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农业科技

2024-06-29

电视农业科技(精选十篇)

电视农业科技 篇1

一、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

农业科技传播主要是传播农业科技领域发生的事实及其变动的信息, 其目的主要是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普及、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 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服务对象和目标, 农业科技传播除了具备科学性、权威性等科技传播共有特点外, 还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一) 科学性与适用性结合

“科学性”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要求农业科技传播必须立足于真实性原则, 准确反映该项科技的成果水平、应用范围、应用前景等, 并对该项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不能脱离科技成果实际随意发挥或者夸大。

农业科技传播科学性的价值实现在于科技成果的“适用性”, 只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 农业科技的科学性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转化。农业科技传播必须和农业生产一样具有适时、适地性特征, 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地域, 需要不同的农业科技信息来进行指导。农业科技传播要做到科学性和适用性结合, 决定了农业科技传播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二) 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备

科技传播一般都具有专业性、深奥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也容易使科技传播陷入枯燥、呆板的误区, 农业科技传播中同样也容易出现此类问题。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报道往往以知识性的介绍为主体, 节目内容资料化。但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的主要服务对象, 存在着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接受能力较差、科技知识背景缺乏等问题, 这些农业科技报道中常常会出现艰涩难懂的术语和枯燥的数字, 这种传播导致农民对信息接受一知半解, 对农民缺乏亲近感和吸引力, 农业科技信息难以达到传播的效果。

因此, 农业科技传播应该化繁为简, 改变呆板的说教模式, 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知识用通俗、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农村群众既产生兴趣又深受启发, 由此才能增强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地方电视媒体农业科技传播的优势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 到2010年底我国将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 边远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也将得到解决。当前, 电视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接受信息重要的渠道, 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曾对央视七套农业节目中收视情况进行调查:电视是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而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55.6%农民选择看“科技节目”[3], 这说明接收科技信息是多数农民收看专题节目的第一动机。然而在调查中也显示:由于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而我国地域辽阔, 地貌、土壤、气候各不相同, 全国性电视媒体很难及时满足农村群众对农业科技信息适时、适地、适用的传播诉求, 在这种背景下, 地方电视台农业科技传播优势得到凸显。

(一) 地方电视台受众定位的地域性, 能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具有贴近性

我国地域辽阔, 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不仅省与省之间差别很大, 甚至在同省内不同县市之间也会存在区别, 这就决定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要注重适用的地域和范围, 在某地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另一地可能并不适用, 农业科技信息如果忽视地域性差别, 则可能会误导农民, 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比如近年来湖北地区推广的小甜瓜种植, 市场销路好, 但由于湖北地区气候、土壤湿度较大, 如忽视这种地区小气候, 农户如不进行科学种植, 则会造成惨重损失。因此, 在推广中就需要媒体有针对性地传播科学种植技术, 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技术指导。

地方电视台的受众定位本身就是满足当地群众的信息需求, 因此, 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和农时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当地农民有实际意义的农业科技信息, 以贴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现状。农民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接受注重适用性, 也就是“能用得上”。农业科技信息不仅仅满足农民对科技讯息和知识的渴求, 同时更要让农民看后觉得贴近自己生活, 有用、可学和受益, 才能够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二) 地方电视台信息传输快捷优势, 能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是新闻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而及时性对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农业科技信息的及时传播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种植新技术, 调整农业生产, 做到丰产增收;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农民了解市场行情, 规避市场风险, 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

一般来讲, 地方电视台以地方信息采集为主, 节目制播周期较短, 地方信息基本做到当天采制当天发布, 遇到突发性事件还可以通过直播和字幕信息滚动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地方电视台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特点, 使其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能起到“农事110”的作用, 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比如2009年8月, 当各地豇豆都进入采收季节时, 湖北鄂州杜山镇一些农户却为自家豇豆不抽穗心急如焚, 他们将愤懑和不满指向提供种子的农业部门, 接到群众投诉后, 电视台记者当天就联系农科专家进行实地勘察, 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种子, 而是化肥投放和病虫害处理不当等问题, 农科专家不仅现场指导农户采取补救措施, 同时该节目第二天播出后, 也对当地所有豇豆种植农户及时起到了技术指导的作用。

(三) 地方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本土化特征, 能增强农民参与科技信息传播的积极性

地方电视台节目采制主要是立足本地区的人物和事件报道, 节目制作有着明显的本土化特征, 尤其是农业科技节目, 其制作和播出实际上是一个将人际传播转换为大众传播的过程, 节目中展现的人和事及场景对于当地农民来说都非常熟悉, 当地农业科技典型和农技专家对于农民来说也都不陌生, 在信息传播中会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增强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

另外, 在电视节目中, 当地的农业生产场景在屏幕上得到生动展现, 对当地农业专家和农村群众的采访也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用农民身边的人, 说农民周围的事, 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内容、熟悉的生活场景, 使农民感到真实而亲切, 能激发农民参与科技推广的热情。

三、地方电视台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策略

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立足宏观, 侧重农业科技新政策、新方法和新思路的引导;省级电视台立足本省特色, 提供适合本省需要的各类信息;而各地市电视台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上则更加细化并更具针对性。

(一) 各级联动, 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

地方电视台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地缘优势, 身处农业第一线, 能及时准确获得第一手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本地农村群众需求的农业信息。

