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2024-05-18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精选十篇)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篇1

1 河南省体育项目的地理位置分部

河南省的体育产业初具规模。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曾成功举办了全国武术少林拳大赛、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诸多国家大型武术赛事,竞赛表演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竞技体育战绩辉煌:仅2004年,河南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世界冠军14个、亚洲冠军5个、全国冠军62个,特别是在举世瞩目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河南籍运动员夺得3块金牌。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的增强,相应地带动了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观赏体育比赛的兴趣,促进了观赏性体育消费。同时河南省一些知名企业积极投入体育市场,先后成立:建业足球俱乐部、天冠男排俱乐部、邦杰女乒俱乐部、三元围棋俱乐部、双汇男篮俱乐部等,体育本体产业已初步形成。由于河南省是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又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更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另外,中原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文善武,田径、球类、武术等项目是该省传统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该省是全国四大拳种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祥地,随着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普及,少林拳与太极拳的美誉会逐步传遍世界各地。以登封市和焦作市温县为代表的武术中心地域,日益显示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注重对这些地区的环境开发和武术赛事推广,将能带动全省体育市场良性循环和发育,推动全省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2 河南省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体育也逐步走向市场,与经济相交融、相促进,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正在被开发。体育产业作为一个高效益,低风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已初见端倪。

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河南省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及丰富的体育产业的人力资源,使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合理化,提高体育产业化的经营开发水平,同时加大体育产业的制度创新,使体育产业的行业关联度、聚合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从而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拉动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朝阳产业。

2.1 传统体育项目对第三产业影响

河南省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虽然体育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表明它已经起步,并会随着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阻碍了人们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主体产业规模较小,体育相关产业许多方面尚未开发。体育市场缺乏规范管理,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许多居民已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若加以积极引导将能较好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应因势利导,积极发挥优势,推进该省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2 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河南省健身娱乐产业包括体育舞蹈、健美、健身、网球、乒乓球、保龄球、游泳、武术、篮球、足球等。据2001年调查,该省有体育场馆2564个,从业人员近2万,经营总额26943万元,利润总值达14 000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类产业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对大众化、普及性、经济型的运动场所的开发应作为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河南省的男排、女排处于国内甲级队中,其观众人数比前几年要好,主场上座率达90%以上,观众达15万人次,其门票收入有100多万元。男足虽处甲B,但是球市还是比较火爆,观众人数达8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50万元。男女篮球由于没有在甲级球队,所以没有在本省的比赛。而每年一次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和观众,带动了诸如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河南省的商品走向世界,成交额达一亿元以上,推动了该省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2.3 河南省体育用品产业打造自身品牌

河南省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仅121家,资产总值5230万元。体育用品种类繁多,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但是,该省却没有一家全国知名的企业,在全国体育博览会上找不到河南省的产品。郑州的市场上全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的产品,仅天津体育用品制造业每年可创利润2.5亿元。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奥委会第一阶段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但其中没有一家河南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产品,利用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基础较好的第二产业,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已成为河南省体育用口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河南省体育彩票产业是募集资金的有效途径

体育彩票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彩票业开始至今短短的三年里已经销售达20亿元,为国家筹集公益资金近75万元,而为河南省各地市建的健身活动设施投资已达上百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可见,体育彩票业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集资途径,特别是我国已处于一个产业结构高速转换的时期,国家不可能用大量的资金支持体育事业,所以体育事业要发展、生存,就必须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产业来支撑。

3 运用市场机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国民健康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因此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对投资和从事体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扶持体育产业发展,适当放宽行业进入标准,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经济实体,鼓励投资者以独资、合资、联营等多种方式进入体育市场。同时体育行政管理及有关单位要对各类体育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建立健全产业法规体系,并逐步形成有效调控机制,切实保障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4 建立健全体育管理体系,发挥国家政策的调控和扶持作用

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效调控机制,这是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紧制定和出台与《体育法》相配套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包括政府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河南乃至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我国体育产业的体育资源的分布,基本上与城市经济产业资源的分布重合。产业地区的集中从产业理论来看有利于市场的形成,能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以河南体育产业为例,根据各地市传统项目,带动发展相对应的体育产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

关键词:传统项目,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可夫.论体育市场构成及运行特征[J].体育科学,1998,(3):29-31.

[2]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4):57-60.

[3]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0,(2):25-27.

[4]管勇生.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篇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体育政策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前途是光明的,领导对学校体育政策的重视程度较高;符合大学生根本利益,得到了大学生的支持。道路是曲折的,在执行力方面,领导重视的“口号性”多于实际行动,降低了执行力;在执行机制方面,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欠佳;在执行资源方面,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短缺等。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体育政策

发展

执行现状

新乡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2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对象

新乡市部分大学生1000名、体育教师40名、领导(分管副校长或体育组组长)10名

访谈对象: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名、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名、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专家1名、学生10名、体育教师5名、领导(分管副校长或体育组组长)2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了解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中文件及有关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及权威公报。

2.访谈法确定访谈对象后,就《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制定的流程、科学性、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执行效果评估等问题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制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影响力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卷》和《体育教师及领导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5所院校发放。问卷回收后,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4.实地考察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听取部分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意见,深入了解高等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影响执行力的深层次原因。

二、《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影响力的实证调查结果

1.《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总体评价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相关理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本文从基层了解体育政策的出台对高校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老师和领导对其学校重视体育工作程度的评价为“较重视”及以上的分别为72.0%和80.0%,说明体育老师和领导对于学校重视体育工作程度的评价较高。大学生对其学校体育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为“较满意”及以上的为68.7%,说明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基于高校体育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研结果显示,总体上体育教师、领导和学生对体育政策发展的总体评价较高。

