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2024-06-26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共11篇)

篇1: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1、锐器伤的预防: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将锐器端传递给他人,在工作场所用手直接拾取破碎玻璃器皿。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上盖,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头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4)使用更安全的工作工具有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度管并使用防护护用具。5)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光线充足。

6)规范操作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动作;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帽;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毀形,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2、锐器伤应急处理:操作时不慎被患者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应对措施: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2)伤口冲洗后,使用75%酒精或1.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眼科进一步处理。4)报告

5)寻求医疗救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6)协助完成经血液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a、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g(+),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b、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肝功能。

C、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

上报流程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一报医院院感管理人员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患者,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暴露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等。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科室、院感及医护部各留一份。

篇2: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一、概念:

(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

(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锐器伤的原因:

(一)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人员自身原因: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工作人员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将针头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不及时处理针头;将输液器针头放入于锐器盒时,针头朝上,又不关闭锐器盒的盖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3、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针帽、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将针头置于锐器盒中,等。

4、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是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因是护理人员每天不断的、必用的治疗工具。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医疗玻璃制品占1%。

(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和梅毒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锐器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知识欠缺、工作中未做到细心、注意力不集中、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技术不娴熟、对锐器伤的认识浅显等。更有对锐器伤害存有侥幸心理,受到伤害后不及时处理,更不知应予以上报,均是锐器伤不断的原因。

(三)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学习内容。

三、锐器伤的预防:

(一)锐器伤的防护:遵循优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措施,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性预防措施。

1、消除风险: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2、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护装置的锐器)。

3、管理控制措施: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建立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4、行为控制措施: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一人一针一管一销毁);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触及的范围内,便于卸掉针头;在锐器盒装满至3/4时及时更换,决不能重复使用锐器盒。

(二)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环境宽敞、充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和安瓶等锐器刺伤、划伤或割伤。

2、采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使用防止血液污染和针尖回缩式注射器、输液器。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 U 形针具、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3、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5、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将锐器投入垃圾袋内。

6、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禁止用手直接整理锐器盒盖上或边缘的针头。

7、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垃圾、来回翻寻废物等,以免被锐器刺伤。

(三)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①传递锐器时扎伤。②缝合伤口时扎伤。③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④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⑤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⑥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2、预防措施:

①较小锐器的传递:

⑴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⑵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②较大锐器的传递:

⑴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⑵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③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⑴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⑵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合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视野。

⑶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④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⑤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⑥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⑦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住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四)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

⑴ 改善人机功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工作台宽敞、布置良好,便于操作。

⑵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⑶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⑷ 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⑸ 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⑹ 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贮存。

⑺ 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⑻ 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砖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五)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

1、PPE 穿着顺序:

①穿着有普通隔离衣的 PPE 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⑴ 手部卫生,按六步洗手法进行;

⑵ 戴口罩;

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⑷ 穿普通隔离衣(后开口隔离衣);

⑸ 穿鞋套(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⑹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⑺ 戴手套(压住袖口)。

②穿着有防护服(连体衣)的 PPE 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

⑴ 手部卫生(此人员可穿着白大褂);

⑵ 戴口罩;

⑶ 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⑷ 穿防护服: 脱卸自己的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裤子,穿着长筒套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袖子,戴上连体防护帽子,拉上拉链;

⑸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⑹ 戴手套(压住袖口)。

2、PPE 脱卸顺序 :

①脱卸有普通隔离衣的 PPE 顺序;

⑴ 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 在缓冲间内完成);

⑵ 脱卸手套;

⑶ 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⑷ 脱卸隔离衣(解开背带。双手胸前交叉反脱隔离衣,将外层包裹在内);

(六)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

1、安全原则:

①应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锐器操作。

②应通过选用无针输液系统,如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无针螺口输液器、无针螺口注射器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的使用。

③应通过选用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和空针,尽可能隔绝医务人员与锐器的接触。

④选择安全器械的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器械的使用培训。

⑤医院应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记录由锐器所导致的医务人员伤害。记录应保护受伤医务人员的隐私权。记录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种:

⑴ 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品牌;

⑵ 锐器伤发生的部门或场所;

⑶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⑥每年应对使用的安全器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种:

⑴ 是否有效杜绝或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

⑵ 安全器械的支出及效益分析,更有效、更经济地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安全注射含义: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实现安全注射的措施:

