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电视栏目

2024-06-06

农业电视栏目(精选十篇)

农业电视栏目 篇1

1.1 频道资源分配不均,栏目数量少、质量差

近几年来,我国电视频道日益专业化、分众化,大多数电视台开始设置专业的电视频道。如中央电视台,其频道都是按不同领域、不同方向来分化的。在市县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在制作往往会出现资金不足、人手不到位的情况,不能深入到农村、农民、农业中去进行跟踪采访,农业栏目的包装也较为简陋。与此同时,农业栏目的工作人员和其他栏目的工作人员在待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采访时不被社会所重视;还有农业栏目的发展不甚稳定,随时面临停播的危险,从而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创新,最终影响到农业栏目的健康发展。另外,在同一时段播出的栏目会很多,类型也多种多样,在黄金时间段内大多是以王牌栏目为主,农业类栏目被排挤出黄金段,使其和农村人口收视存在脱节现象,进而导致农业栏目收视率低,效益不佳的现状。

1.2 栏目内容、时段与农民受众存在脱节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人们对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另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就改变了农村受众对电视栏目的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视农业类栏目还是一成不变地迎合传统农村观众的口味,具体表现为:在内容上,反映农村重大事件和新闻的栏目较少,针对农业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的栏目较少,致富信息、农业政策及农业生产典型人物的栏目少,新农村建设的生活题材较少;在形式上,部分农业类栏目在立意、策划、创作、包装等方面较为简陋粗制,栏目播出时段不合理、栏目形式缺乏新意。

1.3 投入产生率较低,辐射能力差

由于农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广告的地域性较强、受众有限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广告商很少在农业类栏目投入广告费,使农业类电视栏目的广告投放量极少,导致农业投入产出率较低。另外,农业栏目没有良好的研究和制作团队,直接影响到农业类栏目的辐射能力。

2 电视农业栏目的出路

2.1 加强保护和扶持农业类栏目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农村人口较多但是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广告投入和收视率的重点在城市,节目内容和形式也偏向于城市。农业类栏目是一种公共性的文化产品,应该将其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保护和扶持农业类栏目的力度,不仅需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投入。资金投入可以扩展农业栏目的内容覆盖面和深入程度,专业人才可强化栏目的创意、制作、包装,最终保证农业类电视栏目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找准定位提高节目的质量

以质量保证收视,是农业类电视栏目的发展的关键。要注重时间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受众收视的习惯,合理地调整农业栏目的播出时间。农村受众一般是按照农业生产规律来作息的,所以农业类栏目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播出内容和时间点。同时,还需要重视农业类栏目的地域性,应该坚持走本土化个性化发展路线,创作出有本地区特色的品牌栏目,农业栏目的本土化应该充分重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只有找准栏目的定位,根据受众的心理和特点来制作节目,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类栏目的质量。

2.3 丰富电视农业栏目的内容

农业栏目内容的丰富应该做好这几个方面。(1)丰富电视农业栏目的素材库。目前,我国省市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同质化严重,栏目相关的素材较为缺乏,影响到栏目的制作水平。(2)栏目内容要贴近生活。农业类栏目必须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栏目制作团队应该走群众路线,真正走进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去,需找创作灵感。(3)符合农民受众的实用性。农业栏目制作人员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和掌握真实的“三农”,根据农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新技术和新品种。

3 结语

不管是省级电视农业栏目,还是市县级电视农业栏目,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新栏目的制作形式,丰富栏目的内容,分析受众的心理和特点,以服务“三农”作为导向,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突破瓶颈,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电视是当前影响最大、最广的大众化信息传播媒介,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农业栏目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情况产生的一种节目形式,这种栏目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信息传递、宣传及沟通的作用,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电视农业栏目出现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电视农业栏目提出更好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电视农业栏目,瓶颈,出路

参考文献

[1]张永军,赵群姣.市县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出路[J].新闻前哨,2008,(12).

农业电视栏目 篇2

今年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校25周年,为了祝贺这一隆重的校庆,我带来了一瓶猕猴桃酒(向听众展示),让我们为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的辉煌,举杯!

虽然这瓶散装酒很不起眼,但它却凝结着**农广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农业实用技术和“三农”工作的结晶,也是农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闪光点。

**,是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穷,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要实施科技兴县,作为农业教育的农广校,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员,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能为**农业的发展做点什么?八年前,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一个哲学家要过河,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一半。”船到中流,起了同风浪,眼看就要翻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全部。”

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使农民既学会思考,又掌握生存技能,才可能发家致富。于是我们校长提出:让农技从书中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农村。把碗长乡孔坝村作为试点,也作为实习基地,送一至二门农业使用技术,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到过孔坝村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当时多数农民穷得叮当响,一年人均有粮不到300斤,纯收入不到200元。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使这里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工具被称为“1079”部队:“1”是一根扁担,“0”是一个背箩,“7”是一把锄头,“9”是一个舀子。有的人家整个家当不值500元,住的是杈杈房,睡的是杈杈床,真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屋不遮风雨啊!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一年后,魔芋丰收,客商不断;三年后,猕猴桃挂果,看着个头硕大的累累果实,我们笑了,农民笑了,谁也没想到销路却成了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碗厂乡的一位叫申杰的学员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办一个猕猴桃酒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农广校经过市场调查,多方求证,担保贷款5万元,动员农民集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年产60吨的集体性猕猴桃酒厂。投资不久,所产猕猴桃酒便成为宾馆酒楼宴请宾客、部门接待的佳酿,在昆交会上也倍受青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由此,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农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难怪门捷列夫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如今的孔坝村已旧貌换新颜:茅草房、杈杈房,变成了水泥房;补丁衣服变成了靓丽时尚的新装;以土豆、荞麦为主食换成了白米饭加炒菜;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这里还办起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室和合作医疗。,人均收入已达2014元,农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农技走出书本,走向农村,在这里找到了正确答案。由此,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懂得了;什么是现实生产力,我看到了;什么是利为民所谋,我理解了。

在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庆典之际,我想,行动是作为纪念的最好礼物,让我们用行动为“三农”服务,用行动为农广校增辉,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给金子再镀上一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