2.《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相关政策发展现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而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教体卫艺〔2013〕787号)相关政策要求: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二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调查结果显示,上学年被调查学校均举行过1~2次全校运动会。从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看:50.1%的大学生参与过1次及以上的全校运动会;42.3%的大学生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从中可见,学生参与校运会、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十项规定》中第八条要求: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调查结果显示:47.9%的大学生反映对其学校的体育设施并不满意。从中可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第九条要求:严格执行学生达到体育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考试科目,体育课不及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及其他先进荣誉称号、奖学金评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按肄业处理。调查结果显示:有80.0%的学校未将“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评选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十项规定的公布、宣传制度还未得到很好执行。

三、高等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一,前途是光明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学校体育相关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而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是执行效果的直接反映。体育老师和领导对其学校体育工作重视度极高,大学生对其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可见《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第二,道路是曲折的。在与部分体育教师与领导的访谈中发现,这种重视的“口号性”多于实际行动。即使是表示重视学校体育政策的领导,在他们处于多重利益的考量中,经常会将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欠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短缺,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具备十项规定实施的条件,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与疏忽。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参考文献

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 篇3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1前言

体育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逐步地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1〕。河南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体育大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豫政办〔2011〕8号)正式出台,这是河南省首次出台专门指导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河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环保的“朝阳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市场逐渐形成,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在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和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的省区相比,河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仍然较低,具有较大差距。从体育文化产业创业发展入手,探索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为进一步调整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河南省经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强力推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创意产业的不断涌现,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如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寻找突破点加以解决。

2.1有支持体育产业的法规,但是体系尚不健全

随着国家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实施的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的制定,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省体育局都在努力发展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河南振兴体育产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新的出路和新的方向。河南省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发展“中原经济区”总体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这些政策为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政策体系,政策中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河南省地处中原,又是人口和农业大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首先,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等问题很明显,规模和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仅为0.3%,而北京、上海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体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较弱且以中小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居多,缺乏支柱性体育文化创意企业,这些都是制约提高河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2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中原文化丰富多彩是华夏文明之根。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省文化资源更为丰富。河南省是武术之乡,是孕育体育文化的摇篮,近年来,河南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体育文化平台,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中超联赛建业主场联赛、郑开马拉松等一系列精品赛事,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些文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省对外传播体育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推动了省内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从现有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看,仍存在挖掘不深入,不细致,利用不甚合理等现象,尤其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结合不够严密,从而影响创新发展的动力。首先,河南省的知名体育文化品牌产业不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比如,安阳的滑翔伞、温县的太极拳、南阳的漂流、洛阳的滑雪等,都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但就目前来看,这些体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水平不高,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以充分挖掘、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现有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优势未能与数字技术、文化内涵、文化效应有效结合,实现生产方式和业态的创新。科学技术是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现代高新科技的传播方式,通过创意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有效激发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和赢利能力。如何将传统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创造,使之形成新的形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传统体育文化找到新的出路依然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新科技的有效融合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3高层次体育文化创意人才严重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高度聚集的行业,所有的创意、知识产权的开发都需要靠人才来实现。在一场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一个赛事如果配有优秀的体育创意,就会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产业效应;一件体育用品的销售,卖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对体育文化理解的创意〔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是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创意、创新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急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高校几乎没有对应的专业,省里也没有研究所和师资来专门培养创意人才,对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制,所以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群体,无法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的教育基础支持。我省在体育文化创意方面不但缺乏创作、设计等人才,如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广告人等,而且也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如出版人、经纪人等。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是14%,在东京是15%。目前河南省无论相关配套政策还是制度环境都不足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中高等教育还没有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造成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的局面。

2.4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还未形成规模

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经济支柱产业的新的发展模式。但是河南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在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越来越重要,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一些国际化大城市甚至高达75%以上,如纽约为86%。近几年,我国已开始重视发展创意产业,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厦门等城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都已将创意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着力发展和推进的产业〔3〕。河南体育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缺少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集团。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划,到“十二五”初期,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发展到3%~5%(占GDP的5%就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河南省提出河南的文化根源深厚,河南文化的发展要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争取2012年达到8%甚至10%。后奥运时期河南将重点发展几大具有河南特色的体育产业,其中体育文化产业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河南在文化、科技以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努力向世界展示少林文化推广少林武术、太极拳等河南省的知名体育旅游产业,借助于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平台,加快体育动漫的发展步伐,保持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平稳发展,继续扩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是河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5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其他相关产业和其他高新科技的结合形成的。当前河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河南体育产业的新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以少林寺为主的各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河南省地理优势创造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与扩大体育休闲产业边际效应方面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且也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和开发价值,但总体而言体育产业要想更好更健康发展,必须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和技术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形成新的发展形式新的产业结构。

3促进我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形成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地理、人文、文化、科技等资源,发展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注重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规模,并在小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发展,努力形成更大的规模网络集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形成更高更紧密的融合,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升级转型。以更高的热情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3.2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人才作为推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政府部门应当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期给予积极的引导,积极组织专家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布局。目前河南省的体育文化创意人才还比较缺乏,体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虚弱,缺乏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因此,急需引进和培育体育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体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措施有:一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利用河南省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一批从事文化创意的优秀人才,不但要引进具有较高原创水平的人才,而且要引进既懂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多渠道建立人才培育机制,保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加强职业岗位的培训。河南省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20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含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73所。其中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设有文化产业专业,没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更是没有。所以,利用好高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在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培育既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悉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所在。

3.3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合理发展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豫政办〔2011〕8号)正式出台,这是河南省首次出台专门指导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河南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将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产业发展轨道,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关于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法规办法,这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没有专门法规管理的状态下,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活动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具有很大经济潜力的产业,所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应根据河南省省情,结合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法规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3.4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河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合河南省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跨地区合作,形成自身特色的产业品牌,避免相同性质相同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发挥其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各地市各区域应摈弃闭门造车的传统竞争观念,打破地区封锁,要强化跨区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产品开发设计中,将特色与优势和跨地区资源互补,努力实现多个行业相关区域的资源整合。争取做到统一定位,统一规划,共同打造特色鲜明创意突出的文化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提炼整合、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机构,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转换为文化消费和经济效益〔4〕。对体育文化资源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形成具有河南体育特色的文化产品,并为市场认可接受、能实现效益,在产业规模形成以后,要做好产业资源市场的维护、内容形式的更新及产品合理的营销,使之形成健康、完整和可持续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J〕新视野,2006(3).

