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2024-05-10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精选8篇)

篇1: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为促进科技和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科技园区为重点,先期开展集群建设试点工作。

一、申报集群建设试点的基本条件

1.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并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在省级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或关键地位,示范作用强,对当地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3.技术先进成熟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主导产品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望成为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产业区位相对集中,产业聚集初具形态,现有规模在省内同行业处于前列,或有较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5.已建立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科技支撑条件。

二、申报批准程序

各地市科技局负责组织科技园区编制规划。省级以上高新区自行组织编制规划。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申报的材料进行评估后批准建设。

三、申报材料

1.各地市(行署)科技局和省级以上高新区管委会申报文件。

2.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提纲附后)。

四、其他事宜

首批拟组织实施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哈尔滨高新区、大庆高新区限报3家;齐齐哈尔高新区、牡丹江高新区、佳木斯高新区限报2家;各市(行署)可根据情况限报1家,于2012年5月15日前将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报送省科技厅科技园区管理处(包括电子版及PPT汇报稿)。

联系人:谷川、朱波

电 话:0451-82628432 E-mail:cgu@hljkj.cn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

一、集群发展现状

1.集群发展整体情况

集群整体规模、企业数量,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集群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等。

2.集群发展基础、优势和特色

集群主导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水平及功能发挥等情况,技术、人才、市场、环境、区位、产业、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政府推动集群发展所做的工作及成效等。

二、产业链及产业技术路线分析

集群主导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产业链各环节的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及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产业链上企业间的配套协作关系等。

三、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凝练当前制约集群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技术、人才、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并简要提出解决方案。

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2.具体目标和拟开展的重点任务

如:主导产品和主要配套产品关键技术及工艺提升的路径和目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标和重点工作;科技服务体系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的目标、任务;其他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五、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政策、资金保障及其他支持措施等。

六、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

按制定工作计划,主要工作任务进度及职责分解。

篇2: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南阳防爆

一、主导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

1、公司具备研发、制造能力

作为中国防爆电机行业排头兵企业,南阳防爆集团始终以提升我国防爆电机技术水平为己任,多年来致力于电机节能与防爆安全技术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加快主导产品更新换代,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始终保持比行业领先一步,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目前,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1)公司拥有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机设计与生产管理软件。在行业中率先成功应用了二维CAD、三维CAD、PDM、ERP等设计和管理软件,并应用引进LDW公司电磁计算软件、ANSYS结构分析软件和ABSOFT电磁分析软件,有效保证了产品设计的高效与质量。

另外,实施了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态分析测试技术在电机结构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和经验数据。将设计-模态分析-模拟装配-等各个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并结合远程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相互印证,查找不足,确保了开发质量,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将产品设计质量问题由事后处理逐步转向事前预控,减少事后处理的难度和成本损失。

(2)开展各类技术研究与攻关,提高防爆电机整体性能 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型增安型同步电动机防爆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实现了防爆、自动控制、电力电子、电机等多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开展满足新标准的电机绝缘结构攻关、减振、降噪技术攻关、电机滑动轴承漏油攻关等研究工作,提高了各类产品的可靠性。

(3)装备高精尖设备,提高制造精度,提高产品档次。

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机械加工装备,如:重型数控车床、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大型电机数控专用键槽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拥有国内一流的电工制造设备,如数控绕线机、数控涨型机、机器人包带机、国内最大的真空加压浸漆系统(V.P.I),用于电机绕组的制造和绝缘处理;拥有引进德国申克技术的动平衡群、转子超速试验设备和国内一流的振动频谱分析技术。能完成各类电机部件精密机械加工、高低压电机绕组绝缘处理、整机合成等。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大、中、小型电机制造工艺成龙配套。

公司配备国内一流的产品检测试验设施,拥有8座电机试验站,包括国内同行业最大的7500电机试验站;电机行业首家通过国家认可实验室CANS认证;具备美国IEEE—112B标准检测能力(可实测电机杂耗)。

先进的工艺、检测技术和装备,为提高研发水平,保证制造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并满足了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2、主导产品介绍(1)高效节能电机

公司作为首家取得中国电机节能产品认证企业,南防集团始终坚持: 开发高效节能电机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同步!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势的需要,先后自主研制出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IE3效率标准超高效电机、符合IE4效率指标的铸铜转子超超高效率电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同期进入国际市场,产品广泛销往欧、美、澳、新市场;

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低压、高压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始终引领着国内高效电机的发展方向和潮流。积极致力于高效电机推广工作,为我国高效节能电机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工作中,承担了国家2011年推广任务量的十分之一,为承担推广任务量最大的企业。

(2)防爆电机

从产品种类看,我公司生产的防爆电机种类比较齐全,除隔爆型、增安型电机外,还有无火花型、正压通风型、粉尘防爆型等多种防爆电机,可与国外防爆电机种类相媲美,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公司防爆电机产量占防爆电机行业总产量的20.2%,市场占有率第一,近10余年来,一直保持防爆电机行业领先地位。

① 隔爆电机

防爆电机是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易燃、易爆场所的关键设备,作为防爆电机的专业生产厂家,长期致力于防爆电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完成了高、低压隔爆电机的更新换代。

