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旅游

2024-06-15

河南文化旅游(精选十篇)

河南文化旅游 篇1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公元75年佛教传入中国, 当时的洛阳修建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佛教自此开始落地生根, 并发扬光大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今天, 佛教寺院已不再是单一的弘法场地, 其功能日趋多样化, 传法教育、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存传统文化等功能被逐渐明确并得以巩固。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雕塑、绘画等, 不仅深刻体现了我国建筑艺术之美、造型艺术之美, 同时, 还与其所蕴涵的历史、所体现的文化特质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发掘河南佛教文化资源, 弘扬佛教优秀文化, 是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寺院文化

佛教寺院文化是指社会中由佛教僧侣和信徒创造的, 以佛教寺院为依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是佛教社会和寺院生活的产物, 同时又反过来推进佛教社会和佛教寺院的发展。

中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特点。它包括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内容, 其显著特点便是它的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基础性和辐射性。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中华宗教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丰富的营养。

河南地处中原, 曾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也是佛教在我国最早传播的地方之一。千百年来, 河南留下了众多佛教文化遗存。这里寺庙众多, 佛塔林立, 石窟璀璨, 高僧济济, 经声悠扬, 佛香四溢。毋庸置疑, 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佛教最先传入河南, 在佛教史上河南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院是洛阳白马寺;天台宗的发源地在光山净居寺;禅宗的祖庭少林寺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平顶山宝丰香山寺, 为中国五大菩萨道场之一。

中国历史上, 从夏到元3400年间, 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的八大古都, 河南就占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河南石窟、塔、寺多分布在这些曾作为“首都”的城市, 而在濮阳、商丘、驻马店、漯河等城市则分布较少。河南佛教文化地域性差异比较明显, 这些都是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而现在由于文化产业的出现, 各个地方都纷纷开发当地的寺院文化, 以期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已形成了一些旅游热点, 如登封的少林寺, 洛阳的白马寺等。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比较著名的四大佛寺文化有信阳光山县静居寺的光山文化、平顶山宝丰香山寺的观音文化、焦作修武县圆融寺的圆融文化, 以及地藏文化。下面重点介绍光山静居寺和宝丰香山寺。

光山静居寺位于信阳市光山县大苏山和小苏山之间。光山净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 因其创始人曾在天台山说法, 故称天台宗。虽得名在天台山, 其学说却发源于静居寺。静居寺历史悠久, 曾几度兴废。北齐静居寺由慧思和尚结庵, 唐中宗时道岸禅师创建寺院, 后因兵火而废。北宋修复, 元又毁, 明初修复, 明末时再毁, 清顺治年间再修复。静居寺布局整齐, 美观大方, 虽历经沧桑, 却仍然保存明清古老建筑五十余间。静居寺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 也叫大佛殿, 为明、清建筑, 面阔5间, 进深3间, 9架砖木结构。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各5间, 属砖木结构。东厢房为典型的明代驼峰斗拱式建筑, 西厢房为清代建筑。静居寺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但仍然保存了许多文物和古迹。寺前有挺拔的5棵唐柏和一棵千年银杏树。还有一白莲池, 此池有“四水瑶池”之传说。同时, 宋真宗题名的匾额仍然挂在门头上。有历代名人碑刻三十余通,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苏轼游静居寺诗并叙》碑。苏轼曾两次游览静居寺, 还曾赋诗:“四壁峰山, 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 圈圈点点文章。钟声自送客, 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 岁晚将焉归。”该寺至今保存有苏轼读书台。

香山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南15公里闹店镇大张庄村南香山之巅, 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 即公元181年。它是传说中观音菩萨出家修成正果的地方, 被誉为“中华观音第一祖庭”, 是汉传佛教观音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观音信仰于公元2世纪开始出现, 而香山寺便是中国首个观音道场, 比普陀山早了七百多年。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和出身问题历来就有多种解释, 但最深入民心的说法还是隋唐前就开始流行的“妙善公主成道说”。香山寺坐北向南, 占地约6万平方米。寺后有悬崖峭壁、嶙峋怪石, 寺前坡势稍夷。自山腰四大天王殿至山门间, 有石阶120级。寺院建筑规模宏大, 布局合理, 八角九级观音大士塔雄踞中央。寺内碑碣林立。

二、旅游发展建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旅游者的精神生活的多元化, 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而寺院文化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河南的寺院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之一,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因此, 建设河南文化强省, 要把弘扬河南优秀佛寺文化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的寺院文化又颇具特色。怎样才能把寺院文化和旅游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呢?

首先,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寺院文化资源, 先把自身建设做大做强。通过几次参观河南的寺院, 同时和其他的城市寺院对比, 笔者发现河南寺院文化旅游发展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一) 旅游配套设施尚待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品不断提高,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走出去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 对旅游景点的品位要求也提高了。出去旅游, 一般要达到玩得愉快、吃得开心的目的。例如新乡辉县地区的白云寺, 住宿以农家自家房屋为主, 餐饮业以农家菜为主, 除了观览寺院和佛塔之外, 没有任何娱乐项目。针对这一点, 我建议寺院景点晚上可增设和寺院文化有关的娱乐项目, 同时还要改善住宿和餐饮。

(二)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不到位。

要想富, 先修路。河南寺院有些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要投资修建便利的公路。路上标示通往寺院的箭头以指示方向, 让公路为河南旅游业的前进装上“奔跑的轮子”。此外, 到达寺院的车辆随意停放, 没有统一地点, 所以寺院景区周围的停车场也是应该改善的, 要统一规范停车位, 统一管理。

(三) 房屋破旧, 文物建筑保护不到位。

有些文物损坏严重, 即将倒塌, 政府要加大投入对其进行修缮保护。

(四) 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

佛教寺院大部分被建设成为旅游景点, 乡村的佛山佛寺也被列入开发计划之中, 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们各自独立发展, 相互联系甚少, 开发模式千篇一律。景点主要以参观为主, 缺少互动, 所以景点吸引力相对较弱。

