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2024-06-19

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篇1: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实施四大举措 实现四大目标 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麻城市公安局

今年以来,我们将信息化建设确定为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发展的唯一途径,加强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举全警之力,集全警之智,实施四大举措,强力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全局上下大建设,实现公安信息跨越发展。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四项建设”的龙头,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

(一)强化组织保障。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以“两办”文件转发了《关于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将信息化建设由部门工作提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市委书记李开寿、代市长杨遥多次带领市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建设局、招投标办等部门负责人到我局召开座谈会,现场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先后四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五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若干事项。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政府办、政法委、财政局、公安局、电信局、联通公司等单位及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赴孝感、丹江口、杭州等地学习警务信息化建设。7月27日,市委常委会形成会议纪要,要求要大力加强全市公安信息化和城市报警与视频系统建设,同意采取“企业投资、政府承租、公安使用”建设模式。9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成立了视频监控 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公安、财政、综合招投标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我局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委汪先启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所队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谋划、协调、督办。

(二)强化基础建设。通过向内挖潜、开源节流,向外运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夯实硬件基础。一是改造公安网络。针对公安网速慢的问题,我们对公安四级网进行增容改造,通往各所队的四级网,由以往的2M,城区提升到10M,乡镇提升到4M,拓宽了网络传输平台。克服困难,寻求多方支持,110接处警系统与警综信息平台系统实现了对接联网,为基层所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增加电脑数量。为满足基层工作需要,今年以来,想方设法,筹资120万元,先后三次共购置电脑300台,全局入网电脑达到494台,电脑配备率达到106%,做到人手一台电脑,解决了以往基层民警“抢”电脑用的问题。数字证书达到475个,民警拥有数字证书率达到102%。三是完善指挥系统。强化了对110指挥中心的科技支撑,先后投资190万元,率先完成110、122、119三台合一建设,实现指挥调度全程的数字化与图像化。安装警车GPS定位系统,加强无线通信系统建设,手持台数量达到117台,建成了350兆集群通信系统,真正实现了指挥调度一呼百应,快速反应。四是建成信息采集室。全面启动20个派出所和部分队室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建设,目前15个派出所已完成信息采集室建设工作,配齐了微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手印足印印盒、活体指纹采集仪、“二代证”阅读器、住址追加器等必要的 信息采集设备。投资25万元添置了紫外照相系统和多波段光源等多种刑事技术装备,建成了指纹查询终端,刑事技术室达到二级标准。五是建设视频监控系统。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全市共有18个乡镇建成了二级监控平台,安装监控探头6000余个,视频监控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公安机关调控重点要害部位和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已经招标,进入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三)强化督办检查。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局党委成员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情况去督导,着力提高督导实效。8月份以来,局领导带队,组成11个督导组,分赴所有派出所和机关相关队室,针对薄弱环节,对信息采集大会战开展督导调研,进一步掀起信息采集热潮。局每周对各单位信息采集率、准确率和应用率等指标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在网上通报排名。

二、全警参与大采集,实现公安信息高度扩容。建好平台,信息采集是基础,是前提。没有丰富、准确、鲜活的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我们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警力,以开通“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契机,组织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大会战,全警参与,着力构建海量信息库,提升基层基础工作质态,推动信息化整体发展。今年元至9月,已签收常住人口1177155人,签收率达100%;共录入立案信息 份,破案信息 份,接处警 信息300份,犯罪人员信息328份,吸毒人员信息62份,暂住人口信息6308份,寄住人口273份,出租房屋信 息1230份,工作对象登记信息336人,重点人口信息275人,精神病人信息172人,缉控比中信息66份。

(一)“三专”强势启动会战。一是召开专门会议。针对基础信息量少质差、信息采集工作相对滞后的实际,8月24日,市局召开信息采集录入大会战动员会,部署从8月至2010年1月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大会战,要求年底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有明显增加。二是制定专门方案。根据全市信息数据采录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专门制发《信息采集录入大会战工作方案》,明确会战的采集内容和数据录入标准,明确各警种、各部门在信息采集工作中的职责,细化分解任务,形成了全警采集录入的工作格局。三是成立专门班子。从纪委、政治处、指挥中心、刑侦大队、交警大队、治安大队、后勤装备科等单位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信息采集录入大会战工作专班,具体负责上下联络、业务指导、督查考评等工作。

