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脑卒中

2024-06-17

急诊重症脑卒中(精选八篇)

急诊重症脑卒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急性卒中病变;②脑卒中发病后72 h内入院;③住EICU时间>24 h;④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s, GCS) <10分。排除标准:①24 h内出院或者死亡;②既往有明确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及发病前有肺部感染。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EICU收入的脑卒中患者172例。其中男112例, 女60例, 年龄18~86岁, 平均 (57.5±11.7) 岁。SAP的诊断标准: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 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38℃;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 和/或湿啰音;④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3]。

1.3 观察指标

①基础状态:年龄、性别、慢性呼吸道疾病史、糖尿病、吸烟史;②卒中相关因素:卒中部位 (大脑半球、小脑或脑干) 、性质 (脑出血、脑梗死) 、入抢救室时GCS评分;③纳入研究的影响因子:入院时胸部X线示心影增大, 肺部疾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全血细胞计数、血糖水平;有无过鼻饲、制酸剂、预防性抗生素、镇静药物、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等治疗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筛选出P<0.05的单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1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82例发生SAP, 发生率47.7%。SAP组患者年龄较高、糖尿病、卒中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的比率较高;脑卒中部位发生在小脑和脑干的比率较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较差、鼻饲治疗、抑酸药物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镇静药物使用及呼吸机应用的比率均较高 (P<0.01) 。见表1。

2.2 EICU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高龄、糖尿病、卒中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卒中后意识状态评分差、鼻饲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镇静药物使用及呼吸机应用是EICU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见表2。

注:SAP:卒中相关性肺炎

注: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SAP:卒中相关性感染

3 讨论

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及常见病, 卒中患者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有颅内血肿扩大、缺血性卒中进展、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 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继发的各种并发症相关, 包括肺部感染、肺栓塞、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4]。SAP可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提高病死率, 是影响卒中转归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研究表明促使卒中后SAP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 卒中后的中枢神经功能缺损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则引起肺损伤, 另外, 卒中后可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变化, 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这些均参与SAP的发生[5,6]。而合并有慢性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 卒中后更易并发肺部感染。

误吸是引起SAP的重要发病机制, 与卒中后吞咽障碍和意识水平受损密切相关。误吸是指口咽或胃内容物被吸入喉或下呼吸道, 可使口腔定植菌吸入而引起细菌性肺炎, 包括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7]。卒中的部位和体积与SAP的发生密切相关, 当卒中累及一个以上的供血区时, 患者的意识水平明显降低, 而后循环卒中除了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 还直接影响患者吞咽及咳嗽反射, 导致误吸发生率的增高。另外, 双侧及多发性脑梗死常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 减少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产生, 从而导致舌咽、迷走神经和颈部副交感神经节感觉神经纤维释放的神经肽P物质减少, 引起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 从而导致肺部感染风险增高。昏迷患者呼吸道保护反射减弱, 卒中早期存在胃轻瘫及排空不良, 由于重症卒中患者需要鼻胃管置入, 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关闭[8], 且卒中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致频繁呕吐, 增高误吸风险。重症卒中患者合并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 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跨越了鼻、咽喉这一重要屏障, 气道自身防御功能受损, 加之吸痰、鼻饲等操作, 使细菌易于侵入而致下呼吸道感染[9,10]。因此,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既往卒中史、卒中后意识状态评分差、镇静药物使用及气管插管是EICU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P物质和缓激肽的降解, 从而增强咳嗽反射, 减少隐性误吸, 预防肺炎发病[11,12]。

年龄作为一项独立预后影响因子而进入较多评分系统, 如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评分)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 等[13]。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SAP的发生率增高, 年龄每增加1岁, SAP发生率增高2%[13]。本研究也发现年龄≥65岁的SAP患者增加 (OR=3.191, P<0.01) 。高龄患者一般有生理性吞咽功能减退, 这增高了误吸的风险。另外, 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减退, 呼吸道机械屏障作用减弱, 黏膜纤毛摆动能力及清除分泌物能力下降, 咳嗽反射灵敏度下降, 增加了老年卒中患者SAP的发生。且老年患者多有肺纤维化和肺间质水肿, 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 由于高龄, 常合并有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 急性卒中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易出现脑心综合征致心衰、肺水肿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使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14]。

