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2024-07-0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精选6篇)

篇1: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从区域经济差异内涵出发,构建了由18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及加法合成模型,对山东省1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比较,得出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结论;从如何完善多层次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如何促进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共同发展等3个方而,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对策.

作 者:尹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区域经济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篇2: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协调发展对策

通过对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进而分析其深层动因,并探讨了缩小差异的相关对策.

作 者:董德利 吴亚娟 徐邓耀 翟有龙 DONG De-li WU Ya-juan XU Deng-yao ZHAI You-long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2) 分类号:F127 关键词:区域经济   空间差异   四川省  

篇3: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关键词: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引言

纵观改革开放30余年, 中国经济得到高速迅猛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工业经济为我国经济总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 工业经济作为中国的主体, 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决定着区域经济格局和发展态势。另外, 由于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外商投资、区域资本投入、历史基础、人才技术、市场开放程度及行政区域政策的不同, 导致工业经济空间上无论是规模或者增长速度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此外, 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演变, 发达地区不断走向现代化, 而欠发达地区还在追求工业的规模化。因此, 深入研究工业经济的变化趋势及空间格局, 制定合理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重大现实问题。

1 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工业经济规模总量, 其二、工业税收和税负, 其三、工业企业效益区域。中国工业经济区域规模总量的不平衡性最为明显:从历年数据统计可得出, 中国东部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8%, 远大于中部的20%和西部的12%, 而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的工业经济总量又分别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26%、26%和13%。此外, 在税收和税负方面存在的区域不平衡也较为显著:历年统计数据, 就增值税而言, 东部地区应交增值税占到60%, 中部和西部分别占到24%和16%, 但是东部地区所交增值税占销售的3.07%, 中部和西部分别为4.43%和4.83%, 由此说明, 中部和西部的税负要大于东部, 因此这种相对较重的税负也可能影响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另外, 中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区域不平衡性:就工业企业总效益而言, 东部占全国的58%, 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6%和16%[1]。

2 探究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改革是自东向西逐步推进的, 在推进的过程中, 由于区域之间的差异, 导致市场化程度不同。东部由于领改革风气之先, 市场化程度较高, 受市场机制的作用, 大量生产要素也向东部转移, 因此在东部形成了有规模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 可以说这些企业是应市场经济需要应运而生的, 也是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所必须的产物。虽然东部经济比较发达, 市场体系比较健全, 但并没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这种产业的梯度转移[2]。这种结果的出现除了跟区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有关, 最主要的还是中西部的经营机制问题。中西部国有经济一直是主体, 国企改革不见成效或见效甚微, 在市场面前反应比较迟钝, 这与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关。另外, 大量生产要素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也造成了中西部人才、科技和资源的流失, 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2.2 互动联系的缺失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由于东南沿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就对该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并且给予政策优惠, 使得我国的经济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沿海地区集中, 使得该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如今兴旺的沿海地区并没有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这与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缺乏联系和互动有关。随着大规模产业的聚集, 东南沿海已经出现能源、电力不足, 劳动力成本高、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趋势, 此时实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可以缓解该地区的矛盾, 产业转移也是大势所趋, 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减少税收, 但从长远看, 却可以推动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另外, 由于西部地区的差异性, 有些地区资源充足, 劳动力过剩, 可以接受产业转移, 但是有些地区由于当地环境的脆弱性, 不适合接受工业化的产业转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加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和互动性, 以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3]。

2.3 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区域之间的紧密合作, 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企业, 而不是政府。但是由于区域内行政的划分, 各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 盲目追求GDP增长、人均收入、引进外资等短期行为, 甚至采用反市场手段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最终导致行政区经济的产生。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势必影响自由、开发的市场形成, 经济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无从谈起。

2.4 行政区划导致产业同构化

由于各行政区之间缺乏合作意识, 加上所追求的目标一致, 最终结果就是各自为战, 导致产业同构化。以中西部为例, 政府在项目投资上, 只注重低水平、低效力的盲目引进, 重复建设, 而置生产能力过剩、全局性资源浪费而不顾, 结果出现严重的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产业结构雷同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 供给过剩和恶性的价格战。若遇到经济危机, 则导致行业崩溃, 经济下滑。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

3.1 增大扶持中西部发展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东南沿海加大资金投入和实行政策优惠措施, 使得东南沿海经济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另外, 由于东部产业向西部的梯度转移将会是大势所趋, 因此国家应逐渐将资金、政策倾斜由东南沿海地区转向于中西部, 逐渐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和给予政策优惠。中西部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应根据当地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畜牧业、农业或经济林业, 而这些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3.2 培育中西部的自身发展能力

