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情景创设

2024-06-16

物理课堂情景创设(精选十篇)

物理课堂情景创设 篇1

一、教学情景创设要具有生动性,利于提振学习激情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能够“促发”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态,能够“吊起”学习对象的学习欲望。但笔者发现,许多初中物理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忽视物理教材的丰富特性,采用单一、单板的教学方式直接教学,最终导致初中生学习情感削弱,积极性不强。而新改版的苏科版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其教材画面更加鲜艳,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学案例更加趣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应充分利用新教材所呈现的生动特性,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器材,为学生呈现生动丰富、形象直观、趣味盎然的教学情景,调动其内在情感,促发其能动潜能。如在“运动与静止”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电视机、电脑、投影仪等器材,向学生展示“一叶扁舟在葱郁茂密的高山峻岭的峡谷中间泛舟而行”的生动画面,并配以“闪闪的红星”歌曲内容,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妙境界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出“运动与静止”的新知内容,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探知。又如在“摩擦力”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生活现象或案例,让学生在探寻和思考过程中,感受物理应用之美,提升其能动情感。

二、教学情景创设要具有实践性,利于培养操作技能

笔者以为,教学策略应服务服从于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观察为主要手段的基础知识学科,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理应成为物理学科能力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加之,物理新课标将探究能力培养作为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更加具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教学情境创设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学生,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具有动手操作意义的实验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有序渐进的动手操作活动,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操作实践技能。如在“浮力”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目标要求,在讲授新知教学活动后,向学生设置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以及密度之间关系”的实验操作情景,先组织学生动手准备相关实验器材,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浮力知识内容按照实验步骤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在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实验活动,组织初中生对实验操作中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深刻分析,总结讨论归纳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以及密度之间关系,从而让初中生在针对性的实验操作情境中,有效培养起动手实践的学习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实践操作情景要避免出现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现象,尽量靠近教材、贴近学生。同时,教师要在所设置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做好指导者和点拨者的作用。

三、教学情景创设要具有启示性,利于学生反思探究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者设计和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要引起学习对象情感“共鸣”,提振其学习对象内在能动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在于要借有效教学情景,促进学习对象产生好奇、质疑心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师生互动,同频共振,教学相长。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情景创设进程中,不仅要具体展示出物理学科教材内容所呈现出来的生动特性。同时,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要求,深刻挖掘内涵要素,将教材内容要义和精髓渗透融入其中,通过问题情景、矛盾情景等具有启示性的教学情境的有效展示,促发初中生学习群体保持质疑、好奇、探求的心理,促进初中生结合教学情景,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如在“浮力”、“压强”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情感,采用矛盾情景法教学策略,向学生提出了“我们知道如果将一块钢板放到水中,钢板会迅速的沉入水底,而为什么重达万吨级的钢板做成的货轮却能漂浮在水中?”、“一个人穿着运动鞋走在雪地里,会陷进雪地里,而穿上了雪橇后就不容易陷进雪地里了?”的矛盾问题,并展示其相关生活画面,初中生的质疑、好奇心理显著增强,同时其探知求索真相欲望更加强烈,为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推进做好了“铺垫”。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看似简单,这其中却渗透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本人在此对教学情景的创设也只做简要阐述,希望其他同仁能够多提宝贵经验,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指导。

摘要:教学活动要深入开展,有效推进,取得实效,需要奠定良好的开端,进行有效的铺垫。初中物理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利用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内在潜能激发,让学生在多样、有效教学手段中,能动学习、善于探知、能够探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其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之一。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作了初步阐述。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创设 篇2

内容提要:应试教育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极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讨论了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重要性,以及创设和谐互动的高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几种方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筛选法。

关键词:教学情景;情景创设 引 言

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过程,它必须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师生互动过程[1]。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情景,应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参与课堂活动的各个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设计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关系。师生的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应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实验情景”;为了激活互动关系,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要学习的内容中,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应创设 “和谐、有效、真实的情景”。因

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教学情景。

一、教学情景的内涵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与经验的统一,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特有的心理结构,精心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协作,从而将其“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同“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整合,实现对世界的有意义的理解。

《辞源》对情景的解释为景况。国外有人认为情景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背景、环境”。所谓情景是指能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广义而言之,一切能激发探索欲望并具有物理内涵的客观存在都可以称为情景。教学情景是有教育教学功能的情感化了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引出、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所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2]。它为教学提供感知条件和思维基础。开展物理情境教学,就是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事件或问题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开展合作,从而使学生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并掌握科学方法。

二、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意义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

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3]。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记忆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经实践证明,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思维的起点,“不记则思不起”,根据思维理论,记忆内容的多少,记忆时间的长短与记忆方法和材料是有关的。实验表明:把内容和情景相结合能加强记忆的表象储存。这种结合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景,那么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记忆时就不必记诸如“重物向高处移动,重力势能增大;重物向下移动,重力势能减小”这一结论,只需明白引入重力势能是为了描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一种特殊的做功方式:重力势能的零势面可以任意选取,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等,并且在学到分子势能、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那么记忆分子势能、电

势能的变化规律也不就难了。

2、有利于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

美国著名心理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4]”从皮亚杰的理论看,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图式的储存信息的复合,并在新刺激物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与顺应,建立物理情景的过程就是认识结构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弄清了“弹性碰撞”这一物理情景,那么,下面这一题就可以很容易迁移而列出相应的方程。

例1 A、B两物用一根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在左侧,B在右侧,已知A的质量为M/2,B的质量为M,现给B一向右的瞬时冲量I之后,求以后A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动能。

