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2024-06-20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精选十篇)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1

一、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

高铁是现代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以速度快、效率高著称,成为交通运输业的新宠。高铁使鄂豫陕进入旅游的“同城时代”。这种同城效应、带动效应、综合效应,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势必作用于河南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催生河南新旅游经济产业格局的形成。

1.改变了鄂豫陕游客旅游方式。高铁使旅客的出游时间效率提升,出游方式改变,使得以往的跨省长途游变为“同城”游,强化了旅游消费的散客化趋势,游客的关注点更加指向旅游休闲目的地和自由自在地欣赏沿途风景的“无景点”的非传统旅游方式,各种自助式游将成为主体;商务游、周末游将成为常态化;对旅游服务功能和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要求更高,区域一体化趋势将更加突出,区域间客源市场增长迅猛。郑西高铁开通一个月,郑州、西安铁路局共发送旅客21.7万人。洛阳龙门站自2 月6 日至3 月6 日,累计发送旅客39 541 人次,单日最高发送旅客数量为2 131 人次,日均发送1 364 人次。在郑西高铁的带动下,从河南到华山旅游的旅客数量比往年同期晋升了20%以上,景区旅游收进增添了15%。2010 年国庆节日期间,河南省共接待游客2 226.21 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其中省外游客1 224 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55%,旅游收入118.4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各大景点接待旅游人次也成增长态势,如少林寺接待游客16.7 万人次,同比增长7.7%;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15.2 万人次,同比增长28.9%;云台山接待游客31.7 万人次,同比增长7.4%。

2.加速区域旅游业整合。高速铁路的建成投产提高了旅游景点到达的速度,加强了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郑西高铁及京广深高铁的运营使得河南省内各地市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城市间距离极大缩短,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内众多高铁沿线拥有悠久历史文化,能够突出华夏腹地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同时,促进河南旅游与周边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通过郑西高铁的开通,使河南、陕西两地的旅游联动和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陕西与河南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郑西高铁开通之初,签订旅游合作协议,联合打造高铁旅游品牌。2010 年年初,郑州、西安旅游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织“郑西高铁一线牵,古都旅游新体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春节期间共同推出“古都互换过大年”活动;共同设计开发面向境内外市场的高铁旅游产品。古都洛阳更是全面启动了高铁旅游宣传促销工程。洛阳旅游主管部门围绕高铁策划了专项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如“乘高铁,游洛阳,赏牡丹,玩滑雪”,“千年帝都高铁之旅”等,并对乘坐高铁来的游客给予了一系列的票价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3.改变客源市场构成。一般来说,按照距离衰减规律,旅游目的地距离越近,旅行发生率就越高,距离越远,旅行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在高铁时代,距离衰减率对旅游业的影响不断被削弱。高铁的开通缩短了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降低了旅游者的旅行时间成本,拉近了旅游者的心理距离,放大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空间范围,使旅客的出游半径增大。例如京广深高铁从郑州到北京的运行时间约2.5 小时,郑州到武汉的时间约为2 小时,郑州到深圳的时间约为7 小时。而其他线路郑州到北京的最短运行时间约5.5 小时,郑州到武汉的最短时间约4.5 小时,郑州到深圳的最短运行时间约25 小时。郑西高铁从郑州到西安的运行时间约为2.5 小时,其他线路最短运行时间约为6小时。相比之下,其他线路的旅行时间是高铁的一倍多。 高铁交通网络不但极大地使郑州面向北京、陕西、广东等地的旅游吸引力增强,旅游市场规模扩大,而且可以凭借北京、深圳等城市交通枢纽和国际空港的位置,大幅度延伸河南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半径。随着市场半径的扩大,河南将迎来多元客源市场的成熟发展时期。

二、高铁背景下河南旅游产业凸显的问题

1.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业属于新兴服务行业,其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人们外出的旅游选择。河南省高铁开通时间尚短,各方面因素都不是很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例如郑西高铁和京广深高铁的交汇地郑州东站,其周边环境还比较荒凉,缺乏基本的餐饮娱乐设施,出租车、公交车次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此外,高铁的高票价也成了其进军大众旅游市场的障碍。以郑西高铁为例,其票价分一等座、二等座两类,其中一等座全程票价390 元,二等座全程票价240 元,是普通票价的3~5 倍,导致大众游客在心理上比较难接受。因此,大部分的高铁旅客更倾向于商务往来,高铁难以更快捷地进入大众旅游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河南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2.旅游产业链不完善,集聚效应不突出。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旅游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大型的旅游产业集团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旅游创新和策划能力有待加强。旅游业与建筑、宗教、绘画、戏剧、手工艺品制作、民俗等文化资源形式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渗透性、联动性,但河南并没有很好地将这些资源进行升级整合利用,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利用还较单一。此外,河南大多旅游景点都呈分散自由管理模式,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程度低,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集聚效应不突出,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甚至破坏性建设。

3.高铁旅游营销推广力度不够。当今信息时代,大众媒介百花齐放,在浩瀚如烟的信息中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产品信息也不例外。必须使用针对性的营销手段与宣传策略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入推广。高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逐渐从高铁这一快捷时尚的交通工具中脱颖而出,但因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与高铁有关的众多旅游项目在其沿线城市并未被大多数人了解。据调查,目前郑州在册的大部分旅行社均未开展与高铁相关的旅游业务,另外高铁车厢内也鲜有相关的旅游宣传。在高铁时代来临之际,单一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机制不利于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三、高铁时代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1.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为加快河南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构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微观细化旅游服务,制定旅行社、饭店、景区、交通等重要方面的科学管理机制,加强旅游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兴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以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完善景区道路指示标牌以及相应的环卫设施;并建设相配套的休闲娱乐中心;在车站为游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预定、投诉、票务代理、散客自助游、车辆协调和旅游推介等服务;大力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旅游业提供合格的旅游服务人才,提升境内旅游服务形象和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2.大力发展旅游集聚区,延展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机构,也涉及地方政府、旅游开发企业、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等多个利益主体。为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各个行业机构需要在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协作配合。河南应该抓住高铁这一机遇,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下,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规范化、经营主体与配套服务市场化,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延展旅游产业链。

河南、陕西旅游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2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6月12日至20日,淄博市政协旅游产业考察团一行34人在市政协主席冯梦令的带领下,赴河南、陕西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重点考察了河南开封、焦作、洛阳和陕西西安、延安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并与部分旅游城市进行了座谈。现将这次考察学习的情况及几点启发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河南、陕西部分旅游城市的考察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各城市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投入,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有力带动了地方三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各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加快景点和城区层次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等一系列软硬措施,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目前焦作已形成了以山水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景观“三大系列”和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景区”以及中央电视台焦作影视城等十大景点为代表的,以山水峡谷风光为特色的焦作旅游大的格局和框架,形成了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旅游产业由原来单一的山水旅游发展成为山水风光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休闲娱乐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黄河湿地游、工业参观游、农业观光游等9种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实现多样化,旅游服务趋于人性化,旅游设施建设逐步标准化,旅游商品本地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办公实现自动化。开封市充分发掘历史资源,形成市区以北部龙亭湖风景区、中部包公湖风景区和南部禹王台与繁塔风景区为主的三大景区。延安通过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建设融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城市发展格局。西安对旅游资源开发实施了板块带动战略,将全市旅游资源整合为六大板块,即古都旅游板块、秦唐文化旅游板块、秦岭北麓旅游板块、曲江旅游板块、滨水游憩休闲板块和四大遗址旅游板块,每一板块依照不同功能建设形成了个性鲜明、互为补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单元,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各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各市旅游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开封市仅清明上河园一个景点的门票年收入达1亿多元。焦作市连续七个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位居省辖市第一名,2004年全市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达693万人,同比增长21.64%;门票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55.5%;旅游综合收入达41亿元,同比增长28.41%,占GDp的比重达9%,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对GDp贡献率为21.1%。洛阳市2004年旅游总收入达84.3亿元。西安市2004年接待海外游客65万人次,创汇2.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08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4亿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全市GDp的14%。

