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

2024-05-30

颈动脉内膜(精选十篇)

颈动脉内膜 篇1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安全性

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 并随着狭窄的加重, 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极高, 导致偏瘫或死亡。目前的研究表明,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对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良好效果。但对于CEA的手术指证以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2]。该研究就该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确诊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CEA对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采用CEA治疗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男43例, 女22例;年龄39~79岁, 平均 (62.5±5.8) 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数字减影 (DSA) 、CT血管造影 (CTA) 等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病程2个月~5年, 平均 (7.1±2.3) 个月。单侧狭窄49, 双侧狭窄16例。按m RS评分标准:4分11例 (16.9%) , 2分24例 (36.9%) , 1分30例 (46.2%) 。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依据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 (NASCET) 标准[3,4]。 (1) 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上;②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③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70%以上, 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70%以上, 但患者及家属有强烈要求。 (2) 排除标准:①过去7d内有急性脑梗死发作;②颈动脉完全闭塞;③严重出血倾向;④同侧颈动脉多部位狭窄, 且远端狭窄手术无法达到;⑤合并有颅内动脉瘤, 并有破裂的威胁;⑥严重手术禁忌症;⑦合并其他恶性疾病, 预期存活不足1年;⑧高龄 (≥80岁) , 不适合手术者。

1.3 临床表现

65例患者中, 有脑缺血症状52例 (80.0%) , 其中伴有严重头晕、头痛等症状15例 (23.1%) , 轻微头晕、头痛28例 (43.1%) , 脑卒中后遗症12例 (18.5%) :患侧肌力3级7例, 2级3例, 1级2例。另有13例 (20.0%) 无明显脑缺血症状。伴发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 (20.0%) , 冠心病6例 (9.2%) , 高血压18例 (27.7%) , 糖尿病5例 (7.7%) 。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2周, 待病情稳定后行CEA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 锐性分离显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注意避免损伤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5]) 。用1%利多卡因2 m L做浸润麻醉以封闭颈动脉窦。术中持续监测颅内血流情况及有无血栓脱落, 再考虑是否建立术中转流[6]。该组有3例 (4.6%) 因合并前后交通支不开放使得阻断动脉血流后血流速度大幅降低 (≥50%) 而应用腔内分流管 (Shunt) 。近端横断颈总动脉硬化斑块, 向颈外及颈内远端剥离, 止菲薄内膜处予以横断。如出现远端内膜游离, 可用7~0 Prolene线固定颈内动脉内膜残缘, 以防止颈内动脉内膜内翻导致术后动脉狭窄或闭塞[7]。确认腔内斑块清除干净无误后, 用肝素盐水冲洗术野, 6~0 Prolene线缝合动脉壁切口, 排气后打结。对于颈内动脉残腔直径在5 mm以上的患者, 可使用隐静脉片予以补片成型。彩超确认颈部血管通畅且止血满意后, 常规留置引流管。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及神智情况。术后4 h开始抗凝, 同时常规应用20%甘露醇125 m L、地塞米松10 mg预防脑水肿。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手术均获成功,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 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 见图1。其中, 1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 肌力增加5例, 语言表达较术前清晰3例, 另有4例无明显变化。见表1。

2.2 手术并发症

该组65例, 术中舌下神经损伤5例 (7.7%) , 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 (6.2%) , 其中3例 (4.5%) 症状在3~7 d内自行缓解恢复, 另有1例 (1.5%) 予以激素治疗14 d好转;发生颈部血肿1例 (1.5%) , 保守治疗后缓解。

2.3 预后情况

电话随访6个月~3年, 平均 (18.2±4.1) 个月, 结果显示65例患者仅有5例再次发生脑缺血, 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恢复。

3 讨论

近年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 脑缺血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与死亡率趋逐年上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界普遍认为[9], 脑缺血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非脑缺血病变相似, 但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更高, 进展更快, 且病变多在疾病早期出现, 累及下肢动脉。结合该研究结果, 6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 有52例 (80.0%) 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说明颈动脉狭窄发生脑缺血的几率较高。这与文献报道相符。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在国外已经普及, 但目前国内仍以保守治疗为主[10]。随着近年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开始在部分城市医院应用并普及, 但术后发生栓子脱落的风险较高, 且费用昂贵[11]。CEA对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 具有颈动脉疏通效果好, 操作简单, 经济实用等特点[12]。该研究中, 65例手术均获成功,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 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说明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 (6.2%) , 颈部血肿1例 (1.5%) , 保守治疗后缓解。随访6个月~5年, 有3例 (5.0%) 于术后6~14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动脉再狭窄, 均发生在未行补片治疗的患者中, 4例 (6.7%) 术后死亡, 其余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说明该手术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及良好预后性。需要指出的是, 该研究实验所选取的样本较小, 且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性, 各个医院及科室的设备、技术水平不同, 临床实践操作应结合实际综合考虑, 严格掌握手术指证, 将手术风险降低最低。

综上所述,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案,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患者脑缺血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岩, 张十一, 刘洋, 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12) :1383-1385.

