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

2024-05-27

急性脑卒中(通用9篇)

篇1:急性脑卒中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分析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5]胡学军,比娜,潘淑敏,等.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12,8(10):1940-1942.

篇2:急性脑卒中

一、手术材料准备

由于血管情况、病变性质等,有很多是未知的,因此,应尽可能配齐所有颅内外缺血介入所需的材料。

1、常规脑血管造影器材 2、6F、8F动脉鞘、长鞘和导引导管、球囊导管

3、长、短微导丝、1.5F或1.7F微导管、Rebar18/27或Trevo™导管

4、各种型号扩张球囊

5、各型号颅内外支架

6、取栓支架Solitaire™FR、Trevo™等

7、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Navien导管(更适合血栓负荷量大时)

二、脑血管造影

原则:尽可能快的了解责任血管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1、动脉鞘:8F、必要时6F—7F长鞘,避免术中材料不匹配

2、造影直奔责任血管

指南推荐:

术前影像已明确病变血管情况时,治疗是直接针对病变血管进行造影和治疗,血管开通后再行其它脑血管的造影,以减少延误。

三、血管内治疗

(一)麻醉方式 没有RCT证据。推荐:镇静麻醉。

全身麻醉增加住院死亡率和肺炎风险。

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和神经重症监护学会的一项专家共识建议对严重躁动,意识水平较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丧失气道保护性反射,呼吸困难以及出现这些特征的选定的后循环卒中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个体化实施麻醉方案建议:

① 全麻:剧烈烦躁病人,影响操作,应立即全麻,但应预防血压过低。

② 混合麻醉:早期局麻下造影,取栓支架到位后,实施全麻,术后观察时宜使用较浅的镇静麻醉。

(二)导引装置

1、导引导管尽可能靠近病变。

2、中间导管Neuron灌注导管、Navien 导管适合于大负荷血栓病例,发挥支撑、保护和抽吸作用。

3、颅外近端、颅内远端的串联病变时,先处理近端病变(球囊扩张或支架),导引导管应越过近端病变。

(三)血管内治疗方法选择

1、动脉溶栓:适合远端小的分支血管。病例:

微导管溶栓:rt-PA 5mg 5min,造影见闭塞血管再通。

指南推荐:

① 可以在足量静脉溶栓基础上对部分适宜患者进行动脉溶栓(Ⅱa;B)。② 发病6 h内的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Ⅰ;B)。

③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患者,动脉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24 h(Ⅱb;C)。

单纯动脉溶栓:建议选择rt-PA和尿激酶。rt-PA :1mg/min,总剂量不超过40mg。

尿激酶:1万~3万U/min,总剂量不超过100万U;最佳剂量和灌注速率尚不确定;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或者造影剂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溶栓。

2、非支架机械取栓

支架取栓失败时可考虑使用Navien导管、Penumbra™ 辅助抽吸血栓。

指南推荐:

由于支架取栓试验获得血管内治疗有利数据,不再进行非支架取栓相关临床实验。

3、支架机械取栓

Solitaire™FR、Trevo™。

指南推荐:

① 优先使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Ⅰ;A);

② 可酌情使用当地医疗机构批准的其他取栓或抽吸取栓装置(Ⅱb;B)。

操作步骤以取栓支架 Solitaire™FR 为例: 微导丝带微导管(一般使用微导丝0.014,微导管1.7F),通过病变,确定病变长度,更换Rebar 导管(18或27)到达病变处。注意:

① 根据病变血管直径,选择Rebar导管。

② 一般2~3mm血管使用4mm支架和Rebar18导管;3~5.5mm血管使用6mm支架和Rebar27导管。确定血管病变长度,选择长度合适的支架。

支架长度应覆盖闭塞病变两端:4×15/20mm;6×20/30。Rebar导管接冲洗。送入取栓支架到合适的位置。5.定位并释放支架。造影了解取栓支架情况、有无前向血流。撤取栓支架前:调整Rebar导管、抽吸。

一般要求:同一部位,取栓不超过3次。

4、复合病变

远、近端病变处理顺序: 先处理近端病变 ① 防止新的血栓脱落

② 导引导管越过病变,提供更好的支撑 ③ 便于取栓

5、血管狭窄的处理

指南推荐:

