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

2024-06-17

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精选九篇)

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 篇1

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特性

举重运动的运动量相对较大,这对于女性运动员来讲极具挑战性。从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况等方面来讲,女性均同男性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其肌肉发展速度与肌肉体积远不如同年龄的男性,这也就导致了女性肌肉无法承载更多的负重。从指标上看,女性肌肉约占全身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男性肌肉最高可占到体重的80%左右,加之肌肉力量受肌肉横断面、肌肉纤维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女性的肌肉承载力明显不如男性。

除肌肉外,女性的心脏重量也不如男性,心脏体积与容量都小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使得女性心血管与心肌机能较弱,限制了运动过程中的肌体供氧量。另外,女性每个月还会有生理期,在生理期内女性运动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弱化,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等不能按照常规进行。

二、我国女子举重训练方法的演变

我国女子举重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训练方法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87年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大量运动学领域专家与教练员对女子举重训练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不对女性造成伤害的训练方法,逐渐摸索着应用到日常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1987年世锦赛上,我国女子举重一举斩获23枚奖牌。

第二阶段:1987~1993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女子举重训练借鉴了大量男子举重训练的常规方法,训练强度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部分男子训练方式对女子运动员来讲是安全可行的。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女子举重训练开始出现了一些适应性改革,并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体系。加之,国家在这一时期重视女子运动项目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场地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支持,女子举重训练得到了有效完善,“技术与力量相结合”“强度与组数相结合”“训练与恢复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被确立。

三、女子举重训练的科学途径

女子举重训练同男子训练应有所区别,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女性举重训练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具体如下:

(一)女子举重训练应有不同的运动负荷

我们要认识到,男女运动员之间的生理差距是不可跨越的。因此,女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要同男子运动员区别对待,尤其是在突出运动强度的训练项目中,更要进行适当调整,照顾到女性运动员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特点。

(二)女子举重训练应注意生理期问题

有关女子举重运动员生理期训练的研究很多,但目前体坛仍未对研究结果达成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在生理期期间的训练应当同日常训练有所不同。具体来讲,教练员在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期可采用完全调整与半调整两种方式:所谓完全调整就是对生理期训练的运动量和训练项目全面调整,大幅下调运动强度,取消力量训练。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减轻了训练对女性生理的影响,但不适合比赛前后进行。所谓半调整就是对生理期期间的运动负荷量进行适当减少,或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针对性调整。这一方式对训练的影响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实现。

(三)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

由于女性性成熟来临较早,其专项训练开始的时间也较早。一般来讲,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主要包括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多种形式的力量训练,这些力量训练又可按照上拉力量、上挺力量、深蹲起立力量、支撑力量等形式的训练来完成。具体来讲,上拉训练主要锻炼女子运动员上肢肌群力量、上挺训练主要锻炼运动员的腰背部肌群力量,深蹲主要提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支撑锻炼的是全身肌肉力量。

(四)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体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对于举重项目来说,体能训练应涵盖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灵敏度等诸多内容,其中,力量与速度是举重训练的核心,教练员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与训练的实效性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重点关注关键部位的体能训练。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重视力量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尊重女性生理发育特点,处理好训练强度和训练质量的关系,发扬特长,攻其特弱,从而使女子举重训练在探索与创新中实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贤豪.现代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2).

美国女子隆胸后胸部发霉 篇2

这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女性是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名字叫安妮。1998年,安妮开始接受隆胸手术,一开始她选择硅胶填充,后来改成了使用生理盐水填充胸部。然而,仅在6个月后,她就发觉自己胸部开始出现不适现象。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生都无法检查出确切病因,因为她的乳房X线显示她的胸部一切正常。2001年的时候,她的病症开始恶化。伴随着体重迅速增加,她的视力开始变弱,短期记忆能力逐渐下降,而且胸部经常性疼痛,其中一侧胸部大小甚至开始变化。更为甚者,胸部炎症已经影响到了她的声带,在8个月内,她都无法正常说话,只能依靠短信和写字传递信息。

不仅如此,她两岁待哺的孩子因为长期吸食母乳,肾部严重感染,情况非常不乐观。在辗转寻医过程中,安妮偶然间在网上认识隆胸手术专家苏珊,这才确认她的胸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细菌感染。目前,她胸部受感染部分和破裂部分已被切除。

虽然医学界并不反对隆胸手术,但是专家建议接受隆胸手术的女性应该每8至15年就去更换一次胸部填充材料。安妮声称自己在隆胸手术中受到的伤害是永久性的,她必须定期就诊减轻自己的痛苦。同时,她还创建了一个小组,向广大女性传播隆胸手术对人的危害,帮助那些和她拥有相同经历的女性。

(据人民网)