①改善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行为,降低过度注射,保障注射安全。制定改善注射行为的战略目标、安全操作规程和最低卫生服务标准,促进安全技术和合理注射的应用(建议制定口服药导则),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如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者,应鼓励其使用口服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充分消毒的设备进行注射,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注射培训,并建立监督机制。

②提供安全注射装置和容器: 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具,充分提供注射设备和传染控制装置,包括安全盒。免疫注射时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具。

③损伤性废物管理:单位必须有效的、安全的对损伤性废物进行管理,减少因针刺造成的伤害,包括制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针,评估废物管理体系,选择并实施适宜的废物处理系统,制定废物管理制度,对废物处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废物处理监督制度。

④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使用防穿刺和防液体渗漏容器,在容器装满3/4时将其密封处理。

(七)锐器伤害的安全防护教育和培训:

1、加强安全意识及防护知识的宣教:使医护人员了解正确处理锐器伤的重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建立安全管理理念。

2、锐器伤的安全防护宣教内容:

⑴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概念、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⑵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知识水平。

⑶经常进行预防锐器伤害的各种规范操作训练:通过预防锐器伤害训练,纠正和规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是防止锐器损伤的重要环节。

3、预防锐器伤害的规范操作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内容:

①接触各种与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有关的操作时戴手套。

②使用注射器时不让指尖触及针头,操作完毕不要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③静脉采血时使用与真空试管配套的抽血针头,并使用防护用具。

④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盒中。输液器针头放入利器盒时,盒盖旋开最大,针头朝下放入。利器盒满至4/3时及时密闭,投入损伤性医疗废物桶中。重新更换新的利器盒。

⑤利器盒应放在方便使用和操作的地方,跟随治疗走:如治疗台上、治疗车上、治疗盘内、操作台上。利器盒随时保持盒外干净,及时清洁消毒。利器盒不能放在地上、治疗车下层内。

⑥在治疗室配置药液时戴上手套,防止掰安瓿时划破手指。

⑦穿上能盖住足背的隔离鞋或工作鞋,防止碎玻璃、针头掉下来刺破足背皮肤。

⑧传递各种锐器时使用方盘或弯盘传递,禁止徒手传递。针头、刀片、缝合针用后立即放入坚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容器中。

⑨禁止将注射后的注射器和拔下的输液针拿在手上,穿行在病区、护士站和治疗室。

⑩注射或抽血后,应立即处理针头,放入到治疗盘上的锐器盒内,再告诉病人或家属做什么。不要将针头直接对着人体(他人或自己)比划或告知。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一旦发生锐器伤害,应保持镇静,切忌着急、紧张,也不要惊惶失措,大呼小叫,要积极正确的采取处理措施。

1、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①皮肤暴露:

⑴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皮肤时,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⑵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的乙醇或者 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②黏膜暴露: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2、报告:上报流程:

①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②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③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3份,科室、感染管理科、上级部门(医务处或护理部)各留1份备案。

3、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4、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5、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①暴露源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乙肝表面抗体+)或HBcAb(乙肝核心抗体+),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

②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未注射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谷草转氨酶)GPT(谷丙转氨酶),二者反映肝功能的两项指标,升高说明肝功能损害。HBsAg,HBcAb。

③暴露源为HCVAb(丙肝病毒抗体+)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肝功能。

④暴露源为HIVAb(艾滋病毒抗体+)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

五、随访和咨询:

1、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六、建立锐器损伤管理组织和报告制度:

按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中对锐器伤的预防要求,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现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

篇3: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及防护对策

1 原因分析

1.1 危险人群分布

医务人员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这些都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监测统计发现, 医务人员被针或锐器刺伤率达86%, 暴露后感染传染病的原因90%是由针刺伤所致。而护士正是承担各种注射、穿刺、锐器收集等的主要操作者, 因此, 护士发生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人群, 其次是手术医生、急诊科人员、检验科人员、低年资医务人员。

1.2 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人员少, 工作繁忙, 再加上工作中粗心、紧张、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1.3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 加之工作量大, 尤其在抢救患者的时候, 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安全, 防护用品几乎不用;或是科室为了节约开支, 降低成本, 不为医务人员配备防护用品或数量不足, 从而导致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依从性差。所有这些均与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有关。另外, 通过培训学习, 加强教育, 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已能正确认识到被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 但缺乏警惕性, 仍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不可能被感染。

