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锐器伤

2024-06-10

胸部锐器伤(精选八篇)

胸部锐器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 其中男31例, 女6例, 年龄17~65岁。其中刀刺伤33例, 玻璃伤3例, 木棍刺伤1例。其中单纯胸壁伤13例, 血气胸24例, 心脏伤2例, 膈肌伤2例, 脾伤1例, 脾、胃均受伤1例, 伤口血肿2例 (在外院已处理伤口) 。

1.2 方法

入院后均建立静脉通道, 胸闷、气促者予以吸氧、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完善检查, 36例患者行胸部CT或胸部正侧位X光片检查, 下胸部伤患者加上腹部CT或超声检查, 1例未检查 (病情危重死亡) , 单纯胸壁伤患者行伤口探查及清创缝合术 (在外院已处理2例伤口重新探查、缝合处理) , 血气胸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均行胸腔镜检查 (电凝止血、肺修补) , 疑有腹内脏器损伤者, 开腹探查。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抗破伤风等对症支持处理, 3例感染伤口拆线后予以换药至伤口愈合。

2 结果

成功救治35例, 死亡2例, 24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镜检查及治疗15例, 9例用胸腔镜缝合破裂肺止血, 3例肋间血管电凝止血, 1例切割缝合器行肺楔形切除, 另2例合并脾脏破裂伤改行开腹脾切除及膈肌修补, 其中1例加胃修补。伤口感染3例。

3 讨论

临床上胸部锐器伤的患者时常可以遇见, 多数系刀刺伤, 本组病例近90%, 部分为其他锐器所伤, 如玻璃、木棍等。胸部有胸腔、肺、心脏及大血管等重要脏器, 下胸部与腹腔相邻, 误诊或处理不及时, 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正确的诊断以及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疗胸部锐器损伤过程中, 应尤其注意患者呼吸、循环情况, 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 甚至休克患者, 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开放性血气胸者应立即封闭伤口让其变为闭合性,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对伤口深度及损伤范围有充分的估计。首先应明确伤口是否进入胸腔以及胸腔内脏器是否损伤, 手指直接探查伤口或胸腔穿刺是最简单的方法, 条件允许时应及时完善床旁X线或胸部CT检查。凡心脏投影区或靠近投影区的损伤, 伴有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者, 应首先考虑有心脏或大血管损伤可能, 首选考虑手术治疗[1]。对于伤口位于第5肋以下的患者[2], 要考虑胸腹联合伤的可能, 如伴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阳性可以明确腹内脏器有损伤[3], 及时行手术治疗, 术中应注意膈肌的仔细探查, 以免遗漏。

本组血气胸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含术后) , 其中15例行胸腔镜检查及治疗, 有1例患者CT提示为少量积气、积液, 引流后1d有1 200ml血性液体引出, 再次行胸腔镜检查处理, 取得满意效果。对于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 应注意观察引流量及引流物颜色, 早期闭式引流1次引流血量在1 000ml以上, 胸腔引流3~4h达到150~300ml/h引流量, 并且没有减少迹象, 就应当进行胸腔镜检查或剖胸探查[4]。笔者认为在胸部锐器伤的治疗过程中, 胸腔镜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使得由原来的被动诊治变为主动诊治, 创伤小, 有些甚至可以经原伤口置入镜子, 可以快速明确心、肺、纵隔及膈肌损伤情况, 对于轻微伤可以达到止血及修补同步, 明显减少了传统开胸所带来的二次创伤。余捍东等[5]认为应用胸腔镜清除胸内积血、积液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与开胸手术相比较, 可以减轻创伤、痛苦, 减少出血, 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患者恢复等优点。但胸腔镜治疗也有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麻醉技术、手术操作及手术费用等方面[6], 本组有8例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处理后治愈。因此, 临床诊疗中应有选择地使用胸腔镜治疗, 本人认为检查提示少量血气胸、生命体征平稳患者, 可以考虑仅行胸腔闭式引流处理, 对于少-中等量的血气胸患者, 建议采用胸腔镜治疗, 而对于大量血气胸伴明显休克, 胸部CT扫描疑有心脏及大血管损伤, 或创伤性膈疝合并腹腔脏器破裂出血等应慎重[7]。本组1例右上肺动脉破裂患者采用胸腔镜治疗, 发现大量出血, 无法明确出血部位, 立即改为开胸, 经积极抢救, 患者还是死亡。对于疑为心脏、大血管受伤患者, 如采用胸腔镜治疗很有可能耽误对患者的救治, 造成患者死亡, 而传统开胸手术切口大, 暴露良好, 有利于这类患者的抢救。

另外, 胸部锐器损伤伤口多较小, 本组患者伤口多在2~4cm, 容易被血凝块堵塞, 但可损伤多层组织及器官, 对于伤口深度及损伤范围应有充分估计, 即使对于单纯性胸壁外伤的患者, 伤口无活动性出血也应慎重直接缝合, 本组2例伤口在外院简单缝合后, 伤口疼痛并逐渐加重来我科就诊, 伤口区域肿胀明显, 重新探查伤口, 均有血肿及活动性出血。胸壁有多层组织及肌肉, 血管丰富, 受伤后容易出血, 对于伤口有活动性出血或局部肿胀明显者, 均应探查伤口, 必要时扩大伤口, 彻底止血及清洗。

