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2024-06-17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1

近年来,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2013年, 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 同比增长13%, 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 同比增长15.2%, 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有嵩山少林、龙门石窟、云台山、殷墟、白云山、清明上河园、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龙潭大峡谷、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等10个AAAAA级旅游景区。截止到2013年年底, 全省共有星级酒店362家, 其中, 五星级酒店11家, 四星级酒店65家。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一、河南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旅游业增速高于全国10%, 预计“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新常态,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度假成为消费的新趋势。虽然河南省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优势明显突出, 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下,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

1. 旅游景区开发中的非低碳化

很多景区已经认识到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在景区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通过标语、人员宣传引导对游客进行低碳宣传和环境保护教育, 景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已经显现环保功能。但是, 多数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只注重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没有考虑到旅游开发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损坏与浪费, 盲目的开发的建设再加上对景区的基础设施维护的不到位, 使得景区过分商业化, 许多风景名胜资源遭到建设性的破环。

2. 交通和饭店排碳量高

交通和饭店方面的能源消耗与其他方面相比突出, 如飞机、小汽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增加了碳排放量, 豪华饭店的奢华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碳的排放。据统计, 飞机的碳排放量是所有交通工具中碳排放量最高的, 每名旅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火车的3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 私家车数量激增, 其碳排放量也不断攀升。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表明, 2035年以前, 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每年约以2.5%的速度在增长, 至2035年, 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5Mt和728Mt。由于技术和设施不足, 河南省内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尚处于水平极地。

3. 旅行社推行低碳旅游宣传组织不到位

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的媒介, 他连通了旅游者、地方其他旅游企业和和旅游部门梁, 但低碳旅游的落实不足, 在倡导低碳旅游的过程中仍旧停留在价格的竞争上。低碳旅游对大众旅游者来说只是空中楼阁, 低碳理念最终没有落实到旅游产品设计上。长此以往, 旅行社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消费者也会最终弃旅行社而不顾。

4. 旅游者的旅游行动低碳化程度低

大多数旅游者低碳旅游这一词, 他们很多都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意识, 对低碳旅游持积极或者支持的态度。访谈和调查结果显示:96%的人认为低碳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78%的人愿意进行低碳旅游。虽然大部分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是支持的态度, 但是现实的旅游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表现出一定的低碳行为。

住宿方面:旅游者特别是目的地或者中转地是城市的旅游者习惯选择住豪华饭店, 将小型或经济型饭店排除在外, 而越大型的饭店碳排放量越高。

饮食方面:旅游者也更倾向于选择去高级的饭店或者大餐馆, 选择豪华包装的食品。虽然很多人抱着品尝当地美食的心态, 但对本土的农产品消费有限, 这必然会加大环境能耗, 增加排碳量。

交通方面:快捷的交通工具使旅游者的首选, 但快捷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碳排放量。虽然现在很多人选择自驾游, 但大量小汽车进入景区必然增加景区的碳排放量。

习惯方面:大多数旅游者不会或极少会自带洗漱这样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而习惯使用一次性用品, 这一方面会加大旅游成本,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低碳旅游的最终实现。

5. 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不到位

政府作为低碳旅游的管理主体, 在低碳旅游建设中起着引导和管理的责任。近年来, 河南省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采取了如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生态建设规划、加强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等来贯彻低碳环保, 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与国外相比, 涉及到旅游领域的很少, 相关政府政策和法规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低碳旅游的发展。

6. 低碳旅游技术门槛低

低碳技术在实现低碳旅游过程中作用重大。要应用低碳技术就要改变原来的能源利用模式, 这对于那些大的、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而言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考虑到目前河南利用新技术、新能源的范围和深度上不足, 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 这就使得推广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效果要差一些。

7. 缺乏专业人才

从目前来看, 河南省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 行业组织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河南省旅游业的统一发展。

二、河南省低碳旅游发展建议

实现中部崛起, 河南省责任重大。旅游业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 在谋求旅游业崛起的发展途径时, 我们必须正视与沿海省份和边疆区域的发展差距, 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实际的需求, 抓住机遇, 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把旅游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重要途径去发回他的综合优势, 倡导从低碳规划、低碳技术、低碳支持、低碳运营、低碳管理、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大力推行低碳旅游。

1. 制定科学的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并落实

制定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制度规划, 实现规范管理。切实贯彻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等理念, 既能够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 能够对对旅游资源加以合理利用。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要做到: (1) 在开发的同时加强保护, 增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 充分发挥政府参与的引导作用; (4) 应该以资源为着力点, 在建设成为综合旅游地的目标下努力打造品牌, 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2. 积极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

要节约利用资源就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循环道路。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应重视节约、环保、节能、耐用, 管理方面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系统, 对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和处理, 降低碳排放量。除此之外, 景区还应该做好与那些运用先进的低碳技术的旅行社、旅游交通运输、旅游饭店等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尽量实现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体现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减少, 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3. 地方政府要支持发展低碳旅游

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它的引导作用, 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发展低碳旅游: (1) 以行政力量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度以及低碳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实施; (2) 制定低碳旅游标准, 并进行登记、评定, 把他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3) 制定奖励或者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一些旅游企业进行示范发展; (4) 制定硬性的强制管理办法, 如禁塑管理规定, 用行政力量降低碳排放。

4. 旅游企业转变经营观念, 采用绿色经营模式

(1) 确定鲜明的旅游形象

旅游景区形象包括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三个部分, 均能进行低碳文化的塑造。景区可以可以围绕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进行形象设计, 提炼挖掘出最具吸引力的要素, 树立景区品牌形象, 打造出名副其实的低碳旅游示范区。

(2) 组合低碳旅游产品

对现有旅游景区的功能进行中心定位, 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 从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形成多层次的低碳旅游产品体系, 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3) 进行低碳营销

传统的景区营销成本较高, 能源消耗过大, 同时也耗费大量人力、财、物力。旅游景区应积极创新营销手段, 开展成本低、影响广的低碳化的营销, 应用互联网这一有效载体, 开设旅游微博、旅游微信平台, 对低碳旅游产品进行展示和推荐, 结合现代营销手段, 提高景区低碳形象的认知。同时积极与知名的门户网站、旅游网站、社交网站等合作, 从多角度出向更多的旅游者宣传低碳品牌形象。

(4) 实施低碳管理

如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纸杯等。建立生态厕所, 使用循污水环处理系统, 用再生性材料, 完善垃圾分类系统及废品回收系统, 在景区全面推行分类环保垃圾箱并对箱体进行美化, 引导游客树立可持续利用的观念。鼓励游客少制造垃圾, 或者将自己所制造的垃圾带出景区。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竞赛, 每一阶段推出“低碳明星”, 对获奖的员工予以奖励, 如现金奖励、休假奖励等。

(5) 完善低碳设施

景区鼓励旅游者采用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 倡导旅游者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积极推广发展景区内的低碳旅游交通设施, 让绿色观光车、新能源游览车代替传统的低碳交通工具, 从而减少尾气排放。完善低碳住宿设施、低碳餐饮设施, 通过他们来推进绿色饭店建设工作, 如公共区域采用高效节电、节水、节能的器具设备, 尽量减少餐具、洗漱等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减少消耗。