1.4 职业暴露处置流程落实不到位

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差, 不以为然;护士由于日常工作繁重, 锐器伤后, 简单处理一下便接着工作;医生在术中发生锐器伤后, 无法中断手术, 未进行或者仅仅简单处理等, 这些均是导致职业暴露处置流程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2 锐器伤的危害

2.1 身体影响

锐器伤可造成多种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感染, 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后获得感染的概率分别为0.3%, 6%~30%, 0.8%~1.8%[1]。

2.2 心理影响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伤, 可带来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影响, 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多数医务人员会因此而产生中度或重度焦虑感和悲观情绪, 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同时, 也给身边的同事造成一定恐慌。

3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

当医务人员不慎发生锐器伤时, 首先要保持镇静, 按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并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 立即到相应科室指导受伤者局部处理, 并要求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抗体检测。然后分析患者感染资料, 尽可能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锐器种类、污染状况、受伤程度以及伤者自身免疫状况等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 并追踪观察至少6个月。

4 防护措施

4.1 健全制度, 加强督导

制定完善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及应急预案, 以科为单位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模拟职业暴露处置流程演练。建立登记报告制度, 为医务人员定期体检, 预防接种, 建立健康档案。新上岗人员岗前进行体检, 接种疫苗。职能科室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与指导,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

4.2 加强培训, 提高认识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2]。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有较强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自觉而主动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科室要鼓励医务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配备足量的防护用品。医院应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纳入在职人员培训计划和岗前培训内容, 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所从事工作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让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导医务人员改变自身不良的工作习惯和行为,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 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 自觉执行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4.3 规范操作流程

(1)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光线充足, 规范操作,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 手术中传递锐器, 建议使用传递容器, 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专用利器盒中, 以防刺伤医务人员。 (5)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洗手;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 应戴防护口罩、护目镜, 穿防护服或隔离衣。

4.4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各科室根据工作需要, 配备足够量的防护用品, 如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或防护服等。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性能, 使用或损坏后及时更换或补充, 存放处应便于使用, 随手可取。

4.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与处理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 损伤性废物使用专用利器盒收集, 标识清楚, 以减少意外损伤发生。

5 讨论

医务人员应树立标准预防意识, 对待经血液传播疾病不必过分恐慌, 规范操作, 做好基本防护对医患双方均非常重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科室、职称等不同, 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知识培训, 配备足量防护用品, 并能正确使用, 也是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总之, 锐器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关系到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在职和岗前培训,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正确处理锐器, 自我调节心理压力, 能有效降低锐器伤所致的职业暴露风险, 确保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霞, 周雯, 王有森.环氧乙烷在灭菌物品中残留测量及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5, 22 (2) :688.

篇4: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

【关键词】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62-01

锐器伤是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1]医院内发生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获得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完成临床各种注射,输液是护士基本的技术操作,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成为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医院更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在护士护理的患者中有各种血源性疾病的病人,而医护人员的皮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提出防护的对策,对我院50名护士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院供应室护士3人,综合临床护士12人,血透室4人,传染科护士21人,调查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护士锐器伤情况。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内容包括锐器伤发生情况,刺伤原因,针刺伤处理情况,刺伤物污染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情况等。

2 结 果

锐器伤的发生率:被调查50人中50人均被锐器所刺伤,发生率高达100%,发生例次共125词。其中针刺伤78次,玻璃刺伤32次,刀剪等器械刺伤15次。

3 分 析

从调查中发现护士锐器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同时心理素质不稳定,工作经验不足,易发生针刺伤,临床一线护士每天工作繁忙,病人躁动,劳累,接触大量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等,工作环境欠佳,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锐器伤高达100%,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率78%,于此可见,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4.1 加强针刺伤的防护培训 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毫升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据资料报道有96%的护士未受到护士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所以医院应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专题学习针刺伤的防护知识,如安全操作程序,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慎独精神。新参加工作的护士,有计划的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尽量做到零损伤。

4.2 改善操作环境 很多护士因操作时光线不足,空间狭小,环境嘈杂等至针刺伤的发生。布局合理,明亮宽敞的工作环境,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我院,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废弃针头不经毁形直接入锐器收集箱内,收集箱由专人登记回收统一处理焚烧。这样避免了护士因毁形而造成的皮肤损伤。