在胸部锐器伤的治疗中, 对伤口深度及损伤范围的充分估计, 明确是否有血气胸及胸腹内脏器损伤, 是治疗关键。在血气胸患者治疗中,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相比较, 可减轻创伤、痛苦, 减少出血, 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患者恢复等优点。但胸腔镜治疗有局限性, 如麻醉技术、手术操作及手术费用等方面。对于需开胸患者应果断开胸, 以免耽误抢救时间。对伤口处理应彻底止血, 必要时可适当延长、扩大伤口。

参考文献

[1]肖大伟, 黄晓聪, 许哲仪, 等.胸部刺伤的应急救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 (7) :81-82.

[2]潘显钊.下胸部刀刺伤合并腹腔内脏伤18例治疗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8, 33 (5) :519-520.

[3]马学圭, 计建华, 马洪利.急性创伤性膈肌破裂术前诊断与治疗2例报告[J].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 2006, (1) :89.

[4]黄孝迈, 主编.手术学全集胸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42.

[5]余捍东, 李善平, 赵晶, 等.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3, 20 (1) :116-118.

[6]林少霖, 王正, 李标, 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处理血胸的利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2, 2 (5) :305-306.

锐器伤防护专题 篇2

摘要:【目地】寻找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职业安全。【方法】对我院在2年半内发生的25例护士锐器伤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经过进行整理,采用根本原因法进行分析。【结果】25例护士锐器伤发生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操作60%,处理锐器32%,病人因素8%;对护士操作过程进一步分析显示,护士违反操作规程、治疗时间不足分别占 56% 和 44% ;治疗车摆放位置不合理,使用过的锐器未即时放置于一次性锐器盒内,治疗、护理后二次处理锐器分别占37.5% 和37.5%。【结论】应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备足够的护士,并根据各时段工作量实行排班,保证护士治疗操作时间充足;提供防护设备,开展安全防护教育;使用具有安全防护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对治疗车进行改造,锐器盒摆放位置应便于护士操作;锐器盒一次性使用。关键词:护士;锐器伤;根本原因分析法;职业防护

研究显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1】。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器具有头皮针、输液器针头、手术缝针、手术刀片、安瓶等,其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概率为0.3%,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为6%~30%,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为1.8%。如何减少护士针刺伤,做好职业防护是护理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采用回顾性分析及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上半年发生并上报的25例护士锐器伤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进行整改,以降低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013年上半年我院发生并上报的护士锐器伤25例,被各种针头刺伤 22 例,其中头皮针8例,注射针头6例,缝合针3例,采血针3例,留置针2 例。按其发生的不同阶段及锐器伤的类别进行资料整理。1.2 方法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护士针刺伤原因进行分析。列出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因素,确定根本原因:护士操作时违反工作流程、护士人力不足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百分比构成。2

结果

2.1 护士针刺伤发生阶段

25例护士针刺伤发生阶段:治疗操作15例(60%),处理锐器8例(32%),病人因素2例(8%)。

2.2 护士操作时锐器伤原因

违反操作规程8例(53.3%),操作时间不足5例(33.3%),其他2例(13.3%)。

2.3 处理锐器时刺伤原因

锐器和摆放不合理3 例(37.5%),二次处理锐器3例(37.5%),装载过满2例(25%)。3 讨论

3.1 护士针刺伤现状

据调查,护士曾发生过针刺伤的比例占88.97%【2】。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有拔针、抽血、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操作时旁人干扰、病人躁动加药、整理用物等。本资料显示,护士操作时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最高占60%,在处理锐器时被刺伤占32%。3.2根本原因分析

3.2.1 操作环节

对护士操作各环节可能产生针刺伤的因素进行分析,护士违反操作规程、操作时间不足时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如双手回套针帽、拔出的针 2 头挂在输液架上或插入瓶塞中、将针头放于治疗盘内进行二次处理;手拿锐器做其他工作;手术过程中接锐器方法错误;操作时其他病人有需求。

3.2.2锐器处理

对处理锐器各工作环节及因素进行验证分析,锐器盒摆放位置不合理、锐器的二次处理。如治疗车锐器盒摆放位置不合理,放于治疗车下层,空间高度不够,投放锐器时于锐器距离过近被刺伤;使用后的锐器未即时放置于一次性锐器盒,治疗完后再将锐器二次处理时被刺伤。其他原因为装载过满,被锐器箱内锐器刺伤。3.2.3

医院管理因素

3.2.3.1 防护设备提供不足,因考虑医疗成本而限制手套的使用。有研究表明,如果被一个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减少50%以上。3.2.3.2

