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2024-06-04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精选十篇)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经济中, 文化不仅与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 而且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不光占脑袋, 还占市场。实现文化的价值, 其重要的载体与途径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和强化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市, 就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1 文化产业的理论实践效应

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产业。能否尽快切实解决制约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真正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要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二要科学调整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各行业中的布局。按照国有资本“有所为, 有所不为”和保证国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的原则, 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 对国有资本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三要努力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四要充分开发民族文化中的市场价值。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手段, 鼓励文化企业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加以发扬光大, 在市场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五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 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六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格外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既要教育、监督企业自发保护、尊重知识产权, 更要引导、培育企业把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产业竞争工具来运用。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要从战略层面规划、部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 着力培养和引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八要以复合手段推动“走出去战略”收到更大实效。必须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 使中华文化不断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

2 发展文化产业意义深远、效益无限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涵盖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包含娱乐、传媒、艺术品和艺术表演、设计和创意、相关文化制造业等内容。区域间的竞争有许多个层面, 最高竞争是人的文化层面的竞争。发达的文化产业不仅促进了人的发展, 提升了人的竞争力, 而且也促进了产品、产业的人文内涵、价值, 提升了竞争力。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极强的政治、社会效益, 而且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文化产业产生的边际效应非常大, 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3 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灵宝地处中原腹地,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的沧桑和独特的地域在这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资源:

古迹闻名。灵宝老子著《道德经》处的函谷关是我国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悠久历史的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宫与荆山轩辕黄帝陵一起承载中华文化的起源。可谓名人、名关、名著、名地。

典故经典。黄帝铸鼎、紫气东来等神话传说及鸡鸣狗盗等历史典故都源出于此;夸父逐日、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和遗迹更为这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遗产丰富。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我市独占1个, 另外还有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处。

山水秀美。全市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AAAA级景区1处、AAA级景区1处、AA级景区2处。有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风景名胜道教名山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燕子山、汉光武帝刘秀钦封的汉山, 有水乡泽国鼎湖湾。

资源丰富。物质的、非物质的, 蕴藏丰富。有黄金、苹果、核桃、大枣、朱阳的砚台和紫石、荆山脚下的“鸡血红”和碧绿的“灵宝玉”玉石等等自然物质资源;有豫西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特色社火、皮影戏、剪纸、面塑、泥塑等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独特、民风淳朴。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灵宝的烧饼夹肉、一生凉粉、羊肉汤、豆腐脑等, 已经在省内外成为灵宝的品牌。灵宝人勤劳、聪明, 富有智慧。

城市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目前, 以弘农涧河为主线, 大力实施城市园林建设, 弘农春秋园、虢园、路园、文化养生园等高标准的文化景观游园已成为灵宝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美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之快、层次和水平之高、文化底蕴和内涵之深厚, 每个灵宝人和来过灵宝的人都有深切感受。

目前, 我市在推进函谷关古镇建设的基础上, 灵宝市启动了函谷关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工作, 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园。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以上, 一期工程预计投资18亿元, 目前已完成投资3.2亿元;位于苏村乡的锦绣华夏生态文化园项目6月24日正式签约, 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概算投资3至5亿元, 将建成一个融姓氏文化、廉政文化、徐悲鸿画作陈列展示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区;位于阳平镇的荆山黄帝铸鼎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近日通过专家评审, 概算投资3.28亿元, 园区建成后将再现黄帝铸鼎的辉煌。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灵宝的文化产业涉及广播影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养生保健、生态观光、技艺传承、美术加工、装裱印刷等行业, 年产值规模达2.2亿元。

怎么样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 使大山名起来, 秀水灵起来, 城镇靓起来, 乡村雅起来, 古迹活起来, 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 让书本的东西走出来。充分发掘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实现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 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对于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是极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灵宝人思变求发展、追求幸福的愿望迫切。

尽管如此, 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借好“势”, 也没有造好“势”。

4 创新意识、开拓思路,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如何通过文化的发展来提升灵宝的产业发展和灵宝区域战略竞争力”成为具有时代性和长远性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 文化必须要与产业结合起来, 产业才能富有竞争力, 文化才能发展;文化必须要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城市才能富有魅力, 文化才能成为城市的竞争力;文化必须要与人结合起来, 才能提升人的素质, 而人的素质的提升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的动力。

4.1 创新意识, 奠定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文化名城建设必须要与产业强市、现代化城市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产业强市的基础产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来发展;二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两手并用, 即要运用政府行为行政手段以确保文化产业的政治方向, 也要运用市场手段促使文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于其它产业的发展, 这即是文化产业的市场地位,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前途的最佳选择。

4.2 开拓思路,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要用现代产业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 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接轨。以园区为载体, 合理配置资源, 培育各种文化产业园区,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产业主题化、企业集中化、发展集约化、运作市场化。二是要打造一流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更是铸就城市新形象的重要元素。要瞄准一流文化需求, 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全力培育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 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带动社会良性发展与循环, 进而提升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文化含量的增加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强化“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的理念, 形成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机制, 深度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资源的整合, 推动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四是要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城市建设是发展大旅游的重要助推器, 文化产业大旅游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 而旅游业、文化产业对城市或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五是要加强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家乡的文化资源通过产业来传承、推销, 进而增强自豪感。文化建设意识, 尤其是文化产业意识的培养,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基础上。

