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栏目美术设计

2024-05-03

电视新闻栏目美术设计(精选七篇)

电视新闻栏目美术设计 篇1

一、政治素养和新闻意识是编辑创新工作的前提

作为新闻类栏目的编辑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稿件的选用, 每天发生的新闻非常多而且虚虚实实, 对于这些新闻稿件该怎么选、选什么样的?我们新闻编辑一定要有明确的政治素养与新闻意识, 对于社会热点要提炼做透, 对新闻中的信息加以甄别与舍弃, 我们一线新闻类栏目编辑, 在稿件选用过程中要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梳理, 对于新闻中所记录的问题要勤于思考, 要时刻认识到国际国内社会情况的复杂性, 对于国家倡导的题材要加以放大, 限制题材的要严格把关, 反对的积极批判, 我们新闻编辑一定要从政治大局出发进行全盘考虑, 防止由于编辑工作失误造成不良新闻在社会上传播。

二、挖掘有价值新闻, 自我提升编辑策划能力

我们新闻编辑需要广泛地发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这个工作的目的就是突出新闻的焦点与重点, 让新闻事件与观众拉近距离, 新闻栏目编辑的工作是否高效, 第一是看稿件选用编排, 第二看新闻标题创作, 第三看新闻栏目的组织与互动。新闻栏目是否能够吸引观众, 标题是最关键的, 属于新闻的精髓, 观众是否愿意持续观看, 标题起关键作用。

电视新闻栏目与当前网络新闻相比, 网络新闻发展很快, 微博、博客、QQ群等一些新生传播载体, 由于其题材抓人眼球、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等特点, 使社会上充斥着各类正面的反面的新闻素材, 如何在海量的新闻素材中, 找到有价值的新闻题材, 加以深入报道与评论, 是当前电视新闻栏目迫切需要进行实施的, 对于网络上的新闻, 需要电视媒体去加以引导和深入评论, 这样才能发挥电视新闻栏目的优势。因此, 我们新闻编辑在新闻素材选用与节目策划过程中, 要匹配一些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素材、图片、评论等辅助内容, 用以正确引导观众, 方便观众了解新闻的前因后果。这样既能突出新闻的整体性, 又可以利用电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科学引导观众不被网络中的负面事件所影响。

三、新闻编辑与记者之间要相互配合与创新

一档新闻栏目能够成功, 需要新闻编辑和一线记者的精诚合作, 没有二者的紧密结合, 是不会打造出精品新闻栏目的, 新闻编辑在工作中, 需要与记者不断交流相互成长, 在工作中探索节目的创新道路, 一档新闻栏目的创新, 可能就源于新闻编辑和记者间一点点小的变化, 或许就可以带来一种全新的面貌, 新闻编辑要在节目编排、串词、剪辑过程中多征求记者同事的建议, 记者往往身临新闻一线, 他们对新闻的重要性与观众关注的角度十分了解, 这样编排出来的新闻播出顺序与新闻标题就比较符合观众的心理特点, 在做新闻前, 编辑也可以根据栏目的主题和编排技术, 对记者进行定位指导, 或者亲自协助记者采访稿件, 这样新闻栏目的意图会更精确, 新闻分量也会加大, 对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 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是社会的信息窗口, 我们的新闻栏目要把这个服务窗口做好, 确保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我们编辑工作得到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 高效地为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提供精神动力, 发挥出我们电视新闻编辑的一份力量, 一个事业心强的电视新闻编辑, 要充分认识传媒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 要通过努力学习, 来提高业务素质, 强化策划意识, 提高策划水平。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创新是新闻报道创新的前提, 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创新, 才有新闻媒体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在新形势下, 更加需要加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 使得新闻编辑不断出新, 搞好典型报道, 打造精品, 更好地吸引观众眼球, 推动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作平.《新闻报道的新思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2].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新闻剪辑技巧》,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3].丁海宴.《新闻艺术的观念》,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7

