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校园歌曲

2024-06-04

台湾校园歌曲(精选十篇)

台湾校园歌曲 篇1

台湾的校园建筑形式,在921地震之前,除了少数大专院校之外,一直较为保守。一方面是受日本殖民时期、国民政府训政时期和戒严时期等外在环境影响下,“整齐单一”、“管理方便”成为校园建筑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兴建于台湾光复后的穷苦年代,设计多以满足使用需求为最高目标,谈不上形式与空间的内涵。于是“工”字型、“口”字型成为最常见的校园布局形式,而“火材盒”则成为台北都会和澎湖离岛校园建筑的共同形式,学校的差别仅在于楼层数的不同。近几年来,虽有宜兰的小区化校园表现了丰富多元的一面,但毕竟只是少数特例。

随着时代的演变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也渐渐产生革新。学校,已不再被视为单一的“传”与“授”的场所,新的教育观念,譬如协同教学、班群概念、师生关系、学校与小区关系等,逐渐被探索与发展出来,传统的校园环境已不足以支持新的教育理念及行为的呈现。

新校园的理念因而逐渐成型。

校园重建的方向

921地震后,当许许多多的学校被夷为平地、当社会各界殷殷期盼帮灾区重建新的校园时,作为统筹总体方向的教育部面临的问题是:该给灾区重建什么样的学校?除了不会被震垮的标准之外,应赋予新的学校什么样的质量?

以曾志朗、范绿为首的教育委员会,接受了夏铸九、曾旭正、喻肇青等学界、教改团体(人本基金会)及建筑实务界陈迈建筑师等的建议,决定灾区校园重建应朝具有进步与改革意涵的“新校园”的方向发展。因921地震而兴起的一波“新校园运动”于焉开始。

“新校园”的目标与原则包括:

确保安全、健康、舒适的无障碍环境;

落实高效能且符合功能的教学环境;

营建作为小区终身学习及景观地标的核心设施;依据校园整体规划原则,推动校园重建工作;组成校园规划重建小组,落实开放公共参与;建立校园与学区、小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模式;确保校园重建期间,学习与生活环境质量;永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

然而,徒具观念不足以实践。在推动以“新校园”为目标的重建工作之前,教育委员会作了积极的努力:

第一,建立透明公平的评选机制。不容否认,台湾公共工程的建筑师甄选,长期以来经常发生不公平不健康的作业方式,让专业者却步;许多有理想有能力的专业者对公共工程常是敬而远之。

教育委员会不顾既有保守势力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毅然自行组成“评选委员群”,委聘具有公信力的学者专家,为公正评选把关,排除了过往由“地方势利”控制评选结果的弊病。由于评选委员群事前公布委员名单,设计团体从中感受到主办单位想要办好评选的决心,因而许多以往不参加公共工程竞图甄选的优秀建筑师决定上阵,充实了重建的设计阵容。

第二,拟定真实明确的建筑计划书。没有好的问题就难有精采的答案,因此,进入实质的建筑设计之前,应先由使用单位拟定包括空间计划、小区环境特质及学校发展目标等的建筑计划。

在进入建筑设计之前,由教育委员会及地方教育主办单位协助各重建学校,依地域、小区人口、预估学生人数、学校发展终极规模等数据推导所需要的教学空间和行政空间的数量,完成建筑计划书。

第三,提供具体可行的设计规范。新校园的抽象目标必须借由三度空间的设计逐步落实;为了缩短专业者的摸索期、避免他们不同角度的解读,提供一套包含不同层级及尺度的设计准则是有必要的。

教育委员会委托“中华民国建筑学会”编制了一套《地震受灾国民中小学建筑规划设计规范》,为未来的设计工作定调。在这份规范中,对所谓“新校园”作了如下批注:

“在921地震发生后,灾区国民中小学校建筑受创甚巨,虽然受损的学校亟待复原,但重建工作者于此时刻同时也必须体会与了解,本次的学校重建工作,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与挑战性的任务,在思考重建、整建、修复学校校舍时,不必也不应再制式地去复制传统学校建筑形式,而应妥善把握此次契机,以前瞻性的眼光,来构思落实新教育理念下之新学习环境、新学校建筑。换言之,诸如教育改革诉求中之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小校、终身学习、校园开放、绿色学校等新的教育思潮及观念,可在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时予以充分的考虑。期盼以开放的规划设计程序,结合小区总体营造之公共参与,引进新的计算机媒体教学设备,应用新的建材营建科技,来创造符合新世纪、新教育需求的新学校。”

反省与回顾

校园重建,在整个921震后重建过程中,算得上是较具规模与成效的,因此也成为灾区重建成果的指标性的一页。数年过后,灾区的重建学校仍然是来自台湾各地的民众、教育和设计从业人员参访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921校园重建及因而兴起的“新校园运动”成功的因素,笔者认为在于好的行政当局+愿景+执行能力。如果没有愿景,好的事情根本无由发生;如果没有执行能力,愿景终究也只是空谈。然而,只有在好的行政当局接纳各方好的构想之后拟定出好的执行策略,好的设计团队才会被选出,好的设计作品也才能被创造出来。

因此,行政当局及主其事者的思想最为关键。好的设计团队虽然决定了最后的成果,但只要“气氛”对、“环境”良好,并不是那么难找到。

参与921校园重建的朋友,不仅持续地关注校园设计的问题,也时时检讨自身在灾区重建中的作品。这群建筑师,在相隔5年后慎重地办了一场《反省与对话—921震灾“新校园运动”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这场由“合作社”转型成立的“建筑改革合作社”主办的研讨会以两天的时间邀集了原设计者、使用单位及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与检讨设计中的得与失。所有的检讨文章,包括林宪德教授从绿建筑的角度提出的严厉批评文章,集结出刊供各界参考。在心态上,大家都抱持着反省与进步的理念。

从921看512—观念先行,从长计议

四川地震发生后,台湾各界踊跃捐输,展现了高度的民胞物与的情怀。但当救灾的第一时间过了之后,什么样的行动是对灾区居民最有效的援助,是值得离灾区千里之外的台湾同胞思考的。

总的来说,重建涉及了地质评估、选址、历史传承、产业、小区营造、公共设施、建筑设计、营造、权益分配等复杂内容。台湾数亿的捐款在四川广大的灾区,能修几条道路能搭几座桥?大陆又是人才济济,并不缺少工程师和建筑师。以台湾的能力,最能发挥长远意义的应该是我们在921重建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

笔者与一群建筑师有幸参与921营造行动中校园重建工作。这数十位建筑师本着人道的悲悯之情与专业的理想执着,从“安全”的基本目标出发,结合了新教育理念、小区参与、生态、地域性等观念,酝酿出一波“新校园运动”。这群朋友,包括其他的专业者,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愿积极参与川震重建校园的意愿。

如果我们对大陆当局有什么建议,应该是:观念先行,整体规划。“重建”不同于“抢救”,“重建”也不应以恢复原状为已足;借着重建的机会,给灾区一个新的生命和新的契机应是基本目标之一。

“新校园运动”的影响

1.校园设计专业方面

新校园运动的重要原则,如教育性、地区性、生态性、亲和性等,已成为今日台湾设计工作者在从事校园设计时必然触及的议题。任何一个方案如未能含括这些议题,绝不会被视作为好的设计。影响所及,从校门口的形式、教室的构成到行政管理方式都发生显著的变化。部分新观念,如无围墙的开放校园,虽因地区性、安全性的考虑不能一一实践,但围篱的做法已有很大不同,更多的亲和性及生态性元素被设计进去。

2.教育行政方面

借着诸多成功的案例和积极的推广,从教育部到各县市的教育行政主管单位,都体会到了新校园的精神及意义,并陆续将新校园的设计原则纳入了新建校园设计方案的设计需求之中。通过教育行政的途径,更具体有效地落实了新校园运动的诉求。

3.教育本体方面

广播节目 台湾校园民谣 篇2

1、胡德夫的《少年中国》 校园民谣就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泛传唱。《美丽岛》

2、——台湾校园歌曲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台湾各大学校园,在此之前,台湾青年演唱的大多是一些古老民歌、三四十年代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一些美国的“洋歌”,台湾青年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歌曲而感到苦闷。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自己创作能够表达自己切身感受的歌曲。校园民谣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七十年代初的台湾。扬弦的《渡口》、赵树海的《子夜徘徊》、胡德夫的《少年中国》等。这些人的作品包括台湾民谣时代后期的大批校园歌手,如罗大佑、齐豫、侯德建、黄大成、红蚂蚁等,他们的涌现,构成了一个绝对经典的时代。早期校园歌曲的代表人物是杨弦和李双泽。杨弦经常把台湾诗人的诗歌谱成曲,表达怀乡的感受。蔡琴《再别康桥》