4.3 求真务实,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

一要加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宣传教育, 营造发展氛围。二要进一步确定文化研究专题, 提供理论思考。结合市情和地域的文化资源, 进行专题研究, 阐述和阐明文化的作用、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 为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理论支持;三要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调研, 提供实践依据、增强发展信心。结合文化发展规律,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围绕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展开调研,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实践角度提供发展信心。

“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市”,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2]刘莉.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D].吉林大学, 2005.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2

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王世魁

【摘要】学校通过采取相应激励和考核措施,鼓励教师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使之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推动行政干部管理专业化、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提升学校团队教育的幸福,学校真正和谐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享受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错位竞争 差异发展专业化成长

当今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职责,通过社会自我调节流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激励教师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减少教师间的摩擦和内耗,充分挖掘学校子系统教师群体的潜力,人尽其才,使学校进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成为互生互长的和谐校园。错位竞争就是教师以己之长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尽管每位教师发展的模式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异,避开与大多数教师发展同质化,各得其所,各有所成。这样有利于资源自我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激发教师创造的激情,提升教师个人职业的成功和事业的幸福。

一、分析自我,准确定位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企业管理中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自身发展的现实情况的方法,其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每位教师有个人成长的经历、学历背景、成才环境、身心健康水平、个人能力、兴趣个性及内心需求等。每位教师可借用企业SWOT分析法来对自己全面准确把脉。

教师发展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特点。行政干部有其

发展的目标,教师有自己追求的航标。行政管理层分为校长决策层和中层执行层,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到思维引领的转变,由职业管理变成对激发同事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倾情创造。其发展脉络:中层干部——校长——优秀校长——名校长——双特校长(特级教师、特教校长)或兼职大学教授的校长。而教师成长一般规律(根据各个年龄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历程由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到教育境界专业能力的转变。行政干部对学校宏观发展引导,教师发挥巨大的教育人格魅力。各自分工,各显价值。每个人的优势劣势、阶段发展目标及面对的机会和挑战不同,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和方向不同。每一位教师在差异发展中认真磨练,充分彰显教师个人尊严和价值。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参加工作头6年里就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作为一位教师干做得有滋有味。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尽管工作岗位发生过许多变化,但她心中钟爱的职业始终只有一个:永远的教师,她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成为许多教师的座右铭。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大山支教积劳成疾患癌离世,年仅23岁,同样也散发出强大的人格芬芳。学校的个性和特色,需要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师队伍支撑。

二、建立机制,鼓励拔尖

1、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人才的成长在于教师内在发展需求,也需要外力来推动。教师根据自身学术能力、成才环境、激励惩罚机制等情况下,勾画出个人发展的蓝图,并围绕着这个目标开展个人成长之旅。

上海实行严格的流动准入准出机制,鼓励教师冒尖,淘汰落后。岗前岗后考核和培训做得非常细致。2012年起上海开始实行教师注册制度,打破教师终身制。规定每5年考核一次,合格才能注册。上海第一年上岗教师培训一年内每个星期有两天培训时间,还有大量日常教学工作要做。上海的教师知识面要求比较广,要求专一门课程,会一门课程,懂一门课程,每位教师在开设专业课之外另外开设两门选修课。有痛才会动。上海同济二附中规定,如果6年中教师没有达到晋升,这位教师就被解聘,促动教师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生长点,让教育成为一门鲜活的事业。

2、创设激励机制,扩大眼界

教育应该是闲暇出思想、推陈出新的事业。学校应布置休闲和学习的环境,把学校打造成学习成长的花园,享受时代成果的乐园,让学校每一角落成为师生的文化休闲景观。学校布置茶吧、咖啡吧、网吧及书吧,布置体锻室,开放时时更新的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举行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与外校组成信息同盟,注重推动教师头脑风暴,让教师几年就完成一次思想上的脱胎换骨,紧跟时代的脚步。学校奖励冒尖,成为教师发展的外驱动力。学校制定相应奖励条例,对一些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如奖励1000元的书城购书卡,拿发票统一报销;订相关学科前沿报刊杂志到教师家庭;奖励国内外脱产培训;奖励文化之旅,增长文化见识;给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的教师放一个月左右的学术假等等。这是一种教师的福利,更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助推剂,成为教师幸福的来源之一。

三、各就各位,崭露头角

1、超前思考,跨越前行

作为行政管理者,应考虑一些教育基本管理问题,探讨能够解决教育的一些关键事件。作为一位行政中层干部,考虑问题应该以校长的眼界来审视问题,以教育家的情怀来反思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对于校长而言,如何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寓学寓教寓乐的乐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培养一批有思想的教育家,建设特色品牌,使学校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笔者所在的汕头市聿怀中学是一所136周年的百年名校,享有“一校五院士”的美称,在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都出现了杰出人才。校长花大力气挖掘学子成才的内在的发展规律,彰显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的独特文化,使教师与学校共成长。

作为教师也应考虑超前发展,如一位教学新手,可以通过2—3年的个人成长,跨越教坛新秀,直接发展成优秀教师。

每一位教师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钩点,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标尺应该是教师的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满足了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的有效性聚焦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比尔·盖茨被称之为“知本家”,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时时更新、开放、给人启迪和富有韵味的课堂。

2、加强考核,造就专才

学校每年进行相应的跟踪和考核,推动教师成长。对各类行政干部、各种层次教师的考核途径主要通过行政干部年级长教研组长述职报告、现

场答辩及工作手册展示,工作手册如《校长工作手册》、《处室主任工作手册》、《教研组长工作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教师工作手册》等。以《教师工作手册》为例,它包含14方面内容:

1、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2、校历;

3、课程表;