未能开展相关的安全防护教育,对新护士没有做相关培训。3.2.3.3

未引进具有安全防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处理要求不规范。3.3整改措施

3.3.1强化安全教育

护理的目标是病人安全及自身安全。有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3】应进行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及多种形式的强化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护士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双层手套;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光线,器械传递时要娴熟规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手术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刮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等。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医疗锐器伤的危害 3 性,树立防护意识,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推治疗车做治疗,一方面物品准备齐全,方便使用,另一方面治疗车上备有锐器盒,使用后的锐器可即时处理,避免了医疗垃圾的二次分类,减少受伤的机会。临床工作中,护士图轻巧方便,除了集中输液治疗的时间,其余时段多数端着治疗盘做治疗。治疗盘空间有限,备物不充分,也无法存放安全型锐器盒,且不符合操作规范,易造成无菌物品与使用后污染物品的混放。

3.3.2 规范行为操作

据调查,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4】如注射后拆卸针头手法不正确;使用过的针头未即时处理,放于弯盘中,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双手回套针帽。因此,应建立各项操作流程,进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如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可以使用小托盘,避免手与手直接接触,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使用后医疗垃圾即时分类处理等。改造治疗车,按垃圾分类要求配备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锐器盒,锐器盒摆放在便于投放的位置,便于护士操作;按规范要求,锐器盒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锐器盒装载达3/4满应更换。

3.3.3人力配备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以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1年人均输液8瓶”。由于工作量大,为完成岗位工作,临床护士普遍存在“赶”工作、治疗操作时间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医院管理者应按国家规定,配备足够的护士;另一方面,病区护士长根据病区具体工作特点,4 根据工作量均衡安排人力,弹性排班,在忙的时间段安排足够人力,确保护士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每项操作,减少因时间不足,“赶”工作而造成伤害。3.3.4 使用安全医疗器具,建议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在25例锐器伤中,被各种针头刺伤者 22 例,其中头皮针8 例、注射器针头6例,缝合针3例,采血针2例,留置针芯2例。现行使用的输液针头、注射器留置针等装置的不安全性是导致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应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即注射后针尖可自动回缩到芯杆,保护医护人员,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参考文献: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 篇3

【关键词】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62-01

锐器伤是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1]医院内发生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获得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完成临床各种注射,输液是护士基本的技术操作,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成为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医院更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在护士护理的患者中有各种血源性疾病的病人,而医护人员的皮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提出防护的对策,对我院50名护士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院供应室护士3人,综合临床护士12人,血透室4人,传染科护士21人,调查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护士锐器伤情况。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内容包括锐器伤发生情况,刺伤原因,针刺伤处理情况,刺伤物污染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等。

2 结 果

锐器伤的发生率:被调查50人中50人均被锐器所刺伤,发生率高达100%,发生例次共125词。其中针刺伤78次,玻璃刺伤32次,刀剪等器械刺伤15次。

3 分 析

从调查中发现护士锐器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同时心理素质不稳定,工作经验不足,易发生针刺伤,临床一线护士每天工作繁忙,病人躁动,劳累,接触大量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等,工作环境欠佳,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锐器伤高达100%,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率78%,于此可见,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4.1 加强针刺伤的防护培训 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毫升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据资料报道有96%的护士未受到护士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所以医院应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专题学习针刺伤的防护知识,如安全操作程序,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慎独精神。新参加工作的护士,有计划的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尽量做到零损伤。

4.2 改善操作环境 很多护士因操作时光线不足,空间狭小,环境嘈杂等至针刺伤的发生。布局合理,明亮宽敞的工作环境,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我院,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废弃针头不经毁形直接入锐器收集箱内,收集箱由专人登记回收统一处理焚烧。这样避免了护士因毁形而造成的皮肤损伤。

4.3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明文禁止直接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需用钳子夹住针头分离,如必须回套针帽,应采取单手重新盖帽技术,护士在接触患者是需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伤口,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应戴双层乳胶手套,在为患者注射后或拔输液针头后应立即小心的将针头放入硬盒内,严禁针头回套,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需他人帮助,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接触病人的血液及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

4.4 护士发生锐器伤时的处理 ①发生锐器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再用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之后,用75%的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污染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②免费的提供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③护士在发生锐器伤时可能发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特别是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及体液污染针头刺伤时其表现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应与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护士也应以積极的心态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3]

5 小 结

树立护士职业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防护流程,教育培训护士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护士发生锐器伤和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2]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胸部锐器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14例患者中, 男性12例, 女性2例, 年龄15~4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5~4h, 平均2.5h;失血量1000~3000mL。13例被他人刺伤, 1例为自己刺伤;发生在右胸部4例, 左胸部10例;合并右心房破裂1例, 血气胸11例, 凝固性血胸2例。

1.2 治疗措施

1 4例患者中, 其中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后, 两小时行开胸探查。2例创伤后2周, 行凝固性血胸清除手术。另6例患者失血量>2000mL, 为避免胸腔内持续出血, 造成患者死亡, 急诊开胸手术, 其中1例合并右心房破裂, 行心房修补术;5例合并肺破裂和开放性血气胸, 遂行肺修补手术。