5. 倡导旅游者的低碳旅游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如通过在旅游网站设置低碳旅游专栏让广大民众加深对低碳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引导旅游消费者树立低碳旅游观念。为了引导广大游客树立低碳旅游观念, 践行低碳旅游, 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 向社会公开征集低碳旅游宣传标语并进行评比, 让民众参与到宣传标语的构思之中, 引导人们对低碳旅游观念的树立, 将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宣传标语作为景区景点的宣传标语或者在展示在旅游人群相对集中的区域; (2) 面向社会招募低碳旅游志愿者, 定期组织志愿者通过徒步或自行车骑游等活动, 向市民宣传“低碳旅游、健康旅游”的新理念; (3) 发放用再生纸印制的宣传册, 向游客告知游客景区内的低碳旅游资源、低碳设施、低碳产品等, 引导旅游者去认识并使用; (4) 还可以采用发放旅游纪念品、赠送低碳奖励物品、低碳积分兑换等方式促进旅游者积极参与景区的节能减排活动, 自觉进行低碳旅游, 并通过他们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低碳化的旅游产品要贯彻到旅游者游览、餐饮、住宿、交通和购物的全过程: (1) 低碳游览, 即通过科学的开发, 形成低能耗、低耗损旅游产品, 提升旅游吸引物的质量, 倡导游客参加徒步旅游、自行车慢游等活动。游客还可积极参加景区的植树造林等活动, 以增加自己的低碳积分。 (2) 低碳饮食, 即尽量食用当地食材, 选择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旅途中自备餐具等方式减少碳排量, 倡导客人食用时令蔬菜、按自己的食量点餐, 力求旅游餐饮生态化。 (3) 低碳住宿, 即尽量少选豪华的饭店, 必要时自带帐篷, 尽量自带洗漱等生活用品, 少用饭店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 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 (4) 低碳旅行, 即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景区内应使用环保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鼓励旅游者徒步;在主要枢纽区设置生态型停车场;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5) 低碳购物, 如尽量自带饮用水杯, 抵制过度包装, 多购买当地土特产和特色旅游纪念品, 出行时尽量少带不必要的行李。

三、结语

谈低碳旅游的意义和发展途径 篇2

低碳旅游是由可持续旅游、体验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集成创新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发展的行动和结果,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低碳旅游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是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符合相关者的利益,也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有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等。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和背景

低碳旅游是目前国内外大力倡导的,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是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而形成的。从广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是一种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的崭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从狭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的主导理念的转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升级的一种理性表达,是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候变暖进程的必然选择。低碳旅游不仅关注旅游者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更加注重的是降低碳量的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全面地认识低碳旅游,就要首先认识低碳旅游的起源以及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背景。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是人类在大量消耗化学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宗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其实质是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低碳经济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与低碳经济类似,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也是多样的,包括摈弃二十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管理等,做到节能减排、转移排放、提高能效、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碳抵消以及提高社会节能意识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等。综合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低碳旅游作如下定义:低碳旅游是为保障气候的安全,旅游行业在不牺牲消费质量和体验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碳汇、节能等多种手段实现控制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发展

方式。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

1.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排放出大量的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逐年增多,导致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并加剧对红外线的反射,结果就是地表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在过去二百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到2l世纪末将会上升至1.1~6.4℃。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增加,使得强降水、高温、干旱等极端异常天气频发,可能造成冰川融化、海洋风暴增多、生态系统退化、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等严重后果,使地球生命系统变得脆弱和破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控制旅游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成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全世界旅游业关注的焦点。

2.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

虽然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平均能耗也略有下降,但在总体上我国对能源的利用率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能源利用率。相比其他类型的产业活动,旅游业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方面等都比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大,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旅游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滑雪、主题公园娱乐和餐饮住宿等旅游活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能效,履行对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的承诺,就必须充分挖掘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巨大

潜力。

3.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产业运行相对景气,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35.8亿人次,同比增长8.5%;入境旅游人数为1.3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达1.14亿人次。如此规模的旅游接待活动所消耗的能源、所释放出二氧化碳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加速了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与相关产业的损耗和巨大破坏。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中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干扰及破坏。因此,实施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对国内外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也是旅游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

选择。

4.符合相关者的利益

低碳旅游倡导着健康文明、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遵循着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促使企业降低成本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提升了游客的修养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管理和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推行节能减排的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不但进一步降了运营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对旅游消费者来说,实行降低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低碳旅游,可以亲近自然,获得美感、充实感、丰足感等精神体验。这种低碳行为顺应了环保运动和保护生态的时代潮流,也可能成为高品位的象征。发展低碳旅游也会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支付意愿,有利于一些生态的脆弱旅游区,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水土流失地区等通过发展低碳旅游来获得生态补偿,提高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生态保护以及环境建设

水平。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

1.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

景区要大力营造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包括海洋、森林、湿地等等自然旅游资源;运动休闲活动、康体活动等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也包括低碳建筑设施、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低碳设施景观;以及低碳旅游服务等。营造低碳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景区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加大与其他低碳产业的合作,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等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湖泊、湿地、江河等高碳汇体资源的价值,提升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二是策划和开发低碳旅游活动产品。景区要依据自身资源的特色,开发和设计相应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低碳旅游活动产品要保证游客的参与性,引导和提倡游客去体验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景区要应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游客感受和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们所弘扬的低碳生活。三是通过低碳话技术,把低碳产业园区、低碳港区、低碳校区等等改造转化为低碳旅游设施。四是游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都要突出“低碳”理念,实现旅游服务的低碳化。景区和当地政府、媒体注意通过发放宣传册、树立标识牌等加强对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导游服务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尽力传播低碳

理念。

2.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

由于餐饮酒店业占用了旅游消费中大部分的水资源和各种能源,发展绿色饭店就成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之一。绿色饭店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坚持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理念。绿色饭店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关注降耗节能和垃圾处理,引导消费者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针对我国的现状,发展绿色饭店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有关节能、环保、降耗、服务、宣传以及营销等环节的一系列绿色标准,并逐步把这些标准加以推广。二是采用和引进新技术,在供热、空调、照明、水资源利用和电器使用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客人宣传教育规范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3.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旅游发展

第一,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低碳旅游发展纳入国家的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充分考虑借用和依托相关政策措施,争取得到国家战略性资源支持。利用财税政策,运用各个部门减排技术和专项资金等,解决旅游业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瓶颈。第二,根据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绿色环保的发展需求,制定对不同级别的绿色企业给予相应税收支持,建立分级收取水电费等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第三,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运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制定相关工作的制度和规范,采取科学的措施,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第四,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制度建设,积极引导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消费。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河南省 低碳农业 现状 对策

一、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气候上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地区地跨亚热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和复杂多样的特点。河南省平均气温由南向北为15.7~12.1℃,年平均降水量为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7、8三月最多,年平均日照量为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为189到240天,这种气候特点比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河南省现有耕地面积1.1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1%,位列全国第2位。境内土壤肥沃,绝大部分是平原,很适合农业生产。自古至今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都较高,农业发展技术和水平一直名列前茅。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为河南省低碳农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河南省有很好的农业耕作传统和技术,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不断推进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种植业发展“五节约”农业和推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五化”发展模式;养殖业也以不断的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利用和推广畜禽养殖集中区模式化发展;构建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市场化组织较为成熟。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中部六省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成熟。河南省利用比较成熟的农业市场,把低碳技术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地把低碳技术和低碳农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低碳农产品的环保、营养和安全的优势,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果。

4.科技优势较为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河南省的低碳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有59项关于低碳农业的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奖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可能。

(二)劣势分析

1.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河南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又加上土地流转市场尚不成熟,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因此,低碳农业生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

