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菌痢

2024-06-27

急性菌痢(精选三篇)

急性菌痢 篇1

关键词:急性菌痢,左氧氟沙星,思密达,临床效果

急性菌痢疾病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 属于一种志贺菌属感染产生的肠道传染病, 具有较高发病率, 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健康, 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急性菌痢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思密达治疗的效果, 特从我院急性菌痢患者中选取68例进行研究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菌痢患者, 均符合WHO关于急性菌痢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 治疗组34例, 男24例, 女10例;患者年龄为17~60岁, 平均年龄 (38.86±1.16) 岁;患者病程为4~25 h, 平均病程 (14.51±1.23) h;对照组34例, 男23例, 女11例;患者年龄为18~59岁, 平均年龄 (39.41±1.21) 岁;患者病程为5~26 h, 平均病程 (15.03±1.04) h。对68例急性菌痢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 P>0.05, 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68例急性菌痢患者入院后, 均采用控制饮食、镇吐、解痉、补液和止痛等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思密达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发热消退时间、大便转至正常时间和治疗时间。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 患者每日口服2次左氧氟沙星, 0.2克/次。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思密达治疗, 患者除每天口服2次左氧氟沙星治疗之外, 每天口服3次思密达, 3.0克/次。

1.3 疗效判定[1]。

显效: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 其大便性状转为正常, 每天大便次数≤2次, 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消失或是基本消失;有效: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 其大便性状好转, 每天大便次数≤2次, 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无效: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大便转至正常时间和治疗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 (±s) , 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 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 说明二者间的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12% (32/34) , 其中, 25例为显效, 占73.53%, 7例为有效, 占20.59%, 2例为无效, 占5.8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6.47% (26/34) , 其中, 15例为显效, 占44.12%, 11例为有效, 占32.35%, 8例为无效, 占23.53%。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 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大便转至正常时间和治疗时间:

治疗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为 (1.01±0.21) d, 大便转至正常时间为 (1.11±0.41) d, 治疗时间为 (3.22±1.01) d;对照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为 (2.43±0.87) d, 大便转至正常时间为 (3.84±0.96) d, 治疗时间为 (6.85±1.22) d。对比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大便转至正常时间和治疗时间, 治疗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大便转至正常时间和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急性菌痢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发病初期没有典型临床症状, 且对患者治疗不当是极易转为慢性疾病,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威胁患者健康[2]。左氧氟沙星在治疗急性菌痢疾病临床上具有一定效果, 其属于一种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为氧氟沙星左旋体, 具有较广抗菌性和较强抗菌活性, 特别是对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和铜绿假单孢菌的作用为氧氟沙星的2倍, 对患者机体中细菌DNA旋转酶A亚基具有一定抑制, 通过对其切口和封口功能的抑制进而对细菌DNA合成具有显著阻断作用, 致使细菌死亡[3]。左氧氟沙星和同类药物相比, 其具有无交叉耐药性、吸收快、抗菌谱广、作用强、血药浓度高、疗效好、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维持时间长和用药安全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思密达为双八面体蒙脱石, 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和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 其具有极高定位能力, 且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和产生的毒素具有一定抑制和固定作用。患者在口服该药剂后, 药物在均匀覆盖患者整个肠腔表面, 不被肠道吸收入血, 2 h后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并维持6 h, 之后和所吸附的攻击因子随消化道蠕动排出体外, 减少对患者肠细胞运动失调, 恢复患者肠蠕动正常节律和肠道吸收功能, 同时, 减慢肠细胞转变速, 增加黏液凝胶内聚力, 避免患者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出现损坏现象,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综上所述, 在治疗急性菌痢疾病临床上左氧氟沙星联合思密达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选取的68例急性菌痢患者中,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发热消退时间、大便转至正常时间和治疗时间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 P<0.05, 该研究结果同黄建生、黄文丽和任胜斌学者在《思密达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菌痢疗效观察》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因此, 左氧氟沙星联合思密达值得在治疗急性菌痢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蒲增惠, 赵茂茂, 于红霞.蒙脱石散联合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成人急性细菌性腹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81-83.