我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德国西门子技术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德 国LDW公司的高压紧凑型电动机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出全新一代高压隔爆型电动机,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引领国内中型高压紧凑型隔爆电机的发展潮流。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交流变频调速已经成为电气传动的主流。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研制变频电机,2005年已完成了高低压系列变频调速电机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我公司的防爆电机正向大型化、复合防爆方面发展。② 增安型电机

增安型防爆电机作为我公司的另一类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行业2区T3组爆炸性气体环境中。该类产品主要包含异步机和同步机两类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增安型异步电机的容量,完成了一大批大型增安型电机的研制,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

我公司生产的大容量增安型同步电动机采用国际最新的防爆标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目前该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3)轻型汽轮发电机

引进英国先进技术,研制出QFW系列2P、4P轻型汽轮发电机,在性能、效率、可靠性等方面均高于国内现行的2P发电机,在国际上属于新一代高效节能型发电机产品,主要应用于钢铁行业的TRT项目、石化行业热电联产、垃圾焚烧发电、秸秆发电、天然气发电、煤层气和瓦斯发电等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公司现已占据TRT发电机市场份额的60%以上。(4)防爆风机

采用机、电、控一体化技术,研制出新一代高效节能矿用防爆对旋式主通风机,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以此为依托,开发出煤矿用防爆对旋局部通风机、轴流辅助通风机、地铁隧道风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公司生产的矿用风机在煤矿用主通风机市场占有率20%以上。

(5)专用电机

公司研发出各种煤矿专用电机,与掘进机、运输机、采煤机、乳化液泵、装岩机、绞车等配套。还研发出了管道泵电机、风机专用电机。新近开发的低压防爆发电机,与井下用移动柴油发电机组相配套,填补国内空白,满足隔爆ExdI要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新能源装备电机 ① 核级电机

我公司研制的核级电机,通过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产品鉴定,鉴定结论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我公司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许可证审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核岛内、外1E级核电机设计和生产制造许可证的企业。

② 风力发电机

我公司是“河南省风电联盟”成员单位,相继开发出了双馈风力发电机、恒速恒频空冷异步风力发电机,已批量出口美国。

(7)军品电机

公司先后于2006年取得二级保密资格认证,2007年通过武器装备科 5 研/生产许可认证和“国军标(GJB9001A)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取得了“装备承制单位名录”注册,正式进入军工产品生产领域,研制的低噪声低振动电机已得到了军方认可。

(8)产品的集成化、成套化

研发出与电机配套的各种检测仪表、控制电器如防爆电控箱、球面滑动轴承、空气冷却器等产品,实现电机、电控产品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

二、产业链及产业技术路线分析

1、重点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作用

防爆电机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从中国电气工业协会防爆电机分会反馈的数据来看,南阳防爆集团公司防爆电机产量持续10余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

公司主导产品防爆电机属于特种电机,主要应用于具有危险气体的场所,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用户对配套用户有着严格的遴选条件和程序。而且防爆电机、尤其是高压防爆电机有着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特点,产品针对不同行业的机械设备有不同的设计要求,每个行业甚至每类设备对其电机的性能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对于进入防爆电机行业的企业而言,必须要对防爆电机所配套的机械设备的用途性能及使用工况了解后,制定出该设备对电机性能的要求,并掌握设计制造防爆电机各个环节的技术难点,才可能提供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我公司进入该行业已经40年,对用户行业的设备配套要求非常了解,而且通过多年的合作,我们的产品在逐步的替代用户行业的进口产品,彼此已经非常信任。新进入的企业要想在防爆电机行业得到承认,提供出适 6 应用户需求的产品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学习。

我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是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多年来重点服务于我国能源行业,高端市场、核心市场已经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出口产品分别取得美国UL和CC、欧共体ATEX和CE、加拿大CSA、挪威NEMKO、南非SABS、澳大利亚SAA等多项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在国内同行业取得国际认证最多。产品出口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GE能源集团和油气集团、德莱塞兰、日本神户制钢等国际知名公司构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主品牌出口达50%以上。

2、关键技术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2.1增安型无刷励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优化电磁设计,保证tE时间和性能指标;从便于维修安全可靠出发,将励磁机整流盘置于轴承之外;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机械火花和电气火花、加强绝缘、可靠防电晕,提高可靠性,提高防护等级;加强监控,保证可靠运行,加大励磁和整流元件的容量,保证安全运行,无刷励磁系统特殊设计,保证投励准确,无冲击、无振动。

该产品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秀新产品奖,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80%。

2.2 矿用防爆对旋主通风机设计制造技术

气动设计采用三元流动理论;各级风筒采用组合结构,特殊设计,驱动电机;设防爆制动装置;对旋风叶进行振频测试和模态分析,保证动态和静态强度。该产品获南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新产品奖,7 申请专利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3大容量隐极套片式同步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发电机为箱式空水冷结构,圈式线圈,VPI处理;转子为隐极迭片结构,全阻尼绕组,转子两端设护环,轴流式对称内风路;发电机效率的国家标准高0.2~0.5%;转子温升比普通发电机低10~15℃;采用三相励磁、发电质量高、谐波少,抗干扰能力强;振动小;采用双通道自动电压调节装置,可在多种状态下运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