爆竹庆典,铁肩担就发展任;农业教育,善将科学化神威。

我相信,有我,有你,有我们大家,有我们农广人的共同努力,农广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如何做好农业电视节目 篇3

总体来说,中国农业电视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频道数量还是栏目数量,不管是节目数量还是质量,不管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长足的进展:频道专业化有很大的发展、知名电视品牌栏目大量出现、农业电视节目受众数量有所增加、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等。

尽管农民目前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电视的传播,但农业电视节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却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对农民的电视节目需求缺乏了解、农业电视节目的有效性不强、农业栏目与农民没有太大联系,媒体与农民大众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使得农业电视节目没有更好地发挥宣传指导作用。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做好农业电视节目呢?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农民科学致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集中体现了我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样准确把握这一点,在农业电视节目中怎样体现,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在节目中为农民朋友带来致富信息和经验、带来经济效益。

农业电视节目中,要坚持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技信息,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客观情况是我国农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要引导他们更新观念,是办好对农电视节目的重要任务。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接受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要具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就要求记者在宣传、引导农民朋友科学致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农业电视节目报道的需要。

加大农业文化节目的数量

由于受农业本身的地域性、脆弱性、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9亿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的职业、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媒介接触习惯都与城市受众不同,他们需要一个熟悉他们、了解他们,能够与他们并肩作战、相濡以沫的知心朋友,这个知心朋友就是专门面向农村的农业电视频道。尽管央视7频道和央视2频道都有农业节目,但从节目的播出总时长和总流量来看,针对农村受众而言的电视节目的总流量与针对城市受众而言的电视节目的总流量相差太大,即农村受众与城市受众获得的信息流量是不成比例的。加之中央二套多数地区收不到,多数地区的央视7频道资源被地方电视频道资源所占用,农村受众实际从电视媒体中获得的信息量更是大打折扣。多数乡村地区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是靠图书、人际、报刊等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和信息不灵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建立专门的不加密的卫星电视农业频道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农业节目要寓教于乐、贴近生活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能够使人轻松地从中得到娱乐、放松。农业节目有别于其他节目的特点恰恰是想让农民观众从中得到知识,这也决定了农业电视节目必须具有知识性、服务性,这样也造成了娱乐性与知识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应该从各种娱乐、文艺、综艺类节目中吸取经验,在农业电视节目中增加娱乐性、趣味性,尤其是趣味性,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农村电视观众的需求。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并不具有复杂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农业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在制作节目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高新技术来表现主题,尤其是运用画面语言,使节目更具有欣赏性。农业电视节目的画面语言应多采用醒目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述,电子特技和电子字幕也是电视画面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从线性到数字特技已趋向于普及化和多样化,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翻新,电子技术在农业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很是广泛。如《走进乡村的卫生使者》就采用了简单的平面作图和二维动画,使农村的厕所改造这样一个不好表现的画面,看起来如同动画片。将主题的结构简单化了,不用解说,观众也能看得明白。

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提供农民需要的文化节目

近来农村受众分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只有根据不同主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提供电视节目,才能满足更多农村受众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电视提供的节目要面对农村的大众群体,而不仅仅是农村的精英小众。总之,电视是构建城乡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最佳平台。目前,中国的农村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农产品的数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发展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农业现代化。整个中国的农业发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在发展。二是企业化。中国农业逐步在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农业经营的企业化合作化发展。三是农村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劳动力逐步要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这样会引起整个农村农业根本性的一些变革。四是市场化。整个社会的资源,以及产品的营销逐步以市场的配置为原则。五是国际化。中国农业的发展不再是封闭型的,而是要面向世界。从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角度考虑中国农业的发展。这五个方面表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城乡文化的交融和协调发展成为必然。农村受众需要了解城市文化,城市受众需要了解农村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受众走进屏幕,参与节目,成为节目的主人,电视工作者也应加强自身素质,走出演播室,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感受农村的变化,与农民朋友直接交流和对话。

同时,农业电视还应该提供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外来文化特点的娱乐节目。电视剧《刘老根》为什么红遍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它既带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又带有城市文化或外来文化的特点。剧中人物是百姓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生活。一个农民面对外面多变的世界,面对城市化的转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创业的道路上如何勇敢地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挫折?刘老根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带有时代的文化色彩。而这种用形象演绎着的观念,常常会成为受众的示范。我们需要很多李老根、王老根、张小二、赵大哥这样的电视剧。现在我们的百姓需要的节目不是告诉他们怎么想,而是告诉他们想什么、做什么。农村的发展一般总是相对滞后于城市,这就需要媒体提供一些既保持自身民族乡村文化的特点,又有外来文化色彩的节目。

(作者单位:开封电视台)

探索办好电视农业节目 篇4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农业节目,探索

一、努力办好电视农业栏目

1. 栏目要有实用性

农业栏目就是重在为农服务。农民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帮助, 教会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是实事, 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 节目才会越办越好。如一位种植新手打来电话, 向栏目组请求技术援助。栏目组请去了农业技术人员, 一路跟随采访, 农业专家的到来为种植新手解决了大难题, 更让他长了知识。节目播出后, 一些农民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各种农业技术问题, 也把农业节目当成了知心朋友。此外, 节目组请来农业专家为农民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教会他们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

2. 主持人主持轻松诙谐

栏目采用轻松诙谐幽默的口吻。如以拟人化方式让主持人现场解说, 使观众身临其境, 立刻想了解这种品种的情况。如“过了年, 忙种田”提醒农民朋友及早备耕, 让人备感亲切。增加节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丰富节目的表现手段, 加强互动效果, 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而口播中主持人则采用拉家常的方式, 例如:“您家养殖的山羊怎么样呢?”、“我们希望您通过这些了解后, 及时采取措施, 获得来年的丰收。”不知不觉中拉近了电视与受众的距离。这种主持方式让观众感觉实实在在, 犹如在田边闲聊一般。

3. 注重细节表现

从画面来说, 多角度拍摄, 注重细节表现, 形成一种视觉对比, 从而夺人眼球;同时注重画面的活跃度, 让人参与到画面中, 真正对观众进行技术指导, 这更有说服力;注重形式包装, 编辑的时候用小片花或者文字加以区分, 条理更为清晰。