4.3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明文禁止直接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需用钳子夹住针头分离,如必须回套针帽,应采取单手重新盖帽技术,护士在接触患者是需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伤口,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应戴双层乳胶手套,在为患者注射后或拔输液针头后应立即小心的将针头放入硬盒内,严禁针头回套,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需他人帮助,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接触病人的血液及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

4.4 护士发生锐器伤时的处理 ①发生锐器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再用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之后,用75%的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污染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②免费的提供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③护士在发生锐器伤时可能发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特别是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及体液污染针头刺伤时其表现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应与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护士也应以積极的心态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3]

5 小 结

树立护士职业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防护流程,教育培训护士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护士发生锐器伤和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2]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篇5: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1]。我院肛肠科设有手术室、换药室、肠镜室,在手术、拆线、清洗器械、内镜下止血用药等情况下,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常有被刀片、针头或剪刀刺伤的危险,病毒可直接感染医护人员,如患者为HBV、HCV或H IV等阳性者,则后果更严重。所以积极防范锐器伤的发生、制定有效防护措施,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肛肠科医护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培训,对医护人员实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科室院感监控员每个月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增强预防锐器伤的意识,院感监控员每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鼓励医护之间彼此进行交流讨论,以发现弥补各自的不足。

2 制定各种锐器使用操作规程,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

2.1严格执行手术锐器伤防护操作规程①手术开始前,助手首先将器械进行分类,分出手术剪、刀片、针头。②传递手术刀片、剪、缝针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助手托住弯盘递与术者。③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助手在协助中也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再递与助手,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与助手。④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组织钳、血管钳等辅助器械,不应徒手协助,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⑤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安装和拆卸手术刀及取皮刀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⑥清洗器械时, 先取出手术剪、刀片、针头,丢入锐气盒,再清洗其他器械。

2.2 严格执行防针头刺伤标准操作规程①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注射、采血时,要取得患者的合作,特别是小孩,要让家属配合,以防小孩乱动而造成针刺伤。②护士在在给患者输液、注射、采血时,要配备锐气盒,操作完毕后,将针头丢入锐气盒中。③患者输液结束,护士给患者取针后,随即取下针头,丢入锐气盒中,禁止提着空吊瓶针在病区内走动,禁止将输液针头插至输液瓶的橡皮盖。④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⑤禁止折毁针头,禁止用过的针头覆帽。

2.3严格执行锐器盒使用标准操作规程①根据诊疗操作所使用的锐器选择大小合适的锐器盒,锐器应可以完整放入。使用前应正确组装,检查盒体有无破损、盖子是否严密,不得敞盖使用。②尽可能放置在靠近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以方便安全使用。③应放置在医务人员随手可及的位置,不需要二次分拣后才放入。④可移动式的锐器盒放在腰部高的位置为宜。⑤病房内安装的锐器盒,从地面到锐器盒开口的高度以132~142cm为宜。⑥医务人员操作完毕后锐器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从操作完毕到放入锐器盒间隔的时间越短,越能有效避免锐器伤的发生。⑦锐器盒不要放于治疗车的下层,医务人员弯腰才能放入锐器,由于视线遮挡,非常容易导致在放入过程中发生锐器伤。⑧锐器盒不要放置在地上、较高物体的表面,或是儿童和意识障碍等人员可能触及的位置。⑨所有使用锐器的医务人员均应携带锐器盒,以便及时处置锐器。携带锐器盒时应使用手柄,或是用托盘携带较小的锐器盒,禁止把锐器盒紧靠自己的身体。⑩禁止非锐器类的废物放入锐器盒,避免增加费用以及其它不安全风险的增加。○11有专人负责对锐器盒进行常规检查,确保正常使用。○12容量达到3/4应关闭锐器盒的开口并更换新的锐器盒,避免锐器过满,锐器散落、伸出或不能正常关闭,增加锐器伤发生的风险。○13转运前应检查锐器盒是否已经关闭紧实、标签完整。○14如果锐器盒有破损,应将其直接放入稍大的锐器盒内,不应打开以后倒入新的锐器盒内。○15锐器盒使用后不得徒手打开、清空或清洗以后重复使用。○16使用后的锐器盒由运送人员放入转运箱内,按照医院规定的医疗废物运送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医院储存地。