急诊颅内外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尚不肯定(IIb类推荐,C级证据)。

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IIb类推荐,C级证据)。

颅外段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血管成形术: 目前主要用于卒中的预防而非急性期的治疗。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用于急性卒中:

① 卒中发生是由于颅外段的颈或椎动脉的血流减少或中断所致,如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或夹层造成的动脉完全或者接近完全的闭塞;

② 当颅外段颈动脉严重闭塞妨碍导管进人颅内血管中的血栓时,需要在对远端的颅内闭塞干预前行颅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6、抗血小板、抗凝 ① 血管闭塞机械开通后:

可于术后开始给予持续抗血小板治疗;当术前有慢性狭窄,术中内膜损伤,或原位血栓形成血管有再闭塞时,术中可给予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最佳剂量尚不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② 需行血管成形术时:

可于术前或植入支架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的负荷剂量口服或鼻饲,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 1~3个月。

抗凝:急诊血管内治疗术中肝素的使用剂量尚有争论。

推荐意见: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定论,不推荐无选择的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n推荐参考剂量:50~70U/kg体质量,静脉团注,维持激活凝血时间200~300 s。

7、术后管理——监护室监护 ① 镇静麻醉,易于观察病情。

篇3:急性脑卒中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26名患者, 男性17名, 女性9名, 年龄32~67岁, 因高血压致病14名, 心脏疾病致病6名, 过度肥胖致病3名, 其他病因3名;B组42名患者, 男性29名, 女性13名, 年龄31~57岁, 因高血压致病21名, 心脏疾病致病11名, 过度肥胖致病4名, 其他病因6名。对A、B组患者性别、年龄、致病因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口服, 100~300mg/d, 分1~2次服用, 饭后服用。以1个月为1个疗程, 坚持服用3个疗程。B组治疗组:在A组基础上, 加康复运动训练治疗。具体康复措施: (1) 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 髋关节自然屈曲, 避免足内翻; (2) 肌肉按摩。由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因此身体各部分长时间静止, 会导致肌肉萎缩, 所以通过肌肉按摩, 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有一定作用。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 (3) 上体运动:患者手指互相紧握, 将拇指放在健指处, 将上体进行充分伸展; (4) 床上活动:患者仰卧在床上, 四肢进行一定的伸展活动。

1.3 疗效评价方法

我院依据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分[2]。正常:评分为100分, 良:评分在60分以上, 生活能够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 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 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 生活完全依赖照顾。

1.4 数据处理

我院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对68名患者进行为期8~15个月跟踪随访, 患者恢复较好, 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 得到有效恢复, 无复发情况。经治疗, A组100分12名, 评分>60分7名, 40~60分6名, 评分<40分1名。B组100分31名, 评分>60分8名, 40~60分3名, 评分<40分0。A、B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脑部疾病, 致病因素有多种[3], 常见的有高血压、心脏疾病、过度肥胖、酗酒等, 给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我国一年脑卒中并发为198万。中国每年中风患者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 还易再复发, 每复发1次, 加重1次。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 对脑卒中进行及时控制和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部功能, 刺激脑部血液流通[4], 改善因脑卒中引起的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双眼间歇性失明等一系列不良症状, 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药物, 但在很多情况下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果不够明显, 存在一些不足。

我院将康复运动训练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相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 能够起到相互补充和配合的作用, 疗效显著, 对于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提高脑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效果较好, 正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 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急性脑卒中疾病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性脑卒中患者68名, 分成A、B两组, A组26名为对照组, 行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治疗;B组42名为治疗组, 在A组基础上加康复运动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双眼间歇性失明症状改善优于A组,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A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A组, 患者恢复效果高于A组。结论:康复运动训练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疾病,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症, 改善脑神经损伤, 疗效较好。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阿司匹林肠溶片,康复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仲梅, 李年贵.不同康复强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5) :1016.

[2]陈晓玲.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6) :1069.

[3]陈军华.应激性高血糖和急性期脑卒中的治疗和预后〔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 (9) :29.

