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故事化栏目

2024-06-30

电视故事化栏目(精选五篇)

电视故事化栏目 篇1

一、电视节目为何要栏目化

电视节目使用栏目这个词语, 在一定程度上, 将其赋予了印刷媒体的基本含义, 同时又将其赋予了特定的栏目名称[1]。在印刷媒体中体现出来的版面, 在电视节目中则呈现出栏目化、播出时长等, 栏目化的电视节目不仅有自己固定的名称, 还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同类的体裁等。

在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趋向于栏目化, 经过分析将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电视节目栏目化便于电视节目的播出和电视台进行有效管理

在电视节目录制完成之后, 准时播出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电视节目的播放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的, 在实行电视栏目化之后, 电视节目每天、每周的播出时间需要进行分割, 制定详细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表, 根据电视台整体节目播出需求, 不同类型的栏目播出时间需要科学的编排, 固定出时间和时长, 有利于不同人群的收看, 确保收视效果, 也有利于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播出进行细化管理。

2. 电视节目栏目化可体现电视的更多功能

电视节目具有审美、教育等多种功能, 但是在实际电视节目播放中, 要求每一个电视节目将电视的所有功能一一呈现出来, 这是一件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将电视节目栏目化之后, 可以对电视节目进行分工, 使得每一个电视栏目都具备自身的宗旨和使命。电视节目栏目化后, 使得电视节目彰显指向性、个性化的特色, 可从不同的收视人群和服务对象着眼, 这样不同类别的电视栏目可以相互补充, 为社会大众提供多方面的电视文化大餐, 将电视的功能优势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3. 电视节目栏目化借助频道发挥优势、找准定位

近几年电视节目栏目化是电视荧屏的特色体现, 中国电视节目创办初期, 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制作比较随机, 没有固定播出时间和播出频道, 对内容、时长相对限制少, 少有固定收视群体。在随后的广播电视发展中, 电视节目朝着频道化方向发展, 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在服务功能上也做了细化分工, 这是电视节目发展专业化的重要阶段, 为此各类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专业化、特色化在各个频道都相继发挥着各自的优势, 并有了归属感, 这样更有利于加强专业频道内电视节目和观众之间的交流, 提高收视率。栏目化后的电视节目不仅强化了自身定位, 更能找准自己的观众群体[2]。

二、栏目化电视节目的特点

一些电视节目转变为电视栏目化后, 电视栏目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1. 固定性

当前栏目化的电视节目, 固定性是其最为明显和直观的一个特点。栏目化电视节目的固定性体现在八个方面: (1) 体现在电视栏目具有固定的栏目名称; (2) 栏目化电视节目需要有固定的同类型节目选题内容; (3) 栏目化电视节目需要有固定的片头; (4) 栏目化电视节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 (5) 栏目化电视节目具有固定的节目播出时长; (6) 栏目化电视节目需要固定的风格、结构等; (7) 栏目化电视节目有固定的节目主持人; (8) 栏目化电视节目具有固定的观众群。《快乐大本营》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 至今已经开办了15年, 每周六的晚八点都会有很多固定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和嘉宾为观众送上新的欢乐, 其之所以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喜欢, 除在选题中精心设计, 抓住观众心理和审美情趣外,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栏目固定性特点, 稳定收视群, 坚持给观众带来快乐, 进而吸引众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

2. 参与性

电视栏目的参与性是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中, 形成一种互动的效果, 进而加强观众和电视节目的交流, 观众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就像是和自己的老朋友见面一样。例如, 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等, 这些节目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 也具有访谈艺术, 观众可以在主持人对嘉宾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参与其中, 更多地认识和了解节目中嘉宾的故事, 观众还可以向嘉宾提问, 和嘉宾一同参与游戏等[3]。央视的《足球之夜》, 是球迷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每周四的晚上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的节目并参与其中, 可以看作是观众参与度高的电视栏目, 这档电视栏目伴随着中国足球的发展, 其深度和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栏目化电视节目与访谈技巧和访谈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在一定的访谈技巧和访谈策略下, 可以收获更多的信息和内容, 使节目的收视率提高。栏目化电视节目的访谈策略, 是其收视率的重要保障, 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三、栏目化电视节目的访谈策略