(二)“三定”指明会战方向。一是定任务。按照“基础信息先采、实战急用信息先采”和“应采尽采”的原则,结合平台建设进度和业务系统要求,确定信息采集项目,将采集任务一项一项地分解到具体单位和每一名民警,做到每月有计划,每周有安排,每日有份数,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人,齐抓共管,齐头并进。二是定标准。各警种根据业务特点制定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和录入规范,引导民警把入户调查、人口清查、治安检查、现场勘查、巡逻盘查以及各项执法服务工作中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全面地录入警务平台和业务系统,确保信息数据完整、准确、鲜活。三是定责任。实行采集录入“四级负责,逐级把关”制,即基层民警直接操 作,把好采集关;科所队长逐一核对,把好审核关;局全面检查,把好管理关;业务部门重点督导,把好监察关。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严格落实问责追究,对采集不力,把关不严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三制”强力推进会战。一是建立全警采集录入机制。严格按照黄冈市局信息采集规范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会战的采集内容和数据录入标准,明确各警种、各部门在信息收集工作中的职责,并细化分解任务,形成了全警采集录入的工作合力。二是建立信息质量保障机制。依据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数据管理的标准,制定了《关于加强信息采集录入质量的规定》,对涉及到人、案件、物品、机构、地址等关键数据项和录入环节质量进行了严格规定,力求采集的信息做到全面、准确、可靠。为保障采集录入信息的质量,我们规定,民警录入信息质量低于全局平均值的,个人不得评先,派出所录入信息质量低于全局平均值的,单位和派出所所长均不得评先。三是建立采集应用奖惩机制。我局继续完善《争强进位奖惩办法》,安排32万元,实行绩效考核,对立案、破案、接警、处警、犯罪人员、吸毒人员、暂住人口、出租房屋、重点人口等信息采集进行考核,将各单位信息采集得分情况在局主页公布,实行每周一排名,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兑现。派出所信息录入人平得分年终排名前六位的,分别重奖现金2万元、1.5万元、1万元,排名后两位分别惩2000元、1000元,年终兑现。机关单位录入信息在黄冈排名后三位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不评优。在打击、防范、控制违法犯罪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按照“谁采集谁负责,采集与应用相挂钩”的原则,对原始信息采集人和信息应用人同时重奖,优先给予立功、评先。对编造虚假信息、以个人意愿篡改、删除信息和遗漏、延误、错误的信息,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一律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岗位大培训,实现公安信息高效操作。针对民警普遍科技基础薄弱,对信息化有畏难情绪,学科技用科技意识不强的状况,采取集中培训小教员“领”着学,日常工作领导“带”着学,结对帮扶“帮”着学,建立机制“奖”着学,严格考核 “逼”着学等办法,使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意识和实战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截止目前,市局针对警务平台1.0版、2.0版应用集中开展了12期培训班,受训业务人员达800余人次。一是在培训范围上,突出全警参训。明确规定,不管职务高低、不分警种界限、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参加学习和培训,真正实现信息化练兵全警覆盖、全警考评、全警达标。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四会、四熟”。将“会打字、会采集、会录入、会应用”作为应用技能培训的基础,将“熟岗位、熟平台、熟规范、熟操作”作为平台操作培训的标准,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我们制定了派出所、刑侦民警日常工作流程、警务信息平台日常工作流程等操作规范。通过“四会”、“四熟”,推进系统应用由“初级应用”向“高级应用”转变,促使民警由“被动操作型”向“主动实战型”转变。三在培训方式上,突出分类培训。为使信息化应用训练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开展训练时,注重与各项业务工作相对接,注重与提高民警的应用和实战能力相结合,把训练延伸到各项警务活动和日常工作之中,做到边训边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学带用,以用促学。同时,根据民警计算机应用水平,开设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民警计算机操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四、服务实战大应用,实现公安信息成果转化。坚持一切为了应用、一切为了实战,不断提高信息深度应用、高端应用,精确制导、精确打击的能力,有力地服务了现实工作。一是完善信息导防机制。指挥中心坚持做到每日警情即时研判,每周系列案件重点研判,每月发案规律特点综合研判。今年以来,通过局网警情研判栏目及时发出指令性、指导性、参考性研判信息62条,指导基层调整警力部署,切实增强巡逻防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完善信息导控机制。紧紧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车辆维修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录入,广泛收集“人员、物品、案件”等基础信息,通过建立信息丰富的资源库,为加强治安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建立详细的分类管理数据档案,对高危人群和重点场所,提高管理频度、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两劳”释解人员、涉毒人员、“两抢一盗”人员、本地抓获人员、缠访闹访人员等各类工作对象,切实提高熟悉率、提高录入率,确保将各类信息要素、数据全部录入到位,并导入分析工具,与平台数据进行自动碰撞比对,实时自动报警,切实提高发现率和管控力。6月7日凌晨,我局利用旅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在城区一旅馆内成功抓获广东省重点督办网上逃犯贾平。三是完善信息导侦机制。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理念,建立网上缉捕、网上查证、网上调控、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追逃等一系列的信息运用机制,确保网上作战有序、有效 运作,充分发挥信息导侦的作用。今年以来,利用信息录入资料,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3起,抓获网上逃犯83名。2009年10月9日上午8时许,我市将军北路供销商场门口,发生一起命案,两“摩的”司机为争抢客源发生争执,何某(男,39岁)被人捅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案件发生后,专案民警通过查询现场丢弃的摩托车牌照,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为陈某(男,37岁),随后通过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登记信息进行查询,快速查出嫌疑人的户籍地、暂住地。上午10时许,在出租房屋布控时,一举将犯罪嫌疑人陈某抓获,该命案在两小时内成功告破。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各种系统整合共享、信息综合利用、更好地服务实战等方面,与市局要求和兄弟单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按照市局统一规划,以更高的标准,更强的措施,更大的力度,强力推进信息采集、录入和应用,推动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促进全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篇2: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今年以来,紫阳县积极响应中、省、市号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压紧逼、苦拼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30套,预计年前将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山大沟深是紫阳县的根本县情,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没地方建。县城座落在一面山上,房子挤房子,号称山城,几乎找不出多余的建房空地。据国土部门调查,全县现存滑坡隐患点1200多处,其它地方也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建房用地。几乎每一处保障性住房建设,都要靠拆迁腾地。施工也是难上难,受地形条件限制,几乎所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都要打桩基、行框架。“紫阳一根桩,关中一幢房”,建设难度很大、成本很高。此外,材料的来回倒运也几乎全靠人力肩挑背扛,费时又费力。