解析:通过分析我们知道,A、B作用过程十分复杂,但A、B系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合外力为零,该过程正类似于用B去撞击A的弹性碰撞过程。弹性碰撞这种物理情景我们很熟悉,从而很容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得出:当B的速度为0时,A的速度最大,其动能也最大,最终得到答案。

本道例题就是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迁移到我们比较熟悉的物理情景中,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变复杂为简单,得到所要的答案。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情景是抽象的“理”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现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也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

趣,也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4]。比如同步卫星为什么要放在赤道上空一定的高度,卢瑟福是怎样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牛顿是怎样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等等,都包含着一些新奇的现象和有趣的故事,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们当中又含有一些严密的推理演绎过程,让学生觉得很奇妙,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使教学过程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三、创设高中物理教学情景的方式

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问题进入教材,以顺应的心态去游览新的学习天地,然后让学生带着余味,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就可达到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1、创设问题情景——引人入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

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的时候,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这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力量。再如,引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课时,可安排这样一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⑴用伏特表直接测量两个不同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分别测得1.5V和6V;⑵让一小灯泡与“1.5V”电源相连,请同学们注意灯的亮度——学生回答:“很亮!”⑶现在请同学们猜想,如果让小灯泡与“6V”的电源相连,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想:“小灯泡会被烧毁”或“小灯泡不会被烧毁,但要比前面一次亮得多”⑷演示结果,小灯泡的亮度比前面一次暗得多,学生大感意外,同样进入了愤悱状态。这时,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解决这个疑问,先要学习电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创设活动情景——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了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

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5]。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一课时,由于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较难把握,因此,从力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就能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学生小实验1: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让手掌缓慢倾斜到使书下滑。(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重物压紧斜面,二是使重物沿斜面下滑,从而按实际作用效果将重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

学生小实验2: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一人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两个手臂产生的作用效果。(通过安排这一小实验,使学生对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支架产生的作用效果有了切身体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学习“机械波”一课时,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教学中难点,特别是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介质中往前传播两种运动的和谐统一,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分组表演“人波”,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对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机理有了真切而深刻的认识。

3、创设想象情景——升华知识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传说牛顿曾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问题,一个熟透了的苹果在他眼前落下,顿时激起了他思维的波澜: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向地面呢?如果苹果树长得跟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掉下来吗?那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呢?月亮不就像一个大苹果吗?带给学生无尽想象的同时,启迪学生理性地思维。又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运动状态,可为什么蚂蚁用力却推不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呢?蚂蚁怎样才能推动砖?学生对这一谐趣的情境展开了积极地想象——如果砖块放在光滑的地面上,蚂蚁就能推动——那蚂蚁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蚂蚁也站在光滑的地面上,情况又将怎样呢?再如,学习了重力(或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重力(或摩擦力)的世界;研究了单摆的运动规律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将单摆放到两极或月球上或宇宙飞船中,运动规律将如何变化?介绍了超失重现象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的生活情景。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教学中要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4、创设开放情景——发散思维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新课教学之后,简单地布置作业或机械地“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加重疲倦的心态。此时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地完成迁移训练,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5]。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新课教学结束时,针对教材上有关飞机扔炸弹的例题可以创设如下的开放情境:炸弹落在地上的弹坑是如何分布的?如果目标是移动的,该怎样投弹才能命中目标?若炸弹是斜抛出去的,又该如何研究呢?(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课堂重又活跃起来了,在积极地思维、深入地探讨与争论之后,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再如,学习了超失重现象之后,可以创设这样的发散情境:在塑料可乐瓶的底部和侧壁分别打几个小孔,灌满水后一拎起来,水花四溅,当提着瓶子向上加速运动时,水喷射得更厉害(超重现象),而向下加速运动时则情况相反(失重现象)。接着再问:如果自由下落呢?(先让学生思考,再用实验验证。)追问:如果将瓶子竖直上抛又会怎样?(对照前面向上加速的情况,学生普遍认为水会喷射得更厉害,演示结果:滴水不漏!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同时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顺势再问:将瓶子竖直下抛或斜抛出去呢?(这时,可以叫一位同学上台,来个师生对抛“水球”的表演,只见“水球”接在手上——水花四溅,抛在空中——滴水不漏。“触景生情”,在欢声笑语中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总 结

总之,教学情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从其表现形式上看包含实验情景、虚拟情景、形象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对比情景、音乐情景等等。无论教学情景形式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造学习诱因,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学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不要离开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形式,为情景而创设情景。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内容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情景形式,不能牵强附会,不分主次,哗众取宠。只有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景,才能真正地激励互动课堂,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潜能。

开展高中物理情境教学,不仅加强了物理教学同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思考和探索,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了新世纪物理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如何创设基于物理问题又能吸引学生探索的物理情境,如何通过协作和会话引导学生获得探究的成功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参考文献

[1] 潘法凤.试谈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情景教学和教学情景的创设[J].物理教师,2006,第27卷第11期:1页-4页.[2] 续武.浅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重要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3] 卞志荣.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J].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4期:16页-17页.[4] 王乐意.物理的情景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0卷第3期.[5] 须雪忠.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6期.[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0页.[7] 吴加澍,姜水根等.高中物理方法教育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4 [8] 吴加澍.以思维为中心[J].教学月刊,1997.7-8 [9] 王溢然.形象•抽象•直觉[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9 [10] 施国芳,周吾仁.谈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学月刊,2001.7 [11] 闫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页-102页.[12] 陈国文.探究教学过程中如何自主建构物理知识[J].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1期:15页-16页.[13] 马春.浅谈物理情景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23卷第2期