[2]包文, 管圣, 段永亮,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16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9) :762-763.

[3]张勤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卒中预防[Z].第八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 (CCVM2011) , 北京, 2011.

[4]乔彤, 刘长建, 黄佃, 等.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7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8) :659-661.

[5]谷涌泉, 郭连瑞, 齐立行,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45) :3197-3200.

[6]王晨, 张学军, 罗军,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5) :511-512.

[7]王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几个重要问题[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2, 1 (1) :23-26.

[8]陈大普, 韩宏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3) :28-31.

[9]卫志庆, 杨其鹏, 黄佃,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 (3) :337-340.

[10]Chan AW.Current perspectives on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among patients who need cardiac surgery[J].The Journal of invasive cardiology, 2010, 22 (8) :386-390.

[11]Shakhnovich I, Kiser D, Satiani B.Importance of validation of accuracy of duplex ultrasonography in identifying moderate and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2010, 44 (6) :483-488.

颈动脉内膜 篇2

吸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流变分析仪并且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血脂及血液黏滞度,而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又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证实戒烟对心血管系统有益,但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观察了4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且合并有吸烟史男性患者,检测戒烟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以期对今后戒烟工作的广泛开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指导作用.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限>200者定义为吸烟者,共45例。诊断后进行认真细致的健康教育,配合使用199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5A干预法”指导戒烟。另随机选取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后不愿戒烟者为对照组,吸烟组与戒烟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试验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血压、吸烟指数、合并糖尿病、冠脉病变程度及用药情况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1.2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血脂检测采用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重庆大学多维生物工程研究所制的全自动血液流变黏度快测仪FASCO-3000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采用美国Sequoia521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8Hz。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颈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暴露,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所有参与检测人员均使用盲法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one-wayANOVA),各组之间两两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 2检验。结果

2.1 不同时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两组患者在3个月时可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推测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使用后血管重构改善有关,但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戒烟时间过短,戒烟对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尚未显现。在12个月时再检查,发现戒烟组较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2 不同时期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通过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 3个月时两组大部分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在均衡药物作用后,可见戒烟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益,尤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作用,在继续用药物治疗基础上,吸烟组各指标不再发生变化,而戒烟组上述指标在12个月时较3个月时仍有持续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讨论

烟草伴随人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吸烟已成为冠心病四大传统危险因素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吸烟可引起血脂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及心血管事件上升。烟草中的烟雾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张晓等研究发现,香烟尘粒能引起内皮素合成酶释放增多,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吸烟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导致血管舒缩障碍、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ZHANG等研究显示,大鼠被动吸烟120 min/d,每周5 d,16周后血清TNF-α、IL-

6、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较吸烟前明显升高,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吸烟也与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有关,这均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已有的研究发现戒烟1年后,血清HDL-C可增至不吸烟水平。长期吸烟者戒烟2周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合成速率就明显减低,这有利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我们的研究发现,停止吸烟后3个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较对照组有升高,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胆固醇(TC)开始降低,这种表现在戒烟1年后更加明显。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基本相似的变化,表明戒烟3个月后就能取得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益处,而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这种益处会更加明显。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治疗3个月时戒烟组及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并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改善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作用有关,但在1年后在相同的药物治疗下,戒烟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吸烟组有明显改善,说明短时间的戒烟不能逆转血管的重构,而较长时间的停止吸烟对改善血管重构有益处。

吸烟作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停止吸烟后冠心病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1年后危险度可降低50%,15年后冠心病危险与正常不吸烟者相似。然而,吸烟是一种复杂的药物滥用行为。尽管吸烟的危害广为宣传,但吸烟人群中的戒烟率相当低。目前的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控制烟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不用戒烟药物,医生对患者的劝告和鼓励已经被证实对于患者的戒烟大有好处。约70%的吸烟者经常与医务人员接触,医务人员如果能够抓住可教育时间对患者劝告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观察发现,如在患者患病住院期间进行劝导,约60%的患者能放弃吸烟。RIGONL等报道医生对患者15~20 min的简短劝告后,6个月的戒烟率可达33%。事实上,不仅仅是医生,许多研究通过护士对患者的干预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局麻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篇3

今年48岁的阙先生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几个月前在体检时发现左侧颈动脉狭窄非常严重,几乎要完全闭塞了。虽然他没有任何的症状,但这却是一个埋在颈动脉内的定时炸弹,一旦斑块脱落将导致脑卒中。

当地医院的医生建议他接受手术治疗。阙先生经过多方咨询比较后,选择来邵逸夫医院住院手术。

主治医生朱越锋医师与病人及家属多次沟通,根据阙先生的年龄,不到50周岁,建议他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同时采用颈动脉人工血管补片重建。这样可以长期保持血管通畅,避免再狭窄的形成。

