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血流

2024-06-27

颈动脉血流(精选七篇)

颈动脉血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光塔街社区辖内, 经广州市精神病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广州市精神防治与康复信息管理系统”在册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00例。对照组中, 男57例, 女43例;年龄23~46岁, 平均年龄 (34.5±5.4) 岁;病程6~10年, 平均病程 (8.0±2.0) 年。观察组中, 男52例, 女48例;年龄26~44岁, 平均年龄 (35.0±4.8) 岁;病程5~12年, 平均病程 (8.5±3.5) 年。均排除病情严重, 意识不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单纯使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银杏叶片联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 每日早晚口服1次银杏叶片, 0.12 g/次。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均做颈动脉彩超检查, 并进行“阴性症状”以及“副反应”量表的评估。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各评定1次。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的阴性症状评分、副反应评分以及颅底动脉供血情况。彩超检测患者同一测颈动脉血流速度。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SANS) :采用自然的临床精神检查方式进行交谈。每次评定约需20~30 min, 评定时间范围为最近1个月[2]。量表总分反映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范围为0~120分。副反应量表 (TESS) :根据患者报告、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报告作出相应评定。疗效评估标准:显效:SANS减分率>50%;有效:SANS减分率25~50%;无效:SANS减分率<25%。总有效率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参数的可信区间估计采用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对比

治疗结束后,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血流明显加快, 阴性症状与副反应量表评分明显更低,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用药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0%与89.0%,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较常人明显更慢, 前额叶供血不足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故临床治疗应侧重于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 改善颅内供血情况。银杏叶性温味苦, 具有利湿止泻、敛肺强心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广泛, 不仅能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清除组织中的自由基, 使记忆力及脑功能得到良好回复, 还能显著改善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的循环状况。银杏叶片是银杏叶制剂, 其主要药效因子为银杏苦内酯[3]。该物质一方面可提高心脑组织血流量, 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吸收, 尽可能减少耗氧量, 另一方面还可使神经元的代谢发生改变, 确保细胞质膜维持稳定。此外, 该物质还有利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 (ACH) 的释放与活化, 提高谷氨酸受体的生理活性, 清除自由基, 从而达到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治疗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长、复发几率高, 患者及家属大多会选择进行家庭康复, 故而需要社区的长期护理。中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更为注重从整体层面对患者进行诊治, 且一般都能取得较为优良的治疗效果;且中药的价格相对较低, 药物毒副作用轻, 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取居民信任。将中医的临床诊疗特点充分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得到更有效改善, 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利于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提高依从性, 进一步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4]。由此可知, 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应用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 具有明显优势。

在本组研究中,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血流明显加快, 阴性症状与副反应量表评分明显更低 (P<0.05) ;对照组与观察组用药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0%与89.0%,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提示, 银杏叶片联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 有利于改善患者阴性症状, 提高患者大脑供血, 且副反应评分低, 用药安全性高。该结论与王德刚等[5]报道内容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使用银杏叶片辅助治疗, 能有效提高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 缓解患者阴性症状。另外,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应用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优势明显, 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 临床务必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艾春启, 陈生梅, 石玉芬.复发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颅超声多普勒的比较研究.中国民康医学, 2014, 16 (7) :44-45.

[2]宋艳梅.精神分裂症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1 (2) :54-55.

[3]薛青.精神分裂症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青海医药杂志, 2010, 17 (1) :5-7.

[4]田艳, 雷国奎, 宋沛.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变化分析.中国康复, 2011, 25 (1) :78-79.

颈动脉血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DSA证实的单侧颈动脉完全闭塞,不合并对侧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严重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DSA显示各动脉均无病变的病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选。排出标准:颞窗信号不良,出血性卒中、颅脑损伤、肿瘤等影响侧支判断病症的患者[2]。完全代偿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58.3±11.2)岁;不完全代偿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56.2±8.9)岁;正常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1.2±14.6)岁。各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DSA检查

对41例入选患者进行闭塞侧支血流分级确定,经过大脑中动脉(MCA)主干的有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和眼动脉(OA)几处侧支血流[3],0级:无侧支血流或微量侧支血流;1级:少量但确切的侧支血流,充盈部分大脑中动脉;2级:完全的侧支血流,充盈大脑中动脉全部供血区。依照分级标准,分别对ACoA、PCoA和OA代偿供应颈动脉闭塞同侧MCA的情况进行分级。任一种侧支为2级为完全代偿组,共21例,余20例为不完全代偿组;DSA显示各动脉均无病变的20例为正常对照组。

