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业化

2024-06-10

新型产业化(精选十篇)

新型产业化 篇1

关键词:龙头企业,营销中介,内生交易费用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继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 其核心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在各地实践中主要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等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也就是通过互惠合同形式 (即所谓的商品契约) 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的经营组织形式居主要地位, 据农业部产业办公室的调查, 这种形式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80%左右, 因而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周立群和曹利群通过对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莱阳市的调查, 指出:在农业产业化之初, 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农户”。但是, 这两种组织形式都存在一定缺陷, 前者主要是受制于资金不足和缺乏抵押性资产;后者主要是契约不能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约束。为了克服这些缺陷, 引入组织中介的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大户+农户”便应运而生了。这种组织形式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制度的缺陷, 从而在实践中日益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态。然而, 它们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和履约方面的制度缺陷:一是由于契约不完全, 合作社和大户不能制约龙头企业的压级收购行为;二是由于合作社和大户的资产数量有限, 龙头企业不能在事后制约它们的机会主义行为[1]。杨明洪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变的分析, 也得出几近一致的结论[2]。

如何提高契约对交易各方的约束力并进而提高履约程度, 以信誉与合作为核心的“法人文化” (吴敬琏语) 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因为中国特别是农村这种“法人文化”是相当缺乏的。但信用是长期博弈的结果[3], 在自利性强的交易主体之间, 这种博弈很可能因为其中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中断, 从而影响契约的稳定性。因而, 通过组织改善和组织创新来弥补信用缺失, 以提高交易框架的有效性, 则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周立群和曹利群从稳定交易的角度, 提出了信誉与合作、专用性投资与组织调整、政府的互补性制度安排三项改善措施。杨明洪则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 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演进方向作了预测。这些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笔者在进行一项调查时, 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前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在这里, 龙头企业是陕西香菊制药有限公司, 是一家通过GMP认证的大型医药生产企业, 和其签订合同供应中药材 (原料) 的是安徽毫州市药材公司 (营销型企业) , 药材公司以下仍然实行“合作社+农户”或“大户+农户”。于是便形成了“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大户+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的不足, 同时放大了它们的优点, 有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一种方向。

其创新之处在于: (1) 营销型企业的加入。在这里营销型企业不是龙头企业, 而是作为一种提供前项和后项服务的中介组织进入的。这时, 营销型企业和合作社 (大户) 共同构成了组织链条中的中介组织。这样一来, 延长了组织链条, 使原来交易的三个环节变成了四个环节, 外生交易费用增加, 而内生交易费用降低了。 (2) 契约的稳定性。在这种组织形态中, 龙头企业只需和营销型企业签订合同。营销型企业与合作社 (大户) 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资产数量较大;二是企业法人合同观念强, 因而降低了履约风险, 使契约趋于长期和稳定。 (3) 龙头企业的跨区域性。在以往所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文献中, 龙头企业都具有“本地性”, 一般情况下是在一个镇、一个县, 更大一点在一个市的范围内, 和当地的合作社 (大户) 及农户联结成产业化链条。我们观察到的新型产业化组织形态, 龙头企业在陕西, “龙身”和“龙尾”在安徽, 突破了龙头企业的空间局限。这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二是龙头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购买到优质原料, 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所谓优质原料, 指的是农产品最适产区生产的产品。比如药材, 不同产区有效成份含量有所差别。安徽毫州是中国著名的中药材之乡, 药材品质好, 种植规模大, 价格较低, 陕西龙头企业和其建立产业化经营组织, 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 这里的“线”, 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需要指出的是, 跨区域性只是本文个案中龙头企业的一个特征, 并非龙头企业的一般特征。事实上, 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在地域上更靠近于农产品基地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或者就是在农产品基地或交易市场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 这表明, 龙头企业在区位分布上是以原料为指向的, 而不是以市场或技术为指向。

三、理论解释

对“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 (大户) +农户”这种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产生, 如何从理论上予以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是要说明“组织链”中引入营销型企业这一新元素的合理性。

按照杨明洪的分析, “组织链”中要素的增减, 主要是当事人为节省内生交易费用所做的努力。内生交易费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机会主义的对策行为所引起的交易费用, 是市场均衡同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额, 它比外生交易费用 (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费用) 对均衡分工网络大小和经济绩效的影响更大。农业产业化“组织链”中引入“合作社 (大户) ”这种新的元素, 逐渐深化为“公司+合作社 (大户) +农户”, 其根本动因在于节省内生交易费用[2]。笔者认为, “公司+合作社 (大户) +农户”中引入“营销型企业”这种新的元素, 其根本动因仍在于节省内生交易费用。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 (大户) +农户”中, 由于组织的内在缺陷, 产生了巨大的内生交易费用。从龙头企业一方看, 由于其直接对接市场所以对农副产品质量最终的检验定级一般由龙头企业集中确定。它总可以通过合同中事先留下的“公共空间”决定如何实施合同, 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 龙头企业存在着强烈的压级压价动机而合作社却无法制约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这实际上限定了组织的适用范围, 即只有农副产品市场看好、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 这种组织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从合作社一方看, 由于其本身拥有的资产数量极其有限, 加之合作社成员进退社自由, 这使得合作社数量很不稳定。没有自有资金和资产抵押就不能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大户的情况比之更差, 因为大户比合作社存在着更强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这样一来, 契约对各方的约束力比较弱, 使合同关系变得较为不稳定。