3、在1976年台湾歌坛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一次西方歌曲演唱会上青年学生李双泽,摔碎 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高呼:“唱我们自己的歌”,引发了台湾学子创作歌曲的热情,掀起了“校园歌曲运动”的序幕。一些青年学生创作了一批描写大自然景色,怀念故乡抒发爱情的歌曲,在台湾校园内广为传唱。这些歌曲被誉为台湾校园歌曲。80年代初期,这些歌曲流传入大陆。潘安邦《外婆的澎湖湾》

4、叶佳修这个名字在内地稍显陌生,但提起他的作品《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蜗牛与黄鹂鸟》等等,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内地最耳熟能详的台湾校园歌曲大多是他创作的作品。在台湾,叶佳修被称为“乡村田园歌谣始祖”,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之一。1979年,由他作词作曲并主唱的首张专辑《叶佳修作词作曲演唱专辑》,在“民歌时代”首开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我来分享一下他获台湾校园金韵奖的作品《流浪者的独白》 《思念总在分手后》 5、1979 年,海山唱片为叶佳修他出版第一张个人专辑《叶佳修作词作曲演唱专辑》在“民歌时代”首开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专辑包括《乡间的小路》、《思念总在分手后》、《赤足踏在田埂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当时他正读大四,为了延缓兵役以配合唱片公司的出版计划,多补修学分一年。结果这张专辑获得当年的冠军,销售量超过15 万张。正是这张专辑,奠定了他“乡村田园歌谣始祖”的地位。《赤足踏在田埂上》

6、其中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典型的台湾校园歌曲,他描写了一副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年轻人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乡间的小路》《小村的故事》

7、台湾校园歌曲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裁。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小雨中的回忆》《歌声恋情》 ············································································· 大陆校园民谣:

1、说到大陆校园民谣,人们就会想起高晓松、老狼、沈庆、赵节直至后来的水木年华,这些熟悉的名字,《同桌的你》,《青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一曲曲耳熟能详的歌曲,那个“白衣飘飘”的美好年代,今天我们在一曲曲熟悉的歌中一起回忆《爱也成歌》 2、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国门被打开了,台湾校园民谣传入大陆后,逐渐成了一种音乐现象:它首先被那些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校园歌手们所吟唱、使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各个高等学校,然后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迅速风靡了整个社会并产生了极大反响。校园民谣,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种学校的文化氛围、一代莘莘学子的梦想与追求和对易逝的青春岁月的怀念。《睡在上铺的兄弟》

3、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制作人黄小茂写道:“这盘专辑中的歌,都是曾经是校门里的人和已经走出校门的人自己写的。每一首歌的后面,都有一个平凡美丽的小故事发生过,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的青春纪念。我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们,生命无偿,而年轻美丽,它生于年轻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轻的心灵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在这合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铺的兄弟》,它们将校园民谣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中国大陆的校园民谣,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恋恋风尘》 《青春》

4、老狼: 1989年-1991年加入中国第一支大学生摇滚乐队“青铜器”担任主唱,在北京各种地下摇滚音乐会与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等同台演出;代表歌曲:《同桌的你》、《恋恋风尘》、《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同桌的你》因为一场意外的大学生毕业晚会而瞬间红遍全国。《同桌的你》 5、1996年与北京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合作出版《青春无悔》专辑,其中演唱的《模范情书》、《月亮》《青春无悔》和《久违的事》纷纷成为各地电台榜首的歌曲; 《青春无悔》

6、2002年9月历时两年半,终于完成蛰伏六年来的第二张个人专辑《晴朗》,该专辑创下乐坛两个之最:录制时间最长(近三年),最多国内顶尖制作人共盟打造(高晓松、黄小茂、许巍、火星电台、郁冬)截止至2002年12月底《晴朗》正版CD销售突破叁万张,并掀起罕见之热卖狂潮,众多媒体因而将2002的国内乐坛定义为“老狼年”。

张清郎与“台湾歌曲” 篇3

张先生是一位男中低音歌唱家,与我专业同行。厦门、台湾一水之隔,相识本该容易,然而,我与张先生认识,却有些偶然。一位在厦门投资的台湾朋友王志强先生与我很熟,正好认识张老,每次他从台湾回来,都会给我带上一些张清郎相关的台湾音乐文化活动资料,从这些专辑及书籍资料里,我渐渐地熟知了这位“台湾歌曲”的引领者。

张清郎1939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1952年上完竹师附小、1955年新竹省商业学校毕业、1958年在新竹师范毕业,1965年以声乐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并留校任教。随后,他获得政府奖学金,赴奥地利国立维也纳表演艺术大学留学,专修德国艺术歌曲。先生曾在《托斯卡》、《魔笛》、《蝴蝶夫人》、《弄臣》等西洋歌剧以及《牛郎织女》、《热碧亚》、《白蛇传》、《天山云雀》等中国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90年8月,他率领台湾音乐家访问团赴大陆作音乐寻根访问与交流活动,其间赴中央音乐学院、福州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地进行访问,并与大陆音乐家于润洋、黎信昌、杨鸿年、严良垄、王志信等相互交流,结下友谊。

2004年,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暨台湾音乐家访问团一行15人,在张先生带领下于5月27日抵达厦门,28日至6月2日进行了厦门、漳州和泉州的“台湾歌曲”巡回演出及学术交流活动。

在这次交流中,我与张先生亲密接触,建立起师长与朋友般深厚情谊。5月30日,由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场“两岸台湾歌曲”演唱会上我们同台演出,张清郎既是主持人又是歌唱家,他演唱了《牛梨仔歌》、《牵阮的手》和《杯底不要饲金鱼》,首首皆是撼动人心的经典曲目。他以轻松的演唱带动了现场气氛,让观众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欣赏了美妙的“台湾歌曲”,领略了他那精湛的演唱功力。其中《杯底不要饲金鱼》是他最爱的一首台湾歌曲,也是他的保留曲目。我在音乐会中演唱了一首《烧肉粽》,庄德昆演唱的是闽南语歌曲《杂菜汤》和创作歌曲《故乡鼓浪屿》,另外还有台湾歌唱家吕珂独演唱了《望春风》,郑仁荣演唱了《六月茉莉》等。音乐会在厦、漳、泉三地都取得了轰动性成功。

张清郎对故乡及本地文化一往情深,毕生致力于“台湾歌曲”的演唱与研究,把茶肆酒楼、歌厅舞厅与田野民间的俚曲小调、山歌乡谣提高到艺术歌曲的层面上来。他在提升“台湾歌曲”的艺术性与扩展“台湾歌曲”的普及性,以及在“台湾歌曲”的创作、演唱、教学上都做出了最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台湾歌曲”普及、提高的奠基人。在现当代台湾音乐声乐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坚实足迹。下面,从几个方面可找到印证。

一、在创作上的贡献

台湾歌曲在过去,常被误认为“台湾歌谣”。而“歌谣”之“谣”指通俗的、民间的,具有时间性和普遍性的本地歌曲。台湾歌谣和台湾流行歌曲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仅限于流行歌星的商业表演,或人们在酒兴之余的娱乐点缀品,是通俗性的、娱乐性的更是商业性的地方歌曲。而今天,我们提及的“台湾歌曲”,是将曲调加上钢琴或管弦乐的伴奏,以丰富的音乐织体与歌词融汇为一,呈现出一种艺术歌曲的品貌。音乐、文学浑然一体,化俗为雅,成为当今台湾艺术歌曲。在此,张先生功高少有人能过之。

张清郎曾回忆道,年轻时,他在演唱舒伯特的德国艺术歌曲《菩提树》时恍然大悟:台湾也有菩提树,长得却和德国的不一样,台湾怎么就那么少或没有艺术歌曲呢?不同的母语及文化背景也应该有不同的艺术歌曲,这正是他领悟台湾本地歌曲可化为艺术歌曲的的转折之处。

从那时起,张清郎提出了一个“通俗歌曲艺术化”的目标,开始“炼俗为雅”的工作。他分别从作词、作曲、编曲三个部分进入创作,以提升原生态“台湾歌曲”文学价值、音乐价值与歌唱技巧。张清郎先生是歌唱家,在作词、作曲、编曲方面并非专长。然而,他凭借着个人对于台湾本土歌曲的执著和喜爱,以及他几十年来从事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经验,开始对台湾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进行潜心系统的研究。虽然他专攻声乐,作曲理论与技巧并不娴熟,但在质量第一、效果第一的从严要求下,他由内往外做,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逐渐扩大范围,坚持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一个字、一个音地慢慢揣摸每一首歌曲,孜孜以求艺术化歌曲处理的每一个细节。终于创作出一批形神兼备、艺术价值很高的台湾艺术歌曲。