糖尿病患者卒中后应激使升糖激素分泌增高, 加之胰岛素抵抗, 血糖水平往往不易控制, 致感染后不易控制, 住院时间延长。本研究提示, 合并糖尿病是SA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 肺弥散功能下降, 导致呼吸道局灶性免疫功能缺陷。血糖过高影响红细胞变形性和携氧能力, 又可进一步加重肺部微循环障碍, 使其易并发肺部感染[15,16]。有研究显示, 血糖过高可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影响抗体的形成, 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不利于细菌的杀灭和清除[17]。而且, 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使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卒中患者常存在吞咽困难需要鼻饲, 鼻饲患者出现误吸的机制包括:①食管上、下括约肌解剖结构完整性受到影响;②胃管的插入阻止了食道下段括约肌的收缩和关闭, 增加了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频率;③舌咽肌内收反射敏感性下降。以上均使鼻饲患者易发生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 导致肺部感染[17]。另外, 卒中后鼻饲管错位误入支气管是喂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以导致SAP。因此, 如果喂养过程中发生误吸或者怀疑喂养管移位, 应注意通过X线检查核实喂养管位置。如患者存在幽门梗阻、胃瘫、食管反流或者误吸, 可采用幽门后置管喂养的方式可以减少肺炎的发生。持续仰卧位会增加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床头抬高30°~45°可以显著降低吸入的发生[17,18]。

由于急性重症卒中患者,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高, 常预防性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及制酸剂, 制酸剂可碱化胃液, 造成胃液酸度下降, 减弱胃液杀菌能力, 使胃内格兰阴性杆菌繁殖能力增强, 通过胃逆蠕动增加口咽部细菌的定植, 从而使细菌反流到口咽而被患者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引起SAP[19]。目前, 卒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动物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因此, 对于急性期卒中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仍然存在着争议[20,21,22,23]。本研究结果提示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增加SAP的发生。有相似研究也提示, 危重病患者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可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 气道细菌定植, 耐药菌株出现, 肺炎发生率上升[24]。最近的汇总分析表明,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确实能降低感染风险, 但对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无显著影响[25,26]。关于脑卒中预防性抗感染的不同研究结果, 可能因抗生素种类选择、患者选择、抗生素剂量和持续使用时间的差别而不同, 因此, 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指出, 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尚未发现获益 (Ⅲ级推荐, B级证据) 。因此, 目前不推荐在急性卒中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但对于怀疑存在肺炎的患者, 应接受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Ⅰ级推荐, A级证据) [27]。对于重症脑卒中, 尤其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 存在躁动, 常需要持续镇静药物应用。镇静药物作用一方面可使患者减轻不适,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但另一方面, 同样可抑制咳嗽反射, 使气道自洁丧失能力, 大量炎性分泌物坠积, 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增加SAP的发生率[28,29]。

重症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篇2

24 h[9]、48 h[10]、72 h[11,12]、96 h[5]

进行手术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前者并无更好疗效。在STICH试验中,从发病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0 h,有16%的患者在12 h内接受了治疗,亚组分析提示发病后12~72 h内行微创手术治疗皮层下脑出血疗效较好,可降低病死率。值得一提的是,Sutherland等的研究提示术前及围术期给予重组Ⅶ因子可降低与超早期外科手术相关的再出血率,减少残余血肿体积,可能成为有前景的辅助

治疗[13]。

手术方式

如果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的适应证存在争议,那么清除血肿的方法选择更无明确指南。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较大,术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且预后不佳,目前提倡的手术方式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CT引导下的定向血肿碎吸及血凝块溶解疗法等。Cho等比较了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非昏迷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意识水平及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神经内镜下血肿抽吸术具有血肿清除率高、病死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神经功能预后好的特点[14]。国内一项包含了2 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研究评价了传统开颅、CT引导血肿吸引和微骨窗入路三种手术方

法的疗效,结论:在病死率、致残率及预后的改善方面,微骨窗入路及CT引导吸引组优于传统开颅组[15]。此外,已有研究证实将立体定向血肿碎吸与溶栓药物血肿腔内注射相结合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血肿体积[12,16]。MISTIE试验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立体定向碎吸血肿与rt-PA血肿腔内注射治疗相结合,旨在检验与内科治疗相比,该操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初期结果证实,微创手术结合rt-PA治疗的血肿吸收率高于传统内科治疗,同时发现血肿吸收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管位置及出血部位[17]。

