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

2024-06-17

弗朗西斯(精选十篇)

弗朗西斯 篇1

一、个人生平简介

弗朗西斯·桑迪兰兹爵士出生于1913年。1935年, 桑迪兰斯加入商业联合保险公司, 于1958年~1972年任总经理期间, 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通过并购重组, 提高了公司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1972年, 桑迪兰斯爵士荣升为公司副董事长。1975年, 担任帝国化学股份有限工业公司董事, 1976年担任Kleinwort股份有限公司和Plessey电子有限公司的董事。由此可见, 桑迪兰兹爵士具有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1983年, 桑迪兰斯爵士隐退, 淡出公众视野。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桑迪兰兹报告》 (197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西方国家物价普遍上涨, 尤其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 整个欧美市场处于持续的“滞涨”阶段, 大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达到或超过两位数, 严重削弱了财务报告和财务信息的有用性。这一外部环境促使会计学界深入研究如何在会计处理中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相应地形成了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分支。1974年1月, 英国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在第8号征求意见稿 (Exposure Draft, ED 8) 讨论期间, 英国政府设立一个由桑迪兰斯爵士担任主席的独立委员会 (即桑迪兰兹委员会) 深入调查通货膨胀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1975年9月, 该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桑迪兰兹报告》。

(一) 核心内容《桑迪兰兹报告》由20章和4个附录组成, 其核

心内容是对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 (不包括经济学家) 的需求进行分析, 然后讨论会计基本概念, 对现存的或提议的会计模式进行详细的比较。除此之外, 该报告还对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提出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进行犀利的批评。在对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会计调查的基础上, 该报告倡导“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并且用一章的内容描述它的唯一目标就是对那些可以描述成“指数化”的建议进行否定。该报告所提倡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就是要以现行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 以消除各个企业所承受的个别物价变动影响。主要特点是不改变传统的会计计量单位 (仍按照现行记账用货币单位表示) , 但全部财务会计记录和由此形成的财务报表应以现行成本属性为基础。然而在理论上, 对现行成本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包括现值 (简称PV) 、可变现净值 (简称NRV) 和重置成本 (简称RC) 等。并且,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现行成本有不同的理解, 股东更关注现值, 债权人则关注可变现净值, 而重置成本很少使用。桑迪兰兹委员会提出现行成本模式的依据是:在通货膨胀时期, 由于历史成本已失去计量基础作用, 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持有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关注较少, 而对在持续经营条件下财务报表所能传达的更符合各个时期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关注较多。该报告提出以现行成本模式进行通货膨胀会计核算, 不同于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提出的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建筑物、厂房和机器等实体资产对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现行成本会计模式通过重估实体资产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计量, 但是并不能确认由于通货膨胀产生的真实购买力在借贷双方之间的转移。在现行成本模式下,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计量现行成本变动的持有损益。此外, 该报告还包括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的调查结果, 尽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和样本量并不多, 但是这个结果对委员会的评议结论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 关注传统会计报表的缺陷《桑迪兰兹报告》认为传统会计报表有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 如果利润是衡量成本和售价之间的必不可少的差额, 那么这些要素都应该以现值表示。销售收入通常是现行价格, 但是一些成本项目却是基于前期的成本而计算的。折旧和存货则是产生该问题的主要领域。损益表中的折旧数字与很多年前固定资产购买时的价格有关, 因而成本不是现行成本。与此类似, 计入销售成本的期初存货的数额, 很可能是计入上一年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因此, 再一次证明:成本不代表现行价格。第二, 资产负债表提供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也不是现行价格。涉及该问题的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投资项目。在大多数情况下, 报表数额表示的是历史成本扣除折旧的净历史成本。因此, 资产负债表在提供商业组织真实价值方面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 尽管很多投资者想当然的认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现行价值。

(三) 利润内涵及计算《桑迪兰兹报告》认为利润是公司在一年中可以分配的最大值, 并且期望在年末和年初一样富裕。

通过所有的未来的年末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减去所有未来的年初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加上一年中由于净资本调整而增加的净现金流量就可以计量利润。《桑迪兰兹报告》认为, 现行的利润计算方法根本不是测算利润的一种方法, 而是测量现金流量的一种方法。准确的说, 现行利润是总的已实现利得减去现行成本价格下估计的折旧价值, 再减去平均存货价格与平均存货价格上升指数的乘积。也就是说, 现行利润是一年营业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 而不是放大或缩小了经营活动。流动性是测量现行利润的有用指标。拥有较高现行利润的公司不会很快破产, 它可以从事一些积极的投资活动来改变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但是高通货膨胀率却会改变传统的现金流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因而, 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现金充裕的公司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运作良好。但是, 这也不能阻止他们的所有者权益被通货膨胀所侵蚀。

(四) 企业经营状况一览表变化为了求得现行成本下的经营

利润, 《桑迪兰兹报告》在改变企业经营状况一览表方面也有三个主要的变化。 (1) 销货成本调整。销货成本调整 (简称COSA) 是指确定当期抵减收入的已消耗部分存货的费用时, 扣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即商品销售成本应加以调整, 以消除持有利得。它是企业对已消耗存货的估价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的存货成本之间的差额。因此, 调整后的全部成本表示企业当期为赚得收入所消耗的存货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公司以10便士购买货物, 当重置成本是12便士时, 以15便士的价格销售。该交易的经营利润就是3便士, 剩下的2便士在传统会计利润中将会被看成持有利得, 作为资产负债表的存货调整储备列示。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一储备可能会被视为不可分配的, 尽管报告并不完全清楚这个问题。并且, 该报告认为这个问题在新公司立法中要明确澄清。 (2) 折旧调整。折旧调整是在确定当期抵减收入的固定资产己消耗部分的费用时, 扣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因此, 调整后的全部折旧费表示企业为赚得当期收入而消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折旧的计算应基于现行成本而不是历史成本, 也就意味着所有固定资产都要调整折旧的影响。这个调整可能要在工商企业的19项资本支出中执行。并且, 该报告指出, 所有折旧计算应基于固定资产年末的成本, 尽管企业经营状况一览表是一份年平均报表。但是, 该报告第609段指出:在采用年末的损益项目计算经营损益而产生的毛利误差, 要权衡传统实务界的做法。桑迪兰兹委员会断言, 英国通货膨胀会计制度最富有成效的发展方向将是一种基于重置成本的方法。该委员会甚至提议建立一种称之为“现时成本会计”的制度。其实, 桑迪兰兹报告提出的这项建议实质上非常简单, 而且对现存的会计准则与实务不产生较大的改变。该报告最初提出的两项调整, 是要求通过原始成本损益表来反映收益产生过程中所消耗的资产的经营价值。这两项调整分别是销货成本调整和基于固定资产年终计价基础上的折旧费用调整。这两项调整是参考一系列公开的物价指数, 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计价中进行调整。 (3) 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在一个持有存货的企业中, 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 (简称MWCA) 是对销货成本调整的补充, 并且两者共同剔除了物价变动对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使用的营运资本总额的影响。例如, 关于赊购方和赊销方所做的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和销货成本调整之间的关系如下:按信用销售时, 企业不得不在收回货款之前, 为其价格上发生的变动筹集资金, 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中与赊购方有关部分实际上是销货成本调整时应予以考虑的;反之, 当企业赊购材料和服务时, 在赊欠期间价格变动所需资金则由供货方提供, 企业无须增加额外的资金.而且减少了对销货成本调整的需要, 并且在某种情况下也减少了债权人进行货币性营运资本调整的需要。涉及到赊销方的那部分货币性营运资本的调整反映了这个减少额。此外, 未持有存货的企业同样也有必要进行货币性营运资本的调整。货币性营运资本是企业净营运资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报告规定在确定现行成本经营利润时进行货币性营运资本方面的调整。这项调整是由于企业使用和筹措的在商品或服务的投入价格的变化上而引起的财务上所需的货币性营运资本的增加 (或减少) 额。然而, 在实务中客观地区分那些作为企业净营运资产组成部分的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可能是困难的。然而, 若要确认经营利润, 就不得不认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来区分它们。为了达到合理的准确度和客观性, 通常按照财务惯例只计算货币性营运资本中的债权和债务, 不过, 金融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当增加其内容。此外, 存货数量、债权和债务的波动也可能导致现金或透支额的反向波动。如果这对现行成本经营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话, 就必须把现金或透支额纳入货币性营运资本之中。货币性营运资本也可以包括维持企业经营所需要的现金浮游量 (Cash Floats, 或译为“托收未承付存款”) , 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必须前后一致。

三、《通货膨胀会计》简析

尽管现在大多数会计师都接受传统的会计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 但是修订会计方法达成一致也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1974年5月,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ASC) 发布《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7号———货币购买力变动的会计处理》, 要求上市公司根据价格指数 (通常是零售价格指数) 提供现行购买力会计补充报表。1975年, 16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力会计补充报表, 但是仍旧招致很多批评。因为, 这种按照一般价格指数调整的资产真实价值数字可能与资产价值变动没有任何关系。1976年7月, 更多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桑迪兰兹报告所建议的现行成本方法, 提供通货膨胀会计报表。桑迪兰兹报告得到会计职业界和政府的广泛认可之后, 一个准备制定现行成本会计初始准则的筹划指导委员会在道格拉斯·莫泊斯 (Douglas·Morpeth) 领导下成立了。该委员会建议推行现行成本会计的观点体现在:1976年11月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18号征求意见稿中。1977年, 英国一些会计团体强烈指出, 任何通货膨胀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该是补充报表, 而不应该取代传统的会计报表。1978年1月, 《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7号》被废除, 桑迪兰兹报告倡导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1980年3月, 体现桑迪兰兹报告思想精髓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6号———现行成本会计》得以正式发布。

桑迪兰兹报告发表后, 也招致一些批评, 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强烈呼吁新的会计模式也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同其他人一样减少报告的收益。他们认为, 反映现金流而不是利润的现行成本会计作为一种措施, 反映了银行在年内产生的现金流入, 而不是从其保持储备的实际拨备中拨款, 这一点是正确的。

总之, 桑迪兰兹委员会试图产生一个考虑到价格变化的、简单的、容易理解的会计系统。但是, 对一项资产仍被使用但已被完全注销的情况下, 该报告没有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委员会还认为, 非调整事项由那些已调整的账目组成, 这些已调整项目由于一般购买力利得和损失而产生了货币性资产或负债。尽管桑迪兰兹委员会所提倡的建议是应采纳更现实的和更有意义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现行成本应该如何计算的争论。而且, 桑迪兰兹报告的最重要缺陷是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不能提供连贯一致的账户体系。尽管如此, 该报告在阐明其目标并描述目标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上, 是英国在通货膨胀会计方面独一无二的出版物, 是通货膨胀会计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的出发点, 而不是替代品。