3改善工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域整洁。

4正确处理职业暴露

锐器刺伤→手下垂→流动水反复冲洗→0.5%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报告部门负责人→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心理干预。锐器伤处理过程中,科室的主任、护士长、院感监控员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可引起20多种传染性疾病,其中HBV、HCV、HIV是最主要的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现在我国HBsAg 的携带率为7.2%,HCV感染率约 3.2%, 特别是HIV感染人数已超过百万, 故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而锐器是引起职业暴露伤害的主要类型,如穿刺针、一次性注射器、刀片、玻璃碎屑等,其中又以针刺伤最为常见[3]。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因素相对较多,如手术刀片、剪刀、缝合针、注射针等。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要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以降低肛肠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发生与危害。

参考文献:

[1] Chen L,Zhang M,Yan Y, et al.Sharp object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Chinese province[J].AAOHN J,2009,57(1):13-16.[2]范珊红,许文,慕彩妮,等.三级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73-4275

篇6: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 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相关链接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篇7:医务人员处理锐器时的防护措施

为有效保证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防止或减少职业暴露,特制订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锐器刺伤。

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光线充足,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使用锐器时应戴手套,减少锐器伤的机率。

5、手术中传递锐器时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6、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确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

7、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或夹子等器械处理。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挤压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9、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的锐器盒内。每天或锐器盒达3/4满时及时密闭锐器盒,防止锐器漏出锐器盒外。

篇8: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探讨

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目前, 相当多的护理人员对锐器伤认识不足, 防护意识淡薄, 医院管理部门应对在职护理人员定期、分批进行安全技术、方法培训, 让每位护士了解锐器伤流行病学、应急处理流程, 正确使用锐器产品, 增加和交流锐器伤防护经验, 强化标准预防理念, 从根本上改变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危险行为。有资料显示, 低年资护士更易发生锐器伤, 因此有必要在医学教科书中增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 进行岗前培训, 严格带教, 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2规范安全操作行为, 减少锐器伤

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可采用单手回套针帽技术;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配药时, 遇到难掰的安瓿, 用砂轮充分划割后再掰;使用后的针头、安瓿、刀片等锐器直接投入锐器盒内, 避免针头在治疗盘内作为废物处理时发生锐器伤[3];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 可由他人协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进行危险操作时要戴手套。

3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操作后及时将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投入防刺破、防渗漏的塑料锐器收集盒内, 减少污染锐器暴露时间。一次性用品用后不需点数、不回收到供应科, 不浸泡、毁形, 而是由使用科室专人送到医疗废物暂存处进行无害化处理[4]。

4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 合理调配人力

安全的操作环境可有效降低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工作环境清洁宽敞, 光线充足, 便于护士工作和抢救患者, 做到忙中求稳, 互相配合。护士心情烦躁、工作紧张、负荷过重等均可成为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因此护理管理者要体现人文关怀, 弹性排班, 减少护士疲劳, 避免工作被动忙乱, 从而防止锐器伤的发生。

5采用医疗安全用具

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 有条件者可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 使用带保护设计的针头, 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5]、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 C) 在2000年提出, 如果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将可能减少62%~88%的锐器伤。

6建立锐器伤报告体系, 完善护理制度

发生锐器伤后, 要及时填写锐器伤损伤登记卡, 上报医院感染科, 及时正确处理锐器伤。紧急处理措施为: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 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 用消毒液消毒伤口, 再予包扎。同时做好护理人员心理疏导, 减轻心理压力, 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医院为单位职工建立健康档案, 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接种疫苗, 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我国对锐器伤的认识较晚, 相关制度及保护措施尚不健全, 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医院管理部门重视的同时, 临床护理人员应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加强自身防护, 强化标准预防理念, 预防和控制因锐器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 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风险, 保障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袁秀萍, 李红玲.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J].现代护理, 2005, 11 (23) :1979.

[2]谢红珍, 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54-55.

[3]王亚霞, 吴玲娟.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65.

[4]李映兰, 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 :67-68.