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他作曲的有:《台湾人》、《澎湖颂》、《月下独酌》等;由他作词的有:《樱红》、《淡水渡口》、《咱的乡,咱的情》等作品;由他编曲的有:《望春风》、《牛犁歌》、《日头落山一片黄》等一大批声乐作品。

这些作品为台湾音乐创作注入一股清流,同时,他对于台湾歌曲表演研究精深,独特见解(见后),赋予了台湾本地歌曲更多的音乐性、文学性与艺术价值。

二、在演唱与研究的贡献

张清郎演唱作品曲目非常广泛,舞台表演常有的是歌剧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声乐套曲《冬之旅》、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桑塔·露琪亚》、法国的艺术歌曲《悲歌》等。但他最爱演唱的作品却是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和“台湾歌曲”《杯底不要饲金鱼》。为了更好地应用台湾语言演唱“台湾歌曲”,张清郎先生创造了“台湾歌曲演唱法”:1.台语“声调”演唱法;2.台语“元音”演唱法;3.台湾“子音”演唱法;4.台语“复合字音”演唱法;5.台语“变调”演唱法;6.台语“音变”演唱法;7.台语文言音、“口语音”、“训读”演唱法;8.台语“漳州腔”、“泉州腔”演唱法等等。这些别出心裁的“演唱法”为台湾语言谱写的歌曲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

“台湾歌曲”演唱法乃是学习台语歌曲之基础,为了在“台湾歌曲”的语言上更加精准的咬字吐词,张清郎专门绘制了“台语声调表”(图1)。

在以上声调表的基础上,张清郎创作了《台语声调歌》(图2)

这些图表与歌曲给台语(闽南语)演唱者带来很多益处。本来,台语丰富的声调使学习者望而生畏,而正是如此丰富的声调,使台语成为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之一,它自身多变的语调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歌曲。张先生一首歌曲、一张图表解决了台语8个声调的学习。而他的“台湾歌曲演唱法”研究,更是将语音与旋律紧密结合,分门别类解决问题,把闽南语融入歌唱艺术当中。

三、在教学上的贡献

张清郎不仅是一位演绎精湛的歌唱家,也是一位教育成就卓越、桃李满门的声乐教授,他的教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期间,他教授声乐及合唱课程,制定了独唱、对唱、重唱、弹唱、解说等授课型式。在教学理念上,他注重创造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搜集台湾民族文化素材进行创作;在教学方法上,他讲述台湾歌曲的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歌曲背景与意义,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将在维也纳学习德国艺术歌曲的西方声乐经验传授给学生;用“台湾歌曲演唱法”教授学生们如何演绎“台湾歌曲”。他的教学使“台湾歌曲”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一个亮点,为本土文化的发展点燃了火焰。

在他开设的“台湾歌曲”研究课程上,他将“通俗歌曲艺术化”,炼俗为雅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努力实践与运用。在这一段遐美难忘的时光里,他谱写了《澎湖颂》、《台湾人》等声乐作品,并亲自演唱。他希望将“台湾歌曲”发扬后得到回响,成为台湾大学的主要科目和社会公认的艺术作品。

张清郎对“台湾歌曲”的专心投入和推广,可说是成果辉煌。2003年,当我看到那本张清郎《台湾歌曲》这本专著时,并没觉得是那么的特别与出色。然而,当我开始使用这些教材,将这些歌曲真正实践在艺术学院的教学中时豁然开朗。在林强等几位同学的演唱过程中,那流畅的旋律、朴实的歌词、风趣的意境,让我体会到了张清郎先生清新的音乐风格,领悟到他音乐的魅力。在2004年张清郎及台湾音乐家访问团来厦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在他的讲学与音乐会演唱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既无下里巴人,何为阳春白雪”的含义,更加领悟到张清郎那崇高的音乐精神和渊博的文学思想。

四、在推广上的贡献

张清郎精研“台湾歌曲”,在“台湾歌曲”的演唱和创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然而,他并非象许多知识分子那样,把自己关在书斋校门。他一生努力,力图将“台湾艺术歌曲”的成果与精髓推广到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他潜心研究编著出版有《台湾歌曲》、《台湾歌曲合唱集》等书谱;录制了《乡土歌谣》、《台湾诗篇》等数盘专辑;以独唱和合唱的型式在台湾及国内外举办了逾千场的“台湾歌曲”演唱音乐会;并用开设讲座和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传播和推广“台湾歌曲”及“台湾歌曲”的演唱技巧。,

张清郎于1973年赴日本东京参加亚洲作曲家联盟会议。于1975年至1990年期间三次赴韩国参加“中韩联合音乐会”。他亲手制作了“中、日、韩歌曲联合演唱会”、“中国民歌之旅一民歌短剧”、“中国民歌演唱舞蹈之夜”、“张清郎台湾歌曲演唱会”、“世纪新声,歌我台湾”等音乐晚会;于1990年以用中国民歌来制作歌剧的理念,创作了台湾音乐史上第一部中国民谣歌剧——《天山云雀》,并在剧中担任声乐指导及剧中男主角。

1987年,他在台湾音乐厅举办了“源远流长——台湾歌曲之夜”与“台湾歌曲之夜——百家春”两场成功的音乐会之后,即开始了巡回演出。1988年他赴法国歌剧院及维也纳皇宫艺术文化中心,举办“台湾歌曲”演唱会,1989年随“梅花访问团”赴欧洲英、法、德、比、荷等五国演出“台湾歌曲”,1990年赴美国休斯顿、洛杉矶、加拿大等地作“台湾歌曲”巡回演出20多场。他演唱的“台湾歌曲”深为欧美人民所喜爱,此乃中国人在外国演出“台湾歌曲”之创举。

追思张清郎先生

命运总是那样的无奈。在张清郎晚年,肝病一直折磨着他,且病情越来越严重,终因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为了悼念张清郎先生,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在校本部礼堂于2011年3月举行了“张清郎先生追思告别音乐会”。音乐界那些先生的挚友们以及师大师生演唱和演奏了张清郎生前最喜爱的“台湾歌曲”《杯底不要饲金鱼》,用音乐送别这位对台湾音乐贡献良多的音乐家。

如今斯人已逝,《杯底不要饲金鱼》竟成了张清郎的千古绝唱,此情此景徒留追忆,唏嘘难舍。张清郎的远去,使我与许多相识他的大陆音乐朋友有痛失亲人的感触。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台湾歌曲”,已成为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一份宝贵财富,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台湾歌曲”那动人的歌声,因张清郎先生而回荡华夏大地,回荡在台湾与厦门的音乐文化交流中,飘香在一衣带水的海峡两岸。

段永纯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谈台湾校园民谣中的乡愁情结 篇4

1975 年以前的台湾乐坛, 歌手们演唱的歌曲大多是旧上海流行过的歌曲和琼瑶言情电影中的歌曲, 由于传播渠道不畅通, 唱片业不发达, 除了以凤飞飞为代表的一部分歌手在舞厅和酒廊演唱之外, 许多歌手如翁倩玉、欧阳菲菲等辗转去了当时的亚洲娱乐中心日本谋求发展, 还有一些歌手如陈美龄、邓丽君等经常赴香港和新加坡演出。当时充斥台湾流行乐坛闽南语歌和旧上海流行的舞厅情歌, 这种靡靡之音远远不能吸引当时的年轻人, 尤其是思想独立的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 台湾的“校园民谣运动”发动了。

1975 年6 月6 日,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雨夜, 就是在这个雨夜, 一位名叫杨弦的台大毕业生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 演唱了八首为著名诗人余光中诗作谱曲的歌曲, 标志着台湾“校园民谣运动“的开始;1977 年底, 游学归来的李双泽在淡江文理学院组织的一场西洋民歌会上呼吁大学生们要“唱自己的歌”, 被称为“淡江事件”, 引发了年轻人大量创作校园歌曲的热情;1977 年到1981 年新格公司连续举办的五届“金韵奖民歌大赛”和赛后突出的“金韵奖纪念专辑”, 使校园民谣的影响直接扩大到整个台湾岛的各个阶层, 自此台湾校园民谣逐渐从台岛流行到香港、新加坡和大陆, 甚至整个世界华语圈。

从1977 年6 月6 日台湾校园民谣运动发起到90 年代初期衰落, 共产生了比较优秀的校园民谣大概有300多首。在这300 度首校园民谣中, 有很多经典歌曲:如表现纯真童趣的歌曲有罗大佑的《童年》、侯德健的《捉泥鳅》等;记录日常生活中难忘情景的歌曲有王梦麟《雨中即景》、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和侯德健的《酒干倘卖无》等;歌唱自然风景的有齐豫的《兰花草》、林建昌的《蜗牛和黄鹂鸟》、张卓娅的《小草》等;咏叹爱情的歌曲有梁弘志的《恰似你的温柔》、陈秋霞的《偶然》等。数量最多、传唱最广、最感染人的还是表达思想情怀的歌曲, 尤其是怀念大陆的歌曲。

