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养生栏目

2024-06-17

电视养生栏目(精选九篇)

电视养生栏目 篇1

电视栏目的改版一直伴随着它的发展, 改版热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持续至今, 在这一片改版声中, 什么样的栏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达到长生之道呢?首先要正确定位, 找准自己对应的观众和节目位置;其次要适应市场, 使栏目运转正常, 达到良性循环;最后是要符合观众的味口, 与时俱进, 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1 专业团队和固定经费

对电视栏目来说, 具有相对稳定的制作队伍和固定的经费是保证电视栏目正常生产和运转的基本条件, 一个电视栏目制作队伍水平的高低, 制作经费是否有保障, 都对一个栏目的最终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制作团队是通过长期合作来产生默契的, 人和人在一起工作久了就能提高效率。要想打造这么一支高效的工作团队, 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比较, 要有慧眼识人的判断力, 合理应用, 达到最佳效果。实际上, 个人在电视媒体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中介。培养适合栏目、富有个人魅力的名牌主持人、记者, 已是关系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是提高栏目收视率的保证。

制作经费是栏目生存和另一大要素。一般来说栏目的经费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广告收入, 一种是节目中心拨款。后者在栏目创办初期尚可, 一旦节目走入正轨, 广告的持续收入就变得弥足珍贵了。要保证广告商的信心同时又要栏目不让人反感, 栏目的定位需要十分慎重。我觉得有两类栏目更容易在当下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空间, 也是目前电视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选秀和婚恋。这两类栏目更容易将广告植入与高收视率完美的结合起来, 达到双赢。表现形式可以以冠名“某某杯”、创建短信投票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

2 提高群众参与度

2005年, 《超级女声》伴随着李宇春、张靓颖这些之前还不为知的名字火爆全国, “粉丝”等网络词语横空出世。这些平凡的女孩几天内就变得家喻户晓, 让一夜成名的神话变成现实。在火热的PK现场, 观众的心随着现场的气氛高涨, 短信平台的收入则以更高的速度膨胀, 广告商更是争相竞投。实际上早在“超女”之前, 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就已经把观众请进了演播室成为银幕的主角, 2003开播并迅速成长的《非常6+1》无疑又成为当年全国娱乐节目的头牌。所以2005年“超女”的成功, 让广大栏目制作人坚信平民选秀是参与度高、回报快的栏目形式。于是《加油!好男儿》以及湖南卫视打造的《快乐男声》接踵而来。那么跟风的结果是什么呢?巅峰时期的2005年“超女”曾经创下8%-10%的超高收视率, 而2010年的“快男”10进8比赛时却仅收获0.83%的收视率, 湖南卫视选秀节目收视率下跌近9成, 群众参与度是体现到了, 但是没有创新的一味继承是难有成功的。

3 穷则思变, 不变应万变

从“超女”的火爆到“快男”的惨败, 不难看出电视栏目自身的同步发展才是栏目生存的关键。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为例, 早在1997年就诞生的《快乐大本营》一直是湖南卫视的台柱, 收视率也一直稳居全国综艺节目榜首, 在绝大多数综艺节目自然死亡的同时, 它是凭什么多年屹立不倒的呢?快乐是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向往, 没有人会将快乐拒之门外, 这一主题从创办之初就将清新、解乏、活力的理念灌入观众的脑中。在之后的14年里, 变的是形式内容, 是娱乐的具体环节, 而不变的正是这些令人快乐的元素。每当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时, 他们总能想出新花样。从开始的“火线冲击”、“智力问答”环节, 到后来的“神马都给力”、“演技大考验”, 无不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这里我们不难看到, 这个栏目能快乐成长, 常绿不衰, 就在于他们坚持了以人为本、以快乐为本的理念不变, 以这个不变应万变, 则长胜不败。

4 针对不同观众, 有的放矢, 讲深度, 办特色

虽然如今的银幕上选秀、婚恋节目仍旧如火如荼, 但另一种势力也在茁壮成长, 那就是更有深度、有知识内涵的分析类、评述类、访谈类等方面的栏目, 也是针对性更强的一类栏目。分析类一种是以财经评论师、股评师等权威人士的分析为主, 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 再配上成功人士的参与和讨论, 吸引专门观众的目光。如湖北卫视的《天生我才》, 创造了明星主持, 营造出自己的特色;另一种是以具体事例分析为突破口的栏目, 如探索频道 (Discovery) , 其栏目包括动物追踪、疑案侦破、实地考察等内容, 看起来刺激新奇, 也受到很多喜爱探密的观众的推崇。评述类则是以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的栏目, 如凤凰卫视著名的《锵锵三人行》, 内容可涵盖任何领域, 谈天说地。评述方式也可以是严肃的、调侃的、讽刺的、赞美的……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而访谈类的栏目就更多了, 如天津卫视的《今夜有戏》, 有郭德纲坐镇, 和明星聊理想、谈人生, 让观众知道星光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其风格诙谐幽默, 语言生动随意, 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实际上, 针对不同的栏目你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定位观众的方式。例如, 定位于运动爱好者的攀岩节目, 其收视群体不一定就是那些体格健壮、体力充沛的人士, 也可以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更可以是有着登山梦的残疾人士。因此, 栏目的定位和针对的人群不用一概而论, 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打造适合他们的节目, 从而扩大收视群体, 任何领域的栏目都有其对应的观众。这些成功栏目的背后, 都有专门人士有的放矢, 树立栏目品牌形象, 量身打造栏目的特色, 配备专门的明星主持人, 挖掘其内涵和深度, 进而获得栏目的健康成长。栏目的经营成长就如养生之道, 只能细水长流, 不能操之过急。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注意身体出现的任何小问题, 并重视它, 解决它。修身养性更在于挑战自己, 和自己较劲, 而非去与人一较长短, 我们可以理解为对自身的不断完善, 直到无懈可击。

5 结语

综合以上成功或不成功的栏目发展情况, 可以将栏目的养生之道总结为:专业团队, 立足经费, 走近观众, 坚持特色, 打造品牌, 针对性强。在创办栏目之前, 首先要了解市场的需求, 没有充分的调查就不能盲目的给栏目定位;在栏目定位后, 就要找寻专门的团队来实现它, 比如合适的主持人、摄像、编导、制作等;其次, 栏目的参与度要高, 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或直接将观众请入节目做节目的主角, 这样才能和民意挂钩;另外, 栏目的成长不能一成不变, 要顺应时代迎合潮流的趋势, 但万变不离的是栏目的特色, 精心树立的品牌特色是不能改变的;最后, 栏目的打造要有针对性, 我们需要明确的知道节目是为谁而办, 让收视群体在稳定中扩大。要随时关注观众的需求, 并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在党的引导下, 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党的工作中, 新闻舆论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党执政的动员力和组织力是通过引导舆论得以体现的, 而引导舆论也是新闻媒体在矛盾凸显时期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之一。作为地方党委宣传阵地的主要层面, 各级党报都应该对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来抓。

