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2024-06-24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精选7篇)

篇1: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该理论主要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原因是集团势力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最早全面阐述现代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他们在1971 年的著作中指出,根据工资决定、福利和升迁机制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主要)劳动力市场和二级(次要)劳动力市场

2.职位竞争理论。这一理论是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 年提出的,它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之上。该理论主要观点如下:(1)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3.等级或阶级划分的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一阶段还有学者从等级或阶级的划分方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做出了解释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1.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获得新的理论支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第一个突破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获得了效率工资理论的支持。Shapiro 和Stiglits(1984)提出的怠工

模型在效率工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绝

大多数工作中,工人在其工作业绩完成好坏上都有一定的自

由。劳动合同不可能准确规定员工绩效的所有方面

2.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第二个突破就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基础获得新的理论支持。Doeringer 和Piore(1971)最初只是从三个角度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原因,即技术的专用性、在职培训和习惯法则。

二、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正式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才开始出现。

国内学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性分割、体制性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探讨的重点多是集中在分割对劳动力流动及就业的影响等除了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外,国内学者结合经济体制演变的进程,还考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层面、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以及职业之间的多元或多层次的市场分割。结论:1综合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看,可以发现其早期研究以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侧重于制度分析及对分割特征的描述;后期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实证检验以及对城镇劳动力市场多层次分割的研究。近几年国外学者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分割的形式和维度,而且逐步深入到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方面。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体制性分割、部门分割产业分割等方面,尤其是对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各种制 度性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是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 尤其是进入90 年代, 市场建设的步伐加快。从总体上看, 山东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规范, 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初步显示, 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作出了贡献。但是, 劳动力市场发育仍在起步阶段, 市场机制运行中还有许

多障碍, 特别是新旧体制的冲突、旧体制的惯性作用, 是制约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大障碍 研究内容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定义及分类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劳动力之间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自享有属于自己的市场,而难以进入其它种类的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劳动力市场分割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主要类型。

二、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及影响因素

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雏形已经显现,初步发挥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分散的初级形态,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分割严重阻碍着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原因、行业垄断原因、市场发育原因等特殊原因,使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呈现着较为复杂的状况,其中以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最为突出。

三、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省结构性失业。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方面来讲,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造成了就业量的减少,二是从城市中存在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分割来讲,其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导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普遍不足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挫伤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多种歧视,致使部分农民工收入低至无法维持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只能再生产低素质的劳动力。

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了劳动力要素的交易成本。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加,环节增多,流动的空间距离拉长,流动的时间延长,从而流动的费用大大增加,致使交易成本不仅相对的且绝对的攀升。

延缓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使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不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且无法顺利的转化为市民,这又使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进而阻碍工业化进程。不言而喻,这既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影响城市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发挥。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所引起的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贫富差距过大,严重阻碍了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构建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农村最低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城打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打破行业分割, 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政府应逐步弱化和取消保护垄断行业的就业优惠政策,禁止垄断行业自身出台保护性措施,即行业就业歧视,尽快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自主流动,推动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运作的效率和公平,最终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垄断。

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劳动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全省劳动力市场网络,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

易成本.研究方法

1.相关文献研究

本文的写作时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并研究中外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参考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等等。还大量借鉴了国家及地方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观点和论述。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力争将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论据更好的为论点提供说服力。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在使用搜集整理大量数据做定量分析的同时,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尽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使两种经济学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为本文的论述服务。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不仅考虑了静态下一、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情况,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分析和解释了所研究的问题

创新点

制度创新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创新,就是要在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创建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要建成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首先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其他制度的创新创造前置条件。只有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筹才有可能;只有拆除阻隔“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制度壁垒,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省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差别,这是户籍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使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给进城务工者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健全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的统一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化解农民进城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适应城镇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既能减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城乡一元化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从眼前来讲,也将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筹资难和国企失业人员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与城镇职工有区别又可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

(三)消除行业分割的制度创新

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竞争机制。垄断行业的成本沉淀性和规模经济性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充分竞争,但完全没有竞争会扼杀企业活力,导致经营者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革新,使实际生产率远远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率。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要把其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开。对于非自然垄断领域,政府应放宽市场准入,对社会资本开放,允许新厂商进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此外,必须成立专门机构执行反垄断法。要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建立反垄断专业队伍,负责处理反垄断相关问题。