1.3 TCD检查

DSA检查前1周内完成TCD检查,检测所用TCD仪为德国EME公司生产的Companion3经颅多普勒仪。记录各条血管的血流速度(收缩期Vs,舒张期Vd,平均Vm)和搏动指数[PI=(Vs-Vd)/Vm],反映血管的搏动性。评价侧支代偿程度的检测原理参照Lindegaard KF方法[4],完全代偿组和不完全代偿组计算患侧MCA与健侧MCA峰值流速的比值(dVMCA nVMCA),及患侧MCA与健侧MCA搏动指数的比值(d PIMCA nPIMCA),正常对照组计算左VMCA/右VMCA的比值以及左PIMCA右PIMCA。比较代偿是否完全时,峰值流速比值和搏动指数比值的不同;依据开放侧支途径类别及数量,对比值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CD指标的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ANOVA,组间两两比较用Post Hoc Q检验分析;不同敏感性和特异性的TCD诊断标准从受试者工作特征(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ROC)曲线得到;和临床评分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间颈动脉闭塞病变的MCA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参数的比较

各组d VMCA/nVMCA和dPIMCA/nPMCA结果见表1。

注:与完全代偿组比较,*P<0.001,**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

2.2 dVMCA/nVMCA和dPIMCA/nPIMCA判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代偿结果

通过ROC曲线分析来判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代偿是否充分(图1),曲线下面积0.802±0.072,95%CI:0.662~0.943,P=0.001,诊断界点为dVMCA/nVMCA>0.65时,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75%。

TCD检测dPIMCA/nPIMCA,来判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有无完全的代偿,通过ROC曲线分析(图1),曲线下面积0.774±0.074,95%CI:0.630~0.918,P=0.003,诊断界点为dPIMCA/nPIMCA>0.60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0%。

2.3 比较不同侧支数量的TCD参数

每例患者均有至少一种侧支出现,依据侧支途径的数量,分为两组,只有一种侧支途径为19例,两种以上侧支途径为22例。两组间dVMCA/nVMCA,dPIMCA/nPIM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单侧颈动脉闭塞致脑梗死的机制可能是因脑血流的低灌注引起,或由动脉到动脉的栓子引起,抑或两者共同发挥作用[5,6]。相同的颈动脉病变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侧支循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侧支种类和数量的研究较多[5,6],为了更好地研究侧支和灌注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颈动脉闭塞患者,期望能够用TCD测得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反映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血流代偿的程度,半定量提供血流灌注信息。

在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时,不管侧支代偿是否完全,MCA的峰值流速和脉动指数比值均降低,代偿不完全,则降低更加明显。鉴于脑动脉环直径无法直接测定,所以经TCD测得的血流速度无法完全代替血流量,但当MCA无狭窄时,管径变化不大,若能改变脑血管的舒张及收缩情况,脑底动脉的血流速便能够反映脑血流量的变化。当双侧半球灌注存在差异时,MCA血流速值也能够反映血流灌注情况,通过观察MCA峰值流速与脉动指数比值的变化,可用于评价代偿血流是否完全。

有研究表明TCD所测得的MCA血流速度和SPECT和PET检测的脑血流量存在一定的关系,脑血流速度下降,脑灌注量降低[7,8]。将流速与搏动指数的比值与DSA侧支血流分级行对照研究,国内尚显见报道。有学者[9]提出,3级侧支循环血管总条数和临床脑缺血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本研究表明,TCD可提示颈动脉闭塞后脑灌注的严重程度,反映并判断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虽然TCD优点显著,但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在不确定颅内血管是否正常的情况下,仅凭血流速度来判断脑灌注程度是合适的;TCD由于缺乏分辨率,只能给出脑部半个球的灌注情况,但缺乏半球各个部位具体反映。但TCD简便无创,可以反复、定时、动态检查,所以TCD的应用还是具有广阔的前景,关于TCD反映的具体的血流灌注情况还需大量的样本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侧支代偿能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单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41例,依据DSA侧支分级分为完全代偿组和不完全代偿组,计算患侧大脑中动脉(MCA)与健侧MCA峰值流速的比值(dVMCA/nVMCA),及患侧MCA与健侧MCA搏动指数的比值(dPIMCA/nPIMCA),比较代偿是否完全时,峰值流速比值和搏动指数比值的不同,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TCD评估标准。并分析TCD血流指标与侧支类别、数量的关系。结果 TCD与DSA比较,评价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代偿较完全,dVMCA/nVMCA>0.65时,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75%,dPIMCA/nPIMCA>0.60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0%。dVMCA/nVMCA、dPIMCA/nPIMCA与侧支开放的数目无关。结论 TCD能够通过血液动力学参数评价侧支血流代偿的程度,能够反映半球的灌注情况,评价侧支血流的多少比评价开放侧支的数量更有意义。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

参考文献

[1]符颖,宁彬,李广霞,等.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颅内前、后侧支循环开放的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22):145-146.

[2]徐琳琳,朱明勤,王守春,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及其影响因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3):47-49.

[3]Henderson RD,Eliasziw M,Fox AJ,et al.Angiographically defin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eve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Stroke,2000,31:128-132.