2.低碳技术回报率较低。由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技术的短期收益较差,一些企业认为低碳技术的收益明显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都不愿意投入低碳技术领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低碳技术成本都较高,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3.低碳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河南省低碳农产品的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一些有机认证体系杂论无序,降低了农产品的可信度。同时,对于低碳产品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相关认证监督部门必须增加更专业更多的具有认证资格的检查员。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对低碳经济的空前重视为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经验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广直接影响河南低碳农业的深入发展。河南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利用发展低碳农业的各种优势,实现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2.新型农村建设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新型农村建设应非常重视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省投入用于综合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农村污染的排放和丢弃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四)威胁分析

1.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恶化为低碳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河南省工业污染未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城市化和工业化给农业带来了污染日益突出,陆地生态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土地用来非农流转相当普遍,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低碳农业的发展由于较大的生态环境的压力而发展缓慢。

2.低碳农业的发展受制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发展缓慢。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农户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用塑料薄膜,有的甚至随便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等等,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质,造成了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大量增加,因此,低碳农业生产方式任重道远。

二、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制度,制定完善适合河南省省情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农业碳汇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机制,推进农田保育和生态保护。

(二)加强对低碳农业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投入,要对村干部和全体村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农民从思想上真正认同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从而主动自觉的养成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增强管理理念

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重视对国内外低碳农业先进经验的研究,政府应该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鼓励公众使用绿色材料,倡导低碳经济,逐步推动全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

(四)加强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力度。一方面通过节能、节水、节电等方式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大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建立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的发展模式。大幅度减少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用粪肥、堆肥和有机肥代替,通过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五)加强金融支持

资金短缺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瓶颈,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持续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资金支持,通过降低贷款门槛和简化手续,以及利息优惠等措施来为低碳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10.

[2]张桃林.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农业农村重大经济问题研究,2010.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4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 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 形成明确、稳定的引导及鼓励,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式, 摒弃“三高”经济增长模式, 倡导“三低”经济运行模式,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年9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年11月25日,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会议认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 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推进节能环保, 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总体要求指出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节能环保, 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合理利用资源, 强化旅游业发展科技支撑, 丰富文化内涵,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与中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 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 推行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是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

二、低碳经济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河南省采取多种措施,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了对高能耗产业市场准入管理, 停止审批焦化、电石、铁合金、化学制浆 (草浆) 、酒精等项目, 从严控制产能过剩的电站项目和规模小的化工项目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天然气和煤气、提高环境绿化率, 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一些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减排效应显著, 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旅游产业,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发展低碳旅游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 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 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 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虽然河南省旅游业在经济产业中地位进一步提升, 综合带动作用也更加突出。但是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首先, 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利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盲目开发旅游景区 (点) , 在旅游景区 (点) 的建设中重开发, 轻保护, 使得景区 (点) 布局分散, 整合不足, 同质化严重,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损害和浪费。同时旅游景区 (点) 的吸引力弱, 知名旅游品牌不多, 游客以观光为主, 停留时间短, 消费水平低, 并且客源波动性大, 节假日热, 景区游客容量超载, 从而增加了碳排放量, 导致旅游景区 (点) 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差。

其次, 旅游企业运营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旅游企业运营中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和运输业的参与者, 在生产运营过程中, 一些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使用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产品, 不仅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最后, 旅游参与者低碳环保意识的不足。

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高碳化趋势, 虽然大多数旅游参与者对低碳旅游持积极态度, 但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成为落实低碳措施的阻碍,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旅游参与者对低碳认识水平不足和存在误区, 导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低碳行为。

三、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 把旅游产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 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 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充分发挥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优势, 全面释放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能, 倡导旅游参与者从低碳技术、碳汇潜力和低碳生活方式三方面大力推行低碳旅游。

(一) 积极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

1. 旅游资源开发

为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利用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法则, 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结合国际相关绿色环保标准和国家出台的政策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环保与开发的地方性法规, 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审批、景区容量规模的控制、景区配套设施智能化、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从而降低碳排放量, 实现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并且在河南省大力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时应采用低碳循环型景区的示范推广机制。目前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 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 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 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跨越的“栾川模式”。把这些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 有效控制资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典型模式, 在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 积极稳妥全面规范化推广低碳循环型景区。

2. 旅游内容确定 (1) 旅行社

在旅游行程中, 旅行社企业为了树立绿色品牌, 可以通过低碳绿色营销, 为游客设计出可行的低碳旅游产品和线路。特别是在旅游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交通方面, 相关资料显示, 航空飞行交通占总排放量的3%, 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7%, 其他旅游交通、住宿和相关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3%。因此, 当旅行社在设计线路和选择交通方式时, 结合河南省各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优势, 应采用低碳技术装备、降低燃料消耗的交通工具, 尽可能实现低碳组团。

(2) 旅游餐饮住宿

旅游活动中餐饮住宿占用了旅游消费大部分的能源和水资源, 为了倡导绿色消费, 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 餐饮饭店应坚持低碳清洁生产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比如利用风源热泵系统或地热提供热水和蒸汽, 利用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 提高综合节能效果。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从而使旅游餐饮住宿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二) 在旅游中发展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能力。有关资料表明, 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 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因此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根据河南省林业厅统计数字显示, 200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502.02万公顷, 森林面积336.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16% (林木覆盖率26.53%) ;与2003年相比, 全省森林面积净增66.29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提高3.97个百分点。特别是, 栾川县地处洛阳市区西南, 栾川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83.3%, 名列河南省第一, 有“中原肺叶”之称。河南旅游各地可根据自身地理森林特点, 增加景区森林覆盖率, 加大绿化面积, 有效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 保护和美化旅游区环境。

(三) 倡导低碳旅游生活方式

1. 发挥政府引导宣传作用和加大政府执法监管力度

低碳旅游应以政府主导为动力,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从而实现河南省的低碳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全省低碳旅游发展政策, 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 切实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环境执法力度, 严格禁止批复耗能高、排污量大的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可再生资源循环使用以及低碳项目开发的, 政府应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融资信贷渠道等方面进行扶持。

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告等多种媒体, 以及举行一些低碳公益活动, 加大对低碳旅游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教育, 使人们形成低碳思维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 节约能源和资源, 倡导低碳排放, 增强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 从而使公众积极自觉的低碳旅游。

2. 积极倡导低碳消费

在旅游活动中, 积极提倡公众低碳消费。在消费过程中, 支持循环消费, 倡导节约消费, 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主要从购买旅游产品和娱乐旅游两层次引导和实现低碳绿色消费。旅游中绿色消费行为是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 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适度节制性消费。对于低碳旅游产品的包装是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 力求所用材料最少、易于回收和再循环的的适度包装。也就是说, 倡导公众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产品, 用环保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等。而娱乐旅游以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目的, 多采用在旅游目的地可以就地取材, 旅游者参与性强的活动或游戏。

四、结束语

河南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之一, 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而且具有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留下的丰富文化史迹。依托这种资源、区位交通、文化等特色和优势,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 不断提高河南省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25 (1) :13-17.