营销型企业作为一种中介组织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由于营销型企业资产数量较大, 克服了单纯合作社 (或大户) 资产数量有限的缺陷,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谈判能力, 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压级压价行为。反过来, 营销型企业有足够的自有资产龙头企业也能够在事后制约其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使双方的合同关系较为稳定, 也节省了内生交易费用。

新古典经济学指出, 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之间存在替代性。营销型企业加入之后, 中介组织多了一个环节, 相应地外生交易费用也会增加。那么合作社 (大户) 是否可以退出“组织链”以减少外生交易费用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正如周立群和曹利群指出的, 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 农民之间不仅相互了解, 而且存在着相互监督。由于道德约束有极强的制约力, 所以, 单个农户成为合作社成员后, 会自然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同时, 合作社也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主动地对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予以制止。农产品生产大户也可以起到类似的监督作用。因而合作社 (大户) 的介入在节省内生交易费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如果退出, 外生交易费用降低, 而内生交易费用会明显增加, 不利于契约稳定。所以营销型企业的加入, 强化了中介组织功能, 但它不能替代合作社 (大户)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 (大户) +农户”只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演变中的一种具体形态。笔者认为, 农业产业化组织演变是复杂多样的, 应该是多种形态并存。即使对于“龙头企业+合作社 (大户) +农户”而言, 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也可以采取将龙头企业资产折股售给合作社社员或把技术监督部门引入农产品检测环节等组织改善措施, 并非一概地引入营销型企业。

四、结论

“龙头企业+营销型企业+合作社 (大户) +农户”是为了克服合作社 (大户) 资产数量有限的缺陷而产生的。营销型企业的介入减少了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了内生交易费用, 但由于“组织链”的延长, 增加了外生交易费用。当合作社 (大户) 经济壮大到一定程度时, 营销型企业的介入成为多余, 到那时, 为降低外生交易费用, 营销型企业的退出将成为有价值的行为。

另外, 本文关于龙头企业跨区域性的分析,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地不仅要建立和培育龙头企业, 还要关于到市场上去“寻找”龙头企业, 用异地之“龙头”带动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可以防止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趋同。

参考文献

[1]周立群, 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进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 2001, (1) :70.

[2]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J].中国农业经济, 2002, (10) :15.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篇2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绿色:新型产业腾飞 篇3

这是自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出台后,再次将绿色环保、节约能源提高到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通过绿色来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发展新型产业,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极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十二五”前4年,GDP的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3%和24%多,二氧化碳的排放累计下降了15%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如雾霾现象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去年16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率也不高,水、大气、土地等污染都亟需治理。

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相比较,“十三五”规划建议更加具体,要求也更高。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财科所”)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员赵云旗看来,环境保护治理已经逐渐从过去被动式的管理,转向主动式的宏观治理和全面优化。他解释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从治理理念、治理手段还是治理目标上,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生态与环境保护不仅仅停留在维持、修复与阻止恶化,而是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发展。从治理手段来说,对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范围和严格程度也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财科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分析指出,“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在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

具体到绿色产业上,赵云旗认为,在我国经济经受“三期叠加”考验、进入新常态的关键路口,能否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铸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如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等,正成为中国机遇的重要内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发展绿色行业,不仅在“十三五”期间,甚至向后延伸多年,都可以算作发展的“刚需”。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环境约束,如新能源汽车作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位列“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产业的名录,或将带动制造业升级以及服务业发展。而且未来若要实现绿色发展,通过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促进其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是方向之一。

除了新经济业态快速发展,传统企业的转型也在加快。对此,文宗瑜指出,在新常态下推行经济结构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这种“短痛”就包含将传统产业“绿化”的进程。

一直以来,环保领域都有着很强的政策驱动性,环保行业的高景气度早就确立,目前政策红利还在释放过程中,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有望加大。“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到的产业、领域仍将是政府重点投资的领域。同时,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的落地实施,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预期出台,将进一步扩大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吸引社会资本涌入环保行业。

补齐短板

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而据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李振江日前表示,要实现绿色发展,中国需要补上一个大短板,这方面有大量的资金需求。