[14] 赵艳娟,李晶晶.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7卷第1期: 63页.[15] 李徽.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J].淮南师范学院

学报,2004年,第3期.[16] 刘妍.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甘肃教育,2004年,第1期.[17] 刘少兵,汪志玲.创设教学情境---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卷第1期.[18] 何根基.物理目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19] 李仁麒,方留中.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学物理,1991年,第1期.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How to Set up Physics Teaching Situation Author: Wang Liang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 to major in physicsClass 6 Grade 03 Instructs teacher: Hou Chen-xia Abstract: Taking-exam education which sets examination score as the only standard to measure teaching tied up students’ creativity, obstructed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ity.Modem educ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o advocate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dea and emphasi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s and practical ability.For this teacher should apply various images and directly teaching means and establish colorful teaching situation.Doing these can develop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investigation in learning, make

创设物理情景 打造快乐课堂 篇3

一、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物理知识。

情境一、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捞月亮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只猴子见到井中有一个月亮,大叫道:“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啦。”于是许多只猴子来到井边,第一只猴子抱着大树,第二只猴子抱着第一只猴子,第三只猴子抱着第二只猴子,就这样一直延伸到井里,就可以把月亮捞上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猴子究竟能不能把月亮捞上来。用到以下物理知识。

知识1、平面镜成像知识。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物到镜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38万公里,忽略井的深度,月亮的像应在水面下38万公里,地球直径为12600公里,月亮的像能够穿透约30个地球。假设每个猴子可以延伸1米,大约需要3.8亿只猴子。恐怕全世界的猴子都赶来也不够用。就算猴子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像的位置也是水中捞月一场空。因为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知识2、串联电路的知识。在串联电路内,由于电流顺次流过每一个用电器,如果任意一个用电器烧坏了,所有的用电器都不工作。猴子捞月亮也是许多只猴子串在一起,如果有任意一只猴子生了病,整个捞月行动将以失败告终。

知识3、液体压强的知识。假如水中的猴子有氧气可以呼吸。但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每下潜10米,猴子所受压强就增大一倍。到了一定深度,猴子就会因为受不了强大的水压而放弃捞月计划。

情景二、《窦娥冤》的故事,《窦娥冤》讲的是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由于官场腐败而被冤杀,在临刑前这位可怜的女子难捱心中的悲愤之情,发下三桩誓愿。其中的一桩誓愿是自己无端受死,死后一腔热血不会洒落尘埃,她哀求刽子手在行刑的旗杆顶端挂一袭白练,并预言自己的鲜血会全部喷到白练之上,以昭示自己的冤情。在故事的结局中,作家让这位女子的愿望全部得到实现。我在复习到《大气压强》一节中提到人的血压这个知识点。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而人的血压为80mmhg—120mmhg,大约是标准大气压的1/6。假设行刑时窦娥的心脏正在收缩,那么血会喷多高呢?因为1标准大气压大约可支持10米高的水柱,而10米的1/6大约为1.6米。不可能喷到5—6高度旗杆顶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窦娥感天动地的情怀。

情景三、“木牛流马”是真的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六出岐山讨伐魏国。为了在崇山峻岭中运输军粮。他制造了被称为“木牛流马”的运粮工具。这种“木牛流马”不用吃草料,却可以拉着粮车翻山越岭。非常神奇。后人做过许多研究,甚至有人宣称自己制成了“木牛流马”。但自从我们学过“能量守恒定律”以后,知道能量不可以凭空创生。 “木牛流马”不用输入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是典型的“永动机”,因此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二、利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创设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只有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在一起,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景一、飞机中的科学。飞机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凝聚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大生产的卓越成就。其中体现了不少的物理知识。

知识1、飞机的升空原理: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由于机翼上方是曲面,下方是直面,当飞机在机场上滑行时,机翼上方气流速度大压强小,机翼下方气流速度小而压强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当这个压力差大于飞机的重力时,飞机就腾空而起。

知识2、制造飞机的材料主要是铝合金,原因是铝合金的密度小,硬度大。这样就可以减少飞机的自重。增大载重量。

知识3、飞机上开空调。飞机在上万米的高空飞行,“高处不胜寒”为什么高空温度很低呢?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热空气密度小,浮力大于重力。会自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由于高空大气压变小。热空气团不断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为了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飞机的机舱是密封的。但在飞行过程中,机舱内空气会越来越污浊。如何换气呢?我们已经知道,高空气压很低,如果直接打开窗户,不仅新鲜空气进不来,舱内的空气会泄漏到外边。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设计师们采用空气压缩机先对舱外的空气加压再送入舱内。但在空压机压缩空气时,对空气做了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这样导致机舱内变热。为了降低舱内温度,必须打开空调制冷。

情景二、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课本上讲自行车时主要强调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知识,这里不再赘述。实际上自行车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知识。举个例子:自行车究竟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很多学生认为自行车是省力杠杆。因为骑自行车比跑步省力。但我们骑自行车时,脚移动较小的距离,自行车前进了较长的距离。也就是说我们省了距离。根据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必然费力。既然骑自行车省距离,所以自行车是费力杠杆。那么如何解释骑自行车比跑步省劲呢?原来当我们跑步时,每跑一步重心就会上升,然后落下,再上升再落下。如此循环往复。我们每跑一步都要克服重力做功,所以感到累。而当我们在平路上骑自行车时。人的重心就放在车座上,不需要上升。比跑步少做了功,因此不太累。