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技术诊断与调控 篇3

任何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征, 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了自己所从事的项目的技术特性, 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 帮助运动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动作, 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潜力, 从而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运动员3人:提供解析的录像是自行测验时拍摄的。

2.2 研究方法

(1) 根据拍摄的运动技术录像进行解析, 然后根据人体解剖学原理, 选定新注的关点, 存入微机, 计算出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各环节的运动参数, 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诊断。

(2) 一定参数对照法。将录像解析后的一定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运动员各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调控对策。

3 运动员技术参数极其分析

三名女子标枪运动员的主要技术参数。

为了了解运动员的技术参数, 对运动员在比赛状态下的技术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

(1) 躯干后倾角 (度) 。躯干后倾角大小, 是衡量运动员在投掷前, 身体超越器械动作是否合理、充分的主要标志。运动实践表明, 后倾角在投掷步中合理化, 应该是逐步缩小。从表中看, 三位运动员后倾角都不理想, 与理想的55°~60°差距太大, 不能形成最佳用力姿势。

(2) 左膝最大弯曲 (度) 。最佳左膝最大弯曲度160°, 三位运动员只有易春梅相对说好于其她二位。

(3) 标枪与前臂夹角 (度) 。世界优秀选手大约在20°~35°度之间, 投掷臂长而伸展, 前臂的鞭打动作显著, 我组三位选手夹角太大, 前臂的鞭打动作不突出。标枪与前臂夹角大小, 是衡量投掷过程中, 臂所处的位置对最后用力是否有利。

(4) 姿态角 (度) 理想的角度36°以上, 三位运动员的姿态角明显过大, 力不能很好作用到器械上。

4 对三位运动员存在的技术问题与调控对策

4.1 存在问题

通过技术录像解析, 我认为三名运动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如下。

易春梅: (1) 超越器械不好;

(2) 用力瞬间标枪仰角太大;

(3) 最后用力的时间偏慢。

许佳: (1) 出枪瞬间, 枪的纵轴与投掷小臂的夹角不稳定;

(2) 仰角过大;

(3) 投掷臂的动作没有延迟现象;

(4) 没有明显的背弓姿势。

梅春花: (1) 最后用力投掷臂下放;

(2) 最后用力标枪仰角太大;

(3) 驱赶与投掷臂夹角奥迪变换不合理;

(4) 最后用力的时间太慢。

该运动员距理想模式相差太大, 特别是在投掷臂、背弓动作方面更是如此。

4.2 技术训练的调控对策

4.2.1 调控对策

根据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诊断, 我认为在训练中应该用下列调控对策。

易春梅: (1) 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 (2) 提高控制枪的能力, 缩小标枪仰角。 (3) 加大用力时及加快最后用力的时间。

许佳: (1) 提高控制枪的能力, 是身体和器械在各运动环节的位置趋于合理。 (2) 减小最后一步时标枪的仰角保持在30°的角值。 (3) 投掷臂长而伸展, 标枪、肩轴、髋轴三者平行。 (4) 加大投掷臂肘角, 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

梅春花: (1) 提高控枪能力。 (2) 在不缩短工作距离情况下, 加快最后用力的时间。 (3) 加大用力时及向前蹬地力量, 强调动作向前。

4.2.2 具体措施

(1) 采用各种形式的引枪练习, 以提高控枪能力, 使投掷臂和标枪在投掷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合理。

(2) 采用持枪连续交叉步, 全程节奏跑, 助跑投标枪和利用其它辅助器械练习, 以改善助跑节奏, 尤其投掷步的节奏。

(3) 提高各种最后用力满弓练习和单手投掷重物练习, 加强左侧支撑, 充分发挥躯干力量。

5 结论与建议

投掷步过程中, 运动员运动环节和运动环节与器械的角度变化是否合理, 是衡量运动员技术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技术训练中要不断改进, 使之合理完善。

我组标枪运动员的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从技术诊断结果看, 今后应提高投掷能力, 改进投掷步技术, 改善投掷步节奏, 加快出手速度。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技术影片解析的方法, 对我组三名女运动员的技术进行分析诊断, 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调控对策, 为改进和提高标枪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女子瘦身健美操有哪些? 篇4

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那么,女子减肥健美操有哪些?