“钱不够,投资额度也比较小,面临着四重困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指出,一是投资需求巨大,环保投资大跃进,一些地方有所谓的绿色政绩冲动,这是需要避免的;二是财政资金难以保持持续和匹配,大绿色的概念与小环保的竞争性可能会不利于环保,因为在国家的环保预算科目里,环保和节能减排在一起,与节能减排竞争的层面上,只有这块缩小了那块才能增大;三是环保市场机制化不健全,大量社会资本难以与环境保护需求融合;四是环保投资对GDP的拉动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测算起来大体只有1.25%~1.5%。

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特别提到,未来将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批准成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以推动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和绿色金融政策的研究。诸多金融界人士也分析指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绿色城市融资、公益性项目环境效益评估系统等,将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有助于推动“十三五”产业转型。

赵云旗还指出,如果要解决绿色引擎建立中的问题,必须构建环保投资回报机制,采用向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付费方式和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有必要区分传统意义上的环保项目和类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新型产业,前者回报率较低,而后者回报率更高,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分开制定。此外,还应鼓励环境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加快环保产业市场化改革;在政策法律层面,要从严制定环保标准,更要严格执法,加快创造环保市场。

文宗瑜也强调,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

新型木塑建材成型技术实现产业化 篇4

由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一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木塑绿色建材成型技术, 日前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和全木塑房屋的商品化。

该项目开发的高端木塑产品分为新型木塑强化建筑模板、新型木塑墙板两类。产品使用废旧混杂塑料和废弃的木粉、秸秆、棉花秆等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 具有成本低、可回收再利用等特点。该公司采用这项新技术, 已制造出具有防火抑烟、抗震、轻质、隔热保温、隔音、无毒等优异性能的新型木塑墙板,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新型木塑墙板生产企业。据介绍, 该公司是我国最早生产新型环保木塑复合材料的厂商之一, 已掌握新型环保木塑材料的配方、工艺及设备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成功地完成了新型环保木塑材料的研发及生产, 制造出适用于我国建筑和装饰市场需求的新型环保木塑复合材料。

(摘自中国建材新闻网)

新型产业化 篇5

珙县政府副县长郝辽钢

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持续的,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往往互扰互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重复建设等问题很难避免。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必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依托在城镇,关键在互动。

一、“两化”互动发展对于珙县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珙县是一个资源大县,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石英砂资源、陶瓷矿资源等能源矿产资源。十一五期间,珙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引进了中国华电集团、拉法基水泥集团、欧冠陶瓷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县内投资建厂,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经济工作先进县。然而,与此并不适应的是,珙县8平方公里的狭小城区居住着15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远高于成都的一些区县,人口居住拥挤,房价高企,宾馆酒店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了珙县发展当前面临着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这一严峻现实。要缓解这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确保珙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同步发展。因此,对于珙县这样一个以工业立县的县域经济社会而言,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对于实现全县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珙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策思考

(一)依托工业园区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这个地区有没有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而评价产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有没有具有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珙县工业园区分为余箐园区和孝儿园区两部分。余箐园区特色产业定位是建材产业,以拉法基水泥公司、五粮液环球集团浮法玻璃公司、欧冠陶瓷集团等已入驻企业为代表。孝儿园区特色产业定位是能源产业,以中国华电集团珙县电厂为代表。吸引这些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了珙县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有助于珙县实现由矿产资源输出到产品输出的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渐掌控产业链的高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按照联动推进两化互动的要求,珙县工业园区建设目前仍然需要关注如下三方面问题和举措。首先,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园区有清楚的特色产业定位,这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围绕特色产业定位,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也没有充分发挥。例如,余箐园区尚缺乏布局建材商贸企业、建材物流企业等,孝儿园区如果能够将一些新能源企业吸引入驻将有助于扩大园区在能源产业的聚集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次,产城一体化是工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如何围绕工业园区周边区域实现就地城镇化仍然需要进一步详细的规划。最后,为了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将农民重塑为市民,同时也为了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廉价丰富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可以考虑在园区布局一个职业培训学校,例如将职高布局在园区内或园区周边,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所需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二)瞄准工业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促进非农就业比重持续提升。在推进两化互动中,新型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

和“产城一体”要求,围绕工业发展需求提升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对于县城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珙县还有大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些乡镇应当如何推进“两化联动发展”?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仍然可以是这些地方发展的抓手。围绕特定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并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服务业。一些较大的乡镇,可以发展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鼓励该乡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户以参加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养殖业或种植业。一些条件适宜的乡镇,可以依托气候、地理与资源优势发展蚕桑养殖或茶叶种植,成为本县龙头企业(例如智溢茧丝绸公司、鹿鸣茶业等)的原材料基地,并通过合适的规划建设成生态示范园,带动集镇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围绕宜居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服务设施配套与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这需要首先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而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把“宜居”放在首位,把宜居、宜业、宜商三者统一起来,然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并突出城市特色。珙县在县城所在地巡场镇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生态绿化,尤其是对巡场河的整治和景观工程,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住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宜居城市建设。然而,在宾馆酒店业、出租车业等影响城市功能和宜居城市建设等生活服务业方面仍然差强人意,例如缺少准四星以上的酒店,大型会议接待能力受限,出租车不在城区内运营等。一些棚户区脏乱差,亟待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的短缺与水质问题也长期困扰着珙县的城镇发展。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以上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并最终影响到对优质人才、优质企业、优质产业在珙县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划城市新区立足高起点,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和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珙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约束就在于,作为一个山区县,全县的城镇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城镇化发展需要在空间上拓展。目前,县委县政府已确定在金河组团开发建设新的城区。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仍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是城市新区规划要立足高起点,注重各部分的功能布局要协调。其次是要实现产城一体化,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新区,例如,如果将金河组团建设成为全县乃至整个区域内商贸中心,那么就有必要在商业设施建设、宾馆酒店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重点规划、重点布局。最后是结合宜宾建设“智慧城市”契机,提升城市新区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新区宜居、宜业、宜商的能力,力争打造为城市新区建设示范基地。