[4].钟大年.《电视新闻栏目创作论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7

小议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篇2

这种结构的安排对新闻栏目的策划及编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为栏目的功能是频道功能的实现形式, 一个频道所有栏目的集合功能即为该频道的主导功能。栏目在频道中的合理安排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安排的问题。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系统没有一定的结构组合形式的变化, 就没有质变和发展, 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过去我们过于重视要素 (节目、栏目) , 忽视了整体的结构组织, 使观众仅仅注意到频道系统的单个的栏目与节目, 而忽视了整个系统的存在, 致使有时单个的优秀节目甚至被埋没在这种整体的“忽视”之中。实际上, 单个节目、栏目的资源和效应是有限的、间断的, 当我们将它们结构在一起时, 就变成了一种结构性的整体优势, 实现一种“结构性的受众占领”。

在新闻频道整体功能的指导下, 新闻栏目的设置应当是根据时段和收视群体设置节目, 时段分割整齐, 突出早间、午间和晚间的重点时段, 安排不同的波峰和波谷, 制造收视竞争高峰。总体来说是即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也就是说栏目的安排不单单是一种时段的组合, 不能造成一种条块分割的支离状态, 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思想上的连贯性, 每一个节目都能够服从频道的总体要求, 使节目与节目的过渡自然而济, 又使每一个节目都具有个性化, 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 采取这种节目编排后, 一旦遇到有重大新闻事件或别的重大活动, 栏目之间的隔离带领就可以被打通, 形成一种合力, 产生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效果。

1. 频道要确定主打新闻栏目

主打栏目是频道定位和频道特色的主要承载者和直接反映者, 没有主打栏目, 频道就只能是大杂烩, 因此频道的栏目设强项。如中央电视台作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电视台, 它首先要保证其新闻的权威性, 以新闻立台, 所以它几乎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从新闻开始。同时, 它在新闻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应地就极力加强新闻栏目的力量, 从《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每一个栏目的信息来源、节目制作、社会影响, 无一不具有权威性, 这是地方电视台所无法比拟的。在编排上, 其第一套也分别制造了早、中、晚三个新闻密集时段, 形成三个收视高峰。目前, 该台第一套在全国电视媒介的新闻权威地位是无可非议的。

2. 依据自身实力和条件确定侧重点

即使在同一类型的节目中, 频道还是要确定不同的侧重点, 同样是娱乐节目, 有游戏的, 有搏击的, 有冲锋的;同样是新闻节目, 有本土的、国内的、国际的, 也有时政的、社会的、曝光的;根据这些, 频道要依自身实力钻空档, 如湖南卫视的国际新闻, 它在新闻来源和编译制作等方面的条件显然都不如中央电视台, 因此不能和中央电视台拼权威性和丰富性, 但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政治性的新闻, 于是湖南卫视剑走偏锋, 侧重于国际新闻的信息和奇趣。

3. 依据观众的收视习惯确定时段安排

节目制作者要使其节目适应随着岁月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受众的行为, 他们就要研究在他们服务区域内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知道人们是怎样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吃饭、睡觉、休息、社交等不同时段的, 在一天的每一时刻, 他们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受众的举和需要。他们要分析:观众是如何按照年龄来收看这个节目的?这时竞争对手的节目是什么?在此之前和之后的节目又是什么?我们的节目能否把对方节目的观众夺过来?什么样的观众是我们节目潜在的和宝贵的资源?现在的观众是我们现存的和以后的节目形式所希望的吗?等等。还是以湖南卫视为例:许多栏目都经过了与观众的磨合期, 如湖南台《新闻联播》过去的时段是在19点35分, 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相冲突, 大大降低了该栏目的收视率。后来改为18时, 一段时间后又发现这个时段太早, 因为上班一族还未到家, 最后调至18时37分。又比如该台电视剧的安排首先是在20时30分, 一天一集, 但是周末3天却又没有电视剧, 后来他们发现, 对大部分观众而言, 看电视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 于是他们将电视剧的时间提前, 并且一天两集, 周末也一天一集, 结果大大提高了收视率。

4. 适时确定新闻节目安排的层次和节奏

合理安排的实质是一种优化组合, 如新闻节目与专题文艺节目如何组合, 人物节目与事件节目如何组合, 一般的新闻与深度报道如何组合等。湖南卫视在刚刚上星时的日常节目是在18时和20时之间集中安排了2个小时的新闻节目, 后来经过调整, 将主要新闻节目集中在18时30分至19时30分之间, 然后是两集电视剧, 中间播上一个十多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观察》。此外再加上一些各具特色的专题和综艺节目, 使得整个栏目构架有松有紧, 有张有弛, 错落有致。