健美操中大量吸收了迪斯科舞、爵士舞、霹雳舞中的上下肢、躯干、头颈和足踩动作,特别是髋部动作,这给健美操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臀部和腹部脂肪的堆积,有利于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健美操具有体育、舞蹈、音乐、美育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通过健美操的锻炼达到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塑造体型、控制体重、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等“三健”目的。社会封誉健美操的桂冠很多:健美操、健美舞、健身操、健身舞、健康舞、有氧操、有氧舞蹈、有氧运动等。现介绍以下2种比较实用的健美操:

1、木偶动作:锻炼上臂及腰腹部。直立,双脚分开,双臂侧平举,肘稍屈。左手指朝上,右手指朝下,同时身体向左倾。继而右手向上转,左手向下转,同时身体向右倾。如此反复。时间:30秒。

2、侧卧压腿:改善大腿内侧轮廓。

(1)右手及前臂支撑身体,右侧卧。左脚放在右腿前的地上。

(2)抬右腿15次。换一边再做。全过程时间:30秒。

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 篇5

关键词:女子冰球,技术特点,训练方法

一、我国女子冰球运动的技术特点

从女子冰球运动和男子冰球运动的比较来看, 女子冰球运动员在传球、滑行、过人、接球、射门和阻截等各方面技术动作上都与男子冰球运动员相同, 但是在整个动作完成的速率、节奏以及细节动作上会略有差异。以直线滑行为例, 在单腿滑行实践、单腿支撑蹬冰作用时间、双腿支撑蹬冰作用时间三个时段上女子冰球运动员所占用的时间比例与男子冰球运动员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但是在蹬冰的力量、滑行的速度、蹬冰的加速度以及滑行的步幅长度等方面会具有一些细微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为, 女子蹬冰的力量比男子蹬冰的力量小大约25%, 其加速度小大约12%, 滑行的步幅长度短大约13%。

从各国女子冰球运动的比较来看, 2004年世界女子冰球竞标赛中的技术统计信息显示, 虽然各国女子冰球运动员所进行的滑行动作基本相同, 但是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如加拿大女子冰球队在滑行的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姿势、较扎实的蹬冰力量以及较长的滑行步幅, 而俄罗斯女子冰球队以及芬兰女子冰球队在蹬冰方面表现得有力且具有弹性。日本女子冰球队具有较小的出刀角度、较快的步伐以及较短的滑行步幅。相比较下, 我国女子冰球运动所体现的技术特点则为较高的滑行姿势、较大的出刀角度、较快的启动速度、较短的滑行步幅以及较快的步伐频率。这些技术特点导致了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虽然在短距离的滑行中具有速度优势, 但是在长距离的滑行中将弱于国外的冰球运动员。而从对疲劳出现的时间进行推迟以及降低运动员本身的能量消耗方面来看, 加拿大女子冰球运动员的滑行特点表现得更为合理。在射球方面, 射球的力量与握杆的系数呈现正比关系, 握杆系数是指进行整个杆柄长度与握杆的两只手之间的距离的比例, 减小握杆系数可以弥补运动员自身手臂力量的欠缺, 但是握杆系数的减小同时也会影响射球的灵活性, 与其他国家的女子冰球运动员相比, 我国运动员具有握杆系数较小、射门时动作幅度较大以及射门动作的完成时间较长等特点。

二、我国女子冰球技术训练方法

在对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开展技术训练的过程中, 主要的训练方法包括练习训练方法、游戏训练方法以及比赛训练方法。练习训练方法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具有连续性特点的流水训练形式, 在此过程中, 运动员做出动作的重复实践应该为5~30秒, 间歇和练习的时间比例应为3:1;游戏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技术的巩固、动作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动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游戏训练方法的开展一般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以及特定的时间内让运动员将球射向指定的部位或者完成其他指定的训练内容。游戏训练方法能够在运动员疲劳的情况下进行技术的改进, 是推动运动员本身技术动作可靠性与稳定性不断提高的有效训练途径;比赛训练方法即指对真实的比赛条件进行模拟, 按照比赛的方式和规则展开训练。比赛训练方法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争意识, 同时也有利于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

(一) 滑行技术的训练。

滑行技术和能力建立于运动员自身的平衡能力、身体灵活能力以及单腿支撑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所以滑行技术训练只有确保这三种能力的共同提高才能够实现滑行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在滑行技术的训练中, 一般要遵循以下几种顺序:大步滑行、双脚贴冰滑行、急停;正倒滑转换、跳跃;短步滑行、起跑等。促进蹬冰力量提高的方法有特定步伐数量完成特定距离、负重滑行练习以及拉力牵引训练等, 促进步伐频率提高的训练方法包括测速完成特定距离滑行、脱离护具户型以及追逐赛训练等。

(二) 传球接球技术的训练。

传球训练中重要的一点是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训练原则, 通过训练难度以及训练要求的不断加大来让运动员适应难度的增加, 从而提高自身的传球和接球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从原地传球接球训练向移动传球接球训练转化、从慢速传球接球训练到快速接球传球训练转化、从没有干扰的接球传球训练向有干扰的接球传球训练转换, 在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可以使用一种方法来进行传球接球技术训练, 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结合的形式来增加训练难度。

(三) 射门技术的训练。

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 篇6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女子足球队及其发展历史过程。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检索查阅有关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了解同类研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 访谈法:就本课题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对多年从事足球教学、女子足球队的管理和训练的人员进行访谈, 同时确定影响中国足球的主要因素。