2 治疗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其他并发症。3治疗要点

3.1治疗原则

(1) 首先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征兆。如使用呼吸机控制呼吸, 对失血休克型患者紧急补液, 合并气胸患者做胸腔闭式引流后使用呼吸机。 (2) 边急救边诊断, 抢救的同时做简单必要的检查以尽快确诊, 危重患者直接送手术室经体检后直接行开胸探查, 无需做过多辅助检查, 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3) 做好多方案应急准备, 避免任何延误病情的方法。如做气管插管的同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4) 准确判断, 及时处理。如分清张力性气胸和一般性气胸, 血胸型休克。 (5) 重点处理的同时, 要细心探查合并伤。

2.2 对血气胸的处理

患者出现呼吸极度困难, 伤口出现漏气声, 伤侧叩诊清音,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通常为开放性气胸;患者出现呼吸极度困难, 循环功能障碍, 颈、胸部皮下气肿, 则为张力性气胸。由于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均可改变胸腔负压, 引起肺不张、纵膈移位等, 如果不迅速处理, 可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致死。因此必须尽快用辅料等物, 将创口封住, 变开放性气胸成闭合性气胸。胸部锐器伤的伤口较小, 出血多可在数小时内停止, 因此对于出血量少的血气胸患者, 只要通过胸腔闭式引流, 即可治愈。但当引流量短时间内超过600mL时, 应暂时夹管, 以避免再次大出血。胸腔闭式引流2h内引流血量超过1000mL, 则需进一步开胸探查。

2.3 对有肺、心脏损伤的处理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若发现患者存在Ⅲ度以上漏气现象, 通常为肺内较大气管损伤 (肺段以上气管损伤) , 往往要开胸探查,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行肺修补术或肺叶切除术。如患者就诊时出现心跳骤停、血压急剧下降, 位于心前区伤口出血量较少, 则应通过心包腔穿刺术诊断是否为急性心包填塞。往往有心脏损伤, 心包穿刺不能抽净积血的需急诊开胸探查, 并予以输血、补液、药物等综合处理[2]。

2.4 对凝固性血胸的处理

经常规处理后复查胸片显示有大量胸腔积液, 多次抽吸仅能抽出少量血性液体的患者可能为凝固性血胸, 这是由于胸腔内迅速积聚大量血液, 正常的肺、心脏和膈肌运动来不及去除如此大量出血的纤维蛋白, 以致出现凝血块。对凝固性血胸患者应在大出血两周内, 作小切口开胸, 清除凝血块。

2.5 多脏器并发伤的处理

文献报道胸部锐器伤患者中, 患者入院时休克发生率为40%左右。而胸腔探查前收缩压低于90mmhg的患者, 常见于心脏、大血管、膈肌损伤。在抢救胸部多脏器并发伤病例中, 输液、麻醉和手术时间长, 术中热量逸散, 血液稀释以及机体产热锐减往往诱发凝血机制障碍, 导致血小板功能低下, 代谢性酸中毒。抢救手术可能成功了, 但伤员送至重症监护室后不幸死亡。为避免发生不可逆性病理生理学损害, 对此类患者不必要一次性全部修复所有损伤脏器, 而首先是要控制失血, 防止污染, 处理实质性脏器损伤和大血管伤,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再处理空腔脏器损伤[3]。

摘要:目的 提高胸部锐器伤的治愈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4例胸部锐器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胸部锐器伤患者应遵循抢救、诊断、治疗并重的原则, 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胸部锐器伤,胸腔闭式引流,血气胸

参考文献

[1]何鹏.重症胸部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2.

[2]程邦昌, 涂仲凡, 毛志福, 等.502例下胸部锐器贯穿伤的治疗[J].急诊医学, 2000, 9 (5) :302-304.

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分析及对策 篇5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漏报

锐器伤所致血液性职业暴露问题是医务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之一。有研究发现, 81.37%的护士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锐器伤, 可见, 护士是最常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群体之一[1]。国内相关研究显示, 王静[2]和许莹等[3]报道的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率75.9%、77.3%, 均略低于刘晓容[4]报道的89.55%。为了解遵义地区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现状, 分析区域锐器伤漏报原因, 现将遵义市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为今后锐器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 按照50%比例抽取遵义市所属区、县及县级市, 共抽取了1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每个区、县及县级市各抽取2所医院 (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1所, 如无三级医院, 则抽取2所二级医院) , 共抽取了4所三级医院和10所二级医院。随后, 采用便利抽样法, 结合自愿原则于调查当天抽取871名工作满1年的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问卷表”, 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 个人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 医院及科室安全氛围, 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四部分。问卷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α系数, 测得防护行为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32, 重测信度系数为0.817, 均大于0.800, 说明问卷信度较好。

