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

2024-06-26

体育教育训练学(精选十篇)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1

1 问卷的编制

问卷通过高校老师的可行性调查验证、对教育实习情况的摸底调查以及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初探。借鉴和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和实验的帮助, 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制。

1.1 研究对象

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的2012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实习院校随机学生、学校主管教育实习的有关领导以及相关指导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育实习方面的核心期刊和书籍, 查阅了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论文35篇左右, 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2.2 专家访问法

对延安大学主管研究生教育实习的领导老师进行调查, 了解教育实习在延安大学的基本制度以及教育实习考核评价制度等, 并就个别问题进行了咨询。

1.2.3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并遵循体育科研方法论题而设计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学生,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发放学生和教师两种调查问卷, 其中教师调查问卷共7份, 回收7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在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抽取2012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13人, 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 回收299份 (男139份, 女160份) , 回收率99.7%, 剔除3份无效问卷 (剔除2份体育学院填写, 1份未收回) , 有效问卷为297份, 有效率99.7%。

1.2.4 暗中调查法

通过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进行实际暗访、对上课情况进行实地勘察, 总结整理信息, 并得出结论。

1.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03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并对结果进一步研究分析。

2 现状调查

2.1 学生上课对实习老师的态度随便

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实习生是见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群体, 深知学生对老师和实习老师的看法。本文通过对随机的300名学生中调查有82.3%的人认为实习生不是老师;有71.2%人认为实习生不害怕;有88.3%的人认为实习生上课好通过。更有学生认为实习生的年龄和他们相差不多, 交流沟通起来更容易, 相互之间说话更是不忌讳。其实这样给实习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实习生在上课过程中, 由于他们是刚刚适应性的转变角色, 因而学生对其的态度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教学发挥。

2.2 实习生完成修学分心态

在研究生教育实习过程当中, 教育实习的学分有18分占到了所修总共学分的1/5,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实习的是否通过直接影响到你的毕业论文。因此, 教育实习的18个学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对13名实习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中, 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有81.4%的人认为教育实习是非常重要的;有10.2%的认为很重要;有7.8%的认为重要;有0.6%的认为不重要。教育实习不仅在毕业上很重要, 而且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很有分量, 在对实习生的较差问卷中, 我们知道有64.8%的人教育实习是为了拿到学分, 顺利毕业;有32.1%的人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有2.1%的人不知道;有1%的人其它。看来在上学过程中, 顺利毕业才是真正的目的。

2.3 实习生教学过程中没有规定的大纲教材

经过调查, 延安大学的实习内容是以自己的专项带课, 一门是大一的公共必修课;一门是大二的公共选项课。公共必修课的授课内容是太极拳和四项基本素质, 选项课的内容是专项的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在我们教授过程中, 只有我们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学习的一些内容, 但这些内容对公体课很不实用。通过对实习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有21.3%的人不知道在上课中应该怎么教;有60.5%的人知道怎么教但是很不规范;有11.4%的人认为马马虎虎下课就行;有6.8%的人认为其它。在对老师的访谈中我们知道, 我校有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实际, 学校院办也根据本校的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改编。可能是老师在上课期间多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 没有硬性的根据大纲内容而已。通过调查, 上学期大一教的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 而到了这个学期变成了杨氏太极拳。因为没有教材的指引, 学生的专业性和大众性很难把握。

2.4 顶岗实习严重

通过对我校实习生的调查中, 我校有13名实习研究生, 其中有1人是委托研究生, 4名经调查已在外工作, 真正能在校内实习的研究生就只有8人。学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自己亲自实习, 但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另外的5人因为各种原因很难按要求实习。又因为研究生教育序列的特殊性, 学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对两校进行了暗中摸底调查, 其中有46.2%的人存在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有21.2%的人存在短时间顶岗实习;有32.6%的人是正常实习。通过对研究生的调查我们知道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是造成这方面的重要原因。

2.5 实习指导过程的缺失

经调查我校实习生实习是实行“一人一师”制, 就是一个指导老师带一名实习学生。学校规定老师必须跟着实习学生一起上课, 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的出勤率很低, 大体情况是前几节课来后几节课不来;上半节课在后半节课不在;有的就全部交给实习生, 自己不来;也有一起认真上课的老师。实习生是初次接触教育的老师, 在实习过程中是很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经过的调查造成这样情况, 有一个重要原因, 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在本科阶段有91.2%的学生是体育教育专业;有6%的是社会体育专业;有1.8%的是运动训练专业;有1%的是其它专业, 教育实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是新奇的学习, 老师对他们也有一些了解, 因此对实习生的过分放心, 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多数的实习中我们都能独自完成, 但是, 实习过程的细节缺陷, 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发现的, 这需要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助我们去发现改正, 所以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的实时指导是很重要的。

2.6 评价过程中的缺失

通过对我校教育实习的调查, 我校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很单一, 只有最终实习老师的主观评价为主要。通过对实习生的调查中有39.1%的人非常不同意这种评价手段;有40.5%的人不同意;有20%的人比较同意;有0.4%的人完全赞成这种评价手段。实习的评价包括很多方面, 指导老师的主管评价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反馈、大纲评价表的评判、自我鉴定等等都同样的重要, 因此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评价存在很大的缺失。

3 浅析

(1) 在实习过程中应该给与实习学生的充分权利, 在实习前应该给实习生做充分的动员培训, 让实习生充分的能够以一个真正老师的形象去授课。

(2) 让实习生充分认清楚实习的目的, 帮助摆正心态。在学分的设置上应该做一些调整。

(3) 学校应该根据情况编制自己的实习课本,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所编制的大纲进行。在实习前, 应该对实习生进行大纲的熟悉培训。

(4) 加强对实习的管理, 减少实习过程中的漏洞。

(5) 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 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6) 学校领导应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暗中调查法等对我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得出现状:对实习老师态度随便;实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教学大纲不全;顶岗实习严重;实习指导过程中的缺失;评价的片面性, 并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浅析,研究生,实习,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岚.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1) :107-108.