〔2〕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3〕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李鹏.体育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6.

〔5〕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王刘芳.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支柱产业〔N〕.北京日报,2008-12-20(7).

〔7〕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2.

〔8〕尹继左.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

〔10〕http://www.ccitimes.com/yejie/other/2012-11-08/7555275552.html.

〔11〕谢洪伟.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合作理论研究综评〔G〕浙江体育科学,2008.9:14-25.

〔12〕冉朝霞.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101-103.

〔13〕王申贺.山东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胜势的调查分析〔G〕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河南省,民俗体育,民俗体育产业化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的腹地, 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使这里形成了丰厚的民俗体育文化。河南省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富集的省份, 其民俗体育产业成为了我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 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

1 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是形成产业化的有力基石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是我们的先祖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在河南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中, 蕴育着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如过春节时的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撑旱船、打腰鼓、打花棍、踢毽子、鞭陀螺、拔河、抬阁;二月二时的击壤、抖空竹等;三月三到清明节时的踏春、放风筝、荡秋千、蹴鞠、马球、捶丸、射箭、斗鸡等;端午节时的斗百草、射柳、打弹弓、赛龙舟、捉鸭比赛、泼水节活动;六月六的游泳、垂钓、水戏;七月十五的放水灯;中秋节的斗蟋蟀;重阳节的围猎、登高;十月十五的放风筝、踢毽子、掷贝石、踢石球;冬季的堆雪狮、雪人、打雪仗、溜冰等100余种。

2 河南省构建民俗体育产业化的时代意义

2.1 促经济发展

“在欧美, 民俗体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 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 创汇70亿美元。”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 单从数量上来比较就比外国有明显的优势, 2011年, 国际少林武术节, 国内外贸易成交额达到20亿人民币。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 让人们亲身经历民俗体育的神秘与魅力, 感受民俗风情, 同时推动旅游当地的经济发展;民俗体育与体育衍生产业相结合, 刺激此类项目相关的体育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 扩大民俗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民俗体育产业与医学保健康复相结合, 其简单易行的特点和强大的健身养生功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为民俗体育项目的消费市场开辟新景, 为中原崛起增添新的经济增长极。

2.2 促政治和谐

民俗体育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机, 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 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责任感, 唤醒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与国外交流的信息, 是外交的一种手段。体育作为一种肢体语言, 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交流都不会有障碍。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 广受西方人的喜爱。通过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使外交国领会我们的和平、和谐精神, 民俗体育文化将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2.3 促人文精神

作为民俗体育项目, 是以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下, 民俗体育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在集中力量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民俗体育起到突出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木射是具有道德人文精神项目典型的代表, 击打者轮流击打木柱, 打中用红笔标注的仁、义、礼、智、信等字木柱为赢, 而打中黑笔标注的傲慢、贪婪等字样的木柱为输。这种行为模式丰富了人文内涵, 又为其注入了道德准则, 明显有别于西方体育竞技的功力主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为贵的竞争性是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粹和魅力。

3 促进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结构跨越发展的建议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 对于我省民俗体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怎么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这笔宝贵的特色的文化遗产, 推动其发展、壮大, 建立产业化模式, 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3.1 深度挖掘民俗体育资源

首先, 打造文化型体育观光旅游胜地。以河南省位处中原的地区, 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起源的优势, 打造世界型的文化遗产观光胜地。其次, 打造功夫基地。整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资源, 发挥其品牌效应和组合优势。再次, 建立休闲、度假、养生为目的的民俗体育地。发挥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域的生态资源, 整合民俗、武术、中药医疗等资源, 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品牌。最后, 积极开发新型的民俗体育项目, 不仅仅吸引外地游客, 同时可以吸引河南省省内的人群参与。

3.2 承办赛事, 加强赛事的营销

承办高水平体育比赛不但可以提高竞技水平, 更可以形成一个以竞赛观赏核心。目前河南省也就十分重视这点, 安阳举行的国际航空运动节、郑州举行的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马拉松、武林风对抗、焦作乒乓球比赛、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等, 这些体育赛事为河南省的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 提高河南省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增加整体宏观调控力度与规划

政府应该提高对民俗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 转变旅游观念, 从思想上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我省第三产业中的价值,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民俗体育远景规划, 同时防止开发民俗体育项目时的资源以及人力的消耗、资金的浪费、环境资源的破坏。通过以上的调控与规划, 才能使民俗体育的开发做到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全赢。

3.4 加强民俗体育宣传网络建设

民俗体育品牌的打造还需要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大力宣传来实现, 在民俗体育市场开发的同时应营销战略, 策略和技术来推销民俗体育项目以及提供高质量服务, 加强国内得宣传, 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的宣传作用, 增加人们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感官上的刺激次数。

3.5 体育法规的建立

建立体育与旅游法律, 对于民俗体育资源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评估, 民俗体育资源发展的保护与监管, 开发民俗体育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维护, 游客参与民俗体育的潜在伤害以及所承担的责任等等, 可以起到督促促进作用。

