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2024-06-14

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精选九篇)

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篇1

一、构建开放型的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随意组织课堂。曾几何时,“放羊式”的体育课教学被称为最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时被全盘否定的形式。现代“放羊式”体育课教学应是创新教育的体现,以服从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

1.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开放式”教学,目的是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分组式的教学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自己作为主体,整节课都是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转,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任你喊破喉咙,学生仍然是各闹各的。为了克服这种“放羊式”局面,我采取了分组活动的方法,就是把各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以5-6人为宜,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全面负责。这样,小组长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学生的“领头羊”。在操场上,只要教师一声哨响,各组组长立刻就会把队伍带到教师面前。

2. 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少给一些责备。

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天生好动,如果管理不好就会乱成一锅粥。这时若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指责,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少给一些责备。

3. 有利于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体育课上总有不爱活动和不守纪律的学生,教师也可利用“开放式”这段时间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上进,激发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大都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做事不踏实,一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充分利用他们在“放羊”时的热情和惯性,和他们谈心,因势利导,激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希望他们把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尽快赶上或超过既定目标。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们的体育考核成绩和达标成绩都达到良好等级以上。

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应注意“开放”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形式的开放,更要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这当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体育与健康课》被学生接受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练习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1. 创设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情境。

新课程标准下高压的体育课,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要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无论在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每个环节皆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教耐久跑项目时,为了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可在跑道上插上五颜六色的彩旗,使学生感到新奇,精神振奋,也可以采用自测心率或互测心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一节枯燥的体育课就变成了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的活动;又如在足球课上,教师可以在足球场地上设置四个球门,增加学生射门的机会,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有新意,提高练习兴趣。

2. 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往往有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动作,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3. 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在教学重点、难点外,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使用合作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合作交流时,我们会发现小组活动中有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有的同学却总是失去机会,或默默地坐着。对于种种不平衡的现象,我们都要加以具体研究分析,想出解决的办法,如轮流当组长,对合作的任务提出每个人参与的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等等。因此,在合作交流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得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学生能发现问题,正是因为教师创设好问题的情境,善于设置悬念,打开了封闭他们思考的心锁,从而达到了“释其所疑,长其心智”的目的。因此,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思巧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顿悟,有长进,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才。

四、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新的课程标准是一个目标体系,它仅仅是从学习目标上向学生提出了适当的要求,并没有学习内容上的限制。教师应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学;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但在生活中倍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简化一些竞技性比较强,又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对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作用不太大的内容;改造一些易出现伤害事故和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补充一些新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安全和急救演练项目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实践性、文化性、新颖性、地方性。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陶同.创造时代的来临[M].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1.

[2]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 2002, 1.

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 篇2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 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锤炼与提升)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3.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

第一生活现象的更新

第二生活问题的更新

第三科学技术的更新

第四文化意识的更新

第五社会关系的更新

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深刻认识生活,保持时代性,是对本课程教学的挑战。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1.学生需要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的教学氛围。

2.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并不一定等于教学的高效益。

3.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1.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2.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3.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四: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1.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2.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

创设课堂新境界,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体育新境界;自主创新

中国分类号:G633.96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呢?

一、构建开放型课堂,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体育新课程标准内容的不确定,教学内容的可变化性,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强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运动技能占绝对优势,阻碍教师个人的知识的发揮,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教师将更多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注重学生在课中的地位与表现方式,因而,运动技能比例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内容(如游戏)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合作意识,引导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的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此时发现他们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三、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记得有一次,在推"自制铁环"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个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推铁环,而是他们自己创出了一种方法,铁环照样滚动,而且运用自如,当时我没有因不按照老师的练习方法去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的创新举动所感到高兴,在讲评时特地请他们进行示范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下可好,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创出几种"刹车"的方法;有的想出了用橡皮筋绑在推杆的钩上来控制铁环滚动速度;有的越过障碍而不败;有的利用铁环进行造房子;有的用铁环拼奥运五环及各种图案等等。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课堂教学的新境界:预设与生成 篇4