1. 营造访谈氛围

一些访谈节目、综艺节目中的观众, 与嘉宾有着重要的关联, 例如《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艺术人生》, 这类访谈节目现场的观众大多是受访嘉宾的粉丝, 其设计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访谈场景中进行, 由于观众和嘉宾之间存在一定的熟知度, 话题与提问也相当专业, 使得节目可以随时展开互动。在节目录制流程中, 营造一个亲近和谐的访谈氛围尤其重要, 不仅可以拉近嘉宾和现场观众的交流距离, 更能挖掘出一些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需求, 提高访谈的效率。

2. 细节攻略

在栏目化的电视节目下, 想要保证电视访谈栏目的收视率, 就需要从细节上入手。在对嘉宾访谈的过程中, 前期访谈环节设计和嘉宾沟通非常必要, 有效的策略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访谈信息, 还可以在访谈的过程中对主持人的气质进行锻炼和培养。细节决定成败, 在栏目化电视节目中, 访谈需要从细节上下功夫, 发现细节、抓住细节、利用细节, 让细节成为一个煽情点, 让细节成为访谈的策略和访谈成功的技巧。访谈策略中的细节攻略有:察言观色、生活趣事、亲切关怀、营造气氛。

3. 围绕节目名称对访谈话题进行定位

栏目化电视节目生存的一个保障, 就是拥有自己的节目特色, 例如《鲁豫有约》, 这档访谈节目的定位就是“说出你的故事”。从节目开办以来, 一直秉承着这个栏目定位, 将有故事的人请到节目中, 对其进行访谈, 让其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是《鲁豫有约》的一大特色, 也是其独特的节目风格, 每一期节目都是围绕主人公的故事展开的访谈, 节目中的观众不仅关注受访对象的风采, 更注重人物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访谈的过程中, 围绕主题定位进行开展, 是访谈成功的一种策略。

4. 话题的引入和开展

栏目化是访谈类节目成功的关键, 在访谈中引入话题, 可以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或者是并列的方法展开, 通过引入话题, 将嘉宾的故事逐渐带入, 将感人故事的真相呈现在观众的面前[4]。话题的展开可以环环相扣, 要保证访谈内容的整体连贯性, 就要找准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 将话题层层剥茧, 一个一个地引深下去。在与嘉宾访谈的过程中, 可以见缝插针, 补加一些嘉宾背景信息, 进而获得更多的话题信息。

一档电视栏目成功与否同它的访谈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想要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提升节目的品质, 访谈策略非常重要。在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形势下, 观众的参与节目性越发增强, 要求也越高, 所以访谈节目无论从选材和编排设计上, 都需要抓住观众的兴趣和审美要求, 强化访谈技巧的艺术化, 只有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访谈策略和访谈技巧, 才能充分展现访谈类节目的特质, 实现访谈目的, 才会使电视访谈类节目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何婷婷.浅谈访谈节目中的采访技巧[J].华章, 2010, (36) :206-207.

[2]姚燕娜.基于栏目化电视节目的访谈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赖荣玉, 罗丽琼.电视人物访谈节目访谈策略研究[J].视听, 2011, (2) :17-18.