从采访上来讲, 与摄像沟通好以后, 把和采访对象交流的画面整个拍摄, 增强现场感。采用主持人现场串联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节目品位, 融知识性与娱乐性为一体, 深受观众喜爱。采用主持人现场参与, 层层分析的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一种茬口配置方式解释得十分生动详细。

二、办好电视农业栏目需新闻策划

1. 何为策划

通常的理解, 应该是谋划、计划之意。新闻策划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借助策划的力量, 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新闻策划逐渐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 很多重大新闻报道、新闻类节目的背后都有策划的推动。在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策划的作用更加突出, 做好新闻策划有着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依笔者之见, 近年来, 电视农业栏目更多地运用了新闻策划手段, 但新闻策划的优势并不突出。这与传统的报道观念有关, 对社会、民生、“三农”类新闻的重视力度不够, 报道方式不够灵活。不过, 这种情况随着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 以及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正发生新的变化。

2. 电视农业栏目策划敏感性

要以强烈的职业敏感, 意识到电视农业栏目的策划是一个重要手段, 既能充分反映“三农”的热点话题, 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是“稀缺资源”, 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把握好,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弘扬主旋律的主流媒体作用。

在信息社会, 尤其是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崛起, 每天海量的信息涌到人们面前, 一些好的、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可能被淹没, 而新闻策划能够把好的新闻线索、题材深入地挖掘出来、报道出去, 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而实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社会影响力。

3. 怎样进行策划

新闻策划首先要围绕意义重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展开, 紧紧抓住“三农”事件中的热点及难点, 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农业新闻策划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报道对象、创新思路的过程, 把新闻当成事业来做, 从而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农业策划不同于商业策划, 出发点不是追求利益, 而是追求社会效益, 因此新闻策划的对象一定是农民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热点。新闻策划还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媒体等新闻、吃碰食的问题, 想方设法把农业新闻做大、做深、做丰富, 引导农民去关注新闻, 参与新闻, 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办好电视农业栏目需提升业务素质

笔者认为, 新闻从业人员应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提升电视农业栏目节目质量。传媒发展到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 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农民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元, 也对栏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不再对媒体输出的信息和观点照单全收, 对媒体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电视农业栏目想要在竞争中生存, 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唯有学习, 才能不断进步。相信既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又有专业的业务水平, 才是一个合格的电视农业栏目人员。

结语

农民朋友欢迎的栏目, 才是好栏目。农业电视栏目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数量, 成为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晨;浅析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王新武;我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及改进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农业电视栏目 篇5

大家好!

当前正是秋超增收的关键时段,秋季调茬即将开始,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黄金季节。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上下、全面发动、全民动员,抢抓有利时机,迅速采取措施,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热潮。下面,我跟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民朋友们说四个方面的想法。

一、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中央在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加大水稻、良种、农机、农资等“四项补贴”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立了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去年全县获得中央农业专项补助900多万元,今年又已获得1200多万元。省委、省政府在去年对高效农业补助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将补助盘子扩大到7亿元。市委、市政府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拿出几百万元奖励高效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去年财政奖励高效农业3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奖励额度扩大到超千万元,其中对农民自己投入新发展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或日光温室大棚的,在每亩补助2000元的基础上,再补助500元。这些政策措施充分说明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心系农民利益,帮助农民增收。广大农民朋友应当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增收步伐。

二、今年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发展高效农业

长期以来,棉花一直是***农民的当家品种、收入的主要渠道。过去***农村在盐阜地区比较富,富就富在长棉花上;正因为棉花收入相对稳定,有了这个传统种植习惯,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快,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在这里我和大家算一笔帐,我县人均耕地约1.8亩,一个三口之家5亩左右的承包地,按常规作物好的年成测算,一年纯收入大概在6000元左右,已经无法负担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基本费用。由于宏观经济影响,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农副产品出口受阻,大麦、油菜、生猪价格分别下跌15%左右;加之,秋熟作物在生长关键期又遭遇低温多雨等灾害性天气,棉花产量至少比往年减收三成以上。因此,今年农民增收的形势相当严峻,必须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

三、我县一批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近年来,我县一批头脑活络、致富有方的能人大户,率先成为致富的群体,成为农民增收的榜样。有一批能人通过发展设施栽培实现了增收致富。耦耕镇友爱村在我县发展大棚青椒比较早,目前100多户生产大棚青椒,其中40多户到外地当“大棚师傅”,每户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该镇青椒种植大户郑友东去年被康源示范园以16万元的年薪聘用,今年他放弃高薪在康源示范园承包500多亩、300多个大棚,年可实现收入100多万元。阜余镇健康村施长国到新加坡打工3年挣了20万元,他妻子去年在六份示范园打工学到了技术,今年到示范园建了6个大棚,据测算,年收益在24万元以上。施长国看到自己远涉重洋、背井离乡打工3年,不如在家门口长几个大棚1年的收入,今年5月份专门请人解除了出国劳务合同,与妻子一起建大棚长蔬菜。有一批农户通过发展短平快项目实现增收致富。通洋镇食用菌从文明村起步,目前已有经营户5800户、13000人,每年5-7月份全镇有一半农户门前堆满食用菌菌种,7-9月份平均每天有100多辆载满原料的卡车发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老百姓形象地说:“运出去的是废料、拿回来的是钞票”,目前该镇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在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来自食用菌生产,已辐射到阜余、耦耕、陈洋、四明等周边地区。有一批能人大户通过全民创业实现增收致富。陈洋镇农民戴元军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芦苇、蒲草等天然原料,成立桃园家饰公司,生产加工草编窗帘、墙纸等600多个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2500万元,出口创汇180万美元,带动了几百户农户从事柴草编织,人均年收入都超万元。有一批能人大户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耦耕镇的丁宝付从2005年开始炕孵肉鸡苗鸡,不仅每年有近400万的收入,还解决当地13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海河镇农民范荣中发展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超万头,去年实现纯收入近200万元;长荡镇农民孙海洋不断扩大蛋鸡养殖规模,目前存栏蛋鸡3万羽,年收入超过60万元。这些成功的典型,为我们放了很好的样子,我希望广大农民朋友都来学习他们的做法,真正在全县形成“家家忙致富、户户有项目”的喜人局面。