这是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工信厅一等奖,申请专利9项,独占国内市场,并批量出口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2.4掘进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制造技术

与掘进机一起进行结构设计,保证现场使用。双绕组双功率设计保证各种工况适用。水道防锈处理;水道承受压力大,冷却效果好;加强处理的H级绝缘结构,满足煤矿井潮湿、多尘环境,结构分析技术用于产品主要零部件设计,优化了产品结构,完整的监控装置,保证电机可靠运行,优化轴承结构、寿命核算,优选轴承及润滑脂。

该产品为配套掘进机的新型防爆电机,已申请专利2项,正在申报省级成果。

2.5隔爆型防爆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将发电机、主励磁机、副励磁机置于一个隔爆外壳内,保证安装尺寸实现;转子采用凸极迭片结构,线圈直接扁绕;励磁机定子铁心不用迭 片结构,而用钢板割成,省工省时,增设AVR接线盒,综合容纳各种引线;内设轴向通风系统;

作为进井下移动电站关键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4项。

2.6中小型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制造技术

中小型超高效率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率,美国将从2010年开始实施,我国已制订普通效率、高效率的标准,正在研究制订超高效率标准。我公司为适应出口要求,已完成出口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超高效率电机的研制。

优化电磁设计,合理分配电流密度、磁感应强度;调整损耗分配方案,调整电磁参数和结构参数;研究风路系统及风路元件,降低噪声及损耗;选用优质电磁材料,提高加工精度,严格过程控制,保证装置质量。

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工信厅一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7铸铜转子电动机设计制造技术

铸铜转子是实现超高效率的有效和必然途径,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只有西门子公司等1~2个公司掌握此技术。我国将此项目列入重点节能产品项目,制订国家标准,研发此种电机。

此种电机的关键技术在于用铜代铝作为转子导条的电磁设计;铸铜转子的压铸技术,硅钢片的热处理技术及降低成本的技术。

国内无厂家生产,国外仅1~2家生产,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申报专利2项,正拟申报省科技成果。

2.8各种型式的接线盒设计 针对电机的不同功能和用户要求,开展独特的接线盒设计,已申请专利10项。

2.9隔爆型自动排水组件

隔爆型电机要安装排水塞,既要方便排水,又要防爆防尘,研究排水装置的结构、材料、试验方法已申请2项专利。

2.10低噪声电机设计

低噪声是环保的要求,通过对噪声机理的研究,采用有效措施,降低电磁噪声,优化风路,降低风动噪声,采用消音措施,消除已有噪声,低噪声电机比普通电机噪声可降3~10分贝。

3、重点企业产业技术路线分析

南防集团一路走来,连续10余年始终引领行业发展,关键在于公司紧跟国家步调保持一致,在国家每个发展阶段,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进行内部改革,使企业不断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十二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调定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2011年南防集团确定了加快“六个转变”的发展策略,通过公司发展方式的变革带动防爆电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南防集团作为行业的排头兵、具有20个亿的营收规模、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基于企业的技术能力,公司可以走专业化高端电机制造的路子,专门制造替代进口的高端电机,促进高端设备的国产化。目前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核级电机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超超高效电机与发达国家同步推向市场,承担着国家高效电机推广的最大任务量,公司目 前多个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公司在这一方面将会走的更远;

(2)基于企业的品牌和市场能力,公司可以走批量分包的路子,大规模订货,通过技术转化,按零部件分拆外包,从而带动整个周边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我公司从2004年开始实施OEM战略,目前已经培育合作伙伴70余家,年OEM业务额3亿元。

(3)基于国际同行业的发展轨迹和目前我国电机产业的不足,公司作为行业排头兵,应引领行业企业向设备成套、项目总包方向发展。电机设备成套主要指电源装置、电机、被拖动设备整体设计,提高系统的匹配性和运行效率。目前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风机和电气,尝试在向产业的两端发展,在向国际的知名企业看齐。

(4)基于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方向,公司着力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计划在全国主要用户集聚区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从卖产品向为用户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服务转变,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

上述四条发展途径,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这也是公司下一个5年、10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按照前10年公司的平均发展速度保守估计,到十二五末,企业具备做到50个亿以上规模的条件,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看目前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三、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南防集团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在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1、企业面临搬迁、扩能压力

从区域来看,南防集团初建厂厂址位于原郊区,目前所处区域已经属于城中心地区,按照规划这一地区将作为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企业巨大的人流、物流量已经决定了企业不再适宜继续在原地从事生产,企业面临着搬迁要求。

从企业发展来看,南防集团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有厂区从当年30万千瓦的设计能力,发展到了现在600万千瓦的产量,产量扩大了20倍,现在厂区生产密集程度已经很高,现场作业面积严重不足,企业目前所处区域已经没有扩能条件,所以企业面临搬迁需求。

从市场需求来看,南防集团多年来的产品品质,铸就了公司的市场信赖度,公司订货爆满,产能不足,交货期拖期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尽管近年来公司连年限制订货,但交货仍拖期严重,目前交货期满意度仅55%。为了提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企业存在着扩能压力。