[2]胡听.对华东交通大学体育教学实习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24 (S1) :121-123.

[3]陈家起, 杨祖辉.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 2001 (6) :107-109.

[4]时卫东.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47-48.

[5]许高厚.教育实习[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 2001:232.

体育训练学简历 篇2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86年5月21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65cm体 重:56kg
户 籍:四川成都现所在地:四川成都
毕业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学 历:硕士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全 职
职位类别:教师-中学教师

教师-讲师/助教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3

摘 要 通过研究一些有历史价值的书籍来弄清教学学术的系统,将教学能力作为突破点来分析、讨论如今实行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教学能力方面做得不够的地方。通过探究手段把教学学术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有机结合起,从而理解到正确运用教学学术能够使科学研究的水平得到提高,增强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生 培养体系

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质量来决定的,体系内部各个构件能共同发挥效用来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要知道,研究生的训练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系统的关键部分。通过探究教学学术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学术理论

(一)理论来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大部分学校包括研究学院都将很多的教学精力放在专业的学术探究,却忽略了教学技术能力的发展,这样就导致那些在校读研的学生其能力发展不全面,使得这些研究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立身之处,就业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教育状况,美国某基金总裁便写了一本关于教学学术的作品,这也让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教学学术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培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

(二)目的定性

教学活动就是老师给学生教授知识,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过程,而要解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是无法一跃而就的,而是要慢慢地进行修正改错、弥补缺漏。使得老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的积极性、自身教学领域的专业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等方面可以在教学学术完善培养体系的前提下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建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历史问题

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介于本科生培养体系与博士生培养体系之间的教育体系。在1949年以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为主要方向的中学和小学的体育老师,这是由于那个时候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学院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不够多,教学质量也不是很好以及学生的体能方面本身不是很好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体育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缺乏一定的条件。

(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现状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和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区别在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更加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水平的提升,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教育是由自身专业的研究教学水平和体育教学水平两部分构成的。可是,面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的范围也愈发地广泛,造成了对研究生质量要求的挑战。例如,在招收学生时标准降低了以至于进入学校的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对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科目重点较偏,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力度不够,研究生学习的范围不够浓厚等,这些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之后输出的人才水平在降低,从而导致研究生考博士的可能性降低,这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建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教学学术理论与教学习惯的结合

所谓习惯就是在平时实践的积累中适应了某种行为,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形下自身形成了一种自动的反应行为的一种模式。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这种体系下,体育老师给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并通过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体育原理和体育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体育老师平时教学体现出来的习惯来获得学习的新思维和新方式。

(二)课程设置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的效用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要与课程和科目的设置联系起来,课程和科目的设置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从课程和科目的设置出发,对课程设置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出如何利用课程设置来推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让其成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一个关键部分。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结合体育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将其与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切不可只在理论层面进行设置,会导致教学质量不够好。

四、结语

经过探究和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与教学学术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生就业情况与自身体育专业的相关情况,寻找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学水平输入的高与低,明白要重点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水平,使研究生进入社会后可以较快地改变自己的状态来适应市场的要求。希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给未来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提供一点思考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技, 是体育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1969年民主德国哈雷博士主编的《运动训练学》的问世, 标志着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80年代初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运动训练学体系[2]。运动训练学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 有着重要的学科价值和地位, 是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包含了人体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最新科学研究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 运动训练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等要求将越来越高, 对体育专业运动训练学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运动训练学教学内容研究

运动训练学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 它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成熟学科来作为源学科, 而是直接随着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同样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的对象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和运动训练有很大关系, 必须在训练实践中去完成训练工作, 而且工作完成的好坏与成功与训练取得的成绩是关联的。换句话说, 这个体育教师行不行, 和运动训练水平与成绩有很大关系。其次,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包含着人体科学、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 才会了解和掌握其本质。如耐力跑中的“极点”的体会和消除, 没有个人体会是难有刻骨的了解的。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的运动强度及休息间隔的严格区分等, 学生没有到实践中去体会, 容易会忽略其细节。其次, 通过实践, 老师和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如老师发现某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程序训练法和模式训练法, 可以通过演示进行区分。如教师通过游泳划臂和哑铃屈肘来比较二者的手的速度变化, 进而要学生去寻找原因, 并就二种力量训练方法优缺点进行比较, 在训练中设计不同的力量训练。这样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定阻练习和定速练习要好得多。

运动训练学具有综合性特点。运动训练是对人的训练, 所以在学科内容上综合了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和重要相关理论, 如对训练动机的激励和导向, 对人体体能的生理学基础的阐述, 遗传和变异对运动选材的影响。同时运动训练还综合了医学、社会学、工程学、军事学、谋略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内容, 如怎样通过医学手段消除疲劳, 战术运用的谋略学特点, 运动训练过程和管理的工程学原理, 等等。这些综合性的内容需要学生宽广的知识和较强的领悟能力。