《女人故事》电视栏目策划方案 篇2

栏目定位:

让有故事的女人敞开心扉

让有情感的女人走进故事

栏目宣传语:

这里将给你一片如水的天空

一、栏目宗旨

“女人如水,当她体会快乐时,她是一汪清水,潺潺流淌;当她经历痛苦时,心便会结成冰块封闭自己;而当她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时,又会再次融化成水----晶莹剔透!”本栏目打算以真实细腻的情感为脉搏,来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策划中的卫视双休版《女人故事》为此而设。我们把栏目宗旨初定为:让有故事的女人敞开心扉,让有情感的女人走进故事。在这里,我们将打开一道窗口,走进女人的世界,去窥视女人的心灵悸动,感受女人的悲欢离合;在这里,心与心不再有距离;在这里,眼泪不再是伤感,它将化作天上的彩虹。真情在这里延续,哲理在这里闪光,心灵在这里碰撞,真善美在这里弘扬。我们在故事里所展示的主人公从花季少女到龙钟老妇,展示她们在不同阶段,不同生理年龄特有情感世界。同时我们还将从男人的视角来看女人,让男人融入女人的故事,使本栏目成为当代人情感消费的不可替代品。

二、栏目目标

以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栏目,以非常创意赢取非常收视。力求将栏目做成让“女人爱看,男人想看”的精品栏目,争取成为双休版的名牌栏目,成为AC尼尔森南京地区收视排名前一百名。

三、栏目特色

栏目以杂志性板块形式展现给观众,以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为首选考虑方式,同时可适当穿插情景剧。节目与节目之间有一定的悬念,每期讲述一个女人的真实故事,因为每个女人,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是一个美丽而婉约的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与韵味。主人公既可以是普通女人,又可以是成功女士,还可以是城市边缘女人等等,栏目涵盖了各种各样不同色彩的女人。

每一档节目都力求做到富有个性,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展开故事,探讨女人的心灵轨迹。不带有任何采访和评论,让观众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把思想轨迹放入演播室探讨,把行为轨迹放在故事中叙述,完全忽略摄像机的存在,讲述人的真实情感,一个人物可以多条线索铺连,不固定每一期的格式,针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手法,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寻找女人的故事,寻找一份情感,寻找一分内在的真实,突显个性。

栏目特色体现在

1、引导功能 如讲述一个不幸的女人如何在逆境中走出困境,实现自我价值,赢得人生尊严的过程。从而启迪受众。这些女性在外创业(包括创业成功者,创业没有成功者、正在创业者等)对于成功的不确信性的女主人公,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回访。无论成败与否,都是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2、教育功能 如讲述一个因错误的人生观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的问题女人的故事,(女囚、堕落女性等问题女人),以这些女人为前车之鉴,从而起到警视人生,教育更多对人生感到困惑的女性,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作用。

3、帮助功能 讲述弱势女人(伤残、下岗、失学、家庭暴力等等)的故事,引起社会关注,伸出援助之手,帮她们走出逆境,解决生活和情感上的困惑。在这里,还可以包括心理咨询,法律帮助等等。

4、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人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节目中我们可以展示最新的女人时尚流行动态,如驾驶、旅游、健身、游泳等,从而倡导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

总之,以独特的制作视角使该节目成为全国同类节目中不可替代者。

四、节目形态

以自然平实的风格,客观叙述,忠实记录,全方位展示当代女性的多样化形象、活动和情感。通过我们的画面语言,让受众去感受、思考和体验,从而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也许100个人有100个不同的观点,而那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哲理性将是我们栏目的一大卖点。

五、目标受众

主要目标受众群体锁定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和男性,尤其是16-40岁的女性。

16岁是人生梦想和情感寻找落点的开始;40岁是人生梦想和情感的成熟和升华时期;对年轻女性来说,节目展示的是她们对生活的期盼,是梦想和现实的撞击;对中年女性来说,节目展示的是她们对事业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对老人和孩子的关爱,节目是他们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和对人生的回味。在节目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女人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感悟,同时,打破禁区,让女人谈性,是对人生的一种期盼。

六、栏目基本构架:VTR方式+演播室访谈

1、节目导视:用凝炼的语言概括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前给观众一个信息。

2、主持人串场:主持人风格讲究对话的艺术,讲求平视,能够调动演播室气氛,幽默睿智。

3、叙述故事:如选择有特点的人。都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而张海迪认为做女人是一种幸福。通过海迪的生活学习和与人交往的片断来展示她的人生。从细微入手突出“情感”。妻子对丈夫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红颜知己对蓝颜知己的情感;成功女人的情感;在外打工女的经历等等。