关键词:充分预设,精彩生成,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依靠开放追求生成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钻研教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既要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跳出教材。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现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唯有如此,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如在教学小数加法的时候,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小数加法的法则这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也不能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应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学习数学情境,如我提供“商店一角”的材料: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只20.40元,钢笔每支12.40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你带上的人民币50元、10元、5元、5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样,我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使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思维的空间也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情景中,能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激发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关注学生,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时,除了要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喜好和个性预设课堂教学,更要在课前预设教案时考虑学生学习的起点,以不同的起点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教师还应从传统的关注“教师怎样教”的单线程序设计转到新理念下关注“学生怎样学”的框架设计上,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设,充分考虑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课堂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创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个圆吗?

学生:动手试画,有的学生用圆规画得像模像样;有的则是圆规不动,用手捏着纸转动;还有部分学生居然是用圆形物体沿着边缘画。

师: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一:我用圆规画,把圆规的一脚固定,另一脚围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

生二:我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圆规的一脚不动,捏着纸转动也构成了一个圆。

生三:我沿着硬币边缘画一圈就画出一个圆。

师:用圆规和借助实物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种有圆心,一种没圆心。

生:怎么会没有圆心?

师:怎么找圆心?

生:(边说边拿着圆片上来大显身手)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是这样吗?大家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找半径、直径,还自豪地说这部分知识不要老师教,自己能够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从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实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脱口而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显然这时再去过多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适宜的,教师适时进行了教学调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从书上知道的,用……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让大家拿出学具来拼一拼,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联系,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师:只有一块三角形能否转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又该怎么计算?……

整节课堂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的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低耗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适当延伸,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归一应用题”之后,设计一道练习题:

先出示课件:新华书店最近隆重推出小学生必读的《故事大王新编》,可是该书数量有限,不少小朋友前往购买时,书已全部售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探究,比较自如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出示教学情景如下:

没有买到《故事大王新编》的小明,到同学那里借来看,这本书共有500页,要求在10天时间内归还。结果,小明前3天看了120页,照这样计算,他能如期归还吗?如果不能,你认为该怎么办?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进行引申———“那么,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从而推进课堂动态不断生成。

互联网体验音乐课堂的新境界 篇5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世界各行业的革命,更是为教育带来了全新活力。互联网提供了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渗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从而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多元化。

“构建一种体验式的音乐课堂”就是从互联网的优势出发,让学生在一种别致的音乐课堂中体验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文化。虽然互联网不是音乐课堂的主阵地,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互联网开创音乐课堂的新境界。

一、知识冲浪――用互联网获得最“广”的体验

弦乐器在小学四年级《甜甜江南》这一单元有所体现。教师一般采用江南的丝竹音乐《紫竹调》,让学生对我国的一些弦乐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民族乐器的特点、著名的演奏家、名曲等。一节课40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按照我们传统的上课方式,要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诸多要素,以及他们的对比,接着还要强调乐曲所表现出的气氛以及情绪,并且要对音乐本身进行标题、背景、情节方面的知识性解答。这些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中全部上完的话,学生对于大容量的枯燥信息难以接受。

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互联网搜索能力,并能够独自进行操作。不妨借助互联网,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掌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交流分享他们的所得,去建构自己的民族音乐和弦乐器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乐此不疲。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在互联网教室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教师进行示范查找了相关知识,之后便是引导学生去搜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路径,去进行搜索、查阅,去交流比对,分辨得出相关知识。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们的手指尖以及热烈的知识交流中很快过去。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给学生整整一堂课的知识,而是放开手给学生去探索,去建构自己的民族音乐体系。

教师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兴奋感与新鲜感,将这些转化成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而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更广的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互联网中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音乐人文知识的丰富和多样,并且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链接课内、课外的音乐学习架起技术的桥梁,为今后的自主探究音乐学习奠定了技术可能。

二、情境感染――用互联网创设最“美”的体验

低年级音乐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难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并且在课堂中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创设一个个奇思妙想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体验音乐学习带给学生们各种不同的情感。