各地不同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各地方电视台对农科技节目的差异化传播, 这种差异性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更具贴近性。湖北地方电视台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农节目《垄上行》目前在湖北各地方电视台联动播出, 最初打造这一品牌的湖北荆州电视台开办《垄上行·科技大讲堂》农业智益类节目, 将演播厅设在田间地头, 将农业科技知识变成智力竞赛题, 寓科普于文化娱乐之中。湖北襄樊电视台《垄上行》用当地方言讲述“农家故事”, 让当地农民感到亲切自然。湖北黄冈电视台《垄上行》将致富信息与当地旅游文化信息有效结合, 也凸显了地域特色……这种差异化传播策略也使《垄上行》节目成为了湖北各地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的主渠道和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二) 横向联合, 实施优势互补传播策略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三种:人际交流的经验学习、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媒体的报道, 分别属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三种传播方式各有优势。我国政府部门历来重视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站等服务机构遍及城乡, 农技专家也常常走乡串户, 组织“送科技”下乡等各种活动来普及农技知识、推广农技成果, 但这种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因传播范围有限, 连续性不强, 其效果也不佳。

地方电视台与这些农业科研机构联手开办对农节目, 可以弥补节目制作人员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不足, 利用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 保证对农科技传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 地方电视台为农民和农技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节目中农民和专家的互动属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播方式, 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变得直观、生动、形象, 三种传播方式得到了有效结合, 优势互补, 使农民感到亲切、自然, 利于对农业科技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比如2005年4月, 为推广水稻旱育抛秧的高产节水新技术,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节目将转播车开到田间地头, 现场直播手抛和机抛两种新技术, 直播中不仅有专家的技术讲解, 同时还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 打消农民的顾虑, 节目融技术、知识和趣味于一体, 农民喜闻乐见, 乐于效仿, 这种新技术就在一夜之间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三) 拓展渠道, 实施多样化传播策略

电视节目虽然在农村地区受众广泛, 但同时也有定时收看、内容不易留存等弱点。对于农村群众来说, 科技知识内容艰涩, 如果只是看过一次节目还较难于把握, 农民还渴望能针对自己的实际困难进行及时解答。而对于电视传播来说, 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多途径传播渠道来弥补。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电视栏目不可能每次都组织专家亲临现场, 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就能成为对农服务的快速通道,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开通以主持人命名的“王凯”热线, 通过24小时的热线服务, 为农民答疑解惑、提供供求信息。随着3G时代的到来, 电视媒体还可以将播出的农业科技信息类节目以视频文件的形式上传至热线网站, 方便农民免费查询并提供下载服务。同时结合SP电信增值业务的短信服务、手机报服务等, 为农民传送点对点的即时科技信息。

地方电视台还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商家合作, 成立农资公司、信息服务公司、农民剧团等, 各地可以通过节目交流渠道, 将已经播出的农业科技节目制作成DVD等音像制品, 免费提供给农村受众来互通信息, 这种品牌经营举措不仅能提高对农科技节目的影响力, 同时能拓展对农科技传播渠道, 提高对农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农民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强, 农村市场成为科技传播的广阔天地, 地方电视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数字化技术也使电视媒体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 如何发挥优势在对农科技传播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是地方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310.

[2]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3.

20届科技之春电视动员讲话 篇2

电 视 动 员 讲 话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

2012年3月13日

同志们:

第二十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将从3月15日至4月5日在我县全面展开。

开展本次活动,对于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宣传月活动,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一是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农村宣传教育活动。当前,正是春耕备耕时节,要围绕贯彻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动员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力量,组成科技小分队深入农村,采取送书送报、送医药、送技术、送文艺、送政策、送法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对面地开展科普服务活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激发广

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对本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宣传教育;各科技团体也要积极参与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同志们,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普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科普宣传的光荣事业中,迅速掀起全县第二十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的新高潮,努力开创我县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快我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

如何做好农业电视节目 篇3

总体来说,中国农业电视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频道数量还是栏目数量,不管是节目数量还是质量,不管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长足的进展:频道专业化有很大的发展、知名电视品牌栏目大量出现、农业电视节目受众数量有所增加、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等。

尽管农民目前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电视的传播,但农业电视节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却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对农民的电视节目需求缺乏了解、农业电视节目的有效性不强、农业栏目与农民没有太大联系,媒体与农民大众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使得农业电视节目没有更好地发挥宣传指导作用。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做好农业电视节目呢?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农民科学致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集中体现了我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样准确把握这一点,在农业电视节目中怎样体现,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在节目中为农民朋友带来致富信息和经验、带来经济效益。

农业电视节目中,要坚持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技信息,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客观情况是我国农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要引导他们更新观念,是办好对农电视节目的重要任务。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接受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要具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就要求记者在宣传、引导农民朋友科学致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农业电视节目报道的需要。

