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论文范文

2022-05-0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体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关于体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目前主要有“体育”说、“身体运动”或“身体活动”说和“体育行为”说三种观点,尚未达成共识。

第一篇:体育学论文范文

关于“体育学”学科定位探析

摘要:近两年来,关于“体育学”究竟该独立还是继续寄托于“教育学”门类之下的议题不在少数,尤其是体育人士对其颇为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各专家学者也没有明确的定论,为了深究影响“体育学”地位的因素,从而可以清楚确定体育学的地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主要从体育学的发展现状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体育学科存在的诸多问题:“体育”概念界定模糊、体育学科设置不成熟、学校体育处境尴尬等。得出结论:体育学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暂时还不能脱离出教育学而独立为一门学科门类。

关键词: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地位

在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变更为学科门类的通知下达以后,体育人士就开始坐立不安了,大家一致认同体育学也该上升为学科门类,其不宜继续留在教育学门类之下,体育学学科已经超越了自然、社会、历史等学科的范畴。在体育地位提升这方面,相关部门的人士也提出过申请,但都未曾通过。教育部之所以没有批准,肯定有其顾虑、理由。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学的情况,本文从体育自身着手对体育学的地位是否应该提升做较深层次的思考、探讨。

1 “体育学”发展现状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门大开,体育思潮随之涌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体育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历史的发展,体育学科不断完善、规范。

1.1 “体育学”超越了“教育学”的范畴

体育学既是一门白成体系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门属于人学范畴的综合性学科门类。近年来,体育学学科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大,与哲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相交叉。多年以来,体育学一直被定位为教育学学科门类所属的一级学科,这对其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比如,学校体育学归为教育学下还是合理的,但是,诸如社会体育学、群众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等学科与教育学已有一定代沟,继续归于教育学下着实有些勉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体育学科领域的拓展,这种勉强性已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从当今体育学科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变化等情况看,体育学应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加以建设和发展。

1.2 “体育”概念界定模糊

“体育”一词从引进到目前为止,各时代研究者从未停止过对其探讨,尤其是在体育活动已成为社会活动中重要部分的今天,更是探讨的激烈。“体育”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对其内涵、外延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现象。通过查阅中国《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体育大辞典》、《体育科学词典》、《新华词典》以及相关书籍、论文等发现体育概念界定非常模糊,有多种说法,从而导致人们对体育的核心内涵不清楚,在对体育问题的认识上出现很多错觉。比如:体育人、体育人才、体育科学人才等概念的界定。

1.3 体育学科发展不成熟

体育自身内部的结构、内容体系还不成熟,在学科发展、教材的编排、内容设定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成分,体育自身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还不具备解决的方案与能力。

1.3.1 体育教材设置方面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具有权威性、基础性。目前,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设定上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大学体育教材,尤其体育专业教材,有一门课程多种版本教材的情况,体育教委会一定要对教材进行严格审核,防止低质教材的出现,找出一套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还有,教材的内容设定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田径教材的编排中,跳高成绩是由H1、H2、H3决定,而在不同版本的田径教材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十一五”版的教材中H1、H2、H3的定义与2006年6月版的田径教材的定义不同,跳高成绩公式也不同,前者是H1+H2+H3,后者是H1+H2-H3,像这样不统一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可能会出现误区。还有有关运动选材的教材,大多数的内容都是浮在表层,缺乏深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的选材。

1.3.2 体育学二级学科更名方面

关于国家教育部对体育学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消息,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更名为“运动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教育部学科更名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但是,深究其内涵,我认为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理论实践依据,“运动科学”较之前的范围更广了,更难让人理解此专业的学生到底是学什么的,如何去安排他们课程,到底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还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是隶属关系,现在却变成了同一级别,这似乎很矛盾,缺乏一定的理论、实践依据。