3.6 民俗体育项目的评估与监督

建立配套的监管评估措施, 对于民俗体育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与监督过程至关重要。对于民俗体育项目进行, 例如开发利用的效率、资金引进投入使用、旅游资源开发效果, 环境与民俗体育项目、资源保护、民俗体育服务质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内容进行合理评估, 才能将旅游产业品牌化、商品化, 最终形成河南省的体育产业, 并长久持续下去。

3.7 注重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

目前, 河南省的民俗体育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而且更大的民俗体育市场等待着开发, 其潜力巨大, 要想创造出一流的民俗体育产业以及服务, 必须拥有大量的民俗体育人才参与其中, 形成发展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的中流砥柱。充分发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产学研”的综合优势, 加速学校价值链开发, 有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各个高校中民俗体育专业的开设, 实现体育知识与旅游知识双方面知识的有效融合, 以满足河南省民俗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钟天明.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钟天明.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江和平, 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报告 (2008-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篇5

高校体协分会年会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经研究,定于2012年1 月16-18日在郑州召开“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高校体协分会”年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高校体协分会2011工作总结;

2、讨论研究2012工作计划;

3、公布2011年各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

4、公布2011年度财务收支情况;

5、交纳2012年会费。

二、参加人员

高等学校体育部(室)、体育学院(系)负责人,高校体协分会常委参加会议。参会人员经费由所在单位自理。交纳会务费200元。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1、会议时间:2012年1月16日下午报到,17日(上午9点)开会,18日离会。高校体协分会常委16日下午19点30分召开会议,请准时参加。

2、会议地点:河南省国税局培训中心(干部培训学校),郑州市高新区枫杨街8号与银廷路交叉口。

前台电话:0371-***9

乘车路线:火车站乘坐68路或B12公交车,到科学大道银屏路口下车,向西100米左右即到。

体协联系人:崔伟

电话:0371—63519068***

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

高校体协分会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篇6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演化模式,是在市场需求、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政府支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河南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省两大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2902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复杂多变,产业融合不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一些性质迥异的产业出现了逾界发展,由互相分立走向交叉融合,原本产业之间清晰的界线也随之变得模糊,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与旅游作为两个关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现象,相互进行“延伸”和“渗透”亦就顺理成章。

1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理

1.1 体育的参与性特征与游客的体验性需求是融合的原动力

随着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旅游需求不再仅仅是一个量上的要求,而是对旅游形式更加注重,更加重视参与性强、娱乐性高、强身健体的旅游产品,而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参与性、体验性、健身性等属性直接推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1.2 资源互享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基础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虽然具有各自的资源范畴,但又有很大的交叉共享区域,比如体育资源中的各项赛事、体育博览展会、运动俱乐部、场馆设施、运动项目基地等均可作为旅游产品进行观赏及体验,而旅游景区可为体育项目的举办提供场所。

1.3 技术创新的两大产业融合的推动力

技术创新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发酵剂。“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产生”。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改变市场的需求特征,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和发展空间。

1.4 政策支持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支撑力

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增强企业跨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这意味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促进两大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2 我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机遇,加强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河南优势体育项目和特色旅游资源,培育发展了一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赛事和线路。我省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河南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深刻影响着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省两大产业的融合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认识不够

河南省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割裂起来,在产业发展中没有树立融合的发展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对两大产业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人才体系、管理水平等一系列重构和再造。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条件、特点、规律、趋势,对融合中出现新的竞争格局、新的模式认识不足,缺乏控制能力,进而影响两大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比如体育产业通过竞赛表演(安阳林滤山国际滑翔比赛),休闲健身(南阳西峡鹳河漂流)、体育景观观赏(南阳李宁体育园)等方面向旅游业渗透。旅游产业通过在自然景观景区开展体育赛事(“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在人文景观景区融入体育表演(开封清明上河园增加北宋的体育竞技项目),利用民俗节庆(舞钢龙舟赛)等和体育产业交叉,但这样的融合程度较浅,不能形成新的业态。

2.2 制度问题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多方面的融合,如何保证融合过程中的流畅对接一体化发展,有效率的制度建设不可或缺。河南和我国其他省份一样,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利益相关各方并没有达到博弈均衡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制度上的牵绊。比如很多户外运动基地本身就建在景区内,各相关单位由于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他们在纵向体制上必须遵循上级管理部门的管制,坚持各行业各部门的既得利益,但在横向关系上又共同构成对客服务中的不同模块,这样就会导致相关各方均衡的状态不易达到。随着产业融合的进行与深入,如果不调整或变革这些政策管制,将导致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裹步不前,从而错失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大好机会。

2.3 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目前以体育户外、野外探索、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科技等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门槛较高,另外我国经济呈现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别,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定了该类产品的消费人群大部分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相对于整个大众市场来说这个消费群体还只是小众市场,该类产品的整个市场的消费能力偏弱。体育旅游产品的安全性、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惯性、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等都会影响到两大产业融合后的产品市场消费不足。

2.4 缺乏认知度美誉度都很高的产品

品牌认知度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品牌美誉度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二者都是衡量品牌價值外延度的重要指标。目前,体育旅游产品已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各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别不大,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对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目前,我省培育的融合产品中较著名的也只有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安阳国际航空旅游节,其他的像攀岩、漂流、滑雪等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程度严重。

2.5 人才瓶颈

人才问题实际上这是很多产业融合的共病。目前我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情况下都是体育产业或旅游产业方面的专家各自进行融合产品的创意策划,缺乏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规律及发展趋势都很通晓的复合型人才。相关人才特别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产业融合的创意策划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瓶颈。