依据指南:2010版AHA/ASA自发性颅内出血诊治指南指出:对于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还不确定(Ⅱb级推荐,C级证据);脑叶出血>30 ml,距离皮层表面<1 cm,可考虑采用标准的经颅血肿清除术清除幕上血肿(Ⅱb级推荐,B级证据);立体定向或内镜吸引(联合或不联合应用溶栓药物)等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仍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Ⅱb级推荐,B级证据);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超早期手术清除幕上血肿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过早手术治疗因为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可能有害(Ⅲ级推荐,B级证据)[18]。

Murthy报道了12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且实施了血肿清除和偏侧颅骨切除减压治疗的患者,平均17个月的随访期内,11例存活者中的6例神经功能预后良好(mRS≤3分)[19]。在另一项原发幕上出血行血凝块清除的小型研究中,对预计会发生脑水肿的15例患者,在血凝块清除后施行偏侧颅骨切除术,外科减压与血肿清除相结合治疗病情严重的亚组患者结果可喜[20]。而Ma等回顾性研究则显示,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与单独行血肿清除术相比,血肿清除术联合颅骨切除减压术治疗将提高30天时的病死率[21]。Ramnarayan等非对照回顾性研究包含了23例行偏侧颅骨切除术但未行血肿清除的患者,在第3个月,13例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佳(3例死亡)。本研究所纳入患者的入院情况相对较好,包含了体积小的脑出血患者,且16例患者的入院GCS超过9分[22]。目前,幕上脑出血后行外科减压治疗的试验证据有限,其手术指征及有效性尚待明确。

急诊重症脑卒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6月至2015年10月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81例纳入研究, 依据时间顺序分组, 2013年8月前入院患者为对照组 (41例) , 2013年9月后入院为观察组 (40例) 。对照组男24例, 女17例;年龄53~76岁, 平均 (64.83±5.92) 岁;病程1~8 h, 平均 (5.65±1.82) h;脑梗死16例, 脑出血25例。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52~77岁, 平均 (65.37±5.82) 岁;病程1~7 h, 平均 (5.49±1.62) h;脑梗死15例, 脑出血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 均经磁共振及头颅CT确诊。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 并知情同意患者; (2) 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便纳入患者; (2) 精神病不配合患者; (3) 未遵医嘱退出研究患者; (4) 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加强急救护理管理。 (1) 护理人员要求。本研究入组的护理人员均要求经验丰富, 整体素质较高, 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使命感, 还应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 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2) 准备抢救物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对抢救车物品进行配备, 准备好呼吸机、药品、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气囊、除颤仪、气管切开包、各型号气管导管、吸引器等设备。 (3) 一般管理。抬高患者床头15°~30°, 侧卧位, 避免头部活动以减少脑出血或水肿风险。临床护理中应将避免继发脑损害, 最大程度促进患者恢复作为临床目标, 对于轻度意识障碍者每隔30 min观察1次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等。对中重度意识障碍者观察周期应不长于15 min。 (4) 转运期间呼吸道管理。研究表明, 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出现明显改变患者高达53.0%, 不利于疾病康复, 为了避免窒息等呼吸道意外的出现,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发展做出正确预测, 对呼吸平稳的患者可常规准备给氧设备, 确保氧气充足。呕吐频繁患者应行气道开放, 对正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应带上便携式呼吸器。 (5) 心理护理。本病发病突然, 患者常存在恐惧焦虑情绪, 应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 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告知其有关他人成功救治的事例以树立信心。同时, 应准确完整、及时地记录好抢救过程, 同时在特殊检查、治疗前执行告知义务。 (6) 健康宣教。从细节着手进行护理, 嘱患者饮食清淡, 禁忌烟酒及辛辣刺激,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 应告知其规范用药的必要性, 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体检, 加强锻炼。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 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 比较两组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均用双侧检验, 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死亡, 病死率为0.0%, 对照组死亡4例, 病死率9.8%, 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16.59±2.38) d, 对照组 (21.73±2.58) d,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护理模式由于效率低下且仅局限于疾病层面的护理, 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多项研究表明, 科学的急救护理程序可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对于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而言意义重大[1]。通过改革护理方案以辅助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

