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部创伤

2024-06-26

急性胸部创伤(精选八篇)

急性胸部创伤 篇1

关键词:胸部急性创伤,X线,诊断

胸部急性创伤是临床胸外科比较常见的损伤性疾病, 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车祸、挤压伤、摔伤和锐器伤等。临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及早诊断、尽早治疗是降低胸部急性创伤患者死亡率的关键[2]。我院对X线在胸部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报道如下。胸部急性创伤是临床胸外科比较常见的损伤性疾病, 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车祸、挤压伤、摔伤和锐器伤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胸部急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先后入院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2~71 (48.2±1.5) 岁, 其中车祸伤22例、摔伤12例、挤压伤5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4例, 年龄9~66 (45.6±1.3) 岁, 其中车祸伤21例、摔伤8例、火器伤5例, 挤压伤4例。76例中, 开外伤25例, 闭合伤51例, 多根肋骨骨折21例, 大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痛和昏迷。两组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对照组在病例诊断的基础上, 采用CT进行诊断。手术前对患者实施CT扫描, 层厚10mm, 层距5mm, 首先进行平扫, 然后再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 由专业影像医师根据影像检测结果对病情进行诊断。观察组在病例诊断的基础上, 采用X线进行诊断。在手术前拍摄X线片, 靶片距设置为150~180cm, 拍摄时患者取半卧位或立位, 病情严重无法站立者取仰卧位拍摄, 或将患者伤侧抬高拍摄斜位片。拍摄完成后由专业影像医师根据影像检测结果对病情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采用X线、CT诊断两组发生肋骨骨折例数和肺挫伤例数, 分析X线在胸部急性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进行病例检查后, 被确诊为肋骨骨折15例、肺挫伤11例, 对照组在进行病例检查后, 被确诊为肋骨骨折16例、肺挫伤9例。观察组采用X线片诊断后, 被确诊为肋骨骨折14例、肺损伤9例。对照组采用CT检查后, 被确诊为肋骨骨折11例、肺损伤6例。两组病情检出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胸部急性创伤是临床胸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伤性疾病, 根据胸部急性创伤性质, 可将胸外科急性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临床诊断发现, 胸部急性创伤患者多合并患有其它脏器损伤, 容易诱发大出血及休克,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临床实践发现, 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胸部有无损伤、损伤程度和病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胸部急性创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肋骨骨折和肺挫伤。胸部急性创伤导致的肺挫伤, 其实质是患者的肺实质因重创遭到损伤, 当患者的胸廓受到急性大力压迫时, 患者的声门就会发生反射性紧闭, 使肺内压力升高, 导致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肺实质和胸膜遭到损伤, 继而导致患者肺泡或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发生充血和水肿,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扩张后劈裂出血, 血液渗漏到肺泡和肺间质之间, 最终发展成为肺挫伤[4]。肺挫伤一般出现在胸部急性创伤后10~20min。我院两组分别采用X线和CT诊断肺挫伤, 观察组肺挫伤检出率为81.9%, 漏诊率为18.1%。对照组肺挫伤检出率为66.6%, 漏诊率为33.4%,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胸部急性创伤导致的肋骨骨折多见于患者的5~9肋骨弓部, X线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可比较全面、直观地反映出胸部急性创伤患者的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根数及肋骨错位情况。CT能够判断出患者肋骨骨折成角向胸内突出的情况, 但不能准确判断出肋骨骨折的根数。患者的骨折情况比较轻微时, CT检测仅表现为肋骨部分骨小梁断裂、无移位或位于肋弓转折处, 较易出现漏诊状况。我院两组患者分别采用X线和CT诊断肋骨骨折, 观察组肋骨骨折检出率为93.3%, 漏诊率为6.7%。对照组肋骨骨折检出率为68.8%, 漏诊率为31.2%,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X线是目前临床胸外科患者入院后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相对于CT来说具有价格低廉、检查方便等优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DR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 且分辨率与早期应用相比明显提高, 处理功能明显增强, 对于胸外科多数疾病可以做出明确诊断。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较易出现影像重叠现象等。而CT的应用有效克服了常规X线检测易出现影像重叠现象的缺点,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有利于细微病变的观察。胸部X线检测和CT扫描在临床应用中各具优势, 胸部X线能够准确定位肋骨骨折, 具有整体形态效应, 而CT缺乏整体形态效应, 对于隐匿性部位骨折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总而言之, 在胸部急性创伤的临床诊断中, CT和X线的应用应保持相辅相成。对于地方级的医疗单位来说应首先行X线对胸部创伤患者进行诊断, 尤其是病情表现比较明显的患者, 入院后应立即采用X线进行诊断, 以尽快掌握病情, 为抢救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李丽军.胸部创伤X线和CT诊断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z1) :79-80.