1.3.3 体育学二级下设学科归属方面

一些二级学科下设的学科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运动选材学应属于运动训练学的范畴。但是,近两年的运动训练教材中已经剔除了运动选材的内容,运动选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起点是运动竞赛,终点仍然是运动竞赛。其本身缺乏独立、系统的体系,着实让人费解。还有,目前争议较多的基因选材,它可能将中国的选材模式推向高潮,但是仅仅在体育领域是很难实现的。

如今的体育项目纷繁多样,一些类似于桥牌、麻将、棋牌等文化类项目到底属不属于体育项目,大家众说纷纭,目前尚未明确定论。

1.4 学校体育学地位尴尬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国家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各地、各学校陆续出现了一些健身场所以及健身器材。从表层上看似是中国体育大发展的时期,其实这时期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已经陷入尴尬的境地。

1.4.1 学校体育自身主体责任模糊

自1903年体育首次进入学校以来,学校体育已在中国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有辉煌的业绩,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体育学的立场认为体质问题是学校体育学的经典问题,也是体育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校体育,站在什么立场上理解学校体育,以及如何把握学校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的确是需要谨慎面对的问题。学校体育身系振兴民族体质之千秋伟业,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了好多人都把健康问题都归结到学校体育的责任之下。学校体育看似功能强大,但其实不然,学生体质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也没能培养出运动爱好者,许多学生离校后都与体育说拜拜了;最终导致今天的学校体育盲目地扩大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仅仅是提高储备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而非健康的唯一出路。给自己施加压力,忘记了其本身应该干什么,最终使学校体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也使它的地位开始动摇。

1.4.2 学校体育面对问题持一味躲避态度

近两年来,在一些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了学生猝死、晕厥等现象。这种事情引起了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好多网友责骂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有人说是学生和家长自身的责任。然而,由于学校领导对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问题过度忧虑,在对其认识问题上出现了错误,促使执行者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偏差。大多数学校不追其根本,而是下令消减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减轻负荷量,比如长跑、单双杠等存在危险、挑战性的项目。学校体育这不是在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这让好多人瞠目结舌,尤其让体育工作者无从下手,更让学校体育的地位陷入尴尬境地。

1.4.3 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4.3.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于体育课的目的,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是为了增强体质,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认为上体育课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使学生迈向社会时能继续受益。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多样化,使体育教师无从下手。

1.4.3.2 教学内容方面

(1)机械化

教师按照设定的教学大纲给学生上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学生双边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要分析学习者的个体条件和教学条件,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一种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人,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制定合适的教材,从而使教师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不再呆板、机械化。

(2)低易化

如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受“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改革对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育体系的否定和对学生运动安全为首的考虑,使近几年学校体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降低课堂内容难度似乎成了一个趋势。教材内容难度降低、运动量减小、及格率急剧提高。许多对学生学习稍有难度的动作都被砍掉了,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强度明显下降,体育成绩几乎没有人不及格了。体育课上砍掉了体操中带有“难度”和“危险”的运动动作,好多学校体育课上也去掉了耐力性的中长跑项目,学生不再担心因跳马而受伤;也不用再愁气喘嘘嘘的耐久跑了,教师也不用担心长跑中出现晕倒现象了;再也没有学生为担心体育课不及格而“诚惶诚恐”了。这些做法,暂时看,“不难为学生”,大家都“安全”了,但是从长远看,这种避重就轻、缺乏挑战的做法大大削弱了体育对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形成。

1.4.3.3 教学方法方面

在体育的课堂上,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感。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调整方法,选择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认清体育运动所具备的特殊规律,按照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劲头。

(1)学生生理机能的适应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每学期刚开始时,由于假期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会普遍下降。但是,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加负荷量,例如:蛙跳、俯卧撑、耐力跑等多项结合,学生的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如此大的运动刺激,出现了运动疲劳、损伤、肌肉严重疼痛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生活以及第二堂课的进程。学生可能会从此讨厌上体育课,甚至是恨体育老师。老师们的这种做法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我认为素质的练习,是不可能一气呵成的,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课堂中,循序渐进。