研究目的意义及目标:

山东省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但仔细比较其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却不难发现呈趋缓的态势,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负荷过高;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而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时就业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既导致了城市就业量的减少,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极大的制约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的危机等,严重影响了山东经济的良性发展。

而本课题则是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了排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建立起统一、竞争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意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张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贫困、歧视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变化都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劳动力流动越活跃,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借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反对用工歧视,健全制度,以提振其信心,这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着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使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从而促进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障碍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一旦地方政府放松阻碍劳动力流入的管制,地区的生产力将得到提高。首先,劳动力流入使劳动力供给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其次,劳动力流入增大了劳动力配置的半径,有利于劳动力优化配置,为员工与岗位匹配程度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再次,劳动力流入提高了在岗职工的工作效率。最后,流入的劳动力也扩大了产品市场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的。

篇2: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第二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于2009年3月12——2009年3月13日在山东青岛召开。公司委派研发部人员参与此次峰会,以下将峰会内容整理成报告,供广大投资者参考。

会议之前即3月11日,公司代表在青岛地区实行调研。主要拜访了青岛市成品油流通行业协会和华青进出口公司,对整个山东地区地炼的状况有了大体了解。目前山东地炼企业虽然众多,但是真正冶炼的企业几乎没有,因为,原油的流通权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手中,地炼难以采购原油进行炼化。山东地炼主要是采购燃料油,然后在对燃料油进行炼化,以获得下游资源,例如沥青、柴油、汽油等。企业根据下游需求进口燃料油,进口地根据下游需求而定。山东一年燃料油贸易大概在5000-6000万吨。由于国家对硫排放有要求,因此,目前国内很多用煤炭发电的企业开始改用油,因为燃料油的污染更少。国内燃料油并不短缺,山东连续5年供给都是够的。华青进出口公司认为国内燃料油价格依然有点高,但是由于燃料油品质分别较多,因此,具体多少价格算高也难以讲明。前企业燃料油库存不高,年前的时候比较高,但是由于目前价格高因此企业屯油较少,库存在消化,目前来看,库存并不多。进口价格是比较高的,3月12日,地炼会议召开,发改委委能源研究机构做了关于“2009年中国石油市场相关政策解读”的报告。内容指出:国家对09年-11年有一个整体规划,3年内原油的目标产量分别是1.92亿吨,1.96亿吨,1.98亿吨,这3年天然气的目标产量分别是860亿,1050亿,1200亿立方米。国家要求石化行业提升油气竞争力。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信息与市场部做了“全球石化产业竞争格局变化及中国石化产业发展动向”的报告。首先报告主要提到2008年石化市场的运行数据。其中燃料油2008年的表观消费量是下降最多的,达到18%,聚氯乙烯下降了5.7%。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整体石化行业消费量均有所下滑。前几年行业投资回报高,吸引投资增长,因此,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产能的高速增长导致石化行业近期受到的冲击也较大。石化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国内低利润、高竞争时代,必须靠下游的刺激才能拉动石化产品的价格,自身由于产能大量过剩,石化行业不靠需求是很难快速恢复的。同时报告提出,3月11日,海关公布进口数据,原油的进口继续下降,达到06年以来的低点,这说明需求并无好转,2月份的开工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库存方面,整个石化行业的产品库存是有所好转的,但是成品油库存达到高点。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正常的月份柴汽比应该是2.16:1,今年1月为1.41:1,2月份为1.69:1。通常把柴油定义为工业用途居多,汽油定义为消费用途居多,因此柴汽比的上升,表明中国的工业有所恢复,经济好转迹象还是存在的,但是否能真正转好仍需等待数据出台。专家认为,虽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原油等产品的刚性需求还是存在的,甚至是有所上升的。其对09年的展望是:(1)原油的需求会低于08年,欧佩克虽然减产,但是执行力度预计有限,因为,这关系到欧佩克的财政问题。(2)09年国际原油价格将在50美元/桶附近运行。(3)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调低了全球经济预期。(4)电价调整是迟早的事情。下午中国工商联和会石油流通专业委员会做了“当前民营石油企业如何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形式下如何应对”的报告,内容指出:今年又6家民营企业纳入到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山东地炼开工率低,才16%,消费税加了之后增加了企业成本。民营油厂的生存态势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善。山东工商联石油与清洁燃料业商会做了