4、教育教学成果汇总;

5、教学计划书;

6、学生学业情况记载;

7、学生个别辅导情况记载;

8、公开课教案;

9、听课记录;

10、专业研修活动记载表;

11、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12、教学案例;

13、教学总结;

14、办公室电话。这样便于对各种层次教师全面了解,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汇总,反思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使之成为各自领域的引领者、示范者。对于达到预期目标的行政干部和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对于达不到目标的,还有一定的宽限时期,学校进行相应的帮扶,如最终达不到要求的,只能进行转等级。

为了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学校应加强各个阶段教师教学能力考查。上海甘泉外国语学校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的教师积极性:青蓝工程1(0—3年教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还要演讲主题为《寻找教育的遗憾》;青蓝工程11(4—10年教龄):青年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还要演讲主题为《抓住教育的契机》;青蓝工程111(11—25年教龄):成熟型教师风采(展示原生态课),还要演讲主题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在活动感悟教育,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各地中学出现了双特校长,即特级校长和特教教师一肩挑,甚至许多名中学校长成为各个大学的兼职教授,成为中国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的兼职教授,他们的视野在与大学碰撞理论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不断上升,成为学校创新工作的引领者。一些教师潜心研究,也会事业有成。如上海

上南中学的教研室孙晓青主任带领一个团队(心理魔灯)做学校心理辅导,富有成效,而且还面向社区、上海乃至全国,成为学校一个真正辐射的品牌。

教育是一项大爱奉献的事业,是一项激情创造的事业,是一项点燃智慧的事业。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教师找准自己的事业乃至人生目标,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心健康,在错位中发展,在竞争中进步,推动自身专业化境界不断提升。

参考资料和网站

百度网站:

《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片绿洲》——刘国华

探索产品差异化 提升品牌竞争力 篇3

TAweekly:请简单介绍一下企业的情况。

陈启升: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2012年正式投产。是一家集新材料纱线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纺织企业。

TAweekly:2013年纺织形势并不明朗,你如何看待当前市场?

陈启升:是的。虽然纱线产能趋于饱和,但我认为纺织行业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企业的定位。公司2011年开始项目的设计,同时确定产品的定位、设备的选型。企业当时定位是做高品质、差别化、功能性新型纺织材料赛络紧密纺纱,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市场。

TAweekly:赛络紧密纺纱有何特点?

陈启升:赛络紧密纺纱结合了赛络纺和紧密纺的优点,代表了目前纱线最高端工艺设置。

赛络纺体现了股线的效果,增加服饰的光泽感;紧密纺对纺纱区的纤维重新进行排列,大大优化了纱线条干水平,对3mm以上的毛羽降低70%以上。该种纱线强度增加了10%,已接近环锭股线的强力。

此外,赛络纺有利于下道工序生产、可取消烧毛工序,减少上浆浆料,提高织机速度和效率,改善针织编织物性能:抗起毛起球性大幅度改善,表面光滑,色彩鲜艳,染色渗透性好。

TAweekly:公司通过什么方式保持差异化竞争力?

陈启升:公司优选先进的设备,采用成熟的工艺,拥有强大的管理技术团队,主要生产高档、绿色、健康、环保、功能性、新材料的各类差别化精梳纱线。公司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纺纱设备包括德国特吕茨勒(Trutzschler)清梳联、瑞士立达(Rieter)精梳机、立达自调匀整功能的并条机、印度(Lakshmi)细纱长车等国内外设备共300余台套。

设备的选型体现了先进性、稳定性、节能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公司现有十余万纱锭,全部配备赛络纺、紧密纺装置,可以生产10S~120S的各类纱线,年产量一万五千吨。

另外,公司的管理层人员都拥有二十多年纺织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拥有技术娴熟、忠诚稳定的员工队伍,平均学历大专以上。我们充分发挥山东精品纺纱基地的技术人才优势,联合科研院校的储备力量。 执行力上没有借口,立即行动,一次做对。

TAweekly:公司在服务客户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启升:我们的服务就是一个字,快。为了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建立了超前预测、定向开发、适量储存的方式。根据时尚流行元素,纤维技术的发展,公司储备有2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的新纤维原料,可以快速提供客户所需的纱线。在产品的开发周期上,普通品种一个星期完成,特殊要求的2~3天完成,紧急品种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完成,保证让客户满意。

我们采取技术营销模式,这是以技术为方法系统解决消费者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式解决方案。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技术服务于需求。速度与质量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通过一站式服务,将产品、技术、服务有效整合为一体。

为适应市场差别化、小批量的需求,特设单独的产品研发试验小线,另外一支工作经验丰富,纺织工程专业的队伍做到24小时连续作业,快速反应。

TAweekly:目前公司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陈启升:公司是“国家纺织新材料纱线产品开发基地”,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建“新型纤维研究与应用”研究院,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本着“做新、做特、做精”的理念,致力于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纱线产品的开发。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公司需要对基层的员工做好培训。另外市场多变,公司还需要锻炼应对市场形势的能力。

记者手记

会议中吸取创意亮点

在本次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现场,宁波的一家面料企业老板跟记者闲聊时说道,他本人参加企业内部以及行业会议众多,在进入会议室之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清空自己的大脑,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议中。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灵感和创意才会迸发,才能专注于解决问题办法和见解。

