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价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临床意义

2022-09-11

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是意识清楚状况下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持久性智能减退, 以致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职业和经济等活动的一组综合征[1]。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早期发病因素及诊断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部分60岁以上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 共55例患者,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24例, 年龄60~84岁, 平均 (67.1±5.6) 岁。血管性痴呆诊断符合ICD-10[2]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VD诊断标准;简易智能测定量表 (MMSE) 评分为5~23分范围 (正常:24~30分)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DR) 评分为3~5级范围 (正常:1~2级) ;Hachinski缺血指数>7分; (<4分属老年性痴呆, >7分属血管性痴呆) , 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皮质下、基底节区多发性梗死病灶和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改变;均有1次以上的卒中史及其他危险因素, 可排除阿尔茨海默病 (AD) 和其他可导致痴呆的神经系统疾病。正常对照组58例, 为健康体检者, 男30例, 女28例, 年龄60~86岁, 平均 (68.2±6.1) 岁。入组标准:MMSE评分≥28分, CDR评分在1~2级范围;既往无明显躯体疾病, 临床无痴呆症状。上述2组对象均除外精神病、有头部外伤史及酒精和药物滥用史、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配合神经心理测试者。2组间男性与女性比例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组年龄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Philips HDI4000超声诊断仪, 频率为5~

12MHz, 取样容积1~3mm, 角度矫正60°之内, 要求相对固定。

1.2.2 检查方法

取平卧位, 头部转向对侧。二维检测先作纵向扫查, 依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然后将探头转动90°作横向扫查, 由下而上逐段进行, 然后再检测对侧。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值:IMT值是指血管腔内膜界面的前缘至中-外膜界面前缘的垂直距离, IMT在颈总动脉近分叉处1cm, 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测量, 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 取平均值。颈动脉IMT>1.0mm, 分叉处>1.2mm, 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根据斑块的超声回声特点, 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成3型[4]:软斑:斑块呈中等或弱回声, 向管腔突出;硬斑:斑块呈强回声, 边界清楚, 后方伴声影;混合斑:高低回声杂乱, 光点不均匀, 形态多样, 不规则。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血管性痴呆组检出斑块中软斑所占比例高于混合斑及硬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测IMT结果比较, 见表1;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测不同部位的斑块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 见表2;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数目情况及斑块类型的比较, 见表3。

3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 (AD) 及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 是构成老年期痴呆的两大病因。近年来各国学者们在不断地寻找能导致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新的危险因素, 认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老年血管性痴呆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5]。

彩色多普勒作为无创检查手段, 具有方便经济, 重复性好等优点, 已成为颅外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组结果提示,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CCA、ICA的IMT值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提示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对照组患者严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学改变。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处, 以CCA分叉处最多见, 其次是CCA和ICA的起始段。由于其涡流形成, 有利于斑块和附壁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颈动脉球的独特解剖, 增加脂质留驻时间和剪切应力摆动都成为其好发斑块的原因。颈动脉斑块可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属于稳定性斑块, 不易破裂脱落, 较少造成脑梗死。软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性斑块, 易发生破裂、血栓脱落导致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若斑块进一步发展引起血管狭窄, 甚至闭塞, 同样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血管性痴呆组出现硬斑、软斑及混合斑的例数多于对照组, 而且老年血管性痴呆组斑块的性质以软斑多见, 其次为混合斑, 最后为硬斑, 软斑和混合斑易发生破裂、血栓脱落导致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从而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综上所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颈动脉超声检测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预防、诊断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更为广泛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确诊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55例, 对照组58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老年血管性痴呆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 (P<0.05) 。结论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管性痴呆组检出斑块中软斑占优势。高频超声是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

参考文献

[1] Frisoni G B, Padovani A, Wahlund L O.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 disease before it is Alzheimer dementia J[J].Arch Neurol, 2003, 60 (7) :1023~1027.

[2] 范肖冬, 汪向东, 于欣, 等.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44.

[3] 任卫东, 唐力.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87.

[4] Chambers BR, Donnan GA.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J].Cochranc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19 (4) :CD001923.

[5] 冯德光, 黄纪昌, 刘泽,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18 (9) :949.

上一篇:高职新模式教材的创新要求及特点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