“燃油税新政对炼厂的影响”的报告,报告内容认为:燃油税的改革对炼油企业短期中性偏空,中长期利空。主要是提升了燃料油企业的成本。国家尽量减少成品油调价的频率

交流环节:利用会议的茶歇时间,公司代表与燃料油贸易商进行了沟通,目前他们的观点在于:

1、他们认为目前燃料油国内价格偏高,进口燃料油是240美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3000不到,那么国内3000-3100的价格是偏高的,内强外弱的局面可能会使得他们采取进口燃料油。

2、燃料油品质差距很大,烧火油(发电用的)每吨2000多元就够了。

3、山东地炼停车状况很严重,这一点是印证了开会的观点。主要原因是山东地炼炼燃料油都是亏损的,燃油税增加之后增加了山东地练得成本,目前山东燃料油很难卖,根本就卖不动。

3月13日会议继续进行。中石化集团咨询公司做了“2008/2009年国内成品油市场--金融危机下产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首对08年大事回顾,以7月份为分界线,上半年和下半年行情冰火两重天。其中也提到柴汽比的数据,经济危机导致08年下半年柴油消费量下降很快。08年1-8月国内油品往外流,9月份以后出现国外走私到国内的情况。回顾的同时,对09年成品油市场预测:

1、宏观经济形式依然不景气,IMF调低经济预期为2.5%,是02年以来低增长。

2、虽然国内出台4万亿的投资,但是拉动内需仍需要时间。

3、原油价格近期维持低位,预计整个09年原油价格不会超过55美元。最后,分析了价税改革对国内炼厂的影响:

1、短期内炼厂利润肯定会下滑。

2、征收环节在生产企业,企业资金成本上升。

3、国外油品走私力度可能会增加。

4、地方炼厂成本提高。整个09年国内经济来看,宏观经济可能会不错,但是微观可能还是会比较差。结论:09年成品油需求增长0.5%-3%,仍是一个低增长的格局。总体的炼油产能会超过需求的增长。英国阿格斯公司做了“2008年国际石油市场行情动态及未来走势预期”

篇3: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由于经济、社会及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差异,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机会、职位晋升以及收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他们倾向于认为劳动力市场具有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因观测点、划分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学术分支,其中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成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代表,该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林格尔和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进入门槛高,但具有高工资、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晋升机会多等特征,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主要有内部劳动力市场组成,从需求的角度看,一级劳动力市场对应于经济中竞争力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业;相反,二级劳动力市场具有低工资、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等特征,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弱小的小公司或行业。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经济效应分析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由甲和乙两个行业组成,则存在甲行业劳动力市场和乙行业劳动力市场,我们同时假设甲乙两个劳动力市场是相互分割的。在图1中,纵轴分别表示两个市场各自的工资率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甲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甲,乙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D乙,同时它们也是甲乙两个劳动力市场各自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在甲行业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假设其均衡工资率为W甲均衡就业量为O甲L甲,则甲行业的总产出量为梯形CAO甲L甲的面积;在乙行业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假设其均衡工资率为W乙均衡就业量为O乙L甲,则乙行业的总产出量为梯形O乙L甲GB的面积。此时,甲乙两个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别达到自己的均衡状态,社会总就业量为O乙O甲,社会总产出量表示为不规则图形ACGBO乙O甲的面积。(见图1)

在上述分析前提下,我们知道被分割的甲乙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不同,现在如果取消甲乙两个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让甲乙两个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前提为甲乙两个行业劳动力为同质劳动力)自由择业的话,则会出现乙行业劳动力进入甲行业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甲行业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导致工资由W甲下降,与此同时,乙行业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而导致工资由W乙开始上升。甲乙两个行业劳动力流动直到两行业劳动力价格保持一致,即都达到图1所示WE时为止,此时社会总就业量依然为O乙O甲,而社会总产出量却发生了变化,表示为不规则图形AEBO乙O甲的面积。