(3) 网上查寻法:根据需要, 从网上查找本文需要的资料。

(4) 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女子足球队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女子足球队自80年代组建国家队以来, 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具体为:1986、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年女子足球队亚洲杯七连冠;1990、1994和1998年亚运会女子足球队三连冠;1991年第1届女子足球队世界杯第5名、1995年第2届女子足球队世界杯第4名和1999年第三届女子足球队世界杯亚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足球队亚军。

但是, 我们再看近些年我国女足的成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小组赛未出线, 0:8惨败于德国女子足球队, 1:1平墨西哥, 一负一平净胜球-8球。2000年悉尼奥运会没有进入四强。2001年亚洲杯失去冠军。2003年亚洲杯, 中国队仍然是亚军, 同年世界杯没有进入四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居然以0∶8败在德国队脚下。裴恩才上任之后也没有给女子足球队带来转机, 2005年东亚四强赛上垫底。经过权衡, 马良行再次担任中国女子足球队主教练。2006年重夺亚洲杯冠军。2007年中国女子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止步八强。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足球队未进入前4名。如今, 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国人的视线里已经慢慢消失。

2.2 导致中国女足整体水平下滑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 中国女足后备力量不足

长久以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始终没有做出实际意义上的改革, 使得我国青少年背负了比较大的学习压力, 孩子们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 家长不愿送女孩子从事足球相关的活动。但在中小学开展足球运动是足球最根本、最直接、最深入和最长久的群众基础, 如果能在中小学足球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效的组织开展系统训练和竞赛活动, 则能在普及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更多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才能解决好女足队运动员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摆脱在人数不多的队伍中选材的窘境。由于我国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 使得一些有培养前途的中小学生因所上中学或大学无女子球队, 又面临择业问题, 无法从事女足队运动。

近年来后备人才阶梯断层的情况也是由于一些省市没有正规的二线队伍而造成的, 直接影响了女足队的持续发展以及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和实施。据统计, 全球注册女足队职业运动员中美国有1200万姑娘在踢球, 德国有850万, 连英国也有近60万支不同规格的女足队球队。而我国仅有3600多职业女足队运动员。显而易见, 中国女足队运动的普及程度明显不如其他国家,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足球运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雄厚的基础是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2.2.2 青少年教练员执教水平有待提高

据统计, 我国经过协会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教练由22人, 占教练员总数的55%, 其中:A级1人占教练员总数的2.5%, B级10人占教练员总数的25%, C级班11人占教练员总数的27.5%, 未能参加培训18人占教练员总数的45%。[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未参加培训的人数占据较多, 优秀教练员却寥寥无几。正所谓“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教练员的自身素质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2.3 国内联赛质量不高

当今女足运动发展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 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女足的发展, 并且积极开展女足队职业联赛。然而中国女足联赛的社会认同度并不高, 再加上经费不足, 观众及进球寥寥无几, 精彩的场面更是凤毛麟角。不但直接影响到联赛的质量, 而且难以提升联赛的观赏性, 这使得中国女足联赛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足协高层还没有对女足联赛的改革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在短期内我们的联赛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2.4 中国女子足球队队训练体制与竞赛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 是训练体制不够健全, 三级训练体系中, 普及层训练几乎是一个空白。其次, 是训练的系统性、稳定性差, 易受客观条件影响。最后, 是练的多, 打的少, 不仅影响训练积极性和热情, 又造成训练的针对性高。

竞赛体制的不完善集中体现在这个几个方面: (1) 我们没有稳定的赛事和赛制, 随意性很大, 突出表现在青年队的比赛。 (2) 管理的措施和力度不够, 有待加强。还必须对重点地区地方足协管辖的各级球队参加比赛有明确的要求。 (3) 目前不管是国家足协还是地方足协都没有对中小学以及大学女子足球普及比赛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这样不能使训练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也不能使竞赛普及。 (4) 最重要的是竞赛的层次太少, 只有成年和青年之分, 这不能很好的给更多的年轻队员提供比赛机会, 我们应该增设比赛层次, 从而促进她们尽快的成长。

2.2.5 世界女子足球队迅猛发展

从女子足球走向职业化道路, 世界女子足球运动就开始了它的迅速发展, 其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在已举行的五届女足世界杯中, 美国队每届都保持着前三名的成绩, 战绩十分稳定, 依然保持着传统强队的风范。德国队继第三届世界杯第8名的低迷成绩后, 连续两届世界杯夺冠, 并逐渐取代美国队成为女子足坛霸主。前三届世界杯从未闯进前8名的巴西队继续发扬技术强队的风格, 并在第五届世界杯杀入决赛。另外, 其他国家的女子足球队经过自己的努力, 也在大踏步前进, 澳大利亚、朝鲜在第五届世界杯首次闯入八强, 英格兰也在此届世界杯取得了杯赛最好成绩。面对世界各国球队的发展, 中国女子足球队因种种原因而进步缓慢甚至退步, 这必然要面对成绩下滑。

