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重症患者

2024-06-20

老年重症患者(精选十篇)

老年重症患者 篇1

关键词:重症肺炎,老年,护理干预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的下降, 雾霾发生率的升高, 老年重症肺炎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病死率也相对较高[1]。对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 能否获得及时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2015年我院呼吸内科病房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102例, 探究护理干预的效果, 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调查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经符合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51例。据统计, 患者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 (71.3±3.6) 岁。对照组:男26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70.9±4.3) 岁。观察组:男25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71.7±1.5) 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51例患者给与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医院规章制度的指导下,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对待患者耐心负责, 有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医师汇报。观察组51例患者,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不仅仅是在对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措施, 应该给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情况, 以及患者自身疾病的具体情况, 为患者提供针对重症肺炎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疾病的治疗[2]。②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情绪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往往能够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心情, 进而影响病情的恢复, 以及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态度要友好, 对待患者热情, 并积极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 逐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与不安[3]。③日常生活指导:老年重症肺炎的治疗时间上往往比较漫长, 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为患者进行合理的日常生活指导[4]。④合理的运动计划: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需要合适的运动计划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 适当合理的运动, 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有效率[5]。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胸部X线无异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查体肺部无啰音或有少量啰音, 胸部X线基本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查体肺部有啰音, 辅助检查部分异常, 胸部X线未完全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胸部X线异常。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健康知识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 满意度= (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选SPSS17.0。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重症肺炎属临床重症范畴, 临床病死率高.本次研究选择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指导、合理运动计划相结合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策, 效果显著。心理护理干预对策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患者有切身被关怀的感受, 从而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与运动计划对患者病康复作用很大, 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促进疾病恢复。结果显示, 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秋妍, 曾映雪, 陈丽珍.心理干预结合音乐治疗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5) :129-130.

[2]平雪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3) :89.

[3]杜晓红, 邹丰彦, 袁萍.利多卡因联合心理支持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1) :92-93.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 篇2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体会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总结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的要点。策略:回顾性分析9月~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资料,总结这类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52例患者经过科学的管道护理后治疗进展顺利,未出现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结论: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护理关键是保持人工气道畅通和制约感染,做好护理工作有利于患者康复。

 

老年重症患者 篇3

【关键词】老年重症患者;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57-01

压疮主要是指局部皮肤组织因长期受压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并因持续的缺氧、缺血和营养不良等,致使软组织的溃烂或坏死[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重症患者数量随之增加,各种因素导致的压疮患者也在不断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本文主要分析老年重症患者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对策,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64例,随机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66±1.64)岁;给予其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为60~78岁,平均年齡(65±1.59)岁;研究组开展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P>0.05),可以对比研究。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判断患者是否为褥疮高发者,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拟定相关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方案。

(2)定期按摩受压的部位:护理人员应于每日早、晚用温水对受压部位进行擦浴,并对其进行按摩;若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呈现红色,可用手掌呈环形状按摩。同时定期更换体位,避免发红部位再次受压。

(3)营养干预:护理人员应首先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并给予其高维生素、高蛋白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嘱患者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对于无法自理的患者,需按时、按量喂食喂水,提升机体抵抗力。

(4)做好心理疏导: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升患者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能够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1.3评定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压疮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并采用本院自拟问卷调查表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包括:服务的态度、操作的技巧、病房环境等;实行百分制:>85分为比较满意;60分~84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比较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式(±s),计数资料检验用χ2,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平均住院天数对照

护理后,研究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7.25±3.69)日;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39.76±2.24)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后压疮情况对照

护理后,研究组无一例压疮,对照组有5例(14.71%)压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照

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9.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压疮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压疮的发生率越高。老年重症患者因长期卧床,加之,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皮肤变薄以及血液循环较差等,大大增加了压疮的几率[2]。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主要是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根据评估的结果,给予患者预防性的压疮护理干预,加强患者机体营养,提升患者自我护理意识,进而减少或避免压疮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其护理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压疮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与董立华[3]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由此表明,给予老年重症患者预防性压疮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炜,周进.预防性压疮护理在老龄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2):75-76.

[2]王淑英,付高洁,苗仲艳.预防老年患者压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2,12(1):101-102.