加大农业文化节目的数量

由于受农业本身的地域性、脆弱性、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9亿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的职业、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媒介接触习惯都与城市受众不同,他们需要一个熟悉他们、了解他们,能够与他们并肩作战、相濡以沫的知心朋友,这个知心朋友就是专门面向农村的农业电视频道。尽管央视7频道和央视2频道都有农业节目,但从节目的播出总时长和总流量来看,针对农村受众而言的电视节目的总流量与针对城市受众而言的电视节目的总流量相差太大,即农村受众与城市受众获得的信息流量是不成比例的。加之中央二套多数地区收不到,多数地区的央视7频道资源被地方电视频道资源所占用,农村受众实际从电视媒体中获得的信息量更是大打折扣。多数乡村地区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是靠图书、人际、报刊等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和信息不灵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建立专门的不加密的卫星电视农业频道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农业节目要寓教于乐、贴近生活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能够使人轻松地从中得到娱乐、放松。农业节目有别于其他节目的特点恰恰是想让农民观众从中得到知识,这也决定了农业电视节目必须具有知识性、服务性,这样也造成了娱乐性与知识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应该从各种娱乐、文艺、综艺类节目中吸取经验,在农业电视节目中增加娱乐性、趣味性,尤其是趣味性,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农村电视观众的需求。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并不具有复杂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农业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在制作节目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高新技术来表现主题,尤其是运用画面语言,使节目更具有欣赏性。农业电视节目的画面语言应多采用醒目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述,电子特技和电子字幕也是电视画面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从线性到数字特技已趋向于普及化和多样化,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翻新,电子技术在农业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很是广泛。如《走进乡村的卫生使者》就采用了简单的平面作图和二维动画,使农村的厕所改造这样一个不好表现的画面,看起来如同动画片。将主题的结构简单化了,不用解说,观众也能看得明白。

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提供农民需要的文化节目

近来农村受众分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只有根据不同主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提供电视节目,才能满足更多农村受众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电视提供的节目要面对农村的大众群体,而不仅仅是农村的精英小众。总之,电视是构建城乡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最佳平台。目前,中国的农村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农产品的数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发展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农业现代化。整个中国的农业发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在发展。二是企业化。中国农业逐步在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农业经营的企业化合作化发展。三是农村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劳动力逐步要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这样会引起整个农村农业根本性的一些变革。四是市场化。整个社会的资源,以及产品的营销逐步以市场的配置为原则。五是国际化。中国农业的发展不再是封闭型的,而是要面向世界。从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角度考虑中国农业的发展。这五个方面表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城乡文化的交融和协调发展成为必然。农村受众需要了解城市文化,城市受众需要了解农村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受众走进屏幕,参与节目,成为节目的主人,电视工作者也应加强自身素质,走出演播室,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感受农村的变化,与农民朋友直接交流和对话。

同时,农业电视还应该提供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外来文化特点的娱乐节目。电视剧《刘老根》为什么红遍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它既带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又带有城市文化或外来文化的特点。剧中人物是百姓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生活。一个农民面对外面多变的世界,面对城市化的转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创业的道路上如何勇敢地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挫折?刘老根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带有时代的文化色彩。而这种用形象演绎着的观念,常常会成为受众的示范。我们需要很多李老根、王老根、张小二、赵大哥这样的电视剧。现在我们的百姓需要的节目不是告诉他们怎么想,而是告诉他们想什么、做什么。农村的发展一般总是相对滞后于城市,这就需要媒体提供一些既保持自身民族乡村文化的特点,又有外来文化色彩的节目。

(作者单位:开封电视台)

探索办好电视农业节目 篇4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农业节目,探索

一、努力办好电视农业栏目

1. 栏目要有实用性

农业栏目就是重在为农服务。农民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帮助, 教会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是实事, 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 节目才会越办越好。如一位种植新手打来电话, 向栏目组请求技术援助。栏目组请去了农业技术人员, 一路跟随采访, 农业专家的到来为种植新手解决了大难题, 更让他长了知识。节目播出后, 一些农民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各种农业技术问题, 也把农业节目当成了知心朋友。此外, 节目组请来农业专家为农民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教会他们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

2. 主持人主持轻松诙谐

栏目采用轻松诙谐幽默的口吻。如以拟人化方式让主持人现场解说, 使观众身临其境, 立刻想了解这种品种的情况。如“过了年, 忙种田”提醒农民朋友及早备耕, 让人备感亲切。增加节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丰富节目的表现手段, 加强互动效果, 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而口播中主持人则采用拉家常的方式, 例如:“您家养殖的山羊怎么样呢?”、“我们希望您通过这些了解后, 及时采取措施, 获得来年的丰收。”不知不觉中拉近了电视与受众的距离。这种主持方式让观众感觉实实在在, 犹如在田边闲聊一般。

3. 注重细节表现

从画面来说, 多角度拍摄, 注重细节表现, 形成一种视觉对比, 从而夺人眼球;同时注重画面的活跃度, 让人参与到画面中, 真正对观众进行技术指导, 这更有说服力;注重形式包装, 编辑的时候用小片花或者文字加以区分, 条理更为清晰。

从采访上来讲, 与摄像沟通好以后, 把和采访对象交流的画面整个拍摄, 增强现场感。采用主持人现场串联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节目品位, 融知识性与娱乐性为一体, 深受观众喜爱。采用主持人现场参与, 层层分析的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一种茬口配置方式解释得十分生动详细。

二、办好电视农业栏目需新闻策划

1. 何为策划

通常的理解, 应该是谋划、计划之意。新闻策划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借助策划的力量, 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新闻策划逐渐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 很多重大新闻报道、新闻类节目的背后都有策划的推动。在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策划的作用更加突出, 做好新闻策划有着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依笔者之见, 近年来, 电视农业栏目更多地运用了新闻策划手段, 但新闻策划的优势并不突出。这与传统的报道观念有关, 对社会、民生、“三农”类新闻的重视力度不够, 报道方式不够灵活。不过, 这种情况随着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 以及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正发生新的变化。

2. 电视农业栏目策划敏感性

要以强烈的职业敏感, 意识到电视农业栏目的策划是一个重要手段, 既能充分反映“三农”的热点话题, 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是“稀缺资源”, 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把握好,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弘扬主旋律的主流媒体作用。

在信息社会, 尤其是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崛起, 每天海量的信息涌到人们面前, 一些好的、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可能被淹没, 而新闻策划能够把好的新闻线索、题材深入地挖掘出来、报道出去, 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而实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社会影响力。