参考文献

精选弗朗西斯培根励志名言警句 篇2

2、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3、人们愈是贤明,愈低着腰向他人领悟。

4、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

5、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

6、虚伪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我的虚荣所奴役。

7、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8、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聪明人对此刻与未来的事惟恐应付不暇,对既往的事岂能再去计较。

9、人们以为他们的理性支配言语,偏偏有时反而支配理性。

10、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1、为了要替自我煮蛋以致烧掉一幢房子而毫不后悔的人,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12、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13、对小钱不好过分去计较。金钱是生着羽翼的东西,有时它会自行飞去,有时务必将它放出去,才能带更多回来。

14、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在我们的背后。

15、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我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16、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所惊奇。

17、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18、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19、有妻室儿女的人,行动自由就受到限制,从而成为命运的人质。

20、做大官只为自己谋幸福,不如做大事为众人谋利益。

21、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坚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22、德行高尚的人们,其德愈增则受人嫉妒之机会愈减。

23、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重。

24、资料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的聪明睿智却是言辞简短的。

25、若要进入学问的世界,务必像赤子一样才行。

26、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适宜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27、天使为欲求与神同等的权力,而犯法堕落;人类为求知识与神同等,而触法堕落。

28、金钱像肥田料,如不散布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29、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30、如果你思考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必须比原来好一倍。

31、对上帝的造物和工作的沉思产生了知识;但涉及到上帝本身时,却没有完满的知识,只有知识破灭后的惊异。

32、如果不持续必须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

33、当命运微笑时,我也笑着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

34、在一切有困难的交涉中,不可希冀一边下种一边收割。

弗朗西斯/坎坷中国路 篇3

弗朗西斯:“报酬合理就去中国,最喜欢上海大鲨鱼。”

威尔斯,哈里斯、斯威夫特。这些球员都均具有以下两个共性,1前NBA火箭球员;2纷纷前来中国打球。不管是不是因为姚明的关系,如今的CBA充斥着大量火箭帮球员。而从去年开始前火箭帮帮主弗朗西斯即将加盟cBA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很多舆论与球迷认为

弗朗西斯将会很快加盟姚老板治理下的上海东方男篮。“如果报酬合理,我就会去中国打球,我最喜欢的中国球队是上海大鲨鱼

这是姚明的母队。”弗朗西斯在今年六月份的表态也让上海球迷对于他的到来充满了期待。但年薪终究是个问题。

150,万这是最初弗朗西斯开出的价格单位是美元。按照如今的中美货币汇率计算这笔数字大约相当于1千万人民币,酬金额度相当惊人。要知道,在去年北京市体育局给北京男篮投入的总资金也不过1000万人民币

如此的数据大约可以相当于一家中型c8A俱乐部全年一半的投资(江苏男篮今年注资200。万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必然会相当谨慎,花费球队接近一半的投入在一个球员身上值得么?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应该是否定的,更何况是资产并不丰富的姚明。当然弗朗西斯的来华梦除了要过薪水关之外还要过教练关。在当时,姚明谈及弗朗西斯的问题时冷静地说:“是不是引进弗朗西斯还是得看邓华德和教练组的意思,如果他们认为他可以帮助球队,那么我会努力去运作。”毫无疑问,教练的看法也是他能否到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个两个赛季没有打上正规比赛的球员,不管他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他都是值得怀疑的。

少年成名却受困伤病

正如前文所说,截止到2010年底,弗朗西斯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两年之久,他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还是在2007-08赛季。当时弗朗西斯结束了在异地他乡的漂泊回到了曾经属于他的体斯敦火箭他在那里打了职业生涯最后的10场比赛,随后惨淡落幕。在那10场比赛中

弗朗西斯并没有受到重用,场均5.5分3次助攻2.3个篮板都是职业生涯最低。更令人感到难过的是,他的效率也降到了生涯的冰点,作为一个后卫他在那个赛季的罚球命中率仅有56.5%,十分难堪的成绩单。“我们有六个外线球员在场上,他(弗朗西斯)不在这个行列里,目前其他队员都比他好。”对于糟糕的弗朗西斯,时任主帅阿德尔曼如是说。

事实上,或许弗朗西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依然有着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毕竟他拥有过人的天赋。但令人遗憾的是,又一度严重的伤病再次将他击倒。2008年2月27日,弗朗西斯经历了一次膝伤恢复手术,这将导致他长时间处于养伤状态。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位依靠身体素质吃饭的球员来说,膝盖的伤病会是致命的。从历史上来看,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比如1984年选秀的榜眼秀鲍威,“便士”哈达威、希尔,往近了说也有乔纳森·本德,奥登等等,而最近的则是布兰登·罗伊。这些人要么是因伤退役,要么是褪去光环,弗朗西斯也是如此。

弗朗西斯完成手术之后一个月,他只恢复了大约50%的水平就如他自己所言“我现在移动还有些困难,另外还有力量。我希望通过训练,在开赛之前恢复到100%。”不过火箭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08年1月25日,他们与灰熊队达成协议。至此,弗朗西斯回到了当初他并不愿意前往的灰熊队,然后一场比赛也没有登场便被裁退。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一代天才弗朗西斯再也没有出现在球场之上。

一波三折弗老大终来京城

之后的两年时间内,人们知道弗朗西斯自己做起了生意,据说还非常不错,但没有人知道他的伤病是什么情况,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状态如何。关于他的身体状况,最后一个消息是“弗朗西斯通过灰熊体检”。关于他的打球状态,最后一个消息是2007年12月16日,火箭83比96输给小牛的比赛,弗朗西斯出场23分钟,拿下3分3次助攻和1个篮板。

以如此惨淡的状态收场,这也难怪北京金隅男篮的主帅闵鹿蕾和总经理袁超一定要观看弗朗西斯的训练视频后才肯谈合同。今年11月,国内业内人士的微博曝出“北京基本搞定弗朗西斯”的消息后,北京金隅男篮的主教练闵鹿蕾便亲自赴美观看弗朗西斯训练。在美国的几天,闵鹿蕾并没有观看到弗朗西斯的对抗训练,只是将他个人练习时的视频传回了国内。国内方面,总经理袁超看过视频之后谨慎的表示“和NBA时候肯定没法比,但是力量和投篮都恢复得不错,可以谈合同了。”就此,一场合同拉锯战正式展开。

根据北京男篮多年的作风,他们习惯“花小钱,办大事”,这似乎和另外一支京城球队北京国安有些相似,在圈内北京男篮的抠门作风是路人皆知的。“说句玩笑,姚明可以把钱当火柴。我不行,我需要钱。我的人生肯定也要娶妻生子,篮球不仅仅是我谋生的手段,更是我的身家性命。所以我期待在我还有点篮球本事的时候,找到一家可以为我后半生赢得一些生活积蓄的球队。”2008年焦健离开北京队时发表过如此感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北京队节约的作风。除了焦健,北京队因为待遇问题损失的球员还有巴特尔这样的巨星,当初大巴转会时有传言称年薪高于北京队三倍之多。那么这次在弗朗西斯的问题上,北京男篮真的准备好钞票了吗?

早在今年十月初的时候,就有传言称弗朗西斯与北京金隅男篮取得了联系,当时北京队正试图寻找一名外援组织后卫。但这在当时仅仅为一个传言,因为那时候在北京队试训的外援中有一些颇具实力的后卫,比如德国联赛的MVP球员杰森·加德纳。之后在洲际俱乐部冠军赛上,他们还试训了肯塔基野牛队的小后卫米奇。尽管当时对外宣称只为租借,但当米奇走下场边的时候,他还是不断地问着“能留下么?能留下么?”毫无疑问,北京男篮做好了留用米奇的打算。

当国际俱乐部冠军赛结束之后,米奇随之离队,北京男篮再一次踏上了寻找外援的旅途。而在那个时候,同样参加洲际俱乐部冠军赛的新疆男篮两位外援已经就位。对此北京队总经理袁超并不心急“现在我们正在找,具体结果得到联赛开始前才知道。”如此的表态与上个赛季刚刚结束时刻鹿蕾喊出的。只要王治郅愿意

来,500万我们也花”,“在CBA打过的外援,我们都买得起。”大相径庭,北京队似乎在引援上就没什么太大手笔。再然后,就如同人们看到的那样,康罗伊来了又走,北京队一直在遮遮掩掩。

终于,在10月中下旬国内著名篮球媒体人的微博内曝出了“北京男篮接近签约弗朗西斯”的消息,直到这个时候球队方面才给出了正面答复。“之前一直不对外说,是为了防止有其他队抬价,这次去美国看他训练的只有我们一个队。”袁超在事情曝光之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原来北京男篮低调的原因还是以防其他球队抬价,弗朗西斯这趟CBA之旅可谓一波三折。

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现在双方已经差不多达成了工作合同,虽然细节还有待商榷,但新赛季的CBA赛场上出现弗朗西斯的身影已经是板上钉钉。在早些时候,有传闻称弗朗西斯将会出现在11月29日与山东男篮的季前赛上,但这个传言并没有实现。而随后,弗朗西斯将有可能错过北京队揭幕战的消息又迅速传播出来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消息。

对于现在的北京男篮和绝大部分期待他到来的中国球迷来说,弗朗西斯何时出现已经成为近期内他们关注的焦点。至于他的状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很多球迷认为,不管弗朗西斯状态如何,作为姚明的老大哥,作为曾经的全明星球员,只要他能够来到中国就会引起关注,哪怕他已经不复当年,其明星效应也值得他们痴迷。很明显至少在新赛季中北京金隅男篮将会收获不错的票房,那么其他呢?球队真的适应弗朗西斯吗,这是一个问题。

弗老大或成新一代北京球霸

对于这种全明星级别的球员,人们丝毫不用怀疑他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去年马布里的到来已经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但和马布里不同的是,弗朗西斯的状态依然是个大问题,他能否一下回复到自己的比赛节奏?他的伤病隐患是否依然存在?他能不能适应CBA的环境?这都将影响到他的发挥,一旦他不能找到感觉,他便有可能变成球队中鸡肋式的人物,就如同前几个赛季的NBA球员阿里纳斯一样。

身为一名曾经在NBA叱咤风云的人物,若来到中国也沦为鸡肋,这对他,对球队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即便是他依然有过去的功力,那么他骄傲的性格会和其他国内球员融合到一起吗,不要忘记,在他参加选秀的时候曾经倔强地拒绝了去温哥华,他毫无疑问是个刺头。如果这样的一名球员不能和球队很好的磨合,那么北京队可能出现的情况就会和2008-09赛季时一样。那时候,北京队的战术就是丹特·琼斯单打,然后丹特琼斯失误。不可否认,这样的打法在球员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帮助球队赢得一,两场比赛,但多数时候还是成为球队的负担。事实上,北京队中已经拥有这样的球员再多一个只会更加影响战绩。

