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情感教育

2024-06-16

幼儿的情感教育(精选十篇)

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1

一、注重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 才能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的缘故, 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这就要求教师像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逐渐地学会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如孩子刚入园时, 我们应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 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 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 我会主动打电话家访了解其病情。渐渐地, 当得知同伴没入园时, 很多孩子也会试着问原因, 试着关心同伴。孩子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的教育时时刻刻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时, 良好的情感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

二、创设主题环境, 发挥其教育作用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刚开学, 环境就成了我们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大环境有走廊、通道、楼梯, 小环境有活动室的四周, 如墙饰《老师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孩子们在哭哭啼啼声中, 画面上的老师、小朋友及小动物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场面渐渐使他们受到熏陶, 化哭啼闹为微笑;又如《祖国我爱你》《美丽的家乡》《我的家》, 孩子们在“会说话”的墙壁上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等的情感熏陶。不同的环境能诱发出不同的品德行为, 因此在开展主题活动中, 我们根据阶段品德教育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应的“会说话”的环境, 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 孩子们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 形成了良好的情感。

三、挖掘身边事物,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

《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到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多关心孩子, 加强联系和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争执, 甚至还会做错事, 此时, 教师要及时处理, 循循善诱, 问清原因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 把它看作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如小椅子摔倒了, 潘XX看见便轻轻把椅子扶起来, 我就随机引导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公物。又如班里耿XX小朋友走路时腿脚有点不方便, 散步时经常掉队, 我就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牵着他一起走, 不让其掉队, 渐渐让孩子们懂得关心、互助为自己带来快乐, 也为别人带去方便。同时, 在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时, 我们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如游戏活动《小兔生病了》, 通过游戏孩子们知道要互相关心;语言活动《三只蝴蝶》, 使孩子们知道团结友爱……各学科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情感教育深入孩子们的心田, 我们还精心设计一系列参观活动,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参观果园、图书馆、光前故居和中小学校, 观摩部队的军事演习等。

四、家园共育, 形成共识, 达到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但是, 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 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小公主”, 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蛮、自私”等不良的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形成教育共识呢?我们利用“家教园地”向家长宣传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宣传。如开展主题活动《爸爸妈妈辛苦了》, 我们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来助教, 通过他们的讲解、演示、操作等, 让孩子们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 激发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

总之, 幼儿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从幼儿抓起, 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样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聪明、勇敢, 具有良好情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摘要: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 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幼儿健全人格的体现, 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体现, 因此从小对幼儿施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混龄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 篇2

摘 要:《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 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而特别混龄班的幼儿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如何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持续探询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 情感 教育 培养

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幼儿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体现。新《纲要》在社会性领域中提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强,人们的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再加上现在大部份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私、唯我独尊、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因此,从幼儿抓起,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形成的思想品德表现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作用,而混龄班的幼儿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如何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持续探询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首先,从教师方面入手:

一、增强意识 向幼儿实施情感教育首先依赖于教师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只有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会有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目前增强教师情感教育意识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教师认识——激励 教师行动的氛围,通过学习交流,宣传典型以及教育目标具体化等手段,以增强广大教师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的责任心。

二、提高技能 提高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技能,是有效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孩子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的,他们对成人情感表现的敏感程度,有时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曾有人作过一个测试,如果我们向孩子要某种东西,在说要的同时,也配合头部的偏侧动作和友好表情,则80%的孩子会立刻把东西给你。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成人在向孩子要东西的时候,是以一种极为亲切、友好、信任的态度提出的,成人的 动作、表情以致声调、语气和眼神是传递这种态度的主要媒介,通过它,使孩子充分感受、体验,然后产生积极的行为。

教师和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在交往中起导向作用的仍是教师的情感,正如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所 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情感能左右情感交流的深度和范围,能控制情感的性质。一个具有情感 教育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引导孩子天天生活在一个非常欢乐的群体之中。这时教师的情感已不是一般的自身情感体验,而是产生了火种的作用,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了幼儿,这就是以情育情的效果。