(2)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评价,不能只是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考评,而忽略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它要素的评价,而且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在评价形式上既要有定性评价,也要有定量评价。

2 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2.1 影响因素

体育的大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为基础,比如稳定的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

2.1.1 政治体制

由于我国多年来都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使得政治体制偏向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忽视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趋势。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梦”的提出给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会议提出体育对大学校长而言“到了必须抓的时候”,要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青少年一代的体质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国家、社会、教育各部门深深认识到了当前体育存在着大问题,在新的政治制度引导下体育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大的改观。

2.1.2 经济基础

中国从地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西部是欠发达地区。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带动下,东部地区体育各部分的发展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所以,体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体育学的体制、思想、改革、开展形式在中西部地区可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另一方面,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远远大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而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

2.1.3 教育体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为了提高社会、家长对学校、学生的期望。学校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体育的发展。学生文化课任务重,活动课少是我国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导致近几年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教育部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已持续了十多年,但是,学校体育面临的冲突局面并没有得以消减,反而更加激烈,学生不仅仅只是体质下降的问题,心理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所以,国家教育部应该高度重视,有必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努力把体育课与文化课提升到同一位置,重视学生体育素养、体育体质的培养。

2.1.4 体育法制不健全

我国的体育法一直都浮在体育现象的表层,缺乏真正的实际意义,正因为体育法制的不健全,才导致学校体育的尴尬境地。学校和体育教师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为了顾及自身以及学生的安全,不得不砍掉危险的体育项目、减低负荷标准。最终导致学生整体体质下降的局面。

2.1.5 忽略学校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发展的主体,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制约体育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学校学生众多,学校的物质基础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开展;体育科学基础水平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在对待体育学科某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落后的理论与超前的实践脱节。

2.1.6 思想观念

由于中国人比较保守、怀旧,自历代以来,人们的观念里就存在重文轻武的思想,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学习第一的理念,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不曾关注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体育的发展。然而,国外的人们把体育活动与文化课同等对待,他们把体育活动作为每日的必修课,自发的参加体育俱乐部,进行健身活动。

2.2 解决措施

体育要想独立为学科门类,必须先完善自身,力求达到独立的条件和资格。所以,体育学出现的所有问题,其症结究竟在哪里?针对现有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2.2.1 加大学科研究力度

各体育专家、学者应该加深对体育科学理论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深层内涵,理顺体育学科自身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设定学科发展方向、判定其划分的标准以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学科设置成果,为我国体育学科自身体系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国还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专门为其设一个级别类,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比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的模糊学科,这样更有利于此类学科的发展,也清楚地界定了体育学的下设学科。

2.2.2 提升学校体育主体地位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学的一部分,它关系到体育地位的提升和稳定。

2.2.2.1 落实十八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不折不扣地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围绕“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把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还要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遗余力地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2.2.2.2 完善体育法制

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制,保障学校及体育教师的权利,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的投身于体育事业,为国家教育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路。

2.2.2.3 坚持己见,完善自身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向上的,体育的发展也是一样,但是,在出现问题时应该更加冷静、淡定。要抓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坚持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校体育中出现的运动事故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体育包揽所有责任,那么换来的后果将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弱化,对“安全”的过度焦虑,这里面必然有社会敏感、家庭溺爱、学生软弱等的原因,但对于“安全第一”学校体育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并且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勇于承担对学生的教育中的应该付起的责任,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导致大灾难的发生。而是应该朝着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2.2.3 政府介入,强制政策

体育的发展还要靠政府、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对于学生轻视体育课、不想进行体育运动等问题,我认为教育部应该强行规定把体育课列入高考项目,与文化课同等对待。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师、家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避免体育异化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客观上提高体育的地位,解决体育工作者的就业等诸多问题。虽说,这样做也有其弊端,比如,身体残疾学生的就学问题以及投机取巧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但是,综合中华民族的未来方向考虑,还是利大于弊。