——旅游环境日臻优化,提高了城市品味,美化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围绕加快旅游业发展,各城市大力推动城市旅游环境优化。洛阳持续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活动和“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兴建改造了包括城市道路、广场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路灯、绿化等在内的100余个城市基础建设项目。长达14.5公里的绿色休闲区洛浦公园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成为观光圣地。全市建成绿化覆盖率达40.2%,使洛阳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特色。新区建设去年投入99.9亿元,开工建设470余个项目,拉大了城市框架,扩大了城市功能。陆续修建洛栾快速通道、龙门大道、小浪底旅游专线、汉光武帝陵旅游专线、临木路等一大批旅游专用通道,开通了更多条航线航班,运力大为提高。焦作通过强力实施旅游促销战略,特别是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功能、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知名度大幅提高,参观考察的领导和旅游观光游客人数大幅增长,中央领导对焦作发展旅游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旅游业飞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劲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人数成倍增长,大大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有力促进了各市产业结构调整。洛阳市目前旅游从业人员达25万。1999年焦作市旅游直接从业总人数不足3000人,2004年底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已达3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18万,有力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仅五大景区附近从事食宿服务、旅游商品销售人数就达1.2万。其中云台山景区内家庭餐馆118家,每户年均收入达2-3万元。1999年焦作仅有几家宾馆,开房率不足60%,目前发展到了43家,床位30000张,宾馆开房率却都在90%以上,逢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对城市的招商引资带动作用凸显。招商局负责人说,过去出门招商很少人听说过焦作,现在出门招商一提焦作腰杆硬了,客商主动找上门来投资。延安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豆类、果类、枣类、羊系列等为主要加工原料的旅游商品和腰鼓、剪纸、布堆画、农民画、面花等旅游纪念品,带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焦作在发展旅游之初,异议很大。但通过近五年的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有了深刻认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为更好迎接境内外游客,广大群众自觉开展多种文明创建活动,目前正在全市轰轰烈烈开展的“四创”活动,大大改善了焦作市的城市环境和面貌,由此推动了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主要经验

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旅游业发展迅猛,成就令人瞩目,其中奥妙何在?经验是什么呢?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他们的经验很丰富、很全面,主要是:

——各城市对发展旅游产业高度重视

这次考察学习的城市与淄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具备发展旅游的条件。依据各自的基础和特点,各城市纷纷把发展旅游业提上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曾经以“煤城”著称的焦作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员走遍焦作的山山水水,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作出了第三次创业以“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将“旅游强市”列为一号工程,立志“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投入,打造第一流旅游目的地。前任市委书记被称新闻媒体称为“旅游书记”;现任市委书记提出“三要三不要”,即“抓旅游工作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力度要加大,不能放松;领导要加强,不能削弱”。洛阳自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提升到与发展工业同等的高度。

——加大投入,狠抓资源开发和建设,建设高品位、高档次精品景区

各城市对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投入的力度很大。洛阳市去年对景点建设的投资达4.6亿元。延安投资2.5亿元对黄帝陵进行重整,投资65亿元的黄延高速公路、投资12亿元的延塞高速公路连接主要旅游景点。焦作市在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上,坚持政府主导,以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共同参与,集中全社会力量大办旅游,全市近五年投资7.6亿元用于景区的开发建设。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发展旅游业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旅游部门办公经费的同时,市级财政、各景区景点所在的县市区财政及民间个人也纷纷出资投入旅游业。全长36.8公里的焦青旅游铁路,投入1.2亿,使青龙峡很快成为省内旅游热点,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路、扶贫路。西安市为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不断输血,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和正在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档次、国际标准的新项目。大雁塔北广场投资超过5亿元;秦岭野生动物园投资3.9亿元;大唐芙蓉园投资13.5亿元,成为城市又一新名片。华清池温泉项目、唐风苑温泉项目、楼观台、顺城巷等一大批新项目也陆续开工,这些新项目开发实现了资源开发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优化了旅游产品结构,极大地提高了西安的旅游竞争力。

——强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提高城市知名度

近年焦作始终把旅游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品牌,集中力量向海内外宣传推介。焦作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宣传促销,除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外,还以焦作旅游宣传“大篷车”的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60多个地市以及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大规模促销宣传。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全面推介,做到周周有报道,月月有新闻。以重大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出新卖点,近年先后举办了云台观瀑节、“河南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和摄影节、焦作红叶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大大提高了焦作山水知名度。在与开封、洛阳、延安等市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都十分注重打统一的城市品牌,进行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洛阳市在央视国际频道,国际、国内航班闭路电视上播放专题片,在互联网上,铁路、公路客运闭路电视上全年播放旅游宣传广告。还出台政策,规定全市景区点门票收入的2%用于宣传促销,对“引客入洛”成绩突出者给予重金奖励。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旅游工作的生命线。为建设精品景区,提供精心服务,焦作市旅游局做出了“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曲”的承诺,开封市旅游服务业提出“用我们万分的热情,得到您十分满意”的服务宗旨,在全市掀起了争创旅游服务质量第一的热潮。为了实现所做出的承诺,焦作市旅游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大力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成立了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制定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多次组织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对城市旅游交通、住宿、购物进行联合大检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活动,对坑骗游客的行为从重、从严查处,净化了旅游市场环境。二是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在全市旅游系统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及创建文明景区活动,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旅游系统行风评议监督员,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和游客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旅游局设立旅游培训中心每年组织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在当地大学院校开设旅游餐饮、导游、外语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四是努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完善丰富了焦作山水旅游网站,在城区主干道和通往各景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景区指示牌,各景区、宾馆、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增设相应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旅游信息电脑触摸屏。在市区和景区设立旅游广告牌和游客服务中心;在市县电视台增加景区天气预报等栏目,黄金周期间发布出行参考和信息预报;各涉外星级宾馆饭店摆放了焦作旅游资料架,悬挂旅游交通图和山水宣传画等,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我们在云台山切身感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优美舒适的环境、干净整齐的旅行车、整洁划一的服装、亲切热情的态度、标准生动的解说、文雅规范的姿势。焦作市旅游局长许长仁骄傲地说:我们目标是,提起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就是焦作旅游服务!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河南、陕西部分旅游城市近十天的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各市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我们做大做强淄博市旅游产业提供了许多启发。考察中,大家边看边听边学边研讨,在对比中思考,在借鉴中探讨。一致感到,淄博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差距和困惑较多,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突出的问题是有点太散、有水不活、有山不名,定位模糊,资源、力量整合不够,投入不足,宣传促销欠缺等,深层的差距在于思想解放、上下共识、工作力度有待深化和加强,联系这些实际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推向市场的关系。各地成功经验证明,发展旅游产业可利用资源是基础,党政重视是关键,必须依托市场,更要靠政府力量强力推动。河南省焦作市由一个以煤为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战略成功转型的范例城市,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政府主导打造旅游强市。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布局、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这在一个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初始期和攻关阶段尤其如此。因此,要使我市旅游产业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并注意适时由政府主导下的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动作型转变。

二是要处理好整合资源与整合力量的关系。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是各地在发展旅游产业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共性的经验,联系淄博实际而言,如何切实整合旅游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和景点连成片、穿成串是破解我市旅游瓶颈的关键点之一,要下大气力论证好、实施好。但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不可忽视抓旅游力量的整合,这同样是外地先进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旅游产业的发展牵涉面广,涉及“六大要素”、二十多个政府部门、100多个行业单位,只靠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力量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抓共管。因此,应注意整合旅游资源与凝聚抓旅游的合力同步进行。

三是处理好加大对外宣传和抓好内部规范服务的关系。旅游经济是名胜(名气)经济、眼球经济,强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是各地的共用手段,但与此同时,是否注重内部服务质量的提升则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焦作市“抓旅游就要抓服务,抓服务首先抓规范”的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曲的服务质量标准,赢得了2004年世界旅游推广峰会授予的“卓越客户服务奖”这一被国际旅游业认可的荣誉奖项,为焦作赢得了无数回头客,其经验启发我们,创造旅游景点精品与服务品牌二者应并行不悖。

四是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考察所到各历史文化名城,大都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开封市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设景造点,其中,以一幅“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制的“清明上河园”,拉近了千年时空,再现千年古都盛景,年接游客2800万。靠秦兵马俑的发掘使西安旅游业焕发了生机;而依托丰富的唐代文化资源,投资13.5亿元新辟景点“大唐芙蓉园”在规划、设计、布景、建造、管理、演出等方面达到了让游客们信服的大气与精致的结合,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成为西安旅游精品。相比较,淄博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的城市,挖掘开发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

五是处理好自我促销与周边城市联合推介的关系。洛阳等地的经验教训说明,一个城市的旅游宣传促销,孤立、封闭地进行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既强化自身优势,又借助相邻城市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捆绑促销才能事半功倍,鉴于此,在旅游产品的促销推介上一定要注意走开放型、联合型、多赢型之路。

六是处理好抓旅游和建设一支旅游产业骨干队伍的关系。“焦作现象”揭示,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为什么在不到十年时间能一跃为名山胜水,成为中国旅游强市?除党政重视、政府主导外,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能人旅游局长,一个敬业的旅游局领导班子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旅游事业骨干队伍,这个经验不可忽视,要把我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一定要把旅游产业骨干队伍建好建强。

这次考察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副主任关玛莉、副市长韩家华亲自参加了考察。随团参加考察的还有市政协副主席郭玉兰、王延山、荣玮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市旅游产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区县政府和政协负责人。