[4]Lindegaard KF,Bakke J,Grolimund P,et al.Assement of intracranial hemodynamics in carotid artery disease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J].J Neurosurg,1985,63:890-898.

[5]Riva M,PappadàGB,Papadakis M,et al.Hemodynamic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collateral flow predicts tissu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J].Exp Neurol,2012,233(2):815-820.

[6]Kim JT,Park MS,Choi KH,et al.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col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flow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J].Eur J Neurol,2011,18(12):1384-1390.

[7]Bishop CC,Powel S,Ruut D,et al.Transcranial Doppler Measure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avalidation study[J].Stroke,1986,17(5):913-915.

[8]Sugimori H,Lbaysahi S,Fujii K,et al.Can transcranial Doppler really detect reduced cerebral perfusion states?[J].Stroke,1995,26(11):2053-2055.

颈动脉血流 篇3

关键词:H型高血压,颈动脉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超声,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当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高于10μmol/L时称为H型高血压。临床资料显示,H型高血压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另有研究指出,Hcy水平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潜在致病因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原因为颈动脉结构病变[2,3]。本研究探讨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旨在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为临床预防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依据。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75例H型高血压患者与6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以及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73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作为A、B、C组。A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45~84岁,平均(68.25±6.32)岁;病程2~8年,平均(5.36±1.03)年。B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48~87岁,平均(68.46±6.13)岁;病程2~8年,平均(5.74±1.32)年。C组男45例,女28例,年龄47~86岁,平均(67.98±6.54)岁。纳入标准:(1)年龄≥40岁,性别不限;(2)A、B组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4]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A、B组病程≥2年;(4)A组Hcy≥10μmol/L;(5)自愿签署知情协议。排除标准:(1)伴有糖尿病患者;(2)伴有脑血管疾病患者;(3)肝肾功能或甲状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4)继发性高血压患者;(5)近期服用叶酸、氨甲蝶呤、维生素B6、利尿剂药物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生化指标检测

(1)血浆Hcy检测: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健康志愿者于统一时间,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置于冰箱内,低温保存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AU5400,日本奥林巴斯)测定血浆Hcy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由2名医生同时操作,检测平均值即为血浆Hcy水平。(2)其他生化指标检测:参照上述方法收集研究对象血液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AU5400,日本奥林巴斯)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水平,均采用配套试剂盒。由2名医生同时操作,检测结果平均值记为最终结果。

1.2.2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 IE33)及工作站,11L-D线阵探头,频率为5~12 MHz,由专业资深医生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超声检查。受检者取仰卧位,头略向受检对侧倾斜,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后缘,沿血管走行纵向扫描,扫描起始位置为锁骨上窝颈动脉,观察颈动脉血管走向。于左、右颈总动脉分叉下方1.5 cm左右处,前、后壁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同时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及血管半径。

对颈动脉正常结构进行评估,并测量血流动力学信息。于据颈总动脉分叉部1.5 cm处的颈总动脉中央放置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取样容积大小为2~4 mm,声束与血流束夹角<60°。测定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Vean),上述参数测定均选取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计算最大剪切率(maximum shear rate,SR-max),SR-max=PSV×2/血管半径。同时,观察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狭窄、扩张、受压或扭曲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三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水平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三组TC、TG、FP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三组颈动脉血管内径、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三组颈动脉血管内径、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颈动脉血管内径C组最大,B组次之,A组最小,IMT则恰恰相反,A组最大,B组次之,C组最小。见表2。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Hcy:同型半胱氨酸;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FPG:空腹血糖;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IMT:内膜-中层厚度

2.3 三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三组EDV、RI、PI、PSV、Vean、SR-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C组RI、PI值依次降低,PSV、EDV、Vean、SR-max值依次升高,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IMT、RI呈正向相关(r=0.365、0.351,均P<0.05),与SR-max呈负向相关(r=-0.412,P<0.05)。见表4。

3 讨论

H型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高血压类型,多发于男性,发病率高达30%~40%。有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大多伴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二者相互发高血压[10]。(3)Hcy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可快速聚集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使血管快速收缩[11]。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RI:血管阻力指数;PI:血管搏动指数;PS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ean:平均流速;SR-max:最大剪切率

注:IMT:内膜-中层厚度;SR-max:最大剪切率;RI:血管阻力指数

3.2 Hcy水平与颈动脉结构相关性分析

H型高血压主要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引发IMT增加[12]。在本研究中A组患者IMT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两组,而颈动脉血管内径显著低于其余两组,且Hcy水平与IM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与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12,13]。作用机制主要为[13,14]:(1)Hcy可通过影响细胞呼吸产生应激反应,在氧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活性氧,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5]。(2)Hcy可促进血栓B合成增加,促进缩血管和促血小板聚集,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3)Hcy可提高血小板的聚集性,缩短血小板的存活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血栓的形成。