2.2.6 女足队伍经费缺乏, 社会关注程度不高

经费的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经费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各级队伍的训练、比赛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因为现阶段我国女子足球联赛水平有限, 无法与职业化的市场接轨, 赞助商和俱乐部投入多, 回报少, 赞助商和足球俱乐部也不愿再女子足球队上投入太多的资金。

我国地方女子足球队的经费主要依赖国家拨款和企业赞助, 绝大部分地区每年用于女子足球队发展的费用, 仅够维持一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 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和扶持梯队的发展, 这些费用仅仅可以维持甚至但以维持正常的训练比赛。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 把青少年培养高起来就只是纸上谈兵。在成年队下面的二线队、三线队队员, 平时除了食宿之外, 什么补助、津贴, 都没有。

3 结论

(1) 随世界女子足球队运动的迅猛发展, 中国女子足球队的成绩在逐年下滑, 我们已不是一支传统强队, 并与德国、巴西、美国、瑞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 中国女子足球队后备力量相对不足, 社会普及程度不够是制约我国女子足球队运动发展的根本因素。

(3) 中国女子足球队训练体制与竞赛体系不够完善, 经费缺乏是导致女子足球队成绩下滑的基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方.我国少年女子足球队运动现状与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 (4) :67-68.

[2]邓芳.中国女子足球队运动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5 (2) :78-80.

[3]陈绍艳, 黄慧凤.当前女子足球队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之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04, 32 (3) :88-90.

[4]陈立新.我国女子足球队U18队伍建制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对策与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25 (5) :558-561.

女子仰泳运动员技术优化训练的研究 篇7

1女子仰泳项目发展现状

1.1国外仰泳技术要点

遵循3R原则:节奏 (rhythm) 、放松 (relaxation) 、转动 (rotation) , 遵循上述原则主要是为了发挥身体转动的力量, 仰泳力量主要从髋部开始, 带动身体转动, 身体转动又可以增加手臂的划水力量, 并减少前进阻力, 而放松不仅有利于保持身体稳定还可以维持手臂划水力量, 于此同时, 手臂划水动作和呼吸方式是身体能否放松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仰泳技术要点和目的, 详细的阐述3R原则的要求和目的, 仰泳的呼吸技术较其他项目好掌握, 但是呼吸和其他要点的协调配合是重点, 也是在训练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仰泳技术的提高, 主要是协调3R, 最大划水距离只能当作技术训练方法, 最终目的应该是运动员个人稳定的速度和适宜的划水频率。通过打腿、划臂、配合游泳等联系, 可以有助于在仰泳训练中贯彻3R原则。

1.2我国女子仰泳技术现状

我国女子仰泳训练技术主要按各年龄段来划分, 一般可分为: 初级阶段、中期阶段、高级阶段, 每个阶段训练手段和目的不同, 运动员在初级阶段要保持身体流线型, 头的位置要平衡;训练期间注意让运动员建立起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肌肉发力方法, 从小培养对细节的重视, 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不仅要符合女子仰泳运动员的生理状况, 还要注意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根据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 定量、多次重复进行, 形成仰泳技术动作自动化。

2我国女子仰泳技术训练的提高方法

(1) 牵引训练法:主要强调抱水、拉水和推水, 该法主要针对训练比赛中疲劳时动作变形进行改进。

(2) 单臂练习法:该方法是最普遍的训练方法, 但是该法可以纠正运动员在空中移动手臂时变形的错误,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划水轨道。

(3) 双臂交叉法:主要克服划水过程中肢体的错误位置, 纠正运动员入水时的手型等。

(4) 水感练习法:主要采取握拳练习法和划水手掌练习法, 目的是为了增加运动员划水效果, 提高专业技术。

参考文献

[1]杨帆, 张丽君.简析专业运动员仰泳技术训练反法[J].竞技体育, 2013 (6) :30-31.

[2]王继中.提高游泳运动员仰泳技术的方法研究[J].竞技与训练, 2014 (1) :173-174.

[3]裴菲.仰泳划水技术的创新对运动成绩的影响[J].体育风采, 2014 (6) :159.

[4]林洪.游泳运动技术优化与创新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4) :40-50.

[5]黄璐, 邱新宇, 杨磊, 等.对“一元训练理论”的几点质疑[J].体育学刊, 2007, 14 (2) :117-120.

[6]黄璐, 张玲, 吴印波, 等.基层潜在运用一元训练理论的选择依据[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 (2) :127-132.

[7]袁守龙.现代体能训练发展趋势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 (1) :40-43.