1975 年6 月6 日杨弦演唱的自己给著名诗人余光中诗作谱曲的八首歌曲, 全部都是表达对久别的故乡的深深的思念, 如:“给我一个回不去的家, 一个远远的记忆叫从前, 我是一个民歌手, 给我的狗, 给我的狗, 江湖上来的该走回江湖, 走回青蛙和草和泥土, 走回当初生我的土地” (《民歌手》) ;“只为舔一舔, 温柔的雪啊;只为舔一舔, 小时的记忆” (《白菲菲》) ;“为什么, 信总在云上飞;为什么, 车票在手里;为什么, 恶梦在枕头下;为什么, 抱你的是大衣” (《江湖上》)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那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那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也听见, 龙也听见” (《民歌》) 。这些歌词选自余光中的诗集《白玉苦瓜》, 余光中的诗委婉清丽, 意象新颖。杨弦把这些诗作谱成歌曲演唱后更是让观众感受到诗人余光中对魂牵梦萦的海峡对面的故乡的眷恋, 和归家无门的失望之情。杨弦之后的校园民谣的创作者与杨弦给现有诗歌的谱曲不同, 大多数是原创歌曲, 是在写自己的歌, 抒发的是创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因为台湾独特历史文化环境, 台湾校园民谣中的思乡情结除了传统的思乡情怀歌曲之外, 反映在校园民谣中的乡愁情结有着更复杂的情感和鲜明的特点。

台湾校园民谣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些表达希望身份得到认同的迫切之情的歌曲, 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 这些歌曲具有动人心魄的巨大力量。虽然台湾自1895 年《马关条约》生效后就被割让给日本, 到1945 年抗战胜利后重归祖国的怀抱, 4年后随着国民党政权迁移到台湾, 造成了大量文人被迫背井离乡, 与大陆分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充斥台湾文坛的是强烈的“思乡病”, 这种“思乡病”与传统的游子思乡不同, 是一种无根的焦虑。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道“我一直在‘你不知道你是谁’与‘你不知道你不是谁’之间寻寻觅觅, 追求归宿”。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这时候的年轻人已经是1949 年来台的第二代了, 与第一代大陆移民一样, 寻根成为这批年轻人热切的渴盼, 共同的地域和历史历史文化使大批台湾青年希望在身份上得到认同。如: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侯德健《龙的传人》

沉默不是懦弱

忍耐不是麻木

儒家的传统思想

带领我们的脚步

八年艰苦的抗战

证实我艰毅的民族

不到最后的关头

决不轻言战斗

忍无可忍的时候

我会挺身而出

同胞受苦河山待复

我会牢牢记住

我不管生在哪里

我是中国人

不论死在何处

誓做中国魂

——刘家昌《我是中国人》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玛拉雅山

峰峰相连到天边

古圣和先贤

在这里建家园

风吹雨打中

耸立五千年

—— 刘家昌《中华民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台湾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曾见过黄河和长江。在1974 年, 杨弦在胡德夫举行的“美丽的稻穗”演唱会上演唱那首《乡愁四韵》时, 台下就有人叫骂:“XXX, 长江水是圆是扁, 你知道个鸟。”但是在更多的年轻人心里,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母亲河, 共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正如《我的中国心》里唱道:“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无论时间过去多久, 就算是几十年, 上百年, 无论身在孤岛还是异国他乡, 都无法暗淡祖先在华夏儿女心里留下的烙印。

摘要:台湾“校园民谣”又称“校园民歌”或“校园歌曲”,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其主题有对纯真童年的回忆, 对校园生活的歌唱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但是, 贯穿始终的却是一股浓浓的乡愁, 表现的都是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对回归故土的殷切期盼。

关键词:台湾校园民谣,乡愁情结,身份认同,寻根

参考文献

[1]王大庆.海峡对岸永不消逝的歌声——记台湾校园歌曲的发展历程[J].纵横, 2007 (12) .

[2]罗曼莉.民歌与大众: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左翼支脉[J].华文文学, 2013 (6) .

台湾校园的“校长风景”及启示 篇5

走进台湾校园,学校办学的精致、特色的彰显、教师的乐群敬业、学生的儒雅有礼、家长志工与学校的教育合力都让笔者印象深刻。其中,最引发思考的,是这些校园里的“校长风景”。

一、台湾校园里的“校長风景”

在台湾的校园考察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校长对自己教育理念、办学方向的报告与陈述,还有他们所流露的教育情怀。因为难忘,笔者把这些校长所带出来的学校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统称为“校长风景”。

与台湾教师们交流,每每谈及“校长风景”,老师们都是赞叹的、钦佩的。他们说,校长在校园里,目光时刻关注着教师、学生的生活细节,在他们不曾留意和记得的悲欢哀乐间,在毕业典礼、教职工大会、节日表彰或教师退休调动时,激励与鼓舞他们,让他们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融为一体,形成愿景,同步前行。心怀宁静与喜悦的校长,带给教师与学生希望与幸福,带给校园祥和美丽的风景。而校长本身,亦是校园最美丽的风景之一。

在宜兰国民人文中小学,黄友勇校长与创办人杨文贵先生的“适性教育”与“协同教育”,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风景。在这道风景里,传统的教室被颠覆后重建:这所学校没有班级,只有班群;这里的教室没有墙壁,取而代之的是图书角、生态角、社团角、综合实践角等;这里的学生没有固定统一的全学期课程表,只有自己选择的、每周不同的“个性课程表”;这所学校没有家长开放日,因为每天都是家长开放日,80%的家长轮流入校当志工,服务于师生、服务于对外交流。

在台北市立大学,我们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台湾教育大学总校长吴清基先生。吴校长在讲座中提到了“人生有四件事不能等待”“教育是一种成人之美的工作”“教育是一种最具公信力的工作”“重视教育的希望——期待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教师”,是最靓丽的风景。他提出的“教师修为,慈悲喜舍”“终生学习,修己善人”的观点振聋发聩。

二、“校长风景”的背后:完善的台湾校长管理机制

1. 甄选制与遴选制

据了解,1999年以前,台湾地区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实行的是甄选制,即考用合一:凡是具备参加校长考试资格的教职人员,通过考试,并且经专业培训后,只要有学校的校长职位空缺,即可被任命为学校校长。1999年以后,台湾地区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实行的是遴选制,即考用分离:教职人员通过考试与培训后,即便有学校有校长职位空缺,也不能直接被任命为校长,还须通过校长遴选委员会的表决。

台湾中小学校长遴选委员会由台湾当局或市县的教育部门组织,一般由15人组成,包括家长代表、专家、学者、政府行政人员、社会公正人士以及校长职位空缺学校的2名教师代表(或教师与家长代表各1名)。校长遴选委员会实行差额表决,通过表决的校长才可以出任。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校的校长任期一般为4年,任期届满后,可寻求连任一届。校长若寻求连任或转任其它学校,均需述职,接受校长遴选委员会的表决。如校长寻求连任或转任均不成功,须重回学校担任教师。而从我们与台湾教师的交流反馈情况来看,校长回任教师的现象比较少。

2. 校长专业化培训机制

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有完善的培训机制。据南投县教师辅导团的校长们介绍,从2002年起,全台湾中小学校长实行轮流培训,要求所有中小学校长在5年内完成一轮,课程除了全球化、信息科技外,法律课程也是重点。台湾地区完善的校长管理机制体现在层层的遴选与委员会表决的落实上。因为有了完善的校长管理机制,校长候选人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就有了保障。而遴选委员会成员的多元化,更让选出来的校长候选人适应学校管理的多重身份与角色要求。校长的全方位适应,才能带领学校走出特色化的道路,才能有上述迷人的“校长风景”。

三、启示与思考

目前大陆地区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养较高,校长们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如果能参考台湾地区的校长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校长队伍选拔程序及退出机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让校长由“职务”向“职业”转变,我们也能培养出自己本土的“校长风景”。

1. 在选拔聘任上,加入评议环节,建立回任教师制度

大陆现行的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具有显著的政府行政部门的特征,选拔出的校长,往往只对上面负责。这种依附关系使校长很难发挥社会文化创造、精神引导、思想变革领袖的作用,有教师形容一些校长为“对上不能坚持真理,对下不能平易近人”。尽管有严格的程序与选拔条件, 现行的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容易使选拔工作程式化、条件化、教条化。民意测验与征求意见在特定的层次中进行,对象由组织部门确定,结果也不公开,容易给人走过场、搞形式的印象。加入评议环节,能将中小学校长的评选透明化、公平化,增加民主决策的内涵。

如果校长身体出现问题,或任届期满后寻求连任或转任,需要再次接受考核与评议,未通过者,须自行回任教师。如果在现行的校长聘用制度上增加这项措施,能改变目前很多中小学校长“只能上不能下”的格局。