3. 怎样进行策划

新闻策划首先要围绕意义重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展开, 紧紧抓住“三农”事件中的热点及难点, 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农业新闻策划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报道对象、创新思路的过程, 把新闻当成事业来做, 从而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农业策划不同于商业策划, 出发点不是追求利益, 而是追求社会效益, 因此新闻策划的对象一定是农民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热点。新闻策划还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媒体等新闻、吃碰食的问题, 想方设法把农业新闻做大、做深、做丰富, 引导农民去关注新闻, 参与新闻, 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办好电视农业栏目需提升业务素质

笔者认为, 新闻从业人员应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提升电视农业栏目节目质量。传媒发展到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 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农民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元, 也对栏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不再对媒体输出的信息和观点照单全收, 对媒体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电视农业栏目想要在竞争中生存, 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唯有学习, 才能不断进步。相信既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又有专业的业务水平, 才是一个合格的电视农业栏目人员。

结语

农民朋友欢迎的栏目, 才是好栏目。农业电视栏目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数量, 成为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晨;浅析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王新武;我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及改进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电视农业科技 篇5

今年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校25周年,为了祝贺这一隆重的校庆,我带来了一瓶猕猴桃酒(向听众展示),让我们为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的辉煌,举杯!

虽然这瓶散装酒很不起眼,但它却凝结着**农广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农业实用技术和“三农”工作的结晶,也是农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闪光点。

**,是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穷,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要实施科技兴县,作为农业教育的农广校,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员,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能为**农业的发展做点什么?八年前,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一个哲学家要过河,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一半。”船到中流,起了同风浪,眼看就要翻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全部。”

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使农民既学会思考,又掌握生存技能,才可能发家致富。于是我们校长提出:让农技从书中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农村。把碗长乡孔坝村作为试点,也作为实习基地,送一至二门农业使用技术,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到过孔坝村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当时多数农民穷得叮当响,一年人均有粮不到300斤,纯收入不到200元。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使这里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工具被称为“1079”部队:“1”是一根扁担,“0”是一个背箩,“7”是一把锄头,“9”是一个舀子。有的人家整个家当不值500元,住的是杈杈房,睡的是杈杈床,真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屋不遮风雨啊!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一年后,魔芋丰收,客商不断;三年后,猕猴桃挂果,看着个头硕大的累累果实,我们笑了,农民笑了,谁也没想到销路却成了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碗厂乡的一位叫申杰的学员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办一个猕猴桃酒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农广校经过市场调查,多方求证,担保贷款5万元,动员农民集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年产60吨的集体性猕猴桃酒厂。投资不久,所产猕猴桃酒便成为宾馆酒楼宴请宾客、部门接待的佳酿,在昆交会上也倍受青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由此,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农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难怪门捷列夫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如今的孔坝村已旧貌换新颜:茅草房、杈杈房,变成了水泥房;补丁衣服变成了靓丽时尚的新装;以土豆、荞麦为主食换成了白米饭加炒菜;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这里还办起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室和合作医疗。,人均收入已达2014元,农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农技走出书本,走向农村,在这里找到了正确答案。由此,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懂得了;什么是现实生产力,我看到了;什么是利为民所谋,我理解了。

在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庆典之际,我想,行动是作为纪念的最好礼物,让我们用行动为“三农”服务,用行动为农广校增辉,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给金子再镀上一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

爆竹庆典,铁肩担就发展任;农业教育,善将科学化神威。

我相信,有我,有你,有我们大家,有我们农广人的共同努力,农广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电视农业科技 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传播 农业电视频道 农民致富

G220

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指以电视为媒介,通过农业电视节目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传播的媒介是电视,传播的内容是各类涉农信息。农民是农业信息电视传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受众。虽然现在农民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和城市相比还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政策的扶持外,还需要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帮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电视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帮助农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农业电视节目传播的农业信息来帮助农民提升自己素质,提高种植、养殖和经营水平,帮助农民更快、更好的发家致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力发展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受众

中国改革的历程先在农村起步,在农村突破,改革推动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各种民生工程的大力投入,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民在饮食、住房、行路、家庭用品等方面的变化。

第一是住房的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农村的住房不再是土胚。绝大多数的农民都住上了新房,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都住上了楼房。现在的农村住房不再仅仅考虑实用性,还更加注重美观。这不仅体现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

第二是交通的变化。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现在的农村大部分都铺上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农民再也不用“趟泥”了。过去去农村,晴天的时候一身土,下雨的时候一身泥。现在好了,农村通了水泥路,不仅农产品好卖了,而且所需的生活物资也更容易购进了,农民也越来越富裕。

第三是饮食方面。以前在农村,平时都不舍得吃鱼吃肉,等到过年或者来了重要的客人的时候才能吃顿好的改善一下生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历了从“没得吃”到“大鱼大肉”再到现在的“搭配饮食”,开始注重清淡、富含营养的饮食习惯。

第四是家庭用品的变化。近年来,在政府的补贴下,农民家庭用品不断升级,从过去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现在摩托车、手机、热水器、太阳能、液晶电视、空调、电脑、汽车等商品,档次越来越高。

二、农业信息电视传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

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为“三农”服务的,它是沟通政府和农民受众的有力手段。农民可以通过它实现舆论传达,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创收、提高自我、了解世界。同时农业信息电视传播可以双向传达信息,让社会更好地认识农村。