情景三、从随声听的演变看储存材料的变革。“随声听”是年轻人很喜欢的小玩意。较早时候,随声听是小型录音机,里面装的是磁带。磁带记录信息的方式是磁记录。后来随身听变成了CD播放机,记录信息的载体是光盘。现在年轻人用mp3来听音乐。信息是记录在半导体芯片上。体积更小,音质更好,播放时间更长。

三、利用想象,创造一些物理模型来阐述物理原理

历史上伽利略曾用理想斜面实验来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牛顿后来提出的“牛顿大炮”模型,更为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理论基础。

情景举例:利用热气球偷渡美国能否成功?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许多学生仍然对于“物体不受力也会运动”感到不理解。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差太远。于是我讲了“利用热气球偷渡到美国”的方案。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传,24小时转一圈。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以大约360m/s的速度自西向东转。如果我们乘坐热气球升上天空。等12小时以后,地球已经转过了半圈,美国正好在气球下方。让气球落下来,就落到美国的领土上。偷渡成功。这个方案看起来很美。实际却行不通。否则航空公司都要关门大吉。原因是气球未升起时跟着地球以大约360m/s的速度自西向东转,升空以后尽管气球没有受到推力。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速度跟着地球旋转。如果无风,气球在空中相对地面静止。所以12小时以后气球仍落在原地。

物理课堂情景创设 篇4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设教学情景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所谓“情景”, 是既有“情”又有“景”, “情”是情感体验, 涉及动机培养, “景”是教学环境, 涉及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二者结合, 综合起来, 即情景交融。或者准确一点说, 教学情景里既包涵着相应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 并且也体现着学生们的动机和情感。所以, 课堂教学情景总体上说, 就是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实施和应用的环境背景。

物理课堂之所以要创设教学情景, 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 创设出来的物理课堂教学情景必须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 必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因为学生学习除了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并能客观再现, 同时还能结合己有的经验背景对自己的知识加以重新构建和加深理解。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学情景创设的越真实、越贴近他们经历的生活和经验, 就越能使新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其次, 必须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在确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的, 而且是一种目标定向的活动。他们在创建的学习情景中, 由于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会使学生分别形成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即不同的情景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所以, 创设的课堂教学情景必须具有针对性, 才能对促进学习产生实际意义。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完成才会有保证。

再次, 必须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 只有全心身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 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领悟和挖掘其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所以, 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景必须接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真正达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于物理课堂创设的教学情景种类, 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叫做事实情景。这种情景的真实存在不容置疑, 因而学生容易接受,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谓事实情景指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 与物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与社会、经济有关的事实材料和重要的物理史实等相关内容。

第二种叫做经验情景。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 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已经获知的东西。从学生自身熟知的体验、经验及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等资源出发, 创设经验情景, 在情感上学生产生共鸣, 学习环境民主、宽松, 容易使学生积极投入某一新的学习内容中, 有利于加深对新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应用。

第三种叫做实验情景。这种方法就是物理实验,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对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实际, 并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有机结合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大有益处。

第四种叫做问题情景。问题容易产生思维, 如果问题有思考价值, 一般往往思维容量较大、且有适宜的难度以及合适的梯度, 所以问题又使思维产生动力。

第五种叫做模拟联想情景。模拟联想情景是模拟出的特定情景。比如角色扮演、流程图示、仿真模型或卡通动画等都可运用拟人或新的科技手段用于创设模拟联想情景。这种模拟联想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或学习内容的特点, 模似情景与真实事物相似, 而且又具启发性, 所以, 能使学生融入丰富的情感。可见, 模似联想情景更能激发情感体验和广泛联想,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由于学生是具有着独特个性的鲜活个体, 有他们的真情实感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知识经验、成长背景, 以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所以, 教师要从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 成功地创设教学情景:

其一是, 创设教学情景要利用好生活经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它遍布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角落, 教师利用这些创设教学情景, 如平常熟悉的场景、某事的亲身经历、一个自然现象等, 都能使学生体验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 和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 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 并促进和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是, 创设教学情景要利用好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才能应用于工作环境和真实生活中去,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影响社会发展的物理事实、物理科学技术发展的某项重大成就, 都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学习动力, 强化学习责任, 认识物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作用, 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其三是, 创设教学情景要利用好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种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通过实验、课堂讨论及借助多媒体等途径, 将那些在发现和发展知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包括, 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静态的资源在内, 创设成问题情景, 会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中, 激活积极的思维动机和才智, 引发学生探求问题, 培养探究问题意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四是, 创设教学情景要利用好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习者产生渴望学习的动机和愉快的心情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和手段, 比如生动的物理史料、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许多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 学生都会自觉参加, 甚至会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到教学情景之中去。

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篇5

讨论会

组织者;云涛 参与者:

(云涛讲稿)

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方向,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快乐的事情,并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在课的导入阶段创设情境,可以使精力旺盛。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1)创设游戏化情景:我在上概率时制作了一个摸球游戏: 20个乒乓球,10个标上5分、10个标10分,放在一个黑色的袋子里。游戏规则是每摸一次一元钱,每次摸10个球,若分数之和为100分或50分奖20元、95分或55分奖5元,其他为0元,若为75分则为-2元。让学生都试一试。最后总结是我赢了还是他们赢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吗?那就好好学习这一节的知识吧!”