为什么球队不能为弗朗西斯安排一套有针对的战术?这样不就可以解决弗朗西斯的潜在危险了吗?的确,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是必须要说的是,北京队的教练是闵鹿蕾,他的执教风格比较老套,在战术创新方面也比较匮乏。在北京队比赛的暂停期间,球迷们经常可以通过电视转播听到闵鹿蕾对着球员们喊“别着急,慢慢来,保证篮板球”,“XX你想想办法啊,把球导起来啊。”这样的语句,这说明他对场上的应变能力十分匮乏给弗朗西斯制订战术7以他的能力来说不容乐观。

另外,根据前年那个赛季的经验来看,闵鹿营对外援的掌控力还是略有不足。当丹特·琼斯来到首钢之后,闵鹿蕾就通过翻译告诉他“我给你球权,你去打,给你自由。”这样的话语无非是告诉琼斯,“你可以按照你希望的方式打球,不用管团队。”但这可行吗?所有人都知道,篮球是一项五个人的运动,仅靠一个人,哪怕他再大牌也不会赢得比赛。

当情况果真发展威弗朗西斯一人单打,四个人看的时候,北京队本赛季的结果也就可以提前预料。换掉闵鹿蕾?这不可能,他在北京队长达十余年的生涯并不会因为一名球员而改变。换掉弗朗西斯?这也不现实,在北京男篮与弗朗西斯合同的附加条款中有着规定“在弗朗西斯不能打完整个赛季的时候,北京队也要支付全额年薪。”这就等于堵死了北京队裁掉他的路。对于一向以吝啬著称的北京男篮来说,80万美金绝非一个小的数目。

弗朗西斯并非北京最佳人选

乐观点说,如今的弗朗西斯已经完全恢复,并且愿意配合球队的战术体系去打球,但他一定就适合北京队吗?管案一样是否定的,北京男篮的人员配置其实并不那么适合弗朗西斯加入。根据最新的北京男篮名单来看,在北京队的阵容中拥有了六名后卫这个位置本来就已经显得有些臃肿,弗朗西斯的加盟看起来有些多余。当然,不能否认弗朗西斯的能力要优于国内的球员,但是难道北京男篮真的要让年轻人在板凳上度过自己的巅峰期吗?这并不是有利于球队长远發展的选择。

不利于球队发展只是其一,其二是目前球队的身高明显不足,除了孙明明之外,全队没有一名球员的身高达到了2.10米以上。过于矮小的身材使得北京男篮在过去几个赛季中连连不断的吃了篮板球的亏,因此寻找一个大个中锋外援似平更加合理。兰多夫·莫里斯?他的身高并没有传说中的2.11米,根据现场观察,他的身高只比2.02米的吉占吉略高一点。至于新近签约的阿巴斯则也只有2.03米高,北京队的高度依然十分悲剧。

即便是球队认为不再需要补充内线球员,北京队的外援也不应该出现在后卫线上,在他们的三号位,缺陷同样明显。目前,北京队的三号位由陈磊,王骁辉作为主要构成,这两名球员的身高分别是1.95米和1.96米,在国内属于偏矮。对比一下志在夺冠的球队,广东男篮主力小前锋朱芳雨的身高达到了2.03米,新疆男篮的小前锋徐国翀身高也达到了1.97米。显然,以陈磊和王骁辉的身高,在其他球队只能出现在得分后卫的位置上。北京队一意孤行的使他们在小前锋位置上出现,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在比赛中被对手以大打小,防守端吃尽了苦头。

因此,根据球员的配置来看,北京男篮似乎更应该选择一名内线或者三号位球员,这样他们才会改掉之前篮板疲软的弊端。而以外线打法为主的弗朗西斯,显然不具备这一能力。

终极看点:弗老大PK马布里

弗朗西斯来了,经历了签约坎坷的马布里也最终签约了佛山男篮上个赛季成绩最差的两支球队终于有了新的看点。放在上个赛季,这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可能不会被人关注,但新赛季则完全不同。两位球员都曾经入选过NBA的全明星赛,都是球风华丽的街球派后卫性格又都桀骜不驯,他们两人的交锋定会吸引相当多的眼球。

弗朗西斯 篇4

弗朗西斯·培根自学成才,研究过尼采著作、浪漫主义的绘画和样式主义的绘画,早期的作品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颇深。1944年弗朗西斯完成了第一幅成熟的作品——用基督受难作为主题的三张习作。这幅作品是以三联画的形式来构成的,画面分开安置,每一幅画面中都有一个生物趴伏在方盒形的阴影之中,在背景里面生动的橙色是代表复仇女神的影子,放在《基督受难图》的下方,它的造型让人惊惧。弗朗西斯擅用强劲粗犷的笔触表达展现画面中愤怒、荒蛮、恐怖、孤寂和兴奋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的形象被刻意扭曲,不过依然可以辨认。弗朗西斯以“尝试把某些情绪可视化”形容自己的作品。弗朗西斯作品的人体一般都会扭曲变形,但是人物身上的衣物以及周围的背景物件却是未扭曲正常的。只要对比画面中的衣物和被隐盖在衣物下的躯体,手臂与雨伞,以及嘴巴和喷出的烟雾。依据弗朗西斯自己的解释,身体和脸的变形是一种“对神经系统的直接冲击”的效果进化出来的处理手段。

二、发现艾德里安·格尼

弗朗西斯·培根的画向观者揭露生命中的苦痛与人类脆弱而可怖的天性,引发了观者的思考。而曾被称为“培根第二”的艾德里安·格尼就是受影响者之一。艾德里安·格尼出生于罗马尼亚北部的麦芮,在克卢日的艺术与设计大学毕业,于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和德国的柏林工作生活。

艾德里安开始是向巴洛克时代画家学习,从他处理的画面和创造的视觉氛围中不难看出,尤其是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影响。作品里黑色和灰色的阴影占主导地位,整体气氛十分阴郁,细节也比较丰富,可人物常常是面目模糊,他们的脸部要么是被隐藏起来,要么就只是一个含糊的轮廓,看上去就好像一切都被笼罩在帷幕之中,把想象和历史场景奇妙的糅合在一起,就好似已经被忘记和遗弃的一样,显得无力、僵硬又呆板。艾德里安不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绘画,画布上不仅用画笔进行绘画,更是充分体现调色刀的作用,使画面达到一种特别的质感和张力,朴拙的笔触给人以厚重感,画面运笔迅捷,又可看出画家苦心经营的构成。

三、比较艾德里安·格尼和弗朗西斯·培根

通过对当代具象绘画新星艾德里安·格尼的了解,不难发现艾德里安和弗朗西斯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由于社会的动荡和童年的不幸,艾德里安·格尼选择用灰色和黑色的阴影来主导画面的一切。这与弗朗西斯在不被父亲接受的痛苦和阴郁的童年环境的影响下,画面中呈现的模糊、扭曲变形以及具有强暴力、犀利而粗犷、如噩梦一样的画面效果是相似的。但是,艾德里安画面上所展现的内容更多的是由父辈讲述经历以及探访各大博物馆的收获,而不是像弗朗西斯般的亲身体验而来的感受。如果说艾德里安天生是讲故事的人,那么弗朗西斯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虽然弗朗西斯与艾德里安两人同是采用摄影为自己的绘画作题材上的准备,但艾德里安却接触到更多高雅的流行文化和更新的视觉领域。从精致的油画,到网上的图片,都是他源源不断的灵感的来源。

四、“培根第二”的由来

艾德里安在佩斯画廊举办的展览中,他的一系列画作向观者展示了自己被吹捧为“培根第二”的原因——来自爱尔兰的英国伟大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已经为艾德里安运用颜料和画布表现图片和想象的结合做出了铺垫。作为参照,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解决了艾德里安的一大难题,引导了艾德里安结合欧洲历史上的黑暗与照片、书籍并融合了他自身的想法,让他创作出个热闹过符合理想的作品。通过对弗朗西斯·培根的出身、成长环境所及其绘画的情感、灵感来源和艾德里安·格尼的出身、成长环境和绘画的灵感来源与情感表达了解和研究,及他们两位画家的绘画、表现技法的研究。比较这二者得出:艾德里安·格尼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共同点——他们的绘画情感都有多数痛苦的成分;他们都选择摄影,图片等作为题材方面的准备进行二次创作;他们都把自己了解的故事、历史,和幻想、情感融合在作品中。

当然,艾德里安·格尼和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也有许多不同点。在出身和成长环境上,艾德里安不似弗朗西斯般不得父爱,相比之下,有父辈讲述历史的艾德里安少了一些苦痛也多了对历史的了解,得到了一些绘画灵感;在题材的选择准备上,弗朗西斯有对其所处年代的大背景下更深刻的体会作为绘画情感来源,而艾德里安则是拥有更新的获取灵感来源的渠道——因特网,他可以获取到跟多更接近于真是的照片和“附有带有彩色图片的书”。

经由弗朗西斯·培根的参照对比,从而探索发现艾德里安·格尼的绘画语言中——用色灰暗是因为父辈口述的处于“黄金时期”的祖国的历史与自己所记得的童年时期祖国发生的动荡,人民被生活的重担压倒的比较而产生的想要表达压抑的社会现状的心理。画面较之弗朗西斯的作品凸显的厚重质感是因为充分运用了调色刀,而画面中仍更多的保持原有的形态,仅是小范围的进行模糊则是受巴洛克艺术的影响,而且没有达到弗朗西斯般阴郁,扭曲的情绪,故而画面上扭曲的幅度不及弗朗西斯。

本文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得出艾德里安·格尼绘画语言的秘密,是本次研究的最终目的。此次把艾德里安·格尼作为研究的对象,是为了把本文作为一个初步的了解的桥梁,把艾德里安·格尼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关注、认识艺坛新秀。

参考文献

[1]聂磊明.培根绘画的当代意义[J].大家.2011.(20)

[2]王亚敏.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的影像引用[J].文艺研究.2012.(01)

[3][美]约翰·托兰著,郭伟强(译)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9.1.

