 用图像法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等等。学生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猜想与假设的环节、设计实验的能力等等, 也都是考查的重点。

例3 (2010昭通) .学习了机械效率知识后,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斜面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题提出了一些猜想:A.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B.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C.跟物体的重力有关;D.跟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证实其中的部分猜想是否正确, 小明同学设计方案并用相同材料的斜面和物块进行探究, 下表反映了他的探究过程。

(1) 请你替小明在表中两个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

(2) 通过对比____两次 (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实验数据, 可验证猜想A。

(3) 通过对比实验 (1) (3) 数据, 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当其它条件一定时, 斜面倾斜程度越大, 斜面的机械效越____。

(4) 若要验证猜想C, 应控制不变的量是:斜面长、斜面的倾斜程度和____, 需要改变的量是____。

答案 (1)

(2) (1) (2) (3) 高 (大) (4) 斜面的粗糙度物体重力

本例重点考查了分析和论证的环节, 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在本例第 (3) 问中, 要求说明实验的结论, 这里的难度有所降低, 给出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 而这恰恰是学生在说明结论时容易忽略的地方, 也反映了学生对控制变量的思想没有充分建立。如果改成“通过对比实验 (1) (3) 数据, 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就要注意书写结论的前提条件, 而且这个前提条件应比探究的猜想叙述得具体一些。

在本例第 (4) 问中, 要求说明被控制不变的量, 此时应看清题干, 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围绕着哪些猜想 (哪些量) 而进行的, 现在要研究的是哪个量的变化, 其余量就应控制不变。

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也是要重点掌握的方法。可以看出, 本例与前面考查“转换法”的形式不同, 本例中控制变量法渗透在整个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中, 是应用层次的考查。

例4 (2010黄冈) .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 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 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 长为20cm的钢尺, 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 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 再将两把钢尺分别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 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 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 A端固定不动, 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 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 小明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 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_______作用。

(3) 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 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2) 指针示数变化;放大 (3) 在温度变化时, 物体的长度变化是否与材料 (物体的自身长度、温度的变化大小等) 有关?

本例考查了提出问题和评估的要素以及微小放大法。

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 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都属于评估, 也都可以作为考查的内容。如本例第 (1) 问就是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并且渗透着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所以本例不仅作为一道考查学生的题目, 而在题目中也渗透着对学生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教育。

在对实验进行评估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实验器材的选择, 例如电学中电表量程、滑动变阻器的规格等;2.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如测密度的实验中哪个方案引起的测量误差更小等;3.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有没有遵照正确的顺序, 有没有不符合仪器使用规则的地方, 有没有控制变量;

4. 实验结论的得出是否严谨:例如有没有多次实验, 避免了偶然性;实验过程中数据的采集有没有特殊性等。

“微小放大法”是非常巧妙的、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理方法, 例如显示“力可以使物体形变“的玻璃瓶等微小放大法常常伴随着物理动态过程的分析, 例如本例中加热AB, 则AB变长, C点受力向右侧移动, 所以杠杆COD的D端会向上。正确的分析物理过程是必须的。

例5.有一个阻值看不清的电阻器Rx, 要测出它的电阻值。但是手头没有电流表, 无法采用伏安法。小明开动脑筋又想到了另一种方法。他选用的器材有:电压表 (量程为3V) 一块、已知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 (设每节干电池电压为1.5V不变) 和导线若干。他把以上器材连成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1) 小明采取的实验步骤如下, 请你把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使之能测出Rx的值:

步骤 (1) 闭合开关, 把滑片移动到a端, 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利用上述方法得出被测电阻Rx值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 若是采用上述方法, 电源最多用___节干电池串联。

答案: (1) (2) 把滑片移动到b端, 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2

本例考查的是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要素, 以及用数学方法 (方程和比例) 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类似这样的设计实验的问题还比较多的出现在密度的特殊测量方面。

解此类物理设计实验题时, 应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器材,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确立正确解决此题的物理原理, 然后根据所要测的物理量的先后, 理清实验步骤, 最后根据所用的物理原理列出计算式。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步骤时要抓住重点, 即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出什么量, 测的量用什么符号表示;书写表达式时, 要用已知量、常数和测量量, 不能含有未知量。