篇4:急性脑卒中

【关键词】中医康复单元;急性脑卒中;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2-02

本次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探讨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2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6例,患者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56.7±5.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15例,患者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4±5.98)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可进行对比(P>0.05)。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诊断后,确诊为首次脑出血或者脑梗死;②患者的病程在2个星期内;③患者的年龄不超过75岁;④患者病情稳定,具有清晰的意识;⑤患者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②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不能积极配合诊治;③患者年龄超过75岁;④患者在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心肌梗死等疾病;⑤患者临床资料不详细[1]。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单元治疗,并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学科协作小组治疗。小组每个星期至少开展一次会议,就患者的病情展开讨论,评估治疗效果,并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小组在病人出院时,共同制定出院指导,保证病人出院之后能够有效实施自我训练,同时为病人转院做好准备工作。

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还要对其展开康复治疗。即每天上午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完成针刺治疗后的半个小时内,指导患者展开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训练一个小时,每天治疗一次,一个星期连续治疗6天。当患者处于相对恢复期时,医护人员采用平补平泻法,取患侧阳明经穴,留针半个小时。头针则取四神聪透百会,刺针后捻转1分钟,捻转200转。若患者肩痛或者患有失语症,则需要对症针刺。第二,并发症预防治疗:肩痛患者及失语症患者每天下午展开肩带功能康复训练和言语训练。

1.5 效果判断标准

医护人员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一个月时间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利用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估。

1.6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检验组间对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都要高于治疗前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资料[2]表明,我国脑卒中致残率超过80%,大幅度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家庭负担。医护人员在治疗脑卒中患者时,不仅需要注意改善患者症状,还需要重视病人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报道[3]表明,针对脑卒中患者,医护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这样才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增强治疗效果。

从中医角度出发,由于心肝肾阴阳失调、气血亏损,导致阴阳互不相济、血气运行障碍,最终形成脑卒中。临床上通常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其对大脑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瘫痪肢体苏醒的概率,具有通经舒脉、活血化瘀的功效。根据循证医学[4]的研究结果,可以知道治疗脑卒中最好的方式为建立卒中单元。卒中单元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延长患者的生命。

本院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康复单元治疗,治疗一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中医康复单元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强治疗信心,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记平.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3):90-91.

[2]左凌,陕大艳,陈启明,等.中医康复单元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4,34(8):1484-1485.

[3]罗艳.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8):241-242.

篇5:脑卒中康复护理 教案

课程名称

康复护理学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 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计划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 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 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2 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3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4 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9其他:面神经功能障碍 ;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延髓麻痹

三、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肌力评估。

2、言语功能评估: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吞咽能力评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估;吞咽造影剂透视

4、感觉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5、认知评估:格拉斯昏迷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功能评估、执行功能评估、失认症评估(单侧忽略、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6、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相关量表

7、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评分

四、原则和目标:

1康复护理原则:早期介入、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疾病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指导.2 康复护理目标: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内)和长期目标(数月到数年)

五、康复护理措施 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肢体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③主动活动::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训练;被动向患侧翻身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桥式运动。2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①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屈髋屈膝动作训练、踝背屈训练)。②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3 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①平衡训练 :

②立位训练 :起立训练 ;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③步行训练 :步行前准备 ;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 ;复杂步态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④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⑤改善手功能训练 :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病人可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和呼吸训练以后逐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5 摄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间接训练法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运动训练:下颌、口唇、面部、舌部 运动及颈部放松 ;促通咽反射训练;闭锁声门训练;吞咽模式训练

② 直接训练法 :食物形态 ;进食体位;选用餐具;进食注意事项 ;替代进食

7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8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6:急性脑卒中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月~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行卒中单元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篇7: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等咨询服务。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服务。培育社区健康指导员和志愿者,指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到2020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0%,治疗率达到55%,治疗控制率达到40%。

(四)坚持项目引领,加大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力度。继续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各地项目工作积极性,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项目中的技术指导作用。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项目工作方案,明确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脑卒中筛查和干预项目承担单位,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承担所在辖区技术指导工作,项目办公室设在各级疾控部门。