上述老板所言不无道理。对于纺织产品开发,提出创意的可能有各种人员,企业内部是一大来源,但更为广泛的来源则是在企业外部,如客户、专业咨询机构、科研单位以及同行。他们的意见能最直接地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倾向,所以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对意见进行分析和归纳,才能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这位老板笑称喜欢开“会中会”。他利用这个研讨会的间歇,又组织了私人性质的座谈会。“熟悉的老板们召集在一起,没有限制,对任何人提出的意见,哪怕异想天开,也不批评。”在他看来,这也是维护感情、判断形势的一个重要渠道。

看来,开会不仅仅是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倾听,如何利用起无数的会议点亮企业创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冯超)

发展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 篇4

2016年4月19日, 《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论证会上,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要求, 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 一要做好目标聚焦。要聚焦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突破“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短板, 尤其要注重发挥科技要素的“引擎”作用。二要加强工作联动。要与部里的工作部署, 如种植业结构调整行动等, 统筹衔接, 实现联动, 形成合力。三要创新工作机制。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企业、推广培训、新型经营主体等广泛参与, 形成“一条龙”的链式创新开发机制与模式。四要做好典型宣传。探索“多点组合”的科技与经济结合新模式, 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加强宣传推介, 以点带面, 为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科技新动能。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5

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文化产业目前在中国的起步、发展也和区域经济一样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产业化运作的易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具有后工业时代特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冲击,以及还处于温饱阶段的、城市化进程缓慢而几乎没有更多自发的文化消费群体.因此,目前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走混合型、伴生型、资源整合型的发展道路.

作 者:李炎 林艺 LI Yan LIN Yi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昆明,650091 刊 名:民族艺术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NATIONAL ART 年,卷(期): “”(5) 分类号:G05 关键词:西部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文化消费   市场  

提升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 篇6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夷陵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经常性的教师补充机制,有计划地招引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在职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开辟优秀人才绿色通道。近三年共招考、引进265名中小学教师和75名公办幼儿园教师,通过选岗和分配,绝大部分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缓解了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矛盾。

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2012年出台《夷陵区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交流比例、交流学科以及教师交流时间、考核、待遇等。近年来,每年城乡交流教师达200多人,覆盖了所有学段、学科教师及财会人员。175名城区区级以上名师对口帮扶175名农村教师,18所城区学校分别对口联系33所农村学校,城乡教师交流步入常态化。

建立和完善“四位一体”评价机制。2010年出台了《夷陵区中小学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实施方案》,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实行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质量考核和学校评价“四位一体”综合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评先表模、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级、名师推荐与考核、绩效工资与有关津贴、岗位竞聘、干部任用等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评审制度。出台了《夷陵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和《夷陵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岗前培训、校本培训、置换培训、选培送培、网络培训等,建立教师培训项目审批制度和奖励制度,对培训项目、培训经费进行审批,实行按需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对培训效果优秀的个人和单位实行以奖代补。

建立和完善校长职业化制度。2011年春,出台了《夷陵区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对全区中小学校长实行任期制和交流制。校长每届任期三年,在一所学校任期不超过两届。届满后须进行责任目标考核。考核合格需留任的,必须进行异地任职交流。同时出台校长“四位一体”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即教师满意度、个人履职、学校教育质量和个人教学业绩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与年度考核、职务任免、绩效工资、评先表模等挂钩。这一系列举措开启了校长职业化之路,营造了“专家治校、潜心治学”的良好氛围,一大批年轻有为,能做事、善做事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

構建稳定教师队伍的待遇保障体系。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保障全区教师待遇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学校、联系名师制度,“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一所学校、一名名师,并带领相关单位到联系学校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为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树立了榜样。落实教师政治待遇。区及乡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参加。提高教师经济待遇。落实教师基本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财政直达;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享受公务员同等政策;教师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全部由财政购买;绩效工资额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逐年提高。以落实区安居工程为契机,落实全区教师住房货币化政策。三年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新建了2.6万余平米近千套教师周转房,解决了近千名教师住房问题。每两年安排60万元,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每年安排320万元补助省市区名师。每年预算500万元,在教师节期间奖励优秀教师,奖励面超过40%,教师个人最高奖励达6000元。

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篇7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1、企业内部循环

就是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实现多条腿走路, 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为手段, 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后劲, 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同时, 企业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 把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大循环紧密相连。武城县古贝春酒厂实施多元化发展, “多条腿”走路。以热电项目建设为依托, 打造循环经济发展平台, 该项目设计规模为三炉两机, 分二期建成, 总投资6亿元;投资3.47亿元, 建设了年产10万吨白酒扩产项目, 白酒主业年创利税2亿元;精细化工项目, 总投资1.4亿元;年产6000万块粉煤灰制砖项目, 总投资2253万元;核糖醇生产项目, 总投资2.6亿元, 一系列的项目上马, 首尾相连, 一环扣一环, 形成了一个科学高效内部循环链, 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最优化。齐河县莱钢永峰钢铁有限公司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把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7万吨, 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二是把全部工业废水按各生产工序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采取不同水处理技术, 分系统形成用水闭路循环, 每年节约用水16万立方米, 资金19万元。三是把钢渣进行深加工处理, 回收废钢、钢渣粉和铁精粉, 每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四是把炼钢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回收并网使用, 既节约了资源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2、产业链条式循环