1.选择农业电视节目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手段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农民现代化发展的渴望。“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让它成为现代化的主题,就必须要实现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技能现代化” 。[1]想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农业信息的传播。所以农民就需要一种有力的媒介來传播农业信息。

二是符合农民的媒介接触习惯。农民受众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媒介选择更多的是选择方便、易懂的媒介方式。相对于报纸和广播来说,电视媒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声画并茂,直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些都是报纸和广播没法比的。

2.农业信息电视传播的重要性

一是确保农业信息的及时送达,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步。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以农民为主要受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报道农村改革的现状,传递农业政策信息,帮助农民致富。

二是帮助农民形成现代性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我国乡村是个独立的乡土社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一块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封闭经济,传统意识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小农经济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必将和逐渐形成的现代性意识形成碰撞”[2]。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媒体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这就使得各电视台为了寻找出路,开始改变旧发展策略。从我国的电视的内容上来看,内容多是都市题材,涉农的节目很少。现在市民化媒体的竞争空前激烈,各电视台都在寻找新的受众群体。从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四岁以上电视观众人数已经达到12多亿人,农村占55.31%,而且电视还是在农村普及率最广,影响最深的媒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缑博等人[3]的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在获取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的渠道中,选择电视媒介作为渠道的分别为65.5%和54%。我国要从二元结构转换为一元结构,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必然离不开信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文化消费在农民生活中的比例肯定越来越高,再加上农民人口基数大,现在对农电视的节目和频道又少,这无疑成为了电视传媒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红东,夏家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现代观念的培育[N].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8(1).

[2]丁福兴.中国农民现代性的自觉与培育[J].农村经济,2011,(3):36-40.

电视农业科技 篇7

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科技的发展, 为广大广电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争优、彰显才华、获得奖励与荣誉的平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于1999年创办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该奖项由中广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承办。创办初期, 该奖项为“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旨在奖励为有线电视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评奖面仅在有线电视科技领域进行, 每两年评选一次。为适应形势发展, 满足广大科技人员的要求, 2007年该奖项改为“广播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评奖面扩展到广播电视科技各领域, 每年评选一次, 至今已评选8届, 近80人获奖。获奖者都在广电科技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具有广泛的影响。

为了深入宣传获奖者所做的贡献, 现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汇总公布。

1999年首届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徐崇华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广学会副会长 (荣誉奖)

熊盛清原湖北省沙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刘衍生原青岛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青岛有线电视台台长

陈晓宁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孙宏明上海市有线网络公司总经理

黄吴明原北京电视设备厂总工程师

黄如星浙江省广播电视科学研究所所长

章加兴原国家广电总局设计院信网所所长

高纪成山东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赵浩义陕西省商洛地区广播电视局局长

2000年度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许中明原广电部副总工程师、中广学会技研委主任 (荣誉奖)

张伯人原吉林省广播电视厅总工程师

陈贵钦原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马明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张万书原广电标准化委员会电缆电视标准化委员会主任

祝安泰原大连有线电视公司总工程师

林敦原武汉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宾华原青岛有线电视台常务副台长 (女)

沈雷明浙江广联有线电视传输中心主任

尹进军原江苏省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2002年度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章之俭原广电部科技司司长、广电学会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荣誉奖)

张小棣广东省广电网络公司总经理

梁昭成广西省柳州市视通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金乃辉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刘定林九州电子科技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郝军新疆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广研所所长、广电传输公司总经理、副研究员

陈明希福州广电集团顾问、高级工程师

李鉴增北京广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焦方性北京科林电视设备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李建光湖南省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2004年度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何允原上海市广电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荣誉奖)

李戈中广影视信息网络公司副总经理

吴仁勇安徽省广电信息网络公司总经理

唐明光电子科大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熊承国无锡路通电子技术公司副总经理

尤效成内蒙广电信息网络公司总经理

蒋庆涵中广有线信息网络公司总裁

许如钢江苏省广电网络中心主任

孙朝晖山东省青岛市广电局副局长

吴瞻民北京歌华有线网络公司副总经理

2006年度中广协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陈学年成都雷华科技公司总经理、研究员

杨军山河北省广电网络公司总工程师、正高

吕建杰深圳天威视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周厚祺原北京广播器材厂副总工程师、亚特兰大公司技术顾问、正高 (女)

刘钦赐福建漳浦县广电局局长、工程师

严亚军宁夏广电网络公司总经理、高工

施国强原信产部电信管理司处长、正高

邵新大连天途有线公司总经理、高工

刘剑波中囯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2007年度中广协会广电科技 (无线) 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李栋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锡安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正高

冯传瑾北京电子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正高 (女)

李天德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原局长、高工

章近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正高

丁清槐浙江省中波发射管理中心主任、正高

高南军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总工程师、正高

周国材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正高

周柏生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高工

黄坚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技术中心转播传输科科长/高工 (女)

2008年度中广协会广电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张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女)

林宝成南京广电集团南京电视台副台长、正高

谢锦辉广电总局规划院副院长、正高

李铮甘肃广电总台无线传输中心535台台长、工程师

崔建伟中央电视台技术录制二部副主任、正高

崔朝阳广电总局监测中心573台台长、正高

林定祥上海东方明珠公司副总经理、正高

王莉娜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高工 (女)

朱日荣广西广播影视局副局长、高工

余英总局无线管理局节目传送处处长、高工 (女)

2009年度中广协会广电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张伟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监管中心副主任、正高 (女)