(五) 宣传力度不够。

仅有好的资源是不够的, 还要把宣传和加强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丰富的河南寺院文化, 大家了解它不是通过书籍, 而是通过寂静的寺院和巍峨的寺塔。所以, 不仅要多印发介绍河南寺院的书籍, 让人们多了解深层次的寺院文化, 同时, 还要加强对河南寺院文化的宣传力度, 创造良好的氛围。河南寺院文化源远流长, 为让更多的人认识河南、了解河南, 促进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就要更多地宣传寺院文化。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河南的地理优势。河南地处中原, 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之一, 来往客流多, 可以在交通新闻、车载广告上进行宣传, 也可以在地铁、火车通道口张贴漂亮的海报。例如新乡辉县的天王寺, 要加强对该寺的景观资源、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逐步改变目前当地居民, 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地寺院文化知之甚少的状态, 最终创造一个群体共识的、良好的、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氛围。

其次, 我们可以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 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 结合自身情况吸收、消化, 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 注意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每个寺院都有自己颇具神秘色彩的传说和引人深思的哲理, 而不懂得佛教知识的人一般就只是看热闹, 加上也没有导游给讲解, 所以人们去寺院旅游只是看到了表面, 没有真正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 目前大多数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佛教建筑、佛像等物质对象的介绍上, 而对由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介绍。

(二) 旅游资源对外开放, 游客不断增多, 这时就要考虑怎么保护。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持续发展。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同时, 实现河南佛教寺院文化的快速发展。河南文化积淀深厚, 一旦发展起来, 一定可以做大做强。

(三)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游客旅游一般都喜欢带旅游纪念品回去, 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结合传统文化中一些有潜力的民间艺术品, 开发旅游纪念品, 可以带动地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寺院文化和旅游发展带动河南的地域文化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链, 可为河南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寺院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结合已经成为佛教寺院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商寺结合成为寺院的新选择, 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性产业成为佛教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河南旅游发展要打文化牌。为把河南建设成为文化强省, 应该充分发掘河南的寺院文化资源。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热爱河南, 必须完善河南的寺院旅游服务, 发扬河南的寺院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湘豫.河南佛教塔寺文化漫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席建超, 葛全胜, 成升魁, 徐增让.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人文地理, 2006 (04)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篇2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正以蓬勃的趋势的发展,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它的前景依然是可观的。

河南具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优势。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居其四,并拥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截止到2009年底,河南可供旅游的A级景区有170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69个。同时,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汴绣、钧瓷等为代表的文化产品,一龙门石窟、少林寺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都有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很不相称,与文化旅游业发达的地区相比和存在较大的差距。2009年。河南接待处入境旅游人数为125.85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为433百万美元,在全国分列为第18位和第19位。因而对河南文化旅游业省级竞争力的评估,对于研究如何有效配置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增强文化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为例 侯燕】

而且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观念相对落后。与很多旅游发达省份比,河南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认识明显落后。当一些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时候,河南省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使河南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其二,资源整合不足。因为对旅游发展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使河南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应用的竞争力,已经影响到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突出表现为旅游依然实行属地化管理,旅游文化资源无法形成合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其三,缺乏统一规划和偏离文化轨道。长期以来河南旅游文化产品普遍存在远景规划不足,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一些策略和体系发展体系因为时限不佳已经不适合当前需要。一些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过分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精华与糟粕混合在一起开发,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蒙尘并使形象大打折扣。【*2河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与体系发展研究张婷】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探讨 篇3

关键词 河南省 文化旅游 品牌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又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往往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河南旅游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之际,如何在厚重的中原文化基础上创建世界知名、全国顶级的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河南旅游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命题。

1 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乡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旅游品牌是指以高质量和知名度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企业、产品以及服务为代表的产品系统和认知系统,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旅游者的高度认同。利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当地鲜明的旅游形象,以此增强旅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①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可以把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及文化理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游客的旅行游览过程之中,以此对游客进行文化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旅游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品质和产值。文化旅游品牌的种类繁多,其中,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标识和口号,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品牌形象的印记和标志,是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自然风貌的高度概括,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②

2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现状分析

2.1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特点

(1)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为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天然基础。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的摇篮,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达到130多万件。③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在长达3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并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

(2)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文化品牌形象。自1998年我国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河南省先后有郑州、开封等27个城市荣膺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字名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品牌。同时,为给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宣传载体,省旅游局在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等旅游形象片,提升了河南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初步形成了能够代表河南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在前期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涌现出如郑州的黄帝故里文化品牌,洛阳的龙门石窟文化品牌,开封的大宋文化品牌,安阳的殷商文化品牌,以太极拳、少林武术为代表的功夫文化品牌,还有以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品牌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在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不足

(1)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规划不太合理。在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省市各级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众多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缓慢。例如,重复性建设较多,而具备影响力的“眼球”项目较少,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整体旅游品牌与综合开发影响力未形成全国冲击力,文化与旅游、土地开发结合尚未形成综合竞争力。④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得不够,加上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随意性,文化旅游品牌在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方面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

(2)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有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但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具有很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少之又少,出现了“有世界级资源,无世界级产品,更无世界级品牌”的现象。长期以来河南旅游品牌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其带动作用尚未发挥,这与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协调。⑤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长期出现,导致由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能力较弱,而由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品牌的能力更弱,文化旅游品牌的磁场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3)文化演艺品种较多,但精品较少。河南旅游形象不明显,过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时候让我们无法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有得。⑥河南现有的文化演艺精品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的综合效益不高。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为代表的节会旅游品牌,通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以南阳玉雕节、商丘木兰文化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为代表的各个地市所推出的旅游演艺品牌影响力较小,尚未成为代表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主要力量。

3 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思路对策

(1)政府部门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旅游部门相继打出了“中华之源,锦绣河南”、“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等宣传口号,这说明政府已经注意到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2)科学规划,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河南省政府旅游局的组织协调下,尽快组织旅游专业相关人员制定全省旅游品牌形象的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构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同时,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各品牌之间的利益,避免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例如,针对郑州、洛阳、开封等地已取得的文化旅游品牌要重视保护, 对于后来塑造起来的城市旅游品牌,注意引导,突出自身特色,对品牌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科学规划和调整。

(3)挖掘城市主题文化,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中国八大古都有四个在河南,分别为开封、洛阳、安阳、郑州,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南阳等,城市文化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在充分挖掘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并凝练形象形成口号,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标志和新精神,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该城市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4)以“文化河南,壮美中原”文化旅游品牌为基础,实现旅游品牌的扩大和延伸。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引领和影响下,使旅游行业行为成为该地域的文化行为,并在金融、商业贸易、信息、交通运输等各个服务业部门形成“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服务文化氛围。同时,以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为载体,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河南地域文化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增加河南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 王雅红,何新胜.旅游学原理与西北文化旅游[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② 王志东,闫娜.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理论学刊,2011(6).

