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业

2024-06-23

新型产业(精选十篇)

新型产业 篇1

1 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作支撑。我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力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加盟我县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共同出资组建了年制优质蚕种25万张的翁源县家宝蚕业有限公司, 创建了“广东蚕业科技创新中心”, 并以此为平台, 健全和完善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引进和推广“粤桑11号”、“283×抗10”、“粤桑6号”、“芙蓉×湘晖”等优良桑、蚕品种, 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地面条桑育、塑料折簇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综合防病技术, 降低了蚕农的种养风险和成本, 提高了蚕农的效益;普及产业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种养技术水平, 确保蚕农稳产、高产, 提高效益;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 以适应当今反复多变的市场形势, 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打下基础。

1.2 加大扶贫投入, 扩大产业规模

种桑养蚕既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又是企业壮大发展的根基。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 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 仍存在大量的贫困农民, 且具有潜力发展种桑养蚕业。为此, 公司在投入376万元完善5个小蚕共育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带动扶持1863户贫困户种桑8711.2亩的基础上, 2008~2009年继续投入扶持资金100多万元、免费提供2236万株桑苗给1102户贫困农民种桑4472亩, 使全县桑园面积达到3万多亩, 种桑养蚕总户数达5870户, 合同签订率98%以上, 蚕农售茧收入近7000万元。

1.3 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产业发展

为维护正常的种桑养蚕生产秩序, 保护蚕农最大利益和壮大茧丝绸产业规模, 促进蚕桑生产良性发展。公司牵头在原有的“翁源县蚕桑生产者协会”的基础上, 于2008年4月组建了“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 并将合作组织延伸到全县各重点蚕区, 先后成立了“三华八字陂蚕桑发展理事会”、“江尾新生鹿岭蚕桑发展理事会”等23个蚕桑生产理事会, 使社员分布全县各蚕区, 合作社会员已达4500多户。

蚕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理事会成员挂钩会员的管理、帮扶办法, 使生产和管理形成体系。形成在生产上, 实行统一施肥喷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规范;在管理上, 实行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合同文本、严格执行协会章程, 集“组织、生产、管理”于一体的蚕桑专业合作社, 有效地充当了桥梁纽带作用, 使企农关系更为密切, 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促进了产业的良性发展。

1.4 完善服务建设,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4.1 注重种养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为做好种桑养蚕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和解决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公司邀请省蚕研所的专家在各个种桑养蚕贫困村、蚕桑理事会巡回举办各种类型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讲座。同时每个蚕茧收购站配备蚕桑技术辅导员, 严格执行站长、蚕桑技术员“包片挂钩, 逐户跟踪”的管理制度, 深入种桑养蚕农户及蚕桑理事会进行技术指导及跟踪管理, 确保稳定、高产, 提高收入。

1.4.2 加强基地和小蚕共育配套服务建设

在推进茧丝绸产业化进程中, 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 出现了蚕农种桑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和缺乏饲养小蚕技术而大量倒蚕的现象, 严重挫伤了种桑养蚕农户的积极性。为此, 公司分别在江尾、龙仙、庙墩、新江、贵联等养蚕密集区建设了5个年共育能力达4万张, 配套设施完善的小蚕共育基地。解决了种桑养蚕农户的饲养小蚕的技术问题, 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收入。目前小蚕共育率已达到了80%。

1.4.3 建立鲜茧收烘数字化网络平台

为了使鲜茧收购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缩短蚕农的售茧时间, 公司于2009年初投入130多万元, 采取租用电信网络的方法进行鲜茧收购系统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 将分布于各个乡镇的20个蚕茧收购站进行联网, 集合了蚕农信息、收购动态、技术分析等管理板块, 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借助网络优势, 将种桑养蚕农户、企业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现从零散型管理到集合型管理的飞跃, 真正体现了鲜茧收购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解决了售茧排长龙的问题。

1.5 发挥扶贫龙头企业作用, 保障养蚕农户的利益

企业的壮大发展, 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而企业也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 产业才能和谐、持续发展。为此, 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保障种桑养蚕农户的利益。一是提价增效、稳桑。把最低保护价作为茧丝产业发展的根基之一, 进行保障种桑养蚕农户的利益。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造成茧丝价格严重倒挂, 对茧丝企业冲击很大。为保障种桑养蚕农户的利益, 稳定桑园面积, 避免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 在鲜茧收购价格上, 公司一直采用高价位收购, 2008年全年鲜茧收购价格平均在1010元/50kg, 较毗邻市、县高出300~400元/50kg, 种桑养蚕农户及蚕农直接受益1000多万元, 户均受益1700多元;二是实行售茧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种桑养蚕农户的积极性, 增加种桑养蚕农户的收入, 公司实行售茧奖励制度, 每年度蚕茧收购结束后, 依据各种桑养蚕农户当年交售蚕茧的数量, 按每50kg鲜茧20元的标准返还奖励给养蚕农户, 蚕农受益近100万元。