顾建国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技术部主任、研究员

钱岳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正高

吴京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技木中心转播部副主任、高工

傅峰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工程师、正高

林长海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正高

汪建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

龚波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广电计量检测中心主任、正高

王季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正高

广播电影电视老科技专家 篇8

董林同志(原名董庆林,曾用名林桐)1916年10月15日生于辽宁丹东。1936年2月参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西八路军十一支队司令部电台报务员,八路军挺进军司令部电台中队报务主任,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部电台区队副队长,八路军冀东军区十八军分区电台区队队长,锦州新华广播电台、承德新华广播电台台长,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和东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兼全国无线电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子学会理事,总参新闻广播战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科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广播组组长等职, 副部级干部。于1982年12月离职休养。

董林同志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严峻考验,忠于党和人民的广播事业,为我国广播事业进行了艰苦的开创、奠基工作。他于1938年毅然弃学从戎,到抗日战争前线平西八路军司令部当了一名报务员。他在军分区担任电台区队长期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军事通信任务。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以电台为阵地,以收发报机为武器,誓与电台共存亡,表现英勇顽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跟随司令员奋不顾身抱着发报机冲出敌人包围,为此受到部队首长的嘉奖。抗战胜利后,他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开始了广播事业的创建工作。先后创建和改建了锦州辽西电台、承德新华广播电台、长春宽城子大功率发射台、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和建国后的东北人民广播电台。他为了解决业务骨干少、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利用转战途中的间隙时间,边学日语边翻译出版了一本《无线电知识读本》,并通过办训练班和边学边干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编播技术业务骨干,既满足了当时电台广播的需要,又为解放后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董林同志长时间领导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建设和科技管理工作。他先后主持制定了我国不同时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领导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几十个直属发射台、转播台的建设,广播大楼、中央黑白、彩色电视台建设攻关、全国广播网的建设以及组织完成了繁重的援外工程和艰巨的战备工程建设任务。他为我国中央彩电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塔的工程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从各地选调一批设计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主持设计方案论证,亲自跑国家主管部门办理立项,争取投资,请外国专家来指导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为彩电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央电视塔原定场址在南菜园, 董林同志亲自找国家“无委”及有关方面协调解决了场地问题,搬到现在的玉渊潭位置, 这一决策为该塔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来深远影响。

他主管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工作期间,努力为地方广播电视部门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当地方台的建设遇到困难、问题时,总是热情地帮助解决,经常亲自出面做指导协调工作。他善于学习接收新生事物,勇于改革创新,能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设想,及时提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设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有计划地建设彩色电视中心台,改造黑白电视台,建设彩色与黑白兼容的电视覆盖网,实现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市、区电视台联网,使全国各族人民基本上都能看到中央和本地区的电视节目。

董林同志政治上坚定,思想上不断进取,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文革”期间,他身受严重的政治迫害,不顾个人安危,坚决保住国家广播战备绝密文件,并将文件秘密的送到周恩来总理处。他离休以后,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科技知识,经常到各地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工作,多次就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部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其中有些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被采纳。

董林同志一生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对党忠贞不二,为人心胸坦荡、耿直,严格要求自己,真诚地关心爱护干部,为党的事业举贤荐能。他在工作上一贯积极进取,兢兢业业;在生活上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他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党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向部党组郑重提出了三份调研报告和建议。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人民的广播电视事业。

董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5年7月29日10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 他的革命功绩、精神和优良品德,将永垂青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卢克勤

卢克勤,男,汉族,1920年11月生于上海市, 祖籍江西省上饶市。1941年3月在18集团军洛阳办事处参加革命。194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广播电视部顾问。

1932年9月1936年6月沪宁线桥头镇中华三育研究社读中学

1936年7月1937年8月上海万国函授学校蔬菜园艺系学习

1937年8月1938年6月抗战开始, 在上海、武汉等地当陆军义务汽车驾驶员, 驾驶员

1938年7月1940年9月广西柳州陆军机械化学校第三期学生队学习

1940年9月1941年3月北上参加革命

1941年3月1942年10月18集团军洛阳办事处、西安办事处任图书管理员、书记(钢板刻写员)

1942年10月1947年12月在延安从事军工工作,1945年8月起任延安军事工业局秘书、中央军委工矿委员会秘书

1947年12月1949年4月到河北平山军委三局 (局长王诤同志) 天护工程处, 参加天护国际广播发射台的建设工作, 任天线组组长

1949年4月1949年10月作为军代表 (李强同志) 助理, 负责接管南京国民党中央广播台、上海广播修造所和大中华唱片厂的工作

1949年10月1952年10月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工程处副处长兼北京人民广播器材厂厂长

1952年10月1956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局计财处处长

1956年7月1959年3月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无线电总管理处处长

1958年1月1958年11月授命带100多名干部下放到河北省黄骅县,并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工业

1959年4月1978年12月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办、技术部副主任,事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 于1967年1月被迫停止工作,从事劳动, 1973年被重新任命为技术部副主任)

1979年1月1982年4月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分管部分事业及技术部门的工作

1979年2月兼任局卫星广播领导小组组长

1982年5月1986年12月任广播电视部顾问

1984年4月兼任部卫星广播领导小组组长

1982年12月1985年7月兼任中国广播卫星公司副董事长

1986年12月离休

从1954年到1984年,多次率中国广播代表团、中国广播专家组和中国广播卫星公司代表团赴日本、苏联、阿尔巴尼亚、苏丹、几内亚、坦桑尼亚、马里、刚果 (布) 、朝鲜、法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进行工作访问、援外工程谈判、广电频率谈判, 以及广播电视或广播卫星的技术考察;三次率中国电信代表团赴日内瓦, 出席国际电信联盟(ITU)召开的世界中长波广播频率规划大会、世界性卫星广播无线电行政大会等国际会议。