二、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研究

运动训练学教学要突出重点:按田麦久先生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训练学来看, 总共有14章, 我们不可能把14章平均分配到一学期18周去, 要有重点的安排学时和内容。首先, 要突出体能训练和运动方法的重要性。体能训练和运动方法内容综合性强, 包含了生理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军事学、谋略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内容。加之体能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 教学内容又多, 所以, 在课时安排上要相对侧重运动训练方法和体能训练。其次, 现行运动训练学[4]教材内容包括了管理学及心理能力和智能训练二章 (第二和第九章) , 考虑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时限制和专业性 (已另开设体育管理学和体育心理学) ;加之心理及智能训练等受教学条件和将来工作条件的限制, 及心理等普适性应用较弱, 可只对这二章作提示和要求, 安排学生自学。再次, 学时的安排尽量保持内容的独立性, 即每次课所授内容教授一章或一章中独立的几节, 学生接受时既有整体性, 又有层次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一部第一章工作方针中指出: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中十九条指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施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师【2011】6号第一点: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指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环节;第五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出: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政策和运动训练学的特点, 运动训练学教学应尽可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多年经验, 结合文献资料分析, 现行运动训练学有选材、运动训练方法和体能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以上原因, 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学教学内容与时数安排如图1。图中安排了6学时的实践, 包括2学时的选材, 2学时运动训练方法和2学时体能训练。这6学时的具体实践内容如图2。

该教学大纲设置有如下优点: (1) 体现运动训练实践性特点。对实践内容要求较高的三个内容作了专门实践课时安排。 (2) 全面概括和论述了运动训练过程。既从运动训练的选材到训练、到比赛到管理有全面体现, 又对运动训练全过程计划、阶段计划有所阐述, 还对竞技能力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 (3) 基本实现一次课一专题内容。当然, 各个学校可根据学校及地方要求进行修正, 真正体现运动训练学特点, 授课对象特点和运动训练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12.

[2]徐本力.对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0, 3 (16) :37-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5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研究课题

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以成都市锦江区老年人为例。

二、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同时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由于老龄化严重导致的问题增多,年轻一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老年人如何照顾好自己,自身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完美主义人格与人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人格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心态,如心胸开阔,积极上进,而消极的、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人格给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比如焦虑、顽固、挫折感,甚至自杀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高标准,秩序,差异构成了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三个维度。其中高标准和秩序维度是体现的适应性特征,差异维度则是体现了完美主义的非适应性特征。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知,完美主义对运动员是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的,如 Hall、Matthews 等学者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对运动员的成绩是产生负面影响的,有些运动员过分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自己平时的训练十分苛刻以及过度的自我批评与否认,这样就导致这些运动员不容易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和满足,而常常导致自身的思想压力大,从而导致竞技能力下降。当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完美主义对运动员是产生积极影响的,因为在其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给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世界级运动员都是将其自己看成是完美主义者来进行要求的。据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得知已有学者研究过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是有联系的,有人研究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有人研究了运动员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有人研究了运动领域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等等。

其中连文杰等学者的《运动领域完美主义的研究及进展》文章中阐述到运动员的优异运动成绩是与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对自己完美的追求是有关联的,假设一名射击运动员明明因为在最后一枪打了五环而荣获冠军,可是这名运动员却因为没有达到他预期想要的 6 环成绩而耿耿于怀,感到遗憾甚至自责,这与运动员对高标准目标的`过分追求有关,与运动员的高水平的完美主义倾向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对象大多数选择大学生、青少年、运动员以及职业人群等,并没有选择老年人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而由于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不容忽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那么老年人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有何特点呢?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与他们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有没有相关性呢?如果有又是呈现什么相关性呢?是正相关呢?还是负相关呢?目前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笔者希望能从研究中得出一些现象特征、规律或有意义的结论,并对老年人的认知与发展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与意义

通过笔者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关于老年人群体的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研究基本是个空白点,为了丰富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研究成果,为了对老年人群体有更多丰富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份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问卷和采用了杨丽博士等人根据中国人情况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测量表来进行研究分析。

在体育锻炼状况的问卷调查中,笔者通过对一些可量化的题目进行量化,把体育锻炼情况分为了运动动机、运动水平和运动强度三个维度。分别看这三个维度的量化项与老年人完美主义人格测试结果的相关性。除了三个量化项外,笔者还在问卷中设计了其他人口学指标进行比较,如性别,职业,学历,年龄等。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本人就读学校的成都市锦江区这一地域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来看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调查中我们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场合尤其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地方选择了 50 名男性和 50 名女性,达到研究的小样本数量要求,样本的男女比例得出的结果具有更好的可比性。本研究一共发放 100 份问卷,有效问卷 98 份,有效率为 98%。

通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电子检索系统进行系统查询,认真阅读与思考相关课题的学者观点,为确定本文研究方向和内容奠定基础,为研究思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查阅了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这些文献和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支撑。

五、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体育锻炼量表以及完美主义人格量表进行测试调查,笔者对两个测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六、论文提纲

目次

摘要

ABSTRACT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1.1 问题提出

1.2 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完美主义

1.2.2 关于体育锻炼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足球训练学(下) 篇6

何时训练

气温22度左右。还有点阳光,是训练的最佳时候。

——马加特

哪段时间是足球运动的“黄金训练时期”?这要根据各国的气候和环境来看。俄罗斯前锋帕夫柳琴科本赛季转会到托特纳姆队后,第二天9点他就得参加训练,但在俄罗斯,这时候他还在喝咖啡。而在德国,每到冬季,训练都会向后推迟一小时,但之前球员们仍得在室内训练力量。不过教练员一般都有个时间默契:上午的训练尽量安排在早上9点,这是球员身体数据最佳的时候。下午5点再来一次训练,那时体能恢复得差不多了,需要新的刺激。

