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复发

2024-06-27

脑卒中复发(精选十篇)

脑卒中复发 篇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病人52例, 入选病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标准, 并证实均为初发脑梗死或脑出血, 均为清醒病人, 无交流障碍, 自愿接受调查, 同意每日接受护士的健康教育, 并能按要求阅读发放的健康教育手册, 其中男36例, 女16例, 年龄43岁~86岁 (53.67岁±2.13岁) 。

2 方法

2.1 评估存在护理问题

使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基础知识, 不良行为, 药物知识, 预防知识。病人入院时对其评估, 病人出院时再次应用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2.2.1 健康教育的内容

自行编写的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复发的预防措施。内容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

2.2.2 组织与实施

成立健康教育培训小组, 每日定时深入病房在床旁进行健康教育, 每周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行阅读。

2.2.3 健康教育后的评价

通过护理人员每日的讲解和病人自身阅读, 晨间查房及举办讲座时集中抽查、提问病人, 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如高血压、高血脂控制的目标与措施。如何进行适度体育活动?什么是全面的健康食谱等?既使病人真正掌握了知识, 也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 满足了病人健康知识的需求, 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收集数据完毕, 将每位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知识情况赋值进行t检验。

3 结果 (见表1)

通过配对 t 检验, 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4 讨论

4.1 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对预防脑卒中复发有重要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又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症等和行为学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抑郁等。从危险因素可以看出行为学危险因素就是一些日常不良行为, 为了减少复发, 脑卒中病人需改变以往的不良行为习惯, 这就是需要在病人首次入院后即开始健康教育, 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就能了解如何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4.2 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表1结果显示, 病人在入院时对于脑卒中复发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很不全面的, 但通过每日的健康教育、定期讲座及发放健康宣传手册让病人阅读, 使病人受益匪浅, 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就了解到为减少脑卒中的复发需改变以往的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 了解到引起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5 小结

脑卒中是生活方式性疾病已是不争的事实, 行为干预是减少脑卒中病人复发的基础因素, 通过健康教育, 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就了解到为减少脑卒中的复发需改变以往的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 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行为,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不仅能为病人减轻经济损失, 减轻思想负担, 降低身体痛苦, 同时能给病人带来希望, 减少住院次数, 提高生活质量[3,4]。

参考文献

[1]李泽兵, 余清.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家庭康复处理原则[J].现代康复, 2001, 5 (5) :8-9.

[2]粱月香, 严翎, 步红兵, 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9) :49-50.

[3]黄纯, 林淑华.脑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方式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05, 22 (6) :536.

脑卒中康复护理 教案 篇2

课程名称

康复护理学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 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计划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 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 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2 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3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4 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9其他:面神经功能障碍 ;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延髓麻痹

三、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肌力评估。

2、言语功能评估: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吞咽能力评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估;吞咽造影剂透视

4、感觉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5、认知评估:格拉斯昏迷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功能评估、执行功能评估、失认症评估(单侧忽略、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6、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相关量表

7、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评分

四、原则和目标:

1康复护理原则:早期介入、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疾病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指导.2 康复护理目标: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内)和长期目标(数月到数年)

五、康复护理措施 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肢体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③主动活动::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训练;被动向患侧翻身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桥式运动。2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①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屈髋屈膝动作训练、踝背屈训练)。②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3 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①平衡训练 :

②立位训练 :起立训练 ;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③步行训练 :步行前准备 ;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 ;复杂步态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④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⑤改善手功能训练 :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病人可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和呼吸训练以后逐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5 摄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间接训练法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运动训练:下颌、口唇、面部、舌部 运动及颈部放松 ;促通咽反射训练;闭锁声门训练;吞咽模式训练

② 直接训练法 :食物形态 ;进食体位;选用餐具;进食注意事项 ;替代进食

7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8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复发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 高血压 糖尿病