四、狠抓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

发展高效农业,要分别明确县镇村三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各自任务。第一,县镇两级要帮助兴园区、搞配套、做环境。富民强县是我们的总体目标,富民优先则是我们的执政理念。目前***港进港航道整治工程已正式开工,通港一级公路基本建成,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特色园区框架拉开,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把支持高效农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搞得好的镇都是镇党委、政府注重狠抓环境营造。耦耕、通洋等镇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安排几百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投入。我们每个镇都要学习他们的做法,努力为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搭建良好平台。第二,镇村干部、能人大户带头示范。目前先行一步的示范园区都是从镇村干部、能人大户起步的。阜余镇的一名副镇长、一名人大副主席看到大棚的收益,带头领办了1075亩的园区;该镇六份村去年由耦耕镇的大棚种植户兴建504亩大棚,亩平收入超万元,很多原先在园区打工的农民免费学到了技术,今年有上百户自己建大棚,目前全镇已发展成3个千亩以上示范园,形成总面积5000多亩的规模。现在还没有建成示范园区的镇,都要千方百计招引外地大户、动员本地大户带头示范,广大农民群众有资本的,也可以领办园区,做带头、做示范。近期,县委、县政府将开展“百、千、万”工程,组织百名农技人员下村组,千户代表看大棚,万户农民听讲座,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广泛开展。第三,农民自身也要探索多种途径实现增收致富。要推进土地流转,广大群众要积极将承包地由镇村统筹协调,实行规模流转,可以自己建大棚,也可以置换到一个园区统一建大棚。要鼓励反租倒包,海通镇在外创业老板崇庆山去年投入2600多万元,兴建1500亩康强农业示范园,发展大棚400个,主要生产花卉和蔬菜,销往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每亩纯收益分别在3万元和1万元以上;现在崇老板将大棚承包给农户,大棚收益15%由老板所得,85%归农民所有,105户承租户年每亩收入近3万元。耦耕镇规划建设了2000亩的康源高效农业示范园,生产的礼品西瓜每亩纯收益1万元以上,现在以每年1000元的租金将大棚租给农户,连续种植5年大棚归农户所有。我们要学习借鉴耦耕和海通的做法,把土地出租给有实力的老板兴建大棚,再由农户从经营者手中反租倒包,这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通过种植收益,获取双重效益。要动员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民联合起来建大棚,通洋镇25个能人大户领头新建了1200亩日光温室大棚,他们通过联合亲朋好友、周边邻居共同出资,带动了56户想建大棚但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民一起致富。我们要组织有致富欲望、但无力投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投入,按比例分红。

当然,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多种途径。比如,当前要积极发展其它短平快的种养植项目,发展各种类型的家庭致富项目,秋播结构调整时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的粮经套种等等。总之一句话,我们光守住一、二亩农田长粮棉,要致富困难,要小康更难。

农业电视栏目 篇6

关键词: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农业特色;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Q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103-03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生存现状堪忧。从高校社科学报的转载率、影响因子等来看,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排名都很靠后,学报质量有待提高。在当前学报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高校社科学报同样需要改革,而改革必须从学报的栏目设计开始。因为学报栏目处在学报的重要位置,它反映了学报的办刊宗旨,体现了学报的学术价值,体现了学报的编辑风格,对读者阅读、作者投稿具有导向作用。

笔者翻阅了目前大部分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栏目设计,发现当前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对提高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质量有所裨益。

一、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现状

当前农业高校学报社科版栏目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栏目设计意识不强,随意性大

大学报栏目设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2005年以前,大多数农业高校社科学报都没有设置栏目,只是将某些相同学科的文章排列在一起,然后用分行区别开来,2006年以后,大多数农业高校社科学报虽然设置了“栏目”,但这些栏目并没有经过精心策划,只是把许多一级学科的名称标注在某一组文章的前面,像语言、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这些“栏目”并不是编辑精心策划的结果,不能叫做“栏目”,只是文章的简单归类。笔者经过统计,有的学报栏目设计一期有13栏,每一栏都有两到三类学科,如“文学、语言”,有的全年滚动开设的就更多。总之,这种对于栏目设置的简单粗疏的做法,根本体现不出农业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造成“千刊一面”的状况,体现不出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

(二)栏目设计不能体现专业化、特色化,追求大而全,期刊质量上不去

因为长期以来的综合化办刊思路的影响,认为高校学报功能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随着农业高校的办学模式的越来越综合化,学报的稿件来源就必然覆盖了学校的所有科目,为了完成本校的教学科研任务,为了为本校老师的职称评定服务,有些稿件是不得不发的,再加上学报编辑最初没有精心策划,无法掌握主动权,只能处于被动局面。而且,许多农业高校社科学报在设置这些“栏目”时追求“大而全”,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包括在里面,种类繁多,令读者眼花缭乱,这样,就造成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不能体现专业化、特色化,追求大而全,期刊质量上不去。

(三)栏目设计形式不固定,结构安排不合理,甚至出现尾大不掉、因稿设栏的畸形现象

学报栏目是学报的窗口,它处在学报的重要位置。读者要了解一本学报的特色往往最先看的是目录,最关注的是栏目。从栏目设置上,读者可以得到一些信息,这类刊物登载了哪些类的文章,进而判断这些研究在当前的学术水平和价值,给读者阅读、作者投稿有一个引导作用。因此,编辑在设置栏目时,就要注意栏目设计的形式、结构。这涉及到栏目名称的确定、栏目数量的多少、不同栏目前后位置的安排,每一栏目文章数和位置的确定等等问题。同时,编辑在设置了栏目后还要根据栏目精心组稿,选稿,而不能被动等待来稿。当前农业高校社科学报在栏目设计上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他们只是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放在开头,有时随意调动栏目的顺序,有时虽然设置了比较固定的栏目,但是苦于没有稿源,于是造成前面一些比较重要的较有特色的栏目文章少,而后面一些不能反映本刊特色的综合化的栏目文章数量多,造成尾大不掉、因稿设栏的畸形现象。