现在比较甲乙两个劳动力市场分割前后的社会总产出量的大小,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时社会总产出比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时的社会总产出小了三角形CEG的面积。通过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时社会总产出量的减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可以导致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失。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泰安经济可持续发展

“刘易斯拐点”是由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过渡的转折点,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多数学者认为,一国从发展中经济向发达经济过渡都要经历“刘易斯拐点”。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廉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的较为明显。“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意味着原来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剩余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来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萎缩。在经济社会还没有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发生改变时,将会对经济的发展速度产生负面影响。

在近年泰安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政府事业单位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单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两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势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的价格,这无疑会加速“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到来,在泰安经济还没有为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准备时,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必定会给泰安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一)国有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表1反映了泰安市近年国有、集体经济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每年新增劳动力途径的差异。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首先国有、集体经济部门从农村招收劳动力比重从2005年到2009年虽然逐年递增,但是依然没有其他经济部门从农村招收劳动力的比重大;其次,由于国有、集体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每年招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比例几乎都维持在新吸收劳动力的25%--30%之间;最后,国有、集体经济部门每年新增劳动力中调入人数比重虽然从2005年的30.68%降至2009年的14.13%,但是比其他经济部门3%左右的比重还是高出很多,这说明泰安市国有、集体经济近年新吸纳劳动力中,调入人员占了很大比重。(见表1)

在现有市场经济竞争逐渐加剧的前提下,国有、集体经济部门很多企业经济不景气,这就会导致国有经济部门企业出现大量冗余人员,而这些冗余人员又不愿离开国有经济部门。究其原因是泰安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解决从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问题,国有、集体经济部门的冗余劳动力之所以不愿离开国有经济部门,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一旦离开,之后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种现象将从如下两个方面提高劳动力的价格。其一,国有、集体部门的冗余劳动力不愿流出,而其他经济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形成其他经济部门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其二,国有、集体经济部门冗余劳动力会出现显性失业、隐性就业的情况,他们不愿脱离开国有经济部门,这无疑会增加国有、集体经济部门的非工资成本,比如社会福利保障的支出。

以上分析表明,国有、集体经济的冗余人员即会增加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支出,也会增加国有、集体经济部门的非工资支出,这会加速“人口红利”的消失,在泰安经济还没有很好转型时,势必会不利于泰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按单位性质分类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表2反映了泰安市近年按单位性质不同分类,人员平均年劳动报酬的比较,总体上看,2005年、2007年、2009年三个年份具有相同的特点。我们比较的三个年份,几乎每年都是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企业及其他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偏低。当然事业单位及机关平均工资较高与其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有关系,但劳动力市场歧视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事业单位及机关可以划分到我们前面讲过的一级劳动力市场,而企业及其他可以归为二级劳动力市场,通过前面理论分析,可以知道一、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会损失掉一部分社会福利,这将不利于泰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一。其二,在二级劳动力市场里工作的劳动力会以所谓“追求公平,平等”的名义要求自己的工资向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看齐,这就提高了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就上面这一点上说,按单位性质不同的形成的一、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会导致社会平均工资的提高,也会加速“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到来,不利于泰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表2)

三、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泰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针对泰安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国有、集体经济部门大量冗余人员不愿流动到其他经济部门就业的情况,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原来的企业保障顺利过渡到社会保障使国有、集体经济部门隐性就业人员保障利益得到落实,无后顾之忧,他们才能自由的从国有经济部门流动到其他需要劳动力的经济部门去就业。这样既能减小国有、集体经济部门的非工资成本,也能降低其他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成本。总体上看,可以暂时缓解“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二)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

针对泰安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把事业单位及机关划归到一级劳动力市场,把企业及其他划归到二级劳动力市场,这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无疑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关于一、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中的统计性歧视。对用人单位来说统计性歧视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原因,不可能依靠市场的竞争来消除,但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减轻统计性歧视:一是,寻找科学、廉价甄选工具;二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三是,政府关于反歧视政策的制定。

(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上面谈到的完善社会保障制以及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两种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政策在短期内可以促进泰安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经济增长点,调整要适度,以防劳动密集型产业倒闭,出现“刘易斯拐点”逆转。所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政策要适度,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的空间,这样有助于泰安市经济的长期发展。

摘要:本文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泰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了排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建立起统一、竞争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并制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合适政策。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加里.贝克尔.歧视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谭友林.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J].西北人口,2000(1).