1地方党报对疏导网络舆论意义重大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 地方党报占有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一直以来, 党和政府都将其作为自身发表言论的喉舌, 同时在我国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 网络已经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 大部分党报都可以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同时也可以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或者通过媒体宣传自己, 使传统传播优势逐渐向网络延伸, 这对于网络舆论的疏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还是有很多党报对于改革并没有太大的决心, 也不能充分地认识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但是地方党报对网络舆情疏导不仅不能不到位, 而且也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1.1多元化媒介背景中, 地方党报所具有的舆论影响力是十分强大的

根据相关统计得出, 当前省级及以下级党报共有435份, 这种类型的报纸属于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单一品类报纸。它的覆盖面较广, 受众面较广, 主要向各基层行政组织、各事业单位以及基层工矿企业进行提供和发行;每天一报, 更新周期比较短;报道内容权威性较高, 主要针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内容进行报道。这样的话, 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等方面, 地方党报所占有的地位都是尤为重要的。在新闻媒体布局中, 地方党委机关的身份较为特殊, 地方党报在地方媒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党性和人民性实现了完美地结合, 在此基础上, 受众心理也受

论网络舆论引导中地方党报发挥的作用及创新途径

文丨杨铮

摘要:当前, 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党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 在宣传上追求艺术性, 尽最大的努力将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进行创新, 从而使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本文针对地方党报在网络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创新途径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地方党报作用;创新途径

摘要:电视栏目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兴起的。电视栏目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把经营电视栏目形容成人的养生之道, 就是要修生养性, 戒心浮气躁;要看得清、端得正, 才能走得远、行得稳。

关键词:电视栏目,经营,参与度,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史新旭.论电视栏目的品牌价值[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48.

[2]吕永, 李秋香.浅谈电视栏目包装[J].科技信息, 2011 (35) :610.

电视栏目策划案(养生) 篇2

策 划 案

【节目立意】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中医养生,认识到了养生健康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市老龄群体(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人口比例占到了全市人口的43.7%,他们对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渴求是强烈的。从全市各县、乡、村广场健身舞的兴起到百姓家中餐桌上食物结构的改变,无不体现出广大群众的养生意识。同时,在张掖至少有20万网友在关注刘维忠专家的微博。为了拓展电视节目的媒体市场,提高张掖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丰富张掖广播电视台目前的电视节目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参与中医养生,我台将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市卫生局联合开办电视健康栏目《刘维忠中医话养生》。【策划背景:刘维忠其人】

刘维忠,1957年生,甘肃庆阳人,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现任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研究生学历。推广“食疗吃猪蹄”、“黄花菜熬水”、“真气运行疗法” 等方法,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刘维忠认为,此方法在经济欠发达、医疗卫 生资源不丰富的地区,应大力推广,此类良方,确有效果。以此扩大基础医疗覆盖面,整体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刘维忠多次以中医攻克多种疑难杂症,并以治愈胰腺癌、肝癌为例,通过中医治疗使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资源得以传承。他推荐的一系列中医药方治疗效果明显,适应于大范围人群。另外,他要求各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真气运行治疗”方法技术的培训学习,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通过大力发展中医药学,造福一方百姓。【节目构架】

以主持人+刘维忠先生+嘉宾共同主持的节目形态进行。广告30秒 + 栏目片头 + 节目内容 + 广告30秒 + 片尾字幕10秒

广告以独家赞助的形式播出,不与台广告公司的广告相冲突。广告内容以中医医学方面的内容为主,各市、县、乡镇医疗机构的形象广告也可播出。【投放媒体及时段】

投放媒体:张掖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

张掖新闻综合广播 中国张掖网

投放时段:定期黄金时段首播,次日重播。【时长】

每期节目加播广告及片头共计30分钟。

【播出周期及时段】

每月两期,每两周播出一期

具体安排:张掖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周日7:50—8:20 占用《聚焦张掖》和《人文张掖》的空当时间。张掖电视台公共频道周六19:50安排首播,周日17:00重播。【栏目内容补充】

为保证本栏目能够按时定期播出,同时扩大受众的养生知识的接受面,也可邀请本地养生专家做客本栏目,可邀请张掖市中医院、张掖市医院的部分养生专家做客本栏目。播出时启用第二栏目名称《养生话题123》。【拍摄时间及地点】

时间 计划2012年10月开始 地点 兰州 张掖 【播出时间】

计划2012年12月 【栏目运行机制】

本栏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栏目的管理按电视台栏目运行机制—栏目承包制进行运行管理。制片人和主持人在张掖市广播电视台进行公开招募,节目的策划及拍摄制作由承包人负责完成。同时由承包人负责广告运营。【栏目节目内容】

由市卫生局和刘维忠专家等共同协商确定。【组织机构和后勤保障】

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张掖市广播电视台。

车辆及采访设备,编导1名,摄像1名,主持人1名。【运行经费预算】

预计费用5万元。可从广告运营费用中核算。【广告投放】

电视养生栏目 篇3

1 电视栏目现状

目前,全国的广播电视机构3000多座,电视台300多个,同时至少开办了4000多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栏目。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我国电视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各地电视台、广播电视机构争先出现,栏目内容也竞相效仿,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出现选择难的问题,电视产业也出现大众化、商业化的趋势,在夹缝中寻求出路,对于处在困境中的电视产业,建设品牌栏目迫在眉睫。此外,电视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模仿成风,没有新意没有创造力,国产电视栏目同时也面临国外电视产业的压力,日剧、韩剧、美剧等纷纷来袭。比如比较受国民欢迎的韩国电视节目,给我国的国产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我国的电视栏目品牌意识不强,栏目重名现象也非常严重,原创能力比较差。面对这些现状,电视产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不仅需要我们解决栏目的质量问题,更需要我们尽快加强电视栏目品牌的品牌意识,扩大我国电视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2 栏目品牌化的意义

电视栏目品牌化是市场发展的必要,品牌是随着市场的出现,不断发展起来的。市场由最初的单一产品发展到现在的琳琅满目,产品的数量巨大,质量很难保证。我国的电视媒体很早已经开始了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所以要求电视行业既要满足大众的需要,又要维持发展获得收益,因而电视行业需要时刻关注受众的需求,加大收视率的提高,制作满足大众需求的作品,促进自身栏目的不断发展。