教师还必须学会以境激情,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环境是产生情感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 情境中产生,并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而从环境中所得到的这些刺激和印象,就会对幼儿产生某种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环境与气氛,容易形成孩子孤僻、敏感、逆反的情绪;欢乐家庭容易造成孩子愉快的情绪。这就是环境的教育功能。幼儿教师不仅要会巧妙地利用环境,也要能积极的创设环境,通过优化情境,激发幼儿的感受,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 的。

其次,要看到爱抚的力量。

一、赏识和激励是点燃孩子上进的火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令人喜欢或讨厌的方面,但关键是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如调皮的反面是聪明,好动的反面是活泼。所以要形成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当孩子用心完成一件事,不管结果好坏,首先要提出表扬;其次要激励他(她)下次完成的更好!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就善于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类的天性在于深深地向往赞美”著名的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说过:“如果听到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五个月。”更何况纯真无暇的孩子心田,多需要大人的赞赏呀!当孩子信心受挫时,我们要及时为孩子加油,让他看到希望。

二、期望和要求是增强孩子继续努力的信心。经常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就会找到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由此会勃发出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也就铭记在心。千万不要让孩子在赞扬中自我陶醉。当孩子取得一小点的进步,教师要给孩子适时指出,这只是成功的开始,要想完成自己的心愿,还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不满足和上进心。在孩子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陪同孩子体验尝试、失败、快乐等从而与孩子的心灵拉近距离。孩子从小就觉得在人生道路上有人在关注,他(她)们会自觉地按照大人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做好每一件事。同时增进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最后,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深入浅出地向他们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韩露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外地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韩露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寒露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寒露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韩露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关注小班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 关注;情感;教育

而当前不仅是现在的孩子,还包括我们这些八零后的成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向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娇纵、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更谈不上有爱心和同情心了。现在小班的孩子,入园的年龄偏小,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他们眼里,隐藏着一种概念“我是宝贝,我是太阳,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大家都要听我的!”根本不会替别人着想,更谈不上关心和爱护别人了。与此同时,家长也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一位的娇惯和放纵,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现在我们虽然马上要升入中班了,但是对于那些年龄偏小、刚插班和内向的孩子来说,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随时释放自己的爱,把爱表现出来,化作肢体语言,去亲亲、抱抱孩子,像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讲故事、表演童话、操作、玩游戏,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对于其他幼儿来说,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内心深处会奠定同情与关爱他人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良好环境,对幼儿进行情感熏陶

利用主题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今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我们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在教室里搞了一个主题活动“我做奥运小健将”。孩子们参与的劲头可大了:有忙着画五个福娃的,有忙着做奥运五环的,有忙着找奥运会运动项目的,有忙着帮老师往墙上贴图片和搜集照片的……热闹得让我也跟着他们团团转,有一天丁丁和我说,等八月份他要去北京参加奥运会比赛了!在主题活动的带动下,我们虽是小班,但已经开始练拍球了,好像孩子们都变成了运动员一样,有的孩子已经能拍一百多个球了呢!真是让我感动。与此同时,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在我们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多么幸福、自豪的事,从而,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三、利用一日环节,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

我发现班里的宝宝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孩子,她不仅能帮老师很好地做每件事情,而且能主动的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等,游戏时的玩具或头饰能主动让给别人,还经常说出一些礼貌的话语,我就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树立宝宝姐姐的良好形象,鼓励其他能力较强的幼儿,一起协助老师;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手打人的孩子,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净化孩子的心灵。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引导孩子知道不是在旁边看,而是主动把他扶起来,问他疼不疼。同时,还引导幼儿关注有困难的小朋友,去帮助他们,如看到某一幼儿没玩具时,就邀请他和自己一起玩,对个别能力弱的幼儿,不嘲笑他,而是耐心、友好地去帮助他,通过教育引导,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的引导和培养随机教育很重要。此时,还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让幼儿去欣赏,这种方法对幼儿情感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童话故事、诗歌等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深为幼儿喜爱。幼儿在听故事时,内心会经历着各种情感体验,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时担心,有时遗憾;有时拍手欢呼,有时咬牙跺脚……