面对这些困难,紫阳县勇敢作为,县委、县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今年工作的“头号工程”来抓,钢性纳入各乡镇和部门的年终考核。层层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班人马,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人头,硬落实、扛死肩。为攻取难点,确保任务完成,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过硬措施。

成立由政府主导的非营利的紫阳县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全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授予“城投公司”规划区内土地独家征用权和房屋建设权,从政策上将营利益性的房产开发企业挤出规划区,确保建设用地,抑制房价上涨。全县目前已规划了7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区。

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获取建房用地。通过“拆棚户平房”建设高层楼房,不仅有效解决了原住户的住房难,也成功解决了很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实现了“用地不变、房源增加、民生改善、县城变美”的多重目标。目前全县已启动了鸡家嘴、桥沟路、河堤路三个棚户区共680户的改造项目,根据地理条件允许和群众需要,同时配套规划了1500多套限价商品房。

坚持快速审批、提前开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为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任,紫阳县开辟了保障性住房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财政、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坚持协同联动,全力以赴保证各项审批“短、平、快”。同时,积极开展超前实施工作,即在招投标前政府就提前启动项目区的“三通一平”等基础性建设,待招投标程序完成后再以成本价结算交给承建企业,从而有效减少了“走程序”中的时间上的浪费。

持续开展建设竞赛,狠抓工期和进度。针对今年雨水较多、耽误较大实际,紫阳县与各承建企业及时签定了补充协议,详细规定了各

工地每日的上劳数量和投入机械的数量,以及各时段的建设形象进度,一天一通报,一月一评比,县政府拿出200万元奖励先进,同时也出台了惩罚措施,凡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承建企业将扣罚100万元。协议签定后,各企业自动展开建设大比拼和大竞赛,充分挥“白加黑”和“五加二”的精神,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采取了搭工棚冒雨施工,倒排工期、轮班倒昼夜施工等措施。

篇3: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我校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要务核心, 重视信息化的功能定位, 于2012 年完成了“班班通”设备的配置, 随之从规划建设、师资培训、合理使用等方面着眼, 逐年增加投入, 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 有效发挥硬件功能, 初步奠定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一、强化硬件到位, 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力支撑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由硬、软件及其他外部设备组成庞大系统, 其科技含量高, 更新周期短, 建设耗资大。因此, 建设资金的缺口成为校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面虎”。我校多管齐下、多途并举, 不懈努力, 多方筹措, 近几年连续投入了40 多万元专项建设资金。同时, 立足实情, 采取了前期规划、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办法, 先期建设并保证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 稍后完成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的建设, 最后与全市教育城域网联通。在硬件配置上, 从经济、教学实用等因素着想,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确保系统技术的先进性、安全稳定可靠性, 并兼具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 由此确立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 适当超前原则。硬件建设投资前, 学校组织校内技术人员, 邀请教育局领导和专家调研、讨论, 召开方案论证会议分析论证, 长计划, 短安排, 规避投资风险, 尽可能准确预见计算机技术近期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做到适当超前, 以免短期内因跟不上发展需要而被淘汰。

(2) 实用性原则。信息化设备的配置全面考虑教学、教研、办公的满足程度, 资源合理配置, 不贪大求洋、一味脱离实际追求高档, 只求经济实用, 使设备发挥作用极限。如为实现教学点资源的全覆盖, 2013 年我们即在新洲镇荷花学校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 而我校则使用光纤入网, 这样分别取舍, 虽在管理上增加了困难, 却全面兼顾、相得益彰, 达到了设备实用的基本要求。