新生代女性。网络上的爱情故事;手机短信传情。

在悬念处停住,引入主持人访谈。

4、主持人访谈:

A、主持人与故事女主人公进行访谈

B、主持人和与女主人公相关的人物访谈(包括朋友、亲人、同事)

C、主持人邀请社会学者或者心理学者访谈

5、接着叙述故事:

6、主持人串词:针对不同的故事类型,主持人进行开放的提示,留给观众思考和回味。

七、可行性报告

为使节目推出后具有较高收视率,我们就如何抓住当代女性最重要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捕获她们内心深处最细腻最丰富的情感;在题材的选择上;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在主持人的风格塑造上;在30分钟的节目叙述结构上等问题和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听取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我们也对受众群的情感需求和收视习惯做了初步的调查,对国内同类型的女性节目也做了充分的了解。

本人从事电视新闻、电视专题节目采编制作已达7年之久,先后在江苏电视台人物纪实类栏目《21点纪实》等栏目做过多篇报道;栏目作品集《城市部落》也已出版;由我制作的《关注小德央》获全国五四新闻奖二等奖;我现在所从事的《南京零距离》栏目创南京地区新闻收视率之最;我拥有制作名牌栏目的经历,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同时我拥有强大的媒体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社会资源优势。为打造精品节目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后栏目化”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后栏目化超越栏目化纪录片影库数字付费电视

一、“后栏目化”概念的提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纪实主义浪潮,中国的电视记录片经过了栏目化的调整,达到了类似《纪录片编辑室》36%的高收视率。然而高潮过后是新一轮的瓶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纪录片的栏目化发展?中国的学者们也在思索,大量研究性的论文问世,如《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栏目化背景下纪录片关注视点的变化》、《谈纪录片的栏目运作》《“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困境与出路》等等。

如今的纪录片依然走着小众化的路线,依然放在电视的非黄金时段,依然是“一群精英做给另一群精英”看的节目。电视的栏目化给了纪录片生存的空间,但没有发展的余地。纪录片走到了栏目化之后的不温不火的时期,往后的时期笔者定义为“后栏目化”时期,也许还是一个时代。“后栏目化”思维不仅是一个时段概念,更应该影响我们对于纪录片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现代”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式化体制,它是最大众化的,最群众化的。日常生活以此而变得大众化、庸俗化,变得快乐而无聊。而后现代不是对某个理想世界的表达,而是对现代生活的现实描述,它表达的是现代现实的悖论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后现代态度。关于纪录片的本身,纪实主义只应该成为纪录片的风格,而不应该是束缚它发展的原则;纪录片的栏目化使得纪录片从“抽象的画面+宣教的解说”的僵化模式,但又受到了形式方面的束缚。所以本文的“后栏目化”的概念提出源于后现代思想,后现代解构现代社会的一切,而我们要求后栏目化时期要引入后现代思想,对最具有大众群众基础的栏目化纪录片进行质疑和改进,在栏目化纪录片的基础上“突破栏目化的束缚”。

二、“后栏目化”纪录片的发展机遇

栏目化策略后的纪录片该怎样突破现有的困境,继续发展?笔者认为:频道化的策略在现在实施为时尚早,在超越栏目化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现在和未来必然的选择是网络化和数字电视收费频道。特别是在“内容为王”的收费电视时代,纪录片影库不仅可以为数字收费频道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还可以保证数字电视产业链的正常发展。

指导思想——超越栏目化

纪录片在栏目化的束缚之下,容易失去特有的视野和力量。如何挣脱束缚,我们期待超越栏目化,也就是说把关注点放到纪录片自身的使命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栏目化生存上。栏目只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一个外在的因素,我们真正关注的应该是纪录片本身,其选题和思想是我们超越栏目化的重点。纪录片具有人文价值、文献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对于人类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描述是前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要表现。而纪录片的重要职责则是社会价值,看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纪录片应该对涉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重大问题发言,必须站在国家大台或者代表华人媒体来进行发言。”(肖同庆)我们不应该局限在纪录片本身狭小范围内,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其社会价值上,在栏目化的基础上超越栏目化。