[2]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5

王永刚(九鼎德盛)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欣赏一般的名胜古迹,转而选择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在全国各地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与此同时,许多省市的“农家乐”旅游也暴露出规划管理薄弱、产品结构不完善等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家乐 发展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能否在一个地区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下去,不仅取决于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而且与管理、运营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近年来,河南省“农家乐”旅游开发和经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晚、可借鉴的经验少等原因,河南省“农家乐”旅游在管理、运营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完善。本文在总结全国“农家乐”发展进程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河南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一、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进程及模式概述

(一)发展进程

20世纪90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了500亿元。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一些城市郊区的村镇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传统的林木、花卉养植优势,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在这一时期,“农家乐”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和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而出现的。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各地将这种旅游形式正式命名为“农家乐”,确立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第三阶段为规范阶段,许多地区先后开始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一些地区的“农家乐”被评为了“国家生态示范点”、“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文明村”等,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村公园”。“农家乐”的经营业主一是农民,通过自家的良田、果园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及农民生活场景,吸引旅游者。二是其它投资主体,租用城市近郊土地,购买专业花木公司提供的绿色植物,修建具有乡村风情或田园风光的旅游接待设施。

(二)产品结构与类型

1.住宿与餐饮

目前我国“农家乐”旅游住宿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都市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二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风俗民情。各地均把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家常菜作为餐饮产品的主要卖点,对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观光与游览

“农家乐”的“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所在乡村内的游览,乡村内有一些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地方:如各种农艺园、旧式作坊等;另一方面是指在乡村周围景区的游览。开发“农家乐”旅游的乡村周边往往有一些景点可供游客游玩,包括自然风景区、历史古迹等。景区的客流为“农家乐”带来了客源;同时,“农家乐”的游客也可以到景区游玩,从而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

3.购物与娱乐

“农家乐”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娱乐对于“农家乐”旅游来讲尤显重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体验乡村的生活、乡村的文化、乡村的悠闲,追求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休闲性质。目前国内“农家乐”旅游的娱乐活动主要有采摘、篝火晚会、各种节庆活动等。

(三)市场推广与规制

国内“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推广。市场推广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但是独立的农户无力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即使农户个体有能力进行推广,对于旅游者来讲,信息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因此,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农家乐”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

各地政府往往采取先扶持后规制的方式:前期,把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手续、税费、宣传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出台标准逐步进行规范管理。

二、河南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河南“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概况

从1997年开始,省内部分城市近郊的农户就开始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成片的林木花卉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在全省各地市快速兴起,成为了休闲旅游的新亮点。以省会郑州市为例,目前樱桃沟、金鹭鸵鸟园、富景生态园、丰乐农庄等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景点,已在全市周边形成了一条农业环城休憩带。纵观河南全省“农家乐”旅游,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农家特色比较突出

“农家乐”旅游以农村、农业、农事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在于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有的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有的兴建手工磨坊、油坊、酒坊等旧式作坊,不断丰富乡土风情、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内涵,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2.经营效益较为明显

由于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农家乐”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6年“十一”期间,郑州市约30%的市民到环城游憩带旅游,金鹭鸵鸟园、丰乐农庄的接待旅客都在16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另外,“农家乐”旅游在节假日特别是

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了热点旅游景区的压力。

3.市场管理初步规范

一些地市已开始尝试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如郑州市惠济区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惠济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从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环保安全、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其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模式。

(二)河南“农家乐”旅游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河南“农家乐”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或完善,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目前,河南“农家乐”旅游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困难和问题有:

1.规划和管理不够完善

就河南省整体而言,“农家乐”旅游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市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开发“农家乐”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破坏了环境资源。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景区在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旅游线路的难度较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在管理方面,虽然省会郑州市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绝大多数地市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可以在全省推广的经验。

2.服务项目较为单一

大部分“农家乐”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经营项目类同,特色不鲜明。多以饮食、玩扑克、打麻将为主,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俗的挖掘,对文化休闲项目和参与性健身项目开发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农家乐”旅游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生命力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3.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地市,“农家乐”项目主要由农户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组织松散,大多缺乏长远眼光和品牌意识。目前已有人开始在糖果、调味品等多个领域里抢注“农家乐”商标,如果“农家乐”经营者不加以警惕,在塑造品牌形象、保护品牌资源上下功夫,服务类“农家乐”商标也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4.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农家乐”旅游的开办者和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般而言,常到郊区旅游的游客,其文化水平较高、求知欲较强,所到之处都喜欢问个明白,而大部分“农家乐”从业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对当地文化内涵和民俗一知半解,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一些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加之不懂服务常识和规范,经常慢待游客,导致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5.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理想

基础设施简陋、环境不理想,是河南“农家乐”景点的一大弊端。搭了几个蒙古包就是“庄”,种几颗葡萄、栽几棵草就是“园”,盖几间房、涮几把墙,就成了“度假村”,与其招牌内容大相径庭。许多“农家乐”景点在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和问题,特别是厨房和厕所卫生条件差、缺乏基本消毒设施,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

三、河南省“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一)政府的促进政策与管理行为

1.鼓励发展、适度扶持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要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国内旅游协会还比较弱小;另一方面,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担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在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的河南省发展“农家乐”旅游,政府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所作为。譬如,对中低收入农户经营“农家乐”项目实施一定程度的税费优惠;组织“农家乐”经营农户到重点地区学习考察,指导、培训其增设服务项目等。另外,政府还应加大远郊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通讯设施,增容电力设备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2.统一规划、规范管理

“农家乐”旅游门槛低、竞争激烈,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应把“农家乐”旅游放在第一、二、三产业这个大范畴中来整体考虑,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农家乐”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各地市应借鉴郑州和省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尽快出台、实施“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规程制度,组织旅游、工商、卫生等部门阶段性地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及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安全是否达标等。

(二)行业协会的中间角色和重要作用

在“农家乐”发展初期,政府力量的推动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初具规模后应适时鼓励农户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取代部分政府职能,保证“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真正有利于当地居民利益和经营者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协会来进行,其乡村旅游协会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为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促销。国内乡村旅游协会的发展刚刚起步,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河南省应尽早成立“农家乐”旅游协会,并在引导、规范方面下大功夫。“农家乐”旅游协会的作用除了提供宣传促销之外,还应包括制定标准、监督检查、进行评估等,以协会为龙头,把分散的资源联合成为规模实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农家乐”旅游是在满足都市休闲群体回归自然、向往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生活等物质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应当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相互交融、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而不能总是停留在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的观光和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可以选择省内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率先尝试走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深化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参与性强、产品生命周期长的项目,使河南“农家乐”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四)品牌化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今后一段时间内,河南“农家乐”旅游应将重点放在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

化上。“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塑造起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在具体策略方面,应尽可能采取错位竞争。“农家乐”旅游开发不能盲目地模仿其它类型旅游产品的模式,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提供游客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譬如,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

(五)培训与建设并重的发展道路

鉴于河南省内“农家乐”景点中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设施简陋、环境不理想的弊端,应坚持人员培训和设施环境建设相结合,边建设、边培训的策略。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办旅游业务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改建的力度。同时,还应注意“农家乐”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忽视了舒适和卫生要求。

参考文献

胡小猛,李浡,牛家丛,崇明“农家乐”现行旅游运营模式弊端及创新研究,旅游学刊,2006(5)

发展农家乐经济 促进四川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国农村市场研究网(),2006年6月29号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6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演化模式,是在市场需求、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政府支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河南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省两大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2902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复杂多变,产业融合不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一些性质迥异的产业出现了逾界发展,由互相分立走向交叉融合,原本产业之间清晰的界线也随之变得模糊,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与旅游作为两个关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现象,相互进行“延伸”和“渗透”亦就顺理成章。

1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理

1.1 体育的参与性特征与游客的体验性需求是融合的原动力

随着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旅游需求不再仅仅是一个量上的要求,而是对旅游形式更加注重,更加重视参与性强、娱乐性高、强身健体的旅游产品,而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参与性、体验性、健身性等属性直接推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1.2 资源互享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基础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虽然具有各自的资源范畴,但又有很大的交叉共享区域,比如体育资源中的各项赛事、体育博览展会、运动俱乐部、场馆设施、运动项目基地等均可作为旅游产品进行观赏及体验,而旅游景区可为体育项目的举办提供场所。