从新产品产业化来看,南防集团40余年的发展,一直依靠领先于行业的产品更新速度获取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公司产能不足,已经制约了新产品的产业化。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角度,企业需尽快扩大产能。

2、企业面临工艺装备改造压力

从产品结构来看,南防集团的产品结构越来越向高端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公司内的工艺条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继续向高、精、尖端发展的需要,企业面临着技术改造需求。从设备状况来看,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有的设备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南防集团近年来每年的技术改造投资额都在8000万-1亿,但是企业基础装备不能满足公司产能发展需求、不能满足产品更新换代需求、不能满足新产品产业化的需求,企业需要投入的高、精、尖设备太多,工艺条件改造的压力巨大。

3、企业搬迁、扩能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公司决定搬迁,并提出了搬迁扩能方案,按照保守的估计,公司整体搬迁、扩能工程投资额在12.6亿元左右,再加上工艺装备的改善和给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余量,预计投资额至少在15个亿以上,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单纯依靠自身积累,集中进行巨额投资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

近年来,为缓解市场需求的压力,南防集团依靠自身能力,先后在南阳市高新区、生态园区投资建厂,但形成的产能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增速,并且由于生产区域分散,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管理幅度迅速上升。

4、周边资源配套困难

南防集团在市场需求旺盛、内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2004年开始实施OEM,整合周边资源补充公司产能,近几年公司OEM业务量翻番增长,目前与我公司协作的周边企业达70余家,但普遍存在小且分散的特点,这些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想要实现与南防集团发展相匹配的增速,难度非常大。

另外,随着南防集团规模的快速发展,公司对外协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周边企业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协作半径逐步扩 大,现在已经扩到浙江、江苏地区,今年上半年,外协能力明显的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针对近年来南防集团带动南阳市周边制造企业发展,并逐步有形成防爆产业集群的趋势,南阳市政府经研究提出了南阳防爆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这一规划如能得到推行实施,将会极大的促进南阳市防爆产业的发展,确立南阳在我国防爆电机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我国的防爆事业做出贡献。目前实施的难点在于协作企业搬迁扩能压力太大,短期内难以形成集聚区的规模协作效应。

防爆电气产品

安智电气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电气的产品已涉及高低压电机、风机、发电机的智能控制和保护;工厂、矿用防爆电器;防爆空调;防爆仪表等七大类5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规格。

1、安智公司产品结构简介:

1)电动机、水泵、空压机、掘进机、皮带机电气控制及保护产品系列以及照明、系统、PLC控制产品系列配电产品:

① 工厂防爆场所:

以BXK系列隔爆电气控制箱、eJX系列接线箱、eCC系列增安型电气控制箱、BXPK系列正压型电气控制箱为主的用于石油、化工等IIA、IIB、IIC场所的各类电机、主机的供电控制、保护解决方案;AJB系列工厂用模块化动力、照明配电箱及其配套防爆按钮、防爆指示灯为主的IIB、IIC场所的各类低压配电系统产品系列。

②矿用防爆场所:以KBZ系列矿用隔爆型真空馈电开关、QBZ系列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QJR系列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软起动器为主的煤矿井下1140V,50Hz 14 鼠笼电机的控制保护方案;以QJZ系列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磁力启动器、QJRY系列矿用压缩机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软起动器、KXB矿用隔爆型掘进机电气控制箱、QJZ-2*100系列双回路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磁力启动器、KXJ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制氮装置用控制箱为主的矿下掘进机、压缩机、矸石机等主机的控制保护方案。2)矿用对旋式轴流主坑道风机电控及监控产品系列

①现有GGIDA、XGNF1、KYN28A系列矿用对旋风机高压开关控制柜和GDK系列矿用对旋低压开关控制柜;

②ABM系列风机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3)发电机励磁及并网柜成套产品

AGE系列励磁柜和配电柜配合完成发电机出口、并网、运行解决方案。4)防爆空调:

BCKT系列防爆窗式空调、BGKT系列防爆柜式空调、BFKT系列防爆分体式空调、BFP系列防爆风机盘管、BC系列防爆除湿机、BHF系列防爆风冷恒湿型空调机为主的危险场所的制冷、恒温恒湿控制系列空气调节产品。5)测温仪表、温度传感器及安全栅

测温仪表:WTZ温度巡检仪;RTWb本安温度巡检仪 WZD系列电机专用热电阻 S2000;S800系列安全栅

篇3: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近日, 在被国家科技部批复的29个“2013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培育) ”中, 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为“一群两区”模式, 分别是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和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目前, 集群内聚集了大中小各类不锈钢生产加工企业150多家。集群内还建有国内冶金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先进不锈钢材料重点实验室、不锈钢产品检测中心、国家级试验中心;拥有行业资质的产品检测、认证平台6个, 研发中心4个。2013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 500亿元, 工业生产总值700亿元。

篇4:建设新型纺织产业集群

海安县:产业链完整 后劲发展足

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县,纺织产业高度聚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2家,其中,7家纺织企业产值超10亿元,46家纺织企业超亿元。

据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介绍,2012年,海安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海安县不仅丝绸业全国知名,同时色织和化纤产品领跑全国。”卢忠平说。

“多年来,海安县委县政府把纺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纺织行业发展充满信心。”谢明表示,目前海安县的纺织产业不仅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同时还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希望海安县要继续抓住发展机遇,稳扎稳打。

