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2024-06-12

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共5篇)

篇1: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利华

产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兴工强县,重在园区。要实现兴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工业强县、园区兴工”之路,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机制,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使太平产业园区成为兴文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明确园区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打造园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的基础和导向。要依托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思路。

(一)加强分类指导,在产业布局上定向。按照“突出特色、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一区三园”(太平园、仙周园、玉屏园)的园区发展模式,增强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太平园(位于太平镇和莲花镇,规划面积为20.0平方公里)要充分发挥川滇黔结合部和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重点围绕煤硫采掘业,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煤炭、硫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煤化工、硫化工等精细化工业,辅以物流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项目,千方百计吸引相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努力建设重化工基地。仙周园(位于仙峰苗族乡和周家镇,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要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打造以煤、硫采掘业为主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与太平园形成原材料互补。玉屏园(位于玉屏乡,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要抓住紧邻长江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新型化工业和建材业基地。

(二)培育支柱产业,在产业规模上定位。要发展产业集群,按照“三高一低”(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低污染)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抓好以煤、硫、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园区工业建设。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服务生产性工业,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兴文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现实的选择。要树立发展中小企业,树立分工协作、集聚增效的观念,把中小企业作为兴文工业集聚发展的突破口,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裂变扩张,培育发展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

(三)促进科技创新,在优化结构上定型。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强力引擎,把科技创新型产业作为发展的先导产业。我县煤矿一度因安全因素,几乎全部面临关闭停产,在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后,2009年终于走出了低谷,得到了省市的认可。我们要以此为鉴,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内引外联,建立企业研发、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人才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以统筹发展为目标,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产业园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打造园区平台,努力构筑城乡经济高度融合、工农联系高度紧密、三次产业高度协调的新型园区发展格局。具体说来,发展园区经济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新村建设相结合。要坚持用园区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用园区就业吸纳农民,用园区科技力量培训农民,全面建设新村。具体来讲,要用足用活新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实现“三个一批”:按照市场化需求,围绕粮肉、果蔬、竹木等优势产业,发展园区加工型经济,带动一批品牌型的订单农业生产基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扶持飞龙食品、康泰集团、长征针织、经久铸造等一批龙头企业进园区扩大生产,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园区发展与农业集约经营的对接。

(二)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功能提升并举,把产业园区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产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太平镇、莲花镇、玉屏乡要以现有建制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城镇规划建设范围,形成集镇加工业带的发展态势。要坚持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并重,建立灵活机动、高效节约的土地使用机制。要坚持园区产业规划与特色产业培育并行,依靠产业园区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发挥园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的“洼地”效应,带动城镇扩张和功能完善,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

(三)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项目是园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载体,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园区建设,一方面要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凡属省、市、县重点工程,都要尽可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凡是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都要优先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要以项目招商为牵引,大力实施“出路和希望”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以情招商、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和拉动园区经济,靠项目优化结构,靠项目增加效益,靠项目增强后劲,靠项目加快发展。

三、以强化机制为支撑,提供园区发展保障

完善机制是园区发展的保障。因此,要突出创新带动,增加资金扶持,依靠人才促进,努力构建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政策机制引导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创新“引路”。要优化财税政策,探索县、乡两级财政分成体制改革,提高园区在新增地方税收中的分成比例,从根本上让利于园区,壮大园区及所在乡镇本级财力,增强园区滚动发展

能力。要优化土地政策,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吸引高科技、高产出、高税收项目入园,鼓励园区组建开发公司,以开发园区存量土地和资产为资本,面向社会进行滚动开发。要完善激励政策,建立招商引资的奖惩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全县上下投身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优化征地安置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医保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二)完善人才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人才“兴业”。首先要满足人才需求,既要专业技术上的高精尖人才,也要熟练工人;既要研发、生产环节上的人才,也要管理、销售环节上的强将。其次要加快人才建设,要走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园区在吸纳人才方面的作用,引进一批园区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第三要支持人才创业,要鼓励战略投资者、城市企业经理人到产业园区投资创业,引进“老外、老乡、老板”,为他们营造宽松舒适、安全和谐的创业环境。

(三)完善投入机制扶持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投入“强身”。实行“适度性负债、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逐步加大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园区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产业发展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股份制融资、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

(四)完善环境机制保护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环境“支撑”。我们要通过财政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吸纳人才和技术、园区建设用地优惠等建设政策环境,通过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建设市场环境,通过政务公开、代理服务、环境测评建设政务环境,通过诚信教育、民主管理,文明创建建设诚信环境,致力打造“平安园区、诚信园区、和谐园区”,着力营造一种积极有为、奋发向

上、亲商护商的园区投资氛围,着力营造一个文明开放、诚实守信、平安和谐的园区发展环境。

篇2: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来源: 西乡县中小企业促进局 作者:杨显英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驱动因素,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城镇化反映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和作为社会过程的城镇化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县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小,城镇化体系不完善。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有效地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同时为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变为为非农劳动力,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县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工业规模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推进工业化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县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通过股份、出售、兼并等方式陆续对全县所有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基本实现了“国退民进”,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工业企业的主力军,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了勃勃生机。

1、工业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33亿元,同比增长14.9 %,工业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县GDP的15.5%。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73亿元(含省属企业县电力局1.06亿元),产销率达96%。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行业4个。新上和技改企业400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627户。