2. 在培训方面,加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与培训课程的层次对接

设立校长岗前培训,对新校长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职务风险、入职课程的培训,让每一位新任校长都取得任职资格,从而对新的工作岗位职责有明确认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加强校长在职培训。在职培训以系统学习、实践学习为主,包括参加研讨会、脱产练习、办学理念交流、领导及策划优质教育基金计划,与校本改善计划等。在职培训中,还应充分考虑校长根据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评估和自己的需要而自行制定的培训需求,创新校长培训形式,如设立校长跟岗学习等培训活动,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

3. 建立校长职级管理制度

按职级确定校长绩效工资。如果在全市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可将校长职级分为若干级别,按职级确定绩效工资。这些级别从高到低可依次定为特级校长、一级校长、二级校长、三级校长。特级校长比例不超过全市校级领导总数的2%,一级校长所占比例不超过全市校级领导总数的5%。实行校长绩效工资制,校长绩效工资总量按教师绩效工资平均数1.1至1.5倍、按照职级标准核发,所需资金分别由市、区财政专项拨付。

建立校长职级管理机构。市可建立市、区“两级管理、市级统筹”的校长职级管理体制,即特级校长、一级校长及市直属学校的二级校长、三级校长评选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区属学校的二级校长、三级校长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如果可以,同时设立市、区两级校长职级制专家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校长职级评审工作。

2015年6月,珠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试行)》,将在珠海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如果更多的城市能落实校长实行职级评定,加上聘任之前的评议环节、可回任教师制度,以及完善的校长培训体系,笔者相信,规范与完善起来的中小学校长管理机制一定会构建出美丽的本土“校长风景”。

台湾校园歌曲 篇6

在具体分析80年代初中国流行音乐的状况之前, 不能不先提到一个影响大众音乐生活的商品——盒式录音机。在80年代以前, 音乐作品的传播在公开的层面只能通过广播或电影的形式, “地下”的传播则类似于过去民歌的口耳相传。正是这种在当时被称作“半头砖”的盒式录音机的出现, 使得大众音乐文化中出现了一种不依赖于统一传播渠道的个人化途径,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的音乐的传播与接受方式。从此, 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有选择地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了。但由于这时国产录音带还是一片空白, 大陆的音乐人基本上还没有经受过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 因而港台音乐就自然成了国内流行音乐的第一潮。

“文革”后, 人们发现了隐藏在这个文化运动表象背后的实质:不是人自身的解放, 而是人性的毁灭。阵痛后的觉醒使他们强烈渴望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受伤的心灵充满了对温情的渴望。在文艺领域, 文学界出现了暴露伤痕的“伤痕”文学, 以此作为宣泄痛苦的渠道, 而在流行音乐界, 邓丽君和台湾校园歌曲则被大陆听众广泛接受, 承担了抚慰受伤的心灵、医治“伤痕”、激发希望的重任。

邓丽君是这个时期风云人物, 同时的还有凤飞飞、徐小凤、蔡琴、齐豫、张帝、刘文正等等, 到了1980年, 台湾校园歌曲已经风行全国。

邓丽君的演唱甜美温柔, 深得听众的喜爱。从她的歌曲的题材和主题来看, 主要集中在“爱情”方面, 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在这些歌曲中, 对爱情的表达, 既有诚挚表白, 如“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 我的爱也深, 月亮代表我的心……”, 也有表达对爱情的苦苦追求而又不可得的淡淡的忧伤, 如“绿草萋萋,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 追寻她的方向, 却见道路依稀, 她在水的中央”, 还有表现陶醉于爱情中的欣喜, 如“甜蜜蜜, 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这些歌曲, 旋律舒缓优美, 歌词含蓄蕴籍, 表达感情细腻、真挚、缠绵, 即便是某些表现失恋的痛苦也哀而不伤, 婉转悱恻, 对一直在革命歌曲“高、强、硬、响”的刺激下有些疲惫的人们来说, 它们带来了丝丝温暖、些许柔情。因此, 在当时, 不管是艺术上的批评还是道德上的指责, 都挡不住它们的广泛流传 (尽管许多时候只能以“地下”的形式流传) 。“它的性质已大大超越了流行音乐本身的艺术范围, 而包含了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对社会否定性放达及其效应的深层内涵。” (2) 实际上, 在当时, 邓丽君在一些文化人那里是被作为一种先锋音乐来认识的。

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里, 在社会上流传最广的是“进行曲”式的革命歌曲, 而这些歌曲与后来的流行歌曲虽然同样有广泛的受众群, 但其根本性质却完全不同。革命歌曲是群众性的, 接受不接受很大程度不在于个人的喜好, 并且它们的功能主要是为政治服务, 娱乐反而是其次, 学唱革命歌曲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背“语录”一样, 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而现代流行歌曲首先要满足娱乐的需要, 是完全个人化的选择。在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之后, 惨痛的现实使普通老百姓厌倦了那种宏大响亮又空幻的“进行曲”, 渴望有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心理, 能给人一点小小安慰、富有温情的“软歌”, 邓丽君恰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在“进行曲”式的革命歌曲中, 只有阶级之爱, 即便是最普通的爱情, 也要扯上“革命”的豪情, 而邓丽君的那些“软歌”则抒发了普通人最基本的心灵感受, 使爱情这一最私人化的情感得到了正常的表达。至于艺术、审美价值上的高低究竟如何, 是不在首先考虑的范围内的, 只要好听、上口、能达到宣泄情感的作用就可以流行起来了。正所谓物极必反, 原先的“硬”歌太多了, “软歌”就会应声而起, 以此来平衡过于倾斜的心理。

在邓丽君风行全国的时候, 台湾校园歌曲也开始广为传播了。与邓丽君的“地下”传播方式不同的是, 台湾校园歌曲一开始就是公开出现的, 大陆的王洁实、谢莉斯凭借演唱台湾校园歌曲一举成名。校园歌曲的题材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校园, 如《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等。总起来看, 校园歌曲带有强烈的童真气息, 旋律活泼欢快, 歌词单纯而唯美。在演唱方面, 它没有邓丽君的那种浓的化不开的甜腻和温柔, 而有一种充满少年朝气和幻想的清新。从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看, 邓丽君主要在歌唱成人的爱情生活, 而校园歌曲则主要歌唱在校园、乡村等地的童年生活。在校园歌曲的所表现的种种生活场景中, 不论是与外婆手挽手的澎湖湾还是在树下读书的校园以及黄昏的乡间道上, 都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在打量。在这些地方, 没有忧愁、痛苦, 只有欢乐、希望。这是一种纯粹的只有在理想中才有的美, 省略了俗世间一切的丑陋和卑琐, 而他们在喔喔地歌唱着。如果把邓丽君比作醉人的夜来香的话, 那么校园歌曲就是清晨带露的小草, 沁人心脾。《童年》 (罗大佑词曲) 、《兰花草》、《校园的早晨》等和上面提到的几首歌可以看作是台湾校园歌曲的代表作。

邓丽君与台湾校园歌曲被广泛传播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基础, 都是在以往那种喧嚣一时的“革命”风暴过后, 一个新的转机来临开始之时, 人们普遍渴望心灵上的安宁、抚慰并燃起对未来的新的希望。这当然首先要归结于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没有整个国家从政治到经济文化上转型的政策的支持, 这些流行音乐不管是公开还是半地下都不可能达到那样广泛的程度。但邓丽君与校园歌曲在人们精神上的影响并不一样。邓丽君的歌把人从政治的、“革命”的、集体的、非人性的人拉回到世俗的、生活的、个体的、人性的人上, 使人恢复正常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感觉;而校园歌曲则提供一个理想化的幻境, 使经历了文革惨剧的中国人萌生新的希望, 认识到这个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而不致于彻底绝望。因此, 在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大潮中, “爱情”这一人类最基本又永恒的主题首先开始流行绝不是偶然的, 正是在经历了人差不多都要忘记爱情究竟为何物的时候, 邓丽君唤起了人们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 而校园歌曲的纯美则促使人们忘记痛苦的过去, 把眼光投向未来。因此, “爱”与“美”构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流行音乐大潮的两个中心主题, 这两个主题适时地应和了当时中国从政治意识形态中心向全面的经济文化现代化建设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心理需要, 同其它艺术领域的许多作品一样为宣泄“文革”中的痛苦、平衡心理落差、激发重建社会新秩序的信心起到了作用。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 这意味着一次新生的开始。

但是, 不论是对流行音乐还是未来的社会, 当时的人们都根本没有任何实践或心理上的准备。对大多数人来说, 流行音乐完全是新生事物, 人们还不会辨别、判断, 因而在音乐文化的极度饥渴的状态下, 人们对这种新奇的东西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也不分青红皂白的一股脑儿接受下来了。因此, 港台歌曲开始大面积的输入, 一方面有《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等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歌曲在内地广为传唱, 另一方面像蔡琴、凤飞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琳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南京100102)