“埃柯波伊西斯”工程 篇5

在“埃柯波伊西斯”工程初期,基本任务是对火星环境进行四个方面的调控:增加火星的大气量;使火星全球平均温度升高60℃;提供可用的液态水;大量减少火星表面的紫外线和宇宙线的流量。完成这些调控后。厌氧微生物的生命和谐共存生态系统就有了。但是,对植物(届时可把地球植物种子带到火星上播种)而言,还需给出一个附加条件:为了维持植物根部的呼吸,大气中还要有充足的氧气。虽然植物呼吸所需的氧气比动物少得多,但在“埃柯波伊西斯”工程初期,就连这点氧气也是释放不出来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地球化”,还需要对火星原始环境进行第五个方面的调控:在大气成分中增加氧气和氮气的比例。

此外,在建成完善的居住条件之前,还需要设法增加一些有益的自然条件,例如设法让火星大气层的厚度自然增长,以便对宇宙线进行有效阻挡;用空气制动推进器和飞行器调节地球移民居住区周围的压力,使之适应人的呼吸节律;用外层大气、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周期来开发能源和食物等。

当然,“火星地球化”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仅增加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温度可能就需要几十年,在这当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做艰苦的工作,比如,要用全氟碳给火星大气加热,需要建设许多工厂,以从火星大气和土壤里提取制造全氟碳所需要的原料,这些工厂所使用的能量要靠核电厂发电。因此,需要先在火星上建设提取原料的工厂、提供能源的核电厂、生产全氟碳的工厂,然后才能进行全氟碳生产。计算数据表明,即使一切工作都已做好,也只能使火星表面温度升高4℃。幸好,加热过程是个连锁过程,温度提高了,火星极冠里的二氧化碳就会溶化,溶化的二氧化碳引进大气层后使温度进一步升高;气温升高又促使极冠里的更多的二氧化碳溶化,直到二氧化碳停止蒸发为止。科学家预测,这一连锁过程可使火星表面温度平均升高70℃。

弗朗西斯 篇6

作为《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唯一的女性人物, 玛格丽特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焦点人物。基于她的放荡不羁和她将丈夫一枪打死这个事实, 许多评论家将她界定为邪恶的“谋杀者”、“真正的恶棍”[2]273和“海明威小说中最无耻的女人”[3]188。玛格丽特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没有任何可赞之处的女人吗?本文试图对女主人公进行重新审视, 对其特定行为进行剖析, 从而揭示出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女性, 并指出海明威其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女性当时的社会家庭生活, 而且也逼真地反映了她们的精神世界, 充分表达了对真实而有生命力女性的尊重、同情和赞赏之情。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讲述了麦康伯夫妇在英国狩猎指导罗伯特威尔逊的陪同下在非洲打猎的经历。麦康伯胆儿很小。在打猎过程中, 麦康伯击伤一头狮子, 面对受伤后迎面冲来的狮子, 麦康伯不顾身边的妻子和众人, 吓得惊惶逃跑。威尔逊开枪打死了狮子。当夜, 玛格丽特将身体献给了这位征服狮子的英雄威尔逊。第二天, 麦康伯摆脱了恐惧, 打死两头强壮的野牛。突然, 一头被他击伤的野牛朝他冲来, 他毫无畏惧地开枪射击, 尽管野牛与他只有咫尺之遥, 他仍没有后退半步。在此危机时刻, 玛格丽特举枪射击, 但丈夫麦康伯却应声倒地。

一.重新审视玛格丽特

弗朗西斯麦康伯是一个只会赚钱, 没有丝毫浪漫情调的男人。他胆小呆滞, 没有男人气概, 不顾形象撒腿就跑, 对妻子明目张胆地偷情无动于衷。他没有丝毫主见, 容易受他人影响, 他甚至都不能独立决定自己喝什么。而且, 弗朗西斯也非常脆弱, 当众出丑后, 转向妻子寻求安慰。嫁给这样一位毫无魅力的男人, 难怪玛格丽特会爱慕具有男性气概的威尔逊。

不像她麻木胆小的丈夫一样, 玛格丽特情感细腻而真实。丈夫当众出丑后, 她也会替丈夫难过, 一直在为丈夫辩护, 始终都在安慰麦康伯。玛格丽特对威尔逊说:“弗朗西斯会不会打狮子,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毕竟不是他的行当。”[4]9事实上她旨在告诉威尔逊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缺点相比较。所以, 不管丈夫如何不堪, 她始终认为那是她的丈夫, 她希望自己丈夫好, 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丈夫。

关于麦康伯是被误射身亡还是被有意谋杀的争议长盛不衰。人们认为麦康伯被故意谋杀是基于对小说最后威尔逊对玛格丽特说过的一段话的推断, “你为什么不毒死他?英国人都是这么干的”[4]28但叙述者意在表达的是:在那千钧一发之际, 玛格丽特的枪是瞄准野牛想要救丈夫的, 但不幸的是她误射了丈夫, 因为, 她在涉猎方面毫无经验。况且, 如果玛格丽特真的希望丈夫死去, 她只需冷眼旁观, 坐在车里观看丈夫被野牛撞死的场景就好, 何必自己举枪?所以, 玛格丽特并不是凶残的“谋杀者”。

有人会痛斥玛格丽特放荡滥交, 但是当玛格丽特绝望的发现她的婚姻名存实亡时, 偷情或许是她当时释放愤怒和不满的唯一渠道。再或许是玛格丽特想以私通来惩罚自己丈夫的胆小怯懦, 从而激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是这样, 我们不得不承认玛格丽特在维护这段婚姻方面的用心良苦。另外,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5],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结构构成的。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 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 按“快乐原则”活动, 这就解释了玛格丽特为什么会不断地寻求性快乐, 通过偷情来满足她的本能需求;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 压抑本能冲动, 按“至善原则”活动。麦康伯死后玛格丽特发自内心的痛苦便是它“超我”的觉醒。“这个女人歇斯底里地哭着, 她的脸已经变了样”。此时的她, 理性战胜了本能, 内心痛苦而绝望。

困在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里, 玛格丽特一直都在挣扎着, 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激情和对生活的自信, 试图寻求物质满足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平衡。她渴望拥有一个能在精神层面互相交流的丈夫, 但最终她失败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 她只能依靠偷情来排解内心的空虚与痛苦, 摆脱暗无天日行尸走肉的生活。

二.海明威的女性观

而海明威似乎也非常同情这位女性, 对她当时的痛苦挣扎和社会生活都给予了真实客观的展现, 在其作品中也塑造了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她们中有些传统而保守, 有些独立而坚强;有些忠诚正直, 有些开放而个性。她们个性中既有可贵的品质, 也有令人反感的地方。总之, 她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女性人物, 而不是某些评论家简单划分的“魔鬼”或“天使”。因此, 指控海明威有“厌女症”是不符合海明威创作的真实意图的。总体上, 海明威对女性的看法是积极的。

摘要:《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 (1936) 是举世公认的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基于她的放荡不羁和她将丈夫一枪打死这个事实, 许多评论家将她界定为邪恶的“谋杀者”、“真正的恶棍”和“海明威小说中最无耻的女人”。因而海明威也被指控有“厌女症”。本文试图对女主人公进行重新审视, 对其特定行为进行剖析, 从而揭示出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女性, 并指出海明威其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

关键词:海明威,玛格丽特,“厌女症”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Scot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rnest Hemingw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Meyers, Jeffrey. Hemingway: A Biograph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3]、Baker, Carlos.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ourth Edition, 1972.

[4]、Hemingway, Ernest.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ons, 1987.

弗朗西斯 篇7

上述对小说人物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说明该小说存在意义的模糊性。威尔逊所想与所说严重脱节, 为人处世亦持多重标准, 他是海明威心目中的英雄吗, 他值得信赖吗?玛格丽特虽然积极参与对话, 但小说自始至终未展示其内心世界, 致使评论界对其开枪动机和人品各执一词;麦康伯究竟是懦弱之徒还是成熟男人亦值得研究。

海明威非常重视叙事技巧, 1954年瑞典皇家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以及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为由, 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3] (P35) 叙事学家马丁注意到海明威在《麦》中非常仔细地呈现着多种叙事视角。[5] (P145) 遗憾的是, 马丁没有就此对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国内有少数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对该短篇进行了评析, 但不够深入:或仅指出海明威在小说中使用的多种叙事策略;[6]或注意到了叙事视角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认为小说没有交代清楚玛格丽特是否有意杀夫, [7] (P90-93) 但未能进一步分析意义模糊性产生的整个过程。因此笔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述者的主要聚集对象、叙事声音、人物的心理表现、叙述者的态度五个方面分析意义模糊性的产生过程。

1. 摄影式外视角的频繁运用导致意义的模糊

有学者认为《麦》是典型的以外部聚焦手法写成的短篇。[3] (P90)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 因为小说的叙述者时常进入威尔逊的内心世界, 展示他的所感所想;也概述麦康伯的感受, 如猎狮前与猎狮时的恐惧, 猎狮后的害臊与恐惧, 临死前的感觉。因此, 应该说这是一部以全知视角为主的小说。不过, 全知叙述者常隐身为旁观者, 像摄影机一样只是记录人物的外貌, 动作, 语言, 以及所处环境, 不涉及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典型的例子是小说接近结尾处对麦康伯太太射杀野牛却射中麦康伯的叙述:

汽车上的麦康伯太太呢, 眼看野牛的犄角马上就要冲到麦康伯的身上, 就用那支6.5口径的曼利切向那条野牛开了一枪, 谁知道却打中了她丈夫的颅底骨上面约摸两英寸高、稍微偏向一边的地方。[1 (P44) ]

由于叙述者没有进入麦康伯太太的内心世界, 我们无从知道她当时是否借机杀害丈夫, 从而对她及麦康伯作出了种种猜测。[3] (P90)

事实上, 三个主要人物的对话占据了整部小说近三分之二的篇幅, 大量简洁的对话意味着空白的出现。虽然玛格丽特说话不少, 但由于叙述者没有进入其内心世界, 读者无法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从而造成悬念, 读者与她始终保持较大距离, 感情上产生疏离感, 难以与她站在一边。如小说结尾威尔逊和玛格丽特的对话, 玛格丽特只说了几次“别说了”, 威尔逊则一直滔滔不绝, 声音完全盖住玛格丽特, 直至她沉默。读者由此可能相信威尔逊的话, 认为她是因害怕丈夫离开而有意杀他。但叙述者又说得很清楚, 那头野牛快撞到麦康伯了, 所以玛格丽特也有可能在这紧急关头举枪救夫。可见隐身为旁观者的叙事者由于只是把人物的对话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 从而使读者对人物及事件的理解相去甚远。

2. 叙述者主要聚焦威尔逊

《麦》的一个叙事特点是:在一段段的人物对话之间常为威尔逊的一段甚至一大段心理表现 (thought presentation) 。当麦康伯央求威尔逊不要将猎狮事件外传时, 出现了一大段威尔逊的内心活动:“他现在打定主意了, 闹翻要自在得多……”[1] (P10) 当三人争论玛格丽特是否应该跟去打野牛时有威尔逊的一段心理表现:“真糟糕, 罗伯特·威尔逊想。真是一团糟。哎, 事情总是会闹成这个样。到头来, 事情总是会闹成这个样。”[1] (P30) 当三人说好一起去打野牛时, 又出现威尔逊的一段心理活动:“但愿这个蠢货没想到在背后把我的脑袋打烂, 威尔逊暗自想着……”[1] (P32)