2、工业支柱逐步形成。我县工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拥有制药、化工、采掘、建材、电力、机械加工、食品、酿造等多个行业。2009年,医药化工、茶叶食品、机械建材等六大支柱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6.2%,占业务收入的92%。

3、园区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抓住汉中市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的机遇,依托县内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编制了总体规划,成立了“一区三园”建设指挥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被陕西省确定为100个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之一。目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1.68亿元,总体框架基本形成,部分已建设到位,入驻规模企业达18家,解决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现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200余户,其中一部分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扩张愿望日益强烈。我县唯一一家出口企业——西玛机床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开拓美国、伊朗等国外市场。随着全国500强企业江苏雨润集团投资4.5亿元建设的汉中福润200万头生猪产业化加工项目的投产,预计年产值达27亿元,实现利税近1亿元,将进一步拉长畜产品加工链条。全国水泥30强企业陕西尧柏特种水泥公司投资4亿元建设的日产2500水泥生产线于年底投产运营,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3000万元,吸纳就业人员300个,将成为建材工业

园的核心产业。

5、结构调整趋势日益显现。全县中小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一大批县域中小企业从传统的建筑、建材、商贸等行业,向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拓展。龙门式高速CNC数控雕铣机床经省级评审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防盗门窗、地毯清洗机获国家发明专利,陕南绿茶公司乌龙茶多次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午子仙毫、午子绿茶获陕西名牌产品,鹏翔商标创出陕西省著名商标,陕西午子绿茶公司、县茶叶公司、陕南绿茶公司等先后被省政府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6、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在重点乡镇中,城关、堰口、杨河3个乡镇营业收入超过亿元大关。在重点产业中,以茶叶、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户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在重点骨干企业中,19业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4户企业年纳税突破200万元。在重点行业中,9户茶叶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9001和GB/T1963.1—2005等质量认证、无公害食品基地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目前西乡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弱弱、城镇小县、财政穷县依然是基本县情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工业化的步伐。

1、工业总量小,占比偏低。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2%,和汉台、勉县相比,总量、速度均处末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73亿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6%。

2、企业规模小,效益较差。2009年全县规模工业仅20户,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3505万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亏损达700余万元。

3、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一是工业投资结构调整缓慢。工业投资呈现出显著的重工业化倾向,轻工业投资明显不足,轻重工业投资比例不协调。工业投资主要投向仍然是建材等资源依赖性行业,不利于推动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传统产业比重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涉及21个行业大类,19个行业都属传统行业,产业层次低,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企业占相当大比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电子信息产业尚为空白。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户。

4、研发投资少,竞争乏力。按照国际一般标准,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企业就将缺乏竞争力,低于2%,企业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主要分布在饮料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有科技活动人员60余人,研发投资640万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2%,处于较低的水平。科研投资少,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大众化,缺乏新特产品,产品更新慢,市场竞争力差。

5、信息化建设缓慢,水平较低。由于我县工业产业层次不高,起点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突出,全县仅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设备,没有专业的网络人员,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本。

三、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从国内外经验看,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已把“工业强县”、“资源富县”作为实现我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此举必将极大地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魅力茶乡、秦巴水城”建设目标。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为城镇化建设打造支撑平台。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活动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规则,通过国际互联网宣传企业、咨询信息、洽谈商务已成为企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利用现代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佳手段。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在我们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阴霍的情况下,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信息化建设硬件投资,及时掌握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2、以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我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先导,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发展机械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工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一是立足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基础产业。从实际出发,结合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按照“压缩、淘汰、限制、提高”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医药、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形成产品开发、产品升级、市场自然垄断的良性循环。二是积极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机械、电子、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改变我县工业经济过度依赖资源的局面。三是重点发展特色优势行业。发展特色经济既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谋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应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目标取向,围绕特色资源,加大要素聚集力度,大力发展有优势、有潜力的果蔬加工、畜牧产品加工、茶饮料开发、环保型建材工业等,并做好仓储物流服务。围绕旅游业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突出地域特色,加强保护和扶持,形成县域特色经济。

3、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按照市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骨干龙头企业,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且适宜加工的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立一批与企业需求相配套的有规模、有特色、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粮油、果蔬、畜禽等优质原料基地。另一方面要以畜牧业、蔬菜业、果业的加工转化为重心,充分利用茶叶、畜禽、蚕茧、油菜籽、樱桃、花椒、木耳、马铃薯等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尽可能地延伸农业产业链,多环节增加附加值,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抓好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紧密连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把基地作为加工的“第一车间”,把农民直接组织到大生产体系中,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切实把涉农工业的技术含量、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搞上去,实

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形成加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的产业格局,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