因为阙先生是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做的是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是需要非常慎重的手术治疗方式。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朱越锋医生与麻醉科周大春主任医师充分沟通,准备给阙先生行局部麻醉,这样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与阙先生的语言交流和肢体活动状态来评估他的术中神经功能情况。这是欧美国家比较常规采用的麻醉和手术方式,但是国内由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开展的例数不多,如果麻醉和手术经验不够丰富,通常需采用全麻和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手术时间长、麻醉费用多,同时由于全身麻醉,无法知晓手术中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不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非常幸运的是给阙先生做手术的朱越锋医师及麻醉周大春医师都曾经在欧美国家经过规范化血管外科及麻醉专科培训,对于颈丛局麻下无转流管脑保护颈动脉手术都有上百例的经验。

麻醉后,阙先生能非常清晰地和手术人员交谈,同时也可以看到监护仪显示屏上自己的生命体征变化。他的右手握着一个玩具鸭子,如果有任何的异常情况,他都可以马上挤压玩具鸭子来发出声音通知手术人员。同样,手术中,医师也可以要求阙先生加压玩具鸭子发声来判断是否有神志、运动的改变。常规消毒、铺巾,一切都是有条不紊。

很快,切开颈部皮肤,仔细地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解剖分离完毕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剥离颈动脉内膜的时候要阻断阙先生的左侧颈动脉,这样,他的大脑就是靠右侧颈动脉以及椎动脉通过willis环来提供,而且缺血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阻断后30分钟倒计时开始,切开颈动脉、剥离增生的内膜斑块、固定远端内膜、使用人工血管补片重建颈动脉,当缝合好最后一针后打结并重新开放颈动脉血流后。通过与阙先生的语言交流和玩具鸭子的嘎嘎叫声说明整个手术过程非常成功,没有发生脑血管意外。埋在阙先生颈部的定时炸弹被安全拆除了。

虽然阙先生是颈部的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都是清醒状态,但是手术后他被要求送到ICU(重症临护室)。因为手术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步是预防颈动脉恢复血供后脑部由原来的缺血状态到正常供血,很容易产生高灌注综合征,严重的话有可能导致脑出血。

阙先生在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测一天后,转到普通病房,又经过几天观察情况正常后就出院了。由于没有采用全麻手术及颈动脉转流管,省下了近万元的治疗费用,而且没有全麻带来的并发症,无需禁食,恢复很快。

颈动脉内膜 篇4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 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例, 其中男15例, 女4例, 年龄42~68岁, 平均61岁。临床无症状患者1例, 反复TIA发作患者8例, 症状性脑梗死患者 (主要表现为肢体偏瘫) 10例;伴随高血压的6例, 伴随糖尿病的4例, 同时伴糖尿病和高血压的4例, 伴随冠心病的5例。术前均行头颅MRI、脑部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并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对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进行精确评估, 所有患者狭窄程度均≥70%, 其中左侧狭窄患者10例, 右侧9例。

2 方法

(1) 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评估, 麻醉方法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 取仰卧位, 垫肩, 头颈面向对侧过伸位;取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 解剖出颈动脉及其分支, 若患者颈动脉分叉偏高或病变范围较长, 可断二腹肌, 必要时可去除颈突, 向上延长手术切口, 以阻断颈内动脉远端, 解剖清楚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甲状腺上动脉后, 分别套一阻断带, 注意保护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等。全身肝素化, 并选取合适阻断钳阻断血管。术中行TCD (经颅多普勒) 监测, 根据患者脑部血流变化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引流管, 剥离斑块, 尽可能完整切除, 肝素盐水冲洗剥离面, 在显微镜下处理近端及远端增生的内膜。连续缝合血管后, 用肝素盐水排气, 逐步释放阻断钳, 观察颈动脉无渗血后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伤口。

(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为预防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需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同时可给予尼膜同预防血管痉挛。

3 结果

手术过程中及术后住院期间 (7~10天) , 19例患者无1例死亡;无1例出现伤口血肿和切开缝合处破裂;再次发生脑卒中的有1例, 表现为对侧肢体轻度偏瘫, 于住院期间完全恢复;8例术前反复TIA发作的患者, 术后无1例再次出现TIA发作;所有患者术后无癫痫发作;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 饮水呛咳;1例患者出现头痛, 复查头颅CT提示颅内水肿, 考虑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于住院期间头痛消失;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 亦无加重;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心脏病事件。术后患者复查脑部多普勒, 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事件。

4 讨论

自1953年De Bakey首次报道成功完成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来, 欧美数个著名的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调查均显示, 当患者处于TIA发作阶段或无症状时, 即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可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而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仍可改善卒中的预后, 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2]。近年来, 国内一些医院已常规开展此项手术, 但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掌握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仍在讨论之中[3]。