(2)创设趣味化情景:在上二元一次方程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题:“黄瓜一担子,和尚一院子,一人一个差一个,一人半个多半个。问有几个黄瓜几个和尚?”没多久就有同学说出了答案。“你是怎么知道的?”“凑出来的!”“能不能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能!”于是分析题意列出方程,最后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难,只要我们好好学“二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

(3)创设现代化教学情景:我在教学“乘方”时,才进入多媒体教室,那熟悉的音乐,屏幕上那滑稽的老头和小毛驴,学生们惊喜地喊起来:“阿凡提”“阿凡提”„„在一片吵闹声中放映开始了,阿凡提倒骑着毛驴、口里哼着歌一路走来,这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当他走到大财主巴依老爷家门口时,就跳下马来上前打门:“巴依老爷,巴依老爷,有大买卖啦!”大门“吱”的一下开了。胖胖的巴依‘滚’了出来:“叫什么叫,你们这些穷鬼。”阿凡提叹了口气“唉!可惜啊可惜,这桩发财的买卖只好另找别人啦。”转身欲走。巴依一听‘发财’眼睛瞪得圆圆的,陪着笑脸,搓着手问:“什么买卖?”阿凡提只是叹息:“可惜啊可惜!”在巴依的再三追问下,阿凡提说:“有人让我帮他办件事:说若今天你给他一分钱,他就给你100元钱;明天你给他2分钱,他也给你100元;后天你给他4分钱,他同样给你100元„„就是说他每天都给你100元,而你给他的钱是在前一天的数上乘以2,时间为一个月。你同意吗?”巴依一听,跳了起来:“同意!同意!”这时放映停了,我问:“巴依会赚钱吗?”下面七嘴八舌地争吵起来:“不会,因为阿凡提是最聪明的。”“那么他陪多少呢?大家试试。”“不得了啊!巴依上当啦!”“从第14天起巴依就陪上啦!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当我把230即第30天巴依要付的钱告诉大家时,教室里一片惊讶之声。“这就是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乘方’的魅力”。

这样的悬念激起学生想及时了解一个为什么?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创设一些情景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1)创设递进式情景:有这样一教学案例:一上课,老师就出示一张美丽的挂图,图上一栋刚完成的教学楼,楼前一片空地:“这就是我们后面即将完工的校园,请大家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已知这块空地的长为1000米,宽为800米,现在要把它绿化(其间要有人行小道,小道宽1米。)”。学生高兴地开始动手设计(有的说把小道设为椭圆;有的说把它设为方形,有的又在中间加一个十字„„)。老师又说:“现在把你们设计中的绿化面积算出来。”接着要从某个城市购买花草和树苗,于是产生一道有关运输的应用题题中涉及到两种运输工具(汽车、火车)、它们的运费不同,速度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而树苗的耗省(中途护理如:每5小时浇水一次,每天要翻动通风一次)却随时间而增加。让学生寻找最佳方案。树苗运到了,看教材49页“学校安排甲、乙两班学生进行绿化,如果两班合作,6天可以完成,如果单独工作,甲比乙少用5天,两班单独工作各需多少天?学生积极地去求解。”绿化好了,但我们要加强管理。“工人师傅由一个安有甲、乙两个水管的水池放水浇花,单放甲管比单用乙管少用10小时放空水池,如果两管同时开放,12小时可以把水池放空,若单独开放一个水管,各需多少小时能把水池放空?”学生又愉快地争论和求解。最后老师说:“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心血,大家要好好爱护呵!”递进式情景,使学生的学习环环相扣,高潮不断。

(2)创设随机情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电影院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

(3)联系其他学科创设情景:学生所学知识往往孤立于某一学科,而不能把各学科知识进行互相渗透,如果教师巧妙地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则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例如,如图所示电路,电流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R1为固定电阻,求可变电阻R2调至何值时,它所消耗的电功率最大?其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这是一道物理题,也是一道不等式题。写出这道题后,学生就会感到惊讶:数学课怎么变成了物理课,数学老师也懂得物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起到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4)创设问题化情景:在上合并同类项时,提出什么是同类项?而先不作正面的回答,只举一个例子“假设有几个笼子都有鸡和鸭混合在一起,你怎样有序地把鸡鸭数清?”

(5)创设故事化情景:教学无理数时插入“2的发现”“数学三大难题中的倍立方问题”(6)联系具体事物创设情景: 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巧用寓言创设情景、通过动手实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创设情景、通过历史人物创设情景、利用数学发展史创设情景、利用场面创设情景等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三、在练习过程中创设情景

在练习中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所学更加牢固,常用的方法有:(1)创设求异情景:同一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2)创设生活化情景:在教学轴对称时安排剪纸、校服、毛衣中的花等生活中的对称、从将军饮马问题中寻找最短线段等等;(3)利用一题多解创设情景;(4)利用开放性题目创设情景;(5)利用竞赛(比一比)创设情景等。

四、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于是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物理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篇6

第一时段: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时间约15分钟)

第二时段:讨论探究——尝试应用(时间约22分钟)

第三时段:引申创新——评价反馈(时间约8分钟)

在以上各个时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情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一、新课引入情景

导入情景的创设,是一节课的开端,整节授课是否成功,导入情景的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入情景的创设方法通常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练习解答为主,内容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以前多数教师的新课导入,只是简单的一个提问或简单的复习引入,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一个生动奇趣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吸引过来,并能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 一课时,我先做以下三个演示实验:

1. 将一鸡蛋放进一杯清水中,让学生观察(这时整个鸡蛋会浸没在水中),跟着往水中加适量的盐,叫学生一边加盐一边观察,这时会出现鸡蛋慢慢浮上水面的“奇怪” 现象。

2. 将两块形状体积都相同的木块和铁块放进同样的水中,这时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则沉在水底。