4、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又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城镇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城镇化落后必然阻碍工业化,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使城镇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互动发展。把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镇公用设施滞后的“短板”问题,完善城镇配套功能,使城镇日渐成为投资成本的“洼地”、项目聚集的“高地”和企业发展的“福地”,实现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大上工业项目的目标。抓住省上推进100个重点镇建设的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水东新区和“两河四岸”建设步伐,把工业发展与搞好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入园,促进经济连片发展,逐步形成符合产业政策及本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和企业群体,并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城镇群,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确保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以园区建设承载工业化。工业园区建设是是二、三产业协调的载体,是县域工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投资软硬环境的体现,加快园区建设正当其时。要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长规划、短开发”、“富规划、穷开发”,对园区的总体规划、发展用地、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建设、路网布局、“三废”治理、配套设施等都要整体考虑,超前安排,特别要注重扩大产能后对交通及管网容量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注重产业区、功能区、生活区的合理布局,搞好配套设施,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把入园企业建设成园林式企业,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靓点。由县政府统一征地,定价出让给入园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或依托城投公司实施园区开发建设,制定和完善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对企业用地、土地价格、规费收取及环境、人才、奖励等制定完善的规章并予以公示,做到公开透明、依法有序,同时加强园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6、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工业化。高污染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注重研究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的刚性依据,坚决遏制高耗能行业项目建设,从源头上杜绝新增污染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落后企业关停力度,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工业体系,加快由资源依赖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发展模式,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为目标,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经济模式,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以全面创新加速工业化。经济学专家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认为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任何一个产品都有被老化淘汰的一天,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回顾我县一些已经倒闭的工业企业,除体制原因外,大多数都是因没有创新,或是没有持久创新所致。

我县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把技术作为一种战略要素来对待,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把科技优势、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形成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科研开发体系,以精促强,以强促大。同时还必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从经验管理、家族式管理向市场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转变,向管理要效益。

8、以优秀的人才队伍加快工业化。企业的生存发展固然要以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本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支撑是人,人才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资源,是能带来最高利润的“商品”,谁拥有了人才,谁会进行人才的经营,谁就会也为最后的赢家。我们要积极培育人才资源,不拘一格地广揽人才,创新用人机制,坚持用环境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要不遗余力地抓好经济型、招商型的党政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技能型的人才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奖励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凝聚到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上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充分挖掘人才潜力。

篇3: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1 株洲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近年来, 株洲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 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评比中, 继2007 年后连续五年获得“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 称号。区、县、园区和企业考核均榜上有名。且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规模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2 年, 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消费能源总量为439. 4 万吨标煤, 同比下降5. 7% ; 单位 ( 万元) 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大降低, 同比下降为17. 7% , 降幅与去年同期比提高6. 3 个百分点, 比预定降幅10% 的目标超过7. 7 个百分点, 全面、超额实现了全年节能目标[4]。

第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大。株洲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湖南省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规定,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 明确目标责任, 优化政策环境, 密切协调配合。重点将电力、煤炭、水泥、有色等14 个行业的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县 ( 市、区) 和相关企业, 严格按政策要求的内容和时间进度开展工作, 坚决拆除过时落后设施、设备及装置, 极力防止落后产能转移、搬迁[4]。如2007 - 2011 年, 株洲市共关停污染企业123 家, 淘汰落后生产线113 条,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 个, 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00 多个, 限期治理工业废气污染项目183 个, 已拆除工业烟囱257 根[5]。

第三、 “两型产业”进展顺利。2012 年, 株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42. 90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 8% ; 全市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铅排放强度分别为4. 82 kg、0. 67 kg、4. 77 kg、0. 15 kg和0. 22 g[6]; “两高一资”产业比重下降为39% , 比2006 年下降23 个百分点[5]。

2 株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株洲在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中,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 株洲的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产品、工艺、技术等与绿色要求差距较大; 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显不足; 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生产要素约束刚性加紧。今后的新型工业化又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新挑战。

2. 1 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新要求

在所谓的后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极具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 既为我国继续实施 “走出去”战略, 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 积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 在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对株洲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也无疑将会形成新的压力。

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也出现新趋势。首先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加快, 产业转型升级因而有了巨大空间。 “十二五” 期间,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 , 实施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极大地提升居民消费预期, 从而将有力地促使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这使我国产业持续发展有了广阔的市场潜力。然而, 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将会节节攀升, 因此, 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将会愈来愈大。其次是我国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将为株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契机。但是, 我国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 “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株洲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2. 2 全球化的生产方式与科技创新的要求

第一、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加剧。柔性生产、虚拟制造等将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具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的国际竞争新格局, 既为我国企业利用全球要素资源,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可能性。同时, 又因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其国际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 并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占据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因而对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增加其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孕育着新的机遇。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我国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虽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必须及时抓住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 强化战略部署和统筹谋划, 才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一定的先机、赢得某种优势。然而, 它们的创新体系和机制已经相当完善, 其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前瞻布局敏锐快捷, 抢占新的制高点的竞争已白热化, 这对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使得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又一次掉队, 从而继续沦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的可能性将越发增强[7]。

2. 3 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不断加大

一方面, 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 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为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创造良好环境, 也将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 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惊人。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的日益增强, 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 株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7]。

3 推进株洲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的路径思考

株洲的产业转型尽管在产业的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等方面的转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并取得相应的成效。但与 “绿色”、 “低碳”等要求还较远。我们所推进的新型工业化, 也还只是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种平衡, 努力控制环境与生态的恶化。如何摆脱目前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需要探寻产业转型的新路径。株洲的产业转型目标是 “绿色、低碳、创造”, 实质上就是要通过生态化和知识化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来实现株洲的产业转型。