[2]彭峰.胸部急性创伤的X线临床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2) :172.

[3]李永彬.胸部闭合性创伤X线平片与CT诊断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6) :219.

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9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5.8岁。受创伤原因:道路交通损伤26例,钝锐器损伤9例,砸伤8例,其他创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受到损伤的18例,胸部受到损伤的14例,腹部受到损伤11例,多发伤的15例。本组病人全部处于休克期,中重度休克的有12例。

1.2 方法 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院前抢救和转运

2.1 院前急救

2.1.1 反应快速 医院中的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对呼救病人的病史和受伤的经过进行简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通知出诊人员,并立刻赶到事故现场。

2.1.2 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依照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抢救。对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并对病人的休克程度进行评估。

2.1.3 呼吸道保持通畅 医护人员对病人口咽部的异物实施迅速清除,解开病人紧身的衣服,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衰竭的行气管插管等,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呕吐物吸入[3]。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急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在短时间内建立几条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方便快速输液,通过输血扩充血容量。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的休克,应当以快速、足量的输液为主[4]。

2.1.5 止血、止痛 在创伤中,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控制出血是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减少死亡必要步骤。依照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大血管止血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疼痛可以加重休克,须及时处理。依照病情适当给予病人止痛药。

急性胸部创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患者, 均根据欧美ARDS专题分会于1992年提出的ARDS相关诊断标准确诊, 其中男23例, 女13例;年龄18~70岁, 平均 (45.5 ± 5.8) 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0.5~4h, 平均 (1.4 ± 0.5) h;ARDS发生于伤后2~36h, 平均 (12.4 ± 5.1) h;胸部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 高处坠落伤8例, 锐器伤3例, 挤压伤1例;闭合性损伤27例, 开放性损伤9例, 其中单纯性胸部外伤7例, 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28例, 梿枷胸25例, 肺挫伤、血气胸18例, 四肢多发性骨折11例, 锁骨、胸骨骨折7例, 骨盆、腰椎骨折6例, 颅脑损伤10例, 腹腔脏器损伤7例, 伴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4例。

1.2 方法

1.2.1 早期诊断

患者入院后, 根据其病史、体征、胸腔穿刺以及放射线检查等, 确定造成损伤的部位、原因和严重程度, 同时诊断是不是有并发ADRS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 ADRS会表现出严重的呼吸困难, 因此, 需要排除心脏、大支气管、大血管、气管等损伤所影响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胸部创伤如液胸、梿枷胸或气等处理后经面罩吸氧仍不能够纠正的低氧血症, 经血气分析, 结果显示血氧饱和度 (SpO2) <90%, 血氧分压 (PaO2) <8.0kPa, PaO2/吸入氧浓度 (FiO2) <26.7kPa。

1.2.2 呼吸机治疗

给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并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的辅助或控制方式, 也可以同步间歇指令等通气模式;呼吸机的参数设置为:潮气量为5~8mL/kg, 呼吸频率14~20次/min, I、E比为1∶ (1.5~2.0) , 氧浓度40%~60%, 可视患者病况变化随时调整;PaO2需>8.0kPa, 对上升不明显者, 呼吸末应加用0.3~0.5kPa正压通气;密切观察气道内压变化, 切不可>3.43kPa, 以防气压伤发生;对于人机对抗者, 予以冬眠合剂、异丙酚、咪唑地西泮等镇静药物, 以及肌松药物治疗;待患者病况好转, 意识、自主呼吸恢复, 潮气量>6mL/kg, 呼吸频率<25次/min时, 可脱机, 通气模式调整成适应性支持通气;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做好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1.2.3 手术治疗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并补充血容量逆转休克, 予以抗生素、激素、止痛药等, 根据患者不同病况行相关手术治疗:严重血气胸者, 进行单或双侧胸腔闭式引流, 开胸探查活动性出血点, 止血后进行肺及膈肌的修补术, 其他损伤部位根据严重程度不同, 选择处理顺序及方式, 若合并骨折, 需行临时复位内固定及整合固定术, 若合并颅脑损伤, 需开颅减压或行血肿清除术, 若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需开腹探查, 行相应修补或切除术等。