“海安县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劲十足。”陈树津强调说,当前像海安这样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发展大有作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要从七方面来打造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实现产业和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要让广大中小企业享有公共服务权益;三是要建立诚信,打造品牌文明;四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五是要拥有固定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六是要实现产销结合;七是要继续提高纺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

盛泽镇:产业独具特色 竞争力强

在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盛泽镇,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初期单一丝绸化纤产品向纺机、装饰、家纺、棉布、产业用布、服装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在行业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目前盛泽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81亿元,占到本地区比重的94%,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作为盛泽地区龙头企业,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得到了陈樹津的认可。在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陈树津指出,宋锦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这种产品做大做好,并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拓宽产品的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纺织产业是盛泽纺织行业发展方向。在吴江久鑫织造有限公司,在厂房屋顶打造一个屋顶农场让陈树津大开眼界。陈树津表示,屋顶农场的做法非常有潜力,值得推广。

“盛泽纺织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谢明说,盛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集聚力高,同时一批批骨干企业正在逐步壮大。

陈树津指出,近些年来,盛泽在建设纺织产业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希望盛泽按照当前行业发展方向,继续稳步发展,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集群的标兵地区。

篇5: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各工业行业协会, 有关单位:

为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以下简称区域品牌) 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以下简称试点示范工作) ,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到2015年, 在全国建设50个左右区域品牌培育示范区。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发挥政府、行业、专业机构和广大企业主体的合力作用, 统筹策划组织、协调政策资源、部署品牌建设, 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 树立一批取得经验和成果的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要发挥市场规律作用,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区域特色, 创新品牌培育理论、方法和手段;构建协同工作机制, 综合运用政策措施、行业自律、技术质量、商标专利、营销宣传等手段;科学设定目标, 严格过程管理, 及时总结经验, 确保工作成效。

二、试点示范工作内容

(一) 开展区域品牌策划和设计

组织实施单位要结合区域产业特色, 组织开展国内外产业对比研究, 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组织开展区域品牌策划, 明确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内涵和品牌定位。有条件的地区要为区域品牌设计品牌名称、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等, 通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证明标志等集体品牌, 依法保护区域品牌知识产权。

(二) 建立品牌相关评价制度

组织实施单位要建立与区域品牌建设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指标应能说明区域品牌建设对提高企业群体市场竞争力和创造价值能力的作用, 应至少包括以下五个关键指标:工业增加值率;以自主品牌销售产品比重 (按销售收入计) ;新产品产值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产品比重 (按销售收入计) ;品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企业比重。

组织实施单位应在企业中建立数据采集系统, 确定评价模型,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评价工作, 并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

(三) 支持行业组织发挥作用

组织实施单位要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组织。要指导行业组织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品牌定位, 通过制定联盟标准、确定行业行为准则、管理与区域品牌相关的公共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以及组织开展群体营销宣传活动等形式, 强化行业自主管理和自律规范。

(四) 引导企业参与品牌建设

组织实施单位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 依法在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奖励激励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支持。要组织企业学习实践科学的品牌培育方法, 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品牌管理体系。要组织开展品牌经理以及品牌专业知识培训, 引导骨干企业建立首席品牌官制度。有条件的区域要会同相关专业机构建立品牌服务平台。

(五) 夯实品牌发展的基础

组织实施单位要引导企业开发品种、提升质量、改善服务, 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群体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要指导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标准、技术、质量和物流等方面的接口。要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企业标准。要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 稳定提升产品实物质量。有条件的组织实施单位要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性质量技术问题以及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组织开展攻关和产学研结合等活动。

(六) 加强区域品牌信誉和风险管理

组织实施单位要组织企业开展质量信誉承诺、自我声明等活动。要建立区域品牌和相关企业品牌的舆情监控系统, 及时发现和处理失信行为。要科学评价和管理区域质量安全和信誉风险, 制定风险控制预案, 防止出现严重信誉损害

(七) 打造营销和宣传平台

组织实施单位要支持企业拓展营销渠道, 扩大市场影响。有条件的区域要组织开展品牌巡展发布、产业链对接、供需见面、工商交流等活动。要支持行业组织带动企业建立联合营销渠道, 实现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同成长。要加强区域品牌传播和宣传, 并引导企业参与宣传区域品牌, 共同扩大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

三、组织实施

(一) 试点示范的组织和范围

试点示范工作的组织实施单位主体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他产业聚集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或具有明显产业聚集特征的市、县人民政府。

试点示范工作范围包括区域内主导产业和涉及的企业。

主导产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方向, 在地区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国际或国内同类产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具有形成区域品牌独特性的基础。试点示范工作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内主导产业及其所属全部工业企业。鼓励带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相关企业以及主要为主导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品牌建设。

(二) 申报试点区域的基本条件

1. 具备较好的质量品牌工作基础。近三年区域内未出现重特大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信誉损害等事故。区域内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有参与区域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2. 重视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承诺对区域品牌建设做出规划部署, 成立相应机构, 并对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

3. 主导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出台了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 有支持企业提升质量品牌水平的资源和能力。