三、孤掌难鸣——走向频道化

频道化也是继栏目化之后呼声很高的一种发展模式,有人提出频道化是纪录片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在现在的中国市场,谈频道化纪录片还为时尚早。

开播于2000年的阳光卫视是亚太地区第一个历史专题纪录片频道,属于中国寥寥无几的纪录片频道中的曾经的佼佼者。然而,阳光卫视自成立以来,一直出于亏损状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2002年11月阳光卫视宣布节目扩版,原本定位于高知识收视人群的纪录片频道被扩展为多元化频道。节目中大量加入娱乐内容,包括少儿节目与热门偶像剧。阳光卫视的失败在于“精英化策略”实施过早,纪录片的频道化还没有相应的生存市场,在单纯依靠广告收入养活一个频道的中国,广告收入不足以维持阳光卫视的长久运营。“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的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频道特别是分众化和小众化频道却是错位的”(孙玉胜)。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所凝聚的受众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的真正价值所在。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人口素质并没有全面提高,在全民娱乐的浪潮中,理性为本的文化形式失去了市场,一个走高端路线的频道在现有电视环境下难以生存。没有纪录片影库的支持,特别是缺少数字付费电视的普及,频道化终究是镜花水月。

四、新的契机——发展纪录片影库

市场化和纪录片生产的矛盾真的如此不可调和吗?在学者的争论和纪录片工作者的实践中,网络化设想渐渐浮出水面,发展纪录片影库成为纪录片栏目化的突破口。

肖同庆2003年指出,中国纪录片长久存在“地下”与“地上”之分。“地下”也被称为“在野”,也就是自由制片人。而“地上”是一种体制内创作状态,也被称之为“在朝”,很显然纪录片的栏目化是属于“在朝”状态,代表人物就是活跃于《见证》、《人与社会》、《搜寻天下》等节目的制片人、主编等。体制内生产的纪录片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消费,盈利模式单一,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在某一个台播出以后就束之高阁了,观众如果想再看,就只能等该台重播。一部本可以继续发挥价值和作用的纪录片就被扼杀了,这种状态下的纪录片创作陷于专业、资金、人力的困境中。纪录片商业化制作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商业化、产业化制作,才能既保持纪录片特有的创作规律,又保证栏目化的发展。此时,商业化的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发展纪录片影库,也就是网络化。

在全国成立一个纪录片库,使得纪录片走向产业化。其实网络化的雏形在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开播“祖国各地”、“地方台50分钟”就出现了,特别是“地方台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播出地方电视台优秀纪录片而设的栏目。这些栏目依靠地方台支持而得以红火,形成一个单向联系的线,保证中央台的片源充足,也给地方台展示他们成就的一个平台。

电视故事化栏目 篇4

创名牌, 出精品, 提高节目质量是栏目创新的目的。树立精品意识是创名牌、出精品的源泉, 全力以赴精雕细刻是创名牌、出精品的保证, 好的社会效果是创名牌、出精品的成功标志。

从根本上说, 品牌战略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健康的“胚胎”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并不意味着栏目一经成功创立就可以沿袭和固守原有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受众的兴趣时刻都在变化, 电视人就必须以敏锐的观察力感悟到时代的气息, 随时进行自我调节。在这个过程中, 是电视栏目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先知先觉”, 勇于超越自我, 独辟蹊径, 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原则, 始终保持独特性和领先性。就创新而言, “跟风”、模仿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 没有个性的栏目必然遭到淘汰。栏目创新应提倡要善于把满足受众需求、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与发挥电视传媒自身优势、开发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栏目更具竞争力。