电视农业栏目的瓶颈与出路 篇9

1.1 频道资源分配不均,栏目数量少、质量差

近几年来,我国电视频道日益专业化、分众化,大多数电视台开始设置专业的电视频道。如中央电视台,其频道都是按不同领域、不同方向来分化的。在市县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在制作往往会出现资金不足、人手不到位的情况,不能深入到农村、农民、农业中去进行跟踪采访,农业栏目的包装也较为简陋。与此同时,农业栏目的工作人员和其他栏目的工作人员在待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采访时不被社会所重视;还有农业栏目的发展不甚稳定,随时面临停播的危险,从而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创新,最终影响到农业栏目的健康发展。另外,在同一时段播出的栏目会很多,类型也多种多样,在黄金时间段内大多是以王牌栏目为主,农业类栏目被排挤出黄金段,使其和农村人口收视存在脱节现象,进而导致农业栏目收视率低,效益不佳的现状。

1.2 栏目内容、时段与农民受众存在脱节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人们对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另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就改变了农村受众对电视栏目的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视农业类栏目还是一成不变地迎合传统农村观众的口味,具体表现为:在内容上,反映农村重大事件和新闻的栏目较少,针对农业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的栏目较少,致富信息、农业政策及农业生产典型人物的栏目少,新农村建设的生活题材较少;在形式上,部分农业类栏目在立意、策划、创作、包装等方面较为简陋粗制,栏目播出时段不合理、栏目形式缺乏新意。

1.3 投入产生率较低,辐射能力差

由于农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广告的地域性较强、受众有限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广告商很少在农业类栏目投入广告费,使农业类电视栏目的广告投放量极少,导致农业投入产出率较低。另外,农业栏目没有良好的研究和制作团队,直接影响到农业类栏目的辐射能力。

2 电视农业栏目的出路

2.1 加强保护和扶持农业类栏目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农村人口较多但是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广告投入和收视率的重点在城市,节目内容和形式也偏向于城市。农业类栏目是一种公共性的文化产品,应该将其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保护和扶持农业类栏目的力度,不仅需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投入。资金投入可以扩展农业栏目的内容覆盖面和深入程度,专业人才可强化栏目的创意、制作、包装,最终保证农业类电视栏目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找准定位提高节目的质量

以质量保证收视,是农业类电视栏目的发展的关键。要注重时间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受众收视的习惯,合理地调整农业栏目的播出时间。农村受众一般是按照农业生产规律来作息的,所以农业类栏目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播出内容和时间点。同时,还需要重视农业类栏目的地域性,应该坚持走本土化个性化发展路线,创作出有本地区特色的品牌栏目,农业栏目的本土化应该充分重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只有找准栏目的定位,根据受众的心理和特点来制作节目,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类栏目的质量。

2.3 丰富电视农业栏目的内容

农业栏目内容的丰富应该做好这几个方面。(1)丰富电视农业栏目的素材库。目前,我国省市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同质化严重,栏目相关的素材较为缺乏,影响到栏目的制作水平。(2)栏目内容要贴近生活。农业类栏目必须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栏目制作团队应该走群众路线,真正走进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去,需找创作灵感。(3)符合农民受众的实用性。农业栏目制作人员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和掌握真实的“三农”,根据农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新技术和新品种。

3 结语

不管是省级电视农业栏目,还是市县级电视农业栏目,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新栏目的制作形式,丰富栏目的内容,分析受众的心理和特点,以服务“三农”作为导向,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突破瓶颈,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电视是当前影响最大、最广的大众化信息传播媒介,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农业栏目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情况产生的一种节目形式,这种栏目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信息传递、宣传及沟通的作用,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电视农业栏目出现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电视农业栏目提出更好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电视农业栏目,瓶颈,出路

参考文献

[1]张永军,赵群姣.市县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出路[J].新闻前哨,2008,(12).