由于目前电视栏目琳琅满目,太多雷同之处,只有引入品牌的概念,赋予产品内容明显的品牌形象,实现传媒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才能使电视产业能在传媒行业立足,在同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对于受众来说,栏目的品牌化有助于识别栏目的来源,加深时于频道的印象和记忆;对于社会来说,电视栏目的品牌化,既可以维持电视行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和弘扬本土文化,培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3《垄上行》成功的原因

《垄上行》栏目最初是由湖北省荆州市电视台创办的对农节目,现在却成了全省电视台共同运作的栏目,而且栏目正在持续发酵,成为了中国很多省份都在学习的电视栏目。注重栏目品牌的打造,就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3.1 品牌定位

栏目的品牌是指栏目的个性和价值,由于如今电视栏目多种多样,就需要一个标准进行区别。这时候品牌就发挥作用了,且品牌效应也可以为栏目带来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栏目品牌也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定位,最主要的是市场定位和理念定位,市场定位是指聚焦受众群体,关注目标人群;理念定位是指明确电视栏目的制作方向和关注热点,以及栏目的价值取向,是何种服务何种功能以及在市场中的形象,包括电视栏目的事业领域与形象定位,栏目前景和战略使命等同时,为了应对多变的受众需求,办栏目时要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或宣传口号;此外,还要保持栏目的系统性,坚持栏目的理念,使之符合整个频道的定位。这样可以保持受众的忠诚度,将栏目的品牌牢牢地树立在观众的心中。

在《垄上行》这一栏目中,品牌意识是节目最重视的,品牌定位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垄上行》在理念上坚持以“农”为核心,该栏目的生命源头和活力都依靠“农”字,节目价值都与“三农”问题有关。虽然《垄上行》每期栏目中的重心都有所变化,但是都在围绕“农”字做文章,万变不离其宗。其次,《垄上行》作为一档“三农”节目,他的市场定位在农民身上。由于汉江平原这里有大量的农民聚集,人口数量比较大,居住也比较集中,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受众群体,在该栏目开播后一年内,其广告收益就超过了2003年农资投放量的总共费用。该栏目良好的发展形势已经吸引了很多企业的关注,同时由于该栏目贴近农民生活,着重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在栏目中体现“三农”的特点,得到了农民的大力认可,同时也为电视栏目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垄上行》的品牌定位很具有针对性,不盲目扩大,不贪图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和大众性。这种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定位不仅对栏目的价值取向有力,也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3.2 品牌制作

栏目的品牌制作也是栏目品牌策略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栏目品牌化的过程就是精心制作节目的过程。根据栏目的特色进行节目包装、主持人以及记者的包装,进而将电视栏目推向大众。《垄上行》这一节目的优势在于贴近生活,包括了农业种植、林业管理以及农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加工等。由于《垄上行》这一节目深受大众的喜爱,栏目的期数比过去翻了一番,播出时间也多了一倍;同时,节目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节目,改变了单一枯燥的内容模式。《垄上行》的内容涉及农村故事、法律讲堂、咨询以及农家乐等各个领域,并且关注农民形象,不仅报道先进的农民事迹,更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时反映农民问题,充满了人文情怀。

另外,《垄上行》的节目演播室不是设在办公室大楼上,而是在田间地头。栏目组常常开着转播车到田间,采用原生态的形式,现场直播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新引进的生产设备,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使农民坐在家里就能学到很多农业新技能;同时,采访人员与农民进行趣味性的互动,农民爱看也爱听。比如在《庄稼医院》这个节目中,农民参与其中,进行现场展示、讨论和辩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农业知识的理解,也更能被农民接受,避免了演播室那种呆板没有趣味性的采访活动。演播室采访活动往往引不起农民的共鸣,农民在这种节目中既得不到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参与互动。考虑到这些因素再结合农民的心理特点,在做农业类节目时必须要重视趣味性的开发,使农民真正融入节目。这样不仅能让农民朋友感同身受,而且还能做到喜闻乐道,通过口口相传进而达到节目收视的高峰。这不仅是电视传播所想要达到的结果,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烈需求。在进行品牌的制作和包装时,也要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时间转换为实际行动,通过对出镜记者以及栏目主持人的包装,建立适合节目发展的包装模式,将行业价值和理念加入其中,进而能够制作高质量的电视栏目,也能对观众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观众也能对电视栏目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品牌印象;另外,栏目的LOGO也要简单明了,便于受众记忆和识别。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充分学习《垄上行》的经验策略,做到贴近生活,为观众喜闻乐见。

3.3 品牌拓展

《垄上行》在发展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通过对受众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研究,不断改变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生产出了许多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作品,进而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栏目的创新理念更是大大地促进了栏目的发展,同时通过改革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地拓展品牌,做了许多品牌延伸,不仅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也扩大了栏目的品牌效应。《垄上行》这一栏目目前已经与多家网络、杂志、报刊开展长期合作,形成了立体的传播模式;同时,这个栏目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运营方式,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区域,建立了一个相对广泛的品牌形象,进而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多元化和最大化。在《垄上行》这个节目中,它还衍生出了许多子节目,使之成为一个派送农业物资、传授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以及文化娱乐等的功能性的节目,把服务送到了农民家中,贴近农民生活,温暖了人心。

《垄上行》的品牌拓展启发我们做电视栏目时,不仅要关注收视率、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善于运用各种产业、各种媒介,根据栏目的性质和定位,进行合理延伸,加强栏目的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栏目的影响力,还有利于扩大栏目的品牌知名度。一个好的品牌往往非常注重品牌的服务和拓展,好的服务不仅能够维系受众,提高受众的忠诚度,也能更好地延伸和宣传自己的品牌。发展相关联的品牌,既有利于人们的生活,给忠实的受众带来巨大的便利,也能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找到栏目发展的新出路、新策略。

3.4 品牌内涵

品牌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制作之后的节目、产品,它背后的品质、价值更是需要关注的,它所传达的精神和服务以及对受众的教育意义和理念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文化符号的象征,也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仔细观察那些知名品牌就可以发现,每个品牌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垄上行》这一品牌背后就是那些栏目建设者“情系三农,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例如有些栏目的工作人员常年奔波在户外,深入田间、农家,实实在在地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的喜怒哀乐,关心农业、关心农民,为农民排忧解难、送医送药、送物资和技术。《垄上行》品牌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栏目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勤奋之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敬业和吃苦耐劳之中。比如在2002年四湖江陵县特大洪涝灾害中,拍摄人员在淹没至腰的有血吸虫的田里泡了一天,也饿了一天,在傍晚才与农民一起啃凉馒头充饥,他们有着不畏艰苦的精神,时刻与农民站在一起,感受农民的辛酸苦辣。这种敬业精神才能制作出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贴近生活的、真实的电视栏目。