3. 1 生态化 ( 产业转型) 路径

3.1.1产业生态化及其基本要求

绿色或绿色经济是产业生态化的标志或综合体现。产业生态化既是21 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也是我国 “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是遵循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理论体系, 充分、综合应用生态、经济规律和一切有利于资源节约、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与尽可能减轻生态环境损害、或者是能够使环境系统承受排放的现代性科学技术以及系统工程方法,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分解和还原机制, 从而实现以资源 ( 原料、副产品、信息等) 的循环利用为纽带进行产业链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系统形态的过程。产业生态化, 将促使经济系统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产业在系统内部分别承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并通过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网络整合, 达到闭环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以实现自然、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生态的充分保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公平和谐等总体目标。

这样的产业生态化就是真正的产业转型, 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 可以说是一种产业革命。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的以某种技术为标志的产业革命, 而是一种产业系统及其相关综合技术的创新与飞跃。因此, 它要求在宏观上, 需要重新调整或创新现有产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协调所有产业在生态、经济和工艺技术等各方面的复杂关系, 不断促进产业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人力和价值的良性循环, 以达到产业系统的动态平衡,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同时, 要求在微观上, 首先需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方式, 大力提倡和鼓励绿色、健康、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力戒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和浪费。其次需要大力推动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以各种方式创新技术, 不断提高经济主体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 努力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低的排放为社会提供更好、更环保、够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3. 1. 2 产业生态化的基本特性

第一是生态性、系统性。即生产区域产业系统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一种产业系统的生态开发模式, 既要求一定区域的产业系统本身的生态化, 又要求区域产业系统与当地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实现高度融合, 从而形成经济、技术、社会、自然于一体的系统化、生态化实体, 即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社区之间的充分紧密合作, 达到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的不断优化, 实现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 (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等) , 以获取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综合效益。如国际上的一些生态产业园的建设, 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范例。所谓的绿色核算体系就是建立在这种生产区域产业系统化、生态化的基础之上的。株洲的绿色要求应该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是耦合性、循环性。即各企业、行业之间在横向上必然是强耦合关系, 而不像长期以来的株洲许多企业之间缺乏关联。在纵向上则必须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一般地, 现有产业的生产过程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生产流程往往表现为单一的 “原材料———产品———废物” 的线性关系, 这就是导致到目前为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 废弃物的过量堆积, 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基本根源。产业生态化则是从根本上破除这种简单的线性流程关系, 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不同企业和行业之间横向的耦合, 形成共生、共享、协同的紧密关联, 前后延伸以及拓宽产品、生产、工艺、技术链条, 使原来的废弃物、污染物通过各种 “分解者”, 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 建立一种比较复杂的、闭路的从 “原材料—产品—废物—再生 ( 分离、分解、再造、再使用等等) ( 相当于新的或者别的原材料) ”的非线性的循环关系, 从而达到物质、能量的循环、高效、无害化利用。

第三是功能性。一直以来, 我们讨论经济发展, 产业调整等等问题, 都是以 “产品” 为基本前提。似乎离开了产品, 一切都无从谈起, 也好像会成为空谈。从而企业围绕产品的生产、销售、利润转, 政府则以企业的产值、税收等等做文章。企业、政府几乎陷入产品、利润、GDP、资源紧张、环境、生态恶化的单向通道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而产业生态化是一种系统化的生态化的思维模式, 系统化、生态化的关键是企业之间的功能关系, 企业生产、销售产品, 实质上是完成、实现某种功能, 只有系统的功能关系建立、完善起来了, 单个企业的功能才能实现, 产品才有用途, 资源才能充分高效利用, 生产过程才没有废弃物或实现无害化。近几年, 不断强调服务化或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株洲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已被上下共识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就是很好的证明。

3. 1. 3 产业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是生态与整体最优原则。生态遵循的就是整体性、系统性、最优化。任何局部的、片面的优化都会影响生态系统, 直至破坏生态系统。每一个企业或产业都是经济、社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嵌入在整个地球大生态系统之中, 而以往的企业或产业行为在总体上或平均水平上都是违背这一生态原则的, 否则就不会有现在的恶果。产业生态化的这一原则要求企业或产业在发展及调整、创新过程中, 谋定、找准、坚守自己的生态位, 从生态全局、系统、长远的最优化出发 ( 破除个体或局部的、短期的最大化) , 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与策略, 追求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与效应。

第二是竞争、共生、自生、再生相结合原则。所有企业、产业、区域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既是竞争的关系, 也是共生的关系, 还有自生、再生的关系。既要充分竞争, 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 又要和平共处、共存共荣。需要摒弃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和方式, 通过不断创新、另辟蹊径、谋求或寻觅新的生态位实现自生或重生。产业转型的竞争、共生、自生、再生相结合原则就是不要简单的淘汰、浪费、重大损失的过程, 而是力求演进、优化、升级, 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和利用。

第三是循环经济原则 ( 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原则) 。循环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 如食物链、水循环、碳循环等。循环经济是生态循环性在经济系统中的体现和运用, 它对经济、产业发展提出了整体预防、全生命周期、生态效率等环境战略和策略。主要表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方面: 即在保障生产和消费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 以预防而不是 “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来减少或避免废弃物的产生; 再利用一是延长产品和服务时间强度, 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利用产品, 避免产品过早、过多地成为废物和垃圾; 二是尽可能多次、多层分级利用物质, 包括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 ( 包括有害物) ; 通过对废弃物 ( 包括有害物) 的回收、综合利用、再循环, 将废弃物 ( 包括有害物) 再次变成资源, 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株洲的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提高、推广[8]。