总之, 由于频道自身、受众市场及竞争对手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使得任何新闻栏目的策划和编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只能是基本稳定, 但稳中要有变, 竞争策略要随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调整。■

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发展策略 篇3

打造电视新闻栏目品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高度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已迅速进入自媒体时代, 公众也是新闻发布者, 同时随着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频道分众化、专业化, 民间资本进入传媒业等因素, 媒体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提高收视率, 一些地方的电视节目也出现虚假新闻, 追捧明星、跟风炒作、猎奇窥私的内容, 存在着低俗、恶俗的现象;电视媒体内部竞争加剧, 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 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电视节目的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2、重要性

电视媒体的生存前景在于能否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电视栏目品牌化有助于电视频道整体水平的提高。品牌就是资产, 越是具备品牌价值的栏目, 在提高频道收视的同时, 越可以大幅度提高对广告的吸纳能力, 从而为产业延伸构筑平台, 实现电视栏目的最大效益;电视栏目作为信息媒介, 对人的认知、思想、行为有直接影响, 具备高品牌美誉度、知名度的电视栏目更能引起电视观众较高的忠诚度和关注度。

电视新闻栏目品牌的定位

新闻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营销, 电视新闻栏实施品牌战略时应该遵守三个原则:稳定性原则、延伸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同时具备市场意识、受众意识、整体意识。品牌定位是从规划品牌开始, 围绕品牌内容和品牌个性不断使之丰满。定位是一个在多个维度上同时进行的综合过程, 对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可以从受众、内容、形态等维度进行区分, 新闻栏目的定位就是在这些维度的组合中进行选择。

1、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 也叫市场定位。明确的市场定位是获得良好的收视率的前提。如今的受众都在主动地获取、发布、报道、掌握着大众传媒传递的新闻事件。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需求, 由求奇、求知、求深、求新、求乐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构成, 认识把握这些心理因素, 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

2、内容与形式定位

内容应遵循:创新、客观性、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原则。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哪一部分新闻事件作为栏目报道的内容, 报道形式上可根据新闻事件报道效果的需要和实际发生情况决定采用新闻连线报道、现场报道、系列报道还是深度报道。同时注意新闻策划要与现场采访结合。

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发展策略

电视新闻栏目品牌发展策略要关注品牌内容、品牌个性等。关注、把握、满足受众心理, 塑造良好品牌形象。推行灵活化、多元化、集群化的节目编排, 在播出形式上创新求异, 及时调整传播行为。央视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注重了这些元素, 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报道事实“以人为本”, 栏目定位平民化、重视受众反馈, 央视综合频道的《看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 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 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 把栏目打造成一个以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为中心的深度报道就是考虑到受众特点而进行的创新之举。

对电视新闻栏目策划时要注重发挥电视新闻的差异化优势。重要事件与常规报道穿插, 主题报道和连续报道相结合。当今的新闻竞争不仅是新闻时效性、采写技能的竞争, 同时更是新闻真实性与公信力的比拼, 这是传媒最具价值的内在魅力, 也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 内容又以影响力为标志, 以公信力为支撑。电视媒体要在信息的深度、原创方面不断挖掘。首先要做独家新闻, 但在全媒体、自媒体时代, 我们发现一家媒体要想做出独家新闻越来越难, 不能做独家新闻, 就做独家观点, 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点评为观众提供有益的观点。央视的《新闻1+1》、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都是形成品牌效应的评论节目。总之要通过自身独具特色的信息发布来不断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力和媒体的公信力。

电视新闻要走精品化道路, 突出品牌个性。目前在电视媒体中, 新闻时事类栏目的收视份额仅次于电视剧。没有新闻类栏目, 电视媒体就失去了对当地社会生活的介入手段, 失去了对电视观众的影响力。因此, 要改进以往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方式, 要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来呈现, 通过灵活编排突破僵化的竞争格局。为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在形态元素方面, 制作团队可以通过使用新技术设备充分挖掘电视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 引入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的形态及生活场景进行跨界尝试, 比如可以借鉴: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中的移植生活场景;与其他电视节目的融合;与网络的融合, 微博互动、热线互动等, 打造对话平台;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纪实化和细节化电视新闻栏目, 多元整合, 增强视听效果, 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样式。