2.2.4 扭转本土思想观念,借鉴西方文化

中国人们不仅要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还要选择性地借鉴西方的思想,西方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与重视程度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引导下一代关注到体育的重要性,努力把体育锻炼作为我们生活、生命的重要部分。

3 结论

3.1 “体育学”应继续寄托于“教育学”门类之下

虽然体育已经超越了教育学的范畴,但是,当下的体育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其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不成熟的地方,它还不能独立为一门学科门类。否则,将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它应该继续在“教育学”的引领下建设和发展,不断巩固、完善自身。

3.2 未来“体育学”可能独立为学科门类

目前,体育学的发展已经有独立的倾向,随着体育不断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它会紧跟时代潮流,日益完善、规范自身,我相信体育将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体育人文精神的建立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在“体育学”真正成熟、可担负重任之时,它就可以与“教育学”、“艺术学”平起平坐了。

作者:赵志丽

第二篇:体育学逻辑起点研究

摘要: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关于体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目前主要有“体育”说、“身体运动”或“身体活动”说和“体育行为”说三种观点,尚未达成共识。在分析学科逻辑起点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体育学逻辑起点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体育”才是体育学逻辑起点的观点。

关键词:体育学;逻辑起点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并不是“无根之水”和“无本之木”,其理论体系建构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被称作“逻辑起点”。体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笔者将对多种关于体育学逻辑起点的理论研究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

在展开分析体育学逻辑起点之前,需要对逻辑起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研究。

一門学科从诞生到发展完善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观察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从“根逻辑”开始,通过实证和理论推导逐步丰富并形成“逻辑森林”的动态过程。从逻辑上去抓取一门学科的“根”对于理解这门学科非常关键。如何抓取一门学科的“根”逻辑,可以参考黑格尔《逻辑学》三点基本原则——抽象原则、本质原则、历史原则。(1)抽象原则。一门学科最抽象、最基本的范畴包含在逻辑起点中。(2)本质原则。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根本逻辑和最本质的规定应当包含在逻辑起点中。(3)历史原则。一门学科在历史上的起点应当包含在逻辑起点当中。除此之外,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应当具有一致性,部分社会关系也为逻辑起点所承担。

“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建立、展开和发展的基础和客观依据。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原点”,它属于不言自明的最基本的“原初”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高度抽象性。对于逻辑起点的理论抽象工作需要以“反映并揭示对象最本质规定”为指导原则,尽力避免“过度抽象”和“抽象不足”两种情况出现。逻辑起点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它是能够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感知和描述的“客观实在物”,这个“客观实在物”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物”的范畴。由此可以确定逻辑起点不属于问题、关系和矛盾中的任何一员,逻辑起点独立于问题、关系和矛盾而存在。

“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两个概念具有逻辑关系。“逻辑起点”源自对“历史起点”的抽象,并有意淡化了“时间起点”这一属性。历史起点自带“时间起点”这一属性,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历史起点”所标记的“时间起点”处都呈现一种“原初状态”,这和“逻辑起点”在理论体系中的状态有相似之处。

二、体育学逻辑起点主要观点剖析

(一)“体育”说

张岩教授在《体育学的范畴论——元体育学研究之六》[3]中认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最核心的范畴就是“身体活动与培育(即体育)”,它是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源头就是“身体活动”,由此衍生出与之相关的一整套学科理论体系。尽管他没有明确使用逻辑起点的概念而使用了核心范畴的概念,但从论述的内容及结构来看,体育就是体育学的核心范畴(即核心概念),事实上他表述的就是体育学的逻辑起点。笔者以为,将“核心范畴”与“逻辑起点”完全等同是不太妥当的。一门学科的核心概念不一定只有一个,事实上该学科的下位分支学科的核心概念都属于该学科本身的核心概念范畴之内;一门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该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可能重合,也可能不一致。他的“体育”核心范畴刚好与逻辑起点重合,但他应该使用“逻辑起点”去表述而不该使用“核心范畴”一词,以免产生误解。