3. 2 知识化 ( 产业转型) 路径

在被称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知识化时代, 知识化对于产业转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此无需讨论。这里只是提出应该也可以将知识化作为产业转型的一种路径来对待, 如评价或评判产品、产业的标准是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 而不是产品的一般质量。一方面, 知识和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传统产业能够升级、转型,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知识产业弥补了传统产业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产业投入高、产出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陷。如温家宝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列举: “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高、浪费严重、效益低。化肥和农药用量大, 既污染环境, 又影响食品安全, 主要问题是有效利用率低, 目前都不到40% , 发达国家已达到60% ~ 80% 。我国一方面严重缺水, 一方面很多地方还是大水漫灌,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也不到40% , 发达国家已达到70% ~ 80% 。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仅在20% 左右, 发达国家已达到80% ~ 90%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率仅为0. 3∶ 1, 发达国家能达到4∶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主要还是生产传统加工品, 深加工、新产品少。这是我国农业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转化增值, 关键要有科技支撑。”[9]株洲不仅是农业的科技、知识化程度不够高, 就是工业, 也还要加快转型, 主要是依靠科技和知识。

株洲的知识化产业转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已经规划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千亿轨道交通制造产业集群已有相当基础, 但知识化、科技含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在核心技术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 在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化程度更高, 则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又如航空产业集群还刚刚起步, 知识化、科技创新的要求极高, 也更为紧迫。

第二是创意产业和服务业。创意产业需要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知识性内容为主, 知识化要求毋庸置疑。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 在知识化时代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及新的文化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又是株洲产业发展的薄弱点, 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 2% , 对株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0. 1% ; 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 5% , 其增长幅度远低于全市GDP与服务业增长水平, 只有2. 9%[10]。因此, 瞧准机会、着力培育、发展这些知识化的新产业, 对于加快株洲产业转型就是一个杀手锏, 如引进深圳华强集团公司打造4 个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是改造与升级传统产业。株洲的传统产业一直是株洲经济的支撑, 多年来的改造与升级已经使得株洲的传统产业有了新面貌。连续五年获得全省 “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与知识化产业转型的形势仍然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知识化的投入还不够高, 如职工的教育培训投入、产品研发投入、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投入等。以2011 年为例, 全市完成投资总额849 亿元, 增长35. 6%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8. 2 亿元, 增长24. 8% , 而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只有397. 8亿元, 增长仅为17. 2% 。2011 年, 株洲市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21 亿元, 增长33. 3% , 虽高于同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支出的增速, 但该支出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 07% , 比上年仅提高0. 14 个百分点。而且研发经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 占比达90% 的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 ( 全市的) 25%[11 - 12]。可以说, 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正处于艰难之中。

4 加快株洲产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4. 1 强化生态理念, 提升生态认知

生态化产业转型, 需要各生产和消费主体以生态规律和理念进行自我调控和规范, 为此, 人们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工业文明朝生态文明迈进, 这是人类对自身、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革命。即生态文明将规范着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发展, 蕴含着尽可能地节能降耗、善待生态和环境, 健康快乐地享受有限度消费的价值观。只有生态文明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使我们跳出 “重增长、轻发展”、 “高消耗、高污染” 和 “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泥潭。因此, 需要大力进行全民环境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 增强、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等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需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其生态文化, 全面、深入地融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家庭及个人。并自然地成为政府进行决策、学校确立育人规划、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家庭和个人进行日常消费决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不断增强人们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 提升对资源、环境、生态价值的认知水平。

4. 2 规划生态产业体系

株洲的现有产业, 很难说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 无论是三大产业, 还是各产业内部之间都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 按照生态规律、生态经济的基本要求, 必须进行总体规划。一方面需要调整、改造现有产业及其产业内部的相关功能, 使其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另一方面, 需要创新、创立新的产业, 增加、补充新的产业功能, 使得现有产业形成有机联系或完整的产业链。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建立与完善, 节能环保产业的开发等, 即围绕株洲现有产业从上下游或产业内部进行功能配套、完善服务等。这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在短时间完成, 需要政府的总体规划指导, 各行业协会的具体规划及相关企业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落实。不仅是产业及其关系上需要规划, 还有空间布局上也需要相应的安排, 以及在相关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总体设想等。

4. 3 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株洲已有循环经济试验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应该可以成为推广的经验, 尽管目前有清水塘区域整体绿色搬迁的设想和规划, 但其他区域及产业、企业仍然有必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技术、工艺的调整、改造与创新。也就是说, 无论是企业及其内部, 还是产业及其内部, 抑或是区域及其内部, 都有可能和必要开展循环经济的活动。只是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改造升级工作, 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在开展循环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 4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加快株洲产业的生态化、知识化转型, 政府一方面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规范、指导、引导, 即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另一方面, 还需要约束、监督、监管企业的经济活动。除了加强对现有资源、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执法外, 还要完善相应的针对产业的生态化、知识化转型的具体制度, 以促进企业进行有利于生态化、知识化的转型, 约束、监督企业不利于生态化、知识化转型的各种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龙, 彭智勇.新型工业化还是新型现代化——对全球能源、生态危机的回应与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27 (2) :6-10

[2]李变花.全球产业转型的总体态势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21 (11) :5-9