③ 余斌,余国忠.河南旅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④ 吴必虎.文化+旅游+商业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开封日报,2010—08—30.

⑤ 李永文.河南省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河南文化旅游 篇4

关键词:河南方言,影视剧,河南形象

近年来,小品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经常在创作的艺术处理上注重方言的使用。包括善于运用东北方言的赵本山团队,偏爱河南方言的孙涛,黄宏、郭达等人在小品创作时经常掺杂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这种方言的使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地域特色,而且无形地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受到创作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导演也开始在电影电视剧中使用方言进行创作,例如姜文的《让子弹飞》使用了川渝方言,电视剧《大宅门》将北京预设为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整部作品都是北京方言,而北京方言和川渝方言也是目前影视剧中使用较多的方言类型。但是随着《手机》、《天下无贼》、《1942》等电影的热播,其间穿插的河南方言也逐渐走进观众的视线,河南方言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河南方言表现出来的率真淳朴的草根气质巧妙安插在作品中,不仅生动地传达了河南的地域特征和生活习惯,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河南的风土人情。接下来笔者以期通过对河南方言影视作品的研究,为河南文化的传播和河南人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鉴。

一、促进河南文化传播

在我们通常所见的大众传播媒介中,除了小品这种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偏爱使用方言,很多电视节目大范围的使用方言,在节目创作之初,电视台更侧重的应该是节目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节目的推广,很多观众却逐渐喜欢上这种形式,而节目也逐渐对方言地域文化进行传播。

方言,是一个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语言,也可以说是这一地区的思维沉淀,所以,方言和它代表的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地域文化是方言无法背离的文化纽带,而使用方言的影视剧也反映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那么,在影视作品中增加河南方言的使用,实际上也是对河南文化的一种极好的传播。长久以来,影视剧作品大多以普通话作为对白的语言,观众习以为常,甚至会出现审美疲劳,而方言影视剧的出现,为影视剧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河南方言,作为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通俗易懂而又鲜活生动,充满幽默感。河南方言在影视剧中的出现,让观众耳目一新,产生另类的新鲜感。观众在关注影视作品的同时,也默默地接受河南文化河南文化甚至中原文化也因此而传播开来。

实际上,河南方言被运用于影视剧已经不是最近的事情,2005年的电影《孔雀》以河南安阳为背景,影片中的人物讲着一口河南安阳话,但是这种真实质朴却打动了金发碧眼的外国评委,该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一致好评;河南方言剧《鸡犬不宁》在西班牙连映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2010年卢卫国导演的《不是闹着玩的》上映,受到了中国的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出现了“河南方言热”的现象。这都为河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打开了局面。

二、观众的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于所属的地域文化以及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及内心依赖感。方言在影视剧中的使用,实际上已经吸引了一批潜在的观众群体,方言影视剧对本地观众的吸引不容小觑,影视剧中使用方言,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熟悉的民俗习惯,产生一种真实的交流感和亲切感。

例如一部河南本土生产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电影《不是闹着玩的》,整部影片以河南方言作为唯一的语言形式。《不是闹着玩的》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电影,影片塑造了一批朴实真实的河南百姓,讲述了发生在河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村里一部分先富裕起来并且有机会接触外部社会,思想较为先进的人带领村中百姓自筹自拍自导自演,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拍出一部抗日剧。全片都是河南方言,充满了纪实风格。纯生活化的场景、服装、对白以及镜头拍摄、外部环境的设置都给人不小的视觉冲击。在看惯了高科技堆砌的特效后,这种清新的纪实风格却更能打动人心。影片导演卢卫国称方言电影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而这种方言恰恰也是因为它的生动更容易使观众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2012年冯小刚的《1942》同样也使用了河南方言,尽管这间接地将河南置于贫困省的大背景中,但不能否认,河南方言在影片中的使用仍然是影片颇为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河南,所以用河南的方言来讲述,不仅更真实,而且更利于营造喜剧感和亲切感。

中国讲河南方言的人口大概有一亿,影视剧中出现河南方言自然可以获得这部分人的认同感,而且在对外传播中,河南方言以其幽默诙谐的特点将家长里短的逸闻趣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加上河南方言通俗易懂的特点,无形中使影片更加活跃亲切,而河南文化的传播在这种观众接受的文化认同中也更顺畅。

三、文化传播的误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河南似乎成了贫困落后的象征,很多人对河南方言也有一种排斥心理,河南方言似乎成了“土”的代名词,并且随着这种形式的不断发展,河南方言的话语权也逐渐被削弱。很多影视剧中涉及到河南方言,多和抢劫诈骗、贫苦落后相联系,遭到了恶意的诋毁。河南方言如何“突围”,成为很多河南人以及河南导演关注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河南导演卢卫国的探索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如果说影片《不是闹着玩的》塑造的是一批坚强朴实的河南人形象,那么卢卫国导演的《给你一千万》塑造的河南人形象就是积极善良的。这些作品在改变河南人形象上跨出了一大步,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的这两部影片不仅增加河南人的亲切感,同时也为河南人形象正身。

河南文化作文 篇5

亲爱的河南,你知道么?发源于你的那些永恒又生动的文化,默默的承载了我们精神家园的守望;有你几千年沉淀与积酝下来的智慧,铸造了不断走向辉煌,不断搏击成功的传奇!你微笑着穿越沧桑,用那双有力的巨掌托起了博大精深的九州中心和源源流长的中华文明!她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曾经是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享有人文盛誉的魅力。她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向我们展示它的朝气蓬勃和生机活力!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有1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河南共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四个(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这些数字令我们叹为观止,也充分彰现了河南历史文化是悠久,地位之重要。