(二)“身体运动”或“身体活动”说

杨文轩教授在《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4]中认为,“人”是开展体育实践的主体和体育实践作用的目标,这就决定体育学科研究应当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以“人”为主体的“身体运动”才是体育学科的“逻辑起点”。体育包括竞技运动、身体教育和健身休闲三种形态。实际上体育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不完全由“身体运动”生长发育而来,除了微观个体体育层次学科外,“身体运动”并不能成为宏观人类体育、中观社会体育的逻辑起点。

赵鲁南等人在《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机构重构研究》[5]一文中提出如下观点:(1)“身体活动”是体育学科的“逻辑起点”。(2)任何体育理论都源自如何进行“身体活动”,这是体育学科的本质和目标。纪成龙等人在《学科逻辑起点的问题与体育休闲学研究》[6]中提出如下观点:(1)《体育哲学(惠蜀著)》是较早讨论体育学逻辑起点的重要作品,该书认为体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身体活动”。(2)“身体活动”是体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是体育学理论体系的本质规定,也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志。

赵鲁南和纪成龙老师他们以“身体活动”为逻辑起点,这比单纯以“活动”作为逻辑起点是一个进步。“活动”这一个概念除了包含体育活动还会有各种其他的活动,而且“活动”本身在体育学中也不是一个自明概念,它是需要其他学科来加以解释的。“身体活动”这一概念依然抽象不足。赵鲁南等老师认为,以“身体活动”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推导和实践验证,逐步发展出体育教育研究、体育哲学问题研究和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等从属于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显然,笔者认为从这儿抽象出的也应是“体育”而不是“身体活动”。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认识起点和研究起点不同于逻辑起点。“身体运动”或“身体活动”最多只是体育学的认识起点和研究起点,而不能当作是体育学的逻辑起点。

(三)“体育行为”说

刘一民教授在《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7]一文中认为,体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体育行为,所谓“体育行为”是指参与者为了满足身体活动需要,有意识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身体活动的行为。显然,现有的体育学理论知识体系中,体育行为的概念并不能自始至终蕴含在其中,且体育行为本身并不是一个体育学科自明的概念,因为“行为”这个概念需要借助于行为学来加以解释。“体育行为”概念最多只能是体育学的分支学科“体育行为学”的逻辑起点——“体育”和“行为”。他认为,体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体育行为,体育制度是逻辑中介,人文体育是逻辑终点,同时列出了“体育学基本理论范畴体系基本结构”表,并将核心范畴定为“体育”,“体育行为”只是基本范畴之一。如此,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应与逻辑终点相吻合,笔者很难理解,“体育行为”和“人文体育”是如何吻合的。

三、“体育”是体育学的逻辑起点

(一)体育是体育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物”的概念

尽管对于体育的含义体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体育作为一个概念本身来说,是体育学科自明的概念,它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来加以解释;体育这一概念贯穿于整个体育学科的所有理论知识之中,是学科理论知识产生、发育和完善的基础;体育无论作为一种现象、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物”(存在)的概念。

(二)体育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吻合并与逻辑终点相统一

体育运动、体育活动或体育行为作为体育现象中最初呈现的直观的“物”(存在),它们仅仅只是体育学科历史上的认识起点和研究起点,但这种历史起点(最初直接呈现的形态为简单的身体运动或肢体活动)也是我们最早对体育的认识,而正是在这种历史起点中才抽象出体育是学科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的辩证统一,实际上体现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结构。但是这种作为起点的具体和作为终点的具体是有本质差别的,即逻辑起点的“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或行为的直接存在)经过思维抽象上升为逻辑终点的“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间接存在),可见,起点和终点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轮回,而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三)体育学的逻辑起点不同于体育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对象是学科理论体系应用的目标,研究对象既不是研究范围也不是逻辑起点。体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体育”,“体育”是体育学科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体育”这一逻辑起点,也可以是与体育相关的各种对象,还可以是体育学科本身。综上所述,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本身必然是该学科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则包含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陶克祥,于广智,杨国庆,等.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7):93–97.