小结

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栏目初探 篇4

一、加强电视新闻栏目经营管理体制的转换与创新

在新形势下, 电视新闻栏目要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当前的视频网站和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来看, 其传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电视媒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视媒体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新媒体相比, 电视媒体有着专业的工作团队, 在新闻采集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栏目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通过市场碎片化的方式进行新闻采集和调查, 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此外, 在当前的媒体发展环境中, 电视新闻栏目还应积极实施直播常态化, 加强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 以巩固自身媒体的地位。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上随意浏览网页以及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 这就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这种形势, 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即进行直播报道, 如央视在每年两会期间对两会内容进行的全天直播等。另外, 电视新闻栏目可以通过在栏目中加入新闻解读和新闻评论等来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 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观众互动, 以增强其竞争优势。

二、电视新闻栏目要加强与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介的融合

在媒介融合新环境下, 电视新闻栏目应积极与手机和网络媒体等进行内容和技术上的融合, 形成新闻传播上的互动优势。具体来说, 电视新闻栏目可以通过与电信网、互联网的联合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并增强自身的互动优势, 如对2008年发生的南方雪灾、北京奥运会以及“汶川”地震等事件报道中, 许多电视新闻栏目都与互联网和电信网进行了结合, 一些电视新闻栏目不仅建立了官方网站, 还开发了手机短信和新闻论坛等互动平台, 与观众进行交流, 从而形成了全新的互动交流模式。此外, 电视新闻栏目还应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形式加强与新媒介的融合, 并通过宣传平台和舆论平台的建立扩大信息传播量, 从而提升新闻的传播影响力, 如湖南卫视、江西卫视等电视台都开设了相关的微博平台, 并通过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相关的新闻信息来加强对信息的宣传, 以保持观众对新闻事件发展的及时跟进。

三、加强培养新闻媒介方面的融合型人才

加强融合型新闻媒介人才的培养, 是媒介融合环境下促使电视媒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 电视媒体行业要重视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性,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这样在面对互联网和电信网上的海量新闻信息时, 新闻从业人员就可以以自身的新闻敏感性提取真实有效的新闻。此外, 还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各种媒体技术的培养, 重视对他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后期编辑制作的培养, 通过实践性课程和前沿性课程的结合来拓展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视野, 从而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合型人才。

四、国家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加强对新形势下媒介融合的支持

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 互联网、电视网和电信网之间“三网融合”的实现, 离不开媒介市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 同时也需要国家根据媒介融合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而为新形势下媒介融合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在当前的媒体发展环境下, 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国家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 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强调在未来五年时间内, 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使用, 并通过“三网融合”的推动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 从而促使资源共享的实现。三网融合作为媒体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在不断地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为“三网融合”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从而促使电视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媒介融合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电视媒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导致电视新闻栏目在媒体运营和新闻传播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 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 电视新闻栏目应积极进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转换与创新, 加强与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介的融合, 并通过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法律保障, 从根本上促使媒介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剑峰.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J].新闻传播.2012 (8) .

[2]任超.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塑造[J].新疆大学.2012 (5) .

[3]李敏.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研究[J].暨南大学.2011 (4) .

电视新闻栏目包装现状及改善建议 篇5

一、电视新闻栏目包装的作用

1. 树立传播者形象, 打造新闻品牌。

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 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取得受众的信任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形象可以使媒体赢得公众的好感, 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 进而提升其传播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在新闻专业化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 运用栏目新闻包装策略增强栏目的权威性, 提高频道吸引力和竞争力, 成为各电视媒体的必然选择。

2. 突出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 增强观众对栏目的识别能力。

随着新闻栏目间竞争的愈加激烈, 频道的特色化和地域化成为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 地方特色文化成为频道的个性特征。好的新闻栏目包装与频道特色融为有机整体, 如同精美的艺术品, 赏心悦目, 增强观众的频道识别能力。

二、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包装的现状

1. 有完整的包装经历和完整的包装概念体系。

此类新闻栏目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及众多卫视新闻频道为代表。这些频道拥有自己的包装体系, 但身处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 其中一些频道不得不继续采用“改版”这剂强心针, 以保证频道收视率。然而频繁改版所带来的短期收视率的提升, 付出的代价却是栏目品牌的损失。这种类型的频道栏目, 由于收视群体庞大、分散, 很难确立自己独特的个性, 虽然有栏目定位但有名无实。