4.1 手术适应证

颈动脉狭窄≥70%且 (1) 引起TIA发作或非致残性脑卒中; (2) 同侧颈内动脉远端及分支无更严重狭窄; (3) 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医师施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脑卒中和病死) 率>6%, 或狭窄≤60%的患者不宜手术。无症状动脉狭窄程度>60%和<70%的症状性狭窄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斑块性质 (溃疡、软斑块) 等因素确定[4]。对于狭窄>50%, 伴有频发TIA且通过颈部超声、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A (CT血管造影) 确定为不稳定性斑块 (溃疡、软斑块) , 家属积极要求手术的也入选手术。

4.2 手术的技术要点

(1) 充分暴露颈动脉直至超过斑块的边缘, 轻柔暴露颈动脉分叉处防止斑块术中脱落。 (2) 在显微镜下细致彻底地去除斑块, 尽可能形成一个完整平滑的颈内动脉远端。 (3) 术中尽可能缩短颈动脉阻断时间, 争取控制在30分钟以内。 (4) 血管补片技术的应用:手术中如发现颈动脉内膜剥除后动脉管腔仍有狭窄者, 需要扩大动脉管腔, 决不能勉强缝合, 防止术后再狭窄。 (5) 为预防小的气栓和颈动脉斑块碎片进入颈内动脉系统, 缝合前要放开颈内动脉反冲血流, 缝合后严格按照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先后顺序恢复血流。

4.3 围手术期的处理

4.3.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经颅脑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前常规血、尿、便、胸片、心电图、凝血功能和肺功能检查, 无严重的心肺疾患。对伴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 术前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有心绞痛或有明显冠心病的先介入治疗, 待心脏情况改善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本组有1例患者在心内科做了治疗后再行CEA手术) 。本组对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将行CEA手术的患者, 术前7天停用抗凝药物, 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以及术后的血肿。

4.3.2 术后治疗

患者大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术后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约占2.5%~5.8%) , 故围手术期的处理极为重要。特别是双侧行CEA时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和精神状态。术后常规进ICU监护24~48小时, 如血压较高, 患者烦躁不安, 应给予降压。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持续应用, 允许患者普通饮食和步行活动。术后应仔细检查患者伤口有无血肿或感染的迹象。

笔者在我院率先开展CEA的实践中, 通过对19例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的研究, 确实体会到CEA的优越性, 也证实了CEA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易于在西北地区推广, 对西北地区防治脑卒中事件导致的残疾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19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 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脑部多普勒检查, 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缓解, 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 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事件。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脑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张勤弈.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与欧洲指南中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应用建议及在一级预防中的差异[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1 (9) :648-650.

[2]Aouad M T.P erioperative Managmentof the Patient Undergoing ascular Surgery[J].Middle East Janesthesio, 2014, 17 (4) :665-689

[3]周定标, 陈东源, 许百男.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J].中华医学杂志, 1999, 79 (11) :816-818.

颈动脉内膜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道:

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以其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一直以来是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重点。而做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颈动脉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国家卫计委以及全社会的重视。

长征医院血管外科历来注重颈动脉疾病的诊治和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颈动脉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是我科临床特色之一。在专业上长征医院血管外科始终遵守国际化、规范化、个体化原则,不断优化、改进颈动脉疾病诊疗方式。常规开展各项颈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创新方式治疗时间窗内急性脑卒中,症状性颈动脉闭塞等疑难复杂病变。结合大量临床病例,提出“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的全新概念。

作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技术培训基地”、“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第二军医大学颈部血管病诊疗中心”,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卫计委号召,全力投身于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大力推广、普及颈动脉疾病诊治理念和外科干预措施。其中由“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办公室”主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承办的“中华颈动脉外科高峰论坛暨国际颈动脉外科峰会”以创新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好评。

“交流合作、共同进步”是我们一贯秉持的宗旨。以“循证医学导向性、临床技术实用性、手术理念创新性、基础前沿兼容性”的“第五届中华颈动脉外科高峰论坛暨国际颈动脉外科峰会(CCS )”将广邀国际大家、国内名师,为广大与会者呈现一场高水平、高品质、高规格的国际血管外科大会。

我们诚邀全国来自血管外科、神经外科、介入科、超声科、影像科、护理科等多学科的同道,拨冗参加本次学术盛宴,“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筑我们的“颈动脉外科梦”!