(三) 申报与推荐

符合条件的区域自愿申报, 由组织实施单位按1-3年周期策划并编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申报书》 (见附件1) 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申报推荐表》 (见附件2) 。经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并加盖公章后, 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以下简称省级) 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查并初选。

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每年可推荐2-3家申报单位, 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司) 。鼓励有关区域会同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 (联合会) 联合策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司) 常年受理经推荐的申报材料。

(四) 确定试点区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并提出推选意见。根据申报情况, 每年5月份和10月份可组织论证评审。2014年第一次论证评审将于5月中旬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 (联合会) 研究确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域, 并对确定的试点区域给予批复。

(五) 开展试点工作

组织实施单位要根据批复文件, 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内容组织实施。确保政策措施到位, 工作项目进度和目标达到预期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品牌培育专家组和专业机构, 对试点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各省级和试点区域所在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六) 试点工作评价和验收

完成实施方案工作目标的试点区域, 可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司) 申请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司会同相关司局) 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优秀并满足示范区条件的试点区域, 授予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称号。

试点示范区域每年应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向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司) 提交总结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试点区域开展年度监督检查, 组织对试点示范情况做跟踪评价。

(七) 示范区的条件与管理

1. 成为工业品牌培育示范区应达到的条件

(1) 正式发布区域品牌发展战略, 对区域品牌做出明确定位。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按计划落实到位。

(2) 建立完成品牌相关评价制度并正式开展至少1次评价工作, 形成评价报告, 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

(3) 以区域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为依托, 至少组织实施2项质量品牌提升活动, 效果显著。

(4) 相关企业参加品牌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 50%以上企业建立实施品牌管理体系, 50%以上企业设立首席品牌官和品牌经理。

(5) 建立了区域品牌舆情监控系统并开展监控工作。

(6) 至少组织完成了2次区域品牌宣传或营销活动, 效果显著。

(7) 关键指标与申报时的水平相比: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以上;以自主品牌销售产品比重提高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提高3%以上;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产品比重提高3%以上;品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企业比重达到30%以上。

2. 示范区的命名

示范区的名称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在申报试点时确定。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导产业的应分不同产业确定是否达到示范区条件, 在名称中标注达到条件的主导产业。

3. 示范区复审和监督

示范区称号三年有效。有效期满的示范区可向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司) 提出复审申请, 申请复审时同时提交前3年的试点总结和未来3年区域品牌建设工作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复审工作 (办法另行制定) 。复审合格的区域继续保持示范区称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示范区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及工作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监督。对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信誉事故或不能持续开展品牌培育工作的示范区,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撤消其称号。

四、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 做好指导申报、审查推荐、监督检查、持续推进等方面工作。组织实施单位要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工作机制, 保证试点示范工作顺利开展。

(二) 加强专业化指导。

品牌培育专家组和相关专业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 在品牌培育、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撑和服务。有条件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试点区域要积极组织产学研联合、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 保证试点工作科学高效。

(三) 加强合作和扶持。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 在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标准制修订项目等方面, 给予试点示范区域及有关企业倾斜扶持。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商务、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合作, 共同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

联系人及电话:安平010-68205252

篇6: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截至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已超过190个。按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加强纺织产业集群工作的部署要求,每三年要开展一次复评。2010年进行了第一次整体复评,最后公布了175家试点地区,今年将进行第二次复评。

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振,国内经济发展处于高增长阶段转轨的关键时期,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本次复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照2010年所签“试点共建协议书”,认真回顾总结三年来协议内容落实情况,反思集群经济发展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试点共建的效果与不足,结合当前的形势,明确下一步工作发展思路,为联合会与地方携手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复评的主要对象是试点时间满三年以上的175个地区,2011年以来新加入试点的地区,不满三年,也按要求上报材料。

复评工作以试点地区自评与联合会重点考评相结合。每个试点地区要按照联合会拟定的自评内容写出报告,并填写基本情况统计表。自评报告(须含统计表,缺一不可)在9月30日前报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届时不报的地区,将被认为自动退出试点行列。在自评的基础上,联合会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重点考评。

各试点地区的纺织行业对环保要求执行情况,需县级(或以上)环保局出具评价意见。不出具评价意见或环保评价不合格地区,采取一票否决,取消试点资格及其所获称号。

篇7: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传承行业和地域优势, 抢抓转型发展试点机遇

洛阳理工学院是2007年由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组建而成。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 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学院于2008年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 确立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和“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两步走”战略是:第一步, 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高校, 标志是完成“三个转变”, 即完成“专科到本科”转变、完成“专业建设为主到学科与专业建设并重”转变、完成“培养技能型人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第二步, 把学院建设成为“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坚持走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学科建设为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开放办学、协同创新, 提升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特色办学, 把学院建设成为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是:“两性”就是坚持学院服务面向的行业性和地方性, “一型”就是建设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 洛阳理工学院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明确了“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培养目标, 加快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步伐。2013年, 洛阳理工学院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以学科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 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洛阳理工学院依据“两步走”发展战略, 以建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学科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 分类建设了五大学科专业集群, 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科发展的专业布局。一是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支撑, 建设“建筑材料专业集群”, 紧跟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建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为建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二是以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为主, 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学科专业集群”, 培养机械制造、汽车行业及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洛阳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以自动化和计算机类专业为主, 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专业集群”, 培养电子信息、自动控制、通信技术行业及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智慧”洛阳及洛阳电子信息行业服务。四是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为主, 建设“区域经济学科专业集群”, 为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洛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从事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五是以汉语言文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为主, 依托洛阳历史文化和河洛文化底蕴, 建设“文化创意学科专业集群”, 培养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 洛阳理工学院五大学科专业集群与行业及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在资源共享、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已建成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其中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专业集群, 被确定为河南省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项目。