《动物说话》是一年级的一首歌曲,歌曲中形象地描绘了各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学生们在学唱音乐的过程中,要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如果教师单纯地通过琴声来引领学生唱这首歌曲,会对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得声音与动作的交融。

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制作一个专题网站,利用Cakewalk Sonar制作本歌曲的MIDI音乐,然后放入大量动物的图片,配上相关动物的声音以及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动作,并且给这些图片、声音以及动作都加入交互,学生们在点击相应的链接时都会被要求点击与之相对应的内容。

在实际课堂中操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学生们进行培训,并且适当地进行引导。在教授完歌曲之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对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视听。有的学生还能对动物的动作进行模仿,有的学生能配上课堂所学唱的课本旋律,加上了其他动物的叫声,并能够对新歌曲进行演唱,这些都极大地加强了课堂内容的深度。

在互联网的音乐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对于创设的情境获得了更好、更美的体验。学生们对于新的情境总是充满了好奇,并且对新情境中出现的各种影像声音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有了这样的动力,低年级的音乐课堂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再像以往一样总是要教师不停地维持纪律。

当然,对于低年级的互联网式教学,我们需要提前关注的是学生的技术。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学生们需要到三年级才进行信息技术的专项学习,不能及时地掌握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长期对他们进行培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魅力势不可挡,学生绝对会以十二分的好奇心主动投入学习,这种状态会让低年级的音乐课堂始终生机勃勃。

三、尝试创作――用互联网感受最“帅”的体验

学生不单单有学习唱歌的渴望,还会有自己创作歌曲的需求。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现在很多软件都能为学生们的这些愿望打造一个基础的音乐创作平台。其中,《作曲大师》等是非常不错的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Encore。由于学生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先利用本软件对制作的过程进行非常详尽的演示,由易入难,让学生知道音乐创作的过程。

通过介绍,学生一般都会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创作中来,并通过耳麦,实时聆听到自己创作的歌曲。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节拍、音色以及速度力量等,通过这些改变,他们可以自行改编或创作出一首首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及时沟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他人的作品客观地进行形象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创作,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各样的节奏,乐器的音色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不再需要像在传统课堂中机械化地让学生听音辨别了。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再也不怕创作,更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感受到创作是一件“很帅、很酷,但我也可以的事”。进而爱音乐,自然而然学习音乐就更加轻松,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四、合作创新――用互联网探寻最“真”的体验

教育家约翰逊指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生生之间的交流是现在学校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课堂的压力,能给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软件,让学生尝试“伴奏与演唱”的合作;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软件弹奏乐器,最后尝试电子合成;我们可以利用歌唱软件,组织学生进行对唱录制;等等。线上线下的合作,不仅可以在课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功,合适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中的一些创作系统,可以实现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语言,可以用星级,可以送鲜花,等等。这多种感性、迅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课堂在沟通与交流的氛围中升华。我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议,评选出“最美乐曲”“××班好歌曲”等。学生在这样一种平等、融洽、民主的环境中,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而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浅谈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篇6

一、语文教学的新境界需要有情感的投入,激情的迸发

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善于扮演各种角色,充分地演好每场戏,做个好演员。在“表演”中去诠释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及情境的内涵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入戏”,情不自禁地“入境”。这样学生便会在情与美中沉醉,从而增强感悟与体味的能力。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学作品占的比重很大。因此,把握好文学的特性,注意情感的激发尤为重要。为了让语文课堂更有气息与韵味,那就需要丰富的情感充盈于课堂。我们所学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心血和真挚情感的结晶。“言为心声”,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而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传递文化中,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我认为,想教好语文,教师要“多情”,但绝不是“自作多情”,要让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内心。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比如,我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用音乐的魅力引领学生穿越广阔的时空,回到那个特定时代,再用饱含深情的朗诵去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完成与苏轼的对话,感受他的胸襟开阔与从容豁达。再如,我教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首先用感情去铺垫:“鲁迅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使命感的人,他爱憎分明,对于有害的事物与国民性痼疾的鞭挞不留情面,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则流露出深深的关切。鲁迅是用文学承担救国大任的人,是近代中国的脊梁。在这种情感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地融入到鲁迅的世界,期待感受他的人格魅力。”通过以上实例,我认为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能很好地在其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也让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去体味、领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还需要有美的震撼和爱的奉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美的清泉,就不会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在语文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体美,文章的意蕴美,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美。而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无疑是最具震撼力的。