另外河南诸多名胜古迹也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的景仰她。上古文化遗址、太昊陵、东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让河南文化犹添浓厚的历史气息;苏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

人故居,洛阳太学、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古代学府让河南文化笼罩在浓郁的书香墨韵中……

河南卫视的文化盛宴 篇6

河南卫视自1996年上星播出以来,以“强锁区域、做优全国”为发展策略,牢固锁定大中原主力消费市场,同时做大做优卫星频道全国概念,以差异化、区隔化的再定位,放大河南卫视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最近几年,河南卫视凭借文化类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成为国内最具文化特色的卫视频道之一。

在总局限娱令的大背景下,2012年,河南卫视提出了“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新口号,承续了“文化卫视”的基本定位,避开了全国卫视在娱乐节目领域的白热化竞争,以品牌栏目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独特优势,继续为国人提供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

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媒体而言,这是一种资源优势。“文化卫视”既是河南卫视对自己的准确定位,也是对自身特色的集中概括;既点明了河南卫视怀瑾握瑜的视野和怀抱,更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方面的承继和延续。

《周易》有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河南卫视在观众中早有“大象台”的昵称,2012年,河南卫视结合频道定位、地域特色、传播效果等因素,从1月1日起,对原有的台标进行简化和变更,新LOGO更具现代气息,文化感与时尚感共存。

“改变”,对于2012年的河南衛视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河南卫视经历了这个行业技术、节目、机制和信念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世界在改变,规则在重建,观念须改变,已然逝去的乔布斯用“苹果”的奇迹证明:只有顺应时代变革,才能立足未来。而今天,河南卫视,恰拥有改变自我的一切机遇、环境、背景和条件,其形如大船启航,势不可挡。

2012年,河南卫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全力突破:

继续加大覆盖投入,保持全国覆盖强势地位

从覆盖的角度讲,河南卫视全国可接收人口已达7亿。2012年继续落实有线无线无缝隙覆盖河南省所有县(市、区),确保深度到达,保持全国省级卫视第一的地位;持续巩固和提升在中原经济区的覆盖强势,实现在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六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全面入网落地,覆盖率达到98%以上;继续做好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深度覆盖,实现最有效的到达。

立足中原,向全国强势卫视进军

2011年河南全省GDP达2.7万亿元,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中西部16省区排名第一。构架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蕴藏巨大发展潜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步步推进,河南发展渐入佳境,给河南卫视带来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

2012年河南卫视以“强锁区域、做优全国”为发展策略,牢固锁定大中原主力消费市场,同时做大更要做优卫星频道全国概念。以差异化、区隔化的再定位,放大河南卫视的区域优势和特色,立足中原,向全国强势卫视进军。

优化调整节目编排,打造晚间黄金栏目带

2012年,包括河南卫视在内的全国卫视晚间黄金剧场都将改为两集联播,两集以后播什么,成为各家卫视竞争的关键点。

河南卫视在这个时间区段的收视争夺战中,将采取“3+4”的节目策略。在总局限娱令的大背景下,河南卫视品牌栏目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成为独特优势。今年,河南卫视继续保留3大王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抢占周末黄金节目带。

《梨园春》,王牌戏曲文化节目,19年风雨历程,700期现场直播,20万戏迷参与,全力打造中国传统戏曲文化。2012年,《梨园春》29省网收视持续走高,在中原六省网中收视排名第一。

《武林风》,中国唯一一档武术竞技节目,全球武者彰显武技的华丽擂台,打造中国搏击赛事的第一品牌,强势彰显中国武术文化。2013年,《武林风》将继续昂首世界,倾力将“环球拳王争霸赛”这一《武林风》传统赛事打造成世界最高水平且最具影响的品牌赛事。

《华豫之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收藏文化栏目,收视率迅猛上升。2012年,《华豫之门》在“高学历”、“高收入”等中年主力人群方面较2011年有了大幅增长。2013年,《华豫之门》将再次走出国门,整合出更强大的专家阵容、更震撼的珍藏,在加拿大、美国等地与华人共话收藏。

与此同时,河南卫视对周一至周四的节目进行了升级改造,针对有消费力的中产群体,和有潜在消费力的年轻观众群体,创新了一系列栏目:《知根知底》、《拍客行动》、《魔亦有道》、《创意时代》、《老故事》等。尤其是大型姓氏文化节目——《知根知底》,由著名学者纪连海现场坐阵,著名主持人马东加盟,依托中原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打造中国姓氏寻根第一品牌。

2012年,河南卫视以更丰富的产品线提供给广大企业,也提供了更优质的观众与企业的目标消费群相吻合,使诸如LV、陆虎等国内外奢侈品牌成为河南卫视的荧屏常客。

加大电视剧投入资金,增加首轮剧比例

斥资5亿,打造核心的星光剧场是河南卫视电视剧的根本策略。全年近800集首播阵容,全面系列化、首播化、定制化,大剧有我,热剧参与,全天五大剧场重新定位、卡位编排,将电视剧资源优势全面释放。《穆桂英挂帅》、《我的娜塔莎》、《大时代》、《神枪》、《自古英雄出少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20多部大戏首播权,闪耀荧屏,抢占晚间剧场。另外,量身订做的定制独播剧也蓄势待发。

2012年,河南卫视加强了电视剧营销推广,围绕明星、电视剧使广告客户的投放实现了最大价值。

全新广告营销,实现价值最大化

河南卫视广告部年轻朝气的营销团队在2012年呈现出更加市场化的观念,在节目编排、广告经营、电视剧促销等战术方面也有了很好的把握。要做一个在全国市场进行营销的卫星频道,其广告实力已经不仅仅是依靠销售价格、销售政策去售卖广告时间那么简单了,而是要运用更丰富的广告营销策略,在节目内容创新、广告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包括为特殊用户提供的特别节目订制服务等多方面,为广告客户踏踏实实做营销。