老年重症患者 篇4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中相对较为严重的问题, 其对老年人疾病的恢复和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而且大大增加了引发新疾病的概率。因此深入了解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 避免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2011年6月—2012年7月我院诊治的100例呼吸重症患者, 探讨呼吸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100例呼吸重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67岁~83岁, 平均年龄 (72±2.3) 岁;观察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71岁~86岁, 平均年龄 (75±2.1)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呼吸道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进行有效咳嗽、排痰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提醒患者多饮水, 保持呼吸道湿润, 用餐后及时进行漱口, 以避免病原菌残留在口腔内, 并对患者进行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根据2组患者的肺部症状和体征, 胸部X线检查和痰液培养测试结果, 对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预后等进行比较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4例, 占8.0%,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0例;对照组痰液培养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造成感染1例, 占25.0%, 革兰阴性菌造成感染3例, 占75.0%。2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9, P<0.05) 。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通过本文临床观察, 适当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会大大降低医院感染的概率,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仅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也减少了医疗纠纷, 对双方都有很大的益处。但仅仅通过护理干预不能完全解决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问题的根源, 我们要明确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因素, 并制订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3.1 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

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2]:首先, 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素质降低, 其肺部结构和肺的生理功能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 从而使肺中残气量增加。其次, 老年人的肺活量和最大呼吸量出现了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黏液纤毛运动也相应地变慢, 使得有效咳嗽反射降低, 甚至消失。第三, 由于呼吸道的免疫、抗感染能力下降, 使得老年呼吸重症患者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第四, 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 这也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3.2 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

3.2.1 内源性感染因素

呼吸内科的老年重症患者, 因长期受肺部疾病的困扰, 使机体的功能下降, 代偿机制受损;加之年龄增大, 自身免疫力的下降, 导致患者易受病原菌的侵袭而引发医院感染。

3.2.2 外源性感染因素

医院空气中携带的病原菌较环境中的病原菌多, 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3]。除此之外, 医疗器械的应用, 也会容易引起医院感染, 比如呼吸机、气管插管、胃镜等, 这种侵入性操作如果不注意无菌操作, 极容易将自体细菌带入其他部位, 并以下呼吸道最常见。

3.2.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老年呼吸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消极的心理, 会使原本脆弱的机体承受更大的负担, 影响免疫系统的修复功能, 以至于当有病原菌侵入时, 机体无法及时清除而造成感染。

3.3 护理措施

3.3.1 加强病房管理

在患者住院期间, 保持病房通风, 并进行定期消毒, 同时向患者介绍正确的保健方式以适当地缓解病情。其次要严格控制进入呼吸重症监护室的人员, 严格控制家属陪护及探视的时间, 探视时家属或陪护应穿隔离衣、戴口罩, 以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较好的无菌环境。

3.3.2 护理措施

面对老年呼吸重症患者, 我们认为要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 作为医护人员在对年龄较大的呼吸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要更加地严格、谨慎, 及时发现并排除有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隐患。在对年龄较高的危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避免各种侵袭性操作[4], 如果侵袭性操作必须进行, 则在操作前必须实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处理, 力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以避免出现医院感染。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加强基础护理, 提醒患者多饮水, 以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

参考文献

[1]杜艳春.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20 (14) :184.

[2]周泽云.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重庆医学, 2010, 39 (9) :1168-1169.

[3]姜蓬.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26 (10) :8-9.

老年重症胆管炎42例临床分析 篇5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年龄60~82岁。有胆道手术病史10例,病史2周~10年。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病史,大多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典型胆绞痛35例,局限性腹膜炎20例,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24例,38例黄疸,体温>39℃ 19例、<36℃ 5例,24例合并中毒性休克,神志改变8例。

合并病: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病居首位,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16例,心律失常20例。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12例。糖尿病4例,肾功能不全2例。

治疗方法:本组急诊手术治疗28例,择期手术治疗5例,其中25例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3例。保守治疗9例。

结 果

手术组死亡4例(9.5%),保守组死亡5例(55.5%)。死亡原因:中毒性休克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呼吸衰竭1例。