[5]范雷.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6]韩秀华,陈雪松.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J].当代经济科学,2008(4).

篇4: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过度;大学生就业

一、关于“教育过度”的理论解析

“教育过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劳动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R.B.弗里曼(Richard B. Freeman)在1976年提出的。他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教育收益率下降,归因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一概念反映了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曾满超教授、亨利·列文教授等对教育过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们认为,教育发展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为“过度教育”:一是劳动者相对于其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不能实现其对于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劳动者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教育过度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2]

根据“教育过度”概念观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确实有很多方面能说明我国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过度现象。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我国的教育规模来看,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张运动,大学生供给量迅速增加,但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接近1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超过80%;从人才结构来看,虽然部分人才培养过多,但许多高级技工人才短缺。我国不仅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的比例小,而且受教育的质量也不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培养大量方方面面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我国存在的教育过度现象,并不是总量上的过度,而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教育过度。

教育过度理论提醒人们,在扩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时,必须处理好其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的关系。所以,在评价过度教育理论时,需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教育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相对过剩(结构过剩)与总量过剩的关系,高等教育是生存必须还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需要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教育过度产生原因的解释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发展形式,即工作竞争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阶级冲突理论,最终形成了以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系统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皮奥里、多林格等。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或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一级市场具有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升迁机会多等特点;二级市场工资低、条件差、就业部稳定、没有升迁机会。因此,劳动者接受教育只是为进入一级市场并提供给雇主一个培训潜力大的信号,而那些接受教育机会少的人则被认为培训潜力低,只能留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者不愿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而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人,即使想办法提高受教育程度,还是很难进入一级市场,最终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双向流动障碍。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过度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一样,也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分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有着典型的二元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传统部门劳动力市场和现代部门劳动力市场。[3]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大中城市,人们可以享受最新的信息资源,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众多的发展机会,而这些都是在乡镇及农村不可能达到的。所以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就业,但随着大量的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但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增加,一些热门行业对员工的需求甚至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形下,毕业生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也不愿去其他劳动力需求高的地区就业,这就出现了某些地区教育过度的现象。在现代部门,工作稳定且福利待遇好,是指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校和著名的外企;传统部门则是指一些私营企业。同样的道理,大批毕业生宁愿暂时不就业,也要挤进现代部门,以至于那些传统部门招不到人。同时,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双向流动性差以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制度性分割,毕业生一旦在农村就业就很难回到城市,这也导致了一部分毕业生宁可从事低水平的工作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和农村就业。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致使原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这些都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结构性的教育过度现象。

三、我国教育过度的表现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

回顾我国高校扩招的历程,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迅速扩大,“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通过对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统计(如表示)数据表明扩招10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面对如此严竣的就业形势,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它归因于扩招带来的后果。但是,扩招只是一个方面,就全国范围来看,仍然有很多岗位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校设置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体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比如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管理学科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学专业等;有的学校仍旧保留一些社会需求很少或没有需求的专业;这就人为地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我国教育、卫生、经济、会计四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70%,而对于国家工业发展继续的地矿类专业、能源类专业则跟不上发展,其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就业大学生出现高才低就、高聘低就现象

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由于毕业生不合理的定位,竞相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中争夺一个岗位,从而出现了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抢饭碗的“挤占效应”,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原本受过中级教育或上岗培训的雇员就能胜任的工作,一度要求雇用大学生,而这种岗位被具有大学文凭的雇员占据之后,用人单位则又要求雇用更高学历的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甄别功能,必然造成对人才的高消费倾向和严重浪费,同时教育过度的问题也会造成稀缺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目前正处在“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的阶段,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没有放在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而是一味地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众多学校争相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轻率地否定自己的专科教育特色,追求上本科专业,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学生本人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上本科院校,而较少考虑专科院校。[4]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中,又没有分清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把两种毕业生同时推向市场,这就造成了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出现“求研究生大学生易,求高级技师难”的局面,使得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