由于中西部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与东南沿海地区不同,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即国有经济在中西部的整个经济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国企改革的滞后性和对市场的不敏感性, 需加大力度对中西部的国企进行逐步的改革, 以改变其经济结构的组成, 使得在市场面前更加灵活。另外, 中西部要加大与发达地区的信息和科技交流量, 在技术引进、开发和资源方面获得多种渠道, 并把人才交流和培养作为战略重点, 为抓住经济发展的契机做准备。

3.3 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可以将中国划为几大区域, 并可做出如下战略定位:其一、东部领跑, 其二、东北转型, 其三、中部强化, 其四、西部大开发。东部市场经济, 无论是环境、体系或者观念都已成熟, 继续领先。中部以农业为主, 开发潜力强, 可制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东部为老工业基地, 转型较缓慢, 需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长期发展战略, 需纳入法律章程[4]。

3.4 区域内实施名牌效应

通常一个名牌企业就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上升, 因此发展名牌战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名牌产品不仅需要企业打造, 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以不干预企业策划和推广, 但是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才是科技的主力军。因此,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不仅要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还需要有传承性、创新性的人才作为科技为先的保障。

4 结语

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在我国, 在全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造成区域差异因素多样性以及复杂性, 区域之间工业经济发展的差异仍将会长期存在, 探究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对促进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 2011 (5) :7-12.

[2]张延爱.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 2011 (12) :121-124.

[3]王园林.试论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现代财经, 2005, 25 (3) :19-22.

篇4: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农业;协调发展;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45-02

收稿日期:2014-04-24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编号:L11BJL026)。

作者简介:任秀春(1963—),女,满族,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E-mail:r050204@126.com。

通信作者:王绪龙,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可持续发展。E-mail:xulongwang@126.com。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只有通过这一区域系统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子系统的不断协同、互相促进,才能使得整个区域系统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到更高程度的协调。就辽宁省这一区域而言,关伟等研究表明,目前辽宁省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以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为主,但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1];李波等对2000—2010 年的辽宁省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总体协调度不高,呈现初级协调特征[2];苏飞等的研究表明,1995 年以来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以2000年为界呈现“倒U”形曲线[3]。辽宁省曾经以老工业基地著称,但是随后与其他地区逐渐产生差距,这与其内部各子系统的不协调发展不无关系。根据协调发展理论,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的协调发展才能有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而才有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更高一级的协调发展;但是迄今为止没有文献对辽宁省各个区域农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比较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对辽宁省农业协调发展区域差异及其趋势分析。

1研究方法、变量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与思路

1.1.1研究方法根据协同论原理,一个地区的经济走向有序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个经济发展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协同,当子系统能协调发展时,可以结合成一个更高一级的新的功能体。学者们根据协同论的原理提出了协调度模型的设计[4],后来学者根据其原理用来测量区域经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5]。本研究根据李艳等提出的协调度模型[6],对辽宁省各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

1.1.2研究思路首先,利用主成分析法求出代表农业资源特征的m个指标的主成分和各自的贡献率,代表农业产出特征的n个指标的主成分和各自的贡献率,以及各个指标在各个主成分上的载荷矩阵。其次,以各个指标在各个主成分的载荷为权数,得出每个地区各项指标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系数,然后以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得出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综合评价函数f(x)和农业产出综合评价函数g(y)。最后,根据公式C=f(x)×g(x)f(x)+g(y)22k;T=αf(x)+βg(y);D=C×T 求出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度。其中,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本研究取2;T为农业资源与农业产出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權数,由于两者同等重要,所以都取0.5;D为协调发展度。

1.2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2.1指标体系的选取为测量辽宁省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本研究的基本思想是农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农业基本资源或者投入的基础上,这方面的资源或者投入涉及到人力(农业劳动人员)、土地、水和化肥等,这些指标构成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产出子系统有农业产值、粮食产出、蔬菜产出、肉和奶类产出等。另外,指标体系的选取一方面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区域各个研究系统各方面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如表1。

1.2.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算“十二五”时期各区域的区域差异及趋势,因此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2010—2012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为消除各指标间数量单位的差异,首先对正负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指标:Zij=xij-min{xj}max{xj}-min{xj};

负指标:Zij=max{xj}-xijmax{xj}-min{xj}

其中:Zij为各个区域各指标的标准化系数,min{xj}和max{xj}为各指标的极值。

2辽宁省各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差异及趋势

2.1运算结果

利用SPSS 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010—2012年辽宁省各区域农业资源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农业产出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2),以及各指标在各个主成分上的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至表5),根据协调表1辽宁省农业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约束层指标层协调发展度

农业资源

农业从业人员数(x1)、化肥折纯量(x2)、有效灌溉面积(x3)、水库总库容量(x4)、除涝面积(x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6)农业产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x8)、油料单位面积产量(x9)、蔬菜单位面积产量(x10)、大牲畜年末头数(x11)、肉类总产量(x12)、奶类产量(x13)