3. 将两块质量相等的两块木块,一块做成正方体,一块做成薄点的长方体,放进同样的水中,这时正方体的木块会一半左右浸在水中,而长方体的木块则大部分浮在水面。并不失时机地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呢?学生为弄明白原因,自然而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探究课题的思考中。

通过以上实验,为整节课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间递进情景

循序递进情景的创设,符合知识获取的规律,其主要用于授课的过程,作用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物理概念、物理

问题的探究方法由浅入深牢固地掌握。此情景的创设,必须注意层次分明,并符合释疑推理的逻辑性。例如笔者在讲授“透镜”一节中,首先创设第一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凹或凸)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凹或凸)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创设第三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凹或凸)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各种透镜的认识就形象直观且更为明确。

三、课间随机情景

随机情景的创设,是指根据课堂实际,随时随地创设有利于当时的教学情景。随机情景主要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为拓宽学生思路,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随机进行,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在讲授“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就压强的计算公式中物理含义的挖掘(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笔者在习题练习上创设随机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所产生的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的压强?用手压图钉时,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开放求异情景

求异情景的创设,是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各种物理问题,使他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初中学生对物理问

题的理解往往只是单一角度,若变换另一角度,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开放求异情景。例如我在讲授“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提出设问:如果连通器内有两种不同液体,它们的液面还相平吗?讲授完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提出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并加以提示:以前做过鸡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待学生讨论后再作小结。通过以上求异情景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问题作全面分析的能力。

五、强化巩固情景

强化情景的创设,是为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物”和“理”。例如我在讲授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和区别后,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乘面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作简单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清了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和区别,并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要新、奇、趣,有悬念,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

2. 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 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4. 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要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5. 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而言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并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让学生达到全方位地掌握物与理的本质,领悟学习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必定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 篇7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 小学成绩很优秀, 为啥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二增开设物理课后, 就老是回家说:"好难学"。这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个优秀生, 对学习功课感到比较轻松, 可是进入初中后, 尤其是从初二年级开设物理课开始, 情况就逐渐不同了, "难"的感觉开始产生, 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功课越来越有压力。这种现象的产生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物理语言的认识和熟练过程快慢、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的区别等等。小学阶段的功课, 不管是课本的设计, 还是教法的设计上, 多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玩中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很切实际的轻松自然, 也就乐于学了。到了初中物理课中的许多知识开始变的抽象起来。再也不像小学课本那样直观易懂, 学习时精力易分散, 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压力, 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 就会产生懒学, 厌学情绪。所以,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物理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小实验和问号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我认为, 要让学生不再感到"难"学, 除了书本的改革外, 最重要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知识、技能, 以及接受多少,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

创设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 学生最感心趣的问题, 找准了切入点,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 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 带着疑问去学习, "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因。

例如:讲杠杆时, 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 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 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 地球那么大, 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 一定能。学生就会想:邢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二、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 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 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 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 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 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 用力挤压, 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 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 再由老师讲解, 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 先用弹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 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 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 结果铁块下沉, 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 然后再做实验, 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 实验应简单精练, 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 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三、通过"表演"来实现创设情景

教师们之间经常这样戏谈:"戏演完了" (下课了) 。同年级, 同科教师之间会说:"今天唱哪台戏" (今天上哪节内容) 。可见教师的表情、态势、语言等都可以配合实验或问题创设情景。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关于上课的艺术也说过:"上课像演戏一样, 要进入角色"。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例如:"当同学回答正确时, 送上一很赞美的话,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的微笑和"请坐下, 下次努力"会帮助同学消除紧张, 鼓励他积极思考。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 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当的手势及其身体语言, 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 就用手在讲台上推粉笔盒前进, 用手托着粉笔左右水平移动;教师从讲台上下来又上去, 等等边做动作, 边配合手势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篇8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 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心理学认定创设场景情趣与场景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感形象与特定意义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引起人们的视感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 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还是在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 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 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 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 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2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的原则[2]

2.1“最近发展区”原则

“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教学中, 问题情境的源泉就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联结常常就是引起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尽量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即了解学情。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 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 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 提出学生力所能及又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2.2 目标性原则

即所提问题要目的明确, 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问题要提在点子上, 要能直接反映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应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手, 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并且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和推理等心智活动, 能得出正确结论。

2.3 启发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表述要准确而不含糊不清, 无矛盾且有条理, 要使语言具有启发性, 从知识的联系与发展中提出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时机, 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 寻求学生思维最佳突破口。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方面要体现逻辑思维的规律, 防止学生“胡思乱想”,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简洁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品质。

3 创设问题情景的几个常用策略[3]

3.1 利用像象直观, 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上的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就是重视学生感性认识, 利用想象直观的教具和图片、声音等素材, 展现物理情景的。比如在讲解杠杆知识的引入中,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剪刀, 夹蜂窝煤的火钳等, 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学生首先接受他们是简单机械, 同时产生兴趣。在这样的时机, 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界定在“杠杆”, 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利用学生亲身体验, 创设问题情境

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学中, 使让学生“摩拳擦掌”感受一下自身的摩擦生热,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课堂上, 体会一下手拍桌子时手也有火辣辣的感觉。通过具体操作, 引导学生参与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一生动的过程, 概念的理解、表述、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对后面相关知识的理解都奠定了基础。