例6 (2010河北) .身边处处有物理。利用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 设计三个物理小实验, 按照项目要求将表格补充完整。

“瓶瓶罐罐”做实验是一直被倡导的, 与实验室专用器材相比,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易被学生接受, 此类题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类似的题目在中考中经常出现, 考查的形式常是只给定实验器材, 而实验做什么、实验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一般不加以限制, 是开放的。

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另外就是方案设计简洁, 表达要规范。

综上所述, 解答实验探究题首先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物理规律, 并做到了如指掌, 才能对基础实验探究题做到万无一失;其次是掌握探究的方法, 了解探究的全过程, 熟练运用各种探究方法, 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和“类比法”等, 以不变应万变解答提高性的题目。

三、教学反思和复习策略

实验探究题突出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 通过探究过程, 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就希望老师引导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问题意识及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 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 要坚决摒弃“说”实验, “讲”实验, 演示实验走马观花, 学生实验流于形式, 小实验和小制作无人问津的错误做法, 要加强实验教学, 只有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其次,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榜样。比如, 有的时候演示实验不成功, 往往被老师轻描淡写的带过, 为什么不成功, 反复再做的时候又为什么能成功, 如果老师不注意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 学生的评估意识与能力如何建立?另外,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 不少同学似乎也不能得出和书本上一致的结论, 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很多组测得的像到玻璃表面的距离和物到玻璃表面的距离不相等, 这时千万不能用“测量有误差”来搪塞,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距离不等的原因, 这其实就是建立评估的意识, 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针对问题尝试改进实验。学生不断反思与评估, 无论是科学思想还是方法能力, 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那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验探究题的能力?建议如下:

1. 加强对教材上的一些基本实验内容的发散与深化研究。实验内容的发散与深化的考查已是近几年中考实验题的一个主要考查模式之一, 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些实验的考查内容往往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其中包括实验中错误的查找及改正、误差的查找评估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对比评估等等。

2. 强化实验研究方法在探究中的应用。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物理学实验探究中的研究方法很多, 这其中包括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化实验法、转换法, 还包括方程、比例、图像等数学方法。可以做一些专题, 比如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典型实验都有哪些, 应用转换法的实验又有哪些, 这样归纳分类学生更容易掌握方法的精髓。

3. 重视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的复习。对于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 注重操作细节, 对于每个实验, 都要做到: (1) 怎么做? (2) 为什么要这样做? (3) 如果不这样做, 会引起什么后果? (4) 还能怎么做。

4. 注重学生思维有序性和条理性的训练, 加强学生实验语言的规范化的指导。近年来实验试题相当重视实验语言表达的考查, 不少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尽管心中明白答案, 但在试卷上不知道如何进行表述, 往往词不达意或缺乏层次而失分。

5. 关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 做一些专题训练。选取适当的例题, 多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 对于给出的不同方案要学会作出恰当的评价, 让学生掌握评价实验方案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

6. 加强实验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在教材的实验中, 很多是有相互联系的, 并且这些互相联系的知识点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比如说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就包括对天平与量筒使用的考查, 并且密度这个知识点又与探究物体浮力大小的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说可以利用浮力的知识来进行测量物体密度的考查。还有电学实验中, “探究推导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三个实验之间原理不一样, 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 但是其电路的设计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往往在考查的时候这些知识点都有可能结合到一起。

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科学地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中考复习阶段确实把握实验探究题特点、题型的基础上, 采用有效的复习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捷径。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分析及反思 篇9

一、中考实验探究题的特点分析

1. 重视情景性。

将实验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置于具体实验活动中, 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应用实验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的设计为学生提供问题的背景, 使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使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此类试题能很好地引导中学开展实验教学, 克服过去“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听 (看) 实验、考试前背实验”的不良倾向, 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2. 强调开放性。

开放性是近年中考化学试卷实验试题的一个新特点。这类试题的解答, 要求考生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体现中考试题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的方向。命题时, 对实验三要素———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等没有过多的限制, 从而导致实验试题具有开放性。此类试题有往往具有条件开放性 (给定多余的实验条件或者没有限制实验条件) 、思维发散性 (不同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及自己的知识水平, 采用适合自己思维进行实验) 、结论多样性 (可以得到并列的多个并列的答案) 等特征。