3.3 Hcy水平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性分析

剪切应力、血压和周向应力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产生的3种力,其中,剪切应力为血液影响血管壁细胞形态的重要血流动力学因素。过低的剪切应力提示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较高的血流剪切应力有助于机体维持正常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研究指出,剪切应力的大小与血流速度、黏滞度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血流动力学因素[16,17,18,19]。在本研究中通过计算SR-max反映剪切应力,提示Hcy水平升高,血流剪切力下降,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本研究中随着Hcy水平的升高,SR-max明显下降,分析其原因:Hcy水平促进血小板和巨噬细胞的黏附性增强,血流缓慢,脂质颗粒转运速率下降,导致SR-max降低。

颈动脉血流 篇4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主动脉瓣返流,颈动脉血流动力学

主动脉瓣病变可引起外周血管流动力学变化, Katsu等[1、2]报道主动脉瓣返流时, 升、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舒张期可录及异常返流频谱, 而对颈动脉异常血流变化的观察, 尚报道较少, 本文在观测主动脉瓣返流患者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6月-2009年10月本院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 男85例, 女41例, 年龄31~76岁, 中位年龄56岁;其中主动脉瓣返流90例, 主动脉瓣返流伴二尖瓣病变36例;风湿性62例, 瓣膜退行性病变58例, 先天性主动脉关闭不全4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另选1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 男91例, 妇35例, 年龄29~78岁, 中位年龄54.6岁, 身体健康, 无心脑血管及高血压病史。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

应用飞利浦HD-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 用3~12MHz线高频探头。对颈部血管检查, 患者仰卧位观察颈总动脉, 颈内、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各段, 二维形态及彩色血流, 测量管径是否有内膜增厚, 硬化斑块及管腔狭窄。同时通过测量颈动脉血流速度并计算出阻力指数。检测多普勒血流频谱, 测值收缩期主峰 (V1) , 次峰 (V2) 峰值流速, V1上升加速度 (AC) 及下隆减速度 (DC) , 舒张期反向频谱峰值流 (Vr) 及持续时间 (△T) 与全舒张期时间 (T) 之比值 (△T/T) , 取样部位于锁骨上缘2~3cm处, 声束与血流夹角<60°。对主动脉瓣返流定性诊断: (1)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心尖与五腔心可见舒张期五色镶嵌的血流束经闭合不全的主动脉瓣反流入左心室流出道, 以红色为主。 (2) 脉冲波多普勒在主动脉瓣下可探及舒张期高速的湍流频谱, 连续多普勒显示舒张期斜坡状单峰, 频窗充填的频谱。定量诊断:彩色返流束扩展近主动脉瓣叶下为轻度, 二尖瓣尖部为中度, 乳头肌水平为中重度, 延伸至乳头肌水平以下为重度。瓣口反流束宽度/左心室流出道宽度<25%为轻度反流, 25%~46%为中度反流, 47%~64%为中重度反流, ≥65%为重度反流。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组

正常颈总动脉壁二维形态为2条近似平行的细回声光带, 外膜回声较强, 纤细光滑、壁厚约1mm, 内一中膜厚度为0.4~0.7mm。彩色血流充盈完整, 收缩期色彩明亮, 舒张期色彩变暗, 有时舒张期可见反向色彩血流。血流频谱形态均呈三峰形, 即收缩期有双峰V1和V2, 舒张早期还有一增速峰。V1峰值均>V2, V2/V1比值<0.8。频谱均显示在基线上方, 收缩期与舒张期间有切迹, 切迹的下方有时可出现反向频谱, 其中, 126例中34例有返向频谱, Vr值 (10.6±3.4) cm/s最大者为18cm/s, △T最长为0.05, △T/T比值0.074±0.012, 均<1/10。