大象前行,任重道远。面对竞争激烈的2012年媒体市场,河南卫视频道总监徐涛用六个词语来概括河南卫视的核心竞争力:区位独特,无可替代;市场广阔,潜力无限;文化厚重,凝神聚力。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发展乘东风。河南卫视择机而为,顺势而上必定取得不俗的成绩。

河南文化旅游 篇7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数量多,类别全,历史久,品位高,分布广等特点,河南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但是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还没有依托资源优势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在《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都对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进行阐述和强调,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关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张春香[1]在对河南及其周边省份文化旅游资源及战略识别和比较基础上,运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认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生产力,壮大河南文化产业的实力,实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徐丽霞[2]、雷俊霞[3]等针对河南客源、资源、区位等优势,认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缺乏整体的观念以及开发、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落后等,并提出解决对策。二是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李雪琴[4]等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坚定产业化道路,选择文化创意路子,建立示范区,打造产业链等对策。三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张梅等[5]从产业集群化角度提出河南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完善集聚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策。

从目前研究来看,无论是产业融合还是产业集群化,都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还需要对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进行全局把握,有利于推动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的文化旅游产业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但是一直不具有影响力。其迅速发展是自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立足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三市为重点,打造了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推动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来,强调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河南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一)体制不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力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权不明晰,存在着资本所有权、资源所有权、资源管理权及收益权等界限模糊,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为国家所有,地方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条块分割严重,多部门交叉管理,很多有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属于多部门管理,很多利益没法协调,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最终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力,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间、部门间缺少合作,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更谈不上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二)观念落后,创新不足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受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有资源优势,就有市场的传统观念,不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历史文化建筑经过简单的维修、低层次的模仿,就开始推出市场,致使市场吸引力明显不足。并且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未能采用现代、创新的方式进行开发、包装、组合,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如河南的唐三彩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对唐三彩的过度开发,不注重产品质量,不进行创新,成为大街小巷的低劣仿制品,这样不但不能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反而损坏了河南的形象。所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用创新的思想来指导发展,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6]。

(三)产品层次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河南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河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只是简单的加工拼凑,对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不够,产品层次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不能向市场提供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致使河南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吸引力。如一些文化旅游表演节目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粗制滥造,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很难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河南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源文化、古都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未能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或盲目复原,或过度开发,或转让经营,致使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四)市场化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弱,宣传力度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依托宣传优势,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在宣传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如宝丰赵庄的魔术、温县的太极拳、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南阳的烙画、独山玉雕、开封的汴绣、濮阳东北庄的杂技、汝州的汝瓷、禹县的钧瓷、汤阴的剪纸、淮阳的泥泥狗等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知名度低,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并且有些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甚至存在着失传或遗失的危险。如濮阳东北庄和石家庄吴桥相比,同为国家命名的杂技之乡,而吴桥却抓住时机,成功举办世界杂技节,塑造了吴桥的形象,而濮阳的东北庄在省内外都是鲜为人知[7]。

(五)产业链条不完善,综合效益低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综合效应明显,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还不完善,存在“散、弱、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旅游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链接,与相关企业合作不强,只注重本景区、本项目的门票收入,各企业分散经营,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二是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完整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能力弱,还没有形成河南特有的文化产业,如河南饮食文化、住宿文化、交通文化、景区文化、购物文化和娱乐文化。尤其是旅游购物,存在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在文化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诚信意识差,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涨门票、或降低服务、或销售伪劣产品等等,而损害其他相关企业或消费者的利益。所以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其综合效益没法体现。

三、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类型全,涉及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行业的管理,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将历史、文化、旅游等多种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发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整体优势。一是整合同种类型资源,避免重复开发,雷同化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各古都资源从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方面,组合较好,结构紧凑,可以考虑通过整体开发,将四大古都的各游览胜地连线、连片,实现规模化效应。河南宗教文化资源,地理位置近,客源市场雷同,通过整合,可以结合本地文化优势,使其特色化发展。二是整合本区域内的资源。需要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包装,通过对本地各种类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加工与重组,使之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规模,把孤立零散的一般资源整合为有机联系的独特资源、稀缺资源,从而求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如嵩山文化圈,可以加快寺、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力求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

(二)改变观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但是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技术创新。文化产业内涵很丰富,但需要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而高科技能够使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再现活力,所以高新技术能够支撑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如宜兴紫砂壶将紫砂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畅销海内外,而河南神后钧瓷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称。但是到目前为止钧瓷的市场知名度及影响力远远不如紫砂壶,其中的根源就在于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没有很好的结合。如河南的“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经过科技包装搬上荧屏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中国人拍的《宝莲灯》却仅仅收回成本。二是资源创新。资源创新就是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再创造、再设计、用现代的、创新的的形式体现出来,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众所周知,少林寺知名度的提升是从电影《少林寺》开始的,《少林寺》电影就是以少林武术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挖掘和创新,让少林寺国际闻名,同时也给少林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还是依托少林文化资源,再次进行挖掘和创新,把少林的历史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了《风中少林》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亮点,可谓是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资源创新能够使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资源不断展示新的魅力。

(三)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就需要挖掘文化内涵,把河南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方面整个过程中,打造河南文化旅游精品。一是准确定位,突出主题,强调特色。随着旅游者文化需求的品位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弱化。而河南地域文化特征明显,所以在挖掘文化内涵时,需要进行准确定位,树立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而形成自身的精品名牌。如开封找准宋文化市场定位,以清明上河园为代表充分挖掘宋文化,突出了地域特色,整合了景观、民俗、表演等资源,进行一系列宋代文化节目的表演以及“大宋·东京梦华”等节目,宋文化成为开封的形象代表。二是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层次。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需求[7],需要从深层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味,力争将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还要在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启动旅游市场