新型产业化 篇6

一、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确定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工业发展思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煤炭、电力、化工、绒纺、建材等主导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态势,初步构筑起煤—电、煤—煤化工、天然气—天然气化工等几大循环产业链条。在工业化、城市化拉动下,我市一、二、三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由2000年的16:60:24调整为2005年的7.5:52.4:40.1,人均GDP达到4200美元,经济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到2.19吨标准煤,远低于周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相近的地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二、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总体上处于原料输出型的“原”字号工业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顺序均呈现“二三一”型,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期间,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来自二产的贡献率为65.6%,来自三产的贡献率为30.5%。其中煤炭行业占到46%;2001~2005年,一、二、三产分别完成投资39亿元、510亿元、381亿元,三者比为4:55:41,工业投资仍然占投资主导地位,其中煤炭、电力行业的投资额高于其它行业。

第三产业近年有较大发展,但占GDP的比重依然较低,2000~2005年的五年间仅由24%上升到31%,年均增长仅为5.25%。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增加值占三产增加值的65.6%。尽管金融、保险、信息业和旅游业这些新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不明显,特别是金融业与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根据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人均GDP在2400美元至4800美元时,三次产业比重在15.1︰39.4︰45.5期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在31.4︰36.0︰32.6期间属于工业化中期,是高加工度阶段,包括以一般加工为重心和以技术密集加工工业为重心的两个时期。鄂尔多斯市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均超过标准,尚处于以一般加工为重心阶段,而且鄂尔多斯市GDP的构成高度依赖第二产业,从产业发展水平上看,仍然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初级化、单一化、分散化、低度化问题仍然突出。此外,产品结构单一,以初级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型产品相对较少。如2005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就地转化率仅为11.7%。

(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一是鄂尔多斯市与周边地区资源型城市工业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都是以原材料开采和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都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重叠度较高。

近年来产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二是各旗区追求工业自成体系,导致鄂尔多斯市低层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工业产品结构相似,产业结构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生产的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

(三)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较弱,鄂尔多斯市新型工业化开始起步,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资源回收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粗放的问题,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程度,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

据统计,目前因资源开采已造成2000万平方米的采空区空顶面积,地表塌陷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

(四)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鄂尔多斯市在以企业为主体、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研发机构、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鄂尔多斯市每万人中只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人,明显低于全国638人的比例;在全部专业技术人员中,教育、卫生、农牧林水、会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占80%左右,高新材料、煤炭、电力、化工等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左右。科技、人才力量薄弱,相关科研机构缺乏,创新能力差,产业竞争力弱。

三、鄂尔多斯市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与发达地区相比,鄂尔多斯市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包括煤炭、天然气、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是赖以发展的真正基础。目前,鄂尔多斯市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均是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引资成功或发展壮大的。因此,预计在未来10~15年期间,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没有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就没有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增长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度提高;没有第二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就不会有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突破。

四、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产业转型要求

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将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环保成本高的问题。据统计,我国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如煤炭、化工、建材等产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比较多,如果不妥善处理,很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鄂尔多斯市工业结构调整将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处理好能源化工产品的“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第二,解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进产业升级,所以,结构调整的重点仍然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重心;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与防止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和改善鄂尔多斯市在区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形成优势明显的互补、分工和合作关系。

五、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

(一)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基地化

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集中力量打造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继续发挥资源优势,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继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结构,突出产业化、大型化、基地化,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层次较高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面向高端,将鄂尔多斯市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力,实现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和合理布局。