2. 有完整包装经历, 但没有完整的包装概念体系。

此类频道栏目主要以各省会及大中型城市的新闻频道为代表。这一类频道对栏目包装既爱又恨:一方面, 周边强大的电视频道压力迫使他们必须走栏目包装的路线来巩固市场;另一方面, 受地域、收视范围的限制, 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 比起占竞争优势的媒体来讲, 他们所取得的效果较小, 但如果不大胆投入又很难维持生存。因此, 此类频道栏目的处境很尴尬。

三、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包装存在的问题

1. 风格趋同, 忽略了媒体自身的特点。

频道包装的难点在于创意。好的频道包装, 画面语言虽然简洁、单纯, 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凤凰卫视由“凤”、“凰”交汇组成的火焰形象, 画面干净纯粹、色彩简单热烈、寓意深刻, 非常易于观众识别与记忆。然而像凤凰卫视这么成功的频道包装并不多见。目前, 我国电视新闻频道包装总体上来看可谓是“千台一面”。很多电视新闻频道的形象宣传片, 不惜投入巨额成本, 却一味追求视觉表象上的华丽, 盲目仿效, 城市台学上星台, 上星台学中央台, 中央台学海外台, 并通常用一些无地域特征的镜头组合来构成宣传片主体内容, 如“日出”、“山河”、“大海”、“立交桥”、“高楼大厦”等自然风光或现代城市建筑。这些雷同的画面最终造成了视觉混淆、媒体风格的迷失和观众的无法识别。

2. 新闻包装的基本元素不够协调。

新闻栏目的包装不是宣传片、音乐、字幕等的简单组合, 而应该从文化的高度进行营销策划和形象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栏目标识、形象宣传片、导视系统等包装体系的整体设计, 通过持续播出不断强化观众的记忆。目前, 一些新闻栏目的包装作品像是一个大拼盘, 在颜色、图形、节奏、声音等技术指标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表现元素又多又乱, 令观众头晕目眩, 无法形成鲜明的印象。单看新闻栏目的某个包装片可能还有特色, 一旦从新闻栏目整体的角度来看, 各个包装片就显得非常零乱, 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

3. 新闻包装周期越来越短, 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新闻栏目形象。

近年来, 全国数以千计的新闻栏目, 每天数万小时的节目, 形成了媒体过剩、供过于求的庞大的电视媒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 媒体的经营者都在努力寻找可以立竿见影、凸显成效的“救命稻草”。于是, 新闻栏目包装就成为一些媒体用来提升收视率、获得更高广告份额的“杀手锏”, 收视率一掉下去就把频道从头到尾重新打扮一下的做法使得频道包装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5DS品牌营销总监一觉在谈到他们公司为一家电视台新闻栏目制作包装的经历时说, 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 客户非常满意, 播放后反响也非常好, 但半年以后, 对方来电说“一年了, 我们又该改版了”。花心血努力营造的一个非常贴合的形象不到一年又要改动, 仅仅是因为一些媒体把提高收视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频道包装上。这反映出新闻栏目将包装视作商品的消费心态。在栏目包装刚刚兴起的阶段, 频道包装就像是换衣服, 只要与众不同就很快能够提高收视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陕西卫视在请包装公司重新为其设计了VI后, 广告额迅速上升了60%~70%。但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 对于频道收视率来说, 频道包装也只是收视率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而频繁更换频道包装不利于频道形象的稳定, 不能使频道形成便于受众记忆的持续而独特的风格。

四、对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包装的建议

1. 个性化。

电视新闻栏目包装要想取得成功, 首要的就是要独树一帜, 有自己的个性、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构思。个性化体现在地域文化和节目风格两个方面。一方面, 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特色文化。例如, 我国南北电视文化存在差异, 新闻栏目在包装时就应该注重体现这些差异, 突出个性。另一方面, 在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 新闻栏目包装还应关注节目的独特品位和风格, 关注受众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收视习惯的差异等, 以此来表现其独特风格。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作为国家新闻主流媒体, 它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 因此必须突出庄严、大气、恢宏的特色。而各省市电视台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俗民风来包装自己的电视新闻栏目, 突出自己的个性, 不必盲目模仿, 一味追求华丽的视觉冲击。