辽宁省各区域农业资源指标和农业产出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年份主成分农业资源农业产出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201013.87364.55464.5542.38234.02434.02421.22720.45685.0102.06129.44363.46731.81325.90289.369201113.78763.11263.1123.09844.26244.26221.31521.92285.0341.47020.99565.25731.30118.58183.838201213.49249.88149.8813.49249.88149.88121.49121.29771.1781.49121.29771.178

nlc202309012121

辽宁省农业资源指标和农业产出指标主成分

得分系数矩阵(2010年)

农业资

源指标主成

分1主成

分2农业产

出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x10.8390.336x70.9400.0250.033x20.8960.31x80.0000.960-0.146x30.968-0.037x90.3300.1160.850x40.0850.945x100.1770.025-0.944x50.741-0.329x110.5810.6710.312x60.9340.126x120.8940.3600.005x130.4720.7390.283

辽宁省农业资源指标和农业产出指标主成分

得分系数矩阵(2011年)

农业资

源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农业产

出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x10.7990.436x70.901-0.087-0.201x20.8880.339x80.113-0.0610.976x30.961-0.011x90.1730.7160.176x40.060.943x100.061-0.8750.334x50.779-0.304x110.8220.2180.300x60.9090.166x120.970-0.0320.123x130.7900.3620.245

表5辽宁省农业资源指标和农业产出指标主成分

得分系数矩阵(2012年)

农业资

源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农业产

出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x10.7750.478x70.7830.173x20.8710.381x80.2200.729x30.9530.012x90.696-0.108x40.0440.948x10-0.0160.903x50.811-0.275x110.8410.155x60.9150.209x120.9190.249x130.8900.130

度公式得出辽宁省各区域农业发展协调度及趋势(表6)。

2.2结果分析

通过表6可以看出,辽宁省各区域农业发展协调度大致呈现出以下三大明显特征:

首先,辽宁省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协调类型“十二五”初期以优质协调为主,除抚顺和本溪两市以外,其他地区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经过3年的变化,辽宁省各个地区农业发展

辽宁省农业協调发展区域差异及趋势

地区协调度2010年2011年2012年演变趋势沈阳0.9940.9750.937优质协调发展→优质协调发展铁岭0.9790.9340.917优质协调发展→优质协调发展锦州0.9430.9310.913优质协调发展→优质协调发展阜新0.9410.9260.907优质协调发展→优质协调发展朝阳0.9650.940.903优质协调发展→优质协调发展鞍山0.9810.9420.857优质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辽阳0.9750.9580.822优质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葫芦岛0.9560.90.777优质协调发展→中等协调发展盘锦0.9030.8050.687优质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丹东0.8480.7410.642良好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营口0.7250.6330.538中等协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大连0.6950.6220.525初级协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抚顺0.5820.4960.416勉强协调发展→濒临失调发展本溪0.3340.2830.244轻度失调发展→中度失调发展

的协调类型虽然有所变化,但大部分仍然处于优质协调和中等协调以上水平。

其次,辽宁省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协调类型区域差异明显。“十二五”初期,本溪市处于轻度失调阶段,抚顺市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营口和丹东市处于中等协调以上水平,与沈阳市、铁岭市、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鞍山市、辽阳市、葫芦岛市和盘锦市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到2012年,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协调度差异更明显,差异性更大。

最后,辽宁省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协调度都呈现恶化趋势,但恶化程度不一致。“十二五”初期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的沈阳市、铁岭市、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鞍山市、辽阳市、葫芦岛市和盘锦市中,除了沈阳市、铁岭市、锦州市、阜新市和朝阳市仍然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鞍山市、辽阳市、葫芦岛市和盘锦市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另外丹东市、营口市、大连市、抚顺市和本溪市也呈现恶化趋势,抚顺市由原来的勉强协调发展变成濒临失调发展类型。

3结论与讨论

3.1研究结论

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各区域的农业发展协调度进行测算,发现辽宁省各区域农业发展协调类型区域差异明显、大部分仍然处于优质协调和中等协调以上水平,但

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协调度都呈现恶化趋势,即从现状来看仍然可以接受但前景不容十分乐观,需要引起重视。

3.2讨论

首先,从指标选取视角看,代表同一子系统特征的不同指标的选取,对测算结果可能会产生差异,因而本研究的测算结果或许会有所偏颇,但仍然可作为参考。

其次,从事实上讲,任何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是一种相对的协调,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这种协调肯定会发生变化,因而不协调是绝对的,但正确看待协调度的发展趋势,找到不协调发展的原因,努力使整个区域的发展趋于一种良性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最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在人口压力小、没有过分强调农业产出的时候,资源承载力富裕,随着人口增长压力的变大,人们对农业产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农业资源的投入也会变化,并且随着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出也随之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整个农业发展的协调度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关伟,高健. 辽宁省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04-109.