资料与方法

2003年4月~2005年6月收治15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其中早期复发病人78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无早期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间性别、年龄及年龄组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病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均经脑CT、MRI检查证实。早期复发的诊断参考Sacco的诊断标准[1]。高血压诊断参照WHO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按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所有患者排除心梗、高血脂等并发症。复发组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56~81岁,平均70.8岁;单纯合并高血压26例(16.67%),男15例(9.62 %),女11例(7.05 %),单纯合并糖尿病19例(12.18%),男9例(5.77%),女10例( 6.41%)同时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者18例(11.54%),男11例(7.05%),女7例(4.49%)。未复发组男45例,女33例;年龄54~83岁,平均71.2岁;单纯合并高血压14例(8.97%),男8例(5.13%),女6例(3.85%),单纯合并糖尿病9例(5.77%),男4例(2.57%),女5例(3.21%),同时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者6例(3.85%),男4例(2.57%),女2例[LL](1.28%),两组病人比较,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早期复发率,首发脑卒中急性期是复发性脑卒中最危险阶段,其最初2周内复发率为2%~20%,在病后的前10天平均每日为1%。据报道约有1/3脑血管病人在5年内可能复发,再发次数1~3次不等。脑血管病一旦复发,治疗更困难。

高血壓、糖尿病为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早期复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本组结果显示,复发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说明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同时伴发这两种病者复发的危险性增大。

高血压因素:病理证实脑血管病发病涉及三个重要因素,即血流动力学、血液理化特性及血管壁的完整性,前两个因素是以后一因素为基础而发挥作用。因此血管壁结构的破坏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2],在高血压早期可引起脑血管小动脉壁纤维变性和脂肪透明变性。后期中膜胶原成分增加,内膜粥样变化,动脉内膜增厚、管腔变小甚至小动脉堵塞而形成血栓。此外,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机制,导致脑灌注过多,液体渗入脑血管周围组织而引起脑水肿。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均是各类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提示,舒张压降低5~6mmHg可减少脑卒中危险性35%~45%,若同时收缩压再降低10~12mmHg,则可使脑卒中的风险值从7%降至4.8%。另外脑卒中病人由于脑缺血区的损害可以影响脑血流的自由调节,血压急剧波动可影响脑的灌注压,因此主张此时血压不应调得过低,宜维持在160~180/90~105mmHg。

糖尿病因素:高血糖作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国内外学者报道,超负荷血糖的条件下,机体血管内皮细胞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血清SI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含量增加,并引起广泛的微血管损伤而导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3]。高血糖还可促进氧化而产生氧自由基,抑制人体内皮细胞DNA合成,损害内皮屏障,于是引起血管壁的损害,发生脑血管动脉弹性降低,血流灌注减少而形成栓塞,同时高血糖又出现血黏度改变,纤维蛋白原增加,细胞变形能力减退,都可影响微循环灌注,使脑梗死加重。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可影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纤溶作用,进而加重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恶化,同时,糖尿病人的压力感受器受到损害,大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失灵,不能代偿脑灌注压的改变;且糖尿病常并发直立性低血压,使脑血流量减少进一步加重脑损害。一般认为,脑缺血时糖无氧酵解增加,乳酸生成增多,导致缺血区乳酸性酸中毒,神经原内线粒体肿胀和破坏,脑水肿加重。高血糖也不利于早期再灌注时钙离子的恢复,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这种作用对侧支循环丰富的脑组织作用,比终末动脉病变(如腔梗)作用更大。高血糖使血脑屏障开放,加重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本组结果表明,高血糖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及神经病变。因此,在脑梗死急性期,控制血糖水平对减轻病情、促进康复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 SaccoRL,Foulrs MA,Mohr JP,et al.Dterminants of early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The stroke Deta Bank strok,1989,20:983.

2 王虎山,王晓梅,饶明利,等.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1):12-13.

脑卒中复发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复发,随访研究,Cox回归分析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脑卒中比其它疾病进程更易造成长期病残。研究表明, 复发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 所以在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同时, 也应加强其二级预防[1]。本研究以我院的脑卒中新发病例为随访人群, 调查病例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从而为积极有效开展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1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的内科确诊的脑卒中新发病例, 所有病例均按《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995) 》作为诊断标准[不包括暂时性脑缺血 (TIA)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 并经临床表现、腰椎穿刺和头颅CT等检查证实, 复发定义为首次发作后经过缓解再次发作的脑血管事件, 持续超过24h, 造成新的神经损伤, 同时需要有证据表明新的神经损伤并非由于药物治疗或其它疾病造成临床事件。