于是我们时常听到威尔逊的声音, 其内心所想因以大量自由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而显得异常突出, 他与读者因而非常贴近。相比之下, 麦康伯的视角基本聚焦于狮子, 其内心感受少, 而且其感受均由叙事者以间接引语的形式概要性地叙述, 从而使读者与他保持距离。如:

这就是狮子的故事。麦康伯并不知道, 那头狮子在发动突然袭击前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 ……它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 ……那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它这么做。……也不知道, 威尔逊对这些事有什么感觉。他不知道, 他的妻子有什么感觉, 只知道她同他闹翻了。[1] (P27) (斜体部分为笔者所加)

一连串“不知道”强调了麦康伯的幼稚、不成熟, 虽已年届中年, 但头脑简单, 无法猜测别人的想法, 连他妻子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 从而造成读者与他的距离感。

而玛格丽特毫无内心活动可言, 仅有一次以她的眼光看狮子事件刚刚发生后的威尔逊。当她把眼光转向丈夫时, 叙事视角却是叙述者的:“弗朗西斯·麦康伯个子很高, 要是你不计较他骨架的长短, 他算得上身材匀称……他被人认为长得漂亮, 他三十五岁, 身体非常健康, 精通场地球类运动……”[1] (P7) 玛格丽特看着丈夫, 不可能对着读者说话, 而且这段话就像麦康伯的个人简介, 因此应是全知叙述者视角。可见玛格丽特没有被赋予评价丈夫的权利, 其纯粹地看使读者难以与她产生共鸣。另外, 虽然读者可以从人物对话中听到她的声音, 而且她曾一度占据中心地位, 随意更换话题, 掌握谈话走向,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 她的话越来越少, 声音越来越弱, 最后湮没在威尔逊强大的话语里。

因此在威尔逊滔滔不绝的声音里, 读者容易以他的评判标准评价玛格丽特和麦康伯。此外, 全知叙述者使用的代词“你”与威尔逊内心活动时多次使用的“你”容易被认为同指代读者, 由此混淆了读者视听, 使读者与威尔逊产生认同感。

3. 叙述者声音与威尔逊声音并置、交叉或重叠

“自由间接引语既能与叙述语交织在一起, 又具有主动性和较强表现力”。[8] (P299) 由于威尔逊一段段的心理表现均以自由引语形式出现, 且常与叙述者的话并置、交叉甚至重叠, 因此其话语自然进入了小说话语层面, 其话语由此获得权威性。

例如, 威尔逊与麦康伯谈论鞭打仆人一事后出现这样的叙述:“越说越不像话了。‘我的老天啊, ’他想, ‘我成了一个外交家啦, 对不?’”[1] (P10) “越说越不像话了”既可以是叙述者的评论, 又可以是威尔逊的心理表现。因此, 叙述声音与人物声音出现了重叠。类似现象还有:

“你的太太来了, ”他说。她正在从她的帐篷那儿走过来, 看上去精神抖擞、兴高采烈, 非常可爱。她有一张典型的鹅蛋脸, 典型得你以为她是个蠢货。但是她不蠢, 威尔逊想, 不, 不蠢。[1] (P11)

这是从威尔逊的视角看玛格丽特。“她有一张典型的鹅蛋脸, 典型得你以为她是个蠢货”既可以是叙述者的评判, 又可以是威尔逊的评判。叙事声音与人物声音再次重叠, 凸显了威尔逊评判别人时的优越地位。

更多时候, 是叙述者声音与威尔逊声音的并置。如:

威尔逊现在冷冷地望着他。他没有料到麦康伯会这么说。他原来不但是个该死的胆小鬼, 而且是个该死的下流胚, 威尔逊想。直到今天, 我还相当喜欢他呐。但谁能摸得透一个美国佬呢?[1] (P10)

前面两句是叙述者的话, 其余为威尔逊的心理表现。两种声音并置, 威尔逊获得了与叙述者评判他人的同等地位。有时候叙述者与威尔逊的声音互相交叉:

也许他刚才错啦。这样想当然是一个应付的办法。对于一个美国人, 你压根儿拿不准他的任何事情。他又完全同情麦康伯了。要是你能忘掉这个早晨, 那就好啦。不过, 你当然是忘不了的啰。这个早晨简直糟透了。[1] (P11)

人称代词“他” (指威尔逊) 与“你” (第一个“你”指像威尔逊一样的白人猎手, 其余两个“你”指代麦康伯) 的交替使用, 说明叙述者与威尔逊在交替说话。这再次说明威尔逊的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一样强。面对麦康伯突然变得勇敢, 威尔逊有一大段内心活动:

靠一次偶然的、奇怪的打猎, 一次没有机会事前担心的、手忙脚乱的突然行动, 麦康伯终于长大成人了, 但是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正毫无疑问, 变化已经发生了。且瞧瞧现在这个家伙, 威尔逊想。事实上, 他们有些人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孩子, 威尔逊想, 有时候, 他们一辈子都是。……[1] (P40)

这里, “靠一次偶然的……变化已经发生了。” (It hadtaken a strange chance of hunting, a sudden precipitation into action without opportunity for worrying beforehand, to bring this about with Macomber, but regardless of how it had happened it had most certainly happened.[9] (P25-26) ) 应是叙述者的话, 因为其遣词造句不像威尔逊的风格。后面则为威尔逊的话, 因为符合他说话的习惯和特点, 如用语较简单、口语化, 句子常常不完整等。这样, 叙述者的话与威尔逊的话互为补充, 共同对麦康伯进行评价, 威尔逊的声音也由此获得权威性。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众多评论者相信威尔逊的话, 认为玛格丽特有意谋杀丈夫。

4. 威尔逊的心理表现揭示了他的虚伪与冷酷

但是, 威尔逊值得信赖吗?细读威尔逊的心理活动, 我们发现他带有明显的偏见, 而且其所想与所言常严重脱节。

4.1 带有偏见的视角与心理表现

威尔逊对麦康伯夫妇有细致的评价。面对玛格丽特语带讽刺的话:“威尔逊先生打猎的本领真叫人忘不了。你什么都打吧, 对不?”威尔逊非常恼火, 心里痛骂美国女人:“她们是世界上最冷酷的, 他想, 最冷酷、最狠心、最掠夺成性和最迷人的……”[1] (P12) 一系列由“最”带头的贬义词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反映了威尔逊对美国女人的偏见。当玛格丽特坚持要跟随他们去打野牛时, 威尔逊又痛骂美国女人为“最该死的女人。确实是最该死的”。[1] (P12) 当玛格丽特说她已经忘掉了早上的狮子事件时, 威尔逊心想:“一个女人发现了她的丈夫是个该死的胆小鬼, 会干出什么举动来呢?她狠心得没命, 但是她们全都狠心……”[1] (P13-14) 玛格丽特要强, 推说已忘掉狮子事件, 威尔逊则认为她非常狠心, 这暴露了他强大的控制欲:他极力想控制整个局面, 希望所有事情均由他掌控。于是他先劝玛格丽特不要跟去打野牛, 他明知麦康伯夫妇对狮子事件极力躲避却一再提起, 当玛格丽特明确表示不愿说该事时, 他便暗地骂她“狠心得没命”。

威尔逊与美国女人打过一些交道, 便以偏概全地对她们评头论足, 用一大堆贬义形容词, 似乎这样才足以解恨, 显示了他的狭隘心胸。但具讽刺意味的是, 尽管他极尽能事地诋毁她们, 却又非常期待、也非常享受与她们的肉体接触。他着迷于玛格丽特的外表, 每次玛格丽特出现, 都是他先看到;[1] (P11, 16) 虽心里骂她狠心, 却仔细品味她的外表:“她有一张典型的鹅蛋脸, 典型得你以为她是个蠢货。”[1] (P11) “蠢货”一词暴露了威尔逊对玛格丽特的鄙视。他不尊重她, 要的只是感官刺激与享受。“再说, 他的妻子。唔, 这个妻子。是啊, 这个妻子。嗯, 这个妻子……她心里在想什么, 那只有天知道……看见她就高兴”, [1] (P33) 重复多次的“这个妻子”表明威尔逊对玛格丽特的占有欲, 而对于她的内心世界, 他根本不在乎。

4.2 自由引语揭示了威尔逊的表里不一

威尔逊大段的心理活动以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展现, 显得生动逼真, 也揭示了威尔逊的虚伪、不诚实。

4.2.1“你”一词暴露了威尔逊的虚伪

威尔逊的内心活动很多时候不是独白, 而明显有倾听者, 因为他经常在对“你”说话。使用“你”一词拉近了威尔逊与读者的距离, 使读者倾向于相信他的所观、所想、所感。但威尔逊使用这个指代词指代的对象并非读者, 有时指代麦康伯, 更多的是指代威尔逊的同行, 向他们抖出麦康伯夫妇的丑态, 由此暴露了他表里不一的虚伪本性。

当玛格丽特说已经忘记狮子事件时, 威尔逊“暗自想着, 她在作弄他, 是不?要不然, 你以为她想要演一场好戏吗?”[1] (P13) (斜体为笔者所加) 既然这是威尔逊的心里话而不是叙述者的, “你”不可能指代读者, 从语境看, 这个“你”应该指代他的同行, 即白种猎人。类似情形很多。当麦康伯提议去猎牛以掩饰自己遇狮逃跑的丑事时, 威尔逊的内心起了变化:

对于一个美国人, 你压根儿拿不准他的任何事情。他又完全同情麦康伯了。要是你能忘掉这个早晨, 那就好啦。不过, 你当然是忘不了的啰。”[1] (P11) (斜体字为笔者所加)

威尔逊用了三个“你”, 但其所指并不相同。第一个“你”指代威尔逊的同行, 威尔逊在跟他抱怨麦康伯的突然变化。第二、第三个“你”指代麦康伯, 这时威尔逊驾轻就熟地转换成受雇的猎人角色, 在对雇主麦康伯说话。由此可见, 威尔逊对雇主并非忠心耿耿, 他时常抽身为旁观者, 对雇主进行嘲讽。一系列“你”的使用暗示威尔逊的自大, 他把自己与雇主的交道化为谈资向同行津津乐道, 从而弥补自己在雇主面前低人一等的地位。

4.2.2 所想与所说严重脱节

“我想要摆脱那件狮子的事情, ”麦康伯说, “让你的妻子看到你干出这样的事来, 可不怎么愉快”。

我倒是认为, 更不愉快的是不管妻子看没看到, 居然干出了这样的事情, 或是干了这种事情还要谈, 威尔逊想。但是他说:“我再也不会去想这件事啦。不管是谁, 头一回遇到狮子, 都可能心慌的。这件事完全结束了。”[1] (P15)