河南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一是国内游是主体,入境市场比重非常低。二是省内游客是主体,省外游客比重低。而入境市场和省外市场恰恰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市场,需要加大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全面启动市场。一是积极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针对河南省文化旅游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到位的现状,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尤其是网络现代化媒体,加大河南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文化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广泛开拓省外市场。二是突出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开拓海外市场。要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扩大旅游业和旅游进出境两方面的国际合作;要通过采取加大河南文化旅游在海外的整体营销力度等多种配套措施,树立“心灵故乡,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品牌形象[8]。可通过建设境内外宣传网站,开展大型旅游促销活动等措施开拓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和港澳台市场。

(五)延长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

一是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住宿饮食、休闲娱乐等关联产业不配套。而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是整个产业链中的“短腿”,又是最能体现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两个方面。旅游娱乐方面,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推出以唐风唐韵、宋代文化、殷商文化或地方民间艺术、风俗民情为重点的文化娱乐节目,丰富游客的晚上娱乐生活,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旅游购物方面,挖掘各地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精工制作,形成当地旅游纪念品品牌。如以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黄河澄泥砚、麦秆画、木版年画等代表的传统工艺纪念品;以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等为代表的名贵花卉产品;以新郑大枣、信阳毛尖、内黄小枣、淮阳黄花菜、封丘金银花等为代表的名优土特产品。通过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

二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及黄河沿线。据统计全省的29 处国家级景点、6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7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绝大部分文物古迹都分布其中,尤其是陇海沿线分布更为集中,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强,且各具特色,有利于各区域的旅游相关企业联合形成集群化发展。

摘要: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观念落后,创新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在全国形成产业优势。河南省应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及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等措施,来实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文化旅游业的SWOT分析 篇8

1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strength)

(1) 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 全省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 馆藏文物达130万件, 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源远流长的寻根文化、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等都给中外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交通便利。

河南位于“九州”之中, 素有“中州”、“中原”之称。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州、商丘、洛阳、新乡、焦作市交汇, 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 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三座飞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 为河南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 客源市场广阔。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旅游大省, 人均享有旅游资源消费远低于兄弟省市。近几年河南经济发展迅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00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省内游日益火爆。由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优势明显、加之文化旅游的日益流行, 河南很可能成为周边省市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首选地方。

2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劣势 (weakness)

(1) 经营观念落后、开发具有盲目性。

现代文化旅游业应该与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紧密相连, 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围绕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游客的大众化、经营的规模化来确立。这就要求河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 经营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和长期观念。但是, 目前河南着重强调政府主导模式, 忽视让市场来引导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2)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知名品牌。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到目前, 河南对外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文物古迹旅游路线。虽然这条路线荟萃了河南文化旅游的大部分精华, 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 这种“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式的所谓的文化旅游, 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外, 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 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远远不够, 所以中原大地的旅游产品也一直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应有的市场占有率。

(3) 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配套设施不完善。

河南许多文化旅游景点分属文物、宗教、林业、文化、水利、工商、环保等部门, 不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 同时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 这严重制约着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 造成在全省难以形成大文化旅游的格局。另一方面, 河南许多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 (如娱乐、购物等) 不完善, 饭店、宾馆等级别低、接待能力有限, 造成游客活动范围相对缩小, 影响了游客对河南的整体印象。

(4) 文化旅游业人才相对较匮乏。

文化旅游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服务质量, 归根结底就是取决于人才。目前, 河南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 一些宾馆和旅游景区, 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般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 接受过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的比较少。

3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机遇 (opportunity)

(1) 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各方面的发展, 是新世纪河南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 是东西部的联结点, 全国旅游市场的逐步统一必然会促进旅游人流速度的加快与频率的加大, 这其中必然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更多机遇。

(2) 河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几年, 河南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 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文化旅游的发展来说, 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 也能积极的刺激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 提高居民出游率, 激活河南文化旅游市场。

(3) 河南对外开放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河南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 居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文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 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呈现出一派良好景象。另一方面, 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到河南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潜力巨大。

(4) 政府对文化旅游重视程度加大。河南省政府把文化旅游提高为河南旅游的龙头地位, 明确提出要以丰富的古文化为依托, 突出古都、祖根、功夫、寺庙、名花等有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培育黄河故里、少林寺、龙门、殷墟、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白马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资源, 其必将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5) 2000年11月, 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7月, 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将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6)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河南带来更多入境旅游者。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奥运会将提升中国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 也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一次提升形象的绝好契机。中国就2008年奥运会进行旅游营销时, 不仅包括主办城市, 而且推出了包含河南等多条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河南可借助这一有利时机, 推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 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4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威胁 (threat)

(1) 文化旅游地之间空间上存在互不替代的竞争关系。

目前, 国内文化旅游项目纷纷上马, 竞争日益激烈,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北京、陕西、山西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比如, 从地下文物的质和量上, 河南与陕西难争高下, 但在文物的利用上, 河南与陕西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 新形势、新情况等不可预知因素日益增多。

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崛起、中国进入后WTO时代、全球房地产泡沫化等都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必将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 政府的管理风险, 都必将会把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推向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前沿, 促使河南文化旅游去面对这些问题。

(3)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如何把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老旅游地的破坏性开发, 主要是旅游开发过早, 缺乏旅游专门管理人才, 规划不科学、不完善;二是新的旅游地破坏性开发, 主要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 旅游开发经验不足, 没有经过科学安排规划。

(4) 缺少长效融资渠道。

当前的文化旅游的竞争已经从当初的文化旅游环境的竞争发展到包括: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开发融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综合素质的竞争, 而河南缺少旅游开发的长效融资机制。虽然河南已开始组织各级旅游部门参加展销会和旅游投资洽谈会等, 但是从整体上说, 河南旅游开发融资缺少系统机制, 在融资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5 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 要加强对外交流,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河南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外的宣传不足, 虽然象开封、洛阳、安阳等可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但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还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为其他省份游客所熟知。要发展河南文化旅游必须要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 可采取在其他省市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 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宾馆开展合作, 设计出更多河南文化特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 同时政府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 在与外省的经贸合作中打旅游牌、文化牌, 从而来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 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管理体制。

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的灵活运转, 可以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和产品的提升和创新创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可以打破河南文化资源的条块管理和利益独享, 为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创造好的软环境。建议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 (城建、文物、文化、工商、交通等) 部门联合组成河南旅游委员会, 下设文化旅游发展专业委员会, 统一协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速向产业化转型, 同时整合全省旅游和文化资源, 以实现产业化经营。

(3) 广辟筹措资金渠道。

河南各级政府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 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 只有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才能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 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良性发展格局, 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有效途径, 在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 可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

(4) 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河南文化旅游要突破发展瓶颈, 必须加快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要根据河南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建议在现有省内高校旅游院系增设文化旅游专业, 办好省市文化旅游高等职业学校, 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何新年.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中州学刊, 2004, (1) .