二、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的方法探讨

(一)栏目设计应该体现农业特色

中国是农业大国,关于农业方面需要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是很多的,例如:农业科学方针、政策研究、农业哲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文化等等,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农业特色还应包括农村、农民等内容。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体现农业特色是学报向专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农业高校社科学报和全国所有高校社科学报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首先是办刊模式的单一。采取综合化的办刊模式,这种办刊模式的特点是“全、散、小、弱”(教育部副部长袁仁贵语)。每一种期刊各学科的内容都有一点,千刊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关系稿、人情稿的存在。由于高校职称评定的硬性规定,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才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审。这样,有些人平时不注重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托朋友找关系,把一些不相关的文章挤到刊物上发表,这必然降低了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此外,高校学报缺乏竞争机制。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学报的层次级别的划分主要根据高校的级别层次来划分。是全国重点大学学报就是国家核心期刊,地方高校的学报那往往就只能是地方级的期刊。而地方高校中,级别比较高的院校其主办的学报级别就自然也高,级别低的院校其主办的学报也比较低。这种层级定位机制必然影响到学报的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稿件的来源,作者宁愿把好的稿子投到级别高的学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前,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在地方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中依然存在,并且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农业院校本身在高校中地位就不是很高,再加上是地方农业高校就更是人们不愿意提起的,那么其主办的社科学报的身份、地位、名声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地方农业高校社科学报要想很好地生存并且异军突起,就必须改变以上状况,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使农业高校社科学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体现农业特色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分别用六章篇幅阐述具体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其中,“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等涉及农村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农业高校

学报如果能认真把握“十一五”规划精神,开办与“三农”有关的特色栏目,一方面为“三农”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地方农业高校的农业科研人员的“三农”调研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能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了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的局面。而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从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中,2004~2005年来源期刊461种,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35种,理工农医类院校社科版无一入选。到2008~2009年,来源期刊528种,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67种,其中理工农医院校学报社科版11种。在这些学报中,像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农业高校社科学报入选目录,究其原因,是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对涉及“三农”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反映,推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使期刊的影响因子、转载率上升,从而得到期刊评价系统的认可。

(二)栏目设计应体现地方特色

这是地方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打造自己的学报特色,显出地方优势的最好方法。我国各个地方农业高校由于处在不同的地区,体现出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如果地方农业高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精心打造一到两个特色栏目,这样就不至于使自己的学报变成可有可无的学报。这也是当前高校学报“名栏”建设的重要方法。

目前,高校学报面临的普遍困境是期刊质量上不去,社会影响力小。为此,为了提高高校学报学术质量,教育部在2003年推出名刊工程的基础上,2004年又推出名栏工程,“目的在于通过这一举措,出版一批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优秀学术成果,引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刊特色。努力扩大学报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地方农业高校要抓住时机,切实领会教育部的宗旨,认真分析本学报的所在地区的特点、学校的办学情况、自己刊物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突破点,办出自己学报的特色。

(三)栏目设计应全盘考虑,统筹规划

首先,学报编辑应根据学报宗旨精心设置栏目,根据栏目组稿,充分掌握学报主动权。全国的农业高校社科学报在栏目设计上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排列顺序,比如按照农业科学方针、政策研究、农业哲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文化的顺序组织稿件,还要有一些固定的栏目是全国的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常设栏目,这样就为农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投稿做了一个指引,也便于读者的阅读,还便于作者在写作农业类稿件时尽快搜集到相关稿件,便于参考。在常设栏目之外再突出自己的特色。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栏目建设历程来看,其栏目建设在逐渐走向完善。在2007年以前,学报栏目设计还处在最初阶段,即只是一级学科的简单分类,还没有走上有意识的栏目设计的轨道上来。以2007年为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固定的较有特色的栏目。而且这些栏目逐渐固定下来。表现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其次,其栏目设计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向少而精的道路迈进。例如2005年、2006年的栏目除了一两个栏目是较有特色的之外,其他栏目都是一级学科,这些栏目农业类高校学报社科版可以有,其他综合类高校的社科版也可以有,显示不出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到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栏目设计显示出新的面貌。砍掉了所有的一级学科的栏目,形成新颖的栏目面貌,并在2008年坚持下去。总之,农业高校学报编辑在进行栏目设计时要有栏目设计意识,要体现农业高校学报的专业化特色,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要因刊设栏、因栏组稿,把握主动权,争取办出农业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郭林妮,栏目设置在期刊总体设计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1999(1):9-10,

[2]褚金红,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名栏”建设[J],昌吉学院学报,2008(1)171-74

农业电视新闻及专题片语言应用 篇7

农业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有效的向农民传播正确的农业知识与先进的生产技术, 农业电视新闻的报道效果也随着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密切关注。专题片是目前农业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模式, 其主要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阐述的片子。为了能够使专题片的主题充分全面的表现出来, 记者必须要重视镜头语言的应用, 将最能够表现主题的画面摄入镜头, 展现给观众, 帮助观众充分理解新闻内容, 从而做到对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充分掌握。

1 农业电视新闻的现状与发展

为了确保农业电视新闻能够有效的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关部门就必须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新闻的现状进行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农业新闻发展的趋势, 从而有效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 有效开展农业电视新闻报道工作。

1.1 农业电视新闻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思想在农村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农业信息通过各种媒体的形式向人们广泛传播, 农业电视新闻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途径。相对于广播、报纸和网络而言, 电视新闻不仅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 而且还能够让农民充分掌握农业知识和技术。2008年, 相关工作单位就“你最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的问题在某市所属的5个县 (市) 的乡村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与自己生活相关联的人和事的节目, 接下来依次是新闻节目、电视剧、农业科技节目。就我国目前农业电视新闻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旧观念意识强烈、新闻内容缺乏实质性以及内容形式单一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将农业电视新闻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2 农业电视新闻的发展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电视新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 以此来确保农业电视新闻工作的持续发展。农业电视新闻的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 要改变传统“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 在关注城市农业新闻的同时, 对农村农业的关注也必须加以重视, 承担其为农民介绍农业知识与先进农业技术的责任;其次, 要增加现代观念的节目, 由于农民的思想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 发展创新意识淡薄, 不清楚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因此, 在农业电视新闻中必须要增加现代化观念, 以此来促进农民发展创新的意识;最后, 要加大农业电视新闻的信息量, 加强节目的实用性, 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条件, 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准确的信息和经验。让他们觉得节目对生产、生活有用, 能让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来。同时, 要在此基础上改变农业电视问题形式单一化, 对节目形式进行不断创新。