四、利用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5月11日是母亲节,这天,我结合了一个小故事《小狗的窝》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听完故事,孩子们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结合节日我问孩子们:“今天是5月11日,是妈妈的节日,现在的你想给妈妈说什么样的话?送什么礼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要送康乃馨祝福妈妈健康、有的送手套,让妈妈干活不伤手、有的说要亲亲妈妈,给妈妈捶背、还有的要对妈妈说我爱你……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若妈妈们在场,足以让她们热泪盈眶了。在孩子们畅说欲言后,我让孩子们装饰爱心卡,把自己想说的,想做的汇聚到爱心卡片上,并告诉他们,妈妈接的时候每人要说一句甜甜的话,给妈妈献上一个吻!没想到晚上妈妈来接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都搂着妈妈的脖子,献上了一个甜甜的吻!而且大声地说道:“妈妈辛苦了,谢谢您,节日快乐!”看到妈妈们幸福的泪水,我很欣慰,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4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前提是激发道德情感

不同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影响下就形成了道德情感。幼儿在接受教师的传授知识和养成良好的素质下,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后期发展?这也是关键之处。也就是说幼儿良好的素质的形成也是与教师有密切的关联的。刚进入学校的幼儿以前都是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习, 但进入学校后对很多行为都很好奇, 一是幼儿年龄小, 性格活泼, 对某些事有较好的学习模仿能力, 分辨能力弱,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 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素质。

曾记得我和一位年轻爱美的女教师带大班, 她很讲究穿着, 每天换衣服。她经常当着幼儿的面向我炫耀裙子是美国货, 皮鞋是日本带来的, 化妆品是法国的……我也说:“确实不错。”并没有在意它的后果。时隔不久, 在一次以《我长大了以后》为主题班会上, 竟有幼儿说:“我长大要去美国, 美国的衣服漂亮。”有的说:“我长大要出国到日本挣钱买衣服, 一天换十次, 比某老师要好多了……”听完幼儿的话, 我深感内疚, 这难道不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吗?事实证明,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健康的道德情感, 才能成为幼儿的偶像, 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才能影响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道德品质的培养源泉是教师的爱心

教师的“爱心”不仅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 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乳汁, 也是推动幼儿消极道德情感转变为积极道德品质的催化剂。也就是说“爱”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在工作中, 我体会到教师的爱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转化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尤其是对那些“病苗”, 教师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 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班里吴昊的父母离异, 各自到外地谋生, 他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缺乏正常的母爱和父爱, 道德情感发生了异常, 他孤独、散漫、不爱讲话, 当他看到别人的妈妈来接他们时, 他就歪着头小嘴直嘟囔:“讨厌, 真讨厌!”我问他为什么?他不理我, 还向我翻白眼, 后来我和他约定做好朋友, 我亲近他、关心他, 用温暖的爱照顾他, 不久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再次问他为什么说讨厌时, 他抱住我哭了, 哭得很伤心, 他说:“我看见别的小朋友妈妈来接时我生气, 所以说‘讨厌’, 我妈妈为什么不来接我呢?”听了他的话, 我没有批评他, 而是对他说:“我当你妈妈好吗?”他紧紧地抱住我直喊妈妈。这对他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也是情感上的满足, 这种情感是道德品质的萌发和基础。因而教师的道德情感直接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如果对吴昊无缘无故地骂别人“讨厌”不加分析地斥责或置之不理, 甚至反感他, 那会导致他产生不健康的道德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道德品质培养的催化剂是家长的密切配合

家长的道德情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如果父母具有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感, 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也会有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

班里淼淼第一周没评上小星星, 她的眼里就泪汪汪的, 可嘴里却愤愤地说:“不要臭星星, 让我爸爸给我做一颗。”看到她的样子我又气又好笑, 在对她进行教育后请家长密切配合。

可是第二周, 她仍没评上星星, 原因是和同桌的小朋友抢椅子而发生争执, 家长再次配合进行了教育, 在回家的路上, 淼淼低头不语, 泪水直流, 家长对她说:“你的优点挺多, 学习好, 爱画画儿、爱劳动, 但是和小朋友却总是不能友好相处……”