[2]潘连根.档案学逻辑起点探究[J].档案学通讯,2016(3):22–27.

[3]张岩.体育学的范畴论——元体育学研究之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7–11.

[4]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77–280.

[5]赵鲁南,韩春利,孙晋海,于杰.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的结构重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5):447–450.

[6]纪成龙.学科逻辑起点的问题与体育休闲学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63–67.

[7]刘一民,房蕊.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404–407.

[8]王利.体育学的逻辑起点浅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105.

[9]孙国友,桑飞鸣.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实践追求和价值旨归[J].体育学研究,2019,2(6):40–46.

[10]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6):78–82.

[11]罗建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显著特征与终极旨趣[J].体育学研究,2017,31(6):11–14,22.

[12]樊晓,段长波.论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00–103.

[13]贾钧.中国传统人文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8):6–9.

[14]王晓东.论體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的逻辑起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73–75.

[15]翟廷立,李芳,罗元翔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70–73,83.

作者:王雪

第三篇:我国体育新闻语言风格学特征

摘要: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表现出以豪放、简约、明快、平实和幽默五种风格为主,以柔婉、繁丰、含蓄、藻丽和庄重五种风格为辅的整体趋势。体育新闻的语体风格主要表现为应用语体风格、政论语体风格、文学语体风格以及交融话体风格等几种类型,这些不同的话体风格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体育新闻。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文学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结合语言风格学和体育新闻学的主要理论,对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风格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论述,试图为体育新闻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体育新闻 语言风格 表现风格 语体风格 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 得体性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关于体育新闻语言风格的研究还很滞后,远远跟不上我国体育新闻学和语言风格学的前进脚步。就研究方向而言,已有的少量成果多集中于对体育新闻语言的个人风格方面的探讨和语言学角度的修辞风格探讨,缺少对体育新闻语言的时代风格、表现风格、语体风格和民族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在内容选择方面,基本上局限于体育评论方面。对其他类别和其他体裁的体育新闻的语言风格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从体育新闻报道的风格学特征人手探讨体育新闻学的风格学体系,对丰富和充实我国体育新闻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为体育新闻工作者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体育新闻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的表现风格

体育新闻报道语言的豪放与柔婉风格。当今的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运动,具有高度的对抗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将力与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育新闻的报道,“就是要通过记者手中的笔或电脑,真实地再现与反映体育运动这种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特征”,因此,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必然呈现出其豪放的一面。

豪放的作品常常选用那些雄伟壮丽的名词、遒劲有力的动词以及富有“铺张扬厉”意味的形容词、范围阔大的数量词和程度很高的副词组合成句,构成一种宽广浩大的场面,表现某种豪放雄健的瑰丽图景,而这正是体育新闻报道语言所擅长也是经常使用的。一是选用形象巨大的名词;二是选用遒劲有力、动感性极强的动词;三是选用气势强大的形容词。为表现体育运动的激励、紧张,体育新闻报道中常常采用排比、反诘、夸张等豪放辞格。体育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要通过记者的报道工作,来反映和宣传体育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以反映和宣传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拼搏精神、公平精神和团体精神等优良品质为主题的体育新闻报道,也必然表现出豪情满怀,壮志在胸的豪放风格。

体育新闻报道的简约与繁丰风格。简约和繁丰是从话语表达的内容所用语言数量的多少来分类的,这也是两种相对应的表现风格。体育新闻报道的简约风格主要表现在:标题简练传神;句式凝练,内涵丰富;谋篇精当,干净利落。繁丰的风格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人物和体育事件的细节描写;以繁富的辞式抒发感情;体育评论中不厌其烦地叙述与说理。