(二)延伸产业链

发挥鄂尔多斯市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发挥后发优势,走技术跨越的路子,新上的项目要有经济规模,其技术和技术装备水平要一步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在发展主体上,要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走大产业的路子,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在空间布局上,要走基地化、园区化的路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程度,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在产业形态上,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三)实现产品多元化、新型化,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坚持以产业多元化为发展方向,多向延伸,扩张优势,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扩展经济增长空间。加快现有产业的新型化发展。巩固和增强“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的发展基础,加快煤电、建材、冶金、纺织产业的集群,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市重化工业发展潜力大、项目相对集中、配套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优势,把引进一批资源精深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大力发展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加工业,由采掘业向加工业、粗加工向深加工和精细加工发展,充分发挥煤化工前导和后续产业在解决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推动非煤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亿利、伊泰药业、蒙西新型建材为基础,抓好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华泰汽车制造、康巴什新区百万台发动机项目为基础,发展壮大汽车制造产业。力争在采掘设备、备品备件及消耗品制造项目引进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机械制造业,创造多产业、多门类、多领域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从鄂尔多斯市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大服务总量,突出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使三大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力量。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增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积极争取资金,加强项目管理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平衡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要素,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项目布局要体现集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对影响项目进度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加强同水利、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完善项目实施所需各项相关支持性文件,推进煤矿、电厂、煤化工等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影响重大的项目的落地实施,及时捕捉国家投资导向和投资信息,积极争取各类建设资金,并合理安排资金投向。

新型产业化 篇7

1 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作支撑。我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力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加盟我县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共同出资组建了年制优质蚕种25万张的翁源县家宝蚕业有限公司, 创建了“广东蚕业科技创新中心”, 并以此为平台, 健全和完善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引进和推广“粤桑11号”、“283×抗10”、“粤桑6号”、“芙蓉×湘晖”等优良桑、蚕品种, 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地面条桑育、塑料折簇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综合防病技术, 降低了蚕农的种养风险和成本, 提高了蚕农的效益;普及产业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种养技术水平, 确保蚕农稳产、高产, 提高效益;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 以适应当今反复多变的市场形势, 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打下基础。

1.2 加大扶贫投入, 扩大产业规模

种桑养蚕既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又是企业壮大发展的根基。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 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 仍存在大量的贫困农民, 且具有潜力发展种桑养蚕业。为此, 公司在投入376万元完善5个小蚕共育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带动扶持1863户贫困户种桑8711.2亩的基础上, 2008~2009年继续投入扶持资金100多万元、免费提供2236万株桑苗给1102户贫困农民种桑4472亩, 使全县桑园面积达到3万多亩, 种桑养蚕总户数达5870户, 合同签订率98%以上, 蚕农售茧收入近7000万元。

1.3 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产业发展

为维护正常的种桑养蚕生产秩序, 保护蚕农最大利益和壮大茧丝绸产业规模, 促进蚕桑生产良性发展。公司牵头在原有的“翁源县蚕桑生产者协会”的基础上, 于2008年4月组建了“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 并将合作组织延伸到全县各重点蚕区, 先后成立了“三华八字陂蚕桑发展理事会”、“江尾新生鹿岭蚕桑发展理事会”等23个蚕桑生产理事会, 使社员分布全县各蚕区, 合作社会员已达4500多户。

蚕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理事会成员挂钩会员的管理、帮扶办法, 使生产和管理形成体系。形成在生产上, 实行统一施肥喷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规范;在管理上, 实行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合同文本、严格执行协会章程, 集“组织、生产、管理”于一体的蚕桑专业合作社, 有效地充当了桥梁纽带作用, 使企农关系更为密切, 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促进了产业的良性发展。

1.4 完善服务建设,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4.1 注重种养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为做好种桑养蚕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和解决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公司邀请省蚕研所的专家在各个种桑养蚕贫困村、蚕桑理事会巡回举办各种类型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讲座。同时每个蚕茧收购站配备蚕桑技术辅导员, 严格执行站长、蚕桑技术员“包片挂钩, 逐户跟踪”的管理制度, 深入种桑养蚕农户及蚕桑理事会进行技术指导及跟踪管理, 确保稳定、高产, 提高收入。

1.4.2 加强基地和小蚕共育配套服务建设

在推进茧丝绸产业化进程中, 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 出现了蚕农种桑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和缺乏饲养小蚕技术而大量倒蚕的现象, 严重挫伤了种桑养蚕农户的积极性。为此, 公司分别在江尾、龙仙、庙墩、新江、贵联等养蚕密集区建设了5个年共育能力达4万张, 配套设施完善的小蚕共育基地。解决了种桑养蚕农户的饲养小蚕的技术问题, 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收入。目前小蚕共育率已达到了80%。

1.4.3 建立鲜茧收烘数字化网络平台

为了使鲜茧收购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缩短蚕农的售茧时间, 公司于2009年初投入130多万元, 采取租用电信网络的方法进行鲜茧收购系统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 将分布于各个乡镇的20个蚕茧收购站进行联网, 集合了蚕农信息、收购动态、技术分析等管理板块, 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借助网络优势, 将种桑养蚕农户、企业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现从零散型管理到集合型管理的飞跃, 真正体现了鲜茧收购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解决了售茧排长龙的问题。