【摘要】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在高速增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认识程度、政策法规、专业人才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游戏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由于网络游戏本身的各种特性, 再加之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起步较晚, 近年来由网络游戏引发的诸多问题也开始不断出现。

一、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1、对游戏产业的认识程度有待加深

在中国, 游戏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电子鸦片的代名词, 虽然近两年由于政府的扶持得以正面的定位, 但是对其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在英美国家, 它是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知识产业, 游戏只是一个躯壳, 它的内容即文化才是核心, 如何在游戏制作中挖掘自己的文化底蕴, 把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转为数字娱乐产品, 形成中华文化在网络游戏上的整体优势, 是我国游戏公司需要重视和提高认识的课题。

2、人才资源缺乏和质量的有待提高

有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游戏专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人, 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 网络游戏产业将持续稳定发展, 游戏开发人才和用户数量之间严重失衡, 有很多国内游戏开发商由于人才在质和量上都得不到保障, 多半都采用边开发边学习的模式, 很多游戏设计人员都是半路出家, 缺乏系统和专业的知识学习。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软件市场, 但是人才资源的奇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瓶颈。

3、重复监管和多头管理

我国网络游戏的出版审查需要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 网络游戏产品投放市场之前, 需要文化部对内容进行审查, 其著作权以及进口软件的审批, 应通过信息产业部。因此, 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游戏产业, 一直是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信息产业部共同管理游戏产业, 这样导致审批手续繁琐, 政策不统一,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事效率。

二、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加深认识, 正确推广

网络游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200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依次是:网络音乐 (86.6%) >即时通信 (81.4%) >网络影视 (76.9%) >网络新闻 (73.6%) >搜索引擎 (72.4%) >网络游戏 (59.3%) >电子邮件 (56.5%) , 体现互联网娱乐作用的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排名明显靠前, 94.2%的网民对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给出了正面评价。事实也证明, 一些格调高、内涵深、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网络游戏不仅在视觉上带给人们很大的享受, 对培养玩家的团队精神,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因此, 为喜欢玩游戏的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健康的内容、规范的规则、热情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学与玩飞、徐小凤等歌唱普通人日常的爱恨情仇的歌曲也同样广受欢迎。

在这个时期, 内地流行音乐作曲家、词作家基本上是在模仿港台歌曲中积累经验。一直到1986年5月, 在北京体育馆举办的“让世界充满爱”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大获成功。在这次音乐会上, 崔健首次向听众推出了内地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 音乐人郭峰也异军突起。“‘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推出, 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和流行音乐成为社会音乐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时期的到来。” (3) 当然,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让世界充满爱》实际上还是一种对‘文革’灾难的哀悼, 对‘阶级斗争’时代的告别。它只不过采取面向世界的大视角。它得到广泛的认同, 无疑的矛盾, 避免一味的限制和禁止, 而这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媒体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和共同努力。

2、政府加大扶持和资金投入, 严格审查

网络游戏产业具有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身份, 作为一项高技术产业,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 作为一项文化产业, 又急需相关部门的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游戏产业起步较晚, 市场不规范, 理论知识和技术装备都比较落后, 国内的游戏开发商, 除几大巨头之外, 大部分公司缺乏资金, 在开发成本和时间上都有严格控制, 束缚了国内游戏企业的发展, 能否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优惠政策, 是促进民族网络游戏健康发展的关键。网络游戏也属于文化产品, 其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玩家的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 因此在我国, 对于国内游戏的开发和国外游戏的引进政府都要进行严格审查, 保证投入市场的游戏产品是文化底蕴深厚, 内容健康, 娱乐益智性强的游戏。

3、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大网络游戏人才“走出去” (人员出国培训) 和“请进来” (高端人才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引进) 方面的执行力度, 调动国内外软件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美术专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资源, 参照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科学地制定一套适合中国游戏产业需求的“务实型”课程体系, 培养出不同层次、符合行业要求的“实战型”游戏专业人才。

根据产业格局调整需要, 逐步建立完善一个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等涵盖各个教育层次的完整体系。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教育形体系建设从起步到形成良性循环 (学校培养的人才, 部分留校培育更多人才, 大部分充实到游戏产业促进产业发展) , 使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境得到大幅改善, 估计最少需要5—8年的时间。

4、设立专门的统一管理机构, 避免重复监管

为了避免目前我国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信息产业部多头管理的现象, 政府应委托或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并统筹管理网络游戏产业, 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效率, 同时可以避免多头管理政策上的不统一而产生的冲突, 只有稳定的政策环境才能促进国产网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全玮.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现存的三大问题及解决对策[J].编辑之友,

[2]杨健, 郭建中.试论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J].上海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1)

作者简介

陈琳, 女, (1984-10-17) , 大学本科, 教师, , 主要从事动画/游戏教育工作。

是以大众当时希望重建民族道德、恢复人间美好关系的心态为基础的。” (4) 真正具有文化震撼力的新音乐是《一无所有》的出现。

参考文献

①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第6页。

②赵建伟:《人性的崛起与永恒——关于流行音乐的社会学沉思》, 《艺术广角》 (沈阳) 1988年第4期, 第90-91页。

③陶辛主编:《流行音乐手册》,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第186页。

台湾校园歌曲 篇7

台湾高雄餐旅大学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所历史不长的应用型本科学校, 学校创建以来, 在注重硬件建设、设备配套的同时, 着力强化校园文化软实力的设计与建设,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育人效果显赫, 业界口碑甚佳。高雄餐旅大学的经验对应用型院校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渲染立志文化, 根植好学基因

大学是培养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场所。进入大学生活的青年虽然从年龄上界定已进入成人行列, 其实, 心智上远未成熟。选择就读的学校、专业, 也未必是学生自己的抉择, 更不一定是个人兴趣所在、志向所系。而没有爱好, 没有兴趣, 没有热情, 自然导致用情不专, 学习茫然。有不少学校通过开报告会, 请成功人士、学长前辈进校园、登讲坛, 宣扬立志文化, 助推学生爱校敬业。然而, 大多活动期间学生激动一刻, 感动一时, 专家名人离校远行之后, 学生重又进入被动学习、朦胧彷徨的状态。

高雄餐旅大学把学生的立志当做经年累月的常态文化建设, 自新生入学至学成毕业, 由宏观感召到微观感染, 广角、变焦、多层面, 立体推进, 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忠于专业的热情, 而且增添了自觉学习、自发钻研的动力。首先, 静态语言, 常态勉励。学校在校园主入口醒目区位培植名人树林, 邀请社会名流, 科技、文化名人莅校植树, 立碑传扬。冬去春来, 生生不息的树木, 既是学校发展壮大、历史积淀的见证, 更是对新旧更替的莘莘学子立志成才、回馈社会的警示勉励。其次, 动感语言, 激情引领。学校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将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在学生手册、校报杂志扉页, 镌刻在学校办公楼的外墙, 作为行动纲领, 示人律己, 稳步践行。

应用型院校成功的关键是学校的定位与社会的认同。学校真切把握社会需求, 教师真诚传授知识技能, 学生真正掌握实用技术, 应用型院校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 社会地位和影响也会同步上升。既促进了学校的招生, 又刺激在校学生立志好学, 这正是立志文化建设追求的正激励循环效果。

二、培育自信文化, 激发阳光进取

自信, 既来自于学生主体, 更多的来自于外围环境、氛围, 领导、老师的评价, 社会认同程度对自己的感知, 这些客体因素, 对学生自信的影响更加难以抗拒和调整。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高餐大”推广先进教育理念, 设计、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教学活动, 积极务实培育自信文化, 使学生勤勉学习, 阳光成长。第一, 赏识教育成风, 学生学习轻松。校长介绍学院院长, 院长推荐上课教师,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无不饱含热情, 体现尊爱。言谈中洋溢赞美之词, 举止里可见和善之势, 讲者自豪, 听者自信, 观者自喜。学生不惧怕上课, 教师不吝啬表扬, 频繁互动, 氛围轻松。第二, 娱乐活动精彩, 学生展示能耐。学校不仅配合地方及时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校园内的文娱活动也此起彼伏, 精彩纷呈。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 寓教于乐, 寓庄于谐, 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我, 在表现中肯定自我, 从而自信自强, 成长加速。第三, 各种赛事频繁, 人人机会可待。学校开门办学, 关注业界变化, 参与相关赛事。岛内岛外, 竞技表演, 不唯名次而往, 追求国际化办学矢志不渝。学校坚持不挑班级、不选学生、轮流出现、机会均等的组队原则, 切实做到重在参与, 细在过程, 要在练兵, 旨在育人。