2 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体会

2.1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和稳定种植规模

茧丝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 最关键和最直观地表现在蚕农的经济效益上。通过企农紧密合作, 蚕农的经济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实行最低保护价, 使蚕农有了“定心丸”。公司和农户签订为期五年的《种桑养蚕合同》, 最低保护价由最初的500元/担 (50kg, 中准级) 提高到目前的900元/担 (50kg, 中准级) , 使广大蚕农消除了种桑养蚕的后顾之忧, 增加从事蚕桑产业的信心, 有效地保障了蚕农的利益; (2) 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了蚕农的种养水平。公司每年都邀请省蚕研所的专家到各蚕桑主产区的蚕桑理事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 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蚕农的种养技术, 桑蚕病害的发生率逐年下降, 单张产茧量逐年上升, 蚕农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3) 实施和推广小蚕共育, 降低蚕农饲养风险和成本让蚕农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小蚕共育率逐年上升, 由2003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09年的80%, 共育张平产量平均达到48kg, 比非共育户增加8~10kg, 蚕农张种可增收100~150元。 (4) 实行开壳仪评定级定价, 有效地激发了蚕农的种养技术, 使蚕农的思想观念从以前的养好养坏一个价, 向以质量要效益转变。与此同时, 公司注重收购管理, 制定了复评措施, 每天的复评价格允许在±3%范围内, 并采取对收购站进行超多少扣多少的做法。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收人情茧和压级压价的现象发生, 赢得到了广大蚕农的好评。通过上述措施, 激发了蚕农的种养积极性, 新桑扩种每年均有500~1500亩的幅度递增, 达到了壮大和稳定种植规模的目的, 夯实了茧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2.2 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不断增加投入,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使茧丝产业形成良性发展。企业从中亦可得到效益的回报。原料茧的上车率、解舒率和出丝率提高, 有效地降低了缫折和辅助生产物资的损耗, 提高了产能;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目前, 公司的产品质量由以前的B类丝提升到销售价格比B类丝高出1.0~1.2万元/吨的A类丝;产品类型的生产由单一的20/22规格产品, 增加到目前能满足市场不同规格需求的多类型产品,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县茧丝绸产业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以企业为龙头进行完善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公司在建立“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 完善了23个蚕桑发展理事会, 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特色, 稳定和增加蚕农的收入。依据各蚕桑发展理事会的蚕茧收购量返还经费回村以及采取赞助捐资的形式进行村道水泥路、自来水、沼气、文化室等工程建设, 从根本上改善蚕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提升了农村文化生活氛围, 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4 有利于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促进产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进行茧丝产业化建设中, 公司注重引导蚕农对剩余桑叶、桑枝, 蚕沙等废弃物的充分利用, 进行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建设。通过引导蚕农利用养蚕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桑叶、桑枝, 蚕沙等废弃物进行堆沤后作桑田肥田处理, 减少生产投入。引导蚕农利用蚕沙等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 通过政府、企业补贴和蚕农出工的办法, 带动了1000多户蚕农建起了沼气池。形成了环保型、节能型的“种桑———养蚕———蚕沙、残枝、残叶———沼气———沼气液、沼渣———肥田基肥”的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 符合建设生态型、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的新农村的要求。

中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篇2

新华社西安9月3日电(记者马述昆)在1至2日陕西榆林举行的“2009年陕西榆林新能源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为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方向把脉。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优化煤化工产业链,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振经济,并减少污染排放,可谓“一箭双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煤化工生产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说,中国能源消耗中接近70%来自煤的消耗,这造成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由于中国的能源国情是“煤多油少”,与会专家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中国的煤资源主要由地方政府控制,由于“GDP政绩”因素影响,各地方政府对传统煤化工项目的热情不减。而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争夺市场份额,也在“积极”扩大规模,这就造成了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挑战。

据悉,目前中国甲醇产能过剩约50%,电石、焦炭产能过剩30%以上。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举例说,2008年全国甲醇产能2092万吨,产量1100万吨,开工率不足60%,预计2011年产能将达3000万吨,此外还有拟建规划产能2000万吨。

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各地各企业应该抑制传统煤化工产业,而应该优化煤化工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这些新型煤化工产业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同时也是煤炭清洁转化的新途径。国家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提到要重点抓上述项目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新途径。

顾宗勤提出可以利用甲醇制汽油(MTG),为甲醇产能过剩问题找到出路,并且是从煤炭出发生产清洁汽油的重要技术路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行美表示甲醇制烯烃(DMTO)是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中国石油紧缺的问题。另外有专家建议大力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这种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建设新型纺织产业集群 篇3

海安县:产业链完整 后劲发展足

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县,纺织产业高度聚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2家,其中,7家纺织企业产值超10亿元,46家纺织企业超亿元。

据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介绍,2012年,海安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海安县不仅丝绸业全国知名,同时色织和化纤产品领跑全国。”卢忠平说。

“多年来,海安县委县政府把纺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纺织行业发展充满信心。”谢明表示,目前海安县的纺织产业不仅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同时还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希望海安县要继续抓住发展机遇,稳扎稳打。

“海安县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劲十足。”陈树津强调说,当前像海安这样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发展大有作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要从七方面来打造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实现产业和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要让广大中小企业享有公共服务权益;三是要建立诚信,打造品牌文明;四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五是要拥有固定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六是要实现产销结合;七是要继续提高纺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