1.3 技术创新的两大产业融合的推动力

技术创新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发酵剂。“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产生”。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改变市场的需求特征,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和发展空间。

1.4 政策支持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支撑力

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增强企业跨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这意味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促进两大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2 我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机遇,加强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河南优势体育项目和特色旅游资源,培育发展了一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赛事和线路。我省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河南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深刻影响着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省两大产业的融合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认识不够

河南省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割裂起来,在产业发展中没有树立融合的发展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对两大产业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人才体系、管理水平等一系列重构和再造。由于不能准确把握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条件、特点、规律、趋势,对融合中出现新的竞争格局、新的模式认识不足,缺乏控制能力,进而影响两大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比如体育产业通过竞赛表演(安阳林滤山国际滑翔比赛),休闲健身(南阳西峡鹳河漂流)、体育景观观赏(南阳李宁体育园)等方面向旅游业渗透。旅游产业通过在自然景观景区开展体育赛事(“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在人文景观景区融入体育表演(开封清明上河园增加北宋的体育竞技项目),利用民俗节庆(舞钢龙舟赛)等和体育产业交叉,但这样的融合程度较浅,不能形成新的业态。

2.2 制度问题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多方面的融合,如何保证融合过程中的流畅对接一体化发展,有效率的制度建设不可或缺。河南和我国其他省份一样,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利益相关各方并没有达到博弈均衡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制度上的牵绊。比如很多户外运动基地本身就建在景区内,各相关单位由于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他们在纵向体制上必须遵循上级管理部门的管制,坚持各行业各部门的既得利益,但在横向关系上又共同构成对客服务中的不同模块,这样就会导致相关各方均衡的状态不易达到。随着产业融合的进行与深入,如果不调整或变革这些政策管制,将导致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裹步不前,从而错失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大好机会。

2.3 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目前以体育户外、野外探索、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科技等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门槛较高,另外我国经济呈现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别,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定了该类产品的消费人群大部分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相对于整个大众市场来说这个消费群体还只是小众市场,该类产品的整个市场的消费能力偏弱。体育旅游产品的安全性、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惯性、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等都会影响到两大产业融合后的产品市场消费不足。

2.4 缺乏认知度美誉度都很高的产品

品牌认知度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品牌美誉度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二者都是衡量品牌價值外延度的重要指标。目前,体育旅游产品已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各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别不大,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对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目前,我省培育的融合产品中较著名的也只有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安阳国际航空旅游节,其他的像攀岩、漂流、滑雪等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程度严重。

2.5 人才瓶颈

人才问题实际上这是很多产业融合的共病。目前我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情况下都是体育产业或旅游产业方面的专家各自进行融合产品的创意策划,缺乏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规律及发展趋势都很通晓的复合型人才。相关人才特别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产业融合的创意策划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瓶颈。

3 我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策略

3.1 加强业务学习,转换观念,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

体育旅游产业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以其优先发展领域,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范式,虽然我国北上广等很多一线城市的体育旅游都开展的红红火火,热闹非凡,但由于郑州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融合的理念相对滞后。各有关利益方对“大体育、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理念也存在认识不够甚至有偏差,导致我省在两大产业融合上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融合范围较窄,深度不够,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进而导致很多人认为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产品只是一种促销活动,是花架子图虚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加不认可融合产品,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要加强业务学习,了解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产品、市场、趋势等内容;转变观念,对两大产业融合产品进行评估与追踪,调整协调,不断推进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

3.2 建立协调机制,以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两大产业对接互动机制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建立跨界协调机制。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各主体成员之间会出现因规程、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制度化、高层次、常规性的跨界协调机构非常必要。跨界协调机构应是一个高于各产业成员主体之上的政府组织,在积极调控市场的同时,重在引导体育、旅游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支持体育、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开发高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产品,帮助解决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3.3 加强融合产品的市场营销,引导市场消费方向

目前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产品进入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被社会成员所认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后的产品进入市场属于引入期,这时的产品缺乏市场知名度,考虑到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性质特点,可以通过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段的应用,将营销重点集中在市场细分后的目标群体身上,因为这一部分客户会因为自己的满意或示范作用影响带动更多潜在消费者,采用这种滚动式的投放有助于克服市场需求障碍,促进新型体育旅游融合产品的成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培育体育旅游产品消费方向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营销机构可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抓住体育旅游已成为大众休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契机,加强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宣传,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进而进一步扩大市场消费面。

3.4 加强品牌培育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重视培育河南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提升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我省在丰富体育旅游产品项目的同时,要依托资源,突出创意,注重特色项目的品牌培育,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強。品牌培育是一个涉及要素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品牌共性与个性、品牌定位、品牌认同、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3.5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好一个产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已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增加实践案例。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人才的流动性,要建立起良性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使人才进的来、留得住、用得上。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专业人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也要学习并熟悉产业融合后的运营与发展规律,成为指导行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3.

[2]古特曼.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29.

低碳旅游模式的发展研究 篇7

一、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基本概念就是在了旅游过程中所有的行为都遵循低碳的原则进行,即在旅游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消费以及少垃圾,进而使得旅游环境得到相应的保护以及改善,进而使得其的旅游价值提高以及旅游观赏性得到保护,同时也能够使得我国的旅游群众的素质得到相应的改进,使得我国的声誉以及国际认可度受到相应的正面影响,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低碳旅游是现今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其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消费低、强身健体、节约型以及计划性等。低碳旅游使得游客充分的体验旅游的乐趣,使得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主要就是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彻底脱离出来感受自然享受生活;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会步行以及骑自行车的乐趣,使得游客的身体得到一定锻炼,进而使得旅游环境得到确实的保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一定的控制以及减少;消费的适度性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浪费现象,还能够使得旅游的开销降低,使得旅游的人群大众化,进而使得人们的旅游往计划性的方向发展,使得人们在体验较为艰苦的旅游条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发展乐观以及享受生活的态度等。由此看出低碳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极为乐观的,以及其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价值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低碳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其的理解较为匮乏,对于其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偏差,以及素质对于该地的人文的尊重的缺失等,为使得该种现状得以解决,使得低碳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更为快速,也使得我国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以及保护,就需要对其中存在的实际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具体的探究,找出具体的改进方案以及改进措施。低碳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是现今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二、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重视眼前的利益

低碳旅游发展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阻碍因素就是利益以及眼界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重视的就是收益问题,在旅游景区存在的一个较为常见的现状就是旅游景区的物品价格普遍较高,消费难以得到持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浅薄,只重视具体的收益情况以及游客的高消费,在跟团过程中出现强制游客消费的现象也是极为常见的,在重视消费的情况下,对于游客破坏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在旅游过程中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如转车、乘船、多使用一次性产品等,这些情况都导致对于环境的关注度降低,进而使得环境在不断的受到破坏,使得低碳旅游该种形式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得该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定时间上的限制,即在其的破坏值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环境承受的极限的时候也就是该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末路。

(二)该方面的意识较为缺乏

低碳旅游意识的缺乏也是现今主要的一个发展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我国游客在旅游地点随意破坏、随意涂鸦、乱扔垃圾、高消费高浪费、一次性产品使用过多、出行多使用汽车以及行李没有计划等,这些都会造成环境一定的负担,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出现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素质问题以及人们对于低碳的意义认识以及对于低碳的具体认识对于环境的现状认识极为缺乏,进而使得在旅游过程中产生非理智的旅游现象的出现,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无法得到国际的认可。其不仅不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低碳旅游与传统旅游之间的冲突