1.5 发挥扶贫龙头企业作用, 保障养蚕农户的利益

企业的壮大发展, 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而企业也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 产业才能和谐、持续发展。为此, 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保障种桑养蚕农户的利益。一是提价增效、稳桑。把最低保护价作为茧丝产业发展的根基之一, 进行保障种桑养蚕农户的利益。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造成茧丝价格严重倒挂, 对茧丝企业冲击很大。为保障种桑养蚕农户的利益, 稳定桑园面积, 避免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 在鲜茧收购价格上, 公司一直采用高价位收购, 2008年全年鲜茧收购价格平均在1010元/50kg, 较毗邻市、县高出300~400元/50kg, 种桑养蚕农户及蚕农直接受益1000多万元, 户均受益1700多元;二是实行售茧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种桑养蚕农户的积极性, 增加种桑养蚕农户的收入, 公司实行售茧奖励制度, 每年度蚕茧收购结束后, 依据各种桑养蚕农户当年交售蚕茧的数量, 按每50kg鲜茧20元的标准返还奖励给养蚕农户, 蚕农受益近100万元。

2 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体会

2.1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和稳定种植规模

茧丝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 最关键和最直观地表现在蚕农的经济效益上。通过企农紧密合作, 蚕农的经济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实行最低保护价, 使蚕农有了“定心丸”。公司和农户签订为期五年的《种桑养蚕合同》, 最低保护价由最初的500元/担 (50kg, 中准级) 提高到目前的900元/担 (50kg, 中准级) , 使广大蚕农消除了种桑养蚕的后顾之忧, 增加从事蚕桑产业的信心, 有效地保障了蚕农的利益; (2) 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了蚕农的种养水平。公司每年都邀请省蚕研所的专家到各蚕桑主产区的蚕桑理事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 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蚕农的种养技术, 桑蚕病害的发生率逐年下降, 单张产茧量逐年上升, 蚕农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3) 实施和推广小蚕共育, 降低蚕农饲养风险和成本让蚕农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小蚕共育率逐年上升, 由2003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09年的80%, 共育张平产量平均达到48kg, 比非共育户增加8~10kg, 蚕农张种可增收100~150元。 (4) 实行开壳仪评定级定价, 有效地激发了蚕农的种养技术, 使蚕农的思想观念从以前的养好养坏一个价, 向以质量要效益转变。与此同时, 公司注重收购管理, 制定了复评措施, 每天的复评价格允许在±3%范围内, 并采取对收购站进行超多少扣多少的做法。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收人情茧和压级压价的现象发生, 赢得到了广大蚕农的好评。通过上述措施, 激发了蚕农的种养积极性, 新桑扩种每年均有500~1500亩的幅度递增, 达到了壮大和稳定种植规模的目的, 夯实了茧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2.2 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不断增加投入,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使茧丝产业形成良性发展。企业从中亦可得到效益的回报。原料茧的上车率、解舒率和出丝率提高, 有效地降低了缫折和辅助生产物资的损耗, 提高了产能;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目前, 公司的产品质量由以前的B类丝提升到销售价格比B类丝高出1.0~1.2万元/吨的A类丝;产品类型的生产由单一的20/22规格产品, 增加到目前能满足市场不同规格需求的多类型产品,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县茧丝绸产业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以企业为龙头进行完善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公司在建立“翁源县信达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 完善了23个蚕桑发展理事会, 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特色, 稳定和增加蚕农的收入。依据各蚕桑发展理事会的蚕茧收购量返还经费回村以及采取赞助捐资的形式进行村道水泥路、自来水、沼气、文化室等工程建设, 从根本上改善蚕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提升了农村文化生活氛围, 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4 有利于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促进产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进行茧丝产业化建设中, 公司注重引导蚕农对剩余桑叶、桑枝, 蚕沙等废弃物的充分利用, 进行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建设。通过引导蚕农利用养蚕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桑叶、桑枝, 蚕沙等废弃物进行堆沤后作桑田肥田处理, 减少生产投入。引导蚕农利用蚕沙等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 通过政府、企业补贴和蚕农出工的办法, 带动了1000多户蚕农建起了沼气池。形成了环保型、节能型的“种桑———养蚕———蚕沙、残枝、残叶———沼气———沼气液、沼渣———肥田基肥”的蚕桑生产循环生态链, 符合建设生态型、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的新农村的要求。

新型产业化 篇8

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过程大体如下。

1978年10月, 中国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了“工业化住宅建筑研讨会”会上提出中国应发展装配式大板体系、工业化大模板体系、砌块体系和框架轻板体系, 这对于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92年, 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世界21世纪议程》后, 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 其中将人居环境列为重要内容, 从此开始策划以住宅建设为主题的产业化概念, 并首先在住宅科技领域中开始了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的准备工作。1995年至1998年, 以住宅科技进步为主题的《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全面实施, 并在全国建设了400余个示范小区, 为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拉开了序幕。从此, 把住宅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的一个产业来发展。