就是以当地规模产业为主体, 通过产业内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使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 在区域内部实现集群化发展, 进而形成产业链条效应和企业群体效应, 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 有效提升当地综合经济实力。近年来, 夏津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 提出“拉长产业链条, 推进棉花加工向棉纺织跨越”战略, 引导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棉花加工户大胆向棉纺织业转化, 全县棉纺企业由5家迅速发展到目前的60多家, 生产能力由5万纱锭突增到120万纱锭。新上织布厂10多家, 年产各类坯布2500万米, 各类毛巾、浴巾3000吨。近期, 夏津县还将实施“彩虹工程”, 下大气力, 打造纺织、印染的母子工厂和企业孵化器, 引进一批印染、整理项目, 新上一批织布企业, 争取短期内实现由“纺”向“织”的历史性跨越。植物油加工业是夏津县的传统产业, 近两年, 棉花交易市场非常活跃, 加工量猛增, 植物油加工原料充裕, 浸出油市场前景广阔, 产销顺畅, 利润丰厚。据了解, 一个2002年当年建成投产的日加工能力50吨的浸出油企业, 经过两年运营即可收回300万元的最初设备成本。受其影响, 今年以来, 夏津县植物油加工企业增势迅猛, 已完成投资4.8亿元, 新上企业73处。津华集团正积极寻求外力合作, 准备再上一条色拉油生产线。武城县为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产业聚集优势, 与全国56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 引进科技人才219人, 特色龙头企业神龙集团投资1.5亿元新上的机制纺丝超薄地毯填补国内空白, “古贝虎”牌橡塑系列产品成功打入一汽、二汽等知名生产企业。

3、工业园区循环

就是用循环经济的理念, 改变以资源换发展,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为核心, 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多效统一为原则, 引导项目, 企业向园区集聚, 实现资源、信息、设施和环境共享,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临邑县在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中坚持以人为本, 把环境保护作为必考科目, 不求数量求质量。做到不让黑烟升上天, 不许污水流厂外。前不久, 临邑县将投资一亿元的污染项目拒之门外。他们掷地有声地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符合全县总体规划的投资再大也坚决不上”。临邑县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是胜利油田的主采油区。围绕这一资源优势, 前些年有不少利欲熏心的人搞起了“小炼油”, 既浪费了资源, 又污染了环境。对此, 临邑县坚决关停“十五小”, 重点培植恒源石化集团, 通过“油头化尾”, 拉长石化产业链, 让每一滴原油都能吃干榨净。目前通过走产业链的路子, 恒源石化集团每年以增长5000万元利税的速度滚动发展。与此同时, 他们发挥资源优势, 把废旧塑料重新利用加工成编织袋, 年可创汇800万美元。乐陵市寨头堡乡规划工业小区, 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引进技术、人才, 促使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效益规模不断提高, 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现今该乡区内企业已达45家, 形成了制线、纺织、印染、化工等链条式循环生产体系, 帆布年生产量达12000万平方米, 产量占全国的25%, 从业人员3000多人, 年产值10.9亿元, 产品畅销美、日、韩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整体社会大循环

就是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 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 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庆云县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把招商与产业、市场与加工、城市与园区、龙头与基地对接起来, 促进工业、市场, 民营经济、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良好态势。主要做法:一是招商与产业的对接。庆云围绕农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加工、小商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开展招商, 拉长了产业链, 破解了单个项目开拓市场的难题, 也提高了项目的竞争力。借助中澳集团年养殖宰杀2000万只肉鸭的优势, 先后引进了国际三泓集团羽绒加工、东方希望集团饲料加工、法国古尔蒙祖代鸭等8个项目, 投资均超过千万元, 使中澳集团肉鸭生产能力提升到世界前三位。二是市场与加工对接。他们提出“前店后厂”和“贸工联动”的思路, 以市场为龙头, 横抓特色产业, 纵抓特色乡镇, 形成了低压电器、金融电子、体育器材、渔网等与市场对接的10大特色产业。同时, 为使加工企业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 他们降低了单个加工企业进入开发区的门槛, 先后启动了民营创业园、北城创业园, 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三是城市与园区对接。庆云县按照“小县域、大县城”和“城区合一”的发展思路, 着力实施“南北拓展、东西改观、中部提升”工程, 聘请德州市规划局对城南新区、环城水系、小西湖公园等进行详细规划, 实施7条道路的改造, 启动安康小区等1 0大住宅小区建设, 基本形成了工业区、市场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居住区、文娱活动区五大板块, 城市品位和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四是龙头与基地对接。庆云县围绕龙头企业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一林二牧”特色产业。依托鼎力枣业集团, 大力发展枣树种植, 目前全县枣树总量达1 500万株, 基本实现了大地枣园化。以中澳集团为依托, 建起养鸭基地120处, 养鸭大棚1547个, 养兔基地60处。仅林牧两项即可使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

尽管德州市在推进民营经济循环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制机制不完善,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理论本身有无法回避的问题。

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其局限性, 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循环经济最理想的初衷是希望经济系统可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形成所谓的“工业生态系统”, 使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但一系列经济问题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在经济上可能不合理。二是共生关系的制约。三是化石能源和耗散性物质难以实现循环。四是受行业和部门管理影响难以找到统一的模式。五是推动循环经济存在着系统障碍, 如价格、产权、管理、财税政策、资金等。

二是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一方面法规政策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和不协调, 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存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 立法工作滞后;再次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形势依然严峻, 行业垄断与封锁严重, 极大地限制了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大量单株企业并没有发挥带动地方经济的作用, 区域产业共生体系难以再壮大;第四原材料市场和再生能源市场割裂, 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核算机制存在不适应, 导致循环经济有“真假大小死活之分”。