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逐步增强服务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服务建材行业的能力水平逐步增强。

目前, 与洛阳理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建材行业企业有27家、地方政府和产业聚集区有19家。学院建立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培训基地, 设立有国家建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 每年为建材行业培养大量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学院与洛阳君江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共建固体废弃物开发利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该实验室已被列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共建工程研发创新平台计划项目;与洛阳市河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研发中心;与洛阳梦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以上措施, 学院与建材行业企业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合作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洛阳理工学院建立有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硅酸盐材料洛阳市重点实验室等50余个应用技术科研平台, 其中省级应用型科研平台5个。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引进了王梦恕院士、顾金才院士。在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基础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共同研究、协同创新。组织申报国家及省级重大研究项目, 主持或参加了13项国家级项目, 培养出一批高层次人才, 被评为2010年、2014年河南省优秀院士工作站, 被省教育厅、科技厅命名为2014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型团队。通过服务建材行业, 取得河南省杰出青年计划3项、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计划3项。近三年间, 洛阳理工学院承担国家支撑计划项目、“973”“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 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服务。

2.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水平逐步增强。

洛阳理工学院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 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及时有效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学院发起组建了河南省装饰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洛阳市光伏产业联盟、洛阳市文化创意产业联盟。通过派出科技特派员指导企业科技工作, 面向企业征集技术需求, 把企业技术需求作为真实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 以及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等, 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水平逐步增强。近年, 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同150个, 合同金额2500余万元, 2013年, 获得洛阳市技术交易“十快企业”称号。

3.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逐步增强。

洛阳理工学院建立有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河南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等十几个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社区建设、社会发展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活动, 为地方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学院与河南省商务厅合作完成的“郑州航空物流发展策略研究”、2012年“河南省产业安全预警监测”、2013年“中原 (郑州) 航空物流博览会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成果, 受到省政府主管领导的关注并批示, 在工作中予以采纳。受洛阳市发改委委托, 学院承担完成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五年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 被洛阳市政府采纳。学院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洛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发布的“洛阳市商圈指数”、《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 成为洛阳市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编制的“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图谱”, 为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主办的寻找“洛阳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 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学院教师设计的“牡丹花都”标志, 作为洛阳市城市对外标志广泛应用。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洛阳理工学院依托“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 发挥河南省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项目, 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群的试点带动作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6个专业, 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双体系+双主体+双课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即人才培养由校企双方合作制订培养方案, 企业委派工程师到学校现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开放培训资源培养学院师资的技术能力和工程授课能力。按照与校方拟定的职业素质教育方案, 全程承担职业素质教育过程, 企业完成全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推荐。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课程, 后两年学习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的课程, 其中第三年在校内学习中兴通讯的专业课程, 第四年进入中兴推荐的专业岗位进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

洛阳理工学院与惠普公司签订了惠普—洛阳国际软件人才基地项目, 合作培养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专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 企业直接参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 实践形成了“2+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课程, 第三年在校内学习惠普的企业模块课程, 第四年进入惠普基地进行专业实训、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此外, 学院与天瑞集团、中迈集团等企业联合成立了天瑞干部管理学院、中迈管理学院,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天瑞集团、中迈集团工作。

2. 融入行业标准培养人才。

洛阳理工学院认真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将职业标准、执业标准以课程模块形式列入培养计划, 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土木工程学院将课程改革与职业导向相结合, 理论教学对接《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和二级建造师职业标准, 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职业标准进行了全覆盖;课程设计按照一人一题进行“联合设计”, 设计题目伴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各学期分别进行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础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设计等课程设计, 都按照“联合设计”题目进行;毕业设计采取“试点引领、逐步推广”的办法,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型”设计课题之外, 积极推行“机构设计+施工设计型”“工程造价型”“科学研究型”等新类型毕业设计课题, 并将优秀毕业生创建的“河南捷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引入学院。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生“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 深化教改培养人才。

洛阳理工学院积极推进应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实施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教学, 形成了项目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把“洛阳商圈指数”调查发布项目与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市场营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实训相结合, 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指数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指数现场发布等, 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以致用、提升综合素质。艺术设计学院在教学中融入实际商业项目, 教师带领学生为文化创意行业开发出大量产品推向市场。《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系列》《得劲洛阳系列》《行者日记》等已经由委托企业推向市场,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并获得“创新洛阳”创意设计大赛多项奖励。

4. 实践创新培养人才。

学院先后与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黄河同力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117个, 建设接近真实生产、服务环境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52个, 建成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教学平台, 构建基础技能层、应用实践层、综合设计开发层、科技创新层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金字塔”式分层实训模式。学院与洛龙科技园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暨电子商务孵化基地, 建有校内大学生创业基地, 强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洛阳理工学院于2009、2011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优胜杯”。近三年间, 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350项, 其中国家级奖励251余项,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撑