2 农业电视新闻专题片语言应用

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中信息的重要载体, 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 科学合理的运行镜头语言不仅能够使新闻内容更具有观赏性和现场感, 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充分掌握报道的主题思想。由于农业新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现场的画面也比较多。因此, 在对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工作人员在对农业新闻专题片镜头语言进行应用的时候, 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镜头语言巧妙的设置悬念

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因此, 在农业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 农业电视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一些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并且确保农民能够将其充分理解和掌握。农业新闻专题片是对农业知识和技术报道的一种形式, 在专题节目中合理的设置悬念能够加深农民对报道内容的理解层次。镜头语言作为专题内容信息的载体, 在农业新闻专题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 工作人员在做农业专题的时候, 应尽量采用镜头语言来设置悬念, 体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和收效性, 如果镜头语言表述不清, 可以加上文字来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力求做到科技点突出, 故事性强, 观众容易接受, 从而将农业科普知识潜移默化的传输给观众。

2.2 用镜头语言对节目主题进行陈述

从我国目前农村新闻专题片的制作现状来看, 虽然充分的运用了镜头语言, 但是却忽略了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 整体画面一味的追求唯美和特殊效果的运用, 却缺乏真正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从而导致农民无法对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充分掌握, 达不到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因此, 工作人员在对农业新闻专题片进行制作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其逻辑性和专业性, 采用最直观的方式使观众更加容易接受报道的内容, 如果镜头语言无法充分展现主题, 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语言介绍, 从而使节目更加完整、深入。

2.3 用镜头语言论证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新闻和电视专题的生命, 电视新闻专题片所报道的内容只有真实、客观, 才能够被观众所接受,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将镜头语言在新闻报道中正确使用, 从而引起观众收看的兴趣。由于农业专题片对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权威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 观众更注重的不是语言的描述, 而是实际应用的具体效果, 这就要求记者把握好镜头语言, 能够由画面交代清楚的内容, 就不要再进行语言描述。此外, 工作人员还可以将电视作品比作视觉文章, 用逻辑清晰、衔接巧妙的组接画面, 加上能够烘托主题的音效, 来对节目的主题思想进行介绍, 使人们更好的掌握报道的内容。

2.4 使用镜头语言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能够将镜头语言在农业专题片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工作人员在对镜头语言进行使用的时候, 还应该充分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 在录制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内容的广告性, 为了使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可以在内容中加入一些对比镜头, 从而体现技术的实用效果;其次, 要避免使用抽象的、深奥的、节奏变化过快的镜头语言, 应该确保镜头语言在描述报道内容的时候直观、节奏平和, 以此来确保通过电视画面将科学规范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最后, 禁止在字幕和旁白中出现企业或产品顾问等相关字样。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农业电视新闻也必然会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确保农业电视新闻的质量和效果, 工作人员在对农业专题片进行制作的时候, 必须要严格按照专题片的主题去发现和挖掘画面, 合理选择图片信息, 确保镜头中所展示出来的画面能够充分表达新闻主题, 摄入人心。从而使观众能够全面掌握专题片中所介绍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并能够将其充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以此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面对宣传改革、改革宣传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 在新闻宣传领域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

党性是阶级斗争发展到高层次的产物, 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阶级社会中, 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不断总结新闻工作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党性原则, 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1959年, 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重要思想。1980年, 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提出了“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可以讨论问题, 但是, 在什么范围讨论, 用什么形式讨论, 要合乎党的原则, 遵循党的决定。”1996年, 江泽民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 “办好《解放军报》, 首要的一条, 就是必须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 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 “希望《人民日报》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2006年, 胡锦涛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中强调,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要高举旗帜, 听从指挥, 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论述, 深刻阐明了党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为新时期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在思想上, 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立言”, 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划清界限, 同错误的思潮展开积极的正确的斗争;在政治上,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同无产阶级政党保持高度一致, 当好党的“喉舌”和“耳目”, 以党和人民的

浅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文丨张媛莉

摘要: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之“魂”。本文论述了党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要求。

关键词:新闻;党性原则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如何向农民传播正确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已经成为了各地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电视新闻作为目前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体, 能够通过声音和图像形象系统的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 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通过农业电视新闻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业专题片的语言应用, 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农业,电视新闻,专题片,语言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岩, 张娟, 王帅.农业电视新闻及专题片镜头语言的运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 (24)

[2]刘英, 宫奇.浅析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J].《新闻传播》.2012 (08)

[3]吴新.农业电视节目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 (07)

浅析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创新发展 篇8

关键词:电视台,农业节目,百姓,创新发展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地方电视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 然而针对农村而言, 电视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农村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有受众就有市场, 而传播必须适应这个市场, 所以农业节目不论形式是哪种, 一定要秉承服务“三农”的宗旨, 通过解读“三农”政策、聚焦“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关注产业建设、介绍创业故事、推广农业科技、交流致富经验等等, 为农民构建起了一个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拓展思路的新视窗, 为各地农村工作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和展示的平台。从目前我国众多电视台的农业节目来看, 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收视效果不理想、节目内容定位不准确、所占市场份额比较小等问题, 电视台农业节目只有走创新性发展道路, 才能不断拓宽收视市场, 以平民化的视角实现观众和媒体双赢的局面。

一、地方电视台农业节目发展现状

农业节目的受众主要是农民,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广泛普及, 电视已成为农民获取信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 电视农业节目成为传递与解读“三农”政策, 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然而, 在许多地方电视台所办的农业节目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通病:

一是由于农业节目盈利小, 广告承载量不足,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平衡, 使得地方电视台在节目的设备、人才配备上, 在节目的编排和播出时段安排上随意性很大。

二是对农村、农民缺乏具体了解, 在栏目设置、题材选择、内容安排等方面, 未能从根本上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生产规律和心理需求, 节目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 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差甚远。另外, 对农民生活习惯不熟悉, 在农村收视高峰却没有安排农民最需要的信息和节目, 甚至为取得自身利益, 在关键时段播放盈利性广告, 使农民失去从电视上获取需求的机会和信心。