1.3 质量控制

由2名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 解释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 进行问卷编码, 由2名进行数据录入及核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Person线性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871份, 回收796份, 有效问卷787份, 有效回收率90.4%, 其中, 女750名, 男37名, 平均年龄 (29.6±8.4) 岁, 具体情况见表1。

2.2锐器伤报告情况

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 共1377例次, 锐器伤发生率为65.95%, 发生密度为1.75次/ (人·年) 。发生锐器伤后, 仅上报203次, 上报率仅14.74%, 锐器伤漏报率高达85.26%, 漏报发生密度为2.26次/ (人·年) 。其中, 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三级医院,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0.0001, P<0.05) , 见表2。

2.3 护理人员工龄粉笔与发生锐器伤漏报情况的关系

锐器伤漏报护理人员工龄分布中, 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与工龄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955, P=0.045) 。其中5年以下工龄者漏报比例最高, 占87.86%;5~10年工龄者漏报比例为86.32%, 见表3。

2.4 护理人员职称分布与发生锐器伤漏报情况的关系

本研究中, 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与职称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963, P=0.024) , 职称越低, 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越高, 见表4。

2.5 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原因分析

1377例次锐器伤中, 护士上报203次, 上报率仅14.74%。漏报主要原因为锐器未接触患者、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正常、上报后得不到及时对待、时间紧、上报程序复杂, 分别占23.7%、22.6%、15.4%、9.7%、8.7%, 累计百分比高达80.1%, 见图1。

3 讨论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特殊, 工作量大, 直接接触医疗锐器机会较多, 易发生锐器伤暴露事件[5]。本次调查显示, 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 共1377例次, 锐器伤共上报203次, 上报率仅14.74%, 漏报率高达85.26%, 漏报密度为2.26次/ (人·年) 。因此,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 配备充足的护患比例,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锐器伤漏报的发生[6]。

3.1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次研究发现, 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原因如下: (1) 文化层面:三级医院有较好的系统的医院文化, 凝聚力强, 而二级医院文化基础较弱, 缺乏远景规划; (2) 管理层面:三级医院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管理效率高, 而二级医院无清晰管理流程, 管理效率低; (3) 教学层面:三级医院更系统, 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长远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可针对锐器漏报薄弱点, 实施不同层级医院间的交流、互助, 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根源上减少锐器漏报发生率。有研究显示, 医院文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起着向导、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7]。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与护士安全操作规程遵守程度呈正相关, 安全氛围越浓厚护士越遵守操作规程, 并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也成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8]。目前职业防护的相关课程尚未在医学院校普遍开展, 为此, 建议相关院校加强此方面的改进, 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据此, 医院管理者可多种途径加强安全职业防护的宣传力度, 制定有序的安全工作程序, 加强安全管理, 加强上下级沟通,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3.2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本次调查表明, 锐器伤漏报率与护理人员工龄分布存在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低年资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比例高达87.64%。分析各层级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 低年资护理人员存在诸如职业防护知识缺乏、操作技能欠佳、心理状态不佳、忽视自我保护、锐器伤上报流程相关制度不敏感等问题[9]; (2) 年资较高护理人员则可能存在行为惯性、与临床一线工作存在断层等因素有关。

管理部门在进行培训教育时, 应加强对低年资的护士的培训力度, 规范锐器伤上报流程, 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10]。及时了解和考察临床护士的切实需求, 避免盲目性。针对不同年资护士存在问题, 可利用晨会交班、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碎片化时机, 对其进行多形式职业防护等强化培训[11]。

3.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成立职业防护监管部门

本研究中, 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与职称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职称越低, 锐器伤漏报发生率越高, 分析其原因: (1) 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岗位断层。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床位的供不应求,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大批量零经验护理新人的引入, 岗前培训存在流程化、重技术操作而轻制度规范的缺失; (2) 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监管部门, 或部门兼并, 事务冗杂, 未能及时监管到位。

建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 高层级带低层级, 实现良性循环;成立相关职业防护监管部门, 简化上报流程, 建立职业暴露后的反馈、随访体系, 包括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 建立便利的上报流程及相应的应急机制[12]。建立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机制和随访体系。管理者应负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后续工作, 包括评价、诊疗、预防用药指导及随访等工作, 并予以经济补助, 以缓解护理人员焦虑, 提高职业暴露报告意识, 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3.4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关注职工身心健康

本次调查中, 漏报主要原因为锐器未接触患者、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正常、上报后得不到及时对待、时间紧、上报程序复杂, 分别占23.7%、22.6%、15.4%、9.7%、8.7%, 累计百分比高达80.1%。原因分析: (1) 缺乏警示意识, 对职业暴露所致的血源性疾病认识不足, 存在侥幸心理; (2) 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 护理人员同时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最终导致护理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 以致锐器伤申报环节的忽略[13]。

建立全院职工个人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接种预防工作, 并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时予以正确处置, 这对职业防护有促进作用[14]。对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 在给予帮助的同时, 鼓励现身说法, 引起临床一线医务人员重视。