体育新闻报道语言的含蓄与明快风格。含蓄与明快也是一组相对的风格,就是从话语传递信息时所用语言的曲直来分类的。体育新闻语言的含蓄风格主要表现在:体育新闻标题语言的含蓄;含蓄修辞格的运用。体育新闻的明快风格主要表现在:言明义显,即词语的意义明晰,多用直义,明白易懂;直言不讳。就是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描述表达,不拐弯抹角,不闪烁其词。使人一目了然。

体育新闻语言的藻丽与平实风格。藻丽与平实是从话语辞彩的浓淡来分类的,这也是一组相对立的表现风格。在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中,藻丽风格并不多见。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体育新闻工作者也会运用一些艳丽多姿的词语和浓丽多彩的句子,来使新闻作品更加生动感人,这就使体育新闻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藻丽风格。体育新闻超强的时效性特点和平民化的要求,使得平实风格成为体育新闻报道语言风格最合适、最典型也最普遍的表现之一。主要表现在:词语平实:多用口语。

体育新闻的幽默与庄重风格。幽默和庄重是从话语趣味性的强弱来分类的,这也是一组常见的相对应的表现风格。体育新闻的幽默风格主要表现在:活用趣味妙语;妙用修辞格;体裁变异的“另类”体育新回。体育记者进行体育事务报道、体育财经商务报道和媒体发表体育社论时,都呈现出庄重风格。庄重风格主要表现在:词语庄重文雅;句式严谨缜密。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的语体风格

语体风格的定义及类型。语体风格是从不同交际领域的人们适应不同的交际内容、目的、对象、场合和方式需要运用语体风格手段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风格类型。它是语体的表现风格,是各种语体运用风格手段所形成的语言特点综合呈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词。语体风格又叫做功能风格。黎运汉将汉语的语体风格分为两大类:口头语体类型和书卷体类型。其中,口头语体风格下又分为谈话语体风格、论辩语体风格和演讲语体风格三种类型,书卷语体风格则分为应用语体风格、科学语体风格、政论语体风格、文学语体风格和交融语体风格五种类型。

体育新闻的话体风格及其表现。(1)应用语体风格。应用语体又称公文语体、事务语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处理事务时所用的一种语体。据调查,体育新闻应用语体风格主要使用书面词语,口头词语很少使用,使用的词语比较平实,很少有形象性和感情性的,不像文学语体、政论语体风格那样丰富多彩,广泛使用专用词语和惯用词语,常用抽象、概括性的词语和富有概括力的成语、熟语。体育新闻事务报道在运用修辞方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必要时才使用一些句式类和比较类的修辞方式,例如对偶、排比、反复、对照等,使语言增强表现力。常引用一些原始材料来直接传达体育事务方面的信息,有时也用比喻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至于夸张,肇拟等形象的修辞方式,一般是不用的,反语、双关等具有含蓄风格色彩的修辞方式则没有看到。综上所述,体育事务报道表现出来应用语体的普遍风格:简明,朴实和庄重。

(2)政论语体风格。体育新闻中的政论语体主要指报刊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和体育赛事或非赛事的评论,总而言之,就是以论辩说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新闻报道语言的政论语体风格,就是新闻媒体或者体育新闻工作者为了反映和宣扬体育精神或就有关体育运动的相关事务表明自身立场、观点和态度时运用全民语言所形成的言语特点而综合呈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体育新闻政论语体风格的表现特点包括严谨、雄健。

(3)文学语体风格。体育新闻的文学语体风格实际上就是体育媒体或者体育新闻工作者在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事实

时所表现出的文学性的语言风格,或者也可称为体育新闻语言的文学化,主要表现在:内容以抒情为主,但不强调体育新闻事件本身;大量运用文学手法;体裁异变式的体育新闻写作;交融语体风格。体育新闻的文学政论语体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论辩与叙事、抒情相统一;语言简洁凝练。