在家长的配合教育下, 淼淼发生了变化, 不断地改正缺点。一次, 值日生忘了给同桌的小朋友发勺子, 她立即把自己的勺子让给了同桌的小朋友, 在游戏时她把新球让给了别人, 吃午点时她把大苹果留给别人, 她终于得到了小星星。她高兴极了, 家长对她的进步感到极大的欣慰。

四、道德品质的培养平台是节日的依托

利用国家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教育的题材。像春夏秋冬每个时刻都有一些重要的节日, 把近期的节日作为活动教育的主题来开展讲述, 像“三八”妇女节、五月一日劳动节、建军节, 国庆节, 春节等等。每个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不仅仅是赞美国家, 对于身边的每一位亲人也有很好的意义。举个例子, “母亲节”这个节日, 很少有人能特别的记住, 却是每一个妈妈最荣幸的节日。在学校笔者会上跟小朋友讲解下母亲节的来历, 再提出问题:“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每天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 妈妈都为自己做过什么?”幼儿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妈妈为我洗脚”“为我做饭”“在我生病的时候一直陪在我身边”。后面就是间接地引导幼儿认识到妈妈是多么伟大, 为了庆祝母亲节需要他们为自己的妈妈做些什么。在母亲节的当天, 幼儿都亲自动手为妈妈做礼物, 为妈妈朗诵赞美妈妈的诗歌……整个活动的过程爱意满满, 也体现出幼儿对妈妈的爱, 知道妈妈的伟大, 也同时明白别人对自己好要学会感恩。

综上所述,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从幼儿开始培养。幼儿的品德培养, 必须从情感教育入手, 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素质和爱的无私奉献, 更为重要的是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应是说教式, 而要通过实践交往、情绪体验、调动幼儿的内心感受而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让我们家园携手、全社会共同参与, 各尽其责, 各司其职, 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

摘要: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 从而激发其道德情感, 其次要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也特别需要教师充满爱心的良好情感来感染, 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以节日为依托, 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实践交往、情绪体验、调动幼儿的内心感受而逐渐形成其良好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道德情感,充满爱心,家长配合,节日依托

参考文献

[1]陈德艳.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蔡艳.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版, 2009 (12) .

谈幼儿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篇5

这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很多老师及专家也认识到,学生的情商要比智商更重要。我认为,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穿插、在渗透。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更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石,所以任何脱离幼儿实践生活经验的情感是没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是幼儿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培养幼儿学习礼貌用语的有效方法。情感教育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更好地传授知识和经验。

一、情感教育是幼儿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和情感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所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以注入式为主。教师教幼儿背诵一些儿歌、绕口令、故事等文学作品,在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创造思维方面却考虑得很少。在新《纲要》指导下的语言教育,老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要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让幼儿在实际观察中得出结论、丰富知识、发展语言。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完“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可让幼儿用各种材料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小朋友拿着自己做的作品边演示边讲故事,兴趣会特别高,也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二、情感教育是培养幼儿学习礼貌用语的有效方法

礼貌是人们生活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礼貌待人。进行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的原则,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语言的含义,并学习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就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会叫“爷爷奶奶好”;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会称呼“哥哥姐姐”;班上来了参观、听课的人会问“客人好”等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小朋友掌握了各种称呼,也就会合乎情理地问候了。另外,利用欣赏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美也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学习诗歌《客人来了》,小朋友就知道了如何当个热情礼貌的小主人。幼儿在文学作品里学到的礼貌言行,很喜欢到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再加上我们大人处处做好模范作用,小朋友也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了礼貌待人。

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形式地进行教育,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抓住细节,激活情感,创设语言活动区,为幼儿的语言交流搭一个平台。幼儿园的语言区通常都有录音机和买来的录音磁带,我们可以利用原版录音磁带,重新录制故事,一是有目的地增加一些引导性的提问,二是把故事重复录上好几遍。这样,小朋友只须按下贴有标签的播放键就可以反复听故事了,和录音机的互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只是静心地倾听,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而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从细节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情感。在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抓住细节,让孩子的情感体验真正落到实处。