[有此一说]在拜仁慕尼黑队执教时,马加特有一次将训练安排在凌晨4点,居民报警说有人在扰民,警方赶到后发现原来是拜仁队员在进行训练。之前拜仁刚刚打完德国杯,晚上11点才回到宾馆,但第二天凌晨3点就被他们的教练喊起来训练了。

练多狠

如果晚上有比赛,那么上午就练得少一点。

——温格

帕夫柳琴科到现在都没能适应英格兰式训练:“我几乎无法承受,我总是去看表,希望训练课快点结束,但它竟持续了两个小时,后面还有半小时的器械锻炼,加起来是两个半小时啊,我简直无法想象!”不过比起德国球队,英格兰球队的训练强度还是低了。在汉堡队,前任主教练多尔有堂训练课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这已经很平常了。从训练量和强度来看,德甲要比其他联赛大得多,也许是因为德甲球队一个赛季下来只需踢34场联赛,像科特布斯这样的球队如果在杯赛中被淘汰,那他们的比赛强度甚至还不如一支英冠球队。欧洲的大部分球队有时训练也仅仅安排一个小时,比如AC米兰和阿森纳,最具代表性的是温格,他非常反对进行过多的负重和力量训练,即使是体能训练也要控制。阿森纳队昔日著名后卫基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所有的环节都以秒来计量,这是我见过的最科学的训练模式。”

[测验]一个是不断看表并期盼训练早点结束,一个是意犹未尽就被教练喊停,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训练方式?这或许就是拉莫斯和温格的差距,主教练应该让球员知道练什么,练多久。

古怪训练法

有些东西不在教科书上,比如门前感觉和射门效率等,所以教练员都会费尽心思;用小号球训练控球技术,这是哪家俱乐部的把戏;在惯用脚上绑上布条,再用非惯用脚射门,乌迪内斯队教练马里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锻炼球员的双脚能力,希丁克在韩国时经常在球场上摆三个球门用来增强队员的射门信心。还有教练喜欢关上所有照明灯在黑暗中训练,乌利维埃里在都灵队时就经常这么做,如果在白天,球员还会蒙上一只眼睛,乌利维埃里认为这样做可以提高队员的观察能力。在2006年世界杯时,比尔霍夫安排德国队参加了一次拆装时钟的比赛,这项特殊的训练是为了提高队员的注意力。为了锻炼球员的勇气,柏林赫塔队过去曾让球员蒙着眼睛在12米高的吊索独木桥上行走……

争议之“七伤拳”

我们很少进行统一的全队训练,而是采用个人或者小组训练。

——阿勒代斯

1、全队训练还是分组训练

似乎从本世纪开始,欧洲训练场上就很少出现全队集体训练,分组和分包训练成为主流。在阿森纳,每个人都有单独的体能计划,并有专门的教练负责。温格说:“每个球员都有自己单独的训练计划,这好比做菜,把不同的材料融合在一起。”拉齐奥队根据体能将球员分为四组,体能成绩一等的训练技战术,二等的练力量,依此类推。尤文图斯则是按照训练计划分成三组,由不同教练员带领练习,和拉齐奥一样都是每隔一段时间然后轮换。

[分析]从模拟比赛效果看,“11对11”式全队训练似乎更好,不过小范围的分组对抗更现代——那就是强调个体,毕竟比赛是由各个变化的个体组成的。阿勒代斯将全队统一训练讽刺为落后的足球,卡帕纳(尤文图斯队体能教练)则总结说:“在每一场训练中球员都要进行不同的项目,这样可以让他们保持专注性和积极性,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人。”不过,尽管分开训练看上去很美,但也有瑕疵在前,库珀时代的国际米兰也实行分组训练,但却依然伤病连连。

2、一天一练还是一天两练

上赛季西班牙教头拉莫斯来到英格兰后,很多球队都开始了一天两练的传统。但以温格为首的老教练们依然认为一天一练才是最科学的,因为这种方式最容易调整,也能达到训练的长期效果,一天两练只是在惩罚队员时才会使用。拉莫斯在托特纳姆的命运也证实了他并不擅长训练,看起来他更适合中国队,因为全世界最热衷一天两练的正是中国队,之前杜伊科维奇希望能够进行一天一练,但多次遭到足协的批评……

[分析]杜伊科维奇还抨击过被誉为“中国特产”的高原集训,这也成为他最终离开的“落井石”之一,其实已经有很多欧洲俱乐部甚至希望把赛季前的封闭集训都取消。

3、有球还是无球

克林斯曼在拜仁进行的是有球训练,即使是冲刺跑也要带球。过去马加特时代的“魔鬼训练法”都没了,看起来克林斯曼并不喜欢那种“原始人”的训练。通常教练会认为进行更多的有球训练能唤醒球员对球的意识和渴望,也符合战术需要,但这明显忽视了球员的特性和喜好。如果一些球员并不具备出色的盘球能力,那他们进行无球的体能训练就更能达到战术需求,相反像南美球员,他们天生热爱有球的沙滩训练,那么对他们特别照顾也容易受到球员信赖。不过马加特对无球训练的辩护也不无道理:现在都是一脚出球的时代,老带着球有什么意思。