3 我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策略

3.1 加强业务学习,转换观念,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

体育旅游产业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以其优先发展领域,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范式,虽然我国北上广等很多一线城市的体育旅游都开展的红红火火,热闹非凡,但由于郑州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融合的理念相对滞后。各有关利益方对“大体育、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理念也存在认识不够甚至有偏差,导致我省在两大产业融合上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融合范围较窄,深度不够,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进而导致很多人认为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产品只是一种促销活动,是花架子图虚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加不认可融合产品,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要加强业务学习,了解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产品、市场、趋势等内容;转变观念,对两大产业融合产品进行评估与追踪,调整协调,不断推进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

3.2 建立协调机制,以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两大产业对接互动机制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建立跨界协调机制。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各主体成员之间会出现因规程、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制度化、高层次、常规性的跨界协调机构非常必要。跨界协调机构应是一个高于各产业成员主体之上的政府组织,在积极调控市场的同时,重在引导体育、旅游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支持体育、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开发高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产品,帮助解决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3.3 加强融合产品的市场营销,引导市场消费方向

目前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产品进入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被社会成员所认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后的产品进入市场属于引入期,这时的产品缺乏市场知名度,考虑到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性质特点,可以通过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段的应用,将营销重点集中在市场细分后的目标群体身上,因为这一部分客户会因为自己的满意或示范作用影响带动更多潜在消费者,采用这种滚动式的投放有助于克服市场需求障碍,促进新型体育旅游融合产品的成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培育体育旅游产品消费方向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营销机构可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抓住体育旅游已成为大众休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契机,加强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宣传,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进而进一步扩大市场消费面。

3.4 加强品牌培育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重视培育河南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提升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我省在丰富体育旅游产品项目的同时,要依托资源,突出创意,注重特色项目的品牌培育,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強。品牌培育是一个涉及要素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品牌共性与个性、品牌定位、品牌认同、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3.5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好一个产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已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增加实践案例。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人才的流动性,要建立起良性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使人才进的来、留得住、用得上。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专业人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也要学习并熟悉产业融合后的运营与发展规律,成为指导行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3.

[2]古特曼.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29.

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之对策研究 篇7

一、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 体育经济认识不足, 体育消费意识滞后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 又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省。较多的农业人口使得河南省居民在人均收入、消费支出以及对体育消费的认识等方面都较落后, 体育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河南省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多采用行政手段, 相对缺乏经济手段、缺乏对体育经济的准确定位, 造成对体育经济认识的滞后消费者对体育投入未能达到预期期望, 因此对体育消费的欲望下降, 从而限制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 体育市场不完善,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省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处于积累原始资本的小本经营阶段, 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 产品质量不高, 无法与国内外“名牌”竞争;同时, 这些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 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 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 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的不良现象。另外,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的垄断 (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体育竞赛市场的垄断) 经营, 致使其他利益团体无法与之抗衡。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 市场功能难以发挥。

3. 体育经济开发领域拓宽, 但产业结构需要合理化

据调查, 河南省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在不断拓宽, 许多有形和无形体育资产、资源都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然而, 体育消费决定了体育市场, 体育市场决定了体育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众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因此, 体育经济是由多层面、多种类构成的复杂系统。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因垄断经营而缺乏活力;体育经纪、体育传播缺位;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在还未发展起来, 这些使河南省体育经济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

4. 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落后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 而目前, 河南省还没有专门从事培养体育经济类人才的院校, 虽然个别院校开设了与体育经济相近的专业, 但远不能满足市场上对大量实践型体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目前, 体育经济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 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 体育产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构成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

5. 社会投资不断增加, 但缺乏河南省自己的品牌

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城市的体育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调查发现, 从大型体育器械到一般的体育服装用品, 到处所见的不是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 就是国内其他省市的李宁、英派斯、澳瑞特等著名品牌产品, 没有一家河南省的知名品牌, 诸如释小龙体育用品等品牌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产品相比也较为逊色。省内多是一些机械制造厂或一般服装厂组织一些来料加工, 或模仿名牌 (贴牌) 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体育用品, 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影响体育经济发展。

二、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1. 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 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河南省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联手办体育, 但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

2. 大力发展学区体育产业, 使其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区体育是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新型社区体育形式, 这是实现学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新模式, 其硬件建设、改造和实施的各个阶段, 以及学区体育开展活动时的诸如俱乐部、会员制等形式, 都可以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学区体育以其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内涵, 在整个社会中凸现, 通过学区体育的发展可以逐步形成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 从而增加社会体育人口, 提高社会体育消费总量。

3. 加强市场宏观调控, 合理构建产业结构

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顺应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组合理构建产业结构,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扶持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河南省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体育市场化的需求, 这就要求规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秩序, 引导健身娱乐消费, 尽快使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走出发展滞后的低谷。

4.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培养体育经济复合型人才

体育经济的发展, 关键在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 应从以下途径进行人才培养:一、开办体育经济知识培训班二、利用体育院系进行人才培养。三、在经济院系开设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类课程, 培养非体育类从事体育经济的人才。

5. 发掘传统体育资源, 打造中原体育品牌

河南地处中原, 交通便利, 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 并且旅游资源丰富, 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 这些都是体育特色旅游难得的资源。定期开展大型表演竞赛活动, 进一步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郑开国际马拉松大赛、信阳龙舟赛、济源篮球赛等具有河南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从而推动河南体育经济的稳步发展。

摘要:发展体育经济, 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而且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及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等。本文从河南省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出发, 提出了河南体育经济发展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经济,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振华 周春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初探.集团经济研究, 2006, (05)

[2]向征:也谈我国体育经济.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 , 2005, (11)