三、情感教育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更好地传授知识和经验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婴幼儿学习语言,准确地体现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涵,自觉地加以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为幼儿有效地营造欣赏作品的情感氛围。小朋友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体和各类现象都很感兴趣,小朋友也很喜欢表现,乐于回答问题,幼儿就能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情感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丰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春天里,老师就带着幼儿去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是边做边说,使幼儿知道了劳动的各种知识,相应地丰富了很多词汇。教师还可以选一些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异同,小朋友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过这些直接的感知活动,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开阔了,发展语言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幼儿的语言是在使用、交流中形成发展的,要提高语言教育的效果,必须为幼儿创造多交流、多使用的机会。针对以往幼儿语言学习形式单

一、热情不高的状况,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语言游戏活动是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如“自编图书”游戏:给幼儿提供一些废旧图书或画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剪贴,同时鼓励他们根据画面进行描述,并记录下他们的语言,告诉幼儿这样就可以得到自己创作的故事书,以激发其参与的热情;拼词游戏:给幼儿一些单个的字卡(如汽、车、花、房等),让幼儿根据大背景图上物体的位置,拼成相应的词组贴上去。这些游戏都创造了一种自在的、有激发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避免了机械单调的语言学习和认字练习,而且幼儿在寻找答案时也没有压力,有利于他们玩味和感悟语言文字的意义,提高游戏对幼儿的挑战性,有利于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情感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培养 篇6

一、培养情感,以爱心进行感染

1.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情感,它能为幼儿发展创造一种无压仰感,充满激励的良好心理背景。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以热烈的爱、深沉的情,让每个孩子,特别是那些待人冷漠、情绪消极的孩子,通过良好的情绪刺激,激发出热烈的情感,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情感教育是感染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不仅要用爱去感染,还要充分利用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幼儿周围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萌发幼儿关心同伴、关心老师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有一次班上乐老师生病请假了,我就问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乐老师?想些什么办法去慰问乐老师呢?有的孩子说:买些礼物去看望老师。有的孩子说: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我们每个小朋友说一句话把它录在录音机里,让老师听听我们的声音。小朋友各抒己见,在这特定的环境中萌发出关心老师的情感。他们还表示,以后如果班上有小朋友生病了,孩子们也会纷纷去看望,慰问。

二、家园合作,榜样引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1.加强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先从教育家长开始。如果孩子的父母平常彬彬有礼、乐于助人,那么他们从小受到熏陶,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重视家园的密切配合。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开放半日等活动,及时向家长介绍情况,征求意见,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2.老师对孩子的爱使他们产生了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潜能,促使孩子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并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促使良好的习惯的形成。

3.如果教师总是说教式的讲道理提要求,孩子肯定不能很好接受,只有通过情感渲染,把道理寓含其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刚带小班的时候,有些孩子行为散漫,不受约束,总喜欢在活动室里打闹。因此,我先向家长提出,爱应该是有要求的爱。请家长们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

1.激发孩子良好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激发孩子感情,导致孩子良好行为的表现,对个别孩子需要采用个别方法,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中,做到一视同仁。

2.采取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式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动作和知识发展是通过活动而获得的。”因此,有些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采用儿歌或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掌握。

(1)培养孩子良好的洗手习惯。要求孩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饭前便后要洗手,撸起袖子,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搓指甲,搓虎口,冲洗手心和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洗完手后,再让孩子们比一比谁的小手最干净。这样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都会有趣的边念儿歌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培养孩子走楼梯的良好习惯。又编了儿歌教孩子们唱:“一二三四五六七,小朋友们上楼梯;向右走呀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小手扶着小栏杆,一级一级往上走;七六五四三二一,小朋友们下楼梯;向右走呀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小手扶着小栏杆,一级一级往下走;上楼梯呀下楼梯,安全第一要牢记。”

(3)培养孩子用餐的好习惯。我边帮助边指导:“孩子们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调羹,左手扶着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或者“要做文明好宝宝,就餐礼仪不能少。筷子勺子不乱敲,讲话嬉笑就不好。不挑食也不剩饭,细嚼慢咽肠胃好。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家长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幼儿园)

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7

1. 发展师幼关系, 搭建情感教育平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和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注重互动,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努力走进幼儿心灵, 了解幼儿的情感需要, 让他们充分体验爱的情感。”幼儿教育是爱的教育。只有通过爱, 教师才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才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进而热爱、信任老师。幼儿身处幼儿园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 身心得到感染和鼓舞, 感到温馨和快乐, 感到关爱和支持, 才能有效地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2. 加强体质锻炼, 把握情感教育前提