讨 论

老年ACST的临床特点:①老年ACST易延误诊治。老年人神经传导功能减退,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迟钝、应激能力差,加之老年人腹壁肥厚或腹肌薄弱,虽然胆道感染已很严重,但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不剧烈或不显著。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体征与实际病理变化不一致。本组可见胆道感染已很严重但无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有时已有中毒性休克仍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②老年ACST易發生中毒性休克。常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很容易发生中毒性休克。这与老年人各重要脏器生理功能及代偿功能、免疫功能下降有关。且中毒性休克后不易纠正,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③老年ACST的并存病多。以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为多。在严重的胆道感染及梗阻性黄疸的影响下,会使上述并存病加重,病情更为复杂化。直接影响着手术的安全性及患者预后。并存病多是死亡率高的主要因素。④老年ACST的术后并发症多。其中以肺部感染常见,其次有心律失常、肠麻痹、切口感染及裂开、膈下感染、一过性胆漏等。这与老年人各重要脏器生理功能及代偿功能、免疫功能下降、营养障碍、组织愈合能力差等因素有关。

强调早期手术与综合治疗并重: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突出问题是胆道感染、胆道内高压[1]。老年人并存病多、抗病能力差,只有不失时机地解除胆道梗阻、引流脓性胆汁,阻断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返流吸收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在重要脏器功能不可逆转性损害和严重并发症之前,逆转病情的恶性发展。本组资料显示手术组死亡率与保守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1),故应强调早期手术。②综合治疗应始终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过分的强调早期手术,若未能在手术前给予有效的补液、抗感染、抗休克等条件下手术,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只有在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的同时,尽可能适当处理并存病,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尽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在严密的监护下,全麻插管充分给养,手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以快速、有效、简便为原则。手术原则:胆总管减压、解决梗阻、T型管引流为首选。若情况许可可同时切除胆囊。单纯性胆囊造瘘应尽量避免。对胆囊吻合应慎用。特殊情况一般不同时实施胆囊切除和其他胆吻合术[2]。手术引流后并非救治成功,手术的麻醉打击,细菌及内毒素的继续损害,以及合并病的加重,都有可能使病情加重进一步恶化。此时更应加强综合治疗措施,更应全面考虑,做好相应处理,加强对各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84.

老年重症患者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 河南省杞县柿园乡卫生院病房诊治支气管哮喘患者86例, 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30例 (34.89%) ,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2003年诊断标准。30例中男15例 (50.00%) , 女15例 (50.00%) , 年龄60~80岁, 平均70.5岁, 均有明确的哮喘史。30例中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15例, 肺气肿20, 糖尿病10例, 胃肠疾病1例, 电解质紊乱10例, 其他疾病3例。发作诱因中上呼吸道感染20例, 过敏诱发4例, 激素依赖者因停药2例, 4例原因不明。30例患者均有呼吸困难、喘息、胸闷、气紧、面部或全身发绀、大汗淋漓, 部分患者呈张口或端坐呼吸, 部分患者极度烦躁, 同时伴有咳嗽、咯脓痰或白色黏液痰。

1.2 相关检查

双肺满布哮鸣音。血气分析:在吸氧条件下, 全部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pH 7.20~7.47 (平均7.30) , PaO2 46~80mmHg (平均60mm Hg, 1mmHg=0.133kPa) , PaCO2 28~76mmHg (平均48mmHg)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20例, 房性早博5例, 偶发室性早博3例, 肺性P波15例。2例患者到干部病房时有意识障碍, 神志恍惚, 呼吸急促, 双肺呈沉默肺, 未闻及干湿音, 但患者明显发绀。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显示有25例患者为肺气肿, 5例患者为气胸,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两肺部感染病灶。30例中, 15例血生化存在低钾、低钠、低氯。

1.3 治疗

1.3.1 一般治疗措施

包括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去除诱因、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

1.3.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全部病例均使用了激素静脉滴注, 其中应用氢化可的松20例, 首次200mg, 6h后可重复应用, 每日总量400~800mg。应用氟美松治疗9例, 首次10~20mg, 每日总量40~80mg。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 之后改口服泼尼松或吸入必可酮 (丙酸倍氯米松) 气雾剂维持治疗。

1.3.3 β2受体兴奋剂及茶碱的应用

在使用激素的同时, 12例应用了喘乐宁 (沙丁胺醇) 气雾7例应用了喘康速 (特布他林) 气雾剂, 均每次2喷, 3~4次/d。11例应用了氨茶碱, 氨茶碱首剂5~6mg/kg半小时内快速滴入, 然后以每小时0.2~0.8mg/kg的速度静脉滴注, 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15mg/L。