急救物品的准备是护理急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可使护理人员应对急救患者时做到有条不紊。为了提高护理效果, 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我们在选择护理人员时优先选择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技术熟练人员, 可很好地辅助医师完成急救工作。护理过程中, 考虑到患者疾病的特殊性, 我们主张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护理过程中我们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监测方案, 必要时15 min测量1次,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本研究中患者以脑出血多见, 而血压持续升高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作为急性应激反应, 脑卒中患者可伴有应激性溃疡出血, 可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大便呈现柏油样等表现, 此时应密切关注患者[2]。研究表明, 保证患者从就诊至入院过程零缺氧是急诊呼吸道管理的目的, 可避免低氧血症进行性发展, 有利于下一步治疗的正常进行。护理人员还对患者病情进行预测, 对于呕吐频繁患者为避免气道意外发生应行气道开放, 对于需要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应带上便携式呼吸器以免呼吸道意外的发生。关注心理护理是现代化护理模式的重要转变, 与传统护理模式而言更人性化。多项研究表明, 脑卒中后不少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增大护患沟通难度, 降低其治疗依从性。而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为了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从饮食、药物等方面入手, 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病制定护理方案, 血脂升高者应告知饮食低脂优质蛋白的重要性, 高血压患者低盐饮食, 糖尿病患者以低糖饮食为主。同时, 应强调规律用药控制血糖、血压的重要性以降低急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健康宣教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对疾病的病因、常规治疗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急性脑卒中发病时的必要措施等进行宣讲, 使患者对本病有较客观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恐慌情绪的缓解。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死率更低且住院时间更少, 与李金梅[3]研究相似, 均证实了应用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对此类患者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护理效果显著, 可作为常规护理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10月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81例, 其中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入院的41例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入院的40例为观察组, 采用加强急救护理管理, 比较两组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死率 (0.0%) 低于对照组 (9.8%) , 且住院时间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可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 优于常规护理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加强急救护理管理,急诊重症脑卒中,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显仙, 王艳娜.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 11, 6 (14) :47-48.

[2]杨清桂.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11) :118.

急诊重症脑卒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为作对照组。观察组男33例, 女17例, 年龄48岁~72岁, 平均年龄 (60.6±3.1) 岁, 其中脑梗死38例, 脑出血12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45岁~70岁, 平均年龄 (61.4±3.2) 岁, 其中脑梗死36例, 脑出血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取标准

所有患者均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下列其中一条要求: (1) 患者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且为首次发病, 均在发病2 d内入院治疗,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17分; (2) 患者需要呼吸支持或出现低氧血症 (血氧饱和度<95%) ; (3) 患者需进行有创治疗, 包括气管切开、脑室引流、颅内血肿碎吸等。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至少持续2 d以上, 如有必要时间可延长, 2 d后患者若病情已稳定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生理指标检查无异常, 可停止监测。 (2) 每1 d~2 d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1次检验, 同时纠正异常的生理参数, 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3) 对患者的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患者入院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头、颈、四肢及躯干的被动运动;及时更换体位, 选择早期翻身、体位吸痰与排痰、坐起叩背等;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时, 可将上身及头部抬高20°~30°;对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物理因子疗法积极控制感染情况。 (5) 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进行健康宣教, 包括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 告知其治疗的目的, 并将患者的全面病情告知, 与家属取得良好的沟通, 让其协助对患者的治疗。 (6) 患者转出重症监护病房后, 在卒中单元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 包括心理康复、语言康复、健康教育及肢体康复等。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脑卒中常规治疗与护理。

1.4 观察指标

(1) 每日进行GCS评分, 直到评分>15分或出院为止; (2) 每周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评分; (3) 采用牛津残障量表 (OHS) 对患者出院时的病残程度进行评定; (4) 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GCS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OHS评分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

见表3。

3 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1个月内进行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3]。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全面涵盖了早期康复、并发症的预防、疾病复发的防治, 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检测,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 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入院开始即对其进行康复计划的制订, 并尽早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能有效重组患者的大脑功能, 并促进患者运动的正常输出, 挖掘机体的潜能[4], 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