由此可见, 威尔逊口是心非, 明明非常鄙视麦康伯, 认为他不仅胆小而且无耻, 但表面上却装作同情麦康伯。当麦康伯请求他不要将狮子事件外传时, 他郑重其事地告诉麦康伯:“我是一个职业猎人。我们从来不谈论主顾。这件事你尽可以放心。”[1] (P10) 但背地里却跟其他猎人大谈主顾的坏话, 可见威尔逊的虚伪不可靠。狮子事件发生的当晚他和玛格丽特鬼混, 第二天早上他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问麦康伯“睡得好吧?”[1] (P29) 当麦康伯反问他时, 他在心里责怪麦康伯无能:

原来她进去的时候把他闹醒了, 威尔逊想, 用没有表情的、冷静的眼光望着他们两人。唔, 他干吗不让他的妻子待在她应该待的地方呢?他把我当什么玩意儿, 一个该死的石膏圣徒像吗?谁叫他不让她待在她应该待的地方呢。这是他自己的过错。[1] (P30)

具讽刺意味的是, 威尔逊忘记了他自己为人的双重标准:“他, 罗伯特·威尔逊, 带着一张双人帆布床来到打猎队, 用来应付他可能碰到的艳遇。”[1] (P33)

以上种种说明威尔逊的口是心非, 作为自我反思者, 他不是反思自己有什么过错, 而是一味地诉说别人的过错或缺点, 因此不能完全相信他的视角及评判。

5. 叙述者模棱两可的态度

此外, 叙述者对待人物的态度也值得斟酌, 他公正吗?两次狮子视角叙述了狮子“威武而沉着地”应对人类对它的猎杀, [1] (P19) 坚强地忍受伤痛, 等待时机与仇敌搏斗。[1] (P25) 这反映了叙述者对狮子的正面态度。

与此相对, 叙述者对三个人物的态度均前后不太一致。叙述者在总体上站在威尔逊一边, 但多次强调威尔逊“那双没有表情的蓝眼睛”[1] (P11, 30, 45) 和“红脸”, [1] (P7, 25) 暗示威尔逊的冷酷、不诚实。对威尔逊使用的枪的描述似乎也暗示了叙述者对威尔逊的否定态度:“那支短短的、式样难看、枪口大得吓人的.505吉布斯”。[1] (P1, 18) 麦康伯猎狮前充满恐惧, 但全知叙述者又说:“索马里有一句成语:一个勇敢的人总是被狮子吓三次:他第一次看到它的脚印的时候, 他第一次听到它的吼叫的时候和他第一次面对着它的时候。”[1] (P15) 作为资深的职业猎人, 威尔逊不可能不知道麦康伯初次面对狮子会产生恐惧心理, 但他没有及时告诉麦康伯, 没有给主顾任何安慰, 反而一再地在主顾面前说“一头顶呱呱的狮子”, 用这种间接方式羞辱他。因此, 叙述者对威尔逊持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大量自由引语构成的威尔逊心理表现显示了叙述者与威尔逊的亲近关系, 而自由引语后面的“威尔逊想”这样的引导语又显示了叙述者有意与威尔逊保持一定的距离。

叙述者对麦康伯夫妇则持明显的否定态度, 但又有些许肯定。玛格丽特很聪明, 但叙述者不愿直说, 而是以与威尔逊一唱一和的方式说她不蠢;[1] (P11) 撵走野牛后玛格丽特面对丈夫的变化, 试图表现出一副看不起的样子, 但叙述者告诉我们:“但是她的轻蔑是没有把握的。她非常害怕一件事情”。[1] (P42) 究竟害怕什么?叙述者并不给她展示内心世界的机会, 其实从未给过她机会。但当玛格丽特“沉痛地”说麦康伯变勇敢已为时有些迟的时候, 叙述者紧接着说:“因为过去多少年来她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现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弄成这个样子不是一个人的过错。”[1] (P42) 叙述着似乎又在还玛格丽特一个公道。

对于麦康伯, 叙述者以讽刺性的口吻述说他的人品:“再说, 他宽宏大量, 如果说, 这不是他的致命的弱点, 那么, 似乎就是他最大的优点了。”[1] (P2) 而且, 叙述者一方面从多个角度描述麦康伯遇狮逃跑的丑态, 另一方面却又轻描淡写地指出任何勇敢的人都会害怕狮子三次。但是, 对比猎牛前后麦康伯的用语, 我们发现他不像叙述者所说的那么懦弱。猎牛前他常使用疑问句, 与玛格丽特说话时基本像小孩似地一一作答, 从未主动过。但自射杀野牛后, 其语气变得肯定, 由“我要喝点酒”到“咱们去喝点酒”再到“咱们都来喝点酒”, [1] (P36) 这与猎狮事件后他的询问口吻“你要酸橙汁呢, 还是柠檬汽水?”[1] (P5) 形成了鲜明对照。他还主动与玛格丽特说话, 并用了一个反问句:“我的老天, 那是一场追猎,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那不是很精彩吗, 玛戈?”[1] (P39) 而且, 当玛格丽特责备他和威尔逊都不是真正的英雄时, 他以挑衅的语气回敬道:“要是你不懂得我们在谈什么, 你干吗还要插嘴呢?”[1] (P42) 因此, 正如马丁指出:“大部分读者在知道了弗朗西斯在猎狮过程中所想到的和所感受到的之后, 往往会认为叙述者对于‘胆小鬼’弗朗西斯的刻画是过分的。”[6] (P46)

因此, 叙述者对待麦康伯夫妇的态度值得仔细推敲。细读对话, 我们发现玛格丽特强调威尔逊的红脸, 是为自己受辱解围, 也讽刺麦康伯的懦弱;亲历猎牛全过程让她饱尝了害怕的滋味, 但当得知第一头野牛没死而是躲进树丛中时, 她又忘记了害怕, 企盼像狮子的事情再度发生;[5] (P38) 她看到被射死的野牛而感到害怕, 并不是因为同情野牛的遭遇, 而是猎牛本身让她害怕。这一切表明她不是男人的牺牲品, 而是一个有个性有头脑的现代女性, 不甘落在男人后面, 时刻想占上风, “逾越了父权文化对‘第二性’客体角色的规范界定”。[10] (P9) 也许正因为此, 海明威说她是彻头彻尾的荡妇。而叙述者对麦康伯遇狮逃跑持鄙视态度, 是否可以解释为:成熟勇敢的人即使害怕也会强忍着不作任何流露, 又或许这是海明威借叙述者之口对成人世界的虚伪作的嘲讽?

6. 结语

单纯一个视觉可能会造成理解的偏差。摄影式外视角与叙事者主要聚焦威尔逊的叙事手法容易使读者相信威尔逊的话, 以为他是标准的英雄;认为玛格丽特是个脸谱式的人物, 而仔细分析威尔逊大量的内心活动、麦康伯猎牛前后言语及语气的变化、狮子的视角、玛格丽特的视角、三人对话等, 我们能保持比较客观的判断, 避免被威尔逊的判断所蒙骗, 清楚威尔逊表里不一、圆滑世故、冷酷无情;玛格丽特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现代女性, 同时也是金钱的奴隶;而麦康伯经历猎狮事件后确实变成了成熟的男人, 他猎狮前后的恐惧其实可以理解, 并非威尔逊及叙述者所认为的那么可耻。

海明威使用多种叙事策略, 使《麦》的读者高度参与小说的意义建构, 小说由此呈现出意义的多重性。

摘要:《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自发表以来一直为评论界津津乐道, 争论的焦点为玛格丽特是否有意谋杀麦康伯, 众批评者对小说人物持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本文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述者的主要聚集对象、叙事声音、人物的心理表现、叙述者的态度五个方面分析意义模糊性的产生过程。

关键词:《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叙述策略,意义模糊性,产生过程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Baym, Nina.Actually, I felt Sorry for the Lion[J].New 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Jackson J.Benson Ed.Durham,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2-120.

[3]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4]戴桂玉.弗兰西斯·麦康伯是“自杀”还是他杀[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

[5]马丁·华莱士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李志强.《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叙事策略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VOL34, (3) , 2006, 5:88-92.

[7]朱旬萍.《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叙事艺术评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 VOL9, (2) , 2008, 6:90-93.

[8]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9]Hemingway, Ernest.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M].The Einca Vigía Edition.New York:Collier Book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弗朗西斯 篇8

一.《尤利西斯》和《尤利西斯的归来》

《尤利西斯》[1]这首诗是张曙光在九十年代初始将历史融入到个人当下经验, 以获得“更为广阔的经验”的典范之作。这首诗巧妙地嵌入了荷马史诗《奥德赛》, 传达出后世常常提及的有关人的精神境遇和命运的隐喻之意。为什么作者要煞费苦心抒写尤利西斯这一希腊古国的的英雄人物呢?在中国比较特殊的转型期发出这样的声音, 用意又如何呢?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深入文本。这首诗开头, 作者很直接摆出“这是一个譬喻问题”。譬喻什么呢?我们一头雾水。接着, 作者还原历史场景, 呈示尤利西斯在海上漂泊的全貌, 众所周知, 尤利西斯当年漂洋过海的过程是相当艰辛, “破旧的”和“寒冷的”表萧条的形容词, 将艰难过程表现得笔记比较清楚。接着, 作者由历史的“浪涛的声音”转回到现实的“抽水马桶哗哗响着”的的声音。这种琐屑的生活搅得人心神不定, 而人对此如同“白纸”般的苍白无力。接下来一节, 出现了几个人称代词:“它”、“我们”、“它们”。要理清这段的意思, 我们必须理清这几个代词。王璞先生在解读这首诗时, 这样陈述:“‘它’就是指在精神漂泊与诗人写作中出现的‘陌生的岛屿’, ‘我们’指的是诗人自己, ‘它们’是‘它’的复数, 喻指我们在尤利西斯式的当代命运中的种种境遇和写作中浮现的词语。”[2]前两节是从历史联系到现实, 到了第三节则是现实中的人主动融入到历史中, 思索着追忆美好时日的问题。我们追忆过往, 主要是对现实的很多事情不满, 无奈。第四节中提到了荷马史诗的原作者荷马和重写《奥德赛》反映现代社会的乔伊斯。作者试想是否在他们写作中也会受到“塞壬的歌声” (塞壬的歌声即《奥德赛》中出现的极具迷惑力的海妖的歌声) 的干扰?此时的作者又联想了写作者的处境。塞壬的歌声已经已经变成了流行歌曲, 实际上作者以迁移的方式来思考着当代的写作者是否能够经受得住流行文化, 商业文化的诱惑, 保持自我的问题。“我们的写作恐惧来自我们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恐惧呢?我猜想, 是当下的写作者害怕陷入写作困境。“最终我们将从情人回到妻子”回答了具体困境是什么。这里的“情人指涉的是理想的写作状态, “妻子”则指涉的是现实的“写作秩序、意义性的东西”。那么“困境”就是写作者希望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 却由于现实写作秩序、框架, 最终放弃了理想, 无奈接受现状。最后一句“冰冷而贞洁, 那带有道德气味的历史”是作者发出的感慨。作者感叹尤利西斯的命运, 同时也在悲叹自身被现实性的东西束缚的无奈。