3. 关注探究性。

研究 (探究) 性实验试题一般以研究性小课题作为试题的内容和研究对象、以实验为研究手段、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课题展开研究。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研究 (探究) 性学习的要求, 以实验为研究手段, 模拟科学研究构成, 自己提出问题、制定探究活动计划、拟订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等。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设计试题, 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探究实验试题成为近年考试的新特点。

4. 体现综合性。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承载着化学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研究和探索的任务, 因此化学实验的考查又通常和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等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同时, 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还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方法等 (如物理中的密度、浮力、压强和物态变化;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等) , 命题时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

二、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完善化学实验

通过上述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的特点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改进和完善化学实验。

1. 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为了省事, 在讲到实验时, 仅停留于“纸上谈兵”, “讲”实验, “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 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 “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 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自己提问题, 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 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验能力。

2. 遵循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教材, 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 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编制试题, 活而不偏, 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进行突破、创新。将课本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全过程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外活动, 做好家庭小实验。例如, 学习有关CO2的制取和性质时, 笔者如下设计, 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用多种方法验证雪碧中溶有CO2 (燃着的木条靠近瓶口;用涂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瓶口;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蕊试液, 等等) 。 (2) 在家里做产生CO2的实验, 你会找哪些替代品?一星期后展示。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食醋、废酸、鸡蛋壳、牙膏被作为替代原料, 玻璃瓶、墨水瓶、水笔芯等被作为替代器材。而橡皮塞是学生才能想得出来的:用橡皮擦、橡皮泥加橡皮筋代替。一个学生组装了完整的一套:在有塑料滤网的口杯盖上打孔连接橡皮管, 杯中装食醋, 塑料网上放大理石碎片, 倾斜时两者接触产生CO2, 垂直放置时反应停止。通过作品展示, 笔者发现:学生已掌握了制取CO2的思路、装置、原理。

3.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掌握科学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 很多老师仍按传统的教学思想去教学, 对新课标准的要求视而不见, 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教学方式, 把自己放在了主体地位。因此, 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1)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配足配齐实辅人员;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通过组织培训班、观摩课等活动, 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

(2) 保证实验经费的落实, 将实验室建设、仪器配置与使用情况纳入督导、考核范畴, 借助督导和考核的东风, 吹绿实验教学园地;用装备保证教学, 满足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

(3) 加强导向性培训, 本次考查向素质教育靠近了一步, 但还应把操作考查常态化, 这样教师、学生才有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 有动力才会转变为自觉行为, 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

中考物理实验器材选择题解答分析 篇10

一、弄清实验原理, 注意控制变量

许多学生在解答实验题时, 经常不去看题目的第一句话, 即本实验探究的是什么, 实验目的是什么, 往往是看空格填空。如果不知道实验的目的, 就不会去想实验原理, 解题时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测液体的密度, 就可以利用ρ = m/V或ρ = F浮/ g V排, 若实验原理不同, 则选择的器材就不同。而在电学实验中, 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这两个实验, 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做习题不同于新授课时的探究活动, 我们应该先弄清影响物理量的因素, 然后再“对症下药”。前者应紧抓公式W = UIt答题, 而后者应紧抓公式Q = I2Rt答题。

【例1】小明和小红想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 烧瓶A中的金属丝是铜丝, 电阻比较小, 烧瓶B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 电阻比较大。两瓶煤油中温度计可以显示煤油的温度。

本题第三小题较难, 很多同学不经思考就填电流表, 而答案却是秒表。因为我们探究的只是电热多少与电流大小的定性关系而不是定量关系, 所以电流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并根据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的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如何探究电流大小对导体产生热量的影响呢? 这就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由Q = I2Rt可知, 此时需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实验时只能在改变电流前后, 比较相同时间内同一根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 而通电时间的长短不可能紧靠我们的估测, 所以一定要测量工具秒表。具体操作方案: 控制通电时间相等 ( 3分钟) , 调节滑动变阻器, 改变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大小, 观测其中一根电阻丝 ( 如铜丝) 所在液体的温度变化。