[反证]尽管讲究有球训练,但克林斯曼又限制球员过多地触球,他追求的是英超那样的一脚出球,最多两脚,最好能将平均每次触球时间缩短为1.1秒。实际上克林斯曼也重视无球时的体能,在德国队时他也阶段性地引进了铅背心和健身球,还多次让球员戴上用橡胶和钛做成的腕带,告诉他们这可以增强体能。

4、封闭还是不封闭

罗马队本赛季的开局糟糕透顶,他们惩罚性地采用了封闭集训,但却引起了争议。封闭训练是个老话题了,过去斯帕莱蒂自己也反对。尽管俱乐部都说封闭训练是为了让球员在赛前保持注意力,增加团队氛围,事实上罗马队在封闭后也确实赢了切尔西,但这种集训依然被大多数教练看作是呆板和死气沉沉的。意大利教练界过去进行过记名调查,结果除了普兰代利外,几乎所有教练都反对封闭集训。圭多林认为最好的集训是“赛前一天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商议,然后各回各家,周日早上见”。但老马尔蒂尼则认为,对于年轻球员来说,封闭是最好的保护。

[分析]老教练卡尼曾建议赛后也要对球员进行封闭:“那时球员需要恢复,也

要检查伤病状况。”这种要求确实是太不近人情了。

5、国家队和俱乐部的争论

国家队和俱乐部训练体系也有冲突,比如一些在欧洲效力的巴西球员就表示过,他们更愿意参加国家队训练,甚至发生过巴西队体能教练斥责皇马俱乐部训练不科学的事情。由于俱乐部和国家队赛事的目的和频度不同,经常发生球员在俱乐部狂练力量,到国家队又不停地练带球冲刺的事。弗格森曾提议他治下的国脚们在国家队也按照在曼联的训练方式练习,这自然遭到了国家队教练的冷眼。所以经常发生的事是,球员总在最后一刻才赶到国家队参加合练,如果更早赶到参加特殊训练,很容易就会受伤。

[延伸]即使是俱乐部训练也有区别,例如在桑托斯时,罗比尼奥从来没有受伤,但到了西班牙便伤病连连,不能说皇马训练水平低,只因两队训练侧重点不同。在巴西,罗比尼奥很少参加体能训练和大肌肉群力量训练,体能训练也是有球训练。但在皇马,却正好相反,舒斯特尔曾希望巴西人能加强腿部力量,但又担心他灵巧度降低。

6、力量还是耐力

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并不特殊,也符合物理概念。如果加强耐力训练,缺乏力量很容易受伤,但如果加强力量训练,体能也会受到影响。教练员很难做到二者均衡,卡帕纳几乎不给尤文图斯球员安排力量训练:“我们也要进行健身房训练,但我的想法是在力量与耐力间找到一个平衡。今天的足球充满了太多的力量而缺乏耐力,所以教练的战术要求有时很难完成。加强耐力而减少力量训练,这是个新想法,还需尝试。”与之相反的是皇马,迪萨尔沃经常增加球员在健身房的时间,但皇马总被批评在最后阶段乏力……

[他山石]上世纪末,加拿大科学家对划船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进行了研究,他们安排一组选手先进行持续五周的耐力训练,再进行五周的力量训练;另一组则相反,在测量乳酸盐减少量和氧气增加的最大吸入量时,得出的检查结果令人吃惊,结论明显有利于先进行力量或者循环训练法的划船手。研究还发现,那些先进行力量训练后进行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在耐力训练阶段即使停止了特殊的力量训练,也不容易于失去力量。

7、集体还是个人

很多球星都有自己的体能训练师,看上去这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能力和避免伤病,但更多时候这只是种特权的象征,而这种特殊待遇也总遭到其他普通球员的不满。一些私人体能训练师往往比教练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因此很难说这种特殊的职位是受到欢迎的,尤其是当这些特殊工作人员也无法阻止球星伤病和状态低迷时,除了他们的雇主外,很少有人能为他们说几句话。

[分析]除了上述争论外,关于足球训练学的矛盾还有很多,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最科学的训练?很难说,我们承认所有教练的训练理念都是好的,问题只是媒体等不起,输了球,过去你受到的赞扬也都是坏的,而球会主席和电视观众更等不起,把你换掉重头再来,下一个教练再带来他的训练方法,然后重复。结果没有一个训练方法能得到长久验证,这是学术的进步,然而也是进步的尴尬。

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与创新探索 篇7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发展,影响因素,创新

体育运动训练学是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在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提升体育运动训练的水平,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为满足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我国运动训练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1 体育运动训练学及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状况

早期,运动训练又被称为运动员培养,主要是一种由教练员和运动员组成的、针对身体进行的培养活动,旨在提高运动员成绩。随着运动训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相关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服务人员等都成为了现代体育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训练学则是对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以及如何使我们的行为符合这些规律两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使竞技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的一种操作行为的科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建立了相对完整、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特色,符合我们中国的国情,而且在一些问题和观点的诠释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如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划分方面,将其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方面。我们秉承开放的态度,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他国优秀的、适合我国发展的运动训练研究成果,以此来充实和完善我们自身的发展。在开放的国际交流中,我们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运动训练理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我国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和水平。