[3]孙智君、周滢.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习与实践, 2012 (3) :36-46

[4]罗高亮, 2012年株洲市规模工业节能降耗全面实现年初目标[EB/OL]. (2013-01-30) [2013-03-10].http://www.zztj.gov.cn/ninfo.aspx?Nid=4184

[5]刘彦弘.长株潭衡岳新型工业化进程比较分析[EB/OL]. (2012-12-07) [2013-03-10].http://www.zztj.gov.cn/nInfo.aspx?nid=4116

[6]刘彦弘, 2011年株洲市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EB/OL]. (2012-03-02) [2013-03-10].http://www.zztj.gov.cn/ninfo.aspx?Nid=3774

[7]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EB/OL]. (2012-01-18) [2013-03-10].http://www.gov.cn/zwgk/2012-01/18/content_2047619.htm

[8]程宇航.论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 (6) :80-86

[9]温家宝.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EB/OL]. (2012-07-02) [2013-03-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02/c_112335725.htm

[10]刘爱民、邹巧.株洲市2011年服务业发展报告[EB/OL]. (2012-06-28) [2013-03-10].http://www.zztj.gov.cn/nInfo.aspx?nid=3951

[11]刘彦弘.2011年株洲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EB/OL]. (2012-05-24) [2013-03-10].http://www.zztj.gov.cn/nInfo.aspx?nid=3918

篇4: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和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推进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

(一)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推动城乡工业布局规划的贯彻实施

认真抓好《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制定和完善促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指导区(市)县抓紧制定完善工业布局规划,确保建设用地中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的工业发展。积极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标准厂房出租方式供应土地(厂房);利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支持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和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大力探索中心城区近远郊区(市)县联合共建开发区的新机制,根据实际将乡镇工业点尽量归并集中到区域中心镇。引导各区(市)县和各区域中心镇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投资小的劳动密集型和特色工业,形成错位聚集发展,切实增强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实现城乡产业递进和分工

按照《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鼓励有关区(市)县抓住中心城区产业转移机遇,主动承接东郊和中心城区的 搬迁企业,搞好企业搬迁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尽快发展壮大。通过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使中心城区的一般加工业扩散到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心城区则集中资源用于新型产业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实现中心城区、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的产业递进和分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和提高城镇就业水平。

二、围绕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强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培育,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一)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发展壮大城乡产业集群

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集中政府可调控资源,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利用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各区(市)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工业布局规划、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补贴,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向县乡延伸产业链,带动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紧密结合和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成都农业资源(含中草药)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进程,拉长农业生产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及农民向市民转变。

(二)强化工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推动块状经济形成

将工业招商引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区(市)县,形成全市上下抓招商的合力。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工业招商引资项目统筹协调机制,按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对各乡镇归并到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统筹协调、集中落户、利益分成,推动乡镇经济共同发展。指导和帮助各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按照各自产业定位和现有优势,加强产业链招商,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块状经济。

(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落实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贴息政策,加大对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的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促进县域工业生产工艺、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中药材深加工、服装、鞋类等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将成熟技术向区(市)县和乡镇的企业进行快速扩散的有效通道,提升县(市)区工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优势,抓好鞋业、服装、家具、农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

三、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名牌产品、企业人才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企业发展一体化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实施规模扩张,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将自身技术和生产能力向区(市)县和乡镇的企业扩散,延伸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城区建设总部经济区,大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设立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加强名优产品研发,充分利用成都农产品、中药材资源优势,推动一批农产品和中医药名优产品的形成和发展;实施企业人才战略,加强乡镇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培训,支持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强化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城乡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

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城乡企业改革调整一体化

(一)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优化城乡企业组织结构

加强对地处区(市)县和乡镇的中央、省、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支持企业通过深化改革盘活存量,做大做强,带动县域经济和区域中心镇的发展。加强对区(市)县国企改革的指导,确保国企改革调整任务年内完成。落实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做好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加快企业生活区实施社区化管理步伐。配合做好在蓉军工企业和省属企业改革,推动军工企业与城乡经济有机融合。

(二)加快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引导区(市)县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咨询、贷款担保、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利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较好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引导和支持各区(市)县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为大企业、大产业协作配套服务,按“专、精、特、新”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促进区(市)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开发有市场潜力的小商品进入城乡大市场。

五、营造工业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工业发展环境一体化

(一)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城乡物流体系形成

加快成都物流基地、西南物流中心、航空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各区(市)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建设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构建连接国际、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通道,扩大本地产品销售途径,增强产品市场渗透能力。通过加快物流业发展,进一步缩短城乡时空距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与产品的快速流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工业发展承载力

加快成都电网改造力度,对有条件的区(市)县自筹资金垫资加快电网输变电工程建设给予贴息支持。科学合理地研究和调整电价结构,支持较边远的乡镇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开发水电。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实施与成都工业布局规划相适应的公路、电力、天然气、铁路、航空等配套规划,推动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域中心镇的供电、燃气、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工业发展承载力。

(三)搞好工业环保和节约用地工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围绕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建立一批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的环保工程和项目。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乡镇转移。全市力争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2007年降到0.85吨标煤,2010年降到0.8吨标煤,废物资源利用率2007年达到94%,2010年达到95%。严格执行《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项目用地投资定额标准》和《成都市城市工业用地分类及工业项目建筑规划管理暂行技术规定》,规范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提高工业土地利用率,做到有序和节约用地。