2.2 观察组

观察组126例中18例血管内膜回声增强, 12例窦后壁可见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管腔无明显狭窄, 管径测值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收缩期频谱形态无明显变化, 但收缩期峰值流速, 上升加速度和下降减速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增大 (P<0.05) , 见表1。所有多普勒频谱均呈低速低博动性, 各段血流速度均降低, 提示“全面的病理生理紊乱主要考虑为主动脉瓣疾病和心功能不全”。如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多普勒频谱呈双向血流[3]。根据多普勒血流检测仪的动脉血流的声音评价波形的特性, 第二声代表舒张期折返血流[3];舒张期可出现“返流频谱”。笔者根据主动脉瓣返流与正常组的观测认为△T/T比值>1/10为异常。本组32例主动脉轻度返流中, 19例有“返流频谱”, 另13例无返流频谱或△T/T比值正常。94例主动脉瓣中, 重度返流患者均出现“返流频谱”, 有27例主动脉瓣重度返流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出现返流频谱。左右侧颈动脉"返流"测值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不同程度主动脉瓣返流△T/T比值和Vr测值见表2。由表中可见, △T/T比值和Vr测值与主动脉瓣返流程度有关, 返流越重, △T/T比值越大, 返流频谱持续时间就越长, 返向血流速度越快。根据△T/T比值便可初步判定返流程度, 轻度返流:△T/T比值<1/4或正常;中度返流:△T/T比值≥1/4~1/2;重度返流:△T/T比值>1/2。颈内、外动脉出现舒张期异常返流频谱亦为主动脉瓣重度返流标志。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主动脉瓣返流可由主动脉瓣和主动脉根部疾病或主动脉瓣环扩张所致。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感染性心内膜炎、马方综合征、严重高血压或主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主动脉瓣返流时, 舒张期主动脉外周血流返入左室, 收缩期左室将经二尖瓣流入的血流和主动脉返流的血流射入主动脉进入主动脉的血流量增多, 血流速度增大, 外周血管脉压差也增大, 血流冲击动脉壁, 常出现周围血管征。如水冲脉和枪击音等。颈动脉检测血流变化表明, 主动脉返流时, 收缩期颈动脉的峰值流速, 上升加速度和下降减速度均显著增大, 舒张期有异常反流频谱, 证明了血流动力学变化。

颈动脉为大脑血供的主要血管, 对颈动脉的正常二维形态观察及多普勒血流频谱检测, 已有文献报道[4、5]。正常颈总动脉频谱形态呈三峰形, 收缩期有两峰, 主峰>次峰, V2/V1<0.8, 舒张期早期可有峰值低, 持续时间短暂的反向血流频谱 (Vr) , 对正常值范围文献报道较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 约1/4的正常人舒张期早期可出现反流频谱, Vr<18cm/s, △T<0.05s, △T/T<1/10, 大于此值视为异常。本文观察主动脉瓣返流对颈动脉的血流变化, 也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 即瓣膜返流程度越重, 返流左室血流越多, 波及距离就越远。颈动脉舒张期返流频谱持续时间及峰值流速与返流程度成正比。据△T/T比值, 判定主动脉瓣返流程度, 区分轻中重度返流的简易方法, 也可大致分为中度与重度返流, 方法简便, 不受影响因素。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心脏瓣膜病变为主方法, 能直观主动脉瓣病变的二维形态,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 返流程度, 但报道称, 有1/3的主动脉瓣返流患者, 临床上听不到杂音, 低心输出量可掩盖心脏杂音, 易漏诊[6、7]。颈动脉异常返流频谱可为一种线索, 提示主动脉瓣返流存在。因此, 检测颈动脉舒张期“返流频谱”, 为评价主动脉瓣返流程度的一手中辅助诊断方法, 以及对大脑血供的影响仍有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Katsu T, Ali D, Julius MG, et al.A simpl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severity of aortic regurgition[J].Am J Cardiol, 1986, 57:1340.

[2] Colette V, Cholot N, Abitbol G, et al.Non-invasive diagnosis and assesement of aortic valve disease and evaluation of aortic prosthesis function using echo pulsed Doppler velocimetry[J].Br heart J, 1980, 43:393-401.

[3] 温朝阳主译.血管超声经典教程[M].第5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23, 7.

[4] 欧阳忠南, 李凌.颈动脉超声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1985, 8 (1) :51.

[5] Karen EG, Nilsson, B, Simon A, et al.Duplex ultrasound scan-ning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with velocity specctrum analysis[J].Ra-diology, 147 (3) :823.

[6] Aronow WS, Kronzon L.Correlation of prevalence and seveity of aortic regurgition detected by pulse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with the murmur of aortic regurgi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in a long-term health care facility[J].Am J Cardiol, 1989, 63:128.

颈动脉狭窄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篇5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安全性

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 并随着狭窄的加重, 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极高, 导致偏瘫或死亡。目前的研究表明,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对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良好效果。但对于CEA的手术指证以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2]。该研究就该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确诊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CEA对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采用CEA治疗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男43例, 女22例;年龄39~79岁, 平均 (62.5±5.8) 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数字减影 (DSA) 、CT血管造影 (CTA) 等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病程2个月~5年, 平均 (7.1±2.3) 个月。单侧狭窄49, 双侧狭窄16例。按m RS评分标准:4分11例 (16.9%) , 2分24例 (36.9%) , 1分30例 (46.2%) 。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依据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 (NASCET) 标准[3,4]。 (1) 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上;②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③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70%以上, 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70%以上, 但患者及家属有强烈要求。 (2) 排除标准:①过去7d内有急性脑梗死发作;②颈动脉完全闭塞;③严重出血倾向;④同侧颈动脉多部位狭窄, 且远端狭窄手术无法达到;⑤合并有颅内动脉瘤, 并有破裂的威胁;⑥严重手术禁忌症;⑦合并其他恶性疾病, 预期存活不足1年;⑧高龄 (≥80岁) , 不适合手术者。