[3]杜福生:论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研究, 2005, (04)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中心的信阳市、许昌市、焦作市、商丘市、新乡市和商丘市的城市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了解河南省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现状、居民锻炼的状况以及其对体育场地设施、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需求。随机抽取600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分,回收573份,有效问卷561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2 研究方法

2 .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关于城市社区体育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2 . 2问卷调查法

制定调查问卷,真实全面的了解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2 .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4 访谈法

通过访谈全面了解居民对城市社区体育的态度、参与情况以及社区居民对未来发展所给予的厚望,通过和专家访谈了解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也为研究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 1 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居民的基本情况

3.1.1 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居民的性别及年龄情况

对参与社区体育健身的居民性别调查数据表明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59.8%,男性占40.2%。通过调查和走访得知,随着居民生活的改善,健康意识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注意自己的身材和身体的健康,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达到瘦身健身的目的。

从年龄结构来看,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居民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约占总数的43.6%,年龄在46~60岁之间的居民约占26.41%,年龄在31~45岁之间的居民约占14.5%,年龄在30岁以下的居民约占15.5%。通过访谈得知年龄在30岁以下的居民身体状况较好,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30~45岁年龄段的居民正处于工作和事业的上升和打拼期,社会角色分工和生活工作等方面所赋予的压力造成其参与锻炼的时间较少。调查数据表明城市社区体育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逐渐减小,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体育活动,而且该年龄段居民的身体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年下滑趋势,需要通过体育锻炼保持其良好的生活状态,因此年龄阶段成为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锻炼者的主要人群,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要尽可能的考虑该阶段参与人群的需求。(见表1)

3.1.2 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居民的月收入及体育消费情况

通过调查数据得知,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居民中收入为1501~3500元的占较大比重,其中1501~2500元的占34.4%,居于首位。次之的是月收入为2501~3500元,约占总数的28.7%。而收入50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少,约占总数的7.2%。数据表明,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参与者大部分月收入在3500以下。

经调查得知,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居民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居民约占总数的11.3%,通过走访得知其原因是部分老年人极少自费买体育相关用品;每年体育消费在100~300元之间的居民较多,约占总数的24.8%;每年体育消费在300~500元之间的居民最多,约占总数的35.1%;每年体育消费在500~1000元之间的居民排第三位,约占总数的20.2%;而每年体育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仅占8.6%。体育消费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多居民都是工薪阶层,月收入水平较低,自身经济状况导致其无更多闲余财力进行体育消费;当然,也有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其体育消费水平就会相对较高一些,除了购买一些运动服装之外,还会购买体育报刊、健身器材甚至各种体育赛事门票等各种体育活动用品;通过调查得知河南省社区内盈利性的体育场所并不是很多,而且营利性健身场所如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主要分布于市中心等繁华地段,由于距离、交通、费用等方面的因素,部分收入较高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参加这些健身俱乐部,这部分消费者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希望通过专业健身教练的科学指导进行锻炼健身,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部分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与其实际收入水平成正比。(见表2)

3 . 2 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首先选择率较高的体育项目是健身舞蹈,由于广场健身舞属于有氧运动,对人体身体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并且在各种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能够愉悦人心,激发运动的兴趣,在快乐的心情中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其次参与较多的项目是通过健身路径进行锻炼,调查数据反应出全民健身路径的配置形式深受河南省广大城市社区居民的喜爱,这种现象较多的表现在老年人身上。城市社区体育的参与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群有着相对固定的体育消费习惯,大部分老年人不愿意自己出资去经营性体育场所消费和锻炼,而社区内免费的体育健身器材和路径则备受中老年锻炼者的亲昵。最后是散步和慢跑,这些项目易开展、对环境和活动场地等条件要求相对不高、经济实惠。由于个人爱好不同,一些受器械限制的运动项目如球类、民间特色等项目也被人们所选择;受环境的影响,在气候适宜的时候,人们还会改变一下运动项目,如放风筝等,此类传统的体育项目应该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在锻炼场地选择上,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活动场地公路街道旁、附近的公园、广场等居多,因为这些场地大多是位于居民居住地附近,并且是可以随时、任意进出的活动场所,收费的体育场馆设施虽然相对完善,但是由于居民不是特别需要或有些收费场馆离家较远,或是不能接受其收费标准等原因,选择的居民相对较少。(见表3)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河南省参加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参与社区体育居民的年龄段分布不均;河南省参与城市社区锻炼的居民大多是工薪阶层,实际用于的相关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河南省居民选择社区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广泛,散步、慢跑、健身路径锻炼和有氧健身操成为人们主要的选择。

4. 2 建议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篇9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由中国田径协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从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 从首届5 600人参赛, 到2013年第七届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近39 000人参赛,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自从2007年第一届郑开马拉松赛开始, 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七届, 纵观全球国际马拉松赛, 惟有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连接两座千年古城、穿行在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与现代竞技完美结合, 处处呈现出和谐景象。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是中原大地上唯一大型常设的国际大事, 大赛的举办对河南省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特别是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特点介绍

1. 赛事内容丰富多样。

赛事共设男、女全程马拉松, 男、女半程马拉松四个竞赛项目, 在郑开大道举行。另有全民参与的五公里小马拉松 (包含亲子马拉松及情侣马拉松) 项目将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举行。

2. 具有东方文化魅力和平坦开阔的马拉松赛道。

马拉松赛道地处中原, 背靠黄河,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道路两旁有浓郁的中国乡村风情, 有优美的黄河自然景观, 有风景秀丽的雁鸣湖风景区, 当然还有终点开封七朝古都的绝代风华。这里气候宜人, 风景如画, 最适合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