盛泽镇:产业独具特色 竞争力强

在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盛泽镇,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初期单一丝绸化纤产品向纺机、装饰、家纺、棉布、产业用布、服装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在行业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目前盛泽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81亿元,占到本地区比重的94%,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作为盛泽地区龙头企业,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得到了陈樹津的认可。在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陈树津指出,宋锦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这种产品做大做好,并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拓宽产品的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纺织产业是盛泽纺织行业发展方向。在吴江久鑫织造有限公司,在厂房屋顶打造一个屋顶农场让陈树津大开眼界。陈树津表示,屋顶农场的做法非常有潜力,值得推广。

“盛泽纺织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谢明说,盛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集聚力高,同时一批批骨干企业正在逐步壮大。

陈树津指出,近些年来,盛泽在建设纺织产业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希望盛泽按照当前行业发展方向,继续稳步发展,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集群的标兵地区。

标准助力新型显示产业蓬勃发展 篇4

李克强总理在日前出席第39届ISO大会时强调,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新兴领域标准制定,依靠标准硬约束淘汰落后产能,要推动标准化与“中国制造2025”深度融合,满足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需要,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新型显示是信息产业重要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加快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以及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显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的重要力量,技术和产品研发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技术进步,标准为先。我国新型显示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显示领域的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EC/TC110目前已经发布的60项相关标准中有11项为我国主导,正在制修订的相关标准中有9项由我国主导,我国新型显示国际标准化工作成绩喜人。与此同时,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面板自给率快速攀升,显示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在某些新型技术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本土产业链不断完善。

本期“新型显示技术及标准化专题”,邀请国内显示领域权威专家介绍新型显示器件标准化工作规划,分析解读量子点显示、高动态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及标准化情况,以增进读者对新型显示技术的了解。

我国显示产业成果丰硕,但距显示强国的称号仍有一定差距。标准将在指导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新型显示领域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砥砺前行,为自主品牌的新型显示产业做大做强不懈努力!

新型产业 篇5

一、领导讲话流程

(一)、讲话台示意图(主席台领导座位十二位,最终人数、领导名单、座次由管委会确定)

(二)、确定领导发言者,立即由孙静送至无线话筒并负责开关。工作人员确保会场音响效果。

(三)、领导讲话完毕后,迅速撤掉座位(只保留四个座位,每个座位上放呈一支签字笔),收拾话筒,保持桌面整洁。此时,孙静指导礼仪1至8号按预定位置站位。

二、签字仪式流程

(一)、主席台示意图 孙静,签字礼仪负责人;

(二)、签字程序

第一轮:管委会与生物科技园签署合作协议1、2、主持人傅主任宣布仪式开始。

签字领导入座:韩主任(左端第二个座位,8号礼仪引导)、汪总(左端第三个座位,7号礼仪引导),此时1号礼仪做好上台准备。3、4、1号礼仪上台。

由孙静将1号礼仪托盘上合同放置两位领导面前(各两份)并提示签名处,韩主任、汪总分别签字,然后孙静示意两位领导交换签字。最后孙静将签毕合同整理交1号礼仪。1号礼仪走下台将合同交专人保管归位。(此时孙静、台上5号、6号、7号、8号礼仪迅速退至主席台侧边)

5、6、韩主任、汪总握手,合影。

由8号礼仪引导韩主任到右边第一个站位处等待第二轮签字,由7号礼仪引导汪总到主席台右侧休息等待第三轮签字。第二轮:管委会与国际低碳环保科技园签署合作协议。(请朱总、简总提前做好准备)

1、2、主持人傅主任宣布仪式开始。

签字领导入座:韩主任坐左边第一个座位(7号礼仪引导),朱总坐左边第二个座位(8号礼仪引导),简总坐左边第三个座位(6号礼仪引导)。3、4、2号礼仪上台。

孙静将2号礼仪托盘上6份合同先送至韩主任面前并提示签名处,完毕后送至朱总面前并提示签名处,完毕后送至简总面前并提示签名处。最后由孙静整理交2号礼仪,2号礼仪走下台将签毕合同交专人保管归位。(此时,孙静和台上4名礼仪迅速退至主席台侧边)。

5、6、韩主任、朱总、简总握手、合影。

7号礼仪引导韩主任退至刚才站位处见证第三、第四论签字仪式。

8号礼仪引导朱总退至主席台右边休息并等待第四轮签字。6号礼仪引导简总走下台就坐。(此时3号礼仪做好上台准备)

第三轮:汪总与意向入驻生物科技园代表企业三家签署协议。

1、2、主持人傅主任宣布仪式开始。

签约领导入座:汪总坐左端第一个座位(8号礼仪引导),其他三位领导从第二个座位由左至右依次入座。(5号、6号礼仪引导)3、4、3号礼仪上台。

由孙静将三号礼仪托盘上的4份合同送至汪总面前并提示签字处,完毕后送其他三家企业代表依次签字,完毕整理后交3号礼仪。三号礼仪走下台将合同交专人保管归位。(此时,孙静和台上4位礼仪迅速退至主席台侧边)。