1.2 随访情况

随访时间分别为3个月、6个月、1年。以脑卒中新发时间为起点, 以其复发为观察结局或终点。患者1年内出现死亡、迁移等情况定为失访。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查阅病例记录或档案、电话随访、信件访问等方式, 均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随访资料主要为出院后主要治疗情况、是否复发、生存或死亡、以及1年改良的Rankin Scale (MRS) 评分和1年Barthel Index (BI) 评分。同时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脑卒中家族史、生化指标测定等。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 (SBP) ≥140mm Hg和/或舒张压 (DBP) ≥90mm Hg, 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服抗高血压药物者,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病史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冠心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房纤颤等。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IDF公布:具有典型症状, 空腹血糖126mg/d L (7.0mmol/L) 或餐后血糖≥200mg/d L (11.1mmol/L) ,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为血清总胆固醇 (TC) ≥5.72mmol/L, 甘油三酯 (TG) ≥1.7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为≤1.04 mmol/L。

2 结果

2.1 脑卒中随访复发情况

新发脑卒中共计1799例, 其中男性1143例, 女性656例;年龄28~74岁, 平均年龄 (58.31±10.54) 岁;缺血性脑卒中1026例, 出血性脑卒中773例。截至随访终止时间, 受访病例为1626例, 失访病例为173例, 占9.48%。复发病例为252例, 复发比例15.18%。对失访者和受访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的比较, 2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以脑卒中是否复发 (是=1, 否=0) 为因变量, 以患者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家族史、抑郁以及临床指标为自变量, 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女性、青年人为脑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见表1。

3 讨论

90年代, 我国上海社区人群4年间复发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事件的比例为21.5%。1984~2000年对我国北京地区35~74岁人群复发性脑卒中监测表明, 17年间发生的13380例脑卒中事件中, 1/3为复发性脑卒中事件, 且随时间变化, 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在总事件中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男性平均增长高于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 复发性脑卒中的比例也明显增高[3]。本研究对1799例脑卒中新病例的1年随访研究表明, 脑卒中的复发比例为15.18%。其性别和年龄趋势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因此, 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已对人们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同时对我国医疗资源的需求带来巨大挑战。

脑卒中患者发生新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大, 因此二级预防非常必要。缺血性脑卒中应当接受抑制素治疗, 将总胆固醇和LDL-C分别降低到4.5mmol/L和2.5mmol/L。要采取措施鼓励患者戒烟, 参加体育活动。建议患者饮食为低盐、低脂, 常吃水果、蔬菜、全谷食品和鱼类。适度低量饮酒对身体似乎有益。国外研究发现, 高血压史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4~5年内, 全人群中舒张压降低5~6mm Hg或者收缩压降低10mm Hg, 将会减少30%~40%的脑卒中患者。LDL-C降低1.4mmol/L, 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脑卒中的绝对5年危险降低2.2%, 主要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3.5%。降低血压和LDL-C水平可以预防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多数学者认为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TIA) 为各型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大约30%完全性脑卒中患者, 以前有过TIA病史;约1/3的TIA患者迟早要发展或再发完全卒中。

参考文献

[1]曾军, 洪震, 黄茂盛, 等.上海复发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1, 1 (1) ∶5~7.

[2]Dickerson LM, Carek PJ, Quattlebaum RG.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J].Am Fam Physician, 2007, 76 (3) :382~388.

[3]刘军, 赵冬, 王薇, 等.北京地区1984~2000年35~74岁人群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5) ∶437~440.

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篇5

【关键词】脑梗死; 复发;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1-0017-02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而脑梗死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占到全部脑血管病的80%,又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所以如何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成为我们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48例复发性脑梗死作为观察组,在同期脑梗死病例中随机抽取62例初发性脑梗死作为对照组,分析研究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防止脑梗死复发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观察组共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8±5.2岁;其中复发一次者35例,复发两次者10例,复发三次者3例;对照组共6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72±6.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院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作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酸、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入院一周内完成颅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0例初发及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预后。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两组间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表1):观察组中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颈动脉粥样斑块以及两种以上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吸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脑梗死与初发性脑梗死相比,预后不良,复发组病例中死亡或自动出院占25%,与初发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和完全脑卒中、肥胖、血小板聚集性高、酒精中毒、吸烟、高血脂、高尿酸血症、感染、遗传或家族性因素等[2]。脑梗死是复发率较高的脑血管病,文献报道复发率在14-20%[3-4],脑梗死发病后30天内复发率最高;约1/4-1/3脑梗死患者,在2-5年内可能复发。复发组病例中,一月内复发3例,一年内复发19例,2年内复发30例,占本组病例的62.5%,初发后3-5年18例,占37.5%,提示发病后1-2年为脑梗死复发的多发期。