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及防护对策 篇6

1 原因分析

1.1 危险人群分布

医务人员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这些都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监测统计发现, 医务人员被针或锐器刺伤率达86%, 暴露后感染传染病的原因90%是由针刺伤所致。而护士正是承担各种注射、穿刺、锐器收集等的主要操作者, 因此, 护士发生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人群, 其次是手术医生、急诊科人员、检验科人员、低年资医务人员。

1.2 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人员少, 工作繁忙, 再加上工作中粗心、紧张、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1.3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 加之工作量大, 尤其在抢救患者的时候, 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安全, 防护用品几乎不用;或是科室为了节约开支, 降低成本, 不为医务人员配备防护用品或数量不足, 从而导致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依从性差。所有这些均与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有关。另外, 通过培训学习, 加强教育, 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已能正确认识到被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 但缺乏警惕性, 仍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不可能被感染。

1.4 职业暴露处置流程落实不到位

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差, 不以为然;护士由于日常工作繁重, 锐器伤后, 简单处理一下便接着工作;医生在术中发生锐器伤后, 无法中断手术, 未进行或者仅仅简单处理等, 这些均是导致职业暴露处置流程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2 锐器伤的危害

2.1 身体影响

锐器伤可造成多种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感染, 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后获得感染的概率分别为0.3%, 6%~30%, 0.8%~1.8%[1]。

2.2 心理影响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伤, 可带来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影响, 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多数医务人员会因此而产生中度或重度焦虑感和悲观情绪, 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同时, 也给身边的同事造成一定恐慌。

3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

当医务人员不慎发生锐器伤时, 首先要保持镇静, 按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并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 立即到相应科室指导受伤者局部处理, 并要求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抗体检测。然后分析患者感染资料, 尽可能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锐器种类、污染状况、受伤程度以及伤者自身免疫状况等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 并追踪观察至少6个月。

4 防护措施

4.1 健全制度, 加强督导

制定完善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及应急预案, 以科为单位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模拟职业暴露处置流程演练。建立登记报告制度, 为医务人员定期体检, 预防接种, 建立健康档案。新上岗人员岗前进行体检, 接种疫苗。职能科室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与指导,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

4.2 加强培训, 提高认识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2]。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有较强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自觉而主动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科室要鼓励医务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配备足量的防护用品。医院应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纳入在职人员培训计划和岗前培训内容, 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所从事工作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让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导医务人员改变自身不良的工作习惯和行为,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 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 自觉执行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4.3 规范操作流程

(1)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光线充足, 规范操作,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 手术中传递锐器, 建议使用传递容器, 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专用利器盒中, 以防刺伤医务人员。 (5)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洗手;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 应戴防护口罩、护目镜, 穿防护服或隔离衣。

4.4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各科室根据工作需要, 配备足够量的防护用品, 如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或防护服等。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性能, 使用或损坏后及时更换或补充, 存放处应便于使用, 随手可取。

4.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与处理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 损伤性废物使用专用利器盒收集, 标识清楚, 以减少意外损伤发生。

5 讨论

医务人员应树立标准预防意识, 对待经血液传播疾病不必过分恐慌, 规范操作, 做好基本防护对医患双方均非常重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科室、职称等不同, 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知识培训, 配备足量防护用品, 并能正确使用, 也是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总之, 锐器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关系到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在职和岗前培训,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正确处理锐器, 自我调节心理压力, 能有效降低锐器伤所致的职业暴露风险, 确保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霞, 周雯, 王有森.环氧乙烷在灭菌物品中残留测量及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5, 22 (2) :688.

18例心脏锐器伤破裂的救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 女8例;年龄4~52岁。从受伤至到医院时间为25~180 min, 平均60 min。伤及心脏的创口位于左前胸的患者12例, 右前胸的患者4例, 剑突下的患者2例。合并肺破裂8例, 肝破裂5例, 膈肌破裂3例, 胃破裂1例。周身创口1处者3例, 2~4处者11例, 5处及以上者4例。

1.2 诊治方法:

但凡心脏危险区有锐器伤患者来院后, 凡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或有活动性出血者直接送手术室, 紧急开胸手术治疗, 必要时急诊室剖胸探查。循环相对稳定者给予完善床头心脏超声, 如心脏超声为提示心包内有出血情况下, 在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紧急气管插管全麻, 开胸探查。手术切口的位置根据胸壁损伤的位置而定, 左右前外侧, 或前胸正中切口。入胸后沿心包裂口切开心包, 清除心包积血及凝血块, 解除心包填塞, 手指堵住心脏破口暂时止血后, 用带垫片prolene缝线水平褥式修补心脏创口。此时加快输血输液速度, 以纠正休克, 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患者继续治疗其他脏器损伤, 多脏器损伤或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带气管插管入ICU支持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心包腔出血50~200 m L, 胸腔出血为1000~3000 m L。心外科手术时间60~180 min, 平均75 min。心肌全层破裂16例, 其中1例为右室多处剪刀刺伤所致裂口, 心肌部分裂伤2例。并发呼吸道感染3例给予积极控制感染, 化痰, 雾化后治愈, 房颤2例经积极输血补液, 补钾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 切口脂肪液化伴感染1例给予定期切口换药后愈合。随访1~3年身体恢复良好。