2 结果

本组36例胸部创伤并发ADRS患者均经积极抢救治疗, 呼吸机治疗时间3~30天, 平均 (8.1 ± 4.7) 天, 其中成功脱机33例 (91.7%) , 存活32例 (88.9%) , 死亡4例 (11.1%) 。死亡原因:胸外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 因脑疝和ARDS死亡2例, 多发创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胸外伤ARDS并失血性休克急性循环衰竭死亡1例。

3 讨论

胸部创伤常合并胸部多根肋骨骨折, 肺实质受挤压造成肺挫伤, 导致毛细血管或广泛肺泡破裂而致的肺出血、肺实质和肺间质水肿。这些病理改变使挫伤肺的氧弥散和通气功能障碍, 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及顽固性低氧血症, 常可在伤后24h内发展为ARDS[3]。

ARDS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 SpO2及FiO2持续偏低,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胸紧束及发绀, 情绪烦躁、焦虑, X线摄片可以看见两肺广泛浸润间质性阴影。ARDS初期症状与胸外伤及一些并发症类似, 因此容易导致误诊, 进而耽误治疗, 所以初期诊断和及时准确的治疗对患者预后改善意义重大。严重胸外伤患者若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加及顽固性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时, 需高度警惕ARDS并发的可能, 但同时亦要排除影响呼吸功能障碍的其它因素。

ARDS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是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 确诊后应及早进行机械通气, 改善低氧血症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机械正压通气辅助, 能够纠正反常的呼吸运动、增大通气量、促使肺膨胀, 进而改善换气, 纠正血流/通气比例失调, 预防或减少肺水肿、肺出血, 以及提高氧合。本组选择辅助或控制方式, 或者同步间歇指令等通气模式, 采用容量控制, 早期吸入纯氧, 待呼吸衰竭改善后缓慢下调呼吸末正压、FiO2、呼吸频率, 逐步过渡为压力支持方式, 视患者病况行试脱机, 应循序渐进, 对腹胀严重、胸壁软化及心功能较差者, 延迟脱机。本组呼吸机治疗时间3~30天, 平均 (8.1±4.7) 天, 注意加大的呼吸末正压虽可预防肺泡萎缩、提高肺部顺应性、降低肺内的分流、改善肺间质、肺泡水肿, 但应预防气压伤发生。

胸创伤并ARDS早期抢救应着重处理可危及生命的原发伤, 合并多种病症时, 根据轻重缓急选择治疗顺序和方式。对于休克患者, 应予以积极的抗休克治疗, 对于血气胸量大的患者, 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有必要时需开胸探查治疗活动性出血和行肺修补术。ARDS的急性期需严格控制输液量, 尤其是控制晶体液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以防加重肺水肿, 我们的经验是晶体液输入量控制在1 000~1 500mL/24h, 可多输胶体液, 维持胶体血浆的渗透压。选用广谱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时, 需同时行药敏试验或痰培养, 以便及时调整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应用, 可使机体应激能力提高, 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溶酶体膜稳定性升高, 并防止炎性介质产生。

综上所述, 早期诊断、正确机械通气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 对降低胸部创伤并ARDS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 (ARDS) 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36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机治疗时间3~30天, 平均 (8.1±4.7) 天;成功脱机33例 (91.7%) , 存活32例 (88.9%) , 死亡4例 (11.1%) ;死亡原因:胸部创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2例, 多发创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失血性休克急性循环衰竭1例。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对降低胸部创伤后ARDS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肺挫伤,急性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治疗

参考文献

[1]纪芬芝.在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应用机械通气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3) :190.

[2]张华.重症胸外伤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 2010, 31 (6) :785-786.