淄博市政协旅游产业考察团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旅游行业 高职英语教育 旅游专业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旅游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典型的就是我国旅游服务水平的国际化程度偏低,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英语人才的紧缺。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所以,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获得文凭,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但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体现出这一特色,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是在现实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记下了英语的语法词汇,但是却没有获得必要的课堂锻炼机会,导致英语实践水平普遍较低。

2.评估方式过于单一。传统英语教学的考核模式大多数以试卷为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将理论知识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会是学生陷入一种错误的意识中,似乎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依靠语法和单词就可以了,所以,这种考核模式是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的。

3.教师水平偏低。旅游英语教学的实用性非常强,所以,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事与愿违,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对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而旅游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还普遍较低,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旅游英语水平就不容乐观。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旅游英语水平的途径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当中去的,所以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应当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英语理论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的,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首先,课堂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听、说、读、写、译为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落实到实践当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搜索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运用英语进行讨论等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校内实践,学生可以组成多种多样的学习兴趣小组,在小组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相互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最后,校外实践。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切实了解旅行社的相关运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英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加强英语教师对旅游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其他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又如可以鼓励教师到旅行社去参加实训,这样能够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现状有一个切实的了解。

3.创新多种教学手段。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设立多种评估手段。利用考试这种方式去检验教学效果虽然比较客观,但是过于简单、方式过于单调,难以调查出学生对英语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的语言素质。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所以,我们应当设立多种评估手段,多角度去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可以在笔试考试中加大听力考试的比重,或是在口语考试中加大模拟情景考试的成分,教师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现状设定一定的障碍,以此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旅游專业的英语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的比重,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在校时间里,既能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又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照兰.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1:114-116.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4

CI战略是通过策划和设计企业识别系统 (CIS) , 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 (理念、行为、视觉) 进行策划、规范, 并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播, 塑造出独特的、一贯的优良形象, 以谋求社会大众认同的企业形象战略。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CIS) 在我国旅游业形象策划的应用是从“广之旅”开始的, “广之旅”之所以从默默无闻的“广州市旅游公司”一跃成为全国旅行社十强之一, 就在于成功实施了品牌识别系统。引入CI战略对旅游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形象策划, 可以改善旅游业的整体素质, 统一和提升旅游业形象, 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具有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和重游期望的旅游品牌,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河南省旅游业CI战略分析

河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都是长江河谷地带的良田沃土, 产出率高。而后靠安置的土地坡度大、水土保持难、生产能力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 同面积的后靠移民安置耕地每年要减少4到6成的粮食产量[3]。如大周镇后靠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3亩, 且坡地较多, 需退耕还林, 许多后靠移民生活难以为继。

4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旅游, 促进移民的经济融合

4.1整合资源, 促进库区生态旅游和移民经济融合的同步发展

针对上述库区生态旅游发展和库区移民经济融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可以整合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库区移民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群体, 形成二者的合力, 共同发展, 促进生态旅游和移民经济融合的同步运行。通过实地调研, 整理出库区现有旅游资源的整体情况, 并请相关专家学者考核论证, 合理配置资源, 力求库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合理规划、精心布置, 避免开发不足、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现象, 使库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布局能够收到最大的效益。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 要统一规划各种不同档次的服务设施, 避免“局部杠”, 力求床位利用率常年处在较高位置。4.2鼓励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 政府给予政策、经济、人力上的大力支持

当地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移民积极创办生态旅游企业, 既可以助推重庆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移民自身的经济融合, 取得双赢的效果。在鼓励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给予移民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创办生态旅游产业的移民, 政府应广开绿灯, 审批条件、创业环境和税收等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其二, 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库区移民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大都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 在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过程中, 各银行应在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非常丰富。要把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深入挖掘旅游潜力, 整合旅游资源, 引入CI战略进行科学的形象策划, 创出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2.1 河南旅游业理念基础 (MI) 分析

河南旅游业的理念识别 (MI) 最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 来实现河南旅游业独具特色的理念、精神和策略, 从而打造河南旅游品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悠久的历史留存下来了大量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包括寻根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人。河南旅游业应深入挖掘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中原文化旅游强势品牌。

2.2 河南旅游业行为准则 (BI) 分析

旅游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 服务水平直接关系游客身心愉悦和产品整体质量, 是旅游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行为准则 (BI) 是在理念指导下的旅游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 是动态的识别形式。

予适当的支持。其三, 人力上的支持。就是给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移民提供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指导和帮助他们创业。4.3加强对移民的培训, 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上所述, 库区严峻的经济环境, 产业空心化、土地资源匮乏等, 严重影响了移民经济上的社会融合, 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既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也提高了移民自身的收入, 为他们早日与社会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是移民社会融合的必由之路之一。对移民的培训, 主要是指对移民进行生态旅游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他们有一技之长, 能够自食其力。首先是对有意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移民进行培训, 包括企业经营和管理知识、生态旅游知识等的培训。其次是导游的培训, 培训出一批又一批讲解艺术高超, 又了解当地文化和民俗的专业导游。再次是免费培训那些目前没有就业的移民, 源源不断地为生态旅游企业输送各种合格人才, 包括餐饮服务、卫生、住宿等各方面人员。

参考文献

[1]万丽娟, 彭小兵, 赖景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对

策研究[J].产业观察, 2007.

[2]段跃芳, 戴尚安.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水利经济, 2002, (3) .

[3]林建, 雷亨顺.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

学报, 2001, (1) .

[4]田强, 黄宗华.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J].三峡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 .

[5]张述林, 毛长义, 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

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在内部管理行为上, 河南旅游业要规范管理、热情服务, 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首先, 协调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的配合, 加强旅游业的统一组织和规范的管理。其次, 要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 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旅游产业人才竞争机制。再次, 要引导和支持河南的高校开辟旅游相关专业和学科, 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急需的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人才。

2.3 河南旅游业视觉形象 (VI) 分析

VI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化、视觉化, 是静态的识别符号。旅游业视觉形象体现在游客直接观赏消费的旅游景观, 通过对旅游景观的观赏而形成综合旅游地印象。旅游视觉形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式进行传播。

河南的某些文化旅游品牌景观视觉形象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并引导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判断。比如塔林是少林寺旅游的视觉形象;龙门大佛是洛阳龙门石窟的著名景观;清明上河园、龙亭是古都开封的视觉形象。还有一些很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视觉形象不太突出, 比如太昊陵、老子故里等。这些景区 (点) 应作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产品加以策划和培育, 深化和升华文化内涵, 优化视觉景观, 逐渐发展成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

3 基于CI战略的河南旅游业发展策略分析

3.1 合理定位, 打造河南旅游特色品牌

3.1.1 差异化策略, 突出中原文化特色

在旅游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 如果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就不会引起游客的兴趣, 影响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差异化营销策略是针对特定的消费人群, 设计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并利用规模、资源、企业实力等优势, 制造产品独有的个性。河南旅游业应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现实, 深入挖掘和整合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突出中原文化旅游内涵和理念, 设计和开发中原文化旅游产品。

3.1.2 重点化策略, 实现品牌的带动辐射功能

河南省的旅游开发应突出重点, 创出几个能够代表河南地域特点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和自然旅游景区或景点, 并以这些重点特色景区为龙头, 从而带动河南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以少林武术文化为特色的少林寺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温县陈家沟;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古都开封;寻根问祖为特色的新郑黄帝故里等。河南应紧紧抓住这些中原文化特色, 加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介, 力争创出河南知名品牌, 从而推动河南省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3.1.3 稳定化策略, 促进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应有一个科学的长期规划, 旅游产品的推广更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宣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旅游特色产品在游客心目中不断形成并左右游客在旅游选择上作出判断。河南旅游业在营销过程中, 要把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个文化理念作为一个长期的宣传策略, 影响和教育游客, 使其深入人心, 激起游客中原旅游的兴趣, 并作出实际的旅游行动。

3.2 打造高素质旅游营销团队

3.2.1 组建一支强大的旅游营销策划团队

河南旅游业发展应该实行政府主导, 市场化运作战略, 成立一个营销策划机构, 聘请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 对河南旅游业的营销进行深入论证和科学策划, 从而实现旅游营销的积极效果。

3.2.2 打造一支有竞争力的旅游营销宣传团队

旅游宣传推介是旅游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扩大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知度, 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3.2.3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

旅游服务人员虽然不是直接的旅游宣传人员, 但他们的服务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起着形象宣传的作用。如导游人员的导游服务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接待服务、景区服务、银行和通信服务等。因此, 应加强对这些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培训和管理。

3.3 建立形式多样的旅游营销渠道

3.3.1 影视媒体营销宣传

首先是电影电视声像广告宣传。通过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简洁的广告词可以给观众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传送。河南旅游营销宣传应该基于中原历史文化旅游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优质的广告制作, 并借助如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凤凰卫视以及各地知名电视台或电视栏目进行广告宣传。