项目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区组织发动工作,对筛查点40岁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初筛,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由项目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患者的及时进行规范化诊疗,高危人群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项目医院的指导下制定干预方案,定期随访。完善项目信息交换工作平台,健全国家、省、地市、县数据共享机制,筛查干预数据由项目承担单位收集后,经项目医院和市级疾控中心共同审核后报出,省级疾控中心汇总整理及时上报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评价项目效果、制订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项目成功经验和适宜技术,积极推进在医院就诊的高危人群和其他疾病患者中开展脑卒中机会性筛查。

(五)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卒中中心建设。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卒中中心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对卒中中心的建设、评估、验收、管理等工作,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到2020年,60%以上县(市)、80%以上市(地、州)、100%省(区、市)建设至少1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一家技术实力强的卒中中心,作为区域内脑卒中诊疗、康复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区域内卒中防治和康复管理。到2020年,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均应当接受脑卒中防治等技术培训。

(六)强化康复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推动卒中康复工作,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待患者进入慢性康复期,及时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要求的规范、路径和指南,加强基层康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具备卒中康复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提高康复能力。

(七)发挥中医药作用,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脑卒中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形成脑卒中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在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脑卒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向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脑卒中等专业联合诊疗,综合多专业资源和中药、中医技术等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疗效。

(八)加强体系建设,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建立脑卒中地方防控工作网络,着力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推动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评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联合院前急救机构,提供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技术指导、支持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动态管理档案,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健康干预管理、患者转诊和康复指导等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指导及防控效果考核评价。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强化脑卒中防治研究,推进脑卒中相关科研项目。推动成立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联合高新技术研究院所等机构,加强脑卒中防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融合。结合脑卒中防控实际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加强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全国脑卒中防治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发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三、工作步骤

(一)2016年到2018年。各地制订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初步建成省、市两级脑卒中防治体系,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质量,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服务需求扩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受益人群。

(二)2019年到2020年。完成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脑卒中防治分工协作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脑卒中防治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根据本地区脑卒中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服务质量。

(三)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脑卒中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脑卒中防治人员队伍。

篇8:急性脑卒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我院治疗脑卒中住院患者191例,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证实。男117例, 女74例, 年龄22~82岁, 平均年龄61岁。

1.2 诊断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要点[1], 并经头部CT证实有与临床表现相符的病灶;起病1周内入院治疗;住院期间出现感染。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原发性脑室出血;无临床表现的“静息性”卒中;有严重系统疾病或肿瘤病史;有原发性精神病或严重的焦虑抑郁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 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SAI类型及比例

191例患者中, 平均住院时间为 (15±5) d。发生SAI 61例 (31.9%) , 其中肺部感染38例 (62.3%) , 泌尿系统感染17例 (27.9%) , 6例 (9.8%) 为其他类型的感染。

2.2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糖尿病、病情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侵袭性操作等与卒中相关性感染相关。出血性脑卒中感染率27% (10/37) , 缺血性脑卒中为30.1% (46/153) , 无显著性差异 (χ2=0.317, P>0.05) 。在61例SAI病例中, 6例 (9.8%) 死亡, 且年龄均>60岁, 见表1。

2.3 卒中相关性感染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以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SAI分为二分变量 (未发生感染=0, 发生感染=1) , 选P<0.05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 结果显示, 合并糖尿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年龄及侵袭性操作与卒中相关性感染发病有关, 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 预后明显差于非感染者, 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患者多为老年人, 由于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 多脏器功能减弱, 淋巴细胞功能低下, 血液中IgG、IgA等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 而自身抗体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补体结合反应抑制, 细胞吞噬功能改变, 这些都直接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正常生理条件下,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免疫系统的调控。脑卒中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诱导的免疫抑制综合征 (CNS injury induced immunodepression syndrome, CIDS) [2], 患者易于同时或相继发生多部位感染。因糖尿病患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血管内皮特异性损伤、血乳酸蓄积、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致机体防御功能减退、白细胞数增高、炎性因子分泌增加, 从而使老年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感染[3]。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SAI的重要措施。本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分别是未用抗生素者的24.094倍 (单因素分析) 和3.198倍 (多因素分析) , 说明预防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与国外报道一致[4]。而应用广谱抗生素是造成机体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产生的重要原因[5]。因此,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证, 尽量避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感染时应按药敏结果用药, 控制病情后及时停药。本组应用侵袭性操作的患者发生SAI的危险性分别是未应用侵袭性操作患者的11.114倍 (单因素分析) 和2.094倍 (多因素分析) , 说明侵袭性操作不仅可由于消毒不严或操作不规范将体外病原带入体内, 更为重要的是, 体内尤其是肠道耐药优势菌可通过这些操作的介导, 易位定植在下呼吸道和泌尿道, 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引起感染。当然, 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和泌尿道的高感染率, 除了侵袭性操作外, 尚与局部的不良环境有关。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卧床少动、球麻痹、肺部瘀血、排尿障碍等合并症, 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 脑卒中并发相关性感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与高龄、合并糖尿病、病情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侵袭性操作等密切相关, 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增加病死率,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其预防与治疗, 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Meisel C, Schwab JM, Prass K, 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induc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J].Nat Rev Neurosci, 2005, 6:775~786.