1.3 临床表现

65例患者中, 有脑缺血症状52例 (80.0%) , 其中伴有严重头晕、头痛等症状15例 (23.1%) , 轻微头晕、头痛28例 (43.1%) , 脑卒中后遗症12例 (18.5%) :患侧肌力3级7例, 2级3例, 1级2例。另有13例 (20.0%) 无明显脑缺血症状。伴发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 (20.0%) , 冠心病6例 (9.2%) , 高血压18例 (27.7%) , 糖尿病5例 (7.7%) 。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2周, 待病情稳定后行CEA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 锐性分离显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注意避免损伤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5]) 。用1%利多卡因2 m L做浸润麻醉以封闭颈动脉窦。术中持续监测颅内血流情况及有无血栓脱落, 再考虑是否建立术中转流[6]。该组有3例 (4.6%) 因合并前后交通支不开放使得阻断动脉血流后血流速度大幅降低 (≥50%) 而应用腔内分流管 (Shunt) 。近端横断颈总动脉硬化斑块, 向颈外及颈内远端剥离, 止菲薄内膜处予以横断。如出现远端内膜游离, 可用7~0 Prolene线固定颈内动脉内膜残缘, 以防止颈内动脉内膜内翻导致术后动脉狭窄或闭塞[7]。确认腔内斑块清除干净无误后, 用肝素盐水冲洗术野, 6~0 Prolene线缝合动脉壁切口, 排气后打结。对于颈内动脉残腔直径在5 mm以上的患者, 可使用隐静脉片予以补片成型。彩超确认颈部血管通畅且止血满意后, 常规留置引流管。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及神智情况。术后4 h开始抗凝, 同时常规应用20%甘露醇125 m L、地塞米松10 mg预防脑水肿。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手术均获成功,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 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 见图1。其中, 1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 肌力增加5例, 语言表达较术前清晰3例, 另有4例无明显变化。见表1。

2.2 手术并发症

该组65例, 术中舌下神经损伤5例 (7.7%) , 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 (6.2%) , 其中3例 (4.5%) 症状在3~7 d内自行缓解恢复, 另有1例 (1.5%) 予以激素治疗14 d好转;发生颈部血肿1例 (1.5%) , 保守治疗后缓解。

2.3 预后情况

电话随访6个月~3年, 平均 (18.2±4.1) 个月, 结果显示65例患者仅有5例再次发生脑缺血, 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恢复。

3 讨论

近年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 脑缺血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与死亡率趋逐年上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界普遍认为[9], 脑缺血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非脑缺血病变相似, 但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更高, 进展更快, 且病变多在疾病早期出现, 累及下肢动脉。结合该研究结果, 6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 有52例 (80.0%) 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说明颈动脉狭窄发生脑缺血的几率较高。这与文献报道相符。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在国外已经普及, 但目前国内仍以保守治疗为主[10]。随着近年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开始在部分城市医院应用并普及, 但术后发生栓子脱落的风险较高, 且费用昂贵[11]。CEA对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 具有颈动脉疏通效果好, 操作简单, 经济实用等特点[12]。该研究中, 65例手术均获成功,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 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说明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 (6.2%) , 颈部血肿1例 (1.5%) , 保守治疗后缓解。随访6个月~5年, 有3例 (5.0%) 于术后6~14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动脉再狭窄, 均发生在未行补片治疗的患者中, 4例 (6.7%) 术后死亡, 其余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说明该手术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及良好预后性。需要指出的是, 该研究实验所选取的样本较小, 且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性, 各个医院及科室的设备、技术水平不同, 临床实践操作应结合实际综合考虑, 严格掌握手术指证, 将手术风险降低最低。

综上所述,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案,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患者脑缺血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岩, 张十一, 刘洋, 等.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12) :1383-1385.

[2]包文, 管圣, 段永亮,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16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9) :762-763.

[3]张勤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卒中预防[Z].第八届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 (CCVM2011) , 北京, 2011.

[4]乔彤, 刘长建, 黄佃, 等.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7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8) :659-661.

[5]谷涌泉, 郭连瑞, 齐立行,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45) :3197-3200.

[6]王晨, 张学军, 罗军,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5) :511-512.

[7]王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几个重要问题[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2, 1 (1) :23-26.

[8]陈大普, 韩宏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3) :28-31.

[9]卫志庆, 杨其鹏, 黄佃,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 (3) :337-340.

[10]Chan AW.Current perspectives on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among patients who need cardiac surgery[J].The Journal of invasive cardiology, 2010, 22 (8) :386-390.

[11]Shakhnovich I, Kiser D, Satiani B.Importance of validation of accuracy of duplex ultrasonography in identifying moderate and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2010, 44 (6) :483-488.