5、6、汪总与三家企业代表握手,合影。7号礼仪引导汪总至主席台右侧休息。

5号、6号礼仪引导其他三家企业代表走下台就坐。

第四轮:朱总与意向入驻国际低碳环保科技园代表企业三家签署协议。

1、2、主持人傅主任宣布仪式开始。

签约领导入座。朱总坐左边第一个座位(8号礼仪引导),其他三家代表依次入座(5号、6号礼仪引导)。3、4、4号礼仪走上台。

由孙静将4号礼仪托盘上的4份合同先送至朱总面前并提示签名处,待朱总签毕后,依次送至其他三家代表企业领导签名,完毕后由孙静整理后交4号礼仪,4号礼仪走下台将合同交至专人保管归位。(此时,孙静和台上礼仪迅速退至台上主席台侧边)

5、朱总和三家企业代表握手,合影。

论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6

一、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的背景

产业化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一种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不尽相同。余方镇学者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及运作协调》一文中的阐述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按照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运转机制。余方镇认为: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经济合作组织子系统、农产品加工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组成的高级复合系统。

如果把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看成是传统农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其他系统相分割(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等)的局面,实现社会分工逐步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离的产业链接起来,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系统,使农业系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共包括七个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经济组织四个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技术、文化、信息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硬件系统不断向软件系统扩展,与软件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新”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相隔离的局面。它既体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也体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和旅游业在“三农”问题上找到了结合点。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强调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融入文化因素,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成为现代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动力源泉。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集合了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扩展、涉及更大产业链、更为高级的复合型开放系统。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系统不仅需要传统产业间的整合,而且需要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背景,不断扩展、涉及新兴产业,增强其“动态性”。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型”产业的系统。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更倾向于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系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探索——成都“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成都锦江区在东郊三圣乡建设成的5个农业产业化基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其中,“花乡农居”以观光、赏花为主题,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幸福梅林”通过展现以梅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将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主要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基地。“五朵金花”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对于“五朵金花”的模式,主要提法有两种:乡村旅游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两种提法经常被混用。其实,二者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将产业延伸至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因此,从产业化的角度,我们认为“五朵金花”构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即“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二)“五朵金花”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得到重视。锦江区在2007年通过的《成都市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7—2011)》中,将现代商贸、金融、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七大领域划定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将形成“一个核心、两条经济带、三大功能板块、四个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旅游休闲功能板块将以三圣乡为核心区域,不断探索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打造休闲旅游业集聚区。

“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农、农旅互补的新道路。它巧妙地将旅游业与农业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它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实现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完美结合,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五朵金花”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了农村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总体实力,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模式。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上文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按照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农业的发展融入了现代服务业,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并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农业产业化系统融入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等子系统的因素,将为农业产业化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并为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扩展、开放的复合型系统,其它城郊型地区在借鉴“五朵金花”发展经验时,应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同时,也要结合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区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新型产业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新兴产业业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 由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是印证一个民族存在的文化标识, 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当高楼大厦无法承载一个民族历史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非遗”承载的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十二五”规划纲要着重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施保护与开发, 这使得具有文明传承意义的“非遗”成为各地所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非遗”的保护和开发等问题。河北省“非遗”不仅为数众多还各具特色, 仅冀东地区就有“冀东三支花”、篓子灯、河北鼓吹乐等, 这些“非遗”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现代文明的持续挑战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 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讨其传承的途径及发展方式极为重要和非常紧迫。

随着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型和支柱型产业加以大力发展。在中国, 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文化产业在产业分类中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 因此, 适时适量地调整我国各产业比重, 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 是十分必要的。据此情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产业业态, 不但可以对“非遗”实施有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还可将其创新成为一项真正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 彰显其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一、河北省“非遗”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一直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方针。“十二五”规划期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重点提出, 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问题讨论。河北省“非遗”不仅为数众多还各具特色, 仅冀东地区就有“冀东三支花”、篓子灯、河北鼓吹乐等等, 都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韵味, 在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代表性。同其他地方的“非遗”一样河北省的“非遗”也经历过鼎盛和繁荣时期, 但在现代文明的持续挑战和西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冲击下, 其受众群体日益稀少, 因此, 保护和开发“非遗”, 找出其传承与发展的复兴之路, 使其成为一项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 彰显其经济价值, 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对我国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提升我省乃至全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创新

当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型和支柱型产业加以大力发展。在我国, 虽然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对于正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意型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中国来说, 研究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 关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准确把握, 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着重提出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 始终处在不断生发、传承、变异和创新的运变之中, 将其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整合构建形成新型产业业态, 不但有助于其的传承和发展, 更有利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整合构建形成新型的产业业态研究