电视栏目品牌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构建的,也不是凭借一己之力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建成的。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研究受众收看电视栏目的动机以及需求。这样才能对电视栏目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进而更好地构建品牌的形象、品牌的个性以及品牌的核心价值。然而,由于电视栏目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就需要电视栏目在创立品牌形象之后,进行精心维护和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避免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被淘汰。同时,电视栏目还要创建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最富有人性的部分,品牌个性化主要包括栏目内容个性化、栏目形式上的个性化以及栏目主持人的个性化,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内容的个性化决定了栏目的独创性和真实性;形式个性化也是区别与其他栏目的特色之处;主持人的个性化能充分吸引受众;同时,也为栏目起到了定位和宣传的作用。这些因素都充分发挥了品牌的价值。

四、总结

《垄上行》是我国比较成功的对农电视节目。通过对它的品牌定位、品牌制作、品牌拓展以及品牌内涵的研究,总结了电视栏目创立品牌的一些经验。要想在激烈的电视媒体竞争中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必须创立品牌形象,制定相关的公关策略和企业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才能让我们本土的电视栏目更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平.从《垄上行》看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建构[J].东南传播,2008(11):133-135.

[2]杨敏.《垄上行》如何赢得较高收视率[J].中国记者,2010(12):114.

电视养生栏目 篇4

民生新闻激烈竞争,导语抓住观众无意注意心理是关键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无意注意的引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刺激物,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和运动变化;其二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期待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最有效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娱乐。为了这两个目的,观众可能会有意注意,也可能会无意注意。在电视新闻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观众为了获得信息或娱乐,观看节目可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有意注意。但在大众媒体能够提供海量信息和多种形式娱乐的今天,电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电视台为了争取高的收视率,纷纷开设民生新闻,观众对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时可以遥控选择。因而,对每一个具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说,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有效影响他

们的无意注意。影响观众的无意注意是培养起忠实观众群的入口。为了保持稳定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尽量把观众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最后有效地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况且,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线性传播的特点,加上这种新闻主要以主持人口头播报而不借助于图象来报道新闻导语,因此,新闻导语能否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心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观众无意注意关照下民生新闻导语的创新

民生新闻主要是用电视手段为老百姓提供有用信息,用电视化语言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所以,民生新闻导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口语化的叙事语调,来体现出和观众的亲切和接近。但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要能真正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民生新闻导语的写作和主持要求还有:

1.导语内容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性和独特性。新闻事实的奇特性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能很快唤起观众的无意注意。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文凭更不是闹着玩的”,“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反映了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应该是四年在校读书获得的毕业文凭,但是毕业证书上面只写了两年。报道的导语不说学生拿到的是什么样不合理的文凭,而只说是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观众一听马上就可能被吸引过来,他们也就被迫继续看下去。

民生新闻导语还需抓住新闻事实的反常性来突出报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理,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又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报道一村官告镇官的新闻中,开头的导语是:“祁东县白鹤铺镇镇政府很想不通,他们居然被下面一个村的几位村委员给告了,更想不通的是,那几个村委员,竟然还告赢了。”本来上级管下级,但是今天下级把上级政

府告了,而且官司打赢了,这应该是比较离奇的事情,观众一听,马上想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村委又是怎么把官司打赢的。

2.在导语中以问题设置悬念。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

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一些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加上主持人用大白话“讲”出来,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观看兴趣,吊起受众的胃口,吸引住观众的无意注意,使人欲罢不能。如2006年8月19日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关于游客与旅行社发生纠纷的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报道先说周末本可以高高兴兴出去旅游了,但是这里却有14名游客不肯上旅游车外出,原因是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面仔细道来了。这样的新闻导语就能很快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

3.扩大和深化新闻事实与观众的利害联系。由于当前民生新闻大多只停留于报道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上,因而有些题材显得琐屑、浅薄,颇受社会诟病。本来民生新闻抛弃了时政新闻的宏观视角,从微观的角度来报道市民身边发生的或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这些报道出来的话语可以是一部分市民关心的新闻,但更应该多反映市民普遍关心的话语,报道与大多数市民有利害联系的新闻,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生新闻的小视角,大情怀。此外,主持人对微观的社会新闻或市井新闻报道时,不能够就事论事,或局限于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报道。应根据观众的现实需要,从大多数市民的利害相关性上寻找切入口选择新闻导语,这样能够引起观众的无意注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的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小事实可以引出大利害关系或多层面利害关系,也可能大事实变成小利害关系或大利害关系变成小利害关系。根据当前我国民生新闻报道的情况,主要的是如何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如: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这条导语中,作者刻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一下子就与读者的利益挂上了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

比如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的导语:“中秋节就要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南京、成都等地的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月饼发霉了,当时这些事情只是被地方媒体简单的报道了一下就不了了之。然而,我们的记者再对一家月饼生产厂家进行整整一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月饼发霉的背后,隐藏着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新闻本来是报道南京冠生园的发霉月饼事实,但是在导语中主持人说这种事情还在其它地方都存在着,把一个点上事例加以扩大与大多数老百姓联系起来了。这样一来,新闻的价值得以放大,更加凸显出意义的重要性来。

论电视品牌栏目经营 篇5

关键词:收益成本,品牌栏目经营

文丨邝燕芬

收益是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 或者也可以叫做效用。收益与成本是经济学范畴里最基本的概念。当下, 电视节目制作关注的也是成本与收益, 所以说电视节目也具有产品的性质, 也同样拥有一个生产和销售的过程。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大锅饭”的形式一直在电视台普遍适用, 各栏目使用的是台里人力、物力、财力, 包括正常运营所需要的人员、装备、资金、信息、播出时间等资源, 全部由台里领导“无条件”统一配置。这种“大锅饭”的形式, 已经影响电视业发展, 随着电视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电视栏目的财务核算已提到栏目管理的议事日程。而对于一个媒体而言在现代传媒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的形势下, 其地位和影响取决于它有几个品牌频道, 品牌频道则需要品牌栏目做支撑和保障。例如广东省佛山电视台从员工工资居高不变到按业绩多劳多得, 从没有自制栏目到做出收益极少的自制栏目, 到经营出《小强热线》等具有地方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并且收益可观。

一直以来, 大家认为, 盈利能力决定于市场份额。随着电视产业化, 受众市场细分化形势下, 市场份额和产品性质两个因素决定品牌产品的盈利能力。对主持人而言, 最为重要的是怎么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观众获得最有价值的收益回报。

什么是电视栏目的收益与成本, 电视节目中其成本包括:

第一是, 时间成本, 指观众收看的时间, 对电视观众来说, 看电视就是一种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如果观众选择了观看电视, 那么在这一时间内, 他就必须放弃了健身、聚会、逛街等等其他的可能, 而这些行为的可能性所带来预期收益不一定会比看电视要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这种成本是必然存在的, 而在生活中它可能是隐性的, 多数人不会看见的, 当你选择看电视的时候, 无论是选择品牌或者其他节目, 这个时间的付出, 就是成本不可豁免, 是必须付出的。而对于已经被观众熟知和认可品牌电视节目而言, 观看品牌节目消费的“边际成本”就相对很低, 而获得的“边际收益”则相对比较大, 非品牌栏目则反之, “边际成本”高而“边际收益”小, 经济学动因就是这样体现在观众择收看品牌栏目上。

第二是, 经济成本。他包括节目运营的人力、财力各项支出。采访节目制作经费、节目播出时段费、租房费用、小到水电等费以主各项管理费、税收等。

第三是, 包装成本。这是电视栏目必要承担风险, 主要包括主持人和栏目的合理包装。一系列包装和推销手法的使用, 已经是树立起电视栏目的品牌形象、打造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能手的方式。在搞好节目策划创作的同时, 品牌作为一种资产, 拥有的价值有时不可估量, 品牌含量高、知名度大的栏目, 其广告价位可以卖到天价;受众了解了品牌, 品牌成为栏目的象征, 观众们多数喜欢“按图索骥”, 选择喜欢的节目, 在品牌的指引下传受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电视节目制作者深知创建和培养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一个栏目是否能成为品牌栏目, 他的前期策划、栏目定位都及其重要, 而这种前期预支的费用, 打造以及后期培养就是一个电视栏目产生和生存所必须偿付的代价也就是成本。

电视节日的收益是指受众总是期望通过收看品牌栏目, 获得最低成本和最大收益。

栏目植入的广告收入、栏目获得赞助的收入、栏目开展活动产生的收入、销售节目取得的收入等, 取和为栏目的总收益。

经营品牌, 就成为实现最大收益首选方式。

媒体的传播内容一直是“传媒品牌”的核心, 在传播过程中, 它与形式、标识、风格等其它特征构成一个品牌总和。在各栏目在相同质量的竞争情况下, 大家会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特色、优势。为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必须要形成完整的栏目, 并拥有自己的品牌, 才能将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资源以最高的效率覆盖最多的受众。

一个全新的电视品牌栏目可能会因为其内容的新颖性和制作的独特性而导致收视率和经济价值直线上升, 但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积淀后, 就会急剧下降, 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在某个水平波动, 并且不管市场渗透率有多少, 其下降指数几乎一样。国内一些品牌, 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经营状况, 已经极大地验证了这一发展模式。

首先着重与电视品牌栏目的适度扩张经营。所谓适度扩张经营, 一般是指在该品牌栏目产业链、价值链所及之处的经营延伸, 以相关联的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利用品牌的辐射效应, 开辟新的黄金时段, 将品牌裂变, 衍生新的品牌。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节目主持人的边际效应。如许多主持人开始出书、拍广告、开公司, 这些赢利的商业活动, 和主持人的个人品牌价值密切相关。主持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所在电视栏目的品牌效应, 所以, 也会有更多的受众愿意接触此栏目, 久而久之, 此栏目就会形成品牌效应, 这就是栏目的一种无形的收益。

此外还需要面向市场需求。检验经济效益最有力的地方就是市场, 市场也是也是品牌栏目的注意力资源是否能转化为“有效注意力”, 从而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首先应面向广告客户市场。

在近年来中国传媒业界对“全媒体”十分的关注, 同时在传媒的实践中成为了核心的概念。在新时期内传统的电视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所以要进行改变, 适应社会。本文通过对我国的传媒行业及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全景进行分析, 了解全媒体的概念, 最后以大兴区地区电视台进行全媒体的战略进行分析。

1我国传媒行业与

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当前, 在我国内的电视通新媒体的融合还处于发展的阶段, 当下先进的方式有其开放性、互动性的特色, 这对传统电视融入及发展成为了一个考验。

1.1传播挑战

首先, 传统电视的传播优势正在逐步减小。传统电视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强大的覆盖能力, 通过这一强大的优点, 其发展一直在信息传播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但是随着新兴媒体方式的迅速发展, 传统电视的优势在逐步的进行缩减, 很多年轻的人们, 他们更亲睐于这种新兴的方式,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等方式就能够及时的观察到海量的信息以及互动表达等等, 这就形成了新时期的传播方式的转变。

其次, 碎片化的需求对传统电视传播模式造成挑战。现在的客户伴随着价值观的不同, 其需求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及复杂化的状态, 这就是需求的多元化, 这方面新兴的方式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而传统的传播方式显然以及不

新时期传统电视全媒体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文丨王虹霖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科技飞速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的年代里, 传统电视从制播模式、组织机构到经营模式、消费方式以及运营林等等方面因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进行全媒体战略转型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 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对我国当前传媒行业同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 并对全媒体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最后以大兴电视台为例对实施全媒体战略的地方电视台进行研究。

关键词:全媒体;现状;战略转型;大兴电视台

广告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上可谓是无所不见, 它的威力非常之大, 基本收入中的大部分都来自于电视广告, 但广告可谓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它可以带来收益, 但是他也会将一档节目瞬间拉至收视率的谷底, 所以应该严格控制广告市场对电视品牌的冲击。

其次特征。一档好的节目必须具有2个特性, 一个好的策划, 或者一个好的主持人, 如果2这都具有, 那么这档节目将会经久不衰, 一个著名的、受人喜爱的主持人会为电视节目拉来大量的观众, 所以, 应重视电视品牌栏目的人格化。

最后, 应注重受众 (也就是注意力资源) 的市场需求, 制作“有效注意力”高的优质节目。单纯的模仿只是自寻死路, 而好的, 有创新性的策划才是根本的保障。在管理过程中要密切跟踪受众的潜在需求和市场变化。一个形成品牌的栏目, 在受众心目当中已经确定了自身的总体形象, 和受众达成了某种无形的纽带关系。因此无论改版还是翻新包装, 都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在维护原有栏目视觉识别系统、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的基础上, 有张有弛地保证品牌累积记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如古语所说“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要站在多个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佛山电视台的《佛山全接触》的反面教材值得借鉴, 该栏目打出民生牌, 承诺以百姓角度解决每个群众报料, 初期得到的市民的拥戴, 节目一下成为街知巷闻的品牌栏目, 可当出现了几次重大的负面报道和揭露性报道时, 栏目碍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做到对受众的承诺, 顿时被受众指责, 并且渐渐的失去了部分受众, 目前品牌的经营还停留在原有阶段。