(四)搞好软环境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篇5: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潮汐能,潮汐发电新技术,潮汐利用产业化

1 概述

21世纪全球面临化石燃料匮乏危机, 我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净进口国, 对进口油气的依赖性已达40%以上。潮汐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与常规能源发电站相比, 潮汐发电没有水力发电带来的淹没损失, 运行中不消耗燃料, 也没有核电站可能产生的辐射污染。因此, 应积极发展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 将其作为基本负荷电站, 发挥多能互补的潜力供电,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潮汐电站的单位千瓦造价较常规电站高, 且发电具有间隙性, 不能在系统中替代工作容量, 只能起重复容量的作用。但潮汐电站优点显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能源可靠, 可经久不息地利用, 且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②虽有周期间隙性, 但具有规律性, 可准确预报并有计划纳入电网运行;③通常离用电负荷中心较近, 不必远距离送电;④无淹没损失、移民等问题;⑤水库内可发挥水产养殖、围垦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受现时开发技术水平的限制, 潮汐发电的成本远高于常规电力, 这也是近年来潮汐电站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国外大型潮汐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3 000~4 500美元, 潮汐电站的投资比河川水电站的投资高2~5倍, 我国潮汐电站单位千瓦投资也比河川水电站高2~3倍左右。因此, 为推动潮汐发电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必须首先找到降低潮汐电站建设造价的有效途径。

2 降低潮汐电站造价的技术手段分析

潮汐电站工程建设造价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两部分, 其造价之和要占总造价95%左右, 其中机电设备造价约占50%~60%, 土建工程造价约占40%~50%, 因此要降低潮汐电站建设造价, 必须从降低其土建工程造价和机电设备造价入手。近50年来, 工程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将潮汐发电产业化的研究。目前常用的降低造价的技术有:研制高效并适应海水腐蚀的灯泡贯流式及全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机组采用新兴的硬塑料来代替钢材、水工建筑物采用新型的预制浮运钢筋混凝土结构、浅海地区挡潮坝采用新型的橡胶坝代替混凝土坝闸、采用免围堰施工新技术等, 同时结合交通、滩涂围垦和水产养殖等发挥潮汐电站的综合利用效益, 分摊部分工程投资, 增强潮汐电站的经济性。

2.1 潮汐电站机组选型及降低机组造价措施研究

由于灯泡贯流式转轮具有高单位转速、大单位流量及水力效率高等特点, 是双向发电的潮汐电站的最佳机型;全贯流水轮机组具有结构更加紧凑、运行更加稳定和运行维护容易等特点, 适合于只要求单向发电的潮汐电站。

降低机组造价的有效途径包括减少叶片、简化结构、优化布置、替代材料和批量生产等方面。潮汐发电站中, 水轮机组占的比重很大, 要降低潮汐电站机电设备的造价, 必须简化水轮机结构。而简化水轮机结构的最大潜力是简化其调节机构的导水机构。研究表明, 取消活动导水叶, 增设少数固定导水叶, 保留转叶调节的水轮机结构, 可以大大简化机组结构, 显著地降低机组造价, 对水轮机的水力特性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至于环量的形成, 可借助于固定导水叶造型设计来取得, 停机问题也可由桨叶关到一定位置来解决, 完全断流问题可利用进口闸门的改进来解决。从水轮发电机组总体布置方式考虑, 水轮机通过齿轮增速器与发电机连接, 可大大提高发电机转速, 缩小尺寸, 降低成本;另外, 用高转速发电机代替低转速发电机, 灯泡体尺寸随之减小, 机组轴间间距亦减小, 使电站厂房体积减小, 从而降低电站造价。利用潮汐电站的超低水头属性, 为大量采用非金属替代材料以降低原材料费用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 潮汐发电未得到成规模的开发也是影响潮汐发电机组的生产规模和效益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有标准化系列设计的中小容量机组进行批量生产是降低机组造价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技术改进措施, 可减少水轮机组重量的20%~25%, 潮汐电站总造价可以降低15%左右。与灯泡贯流机组相比, 由于全贯流机组采用定浆转轮和简单的发电机结构, 机组造价可进一步减小10%左右。

2.2 潮汐电站的浮运法施工技术

浮运法施工又称免围堰施工, 是先在施工船坞中预制好建筑物的浮运结构并安装好部分设备, 再由水路拖运至该建筑物所在地, 定位并沉放到经水下处理的建筑物地基上, 然后继续浇筑其上部结构或安装其他设备。

当潮汐电站的坝址位于严寒气候地区或位于人烟稀少、交通困难和偏远的海岸地区时, 采用浮运法可使潮汐电站各主要工程的施工从条件恶劣的坝址转移到条件良好的沿海工业中心;使用浮运法另一优点是可缩短工期, 即在坝址做水下基坑准备的同时可在预制场进行潮汐电站浮运混凝土块体结构施工。潮汐电站兴建中采用浮运法施工可以解决许多工程难题, 虽然也有其自身难点, 但一般均可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并缩短工期。