卒中重症监护能有效提升诊断与治疗的速度, 对诊疗策略的合理实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患者在急性发病期溶栓治疗、高容量-高灌注治疗、脑室引流及减压术等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患者后期进行康复治疗提供保障。卒中单元中的卒中重症监护病房能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诊治条件, 给予持续的重症监护, 能有效发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利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时的修订。经临床观察发现, 患者转出卒中重症监护病房时, 大脑的觉醒状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善, 同时昏迷状态也得到一定改善, 肢体的各项功能也有所提升, 并未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肢体水肿或是下肢静脉血栓等现象[5]。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支持。

本组结果表明,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同时还能防止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 且效果优于常规脑卒中治疗与护理,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也显著降低, 证明卒中单元重症监护疗效确切。综上所述, 通过卒中单元重症监护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同时可以稳定病情, 降低神经损伤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雪清, 温德树, 卢叶玲, 等.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4) :319-320.

[2]黄维国.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6) :2303.

[3]黄东锋, 毛玉紝, 许光青, 等.ICU脑卒中康复干预的针对措施和短期结局[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2) :78-80.

[4]刘孔江.脑卒中重症监护患者应用针刺早期干预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23) :186-187.

212例脑卒中急诊救治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共进行脑卒中急救212例,均院前初步诊断为急性脑卒中、后经院内CT或MRI证实,其中男性128例,女性84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2.5岁,缺血性脑卒中164例,出血性脑卒中48例。从发病到院前急救的时间(120±39)min,到达现场到转送入院时间(30±9)min;现场GCS评分(8.5±4.1)分。

2 急诊救治措施

2.1 一般性急救措施

本组212例患者均给予头高20~30°卧位或复苏体位,每一位患者均给予适当方式吸氧,虽有些轻度卒中患者脑组织缺氧不明显,但因紧张、情绪波动,其全身耗氧量增加,院前短时间的给氧是有益无害的。以生理盐水开放静脉通道并适当控制输液速度,避免使用葡萄糖液,因其低张性会加重脑水肿,同时还有避免卒中并发高渗性昏迷患者病情加重的作用[2]。

2.2 气道控制

对于GCS评分低于8分者,认为患者无气道自控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舌体后坠或呼吸抑制,必须给予确定的通气方式(如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本组予气道控制患者206例,其中给予口咽通气管168例,给予气管插管者38例。

2.3 控制体温

患者头部的局部降温是非常必要的,选择两侧颈动脉处持续冰敷,可以止血,缩小血肿和降低脑基础代谢率,保护脑细胞,减少死亡率[3]。本组212例患者均行体温控制。

2.4 镇静治疗

脑卒中患者躁动不安可增加机体耗氧量、加重病情,同时不利于气道的控制,而反复发作的癫痫可使预后恶化,院前均应积极有效控制。本组114例患者均予安定静脉推注,镇静效果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2.5 血压控制

脑卒中后部分患者血压升高并非高血压急症,当疼痛、躁动、呕吐及颅内压增高得到控制后,血压自然会下降。有时抗高血压治疗可能是有害的,可降低灌注压,导致脑缺血加重。本组212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符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药物降压的标准,而给予降血压药物治疗。

2.6 控制血糖水平

本组中有60%脑卒中患者血糖升高。这是由于脑出血后应激反应损害了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及功能,应激性地使体内高血糖素大量释放所致,而脑组织无糖原储备,只能依靠脑血流提供养分,一旦血流中断,只能靠无氧酵解产生能量。卒中后血糖的浓度对生存率有明显的影响,以卒中后第1个月的生存率受血糖的影响最甚,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因此,脑出血后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十分重要,可适量应用胰岛素,胰岛素不但可以降低血糖,而且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细胞内乳酸中毒,对神经细胞有营养作。

2.7 加强安全转运

经上述急救处理改善呼吸循环障碍后,将病人向医院转运,护士密切监测病人病情变化的同时,保持输液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的通畅,妥善放置。特别要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在救护车上,病人头向车辆行驶方向,上下车时、上下坡时病人头部应在高处一端。搬动病人动作应轻巧,必要时予双手固定头部,减少振动。并与科室取得联系,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做好院内急救准备。