3 讨论

心脏破裂病情重且发展快, 是临床治疗中最为严重的致命伤之一,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救治难度较大。60%~81%的患者在伤后短时间内死亡, 能生存到达医院的大多数受伤者表现出心脏压塞或低血压休克等症状体征[1], 对外伤性心脏破裂患者进行抢救的关键是早期、准确的临床诊断, 并及时进行开胸修补心脏破口, 制止心脏出血的同时迅速恢复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成功抢救的关键是一要有心脏破裂的危机意识, 二要有快速准确诊断, 三应有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凡是创口在“心脏损伤危险区域”:上至锁骨, 下至肋弓, 两侧至锁骨中线[2]者均应高度警惕心脏破裂可能。如患者有失血性休克或心包填塞症状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时应立即入手术室手术治疗, 如生命体征稳定时, 首先行床旁超声检查, 明确心脏无明显异常后再行胸部CT等检查, 防止检查及搬动患者过程中心脏破裂口血栓脱落引起急性失血或心包填塞从而危及生命。诊断上根据伤口部位及伤道方向, 患者体征, 及相关辅助检查基本可以明确诊断。近年来, 国内专家提出由于心脏外伤患者病情危重, 因此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可作为决定紧急手术的重要依据, 在紧急情况下可果断放弃一些诊断价值有限的辅助检查, 如心脏B超, 胸部X线片、CT及心包穿刺等, 绝不能为了明确诊断而做大量的检查, 果断放弃过多不必要的辅助检查, 以免耽误最佳抢救时机[3]。根据患者致伤部位采取不同手术切口, 一般情况下, 切口的选择和胸部外伤点的位置有关, 如果是右侧胸壁创伤, 可以行右侧切口;左侧胸壁创伤, 可以行左侧切口。胸壁多处创伤, 可以考虑胸骨正中切口。原则上手术切口的选择以尽快开胸为原则。采取左 (右) 胸前外侧切口, 必要时可横断胸骨以达到满意显露效果, 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创口部位位于胸骨后等难于处理的部位也可以采取前胸正中切口, 纵行锯开胸骨入胸。进胸后吸尽胸腔积血, 打开心包, 解除心脏压迫, 迅速找到心肌裂口, 手指按压控制出血, 然后用3-0 prolene线水平褥式带垫片缝合, 缝合时注意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临近冠状血管的损伤应采用血管下潜行褥式缝合, 避免影响心肌供血。心脏裂口缝合后需检查心脏有无振颤, 如发现异常, 术后需及时行超声检查[4]。积极处理其他脏器损伤, 术后需行严密监护, 补充血容量, 纠正离子紊乱, 强心利尿, 防治因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有效灌注不足所致的各脏器功能异常。

本研究总结18例外伤性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 得出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是成功救治外伤性心脏破裂患者的前提条件, 紧急开胸修补心脏伤口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 且手术过程需要准确、快速地完成, 以提高患者救治率。总之针对前胸危险区域内锐器伤患者均要有心脏破裂风险的危机意识, 快速诊断, 尽快手术控制出血及心包填塞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 总结锐器伤所致心脏破裂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18例锐器伤所致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右心室破裂13例, 右心房破裂4例, 左心室破裂1例。结果 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针对前胸危险区域内锐器伤患者均要有心脏破裂风险的危机意识, 得出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是成功救治外伤性心脏破裂患者的前提条件, 尽快手术控制出血及心包填塞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心脏破裂,外伤,手术

参考文献

[1]易定华, 刘维水, 蔡振杰, 等.心脏创伤临床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3) :154-155.

[2]李京有, 卜小琨, 姜乃德.心脏外伤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17) :3696.

[3]蔡开灿, 王振康, 邹小明, 等.左心室锐器伤的外科救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 (2) :383-384.

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防范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借鉴有关文献[1], 自行设计调查表格, 对2013 年3 月—2015 年2 月期间在我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并发生锐器伤的护理人员 (包括实习护生) 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我科共有护理人员 (不包括实习护生) 55 名, 全科平均每年收治住院患者2 355 例, 其中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约占总数的1/3 以上, 急诊创伤手术每年平均在119 台以上。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9 份, 现场收回69 份,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5 份, 有效率为94.20%。接受调查的65 名中, 高级职称3 名、中级职称22 名、初级26 名、实习护生11 名、护工3 名。

2 结果

2.1 易发护龄在发生锐器伤的65 名护理人员中, 共发生127 次损伤, 平均每人发生1.95 次。发生锐器伤的护龄构成比为≤1 年占20.00% ;1 年~3 年占29.23%;3 年~5 年占26.15%;5 年~10 年占16.92%;10 年~20 年占6.15%;>20 年占1.54%, 见表1。以护龄3 年~5 年者占比例较大, 因为他们大多已单独从事一般性护理技术操作, 但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尤其工作比较繁忙时, 因不熟练或慌乱, 或因刚做临床时的好奇谨慎心情已经淡漠, 取而代之的成为漫不经心, 粗枝大叶, 造成失误或出错而发生锐器伤害。