二、强化软件提升, 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提供智慧“抓手”

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操控程序的师资“软件”不可或缺。创建一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具备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师资队伍成为关键“抓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一是对作为高科技的产品信息技术畏惧顾虑, 感到望尘莫及, 对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二是受计算机软件病毒威胁和昂贵价格的心理暗示影响, 望而生畏, 有害怕使用损坏的担心;三是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不足, 操控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 认为使用手段烦琐, 不如传统教法熟稔, 习惯因循守旧。对此, 学校从三个方面着力加以破解:

(1) 扩大眼界, 转变观念。首先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知识培训, 提高教师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彻底转变思想深处的固有观念。一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型教师, 教师不仅应懂教育, 还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 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摄取、加工、整合资源, 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刷新专业发展理念。信息技术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须。置身其中, 教师唯有全力为之、积极作为, 方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 互联网时代伴生的教学内容呈几何级增长, 教师唯有构建全新的教育观, 利用新技术不断加强学习获取相关知识, 勇做开放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弄潮儿才能永葆生机。三是角色转变。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主导, 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 进行整齐划一的集体化教学,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 思维及其个性受到了束缚, 成长受到了制约。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 (如个性化学习方式、泛在学习方式等) 的学习方式, 馈赠了海量的基于“云”的学习资源, 传统教法学法将被彻底颠覆, 教师将由实施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督促者,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将弱化, 渐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此外, 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或组织观摩等形式, 传递现代教育思想和意识, 帮助并促使教师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自觉实行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普及培训, 增强素质。开展多层次、多轮次普及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根据教师水平的不同, 从2004 年开始, 学校即倡导教师报名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高级培训与考试, 教师积极参学参训, 接受了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e、Powerpoint、Internet等专题系统培训, 通过了考试考核。经培训, 全校教师消除了应用计算机的畏难心理, 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应用, 使课堂鲜活生动, 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此基础上, 我校自2011 年起每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培训, 完成了全部学科教师的培训。从2015 年开始, 又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教师的认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空前提高, 在解决问题起点 (如何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 和问题提出时的角色转换,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的方法更加熟悉) 、探究性学习 (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与分工, 给出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方法) 、合作学习 (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 通过学员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头脑风暴, 对单元问题的分工和合作, 实现合作学习) 等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改变了过去单纯考虑为应用而应用的多媒体课件评价弊端, 顺利解决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费时、效微及应用软件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支持作用。

(3) 延伸拓展, 教研提质。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它须在长期实践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累积经验才能延伸拓展、不断创新、提质增效。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 会进行计算机简单操作, 但往往不能把信息技术合理自如地运用到教学中。对此, 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校本教研课题, 引导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师借助网上学习、备课、课件制作、交流沟通,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取得成功, 其经验和教训成为教研和自身素养素质提升的重要滋养, 进而有力地推进教育教学阔步前进。

三、强化制度建设, 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扩展管理空间

信息化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 有其突出特征, 如在师生上网管理上、病毒防范上都须加强实时管理, 才能确保校园信息使用稳定安全畅通, 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几年来, 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生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须知》《新洲中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并印发实施, 对师生上网、硬件和各类教学设备的维护以及校园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问题与思考

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 但现阶段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问题, 目前国家虽在持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但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致使学校网络管理和维护出现困难局面。二是就配置水平而言相对低下。如津市市各学校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设施设备配置水平及发展速度与周边区县市特别是沿海等大城市差距较大。三是适用资源不足。因教师自身制作课件能力相对有限, 而互联网上虽有海量资源, 但无论数量或质量, 真正适合教师本地化教学的资源很少。四是信息过滤问题。作为信息资源宝库的互联网, 因它的浩瀚与开放, 不良信息难免掺杂其中, 如何控制和净化信息, 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教育, 助力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篇4:镇“四大举措”推进农村基层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涂岭镇党委书记 孙晓阳

重在制度保障。坚持五项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促进党建工作。一是工作片联创党建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片长、副片长、驻村干部抓党建工作职责,工作片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工作片党建协调联席会议,与工作片成员、各村党务干部共同研究村级党建工作,解决存在问题。二是季度组工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组工例会,听取各党组织关于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党务公开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通报发展党员、党费工作动态,研究部署下季度党建工作。三是党建资料季度调阅和通报制度。每季度调阅各党支部党建内业资料,检查是否规范整理归档,对建档不全、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及时通报,跟踪督查,限期整改。四是党务、村务公开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整合村务、党务公开栏,定期检查各村(社区)公开情况,通报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五是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党建工作任务未完成或落实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视情况分别予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直至予以降职、停职等处分。