[2]李波,李春娇,王铁良. 辽宁省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44(2):241-244.

[3]苏飞,张平宇. 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1):107-111.

[4]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等. 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2):51-54.

[5]曹永强,常静,张亭亭,等. 辽宁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定量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4(2):155-158.

[6]李艳,曾珍香,武优西,等.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5):54-58.

篇5: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1、粤西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A、自然

B、矿物

C、旅游

回答正确

2、()是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

A、工厂化

B、现代化

C、经济全球化

回答正确

3、()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粤西地区处于亚热带,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作物生产基地。

A、湛江港

B、茂名港

C、珠海港

回答正确

4、主导产业具有序列演替性和()。

A、关联性强

B、互联性

C、多层次性

回答正确

板块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在线作业

5、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最重要区别在于()

A、区域间实现协调发展

B、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

C、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协调发展

回答正确

6、社会发展差距明显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低以及()。

A、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B、中低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

C、贫富悬殊

回答正确

7、()资源是粤西地区亟待发掘的潜在优势,水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湛江、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26.9%。

A、自然

B、水产

C、海洋

篇6: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

摘要: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作为国民经济的运载体—公路运输,这段时间,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造。由于公路运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将该区域的物质运出去,当然,也可以将外界先进的技术带进来,因此正印证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可以有效的协调区域经济与区域运输两者的关系将是提高该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区域经济与区域运输的关系,通过发掘两者共同发展的新对策,从而为后续其他研究人员对区域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交通发展可以算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西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通往西部的交通网络没有建成,从而造成西部大量的物质财富无法运输出来,而大量的科技人员以及先进技术不能进入西部,从而出现我国沿海城市先发展起来,而西部相对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就非常的缓慢。这些年,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断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公路运输,更是先于铁路、海陆开始发展,越来越的资源从公路运输出去,进而拉倒公路交通网所覆盖的区域经济,如何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经济发展,有效协调区域经济与区域运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篇文章的研究势在必行,同时也会通过文章提出自己对于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二、区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生产以及资源配置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它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开放性以及动态性。通过相关数据的查询和研究,我发现区域经济与该区域的运输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区域公路运输能力比较强,例如我国的交通枢纽——郑州,它的公路运输能力就非常的强,那么郑州的经济发展也比较快,反之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公路运输能力要弱一些,那么它的经济发展也就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区域经济的好坏与该区域运输能力成一定的正比关系。

三、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参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公路运输可以带到区域的经济,例如运输、装卸、存储都可以直接创作社会的劳动价值,给国民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其次公路运输能力也会额外的创造一些附加值,对区域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服务,与之相应的各大产业就会生产出社会价值。

(二)公路交通优化生产力布局。公路交通运输的另一大作用就是优化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举个例子,就是公路交通运输能力比较大的地方,生产力密集程度就比较高,反之,生产力密集程度就要小很多,这样对于该区域的布局有很大的优化作用,可以更多好的企业布局到更加合理的运输区域,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公路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以来公路运输能力,例如西部地区的敦煌,敦煌的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每一位去往莫高窟参观的人都会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叹为观止,但是通过数据显示,每年参观西安兵马俑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参观敦煌莫高窟的人数,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人数的差距那么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公路运输能力之差,敦煌的公路运输能力要远远低于西安公路的运输能力,因此旅游业的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公路交通对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公路交通行业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公路运输的最后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劳动价值的创造中去,这样以公路运输为核心,消费增加、生产也越来越多,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起到很大的助力,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运输战略。首先应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公路运输的具体战略,通过区域运输可能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公路运输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制定运输战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区域交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区域交通和区域经济本身应该需要一体化的规划,两者在实质内容方面是统一的,目前,我国很多区域运输的规划缺乏一定的战略性,长远考虑不够,没有真正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布置,建设处理的公路运输往往脱离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样两者的协调发展就很难进行下去,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公路运输的作用,因此在做前期规划的时候,应该将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从而优化配置,实现两者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充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公路运输不是独立记得个体,它往往需要连接各个区域,这就容易产生空间方面就的冲突,因此在做公路运输的规划时,应该充分利用交通运输的有效资源,优化配置,在有关部门和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公路运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使用效率。

五、结论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于该区域的公路运输能力,因此,想要提高区域的经济,就要将区域经济与区域运输合二为一,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两者的发展关系,有效的让两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二者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元明玉.谈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J].《才智》,(13):30

[2]梁振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4):43-43

[3]杜渐,刘小明.我国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5):639-646

[4]刘世亮.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上一篇:广告制作合同下一篇:简短的青春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