本文资料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粥样斑块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且复发性脑梗死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存在2种危险因素16例,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11例,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原因。

原发性高血压可引起脑细小动脉壁纤维变性、透明变性,血管中膜胶原成分增加,内膜粥样硬化而导致血栓形成;糖尿病除高血糖对血管内膜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外,还因脂质代谢障碍、脂质过氧化物增多,抗氧化活性降低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微血管和血管内皮损害,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血脂异常和血管壁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一些研究表明高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DL可引起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功能紊乱和增生反应、泡沫细胞的形成并沉积在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文献报道,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病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以上脑梗死7-30%是房颤所致,在复发组中,房颤病例10例,占复发性脑梗死的20.8%,与Spence报道一致,房颤也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原因[5]。

在高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易脱落,血小板在内皮细胞损伤处集聚,引起血栓形成;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抑制一氧化氮生成,影响缺血后血管新生,导致脑梗死后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建立受阻,从而引起血管闭塞,脑梗死复发。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增高也是脑梗死复发的一个因素。高尿酸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炎症反应,激活血小板,影响凝血及纤溶功能,引起血脂载脂蛋白代谢异常,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脑梗死的复发。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越来越受到关注,可能机理为粥样斑块直接阻塞血管、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的血管以及斑块表面粗糙形成血栓等。

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使血糖、血压、血脂、心律失常控制在正常范围并相对稳定[6],对脑梗死复发具有预防作用。然而在复发组中,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在患者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50%左右的复发患者未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心脏病,因而加强脑梗死二级预防重要性的宣教,强化出院病人随访,控制病人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特别是房颤患者可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令[7],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高尿酸血症者改善饮食习惯,多进食低嘌呤食物,以药物治疗降低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加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可稳定粥样斑块,延缓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从而减少脑梗死复发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6

[3]Boysen G,Brander C,Bristensen H.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J].Stroke,2003,34:1258-1261

[4]卢莘生,钟剑萍.61例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0):1040-1041

[5]Spence JD. Homocysteine and stroke prevention:Have the trials settle the issue[J].Inter J Stroke,2006,1:242-244

[6]李军,沈志梅,马莉,等.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7):52-54

脑卒中复发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0 年12 月~2013 年6 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9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的区别, 将其中采用药物治疗的5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PTAS) 进行治疗的40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 对照组中男32 例, 女18例;年龄52~74 (61.34±6.72) 岁;其中小卒中39 例, 21 例患者具有吸烟史;脑动脉狭窄支数:1~2 支2 例;3~4 支30 例, 5 支及以上18 例。 研究组中男26 例, 女14 例; 年龄53~76 (62.19±7.14) 岁;其中小卒中34 例, 19 例患者具有吸烟史;脑动脉狭窄支数:1~2 支3 例;3~4 支23 例, 5 支及以上17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及脑动脉狭窄支数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临床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 (2) 既往具有小卒中发病史,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史; (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3 分; (4) 均完善头颈部MRA检查或CTA检查或DSA检查, 排除合并基底动脉、颅内动脉及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 (5) 排除具有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

1.2 治疗方法 (1) PTAS方案:患者体位取平卧位, 于局部麻醉下对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 于狭窄处进行多角度放大造影, 对患者狭窄段远近端血管内经进行准确测量, 选取美国EV3 公司生产的Protégé 支架, 注意选取的支架径超过狭窄段远端血管内经1.0mm以上, 均于该公司生产的Spider FX栓塞保护装置下进行球囊狭窄预扩张, 然后将支架植入, 复查造影, 以观察患者狭窄段动脉的扩张情况, 酌情可进行球囊后扩张。 术后3h可将鞘管拔除, 对术肢进行绝对制动, 放置沙袋压迫8h, 保持24h卧床休息, 术后48~72h进行头颅CT复查, 以确认没有新发出血和梗死。 (2) 药物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5000U低分子肝素行皮下注射, 1 次/d, 连续5d。 于研究组患者术前3d与对照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后给予3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口服, 1 次/d, 连续服用3 个月后改为100mg阿司匹林或75mg氯吡格雷口服, 1 次/d, 根据患者的LDL-C水平给予10~80mg阿托伐他汀口服, 每晚1 次, 同时针对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给予药物控制。