郑汴快速通道宽100米, 双向十个快车道, 道路平坦笔直, 是最理想的马拉松赛道, 最利于选手创造出优异成绩。

3. 人气巨高的马拉松赛事。

立足河南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 选择了拥有一亿人的中部大省, 自然拥有更多关注的目光, 发达的交通, 丰沛的物流, 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上至省委领导, 下到普通百姓都热烈支持马拉松, 支持率在两市可以达到99%以上, 可以说从组织、协调、住宿、旅游、安全等各方面均无后顾之忧。特别是2013年提出的:“郑能量, 开心跑”的赛事口号将比赛再次推向高潮。

“郑能量”的“郑”和“开心跑”的“开”分别代表了郑州和开封两座城市。“郑”能量, 也寓意郑州作为中原经济高速发展的龙头, 正向世人展示着蓬勃向上的能量。同时, “开”心跑, 也隐喻了本届赛事的一大亮点:2013年线路调整, 选手们将可首次跑进大梁门、御街、龙亭等开封市区著名景点。

4. 最能体现马拉松精神的赛事。

马拉松精神的内涵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头连接郑州, 一个一度被遗忘的商代古都, 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心城市, 另一头则牵手七朝古都开封, 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曾经无数次遭受大水和毁城, 却仍然在原地站立起来, 创造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 这种百折不挠的城市精神恰好契合了马拉松精神, 可以说郑汴国际马拉松将马拉松精神和城市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让马拉松精神得到最完美的升华。

5. 最具唯一性的马拉松比赛。

这将是世界上唯一由网络催生的国际马拉松赛事、这将是世界上唯一链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这将是世界上唯一让马拉松复古, 回到原生态的赛事、这将是世界上唯一全程直线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

6. 最具发展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比赛精神和郑汴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 马拉松文化与东方文化精髓———中原文化的融合, 河南的崛起, 经济的腾飞, 神秘的东方文明, 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都让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定是最有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二、赛事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经调查研究发现,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曾得到了体彩、361°、海尔、可口可乐、中国人保财险、中信银行、锦江之星、中州皇冠等众多知名企业的赞助。

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也是在社会义市场经济特有条件下, 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发[2002]8号) 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积极培育体育市场, 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 做出应有的贡献”。

众所周知, 许多国家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成功, 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打造了城市品牌文化, 显现了城市的活力, 丰富了城市经济结构。体育不仅促进城市化发展, 还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相关度较高的若干产业也将会有极大的发展机会。

1. 举办比赛促进了体育产品的消费。

发展体育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表明, 体育消费每支出1%, 就要带动GDP增加0.5%。由于大型体育比赛的增多, 观赏体育比赛人口流动相对增多, 就带动了城市交通、移动通信, 商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飞速发展, 通过人们对体育用品的消费, 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年一度的郑开马拉松赛以赛事为媒介, 组织多种商贸和文化活动, 扩大对外开放, 为郑汴一体化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马拉松运动把体育、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 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借助“郑开马拉松”品牌优势, 加快河南体育产业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体育产业生产链, 进一步推动郑州、开封经济的飞速发展。

2. 举办比赛推动体育媒体市场的发展。

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 尤其是河南卫视对郑开马拉松赛事的全球直播, 在海内外掀起一股关注河南、走进河南的热潮。通过对了解该赛事的人员调查发现:占73.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了解该赛事的, 还有占22.5%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家人、朋友的口头传播了解该赛事的。

随着赛事的发展, 关注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从每年参赛人数的逐年增长就可以看出, 在2013年郑开马拉松赛的参赛人数达到了39 000人, 创历年最高。历届参与赛事报道的媒体, 经组委会新闻中心统计, 境内外媒体有120多家, 人民日报、新华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浪网、腾讯网等为代表的全国性媒体悉数到场并密集发稿, 省内媒体更是以重大活动对待, 多以专题、专刊形式予以报道, 部分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的媒体也积极转载并亲临现场报道。

3. 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推动了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媒介直播体育赛事对传递城市的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和休闲等领域都有冲击影响, 有助于推广城市形象, 促进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也能让民众更直接地感受体育赛事, 更好地倡导体育的吃苦耐劳、勇猛果断、坚韧顽强、超越自我的理念和价值观, 使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体育是提高人们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我们之所以对体育高度关注, 因为它代表着民间的呼声和民族的强盛。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保证, 现代人最大的需求, 就是健康, 体育消费能给市民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市民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 市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应该是无限制的。需求给市场带来了动力, 有了需求才会有产业。从理论上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讲, 只有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那么, 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4. 加快河南省体育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体育产业是大文化市场的组成部分, 它与广播传媒与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与体育的不断融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体育的报道, 包括时间上的增长、版面的增加。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顺利举办无疑是河南体育赛事市场化探索的一个重大突破, 是河南体育赛事公司化运作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

中国郑开马拉松赛就是从2008年实现了卫星电视直播, 成为国内继北京、厦门马拉松后第三家实现现场直播的马拉松赛事。河南卫视出动价值超过1亿元的直播设施, 在直线距离接近50公里、横跨两座城市的马拉松比赛现场实现直播,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世界性或全国性体育赛事, 往往代表着世界或一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 是体育爱好者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任何大型体育比赛, 都离不开新闻媒介的支持, 通过媒介直播体育赛事, 使体育赛事自身所具有的激烈、对抗、精彩、悬念、新颖的特点能随时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从而吸引数以亿计的观众。不仅直观反映体育赛事的绝对真实, 还向观众传递尽可能全面的视听觉信息, 最重要的是规模水平及明星效应产生的极大的吸引力, 大大提高了收视率, 为电视机构带来巨额的广告和赞助收益, 最终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体育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宠儿, 我们借此机会激发人民的体育兴趣, 提高人民对体育价值认识, 进而引导体育消费, 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同时利用媒体报道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旅游资源、人文特色等, 使更多的人关注城市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资源。通过这次比赛引起了社会关注、媒体报道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使城市的形象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给国人和世界多了一次认识河南, 了解郑州、开封, 让郑州、开封走向世界的机会。