[2]周笑.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7) :967.

[3]杨毓平.左氧氟沙星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菌痢4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15) :3221-3222.

[4]黄维胜.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2) :2019-2021.

猕猴菌痢防治新探 篇2

1 猕猴菌痢的发病机制

猕猴菌痢是猕猴肠道受细菌感染, 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肠道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本病。

刚引进的猕猴由于受惊、疲劳、温差等原因, 机体处于应激病理状态, 体质衰弱, 抗病能力低, 加之饲养条件发生变化, 此时肠道致病菌就易乘虚而入, 造成菌痢, 在猕猴群中迅速蔓延。感染发病后的猕猴起初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并腹泻, 随之精神不振, 体温升高, 腹痛, 便稀 (恶臭) 到脓性带肠粘膜脱落和便血。整个病程使猕猴消化机能紊乱, 机体脱水, 水盐代谢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肠道腐败产物及菌毒素大量蓄积迅速吸收, 直接刺激心肝肾脾等主要脏器, 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从而导致心脏机能紊乱, 肝脏解毒机能降低, 肾脏排泄机能障碍, 网状内皮系统的防御机能减退, 致使机体中毒加重, 循环障碍, 最后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2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病猴初期精神稍差、食欲减退、粪便污染肛门周围, 粪表面附有蛋清样黏液, 稍后迅速下痢, 粪便水样, 严重者1~2 d内粪便充满血液、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同时体温升高, 腹痛弓腰, 精神沉郁, 最后脱水、衰弱而亡, 病程约1周。

慢性病例症状较轻, 下痢, 粪便中黏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较多, 进行性消瘦, 病程长达1个月。

3 病例剖检特点

死亡猕猴剖检可见黏液性和出血性肠炎症状, 大肠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肠腔内充满黏液和血液, 大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其它脏器有炎症变化。

4 防治措施

4.1 发病猴群全群投药

氟苯尼考粉拌入饭团全群投药。200 mg/只, 每天2次, 连用5 d。同时痢菌净 (乙酰甲喹) MAQO:10ST饮水加1 g量, 连用5 d。猴群停药2 d后, 用2.5%诺氟沙星可溶性粉饮水:3 g/L, 连用7 d。

4.2 对隔离的病猴肌肉注射氟甲凡霉素或庆大霉素5~100 mg/kg, 连用5 d。

对重症病猴腹腔注射:等渗葡萄糖复方盐水30 m L/kg, 掺入多粘菌素2.5万IU/只。液体加温到37~38℃时一次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用4 d。

4.3 改善饮食, 特别是注意补加新食物, 如大蒜苗、

葱、苦荬菜、苣荬菜、鸭跎草、榆树嫩叶等山野菜 (就地取材) , 对治疗腹泻效果极佳。

4.4 每天用苛性钠、神灭、优氯净轮换对笼舍地面消毒, 保持卫生干净。

5 体会

急性菌痢 篇3

甘肃省是菌痢高发地区, 2005年5月兰州市城关区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为甘肃省细菌性痢疾城市监测点, 现将5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源于3个监测点共1 556份送检标本, 分别是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送检566份,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送检384份, 城关区人民医院送检606份。按规范操作程序采集, 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粪便标本。每份粪便采集5g, 标本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运送。

1.2 检测方法

用划线挑取可疑菌落于克氏含铁双糖斜面进行生化及血清分型, 接种于SS琼脂平板及HE琼脂平板各1块, 37℃培养24小时。

1.3 志贺氏菌诊断血清

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志贺氏诊断血清。

1.4 统计分析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原监测结果 (见表1)