三是循环经济在实践上存在许多误区。

“机会主义者”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讨价还价和设租寻租的策略工具;“纯技术论”者把发展循环经济等同于为一系列特定资源环境问题寻找答案;“否定论”者则认为通过经济的增长就可以改变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困境而没有必要发展循环经济;“万能论”者把平等和财富再分配看作循环经济的重要核心而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这些倾向在实践中矛盾重重。

三、几点建议

第一, 加强规划指导。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规划的编制工作, 将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纳入规划的实施。同时加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

第二, 推进结构调整。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 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 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努力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第三, 加快技术创新。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加快组织开发有重大示范带动和推广意义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四, 广泛开展宣传。

抓内涵促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篇8

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提升凝聚力

我校结合与中华职业学校 (渝校) 的历史渊源, 形成了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一是以文载道, 凝练先进理念。以“立业立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 以“乐业乐群, 志远行近”为校训, 形成了“即知即行, 踏实守信”的校风, “重道重业, 精育严训”的教风, “尚善尚能, 求是求真”的学风。二是以文寓物, 建设多元载体。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主线, 多渠道、宽领域搭建平台。成立重庆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恢复重建中华职业学校 (渝校) 纪念馆,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组织参加“文明风采”竞赛, 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三是以文化人, 形成文化张力。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办学理念形成共识, 德育实践效果明显, 学生人文素养大幅提升, 师生精神面貌更加奋发, 学校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 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首批人文校园示范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发展力

以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我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训基地整体托管合作, 独创以托管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试行股份制运作,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育人效益。二是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整合市内外18所职业院校、23个装备制造企业、7个行业组织与科研机构, 牵头组建了重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发挥行业、企业、研发机构的作用, 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三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与周边省市20多所高职、中职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引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培训资源, 选派专业带头人参加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 (TAE) 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培训;引进英国艾蒙特克公司汽车维修职业资格培训课程, 与美国、德国、香港等海内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毕业学生获双证 (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率超过96%。2007年以来, 我校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8个, 二等奖12个, 市级一等奖45个。

三、完善教育服务体系, 提升贡献力

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不断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一是组建研发团队, 为企业提供咨询、技术服务。我校在电子、机械、汽车等专业, 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组建了研发团队,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开展技术项目研发, 服务企业生产, 服务教学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组建职业培训中心, 为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服务。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在保证在校生1万人规模的同时, 把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托职业培训中心, 广泛开展面向三峡移民、下岗职工、农转城等各类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 近三年培训超过3万人次。三是组建就业指导中心, 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优化学校就业服务体系, 拓展就业服务渠道, 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专业对口率达90%, 在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 为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两江新区大开发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9

一、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从哲学上讲, 政府投资环境的同质性, 就是研究政府投资环境的本质或一般特性;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则是研究政府投资环境的特殊性。从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系来看, 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差异性的认识水平, 也是消除政府投资环境质量差异和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最重要的认识平台。从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实践来看, 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 主要来自于不同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的不同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 往往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 由此需要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提供不同的服务, 进而形成特点各异的政府投资环境。

地理位置不同, 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客观差异性的首要因素。地理位置对于政府投资环境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的影响上。这种影响虽然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 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却不可能完全消逝。不同的地理位置, 因其气候条件和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不同, 往往会历史地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这种因地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 在客观上促成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差异性和政府其他方面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如沿海和内地在具体的政策供给上, 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 内地就无法提供临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又如处于交通要道的行政区域, 往往是商品的集散地, 需要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等等。这种具体政策环境的差异性, 往往是难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变的。

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是形成政府投资环境客观差异性的又一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来讲, 经济发展的过程, 都是通过对资源的加工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产品的过程。因此, 自然资源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加工自然物质能力的提高, 自然资源的分布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和全覆盖的特点。但具体到某一种或某一类资源而言, 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分布却永远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核心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又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需求和供给的差异性, 由此形成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是, 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往往会使拥有资源和拥有不同的资源的区域, 形成资源性经济区域, 在具体的政策环境的形成上, 往往会出现排斥其他产业的屏障。这种屏障实际上就是资源型经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成因。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 有些是无法改变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将呈现日趋缩小的趋势。特别是由于整个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 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 某一区域相对过剩的资本总要找到新的增值空间。资本的流动性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进而在客观上对政府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使政府投资环境在质和量上呈现出某种趋同的态势。

2. 政府投资环境的主观差异性

所谓政府投资环境的主观差异性, 主要是指由于人的主观选择而使不同的行政区域形成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这种差异性来自于特定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理念、观念创新能力以及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多个方面。这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最重要而又经常发生作用的要素。

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根基。不同的行政区域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别, 是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这种差异性虽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在旧的差异性消除的同时, 还往往会产生新的差异性, 反映到政府投资环境上, 就导致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即使存在雷同的情况, 但也不会是对其他行政区域的翻版和克隆。由于历史文化的作用, 使得一个行政区域会产生集体的历史记忆和观念取舍, 由此使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在政策的设计与选择上形成不同的特点, 营造了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如江浙等地, 历史上就有商业文化的基因, 一旦有适宜的气候, 就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先发地, 并由此构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

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差异性, 是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从宏观上讲, 人们一般都对计划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差异有着比较清楚的认知。但就形成区域间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来看, 经济发展的理念又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而是大量的经常的体现在政府和民间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好恶上。从理论上说, 理念也是历史文化的现实表现。具体到政府投资环境来说, 理念又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的主观因素。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政府和民间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不同, 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 尽而形成了对市场主体产生不同影响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 使同一投资者在不同的行政区域, 发生着不同的投资成本和获取不同的投资收益。