3.3 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 如果不学习新知识, 则新问题将无法解决, 或者解决了问题后, 要说明解题过程的正确性时, 不用新知识便无法说明理由。在教师设置的此种“新冲突”中, 学生产生的兴趣和迫切心情是课堂上最珍贵的波澜。例如:在明确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后, 学生会解释“空中下落的雨滴速度越来越快, 是重力改变了他的运动状态”, 此时教师马上提出“教室里的日光灯受到重力和两绳向上的拉力, 共三个力的作用, 它却一直静止, 为什么如此多的力却没能改变日光灯的运动状态?”学生必然被新的问题, 新的矛盾深深吸引, 在这样的冲突“刺激”下提出平衡力的教学, 效果不会差。

4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走进题目的情景中准确建立物理模型

学生在考试中所面临的题目日益体现出它的情景化、科学性, 甚至文学气味很浓厚。这些题目经常有比较长的篇幅, 很美好的古诗词意境, 或者与比较有影响力的科技事件密切联系。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意识的训练和引导。我认为比较实用的方法是:首先, 静下心通读全题, 对比较长文字阅读更要如此;其次要明确题目中描述了什么事件;第三, 就是确定事件中的什么物体是与物理问题相关;第四, 要看这个物体的身上发生了力学还是热学, 或者其它物理范围的现象;第五, 要确定这一现象与我们学过的那一知识密切相关, 最后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丽萍.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4) :599.

[2]辛丽娟, 白晶, 周胜, 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3) :128~129.

物理课堂情景创设 篇9

1. 教师要有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 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在教师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破则不立, “破”本身并不是目的, 只是最终达成“立”的一个前提保证。

在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而高效地传授学科知识, 有效地完成认知性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被打入“冷宫”;教师作为既定的知识的占有者, 是先知, 处于强势地位, 而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 是后学, 处于弱势地位,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生动的双向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生活关系, 而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为了掌握学科知识, 认识外部世界, 教学被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 而人的生成性、主体性、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 课堂变得沉闷、乏味, 缺乏生机与活力, 缺乏生命意义的显现。

在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认知性任务, 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 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 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 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 而是处于同一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如何由互识到共识的问题, 因而课堂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是作为不同主体的师生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达到相互影响, 最终形成共识乃至产生“共鸣”的问题。教学和考试的落脚点不再是知识的记住和套用问题, 而是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 即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世界中实际问题的问题。

2. 教学设计要生活化

2.1 课程目标三维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作为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三者之间是相互孤立的还是具有某种联系?教师需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知识、方法、情感,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 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 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 知识的展开, 就形成了一个网络, 网络之间的联系, 就是线索。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 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然而, 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 如果没有具体问题的支撑而空谈方法, 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而情感更是受现时的教学场景所影响, 受具体的感官刺激所左右。由于知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易于把握, 属“显性”目标, 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通常都是以知识为线索的, 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绝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有机交织、水乳交融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基于同样一个知识点, 任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自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 然而, 不同的教学设计却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正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的那样:“像《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教学片段, 就存在着以下各种不同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 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 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 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伽利略通过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办法, 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展示人类在月球上进行的金属球和羽毛具有相同下落规律的照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以及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处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中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等等。这些多维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共存的。”

2.2 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生活中有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 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 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 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 等等。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共同必修模块 (物理1和物理2) 的内容标准中, 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 相应的条目有: (1)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3)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4) 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5) 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6) 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3 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学方式的考虑, 也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 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的先行者。“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 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 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 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 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 使人产生兴趣, 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方法, 尚属破天荒之举”。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 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像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习题设计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实践, 习题来自于生活, 因而物理习题中必然有能够体现其存在的生活场景, 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习题课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题中生活场景的分析、营造和联系, 把解题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和知识应用的过程。

有些物理习题教师应以生活原貌的形式给出, 应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对题中的生活场景分析, 抓住主要因素, 创建物理模型, 要通过许多具体的物理习题加强这方面教学,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对于一些抽象或立意新颖的物理问题, 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是有困难的, 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出题中的生活场景, 化抽象为具体, 由局部到整体, 让学生弄清问题设置的生活环境,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把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 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0) .

[2]蒋雅云.论课堂生活化的主要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 (13) .

[3]缪建平.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 2004, (Z1) .

创设情景,活跃体育课堂气氛 篇10

关键词:情景教学,定义,结构,效果,方法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以直接兴趣为出发点, 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兴趣的维持时间比较短, 注意力不够集中。成功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意识及稳定兴趣、激发个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 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情景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心理想象及身体运动的形式, 把教学内容进行人为的假设和想象, 变成形象的有情有景、有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 学生虽身在课堂, 却仿佛入情入景, 趣味倍增。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优势兴奋, 确立了有意注意的心理定位, 加速理解掌握技能技术, 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这种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是心理正能量的孵化器, 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练习的和谐共振, 实现“双赢”局面。

二情景教学的结构

小学体育不一定得按准备、开展和结束几个部分去组织教学, 可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 灵活设计课堂的结构, 针对课堂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 达到培养兴趣、活跃情绪等目的。具体为: (1) 找到兴趣点, 活跃情绪; (2) 保持活跃情绪, 发展运动能力; (3) 稳定情绪, 恢复身心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激发学习欲望以及教师的“导”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两条主线。

三情景教学的效果

体育教学特别是技术技能环节的教学是相当枯燥的, 很多学生在此环节都有厌学、怕练的畏难情绪。如何找到“兴趣点”是“授”与“练”的关键, 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在课余学生们的“跳皮筋”游戏, 他的运动强度和难度不会比我们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低, 那为什么学生们往往跳得满头大汗仍是乐此不疲呢?