1.3.4 机械通气治疗

入院危重患者3例 (10.0%) 和经上述治疗12h后无明显缓解者16例 (53.35%) , 给予无创正压面罩或鼻罩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吸气压为8~20cmH2O, 由低到高;呼气压为4~6cmH2O, 给氧浓度30%~35%。2例无创正压人工通气治疗不缓解改用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治疗。2例因入院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进行性呼吸性酸中毒、顽固性低氧血症、神志改变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呼吸频率为10~14次/min, 吸呼比为1∶2~3, 潮气量为6~10mL/kg, 吸氧浓度为30%~80%, 呼气末正压在5~15cmH2O, 控制吸气峰压<50cmH2O, 平台压<35cmH2O。

2 结果

经急诊处理, 患者呼吸困难、喘息、胸闷、气紧、发绀等症状缓解。药物治疗12h后哮喘缓解者14例 (46.67%) , 不缓解者15例, 死亡1例。其中13例经无创正压面罩或鼻罩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缓解。3例经无创正压面罩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后哮喘不缓解改用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后缓解, 2例因病情极重, 直接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治疗, 但1例患者均因合并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和电解质紊乱的84岁高龄患者经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心肺复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近年来, 在世界范围内, 哮喘的发病率、发作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有增高趋势, 及时识别和处理病情, 缩短哮喘持续发作的时间,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但研究及治疗主要仍集中在炎症方面,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 在外源性和 (或) 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故分析如下: (1)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退行性改变, 纤毛运动减弱, 支气管内分泌Ig A产生减少, 肺弹性回缩力降低, 有效气体交换面减少, 肺活量 (VC) 降低[2]。因此, 老年人哮喘的一个特点是肺功能差, 在此基础上若哮喘发作, 其症状及活动受限制的程度会更重。肺功能差, 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老年人全身生理功能减退, 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及心功能不全等, 使老年哮喘症状更加复杂,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3) 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为常见, 机体免疫功能及局部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 易引起感染所致[3]。

总之, 老年重症哮喘的诊治是较为复杂的临床问题, 合理应用药物及机械通气等治疗以及准确评估病情是提高急性重症哮喘诊治、抢救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重症支气管哮喘症状、体征、并发症、肺功能等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入住河南省杞县柿园乡卫生院的30例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住院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哮喘患者的呼吸困难、发绀、哮鸣音、湿音更为明显,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者多。29例治愈, 治愈率96.67%;1例死亡, 死亡率3.33%。结论采用以机械通气和药物的综合治疗, 是老年人重症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何权瀛.改变现有医疗服务模式以控制支气管哮喘[J].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5) :322.

[2]王玉巧, 张丽萍.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治疗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08, 32 (10) :766.

老年重症患者 篇7

关键词:老年重症肺炎,肠内外营养,疗效观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趋势, 老年患者重症肺炎感染人数已大大增高, 在接受积极科学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如何行有效的营养支持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临床意义极为重要。因此, 本次研究中, 随机选取了本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月的60 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 并对肠内外营养的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初步结果较为理想, 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的60 例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 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本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患者知情且同意者;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耐受者。将其随机分为肠内组与肠外组, 各30 例。其中, 男27 例, 女33 例;年龄20~35 岁, 平均年龄 (34.6±11.8)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2. 1 营养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对症、抗感染等综合针对性治疗, 并保持临床用药和护理措施一致性。肠内组中, 选用经鼻胃管滴注, 首日提供所需能量的40%, 随后每日上调20% 至全量, 不足部分经由静脉补充。肠外组中, 前10 d行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支持, 24 h连续输注, 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共同配置成3 L全营养混合液, 并置于3 L营养输液袋内, 10 d后逐步停用并改行肠内营养支持。

1. 2. 2 计算营养需要量基础能力消耗 (BEE) 参考Harris—Benedic公式, 每日热量供给 (k J/d) = BEE×C×1.1×1.3 ( 校正系数C, 男性为1.16, 女性为1.19) , 结合患者情况计算具体所需能量。