大会主席:曲乐丰

1月

会议信息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办公室

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颈动脉专委会

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颈动脉专委会

上海国际医学交流中心

承办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

第二军医大学颈部血管疾病诊疗中心

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技术培训基地(长征医院)

协办单位

北京世纪广闻广告有限公司

二、报到时间:204月22日13:00--20:00

三、会议时间:2016年4月23—24日

四、会议地点: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七莘路3555号

五、会议报名:

1.网上报名:登陆www.bjsjgw.com→会议信息→CCS2016→参会报名→填写完整报名信息后提交即可(推荐)

2.手机报名:参会报名→填写完整报名信息后提交即可

3.电话报名:

18701287807 18811226274韩老师

4.现场报名:4月22- 24日会议现场注册区报名

5.注册费用:

2016年4月10日前注册:1000元/人

2016年4月10日后注册:1200元/人

(注册费包括会议期间所有学术活动、会议资料、会议用餐、会议学分等)

6.会议住宿:费用自理,由于房间有限,如需预订请于4月10日前与会务组联系

大华虹桥假日酒店

大床房 标准大床房 650/间夜 单早

标准间 标准双床房 650/间夜 双早

六、参会学分:

本届大会授予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

七、大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18号长远天地大厦B2座2层2201室

邮编:100080

第五届中华颈动脉外科高峰论坛暨国际颈动脉外科峰会(CCS2016)

秘书处(收)

电话:86-10-8xcxx9323

传真:86-10-82xx4转818

手机:18811xxxx87012xx7 185210xx6

邮箱:CCS_2016@163.com

会务秘书: 韩xxxx

八、缴费信息:

1.汇款缴费

户名:北京世纪广闻广告有限公司

开户行:工行海淀西区支行

帐号:0200 00xx19xx1027 528

颈动脉内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1年7月~2014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科住院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颈动脉血管彩超或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狭窄;符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组)治疗的患者23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存在病变血管同侧脑缺血性事件:一过性的视力障碍,一过性的头晕、偏身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持续数秒或几分钟,多在24 h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单眼失明,持续性眩晕、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症状持续不缓解。②年龄≥18岁。③影像学检查证实颈动脉直径狭窄率≥60%。④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排除标准:①患侧颈动脉完全闭塞或与病变血管同侧不相符的脑缺血性事件。②对侧颈动脉血管曾行CEA治疗;③合并手术禁忌证,无法行CEA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组(非手术组)45例。

1.2 一般资料

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重度饮酒)。危险因素的诊断:①脑梗死病史:既往由医院明确诊断的脑梗死,有影像学支持;②糖尿病:糖尿病症状加上两次以上的空腹血糖≥7.0 mmol/L或两次以上随机血糖≥11.1 mmol/L,或既往明确诊断糖尿病,已经开始口服或者胰岛素治疗[8];③高血压:安静状态下两次测定血压值: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既往诊断高血压,已经开始服用降压药物。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既往由医院明确诊断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9];⑤吸烟史:指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以上者,且在调查之日前30 d内吸过烟;⑥饮酒史:每天饮酒总量≥5个标准饮酒量(1个标准饮酒量相当于120 m L葡萄酒、360 m L啤酒或45 m L白酒)。两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手术组

CEA手术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降脂稳定斑块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具体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术中专门安排神经科专业医师每5分钟测试一次患者的神志、血压和对侧肢体肌力情况,频繁检测血压,以保证颈动脉阻断期内的脑灌注[10],同时给予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血流。患者麻醉成功后,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从患侧胸锁乳突肌前边做切口,切开皮下及颈阔肌,依次将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暴露,分离颈总动脉时特别注意避免损伤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分别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颈外动脉。纵行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管壁,剥除颈动脉内膜及斑块,清除附壁斑块及内中膜组织,肝素盐水冲洗切口,清除破碎斑块,直至血管壁光滑。在显微镜下连续缝合血管壁。依次开放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阻断夹。若开放血管后,TCD监测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加超过基础值的150%,则部分阻断颈总动脉,逐渐开放以防高灌注。依次缝合切口,一般伤口内需放置橡皮导流管进行淤血的排放。

1.3.2 非手术组

非手术组患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一次口服,稳定斑块;阿司匹林100 mg每晚一次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左右;血糖控制在空腹6.0 mmol/L左右,餐后10.0 mmol/L左右;戒烟酒,减体重,及脑苷肌肽、肌氨肽苷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每周1次的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短期效果(1周内):包括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生活)率、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尚不能完全正常生活)率、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率、死亡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短期疗效观察,手术组患者治愈率及显效率高于非手术组,无效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非手术组,住院费用低于非手术组;随访1年,手术组脑卒中复发率低于非手术组,死亡率低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3 讨论