进入21世纪, 本阶段住宅工业化及技术以住宅产业化为发展目标, 重点转向由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探索, 对保障居住性能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和集成技术进行了综合性研发, 积极应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发成果, 推动了住宅工业化的研发项目建设。住宅工业化注重节能环保的集成技术应用, 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为住宅工业化及技术的发展方向。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的颁布、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成套技术和部品技术体系的推行、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与“四节一环保”技术的推广、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建立、我国首座工业化集合住宅与远大住工的影响、万科“住宅工业化建造模式”的贡献、PC[1]综合性实验住宅与系统性技术的开发、住宅部品的发展、国际先进住宅科技系统理念与北京锋尚国际公寓的启迪、“百年住居LC体系”与普适型住宅工业化体系的引导、SI住宅技术研发与中日技术集成示范工程的探索, 都在一定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但尽管我国的住宅业在现阶段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其发展水平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建筑工业化程度低, 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不高, 技术含量低下, 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较大依然是主要问题。而发展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好、节能保温效果佳、施工简便、经济实用、绿色环保且适宜于产业化发展的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已成为住宅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也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一种有效合理的途径。

2 我国发展装配式住宅的实践

经过了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已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住宅体系[2], 即形成了以轻钢结构为主, 以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钢结构为补充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同时, 在住宅集成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开发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方面, 莱芜钢铁建设公司、马鞍山钢铁建设公司、天津第二建筑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如莱钢建设的H型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研究[3]、浙江精工钢结构公司的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开发、天津建筑设计院的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天津建工集团总公司的钢砼组合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同济大学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住宅体系研究、清华大学的钢结构居住建筑成套技术开发、中巍钢结构设计公司的大空间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研究、湖北昊角新材料公司的新型空腔结构板轻钢住宅体系研究、上海市建科院的钢结构住宅研究和太原理工大学的轻钢结构多层住宅。

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同时, 一些工程实践也相继展开。如莱芜钢铁建设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莱芜樱花园小区1号楼、济南艾菲尔花园和济南百花小区1号楼;天津二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的天津市彩丽苑2号楼和天津西里住宅小区8号楼;和记黄埔地产 (上海) 有限公司建设的上海春夏秋冬别墅项目;深圳合正房地产公司建设的深圳大鹏湾滨海钢结构住宅;青岛集成住宅房屋有限公司建设的青岛集成住宅房屋有限公司;河北保定太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保定多层轻钢住宅示范楼等等。

这些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对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进作用。但这些有益的实践之后, 均未有大规模的推广。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这些新工艺在高度、建筑型式、功能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所以发展新型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重新探索它的前景显得很迫在眉睫。

3 技术创新, 发展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

我们大家熟悉的现浇体系[4]与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两种结构体系, 现浇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 围绕现浇结构体系进行的改良只能是处于技术发展的量变阶段, 只有装配式结构体系才能实现质变, 才能实现全面的工业化大生产。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已有的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缺陷, 就全盘否定其光明的应用前景。而应在建筑业内真正引入技术创新的机制, 探究一种新型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能扬装配式结构体系所长, 避其之短, 必然会给建筑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3.1 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构想

2007年6月, 北京万科成立工业化小组, 从此开启了北京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 北京万科充分依靠和整合北京强大的科技资源优势, 采取了建立战略研发基地与工程建设试验同步推进的本土化举措, 到今天的B3、B4#楼入住, 成果初显。

B3、B4#选用了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这种体系采用外墙预制 (山墙现浇) , 内墙现浇。同时内外墙连接部位现浇, 使内外墙成为整体。上下预制墙之间即水平缝的连接采用套筒灌浆。2008年3月8日, 万科产业化试点B3、B4#楼开工建设, 地上15层, 总建筑面积8100平米, 采用的产业化体系为:夹心保温免维护的外墙结构体系;外墙、外门窗防渗漏体系;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空调板;一体化装修。

2009年5月11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授予B3、B4#楼“北京市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称号。

而预制钢筋混凝土圆孔板剪力墙承重体系又是一种新型的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体系, 该体系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圆孔板作为墙体, 通过现浇边缘构件、竖缝和水平缝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叠合层, 将圆孔板连接成整体, 成为承重和抗侧力结构。而预制复合保温圆孔板剪力墙住宅建筑体系具有板型少、构件轻、用料少、造价低的特点, 易于构件部品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工业大学孟涛、张微敬等对预制混凝土圆孔板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完成了对2个单片预制混凝土圆孔板试件的轴心受压试验, 4个单片、4个双片预制混凝土圆孔板试件在固定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往复水平加载试验, 对其刚度、承载力、延性、破坏特征、屈服机制、滞回曲线、耗能能力、刚度衰减的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预制混凝土圆孔板进行了弹塑性分析, 根据模拟结果得出了可直接用于设计软件的等效厚度。同时提出了采用现行规范相关公式计算预制混凝土保温圆孔板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受剪承载力和压弯承载力的方法, 为预制混凝土圆孔板承重体系设计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该体系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的方法, 接合正在进行中的工程实践, 被证明是符合国家推进住宅产业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需要。