重在典型引领。注重培育和提升,不断丰富、拓展典型内涵,确保典型“拿得出、过得硬、带得动”。一是积极打造党建“精品”。继续抓好黄田、前欧、白潼等老典型的巩固、提高,不断 1

挖掘新亮点,促使黄田村成功实现由扶贫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转型。按照“重点扶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原则,力争再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农村党建示范村。根据党建水平高低,继续对农村党组织实行分层面管理,建立党建典型挂钩帮扶后进村制度,实行“一村一策”,抓点带面,重点帮扶,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新的台阶。二是精心培育非公党建“亮点”。坚持“培亮点,创品牌”,以恒昂工贸、三青制衣等非公党组织为典型点,按照“一企一特”原则,从组织组建、壮大力量、规范制度、阵地建设、发挥作用、提升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党建亮点,有效防止非公党建的类同化、平淡化。开展企地党建结对联建试点工程,让三青、恒昂党支部与所在地党支部结对共建,使企地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地方的联系。同时,在全镇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开展以“培育党建品牌、展示工作亮点、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着力创建非公党建工作品牌,形成党建工作的新抓手、新载体、新模式,全面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三是着力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军”。认真落实农村“七大员”队伍规范建设年的各项工作,把农村“七大员”队伍建设摆上镇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农村“七大员”的履职能力。规范抓好“七大员”队伍管理,组织开展“回头看”,优化整合工作力量,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村 2

“七大员”队伍建设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考察,使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辅助力量。

重在载体牵动。以“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年”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一是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全面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着手抓好建章立制,健全上岗党员管理制度,针对各种岗位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上岗党员履职能力。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因人定岗”的原则,设置治安调解、扶贫帮困、法律服务、政策宣传、新风倡导、卫生管理等岗位,明确规定具体职责,由党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和个长专长自愿认岗,统一授牌,颁发上岗证,抓好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二是开展镇片村户“四级”联创农村党建“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开展创建镇党建工作指导中心、片党建工作指导站和党建示范村、村(居)创建党员中心示范岗“四级联创”活动,在各工作片确定一个党建示范村,落实好村级组织六项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创新。以创建“五个好”机关党组织为抓手,广泛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落实“一岗双责”制和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党员先锋岗考评方案与机关季度评选、考核结合起来,创优发展软环境,展示文明新形象。

重在“老干”助推。离退休干部和离任村干部是农村党组织可靠的支撑力量和宝贵的干部资源,对促进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一是发挥“老干”的政治优势。依托镇 3

篇5: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通讯员李立)县直机关工委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这一主题,对县直74个县直一级单位党组织采取书记约谈、集中指导、上门问诊、督查整改四大举措,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书记约谈。县直机关工委根据县直一级单位党组织分类定级情况,对定为一般和后进的单位党组织,采取书记约谈,面对面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找问题、剖析原因、理清思路、破解难题。近一个月来,机关工委领导班子约谈县直一级单位党组织书记15人,为二三类党组织指明了工作方向、明确了党建工作重点、找准了单位业务工作与党的建设结合点,形成了抓书记、书记抓的良好氛围。

集中指导。县直机关工委针对分类定级情况,分层召开会议,集中予以指导。按照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直机关机关工委书记尤庆虎同志“抓两头带中间”的指导思想,组织召开了二三类党组织负责人座谈会与县直机关党建工作推进会。会议肯定了前期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各单位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推介了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县交运局、县民政局、县烟草局等单位党组织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座谈会上重点围绕二三类党组织存在的突

出问题,如何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进行了具体指导和部署。截止目前,74个县直一级单位党组织根据各单位情况,均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台账和明白卡,按照整改方案正在抓紧落实。

上门问诊。针对县直机关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县直机关工委充分发挥业务指导和工作服务的职能作用,先后深入21个县直一级单位党组织,通过看现场、查资料、个别走访等方式“上门问诊”,同他们一起分析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各单位党组织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52条。

篇6: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一、强化宣传,营造甘蔗机械化生产氛围

舆论是先导,龙州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手段,多层次广泛宣传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效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使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优势与相关优惠政策家喻户晓,提高蔗农对甘蔗生产机械化作用的认识,自觉接受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打下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

二、完善设施,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良好物质条件

针对县内地势不平整、耕地不规则、土地不连片、田块细碎化,不利于规模耕作,特别是不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造成机械使用率低等制约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效推进的诸多因素,首先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并户联营等工作,至2014年,已实施小块并大块1.2万hm2,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打下基础;其二是加大农村机耕道、机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农民修建农村机耕道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三是加强并规范农机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三、优化配置,确保甘蔗生产各环节实现机械作业