其次是通过电影、电视剧进行潜意识宣传。很多河南的旅游品牌就是通过优秀的影视剧目进行深入人心的潜意识的宣传而形成的。

3.3.2 平面媒体营销宣传

报刊、杂志、著作等平面媒体也是进行旅游宣传的主要平台, 要选择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知名度高的平面媒体推出一系列的宣传专栏, 体现出河南旅游特色和理念, 通过优美而古朴的图片、品位高雅的广告设计、印象深刻的广告口号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激发读者旅游的兴趣。此外, 河南也应当鼓励和支持宣传河南历史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推出, 从而提升河南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象。

3.3.3 互联网营销宣传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沟通手段, 它集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为一体, 以最快的速度把信息传递给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在推广网络旅游营销同时, 注意补充完善和及时更新查询系统, 推出中文、英文多种语言版本的信息服务平台, 全方位地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静态和动态资讯。

3.3.4 节会营销宣传

河南应以郑州为主, 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 发展商务旅游, 创立会展品牌, 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不断提高节会的质量和品味, 开拓新的节会市场, 把这项工作做出品牌, 做出成效。

3.3.5 其他营销宣传渠道

旅游宣传还应积极引入企业的VI传播方式, 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宣传。包括高速公路和主要交通要道的户外旅游招牌进行广告宣传;旅游从业人员统一的员工制服印刷宣传口号;旅游商品、纪念品品牌及包装宣传;相关旅游企业的建筑外观、办公室装饰宣传以及利用旅游车辆、事务用品等进行广泛的传播。

摘要:目前, 旅游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外宣传、吸引游客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异常重要。本文引入CI战略对河南旅游产业理念基础、行为识别以及视觉形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河南旅游业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CI战略,旅游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长秋.河南旅游形象的定位与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4) .

[2]胡良民, 张广花.河南旅游业营销与旅游经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5) .

[3]彭蝶飞.区域旅游商品的营销策略[J].经济地理, 2006, (3) .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5

同志们:

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酝酿已久。这次会议规格很高,阵容很大,会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召开这样高规格的会议,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 “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理念,按照“旅游出精品”的要求,进一步坚定壮大旅游产业的决心,努力建设川东北文化旅游大市。前面,顺泽市长就今年的旅游工作作了全面详实的部署,一力司长对顺泽旅游发展进行了精彩生动的讲座,我都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以发展为标准,高要求提升思想认识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也是关联度大、牵引性强的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壮大旅游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从世界范围看,旅游作为人类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项目。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旅游业越来越被社会和人们所重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 的生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8.3%。

(二)壮大旅游是南充发展的现实要求。南充市委在三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要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而顺泽作为其重要支撑点和传动极,如何支撑,怎样传动,我认为首要的突破口,就是在旅游上敢为人先,率先发展。可以说,在南充9县(市)区无人可比,无人敢比,我们顺泽当然也应责无旁贷,积极壮大旅游,来支撑并带动南充的旅游产业发展。这是南充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顺泽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三)壮大旅游是顺泽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是区域经济定位的重要依据,顺泽要振兴市域经济,最大的资源就是旅游资源。从顺泽的现状看,农业上,产业化程度不高,贸工农结合不好,短期难有突破性进展。工业上,资源少,市场小,交通又不够畅达,基本上都属“两头在外”的企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发展的态势;即使要发展工业,也只能依托农产品,瞄准旅游市场,开发具有顺泽地方特色的旅游特色商品,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而旅游上,我们有2300多年历史的风水古城,有丰富宝贵的2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有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典范”的八大文化,还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两块金字招牌,这么丰厚的旅游资源,在南充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全省也是极其少有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顺泽古城逐步显现出独特的个

性和魅力,为建设文化旅游大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希望大家要牢固树立起“优先发展旅游,促进各业发展”的理念,坚定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从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顺泽旅游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强市的产业、富民的产业。

二、以定位为基础,高起点进行旅游规划

合理定位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科学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前提。顺泽已有旅游定位,也有旅游规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形势的变化,还需要提炼,还需要不断完善、充实、调整、提升,从而为顺泽旅游整体提档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定位上要体现准确性。我们必须“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顺泽看旅游”。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重新审视顺泽的资源优势,重新审视顺泽的旅游开发潜力,也才能得出准确的旅游定位。所谓“跳出旅游看旅游”,就是要从“就旅游论旅游”的传统认识误区中跳出来,把旅游业放在顺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所谓“跳出顺泽看旅游”,就是要从相对封闭的小区域观中跳出来,把旅游业放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中来审视。从目前顺泽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建成“川东北文化旅游大市”的目标,这既有现实性,也有超前性;既符合顺泽旅游发展的实际,也充分体现了顺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

求。

二是规划上要体现前瞻性。规划上要有前瞻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空间上要有前瞻性,不能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小打小闹,陶醉于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要有全省、全国的眼光,甚至世界的眼光;另一方面,是时间上要有前瞻性,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规划现在能做到的,要有发展的思维,要作长远的规划,要给我们的后人留下发展的空间。在顺泽的旅游规划上,要坚持“大旅游”的理念,对以顺泽古城为代表的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精心规划,将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着力彰显“阆苑仙境”和“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充分拓展和发挥旅游的综合功能,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要通过招标等形式,引进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引进先进的旅游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组织修订古城保护与开发、锦屏山景区整体打造等重点旅游区域规划,以及张飞庙扩建、道台衙门复建等重点旅游项目规划,要以这些具体的项目作为支撑,通过规划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另外,要注意把旅游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交通、林业等相关产业的规划和建设中,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思路。

三是执行上要体现权威性。规划一旦形成,一切开发都应依照规划、遵循规划、服从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划定保护区、建设区和核心区,尽量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严禁在景区发生乱搭乱建及其他破坏资源的现象。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规划执行机制,按规划招标,按规划实施,严格监督,确保旅游资源的科学开

发和旅游精品的顺利建设。古城及周边景区的开发,必须按照规划,多方论证,科学利用,切忌“加法破坏”,画蛇添足,始终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可持续开发。

三、以文化为特色,高效益做强旅游产业

从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地方特色和文化,或者说旅游品牌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二是休闲将贯穿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之中,旅游将更加体现其“寓教于娱”和“寓教于乐”的特性;三是竞争与合作是今后区域之间旅游发展的主题,是推动旅游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可以说,特色是旅游的精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严格说就没有旅游产业,因为旅游产业是生产和销售文化,旅游者是购买和享受文化。有句话说“旅游玩到最后就是文化”,就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这个道理。

九寨沟童话世界般的秀美风光,是自然景观,固然令人难忘,但是有限;而正是由于九寨沟打造和提炼了藏羌文化,九寨天堂的建立,又引进了韩国烧烤、日本料理等饮食文化,才使我们到九寨沟旅游感受更加丰富,更加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旅游和文化结合的魅力所在。其他著名景点,如丽江古城以东巴文化而闻名遐迩,峨眉山以佛教文化而享誉中外等等,均无一例外。因此,我们在顺泽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中,一定要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放大文化作用,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一要致力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旅游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文化旅游品牌,只有创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才能赢得游客的青睐,才能换来无尽的市场效益。比如,我们一讲山西就想起平遥古城,一讲湖南就想起张家界,一讲陕西就想起兵马俑,这就是标志性文化旅游品牌。顺泽有风水文化、天文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八大文化,都有开发的巨大潜力。我们并不缺少文化,而是缺乏有深度的挖掘和提炼,缺乏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有专家认为,顺泽文化多元,难以形成主流文化;但我认为,文化多没关系,只要能打造出恰当展示的载体,就能够各放异彩、充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就能够真正使顺泽的旅游具有灵魂、具有吸引力。当然,要向外推介,就得有主牌文化,就得有“人无我有”的独特品牌,也就是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根据专家的意见,认为顺泽还是应主推“风水古城”的文化旅游品牌。因为,这既有省上“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的定位,又在其他古城中具有独特性;同时,“风水”两个字可以体现“阆苑仙境”的秀美自然风光,“古城”两个字能蕴含我们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风水古城”这一品牌,努力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文章。

二要努力打造文化精品主体。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大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和综合效益好的旅游精品,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今年,我们要围绕“打造川东北旅游大市”这一目标,主要启动建设“三大精

品景区”和“五大精品景点”。三大精品景区,即:古城历史文化景区,启动国家AAAA 级景区创建工作;锦屏山风水观光景区,力争年内成功创建国家AAA级风景区;金沙湖休闲娱乐景区,加快招商建设步伐,尽早开设水上旅游项目,丰富顺泽旅游活动内容。五大精品景点,即:道台衙门复建项目,张飞庙扩建并增设文博馆项目,民俗演展中心,落下闳纪念馆和伍明万雕塑、赵蕴玉画展、王星泉雕塑展览馆。要整合风水文化、三国文化等八大文化,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文化品位。另外,要继续完善和充实科举、手工作坊等特色文化街区建设。