护龄≤1 年的基本上是实习护生或护工, 临床不允许他们单独做护理技术操作, 所以发生锐器伤的概率相对较少, 并集中发生于拔针, 处理医疗废弃物, 传递物品, 清洗器械等项操作中。

2.2 易发环节调查显示, 锐器伤害主要发生于配制液体、加药、处理医疗废弃物、回套针帽或安瓿、操作后整理物品、拔针、清洗消毒医疗废弃物等, 见表2。

2.2 应急处置和上报率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后普遍存在恐惧慌乱心理, 不能积极正确地处置伤口和及时填写上传报告卡, 甚至不明确暴露源, 造成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防范措施。以致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埋下自身医院感染隐患, 或者过于紧张担心, 终日忐忑不安, 提心吊胆, 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应急处理和上报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骨科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 护理人员经常直接接触到急诊患者的开放性伤口、血液、脓液、伤口引流物等, 污染威胁较大。又因护理治疗工作需经常使用锐利器械和用品, 加之工作急迫时不注意保护自己, 造成锐器伤成为骨科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据文献报道, 有20 多种传染病可经血液传播[2],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3], 还有败血症、疟疾、伤口感染等均可经血源传播。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破损处直接暴露于含有微生物的环境, 极易发生感染, 严重危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3.2 本次调查说明约有70%的锐器伤发生在护龄≤5 年的护理人员, 与国内外专项研究结果接近[4]。从表2 得知锐器伤常发生在配制液体、加药、回套针帽和安瓿等5 个环节, 与骨科护理工作量大, 人员相对不足, 临床一线年轻护士较多, 缺乏工作经验有一定关联。有些低年资护士违反操作规则, 如回套、拔出的头皮针挂在输液架上或插入瓶塞中;将针头放于治疗盘内进行二次处理;手持锐器做其他工作;手掰安瓿不谨慎;清洗器械或收集医疗废弃物时不专心;使用后的针头不正确放入利器盒而误伤他人。加之低年资护士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实习护生对医院科室环境不够熟悉和适应,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存在差距, 过于刻板等诸多因素, 均促成他们成为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今后, 应在护理教育、岗前培训和临床继续教育中加强职业防护和标准预防方面的教育。

3.3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查期间发生的127 人次锐器伤中, 只有19 人次上报, 上报率仅为14.96%, 说明护理人员对锐器伤不够重视, 认识不到位, 管理上有欠缺, 或存在侥幸心理, 误认为及时上报是小题大做, 或存在顾虑, 担心被感染后被他人歧视。因此应重视对锐器伤者的心理干预, 临床管理者和各级感染质控组织成员应关注锐器伤后的处置情况, 指导采取正确的有效措施, 缓解伤者的恐惧心理。持续开展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教育和监测, 掌握防护技能, 完善锐器伤后的处置、登记和报告反馈程序, 对工作中存在松懈情绪和不规范的防护行为及时发现和指正。

3.4 认真深刻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制止易发生锐器伤的不当行为和危险隐患, 严禁针头回套, 严禁锐器盒重复使用, 严禁锐器二次集中处理。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须有人协助, 谨防意外。可在治疗车、治疗室、处置换药室等易发生锐器伤的工作地点设置警示标志, 提醒护士集中注意力, 规避伤害。在治疗处置车上合理配置锐器盒, 方便及时投入锐器, 减少中间传递环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或使用长柄持物钳, 做好标准预防。根据临床实际需求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 也可借鉴实行各时段工作量弹性排班, 保证护士治疗操作时间充足[5], 减少因慌乱繁忙而引发的锐器伤。简化程序, 推广从口头上报改为办公网电子报告。加强监控力度, 使安全防护成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是减少和杜绝锐器伤的关键所在。

摘要:目的 了解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状况, 为合理制定防范措施, 保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收集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常见原因和环节。结果 共收回调查问卷69份, 有效问卷率为94.20%, 2年间共发生127人次锐器伤, 平均每人发生1.95次, 以护龄3年5年者发生率较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配制液体、加药、处理医疗废弃物、回套针帽或安瓿、操作完毕整理物品、拔针、清洗器械等环节中。结论 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 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熟练操作规范, 增强防范措施, 健全锐器伤报告制度, 完善处置流程, 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到位, 配备必需物品, 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员,锐器伤,原因,防范

参考文献

[1]索瑶, 范珊红, 高晓东.陕西省11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2) :2505-2507.

[2]曹海清.医护人员锐器伤及防护情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 27 (3) :307-308.

[3]许慧琼, 潘晓平.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7 (1) :29-31.

[4]顾月, 陈辰, 程科萍, 等.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 31 (1) :41-44.

上一篇:关系协调性下一篇: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