颈动脉血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神经内科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住院患者中收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病例8例和脑梗死患者12例, 腔梗15例, 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其中男25例, 女10例, 年龄39~81岁。

1.2 方法

1.2.1 DSA采用日本东芝Ultmax型1000

mA机, 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 常规消毒铺巾, 暴露双侧腹股沟部, 局部用2%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穿刺成功后置人导管鞘, 静脉注射肝素25U, 标准的诊断导管经鞘进入腹主动脉一直到达主动脉弓, 依次分别进入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 并造影证实。血管狭窄与闭塞的分为4级: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75%;重度狭窄:狭窄≥75%;100%为完全闭塞。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东芝APLIO超声成像仪, 探头频率8.6~11MHz, 检查颈动脉系统的颅外段, 包括颈总动脉 (CCA) , 颈内动脉 (CIA) 及椎动脉 (VA) 。

观察指标:在双侧颈总动脉远端距分叉处约20 mm测量颈总动脉内径。分叉处后约l0 mm处测量颈内动脉内径。分别测量膨大处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 正常颈总动脉IMT<10 mm, 膨大处<12 mm。粥样斑块为管腔内中膜局部隆起增厚, 向管腔内突出。以局部IMT值>l3 mm定义为斑块。测量斑块的厚度、范围。记录斑块的数目、部位、形态、回声特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狭窄率= (血管管径-最狭窄处管径) /血管管径×100% , 若同一血管内存在多处斑块或狭窄, 计算时仅考虑狭窄最严重的部位。狭窄程度分级:l级为无狭窄或狭窄程度<49% ;Ⅱ级为狭窄程度50%~69% ;Ⅲ级为>70% 。②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IMT、收缩期峰值、舒张期末值血流速度 (cm/s) 、搏动指数 (PI) 和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DSA与颈动脉超声比较, 见表1。

2.1 DSA检查结果35例患者中颈动脉有狭窄者19例 (54.2%) , 有38个部位血管狭窄, 其中狭窄发生在主动脉2个, 主动脉球部及ICA分叉24个, 锁骨下动脉3个, 椎动脉起始部9个。轻度狭窄13例, 中度狭窄8例, 重度狭窄12例, 闭塞3例。共发现硬化斑块58个。

2.2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35例患者中颈动脉有狭窄者17例 (48.6%) , 有23个部位血管狭窄, 其中狭窄发生在主动脉2个, 主动脉球部及ICA分叉19个, 椎动脉2个。其中轻度狭窄13例, 中度狭窄6例, 重度狭窄5例。共发现硬化斑块104个。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正确诊断其狭窄程度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DSA除能发现颈动脉的病变, 还能显示出大脑内血管有无病变以及闭塞后血管侧支循环情况, 但它存在创伤性、辐射及对比剂过敏等缺点。本组病例DSA发现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闭塞2例, 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 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 术中均放入支架治疗。

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 彩色多谱勒超声超声已成为检查颈部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超声不仅可观察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而且可对血管管壁、管腔直径、狭窄程度及管腔内是否有斑块等进行综合分析。斑块按回声特点分为四种类型: ①扁平斑, 内中膜增厚1. 5 mm左右, 呈条状较均匀低回声; ②软斑, 呈略低回声, 似沙丘样向管腔内隆起; ③硬斑, 呈团状强回声, 后方伴有声影;④混合斑, 呈强弱不等回声, 形态不规则, 伴有出血时可见缝隙样暗区[1]。有研究结果提示, 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斑块容易脱落, 造成脑梗死。李俊来等对手术前后斑块研究认为:颈动脉重度狭窄时容易形成软斑和混合斑, 超声可以作出明确提示[2]。本组研究颈动脉超声检出斑块数量要优于DSA, 这与陈琰等报道一致[3], 病例中低回声斑块和混合回声斑块占76.9% (80/104) , 但超声对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检出明显低于DSA, 这可能是高频超声探头频率宽, 穿透能力低, 特别是对于体形肥胖, 颈部粗短, 血管较深的颈动脉检测更加困难, 影响了病变诊断准确性。这就要求今后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 采用高频线阵探头与低频凸阵探头相结合的检测方法[4], 提高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月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4) :59.

[2]李俊来, 唐杰, 徐建宏,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影像特征.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1 (5) :341.

[3]陈琰.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 6 (4) :257.