低碳旅游其体现的具体方向不仅包括游客方面的消费以及游客方面的行为,还包括旅游景区的自我低碳化发展调节,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该方向的调节极为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就是在景区建立的时候没有考虑该方面的问题,导致对景区进行该方面改建耗资较大,以及由于传统旅游观念的影响导致大部分景区不愿意进行该方面的改建,导致景区出现互相负面影响的现象。

三、低碳旅游发展方案

(一)改变旅游产业的发展观念

旅游产业对于了旅游方面的发展理念直接影响旅游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内容,根据这一现象主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之一就是加强该方面的宣传,其宣传的主要内容就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强制性,有哪几方面合理倡导;低碳旅游发展给旅游产业带来的主要利益以及长远发展性,与现今的旅游发展形式进行具体的数据方面的比对,使得其受到一定的冲击感,进而对此引起注意;低碳旅游发展对于环境的意义以及对于国家的意义,在现今社会的发展必要性等。使得其产生具体的低碳旅游概念,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自我的想法,对低碳旅游重视起来,进而进行相应的探索发展,进而使得低碳旅游产业发展起来。

(二)改变游客的旅游观念

游客是决定低碳旅游发展程度、发展内容以及发展方向的关键性因素,依据该基础进行的主要改进就是从游客的观念上入手进行改进,单只进行宣传所取得的效果较为细微,因此,需要在宣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具体的措施增加,主要包括具体制度设立,主要就是针对游客的一些破坏环境的限制,主要采取的奖罚制度就是举报不良行为的得到相应的奖金,行为不规范的进行严格的罚款以及给予一定的禁止旅游期限等,使得游客得到相应的约束。消费最高值的限定以及乘交通工具的费用限制,也相应的给予一个最低消费,超出该数额的按照所超出部分的70%罚款,而在最低消费以下的,按照少出部分的90%奖励。这样能够通过刚柔的相互结合,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低碳旅游的观念。

(三)旅游景区的建设

针对旅游景区的本身低碳性发展以及相应的建设,其主要的方向就是一次性产品的减少,保护林木,在设计中运用节能减排的技术,进行相应的全面管理,使得各种能源的使用有计划性更为科学,使得其能够在使用量最低的情况下达到所需的效果。优化产业体系,使得产业的整体性、整洁性以及得到提高,进而使得旅游景区的整体运作趋向于低碳化发展,进而使得旅游景区的环境得到相应的改进,使得旅游景区的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结束语

南岳低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

人类活动带来的全球变暖以及由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议题, 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 发展低碳经济、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不仅已经逐步演变成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对全球负责的重要标尺, 成为影响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因子, 而且也将直接决定各国未来核心竞争能力。旅游作为跨入小康社会中国公民的重要生活方式, 也有一定的碳排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活动之一, 倡导低碳旅游, 探索旅游发展的新方式,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2]。

1.1 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 它是指以节能减排为其基本思路, 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是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旅游[5]。相比而言, 低碳旅游是一种综合性行为概念, 它是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 是将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方式。

1.2 低碳旅游的内涵

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低碳旅游, 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旅游方式, 其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 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 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 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4]。低碳旅游不仅对旅游景区开发提出新要求, 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及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 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2 南岳旅游低碳化发展现状

南岳风光秀丽,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 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和“避暑胜地”的美称。中华颂词“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的“南山”即南岳衡山[6]。南岳衡山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1 南岳景区低碳化发展现状

景区是旅游发展的中心环节, 景区发展状况关系到整个地方对外吸引力和质量好坏。建设低碳景区除了要抓紧景区自身建设, 还应结合游客市场和客源构成状况, 从而发展低碳景区。据考察和调查, 南岳景区旅游环境虽得到一定发展, 但还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又由于南岳庞大的游客市场以及独特的客源构成, 南岳景区要实现低碳化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2.1.1 景区旅游环境已有改善, 总体有待提高

南岳旅游官方网每年在重大节假日, 都会对游客问卷调查, 调查游客对南岳景区发展现状的看法以及建议, 统计数据信息栏公布了这方面数据[8], 数据显示:游客对南岳旅游环境满意度在不断提高。说明南岳景区自身建设得到一定的改善。

2.1.2 庞大的游客市场, 髙量的碳排放

自2002年以来, 南岳衡山的游客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2008年金融危机、甲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 全国同类景区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普遍下跌, 但南岳区逆风起扬, 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2010年南岳区共接待中外游客420.23万人次, 完成门票收入1.85亿元, 实现旅游总收入27.75亿元, 分别增长11.43%、25%和15.05%[8]。

很明显, 游客量的不断增加, 景区的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而景区自身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 可见, 鉴于南岳庞大的游客市场, 景区建设还有待改进, 要响应低碳化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

2.1.3 独特的客源构成, 低碳旅游的基础

按照游客的旅游目的可以将南岳衡山的游客分为三类:一是宗教信徒, 二是香客旅游者, 三是观光旅游者[9]。前期的调查表明, 在衡山的游客中有60%-70%的游客以朝拜为主, 约30%以名山大川观光为主, 但观光旅游者除了观光外也会有烧香朝拜[8]。香客市场是南岳衡山目前的主要客源市场, 并且南岳衡山众多寺庙宫观还逐步构建了家人纪念市场, 这些都是与南岳衡山有情感联系的市场, 重复消费率较高。从现有的市场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该市场仍将不断扩大。因此, 香客旅游市场将成为衡山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南岳2010年“春节”黄金周游客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南岳区景区共接待游客158005人次, 同比增长18.06%, 其中:大庙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3318人次, 同比增长18.62%, 中心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838人次, 同比增长1.81%;全区门票收入总计754万元, 同比增长20.82%, 香客人数即将接近80%[8]。我们知道, 香客一般都是以烧香朝拜为主, 崇尚淳朴的生活, 出行和消费都比较简朴, 这给南岳发展低碳旅游奠定了强大的游客基础, 是未来南岳低碳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因素。

以上表明, 南岳逐渐在改善的旅游环境, 其存在的不足仍离低碳化有一定的距离。另外, 南岳庞大的游客市场, 给南岳带来了较大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更是加剧了南岳低碳化的难度。但是, 南岳独特的香客市场给南岳发展低碳旅游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可见, 南岳要发展低碳旅游应大力加强景区自身建设, 适应庞大的游客市场, 并抓住独特的客源构成这个优势, 实现景区低碳化, 并可持续发展。

2.2 旅行社低碳化发展现状

旅行社作为连结景区和游客的部门, 在低碳旅游方面往往是被忽略的, 而事实上, 旅行社若能抓住低碳这个旅游背景, 在自身宣传、产品设计两个方面打造低碳旅游品牌, 就能成为旅行社发展的契机。那么, 根据游客问卷调查, 南岳旅行社目前低碳化发展现状如下:

2.2.1 宣传力度不够, 导游服务融入低碳理念少

游客了解低碳旅游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广播、电视, 而从旅游企业了解低碳旅游的仅只占2.6%, 说明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宣传方面还不够。

另外, 在导游培训方面, 从南岳旅游官方网公布规定, 我们发现南岳目前主要是针对导游员和讲解员景点资料、宗教文化、人文典故的不熟而展开的[8]。调查数据显示, 在导游服务中宣传低碳旅游理念的只占少数, 绝大部分是没有宣传或只宣传一点, 这些都充分说明旅行社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2.2.2 团队游客比重小, 产品设计有待完善