2. 简约化。

21世纪, 人们崇尚简单生活, 这是人的心灵追求。人们对简单生活的需求也包括对电视文化简约、单纯的需求。从接受心理学来看, 在电视竞争中, 简单明了的东西更容易让人接受, 形成对媒体的信任及深刻认知。在电视新闻栏目包装中, 应该去掉芜杂的非主题元素, 突出单纯的主题元素, 包括单纯的色调系统、单纯的音乐旋律。但是提倡单纯简约并不排除手法上的丰富、创意上的现代。

3. 渐变化。

新闻栏目的改变不能急躁, 可以稳中有变。一方面, 要在一段较长的、连续的时间内保证电视新闻栏目包装的稳定。另一方面,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闻栏目包装也不例外。但是这个变化不应该是突变, 而应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比如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采用它可以更好地表现频道定位, 但为了不破坏频道在观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新闻栏目包装的变更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 保持原来有特色的包装要素, 使用新技术对这些要素的次序、节奏等进行新的组合, 使之更加现代时尚。第二种, 如果必须彻底改头换面, 也不妨采用新旧交替、并行使用的方式推出新包装。这样既可以对新包装进行检验, 也可以使观众对频道新形象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在观众认可并接受了新包装之后, 再彻底废止旧包装。

4. 人性化。

电视新闻栏目美术设计 篇6

1 叙事化的悬念设置方式

法制新闻的制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与线索式的叙事风格。《天网》栏目在法制案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四个基本要素中,很好的诠释了当下最热门的法制节目叙事方式——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与真实的案件模拟。

《天网》栏目多以刑事案件与经济案件为主,对于这一类案件,节目开头的悬念设置就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一线法制节目在悬念的设置方面主要采取经由主持人、当事者或是旁白,通过对叙事顺序的合理安排,将顺叙、倒叙、插叙巧妙地设置悬念,不断地的节目中设置谜团,在谜团的解决中使得观众的思维得以沿着案件发展的脉络前进。通过以上方法,在节目的开端便能够以案件的不可测性与复杂性抓住观众的眼球。

以“天网”栏目20130710期的《中秋疑案》为例。在节目的开端,首先在悬疑配乐中以旁白引出了该疑案的主干内容。该案件首先是由发现了一个无名死者引发的,在福建省太田县某地农村的一条土路旁的农田之中,有人在收割麦地时发现了一具尸体。通过警方对案发地周边的走访发现,有目击证人目睹了案件发生的经过,有一位小女孩还受到了惊吓。另外,在案发现场发现的奇怪白色粉末也引发了警方的注意。通过一系列悬念的设置,观众急于想知道死者是谁?小女孩怎么样了?白色粉末与案件的关联是什么?于是这期节目便围绕着以上的问题展开了。在这期节目的开头悬念设置中,在旁白叙述中穿插了当事人的目击经过讲述与警方办案人员的叙述,通过一定的剪辑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将悬念的留存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之一,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仿佛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2 仿真的情景再现与演绎

观众在观看法制节.目时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案件发生的始末与新闻现场的情境。在根据法制案件的案发突发性与紧迫性,以及警方保密性的要求,记者通过摄像与采访等手段无法获取与案件相关的全部信息。这就直接导致了法制节目的现场画面的缺失与不足,通过“情景再现与真实演绎”这一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对新闻内容的二次创作,对于具体的细节可在不影响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发挥,以空镜头或真人模拟虚化镜头的方式对案发情况进行真实再现。

以“天网”栏目20130123期《矿洞深处的女子》为例,云南省彝良县某地的废弃矿洞中发现了一名女性死者。案发现场警方还发现了一只引人注目的红色高筒皮靴,警方以此为突破口对案件展开了调查并最终破获了案件。节目内容叙述中便穿插了清净的再现模拟,制片人以第一人称制作了现场被发现的过程,通过音乐的特效处理与画面处理,真实地还原了案发矿洞的原貌。在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审讯过程中,将犯罪嫌疑人对案发前后的交代与情景模拟结合,利用矿洞的特点,以影子模拟了案发的状况,令观者叹为观止。经过对该案件的真实演绎,更好地体现了传播的效果,丰富了节目内容与新闻报道的形式。