自信心的培育, 需要良性互动, 教师赏识学生, 学生珍惜荣誉, 进步得以肯定, 表扬促进自律。需要明确的是, 激励循环的原动力更多的来自于直接、经常给学生教育指导的一线教师, 教师的赏识教育, 发现和肯定是激励循环的助推剂。

三、普及助学文化, 扎实锤炼技艺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园, 最需要弘扬、渗透和普及的文化莫过于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积极动手的实操文化。校园实操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学生想实操, 设备相配套, 设施数量足, 人人不局促。

“高餐大”建校近20年的历程, 同时也是丰富、充实、完善理实一体, 健全助学文化的历程。经过科学设计、有效投资和配套管理, 校园俨然像一所旅游航母、一个旅游元素汇聚的联合体。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 突破传统实训概念, 设计建造仿真场景。仿真场景的设计布局完全按旅游线路、酒店运转、烹饪流程、安检登机等工作场景, 循序渐进, 升华课程。上课就像上班, 实操就在生产。学校设计建造模拟客舱、专业酒窖、中西餐厅、调饮教室、实习酒吧、香气品评中心、电脑点菜系统等, 面点、烘焙、烧腊、导游数十间各具功能、真实艺术的理实一体教室, 方便教学, 方便练习。第二, 设备设施量足, 操作使用便捷无限。所有设备设施以方便学生驾驭使用为原则, 所有学生上课以独立配套灵活操练为配额, 小班化教学, 个个有设备, 人人可动手。设备材料的管理, 以支持、保障学生实操为前提, 真材实料, 少有限定。第三, 理论实训一体零距离教学, 对错点评即时完善。“高餐大”教师因上课内容、课堂场景而变换着装。教师示范指导, 随处可见, 点评引导具体直接。学生在练习中进步, 教师在评析中收获, 师生关系亲近, 教学互动即时, 这更增添了学生学习干劲, 更鼓励了教师教学热情。

助学文化的建设水平和覆盖程度, 不仅表现为应用型院校办学决心和投入力度, 同时还是办学专业化程度和对学生负责精神的具体写照。助学条件不具备, 理论实操两张皮, 不仅妨碍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展, 更容易挫伤学生动手积极性, 打击学生实操热情, 妨碍教学目标实现。

四、倡导职业文化, 提前入职热身

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学校, 校园文化里职业特色通常比较明显。系统进行职业化倡导, 适时进行职业化特征体验,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自豪感, 而且, 对学生进一步精细化选择职业方向, 及早进行技能钻研和深度研究也做好了先行铺垫。

职业文化, 包括对职业的认知、认同, 对职业的偏爱、适应, 对职业内涵的专注、挖潜。“高餐大”由表及里, 由一般到深刻, 系统进行三个层面的职业文化设计与倡导, 别具一格的做法, 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首先在表象层面, 学校从学生着装——穿校服做起, 经过设计倡导, 形成了长年累月、一以贯之的穿校服习惯。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动感元素, 不仅式样设计得时尚大方美观, 而且质地挺括、透气舒适, 加之每周不少于3次免费换洗, 穿校服成为学生的不二选择。其次, 为引导学生真实体现职业特征, 预先进入行业, 职业文化向行为层面深入, 学校设计了一套以年级为台阶、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体魄能力和健全人格培养的组合拳。大一学生清扫院落, 大二学生擦抹桌椅, 大三学生顶岗实习, 大四学生认养树木。“高餐大”自大一新生入学, 到大四毕业离校, 不间断的劳动服务, 勤勉训练, 对打磨职业能手, 打造行业精英, 发挥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最后, 学校创造条件在校期间即安排学生入职上岗, 在老师指导下真正进行生产、服务, 经营管理。学生开饼店、模拟建宾馆, 学生、教师、访客真实消费, 真正维权。学生直接服务, 自主打理, 老师指导运营, 帮助分析, 企业化规范管理, 职业化训练人才。学校还适时引导, 推荐学生参加国际时尚专业技能证书考核, 力求获取更高、更多岗位资格, 以便进入行业领军层面。这不失为职业文化倡导的更深层次设计与运作。这些证书代表了行业的前瞻性、权威性和真实性, 这些证书的取得, 不仅使学生进入行业畅行无阻, 更重要的是学生入职以后, 为职业生涯的规划建立了更高平台, 打下了坚实根基, 更加彰显了院校学生的后劲与内涵。

台湾校园歌曲 篇8

举办“台湾商品大集”是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一项重要举措, 搭建了中小型企业进入首都市场的平台, 增进了首都消费者对台湾商品的直观认识。

一、宝岛风情·品味台湾

宝岛台湾,婆娑之洋、美丽之岛,由于兼融闽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族群,无论在语言、生活形态、饮食及宗教信仰上,处处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及和谐共荣的缤纷景象。因此,以“宝岛风情·品味台湾”为主题的第18期“台湾商品大集”不但扩大了台湾产品在北京的品牌影响和销售市场,也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了宝岛台湾独特的魅力。

二、独具风情的特色产品

近年来,台湾商品凭借浓郁的特色、上佳的品质、良好的口碑,引起了北京消费者浓厚的兴趣。台湾大集摒弃传统的销售展示观念,特意选择了60余家企业带来了涉及茶叶茶具、咖啡酒品、休闲食品、服装珠宝、日用保健等7大类130多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宝岛特色商品参展,其中有47家企业来自台湾本土,使京城市民足不出城就能全方位地品味台湾精品,领略宝岛风情。

特色产品:

1、茶叶茶具咖啡类:

台湾高山茶、冻顶乌龙茶;阿里山咖啡、玉山咖啡、咖啡豆。

2、酒类饮品:

金门高粱酒、红酒、花酒、水果酒;乌梅汁、芦荟汁、水果茶、柚子茶、果汁饮料。

3、副食品、休闲食品:

xo干贝酱、蒸鱼酱油、黑豆鼓、豆瓣酱、养生醋;旗鱼松、鲔鱼松、猪肉松、猪肉干、东港樱花虾、豆鼓小鱼干、干燥海藻;澎湖海藻酥、手工牛皮糖、贡糖、黑糖棒棒糖、黑糖海燕窝、台湾好料麻糬、台湾皮蛋、面线、冰激凌、茶点茶叶休闲食品、麻花、蒜香青豆、奶粉;高山族农产品、有机杂粮、有机食品、茭白等蔬果。

4、保健品类:

天然明列子、白柚参、葡萄籽、芦荟、胶原蛋白、儿茶素。

5、服装饰品类:

琉璃工艺品饰品、珠宝首饰;养生保健内衣、冲锋衣、冲浪衣、潜水衣、护具、运动服、休闲服、T恤、裤子、丝巾、百变围巾。

6、日用品类:

精油、面膜;防水围裙、保洁垫、环保清洁洗剂、口腔环保系列产品、竹炭养生精品系列、汽配零件;蚕丝被、毛巾、床上用品、纺织日用品;各种香品、香炉;台湾特色工艺品、礼品;智高科学益智积木。

7、电子产品类:

电动小型缝纫机;蓝牙产品、无线智能控制家用绿能电源产品、网络线材及其配件、各式切换器、分配器、UPS不断电系统、突波保护防雷器、电源转换器、各种接口转换器等计算机、电子通讯外围产品。

大集现场,富有独特风味的阿里山咖啡和高山茶,香醇甘冽的金门高粱酒,甜而不腻的牛轧糖,绵绵爽口的芭乐汁、营养丰富的明列子等产品销售业绩名列前茅,受到了首都市民的青睐。此外,台湾精油、白柚参和高科技电子类产品都是首次在京露面,为北京市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三、不落的大集,双赢的成果

“台湾商品大集”中,琳琅满目的台湾风味食品,争奇斗艳的宝岛特色工艺,充分展现了宝岛台湾的风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0天累计零售额达633.2万元,12月1日,还举办了台资企业与大陆采购商、零售商对接洽谈会,共有74家台商和28家北京大中型商业企业进行对接洽谈,部分产品达成了进店销售协议。

2010北京“台湾商品大集”搭建了中小型企业进入北京市场的平台,增进了大陆消费者对台湾商品的直观认识,推动了京台经贸的顺利发展,取得了双赢的成果。

结语

至此,2010北京“各地商品大集”不仅在首都市场集中展示了各地的特色商品和特色文化,为各地商品进京打通了绿色通道,实现了消费者、参展商、采购商、承办商场、主办方五方共赢。

大集后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和各地商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各地名品进入首都市场,力图将全国各地名、特、优、新精品长久留在北京,在首都打造永不落幕的“各地商品大集”。

2010年12月21日,京东商城将正式开启网上“各地商品大集”系统平台,实现“时空上全天候,地域上全中国”各地特色商品网络覆盖。

2011年,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将继续推动“各地商品大集”的品牌化、规范化、多样化、常态化和市场化,力争将“各地商品大集”打造成内贸领域国内一流的展会品牌。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实现“缤纷商品大集创新共赢未来”!