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女子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与期刊、书籍, 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女子健美的资料、相关论文等。

1.2.2 问卷调查法

就文章涉及的内容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分别是运动员、教练员, 共发放问卷90份, 其中运动员65份、教练员25份, 回收86份, 有效问卷81份, 问卷有效率为94.2%。

1.2.3 访谈法

对我国优秀女子健美运动员、女子健美教练员、裁判员进行访谈, 归纳总结他们提出的对女子健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女子竞技健美运动员现状分析

2.1.1 我国女子健美运动员规模现状分析

截止到目前, 中国健美协会共注册正式健美运动员829人, 其中女子运动员共285人占总数的34.5%, 男子健美运动员544人, 占总数的65.6%, 中国健美运动员本身就不多, 女运动员更上少之又少, 很多人把女子健美运动理解错误, 影响着女子健美运动的发展。2012年第46届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上, 来自我国的亚洲健美女神44岁梁月云夺得女子健美55KG级冠军, 这即说明健美是一项经过长时间锻炼才能体现健、力、美的运动项目, 又说明女子健美新人缺乏。

2.1.2 我国女子健美运动员文化程度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 女子健美运动员本科、大专文凭占到了总数的76.2%, 硕士及以上占总数的4.8%, 其他占总数的19.1%。虽然一部分运动员是通过成人继续教育后获得学历, 但她们有再学习的欲望, 总体文化程度要高于男运动员, 说明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女性越可以接受女子健美。

2.1.3 我国女子健美运动员训练现状分析

由于女子健美运动的特殊性, 使得不像其他项目那样, 有组织的训练、比赛, 健美运动大多是自己训练、自己比赛, 所以时间相对随机。健美运动是一项讲究“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运动项目, 优秀的健美运动员往往都是大强度、小运动量的训练模式。在回收运动员的有效问卷63份中, 每周训练1小时以下占31.7%, 1-2小时占49.2%, 2小时以上占19.0%, 每周训练频数4-6次的占67.5%, 3次及以下占19.0%, 7次及以上占28.6%这样的调查比例还是比较接近健美运动特点。

2.1.4 我国女子健美比赛情况分析

女子健美在亚洲赛场上成绩名列前茅, 但国际赛场上位居中游, 比赛没有新鲜面孔, 有的只是昙花一现, 况且小级别的优势并不能说明女子健美的全部。表1是近几年女子健美亚洲赛场的成绩。

健美运动的特殊性, 使得高水平健美运动员往往采用“以赛代练”的模式, 调查发现女子健美运动员每年参加比赛3场的占47.6%, 4场及以上占7.9%, 2场及以下占44.4%, 说明女子健美还是缺乏组织性, 国家、政府对女子健美的忽视, 导致人们对女子健美的歧视。

2.2 我国女子竞技健美教练员现状分析

健美运动中很多运动员都是由于兴趣爱好才走上健美道路的, 他们起步基本没有专业教练指导, 大部分靠的是自己对健美的那份热爱。只有在全国重大比赛前, 各代表队才会进行集中训练。

2.2.1 我国女子竞技健美教练员年龄结构

在调查的18位女子健美教练员中, 30岁以下占11.1%, 50岁以上占11.1%, 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41-50岁之间, 分别占总人数的38.9%、38.9%。一位优秀的健美教练员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表明, 健美高水平教练员的最佳年龄是40-50岁之间, 表明我国女子健美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还比较合理。

2.2.2 我国女子竞技健美教练员学历情况

对我国女子竞技健美教练员学历的调查发现, 本科学历占44.4%, 硕士及以上占27.8%, 大专占22.2%, 结构比较合理, 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历, 其知识结构相对简单, 好在他们经验比较丰富, 对健美有着相当的热爱。但每年中国健美协会应该组织统一的学习, 以提高教练员执教的水平, 这对我国女子健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我国女子健美运动员训练、比赛经费来源

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与训练经费的多少有很大关系, 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运动员训练的条件。健美运动的特点之一是“三分练, 七分吃”, 高质量的营养补剂和膳食对健美运动员的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健美运动属非奥运项目, 经费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依次是个人自筹、企事业单位赞助、政府拨款。一名优秀运动员一个月的营养补给就达几千元, 高额的支出和政府的低关注成了鲜明的对比, “健美成为一项有钱人的运动”, 这很大程度上也妨碍了女子健美的发展。

3 我国女子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策略

3.1 改变观念

以“瘦”为美的时代里, 很多女性不能正确地看待健美运动, 把健美运动想成是单纯的练肌肉块, 其实, 男性与女性生理结构是有很大差异的, 东方人与西方人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女性朋友完全放心健美会把自己练的强壮, 它只能使你的肌肉更紧实, 线条更优美。

3.2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

政府的支持是运动项目得以发展的良好前提, 健美不是奥运项目, 但是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政府有必要把健美归入国家正式竞技体育运动, 为健美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3.3 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