结论

1.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具有很多特色, 河 (下转85页) (上接73页) 南是人口过亿的中部大省, 赛事拥有更多关注的目光, 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赛道地处中原, 背靠黄河,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道路平坦、笔直、开阔, 最有利于选手创造优异成绩;郑开马拉松是世界上唯一连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 是世界上唯一让马拉松复古、回到原生态的赛事, 是世界上唯一全程直线、是最难的马拉松赛事。

2.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扩大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是提高了城市品位, 改善了城市市容市貌, 最后是提升了市民环保意识, 为举办城市树立了良好形象, 是城市发展的机遇, 是城市提升的契机。

3.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对经济的影响是推动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了举办城市的消费需求, 促进了举办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拓展了城市的“无形资产”, 使其经济结构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4.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进一步促进了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 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了市民的体育意识, 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 增加了市民的自豪感, 增强了市民的民族自信心, 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加强了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摘要: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由中国田径协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 对河南省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体育文化、体育经济、服务行业等。

关键词:郑开马拉松,体育产业,影响

参考文献

[1]谭苏洋.试论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软实力的关系——以广州亚运会为例[J].经营管理者, 2011, (1) :7.

[2]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11) :31-33.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篇10

一、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 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 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健身、康复、娱乐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垂钓、武术、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等健身娱乐性资源的产业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 这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建设, 也逐渐满足了大众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 解决了政府对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巨额投资与追求全民健身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2. 体育竞赛与体育中介业

体育竞赛是直接影响体育发展的规模。近几年, 河南省体育竞赛有了一定发展, 提高了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积极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 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了国际惯例, 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 规范经营行为。组建了省体育竞赛管理中心, 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归口管理。

3. 体育用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0多家, 不包括商场里的体育用品专柜, 安排就业人员约12000人, 年商品销售额达21463万元, 年创利润约6148万元。为河南省经济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到目前本省还没有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 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 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 里面却没有一家河南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 开发体育产品, 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 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 体育彩票业

河南省发行体育彩票始于1989年, 当时组建了河南省体育基金会, 主要工作是进行体育彩票的理论研究。1995年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至此, 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市场研究、队伍建设、正常销售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现在全省18个城市的100多个县已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700多个, 销售人员5500名, 彩民队伍100万人以上。体育彩票在河南省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5. 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 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河南地处中原, 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国家A级景区41处;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 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龙头”产品。

6. 体育保险业

体育产业化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 赛事的频繁、规模的扩张、体育基础设施的增多, 以及运动员在运动中对抗程度的加剧和观众参与度的提高等因素, 增加了其风险。这时, 体育保险的介入不仅是一种责任, 在为体育保驾护航的同时, 也使自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领域。目前, 体育保险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河南体育管理部门已为省内职业运动员进行了每年100元每人的人身投保。

7. 体育传媒业

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 促进了体育这种传播调味品的大众化, 体育不但推进了大众传媒的普及乃至国际化, 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当代体育以传媒为载体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更迅速更广泛传播,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众传媒已成为一个有利于其他社会存在的物质体系, 使体育产业的运营获得新的动力依托, 并催生了体育传媒产业, 而体育运动和比赛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 迅速成为全球关注和投入的文化消费。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人口素质较低, 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较少, 体育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影响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 体育产业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在本省, 人们的体育产业意识还很淡薄, 往往把体育视为公益性事业, 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阻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导产业不明确

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现状经过近20年的探索, 有了较大的改观,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产增长点。但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该省体育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

3. 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地处内陆, 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城市, 体育消费两极分化也较明显, 而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 对体育消费基本处于不接受的状态。

4. 政府过度干预

河南省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目前政府行为在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 办事过多, 单项运动协会、群众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 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

5. 市场资源垄断

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对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的垄断、权威电视台对大型赛事转播权的垄断, 这给处于市场转型期我省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雪上加霜。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这种操作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规律。

6.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就目前来讲, 该省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机构, 导致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缺乏, 阻碍了本省体育产业向科学管理和高科技发展的进程。

7. 无形资产的流失

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包括注册商标特许经营权、吉祥物、广告、明星肖像权、纪念品、赞助和捐赠、电视转播权, 这一市场在我省的开发水平低, 空白地带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是:经营开发渠道单一和短期行为现象严重, 导致我省体育无形资产的流失。

8. 体育旅游方面急需完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省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 缺少有经验的体育旅行社及高层次的策划, 尚未形成广阔的体育旅游大环境。

三、对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完善该省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目前, 河南省体育法规不完善, 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呼吁有关部门, 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及相关配套性体育行政法规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完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经营手段

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 完善本省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扭转把体育事业作为纯消费或完全福利性活动的思想观念。加速体育与新闻传播媒体紧密结合, 推动体育产业与传媒的共同发展。

3. 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

首先, 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其次, 加大各类体育赛事的营销力度, 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再次, 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 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 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 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4. 调动社会力量, 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 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 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 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5.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 又是有形、固定、基本的体育产业, 也是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物质基础。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利用, 既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 支持企业、个人和外商兴建体育设施, 使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逐渐向社会开放, 又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6. 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技术、知识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 该省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致使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建议结合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介人才。相信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该省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迅速的方向发展, 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本文通过对当前河南体育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讨论了河南体育产业的现状, 找出制约该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提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的建议, 为河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勇生: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29~31

[2]朱旭红: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9~12

[3]陈彦: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45~47

[4]吴晓强等:对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培育及开发的研究[J].体育科研, 2002 (3) :5~7

上一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下一篇: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