篇9: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院60名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岀容易发生的环节,并分析原因。

结果: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环节多,其后处理简单,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结论:护士面临锐器伤的危险,应充分的认识其危害,积极的采取防护措施,保障自身的人生健康和职业安全。

关键词:护士锐器损伤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9-01

锐器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护士常常会被锐利器械割伤、刺伤,这些物理性损伤是造成HIV、HBV等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经针刺伤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1]。笔者对发生锐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黄冈市中心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年龄20~50岁,在医院工作时间10年以下30人,10~20年30人,20年以上10人。学历:中专4人,大专22人,本科34人。

1.2方法。采用自制头号卷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内容,包括:发生的经过,受伤后的处理及心理反应,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等。

2结果

2.1一般情况。60名护理人员中,所有均有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经历;90%的护士有被锐器损伤的经历;10%的护士有被血液,体液直接污染皮肤或贱入眼睛的经历。

2.2容易发生锐器损伤的环节。①在注射的过程中,特别是小儿多不配合的情况下。②在加药的过程中,特别是直接用手掰玻璃,很容易被刺伤。③抽血,拔针或进行有创操作时导致被刺伤或使血液,体液溅出污染护士的手、面部、眼睛等部位。④分离针头或将针帽套回用过的的针头上时容易发生针刺伤。⑤注射器用过后毁型时,徒手易将手刺伤。

2.3护士在锐器损伤后的处理及心理反应。一般的情况下是将血液挤出,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伤口。80%的护士刺伤后感到害怕,心中有顾虑。

2.4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①进行高危操作时戴手套的护士占15%;70%的护士认为戴手套操作时不方便,15%的护士认为无关紧要,只要小心就可以了。②发生锐器损伤后了解暴露源是否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占35%。③受伤后向上级汇报的占16%,大部份找不到确切的有关部门报告受伤的事情。④75%的护士已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12%的护士未产生抗体。

3讨论

3.1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现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较弱,操作不规范占相当的比例。锐器损伤的危害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护士应充分的认识锐器损伤的危害,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3.2护理对策。

3.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使每名护士掌握如何进行自我防护以及发生锐器损伤后的处理方法等。规范护士的护理操作,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的观念。

3.2.2保持健康的心态对医护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在良好的心态下采取得当的措施是预防锐器损伤的前提。

3.2.3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①应禁止徒手携带裸露的针头等锐器物品;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持锐器时,避免面对他人,使用后的污染针头应即时的丢弃到专门的锐器盒内。②在给不配合的患者做治疗时应该有他人的帮助或必要的約束措施,减少发生锐器伤的概率并提高操作的成功率。③在进行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若手部有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穿隔离衣、操作前后洗手。④在进行危险操作前一定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血液性传染病,熟悉情况后能使操作者更加小心,更注意自身的防护。

3.2.4医院可根据经济条件采用安全性能好的护理器材。

3.2.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一旦发生应立即脱去手套,挤压受伤的部位,并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伏或乙醇消毒伤口,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血液或体液意外的进入眼睛、口腔应该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发生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上报。对于发生锐器伤的护士应该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支持,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3.2.6未注射乙肝疫苗的护理人员应进行注射。

3.2.7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应严格的按规定进行分类处理并有明显的标志。

3.2.8护理管理者在强化教育的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合理排班,避免上班人员压力大,减少护士在疲惫的状态下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

[2]马钦丽,杨敏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

篇10:锐器伤防护专题

摘要:【目地】寻找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职业安全。【方法】对我院在2年半内发生的25例护士锐器伤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经过进行整理,采用根本原因法进行分析。【结果】25例护士锐器伤发生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操作60%,处理锐器32%,病人因素8%;对护士操作过程进一步分析显示,护士违反操作规程、治疗时间不足分别占 56% 和 44% ;治疗车摆放位置不合理,使用过的锐器未即时放置于一次性锐器盒内,治疗、护理后二次处理锐器分别占37.5% 和37.5%。【结论】应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备足够的护士,并根据各时段工作量实行排班,保证护士治疗操作时间充足;提供防护设备,开展安全防护教育;使用具有安全防护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对治疗车进行改造,锐器盒摆放位置应便于护士操作;锐器盒一次性使用。关键词:护士;锐器伤;根本原因分析法;职业防护

研究显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1】。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器具有头皮针、输液器针头、手术缝针、手术刀片、安瓶等,其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概率为0.3%,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为6%~30%,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为1.8%。如何减少护士针刺伤,做好职业防护是护理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采用回顾性分析及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上半年发生并上报的25例护士锐器伤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进行整改,以降低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013年上半年我院发生并上报的护士锐器伤25例,被各种针头刺伤 22 例,其中头皮针8例,注射针头6例,缝合针3例,采血针3例,留置针2 例。按其发生的不同阶段及锐器伤的类别进行资料整理。1.2 方法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护士针刺伤原因进行分析。列出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因素,确定根本原因:护士操作时违反工作流程、护士人力不足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百分比构成。2