3 结果

212例脑卒中患者中,205例安全达到医院,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入院前1~2min,GCS评分(8.3±3.8)分,与现场GCS(8.5±4.1)分无明显差别。

4 讨论

脑卒中是既急又重的脑血管疾病,据我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的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85/10~2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病者,每年死亡约150万人。目前我国存活的脑卒中病人约700万,其中2/3是永久残废者。脑卒中不但成为我国继癌症后对人们生命的第二大杀手,而且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三高”特点,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因此,脑卒中早期并发症积极治疗,可大大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脑卒中的急救而言,急救医师应尽量屏弃“重院内救治、轻现场处理”“重视专科治疗、而对现场及转送仓促敷衍”的不良习惯,在尽可能缩短院前时间的前提下,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为院内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急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急诊收治的212例脑卒中患者的救治体会。结果212例脑卒中患者中,205例安全达到医院,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入院前1~2min,GCS评分(8.3±3.8)分,与现场GCS(8.5±4.1)分无明显差别。结论加强脑卒中急诊救治,可大大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急救,体会

参考文献

[1]张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救治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2007,2(19):82~83.

[2]杜正文,王学飞.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189例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6):794~795.

急诊重症脑卒中 篇6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急诊,护理流程

近年来, 急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病是一种急性的神经系统疾病, 发作快、变化快, 难以控制病情, 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2]。对该类患者进行救治, 必须争分夺秒。医院门诊是对危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第一线, 门诊的应急机制可以对疾病救治产生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建立科学快捷的护理流程, 对于尽最大努力争取抢救时间, 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医院积极针对该类患者设置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并付诸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2年6月-2013年6月, 研究对象为此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共计57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确定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过CT或MIR检查确诊。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290例, 男188例、女102例, 年龄45~85岁, 平均 (61.8±13.2) 岁;有脑梗死患者193例, 脑出血患者97例;发病后至送医院急诊时间均为5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3~13分, 平均 (7.6±2.3) 分。本组均应用快捷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对照组280例, 男188例、女92例, 年龄44~84岁, 平均 (60.9±12.8) 岁;有脑梗死患者188例, 脑出血患者92例;发病后至送医院急诊时间均为5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4~13分, 平均 (6.8±2.2) 分。本组均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抢救方法

本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接诊后挂号, 然后分诊并进行病情评估, 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意识状态、呼吸道情况、意识情况、颅内压力情况以及语言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急救, 保持气道畅通开放, 常规方式吸痰供氧, 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按照医生要求用药等。对患者护送检查观察, 办理好入院手续后住院观察等。

1.2.2 研究组抢救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快捷护理流程贯穿始终, 自收到120急救信息开始至急症救治结束。应用快捷护理流程尽量缩短诊断过程、节省诊断时间、决定救治方案。在急诊前, 提前做好准备, 包括推车、监护器械、抢救药品以及器械等, 并立即联系相关科室人员做好准备。患者到达后, 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按照既定的规范流程进行操作, 在1 h内完成疾病评估、病情诊断、急诊救治以及治疗决定[3,4]。具体情况为以下几方面: (1) 在15 min内, 快速完成病情评估以及急救措施。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意识状态、呼吸道情况、意识情况、颅内压力情况以及语言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急救, 保持气道畅通开放, 常规方式吸痰供氧, 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按照医生要求用药等。在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的同时, 护士完成血样采集并送检。医护人员带好相关的检测和检查、抢救药箱, 随同护送患者检查, 以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抢救。 (2) 在20 min内, 完成相关医疗技术检查, 具体包括CT或者MIR检查、心电图以及血液化验等, 同时马上联系专科医师进行现场会诊, 条件不具备时则进行网络或者电话会诊, 根据具体的检查结论进行诊断。形成治疗方案并征询家属意见, 最后决定方案。 (3) 对于具有溶栓条件的或者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在30 min内完成护理准备。主要包括备皮、准备尿管和胃管、术前用药、皮试等, 通知相关医生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 加强对患者的监护。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比较

研究组接诊到确诊平均时间及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平均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min