急性胸部创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灌南县人民医院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胸外科收治的9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68例, 女性22例, 年龄22~75岁, 平均年龄 (35.7±10.2)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0例, 刀刺伤12例, 高空坠落伤6例, 重物挤压伤2例。受伤到就诊时间:45min~3h, 受伤情况:开放式胸外伤60例, 闭合性外伤30例, 肺挫裂伤15例, 肋骨骨折20例, 胸骨骨折15例, 胸部创伤并发颅脑损伤13例, 血气胸12例。所有患者重症胸部创伤评价, 重度15例 (16.7%) 、危重50例 (55.6%) 、极危重25例 (27.8%)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处理血气胸, 其次针对胸外伤进行修复和处理。通过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 采用纽邦E360, 通过SIMV、PSV (8~12cm H2O) 、PEEP (3~10cm H2O) 模式进行通气, RR 16~25次/min, VT 6.0~8.0m L/kg, Fi O2 0.4, 气道平台压<35cm H2O, 吸气后暂停0.2~0.3s, 当纠正患者缺氧后, 降低Fi O2 (40%~60%) , 逐渐增加PEEP, 保持Sa O2 96%左右。逐渐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后, 辅助呼吸12~24h, 最后撤掉呼吸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9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24h血气分析结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 胸部创伤好转, 低氧血症纠, 成功撤机。无效:低氧血症不能纠正, 合并MOF, 原发病不能控制, 无法撤机者。

2 结果

2.1 9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治愈62例 (68.9%) 、无效28例 (31.1%) 。

2.2 9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24h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交通运输逐渐增多, 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的重症胸部创伤发生率也逐渐增多[2]。重症胸部创伤往往病情危急, 把握有效的治疗时机, 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 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3]。重症胸部创伤往往有其他合并伤, 处理过程中应先抢救致命创伤, 如本研究首先解决患者的血气胸, 其次针对创伤脏器的重要性依次处理。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胸部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甚至有部分出现严重的肺挫裂伤、气/血弥散障碍。本研究处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则:首先是可靠固定胸廓, 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肺部感染, 在通过机械性通气, 保证患者吸氧量, 防止低氧血症发生。另外以往机械通气只是一味的保证动脉血气在正常状态, 只是依据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调节PEEP水平和潮气量, 忽视了对肺损伤程度, 易导致通气的肺泡过度扩张和气压伤等, 本研究中注意观察气道平台压, 纠正患者缺氧后, 逐渐以加强患者的自主呼吸, 降低Fi O2, 保持人-机协调, 直至最后自主呼吸。不仅防止局部肺泡过张、局部肺泡萎缩, 同时也有效的改善了机体内的氧合作用。在依据患者病情逐渐降低呼吸机作用, 直至撤离呼吸机。9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治愈62例 (68.9%) 、无效28例 (31.1%) 。通过有效机械通气患者治疗后2、24h血气分析结果较治疗前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过程中, 在保证有效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前提下, 加强自主呼吸,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勇, 黄进启, 谭远光.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2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9, 16 (3) :191.

[2]甘崇志, 刘胜中, 耕噶.胸部创伤1296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3) :344-346.

急性胸部创伤 篇5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中男性45例, 女性15例, 年龄18~75岁。患者均为交通或工伤事故。肋骨骨折60例, 血气胸51例, 支气管断裂伤10例, 肺挫裂伤32例, 其他合并四肢骨折、骨盆骨折、颅脑损伤、肝脾破裂伤等33例。创伤性休克40例, 应激性血糖增高30例, DIC l4例。ARDS发生时间伤后≤24h 45例, 24~72h 15例。本组病例符合我国1997年ARDS会议 (长春) 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60例患者均表现呼吸窘迫伴明显紫绀, 呼吸频率30~60次/min, 心率110~150次/min, 45例血白细胞 (WBC) 在 (12~40) ×109/L, 6例血白细胞4.0±109/L, 39例发热, 体温38.4℃以上, 血糖增高30例。X线胸片示双肺散在斑片状阴影或实变。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正常或轻度升高;氧合指数 (PaO2/FiO2) <200mm/Hg。

1.3 结果

全组平均住院时间30d。生存51例, 其中得到早期诊治的27例患者均存活。死亡9例, 总住院病死率为15%。9例死亡患者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 及时发现在临床病情观察中应动态地观察病情变化, 如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频率>28次/min, SaO2持续下降等症状, 应考虑ARDS的发生, 尽早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是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ARDS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主要应立足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 刺激咳嗽