2 体育运动训练进行创新的必然条件

2.1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我国体育运动训练学理论系统的研究晚于国外,但发展速度较快。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有关专家学者就对开始研究和探索运动训练过程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共性问题,对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在此之后,我国又对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拓展、完善,使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学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要求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了适应当前世界体育竞赛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改进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多样化、先进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训练方法来源于训练理论的完善和创新,新的训练理论又能在运动训练方法的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为此,面对我国当前体育运功训练方法的改进,以及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建设进行创新。

2.2 运动训练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

专项训练学的内容是我国早期运动训练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具体内容都主要包括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等。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要求,运动训练的研究内容也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地向着更深和更广的层次发展。体育运动训练的研究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训练本身,与体育训练相关的心理、生理、服务、训练效果的社会文化因素等领域,对体育运动训练的研究也更加的细致,而且还延伸到了竞技体育之外的其他体育领域。体育运动训练研究内容不断向着纵深、广阔方向发展的趋势,促使体育运动训练的完善和创新成为了必然。

2.3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而言,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基本观点正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不完善。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内部,三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构建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是一般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之后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但是对于一些项目的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另外,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问题,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对技能训练的一般性理论和普适性的理论进行研究,且研究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方法研究的深入和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日趋完善,要求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学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要进行创新,同时,也为体育运动训练的创新提供了动力支持,进而使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我国竞技体育能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的创新,为此,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体育运动训练的创新更加顺利。

3 运动训练创新的影响因素

3.1 教练员的知识结构限制

体育运动训练的主体主要包括教练员和运动员两部分,而教练员在整个的训练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训练活动的组织者和训练方向的指导者。教练员作用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教练员的素质能力。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教育理念和知识水平。首先,教育理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训练方法、训练模式等的选择。然而,由于我国的运动训练晚于西方,受西方运动训练的影响,我国的教练员多是学习西方,处于借鉴、模仿的阶段。从学习西方到接受他们的理念,最后再变成适合我国发展的执教理念,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思考过程。因此,目前我国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处于学习到自我形成的过渡阶段,受各方面的影响世界优秀的执教理念较为缺乏。其次,知识水平也是教练员知识素质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运动训练的水平和效果。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已经无法仅仅依靠创新单一的训练方法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求各种前沿方法的综合、全面创新,进行整合,才能保证竞技体育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缺乏高水平、专业强的教练员,虽然在个别项目上的教练员水平达到了世界级,但是训练方法却没有得到普及。只有教练员具备了足够的、优秀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性。

3.2 运动员自身创新能力缺乏

运动员作为运动训练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也影响着我国体育运功训练的整体创新。运动员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自我创新和接受创新两个方面的能力。就运动员的自我创新能力方面而言,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接受者,经常要接受各种的训练,且某一项目的训练多是反复进行的,如果运动员每天机械重复的进行一个动作,便会失去兴趣和耐心。运动员如果将自己的切身经验进行提升,用心思考,改进训练方法,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至于经常无趣的重复训练,有时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有些运动员在接受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方面,能力不足。接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过程,还是一个吸收、内化的复杂过程。只有使其成为适合自己的东西,吸收了其中的精华,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否则只是简单的借鉴、模仿。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对那些新的东西进行检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改造不好的部分,这样的接受创新的能力才有利于体育运动训练的不断创新。

4 体育运动训练的创新思考

4.1 重视教练员知识素质的提高

教练员作为体育运功训练中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强对教练员的管理,重视教练员知识素质的提升。可以引进一些世界优秀的教练员,不单纯的让他们进行执教,还要对他们的执教理念、训练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严格教练员的选拔程序,选择优秀的教练员,使其专门进行运动训练教学。同时还要重视教练员创新能力的研究,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促进体育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创新。

4.2 提升运动员创新能力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8

1、学学术理念

1.1、教学学术提出的缘由

1990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前总裁厄内斯特·博耶出版了一本为《再思学术》的著作,出这本书的缘故是由于当时综合学校或是研究学院也好都严重偏向于专业的科学研究,没有对教学技能学习达到一定的重视,从而造成在校学习准备中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出质量不平衡,对走出校门外大部分寻找教学工作的研究生感到就业形式困难、压力大,因为学校所需要优秀教师是要求具有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1.2、教学学术目的的定性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进行的双边活动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修改、补漏,重点在此说明这种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修改与补漏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彻底的完成,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去完善。从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热情和对所在专业领域的理解态度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学习兴趣能够在教学学术完善教学体系的情况下更好的发挥出它存在的价值。

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2.1、新中国前研究生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教育后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前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培养目的培养以专科、本科教育为方向的中学、小学体育教师,因为当时的教育机制不完整,国家对体育专业没有足够的重视,高等院校或专门体育院校数量较少且教学质量、学生的生源质量不高种种因素,使得体育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态势,也让研究生培养目的受到限制。

2.2、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与体育教育本科生相比较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的能力培养与体育教育能力共同组成。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入学研究生的质量受到极大挑战,如:招生门槛的下降,让入校学习学生的本身能力参差不齐,在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中的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设置的侧重方面问题,研究生受教育阶段的教学监督,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术氛围降低,种种因素让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后输出质量不断下滑,最终使在校硕士研究生的考博成功率的下降,他们走出校门后在本专业领域就业率与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就业率持续下降,对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与教学乐趣。

3、教学学术理念融入体育教学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3.1、新理念融入原有教学习惯

《新华词典》对“习惯”的解释为经过连续地实践而渐渐得到适应,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机会的条件下达成某种活动的自身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体育教师充当着学生的教授者,在知识理论与运动技能上教授学生,学生为在校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体育教师教学习惯所能体现的积极对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清晰的培养新思路。

3.2、新理念融入对教学学术应学科课程机制进行看待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设置对今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输出方面具有直接关联的作用。研究生培养方式对教学学术新理念融入的理解,本研究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输出效率的提高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探讨,可以对教学学术理念进行本质的定性分析、结论归纳总和,让教学学术与培养质量二者相互联系,使前者成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

通过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培养目标与今后毕业面临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研究,对于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输出的优与劣,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于注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力度上要找到平衡点,使研究生毕业后有能力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以期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今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

[2]赵子建.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报,2012,46(7).