近3年来,龙州县利用购机补贴资金2600多万元,推动农机拥有量的增长,目前拥有各类拖拉机拥有量7868台。其中,中耕机1858台、破垄盖膜机209台、甘蔗种植机62台、甘蔗收割机1台。但是,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客观上制约了甘蔗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主要表现在机种、中耕管理、机收等机具少,成为推进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为解决这些短缺机械,我县通过农机市场化作业服务,引进6台甘蔗收割机作业,县财政与制糖企业对购买甘蔗重点机械都给予相应的资助和补贴,调动农民购置使用甘蔗机械的积极性。

四、出台政策,助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龙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甘蔗机械化生产,出台了《龙州县2014~2015年甘蔗产业农机化发展扶持实施办法》,决定:用两年时间,通过县财政投入700万元,对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作业用油、甘蔗种植机、中型拖拉机配套甘蔗中耕管理机具、甘蔗联合收割机等予以补贴;另外,出台了《2014/2015年榨季切段式原料蔗入厂运输补贴办法》,规定每吨入厂运输补贴25元;对甘蔗“双高”建设基地,实行机械中耕管理达到标准的,给予每亩20元的作业补贴。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土地“小块并大块”、“并户联营”的发展,促进甘蔗生产耕、种、管、收四个环节普遍实施机械作业。

五、加强培训,增强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信心

受传统人力+畜力种植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民担心农艺+农机的甘蔗种植技术比不上传统的种植模式产量高,习惯沿用传统模式种植,致使甘蔗中耕田间管理、甘蔗收获等重要生产环节无法实施机械作业,直接影响甘蔗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我县在加大对农机作业优势宣传的同时,着重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农机、农业、糖业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蔗区村屯举办农机技术培训,3年来平均每年培训农民430人。通过开现场会,对农机农艺结合、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等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农机的使用范围和工作效率,使各个农机化生产环节普遍实现节本增效,达到农机服务主体与蔗农双赢的目的,增强蔗农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决心和信心。

六、示范带动,发挥基地效应

篇7:四大举措强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可以说, “1654”工作举措, 是锦江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 其内涵丰富、具体, 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一、确定一个指导思想

“1”是指“确定一个指导思想”, 即“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以信息化领跑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助推教育国际化”。

这个指导思想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既是工作策略, 也是工作方法。它厘清了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系, 明确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载体和手段, 有利于在具体工作推动中打出“组合拳”, 促进“三化联动”和“四化融合”, 整体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搭建六个工作平台

“6”是指“搭建六个工作平台”, 即我区自主开发和建设的网络基础平台、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研平台、教育技术管理平台、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1.网络基础平台

我区教育系统网络基础平台以锦江教育城域网为核心, 实现了“市-区-校”三级千兆光纤互联, 出口互联网带宽为1 G。区域标准校园网100%满覆盖, 部分学校已在进行三网合一和软硬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随着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区还将进行区域学校无线网络满覆盖工作, 建设统一认证、泛在学习的锦江智慧网络和智慧校园。

2.教学应用平台

目前, 我区已普及上课终端到教室 (班班多媒体) , 普及备课终端到教师 (人手一机) , 全区每一个班级教室均已升级为“数字化班班通教室”, 拥有了全省领先的高品质基础教育一线互动教学环境, 而且高效易用, 使得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现实, 促进了全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教学资源平台

以“服务一线应用”为导向, 我区于2013年建成了锦江云资源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全区中小学校, 由“资源中心 (三期) ”“教师网络成长空间”“锦江云搜索”“锦江视频中心”“信息化应用成果评选展示”“虚拟实验室”“云数字图书馆”七大模块构成, 形成了教育资源区校一体、云端存储、分级展示、分层建设、分级管理、自动推送、集中展现、区域共享的新型资源建设模式。该平台以锦江云搜索为核心, 不但使教育资源海量化, 而且易检索, 让教师应用起来更简洁, 更高效。

4.在线教研平台

我区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理念, 在全市率先搭建高标准的网上视频直播平台和视频教研平台, 实现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的有效辐射。同时, 通过平台实现了锦江区、金堂县、青白江区等县域间对口帮扶学校的网上教研和集体备课, 促成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跨时空的互动交流, 充分发挥了本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有效促进了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

5.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该平台是区教育局电教馆自主研发完成的, 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它是通过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的整理、归纳, 进行网络流程再造, 将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考评、绩效考核、应用效益、综合评估及教育技术装备中的项目论证、项目过程管理、设备调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综合平台。辅以常规的跑校调研和对口联系机制, 这个平台有利于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进行区域层面精细化、过程性的指导与管理, 提升电教馆对学校的服务水平。该平台的深入应用, 使得我区在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该平台获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技术成果评选一等奖, 并在第65届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上作为成都的区域管理创新案例展出, 深受同行好评。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领导曾两次专程赴蓉了解此平台的功能实现情况, 并准备在全国推广。