所以在每堂课中, 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安排、过程讲解, 以及自身的形象都能对学生是否有兴趣接受课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 同时也是“介入者”, 教师的“导”不仅起主导作用, 而且还起着向学生传递着一种平等的信息:我也是参与活动的一分子, 是整个课堂群体的一员, 并且是以整个课堂群体中的主体为存在形式。教师的“介入”和“导”可以消除学生与教师间的障碍, 他们很自然地把你作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这种平等更能引导他们激发兴趣、活跃情绪, 引发练习的欲望。教师艺术性的“导”是成功课堂的关键, 你可以用诱导性的语言, 灵活的形象来提高和保持他们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活动。

四情景教学的类型

1. 运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

直观形象是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学习篮球时, 可结合一些图片和电教手段, 如NBA比赛、灌篮高手等动画片, 这些色彩鲜明, 具有强烈视觉刺激且符合儿童心理的内容, 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和激励, 学生的练习欲望一下子就上来了, 而欲望是求知的关键, 他可以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同样, 学生由于厌学、怕练等畏难情绪导致的被动练习很自然地转化为情绪高涨的主动练习。

阴雨天室内体育课是创设此情景的最佳时机, 体育课本身的特点是直观性比较强, 学生们在室外直观的是教师的示范, 而在室内则是另一种调动强烈兴趣的“直观”。举个例子:有次室内课, 笔者播放了一个美国小学生篮球训练的视频, 视频里美国小学生娴熟的技术和出众的个人素质立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 整个课堂鸦雀无声, 个个目不转睛地看着视频, 接连放了两遍, 结束后所有的学生情绪高涨, 我只是问了一句:“想不想立刻成为这样的高手。”而学生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想”, 这种感官的强刺激, 强震撼带来的就是强欲望。有了好的铺垫, 等到下次篮球课时我先在教室播放了这段视频, 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整个一节课我还采用了游戏性质的比赛, 使他们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长久保持, 从而加快了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 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

2. 运用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用内容创设情景, 既能锻炼身体, 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投掷课中可以创设“小小飞行员”的情景, 让他们争当空军飞行员, 为国争光;让他们了解飞机的历史, 构造和功能;让他们从图片上“下载”一架飞机, 然后用挥臂动作把它们送上天空, 既活跃了气氛, 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在情景中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 顺利地解决了投掷课中向前挥臂的重难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也参与到了其中。笔者曾对二个平行班做过试验, 一个创设了此情景, 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个纯粹地采用了整齐划一的组织和教与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部分同学始终没有掌握好向前挥臂的动作。

3. 运用仿生物声形创设情景

孩子们善于模仿, 并且乐于模仿。根据这一特点, 在进行教学时, 可针对某个动作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形。如兔跳、蛙跳等。创设情景时, 教师的语言更要有形象性、鼓动性, 把内容寓意在一个个童话故事中, 让学生在故事中去联想, 去像青蛙那样跳, 等等。此情景创设适用于低年级, 教师的讲解语言、身体语言尤为重要。

在教学低年级立定跳远时, 如果你开始就跟学生讲解摆臂、后蹬、屈髋、屈膝等技术概念, 学生肯定是听得如云如雾, 不知所以然。我们不妨把一节课就设计成“动物园”的形式, 有动物园场景、动物的声音, 以及它们活动的图片,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这种教学情景的设计更符合他们的心理, 使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兴趣点。在模仿各种动物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巧妙地引导, 分层化的教学手段很自然地就可以把蛙跳作为立定跳远的前期导入, 后蹬、屈髋、屈膝、腾起这些动作重点都可以在音乐声中很好地完成。有了这种良好的导入, 有了这种兴趣源的保持, 立定跳远中上下肢协调的难点也可以很快地掌握了。就如笔者前面说过学生自发的“跳皮筋”活动, 很累难度很大, 跳得浑身是汗, 甚至跳得腿都酸疼, 仍是乐此不疲, 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找准了“点”一切将事半功倍。

4. 运用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创设情景

玩是孩子的天性, 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情景, 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 动中有练, 景中有情。例如, 我校后面就是蜀山,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蜀山的小山坡创设情景, 上山时要高抬腿跑, 下山时要小步跑, 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 锻炼了身体, 掌握了技能。

小学生因为年龄关系, 在开展这种情景创设时应该以高年级学生为主, 高年级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在掌握技术的同时, 逐步掌握技能和发展运动能力。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运动欲望, 但碍于生理发育的客观规律, 身体各方面还不成熟, 在高抬腿教学中, 对学生的腿部力量有较高的要求, 学生在平地上做几次就会觉得累, 兴趣点无法有效确立, 兴趣就无法维持, 从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换一个场景, 变平地为小山坡, 看似增加了难度, 但是由于场景不同, 他们的心理场无法轻易地确立疲劳机制, 在增加兴趣的同时, 周边环境实则消化了学生的疲劳源, 总体的反应是学起来“不那么累”了, 而且由于地形转换, 高抬腿中的教学难点“支撑腿伸直”反而比在平地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五在创设情景教学法时, 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年龄, 生理、心理特点来展开创设, 创设过程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原则。要把玩的心理状态转化为有意注意主动练习的行为, 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体质,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情景, 紧扣课堂内容, 控制情景导入时机, 围绕重点, 把握节奏, 逐步延伸和发展情景, 达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第三, 情景创设要做到兴趣与锻炼相结合,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陶冶情操和道德培养相结合。

第四,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可以由学生制作相关道具以培养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 培养创造思维。真正做到德智体三合一并行。

上一篇:学习差异性下一篇:幼儿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