栏目多样化

受众大多具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欣赏趣味各不相同。因此, 雅俗共赏的电视文化要注意雅俗共赏的栏目划分, 要求传播者针对受众不同的群体和需求层面, 设置多样化的栏目, 分别实施特定的传播策略。了解受众是研究受众需求的基础。然而, 了解受众仅仅停留在收听 (收视) 率的调查上实在是浅层次的触摸。尤其是当前, 人们的思想极其活跃,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观赏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受众强烈地要求电视能为其提供行为指南的信息, 这样, 电视要想给予受众有的放矢的指引, 就必须真正了解和掌握受众的确实需求。通俗地讲, 就是我们要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了解受众究竟想听什么、想看什么, 仅仅停留在受众在听什么和看什么的调查是远远不够的。

栏目生活化

栏目生活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贴近性, 二是服务性。

所谓贴近性, 就是栏目的内容要尽其所能贴近目标受众群的日常生活, 在普通百姓的工作和居家生活、休闲等活动中寻找话题, 让普通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新闻类栏目《新都市报道》、《民生大参考》, 各个板块的选题都从百姓生活中来, 幽默诙谐的《师爷说新闻》更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趣闻和常识。这种贴近性的诉求在节目的一次次改版过程中变得越发明显, 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目的就是通过还原目标受众群体的普通生活来增加节目的亲切感和观众的参与度, 从而培养忠实的观众群。

所谓服务性, 就是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生活资讯和常识来服务观众, 增强观众对栏目的依赖性。比如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小莉帮忙》等都是一档小栏目, 观众却十分看重, 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被解答, 观众有种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 许多观众常常指名道姓要求某个记者帮办, 观众和栏目记者成了朋友。实践证明, 在节目设计中增强服务意识、关注日常生活是取胜市场的关键之道。在新一轮改版中, 继续整合、扩充、新添这类服务型栏目应是明智之举。

栏目娱乐化

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 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娱乐性消费。看电视更多的是一种大众的娱乐消遣。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人们在家里看电视更多是追求一种轻松、愉快、娱乐的精神享受。消费娱乐性本身就是电视文化的功能之一。娱乐性的节目就是要让观众在收看的同时, 也可以主动参与, 轻松愉快, 在节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 从日常生活的快节奏和紧张中获得释放。

栏目创新, 切勿雷同。近年来, 随着频道的几何倍数的增加, 为了收视率的提高, 一些电视台在栏目编排等方面采取了不适当的竞争方法, 造成了同类节目在同一时段的不同频道争夺观众的现象。例如, 综艺节目所设计的游戏形态, 观众参与的方式, 热闹、刺激的整体氛围, 各台都显露出惊人的相似度。

贴近受众, 切勿迎合媚俗。市场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电视传媒过分地屈从于市场, 过分地依靠收视率这一指挥棒跳舞, 必将会导致娱乐性的媚俗化, 致使那些低俗甚至恶俗的节目出笼。电视从业者只有积极地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善于学习和思考, 才能满足观众真正的需要。

强化娱乐, 切勿疏远引导。若仅仅寻求电视的娱乐消遣价值, 忽视认知、教育等功能, 会淡化人们的审美情趣, 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 终究会把电视文化以及大众都推向单调与平庸。

娱乐节目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流行和内容的肤浅, 它同样可以制作得相当有品位, 给予观众的是审美式的愉悦、欣赏式的休闲。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幸运52》、上海电视台的《智力大冲浪》都保持了较高的立意和清新健康的格调, 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上有着十分可贵的独创性, 而且“拥有主流媒体的风范, 保持了追求主流文化形态的自觉性”。