1.3观察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随访, 以患者发生终点事件 (复发脑卒中、死亡及其它严重影响随访的事件) 为止, 未发生的患者则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 20.0 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 χ2比较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并用率 (%) 表示, 采用COX回归方法对复发脑卒中事件进行多因素分析, (P<0.05) 则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复发脑卒中、大面积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多发脑梗死、TIA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COX回归分析将是否介入治疗与患者的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 将复发脑卒中作为生存状态变量, 将复发事件作为生存时间变量, 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显著的变量纳入COX回归分析中, 结果显示, 介入治疗 (OR值=0.220, 95%CI=0.129~0.371 ) 、 脑动脉狭窄支数 (OR值=3.372 , 95% CI =1.973~5.747) 和吸烟史 (OR值=1.968, 95%CI=1.211~3.179) 等因素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表明介入治疗是脑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而脑动脉狭窄支数过多和吸烟史则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治疗后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由于介入治疗方案具有创伤较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其近年来在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具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禁忌症的患者中, 更是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案[3], 但是治疗后依然有部分患者复发。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 与常规药物治疗方案相比, PTAS在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 并且随着栓塞保护装置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PTAS治疗的并发症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COX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 (OR值=0.220, 95%CI=0.129~0.371) 是脑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这表明采用介入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 与相关研究保持一致[5]。 同时, 研究组患者大面积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多发脑梗死、TIA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 据分析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所致。 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重度颈动脉狭窄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 促进大血管病变的改善, 并且还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进而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周红霞.青年与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7) :3866-3867, 3868.

[2]谢家斌.脑血管造影在青年脑卒中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 :443-444.

[3]谈晓牧, 曾艳芳, 耿晓坤, 等.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复发脑卒中的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3) :5807-5808.

[4]赵筱玲, 贾建平, 吉训明, 等.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介入干预后再发脑卒中的短中期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9) :2714-2715.

脑卒中复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100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第一次脑梗死, 病程在14d至6个月的患者。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龄47岁~75岁 (65.0岁±11.7岁) ;高血压65例, 糖尿病32例, 高血脂42例。本次研究历时3年半, 前1年半收集病例, 随访24个月。100例患者均完成观察, 无一例退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治疗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7岁~75岁 (64.0岁±7.2岁) ;高血压32例, 糖尿病17例, 高血脂20例。对照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9岁~73岁 (65.0岁±6.5岁) ;高血压33例, 糖尿病15例, 高血脂22例。两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符合以下标准:西医符合1995年由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者。

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中风患者 (辨证包括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 ;年龄45岁~75岁;第一次发病, 病程14d至6个月。

1.4 排除标准

有意识障碍者;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的缺血性卒中者;发病时有严重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等预计不能随访24个月者;依从性差, 不予配合者。

1.5 复发评定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初发症状、体征加重, 且排除进展性卒中;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4]。

1.6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应用降压和降糖药控制血压和血糖, 并且所有患者均每晚口服阿司匹林100mg。对照组予辛伐他汀20mg, 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服用神经复原方:生地15g, 知母10g, 党参9g, 郁金9g, 全蝎3g, 僵蚕9g, 石菖蒲12g, 白芷6g。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随证加减: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加半夏9g、白术9g;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加天麻9g、钩藤15g。水煎每日1剂, 分两次早晚餐后半小时口服200mL, 3个月为1个疗程, 每隔3个月服1个疗程, 共服4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小板聚集率水平;计算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脑梗死的复发率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发生率。安全性指标: (1) 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头痛、胃肠道过敏、心悸、眩晕、心动过速等) 出现; (2) 查血常规、粪常规+隐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 监测用药后副反应发生情况。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脑卒中复发率和TIA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脑梗死复发率、TIA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缺血性事件 (包括脑梗死及TIA)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前后LDL-C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LDL-C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在服药第1个疗程中, 2例在服药第3个疗程中, 出现食欲减退, 饱胀感, 在中药中加入和胃消食药 (山楂、鸡内金、麦芽) 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有4例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胃痛、食欲减退, 但均能耐受未有停药。经24个月随访, 两组均无出血性病症、肝肾功能损害、肌病等发生。