三要全力开发文化特色商品。王宁书记在顺泽调研时,就启发我们,要充分利用顺泽的八大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相结合,演绎出更多的文化故事,来吸引游客。这个思路很好,我们商家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比如将张飞牛肉、保宁醋和三国文化相联系等,来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同样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下功夫,要在旅游商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以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今年,我们要在继续提升保宁醋、张飞牛肉、保宁蒸馍等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时,挖掘开发川北皮影、名人画像、景区雕塑等旅游新产品,增加“卖点”,增强效益,做大旅游产业。

四要大力创新文化开发机制。要以上海澳格和水乡周庄租赁开发锦屏山景区为契机,继续探索推行“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和模式,走景区开发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改革之路。今后,金沙湖、蟠

龙山、天宫院等景区景点的打造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要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四、以联动为导向,高实效拓展旅游市场

旅游经济是“概念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搞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宣传、促销,对于提高顺泽旅游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旅游宣传促销上,要不断创新思路,改进促销手段和方式,加强联动,全方位、多元化、多渠道地进行旅游促销。这方面,可以借鉴九寨“人间天堂”的宣传包装设计,围绕“风水古城”的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对顺泽的旅游特色、旅游主题、旅游口号、旅游标识、旅游歌曲等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形象设计,不断提高顺泽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一是传播媒体联动促销。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网上宣传促销。也可考虑联合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制作风景广告,支持创作一些像《江湖祭》和《醋喜》等以我市风景名胜为背景,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为主题的MTV音乐电视、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以提高宣传效果,把“风水古城”的旅游品牌打响。

二是周边区域联动促销。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的思路,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区域协作,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充分调动政府以及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形成联手拓展省内外客源旅游市场的合力。目前,要瞄准成渝两地,辐射西南片区,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联合促销,提高顺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中介组织联动促销。要积极引导支持金龙、绿叶、邮政等旅行社,加强与成渝等外地旅行社的战略联盟,构建起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旅游促销网络。同时,要创新利益联动机制,激励旅行社与张飞庙、贡院、锦屏山等景区景点之间,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切实提高旅行社的积极性,推动旅行社自主开发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顺泽旅游开拓更大客源市场。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6

作为全国旅游名城,绍兴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09年,绍兴市作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打造文化休闲城市,发展全城旅游”的重大决策,全城旅游标志着绍兴旅游进入了从景区旅游到城市旅游,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新阶段。绍兴以“全城旅游”为抓手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拓展景区外延,有效整合资源。绍兴市以鲁迅故里、沈园、兰亭、东湖和大禹陵景区为核心景区,创建国家5A级绍兴古城旅游景区,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绍兴古城整体打造成具有国家5A级景区水准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11月8日,本刊记者就绍兴如何应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采访了绍兴市旅游集团董事长祁淼荣。

《长三角》:“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这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所认同。绍兴推出全城旅游,打造独具魅力的“水韵休闲古城、文化生活名都”,非常吻合这一理念,那么旅游集团如何按照全城旅游的要求来整合绍兴旅游资源,构建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

祁淼荣:绍兴总体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要求,把整个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建设,深入发掘水乡风情、文化名城和江南古城等特色资源,打响城市整体品牌,加快实现以景区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向“城旅一体”的城市旅游跨越。按照“整体性规划、多元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工作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重点,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

一是从项目的策划上,围绕旅游六要素,策划建设大项目,打造全城旅游和古越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游客留得住。主要有兰亭景区和东湖景区扩建项目、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等。兰亭景区扩建项目拟建王羲之馆、王献之馆、兰亭序馆、碑苑及书法交流中心等。东湖景区扩建项目以东湖“山”、“水”、“石”及“越文化”为依托,围绕“水石文化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两大主线,通过“活水、理景、融文、亮园”四大策划理念,打造中国第一水石大盆景。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拟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融美酒、美食、美景于一体的黄酒文化旅游休闲区。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着力打造坐乌篷游绍兴的旅游环境,提升鲁迅故里品位。为增强夜游吸引力,在完成环城河大型灯光秀项目的基础上,再实施环城河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二是在产品设计上,鼓励各景区、博物馆及有关单位开发具有绍兴和本单位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达到延伸产业链、宣传绍兴、推介景区的目的。旅游集团已委托江南大学策划设计旅游纪念品和集团标识,并研究制订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激励政策,促进旅游消费。同时,做大会稽山旅游购物中心、黄酒城体验购物吧,借机开发黄酒系列特色纪念品;围绕旅游诸要素,引进名优企业搞好越王城广场商业用房的市场化运作。

三是从游线的布局上,围绕“全城旅游”主题,策划“水城、古城、名城”组合式全城旅游主线路,重点推介以故里、故居、书屋为看点的古越名人文化旅游线,以环城河及灯光秀、内河、古运河为脉络的古越水上文化旅游线,以纪念馆、博物馆、黄酒城、历史街区、越王城为节点的古越历史文化旅游线。水上游线重点做好“日游内河、夜游环城河”两篇文章,增加和延伸水上乌篷旅游线路。

四是从营销的拓展上,按照“品牌化宣传、区域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创新旅游营销方式,优化营销政策,拓展市场空间。在市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周边镇(乡)推行市区景点游览“一卡通”,以此来推动“绍兴人游绍兴”活动。与长三角地区旅行社开展营销合作,在稳固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福建、江西市场的同时,开拓北京、天津、山东中长线市场,扩大港、澳、台市场,从而实现与客源市场、各有关旅行社的良好对接和联动发展。

《长三角》:绍兴旅游中有许多休闲元素,比如老街、台门、黄酒、乌篷船……绍兴如何加大休闲旅游的要素,从而让游客慢下来,实现更高品质的深度旅游?

祁淼荣:休闲度假旅游作为一种感受式的旅游方式,要求目的地提供层次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在文化层次上的多方需求。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市内各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具体从四个方面来打造:打造水上旅游精品,以绍兴环城河和城市内河为载体,推进环城河灯光秀夜游和乌篷船日游等水上旅游项目;打造历史街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越王城等历史街区旅游,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配套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黄酒文化风情旅游精品,策划黄酒文化风情区旅游项目,推出并提升黄酒宴,体验黄酒文化风情;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绍兴山水田园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绍兴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着力深度开发会稽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由过去传统的“点”发展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长三角》:我国旅游业投资方兴未艾,近年来旅游集团在旅游投融资方面有哪些探索?具体有哪些重点项目更好地促进了绍兴旅游经济产业链的完善?

祁淼荣:近两年,我们积极谋求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谊,通过资本、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方式,提高集团的资本收益率。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引导下,我们顺应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历史潮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延伸产业链,从而整体提高了旅游投融资项目的质量。

绍兴最近几个投资项目投入资金达13亿元,主要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招商引资以及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来实现的。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即该区域内的土地出让金,除了规定扣除的规费外,全部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同时,知名企业投资旅游业势头强劲。目前,浙江开元集团在大禹陵投资的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已开业,这是一家以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题的高端精品酒店,以白墙墨瓦的明清建筑为主体,融合水乡文化、酒文化、禹文化、书法文化等各类主题,将绍兴水乡的江南民居与后现代主义装修完美结合,引进度假、休闲、风情购物

等配套元素,大隐于市,低调奢华。

香港文化产业公司投资的鲁迅故里文化主题酒店,面积达5500平方,由香港太平绅士运行,其高端欧美客源将带动景区旅游,拉动消费。绍兴籍企业家也踊跃投资旅游产业,浙江宝业集团投资了休闲高尔夫球场,上海秦森集团投资了秦森主题酒店。这些旅游项目填补了目前绍兴旅游产业链中的空白要素,完善了绍兴高端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

《长三角》:绍兴连续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水城风情旅游节、公祭大禹陵典礼等节庆活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绍兴城市名片和旅游金名片,这些活动使绍兴在长三角城市旅游中,形成了与兄弟城市错位竞争的特色,请介绍一下经验。

祁淼荣: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文化内涵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绍兴注重挖掘深厚历史文化,市委、市政府以节庆活动来提升城市品牌魅力,增强了旅游产业活力。节会有效地创造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价值的契机,提高了节会与旅游互动的市场价值。节会已成为宣传推介绍兴的重要品牌,张扬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在绍兴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日渐为世人所重视。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承办了中国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第26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和绍兴建城2500年庆典、第五届鲁迅文学颁奖典礼等“两节三典礼”,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接待工作,通过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乌篷船风情旅游节”、“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水平的节庆活动来彰显文化,推进全城旅游。