体育教育训练学 篇9

1 课程改革依据

1.1 福建省运动训练人才需求情况

近年来, 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以及我省竞技体育人才需求的提升, 都为我省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几年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根据体育人才储备规律, 需要超过万人, 甚至10万人的储备后备人才, 对运动训练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社会体育服务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同时也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体育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更是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该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 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体育人才以满足竞技体育市场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前景和条件下, 就需要对学院的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课程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运用学科, 是对于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专业理论。作为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针对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特点, 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 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探讨, 根据所适用的职业岗位,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为目标进行设计, 注重实用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能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 懂得训练计划的制定;能以科学训练理论为依据, 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运动训练, 能够分析、解决训练实践及竞赛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达到从事专业或业余训练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运动训练练学原理也是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桥梁, 运动训练学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相连不容脱节, 它们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独立体。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 运动训练学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3 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推进, 尤其是在多学科的参与下, 对于运动员选材、竞技能力、运动训练方法创新、运动负荷控制、训练周期以及科学制订训练计划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过去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学, 以单一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讲授运动训练原理、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等内容, 忽视对实践与应用性教学形式运用, 使学生对运动训练的理解与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具体应用方面往往是一知半解。依托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良好的竞技体育资源, 对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在理论与实践应用方面进行深化地改革。

2 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课程的优化, 首先是强化实用性强的理论知识内容, 弱化理论过深的知识内容;其次是扩充实践教学学时, 强化学生的竞技实践能力, 以适应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高技能要求, 并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设置的符合体育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 进行以开放式教学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 进一步完善该门课程, 将运动训练实践、高水平运动训练观摩、运动训练前沿知识讲座等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来, 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层次和教学质量, 使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以及符合用人单位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 针对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动向、新情况加以积极思考, 对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课程进行改革、分析和探讨, 从而使课程教学效果能符合当前及未来运动训练的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3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专业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竞赛的优秀运动员;企事业单位、俱乐部、健身场馆的运动训练指导者;各级运动训练单位的专项教练员。根据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目标出发, 进行调研访谈, 对该课程的岗位执教能力需求进行探讨分析。

一名运动训练执教者的成功多取决于他的执教理念, 具备科学正确的执教理念能决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合理运用体育科学知识、体育科学的管理进行组织和实施, 给予合理的技战术技能指导。因此, 运动训练学课程给执教者所带来的岗位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训练实践规划能力、分析能力;为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制定安全、有序有目的合适的训练计划的能力;对运动员的行为进行监测并制定运动处方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对受训者训练时能够进行合理的讲解和管理;依据教练员计划纲要, 具备为运动员设计一个年度和阶段训计划的能力, 履行相关的管理职责。因此, 在教学模式中,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有针对性并围绕专业能力, 讲授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内容;课程内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化, 同时培养学生多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4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对《运动训练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与改革

4.1 设置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现代运动训练要求执教者是一个多种实战操作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 打破以单纯理论学习为中心的传统思路, 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目标, 以职业能力分析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其核心是由知识本位转到技能与能力上来, 突出满足职业能力或资格的需求, 强调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 适应执教工作。因此, 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需多样化, 包括实例案例分析、讨论与启发式问答、训练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针对课程内容要求, 采用直观性强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 全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积极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在观摩实践教学环节中, 学院有着高水平运动队的硬件以及全省乃至全国高水平的运动队, 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专项直接进入项目所属运动中心进行观摩实践, 同时请优秀运动队的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实战指导。让学生对运动训练诊断、训练目标确定、运动负荷安排、运动训练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控制反馈等过程进行模拟实战体验, 增加这样的直观性实践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关键步骤。

4.2 优化课程知识结构, 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不断渗入更新当前最新的前沿训练信息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结合现代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发展运作, 讲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结合优秀运动队专业训练来分析项群训练理论, 并由学生根据各自所属项群来加以阐述;结合竞技训练、健身训练、青少年训练实践案例讲解运动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 加入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课后资源检索环节;根据不同项目以及各身体素质的特点, 结合训练实践讲解运动训练基本操作方法与不同身体训练负荷特点, 同时进入优秀运动队或校外运动健身俱乐部实践基地进行技战术的观摩实践。在课程内容增加运动训练竞赛总结分析的内容。学习如何对于训练过程的赛前竞技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赛中的比赛调控及表现进行分析、赛后对于问题的解决与改进及预期目标等进行总结分析。该部分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在优秀运动队的在训队员在赛后针对比赛的分析总结。

4.3 以主动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模式相结合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独立学习策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运动训练的相关问题。课后布置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 摄取与课程相关的教学以外的知识内容, 并且将最后的结果占课程结业考评的百分比。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的结合, 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真正将学习策略的运用与指导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4.4 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模式和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评价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评价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运动训练知识与能力, 自己是否具备了胜任执教岗位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传统理念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忽视学生在过程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 因此, 应该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重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 又注重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评价;既重视理论考试, 又重视开放性的实践操作能力评价;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个性与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 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为中心达到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

5 结语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围绕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核心, 培养高技能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联系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以研究和探索适合于现代运动训练岗位需求特点而进行的行之有效的改革。同时《运动训练学》课程设置的优化、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及教学评价的变革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丰富运动实践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邓运龙.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2]熊文, 朱咏贤.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4 (5) .