一堂语文课,听来能让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这与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密切相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这说明语言不仅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媒介。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果只是一种音调,一种语速,没有起伏,节奏感不强,势必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此平淡的语言教学可想其效果如何了。教师的语言应能具有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才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无波无澜,要泛起涟漪,激起浪花,让学生的心灵随之荡漾。我曾观摩过一节高中语文优质课,是一位青年教师讲授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阅读难度极大的骈体古文,但听这位教师授课,却感觉很轻松,因为他的教学语言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舒缓的语调介绍青年才俊王勃,我们被王勃的才华横溢所折服;他用低沉的音调讲述王勃探父途中溺水惊悸而死的遭遇,我们为王勃的英年早逝而叹惋;他用高亢有力的声音介绍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我们为这座建筑而骄傲,他用激昂热烈的音调介绍《滕王阁序》,让我们为这一绝世美文怦然心动。整节课下来,情感受到激荡,久久难以平息。我感觉不像是听课,更像是一场心灵的碰撞。正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达到了如此回肠荡气的美感效应。

三、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还需要有“活”的气氛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突出一个“活”字。在课堂上,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但学生思维的跃动离不开教师灵活的引导。教师可以创设富含活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位专家将其总结为三句话:“课堂引导要导之以趣,激发动机;贯之以趣,推上高潮;存之以趣,留下思索。”整个过程给予学生有益的思维与新的探索。比如,在讲授《雷雨》这课时,我们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在戏剧冲突中彰显人物性格。我们可以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的问题设置一个“主问题”,把它形象地拟为“你到底还爱不爱我?”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找寻文中个性化的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的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学生们积极地讨论,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那么“教”与“学”也就达到了高效共通。如今,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更加主张设置“精练、实效、灵活”的课堂问题去激活课堂,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不断创新的能力。在一“问”之中,飞跃语言文字的万水千山。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培养学生应该像种植庄稼那样,自然地供给他们阳光与水分,让他们茁壮成长。不是像在生产车间那样去用模具锻造成批的产品。只要我们充满激情,用美去熏陶,用心去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责编 周春晓】

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篇7

要解决政治课教学中“高、大、上”的问题,出路就是在政治课教学中追求“白、富、美”的境界。

一、白:教学要有“留白”艺术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政治教师要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政治教师要学会“留白”,使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多生成的东西,让“生命”的课堂拥有更多的自由时空。

1. 表达上“留白”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运动是有规律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寓言《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由学生甲扮演兔子,学生乙扮演农夫,学生丙扮演农妇,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将这一知识演绎出来,最后由学生丁旁白。学生把教师的“留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既赋予了寓言故事时代内涵,又让学生领会了经典故事的哲学寓意。

2. 知识上“留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政治教师可以对有些教学内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故意形成知识上的“空白”,给学生留下联想、生发、开拓的思想空间。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三大举措时,笔者故意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不作解释,而是让学生先做两道相关的选择题来发现知识上的“空白”。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产生疑问: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何来判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学生渴望之下,笔者再来填补学生知识的“空白”。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知识的盲区、误区,再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有裨益。

3. 思维上“留白”

政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上的“空白”,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面对“马桶盖风波”,一位业内人士说:“由于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卖。没有统一规则,永远只能是———越诚实经营的企业,越吃亏。”中国一些企业也能生产国际标准的好产品,只是有些消费者不知道,或者存在误解。在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上,包括消协在内的一些机构,都有义务给消费者提供相关的选择信息。根据材料,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思考: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问题上,公民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于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的责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其死记硬背。正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4. 实践上“留白”