最后两个空格, 有的同学即使做三四遍还是容易出错, 主要原因就是公式混淆, 不会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

二、选择解题策略, 做到有理有据

当我们遇到实验题时, 首先要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不要急于猜测答案, 而盲目解题, 一定要做到确切了解题意, 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方法选得合适, 不但可以解决问题, 而且能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变得十分简捷, 真正掌握了解题策略, 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而不是遇到相似的题目屡做屡错。

【例2】小明利用图2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他使用的器材有: 两节干电池, 阻值为5Ω ( R1) 、10Ω ( R2) 、20Ω ( R3) 的定值电阻、“15Ωl A”和“50Ωl A”的滑动变阻器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一只, 导线若干。

( 1) 根据图2 - 甲所示的电路,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图2 - 乙中的实物连成实验电路。 ( 连接过程中注意电表量程的选择)

( 2) 正确连接好电路后, 小明首先将R1接入电路, 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R1两端的电压为1. 5 V,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小明用R2替换R1接入电路后, 并将滑片调至阻值最大端, 接下来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仍为1. 5 V,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更换了电阻后需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这就需要滑动变阻器帮忙了, 为了能顺利完成实验, 滑动变阻器的选择非常重要。而许多学生在选择时“猜”多于“算”, 没有理论依据, 就容易出错。

根据串联分压原理, R/RP= UR/ UP, 因为R两端的电压应始终保持不变为1. 5 V, 电源电压为3 V, 那么RP分得的电压也应为1. 5 V不变, 在本题中两者两端的电压之比始终等于1∶1, 那么电阻之比就始终为1∶1, 所以换了大电阻就需要将滑动变阻器调大。

当R换成20Ω后, 为了让电压表的示数还为1. 5V, 滑动变阻器也应调成20Ω, 如果小明同学选择的是“15Ωl A”的变阻器, 就会导致题目中出现的现象, 无论怎样调节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 5 V, 所以该题答案应是“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最大值太小”。

所以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应该由选择的定值电阻和控制的电压决定。如果本题中控制的电压表示数为1V, UP即为2 V, 那么由R/RP= UR/ UP可知变阻器应始终为所换定值电阻的两倍。当R为20Ω时, RP= 40Ω, 这就为选择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提供了依据。

本题第三问较难, 限定的条件很死, 如果不能选“50Ωl A”的变阻器, 控制的电压又不能改变, 应该怎么才能实现多次测量完成实验呢? 此时我们可以想到“等效替代”的方法, 将R1和R2串联起来等效一个15Ω的电阻从而获得第三组数据。

三、细心读题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读题是指拿到题目后, 先整体后局部地阅读, 找出题目的关键词、关键字; 审题是指审题目的条件和目标, 弄清楚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 努力寻找解题信息, 在确保读审认真、细心, 分析深刻、透彻的情况下再解答。

【例3】小华、小明同学做“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 小灯泡标有“2. 5V”字样) 。

( 两空按操作步骤先后顺序填写字母代号) 。

A. 更换电池或小灯泡

B. 检查电路是否短路

C. 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至最大值位置

D. 断开电路开关

( 3)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 小明所用电源电压约为V。

本题原题有实物图, 有的学生在解答第3小题时就是看图大体猜了一个电源电压的值, 而事实上答案隐含在第3次实验中, 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没有示数, 我们应该会想到电路中出现了断路, 而此时电压表有示数, 由此可知是小灯泡处出现了断路, 那么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即为电源电压6 V。

第4小题也较难, 选择滑动变阻器规格的依据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反复审题。最后会发现第1次实验灯泡较暗的原因应该是滑动变阻器阻值较大, UL= 1 V, UP= 5 V, 所以此时RP为5 V/0.2A= 25Ω。所以应该选择“1. 5 A 50Ω”。

综上所述, 我们在遇到实验题中器材选择的问题时, 只要认真仔细审题, 弄清实验目的, 抓住实验原理, 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 就能突破难点, 做题目时也就能得心应手, 一通百通。

上一篇:主要缺陷下一篇:管理施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