2.2 两组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致残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近年以来, 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 大约为万分之十五, 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大约为万分之十二, 是我国比较严重的致死性疾病[5,6,7]。该病的幸存者中, 超过70%的患者均有后遗症,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 该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对该类患者进行救治, 理想状态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进行早期诊断, 尽最大努力缩短早期干预时间, 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针对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后6 h内, 早期的溶栓治疗则在发病3~6 h为最佳时间, 血肿清除则在5~7 h最佳。在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5 h内送到医院, 并在1 h内完成了治疗前的一系列检查准备工作送往治疗。和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接诊到确诊平均时间为 (18.00±1.83) min, 少于对照组的 (28.98±4.64) min;研究组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平均时间为 (26.54±7.36) min, 少于对照组的 (47.78±6.31) min,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致残率为16.21%, 低于对照组的22.86%;研究组死亡率为5.17%, 低于对照组的9.64%,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证明尽可能节省时间可为患者救治提供了重要前提。

急症科是对患者进行院前急诊的重要关键, 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坚实基础。在急诊科, 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急诊救治、确诊以及决定治疗方案, 同时还要做好护送工作。要确保工作高效有序, 必须建立快捷护理流程。快捷护理流程具体包括接诊前准备、接诊、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术前护理等, 要设置好相应的预定时间, 规范执行急救护理工作, 确保工作高效率、不重复、零遗漏, 进最大可能缩短救治时间, 从而实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目的[8,9]。

一般情况下, 主要有两个方面对急诊时间造成影响。一方面是信息传递不畅, 没有主动接受信息或者未建立有效联系沟通渠道, 导致工作被动接受, 造成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是急救流程的设置上, 没有完全做到方便快捷, 对工作造成阻碍。所以, 建立有效快捷的护理流程, 是缩短治疗之间的关键, 通过设置贯穿全程的标准化程序, 可以确保时间运用上的标准化, 同时也确保科室救治的协同性。所建立的生命绿色通道, 不能在遵循常规程序, 要先抢救后挂号、先治疗后交费、先用药后补记, 一切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中心。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急救赢得时间, 提升治疗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 应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 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并降低致残率, 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活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效果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9 (5) :1772-1773.

[2]陈亚平, 唐军, 韩娟, 等.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34 (15) :6741-6744.

[3]陈竹芳, 毛青.快捷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20 (16) :106-108.

[4]崔钰春, 黄燕梅, 吴秀华.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10 (5) :1292-1293.

[5]刘晓慧, 柴晓敏, 徐小维, 等.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6 (4) :18-19.

[6]林海.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9) :109-111.

[7]陈哲.急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2.

[8]何红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不良结局及护理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大学, 2013.

急诊重症脑卒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3例, 女31例, 最小年龄43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59.8岁, 其中40例患者合并脑出血, 31例患者合并脑梗死, 13例患者合并多发性脑梗死;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于入院后立即建立人工气道, 其主要包含气管、气管插管切开等, 同时与患者的呼吸情况为依据决定是否给予患者呼吸支持。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则未立即建立人工气道, 而是在患者出现血气指标下降或呼吸衰竭现象时开放人工气道。对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死亡率、误吸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进行对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计数数据展开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死亡率、误吸率对比

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 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误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 (25.82±6.26) h, 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 (35.44±9.87) h,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31.85±12.99) d,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45.17±9.64) d,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其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 从而使得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1]。其主要包含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两种, 其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从而造成机体缺氧, 尤其是脑卒中缺氧, 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重症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和患者呼吸中枢受损及意识障碍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给予重症脑卒中患者针对性颅脑损伤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正常呼吸功能纠正的重视, 从而在缓解患者颅脑损伤症状的基础上有效的改善患者呼吸中枢抑制症状。然而常规的脑卒中处理虽能有效的达到减轻患者的颅脑损伤及脑水肿症状及防止脑疝发生的目的, 但其在纠正患者由于意识障碍而造成的咳痰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方面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3]。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从而有效的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纠正。人工气道是确保患者呼吸功能正常运行的通道, 同时也是患者肺气泡及空气间的有效连接, 然而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人工气道开放的最佳时机。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人工气道建立的最佳时机应为应患者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症状后。然而此时患者的机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损害脑细胞死亡, 从而错失最佳抢救时机。因此, 临床上通常在患者入院后便开放人工气道, 同时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是否需要给予患者呼吸支持。然而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过早开放人工气道往往会使得患者院内感染率及肺部感染率增加, 从而导致治疗困难增加。然而重症脑卒中急性期抢救生命的关键不仅仅是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颅脑损伤治疗, 同时通畅及呼吸支持同样也会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表明, 早期人工气道建立不仅能有效的维系患者正常呼吸功能, 确保气道通畅, 同时还能有效的防止误吸现象发生, 此外, 还有助于患者胃肠减压,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促进患者恢复。