(4)其他语体风格。除了前面所说的应用语体风格、政论语体风格、文学语体风格、文学政论语体风格等几种比较常见的风格外,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还表现出其他的一些语体风格如谈话语体风格、文学科学语体风格。

体育新闻语言风格的得体与失范

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讲究得体性。语言,是交际的产物,又运用于交际,运用语言时必须合适、得体,才会达到好的交际效果。才会生成美好的语言风格。体育新闻的语言当然也不例外,要讲究风格的得体性。得体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风格手段得体,二是风格类型得体。

(1)风格手段得体。风格手段得体是指语言表达主体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段向对象传达信息,就体育新闻而言,风格手段得体,是指体育新闻工作者为适应语境的需要而合理、正确地运用恰当的修辞方式、恰当体式的句式结构来向体育新闻受众传达体育新闻。例如体育记者在叙述一场激烈的比赛时,要表现一名球员在场上奋力拼搏的形象,在保证形象生动的同时就要考虑到赛事的紧张、激烈与快节奏,这时一般要多用短句,尽量少用或不用长句,修辞方式可用比喻。

(2)风格类型得体。风格类型得体性指的是体育新闻工作者在创作体育新闻时,要适应不同语体的表达要求,恰当地使用遵循民族风格规范、合乎时代风格的豪放、柔婉、简约、繁丰等种种表现风格。风格类型得体,就是表现风格的得体。表现风格要适应语体风格的要求。例如,体育工作者在向受众传达国家体育法律和体育政策时,要使用应用语体,而应用语体风格则要求简明、朴实和庄重的表现风格,如果这时使用幽默风格就是很不合适的。同理,如果把本应豪放雄健的体育社论写成柔情似水、缠绵悱侧的小品文也是不合适的。表现风格要遵循民族风格规范。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仁”和“善”,讲究“死者为大”,谈及有人辞世时也都用委婉、庄重的风格,如果体育记者在报道或谈及某体育人物逝世的时候,就不适于用幽默活泼的语言,否则就会显得轻佻无礼,会让绝大多数的受众都难以接受。表现风格要合乎时代风格。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开放时代,广大受众更愿意接受趣味化、生活化的体育新闻。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运用语言文字风格的误医及影响。近年来,国内体育新闻空前活跃,它作为当代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就参与报道的媒体数量、报道数量,还是对受众的实际影响力,体育新闻在同类中都罕有能与其相匹敌者。而当今那种既丰富多变、又个性十足的语言风格在体育新闻报道的繁荣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追求体育新闻报道语言风格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文学手法的不当使用造成了体育新闻要素的弱化甚至缺失;过度文学化对体育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冲击;体育新闻工作者过度的情感代人造成了受众对体育新闻客观性的质疑;江湖式语言的暴力倾向产生的负面作用。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体育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新闻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这对体育新闻工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并形成相应的语言风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体育新闻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汉语风格的一般特性,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新闻品种,它较一般的新闻品种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它的主要功能是宣扬和反映体育精神,同时又具有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和娱乐大众的功能,所以它的语言风格又表现出和自身相应的特点。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呈现出豪放、柔婉、简约、繁丰、含蓄、明快、藻丽、平实、幽默和庄重等十种表现风格,这十种表现风格相辅相成,构成体育新闻语言表现风格的完整体系。结合体育新闻自身的特点与受众的需求特点来看,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表现出豪放、简约、明快、平实和幽默这五种风格为主,以柔婉、繁丰、含蓄、藻丽和庄重五种风格为辅的整体趋势。

语言是交际的产物,体育新闻工作者在创作体育新闻时,要注意语言风格的得体性。分析语言是否得体,主要通过风格手段和风格类型这两个方面来判断,体育新闻工作者应当运用合理的风格手段和恰当的风格类型进行体育新闻创作,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达到宣扬和反映体育精神的教育目的。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发挥体育新闻应有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作者:吴 勇

上一篇:海洋论文范文下一篇:微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