南岳旅行社旅游线路呈现多样化, 如:佛教名山一日游、武广高铁一日游、登山健康游、寻幽探险游以及春观花线路二日游等[7]。所以, 南岳旅行社在产品设计还是在朝着低碳产品靠近, 但由于南岳团队游客市场相对较少, 南岳旅行社在这方面还应大力打造低碳旅游产品来吸引团队游客。

2.3 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概况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 是低碳旅游具体执行者。要发展低碳旅游, 最主要是从游客入手, 所以,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 从思想到行为, 才能了解南岳整个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2011年“五一”黄金周对77位游客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游客是否了解低碳旅游, 获取渠道有哪些, 行为是否低碳以及对低碳旅游的态度等, 经分析, 得出南岳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存在一定的特点:

2.3.1 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和文化程度与对低碳旅游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 从年龄来讲, 在18-35岁阶段, 年龄越大, 对低碳了解越多, 但到了55岁以上这个年龄阶段, 游客对低碳旅游了解相对较少, 很明显, 对低碳旅游比较了解的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第二, 文化水平越高, 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就越高, 从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到研究生及以上, 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了解在不断加深。

2.3.2 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态度良好

游客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6.1%游客愿意参加以“低碳”为主题的旅游, 87%游客愿意配合发展低碳旅游, 此外, 游客还具体对游客低碳旅游认知态度调查, 以游客对旅游中诸如餐具洗簌用品等一次性用品的态度为例, 发现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态度良好。

2.3.3 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知行脱节

调查数据显示, 总体来讲, 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程度和态度都较好, 但行为却不低碳, 存在严重知行脱节, 所以, 南岳各方面应大力引导游客行为低碳, 呼吁游客把低碳意识贯彻到行为中。

3 南岳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概念, 发展刚刚起步, 尚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南岳发展低碳旅游, 需要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在旅游者消费方式、出行方式、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等方面营造低碳旅游环境, 实实在在的推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10]。

3.1 旅游者:选择低碳旅游消费模式

低碳旅游并不意味着让旅行者降低旅行的质量, 而是让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选择既环保、又不影响旅行质量的方式出游。旅游者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体现“低碳旅游消费”模式。首先, 倡导低碳饮食;其次, 选择绿色饭店、乡村旅馆等低碳排放住宿;第三, 倡导低碳旅游交通;第四, 旅游中减少垃圾排放;第五, 旅游购物摈弃过度包装产品, 提供简包装、零包装产品。

3.2 旅游景区:构建低碳旅游景区

南岳旅游景区的各项服务设施均要实现低碳化。弃用纸质门票, 使用磁卡门票实现循环利用;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景区要引导游客保护景区内古老珍贵的植物及其生长环境;办公区设置合理, 采用自然光线、自然风, 少用电灯和空调;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采用环保用品;垃圾实现分类回收;景区内用车要严格规定, 禁止机动车进入, 使用电瓶车或者自行车以减少碳排放;各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大力宣传低碳旅游方式, 引导游客树立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观念。

3.3 旅行社: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 旅行社自身应加强对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认识。从旅游经营管理者到旅行社全体员工都应真正了解低碳旅游的概念和重要性, 积极有效地设计宣传低碳旅游产品, 引导旅游者的行为, 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如为其配备专业低碳导游。其次, 旅行社要转变宣传重点。应将宣传重点从过去的线路和价格变为低碳旅游方式的倡导推行上来。最后, 设计新产品。行社在设计产品时要在吃、住、行、游、购、娱来融入低碳旅游的方式。

3.4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低碳激励政策措施[4]

南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低碳。运用经济手段, 对采用新型能源、实现碳减排或者碳零排企业, 如餐饮住宿业, 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 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实施关停。要加大违反行为处罚力度, 实施环保问责制度。政府部门对公众加大宣传低碳旅游的力度, 联合各媒体共同宣传“低碳生活、低碳旅游”, 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S

摘要:本文首先引入低碳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并指出低碳旅游的具体体现, 然后结合南岳景区和旅行社低碳化发展现状, 以及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 分析南岳要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不足, 最后, 根据南岳旅游低碳化的现状, 针对南岳具体实际情况, 从旅游者、旅行社、景区、政府四个方面为南岳低碳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南岳,低碳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勇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业4E发展模式刍议[J].经济师, 2010:126-127.

[2]吴莹.倡导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7 (396) :36-37.

[3]谌利.浅论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发展对策[J].经济纵横, 2010, 11:35-40.

[4]汪丽芳, 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06:126-127.

[5]刘啸.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6) :136-137.

[6]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与管理探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0, 21 (3) :61-63.

[7]南岳旅游网[OL].http://www.nanyue.net.cn/index.php, 2010-02-21.

[8]南岳旅游官方网[OL].http://www.nanyue.gov.cn/nanyue/index.shtml, 2010.03.29.

[9]蔡克信.南岳衡山旅游市场分析[N].中国旅游报, 2011-01-17 (006) .

环洱海流域低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9

一、低碳旅游的含义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减少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区的生态文明,尊重旅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障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种新模式来发展低碳经济的提议。由于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活动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其他行业密切关联。因此,节能减排是构成低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旅游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倡导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环境友好的绿色旅游方式,确保由吃、住、行、娱、购、游六个方面的旅游环节及相关行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最低限度,是一种健康,绿色,环保的旅游理念。

二、环洱海流域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针对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当地居民及游客低碳旅游消费意识的不同,年轻居民及游客可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大部分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很薄弱。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普遍缺少低碳知识、低碳价值、低碳态度、低碳行为等观念,没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大理州政府对环洱海流域低碳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社会投资人,招商引资项目存在政策缺失问题;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政策不完善,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高端的旅游产品未被开发;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缺失,导致低碳旅游体系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普遍缺乏人才,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三)低碳旅游景点缺失

2010年我国针对500余家景区提交的申请,通过严格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发展模式的评价标准,评选了19个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大理环洱海流域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还没有建成低碳旅游景区,没有达到低碳化的管理,目前还不具备提供生态保护,低碳产品设计,日常节能,低碳交通,低碳住宿和低碳餐饮等服务。

(四)低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环洱海流域旅游景区比较多,包括南诏风情岛,小普陀,金梭岛、蝴蝶泉等,但大部分活动还停留在单纯的观光休闲旅游层面,缺乏衍生产品及体验性项目,多数旅游项目雷同,景区主题形象模糊,因此大部分游客倾向于短时和一次旅游,不会长时间逗留和二次到来。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筑、交通、能源供应和废物管理等,目的是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理环洱海流域的基本系统和服务的供应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商业建筑能耗仍然很大,节能电器使用不够合理,景区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还不规范。近年来,洱海流域水质污染负荷重,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三、环洱海流域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一)倡导低碳旅游消费风格

据统计,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72%是由交通运输造成的,其中,航空占43%,此外这些排放量预计以每年高达3.2%的平均速度增长。为减少个人在旅游活动中的碳足迹,环洱海出游要大力提倡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倡导低碳消费风格。另外,推进低碳旅游消费的最重要途径,是落实游客的碳补偿计划。一方面,利用森林,海洋,湿地等自然资源为载体以抵消碳足迹,例如可以开展“许愿林--我为大理种绿树”活动,倡导游客和当地居民种树,在活动中体验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碳足迹征收税费,推出碳补偿计划。