河南文化旅游 篇9

胡文仲教授指出: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旅游是人们跨越地理空间的一种流动和位移,了解、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和宗教,探索异地的风土人情,游览异地的历史古迹,品尝各种风味佳肴,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文化动机。同时,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元素,当他们到异地旅游的时候,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就形成了。可见,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跨文化旅游是指承载着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跨文化旅游活动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其文化趋向与期望、价值观、生活行为有所不同。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及篇章理解或话语组织方面的文化差异使人们在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认同中非常困难。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跨地旅游一定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二、实施跨文化旅游战略的原因分析

1. 境外游客来河南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文化的旅游者到河南游览观光,根据河南旅游局网的统计,2012年1月至12月河南省旅游接待人数达1 907 713人次,外国游客人数1 187 378人次,港澳台同胞人数为725 330,同比增长13% 。随着游客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相伴而来的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消除不利的影响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 大众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近年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大众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旅游目的不再是为了单纯地游览名胜古迹或秀丽风光,而是追求精神文化的一种享受,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在此背景下,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就需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当然,河南也不能例外。有学者指出,跨文化观念对旅游开发中挖掘景区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目的地新形象、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个性化特点的旅游产品、重视旅游信息传播和旅游人才培养、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 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

历史上河南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河南是轩辕黄帝的故里。中国九大古都河南就有四个: 洛阳、郑州、安阳和开封。河南还是文物大省,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处: 龙门石窟、殷墟、嵩山古建筑群; 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89处; 世界地质公园三处: 登封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济源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许多精品文物堪称全国之最。总而言之,实施跨文化旅游战略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三、河南跨文化旅游战略的思考

1. 要充分培养“跨文化”意识

目前,随着河南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跨文化旅游对从业者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提高河南省跨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推进河南省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无论是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地的居民都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发展河南跨文化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说,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在旅游活动中从跨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旅游形象进行正确的策划、设计、定位和操作。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的需求、期望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对旅游者和旅游地的居民来说,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双方的顺利交流,较好地理解双方不同的文化,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达成默契。在跨文化旅游中,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跨文化旅游活动顺利进行。

( 1) 建立一支强大的学术队伍

一支强大的文化研究学术队伍是推动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保障,以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大力加强国际间的旅游交流合作,例如,举办国际旅游文化交流、研讨会等。

( 2) 培养高水平的跨文化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

在跨文化旅游中,高水平的跨文化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尤其是导游和翻译人员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他们的角色尤为重要。因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他们与游客交流最多,他们的言语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旅游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因此,跨文化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互动能力、管理与营销能力。

( 3) 成立一支权威翻译队伍

成立一支语言翻译专家队伍,负责河南省各地的旅游点的文本翻译指导。目前,河南旅游点的文本文字翻译各自为政,译文错误较多,直接影响了境外游客对河南省文化的了解,有的甚至造成误解。因此,急需建立一个由专家教授组成的翻译指导机构,对各景区的文本文字翻译进行监督、指导、规范,确保河南省旅游景点的文本文字翻译质量,发挥河南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窗口作用。

2. 确立文化整体意识,提高旅游跨文化传播的实效性

旅游在跨文化传播中自始至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直接触及、真实感知的特点使其与其他媒介传播方式大不相同。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地接待的游客数量会持续上升,异域文化随着旅游者进入当地,无疑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冲击与影响。而当地居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情愿或不情愿地接纳这种异域文化,其结果是导致跨文化传播中出现了不平衡的文化涵化,即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会受到异域文化一定程度的冲击、侵蚀,当地的物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某些改变,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乃至生活的价值理念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改变和影响。令人欣慰的是,旅游地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对本土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与价值,当地居民已经具有一定的保护本土资源的意识。然而,在对本土文化资源加强保护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忽视多元文化因素,不应忽视文化的自身价值,应有意识地融合多元文化,使文化与文化之间自然沟通,形成一种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3. 旅游企业要实施跨文化旅游决策与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与特征,客源国与东道国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偏好产生影响。因此,旅游企业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心理需求不可忽视。制定不同的旅游营销战略应考虑跨文化因素,要有文化针对性; 对旅游者的文化价值观不但要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要正确地、认真地对待; 对旅游市场的定位与细分不能盲目进行,要有针对性; 对旅游服务体系的设计要考虑文化的多元性,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企业在旅游决策和管理上要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实施跨文化旅游决策和管理。

4. 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跨文化的思路

文化与管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学者指出,“要经营好国内的企业必须对国内的文化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而要经营好全球企业,就必须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有较正确的理解,一方面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事倍功半不说,可能破坏彼此间的信任”。因此,在发展跨文化旅游中,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他们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的知识,对跨文化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企业在旅游决策和管理上要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实施正确的跨文化旅游决策和管理。旅游企业员工比如酒店、商店的工作人员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知识认知水平不同、文化习惯不同,在跨文化旅游活动中会做出有悖于跨文化交流的行为。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并且能应用在实际旅游经营活动中。这样,一旦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发生文化冲突时,就能有效地、及时地化解。另一方面能利用文化差异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去指导设计企业形象,打造企业价值理念,制定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等。

四、结 语

总之,目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的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河南省的旅游业发展中,跨文化旅游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部门应具有跨文化旅游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促进河南旅游业走向国际化。