机械正压通气过程中患者咳嗽反射减弱,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易发生阻塞性肺不张。因此, 要经常帮助患者翻身, 叩击背部, 诱发咳嗽;吸痰管插入喉部对局部的刺激以及高渗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可产生同样的效果。

2.2.2 呼吸道湿化

气道湿化可防止痰液干结, 湿化液不少于250m L/d, 现用现配。吸痰前后向气管内注入3~5m L湿化液后再吸引;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 每15~30min气道湿化1次。必要时加用恒温湿化器, 温度33~35℃, 减少冷空气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2.2.3 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引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 (SpO2) <90%, 吸痰前应给予纯氧2~5min, 吸痰后再给予纯氧2~5min, 以提高SpO2;将吸痰管在负压吸引的同时缓慢旋转回抽, 如遇阻力应停止负压吸引, 并将吸痰管退出少许再行负压吸引;吸痰不超过15s/次。若患者痰液黏稠, 吸痰前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注入气道, 用简易吸痰器辅助呼吸数次后吸痰, 尽量缩短吸痰时间, 不超过10min/次。

2.2.4 吸痰有效指标

呼吸音改善;呼吸作功降低;SpO2和 (或) 血气分析参数得到改善;气道阻力降低。

2.3 选择有效的通气模式

设定合适的呼吸参数。我们这组患者采用PCV+PEEP模式, 潮气量6~8mL/kg体质量, 频率14~20次/min, 吸呼比 (I∶E) 为1∶1.5, 特殊患者I∶E为2∶1, PEEP 8~20cm H2O。PEEP通过其呼气末正压使陷闭的支气管和闭合肺泡张开, 又可驱散肺泡及间质的水肿液, 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肺水肿, 改善ARDS的呼吸功能, 成为ARDS的主要治疗措施。当PEEP>15cmH2O肺泡容量很少增加, 影响静脉血的回流, 尤其在血容量不足, 将会减少心输出量, 影响组织供氧;过高PEEP也会增加气压伤的发生率, 临床上以SaO2达90%以上而FiO2降到安全限度的PEEP水平为佳。在应用PEEP过程中应补足血容量, 护理检测特别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及各项呼吸参数的变化, 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这组患者采用小潮气量, 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2.4 肌肉松弛剂应用的检测

ARDS患者在危险期由于呼吸急促, 经常发生自主呼吸频率与呼吸机频率不合拍, 产生人机对抗现象, 患者表现为烦躁,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严密检测SP02及气道压的变化, 及时发现人机对抗, 尽早采取措施。这组患者采用肌松剂及镇静剂 (静安、吗啡、杜冷丁等) , 待患者自主呼吸较强时, 试行脱机。肌松剂应用过程中严密检测各项呼吸参数的变化。

2.5 免疫营养支持治疗

ARDS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增加, 因此, 应避免营养不足, 使用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减低CO2产生。静脉高营养、血浆、白蛋白的应用, 可提高血浆渗透压, 减少组织间水肿, 促进创伤修复。同时这组患者给予全胃肠营养, 能全力胃管内滴入, 1500~2000m L/d, 至患者能进食后, 逐渐减量。营养护理的目的是促进机体向蛋白合成的方向发展。避免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因其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因CO2增多出现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 使撤离呼吸机发生困难。

2.6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逐步增加, 为减少其发生, 所有呼吸机管道使用前应进行消毒, 吸痰管每次更换, 呼吸机接头管道和湿化器每日更换消毒, 此外, 应特别做好口腔护理, 防止误吸。气管插管患者每日更换牙垫, 清洗口腔, 定时翻身, 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有报道采用PVP-I液进行口腔护理, 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能明显地降低老年人发生肺炎的危险, 采用0.1%PVP-I液进行口腔擦洗, 0.01%PVP-1液进行口腔冲洗, 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较好的效果。气管切开患者, 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2.7 严重刨伤可导致应激性血糖增高

对患者需密切检测血糖情况, 及时发现, 通知医生, 应用胰岛素治疗, 使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这组患者有30例发生血糖增高, 其中2例未及时发现, 患者表现为多尿, 在积极补充血容量情况下, 仍烦躁, 经过胰岛素治疗后, 患者血糖下降, 多尿、烦躁情况均明显改善。