浮运法施工的关键技术包括预制场地的设置, 沉箱的预制、拖运、沉放以及水下地基处理。由于浮运法施工技术具有免修围堰、工期短和投资少等优点, 故在河床式水电站、码头、海上采油平台、过江 (海底) 隧道、桥梁和水闸等工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浮运法施工技术在潮汐电站的应用, 可避免在深水中及在易遭受风暴潮威胁的坝址修建昂贵且复杂的围堰, 从而可使工程造价降低25%~30%。

2.3使用橡胶坝代替混凝土坝以降低土建工程造价

潮汐电站大都是建造在水面较为开阔的港湾或河口地带, 除主流部分较深外, 其余多为浅水及淤积较深地带, 因此拦水坝都是较长的低坝。为增大纳潮量, 需较长的近水泄水闸, 其发电水头低, 机组直径大、台数多, 厂房尺寸要求也较大, 加上海水腐蚀性强、基础软弱、淤积深和海域宽阔潮水涨落频繁等原因, 使建筑物对防腐、防冲刷及其坚固性的要求较高。潮汐电站的基础处理难度大, 拦水建筑物 (除浅海部分外) 都必须采用混凝土, 厂房和近水泄水闸则要求钢筋混凝土和钢闸门, 使土建工程造价增高。

橡胶坝是一种低水头薄壳柔体新型水工结构物, 向圆筒形橡胶坝袋内充气或水使之鼓起挡水, 在不需要挡水或泄水时, 把坝袋倒伏而泄水。由于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运行方便, 目前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荷兰、日本以及我国均有使用, 以日本使用较多, 约有200多座。世界最大的橡胶坝是意大利横跨利多航道的橡胶坝, 全长900米, 高15米, 坝袋总重为2 000吨。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50座橡胶坝, 其中以辽宁、广东应用较多。目前国内最高的橡胶坝已达6.5米, 单跨长度达132.5米。潮汐电站为低水头、大流量电站, 其挡水建筑物大坝、泄水闸和围堰等也多为低水头, 而橡胶坝的性能可以满足潮汐电站的建设需要, 利用橡胶坝代替潮汐电站中的拦水坝、泄水闸和施工围堰是完全可能的。

一般潮汐电站的围堰工程造价占土建工程的30%左右, 如果在围堰工程中采用橡胶坝和浮运法、沉箱法相结合的方式修筑, 并在橡胶坝设计时考虑先期用于围堰, 电站建成后即作主坝长期使用, 则施工围堰的投资完全可以降低至占土建工程的20%以内。

总之, 潮汐电站工程采用橡胶坝代替钢筋混凝土坝、闸坝和施工围堰, 可以降低工程总造价的15%~17%左右。

2.4 大力发挥潮汐电站综合利用效益

潮汐电站一般地处海湾, 并常结合滩涂的围垦利用等一并兴建, 其综合利用效益体现在一坝多用、围垦造田和海产养殖等方面。潮汐电站工程的综合利用, 不仅会增加经济效益, 而且还会大幅度降低工程单位投资。因此, 潮汐电站应以水库、堤坝和岸滩为依托, 提高除发电以外的综合效益, 包括水产养殖、围垦海涂、改善交通及发展旅游等多方面。浙江的乐清湾与雁荡山风景区相邻, 现雁荡山山脚在低潮时大片滩涂裸露, 景观单调, 若在此修建潮汐电站, 建库后便会形成长年山水相映的景观,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潮汐电站的建设若能与海港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相结合, 也可以提高综合效益。以法国朗思潮汐电站为例, 电站建成后, 高水位比天然潮位降低了0.5~1.0米, 原波涛汹涌的朗斯河三角湾变成了平静的湖泊, 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场所;此外, 通过700米长的坝顶公路连接城市, 使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了30千米, 每年从坝上通过的汽车达50万辆, 综合利用效益显著。

3 我国潮汐发电前景展望

我国的海域辽阔、海岸线长, 大陆海岸线在18 000千米以上, 加上6 500多个海岛的岸线, 岸线长度超过32 000千米。据对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200千瓦以上的424处港湾坝址的调查资料表明, 我国的潮汐能蕴藏量为1.1亿千瓦, 经济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2 179万千瓦, 年发电量624亿千瓦·时。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已建成了8座潮汐发电站, 其中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三位, 具有双向抽水、双向发电的工况, 建成近30年来运行状况良好, 为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利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浙、闽、沪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 也是常规能源短缺的地区, 就其归属的华东地区大范围而言, 工农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 而常规能源占全国的比重是煤炭为6.8%, 陆上石油为16%, 水力为3.6%, 能源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之相应的是, 浙、闽、沪地区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的92%, 装机规模在5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潮汐电站库址均在该地区。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领域中提出了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制定了到2020年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的目标。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相关可再生能源法规的不断完善, 经各方面、各部门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 在不远的将来潮汐发电必将蓬勃发展起来。

潮汐能发电具有可再生、清洁和可预报等优点。经过多年来对潮汐电站建设的研究和试点, 潮汐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潮汐利用产业化进程将逐步加快。

参考文献

[1]李允武.海洋能源开发[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2]沈祖诒.潮汐电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3]赵雪华.我国开展潮汐能源开发研究的意义和设想[J].东海海洋, 1986, 4 (1) .

[4]徐锡华, 阮世锐.潮汐电站设计导则[J].国外水电技术.1991 (1) .

[5]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6]黄祖珂, 黄磊.潮汐原理与计算[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描写我的弟弟的下一篇:我爱我的故乡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