由此, 电视栏目应将传媒品牌根据自身能力与特点进行改造, 创造属于自己的独具匠心的传媒品牌, 而不能将品牌影响力被栏目这一因素所束缚, 相反还要用媒体宣传媒体, 利用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再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来吸引各广告客户以及投资商的注意力, 以此来提高自制节目水平, 进而将注意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注意力”, 同时形成一个收益和成本的良性循环。

广播电视还要善于使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要高度重视在互联网或手机上听广播看电视的新的受众群体, 要时不我待地把广播电视节目及时推送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由于在新媒体上传播方式有所改变, 即由传统的线性传播变为点播方式传播, 因此在新平台上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形式、长度、节奏等都应有新的要求, 在不同平台上传播的节目也应当有不同的版本和风格, 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和欣赏需求。

2013年广播电视节目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竞争依然激烈, 创新动力强劲, 必将发生新的大事, 必将出现大的飞跃, 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邵培、陈兵:《媒介战略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成明:《品牌务实与案例》, 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3]陈琪:《电视栏目的品牌竞争浅析》, 傲视全球电视网2004年7月。

[4]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浅析电视栏目包装 篇6

1、概念

电视栏目包装是对电视台整体形象进行的一种外在形式的规范和强化, 包括声音、图像、颜色等。通过电视栏目包装, 要竭力突出栏目的个性和特点, 以增强观众的识别能力, 从而确立栏目定位, 甚至成为同类栏目的佼佼者。

由此可见, 电视栏目包装是商品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是当今电视市场竞争的需要, 是提升电视栏目品牌化形象体系的有效途径, 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栏目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

2、要素

(1) 形象标志

好的形象标志设计, 可以使观众过目不忘, 形象标志是一个播出频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包装因素, 因此它既能增强频道的整体性, 又能增强栏目的节奏感。形象标志要做到简洁、醒目、有特色, 地方台更应重视这些。

(2) 颜色

根据栏目定位, 确定包装的主色调, 可为单色或复合色。颜色设计也要立足以栏目面向的人群, 做到协调但不呆板、鲜明但不刺眼, 与整个栏目基调甚至电视台风格统一或给予互补。

(3) 声音

好的电视栏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便是声音与形象设计、色彩搭配有机结合, 一听方知栏目的属性和传达内容。在设计声音时一方面要力求保证高质量和相对持久, 这样能培养观众认知, 塑造声音形象品牌;另一方面要突出地域、人文、民俗等特色, 旋律做到简洁但过耳不忘。

3、原则

(1) 统一。任何包装均要做到统一原则:与全台整体形象CI设计的统一;声音、形象、色彩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要遵循“台的形象>频道形象>栏目形象”。

(2) 规范:规范包括以下三点——有指定和推行包装规范的机构和部门, 有相对科学和规范的设计, 有强制性手段推行规范设计。

(3) 渐变:包装不能一成不变, 也不可能瞬息万变, 提升栏目形象和质量, 要掌握好渐变的度, 要做到:更替不过于频繁;在原设计上略作现代醒目的变形;新旧交替并行, 试探观众底线;在要素组合的形式、次序和节奏上增加变的可能。

(4) 超前:要想做到超前, 就要有精彩的创意、现金的技术设备、一流的人才。技术手段和创意的超前对一个栏目包装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所以现阶段电视栏目包装要做到充分认识和掌握最新的包装手段, 汲取栏目制作的最新趋势, 使栏目包装在电视理念上站在电视制作的最前沿。

(5) 特色:突出栏目的特色, 才能在众多栏目中站稳脚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栏目呈现出的节目效果相差甚远, 要在栏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挖掘栏目的特色, 让观众眼前一亮。

二、电视栏目包装现存问题

1、为了包装而包装, 缺乏预期策划, 脱离营销目标

栏目包装看中呈现的视觉效果和节目的创意, 目前我国电视栏目过度包装严重, 只在乎形式花样, 而忽略艺术追求, 一个栏目的精彩纷呈弥补不了整体模式的乏味。国内的电视进行的整体形象包装大多是解决外观和宣传形式的问题, 对频道品牌和整体营销方面的投入太低。

2、综合素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欠缺

如今的电视包装行业的综合素质人才数量可以满足, 但整体质量不高, 可以归结为行业性人才缺乏。现阶段从业者缺乏知识文化和专业系统的培训, 体现在实际操纵过程中, 亘古不化、难以逾越。

3、包装缺乏现代感和时尚感, 很难调动观众兴趣

目前有一些栏目包装忽视受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收视习惯问题, 不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包装作品, 而是本着“上级说了算”的原则, 缺乏专业性有深度的规划和理性的决策。

三、电视栏目包装发展方向

1、重视专业电视人才的培养

电影中说道“21世纪缺的就是人才”, 没错, 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助力。现在看来, 各电视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足, 甚至存在人才流失的不良局面。针对这一情况, 电视台可以建立一个中长期培养计划, 指定有潜力的电视人才去进修提升, 并在短期内广纳贤士, 找到符合栏目特点、有较广成长空间的人才大力培养。与此同时, 建立全方位考核制度, 去糟取精, 净化人才队伍, 提升团队人才品质。

2、以人为本的包装理念, 善于运用现代策划方法

对人的关怀是未来包装的重点, 迎合尽可能多的人们的收视欲求, 不断刺激着人们新的收视欲望。要使节目让你的目标观众喜欢满意就必须强调亲近感、亲和力, 这是受众意识本体的加强。现在的电视栏目包装, 不能再固守原有套路和思维方式, 而是要融合现代理念和方法, 做到创新和与时俱进。策划、包装一个栏目, 一方面要符合受众心理, 另一方面要凸显时代特征, 顺应社会的变革和受众欣赏视角的转变。

3、个性化、单纯化的包装效果

心理学上认为, “简单可依赖”方能让人记忆深刻。栏目包装更应该去掉那些繁杂无意义的非主题元素, 突显出重要的视觉元素。但是并不是说制作手法的简单, 而是创意上的现代形式。画面感讲究自然清新、和谐流畅;在表现手法上更要突出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效果;在包装层次上要强调包装音乐的个性化、区域化;重视原创或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多运用电视实拍画面的使用等, 或者采用现代化的三维技术制作手法。

参考文献

[1]曾颖:电视栏目中的色彩[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2]翟万寿:浅析电视栏目包装[J];新闻爱好者;2004年4月