6.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我区大力进行学校评价模式探索, 积极推进发展性督导评估。从2010年开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契合我区“基础+发展”的综合目标评价模式, 建成了锦江教育目标考核平台, 对学校的目标督导工作进行网络化、数字化、过程化的管理。这个管理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设计科学, 表现为透明、互动、易操作, 学校能在平台上看到所有科室对学校的考评, 包括得分情况、扣分点等, 并可以与各科室在平台上交流、互动, 及时沟通。

二是体现过程, 专家和督学可以在平台上针对督导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预警, 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根据不足或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并在平台上留下回应记录,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督导。

三是旨在服务, 表现为把繁冗的指标精简为数字化的考核量表, 资料实行网上报送, 切实减轻了学校负担。锦江目标督考考核平台的开通使用, 标志着锦江教育在信息化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

“5”是指“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 即融合教研,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融聚资源, 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融析数据, 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融创载体, 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融联机构, 服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1.融合教研,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区把四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研活动融合在了常规教研活动之中, 既免除了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也达到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一是通过“锦江教师在线教研”, 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网上指导教师开展教材解析活动, 组织同学科教师相互答疑解惑, 互动研讨。

二是通过“空中观课”, 实行名师课堂、优质课课堂全开放, 跨时空发挥名优教师、名优学校教学的示范作用。

三是通过“锦江网上视频教研”, 开展校际间 (包括对口帮扶的金堂县部分学校) 同学科教研组实时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 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帮扶作用。

四是通过“微格教室”, 开展“微格教研”, 切实达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馈、自我矫正与学科组的有效集体研究相结合的目的, 进而促进教师在互教互学中提升教学能力。

2.融聚资源, 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我们利用锦江云资源平台, 优化组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局资源库、高校资源、厂商资源和区内资源, 为全区教师“全天候”提供聚合资源, 形成泛在的资源超市, 使教师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更简洁, 更有效。目前, 锦江云资源平台已为区内每所学校建成了学校资源库管理平台, 每个教师建立了个人资源空间, 组成区教育局的“公有云”和学校教师“私有云”的“混合云”。教师可通过个人空间实现个人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的收集与梳理, 提升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处理与开发能力。云资源平台通过教育成果评选系统, 还实现了锦江教师优质教学资源和成果的展示与共享, 促进教师在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资源应用与处理能力。

3.融析数据, 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反映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实践证明,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以经验为基础, 以相关信息为依据, 以科学分析为手段来促成的。这两年, 我区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合作, 开展区域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监测, 监测分析的指标包括师生关系、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与学生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并结合专家建议, 诊断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民主、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及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增强区域教师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反思意识,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融创载体, 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2012年, 我区建成了“锦江教师网络学习平台”, 其具备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学分设置、在线考试、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 重在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这对于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远远不够。2013年, 我区在此基础上以“建设云技术下的教师成长平台”为理念, 着手建设“锦江教师网络成长空间”。新的平台能依据具体学习需求, 面向不同学科、不同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教师, 定制开发网络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课程。它还能以学分管理和模块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 实施引领式、自主式、协作式学习, 拓展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教师“随时学”“随处学”“有选择地学”。现在, “教师网络成长空间”一期已经上线试用, 全区教师网上学习与网上研修及成长记录均可呈现, 使“教师学习可见, 教师成长可视”成为现实。下一步, 锦江教师将人人拥有实名管理的网络学习云空间, 进而强有力地支持区域教师提升学习能力和实现专业发展, 并为教师的评优选模工作提供可信服的依据。同时, 为名师成长轨迹的个案分析及探索名师成长路径提供服务。

5.融联机构, 服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 推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建设, 电教馆自身能力不及。而光靠教师进修学校或人事科等部门的一己之力, 往往也会力不从心, 收效甚微。部门融合联动、多管齐下才是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教师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我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实施意见》就提出, 要“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推动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工作合力”。2013年, 我区进一步理顺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体系, “一把手”局长亲自任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并正式明确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的教导处来主导教师能力建设 (教研和培训) , 深化教育技术应用工作, 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应用推进的协作部门做好相关平台开发, 负责管理的信息化;人事科配套出台教师能力建设和推进教育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财务科负责提供全区教师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学校教师能力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督导考评。顺畅的工作体系, 明确的工作分工, 确保了部门间的常态联动, 形成了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合力。

四、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4”是指“四抓”, 即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1.抓培训