2.8 警惕D1C发生

急性胸部创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入选案例为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严重胸部外伤合并ARDS患者86例,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6.3±5.6)岁。胸部严重损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6例(30.2%),工伤17例(19.8%),高处坠落伤16例(18.6%),打架斗殴致伤13例(15.1%),锐器致伤8例(9.3%),挤压伤6例(7.0%)。并发伤状况为:骨折12例,肺挫伤9例,食管破裂6例,严重颅脑损伤5例,休克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ARDS分期诊断结果为:先兆期38例(44.2%)、早期32例(37.2%)、晚期16例(18.6%)。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事发第一现场或入院后立即采取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入院后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24h内进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平均通气间隔时间为2.5h。本组患者使用呼吸机时长1~15d,平均6.1d,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潮气量约5mL/kg,同时根据患者血气检测结果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本组43例),待病情稳定后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手术,进行抗感染、补充营养、保持呼吸道通常等常规处理,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以系统的精细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通气前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及治疗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86例案例中,经系统治疗后病愈出院者73例,生存率8 4.9%。死亡1 3例,病死率1 5.1%,其中A R D S先兆期死亡1例(2.6%),早期死亡6例(18.8%),晚期死亡6例(37.5%)。通气前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通气后患者呼吸功能和酸碱失衡状况较通气前显著改善,见表1。

3 讨论

ARDS具有突发、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必须辅助以科学、精细的护理[2]。本组患者主要护理方法如下。

3.1 基本护理

患者采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气管插管松脱或漏气。注意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合理调节病房的温度及适度,保持病房安静,为患者营造舒适、清净的临床环境。

3.2 密切监护生命体征

治疗过程中采用监护仪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中心静脉压等基本生命特征,每5h进行一次血气分析。护理中发现患者出现肺不张、休克、血气胸等症状时应当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术后注意观察患者血胸的引流量及速度,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凝血及引流管脱落或扭曲[3]。

3.3 呼吸道护理

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或者窒息。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者术中操作要严格坚持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此外,呼吸道切开后患者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对外界空气的净化、加湿、保温作用逐渐减弱,外界空气直接进入到气管、肺泡,肺泡黏膜变得干燥、充血,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4],从而进一步加重ARDS症状。因此,患者手术前要进行吸痰并湿化呼吸道。吸痰时动作要稳、轻、准、快,避免手术刺激引起或加重患者呼吸道感染,痰多者可每4min中吸一次痰。湿化呼吸道采取直接湿化方式,即直接将湿化液滴入到呼吸道内。

3.4 呼吸机操作及护理

记录患者每次呼吸机参数(潮气量、辅助呼吸时间、气道压力等)变化。加湿器内水温以27~34℃为宜,每天进行一次灭菌操作。呼吸管道每日更换1次,呼吸机报警时应第一时间赶到病床,分析报警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每隔1h开放气管插管气囊,放气4min左右,避免气管黏膜受压导致水肿、缺血。每日用消毒液浸泡呼吸道接口、螺纹管、雾化器一次。

3.5 营养护理

本组患者受病况影响处于高代谢状态,身体对营养的消耗量加大,免疫力及抵抗力急剧下降,因此应当注意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由于胃肠道补充法有良好的保护胃肠道黏膜、避免应激性溃疡、防止静脉营养不足及各种并发症等作用,因此本组患者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营养支持。拔除气管和胃管后患者可进食高营养的流质食物。

3.6 疼痛护理

本组患者手术的切口均较大,加上身体受创较为严重,因此术后普遍出现伤口疼痛现象,患者深呼吸、简单床上运动、咳嗽等活动大幅减少,非常容易导致术后肺炎、肺不张等常见并发症的出现。对此,术后应当根据患者具体疼痛程度给予镇痛剂或镇痛药物,手术切口或伤口出现开裂、渗血、感染时及时进行处理。

3.7 心理护理

严重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病情均较重,加上疼痛、呼吸困难等应激反应会加重患者的紧张、烦躁、恐惧等消极心理。因此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对之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发现患者出现消极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并注意耐心、细致、准确地把握患者肢体语言及神态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正确处理。用温和的语言和真诚的态度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84.9%的患者生存,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通气后患者呼吸功能和酸碱失衡状况较通气前也显著改善,总体上来说,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从病死率上分析,ARDS晚期患者病死率较高(37.5%),先兆期及早期的病死率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说,ARDS患者越早得到及时、科学治疗和护理,生存率越高。