中国女子健美是强项, 但除了几个顶级高手年年出现在赛场上外, 后备人才奇缺, 因此, 培养后备人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4 增加经费来源

健美的高支出是一般人所不能承担的, 很多健美爱好者往往是因为高额的支出和较低的收入而放弃训练和比赛的, 所以政府和社会应着实解决健美的经费问题。

3.5 媒体加强对健美运动的宣传

每年的全国健美锦标赛, 电视很少实况转播, 老百姓对健美运动项目没有了解, 社会、媒体的不关注对健美教练员、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无言的伤害。媒体加强对健美的关注是女子健美发展的推动力。

4 结论

1.我国女子健美成绩在亚洲健美舞台上名列前茅, 但除了几个高水平运动员外, 新面孔少, 后备人才缺少。

2.我国女子竞技健美运动员文化程度比较好, 每周训练频率、时间比较合理, 符合健美训练规律。

3.我国女子竞技健美教练员年龄结构合理, 学历结构比较合理, 但大部分是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的,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需要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4.观念的改变、经费的投入、政府部门的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制约着女子健美发展, 全社会应该努力为健美运动的发展添砖加瓦, 使中国的女子健美运动走上辉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程路明.浙江省健身健美运动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 2010, 32 (6) .

[2]黄明强.我国开展女子健美运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0 (3) :116-119.

[3]程路明, 相建华.中国男子竞技健美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12 (6) :137-141.

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 篇9

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是运动员专项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反应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体能特征,也可以反应后天因训练、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之下发展出的体能状况[1]。本研究选取江苏省第十二届全运会周期的女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女足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进行综合评定和研究,旨在探索女足运动员身体形态的专项化特点及其规律,为进一步完善女子足球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模型,构建专项素质指标评价框架。为今后女足运动员的选材和体能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教练员体能训练提供一定的帮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女子成年和青年足球队优秀运动员共计8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成年女足37人,年龄范围为19-28岁。青年女足44人,年龄为15-18岁。其基本情况如表1。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了解国内外有关女子足球项目特点及专项运动能力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的选择和建立提供基础。在筛选已经成熟的测试指标的同时尝试通过引入新的研究理念,运用新技术,建立新指标系提高女子足球项目体能评价的研究水平。

2.2.2 测试指标的确定

①形态指标:根据人体基本形态,共测试包括围度和长度指标33个,派生指标11个。分为四大类别:长度、围度、宽度、充实度。

②运动功能测试:用以检测运动员运动功能表现水平,全面运动员运动能力。

2.2.3 实验法

①形态指标测试安排

由于形态测试指标较多,对于形态测试的要求较高;一些指标需要进行3次重复测量,以减少测试误差;测试时运动员着装按照统一要求,且测试时间全部安排在下午14:00以后。

②运动功能筛查

对运动功能表现不足进行统计及筛查,对测试的要求较为严格,测试始终由一名科研人员评估,以减少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

2.3 统计与分析

利用SPSS19.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后期结果进行可行话操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中统计了青年组和成年组女足运动员的初训年龄,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以及专项训练年限,如表2。青年组在初训年龄较成年组较早,且接受专项训练的年龄也较早;青年组队员在接受5年以上的专项训练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水平。

由结果可发现,女子足球项目的初训的平均年龄趋于小年龄化,这主要与女足项目的竞技水平和青少年训练的发展有关。有研究显示[2],足球运动员从始训开始,经过8-10年左右的系统训练,在16岁后综合竞技能力才显露出来,这时是进入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期。也就是说,进入专项训练后,再经过6-8年的专项训练,可以达到一级以上水平,甚至是健将水平。

从目前的运动员的选材来看,受到诸多的干扰因素,比如:年龄的造假、根据相对年龄选材、单一指标的考核与评价等,都给运动员后期训练和培养带来诸多问题。最终的结果是,进入专业化训练后,很多队员已无潜能可发掘。目前有这样一个现象,在青少年儿童的选材上存在相对年龄效应,这样的选材标准使得不具年龄优势的青少年运动员被忽略,甚至一些人才被埋没[3]。

3.1 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是运动员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反应运动员先天的遗传特征,也能反应因后天因素如营养、训练、环境影响之下所形成的身体个部位的形状和比例[4]。本实验中身体形态是指长度指标、宽度指标、围度指标以及身体充实度指标。通过不同部位指标的测量和评价,用以评价身体的发育程度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找出各女足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以及与运动员竞技水平之间的关系。

3.1.1 女足运动员长度特征

身体形态长度实测指标测量时基本以身体的骨性节点作为标志,测量身体某一部位的长度,其反应了人体部位垂直轴方向上的长度。长度派生指标是通过实测指标已测量得到的数据经过运算,得到的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如表3,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长度指标测试结果,青年组和成年组运动员在身高、(身高-坐高)/坐高*100、坐臂长、上肢长/身高*100、前臂长/上肢长*100、大腿长、下肢长、下肢长/身高*100呈现显著性差异。而从结果来看,其差异性指标主要体现在四肢、躯干指标及相应的派生指标。而小关节及对应的长度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