[3]唐红宇, 杨期东, 张智博, 等.脑卒中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3水平的动态变化[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 35:151~153.

[4]Walter U, Knobli ch R, Stein hag en V, et al.Predictors of pneum onia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aneurological inten sive careunit[J].J Neurol, 2007, 254 (10) :1323~1329.

篇9:脑卒中急性期护理体会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中风的危险因素有:①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②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③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④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⑥吸烟与酗酒。⑦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⑧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⑨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我们在对收治脑卒中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现,在患者病情稳定即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开始尽早进行各项功能康复训练,可减轻患者愈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现将康复体会如下,与大家共享。

患者心理康复指导

脑卒中患者卒中突然发生后处于急性心理应激状态,从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医疗和帮助的病人,所以患者易产生无用、孤独、失落感。我们要多占时间坐下来耐心倾听,或耐心给患者讲解康复病例,使患者了解此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功能锻炼,减少过多的照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恢复到像正常人一样。有条件情况下,把一些康复患者请到床前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看到胜利的曙光。

吞咽功能指导

脑卒中引起延髓外侧综合征和由半球病变所至假性延髓麻痹常导致严重吞咽困难。昏迷患者行鼻饲营养,神志清醒者尽早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及家属进食时动作要慢,每口不要贪多,不可盲目。应从患者健侧口角进食,先进食糊状或团状食物,如豆腐脑、鸡蛋羹等。饮水时不可用吸管防止发生呛咳误吸,可用勺子少量反复多次给水。边喂食边提醒患者“张嘴”、“咽”等。语言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57%~69%伴有语言障碍。首先评估患者失语性质,理解能力,记录患者能表达基本语言、手势、表情。向陪护及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目的方法,鼓励讲话,不耻笑患者,消除其羞怯心理,为患者提供练习机会。首先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群运动训练,如缩唇、卷舌、鼓腮、吹气、叹气、咳嗽等活动;然后再进行发音训练,先练易发或能发的音,如:吃、喝、是、水,由无意义词——有意义词——短语——句子;再进行患者听觉语言刺激训练:听语指图、指物、指字,并接触实物叫出物名。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不断增加或更新内容,切忌复杂化、多样化,使患者一开始就感到困难而失去治疗信心。

大小便护理指导

脑卒中患者由病情所致尿失禁,但应尽可能避免导尿,护理者应细心观察,主动询问,定时给患者便器。但急性期短期留置尿管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增加患者舒适感和减少发生压疮的机会。留置尿管期间每日进行会阴部护理:先用温水清洗后,再用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接尿袋与尿管接头处不可轻易打开,更换接尿袋时,接头处需进行消毒处理。要定时夹闭尿管每2~3小时放尿1次,训练膀胱反射功能。便秘和腹泻是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脱水治疗、摄食减少、肠黏膜水肿等造成并发症。患者有便意时给以开塞露灌肠,连续3天无大便给以导泻药口服。指导家属多给患者进食新鲜蔬菜、水果,注意多饮水。腹泻患者适当给以收敛药物,指导家属在患者每次排便后一定要清洗臀部。并涂以爽身粉保持臀部干燥,肛周红肿者涂以红霉素软膏。患肢功能训练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园地八下一篇:关于做好2013年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