摘要:目的 研究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临床护理要点及其效果。方法 案例分析法。回顾性分我院近年收治的严重胸部外伤合并ARDS患者86例, 总结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结果 经系统治疗后病愈出院者73例, 生存率84.9%。死亡13例, 病死率15.1%。通气前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 通气后PaCO2、PaO2、PaO2/Fi、O2值较通气前均显著提升, 表明患者呼吸功能和酸碱失衡状况显著改善。结论 精细、科学的临床护理能够强化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概率,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严重胸部创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

参考文献

[1]徐振平.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2 (2) :16-17.

[2]许美春, 刘炳学.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 2009, 15 (2) :16-17.

[3]林秀菊.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9) :89-91.

胸部创伤抢救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7例中,男97例,女40例,年龄4~74岁,20~50岁占80%以上,伤后就诊时间15 min~5 h。

1.2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47例,砸伤20例,摔伤21例,挤压伤22例,刀刺伤27例。

1.3 伤情

合并颅脑四肢伤19例,胸部多脏器损伤28例(大血管、心、肺组织损伤)血气胸55例,开发性损伤32例,闭合性损伤105例。

1.4 并发症及死亡率

并发右侧脓胸3例,左侧脓胸2例,左肺下叶不张1例,伤口感染6例,死亡7例,均因胸腹部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抢救护理

2.1 紧急判断

2.1.1 了解病史

重点了解致伤原因、部位、受伤原因、伤后症状及反应,同时眼望呼吸、手摸脉搏、呼叫患者3声,推患者3下,触大动脉有无波动,在抢救医师来到之前,在10~15min内迅速判断有无休克、出血,为抢救打下良好基础。

2.1.2 物理检查

首先检查生命体征、神志、体位、判断有无休克、出血、窒息、心脏损伤。初步检查开放伤口损伤程度,检查时对涉及多种复合伤者要有重点,避免漏、误诊。如合并颅脑外伤,要注意神志、瞳孔的变化,做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胸部多脏器损伤,要特别注意心、肺、大血管的损失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及失血性休克。有张力气胸是常引起反常呼吸。胸腹联合伤,要注意肝、胆、脾、胰、肾区的压痛及腹部的变化。脊柱骨盆损伤时要注意有无挤压伤、出血、尿道损伤。肢体骨折畸形,是否继续出血,尽快做出判断,立即实施抢救措施。

2.2 抢救措施

2.2.1 心肺复苏

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与胸外按压,同时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有窒息的行气管切开。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快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供氧,尽快改善缺氧状态,昏迷患者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口腔内异物,及时吸尽呼吸道痰液及血液,以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有舌根下坠者应将下颌托起用舌钳将舌拉出使气道通畅。本组有7例呼吸道堵塞,由于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血液及呕吐物,及时行气管插管,无一例发生窒息。因此对呼吸有困难的患者,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关键措施,对下一部抢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2.2.3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尽快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维持血液循环,对严重胸外伤合并休克者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道,以防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2.2.4 复合伤的处理

在抢救处理复合伤时,在治疗上应抓住主要矛盾,哪种病情危及生命先处理哪种病情,原则是先止血。医护配合,分秒必争,尽快实施:1给氧2通道(2条静脉)3配血4置管(闭式引流)。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尿量心电图、中心静脉压等变化,及时给于纠正。

2.3 抗休克

去枕平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达到早期快速扩容的目的。胸部多脏器损伤及严重的胸腹联合伤,往往是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同时存在,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为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氧供给,快速大量的补液,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行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达到“快速”与“足量”的补液,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伤势要有充分的评估,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必要时加压输液、输血,以保证足够的液体输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来纠正休克。输液的原则是晶体液3∶1比例,使输液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快速输液的同时输入急救药品。加强休克指标的检测,如血压、脉搏、尿量及中心静脉压,避免发肺水肿、脑水肿等超量补液的并发症。在抢救是如穿刺困难,不可反复穿刺延误时间,应立即配合医生施行静脉切开,确保有效的静脉通畅。

2.4 封闭开放气胸

开放气胸时,应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封塞伤口,加压包扎,血气胸时置胸腔闭式引流给予引流减压。