(三)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不均衡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尚不完善,所以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还表现为人才供给不均衡。一是工资高、福利好的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学历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一些私营企业、传统经济部门以及竞争大的行业则很难招到高学历的人才。二是大量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造成了这些发达地区的教育过度,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则相对不足。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同市场之间的流动困难,再加上我国存在的户籍制度和工资制度的约束、城市的就业歧视政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就业市场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毕业生通常都倾向于留在大中城市,且更倾向于正规部门就业。根据张香敏先生关于“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可以知道,32.37%的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目标,北京为27.67%,深圳为12.13%,之后是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而选择区农村、小城镇的学生不到总数的5%。

四、应对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因素,以及东西部地区的生活条件、福利待遇都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导致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才过剩,而中西部地区人才不足。所以,规范和发展二级劳动力市场,缩小与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差距,逐步实现两级市场一体化。在此过程中,政府则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完善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约束限制。制定有效地大学生就业激励政策,对于那些自愿去农村及中西部等基层就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在落后基层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可以放宽去城市就业的限制,这样就提高了大学生去欠发达地区就业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为跨地域流动的人才提供便利,最终实现全国人才市场一体化。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对劳动力需求的最大缺口应该在职业教育和专科人才培养方面。[5]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结构和更加开放的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6]一方面,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应体现出层次性,在重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不忽视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发展。分清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就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应用有合理的就业定位,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既有创新型的尖端科学人才,也有掌握精湛技术的高级技师。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要体现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学科结构的合理性影响着市场中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高校在开设一个新专业之前,要考虑的不是这门专业眼前是否热门,而是要根据市场提供的信号,以及自己学校的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灵活设定专业方向。

(三)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

在大学毕业生的头脑里往往都存在着一种固定思维,即一定要前往大中城市或发达的沿海城市就业,认为在那里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够体现自己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对主客观条件认真分析,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挤进一级劳动力市场。其实,在那些发达城市和经济条件优越的部门,人才济济,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即使有幸进入,也很难在那里崭露头角。相反,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毕业生的工作重心由注重外在条件转变到注重内在能力修炼。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毕业生找准自己的就业岗位,不管在哪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就业岗位已经成为稀缺资源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政府也应出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亨利·列文,曾满超.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26.

[3]高海榕.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J].学术探讨

[4]陈超.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9).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3,55.

篇5: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关键词:山东 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沿海经济省份,山东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来抓,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历经32年的发展,山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已接近千亿美元台阶,达到931.7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约46倍。因此,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6: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摘要: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为基础,根据山东省1995~环境质量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构建环境经济计量模型,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问题;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均GDP与主要环境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EKC关系.作 者:刘静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泰安,271000;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期 刊: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40(4)分类号:X834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计量模型

篇7: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山东经济发展研究

一、山东省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

我们以山东省物流市场为调查对象,为对比分析市场供求状况,我们设置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面向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另一份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前者主要从物流外包项目、实施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对第三方物流选择标准的重要性的认识、希望目前合作的第三方物流改进的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山东省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情况;第二份问卷与前一份问卷互相对应,从提供的物流服务项目、服务为客户带来的利益、对客户选择第三方物流标准的重要性的认识、未来计划改进的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山东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状况。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山东省工商企业物流运作现状、物流费用和外包比例、物流服务满意度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状况等。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主要集中于物流供需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本次调查中,共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工商企业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其中,290个企业不同程度地选择物流外包,以下主要根据选择外包的企业进行分析。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2份。

1. 物流服务项目

我们调查了工商企业已外包和预计外包的项目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已提供和计划提供的项目,两份问卷提供的选项数量和内容相同,调查结果见表1。

2. 实施物流外包的原因/TPL为客户带来的利益

我们向工商企业调查了其选择外包的原因,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调查了他们认为能为客户带来的利益。前者有12个选项,后者对应选取了前10个选项。企业可以同时选取多个选项,按每个选项被选择的企业数量比例统计如表2。