1.创新举措, 引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洛阳理工学院于2012年12月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 出台了《洛阳理工学院“1135人才工程”实施办法》, 通过引进、培养一批产学研合作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科研拔尖人才, 促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从2013年开始, 学校人才引进转向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等高端人才, 当年引进特聘教授1人, 选拔培养专业建设首席教授1人、青年学术带头人20人。同时, 学校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 到2014年年底,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1人, 硕士学位教师800人, 硕士以上比例为73.7%。

2.访学进修, 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学院依托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校际合作, 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业务骨干出国访学研修,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近年, 共选送教师出国访学研修34人, 国内进修培训130人。主要包括: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项目, 选拔8人赴国外访学、研修;选拔3批共6名教师赴韩国公州映像大学任特聘研究员, 进行学习交流;选拔20名教师赴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选拔教育部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1名, 选拔12名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选拔117名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进行课程进修学习。

3.实践锻炼,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出台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施办法》, 认真落实激励政策, 引导青年教师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先后选聘省、市科技特派员25人, 深入企业1年以上;选派40人赴企业从事半年以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5人参加河南省博士服务团进行挂职锻炼, 286人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锻炼, 83人参加相关行业培训。截至2014年底, 共有专任教师1194人, 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07人, 副高职称教师392人, 高级职称比例为38.9%;“双师”型教师528人, 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4.2%。

篇8: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申报指南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业集群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目标,要依托产业的发展[1],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集聚特征[2],成为解决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问题的理性选择。本文以产业集群为视角,以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维度,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战略层面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战略选择,以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一、产业集群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与前提

产业集群功能蕴藏着新型城镇化的内容,使得城镇聚集经济得以实现,从而使城镇化水平提高[3]。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把产业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4],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化建设的水平。

(二)产业集群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根本途径

要解决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瓶颈”问题[5],产业集群模式是重要的现实途径。通过产业集群,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并同时实现职业与居住地点的转移[6],加速离土农民富裕化的进程,实现产业集群与人口城镇化的互动并进。

(三)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产业集群通过许多同类企业的高度聚集,可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7]。产业集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产业集群能降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在各种自然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产业集群以其规模经济特有的集约高效和成本优势,宜作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首选。发展产业集群战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是降低新型城镇化风险和成本的有效途径。

(五)产业集群能实现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

对于城镇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通过发展产业集群,产品结构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化,真正实现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六)产业集群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

产业集群因其庞大的生产能力和突出的竞争优势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政府就有能力提高城镇硬件水平,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二、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规划和城镇规划不科学

城镇功能定位趋同,城镇与城镇、集群与集群之间缺乏异质性,缺乏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和城镇规划不配套不衔接,产业集群优势不强、镇城形象不佳、品位不高。

(二)产业集群规模小布局分散,集聚经济效应不明显

产业集群布局过于分散的的乡镇企业,产业集群规模过小,产业聚集度不高,起不到产业有效集聚、人口集中的充分作用,制约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现有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有一定比例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等严重问题,这一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得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农业产业集群未完全形成,影响城镇化水平

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非常分散,农业难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小,企业集群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严重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

(五)现有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层次低,使城镇化发展缺乏竞争力

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群急需注入创新升级的活力,急需加快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升级。

(六)推进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不配套,不利于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发展

政府部门在推进产业集群和城镇化方面的政策导向不明。政府对企业集群赖以发展的软硬件设施缺乏规划,未能形成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的整合优势。

三、实施产业集群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构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规划体系

把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把城镇规划与产业集群规划统筹考虑,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互动发展。

(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化城镇

因地制宜地积极构建和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产业集群镇,把特色专业产业集群镇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城镇发展

积极培育城镇的主导产业群,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使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真正发挥对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四)吸引外部资金进入,带动本地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引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快形成以优势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实力雄厚的外部企业来推动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城镇经济增长起到双重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六)构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农业型专业镇,实现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塑造特色化的优势农业产业群,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8],带动以农业产业集群为载体和依托的城镇化模式持续快速发展。

(七)鼓励产业集群资金参与城镇建设

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多元化,形成城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思路来建设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八)完善政策体系,增强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整体合力

加强制度供给,健全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与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发展相关的配套政策体系,吸引更多的产业集中,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为主线,坚持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互动发展,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使新型城镇化走上一条符合实际、自我积累、完善功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罗文.《产业集群对城镇化进程的意义》[J].科技与管理,2005(l):13-15.

[2]董嘉明.《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J].浙江经济,2008(7):62-63.

[3]苏雪串.《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企业集群和城镇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l):49.

[4]苏雪串.《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企业集群和城镇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l)49-52.

[5]邹德慈.《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认识》[J].城市规划汇刊,2004(3):3-5.

[6]赵西君.《基于东部小城镇发展模式下的西部小城镇开发模式探讨》[J].开发研究,2004(6):10-12.

[7]徐维样.《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6):70.

[8]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125-127.

上一篇:亲子运动会流程下一篇:打造“五好”信息服务领导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