1. 3 观察指标[1]本次研究中, 临床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两方面:①营养指标主要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肾功能障碍、上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泻和高血糖。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肠内组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肠外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6.67%) 优于肠外组 (36.6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观察发现,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普遍处于高代谢的应激状态, 蛋白质生成减速、分解加强而引发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退化甚至器官功能衰竭等问题, 需接受及时、有效的营养治疗, 减少病死率[2,3]。因此, 营养支持治疗已被视为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研究即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肠内外营养治疗的进行整理、分析。经临床经验总结, 长期的肠外营养可引发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等多种不良结局[4]。胃肠功能退化状态下的炎性细胞活化、炎性介质生成增多, 进一步造成肠黏膜屏障功能恶化, 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而另一方面, 肠内营养确保了完整的肠黏膜结构和功能, 巩固消化道的机械作用和生物屏障功能, 同时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酶分泌, 从而确保全面吸收营养, 维持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5]。因此, 近年来, 肠内营养已逐渐代替肠内营养成为营养的主要供给方案。本次研究中, 肠内营养治疗后的营养指标显著优于肠外营养 (P<0.05) ,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 体现了肠内营养安全、高效的营养支持结果, 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遗憾的是, 本次研究的研究指标和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今后有待进一步更新、改进。

综上所述,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不良反应少, 可考虑于合理范围内加大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大伟, 杜丽华, 张志成, 等.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反流的危险因素.中国综合临床, 2011, 27 (7) :728-730.

[2]钱桂生, 王耀丽.老年人重症肺炎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0, 16 (3) :131-133.

[3]胡文涛, 梁占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5) :227-228.

[4]刘小军.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比较研究.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4) :40-42.

老年重症患者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6例病例中, 男68例, 女88例, 年龄60~86岁, 平均71.2岁。15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及畏寒发热, 39例有黄疸, 脉搏快于100次/min138例, 出现谵妄、躁动或嗜睡等精神症状80例, 血压不稳、中毒性休克78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39例, 肝硬化3例, 糖尿病40例。

1.2 治疗及转归

本组手术治疗156例, 其中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99例, 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30例;内镜治疗27例, 其中EST加取石24例, 胆道支架置入3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 术后治愈124例 (79.5%) , 好转25例 (16.0%) .死亡7例 (4.5%) ;出现术后并发症45例 (2 8.8%) , 其中胆瘘15例, 均经引流后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往往因为症状严重, 担心手术效果等原因, 表现出紧张、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准确、有效的回答,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治疗、操作要及时、准确、自信, 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向患者简述手术的方式、目的及注意事项, 以打消患者的疑虑。 (2) 补液治疗:患者入院后积极进行的抗休克治疗。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 快速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每天补液2000m L, 晶体与胶体比值为3∶1, 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 平衡好心率、呼吸频率与补液速度、补液量的关系, 预防心力衰竭与肺水肿的发生。患者如出现软弱无力、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 可能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应报告医生积极处理。

2.2 术后护理

(1) 基础护理:术后7d内患者需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 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患者, 观察病情, 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尤其是禁食期间患者唾液、消化液分泌减少, 口腔护理2次/d。帮助患者修剪指甲, 尤其观察患者皮肤黄染的程度是否减轻, 以观察疗效。 (2) 术后监护及伴发疾病的观察患者由于手术创伤、麻醉、疼痛、恐惧及伴发疾病较多, 使术后危险性增加。故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 重视患者的主诉, 术后采用常规多功能监护仪监护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的变化等, 术后吸氧72h以上[3]。应注意个体化护理, 如糖尿病患者应及时监测其血糖、尿糖的变化;有心肺合并疾病的患者尽可能使用输液泵输液, 每天听诊肠鸣音、肺部情况, 加强叩背排痰, 及时获知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向医生汇报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3) 引流管护理:常见的引流管有T型管、腹腔引流管、为胃管和尿管。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应立即将术中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妥善固定。尤其是T型管, 应用胶布等把T型管固定于床单上, 管子的长度应是当患者向对侧转动90°时没有任何牵拉力。对神志不清、不配合医护治疗的患者须适当束缚其肢体, 防止其误拔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 留置引流管多者应做好标记并记录各管引流物的量、性质、颜色, 发现引流管脱出时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腹腔引流袋、尿袋每天更换, 防止逆行感染。 (4) 术后饮食:胃肠功能恢复后, 可先进食少量全流低脂饮食, 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病人如无上述症状7d后改为半流饮食,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指导病人定时低脂饮食, 以改善体质。