今年中国兰亭书法节首次与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品牌活动之一“兰亭雅集”合办,内容丰富,规格高。兰亭书法节和兰亭雅集活动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两节合办进一步挖掘兰亭雅集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兰亭书法节的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了中国书坛精品展览平台、名家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繁荣当代书法艺术。来自日本、韩国、西班牙、索马里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游客,体验了“古城墨缘”书法主题游。今年书法节进一步探索市场运作和产业拓展,书画用品博览会引进了中国宣纸集团、西泠印社、王一品斋笔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南京十竹斋、王星记扇厂等近百家知名厂商来参展。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7

物流的首次问世是在二战期间,那时为了保障军需的及时供应而设定了物流这个环节。随着全球经济以及文明程度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地区性中小企业都离不开物流,这是因为物流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业务的开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物流在企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不断升高,物流的实用价值也在不断的攀升。鉴于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物流价值取得了巨大的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旅游行业也在积极的把行业特点与物流价值有机的结合,以寻求更大的行业效益。

一、旅游物流的概念及内涵

面对新兴的旅游物流产业,虽然人们看待的角度与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讲,旅游物流目的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和旅游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而设置的物流活动。把旅游物流分解来看,该物流活动主要包含游客在途中的转乘、游客需求的供应、景区运输以及景区人员的管理等,物流活动广泛的包含了最为基础的交通运输环节、物资供应环节、景区服务环节、酒店住宿环节等等,是一项系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用一种理论的思想或知识很难完全的解读旅游物流,只有科学的将旅游行业、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管理的知识充分融合,才能真正深入的了解旅游物流这一新兴产业。

二、发展旅游物流的动因分析

1. 旅游物流业所涉及的经济总量规模巨大

很多学者认为,旅游物流是一个非常细微的概念,由于业务零碎、分散,可以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小的,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旅游这一项活动来说,产业利润确实不乐观,但是综合的把旅游行李托运物流、游客出行物流以及游客购买商品物流等方面综合的考虑,旅游物流的产出却是相当可观的。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对于2005年我国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05年整年因旅游而办理出入境手续的人数突破1.1亿,此项旅游业务的净收入高达320亿美元;05年整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12亿,此项旅游业务的净收入高达5600亿人民币。而根据某互联网站的另一项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过程中的购物消费都是为整个旅游行业做出最大贡献的环节,这其中最为代表的要属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等国家。

2. 旅游物流能有效整合旅游交通运输作业的单一性、零散性

第一,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常常被游客所诟病的环节非交通莫属,旅行社在旅程结束后得到最多的也是关于交通方面整改的批评和意见,这与旅行社以及个人独自处理旅行过程的各种物流环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物流环节的脱节与分割直接导致了交通方面运行的不顺畅。第二,在旅游行业中,旅游交通只是作为一种客运以及运输工具被使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在整体旅游物流产业链中的作用,即时少数的旅游交通已经融合到了物流产业链中,但是由于资源利用不合理、物流管理不系统等原因,造成旅游交通的成本不必要的增加。所以,有机的融合航空航天、铁道、船运以及汽车等运输行业,并使它以整体、健康的姿态向专业的方向发展,是旅游物流资源整合的当务之急。第三,旅游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旅游物流企业的支撑,为了改变旅游物流零碎、分散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旅游物流企业是非常必要的。

3. 实施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必须依靠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其支撑

上文中提到过,旅游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理论指导思想,需要旅游行业、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管理等多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深入了解它的产业特点。正是基于旅游物流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在降低产业成本、改善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整体质量、建立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旅游物流的供应链涉及的行业包含旅行社、旅行景区、旅行运输、住宿酒店、餐饮小吃、纪念品生产以及销售商等等,所以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合理的协调各个行业的关系,是旅游物流能否达到资源整合目的的关键。从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投诉,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供应链各个环节没有真正有机的融合,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不能平衡各个利益方的供求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平衡对于旅游物流的发展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三、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指导旅游业是促进旅游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

1. 通过实施旅游物流信息化来提升旅游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系统的帮助,例如航空航天信息系统、地图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系统等等,利用这些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交通路线查找、景点分布识别、旅游路线设定等功能,为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来自信息服务的便利以及保障。在旅游质量的管理方面,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自动受理各种投诉以及第一时间公布投诉处理结果,大大缩短了投诉处理时间,从一个侧面也可以提升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在旅游交通的管理方面,由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旅客所处的位置以及状态都可以被全面的掌握,交通运输设施以及旅客的安全可以获得保障;旅游物流的信息化系统除了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之外,在旅行开始之前的各种预订工作中,也可以根据不同旅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便捷服务。

2. 通过现代物流服务理念强化旅游服务质量

在现代社会,各种直接与人打交道的行业除了要求行业本身的功能可以得到实现之外,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样是重中之重。物流作为现代旅游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着柔性而展开人性化的服务,并针对旅客年龄结构、文化背景、个人特点、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服务项目,以满足旅游者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心理易变性等特点。由于旅游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评估值,所以柔性理念的出现对企业风险的减小、服务质量提高有着明显的改善。

3. 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方旅游物流来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今,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的旅游行业都面临着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核心竞争力、降低旅游物流的基础成本是每个旅游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降低旅游物流的问题上,物流业务合理的转托给其它物流公司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方旅游物流的出现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旅游企业的功能,对于分担旅游企业的内部压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国政府大力号召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以实现旅游行业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各国政府的持续关注,近些年来旅游物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旅游行业中实现了旅游物流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以及运行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在旅行社、旅行景区、旅行运输、住宿酒店、餐饮小吃以及纪念品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国旅游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变得更加广阔。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8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数量多,类别全,历史久,品位高,分布广等特点,河南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但是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还没有依托资源优势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在《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都对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进行阐述和强调,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关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张春香[1]在对河南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资源及战略识别和比较基础上,运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认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生产力,壮大河南文化产业的实力,实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徐丽霞[2]、雷俊霞[3]等针对河南客源、资源、区位等优势,认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缺乏整体的观念以及开发、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落后等,并提出解决对策。二是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李雪琴[4]等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坚定产业化道路,选择文化创意路子,建立示范区,打造产业链等对策。三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张梅等[5]从产业集群化角度提出河南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完善集聚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策。

从目前研究来看,无论是产业融合还是产业集群化,都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还需要对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进行全局把握,有利于推动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但是一直不具有影响力。其迅速发展是自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立足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三市为重点,打造了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推动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来,强调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河南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一)体制不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力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权不明晰,存在着资本所有权、资源所有权、资源管理权及收益权等界限模糊,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为国家所有,地方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条块分割严重,多部门交叉管理,很多有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属于多部门管理,很多利益没法协调,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最终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力,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间、部门间缺少合作,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更谈不上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二)观念落后,创新不足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受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有资源优势,就有市场的传统观念,不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历史文化建筑经过简单的维修、低层次的模仿,就开始推出市场,致使市场吸引力明显不足。并且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未能采用现代、创新的方式进行开发、包装、组合,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如河南的唐三彩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对唐三彩的过度开发,不注重产品质量,不进行创新,成为大街小巷的低劣仿制品,这样不但不能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反而损坏了河南的形象。所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用创新的思想来指导发展,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6]。

(三)产品层次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河南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河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只是简单的加工拼凑,对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不够,产品层次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不能向市场提供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致使河南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吸引力。如一些文化旅游表演节目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粗制滥造,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很难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河南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源文化、古都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未能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或盲目复原,或过度开发,或转让经营,致使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四)市场化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弱,宣传力度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依托宣传优势,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在宣传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如宝丰赵庄的魔术、温县的太极拳、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南阳的烙画、独山玉雕、开封的汴绣、濮阳东北庄的杂技、汝州的汝瓷、禹县的钧瓷、汤阴的剪纸、淮阳的泥泥狗等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知名度低,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并且有些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甚至存在着失传或遗失的危险。如濮阳东北庄和石家庄吴桥相比,同为国家命名的杂技之乡,而吴桥却抓住时机,成功举办世界杂技节,塑造了吴桥的形象,而濮阳的东北庄在省内外都是鲜为人知[7]。

(五)产业链条不完善,综合效益低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综合效应明显,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还不完善,存在“散、弱、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旅游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链接,与相关企业合作不强,只注重本景区、本项目的门票收入,各企业分散经营,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二是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完整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能力弱,还没有形成河南特有的文化产业,如河南饮食文化、住宿文化、交通文化、景区文化、购物文化和娱乐文化。尤其是旅游购物,存在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在文化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诚信意识差,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涨门票、或降低服务、或销售伪劣产品等等,而损害其他相关企业或消费者的利益。所以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其综合效益没法体现。