三是节目形式生涩呆板, 解说生硬, 不通俗。农业电视节目生产周期长、采制难度大, 了解农村生活、熟悉农时农事, 是对涉农记者、编导最基本的要求。而我们的记者、编导由于深入基层不够, 创作出的东西常常不接地气, 表现形式单一, 说教成分过多, 有的记者为赶任务, 往往对一些自己都没弄明白的专业术语生搬硬套地用在节目中, 让受众对节目内容难以听懂、无法理解, 致使节目传播呈单向流动, 一方传播, 一方被动接受, 没有交流互动, 导致节目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让农民的收视兴趣大大降低。

二、电视台农业节目创新发展策略

(一) 贴近百姓生活, 寻求合理定位

首先, 节目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无论哪一类的农业节目, 都要将节目定位在“农民的知心朋友, 解难释疑的好帮手, 决策建议的好参谋”这个坐标上, 进一步搭建快捷高效的“三农”咨询服务平台, 增强节目的服务意识, 同时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 使节目成为广大电视观众愉悦的精神大餐。

其次, 节目内容要接地气。电视农业节目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农民, 而农民最需要的就是农业技术, 最希望的是致富增收, 最喜爱的就是能够放松心情的节目内容。对此, 电视农业节目的内容应紧紧贴近老百姓实际生活需求, 强化吸纳新闻、生活和趣味等元素, 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比如节目上可以采用分段式编排, 内容汇集新闻事件、生产服务、科技指导和情感关怀。与此同时, 除了聊能人、讲故事、说政策、帮技术外, 还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内容, 比如农民说心里话、农副产品擂台赛等, 让农民参与到节目中来, 以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

最后, 电视农业节目风格应轻松愉快。拉近媒体和观众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之一, 就是在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方面进行创新, 在节目形式上尽可能地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 有着浓浓的土味、农味,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观众所需要的、对农民有帮助和指导作用的信息, 从而确保节目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另外, 在农业节目包装方面, 应采用独特的片头来吸引观众兴趣, 比如以动漫或者沙画的形式展现独特的农村概貌。而在节目主持方面, 主持人背景要尽量跳出演播室, 走入农家小院, 或者呈现在春夏秋冬轮转的田野上, 以聊天的语态、通俗的语言, 将行走在乡村看到的能人和故事说出来, 使节目更加本土化, 更具乡土特色, 使节目真正融入到百姓生活中。

(二) 拓宽节目内容, 多方位寻求节目资源

首先, 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 不断扩展农业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多方位寻求节目资源。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的涵盖深度在不断加大, 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要树立新型的“三农”理念, 节目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农技、农事、发展产业方面, 还要创新节目内容, 从精神、文化、道德等层面涉及较多的农民感兴趣的话题, 从而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其次, 要学会凝聚社会力量, 集结可用资源, 比如组织专业的农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 为农村观众送去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 进而提高电视农业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 充分发挥农民影像力量的作用, 收集民间资源。这里所说的影像力量主要是指农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利用照相机及其他数码工具, 将日常生活或者所见所闻等记录下来的影像资料, 这些影像资料往往吸收了丰富的民间信息, 大都是以农民的视角为主, 更能贴近百姓生活, 从而让节目内容更丰富, 同时还能借此提高农民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培养建立农民记者队伍。

(三) 充分连接互联网技术, 以此丰富节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不少电视台农业节目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只要合理做好互联网的嫁接工作, 就能够激发更多农民百姓的收看兴趣。首先, 合理筛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互联网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 这是电视台重要的农业节目来源。但互联网上出现了较多的良莠不齐、让人难以分辨真假的信息, 面对这种情况, 电视台和互联网之间应合理嫁接, 筛选出优质的信息, 从而提高电视农业节目的主导地位。其次, 积极开设网络电视台, 补足自身的不足。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在给电视台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就使网络电视台的建立成为新的电视播出形态。通过网络电视台, 不仅有利于农民随时了解农业节目, 还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重播, 拓宽了农民收看农业节目的范围和方式。

(四) 线上线下互为支撑,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

作为服务“三农”的农业节目, 在经营上是无优势可言的, 那就只有另辟蹊径, 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路子。线下渠道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围绕线上节目做活动, 比如遵义台《田野》栏目开展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评选活动, 除此之外, 还可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活动周, 适时举办杨梅节、葡萄节等;二是以节目为平台, 寻找合作伙伴, 拓展相关产业链, 比如依托栏目品牌在城区各大超市开辟农副产品专区, 建绿色通道, 在乡村建立乡村服务社, 为农民朋友提供放心农资, 还可打造乡村旅游基地、种养殖示范基地等, 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 做到“节目有看点, 活动有亮点, 经营有卖点”, 从而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视台农业节目应不断创新思维, 紧密联系群众,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丰富节目内容, 以新颖的节目形式吸引更广大农民群众的兴趣, 为其开办更加有价值的农业节目, 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提高电视媒体的主导地位, 实现观众和媒体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仁.县级电视台农业节目如何实现观众与媒体双赢[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24) :10, 53.

[2]杨立新.找准定位, 打造品牌节目[J].青年记者, 2014, (14) :53.