专家告诉我们, 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 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潜能。

一般来说, 体弱多病、不喜运动的幼儿比较容易体验到害怕、痛苦等消极情感, 在幼儿园活动中就容易表现出胆小、娇气、自私、孤僻和任性等不良行为倾向, 长久下去, 这些幼儿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只有幼儿身体健康, 积极参加各类游戏活动, 幼儿的情感才会积极向上。所以, 加强体质锻炼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

3. 培养是非观念, 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我们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时, 必须让幼儿明辨是非,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向善”“向上”“向美”的情感。“黑猫警长”是我们幼儿园常做的游戏, 也深受幼儿喜爱。全班小朋友都是“黑猫卫士”, 一个老师当黑猫警长, 一个老师扮受伤的兔子、一个老师扮大灰狼, 教室布置成小兔子的家。游戏开始, “黑猫卫士”们进入小兔子家的时候, 发现以下场景:大门被撞开, 家里的东西被大灰狼搞得一片狼藉, 小兔子正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在这样情境的感染下,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怎么做。他们会焦急地问“小兔”:“你哪里受伤了?”“现在还疼吗?”“忍着点, 我们一定会抓住坏蛋!”等, “黑猫卫士”还会给“小兔子”包扎。然后“黑猫卫士”分组到寻找坏蛋, 最后把坏蛋消灭。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 幼儿会产生了同情受害者和憎恨暴力者的情感。

总之, 通过各类游戏活动, 既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创造等能力, 还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提高情感教育的质量。

4. 利用文学作品, 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识字很少, 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读给他们听, 也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故事角色进入作品, 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

儿童文学作品中许多鲜活而有趣的角色是幼儿爱模仿的对象, 比如《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虽语言简单、重复、动作零碎, 幼儿却乐此不疲。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文学作品内容, 提供给文学故事角色表演所需的场地、道具, 指导幼儿进入角色, 获得情感体验。

5. 家园共育配合, 巩固情感教育成果

第一, 我们应经常邀请家长来参加亲子活动, 将我们的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家庭中, 为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健康情感做好铺垫。第二, 充分利用家访、校信通、教育博客等手段, 向家长宣传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 使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配合, 共同探讨幼儿的教育方法。第三, 注意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引导家长经常在家里开展礼貌教育。比如在接受他人帮助时, 提醒幼儿说“谢谢”, 让“感谢”成为一种习惯, 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浅析幼儿音乐活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幼儿,音乐情境,情感教育

在幼儿时期的孩子, 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这个阶段是他们身体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幼儿园里经常接触到新鲜的事物, 对很多事都充满了好奇心, 所以他们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 在日常的音乐活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抓住孩子“情感”这一条主线, 发展孩子的情感教育, 提升他们感知美的能力, 促进其良好情感的发展。

一、创设环境, 激发学习欲望

1. 创设优美的音乐情境, 促进情感体验。

音乐能够陶冶情感, 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里接受教育,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 挖掘他们潜在的情感因素,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音乐活动教学中, 老师应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 促进孩子情感教学的发展。例如, 在教歌曲《种太阳》时, 老师充分利用开展《温暖的阳光》这一主题活动的优势, 让学生手工制作很多太阳, 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开动想象力, 制作不同的太阳, 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 来激励学生们的积极性, 随后将学生们制作的太阳布置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 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制作课件,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种太阳》的音乐, 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学习, 再加上教室里各式各样的太阳, 那么自然学生就会对学习到的歌曲印象深,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增进师生情感。

老师在上音乐活动课的同时也是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老师利用音乐来加强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 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例如学校可以在早上进校园时放一些欢快的歌曲, 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在中午午睡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轻音乐, 帮助孩子们的睡眠;在孩子们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舞曲, 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地起舞;在孩子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轻快的歌曲, 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回家。如此保证孩子们在学校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能感受到音乐的氛围, 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 同时也能促进他们情感教育的发展, 让他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二、体验作品的情感, 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