三、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类型全,涉及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行业的管理,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将历史、文化、旅游等多种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发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整体优势。一是整合同种类型资源,避免重复开发,雷同化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各古都资源从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方面,组合较好,结构紧凑,可以考虑通过整体开发,将四大古都的各游览胜地连线、连片,实现规模化效应。河南宗教文化资源,地理位置近,客源市场雷同,通过整合,可以结合本地文化优势,使其特色化发展。二是整合本区域内的资源。需要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包装,通过对本地各种类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加工与重组,使之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规模,把孤立零散的一般资源整合为有机联系的独特资源、稀缺资源,从而求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如嵩山文化圈,可以加快寺、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力求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

(二)改变观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但是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技术创新。文化产业内涵很丰富,但需要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而高科技能够使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再现活力,所以高新技术能够支撑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如宜兴紫砂壶将紫砂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畅销海内外,而河南神后钧瓷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称。但是到目前为止钧瓷的市场知名度及影响力远远不如紫砂壶,其中的根源就在于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没有很好的结合。如河南的“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经过科技包装搬上荧屏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中国人拍的《宝莲灯》却仅仅收回成本。二是资源创新。资源创新就是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再创造、再设计、用现代的、创新的的形式体现出来,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众所周知,少林寺知名度的提升是从电影《少林寺》开始的,《少林寺》电影就是以少林武术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挖掘和创新,让少林寺国际闻名,同时也给少林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还是依托少林文化资源,再次进行挖掘和创新,把少林的历史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了《风中少林》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亮点,可谓是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资源创新能够使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资源不断展示新的魅力。

(三)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就需要挖掘文化内涵,把河南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方面整个过程中,打造河南文化旅游精品。一是准确定位,突出主题,强调特色。随着旅游者文化需求的品位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弱化。而河南地域文化特征明显,所以在挖掘文化内涵时,需要进行准确定位,树立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而形成自身的精品名牌。如开封找准宋文化市场定位,以清明上河园为代表充分挖掘宋文化,突出了地域特色,整合了景观、民俗、表演等资源,进行一系列宋代文化节目的表演以及“大宋·东京梦华”等节目,宋文化成为开封的形象代表。二是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层次。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需求[7],需要从深层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味,力争将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还要在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启动旅游市场

河南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一是国内游是主体,入境市场比重非常低。二是省内游客是主体,省外游客比重低。而入境市场和省外市场恰恰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市场,需要加大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全面启动市场。一是积极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针对河南省文化旅游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到位的现状,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尤其是网络现代化媒体,加大河南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文化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广泛开拓省外市场。二是突出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拓海外市场。要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扩大旅游业和旅游进出境两方面的国际合作;要通过采取加大河南文化旅游在海外的整体营销力度等多种配套措施,树立“心灵故乡,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品牌形象[8]。可通过建设境内外宣传网站,开展大型旅游促销活动等措施开拓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和港澳台市场。

(五)延长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

一是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住宿饮食、休闲娱乐等关联产业不配套。而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是整个产业链中的“短腿”,又是最能体现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两个方面。旅游娱乐方面,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推出以唐风唐韵、宋代文化、殷商文化或地方民间艺术、风俗民情为重点的文化娱乐节目,丰富游客的晚上娱乐生活,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旅游购物方面,挖掘各地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精工制作,形成当地旅游纪念品品牌。如以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黄河澄泥砚、麦秆画、木版年画等代表的传统工艺纪念品;以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等为代表的名贵花卉产品;以新郑大枣、信阳毛尖、内黄小枣、淮阳黄花菜、封丘金银花等为代表的名优土特产品。通过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

二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及黄河沿线。据统计全省的29 处国家级景点、6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7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绝大部分文物古迹都分布其中,尤其是陇海沿线分布更为集中,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强,且各具特色,有利于各区域的旅游相关企业联合形成集群化发展。

摘要: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观念落后,创新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河南省应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及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等措施,来实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篇9

河南省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河南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 伴随着河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制约了河南省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因此, 如何通过集群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 这是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借用产业集群概念, 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 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 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 围绕旅游六大要素,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可促进旅游企业创新、完善旅游功能、产生商业吸引力、树立区域旅游品牌、提升竞争力。

2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由于旅游产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步性和旅游产品的不同移动性,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客观上存在围绕核心吸引物或服务中心集聚的特点。但是简单的“旅游企业扎堆”并不是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往往占据较大的地理空间, 由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间没有投入产出联系, 围绕吸引物布局是其中的一个方式, 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1 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聚效益

庞大的产业规模创造了巨大的产业效益,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8年, 郑、汴、洛、焦作四大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的旅游年收入都超过50亿元。其中, 郑州旅游产业集群区203.5亿元、洛阳旅游产业集群区136.7亿元、焦作旅游产业集群区73.97亿元、开封旅游产业集群区60.5亿元。四城市旅游收入总值合计达到474.67亿元, 占当年河南全省旅游收入总额的46.67%。上述强势四城市的旅游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和经济, 主要原因: (1) 它们巨大的区位优势; (2) 在河南 “九五”、“十五”两个旅游计划期间的重点发展战略地位。此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造了一批闻名中外的产业主体单位和品牌, 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洛阳龙门石窟, 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嵩山、王屋一黛眉山;文化品牌嵩山、少林寺、新郑黄帝故里、洛阳牡丹、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中州假日集团等。正是它们构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第一核心要素——龙头型旅游企业。这些龙头型旅游企业创造了旅游集群的品牌市场号召力, 吸引了区域旅游企业集聚, 从而构建起集群的产业规模化实体竞争力。

2.2 呈现明显的集群化趋势

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核心企业的产业扩散, 能够带动了上下相关产业发展, 如郑州都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带动了环城郊县相关的农林渔牧业的全面发展。洛阳、开封等古都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带动了仿古铜器、瓷器、汴绣、澄泥砚等中原文化特色工艺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伏牛山旅游集群的发展, 带动周边市区, 如南阳、平顶山等地方的经济文化实力壮大。

2.3 多数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低

初步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 多数由于缺乏著名的“标志性”项目和市场号召力大的龙头企业, 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较高集中度的产业集群, 没有培植成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而只是成为企业或行业的简单汇聚或叠加。这种现象特别表现在旅游弱势五市上[9]。新乡旅游从最早的百泉到后来的八里沟和万仙山, 至今没有打造出一个全国性品牌, 因此, 新乡市虽拥有41个景区, 却没有形成一个成规模的景区型旅游产业集群。平顶山一度以石人山闻名省内, 但最终没能走向全国市场, 带动全市的旅游业发展。许昌拥有魏都、瓷都和花都三个高品质的人文旅游资源, 可是分散且比较单一的产业构成导致了集聚效应低, 未能打造出成规模的旅游产业集群。济源的山水景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与云台山一同起步, 其王屋山和五龙口甚至比云台山更早为省内外所知, 可是, 由于投入不足, 开发粗浅, 缺乏特色突出的精品项目, 无法提供能够吸引全国客源市场的产品, 因此, 同石人山一样, 长期徘徊于一、二级市场之间。漯河地处平原, 自然旅游资源较弱, 人文资源分散, 旅游发展起步晚, 地位低, 投入少, 甚至尚未形成大型旅游景区。由此可见, 这五个弱势市区的旅游产业正处在“一片星星, 缺少月亮”状态, 产业集聚效应自然不高。

2.4 空间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这四大具有强势的旅游产业集群。除了这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外, 其余各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不太乐观, 新乡、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这五个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明显的弱势, 旅游产业集群数量少, 规模小, 集中度差, 年收入低, 创汇能力差。像新乡、济源、许昌、漯河、商丘等市, 旅游资源也很多, 但没有发挥出资源优势, 旅游收入相对较少。提到河南旅产业, 当选郑汴洛;而其他各市的旅游产业相对来说吸引力下降, 导致游客量减少, 旅游产业的空间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

3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3.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河南省的旅游产业要朝集群化方向发展,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政府可以从产业引导、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三大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就产业引导方面而言, 省政府要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 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就市场监督方面而言, 省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保持市场秩序, 维护公平竞争。同时, 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 并提高自身的办事效率。就公共服务方面而言, 省政府要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信息咨询平台, 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鼓励和帮助企业进行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工作。

3.2 建立企业间协作网络

从大的方面讲, 各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应加强联系, 互通旅游信息, 打破地区间的封锁和行业垄断, 分享客源, 让各旅游集群间的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购物等旅游行业的各个企业之间互通合作, 建立协作交易关系, 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也应密切联系;从小的方面讲, 旅游集群间的各景区景点之间要加强合作, 改变独自经营、争夺客源、分散经营的状态, 要统一开发, 制定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经营目标, 同时注重资源的整合。