基层电视台的农业节目制作分析 篇9

基层电视台是最靠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传媒行业, 农业节目是大多数农民了解农业信息、政策的重要渠道, 加强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建设工作, 将为我国农业结构产业调整提供指导。此外, 随着媒体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基层电视台对农业节目的重视, 有利于提高基层电视台的综合竞争力。

1 提高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采编人员综合素质

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由于农业节目采编工作需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较高的综合素质将有利于采编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 基层电视台采编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与省、市级电视台存在较大差距, 且由于收入较低, 高素质采编人员的流失也是导致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质量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基层电视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农业节目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1.1 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基层电视台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农业节目的质量提高亟须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而传统薪酬体系无法对人才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对此, 基层电视台可在薪酬制度方面需要进行调整, 首先, 提高基本薪资, 保证基层电视台采编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其次, 将工作与绩效挂钩;再次, 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采编人员进行奖励;最后, 对部分工作态度较差、节目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采编人员进行处罚。通过改变传统薪酬制度, 不仅留住了高素质人才, 更激励了其他工作人员, 促进了基层电视台全体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1.2 加强业务培训

薪酬制度的调整保证了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制作团队平衡, 然而, 农业节目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仍需要不断通过业务培训来提高。基层电视台需要制定与自身相符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业务能力较差、追求个人能力提高、调岗等多类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 通过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 扩大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采编人员的知识面, 尤其提高其对农业知识的认识。通过对相关采编人员进行科学的业务培训, 提高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制作质量, 为农业节目影响的扩大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做好调查、采访工作

通常, 农业节目的制作需要经常进入农业生产一线, 由于农村的环境较差, 交通不便、卫生情况也无法与城市相比, 部分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采编人员对此表示拒绝, 特别是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这种情绪更为明显。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采编人员并未深入农业生产现场, 调查、采访工作敷衍了事, 新闻报道无法反映农业生产中的真实情况。新闻报道需要及时、实事求是, 而这种调查、采访方式将直接导致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采编人员需要将工作落到实处, 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 明确岗位责任。在调查、采访工作中, 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持续、深入报道, 走进农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农业节目。

3 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终端的出现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 截止到2016年6月, 我国网民人数已超7亿, 而作为集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传播媒介, 基层电视台通过网络报道农业节目成为可能。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更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业节目报道的形式, 扩大农业节目的传播范围。

4 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是传播农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统农业节目制作与广大农民的根本要求相背离。通过吸引人才、做好调查、采访工作, 并借助互联网实现新媒体时期下的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制作后的传播, 扩大基层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影响范围, 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岑美婷, 李阳, 刘勇, 等.微信公众平台在三亚市农业科技110中的推广应用[J].热带农业工程, 2015 (1) .

[2]张永红.办好农业科技广播节目之浅见[J].新闻传播, 2015 (6) .

探讨农业电视新闻采访切入点的选择 篇10

一、农业电视新闻采访切入点选择的重要性

在电视中,经常能够看到关于农业新闻的采访和报道,然而很少能有让人记忆深刻的新闻,并且大部分的农业电视新闻采访都是非常平淡的,这样的新闻很难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感受,从而无法引起观众的注意。这往往是由于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没有合理地选择好的切入点,长时间的平淡叙述使观众产生疲劳感,失去兴趣。新闻报道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切入点的选择,农业新闻毕竟不是纪录片,不可能将所有的细节都能够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此,这就需要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的筛选,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并且有特点的内容和细节,从而能够更好地揭示新闻的本质,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众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成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收视效果。

二、农业电视新闻采访切入点的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新闻主题作为切入点

主题是一个新闻采访最重要的一点,并且新闻主题能够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农业新闻的报道来说,反映主题的方面有很多,但是不同的主题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记者在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最符合主题的那一个切入点。例如,以某地区发生洪涝灾害,菜农损失严重为例子,在这个新闻报道中,可以选择的切入点有三种,暴雨天气、农业损失大以及农民生活艰难,其相应的新闻报道形式:某地强降雨将持续至某一天;受暴雨天气的影响,当地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农业产品被严重损坏,农民损失惨重。从表面上看起来,其报道形式可能区别不大,但其实这三种表现形式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并且其报道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三个切入点中,最好的就是第三个,不仅内容丰富,使整个新闻事件更加明确和突出,同时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二)选择合适的细节作为切入点。

一个新闻事件当中的细节,在保证新闻内容可信的同时,还能够使现场的气氛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记者在对农业电视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选择细节作为切入点的话,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新闻事件的内容能够更加饱满生动,同时还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选择合适的场景作为切入点

在农业电视新闻采访的报道中,选择合适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有烘托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新闻的价值和趣味度。合适的场景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就是记者采访所选择的典型现场,另一个就是新闻事实发生以及展开的现场情景。记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往往是以“我现在是在……”以及“这里是……”等这样的形式来开头,从而引出所要进行报道的具体内容,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属于现场报道,这种方式的现场感、时效性以及感染力都是非常强的,能够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使观众对此新闻事件能够一目了然。另外,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报道,一定要跟观众交代清楚这里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只有这两部分的内容才是观众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同时也是吸引观众的重点。还有一种报道方式就是旁边式,这种报道方式主要将画面和场景放在新闻现场,同时搭配旁白的描述,做到与画面的互相呼应,从而能够使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

(四)选择合适的声音作为切入点

在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声音作为新闻事件的切入点,不仅能够提高新闻的价值,还能够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感,更好地感染观众。同时还能够起到烘托气氛、营造真实意境的作用,并且能够明显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五)选择新、奇、特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一般电视新闻的采访与报道都是千篇一律的,这样是无法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新、奇、特其实就是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只有新鲜、新奇、奇特的事件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新闻的报道同样需要新、奇、特。因此,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人们好奇心的特点,抓取新闻报道中新奇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从而去吸引观众,实现新闻的收视效果。以某电视台报道的黄鳝宰杀机为例子,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对黄鳝的宰杀是需要进行人工操作的,而如何通过及完成对黄鳝的宰杀就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因此,记者就充分地抓住了人们对黄鳝宰杀机的好奇心,对其进行采访和报道,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还激起了观众的兴趣。通过选择新、奇、特的内容作为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主要切入点,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这个新闻事件更加具有价值。

三、结语

在对农业电视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中,首先要保障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事件的实际情况,从新闻主题、细节、声音、场景以及新奇的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使新闻更加具体,在提高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吸引观众,实现收视效果。

摘要:农业电视新闻一般都是以电视为报道形式,以农业生产为报道内容所进行的新闻节目,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所能够涉及的题材范围比较广。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就一定要在新闻报道切入点的选择上,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找到一个好的新闻切入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新闻价值,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对这个新闻的关注度。

关键词:农业电视新闻,切入点,选择

参考文献

[1]聂子微.农业电视新闻切入点的选择分析[J].科技传播,2015(17):9+15.

[2]王德胜.农业电视新闻切入点的选择[J].青年记者,2011(15):67.

上一篇:改性乳液下一篇:中国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