3 讨论

老年重症胆管炎由于在胆管梗阻的基础上合并感染, 发病急骤, 病势凶险,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4], 故系统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如本院收治的一位72岁的男性重症胆管炎患者, 合并有肝硬化伴休克血压, 病情复杂, 我们术前积极补液, 抗感染抗休克, 使肝肾功能改善, 使内环境稳定以防止病情恶化;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 使患者及时手术行胆管减压, 解除了胆道梗阻, 降低了胆道内压力, 使病情缓解;术后由于病人机能较差并发胆瘘, 我们及时发现并报告, 协助医生及时引流漏液, 并做好全面的引流管护理, 同时积极预防感染, 最终使病人痊愈出院。

总之, 老年重症胆管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本病预后, 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胆管炎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老年重症胆管炎病人围手术期的病例资料。结果 156例患者治愈124例 (79.5%) , 好转25例 (16.0%) , 死亡7例 (4.5%) ;出现术后并发症45例 (28.8%) 。结论 老年重症胆管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提高本病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重症胆管炎,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刘俐敏, 杨虹霞.超高龄胆道结石致重症胆管炎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医院, 2010, 10 (4) :103~105.

[2]舒晓.早期预警系统在重症胆管炎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4) :76~77.

[3]王惠芳.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3) :3129~3132.

老年重症患者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病房开展的,收集了从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的所有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病人入院时的基本情况设定了纳入标准[8]: ( 1) 年龄≥ 60岁; ( 2) 住院时间≥3 d; ( 3) 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客观诊断标准,在胸片或者胸部CT上新发现的异常浸润病灶和至少两个肺炎的临床特点( 1发烧,体温≥37. 8 ℃; 2排痰性咳嗽、呼吸困难等胸部症状; 3体格检查可发现异常体征) ; ( 4)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符合1项主要标准( 1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2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或3项次要标准( 1呼吸频率≥30次·min- 1; 2氧合指数Pa O2/ Fi O2≤250; 3多肺叶浸润; 4意识障碍 /定向障碍; 5氮质血症,血尿素氮≥7 mmol·L- 1; 6白细胞减少,WBC < 4. 0 × 109L- 1; 7血小板减少,PLT < 10. 0 × 109L- 1; 8低体温,T < 36. 0 ℃; 9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排除标准: ( 1) 入院时诊断为院内获得性肺炎或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 ( 2) 伴有以下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等肺部疾病; ( 3) 免疫功能不全,在住院前60 d内行抗肿瘤治疗的患者。

1.2数据收集

3位研究者同时对临床资料进行摘录和校对,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患者。收集的信息包括基本人口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以及抗生素的使用。CURB-65评分则根据患者入院电子病历进行评估,谵妄则是通过CAM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未愈组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连续变量用 ± s表示。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的比较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使用Fisher's检验。变量的比值比( OR) 和95% 可信区间计算使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多变量使用多元回归分析。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患者的基本资料

总共有1 008例患者符合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根据排除标准,119例被排除,最终符合重症肺炎诊断的老年患者有150例,而纳入研究的住院时间超过3 d的重症肺炎患者有136例。表1 ~ 3分别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入院时以及72 h后CURB-65评分情况。由表1 ~ 3可见,临床好转组与未愈组除了在血糖、二氧化碳分压有统计学差异以外,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并发症,甚至肺炎严重度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好转组与未愈组72 h后CURB-65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1) 。

注: Hct 表示红细胞压积; Rdw 表示红细胞分布宽度

注: CURB-65 评分: 意识障碍( 1 分) ,血尿素氮 > 7 mmol·L- 1( 1 分) ,呼吸频率≥30 次·min- 1( 1 分) ,收缩压 < 90 mm Hg 或者舒张压 ≤60 mm Hg ( 1 分) ,年龄 ≥65 岁( 1 分) , CURB650、1、2、3、4、5 级分别对应总分为 0、1、2、3、4、5 分