针对上面两种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 其次都不是以最终建筑产品为对象, 而只是针对结构的一部分, 它们只能说是部分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而我们要真正实现住宅产业化, 想要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应该是以最终建筑产品为对象, 不仅仅是主体结构。而本文提出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住宅产业化与传统的住宅产业化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传统的住宅产业化实际就是大批量的流水式生产过程, 是无法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的。而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住宅产业化是借助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优势, 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建立柔性化的生产方式, 是企业从大规模的流水生产到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新型工业化大生产方式。我们期待的新型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就应该朝这个思路去构想。虽说目前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也只是部分预制结构体系, 但是它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像住宅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有理由去发展更多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 逐步实现住宅产业化。

3.2 科研是发展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前提

要建立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 必须以科研为依托。个人认为, 科研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根据多层民用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和装配施工的工艺要求, 按照力学分析原理正确合理地划分结构构件的组合形式, 通过力学计算提出系统的设计模型。

根据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提出新型连接结点[5]的形式和具体构造, 注重新材料的研究。

通过实验, 一方面验证完善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构造的具体技术要求, 另一方面对所提出的新型结点, 验证其可靠性、适用性和施工的便易性, 进一步完善其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与建筑设备、装修等专业配合, 研究总体纳入该工业化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难点。

研究建立工业化生产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

4 结语

未来10~20年, 乃至更长的时期内, 城乡住房建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驱动点和生长点。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虽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 它是符合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的。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开始, 在整个行业范围内形成技术创新的氛围、机制和压力, 转变观念,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科学研究, 同时去开发、生产、推广成套的装配式建筑使用的建材和预制构件, 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那么, 不久的将来, 就会以十分成熟的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建筑市场的需求, 为我国21世纪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粟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 (PC) 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 2008, 30 (3) :201~202, 208.

[2]李湘洲.21世纪建材、建筑业“大革命”——装配式住宅[J].建材工业信息, 2003 (12) :5.

[3]何道伟.马钢光明新村H型钢小高层住宅楼结构体系的设计与施工[J].安徽建筑, 2003 (4) :60.

[4]李永泉, 李晓军.现浇框架结构工程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J].低温建筑技术, 2002, (1) :77~78.

新型工业化征稿内容 篇9

包括但不限于:

1.信息通信与电力电子工业研究 (电机工程、测控自动化、电子及通信技术、电力工业、管控一体化等)

2.装备制造业研究 (机械、汽车工业、民用船舶工业)

3.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工业研究

回顾历史沉淀, 我们传承精华;

前瞻时代潮流, 我们锐意进取。

如果你是作者与读者:杂志将秉承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建立作者与读者来信、答疑解惑、不同见解争鸣等渠道, 期待您的投稿与对文章进行评论, 我们将对优秀的评论给予激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们的期许。

如果你是专家:《新型工业化》杂志社正在优化编委会、审稿团队结构, 期待优秀的两化融合、智能工业科研工作者加入本刊审稿专家、青年审稿人才队伍以及编委会, 共同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伟大事业的发展。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目前, 杂志汇聚了一定的智能工业方面的专家, 对论文进行评审与指导。

如果你是企业家:《新型工业化》杂志将是您品牌价值真诚的实现者与开拓者, 期待成为您的战略合作伙伴。

《新型工业化》杂志社编辑部

咨询热线:-5 36327〇7;536327〇8

新型工业化征稿内容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

国际标准刊号:ISSN2 0 9 5-6649

包括但不限于:

1•信息通信与电力电子工业研究 (电机工程、测控自动化、电子及通信技术、电力工业、管控一体化等>

2■装备制造业研究 (机械v汽车工业、民用船舶工业)

3•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工业研究

回顾历史沉淀, 我们传承精华;

前瞻时代潮流, 我们锐意进取。

如果你是作者与读者:杂志将秉承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建立作者与读者来信、答疑解惑v不同见解争鸣等渠道, 期待您的投稿与对文章进行评论, 我们将对优秀的评论给予激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们的期许。

如果你是专家:《新型工业化》杂志社正在优化编委会、审稿团队结构, 期待优秀的两化融合、智能工业科研工作者加入本刊审稿专家、青年审稿人才队伍以及编委会, 共同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伟大事业的发展3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目前, 杂志汇聚了一定的智能工业方面的专家, 对论文进行评审与指导。

如果你是企业家:《新型工业化》杂志将是您品牌价值真诚的实现者与开拓者, 期待成为您的战略合作伙伴。《新型工业化》杂志社编辑部

咨询热线:〇10-53632707;53632708

上一篇:企业内部和谐之思考下一篇:创新性本科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