政治课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即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例如,我校要求各班形成《我们的班级》特色文化,为此,笔者一方面让学生从文化生活角度定位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让学生开展班级特色文化的创建活动。学生从文化生活角度给出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师生共同制作了承载班级特色文化的展板,挂在教室的门口。

“想”是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做”是学习的根本和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能算是“想”有了落实,才能真正领会所学知识,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二、富:教学要富有思辨性

高考政治要求学生具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其中包括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然而,有些教师“一言堂”,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辨析的时间空间,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思维的惰性。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疑问、见解、感受、智慧等都是宝贵的课堂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抛砖引玉、铺路搭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见解、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睿智辨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奏响一部丰富的、和谐的、开放的知识生成和生命发展的协作曲。政治课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1. 倡导平等是前提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宽容的胸襟、真挚的爱心、诚恳的态度、真诚的期待,以“平等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做到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并引进竞争机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辩。

2. 设置问题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设置具有可辩性的问题是引发学生辩证思维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教学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例如,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在南非宣布,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国将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赞赏的声音很多,尤其是已经在非洲筚路蓝缕的同胞以及许多正在面临转型挑战打算走向世界去“淘金”的企业。同样也有不同声音。有的来自国内,抱怨中国又在“穷大方”“大撒钱”,“国内那么多东西需要提高,为什么把钱给别人”;有的来自国外,西方一些势力再次提高嗓门,大喊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那么,中国600亿美元援非,是“穷大方”、搞新殖民主义吗?对此,笔者要求学生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他们的观点及其理由。

3. 选择方法是出路

开展活动探究,组织课堂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开展相互辩论,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研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美:教学要努力创造美

政治课教学绝不能是板着面孔、漠视学生情感的说教,而应该是通过教学艺术把美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1. 讲述语言美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讲得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讲出哲学语言的深刻性,讲出逻辑语言的严谨性,讲出语文语言的规范性,讲出群众语言的通俗性。

2. 感受教态美

教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优美的教态,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技巧,它是教师得心应手地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同时,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熏陶的必要手段。因此,政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规范自己的仪表、仪态和姿态,努力创新美的教态。

3. 交流情感美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传递知识信息,还会交流情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课堂上教师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政治教师,要通过教学艺术的情感美,把自己美好、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感,创造性地通过教学活动表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以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4. 课堂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优雅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消化、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此,讲究课堂结构美对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尤其重要。课堂结构美不仅体现在教材知识结构上,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展示上。这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政治教师不仅要做到板书美,而且还要做到各个教学环节及其相互衔接自然的美。

5. 为师人格美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而教师人格是教师的灵魂。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断言:“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高品位的教师人格不管是对学生的道德升华,还是对学生的学业发展都极具审美价值与感染力量。政治学科“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教师的人格美,主要体现于德美、广才、博学、卓识、善教、达观、审美等方面。因此,政治教师人格体系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文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在教育价值,并对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付出。在当下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就必须走出“高、大、上”的教学误区,追求“白、富、美”的教育质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

摘要:中学政治课不受欢迎,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高、大、上”的问题,对此,出路应是追求政治课教学中“白、富、美”的境界。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教学艺术,白,富,美

参考文献

[1]周丙书.更新理念点燃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激情[J].新课程学习(中),2011(5).

[2]吴敏.课堂教学“留白”的艺术[J].新课程,2010(12).

[3]杨桂华.教与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0).