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目前,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 打破旧有机制, 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为指导, 以文化产业的创新理念和运作为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必经之路。文化产业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 各地方受人、财、物条件的制约, 发展水平还不均匀。把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对各地还都是一个新鲜的课题, 其双方面结合所构建的新型产业业态更是一个新的领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整合构建形成新型的产业业态, 势必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 赋予“非遗”一定的经济属性, 经过市场运作, 在市场经济中彰显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反之, 只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规模, 保持传承, 合理利用, 构建形成新型的产业业态, 才能使我省文化产业不断创新、融合, 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1.遵循市场机制, 扩大消费群体。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 大力构建发展新型的产业业态, 寻找文化产业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我们既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本身的特点, 又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其方向和方式, 努力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业态。

首先, 我们要关注分析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对于音乐文化产品而言, 主要表现为因地域的不同而引出的音乐文化的差异。我省地域广阔, 音乐类非遗不仅为数众多还各具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造就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音乐类“非遗”, 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开发不同地域不同方面的“非遗”来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构成差异化的产业业态, 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整合发展, 形成双赢甚至多赢效应。

其次, 文化产业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 其特殊性, 决定了效果和价值的难以确定性。现今社会, 宣传媒体、宣传方式众多, 利用广告、网络、媒体等手段, 把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增进其了解,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和最大价值。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对与“非遗”有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 培养艺术消费群体, 为新兴产业业态的发展打好基础。

2.依据政府政策引导, 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业态。近几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特别重视。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整合构建形成新型的产业业态。

文化产业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地方、各级相关单位、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 统筹规划。这其中, 政府必须调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转变职能, 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尺度, 通过制定音乐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规划和产业政策,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来保证新兴产业业态的健康持续发展。来引导其进行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和利用方面, 政府起着必不可少的政策引导作用。政府可以有选择地扶持有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的“非遗”, 鼓励有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有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音乐文化产品和音乐文化服务,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 把商业元素和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 推进音乐文化的创新, 开辟新的文化产业市场, 实施精品战略, 构建新型的产业业态, 提高文化艺术产品质量, 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3.加强基础研究, 支持创意创新理念, 积极有效的培养创意人才。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就必须要更新理念, 开拓思路, 多方面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要使新型的产业业态健康良性发展, 就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找出创新点, 不断打造新兴的具有民族性文化产业业态, 拓展发展空间, 促进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集智力资本与高科技于一身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构建所形成的新兴产业业态, 应有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参与进来, 因此应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是活化非遗的主要方式。虽然现在人才培养途径日趋多元化, 但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仍然需要而且必须有效的利用和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目前, 我省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与音乐文化产业相关的课程较少, 专业的单一性, 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更不要说对新型文化产业业态的研究。把文化产业和“非遗”类课程同时引入高等院校并纳入其教学体系, 以高等院校的专业性、学术性来保护、挖掘、整理, 创建独具特色的音乐类非遗的理论研究和有一定规模的艺术创作体系, 以专业的视野来开发新型的文化产业业态, 才能使其具有更大规模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 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 并规模化发展。

目前, 对于“非遗”很多地方政府处于盲目申请, 忽视保护的状态, 而如何对“非遗”进行真正的保护, 使其能够真正传承下去, 很少有人去研究。同样, 在文献及研究领域国内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研究和论述可谓百花齐放, 但将其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构建新型形成新型产业业态的研究几乎是零。这方面的研究是符合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的, 也是对“非遗”进行保护的必然趋势, 它必将在推动我省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推进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是提升我省乃至全国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辛儒, 王颜林, 金剑.继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 2009.6.

[2]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8.6.

[3]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 2008.24.

[4]王咏.非物质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J].东南文化, 2009.5.

红安新型产业园区林地保护利用对策 篇8

1.1 地理位置

红安县属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带, 位于湖北省东北部, 鄂豫两省交界处, 地跨东经114°24′~114°50′, 北纬30°55′~31°35′, 东邻麻城, 南接新洲, 西与黄陂、大悟两县毗邻, 北靠河南省新县。

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区位于红安县南部, 东至倒水河东岸, 南起武合铁路, 西邻县南西干渠, 北止大金山北缘东西沿线。园区土地总面积10638hm2, 其中林地面积2250hm2。围绕县委、县政府设定的林地保有量目标, 园区林地保有量1333.3hm2, 占园区国土面积的比重在10%以上, 达到12.5%。

1.2 园区范围

自2010年12月16日红安新型产业园开工以来, 按照“工业园区化, 园区产业化, 产业集群化”的理念, 以气吞山河、披荆斩棘的气势快速推进园区土地平整。近两年来, 经过三次调整, 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从18.5 km2扩展到106km2。2012年11月调查第三次调整的范围显示, 园区土地总面积10638hm2, 其中林地2250hm2, 占21.2%。园区辖高桥镇、觅儿寺镇、八里湾镇、太平桥镇4个乡镇39个村。其中高桥2个村, 具体为董家田村、占家堂村。觅儿19个村, 具体为茶庵庙村、分水岭村、张胡家村、黄家岗村、柏树岗村、周家楼村、凉亭村、郑家岗村、凤凰山村、栗林岗村、王槐村、尚古山村、董家湾村、柏林湾村、新集街村、依河墩村、杨家田村、夏家寨村、栗子园村。八里16个村, 具体为刘明秋村、袁家岗村、望家田村、中和司村、小金山村、卓旺山村、东边田村、王家岗村、陡山村、毛张坞村、八里湾村、大河畈村、陶家田村、许家田村、向家湾村、凉亭岗村。太平2个村, 具体为毛岗岭村、张长冲村。