结果

2.1 护士针刺伤发生阶段

25例护士针刺伤发生阶段:治疗操作15例(60%),处理锐器8例(32%),病人因素2例(8%)。

2.2 护士操作时锐器伤原因

违反操作规程8例(53.3%),操作时间不足5例(33.3%),其他2例(13.3%)。

2.3 处理锐器时刺伤原因

锐器和摆放不合理3 例(37.5%),二次处理锐器3例(37.5%),装载过满2例(25%)。3 讨论

3.1 护士针刺伤现状

据调查,护士曾发生过针刺伤的比例占88.97%【2】。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有拔针、抽血、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操作时旁人干扰、病人躁动加药、整理用物等。本资料显示,护士操作时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最高占60%,在处理锐器时被刺伤占32%。3.2根本原因分析

3.2.1 操作环节

对护士操作各环节可能产生针刺伤的因素进行分析,护士违反操作规程、操作时间不足时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如双手回套针帽、拔出的针 2 头挂在输液架上或插入瓶塞中、将针头放于治疗盘内进行二次处理;手拿锐器做其他工作;手术过程中接锐器方法错误;操作时其他病人有需求。

3.2.2锐器处理

对处理锐器各工作环节及因素进行验证分析,锐器盒摆放位置不合理、锐器的二次处理。如治疗车锐器盒摆放位置不合理,放于治疗车下层,空间高度不够,投放锐器时于锐器距离过近被刺伤;使用后的锐器未即时放置于一次性锐器盒,治疗完后再将锐器二次处理时被刺伤。其他原因为装载过满,被锐器箱内锐器刺伤。3.2.3

医院管理因素

3.2.3.1 防护设备提供不足,因考虑医疗成本而限制手套的使用。有研究表明,如果被一个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减少50%以上。3.2.3.2

未能开展相关的安全防护教育,对新护士没有做相关培训。3.2.3.3

未引进具有安全防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处理要求不规范。3.3整改措施

3.3.1强化安全教育

护理的目标是病人安全及自身安全。有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3】应进行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及多种形式的强化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护士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双层手套;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光线,器械传递时要娴熟规范,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手术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刮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血器等医疗锐器等。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医疗锐器伤的危害 3 性,树立防护意识,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推治疗车做治疗,一方面物品准备齐全,方便使用,另一方面治疗车上备有锐器盒,使用后的锐器可即时处理,避免了医疗垃圾的二次分类,减少受伤的机会。临床工作中,护士图轻巧方便,除了集中输液治疗的时间,其余时段多数端着治疗盘做治疗。治疗盘空间有限,备物不充分,也无法存放安全型锐器盒,且不符合操作规范,易造成无菌物品与使用后污染物品的混放。

3.3.2 规范行为操作

据调查,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4】如注射后拆卸针头手法不正确;使用过的针头未即时处理,放于弯盘中,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双手回套针帽。因此,应建立各项操作流程,进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如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可以使用小托盘,避免手与手直接接触,禁止手持裸露的锐器物指向他人,使用后医疗垃圾即时分类处理等。改造治疗车,按垃圾分类要求配备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锐器盒,锐器盒摆放在便于投放的位置,便于护士操作;按规范要求,锐器盒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锐器盒装载达3/4满应更换。

3.3.3人力配备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以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1年人均输液8瓶”。由于工作量大,为完成岗位工作,临床护士普遍存在“赶”工作、治疗操作时间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医院管理者应按国家规定,配备足够的护士;另一方面,病区护士长根据病区具体工作特点,4 根据工作量均衡安排人力,弹性排班,在忙的时间段安排足够人力,确保护士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每项操作,减少因时间不足,“赶”工作而造成伤害。3.3.4 使用安全医疗器具,建议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在25例锐器伤中,被各种针头刺伤者 22 例,其中头皮针8 例、注射器针头6例,缝合针3例,采血针2例,留置针芯2例。现行使用的输液针头、注射器留置针等装置的不安全性是导致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应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即注射后针尖可自动回缩到芯杆,保护医护人员,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参考文献:

篇11: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及防护

乐山市红十字会医院

一、锐器伤的定义

凡是由于针、刀、剪、玻璃等锐器造成的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二、锐器伤的相关数据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在美国,每年医务人员发生的约100万次锐器伤,其中1/3的锐器伤发生在护士身上;国内有调查显示护士发生锐器伤是其他医务人员的2.23倍。由此可见,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另:美国报道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61%,中华护理学会秘书长张惠霞介绍,广州市的几大医院对3100名护士调研中发现,在一年内有83%的护士被锐器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发生3次锐器伤;北京市协和医院对全市7家医院的107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866人在日常工作中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80%,每年每人平均被刺伤3.5次,其中有74.5%的护士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可见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88%的锐器伤发生在工作繁忙时,其中有36.7%是因为精力不集中、精神紧张造成的。

三、发生锐器伤后的危害

锐器伤是导致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途径,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护士患传染病80%~90%是由锐器伤所致;最常见的传播性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美国相关健康报告显示:护士有2.5%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锐器伤。而造成锐器伤后乙肝的感染率为6%~30%;丙肝的感染率为3%~10%;艾滋病的感染率为0.2%~0.5%。另外就是心理的危害,由于受伤者心理负担加重,担心感染上某种传染性疾病,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可能比锐器伤本身更严重而持久。

四、造成锐器伤的因素

1、针头:针头是造成锐器伤最主要的因素。途径:①在配药、加药时被针刺伤占14.03%;②在拨针时被刺伤的占16.96%;③57.1%的护士在病人不配合时被针刺伤;④在进行注射操作后,取下针头时被刺伤的占11.97%;⑤在 回套上针帽时被刺伤的占16.7%⑥在对一次性物品毁形时被刺伤的占23%;⑦因相互碰撞而导致针刺伤的占10%。

2、刀:有刀片和剪刀。途径:①手术时不慎被割伤、剪伤;②使用刀片涂刮时;③在收拾物品时因杂乱而不慎被划伤、割伤;④用手直接安装和取下手术刀片;⑤用剪刀裁剪物品时;⑥随手将刀、剪放在工作服口袋里,取拿时不慎被割伤、刺伤;⑦用剪刀开启物品时不慎搓伤。

3、玻璃:主要指玻璃碎片。途径:①掰开玻璃安培时;②在收拾治疗车或治疗桌时;③在拿取已坏掉的玻璃安培时;④输液瓶摔坏了用手直接拾捡;⑤启开安培的铝盖时瓶口坏掉了;⑥用镊子撬打玻璃安培时渐起的玻璃碎片;⑦玻璃容器的开口处有缺口,在取拿时容易划伤。

4、铝盖:如乐凡命、脂肪乳铝盖的拉环。

5、锡伯纸:如胶囊的外包装。

五、锐器伤的处理原则

1、立即用流动自来水和肥皂液清洗污染的皮肤;

2、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

3、再用流动自来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

4、用碘酒、酒精、碘复等皮肤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5、根据医院规章制度和程序上报意外损伤;

6、确定感染源患者,看其是否感染HIV、乙肝、丙肝等,同时进行可靠的化验检查,进行针对性免疫注射;

7、感染源患者血液检查阳性时,建议使用免疫治疗,并追踪随访,血液化验随访至少一个月或更长;

8、如金属类锐器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六、锐器伤的预防措施

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2、CDC预防原则:护士应把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视为有传染性的;

3、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一定要戴手套;

4、每次操作完毕,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

5、使用过的注射器不要套回针帽,必须套回时,采用单手法操作;

6、不徒手处理破摔的玻璃器械;

7、禁止进行针头折弯或毁形操作;

8、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专用容器中,可以用镊子夹住拨针头;

9、手持无针帽注射器或锐器时,不要将针头和锐器面对自己或别人,行动要特别小心;

10、操作完毕后及时做好收尾工作,勿留给别人;

11、专用容器应置于适当位置,切勿堆放过满;

12、锐器与针头与普通垃圾严禁混放;

13、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刀片、刀子、剪刀等;

14、禁止撬打玻璃安培;

15、掰开安培时带手套,或用纱布包裹;

16、借助启瓶器启开铝盖;

17、手术室可用弯盘传递锐器或用磁铁收集缝针和刀片;

18、不要将刀子、刀片放入工作服口袋里;

上一篇:“亲情”话题作文导写下一篇:一次难忘的元旦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