人体各关节及相对应的肢体的生长与发育一般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经常参加运动的青少年儿童,由于适量的运动刺激效应,使得青少年儿童运动员的生长发育水平要优于一般青少年[5]。

所以,在身体形态的实测指标中,大部分长度指标发育水平与整体的躯干和四肢的长度呈正相关发展[6]。

所以说,在利用运动员形态长度指标的选材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关节的发育程度和水平,以及该项目的特点和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发育水平和特征。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项目的特征差异,对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对于足球项目来说,虽然在选材的过程中,对于形态的要求没有排球、篮球、游泳等项目要求那么高,但是,在选材过程要考虑到形态发育特征并结合素质发展特点共同判别和选材。

3.1.2 女足运动员围度与身体充实度特征

身体各关节及段位的围度及充实度,是反映青少年运动员在身体骨骼、肌肉及脂肪质量的发育水平。尤其对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运动员之间的横向比较,直接可以反映出该运动员的发育程度以及运动训练的效果。

如表4所示,为女足运动员身体形态围度与身体充实度指标的测量结果。其中,体重、克托莱指数、上臂紧张围、前臂围、胸呼气及吸气围度、臀围、大腿围、小腿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从结果可以看出,之所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可能原因在于训练年限的不同、生长发育水平及专项力量训练的影响,使得大肌肉群的围度和充实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克托莱指数是反应身体充实度的指标,可用于评价身体形态的发育匀称度水平,其指数的大小也可以用来反映骨骼、肌肉的发育水平等,运动员克托莱指数越大,往往说明运动员在肌肉和力量上面比较有优势[7]。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成年女足由于经过专业化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其肌肉质量比例相对较高,从而表现为克托莱指数也较高的特点。而足球项目属于间歇性混氧运动,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运动员,对有氧耐力都要求较高,而充足的有氧运动可以使运动员体脂率保存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所以,在本研究中,青年组和成年组运动员的体脂率不存在差异。

3.1.3 女足运动员宽度特征

身体宽度指标是指人体横向发育特征指数,其反映人体的形态特征。与一些运动素质存在相应的关联,所以在选材和体能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身体宽度因素,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及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测量。如表5,女足运动员身体形态宽度指标测量结果。从测试结果来看,髋宽及足背高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不存在差异。

从研究结果来看,青年女足与成年女足在宽度指标的差异总体已经不明显。由于本研究中,青年女足的年龄结构在16-19周岁之间,而成年女足在18岁-27岁之间,同时,由于女孩子在[8]生长发育高峰期过后,身体宽度的变化受到后天的影响较小,而围度受后天影响较大。一般女孩在9-14岁为身体形态的宽度发育的高峰期。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1.4 运动员身体形态与运动技术等级

而对于目前我们测试的水平和评级标准来说,对现有的数据我们可以采取专项体能指标的单项评分法,以便于在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对于不同项目来说,对指标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运动技术等级进行赋值,分别对国际健将、国家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以及其他级别运动员进行等级分值,分别对应的分值为1、2、3、4、5分。并利用身体形态指标与技术等级做等级相关相,分析女足运动员具有显著相关水平的指标及指数。

如表6,所示,身高、下肢长度、小腿、跟腱及呼吸围度与运动技术等级相关系数较高,而踝围及克莱托指数指数与技术等级呈现负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运动技术等级高的运动员,其身体修长,下肢比例大,且肺活量较好,而踝围较大且总体围度指数较大的运动员,其运动技术等级较低。

4 结论

女足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多属于下肢中型或亚长型;运动技术等级较高的运动员的身高,下肢比例要较好,且跟腱较长,但同时踝围要相对较小,即表明该运动员有良好的爆发力;同时,足球项目属于间歇性混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要求较高,本研究中,运动技术等级较高的运动员表现为胸宽且呼吸围度差值较大。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身体形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且利用统计学方法,筛选有效及敏感指标,从而对专项指标的特征性进行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教练员进行选材和体能训练。

关键词:身体形态,专项素质,足球,特征

参考文献

[1]柯遵渝,代毅,张培峰,王正丰.我国优秀少年女篮集训队员形态、机能和素质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

[2]曾繁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刘卫民,刘丹.相对年龄效应对我国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51-57.

[4]崔冬冬.中国女足国家队运动员体能评价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王君,李国辉,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9,24.(3):53-54.

[6]田剑,赵功炎,2008-2010年中超足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9(3):76-80.

[7]谢燕群.运动选材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机械码坯下一篇:数据误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