1.3 园区目标

经过红安县委、县政府反复调查研究, 集体讨论决定, 未来8年, 提出打造“千亿园区”目标。这个目标是速度与质量、壮大规模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统一的目标, 是一个自我加压、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也是一个奋力赶超的、必须确保的目标。 园区面临政策叠加的机遇, 产业转移的机会, 产业集群的优势, 食品饮料、融园家具、轻纺服装、和平家居、汽车零部件、经凯模塑、中红机电、现代服务业 (含知音动漫、振鑫物流) 八大产业集群计划总投资1148亿元, 预计5~8年建成后, 预期产值为4500亿元, 是“千亿园区”建设的坚实产业基础。

1.4 园区交通概况

园区选址于红安县南, 极得武汉大交通之便, 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组成现代化主体交通网络。园区紧邻“一环” ”两港”, 距离武汉市中心40km、武汉外环红安出口25km;离武汉天河机场52km、武汉火车站25km、长江阳逻集装箱专用码头30km;横贯“两高” (武麻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 “两铁” (沪汉蓉高速铁路、京广、京九的联络线) ;靠近“三高” (京珠、沪西、大广三条高速公路) “四道” (106、107、312、318四条国道) 。

园区背靠汉口北家具产业商圈, 从红安高速公路出口到中国家具CBD相隔仅仅22km, 17min便可直达, 大大缩短了产销链, 完美呈现出就近生产, 就近销售。

2 园区森林资源现状

2.1 森林资源面积

根据调查结果, 园区林地共划分1528个小班, 面积总计2250hm2。按地类分, 乔木林纯林1659hm2、乔木林混交林41.9hm2、人工矮化乔木林1.5hm2、竹林1.8hm2、疏林地74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14.6hm2、其它灌木林地7.3hm2、未成林封育地26.5hm2、未成林造林地126.7hm2、采伐迹地4.6hm2、林业辅助生产用地1.5hm2、宜林荒山荒地186.1hm2、其它宜林地4.5hm2。

2.2 森林资源蓄积

园区现有森林资源各类蓄积111846.2m3。按地类分, 乔木林纯林108062.4m3、乔木林混交林2207.8m3、人工矮化乔木林26m3、疏林地1222.9m3、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316.9m3、其它灌木林地0.5m3、宜林荒山荒地9.7m3。

2.3 优势树种面积蓄积

园区林地中现有优势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湿地松、杨树、板栗、油茶等。

3 园区林地保护利用对策

3.1 保护目标

围绕县委、县政府设定的林地保有量目标, 切实加强对有林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灌木林地的保护。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园区林地保有量1333.3hm2, 占园区国土面积的比重在10%以上, 达到12.5%。属于名山和有纪念意义的山体必须保留;需要绿化的重要地段 (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两旁以及规划建立公共活动场所附近的山林) 只要是林地必须保留;有影响的山林和林相整齐保存完好的山林根据需要尽量保留。据此, 园区规划保留的林地总面积为1294hm2, 蓄积64561.1m3。

根据生态区位, 对园区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分级, 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保护等级。

Ⅰ级保护林地是园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包括倒水河两岸、园区范围内的几处名山 (大金山、小金山、五头山、凤凰山、尚古山、木鱼山、大如山) 。总面积877hm2。

Ⅱ级保护林地是园区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 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包括武合铁路旁、武麻高速公路两旁。总面积201hm2。

Ⅲ级保护林地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包括倒水支流、一级公路、阳福公路两旁。总面积162hm2。

Ⅳ级保护林地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 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总面积54hm2。

根据划分的保护等级, 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

Ⅰ级保护管理措施:实行全面封禁保护, 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 禁止改变林地用途。

Ⅱ级保护管理措施:实施局部封禁管护, 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 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 禁止商业性采伐。除必需的工程建设占用外, 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 禁止建设工程占用森林, 其他地类严格控制。

Ⅲ级保护管理措施:适度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 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 限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重点商品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

Ⅳ级保护管理措施:限制采石取土等用地。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 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

3.2 健全管理机构

成立县南林业分局, 负责保留林地林木的林业技术指导和管理, 负责县南区域 (包括高桥、觅儿、八里和太平四镇) 的林政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各级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合力。

3.3 制定目标考核责任制

县南林业分局主要负责人要对园区内的林地保护管理负总责。把全面保护林地、加快宜林地植被恢复, 培育复层、混交、异龄林, 作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 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3.4 探索管理新机制

用地单位对其用地范围内规划要保留的林地, 实行租赁制, 用地单位必须与园区管理处签订租赁合同, 标明四界, 并用1∶10000的地形图勾绘四至和面积。租赁期限与租赁单位征用土地的使用时限同步。租金标准为:前10年20元/年·hm2, 以后每10年在前10年的基础上增加10%;租金结算方式是一年一结, 在每年的12月底结清。

3.5 加强保护力度

通过严格林地用途管制, 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违法占用林地等措施, 如出现林地林木损毁的情况, 管理责任人必须立即制止, 并迅速报告园区管理处和林业主管部门。如因租赁单位管理不善, 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 除追究其管理单位的管护责任外, 还应责令其恢复森林植被。

3.6 合理利用林地

根据园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园区保留的林地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 加大投入力度、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 积极引导将保留的林地建设成为符合休闲和度假的生态旅游地, 鼓励建设高标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 建设宜居环境;加强园区生态林和农田林网建设, 构建生态屏障。

摘要:分析了红安县新型产业园的现状及森林资源情况, 提出了园区保留林地的保护利用对策, 为探索产业园林地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安,新型产业园,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北京:国家林业局, 2010.