3 讨论

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作为首要药物已经得到公认, 但小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仍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仍然出现脑血管病变, 难以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预期效果, 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阿司匹林仅仅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一个途径[5]。本研究发现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后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降低脑梗死、TIA的发生率, 进而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目的。

LDL-C水平升高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强烈的致动脉硬化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对高水平LDL-C进行干预治疗对防治卒中是非常重要的[6]。但在临床用药中强化降脂虽然能够使患者总体明显获益, 但由此带来的肝功能异常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发现神经复原方在降低LDL-C方面和辛伐他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亦无明显副反应, 提示神经复原方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理想也更安全。

中医学对中风的预防及复发, 早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清代沈鑫鳌《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流源》云:“若风病即愈, 而根株未能悉拔, 隔一二年, 或数年, 必再发, 发则必加重, 或至丧命, 故平时易预防之, 第一防房劳, 暴怒郁结, 调气血, 养精神, 有常服药以维持之”。中医认为毒邪是中风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最直接的致病环节, 并且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病变过程。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提出寒毒、热毒、湿毒、燥毒、清毒等, 认为六淫太过, 达到一定程度, 对机体所造成一定的损伤, 变成为毒。如《医林正印·卷二·中风》形容其可以“砭肌肉, 侵脏腑, 贯经络, 透筋骨, 靡所不至”。近代医家逐渐认识到毒邪是缺血性中风病中发病机制之一。因此, 解毒法正逐渐成为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治法之一。从毒论治在缺血性中风病治疗中, 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指导, 更有其丰富的临床实践为依据[7]。

我科李如奎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熟谙中医药组方原则, 参照多年临床用药经验, 依据痰、瘀单独发展可以化火、化毒;痰瘀互结更易产生新的病理产物, 内生毒邪, 后者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中风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也是中风发病最直接的致病环节[8]。运用这一原理拟定神经复原方, 由生地、知母、党参、郁金、全蝎、僵蚕、石菖蒲、香白芷组成, 养阴扶正、清热解毒的同时又集搜风剔络、祛瘀化痰于一体。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是为君药,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解毒是为臣药, 生地滋阴清热而不解毒, 与知母配伍, 共奏滋阴清热解毒之功效。党参益气扶正、养血生津, 郁金行气活血, 使补而不滞。病久痰瘀入络, 气机壅滞, 佐全蝎、僵蚕搜风剔络, 化瘀解毒, 佐石菖蒲化湿豁痰、辟秽解毒, 共为佐助。香白芷引药上行, 则为使药。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同时治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对LDL-C的控制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并且副反应小, 安全性高。脑卒中复发的预防与祖国医学“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 病后防复”的思想不谋而合, 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也体现了中医传统理论的特色与专科专病结合的特点。但是本次研究因样本量小, 需要扩大样本量及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治疗组口服神经复原方和阿司匹林, 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 3个月为1个疗程。每隔3个月服1个疗程, 共服4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为6%, 对照组为1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缺血性事件 (包括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生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vs 28%, P<0.05) 。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复原方,复发,中医药

参考文献

[1]康哲, 李妍怡.中西医结合在脑梗塞二级预防中应用评述[J].中医学报, 2012, 27 (2) :165-166.

[2]中华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11-420.

[4]王连芹, 宁海春, 魏玉清, 等.预防脑梗死再发联合治疗方案5年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 2010, 25 (2) :93-97.

[5]苏微微, 易兴阳.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681-682.

[6]王连芹, 魏玉清, 宁海春, 等.脑梗死危险分层下小剂量辛伐他汀达标预防再发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 2009, 24 (23) :2053-2056.

[7]杨春霞.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中医急诊, 2012, 21 (7) :1102-1104.