《尤利西斯》反映出九十年代诗人的写作困境。张曙光在这一时期初始, 敏锐嗅到了这一问题, 并用诗作的形式表现出来。2004年张曙光又一次关注“尤利西斯”, 创作了《尤利西斯的归来》[3]。这首诗又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呢?它与九十年代创作《尤利西斯》有无关联呢?同样, 让我们先深入这首诗。

《尤利西斯的归来》这首诗的开头, 作者让一个瞎子来讲故事。为什么故事时“被一个年老的瞎子所讲述”?我以为, 强调年老说明阅历多, 经历丰富。强调“瞎子”是因为这一群体, 相对于常人来说, 视力意外的感知力, 听力更为强, 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于看不见, 他们对所知晓事物抱有更多的畅想。这样, 经由年老的瞎子讲出来的故事更具有虚幻性, 实际上更加突出开头对故事的描述“古老而虚幻”。这样的故事虽经时间的流转, 却在现实中充满着相似性, 让人感到真实。接下来, 作者又从现实返回到历史, 由尤利西斯迷茫望着大海的目光, 来发问他期待什么。“始终指向家的方向”就是答案。尤利西斯抵御种种诱惑, 攻克海神的陷阱, 历经坎坷和沧桑只为回家。这里的“家”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社会的最小单位吗?作者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家是“灵魂和肉体的栖息地”, 不是实质意义的家。因为心中有家, 才可以禁受得住歌声的诱惑和儿女情长的缠绵。“家”作为本文的主题, 具有很强的抽象意义,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所属。有了精神上的满足, 才可以在这个浮躁的现实世界享受心灵的宁静。接下来, 作者用两个文具来探寻尤利西斯到底有没有抵达到抽象意义的“家”。探寻的结果是, 抵达只是“空洞期许”。物理意义上抵达了, 抽象的精神意义上却致死一种更遥远地期盼, 无法实现的理想。接下来, 又说“家常常令他恐惧”, 经历无情的和超人想象的磨难, 终无法抵达理想, 希望变成失望, 再展望理想, 内心的恐惧感油然而生。再接下来, 作者从历史回到现实深感尤利西斯的这种有“家”而不能回的故事时“我们生命的另一个版本。”正如尤利西斯, “我们”这群写作者, 更确切地说是诗歌创作者, 畅想着诗歌理想, 却始终达不了。尤利西斯永远在追逐精神家园的途中, 我们的诗歌创作者也一直在追逐诗歌理想的途中。写作时的思绪和词语不断涌现, 写作者热切地希望用语词表现理想, 却依旧感到写作的无力。最后, 让我们讲目光投向诗的题目《尤利西斯的归来》。我以为, 题目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作者在新世纪后重新审视写作问题, 同样嵌入尤利西斯同命运, 现实斗争的历史。从创作的时间上看, 《尤利西斯的归来》是作者对写作困境问题的又一次关照。二是本首诗的主题思想。归来指向的是家, “灵魂和肉体的栖息地”。作者并不认为尤利西斯找到了抽象意义的家, 而认为他永远在追寻“家”的途中。由之隐涉当下中国的写作者, 不断探索思绪和词语, 却很难实现写作理想。在追寻的途中跋涉, 深感艰难。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无论是《尤利西斯》, 还是《尤利西斯的归来》作者都试图联系历史人物尤利西斯的命运遭际来呈示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写作者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写作似乎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状态。《尤利西斯》中体现出写作理想与现实的写作秩序, 实体类东西的矛盾。《尤利西斯的归来》中体现出写作者热切地希望抵达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思绪和词语艰难探索中终难实现。二者在体现写作困境上具有比较大的相似点, 只不过, 前者反映的是自身与外部的矛盾, 而后者反映的是自身的内部矛盾。历经九十年代诗界的“沉潜”和新世纪以来对诗歌多样化的探索, 写作困境问题一直存在。作者在两个不同时间段对写作命运和理想的关照, 比较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点。作者认识到这些矛盾, 也早积极探索调和矛盾的方式。从1984年创作的《1965年》到九十年代创作《尤利西斯》、《照相》、《纪念我的外祖母》、《十年》, 再到《时间表》、《尤利西斯的归来》。关注的时间, 历史一直没有变, 他善于用记忆的方式或回忆这一载体表达诗歌思想。这里可以引用洪子诚的一段话:“他对现实的生活, 日常的, 当下的生活不那么信任, 无法从里面寻找到意义。他或者会认为, 那些有光彩的东西复活……”张曙光希望借助于记忆, 回忆来聚拢美的东西, 切实的东西, 重建“秩序” (因为他对既有的秩序束缚写作是不满意的) , 以适应写作的需要, 调和写作理想与现实写作秩序的矛盾。《尤利西斯》写于1990年, 实际上反映了前一个时期, 八十年代诗歌出现的问题, 张曙光认识到集体式对抗写作的方式是不利于诗歌写作的。“诗是诗人同世界的对话”, 不会是为了集体对抗而出现的产物。新的写作秩序, 是在推崇“个人写作”的基础上出现的。张曙光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个人写作”的诗人, 他试图建设一种新的写作秩序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理想。王家新曾经提出九十年代诗界所做的是建立秩序与责任[4]。事实上, 众多的诗人, 包括张曙光, 程光炜, 王家新等。他们都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 因而秩序问题在九十年代解决得是比较好的。张曙光新世纪以后创作的《尤利西斯的归来》, 更多折射的是诗人与自己的内部矛盾。诗人们渴望用思绪和言语来表现自己的诗歌理想, 却发现自己在追逐理想的途中。找寻灵魂的栖息地, 享受宁静是比较困难的。

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写作困境一直受到诸多写作者的关注。诗人以诗歌的形式, 呈现他所面对的写作困境。九十年代初, 诗人思考的是写作者与外部的矛盾, 新世纪后诗人思考的是写作者自身的内部矛盾。

关键词:写作困境,尤利西斯,归来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诗集[F].红岩.2010.4.

[2]洪子诚.在北大课堂上读诗[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0.

[3]梁晓明聂广友.北回归线[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3.

弗朗西斯 篇9

“隔”与“不隔”最初见于佛经译学, 佛经译论里讲“愚智天隔”“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 表明译者对翻译中的“隔”与“不隔”早有觉悟。在译者与原作之间的关系上, “不隔”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 不能有隔膜, “隔”, 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塞着一层雾障, 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文的直观性与自然性。钱钟书认为“‘不隔’在艺术化的翻译里, 当然指跟原文的风格不隔”, 它“不是一桩事物, 不是一个境界, 是一种状态 (state) , 一种透明洞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 作者所写的事物的境界得以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的眼前。‘不隔’并不是把深沉的事物写到浅显易解;原来浅显的写来依然浅显, 原来深沉的写到让读者看出它的深沉, 甚至于原来胡涂的也能写得让读者看清楚它的胡涂……” (p496, 1997) 。

二、认知

认知, 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 获得知识的活动, 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从认知角度来看, 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 (包括作者、读者、译者) 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 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 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在译文中应尽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p513, 2007) 在认知语境下, 译者与原作的“不隔”, 即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 译文用语尽可能向原文用语靠近, 让译语和原语最大程度地契合, 达到逼真境界。译者在认知文本语言意义的同时, 也获得对原作某一场景、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所蕴含的情感、气氛、语调等的审美体验。译者在转换过程中体现的不是词语或句式的对应, 而是整体意义和意象的再现, 即用译文语言建构整体概念。但是由于原作是作者的独特体验, 作者的创作风格也是独一无二, 不可复制的, 这就造成了原作的抗译性, 同时, 译者也有自己的风格, 这些都会造成翻译中的“隔”。

三、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

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是美国当代作家海明威的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富人夫妇去非洲度假, 因为某一次打猎迸发情感危机, 进而在之后的狩猎活动中妻子误杀丈夫的故事。这篇小说的中译本很多, 本文要分析的中译本为选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其译者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鹿金。鹿金, 原名叶麟鎏是我国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 《鲁滨逊漂流记》的译者, 他的译本流传的也很广泛, 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这个译本中“不隔”的精彩之处, 和“隔”的不足之处, 并给出自己的译法, 意在加深对这个世界著名短篇小说的理解, 改善译文的质量。

鹿金先生翻译的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深受汉语读者喜欢的一部小说, 译作将原作的内容和情节展现的一览无余。在风格上也大致延续了海明威的风格特征。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分析一些译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就是存在隔膜的地方。

例1.

原文:It was now lunch time and they were all sitting under the double green fly of the dining tent pretending that nothing had happened. (p.5)

鹿译:现在是吃午饭的时候, 他们全坐在就餐帐篷的双层绿帆布帐顶下, 装出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 (p.5)

这句话中“the double green fly”译作“双层绿帆布帐顶”通过查字典我们得出“fly” (p 569) 有一个意义可以用于这样的场景, 即:“a piece of fabric that covers the entrance to a tent”。笔者认为“the double green fly”应该是指餐室帐篷的帘子而不是帐篷的顶部, 再从我们的日常体验来看, 如果大家可以坐在这帘子的下面, 那么就应该是“撑开的”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the double green fly”应译作“两片撑开的绿色篷布”。

例2.

原文:“I’ll have a gimlet, ”Robert Wilson told him. (p.5)

鹿译:“我要一杯兑酸橙汁的杜松子酒, ”罗伯特-威尔逊告诉他。 (p.5)

本例中“gimlet”这种酒译作“兑酸橙汁的杜松子酒”, 译出了这种酒的客观含义, 本没有错误, 但是经过对原文的仔细研究就能发现这种酒的内涵即“性暗示”, 可见译者对原文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到位, 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例3.

原文:“You’ve got your lion, ”Robert Wilson said to him, “and a damned fine one too.” (p.5)

鹿译:“你打到了一头狮子, ”罗伯特-威尔逊说, “而且还是一头呱呱叫的狮子。” (p.6)

本例中“damned fine one”鹿金先生译作“呱呱叫的狮子”, 但是笔者认为用“呱呱叫”来形容一头很棒的狮子在汉语中不是很妥当。虽然在汉语中“呱呱叫”可以用来形容某事物很优秀, 但是用来形容大型动物却不是很常见, 因为“呱呱叫”让人产生的第一个联想就是青蛙。所以说“呱呱叫的狮子”很不顺耳, 倒不如直接译作“很棒的狮子”。

例4.