此外, 一个栏目, 要形成品牌, 还要注意自己的风格。所谓风格, 是指电视栏目以主持人个人风格定型为特征的表现方式。栏目要形成独特的风格, 主持人要成为栏目存在的第一要素, 栏目的风格以主持人风格而定型, 甚至主持人就是栏目的编导、策划和制作人, 是栏目的代言人。栏目形成风格后带给观众的是全新的人文视角和欣赏理念。比如,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开播的时候, 我们仅仅感觉又一档新栏目诞生了。之后渐渐发现, 很多人是因为这个非常机智的主持人才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栏目。而后, 主持人崔永元真诚、坦白、机智、幽默的个人风格逐渐成了《实话实说》的品牌要素。

电视故事化栏目 篇5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视频的勃兴,视听媒体终端将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和“互联网化”。这些变革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现实挑战,促使媒体生态重新布局。

传统电视传播强大覆盖能力的优势面临威胁,电视台的传播优势地位逐渐弱化,移动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用户的暴增,大有与传统电视分庭抗礼之势。

和大多数地面电视台一样,湖南教育电视台也存在收入结构单一、经营创收增速趋缓的瓶颈,固有的依靠播出电视剧、新闻和电视栏目来吸引观众拉动广告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媒体跨越发展的需求。

专家曾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过传统电视台的盈利模式:一是“卖内容”,二是“卖广告”,三是“卖活动”。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台创收的“三驾马车”之一。湖南教育电视台也提出了“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的思路。

节目活动化主要指媒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针对一定的群体,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其核心理念就是借助媒体业已搭建的平台来做活动,借助活动进一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上的份额,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

在湖南省级电视台中,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收视一直排名不理想,短时间内要迅速爬升并不容易。但是因为受教育人群基数很大,咬住教育的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群,譬如升学就业群体、不同教师群体,搭建起学校教育想做又做不了平台,依托专业电视频道资源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提供一流的体验教育服务,通过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联动,打通校园与荧屏、线上线下,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渠道和师生数据库,为节目生产以及广告经营提供精准的资源支撑。

湖南教育电视台在2014年把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联动作为重要的突围方向,取得了一些成绩。2014年不到3000万的营收中,专题及品牌广告一起2000万左右,通过活动创造的营收达到了800多万。其中湖南教育电视台2015年新推出的《我是小记者》栏目与学生通讯社项目,就是希望在过往的经验上,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真正融合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

2 学通社和小记者线上线下联动发力

湖南教育电视台学生通讯社试运行于2014年9月。此前的2013年8月,中国出版领军企业中南传媒与湖南教育台成立合资公司湖南教育电视传媒公司,作为湖南教育台全新的市场营运主体。核心愿景为办中国最好的教育电视台。两家单位在合作时提出,要全面整合中南传媒的教育内容资源和湖南强大的教育资源,贯通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线上与线下互动,形成优质教育内容提供与服务全面解决方案。

湖南教育台自身平台弱,如何从小体量项目营销的角度做起,需要更细致的规划和扶持长线项目,在新媒体的争夺中,开辟优秀的长线项目才能四两拨千斤。

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核心优势就是教育行业本身,湖南教育电视台通过多轮调研以及收视受众数据分析显示:对教育有需求的人群,和教育相关的人群,是湖南教育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基础受众,更是和中南传媒合作后新湖南教育电视台需通过高品质的教育类节目和活动来进一步夯实的主流受众。

湖南教育电视台抓住教育和新闻的需求结合点,于2015年初正式成立湖南教育台学生通讯社、建立小记者QQ群,开通小记者官方微信,目前已经有10多所长沙小学500多小学生成为小记者,成功开展10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2015年3月30日推出了《我是小记者》栏目,每周播出五次,每次三十分钟,目前已经有近100名学通社的小记者在《我是小记者》栏目中出镜采访,活跃在湖南教育电视台的荧屏上,湖南教育台官方微信顺势而为,推出了明星小记者人气投票,最高一期吸引了四千多“粉丝”为小记者点赞。

《我是小记者》节目推出后,曾有几次达到全台自办节目收视率第一名。做好小记者工作,对提升电视台的收视率、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市民看电视的习惯、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学习型会员机构,通过“学通社”选拔的小记者,有机会参加湖南教育台周五播节目《我是小记者》的出镜采访,同时还有机会参加湖南教育台其他的栏目录制,全年提供的出镜机会多达上万个。