怎样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新佳境 篇8

一、真实, 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本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人格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而语文教学价值也就在于引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说错话, 做错事。

然而, 时下的许多公开课, 太过“顺利”、太过“正确”、太过“精彩”了, 使听课的老师又惊又怕, 惊的是学生的表现居然能这么出色, 担心的是自己的班级与之差距竟然这么巨大。然而, 透过“精彩”,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精心制造的亮点;透过“精彩”, 我们可以想象反复演练的试教。这样的课, 省略了复杂的训练过程, 只呈现了精彩的学习结果。这样的课, 只不过是“作秀”, 师生怎么会有激情?这样的课, 学生的认识是重复的, 语言是复制的, 感情是“作态”的, 甚至可能在师生的心灵上投上“双重人格”的阴影。

二、个性, 课堂教学的灵性之光

在实际教学中, 为数不少的教师习惯于把教参、教案的内容搬到课堂上, 完全是一种毫无个性的教学。在课改的今天, 有些教师听了一些公开课, 没有剖析实践背后的理念, 只学会了外在的教学形式。于是,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难、表扬激励, 乃至肤浅如“你真棒”、“拍拍手”也都模仿了, 自以为是在实践个体感悟、科学探究、正面激励等新课程理念了, 实际却是将之浅表化、庸俗化。还有一些教师对名师的观摩课机械的模仿, 照搬名师的教学设计, 甚至在课前开讲艺术也套用了, 走进了“不见理念, 只见行为;不见艺术, 只见技术”的误区。名师具有丰富的学识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是其长期学习和反复锤炼的结果。盲目机械地模仿名师, 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还会弄巧成拙, 贻笑大方。

三、激情, 课堂教学的精神之魂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这句话也许有些偏颇, 但它却鲜明地指出了激情对于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的今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决不能没有激情。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人物, 教师的激情能够燃烧每一个学生。激情是什么?课本是情的载体, 一篇篇课文无不渗透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 既有浓浓的亲情, 又有真挚的友情;既有澎湃的豪情, 又有温润的柔情……教师的激情, 就是内心对文本的感动, 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体验, 外显于他的言行举止, 用语言、用表情、用眼神传递给学生, 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 伴随学生度过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四、开放, 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叶澜语)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因为“人”的参与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动态生成也成了一种不期然而然的“相遇”。既然动态生成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必然,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回避, 而应以开放的心态来直面它。预设时, 让我们抛开一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框, 抛开学生学习的“标准答案”, 来预设一下怎样广开学路学习, 预设多元解读, 预设课堂的各种变数, 力求使预设的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开放性。在教学进程中, 不固守预设, 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 根据学情机敏地对预设进行有创意的调整。如此开放的课堂, 必将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篇9

关键词 想学 爱学 乐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如果学生不想学,不爱学,不乐学,学了没有收获,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有效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想学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这些对学习的有效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在课堂上流连忘返,让教学有效、高效。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绩。

1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它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负担。”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愿意自主探索,主动创新。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取代。

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 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中,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然后给他们欣赏含有三角形的图片,如:金字塔,三角形屋架,三角形安全标志,三角形叶子,河南修定寺塔的三角形砖雕图案,新奥尔良城的三角形建筑,三角形的柳京饭店,高架桥上的三角形等等。让他们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初步感受三种不同种类的三角形,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感受数学和生活中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最后再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打印一些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同学们共同欣赏,互相讨论,然后创作三角形的图片,让知识进一步地深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教师要努力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学知识,跳出课堂学知识,跳出学科学知识,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是使课堂成为一个活的、流动的、充满人情的生成过程。

2科学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实验操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实验真实、直观、形象、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实验还是一种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志向。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在适当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效果和水平。实验是探究的过程,实验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教师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想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的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

3精心创设课堂生活体验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悟

教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体验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体验性。通过课堂体验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获得认知理解、掌握过程与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课堂教学落实生活体验环节,应成为学生基本学习方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都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定课堂生活体验的教学理念,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科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和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生长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沟通生活中的学科知识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学科知识“原型”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

老师就是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学习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形成的学习动机,伴随着情感和驱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激起的这种热烈情绪,落实课堂生活体验目标,促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体验、感受。在多维的视角中,引导学生评价、吸纳、升华,碰撞出心灵智慧的火花。

总之,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活体验目标,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实践表明:课堂体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体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科知识的巨大价值和无穷魅力。当我们引领着学生们进行积极有效的体验学习时,当每一堂课真正进入孩子们的生活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成为每一个学生陶醉的乐土,我们的学科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上一篇:大批量生产下一篇:内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