[3] (美) 雷纳.马腾斯.执教成功之道[M].钱钟枢, 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少丹.运动训练学习题大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篇10

1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史

1.1 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是吸收和引进国外的训练理论并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

从苏联等国引进各单项运动的训练原则、方法和一般训练理论,通过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的吸收、消化和理解,针对从1958年开始的体育大跃进中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整理分析,为进一步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为了促进我国训练时间的发展,我国学者大量引进国外(以苏联为主)有关训练理论方面的专著和研究成果,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初步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我国运动训练学初步形成期(1981年-至今)

经过运动训练学的短期引入和发展,我国的国民运动素质取得了根本的提升,逐渐摆脱“东亚病夫”的地位,不仅初步确立了独立的训练体系,还通过运动情况和运动结果不断创新,形成独立自主的完备理论。

从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我国一些学者如过家兴、蔡俊伍、董国珍等人,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普遍训练情况和训练方法,并积极鼓励国人“走出去”,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训练手段,切实加强国民的训练效率和成果。1982年联邦德国运动训练学教师葛欧瑟来华讲学,由此打开了我国运动训练学改革的新一轮浪潮,积极加强学科建设,并吸引了一大批骨干性人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先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运动训练学逐渐普及到国内的各个地区和领域,并逐渐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2 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

目前已确立并开设运动训练学的国家并不算多,我国训练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各新兴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和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如此,近年来已出现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运动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被充实到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各章节体系中,也已形成一批由老中青运动训练学学者和教师骨干力量,越来越多的体育学院和示范院校体育系均开设并准备开设运动训练学这一课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了运动训练学学会,各省市也均设有相应分会,针对理论教材也下设了运动训练学教材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和领导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建设,逐渐使我国运动训练学摆脱了长期落后于我国训练实践的现状,已开始出现了局部超前于我国训练实践发展的势头,一些训练学的学者和教师已开始深入到训练实践中去,由负责训练理论知识、信息和情报的传递,以及获取信息,转而向教练员提供必要的训练咨询,甚至直接参与训练时间,然而目前我国从事训练学的研究人员尚且不多,大多缺乏训练实践经验和必要的参与训练实践的条件。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已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 未来运动训练学发展

3.1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运动训练学最先由国外发起并引入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科发展方向大体沿着两条路,第一条是横向发展,在运动训练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把握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范围的扩展和横向渗透,在切实加强训练效果的同时把握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第二条路是纵向发展,及积极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地域交流,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人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纵向提升空间很大,可以不断探索发展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律。

根据不同调查发现,第一条路的发展使运动训练学的训练对象不断深入到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情况的人群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第二条路代表了国际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纵向发展,侧重于训练手段的设计和创新,同时结合第一条路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而目前国外对于运动训练学的训练课题也主要围绕着两方面,一类是宏观课题,如“竞技体育”、“运动环境”、“运动方案”等,另一类是微观课题,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如何分期、如何合理分配训练强度、如何合理量化运动训练等。

3.2 国内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一般训练学与专项训练学之间建立一种科学的联系,另一类是将整个运动训练学学科分解为几个互为联系又互相独立的知识模块,并使之形成若干个分支。前者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把握了竞技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整体训练规律的把握,将训练从一般训练层面渗入到更加具体的层面中,获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后者则加强训练方式的采用和进一步完善,在训练中遵循运动训练学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和对运动课题的研究将运动训练学科发展渗透到生活中。

近20多年来,我国对传统训练理论体系也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绝大多数学者与教练员认为传统理论体系的核心原理基本揭示了运动员训练的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挥了自身的独立优势,它的基本规律并不会随着运动赛制或规则的不断改变和完善而随着发生变化,其现实性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和一些国际赛事的相继举办,运动训练学科逐渐向职业化靠拢,对运动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得不加强平时的专业化和高强度的训练,这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员为国争光精神的发扬,运动训练学将会取得更加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成就。

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将得到重新审视和发展。

奥运会的诞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运动员的体育成绩在奥运会的压力之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并达到了较高水平。有很大一部分技术已经近乎完善,运动形式多样,动作出奇制胜,显示出了运动训练学具有的特色优势,很多比赛项目都对运动员的动作形式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艺术化。

从古至今,运动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然而运动训练学自产生以来,其学科理念体现出了极强的优势,关于运动员体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力量、柔韧性、耐力、速度、弹跳力等训练都已经在较为成熟的生物科学原理的支撑下进行,在保证运动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程度人性化。对于运动的安全体系已经基本成熟,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随着运动训练学的不断探索和提升,相信在未来的训练方法将会更加突出实践性和效果最佳性。

4 结语

尽管国内外对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性的进展,然而目前仍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和不足之处,在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中,相关人员和我们每个人都要高度重视运动的价值,不仅是为了发展学科,也为了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争取将运动训练学打造成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实践的社会性学科,为训练理论体系本身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运动训练学相继产生并对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是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困扰,该文针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未来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回顾及21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2):37-40.

[2]霍德利.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2,32(1):19-32.

上一篇:孟子教育思想下一篇:急性胸部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