2.5 骨折的处理

对多发性肋骨骨折,首先是止血,止痛,用肋骨带加压包扎固定,保证有效通气量。

2.6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情进展,胸部多脏器损伤及严重复合伤,病情复杂,变化快,涉及专业广,有时需要多专业联合作战,共同抢救。

在会诊、检查、抢救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对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尤为重要,管腔是否通畅,瓶中液面波动大小、单位时间引流量颜色、数量来判断肺部膨胀情况及胸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利观察效果。

2.7 做好术前准备

419例胸部创伤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男342例,女77例。年龄7~82岁。闭合性胸外伤377例,开放性胸外伤42例。并发血胸、气胸或血气胸180例,其中张力性气胸16例,迟发性血胸15例,双侧血胸15例。本组肋骨骨折378例,其中多发性肋骨骨折317例。肺挫伤67例,肺裂伤6例,纵隔血肿3例,休克70例。ARDS 19例。并发其他骨折39例,颅脑损伤39例,脾破裂9例,肝破裂1例,心脏破裂1例,腹膜血肿1例,严重者有多种合并伤。

2 治疗

全组419例病人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处理的同时胸带固定胸壁。胸腔闭式引流88例,其中双侧胸腔闭式引流8例,反复胸穿抽液、抽气87例,剖胸止血及肺修补10例,开胸清除血凝块及纤维板剥脱2例,合并其他部位及脏器损伤者,针对其病情做相应专科处理。

3 结果

本组治愈411例,死亡8例,死亡率约为2%。死于严重颅脑损伤3例,心脏破裂1例,并发肺部感染及ARDS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4例。

4 讨论

胸部创伤多较严重,剧烈的疼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呼吸运动,而多根、多处肋骨骨折造成的胸壁局部塌陷、软化,产生反常呼吸和纵隔摆动,进一步导致呼吸和循环障碍,笔者采用棉垫加压及弹力尼龙胸带固定胸壁,消除反常呼吸,同时辅以肋间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止痛,对维护呼吸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1]

开放性胸部创伤应迅速封闭伤口再行清创缝合,同时酌情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闭合性胸部创伤,常伴有气胸、血胸及血气胸存在,一经确诊及时做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对来不及拍片确诊的胸部创伤病人,诊断性胸腔穿刺亦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气胸经引流后呼吸虽然改善,但3~5d引流气泡不减少,多有较严重的肺裂伤及小支气管损伤,自行闭合可能性小,应积极手术,以免延长病程,增加感染机会。血胸连续3h出血量达200ml,应紧急剖胸止血。对早期未发现血气胸的病人,亦应密切观察,警惕迟发性血胸的发生[2]。

重症胸部创伤病人多伴有休克,积极开放双静脉通道或行静脉切开,可迅速补液、输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重症胸部创伤病人肺组织损伤,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避免肺水肿应防止晶体液输入过多,胶、晶体比例应以1∶1~2为宜,有肺实质损伤的病人,晶体液的输入应严格控制[3]。

肺创伤后出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下呼吸道梗阻,排痰能力减弱,特别在老年病人及有吸烟嗜好的慢性肺部疾病者中更易发生肺部感染,故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尤为重要。同时早期、短期、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20~40mg/d,连用2~3d及支气管解痉剂和利尿剂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5 结论

严重胸部创伤病人可在短期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近年来,由于现场抢救及时,运送迅速,部分危重病人能存活到达急诊科,获得治疗机会。但仍有相当数量病人由于伤势重,辗转就医,而在未到达急诊科之前死亡。这足以说明紧急诊治危重胸部创伤病人十分重要。

随着生产与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增加,致伤原因发生了很大变化。自80年代初,交通事故及刀伤已上升为胸部创伤的主要原因。国外近年若干报道亦指出,交通事故为胸部挤压伤的主要死因。这类病人常有心脏大血管、肺及支气管的严重挫裂伤及范围较广的浮动胸壁,并常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因而病情严重而复杂,误诊率及病死率均高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参考文献

[1]林春,张帆.150例胸部创伤的诊治体会(J).引进与咨询,2004,(6):45-46.

[2]邹本峰.胸部外伤372例临床治疗体会(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2):149-150.

上一篇:体育教育训练学下一篇:组织抑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