2005年采样301例, 其中阳性50例, 阳性率16.61%;2006年采样300例, 其中阳性79例, 阳性率26.33%;2007年采样300例, 其中阳性96例, 阳性率32.00%;2008年采样300例, 其中阳性55例, 阳性率18.33%;2009年采样355例, 阳性176例, 阳性率49.58%。各年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03, P<0.05) 。

2.2 菌型分布 (见表2)

2005~2009年5年间分离的456株阳性志贺氏菌, 基本上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 (年平均为57.89%) , D群宋内氏志贺菌次之 (年平均为27.63%) , A群痢疾志贺菌与C群鲍氏志贺菌少见。

2.3 性别分布 (见表3)

456例中, 男性238例, 女性218例, 男女之比为1.0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9, P>0.05) 。

2.4 年龄分布 (见表4)

456例病原学阳性病人中, 发病年龄最小的3天, 最大的89岁, 其中0~10岁的206例, 占阳性病例的45.18%, 阳性病例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4, P<0.05) 。

2.5 时间分布

456例阳性菌痢病人主要集中在5~9月发病, 共计418例, 占阳性病例的91.67%。

3 讨论

检测结果表明: (1) 菌痢的发病在儿童中最多见, 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幼儿机构, 由于儿童抵抗力较差, 易引起腹泻。另外, 小学生在校外摊点买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的小食品, 也易引起菌痢。因此, 菌痢易在幼儿机构及小学散发或暴发。其次是老年人群, 由于其抵抗力较差, 且对营养的吸收功能减退, 特别是在条件较差的老年公寓, 也易散发和暴发菌痢。 (2) 我区菌痢的发病仍以夏、秋季节为主, 这与菌痢的季节分布相一致。因夏秋季节各种饮食摊点增多, 且食品易变质。加之夏秋季节苍蝇较多, 若吃了不干净的冷饮及瓜果、蔬菜等, 易引起菌痢散发或暴发。 (3) 菌痢的传播与居民的卫生意识、就诊习惯和就诊条件有关。多数居民认为拉肚子吃点药就行, 不愿或根本不就诊, 更不会认识到菌痢传播的危害性。因此, 加大对食品卫生的监督力度和加强饮食摊点的卫生管理十分必要。同时还应在广大农村和学龄前儿童中开展防病知识教育, 让他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2]。 (4) 菌痢的防治仍应采取以防止病从口入为主的综合措施, 各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测水源并维持好环境卫生。定期消灭苍蝇、蟑螂, 仍是今后控制菌痢发病及监测的重要工作内容。

2005~2009年在菌痢监测的456份阳性菌株中, 检测的主要致病菌仍以B群福氏志贺菌占主体 (57.89%) 。但从菌型分布来看, 2007年D群宋内氏志贺菌占68.75%, B群福氏志贺菌占22.92%, 宋内氏志贺菌已明显取代了福氏志贺菌的主体地位。这说明由于菌痢的菌型多, 菌株易发生变异, 极易引起菌痢暴发。因此, 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就医水平, 保障安全供水、安全饮食, 推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是阻止菌痢传播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城关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 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5~2009年城关区细菌性痢疾监测资料。结果 5年采集标本1556份, 其中阳性菌株456份, 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B群福氏志贺菌264株, 占所分离菌株的57.89%;D群宋内氏志贺菌126株, 占27.63%;A群痢疾志贺菌35株, 占7.68%;C群鲍氏志贺菌31株, 占6.80%。结论 在细菌性痢疾预防控制工作中, 对菌痢高发病率地区进行重点监测是一项有效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菌痢,传染病,监测

参考文献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 (试行) [R].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急性菌痢】相关文章:

小儿急性肾炎并发急性循环充血诊治探索09-11

急性皮炎05-02

急性失血06-14

急性溃疡06-22

急性腹泻06-25

猫急性肾衰05-04

急性脑卒中05-27

急性中毒机制05-03

急性疼痛服务05-06

急性病05-07

上一篇:14~28周妊娠下一篇:作文教学指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