该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误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这就说明给予重症脑卒中早期开放人工气道治疗可有效的减少误吸现象,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有助于患者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早期开放人工气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重症脑卒中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脑卒中处理,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人工气道, 对照组在患者出现血气指标下降或呼吸衰竭现象时开放人工气道。对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死亡率、误吸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误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重症脑卒中早期开放人工气道治疗可有效的减少误吸现象,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有助于患者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重症脑卒中,人工气道,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为民.重症脑卒中早期开放人工气道的临床价值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8 (16) :143-144.

[2]周秀鸾.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神经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9 (29) :112-113.

急诊重症脑卒中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 年龄36~74岁, 睡眠障碍者98例 (81.67%) 。其中:失眠52例 (43.3%) , 表现为入睡困难, 睡眠时间过少, 24h总睡眠时间不足5h;睡眠间断14例 (11.67%) , 表现为熟睡困难且易醒, 每夜醒来4次以上, 但睡眠时间无减少;睡眠颠倒26例 (21.67%) , 表现为睡眠规律改变, 白天睡眠过多, 晚间睡眠少;睡眠过度6例 (5%) , 表现为睡眠时间超过12h, 睡眠较深, 唤醒困难。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同时, 对于确定为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睡眠障碍的患者 (全天嗜睡者除外) , 睡前服用阿普唑仑片4~8mg, 无效者肌肉注射地西泮针5~10mg, 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2周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夜间睡眠>6h, 白天睡眠<2h;好转:夜间睡眠4~6h, 白天睡眠<6h;无效:夜间睡眠<4h, 白天睡眠>8h[3]。

2 结果

患者治疗2周后睡眠状况, 见表1。

3 讨论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问题, 睡眠减少, 可造成部分免疫球蛋白、补体和T细胞亚群有下降的趋势[4], 故而影响疾病康复。美国护理专家Henderson指出, 满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 采用综合方法,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1 做好入院宣教

入院前向患者介绍脑卒中重症监护室环境, 简单介绍可能使用的仪器, 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和可能引起睡眠困难的因素;并告诉患者24h均有护士在病人身边守护, 任何细微的病情变化护士都会及时发现并处理。

3.2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要保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 每天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床铺要清洁、干燥、平整, 枕头高度要适中, 让患者感到舒适;病房保持安静, 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 医护人员要做到“四轻”;定期检修医疗仪器, 尤其是报警装置;夜间关大灯, 开壁灯, 避免灯光刺激;要固定好各种导管, 整理好医疗仪器上的各种导线。对患者周围

3.3 确保患者舒适度

应帮助患者在入睡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要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防止肢体受压或下垂;对头痛患者要指导其缓慢深呼吸, 或通过听轻音乐、有节律的按摩等方法来转移其注意力;指导患者临睡前喝杯热牛奶, 用温水泡脚。

3.4 合理应用药物

将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告知主管医生, 以便医生正确地选择镇静催眠药物;正确应用镇静催眠药物, 即最小剂量、间断、短期用药、规律停药;对伴有抑郁的患者除给予心理支持外, 还可配合应用抗抑郁药物, 以改善入睡困难, 增强睡眠稳定性。

3.5 心理护理

给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介绍一些成功病例,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从而改善睡眠情况;要纠正患者在睡眠认识上的偏差, 指导患者养成有利于睡眠的良好习惯。

摘要:目的 分析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 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 改善睡眠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结果 采用综合方法,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结论 应积极治疗脑卒中, 并选择适当药物, 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助治疗, 是治疗清醒脑卒中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的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重症监护,睡眠

参考文献

[1]周际.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 2005, 2 (4) :173.

[2]游国雄.脑血管病与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5:426.

[3]赵爱云, 杨勇.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7) :2703-2704.

上一篇:英语写作教学心得下一篇:物流企业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