颈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重要血管,颈动脉狭窄最主要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性病变,从而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所以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11]。据报道,伴有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率达59%。颈动脉狭窄是引起卒中的重要原因,而不规范甚至过度治疗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也无益,所以加强并规范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很重要。对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以及血运重建;其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和体育锻炼等;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综合治疗;血运重建术包括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药物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基础,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标准术式[12],全麻下在颈部切口,直接切开狭窄部的颈动脉,直视下剥离阻塞的硬化斑块,恢复动脉管腔的通畅。从1953年De Bakey成功进行了第一例CEA手术至今已有60多年,最初的一些尝试显示效果不佳[13],我国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较晚,因此大宗病历资料的研究较少,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设备的发展,CEA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相继报道,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14]。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发生缺血性症状后,需及早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制订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降低卒中发生率。欧美数个著名的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调查均显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并可除去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微栓子来源,可改善卒中的预后,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15]。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表明,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大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术中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的风险较高,甚至术后也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占2.5%~5.8%),临床往往手术顺利,而术后处理不当也会造成预后不佳,故围术期的处理极为重要[16]。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给予积极脱水治疗症状缓解。Biller等[8]研究发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常见的围术期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生是因为术前患者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者因为长期低灌注导致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麻痹,由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使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重新贯通,以致同侧的大脑半球血流量明显增加,引起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术后严重的头痛,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术后1周为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的高峰期,个别患者可延长至更长时间[17],因此术后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语言、肢体活动,以及大小便情况,为了有效防止术后出现过度灌注现象,通常采用围术期控制和稳定血压的方法,术后积极给予内科脱水治疗,通常给予甘露醇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对此通常采用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或硝酸钠,术后收缩压维持在115~135 mm Hg比较合适,避免血压大幅波动,这样有利于预防缺血后过度灌注,又利于降低术后脑出血的发病率[18,19]。

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术中监测的完善,手术成功率明显升高,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组1例患者术中死亡,短期疗效良好,几乎所有患者第2天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好转,1周内患者治愈率与有效率达95.66%,非手术组患者1周内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缓解,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达57.77%,两组患者比较,手术组短期预后优于非手术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组。

CEA术后1年复查可得到2%~5%的再狭窄率[20],颈动脉狭窄复发是行CEA术后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对于颈动狭窄复发的外科治疗要比原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复杂;本研究随访1年,结果显示,手术组23例患者中,2例患者因颈动脉再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症状复发,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其中1例患者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好转,1例患者死亡。非手术组45例患者中,19例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症状复发,8例患者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好转,11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比较,手术组远期效果好,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脑血管病事件有重要价值。可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CEA手术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时间较非手术组患者快,故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时间的同时,CEA手术也不需要应用昂贵的医疗器材,住院费用明显减少,该研究表明,CEA手术经济、有效。

颈动脉内膜 篇7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国内临床统计结果显示, 近10%~20%的心脏病死亡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致死患者[1]。为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临床诊断工作, 本文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探讨了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 (IMT) 厚度间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60.4±2.7) 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将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30例患者造影检查结果为阳性, 造影检查发现冠脉狭窄程度>50%, 其中单支病变12例, 多支病变18例;对照组20例患者造影检查未见异常。

IMT厚度检测方法: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检查操作, 本次使用仪器为Acuson 128 XP/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超声仪操作频率8~12 MHz, 检查时着重观察舒张末期心电图R波顶点图像;借助M型超声着重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先取内膜最薄与最厚点、两点远心1 cm与近心1 cm部位单侧六点, 于双侧颈动脉膨大下缘1 cm部位共选取12点测量内膜-中层厚度, 对各点厚度测量值取平均值) , 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 mm的患者诊断为IMT增厚[2]。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记作 (±s) 形式, 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形式, 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研究组单支病变患者、多支病变患者颈动脉IMT厚度、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不同病变类型患者检查结果比较发现, 多支病变患者IMT厚度、钙化斑块发生率、纤维斑块发生率等指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与颈动脉IMT值相关性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IMT增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情与IMT值成正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 (r=0.567, P<0.05) 。

IMT检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照组20例患者中颈动脉钙化斑块1例, 纤维斑块2例。研究组12例单支病变患者中颈动脉钙化斑块5例, 纤维斑块7例, 18例多支病变患者中颈动脉钙化斑块12例, 纤维斑块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中颈动脉钙化斑块阳性预测值90.86%, 纤维斑块阳性检测率84.32%。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与病理基础存在相似之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外周硬化发病的关键。冠状动脉硬化发病历程十分漫长, 且极易致死或致残, 加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危患者或无典型症状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干预具有必要性[3]。

近年来, 有文献报道, 采用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技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可以提供详细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信息, 为冠状动脉狭窄临床鉴别提供指导[4]。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冠脉造影检查阳性单支病变患者、多支病变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造影检查未见异样患者, 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情与IMT值成正相关 (r=0.567) , 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 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中颈动脉钙化斑块阳性预测值90.86%, 纤维斑块阳性检测率84.32%, 可见钙化纤维斑块及纤维斑块征象联合分析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具有更高临床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单支病变相比, #P<0.05。

参考文献

[1]张科, 谭红霞, 覃于洪, 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河北医学, 2014, 23 (1) :32-34.