2.2入院时以及72h后CURB-65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入院时CURB65评分与尿 素 ( r = 0. 432 , P <0. 001) 和WBC( r = 0. 154,P = 0. 038) 呈正相关,与PH值( r = - 0. 235,P = 0. 002) 呈负相关; 入院72 h后CURB-65评分与尿素( r = 0. 37,P < 0. 001) 、WBC ( r = 0. 241,P = 0. 002) 和PCO2( r = 0. 181,P = 0. 024) 呈正相关,与入院前病程( r = - 0. 242,P = 0. 002) 呈负相关。

2.3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使用

在重症肺炎患者中,好转组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多于未愈组( P = 0. 017) ,而未愈组似乎更倾向于使用碳青霉烯类( P = 0. 003) ,见表4。

2.4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住院死亡预后,我们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OR = 2. 56,95% CI 1. 15 ~ 5. 68,P = 0. 02) 、 谵妄( OR = 3. 17,95% CI 1. 33 ~ 7. 57,P = 0. 01) 和72 h后CURB-65评分( OR = 4. 61,95% CI 2. 44 ~ 8. 74,P < 0. 001) 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72 h后CURB-65评分在入院前病程在3 d以内亚组 ( OR = 11. 82,95% CI 3. 21 ~ 43. 54,P < 0. 001) 和超过7 d亚组 ( OR = 4. 35,95% CI 1. 29 ~ 14. 67,P = 0. 02 ) 患者中也是独立危险因素。另外, 72 h后CURB-65评分升高者的恶化风险为评分不变者的2. 83倍( 95%CI 0.86 ~9.38,P =0.09) ,但是无统计学意义,而72 h后CURB-65评分降低者的好转率则为评分不变者的4.27倍( 95%CI 1.91 ~9.52,P <0.001) 。

3讨论

我们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转归好转( 治愈) 组的血糖低于未愈( 死亡) 组,而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未愈组,并且好转组72 h后的CURB-65评分低于未愈组。线性回归性分析则显示,对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与72 h后CURB-65评分均与尿素、WBC呈正相关,72 h后该评分与入院前病程呈负相关。抗生素使用方面,好转组使用头孢类多于未愈组,而未愈组则更多使用碳青霉烯类。多元回归分析则显示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谵妄、72 h后CURB-65评分, 并且72 h后CURB-65评分降低者好转率高于评分不变者,且该评分可能对于入院前病程在3 d以内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特别是重症肺炎,是引起住院老年患者高发 病率和高 死亡率的 一种常见 病因[9]。 CURB-65评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评估和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死亡率[10],然而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入院时的评分,因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平均住院时间较短,所以很少有研究涉及治疗后重新计算CURB-65评分是否对临床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我们的研究发现,尽管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入院前就已经开始接受抗生素治疗,但是住院期间仍有大约一半的人群抗生素方案进行了升级,并且基本上临床上都联合2种以上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不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其住院死亡风险是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的3. 02倍。我们的数据显示,重症肺炎未愈组在头孢菌素类的使用低于好转组, 而碳青霉烯类使用高于好转组,这证明目前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在治疗重症肺炎仍具有重大作用,而针对病情进展的患者,临床更倾向选择主要针对耐药菌株的碳青霉烯类。但有研究发现,目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生素使用仍达不到最优化,抗生素治疗不足会导致治疗失败和增加死亡率[11,12],而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一些病人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和罹患卫生保健相关感染病[13,14]。有研究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CURB-65指导抗生素治疗方案下,其广谱抗菌素使用呈下降趋势,并且这种干预对死亡率、治疗失败和临床副反应没有影响。这就提示了也许我们以后可以通过这种治疗模式在不影响病人护理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相关并发症和降低治疗相关的成本[15]。

与Pieralli等[16]研究一样,我们同样发现谵妄是影响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发现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约有30% 的病人会发生谵妄[17],它作为老年患者的一种独特的症状,在我们的队列中可以增加3. 17倍的住院死亡率。有证据显示, 患者在发生脓毒血症时,外周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以进入大脑,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介质,从而导致谵妄[18],然而谵妄如何引起死亡率的升高,目前机制还不明确。虽然我们的研究中尚未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是有研究者报道克林霉素可以引起谵妄,尽管发生率极低,但是临床医生仍然应该警惕,因为该研究者发现一旦停用克林霉素后,谵妄就消失了[19]。因此,对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使用克林霉素应该尤其谨慎。