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河南省的旅游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属性、特点日益凸显。基于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促进河南省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篇10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是人类社会的记录和交际工具, 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字的发明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 文字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文明发展的历史。世界因为有文字而精彩, 人类因为有文字而文明。文字本身是书, 文字本身是历史, 文字本身是故事。河南, 地处中原, 毗邻黄河, 孕育了深厚的华夏文化, 遗留下来的文字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例如, 安阳的甲骨文、洛阳的千堂志斋等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漯河许慎的《说文解字》、创制“小篆”字体的上蔡李斯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东汉蔡伦的“蔡侯纸”、北宋毕的活字印刷可谓世界闻名。上述河南文字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类型独特、数量丰富、分布科学、知名度高, 它们记载并传承着历史的信息, 蕴含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 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 迄今为止, 河南省对文字文化资源的宣传、保护、开发以及利用还远远不够, 文字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所以, 笔者认为, 河南省文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巨大, 应对其进行积极开发和保护。

二、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1. 定性评价。

对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笔者较认同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即旅游资源具有“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 (表1) 。具体来说, 河南省的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悠久。第一, 就文字本身来讲, 汉字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上称得上古老文字的不止中国文字一种, 但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 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唯有我们中国的文字。第二, 河南省地处中原, 千百年来, 我们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殖、生生不息, 中原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也是我国文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传播地、继承地和创新地。第三, 在今天的河南,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和文字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和无形遗产, 涉及多个朝代, 可以说是从古至今。

(2) 类型独特。河南省文字文化资源类型独特,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创性, 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根据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公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涵盖遗址遗迹、人文活动2个主类, 涉及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人事记录3个亚类, 共3个基本类型, 即人类活动遗址、废城与聚落遗址、人物。这种旅游资源与众不同, 是我国古代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和见证, 负载着最悠久的中华文明, 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民族意识和气质, 形成我国独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大凡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越突出, 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 从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越适合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3) 数量丰富。河南是中国文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现存的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较多, 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如传说中文字起源于伏羲八卦, 而伏羲则是河南周口淮阳人;炎黄时期的仓颉造字发生在河南的濮阳;河南仰韶文化中发现了陶文, 主要见于河南汝州洪山庙和洛阳伊河苗湾遗址;我国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小篆”字体的李斯, 是河南驻马店上蔡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 是河南漯河郾城人;北魏时期魏碑体的代表作“龙门二十品”藏于河南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 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1 400余件而闻名于世, 是研究唐代300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 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宋朝秦桧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 总结前人书法之长, 自成一家, 因人们恨其为人, 便把他所创立字体叫宋体, 这发生在河南开封;明末清初, 有“神笔王铎”之称的大书法家王铎是河南洛阳孟津人, 现保存其故居;当今, 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五笔字型”、“数字王码”的发明人, 被称为“当代毕”的王永民是河南南阳南召人。总之,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丰富, 挖掘潜力巨大。

(4) 分布科学。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富, 而且分布也比较科学合理。就分布上来讲, 首先,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位于河南省的主要旅游城市, 如“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位于河南省优秀旅游城市濮阳;“一片甲骨惊世界”的甲骨文出土遗址位于河南省优秀旅游城市安阳;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墓地在河南省的优秀旅游城市漯河。其次,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河南省沿黄河一线的黄金旅游干线上, 如仰韶文化、千堂志斋、王铎故居等, 这也便于游客在游览河南省主要旅游资源的同时游览古文字文化资源, 较容易吸引游客。还有,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干道京广、陇海线附近, 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甲骨文、许慎墓、李斯故里等都位于京广线附近, 交通条件便利, 便于游客的涌入。综上所述,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较符合旅游点轴开发的一般原理, 便于进行旅游设计与开发。

(5) 知名度高。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 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虽饱经沧桑, 但许多遗址尚存。例如, 安阳殷墟甲骨文, 历经几千年, 但遗址尚存、出土较多、世界闻名, 开创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今天在它的附近还建立了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再如, 许慎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汉文字学家和经学家, 编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使得古老的华夏文明通过文字薪火相传, 今天, 在许慎的老家漯河当地政府建立了许慎文化园。

综上所述,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基本具备可开发的条件, 开发后也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 用具体的数量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定量评价比定性评价的结果更直观、更准确。从20世纪70年代起, 以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迪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率先引入数学方法, 建立起一套以定量化为目标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一些学者如魏小安、保继刚、楚义芳、俞孔坚等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理论尝试与探索, 并取得了明显进展。这种定量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指标数量化和评价模型化。其基本数学模型式为E=∑Qi Pi。其中, E为某旅游地综合评价结果值, 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分数, 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在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和分数的过程中分别借助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 大大提高了评价的精确度。这种方法的应用, 是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与革新。笔者在大量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参考国内外有关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成果, 尝试运用定量方法对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方法与步骤简述如下。

(1) 选择评价因子, 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影响旅游资源评价的因子很多, 应在综合评价中通过调查研究, 选择主要的、对旅游地整体开发有重要影响的因子, 根据其内在结构关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2) 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是关键, 它将直接影响评价的合理性。笔者采用特尔菲 (Delphi) 法, 即制定问卷内容, 请旅游管理方面的专家征答, 并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得出评价因子权重值 (因子权重总和为10) 。为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笔者向有关专家发出征询卷共100份, 回收86份, 共获得数据3 356个, 进行处理后得出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因子的权重值。

(3) 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值。采用游客调查和专家组判断相结合的方法, 对旅游地各评价因子进行模糊计分 (采用10分制) 。

(4) 计算该旅游资源综合性评价结果值。把各因子的权重和得分代入数学模型E=∑Qi Pi, 最终得出该旅游资源的总评价值。

表2为按照以上方法与步骤所得的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从表2可知,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自身具有美学观赏性、珍贵奇特性、科学文化性及保存相对完好性等多重对文化旅游消费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价值, 而且还有着相当大的规模和很好的景点组合、地理位置及可进入性等开发条件, 所以该大项相对得分较高。但是从表2还可以看出,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基础设施和人才条件等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这两项相对得分较低。尽管如此,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值为79.49分, 接近80分, 应该说其资源总体上质量较高, 具备旅游开发的优势。同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克服设施和人才方面的局限性。

三、积极倡导对河南省文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

上一篇:晚稻新品种评比试验下一篇:旅游产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