[3]庞芳:浅谈包装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月

电视法制栏目的运营艺术 篇7

一、电视法制栏目的趋势

从法制节目接触的主体看, 法制节目已经走过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的报道;二是公安题材的报道;三是法律援助类的节目;四是用法律解读生活。就在传统题材成色淡化、法律援助无处发力的时候, 当我们把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些大众话题、一些市井逸事进入我们的视野, 虽然这些话题法制含量不高, 不具有轰动性, 但用法律来解读生活我们感到别有韵味。或许法制栏目开始泛法制化、泛社会化, 在潜移默化之中普及法律一样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中央台的《社会记录》和江西台的《传奇故事》就是法制栏目成功转型的例子, 而最近《法制在线》策划播出的《流浪小铁柱》、《爱心托起异乡人》节目得到很好的反馈和社会效果, 也正是栏目符合了电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

二、电视栏目运营主体的角色和定位

电视新闻制片人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而制片人机制进入中国却是由电视剧这一电视节目实现的。而新闻性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应该是在中央台1993年5月1日首播的《东方时空》栏目, 此后逐渐在其它节目中实行, 省市地方台也纷纷效仿。电视栏目制片人制度的兴起意味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管理从传统的纯宣传管理型向市场经济的传播效益型方向发展, 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电视栏目最直接的运营主体。

从总体上看, 在一部电视剧中制片人是项目的操纵者, 同样在电视栏目组内部制片人通常也行使最高的管理权, 因此, 制片人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对电视栏目运营成败起到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如今, 这一运营主体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本质转变。那就是从‘科组长’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过去, 主体角色定位基本上是科 (组) 长, 负责栏目的日常考核管理, 完成台里交办的任务和工作。而如今, 随着电视竞争的激烈, 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栏目经营成本的高低、节目质量的高低等都成为了评价一个栏目和栏目制片人的重要指标。如何带领栏目打开市场, 是否创造价值, 是否提升了品牌, 也就是节目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 成为了栏目制片人的考量指标, 此时, 电视制片人既是一个团队的管理者, 又象是一个项目的经营者, 完成了从‘科组长’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三、电视法制栏目运营主体的素质要求第一、政治素质

由于新闻宣传具有特殊属性, 那么电视制片人与纯电视剧制片人的内涵是不同的, 而法制节目的宣传报道因更具有针对性和较强的监督色彩, 因此电视法制栏目对制片人的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栏目的运营统筹者,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应是首先考虑的。因此, 在对事件的时机、报道的领域、和报道的分寸上要有政治把握, 也就是在热问题上要有冷思考。例如《法制在线》曾经接到十几名观众反映某在建广场欺骗了业主, 17年后土地使用权收回了, 买的房子成了空中楼阁。乍听起来是绝有的新闻, 但本着稳定社会服务大局的观念, 栏目组不是让记者主观介入采独家, 而是派记者先了解, 经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这是事情的发展过程阶段, 业主对政策的不了解造成的。

显而易见, 政治素质对选题的把握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 在一些监督报道选题中要做到该热的热, 该稳的稳, 该冷的要冷下来。派记者实地采访不能包打官司当法官, 不能当“信访主任”, 到位不越位, 帮忙不添乱。总之, 只有靠出色的综合素质才能带领法制栏目奔跑在中国电视缤纷多彩的跑道上, 才能在法制类的专业赛场上有一席之地。

第二、综合素质

制片管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作为电视法制栏目的策划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具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之外, 还应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的一些知识。就象有着多年媒体管理经验, 对媒体的管理和营销有深刻理解的欢乐传媒副总裁简百崇提到的那样, 制片人不一定是某一专业的专家, 但“他就象乐队的总指挥, 他也许不能演奏每种乐器, 但他知道每一种乐器正确的音色”。这说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单就法律这方面的素质来说, 栏目的运营者不一定是专家, 但一定是名杂家, 他可能不能说出法律书籍中的哪条哪款, 但是对待采访题目能够从受众角度给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和正义的权衡。洞察选题, 知人善用, 知道哪位记者是能够将‘点子’付诸实现的人。拿《法制在线》栏目为例, 每天制作播出大量法律案例, 其中蕴涵很多的法律关系。在采访之时, 播出之际, 作为栏目制片人将面对关于名誉权、隐私权等多方面的考虑。而事先的考虑和判断也将在事后有可能出现的纷争中占据主动。

第三、人文素质

小议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篇8

这种结构的安排对新闻栏目的策划及编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为栏目的功能是频道功能的实现形式, 一个频道所有栏目的集合功能即为该频道的主导功能。栏目在频道中的合理安排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安排的问题。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系统没有一定的结构组合形式的变化, 就没有质变和发展, 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过去我们过于重视要素 (节目、栏目) , 忽视了整体的结构组织, 使观众仅仅注意到频道系统的单个的栏目与节目, 而忽视了整个系统的存在, 致使有时单个的优秀节目甚至被埋没在这种整体的“忽视”之中。实际上, 单个节目、栏目的资源和效应是有限的、间断的, 当我们将它们结构在一起时, 就变成了一种结构性的整体优势, 实现一种“结构性的受众占领”。

在新闻频道整体功能的指导下, 新闻栏目的设置应当是根据时段和收视群体设置节目, 时段分割整齐, 突出早间、午间和晚间的重点时段, 安排不同的波峰和波谷, 制造收视竞争高峰。总体来说是即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也就是说栏目的安排不单单是一种时段的组合, 不能造成一种条块分割的支离状态, 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思想上的连贯性, 每一个节目都能够服从频道的总体要求, 使节目与节目的过渡自然而济, 又使每一个节目都具有个性化, 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 采取这种节目编排后, 一旦遇到有重大新闻事件或别的重大活动, 栏目之间的隔离带领就可以被打通, 形成一种合力, 产生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效果。

1. 频道要确定主打新闻栏目

主打栏目是频道定位和频道特色的主要承载者和直接反映者, 没有主打栏目, 频道就只能是大杂烩, 因此频道的栏目设强项。如中央电视台作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电视台, 它首先要保证其新闻的权威性, 以新闻立台, 所以它几乎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从新闻开始。同时, 它在新闻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应地就极力加强新闻栏目的力量, 从《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每一个栏目的信息来源、节目制作、社会影响, 无一不具有权威性, 这是地方电视台所无法比拟的。在编排上, 其第一套也分别制造了早、中、晚三个新闻密集时段, 形成三个收视高峰。目前, 该台第一套在全国电视媒介的新闻权威地位是无可非议的。