原文:He was dressed in the same sort of safari clothes that Wilson wore except that his were new, he was thirty-five years old, kept himself very fit, was good at court games, had a number of big-game fishing records, and had just shown himself, very publicly, to be a coward. (p.6)

鹿译:他穿着同威尔逊一样的打猎的服装, 不过他的是崭新的;他三十五岁, 身体非常健康, 精通场地球类运动, 也钓到过许多大鱼, 刚才当着很多人的面, 显露出他原来是个胆小鬼。 (p.7)

本例中, 译者将“he was thirty-five years old”的翻译为“他三十五岁”, 这是一个知识客观性的问题。当然, 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是一个笔误, 翻译作为一种认知体验, 必然受到译者当时心里状况的影响, 也许就是译者当时的一个小小的疏忽, 造成了这个差错, 即所谓的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四、结语

鹿金翻译的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的中译本流传也很广泛, 但是从认知角度分析, 笔者发现鹿金先生的译本在解释合理性和普遍接受性方面做得都不错, 基本做到了“不隔”, 但是鹿译也有一些地方跟原文有距离也就是说还存在“隔”的地方。所以, 翻译事业是一个发展着的事业, 需要千千万万的译者不懈努力, 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摘要:在译界里, “隔”与“不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不隔”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 不能有隔膜, “隔”是指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成隔膜, 不能展现原文的内容或风采。本文将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汉译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英汉翻译中的隔与不隔的问题, 提出由于原文作者和译者为不同主体, 其体验和认知必不能做到完全相同, 但在翻译过程中, 读者兼译者应在译文中尽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做到“不隔”。

关键词:“隔”,“不隔”,认知

参考文献

[1]Hemingway Ernest.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New York:Charles Scfibner’s Sons, 1952.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商务印书馆,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2.

[3]鹿金.“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载《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陈良廷, 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4]钱钟书.论不隔.载《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古埃及女神伊西斯 篇10

埃及人对神的虔诚的信仰和崇拜影响到他们行为的各个方面。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众神所演绎的悲欢离合又反映出了当时真实的社会图景。那些神明,如奥西里斯、洪苏、阿图斯、拉神、伊西斯、哈托尔等在美轮美奂的神话故事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而其中,作为九神系甚至是整个古埃及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女神——伊西斯更是备受关注。

贞妻慈母

在古埃及神话中,伊西斯首先是以一位忠贞的妻子形象出现的。她尽心尽力地辅佐丈夫奥西里斯管理国家,然而奥西里斯的弟弟塞特却由于嫉妒心生杀兄之念。他使用金柜之计诱骗其兄躺进去,继而派人锁住柜子将奥西里斯封死在里面,扔进了尼罗河,自己当上了国王。伊西斯闻听丈夫的死讯伤心欲绝,于是沿河追寻,终于在尼罗河的入河口找到了金柜,并将之载回埃及。在旅途中,伊西斯化身为鸢鸟,拍动翅膀在奥西里斯身上盘旋,因此受孕,诞下鹰头儿子荷鲁斯,她请求天神让她的丈夫复活。然而,塞特得知后却再次使用毒计,将奥西里斯剁成14块,分散到埃及各处,并使其迅速腐烂。但是,伊西斯没有退却,踏上了寻找丈夫尸块的艰难历程。然而,此时天神却说奥西里斯已经不能再回到人间,只能安排他去做冥王。于是,伊西斯只能独自将儿子抚养大,并且在荷鲁斯长大后帮助他打败了塞特,一雪杀父之仇,继承了王位。

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我们读到的伊西斯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埃及人一直将她视为勇敢、忠贞、善良、慈爱的化身,加以崇拜。伊西斯在寻夫过程中表现出的坚韧不屈、不向恶势力低头,历来倍受古埃及人的推崇。而她独立将儿子抚养成人所体现出的无私母爱也成为慈母的楷模,并且埃及人还由此将之与生育联系了起来。这表现在她对怀孕和生产以及婴儿的保护上。“伊西斯之乳”一向被看作是亡者复活时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经常出现伊西斯为荷鲁斯哺乳的雕像,并且这一形象常被等同于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耶稣。可以说,在她身上几乎集合了所有埃及人心目中的美德,由此也成为了古埃及人一直崇拜的神明,并不断地将其神化。

“王权”象征

在非洲众多部落中,即使是在今天,国王的母亲通常被看作是“首领的君主”。王权对于埃及这样一个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众多的埃及神明中,每个神都有其独特的形象特征,伊西斯的头饰就是埃及象形文字中“王权”这个词的形象。由此不难断定把这一符号作为头饰的女人必定与王权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而我们知道正是伊西斯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使其夫奥西里斯失去的王位被夺回到其子荷鲁斯手中。所以,埃及人心目中的伊西斯就成为了拟人化的王权,是王权的赋予者和守护者,体现在神话中,自然就成了伊西斯对人间之王荷鲁斯王权的确立和保护。

伊西斯作为“王权”的象征不仅仅体现在她对王权的确立和保护上,同时也体现在她本身对于王权的追求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伊西斯使用狡猾伎俩夺取拉神权力的故事中发现。伊西斯非常热切地希望成为天地之神,她十分向往拉神的力量,但是她必须要知道拉神秘密的名字才能弄清他力量的来源。于是,她制作了有毒的动物模型,致使拉神被咬伤,而她便立即现身诱使拉神说出他秘密的名字。从此,伊西斯变得更加具有权威。

在古代埃及,无论是在皇室还是在平民的家庭中,母亲都是一个光荣和颇具影响力的角色。伊西斯囊括了古埃及妻子和母亲最典型的优点,因此,她成为埃及国王象征意义上的母亲,是国王统治合法性的来源。伊西斯不仅仅创造了国王,而且还带给他们成长的力量。这可能也是古代埃及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证明。

保护使者

伊西斯作为保护者形象体现在多个方面。

伊西斯是国王及亡者的保护者。在奥西里斯神话中,伊西斯尽心尽力地辅佐丈夫,在丈夫遭人杀害后,她不畏恶势力,坚贞地守护着丈夫的尸体,而在奥西里斯成为冥王,荷鲁斯打败塞特当上人间之王后,伊西斯又承担起了保护父子俩的使命。而在埃及人看来,法老就是人间的荷鲁斯,因而伊西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王及亡者的保护者。伊西斯对国王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对身体的保护上,更重要的是对至高无上的王权的确认和保护。

伊西斯对怀孕和生产以及婴儿的保护。描写这项职司的字句在棺木铭文中频繁出现,埃及人通过描写伊西斯的顺利怀孕生子来祈求自己生产的安全,这一点反映出埃及人对这位充满了母性的女神的最深刻的信赖。埃及妇女们欣赏伊西斯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的品格以及其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是几千年前的埃及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下的状态,许多埃及妇女分娩时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且新生婴儿的存活率也很低,分娩过程中的母子极易死亡。这时,人们便将祈求之心转向伊西斯,希望能从她身上得到佑护和慰籍。

伊西斯被水手视为保护神,这一现象出现于新王国时期。由于伊西斯掌握着预示甚至是控制尼罗河泛滥的能力,她自然而然地与船形成了不可割裂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埃及人对船的各部分命名上发现一些端倪。埃及人认为,伊西斯的发辫和肠子经过墓地守护神阿努比斯巧妙的防腐处理后是非常坚固耐腐的,于是神船上的绳索都用她们充当。有棺木铭文可证:“它的纤绳是伊西斯之肠;它的铺板是伊西斯之肠”。另外,伊西斯的手则成为灵活和坚固的代名词,因此常被看作是捕鱼时使用的卷绳索用的绳轴:“因为我知道它的绳轴的名字:它是伊西斯之手”。从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伊西斯与同古埃及人生活密不可分的行船和捕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埃及人出于对伊西斯的信任,运用她身体的某部分作为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船只和捕鱼工具的重要部分,可以看出,这位女神确实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保护神般的地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王国时期,伊西斯还被描绘成死去的法老和其遗物的保护者,而这一角色是她与其他四位女神共同完成的。除此之外,伊西斯女神作为保护者的形象还体现在医疗、婚姻等方面。作为伟大的魔法师,伊西斯经常在人们受到伤病需要医治的时候出现;而她作为古埃及妇女的典范,被人们视为保护婚姻美满的神。

智慧与狡黠

在埃及人心目中,伊西斯是集忠贞、善良、勇敢、睿智、仁爱等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女神。可以说,在她身上寄予了埃及人对一切美好品质的追求。不过,埃及人又毫不隐讳地在这位女神“完美”之外又赋予了她狡猾的一面,塑造了伊西斯更丰富的性格——智慧与狡黠并存。

在“塞特与荷鲁斯之争”中,伊西斯变身为美丽的少女,使塞特陷于情网,然后诱导他说出有利于荷鲁斯的言语,最后帮助荷鲁斯反败为胜。在伊西斯的神话传说中,有着大量关于她使用伟大的魔法和智慧战胜恶势力的故事,均体现出其机敏的一面。

另有一则关于伊西斯女神同太阳神斗法的传说:太阳神有一个神和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名字,这个名字给他以无以匹敌的法力。伊西斯非常想得到这个名字,同时获得与太阳神一样大的法力。此时,太阳神已经变老了,说话时便会流口水。于是,伊西斯就跟着他,把他的唾液和泥土一同捡起来,将泥土烘烤,织成一支矛,这支矛变成一条毒蛇,咬伤了太阳神,伊西斯便乘机对他说:“把你的秘密名字告诉我,因为你的名字有无穷的法力,可以解毒”。起初,太阳神并不同意,但是却抵不过痛楚的折磨,只好将秘密名字告诉了伊西斯。于是,伊西斯运用她的智慧获得了无边的法力。在这一则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伊西斯是一个野心勃勃、并不惜使用诡计以达到目的的形象,在这里,她更像一个“阴谋家”:伟大的智慧之外更多的是狡猾。

虽然,伊西斯性格也有一些“反面”的刻画,比如她的野心和狡猾。但是,关于伊西斯的每一个方面都着重突出了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的狡猾也是出于帮助丈夫和儿子的目的。无论是作为魔法师、拯救者还是作为王权的象征,伊西斯最初是以贤妻良母的女神形象走进埃及人的生活的。不妨说,她的“狡猾”更凸显了其复杂丰富的性格,更能贴近“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弗朗西斯】相关文章:

弗朗西斯培根简介04-26

精选弗朗西斯培根励志名言警句04-12

弗朗西斯?费伦的人生赎罪之旅美文04-09

上一篇:电视养生栏目下一篇:中专护生实习儿科临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