[2]涂昌, 潘伟彪, 兰军, 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白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9 (4) :65-67.

[3]姚宁.118例胸痛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分析[J].内科, 2009, 21 (1) :28-2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配合 篇8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均超过60岁, 并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史。多普勒彩超和核磁共振均提示有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血管成像 (CTA) 提示颈动脉狭窄度均大于60%。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术前1日到病房探视病人并作自我介绍, 收集患者资料, 了解病史及手术有患者及家属耐心细致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手术目的及手术安全性、先进性, 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心理, 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的合作。

2.2 器械仪器的准备

术前1日检查手术床、电刀、吸引器等仪器的性能, 备普通器械及血管手术常规器械1套, 另备剥离子1把, 0/6血管缝线3~6根, 肝素1支, 注洗器1个, 转流管1套。设备仪器摆放符合手术者的习惯及站立位置。

3 手术方法及配合

3.1 患者入室后核对患者, 确认手术部位、手术方式, 并进行四方确认签字, 建立静脉通道。

3.2 协助麻醉师麻醉, 并摆好手术体位, 我院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麻醉完毕, 摆头高足低位 (30°~40°) , 头偏向对侧。

3.3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切口。分离颈动脉, 分离颈动脉前, 用2%利多卡因1.2ml浸润封闭颈动脉窦, 以防颈动脉窦反射。在分离动脉时, 应避免损伤舌下神经、迷走神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别分离出来后, 准备阻断。阻断前5分钟须静推肝素, 剂量为1mg/kg, 然后用阻断钳阻断。顺序为:先颈内动脉, 再颈外动脉, 最后是颈总动脉。11#刀片纵行切开颈内动脉狭窄处, 放转流管, 用剥离子将动脉内膜斑块剥除, 尽可能剥到正常内膜组织。用肝素生理盐水 (25u/ml) 冲洗血管内腔, 一定要冲洗干净, 防止斑块残留脱落。用0/6血管缝线连续缝合血管的切口3~5针, 若颈内动脉较细时, 可用大隐静脉或人工材料补片加宽。打结前开放颈内动脉排气, 再阻断。打结后依次开放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开放动脉前须静滴甘露醇250ml+5mgD·M, 以减少脑水肿的发生。依次缝合切口, 放负吸球引流。

4 体会

颈动脉内膜剥膜术的手术技术已日趋成熟, 但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护士的配合, 我们的配合体会如下:

①术前心理护理很重要, 让病人对手术室环境及过程有所了解, 知道手术过程中可能有哪些不适并争取其积极配合, 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给其以亲切感, 做好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恐惧感。②因颈动脉阻断时要求阻断时间越短越好, 因此要求手术护士熟悉手术步骤, 了解手术者的习惯, 熟练掌握各种特殊器械的使用方法, 器械摆放井然有序便于拿取。与术者默契配合, 从而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血管器械较为精细, 应注意器械的保养, 专人管理, 专人使用, 定点放置, 建立使用登记本, 记录使用时间, 以保证器械的完好, 延长使用寿命。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对12例动脉硬化粥样硬化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在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下以及准确了解手术者的手术习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是提高手术疗效, 保证患者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配合

参考文献

颈动脉内膜 篇9

关键词:化痰通络汤,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颈动脉病变是评价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指标,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特别是斑块性质的判断, 血流量等方面的变化, 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提供参考指标。治疗和预防颈动脉斑块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痰郁血瘀所致。本研究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研究对象, 观察化痰通络汤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 从而达到有效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100例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 他们均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确诊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并符合入选标准。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应符合下列标准: (1) 采用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2) 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检查显示管腔狭窄率<70%者; (3) B超检查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且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行走不稳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并能坚持长期服药者; (4) 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未显示脑梗死、出血或肿瘤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患者应符合下列标准: (1) 有心瓣膜病变、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者; (2) 有临床症状且经超声检查显示管腔狭窄率>70%者; (3) 既往有脑出血病史、有出血倾向者。

100例入选患者被随机分成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化痰通络汤治疗组中男36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37~87 (64.68±6.85) 岁;对照组100例, 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37~89 (65.16±7.15) 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4 方法:

入选的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即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每组各纳入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 (本院制剂室生产) 50m L, 2次/d, 疗程均为6个月。对观察的病例建立随访联系, 并令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接受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复查, 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 并复查血糖、血脂和血压, 同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在随访的1年期间出现脑卒中者终止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统计软件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后配对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治疗前后差值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在治疗前, 对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其结果显示 (表1) , 两组所纳入的患者无论是病例数量、性别比例、年龄范围, 还是吸烟、饮酒史, 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病史等基础情况, 各危险因素均相匹配, 经χ2检验,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化痰通络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斑块性质和数目等变化的比较