[2]余学武.“千亿园区”支撑红安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2-12-18].http://www.redhongan.com/2012/1218/27558.shtml

贵州省新型建材产业一路高歌 篇9

据悉, 近几年, 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 在建设“5个100工程”等重大发展平台的推动下, 新型建筑建材产业一路高歌, 快速发展, 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 目前贵州省共有建筑企业1 668家, 从业人员82万, 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20%。近3年, 全省建筑业提供农民工工资2 400亿元。建材产业总产值突破1 000亿元, 进入千亿级产业, 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目标。

坚守“两条底线”, 培植后发优势, 省委、省政府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 将其纳入五大新兴产业, 培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产业, 正是贵州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的选择。贵州省能源资源富集, 具有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用于水泥与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矿探明储量36亿t, 潜在资源量约有360亿t。

营造油茶防火林带促进新型产业发展 篇10

1 河源市森林防火工作概况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 是典型的山区市,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森林火灾危害严重, 防火形势非常严峻。近几年来, 河源市森林防火工作得到了加强。全市拥有较完善的森林防火组织机构, 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森林防火组织体系, 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日常防火工作, 基本达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事有人办、责有人担的防火工作要求。由于生产生活用火和森林状况、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各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加上河源市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 形成了河源市森林防火工作的特殊性, 森林火灾依然防不胜防, 一旦遇到持续高火险天气、农忙季节或人为活动频繁时段, 森林火灾就频繁发生, 并且逐年呈急剧上升之势。

2 河源市森林防火特点

2.1 火源点多面广, 管理难度大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林权制度改革以及公休假期的增多, 人们进入林区进行生产经营或旅游度假越来越频繁, 随之而来的灾害性火源成倍增加, 加上林区居民居住分散及传统的烧田埂杂草、上坟烧纸、祭祀焚香、燃放鞭炮等不良习俗, 更增加了火源管理难度, 森林火灾往往是防不胜防。

2.2 林内可燃性物质载量大, 火灾隐患严重

封山育林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各项生态工程的成功实施,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也使林内可燃性、易燃性物质载量大大增加, 火灾系数不断加大, 森林火灾隐患日趋加重, 已成为引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重大隐患。

2.3 气候的不利变化, 使防火期延长

2012年冬季出现的长期冰冻天气, 林木折损严重, 林内可燃物大量增加, 林区火灾隐患加大, 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造成较大损失,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气温升高、旱灾频繁、干旱期延长等使重点防火期逐渐延长, 可至整年。

2.4 保护对象多, 防火涉及面广

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 大型水库、重要河流干流源头, 各级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均具极高的保护价值, 都是森林防火重点关注对象。

2.5 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河源市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大部分, 山峦起伏, 地势陡峭, 地形复杂, 山区交通极为不便, 一旦发生火情, 组织扑救十分困难, 指挥不当还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3 河源市森林防火基本措施

为防范森林火灾, 河源市认真贯彻各项森林防火法律法规, 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森林防火综合应对措施, 如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 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 大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 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等, 有效地提高了森林防火工作效果。但是, 由于引起森林火灾的因素很多, 森林火灾的危害还很严重。绝大多数的森林火灾为人为火源引起。人为火源是指人类生活、生产用火所引起的森林火灾。如烧荒、烧木炭、烧防火线、烧田基草、乱丢烟头、野炊取暖、上坟烧纸、小孩玩火、呆傻人玩火等。野外用火点多、面广、线长,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基本方针, 积极管住祭祖火、地边火、烟头火、生产火等各种火源;将火源隔离在林区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林火阻隔就是利用林区公路、防火线、防火林带和河流、湖泊等障碍物及不易着火的生物阻隔林火的蔓延。发挥林火阻隔网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最好的方法是积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建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 切实改变森林防火的被动局面。

近几年来,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受到了各地重视, 各地建设了一些以木荷等不易燃树种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 取得了防火、经济、生态、社会效果, 防火效果尤为显著, 如2001年12月连平县元善镇新龙村发生的森林火灾, 因有一条1999年营造的生物防火林带阻隔, 直接保护了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上万亩的森林免受火灾危害, 挽回经济损失2000万元。但是, 由于木荷等树种生长期长, 经济效益低,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难以为继。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的关键在于寻找生长周期短, 经济效益高的新树种。油茶可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新的主力树种。