1. 采用对比的方法教学, 引导感受体验。

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的情感,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选择地播放音乐, 根据音乐作品所展示的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老师在课前要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进行研究, 掌握不同特点的音乐所代表的不同情感, 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例如, 在欣赏我们民族音乐《二泉映月》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先向学生讲解其历史背景来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感, 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之后就能更好地感知整个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接着可以再让学生欣赏一首欢快的民族音乐, 因为学生对欢快的节奏比较敏感, 所以他们能够很快地融入到音乐中去, 让班级气氛高涨。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让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有一个对比,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 开展丰富的欣赏活动, 培养感受能力。

音乐和舞蹈向来是不分家的, 所以老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知歌曲的内在情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舞蹈活动。在这个舞蹈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歌曲, 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歌曲来编排舞蹈。学生在练习舞蹈的同时势必需要掌握舞蹈的音乐, 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涵, 所以就必须要了解舞蹈音乐所展现的情感,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感受整个歌曲所表现的情感, 然后用舞蹈的形式去把这些情感展现出来, 那么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情感教育, 在学习舞蹈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情感的感知能力。

三、模仿音乐的表演, 促进幼儿情感的表现

1. 运用形象的语言教学, 体味情感表现。

人类之间表达情感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语言, 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比较小, 对于音乐中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和情感可能不能完全地领会, 所以老师就需要借助语言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 更好地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歌曲《小树叶》是一首由两段歌词所组成的歌曲, 而且每一段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一样, 第一段歌词表现的是小树叶离开妈妈的伤心, 情感基调是忧伤的, 而第二段歌词是表现小树叶勇敢地面对生活, 情感基调是励志的。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很难通过歌曲的旋律来判断其中的感情色彩,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通过语言来引导他们, 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歌曲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帮助他们提高对音乐的悟性。

2. 通过模仿的音乐表演, 促进情感表达。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老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天性, 让学生模仿老师, 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和音乐, 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活动所传达出的感情教育,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让孩子自己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鼓励孩子学习老师、模仿老师,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促进孩子的情感教育。

可见, 让幼儿对音乐有充分的感受, 能更快地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 促使他们情感的真切流露。在模仿音乐的表演活动中, 不仅帮助他们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记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3) .

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9

民间文学审美情感是人类的社会情感, 是由课题的审美特征符合主题的审美需要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它是始终和审美直觉、审美意象——一种浸透着情感想象性表象结合在一起的积极向上、自由奔放的心灵活动。依据民间文学教育目标, 结合教材,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渗透情感教育。

一、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 帮助幼儿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我国民间故事以它神奇的想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每一个孩子, 幼儿对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兴趣和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切审美心理活动的开端, 如何将幼儿引入对民间文学学习的意境, 使之产生学习的愿望呢?

1. 根据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设计引导语及不同的情境, 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

例如, 学习民间故事——《兔子三瓣嘴》时, 我们设计的指导语是:“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这位小客人是谁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客人马上出来了。”出示标本小兔子, 可爱的小兔子一下子吸引了幼儿, 自然也产生了想认识和了解它的愿望。接着利用观察感知法、讲述学习法, 讲故事, 丰富词汇, 理解故事内容。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情绪高涨, 听得非常认真。设计引导语, 要注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 语言生动形象, 简单明了, 努力做到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 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 这样能收到好的效果。

2.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 设计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学教育活动, 让幼儿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

根据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龄特点, 在民间文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实物引导、图画引入法等引出主题, 利用不同的电化教学手段、教具的辅助讲述故事, 最后在游戏中巩固练习、进行品德教育等几部分教学构成, 在欣赏故事时, 让幼儿感受故事的形式美、结构美, 培养幼儿对故事的节奏、音韵及表现手法的敏感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民间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感