脑梗死复发的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1995年7月-2010年6月的15年间共收治脑梗死患者965例, 其中初发患者743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222例, 占同期的23.01%。在复发患者中, 男152例, 女70例, 年龄43~75岁;职业:脑力劳动者132例, 工人25例, 农民65例;初发至复发时间:4个月~16年, 其中1年以内者58例, 1~5年82例, 6~10年54例, 10年以上28例;复发两次以上者32例。复发者均行CT检查显示:单梗死灶98例, 其中脑叶34例, 基底节64例;多梗死灶124例, 其中脑叶24例, 基底节71例, 脑干并基底节29例。入院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222例复发患者中 (分类以心电图明显变化为主统计) 急性心梗7例, 陈旧性心梗7例, 心肌缺血55例, 心律失常42例, 左室肥大并劳损25例, 正常或大致正常86例。两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首次梗死和复发时均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 脑栓塞病例未选为研究对象。全部脑梗死患者复发前无明显智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类型痴呆者。

1.2 诊断标准

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 (1)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2) 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 头颅MRI弥散成像有新病灶。

1.3 研究方法

临床分析:在初发脑梗死的743例患者中随机抽出222例作为复发脑梗死患者的对照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的对比分析, 并利用统计学进行处理, 对两组病例进行对照性回顾分析。其中痴呆采用简短精神状态检查 (MMSE) 评定, 除14例患者检查不合作外, 其余208例患者均进行了简短精神状态检查及Hachinski缺血评分MMSE<17分, Haehinski缺血评分>7分诊断为多梗死性痴呆[3]。

2 结果

2.1 复发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比较[4]

见表1。

2.2 复发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比较

见表2。

2.3 复发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 (ACI) 是临床常见病,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ACI的治愈存活率明显提高, 复发脑梗塞病例 (指2次或2次以上的脑梗塞) 相应增多[5], 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初次发病高, 对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有充分的认识。

从表1可知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这些危险因素在对照组和复发组的比较中P>0.05, 尚不能认为有差别;而复发组高血压伴心脏病及 (或) 糖尿病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 60.36% (134/222) 的患者有心电图异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所致的血管病变及血流变学改变相互影响、相互促发, 说明以上均是脑梗死及其复发的危险因素。从表2可知复发组患者血管性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肢体瘫痪及语言障碍等症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 。而意识障碍的程度, 即嗜睡和昏迷在对照组和复发组的比较中P>0.05, 尚不能认为有差别。表3复发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中, 复发组患者胆固醇、血糖、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血沉 (均P<0.01) 、血红蛋白 (P<0.05) 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而甘油三酯尚不能认为有差别 (P>0.05) 。复发性脑梗死其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较初发脑梗死重, 预后亦差。

预防复发性脑梗死, 其根本在于预防高血压和粥样硬化, 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积极治疗糖尿病, 控制高血糖和高脂血症, 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 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规律的生活, 对于减少复发, 可起到积极作用, 可明显减少病残率,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6]。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 Iwashita M, Matsushita Y, Sasaki J, et al.Relation of serum totalcholesterol and other factors to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japa-nese men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J) .Circ J, 2005, 6 (42) :1-6.

[3] Casella IB, Sotelo FJB, Yamazaki Y, et al.Comparison of common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between brazilian eurode-scendants and afrodescenda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 (J) .Clinics, 2009, 64 (7) :657-664.

[4]李新芳.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 (7) :791-792.

[5]池万章, 易兴阳, 池丽芬, 等.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9 (2) :154-158.

脑卒中复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PSD患者112例,男67例,年龄55~85(62.7±6. 9)岁;女45例,年龄52~79(69.9±7.2)岁。

1.2 方法

1.2.1 脑卒中患者的卒中定位方法:

选择患者病灶最前端与前额顶端的最短距离,与额枕极长度的比值,若比值<40%,则判定病灶位置位于额前部,反之则判定病灶部位位于额后部;另外,根据解剖学定位方法对患者病灶进行左右、皮质层、皮质层下病灶的定位。脑卒中的定位诊断可指示治疗和预后,对鉴别岀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也有帮助。脑岀血的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局灶性、占位性病变压迫所致,而脑梗死常归结为一支血管阻塞引起支配区域的功能缺失。脑干病变以交叉性瘫痪、无高级脑功能(精神症状、失语等)和视觉障碍为特点;小脑病变以眼震颤、共济失调为主;内囊病变常岀现“三偏综合征”,偏瘫最为常见。