4 河源市油茶种植发展情况

4.1 油茶种植现状

油茶为常绿小乔木, 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茶油质量好, 为南方重要的食用油, 经加工后, 可作工业和医药原料, 还有许多副产品, 可以综合利用。油茶树寿命长, 适应性强, 丘陵、山地、沟边、路旁均能生长, 不与粮、棉争地;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农药,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油茶不仅能绿化荒山, 保持水土, 是一种常绿阔叶树, 叶厚革质, 且树干光滑能起防火作用, 因此, 也是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

据统计[1], 河源市现有油茶2.816万hm2, 约占林地面积的2.3%。其中龙川县1.2万hm2, 和平县7333.3hm2, 东源县6666.7hm2, 连平县1000hm2, 紫金县733.3hm2, 新丰江库区426.7hm2, 源城区暂无较大面积的种植。比较集中的产区有龙川县、和平县及东源县, 其中龙川县的黄石镇为市级油茶专业镇。专业发展油茶种植的公司有东源县大地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东源绿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龙川县山林开发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成功开垦新种油茶产业基地5个, 面积约466.7hm2, 主要分布在东源县的柳城镇, 龙川县的义都镇、黄石镇。有油茶专业合作组织13家, 其中东源县有6家, 龙川县有4家, 和平县、连平县、紫金县各有1家。

4.2 油茶种植的品种

油茶的主要品种是上岗仔、赣无2号、红光油茶、红花油茶和白花油茶等。由于管理粗放, 投入不足, 技术相对落后, 且多数地区把油茶当作天赐之物, 存在只取不予的现象, 亩平均产油量较低。种苗方面, 全市只有龙川县兴办了2个油茶苗圃基地, 每年可供应苗木1.5万株左右, 大部分油茶种苗需从外市引进。

4.3 油茶种植的条件

油茶适应性强, 在海拔7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地生长良好。红壤、黄壤以及p H值在4.5~6.5的酸性、微酸性的土壤均可正常生长发育, 在碱性土壤条件下不宜种植。油茶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光照, 阳坡的油茶较阴坡油茶产量高, 含油率高, 低丘坡向对油茶产量的影响不大[2]。

河源市位于E114。13′~115。36′, N23。10′~24。47′, 海拔较低, 多丘陵、山地, 属山地丘陵地区, 是典型的山区市。有土地总面积15.58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2.13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7.3%。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 p H值在4.2~6.5, 多为酸性、偏酸性。年均气温19.5~21℃, 年均降雨量1500~2200mm, 年均日照2000h左右, 年均无霜期300d左右。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属亚热带气候。

依据温度、降雨、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土壤类型、酸碱度来看, 河源市符合油茶生长发育所需条件, 适宜发展油茶种植。但也存在不利因素, 如山地坡度较大, 部分地区海拔较高, 可利用发展油茶的土地资源有限, 客观条件不允许大规模发展。

4.4 油茶种植的效益

通过到龙川县赤光镇实地调查, 根据当地一些油茶种植户的反映, 选种当地优良的白花油茶品种, 种植后的第五年进入丰产期, 亩产油量达15~30kg (产量低于湖南、江西等地优良无性系品种的40~50kg, 但品质比湖南、江西等地的好, 市场竞争力也比他们的强) , 管理好的林地亩产油量超过30kg, 平均产油20kg, 按当前市价50元/kg计算, 平均每667m2产值达1000元, 每667m2可实现林农增收700元以上。油茶树终年常绿, 花果满枝, 对绿化、美化国土有独特的效应, 科学经营油茶林又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 同时, 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 对二氧化硫抗性强, 抗氟和吸氟能力也很强。据测定, 油茶在氟污染源200m处叶中含氟量达1000ppm以上时, 还能正常生长, 在污染区栽植2个月后, 1kg干叶可吸收3.7kg, 因此, 油茶还具有净化空气的独特功效。

综上所述, 以油茶为主要树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 是切实可行的。

5 推广营造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的措施

5.1 推广种植油茶, 推动生态建设

在所有的造林项目中, 在林区边缘的20m内, 要设计种植油茶。所有防火线, 要补种油茶。所有花炮厂周围、高速公路、铁路20m内, 要补种油茶。要尽快建立以油茶为主要树种的生物防火林带网络, 将火源隔离在林区之外, 将失火限制在可控之内。大力推广油茶种植技术, 积极选育高产稳产的油茶新品种, 办好油茶栽培技术培训班, 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

5.2 培育优良品种, 促进产业发展

加强与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等措施, 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原则, 抓住种苗质量与栽培管理两大关键因素, 加快建设油茶苗圃基地, 培育大量优质种苗, 为油茶生物防火林带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5.3 加大资金投入, 增强发展后劲

5.3.1 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

对苗圃基地、培训、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等给予适当的补助。

5.3.2 捆绑使用项目资金

明确将有关项目的扶持资金捆绑使用, 凡是能够套上油茶防火林带的尽量向油茶防火林带倾斜。

摘要:分析河源市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其特点, 提出建设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措施。

关键词:森林防火,生物防火林带,种植油茶

参考文献

[1]河源市油茶种植调研报告[R].2012-4-10.

上一篇:PFI项目下一篇:小型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