3.3 树立各集群的“金字招牌”, 加强旅游集群地域间的空间整合

旅游产业集群地域空间整合, 不仅要使集群的核心层、要素供应层、相关辅助层这三个层次的各要素在空间上聚集, 而且要使各层次各要素间相协调发展, 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更重要的是要优化资源配置, 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景区和旅游热线, 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而提高核心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放大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河南省今后应以具有厚重文化历史的开封古都、洛阳龙门石窟、少林寺、炎黄始祖文化广场等为基础, 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延长旅游产业链, 丰富旅游产品, 重点打造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少林文化、寻根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同时, 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旅游资源为重点, 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品牌, 增强其市场号召力, 使河南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和入境首选地。嵩山集群, 重点打造宗教文化;洛阳集群, 重点打造龙门石窟、白马寺开封旅游产业集群将重点打造宋都文化和水系, 突出古都水域特色, 壮大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风味小吃、文化娱乐等产业。焦作旅游产业集群把山水作为主打, 云台山、青龙山、青天河、神农山将成为焦作旅游的招牌。安阳旅游产业集群将主推文化, 以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林州大峡谷和红旗渠为核心, 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此外, 伏牛山、小浪底、信阳、三门峡也将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产业集群相配套, 省政府将加快打通太行山旅游区交通连线、伏牛山旅游区交通环线和桐柏-大别山旅游区的交通连线, 争取3年内基本建成覆盖主要景区 (点) 的游客客运网络。

3.4 差异化发展旅游产业, 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空间网络

河南省旅游资源差异很明显:郑州, 开封, 安阳注重文化旅游发展, 像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宋都文化、殷商文化等;焦作、南阳、平顶山应注重发展山水旅游, 像云台山山水游、伏牛山自然生态游;据此还应该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 搞好河南省的旅游商品开发, 如以汴绣、唐三彩、南阳玉雕、木版年画、等产品为重点的传统工艺品系列;反映景区特色的旅游形象纪念品系列;以洛阳牡丹、开封菊花、鄢陵腊梅、潢川盆景等为主的名贵花卉系列;以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毛尖、焦作四大怀药、内黄小枣、淮阳黄花菜、封丘金银花等为代表的名优土特产品系列;服装、鞋帽、眼镜以及登山、宿营等旅游用品和旅游运动商品系列;旅游方便食品饮料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书法、美术、图书、音像出版物系列;以丰富的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文物复仿制品系列。

各旅游产业集群间应构建区域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 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谋求区域间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在旅游产业集群中, 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加强各企业间的资源整合, 构建良好的市场关系网络。河南省可建立两种形式的区域关系网络: (1) 有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 (图1 (a) ) ; (2) 无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 (图1 (b) ) 。在有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中, 核心协作主体对其他协作主体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在无核心协作主体的区域关系网络中, 各协作主体地位平等, 他们之间可相互协作、组合。

3.5 推广区域旅游营销

在区域旅游品牌的品牌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 区域影响力和区域吸引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区域的整体旅游营销活动, 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 都远远大于单个企业的营销效果。因此, 树立河南省旅游品牌, 推广区域旅游营销, 不但能促进河南旅游产业集群化, 而且能让河南的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河南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贻梅.旅游企业集群, 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 2004, (8) :21-25

[2]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4) :11-12

[3]袁莉, 田定湘, 刘艳.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3) :117-118

[4]麻学锋.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5, 24 (9) :77-79

[5]张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经济地理, 2009, 29 (2) :333-335

[6]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6, 25 (3) :130-133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10

一、石首市桃花山镇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四十五里桃花山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交汇处的唯一山脉, 雄峙长江南岸, 横跨湘鄂两省, 有“绿岭长城”、“碧岛秀峰”和“荆楚第一竹乡”的美誉, 是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和“全国万村千乡百县特色旅游示范乡镇”。

(一) 自然景观独特。桃花山有大小山峰280余座, 五大湖泊点缀青山竹林, 十大水库镶嵌莽莽群山, 满目青山绿水, 四处桃红李白, 到处苍松翠柏, 有傅家竹园、哑口水库、皇妃池、鸡头脑、仙人洞、千年银杏等景源20余处, 优良的植被、古朴的生态, 构就了“世外桃花源, 人间桃花山”的美丽画卷。风景区内青山滴翠, 溪流吐玉, 粉墙黛瓦坡屋顶, 飞檐翘角马头墙, 小桥流水古村落,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令人心旷神怡。

(二) 红色遗址众多。桃花山作为湘鄂西根据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历次革命时期留下众多的遗址, 其中有贺龙、周逸群组织石首年关暴动的陡岭子动员会遗址、中共湘鄂西特委会遗址、江右军成立处遗址、红军医院遗址及江南挺进支队驻地等, 特别是红军树烈士陵园被列为全省十大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红军树上的弹孔和无法愈合的树皮还清晰可见, 每年来此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

(三) 文化底蕴深厚。桃花山有着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出土的镈、觚等, 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 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为石首博物馆“镇馆之宝”。境内龙泉寺始建于东晋, 历代香火鼎盛, 是湘鄂边较具规模的佛教圣地之一。一处处文物古迹, 一段段历史故事, 彰显了桃花山迷人的文化魅力。

(四)民间传说迷人。桃花山风土人情浓郁,传说优美神奇。“张果老钓鱼台”、“望夫山孟姜女哭夫”、“九佛岗的来历”、“古井口”、“刀山的传说”、“皇妃墓”、“果老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给风景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踏访寻踪、放松心情。相传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见桃花山山秀水美,便归隐于鹿角峰。西施种桃、范公经商,后寿终于此。

二、石首市桃花山镇特色旅游产业构想

桃花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显示了这方宝土的秀美,展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抢抓旅游发展机遇,以生态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助推生态文化旅游,全力打造以现代农业、民俗文化、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旅游乡镇。

(一)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线。

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把旅游经济与生态农业开发,走农、林、渔、加、旅五位一体的旅游开发之路。按照连片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突出以桃树、楠竹种植为主,提档升级桃花岛和傅家竹园,建成以“赏桃花、品桃香、逛桃园”为主题的万亩桃花林海观光园和以“游竹海公园、享天然氧吧、观皇妃天池、赏千年古树”为主题的傅家竹园生态景区。大力建设标准农田和生态农业区,标准化生产桃花山鸡、土鸡蛋、皱皮柑、水蜜桃等土特产品,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实施高效山地农业工程,大力开发竹地板、竹席、竹纤维等特色旅游文化用品,发展效益农业。

(二)延伸红色记忆经典线。

突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着力塑造历史厚重与古朴民风相结合的“红色名镇”的整体形象。以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红色碑林、将军墓为依托,每年清明、“七一”开展凭吊纪念革命先烈活动。加强对陡岭子动员会、江右军成立处、红军医院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广泛开展“追寻红色足迹,重走革命老区”活动。尽快启动“红色大本营”二期工程,着力建设红军练兵场、红军打靶场、红军井等军事拓展项目。规划建设红军长征博览城,模拟红军25000里主要景观场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

(三)开辟民俗文化风情线。

充分挖掘范蠡墓、望夫山、吴王庙、皇妃墓、鸡头脑、斩龙石等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的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景点修复工程。以打造李花山生态公园为重点,加快推进桃花山度假村、易龙湾民俗文化村建设,修复旅游景点仙人洞,改造升级李花山庄,先期设置垂钓、汽艇、龙船、游泳等项目,建成三菱湖水上公园。在完善现存古迹景点的同时,增设民俗风光游乐项目,如组织游客住宿在农民家中,手推石磨碾米、脚踏水车提水、湖边垂钓、舞龙、舞狮等。

三、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受交通、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影响,桃花山镇旅游景点开发欠佳,特色不明显。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山水资源上做文章,在旅游开发上下功夫,着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乡镇。

(一)规划与保护并重。

要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修改完善《桃花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要始终把可持续战略放在首位,把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特别是在山水资源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二)突破交通“瓶颈”。

交通是旅游的命脉。桃花山突破交通瓶颈要打开两个通道:一是积极融入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岳阳楼景区旅游经济圈,将石石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修建石华堰至湖南华容珠头山连接线,打开通往湖南的东大门。二是按照省道标准改造升级九五公路,修建长江旅游码头,打通与天鹅洲湿地公园的通道。

(三)整合部门项目。

打响桃花山革命老区牌,积极向上争取,捆绑实施国土、水利、交通、财政、旅游、发改、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项目,如低丘岗田整理项目、水土保持项目、水源地保护项目、水库整险项目、通村通乡公路建设等项目,探索项目资金与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探索“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旅游工作新模式。

(四)大力招商引资。

旅游开发光靠项目投入和有限的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实行招商引资。要总结推广桃花山度假村招商模式,采取资源招商、以商引商,借地生财,带动发展。借鉴凤凰古城开发模式,积极招徕旅游营销公司,由营销公司进行整体规划、市场营销、招商引资。大力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广泛开展旅游节会宣传,争取短时间内成为湘鄂两省知名旅游景点。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上一篇:三模块下一篇: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