《天网》栏目通过叙事化的节目内容编排与真实度高的情景再现,提升了节目的视听效果,加强了人物的形象感,增强了事件的感染力与可信度。与传统的新闻报道不同,该节目紧扣观众的观感需要,抓住了事件过程与结果的矛盾,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与全新的建构思路,提升了事件报道的认同感,为普及法律知识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节目以“天网”为名,也很好的诠释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主题。

3 结语

作为普及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重要方式与载体,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在多年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电视节目视听度高、传播效果好的优势,为人民群众了解法律知识与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途径。《天网》节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的优秀栏目,集成了国内法制栏目的必备要素,以叙事化的纪实风格,通过一定的悬念设置与真实情景模拟,客观报道了大量的法治事件,大力弘扬了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摘要:当代法制建设过程中,电视法制新闻栏目以其可读性与现实性的特点,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以及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群体的广泛关注。法制节目在普及法律知识、优化新闻效果、传播社会价值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的《天网》节目为例,以该节目为缩影,对当前我国一线法制节目在体系建构、叙事风格、传播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与探讨。

关键词:法制节目,电视节目,普法

参考文献

[1]张秀晨.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J].视听,2013(9).

[2]刘婷.论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叙述倾向[J].新闻传播,2013(6).

探析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编导原则 篇7

1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简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是近年来在国内新闻领域备受喜爱与关注的新闻实践[1]。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将目光放在受众身边的事情上,注重解决受众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群众与政府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使双方能够良好地表达自身诉求,大大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例如,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莱州电视台的《民生视线》等,都以“民本”视角,将老百姓切实关心的事情讲述出来,并对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进行充分调查,深入报道,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2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编导原则

2.1 坚持“以民为本”原则

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编导过程中,应坚持“以民为本”原则。电视民生新闻本身便带有“民生”二字的标签,强调关注人民身边的生活,以人民身边的事件作为主要的新闻内容。因而,无论是从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还是风格上,都应充分融入“以民为本”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编导的核心,贴近人民的实际生活、切实走入人民的生活之中。例如,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节目深受百姓的喜爱,主要原因就是这一节目能够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关心百姓的生活,并全力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一帮到底。此外,应将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的实际生活结合,以轻松的氛围、风趣的语言、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人民百姓,与受众收视心理相适应,从而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良好传达。

2.2 坚持本土化原则

不同地区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及关注点,由此可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具有差异性、本土化的特征。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编导中,.也应坚持本土化原则,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满足当地百姓的需求。

例如,齐鲁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啦呱》,其根据本地地域特色,在节目中采用山东方言进行主持,解决了老一代受众听不懂普通话的问题。并在节目中借鉴了小品、相声等表演形式,将百姓的身边的事,以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方式呈现出来。

2.3 坚持深度报道原则

“国计民生”,“民生”往往与“国计”相提并论,可见其意义重大[2]。因而在报道中,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多采用百姓较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但是并不代表着其信息的表面化,在栏目的编导上,仍需坚持深度报道的原则。

例如,朝阳广播电视台的《今晚关注》,曾针对朝阳县小女孩豆豆烧伤筹款的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消除了网上豆豆妈妈未患有精神病、豆豆家人将捐款瓜分等谣言,通过真实的电视画面,让受众了解到豆豆获得的捐款得到了有效管理。并持续关注豆豆情况,直至其治愈,从而发挥了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2.4 坚持编排模式创新原则

当前,很多电视节目都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为保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在节目编导中,应始终坚持编排模式创新原则,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不断创新编排模式,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2.5 坚持良好掌控娱乐性因素原则

电视新闻民生栏目在利用娱乐性因素吸引的受众的同时,也应坚持良好掌控娱乐性因素的原则,既要选择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又要避免低俗与哗众取宠,提升新闻报道层次。尽可能地避免庸俗趣味内容,努力挖掘新闻事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

例如,浙江广播电视台曾经播出的民生新闻《网友喊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中,并未过于描述网友对当前环保工作的讽刺,而是着重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既为百姓提供了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也避免了新闻内容的低俗,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

3 结语

民生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长远、现实、重要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既是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百姓与政府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编导中,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原则、本土化原则、深度报道原则及编排模式创新原则,真实地表达人民诉求,宣传党及政府的方针政策,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从而保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长久发展及持续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时旸.正确把握选题增强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传播,2014(4).

[2]杨洪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当代电视,2012(1).

上一篇:初中语文创新课堂下一篇:社会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