1.2.2 抑郁评定标准[3]: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共分为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项目。总分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总粗分×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左侧病灶(32例,占28.57%)明显多于右侧病灶(23例,占20.5%),额前部病灶(32例,占28.6%)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12例,占10.71%),皮质病灶(28例,占25.0%)明显多于皮质下病灶(20例,占17.9%),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也叫脑中风,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各种诱因下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者破裂,继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脑卒中[4],通常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体征。我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每年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超过百万,而老年患者居多,脑卒中患者术后并发症极多,而卒中后发生抑郁的人数也相对较多,这也是脑卒中发病的最常见表现之一[5]。脑卒中后抑郁会影响患者各方面情况,严重者可产生轻生念头。

研究表明,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过脑卒中后抑郁,多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个月~1年,且抑郁为精神卫生性疾病,不常被别人察觉[6],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十分重要。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资料表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20%~60%,而脑卒中后1月内发病占45.4%,且患者抑郁程度不同、类型不同;另外,年龄也是本文尚未涉及到的一个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发病率为55.88%,而中年组为43.18%,青年组为13.33%,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因素与患者的年龄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PSD患者中左侧病灶明显多于右侧病灶、额前部病灶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皮质病灶发病率明显大于皮质下病灶,患者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病理机制为PSD导致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多条神经元的相关通路遭到破坏,导致并发抑郁等相关精神障碍[7]。但本研究选取的病例较少,样本量不足,这也会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阴性率较高。另外,当患者发生PSD时,首先家属及医务人员应给予一定关心,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关注发病后的精神状态,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卒中后发生抑郁与脑卒中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病情变化方面及个人因素等都会影响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在临床上不仅要对脑卒中患者病情进行控制和研究,在发生脑卒中后也应对患者个人因素方面做积极的影响,保证卒中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陈劲松,林贵喜,姚键,等.促甲状腺激素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5):2040-2041,2044.

[2]汪俊英,David Burns,胡文立,等.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6):616-618.

[3]廖春莲,谭春燕,王凤霞,等.护理干预下配制鼻饲匀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7):998-999.

[4]林颖,刘亚红,杨昉,等.315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58-960.

[5]梁晨,陈文权,程宏,等.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2):167-170.

[6]张翼,陈继华,付鹏程,等.艾地苯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9):3222-3224.

如何预防脑卒中 篇10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下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中青年人也常有这种病。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在脑卒中早期,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的,都是起病突然,可突然出现一些症状。常见的有:

1全脑受损害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脑损害症状

①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②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感觉不舒服;③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④失语:即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句;⑤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觉自身旋转;⑥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⑦发音、吞咽困难:说话舌头发僵、饮水呛咳;⑧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这些症状有时单独出现一个,有时同时出现多个。一旦突然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拨打120,及早就医,专科诊治。

避免发生脑卒中,关键是做好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从而实现使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生年龄的目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各条。

第一,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平日切实做到:控制高血压、防治糖尿病、戒烟、少酒,保持情绪平稳,防止大便秘结,饮水要充足,坚持体育锻炼,饮食清淡,注意气候变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第二,患了高血压病一定要坚持治疗、合理治疗,使血压水平持续达标。因为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主要元凶。

第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颈动脉或椎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一旦脱落,就有可能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血管造成脑梗死。因此一旦发现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必须引起重视,应服用他汀类药物进待治疗。

第四,若血糖值超标,必须坚持治疗,使血糖值长期、持续稳定在达标水平。因为糖尿病也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第五,防治心脏病,包括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因为有心脏病的人易发生脑卒中。

第六,保持血脂正常。须知总胆固醇每升高1毫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

第七,若有颈动脉狭窄,要在医师指导下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第八,坚持适度的运动。据统计,40岁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运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

第九,防止肥胖,控制体重超标。

第十,吸烟的危害尽人皆知,吸烟者戒烟是减少脑卒中有效措施之一。

第十一,喝酒者要控制酒量。

第十二,飲食合理,营养平衡。多吃水果蔬菜,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每天摄入食盐不能超过6克。

(本刊综合)

上一篇:引进来下一篇:时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