观念创新能力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 实际发生作用的观念创新, 并不表现在认识水平和能力高的个别人身上, 而是一个行政区域集体的观念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少数人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快速演化为本行政区域的集体认同上。观念创新与一个行政区域的国民教育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 国民教育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地区, 对创新观念认同与接受的就相对较快, 观念更新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观念创新是政府投资环境创新的基础和认识来源。观念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就构成了政府投资环境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现实要素。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 对于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定位和选择, 由此形成了政府投资环境的具体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选择正确, 政府投资环境就往往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 反之则呈现恶性循环。这方面的实例无论在沿海地区, 还是在内陆, 都不鲜见。如东南沿海的某个市, 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摇摆不定, 且几任政府几经结构性的政策调整, 使其不仅没有抓住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给予的优惠政策, 形成先发优势, 而且还丧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时机, 至今也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3. 政府投资环境的累积差异性

所谓政府投资环境的累积差异性, 主要是指政府投资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由于历史积累的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存在的差异。累积性差异是客观差异性和主观差异性综合作用的体现, 是政府投资环境存在差异性的历史成因。

政府投资环境的生成和改变, 尽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但并不由人的意志任意去改变。从实践上来看, 改变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 既不像变形金刚那样来得随便, 也不像换一身衣服那样容易。之所以如此, 就在于无论是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 还是不如人意的政府投资环境, 其形成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历史积累形成的差异性, 往往又带有很强的历史惯性, 这种惯性同样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讲, 由于客观上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行政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进而形成了政府投资环境上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是和人的现实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形成, 往往意味着一种现实的利益结构的形成。政府投资环境的改变, 同时也意味着对利益结构的调整。在客观上的差异性还足以支撑既有利益结构的条件下, 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资源型行政区域, 在资源远未接近枯竭期前, 要调整经济结构就往往得不到广泛的支持。由此也可以看出, 客观上的差异性形成的历史积累, 往往是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的重要成因。

从主观上讲, 主观差异性的历史积累, 对于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特别是其历史惯性影响最大。政府投资环境从外在上体现为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等方面, 但从内在上看则是一种具体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一个行政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从根本上说, 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的不同的利益结构, 更多的并不来自于客观上的差异性, 而是来自于主观上的差异性。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区域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不仅会形成特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 进而形成维持既有政府投资环境的强大社会力量, 而且政府投资环境的改变, 又往往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期, 因而在获得社会支持的力量上, 常常又会处于相对的劣势。这就使特定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 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 进而形成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二、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不同行政区域政府间投资环境质量的对比。这种对比具有特殊性, 其特殊性在于它们不是各种经济要素及其构成相同的行政区域的对比, 而是所有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的对比。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上, 所有的行政区域都在同一片蓝天下既相互合作, 又要相互竞争。而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并不等于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差异性。相反, 正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为缩小以至于消除政府投资环境质量上的差异性创造了条件与可能。

1.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认识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首先需要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一般地说, 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 与市场主体的竞争有相同之处, 但又与市场主体间的竞争不同。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相同对手”的竞争。一个行政区域无论占有怎样的竞争优势, 都不可能将另一个行政区域挤出竞争的行列, 也不可能彻底排除另一个行政区域与其存在的竞争关系, 除非中央和上一级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这一特点决定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 是“相同对手”之间永远存在的竞争, 竞争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从理论上讲, 不能定义一个行政区域永远保持对于另一个行政区域的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出现此强彼弱的不断转换, 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性竞争。普遍来说, 市场主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产业中的竞争。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 则表现为不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竞争。这种综合性竞争, 并不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在所有的领域和产业, 都要对其他行政区域形成比较优势, 而是依托某一两个或几个优势产业, 有效地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和集聚更多的资本, 形成相比较的优势, 进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效益和社会发展上形成优势。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一种合作和互补性的竞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如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为全球市场以至于本国市场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一样, 任何一个行政区域也不可能为自身, 以及国内外市场提供所有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相同对手”, 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 既存在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长期占有或赶超对方的竞争关系, 更存在着因自然和历史上形成的分工而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会因不同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总量、资源占有情况等的不同而不同, 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日益丰富, 但从整体上来说都集中体现在相互提供市场和服务上。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既是在竞争中不断增强的, 同时也是在合作中不断培育和生长的。没有合作就没有区域间的有效的竞争。

2. 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比较优势的基础

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就其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 更多地体现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主体, 政府投资环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角度来分析, 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不仅不是降低, 反而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高低。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都是因其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资源匮乏或没有海上交通条件的行政区域, 不可能去制定特定资源开发和保护或临港经济发展的政策, 也谈不上这方面的政策环境问题, 只能根据本行政区域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方面, 加强政策环境建设, 以及其他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政府投资环境每一个基本要素的具体构成, 只要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就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同时, 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 才能形成比较优势。

二是不同行政区域占有资源的有限性, 决定了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实际上是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互补的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任何一个行政区域, 在上述资源的占有上, 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资源占有的情况不同, 决定了其政府投资环境的具体构成也不同。如同任何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 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样, 其政府投资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应通过突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差异性, 形成本行政区域的优势产业, 增强与其他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提升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提升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政府投资环境质量建设, 不能简单地复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等, 而是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这就决定了某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 在政府投资环境的建设上, 必须突出与其他行政区域的差异性, 以此为基础加强自身的投资环境建设。如在政策环境的建设上, 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就不能随着经济发达地区跳舞, 而要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相对降低门槛;在服务环境建设上, 也不能一味效仿, 只能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产业结构, 来提供相应的服务等等。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说, 政府投资环境如同一人的穿着打扮, 不是越洋越好, 而是越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体型越好。而要做到合身、合时、合用, 就必然要以突出差异性为基础。