我们进行了化痰通络汤治疗与常规治疗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数目等变化的比较研究 (表2) 。其结果显示, 治疗3个月后, 两组患者在斑块消退, 斑块体积、数目减少或无变化及恶化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6个月后, 对患者斑块消退、斑块体积减少的治疗效果,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1)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病情恶化患者数少于对照组, 有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VBI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TIA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化痰通络汤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各项基础指标比较P>0.05。

治疗3个月后,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6个月后, 两组治疗效果的组间比较:*P<0.01, ◆P<0.01, ★P<0.05, ▲P>0.05

2.3 治疗1年后化痰通络汤与常规治疗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减少再入院率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年时, 我们就化痰通络汤治疗与常规治疗对防治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减少其再入院率的作用进行了比较 (表3) 。其结果显示, 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以及再住院的例次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均显著少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说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 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2.4 不良反应

研究期间, 我们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液指标进行检测, 未见明显异常。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分别有10例和2例患者因空腹服药出现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改为餐后服药后, 上述症状消失。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 (CVD) 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外报道[3], 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加重所致。颈总动脉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且发病左侧多于右侧。颈内动脉病变常位于颈总动脉干分叉处及其开口的稍远侧, 多数在血管起始段的3 cm之内, 有时病变可向上蔓延达颅底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斑块内溃疡出血或脱落常导致脑部供血异常, 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传统观点认为, 颈动脉管腔发生严重狭窄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然而目前研究表明, 斑块所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并非缺血性脑卒中惟一的相关因素, 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3]。

近年来,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对颈动脉、椎动脉的超声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无创定量检测, 便于脑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的及早发现和干预, 并可有效监测动脉硬化与斑块的加重及治疗后硬化与斑块消退的定量评估, 从而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归于痰浊、瘀血之范畴。中医治则是活血、化瘀和化痰通络之剂。本文治疗组所用自拟化痰通络汤由石菖蒲、郁金、茯苓、半夏、赤芍、泽泻、太子参、夏枯草、草决明、僵蚕、水蛭、生山楂、甘草等组成, 方中石菖蒲祛湿化浊, 豁痰开窍;郁金活血开郁凉血清心;半夏为治湿痰要药, 具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 盖痰由湿生, 聚浊成痰, 二者在病理上彼此影响, 互为因果, 故祛湿化痰药同用有事半功倍之效;茯苓、泽泻主健脾利水, 渗湿化痰, 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 因脾主运化水湿, 若失其健运, 则水湿停聚而酿生痰浊。燥湿化痰药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化痰又能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而收相辅相成之功;痰阻则血滞, 故用僵蚕、水蛭破血化痰逐瘀, 赤芍活血祛瘀, 生山楂消积化滞, 活血通脉兼具降血脂之功,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利湿, 化痰通络之功, 即去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之源, 又除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之标。本研究以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为研究对象, 通过化痰通络汤的干预, 观察其能否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 在接受治疗研究前,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及软斑块体积、数目及各危险因素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在此前提下, 治疗6个月时,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患者斑块消退和斑块数目减少等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1) ;治疗6个月后至1年时, 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病例数, 化痰通络汤治疗组均少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P<0.05) 。

以上结果提示, 化痰通络汤能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的发生、发展, 并可一定程度地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0-137.

[2]智光.冠心病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31-132.

颈动脉内膜厚度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00例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32例。年龄43~76岁, 平均 (48.4±8.3) 岁, 病程2个月~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选择1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5例, 女35例, 年龄42~77岁, 平均 (48.8±8.6)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IMT检查

颈动脉IMT定义为腔-内膜交接面至外膜上层之间的距离。采用美国Vi Vi7型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中心频率7.5MHz) 于前侧、侧颈部两个方向行纵切扫描测量双侧颈动脉IMT。每个方向测量3个点, 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均值为0.91 mm, 较对照组的0.68 mm增厚,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

3 讨论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 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9年时, 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为20%, 大血管病变占所有糖尿病患者死因的59%, 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对2型糖尿病防治尤为重要[2,3]。

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及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多种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是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发病基础, 与高胰岛素血症共同促进AS的发生和发展, 并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4]。

颈动脉位置表浅, 测量方便, 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并能反映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分辨率高、测量准确、重复性好、无痛苦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重要手段, 颈动脉IMT是动态定量观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或消退的指标之一, 较斑块更有价值。IMT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 《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将IMT>0.9 mm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靶器官损害的标志。

本项目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均值为0.91 mm, 较对照组的0.68 mm增厚,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提示脂质代谢紊乱及炎症可能与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我们认为IMT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实用本)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2) :1060.

[2]Ireland R.Diabetes:Cerebral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dependently predicts 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Nat RevNephrol, 2010, 6 (5) :250.

[3]曹平良, 葛郁芝, 彭乐, 等.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5, 21 (7) :440-442.

上一篇:产科DIC下一篇:医疗器械的科学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