从“大陆疯台湾”到“台湾疯大陆” 篇9

两年多过去了, 如今情况似乎发生了逆转, 最近一期《商业周刊》的文章主题变成了“台湾疯大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今年4月12日, 湖南长沙卫视主办的歌唱节目《我是歌手》总决赛吸引数十家两岸媒体到场, 除了网络电视播出外, 台湾多家主流电视台采用“新闻连续报道”的方式进行同步转播。其中, 东森电视台破天荒停播招牌节目《关键时刻》, 从晚上8点至隔天凌晨1点5个小时, 全程直播《我是歌手》特别节目, 创下73.28的高收视率, 缔造了收视率冠军佳绩。此外, 中天、年代电视台等也在新闻频道反复播出《我是歌手》的决赛内容;TVBS在《2100全民开讲》节目中请著名岛内音乐人和娱乐名嘴做客, 结合《我是歌手》总决赛的内容, 讨论赛制及节目流程, 评价选手表现。

根据TVBS民调中心的数字, 当天全台收视《我是歌手》的人次高达346万。台湾《中国时报》通过调查发现, 有近六成岛内民众看过该节目的总决赛转播, 其中56%觉得内容精彩。

事实上, 自今年2月中旬起, 每天都有上百条有关《我是歌手》的消息在台湾媒体上传播;在总决赛前的一周内, 全台湾最大网络社群“批踢踢” (PTT) 上有超过200篇的讨论文章。总决赛第二天, 台湾三大报都用半版以上的篇幅对此进行报道。中央社相关新闻在岛内点阅率排行第一, 微博热搜次数近15万笔, 也是排名第一。

《我是歌手》节目轰动了岛内各地, 甚至引发了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的不满, 将此现象视为“褒扬中国, 唱衰台湾”, 诬蔑其为大陆“入岛、入户、入脑”的统战作为, 引发岛内一番论战。结果, 有65%的岛内民众表示无法认同, 而且年纪越轻的受访者不认同苏贞昌统战言论的比例越高。

台湾媒体还注意到, 除了《我是歌手》在台湾得到热播外, 其他一些大陆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超级星光大道》、《中国星跳跃》及电视连续剧如《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 也成为岛内上班族爱看的节目。《甄嬛传》在台湾的重播次数竟然高达7次, 观众追看的程度仍然不衰, 平均每分钟收视人数66.5万人次, 全台累计收视人数达1514万人次。另一部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 抢占岛内各卡通频道傍晚6点到7点黄金时段, 包含重播在内, 每天8小时轮播。此外, 台湾年轻人还喜爱在大陆最大网络电视平台PPS等视讯网上观看美国影视节目或日剧、韩剧每日浏览人次超过70万人次。

今年初, 一款售价新台币9499元、来自大陆的“小米”智能手机, 在岛内一开放预购就被秒杀, 让合作商台湾远传电信的销售网站两度当机。另一款大陆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通讯软件 (We Chat) , 在台湾的App Store商店才上架3天, 就打败了Line、Whats App等, 成为下载冠军;到2012年底, 岛内用户已达600万。去年以来, 台湾民众又喜爱上一个大陆网络购物平台“淘宝”, 岛内会员人数达到60万, 有11%的台湾会员每周浏览超过16小时, 每天有1万个淘宝包裹抵台。仅在嘉义市, 平均每位购物者在“淘宝”上的花费一年就高达32.5万元新台币。前不久, 由厦门大金龙汽车制造公司精心打造的18米长公交巨无霸进入台湾, 开启岛内公交车的新时代。

对此, 有岛内学者感慨, “台湾疯大陆”现象的背后是大陆经济实力的崛起, 岛内民众通过观看歌唱节目、电影或电视剧, 能够从中获得对更好生活的想象, 也显示海峡两岸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像《我是歌手》这类豪华阵容的选秀节目, 投资成本人民币8000万元 (约合新台币3.8亿元) , 拥有350人的制作团队, 每场演出都动用47台摄影机同时进行拍摄, 然后从1.8万多分钟里剪出90分钟节目, 其效果自然精彩, 这在节目制作费通常全部只有数百万元的台湾是难以想象的。岛内民众通过观赏这类节目, 能够得到一种真正美的享受。

台湾有群蜗居校园的“无尾熊” 篇10

近10年来台湾因为大学数目的快速增加,可是学生却因为生育率下降而愈来愈少,各校为吸收学生当然想尽办法,研究所、博士班也到了吓死人的高比例,这对于爱念书的孩子而言,当然是好事,不过也出现了孩子拒绝离校的奇特现象。

比利三十出头,仍赖在校园内,一副死也不肯毕业的模样。我受托弄一个剧本,得找人做些调查,便在某个太阳晒到屁股的时间去比利的住处。他租的房子,顶楼加盖的铁皮屋,冬冷夏热,台风来漏水,台风不来缺水。得先坐电梯到五楼,再攀狭窄的水泥梯到楼顶;先敲薄砖砌的墙,再踹了塑料皮的木门。先折磨掉人体内5%的水分,才见他揉着双眼开门。

比利大学念到第3年过了8个月时,方才恍然醒悟,自己要追求的跟过去21年毫无关系,便决定考研究所,从电机转到戏剧。这转变可真大,像我决定放弃KTV的包厢与啤酒,拜师学钢琴一样,有点存心和人生作对的意思。

研究所念了3年,终于拿到戏剧硕士,他还想再念博士。这时我瞧出苗头有些不对,直接问他是不是根本不想进入社会?他也老实,承认离开学校后不知该怎么办,到他想通为止,打算继续窝在学校。

据我的推测,他已经花5年念博士,总有一天学校将证书送到他的铁皮屋来说,比先生,我们收您的学费收到手软了,就此各分东西吧。他会换个学校再念“博士后研究员”,念得天昏地暗。

他拿冲泡过不知多少次的茶包再泡茶请我,且顺便善心地开导我、启发我,原来他早有打算,可能会回头念个中文硕士,有机会再念中文博士。他说呀,凭他戏剧的底子,念中文硕士绝对轻松。

既然轻松,何必去念?

他习惯于没有压力的学生生活,按照他父母对待独子的鞠躬尽瘁态度,他大可念到五六十岁,仍经济无虑。

还没吃饭,他领我去学校食堂。喔,他穿的是刚从酱缸内翻出来的梅干菜式T恤、剪掉一半裤管且磨得发白的牛仔短裤,脚上是双人字拖。

食堂的两菜一汤台币30元。我说我请客,多叫点菜吧。他不肯,说他减肥,不过尽管两菜一汤,他倒是吃了两大碗饭。吃完再带我去喝咖啡,校园角落有家半个店曝晒在阳光下的小咖啡馆,一杯咖啡也30元。

谈呀谈,我逐渐醒悟,虽然努力想让他赚点房租、零用钱什么的,看起来他的兴致不高。我问他晚饭怎么办,因为房东禁止他在小屋内开伙。

“晚饭喔,我女朋友说她下班带来,而且我妈周六送来的那锅鲁肉还没吃完,巷口有7-Eleven,再多走两步是夜市。功课?没什么功课,反正到学期结束前交个报告、论文。平常弄我的网站,顺便卖点东西,赚点小钱──卖什么东西?什么都可以卖,我小时候的玩具,女朋友嫌过时的包包、鞋子,还有你送我的那些你出版的小说。我不急着结婚,女朋友也不急,就算结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先住我爸妈家,要不然住她爸妈家。”噢,父母绝对是上帝赏给人类的最佳礼物。

把比利的故事告诉朋友,他一点也不奇怪,说这叫“无尾熊族”,四肢往学校那棵树上一挂,再也不肯下来,“可能担心下面的路不平吧。”

前几天跟另一伙年轻人吃火锅,他们五个人,四个博士、一个硕士,正讨论工作两年存点钱,到澳洲再去念书。我没说话,我喝酒。昨天则有老朋友找我吃扬州菜,他们60岁时即提前退休,有点担心他们之后的日子如何打发,便信口问问,没想到两个人都计划回大学再念硕士。

小的、老的,全窝进大学,这到底怎么回事?不是每个进大学的人都急着想出来闯一番事业吗?忽然想通了,我也该弄个大学再去混混,因为那里的女孩平均都比我老婆小20岁──不能有这个念头,老婆会让我出事。

和老婆商量一下我人生的新目标:回学校念书去。老婆面无表情地问:“你以前不是想当岳飞吗?”“岳飞太辛苦,现在想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他没饿死?”“没听说他是饿死的。”“不过还是死了对不对?”“什么意思?”“被老婆打死的。”

上一篇:检查井常见病害及防治下一篇: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