3. 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 在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而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比较优势, 又决定了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一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从其发源与起步来看, 都是来自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有的是因交通便利而繁荣的;有的是因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的;有的是因政治和历史原因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而发达的等等。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政府在培育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其他方面环境时, 只能是依托本行政区域的资源条件, 通过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来培育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获得更强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有效吸引市场主体的基本途径。人们习惯上都讲,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上, 也是如此。不同的行政区域, 往往集聚了不同的市场主体。所集聚的市场主体中, 资本量最多的又往往是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相关。从政府投资环境对于市场主体的关系而言, 除了极少数特殊的资源性产业以外, 对于不占有垄断性资源的行政区域而言, 优势产业是可以跨区域流动的。政府只有基于本行政区域的实际, 通过突出差异性, 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 才能吸引更多的与本行政区域优势产业相关的市场主体, 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成本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本, 主要取决于其优势产业和相关的产业链条的平均成本。政府投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意义, 集中到一点, 就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成本, 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的合理利润空间。当然, 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本, 首先是降低其优势产业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的平均成本, 以此来吸引市场主体和集聚民间资本, 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这就要求政府在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要把降低优势产业的投资成本作为首选政策目标, 以此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政府投资环境是政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回报所创造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既具有同质性, 又具有差异性。在充分了解政府投资环境同质性的同时,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差异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是优化和完善政府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府投资环境,区域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贤卓: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出版

[2]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5~2006)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3月出版

[3]吴强: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出版

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篇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社会事业发展全局。中部六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腹地, 土地肥沃, 气候宜人、人口稠密, 农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基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但较东部及其它地区来说, 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其根源即在于作为国家商品粮主产区的中部地区未能充分发挥农业在中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中部地区至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农业资源优势未能得以有效发挥。传统而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中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农业问题。

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内部仍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低。现行农业生产为农户承包经营, 农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二是农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小。国家在中部农业省建设有一些粮食生产基地, 但基地分散, 规模小, 在平原和大湖区, 没有建设县际、省际连片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三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 中部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投资增长速度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 中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很低, 保障能力差, 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农业效益低下。

(二) 农村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广大农村社会发展落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极差, 交通道路等级低、通达性差, 公路少、土路多, 教育、卫生及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村的医疗保险还在小范围内低水平的起步阶段, 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任务艰巨。农村中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乡镇和村的债务负担沉重。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在中部地区尤为突出。由于普九教育达标、乡镇企业亏损、农业开发投资、招商引资配套工程、各项税费、集资任务以及公用经费支出等形成的乡村债务大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三) 农民问题。

中部地区人口总量大, 尤为突出的是,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 农民数量大, 素质低成为制约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因而,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目前, 中部地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都不高, 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文化, 缺乏一定的技能。如何进一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提高其职业技能, 拓宽就业渠道, 安置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 降低农业人口比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部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13亿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国家粮食安全对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和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中部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是中国著名的粮仓。“13亿人口的国家, 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 谁也帮不了我们。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 既不现实也存在极大风险。”

(一)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升中部综合竞争力。提升中部综合竞争力, 必须充分发挥中部“三农”资源的潜在优势, 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现代农民角色的转变, 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

(二)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要素。中部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因而解决中部的“三农”问题, 全国的“三农”问题才能得以顺利解决。

(三)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 进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懂得, 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

中部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

中部地区是中国农业大区,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重点任务,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发展环境

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结合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抗灾减灾能力差的状况, 重点搞好区域性跨省际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统一规划实施, 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二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实行“沃土工程”, 改造中低产田, 全面提升地力。三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发展生态产业, 加强荒漠化治理和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等。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使公路通达乡、镇、村;要积极推进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二)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中部各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加快建设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 特别是建设平原区和湖区国家级省际连片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 建设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国家级现代化粮食产业带。加大投资力度, 实现农业综合发展、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2.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着手, 现代农业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 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 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培养新时期的新型农民。要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规划培训项目和内容, 落实培训任务, 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教育, 提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中部地区应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农业关键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鼓励各类农科研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加速转化农技科研成果。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 鼓励民营投资。

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 提高季节性农忙时、重点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广泛发展农业机械化专业生产服务组织和专业户, 实行机械化承包作业、代耕、代种、代收等生产服务形式。

4.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农业结构,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粮食稳产增产为基础, 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行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生产, 公司加农户经营。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中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区域在皖江流域、长江中游流域的平原和湖区平原、黄河中游流域区、黄淮平原, 其次是丘陵地区。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在保证粮油棉稳定增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养殖业, 采取大中小型养殖组织和农户养殖并举发展, 提高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 发展优质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国内外竞争力。一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有机、生态、安全农产品, 重点发展优质专用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二要建设各类大型农产品产业园、产业带,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有市场前景的品种, 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产品体系。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5.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密切农企合作。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现代化战略的突破口, 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研发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广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开展产销合作。这样, 既保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不变, 又能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大生产, 有利于进行标准化、无公害、绿色生产, 有利于减少农民风险、降低产销成本, 便于进入市场, 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实现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6.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开拓两个市场。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搞活农产品流通。继续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促进农产品市场繁荣。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村延伸, 发展连锁经营, 使乡镇都有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

上一篇:台湾校园歌曲下一篇:开源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