颈动脉血流 篇7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 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例, 其中男15例, 女4例, 年龄42~68岁, 平均61岁。临床无症状患者1例, 反复TIA发作患者8例, 症状性脑梗死患者 (主要表现为肢体偏瘫) 10例;伴随高血压的6例, 伴随糖尿病的4例, 同时伴糖尿病和高血压的4例, 伴随冠心病的5例。术前均行头颅MRI、脑部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并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对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进行精确评估, 所有患者狭窄程度均≥70%, 其中左侧狭窄患者10例, 右侧9例。

2 方法

(1) 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评估, 麻醉方法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 取仰卧位, 垫肩, 头颈面向对侧过伸位;取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 解剖出颈动脉及其分支, 若患者颈动脉分叉偏高或病变范围较长, 可断二腹肌, 必要时可去除颈突, 向上延长手术切口, 以阻断颈内动脉远端, 解剖清楚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甲状腺上动脉后, 分别套一阻断带, 注意保护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等。全身肝素化, 并选取合适阻断钳阻断血管。术中行TCD (经颅多普勒) 监测, 根据患者脑部血流变化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引流管, 剥离斑块, 尽可能完整切除, 肝素盐水冲洗剥离面, 在显微镜下处理近端及远端增生的内膜。连续缝合血管后, 用肝素盐水排气, 逐步释放阻断钳, 观察颈动脉无渗血后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伤口。

(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为预防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需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同时可给予尼膜同预防血管痉挛。

3 结果

手术过程中及术后住院期间 (7~10天) , 19例患者无1例死亡;无1例出现伤口血肿和切开缝合处破裂;再次发生脑卒中的有1例, 表现为对侧肢体轻度偏瘫, 于住院期间完全恢复;8例术前反复TIA发作的患者, 术后无1例再次出现TIA发作;所有患者术后无癫痫发作;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 饮水呛咳;1例患者出现头痛, 复查头颅CT提示颅内水肿, 考虑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于住院期间头痛消失;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 亦无加重;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心脏病事件。术后患者复查脑部多普勒, 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事件。

4 讨论

自1953年De Bakey首次报道成功完成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来, 欧美数个著名的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调查均显示, 当患者处于TIA发作阶段或无症状时, 即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可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而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仍可改善卒中的预后, 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2]。近年来, 国内一些医院已常规开展此项手术, 但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掌握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仍在讨论之中[3]。

4.1 手术适应证

颈动脉狭窄≥70%且 (1) 引起TIA发作或非致残性脑卒中; (2) 同侧颈内动脉远端及分支无更严重狭窄; (3) 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医师施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脑卒中和病死) 率>6%, 或狭窄≤60%的患者不宜手术。无症状动脉狭窄程度>60%和<70%的症状性狭窄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斑块性质 (溃疡、软斑块) 等因素确定[4]。对于狭窄>50%, 伴有频发TIA且通过颈部超声、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A (CT血管造影) 确定为不稳定性斑块 (溃疡、软斑块) , 家属积极要求手术的也入选手术。

4.2 手术的技术要点

(1) 充分暴露颈动脉直至超过斑块的边缘, 轻柔暴露颈动脉分叉处防止斑块术中脱落。 (2) 在显微镜下细致彻底地去除斑块, 尽可能形成一个完整平滑的颈内动脉远端。 (3) 术中尽可能缩短颈动脉阻断时间, 争取控制在30分钟以内。 (4) 血管补片技术的应用:手术中如发现颈动脉内膜剥除后动脉管腔仍有狭窄者, 需要扩大动脉管腔, 决不能勉强缝合, 防止术后再狭窄。 (5) 为预防小的气栓和颈动脉斑块碎片进入颈内动脉系统, 缝合前要放开颈内动脉反冲血流, 缝合后严格按照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先后顺序恢复血流。

4.3 围手术期的处理

4.3.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经颅脑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前常规血、尿、便、胸片、心电图、凝血功能和肺功能检查, 无严重的心肺疾患。对伴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 术前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有心绞痛或有明显冠心病的先介入治疗, 待心脏情况改善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本组有1例患者在心内科做了治疗后再行CEA手术) 。本组对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将行CEA手术的患者, 术前7天停用抗凝药物, 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以及术后的血肿。

4.3.2 术后治疗

患者大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术后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约占2.5%~5.8%) , 故围手术期的处理极为重要。特别是双侧行CEA时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和精神状态。术后常规进ICU监护24~48小时, 如血压较高, 患者烦躁不安, 应给予降压。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持续应用, 允许患者普通饮食和步行活动。术后应仔细检查患者伤口有无血肿或感染的迹象。

笔者在我院率先开展CEA的实践中, 通过对19例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的研究, 确实体会到CEA的优越性, 也证实了CEA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易于在西北地区推广, 对西北地区防治脑卒中事件导致的残疾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19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 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脑部多普勒检查, 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缓解, 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 均未再次发生脑卒中事件。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脑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张勤弈.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与欧洲指南中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应用建议及在一级预防中的差异[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1 (9) :648-650.

[2]Aouad M T.P erioperative Managmentof the Patient Undergoing ascular Surgery[J].Middle East Janesthesio, 2014, 17 (4) :665-689

[3]周定标, 陈东源, 许百男.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J].中华医学杂志, 1999, 79 (11) :816-818.

上一篇:校园网络媒体文化下一篇:马克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