学通社以《我是小记者》栏目为平台,为广大小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所有在《我是小记者》出镜小记者,都由学通社提供。该节目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为宗旨,依托新闻背景,用孩子的视角讨论社会热点,迅速传播信息,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少年儿童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让孩子在全面的社会实践中找到定位,为青少年提供展示自身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监听监看中心认为:《我是小记者》形式新颖、视角独特。把小学生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节目设有“外出采访”“棚内讨论”“微新闻投稿”三个环节,把学习与活动融于一体,为“小记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学习锻炼、展示风采的平台,让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节目的主角。节目用小朋友的眼光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受众了解孩子们的大世界。如学通社在烈士公园组织了清明节的纪念活动,现场小记者采访“清明节组织小朋友给革命烈士祭扫有什么意义?”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生活以及成长中遇到的疑惑。

学通社还通过开展活动来树品牌聚人气。秉承“生活即教育”理念,学通社以创新为抓手,以策划为手段,以活动为平台,以服务为宗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小记者开拓了近20家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践基地。

全年开展名师面对面、爱心微公益、我们的节日、小手动起来、量身定制赛、全媒体活动等六个方面、五十场落地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全面锻炼孩子的自我展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真正做到“当出镜小记者、看精彩大世界”,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目前,学通社将在全市重点小学建立校园记者站,每逢双休日(不包括寒暑假),广大学通社成员在潇湘晨报大记者和教育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的带领下,走出教室,结合基础知识和实践活动。已经先后赴教育电视台演播厅、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相关重点小学、烈士公园、湖南中医药大学药植园、酷贝拉等地进行上镜训练、实地采访,开展了多场大型活动。

概括起来说,学通社就是围绕青少年教育热点话题,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从四个角度进行精心打造:一是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塑造和提升教育主管部门的正面形象与品牌效应;二是从学通社小记者站即学校角度,组织与培养学校自己的小记者队伍,进行本校新闻以及社会活动的报道,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推学校素质教育;三是从小学生角度,确定五星发展计划,定期联络实践基地,为小记者提供一系列的活动机会;四是从家长角度,在平台上发布包含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媒体资源的信息,让家长在平台上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分享教育经验与心得。

3 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要抓住三个“点”

“节目为根本,活动来造势。”拥有高质量、高水平、高收视率的节目,是广电媒体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核心的竞争力。

在学通社项目与《我是小记者》栏目的运行中,抓住了三个点:活动开展找准“策划点”,引发观众的“动情点”,为客户寻找“促销点”。把活动与节目嫁接起来,活动围绕节目,节目助推活动,努力实现节目与活动的良性互动、共荣共赢。

创新是节目的灵魂,是节目长盛不衰、满足观众需求的关键所在。电视节目活动化是“由策划而运作”。活动栏目化在进行策划的过程中,要考虑整合营销链、传播的立体化、注重调研策划、分析论证外,还要格外注重活动的可持续性,在常规的形象宣传、个性卖点的推广思考过程中,升华出经久不衰的鲜明的主题来。

活动要打好“感情牌”,有引发观众的“动情点”,小记者年纪普遍在7~12岁,学通社的活动普遍在周末进行,活动设计要向亲子类倾斜,注重亲子之间的互动。学通社在4月举办的一场演讲比赛中,小记者普遍以“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为题进行演讲,里面有很多感人的小故事,台下的父母听了孩子的演讲很感动,亲子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良好的交流。

摘要:湖南教育电视台推出的《我是小记者》栏目与学生通讯社项目,就是希望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真正融合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在学通社项目与《我是小记者》栏目的运行中,抓住了三个点:活动开展找准“策划点”,引发观众的“动情点”,为客户寻找“促销点”,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带着感情和爱,把它做成一份良心的事业。

上一篇:LCD显示驱动芯片下一篇:能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