2. 依据自身实力和条件确定侧重点

即使在同一类型的节目中, 频道还是要确定不同的侧重点, 同样是娱乐节目, 有游戏的, 有搏击的, 有冲锋的;同样是新闻节目, 有本土的、国内的、国际的, 也有时政的、社会的、曝光的;根据这些, 频道要依自身实力钻空档, 如湖南卫视的国际新闻, 它在新闻来源和编译制作等方面的条件显然都不如中央电视台, 因此不能和中央电视台拼权威性和丰富性, 但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政治性的新闻, 于是湖南卫视剑走偏锋, 侧重于国际新闻的信息和奇趣。

3. 依据观众的收视习惯确定时段安排

节目制作者要使其节目适应随着岁月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受众的行为, 他们就要研究在他们服务区域内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知道人们是怎样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吃饭、睡觉、休息、社交等不同时段的, 在一天的每一时刻, 他们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受众的举和需要。他们要分析:观众是如何按照年龄来收看这个节目的?这时竞争对手的节目是什么?在此之前和之后的节目又是什么?我们的节目能否把对方节目的观众夺过来?什么样的观众是我们节目潜在的和宝贵的资源?现在的观众是我们现存的和以后的节目形式所希望的吗?等等。还是以湖南卫视为例:许多栏目都经过了与观众的磨合期, 如湖南台《新闻联播》过去的时段是在19点35分, 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相冲突, 大大降低了该栏目的收视率。后来改为18时, 一段时间后又发现这个时段太早, 因为上班一族还未到家, 最后调至18时37分。又比如该台电视剧的安排首先是在20时30分, 一天一集, 但是周末3天却又没有电视剧, 后来他们发现, 对大部分观众而言, 看电视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 于是他们将电视剧的时间提前, 并且一天两集, 周末也一天一集, 结果大大提高了收视率。

4. 适时确定新闻节目安排的层次和节奏

合理安排的实质是一种优化组合, 如新闻节目与专题文艺节目如何组合, 人物节目与事件节目如何组合, 一般的新闻与深度报道如何组合等。湖南卫视在刚刚上星时的日常节目是在18时和20时之间集中安排了2个小时的新闻节目, 后来经过调整, 将主要新闻节目集中在18时30分至19时30分之间, 然后是两集电视剧, 中间播上一个十多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观察》。此外再加上一些各具特色的专题和综艺节目, 使得整个栏目构架有松有紧, 有张有弛, 错落有致。

总之, 由于频道自身、受众市场及竞争对手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使得任何新闻栏目的策划和编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只能是基本稳定, 但稳中要有变, 竞争策略要随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调整。■

浅议电视栏目包装 篇9

一、电视栏目包装的概念及现状

(一)电视栏目包装的概念

目前电视包装已成为各电视节目公司、电视台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它是对电视节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主要包括声音、图像等。电视栏目包装包括内在化包装、外在化包装。内在化包装是指对栏目内容进行的包装,栏目只有不断提高其内容质量,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电视栏目包装的现状

由于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后期特效软件的普及,大多数专业制作人能利用电脑去编辑视觉丰富、形式美观的栏目。在艺术美感、观众认同度和信息承载量上都有较大发展,且适应观众口味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观众凭借设计精美的屏幕特效及丰富多样的视听效果能感受到栏目的特征、类型,进而认同。如《新闻联播》的栏目片头,开始采用深蓝渐变色为背景,三维渐变金字做主标题,红色或黄色小字为副标题,配以地球、卫星做艺术点缀,使片头的政治气氛、庄重及恢弘的效果表现得恰如其分。

电脑技术的运用,虽然给栏目带来了巨大变革,却也表现出了局限性。制作人由于过分依赖技术条件,忙于形式花样的追逐变换,从而抑制了主观艺术个性,忽略了人机合一的艺术追求。单一栏目的丰富多彩,不能掩盖整体模式的统一,经常是一种新的手法在出现之初便统治了几乎所有栏目的表现形式。

二、如何做好电视栏目的包装

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的核心,电视频道的竞争直接体现为各电视栏目之间的比拼。随着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迅猛发展,电视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打造精品栏目,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已是必不可少的。从先声夺人的宣传片,到新颖生动的栏目片头以及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字幕处理,乃至色彩、节奏等,无不体现包装的魅力。所以,包装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精致的包装可以使栏目锦上添花,处理不好的包装也会给栏目造成表里不一之嫌。笔者认为做好电视栏目包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栏目包装,从宣传片、片头到背景音乐、字幕等都应该和栏目本身浑然一体,给人视觉上的流畅、和谐、自然感。

(二)个性特征鲜明凸显

完美的电视栏目包装不仅要美观、有视觉冲击力,还要有个性,形成统一鲜明的频道特色。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栏目,就如同一个毫无特色、难以引起他人注意的人。所以要想提高收视率,就必须有凸显个性的包装。就像看见红绿蓝三条飞光带围绕地球旋转就知道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样。栏目的个性化包装可以使其区别于其他栏目,也是一个栏目凸显个性的重要条件。

(三)体现文化底蕴

现在观众普遍反映“电视多了,好看的节目却少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这两方面:一是观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选择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要求电视人应雅俗契合,努力推出精致的大众文化。就栏目包装来看,电视栏目包装战略是技术与艺术巧妙结合的典范,仅依靠画面语言或是技术是不够的。生动鲜活的文字语言,简练独到的画外音解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央视《焦点访谈》,除了制作精美的特技画面、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张扬个性的艺术形式以外,精辟的文字解说更是画龙点睛之笔。“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画外音,早已伴随着精致的画面,深深地烙在观众的脑海里,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感动和艺术的启迪。

(四)推出主题系列和公益广告

近年来主题系列的形象片包装逐渐为各电视台所推崇,它的优点是内在识别系统的强化。主题系列形象片在媒体上的高频率播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整体意识过乱带来的内部不和谐。一个成熟的电视媒体,应对国家、社会发生的事情给予极大的关注。公益宣传片便成了这种关注的载体。“抗洪救灾”、“环保”等社会公益类的活动在这种栏目包装中得以表现。

(五)重视追踪服务和频道形象

近来电视包装越来越趋向于一种追踪服务形式。电视台选择包装公司,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看它能否推进你的整体经营,看它的包装思想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一经合作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和磨合。因为这种包装理念需要逐渐形成并渗透,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运营系统,所以这个过程要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完成。电视台的节目会随着观众的需求而改版,但是频道包装作为媒介品牌应保持它相对的稳定性,在此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试谈电视节目的包装[J].内江科技,2009 (07).

[2]樊晓健.浅论电视节目包装的发展[J].青年记者, 2009(08).

[3]李海艺.电视节目包装中的美术元素[J].知识经济, 2009(01).

[4]闫复明.电视节目包装及个性化[J].记者摇篮,2009 (03).

上一篇:注入式下一篇:弗朗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