教育信息化不但要克服传统装备“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更应在“人”上做文章。我们的观点是, 教育信息化, 培训要先行。为此, 我区从2008年10月开始着手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持续、深入开展面向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两条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致力于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力、管理力和支持力。继2009年全区满覆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考试”后, 电教馆以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应用力、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支持力为目标, 举办了以“精细定制, 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系列培训。我们向一线采集培训需求, 由应用前端遴选参培教师, 在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找到个人信息素养的生长点, 提升实际应用水平, 有序、持续培养教学信息化应用“种子教师”。通过与英特尔中国教育事务部、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等合作, 建立了高效的定制机制, 先后举办了教学信息化骨干研修班、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培训班、基于PPT的教学资源二次处理能力提高班、交互式白板教学应用提高班、校园网网络管理员实训班、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信息化管理力暨上岗培训班等, 并举办交互式白板应用基础、互动课堂竞赛赛前辅导等系列讲座, 着力解决教师应用方法与技巧问题, 有力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 (ICT) 素养。

2.抓课题

“问题即课题。”实践证明,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和解决信息化应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区目前有13项“十二五”省、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其中8项2011年立项, 5项2012年立项, 涉及14所中小学校) , 另有5所碳足迹项目学校、1所戴尔项目学校, 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了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 是省内承担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科研项目最多的区 (县) 。2013年, 区电教馆作为主研单位之一参与了成都市“十二五”教科研的龙头课题“中小学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区电教馆参研人员根据校园网在各学校普及和电脑家庭化以及现代传媒技术正在深刻冲击着传统阅读、学生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的实际情况, 确定开展子课题“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 区域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整体推进的研究”, 实践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2014年, 经区电教馆申请和推荐, 七中育才学校、天涯石小学加入了北师大“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元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重构”研究。我区学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 对于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 也达到了“以研代训”的目的。

3.抓特色

特色就是竞争力, 特色就是影响力。我区在部分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 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 成效非常明显, 辐射面日益扩大, 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特色项目。2012年以来, 全区4个“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室”秉持边示范边研修、边研修边成果转化的理念, 在区域教学信息化课例研讨、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制作培训、示范校创建帮扶、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交流等方面, “传帮带”效益逐渐彰显。梁娟工作室“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制作和应用”, 马庆达工作室“基于PPT的教学信息化二次资源的应用”, 杜玉工作室“基于model平台的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汪海鹰工作室“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均在各研修室成员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有效促进了研修成员的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4.抓试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区 (县) , 我区以“应用前置, 试用先行”为原则, 开展了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代表的试点探索。从2012年开始, 我区陆续在七中育才学校、盐道街小学、成师附小、天涯石小学、附小万科分校、盐小得胜分校6所学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建设与应用试点。各校建立1~8个实验班, 结合区情和校情, 创新实践“学校主体、电教馆主导、校企协作支持”的建设思路, 探索适用于本地本校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应用模式, 并延伸探索区域内常态化和规模化应用的模式, 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七中育才学校的试点探索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认可, 该校也因此得以承办2013年“英特尔教育年会”。有专家在会上高度评价说, 锦江区和七中育才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我区始终致力于应用的前瞻性探索, 致力于保持锦江教学信息化先试先行优势。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 我们正准备在七中育才学校和盐道街小学试点装备3D打印机教室, 鼓励学校从全新的角度摸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五、结束语

通过全区教育人的共同努力, 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成都市教育局举办的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赛事中, 我区连年成绩优异, 在“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评选”“成都市信息技术环境应用赛课”和“成都市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 我区连续七届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一名。在全国最高等级的教育信息化赛事—“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中, 我区已连续三届获得大西南片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获奖等级、数量和比例, 在西南片区均属最高, 受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领导的关注和赞赏。2013年12月23日,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一行到我区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 充分肯定了锦江教育信息化“重心前移、注重管理、典型引路、深化培训、评估跟进”的创新举措, 高度评价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实践、有思考、有探索、有创新、有亮点”, 认为锦江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值得学、学得到、可复制、能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切认识到, 教育信息化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教育信息化, 锦江永远在路上!

注释

篇8:成都电信四大举措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节能管理。认真分析并针对性改进、规范用电台账, 积累用电基础数据, 及时对各局点的用电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机房全面开展节能排查与改造, 严查机房门窗、孔洞封堵、空调摆放等问题。5月1日, 成都电信新华办公大楼多余过道灯、办公照明灯进行部分拆除, 拆除后, 预计每月节约能耗约5883.68度, 每月节约电费5304.5元, 全年节约电费63564元。

多种措施改造设备及系统。一是开展高压直流改造, 采用高压直流设备替换UPS设备, 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设备可扩展性, 目前准备首先在新华局实施;二是采用空调增效剂, 对使用年限在3年以上的空调进行节能增效系统改造, 共涉及全区39个机房、121台空调机组, 每年可节电353320度, 节电率约8%。

设备缩容下电、降低能耗。为盘活资源, 提高交换设备利用率, 大规模组织开展了固网传统交换设备的缩容, 截止到9月底, 市区八里等32个交换局共割10.3万固话用户, 缩容30.1万线, 年节电36.1万度;目前正在开展各郊县分公司固网交换机的缩容工作。

上一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下一篇:中介房源客户的沟通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