3. 选择第三方物流的标准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供了14项对TPL的选择标准,分别由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其重要程度,分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重要、非常重要5级打分。统计结果显示:工商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的标准不一,表3是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各项标准选择“非常重要”的比例:

4. 希望TPL改进的服务能力/TPL计划改进的服务能力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项,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工商企业希望TPL改进的服务能力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计划改进的服务能力。表4是双方对八项服务能力的选择比例:

二、山东省物流市场调查初步结论

1. 物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物流市场的发展受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国外物流市场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经过了单一仓储运输、储存运输等功能统一为物流、综合性全方位物流服务等三个发展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山东省物流服务目前还主要集中于仓储、运输等单一初级项目,对高层次的物流服务项目选择比例都较低,大多数企业的物流理念还停留在物流管理的初级状态,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服务的目的主要是节约成本,至于提高顾客服务、物流战略研究、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等方面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因此,笔者认为总的来看,山东省物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2. 物流市场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在对工商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和物流费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65%的生产制造企业和63.3%的商贸企业预计会在未来增加物流费用,物流需求总量较大。而目前物流自理的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在未来两年可能会接受TPL物流服务,已接受TPL服务的企业中有57.9%的生产制造企业和31.8%的商贸企业会增加物流外包的比例。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物流服务,并有意将其外包,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3. 物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虽然山东省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目前企业外包比例较小,36.7%的生产制造企业原材料是物流自理,商贸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态度则更加淡漠,物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工商企业对物流缺乏总体战略思考和规划,大多只考虑成本因素;其次,目前缺乏对物流市场的全面调查研究和对物流绩效的科学计量,导致物流供需不平衡,抑制了有效需求;而更重要的在于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难以完全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5%的生产制造企业和6.1%的商贸企业对现行物流运作很满意,超过80%的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拥有的设施设备较少,单据准确率和配送及时率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均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

4. 服务质量和信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命所在

从调查结果看,供需双方均意识到服务质量和信誉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至关重要,价格不是工商企业选择TPL的首要标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及时服务、对需要变化灵活应对的能力和较低的差错率,信守承诺的能力和总体声誉是TPL发展的保证。

三、发展山东省物流市场的对策

山东省物流市场处于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经济较为发达,国外物流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市场将会在今后几年取得长足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物流市场的发展依赖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成熟。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因此,政府的支持和调控对于发展物流市场至关重要,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部门负责物流规划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导入“绿色物流”理念,制定具有支持性、引导性和发展性的科学物流政策体系,规范和引导物流市场的发展。

2. 充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行业指导和自律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达与否是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物流中介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的职能。一方面,理顺中介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职责分工,将中介组织与政府彻底分离;另一方面,完善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信息发布,为企业提供咨询、协调、指导等各项服务,壮大行业的发展。

3. 强化市场意识,塑造市场需求与供给主体

一方面,扩大有效需求是物流市场发展的动力所在。应进一步对物流服务需求者灌输现代物流的理念,强化物流市场意识,使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从成本层面逐渐上升到经营效率乃至产品与服务质量的高度,增强企业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将物流外包的双赢理念,将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以拉动物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是制约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企业应抓紧进行物流设施的技术改造,搞好现有物流设施的整合与利用,树立先进的物流理念,加强商业信用,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从而引导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推动物流市场的良性发展。

4. 科学计量物流成本和绩效,为企业物流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物流成本和绩效的有效计量对考核物流服务效果、提高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至关重要。应进一步组织专家、学者和从事物流的专业人员进行物流成本和绩效计量的研究。一方面,改革现有会计核算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另一方面,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物流服务的直接、间接效益进行准确计量,以便了解物流外包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顾客服务的作用,从而帮助工商企业和TPL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促进物流市场发展。

总之,物流今后必然会在经济增长中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在中央和各级政府、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物流相关产业与服务企业以及各地各级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物流市场必将逐渐走向成熟和繁荣。

摘要:根据对供需双方在物流服务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山东省物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并在迅速发展,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和信誉。应继续加强政府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职能,积极培育市场供需主体,科学计量物流成本和绩效,以促进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供给,需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微博上友情的说说下一篇:宣传婚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