(二)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打造低碳旅游企业。可以开展低碳企业试点工作,推行高能耗转低能耗科研项目,开发混合燃料节能、低排放的绿色项目。

2、设置适当的市场激励机制,对于施行低碳旅游项目的部门和企业,可以提倡免费审计行动计划,对于节能减排的旅游企业可给予低碳奖励或实行评级方案,或对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减免税收。

3、加强低碳宣传力度,引导舆论营造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也要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进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宣传和激励政策,号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纳低碳旅游管理人才。

(三)创建低碳旅游景区

以循环经济作为指导思想,以保护生态作为行动标签,规划和设计低碳旅游景区,修复和保护自然景观,如大理苍山,环洱海湿地,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状态,并设置低碳标识符号。将新能源作为一个应用型旅游景点,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如建设洱海特色白色风车和太阳能发电厂等。应用低碳技术,建立低碳旅游景点,如低碳博物馆,公园等低碳工业示范。

(四)开发低碳化特色项目

依托大理环洱海流域的旅游资源,在保证当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新思路,着力创新,开发低碳化的衍生产品,如花卉、攀岩、帆船、海上高尔夫等游客体验活动。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酒店和旅游部门建设,推出养生、度假、生态园等项目,将大理环洱海流域打造成为一个健康、清洁、绿色的低碳环境,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打造精品,形成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低碳旅游产业新格局。

(五)配置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环卫、停车场、配送中心和低碳旅游的能源供应设施等。旅游环节主要包括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因此低碳技术应该被应用于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中。如建筑节能,节水酒店,新能源,低碳交通的研发和污染排放控制等。

四、结语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10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 全球气候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于哥本哈根召开,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减排目标。为了在不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此后迅速引起全球的关注。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一种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式的总称, 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009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倡导发展低碳旅游, 推进节能环保, 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二、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发展背景与现状

(一) 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 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 也是太阳最早升起的省份, 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经贸交流的中心地带, 土地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4.7%, 人口3800多万。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把黑龙江旅游形象定位为: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 (酷) 省。这是黑龙江凉爽怡人的气候, 独特神奇的生态旅游资源、时尚浪漫的旅游产品和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的高度概括。可解读为:“黑龙江——春季活力世界, 夏季清凉世界, 秋季多彩世界, 冬季冰雪世界”。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森林、冰雪、界江、湖泊、湿地、熔岩、油田、农场, 加上清爽的气候与之相配合, 使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生态避暑养生资源优势最为突出的省份。旅游资源中林地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为41.9%, 绝大多数为天然林, 是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 也是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最好的省份之一, 成为全国森林避暑度假旅游的首选地。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密切相关, 因此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在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 以实现旅游强省的建设目标。

(二) 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 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些旅游名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低碳旅游城市,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黑龙江省最有名的低碳旅游建设区是位于我国的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 其人口为53万, 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 边境线长791公里, 黑龙江是当今世界惟一未被污染的大界河。大兴安岭林木蓄积量为5.01亿立方米, 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森林面积为767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79.83%。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嫩江的源头, 是东北、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 低碳效果超强。超高森林覆盖率的大兴安岭, 号称中国最大的天然氧吧, 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8万个。由《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内100多名旅游摄影记者评选出的三大低碳旅游区中, 大兴安岭以综合得分18分名列第二。2009年12月27日国家级区域性战略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正式出台, 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我国首个获正式批准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为此, 大兴安岭地区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发展战略, 确定了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构想, 重点围绕“低碳产业、林业碳汇、低碳能源、低碳生活方式”四大基本战略, 努力打造低碳、绿色和生态品牌价值, 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 建设生态自然化、产业低碳化、经济持续化、生活和谐化的具有林区特色的国内低碳经济先行区和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

2009年11月, 作为黑龙江第一旅游名镇的五大连池镇全面启动建设, 力图将五大连池打造成为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龙头,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典范, 国际低碳旅游示范镇。五大连池景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五大连池市, 在10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14座新老期火山群。奇异的地貌, 神奇的泉水中外闻名, 是我国著名的养生天堂, 其拥有举世罕见的六大自然环境:纯净的天然氧吧、优质的冷矿泉水、宏大的全磁环境、灵验的洗疗泥疗、天然的熔岩晒场、绿色的食品园区。五大连池旅游名镇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国际低碳旅游示范区, 其彰显的形象将突出“大气大美大自然”、“宜居宜游真人文”。建设标准将重点突出“资源统筹、节能节地”, “低碳生活、循环产业”, “管网与地下走廊”, “被动住宅、绿化公建”, “慢行系统、公交导向”, “雨洪管理、中水利用”,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七大低碳核心概念。

近年来, 铁力市一直牢固树立低碳、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坚持城市、生态、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向, 大打铁力生态旅游品牌, 形成旅游开发、经营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2010年11月, 由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 黑龙江省铁力市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市”。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一) 旅游主体要践行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因此, 要推行低碳旅游就需要旅游者将低碳化理念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践行低碳旅游方式, 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游客加以引导和规范:在旅游的过程中, 提倡游客食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以鼓励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从而减少碳排放;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带轻便水壶, 饮用白开水, 减少瓶装水的消耗;入住酒店时, 选择环保旅馆;随手关灯, 离开房间时手动关闭电视机和空调等电器, 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在旅游的过程中, 尽量减少产生垃圾, 对于旅游途中产生的垃圾, 随手携带出旅游景区, 放入垃圾分类箱中;选择火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购买旅游商品时, 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应季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 减少使用塑料袋, 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布袋等。

(二) 创建绿色旅游企业,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旅行社是沟通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媒介, 旅游产品许多是通过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的。因此, 要发展低碳旅游, 还需要旅行社向旅游者大力推介绿色旅游产品, 提供低碳旅游线路。对旅游景区来说, 弃用纸质门票, 使用磁卡门票;景区景观采用当地的原始材料, 这样既环保又与自然环境协调;景区内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对景区饭店来说, 倡导人们放弃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棉织品采取“一客一换”制度;降低用水、用电量。

(三) 利用资源优势, 打造低碳旅游城市

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保障。目前, 黑龙江省的低碳旅游城市建设正在稳步发展当中。低碳城市, 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 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 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手段, 以低碳社会为发展目标, 实现城市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近几年, 黑龙江省大力推进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 目前形成了大兴安岭、五大连池、铁力等低碳经济示范区、低碳旅游示范市等。发展低碳旅游, 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因此, 黑龙江省应在现有低碳旅游城市的基础之上, 发掘更多具有潜力的城市, 并将它们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低碳旅游城市。

(四)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 引导低碳旅游发展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鼓励、引导低碳旅游的发展。以国家鼓励低碳旅游发展政策为背景,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和评选“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城市”, 以推动各地区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建立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 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引导作用, 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 采取科学措施,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全面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而且可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转型, 降低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经营成本, 增加旅游业利润。黑龙江省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需要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 各地区应积极寻找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 以促进黑龙江省全部低碳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 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 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兴安岭、五大连池、铁力等景区建设成效显著。黑龙江省应践行低碳旅游方式, 创建绿色旅游企业,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低碳旅游城市。

关键词:黑龙江省,低碳经济,低碳旅游

参考文献

[1]Fullerton D, Kinnaman T C.Garbage.Recycling andillicit burning or dumping[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 1995 (29) :78-91.

[2]刘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J].科协论坛, 2010 (5) :113-114.

[3]钟玉锋.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生产力研究, 2010 (7) :185-224.

[4]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3) :154-155.

上一篇:数码照片档案特点下一篇:低山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