媒介融合与我国电视科技节目发展 篇10

1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特征

媒介融合是2000年左右在发达国家逐渐呈现出来的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等, 最终形成媒介产业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以其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由清晰走向模糊, 这一重大变化推进了信息、电信、文化、娱乐、广播、电视、传媒、出版等众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 多元化融合发展成为许多大公司新的发展战略。2000年1月10日, 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宣布合并, 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这一事件不仅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 同时也成为国际媒介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后, 美国众多的传媒企业开始了融合行动。2001年初, 美国佛罗里达州第四大报《坦帕论坛报》的母公司媒体综合公司 (Media General Inc.) 在该报建了一个“新闻中心”, 将旗下在坦帕市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的编辑部门统统搬进去, 由一个“多媒体总编辑”统一指挥工作, 由此, 公司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者有机融合, 统一运作, 真正实现了“四位一体”, 媒介融合的特征在传媒经营与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彰显。继美国之后, 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介集团也纷纷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在我国, 媒介融合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初露端倪。2004年5月, 牡丹江广播电视集团与牡丹江报业集团正式合并, 组建了国内第一家真正按企业模式运营的跨媒介产业集团, 现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音像出版、网站等多种传媒资源, 涵盖广告、影视、网络、印务、出版发行、传媒教育、旅游、国际贸易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性传媒集团。继牡丹江集团之后, 广州、佛山、深圳、成都等地的媒介也开始了融合行动。2009年年初, 深圳广电集团投入9000万元成立集团新媒体中心, 成为深圳“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及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核心力量。进入2010年, 媒介融合在我国政策层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2010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2010年7月, 国务院颁布我国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后, 产业界迅速跟进, 新旧媒体的融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传媒领域, 如广播、电视、报纸纷纷上网, 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相继出现, 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战略已经进入操作性层面。在这种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 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 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等媒体可以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 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 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网络等新媒体受众数量的迅速增多以及传媒影响力的增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正在迅速加强, 在这一发展变化的传媒形势下, 如何调整科技节目的传播经营理念成为当代电视科技节目制作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 我国科技节目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 电视科技节目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各级媒体的重视, 并且伴随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一些专业的科技电视栏目的开播,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在全国各类电视节目中, 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类节目, 诸如《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科技苑》、《科技之光》、《时代科技》、《科学大观园》、《探索发现》、《科学历程》、《科学调查》、《科学世界》以及一些科技讲座、科学访谈等, 它们以大量珍贵、丰富的资料, 融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在向人们展示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科技时代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有意地熏陶和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特别是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 中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民众对科技知识的高涨需求等, 都为电视科技节目的大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些栏目相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风格, 成为所在媒体的品牌栏目, 并且拥有了各自稳定的收视群体以及观众的好评度, 但是不可否认, 这类电视科技节目在我国整个电视节目的比重还是偏少, 据调查, 我国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时间只占5%, 而日本规定了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时间必须占到l5%, 美国已经达到20%。尤其现在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 我国电视科技节目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这种威胁首先来自于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受众群体的争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13亿, 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每个人每天接触媒体的时间是有限的, 网民数量的迅速攀升意味着有更多受众将其阅读时间用于网路媒体的阅读, 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受众远离了电视等传统媒体;随着视听新媒体新业务与社交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的融合, 视听传媒服务正朝着移动化、社交化方向发展。其次, 这种威胁来自于新媒体优越的传播方式。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集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 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 与此同时, 还拥有自身传播迅速、信息海量、信源多样、互动及时的传播优势, 正是这种优越的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受众, 尤其是年轻的受众将其媒体接触时间锁定在网络媒体上, 这些变化势必给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带来极大的影响。电视科技节目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 其受众群体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形势, 科技节目如何确立新的传播理念?如何调整电视节目的经营方式?这些都成为我国当代电视科技节目发展中的重要命题。而媒介融合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则是我国科技节目经营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3 媒介融合与我国科技节目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传播形势, 我国一些广播电视媒体相继开始了媒介融合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播电视与其它传媒之间的联盟。如湖南卫视与网站、手机运营商联合推广“超级女声”节目等;二是广播电视创办其它媒体。如央视创办中国网络电视台, 有些电视台创办杂志、发展新媒体业务等;三是由广播电视集团迈向跨媒介集团。如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的成立等。这些措施都为电视等传统媒体摆脱困境, 扩大经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 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受众信息进入大众传媒渠道, 另一方面通过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方式, 加强对信息的分析与引导。在我国, 一些传统的媒介组织也进行了积极地融合尝试。河南报业集团是我国较早实现媒介融合的传媒机构。2006年7月6日, 河南两大新闻网站大河网、河南报业网正式整合为新大河网, 新大河网整合了河南几乎所有纸媒的电子版, 涵盖河南日报、大河报等13家报纸电子版内容, 同时, 还开通了网络电视台、网络通讯员等,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实现和读者、受众的互联互动;此外, 大河网的“焦点网谈”栏目首开报网互动先河, 利用纸媒、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和平台, 来实现受众与网站、纸媒的有效沟通。“焦点网谈”栏目主要围绕公共生活中的各类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展开讨论, 接收群众的建议与投诉、收集新闻线索, 同时, 编辑部也组织一些专家名人重点发表意见。

在这里“融合新闻”的特色得到体现, 受众视角、受众关怀有了媒体着力点, 而传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在这里发挥着信息分析与引导的功能。对于电视科技节目发展来说, 媒介融合同样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近年来, 我国一些科技媒体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科技日报就开始了与新媒体的有效互动与融合, 2011年6月1日由科技日报社、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广东省科技厅共同发起的中国科技报道视频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旨在以网络为载体, 以中国科技网为平台, 以中国科技报道为品牌, 开辟科技新闻宣传的新渠道、新天地。以新媒体的形式制作和传播更多科技报道视频精品, 使其成为中国科技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新亮点。

媒介融合最典型的特征是整合营销, 就是将各个媒体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然后利用不同媒体各自的优势进行不同形式的营销。这种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既满足了不同媒体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又实现了媒体的集约化经营, 是一种成本低, 受众覆盖面广的媒体经营模式, 前面谈到的国内外融合案例就是成功的范例。科技节目在当前网络等新媒体突飞猛进的时代, 也需要利用媒介融合的经营手段进行跨越式发展。目前,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素材可以作为电视科技节目的前期素材资料, 这样电视台可以将人力投入到科技素材的搜集、分析、整理、加工中, 一方面实现了媒介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不同媒介提供不同的媒介产品,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更多的受众整合到同一媒介产品的接受中来, 实现了对受众的融合。

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组织融合等众多方面的融合内容, 国内的科技节目及媒体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选择不同的融合方式对节目进行整合营销。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特色, 又发挥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为科技节目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发展面临的挑战刍议[J].电视研究, 2013, 21 (4) :101-103.

[2]王艳玲, 孙瑛.电视科技节目引领观众走近科学[J].中国电视, 2006, 15 (7) :89-91.

上一篇:土地发展权下一篇:译者与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