有研究显示CURB-65评分可能更适合评估那些高危的需要接受住院治疗的病人[20],并且因其评分简单所以临床 应用最广。我们的研 究发现72 h后CURB-65评分每升高一级,其住院死亡风险增加了4. 61倍,并且与72 h后评分不变者相比,评分降低者其住院好转率增加4. 27倍。因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21],临床上存在低估肺炎严重度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入院时评分不高的患者,我们可以通过入院时以及72 h后两次评估,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疾病在短期内迅速恶化。 我们的相关性分析显示72 h后CURB-65评分与入院前病程呈负相关,并且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入院前病程在3 d以内的患者中72 h后CURB-65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对于病程较短的病例,老年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与最终预后的关系没有3 d后的评估准确,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入院时CURB-65评分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关注治疗3 d之后的再次评分; 而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的患者,72 h后CURB-65评分是否仍优于入院时的初次评分,仍需要大样本实验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广大的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由于医院条件限制,对于一部分重症患者没有很好的条件可以进一步就治的,也可以通过两次评估使一些隐匿的重症患者尽早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本研究两组间虽然在并发症、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病例数较少,72 h以后各项指标的意义仍需要严格配伍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来进一步确认, 并且尽可能做到首次接受抗生素治疗从住院开始。

总之,我们的研究发现好转组72 h后CURB-65评分低于未愈组,并且72 h后该评分与尿素、WBC呈正相关,与入院前病程呈负相关。重症肺炎好转组更多选择头孢类,而未愈组则更多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进行治疗。我们还发现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谵妄以及72 h后CURB-65评分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72 h后CURB-65评分降低者的好转率高于评分不变者,72 h后CURB-65评分在入院前病程较短患者的预后中可能更有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探索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患者的预后与72 h后CURB-65评分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的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结果:共136例患者纳入研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好转组72 h后CURB-65评分低于未愈组,该评分与尿素、WBC呈正相关,与入院前病程呈负相关。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谵妄及72 h后CURB-65评分,并且72 h后CURB-65评分降低者好转率高于评分不变者,该评分对于入院前病程在3 d以内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指导意义。结论:抗生素、谵妄及72 h后CURB-65评分是影响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重症患者的预后因素。

老年重症患者 篇10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重症感染患者;危险因素;治疗时间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33-01

重症监护室(ICU)是当代医院中发展比较完善的科室,但因其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侵入因素多、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医院收治的患者感染率高[1]。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ICU收治重症感染患者50例,作者分析了重症感染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50例重癥感染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将患者分为>48h组和≤48h组。分为≤48h组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52.63岁;>48h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58岁。全部患者符合危重病医学会与美国胸科医生协会1991年提出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乳酸水平、MODS和DIC的发生率对重症感染患者在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算结果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DIC、乳酸水平和MODS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明显(P<0.05)。以患者在ICU治疗时间为因变量,SOFA评分、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DIC和MODS的发生率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酸水平、急性生理学、感染部位、序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DIC和MODS的发生率是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3 讨 论

ICU患者因病情多严重,院内医生护士对患者的操作较多,特别是侵入性操作,感染是ICU患者经常发生的问题,其发生的危险性是普通病房的5-10倍。所以,ICU应是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做好ICU的感染监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感染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因素,其病死率高。当前对于病死率和APACHE评分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研究表明患者病死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2-3]。国外的研究表明,胰腺肿物切除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ICU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和高乳酸的水平密切相关[4],说明乳酸降到正常后对重症感染的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乳酸短期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其病死率低。本研究发现,DIC的发生与否也是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表明DIC的发病率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则延长。创伤、感染是机体炎症反应失控的表现,最终将导致机体自身破坏,是导致MODS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MODS的发病率和SIRS评分均可以影响到ICU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对于ICU住院时间超过48h的患者要提高警惕MODS和SIRS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伟文,张伟强,罗伟雄.中心ICU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9):3265-3266.

[2]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MODs中西医结合诊治/降低病死率研究”课题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1-3.

[3] Laver,/RF,Livingston DH.Tottella BJ etal.The utility of vetlous lactate to triage injured patients in the trauma center[J].J Am Coil Sillg,2000,190(6):656-664.

上一篇:我国内地教材下一篇:城市配网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