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 不仅是智力、创造力、交往能力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发展, 同事也为审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游戏活动是开展民间文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结合民间文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产生与作品情感一致的情绪体验或在游戏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可以满足幼儿不同情感的需要。以民间传说故事《聪明的阿凡提》一课为例, 作品表现的是幽默、聪明、善良的情感。这个民间传说故事适合表演。我们组织幼儿玩“故事表演游戏”, 边讲述故事内容边表演, 调动了幼儿多种感官去体验幽默、聪明、善良。当幼儿听到故事中, 皇帝要杀阿凡提时, 孩子们都非常恨皇帝, 同时也为阿凡提捏了一把汗。当皇帝对阿凡提说:“你千万别死啊!你顶好再活一万年……我给你许许多多金银财宝。”孩子们高兴得大笑起来。他们已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审美情感经常是在联想和想象中向两方面转移, 情感由客体向主体转移, 称为情感移入;主体情感情绪投射倾注于客体, 使审美对象具有自己相通的情感, 称之为情感移出。“移情”现象说明幼儿在审美活动中可以被主体情感所感化, 同时也使自己情感得到宣泄。我们结合教材,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活动, 均注意在游戏中渗透情感教育。如在学习民间童话——《花边姐姐》故事后, 我们设计了一个智力游戏:“看谁说得对”, 将童话中的公鸡、小龙等画在白纸上, 贴在活动室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幼儿参与游戏, 请幼儿讲述公鸡、小龙等是怎样变活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游戏的情景之中, 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 完全按自己的意境、自由发挥、宣泄扩张自己的情感, 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三、引导幼儿从对作品情节及人物的情感意识中, 学会做人的哲理,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情感教育是做人的基础, 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民间文学无论是诗的意境, 故事的主题和寓言的寓意, 都是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导和影响幼儿。我们注重通过民间文学教育, 引导幼儿从对作品情节及人物的情感意识中, 学会做人的哲理。

一是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一名幼儿, 从小比较娇惯。有一次手被玩具划破一点点皮, 就大呼小叫的, 吵着去医院。教师看伤处没什么大问题, 简单地给他处置了一下。可他却害怕得不得了, 哭了大半天。后来, 我们在学习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时, 重点对他进行了启发教育, 教育他向海力布学习, 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是教育幼儿要热爱学习, 树立远大的志向。当孩子们讲述民间故事《岳飞勤学》后, 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 并以他为榜样, 引导幼儿要多读书, 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 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品德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

幼儿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幼儿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存在问题

王余幸、袁爱玲在《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一文中也提出:“相对而言, 我国对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是重视的, 但教育的切入点存在问题, 曾经存在严重脱离幼儿实际的情况, 还没有进行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爱老师、爱幼儿园、爱家乡的教育, 就直奔爱祖国、爱民族的主题, 是不科学的做法。”幼儿园、中小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反而在补亲情、爱情、友情等基础情感的空缺。

在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没有教幼儿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人和物的时候, 就教幼儿去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 也是违背情感发展规律的。情感的发展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 没有基础情感的奠基是不可能进行高级情感的教育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情感的对象更多的指向外界, 不管是外界的人还是外界的事物, 而对幼儿本身的情绪体验以及情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幼儿学会怎么和别人相处, 怎么去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爱集体、爱祖国, 而对幼儿自己的热爱与关照很少。幼儿园情感教育最起码应该让幼儿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情绪体验以及情感, 让幼儿学会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学会怎样接受自己、怎么悦纳自己, 然后才是那些指向外界的情感教育活动。简言之, 幼儿园情感教育同样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自己到他人的发展过程。

(二) 把情感教育作为认知发展的手段

中央教科所的毛豪明与周黎指出:当代中国的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先行的中小学情感教育实验推动的结果。情感教育实验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后, 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渐入佳境, 理论开始应用并指导实践,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 而这些情感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 是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加强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我国现存的情感教育模式的弊端明显的表现为:偏重知识、忽视情感, 并且把情感当做认知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把情感看做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而不应该一味地以情感为手段促进认知的发展与提升。其实这样的结果之一便是认知和情感之间失衡, 同时也不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爱因斯坦指出:“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 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 过分强调单纯知识的态度, 已经直接导致对情感的损害。”幼儿园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情感教育目标上重视认知教育, 忽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

(三) 情感教育对结果的过分关注

现实的教育片面强调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 而忽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 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需要, 教育中更多的关注结果, 而不重视过程。其实在幼儿情感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幼儿情感教育更多的关注幼儿情感常识、处理情感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等, 而比较忽视幼儿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情绪和体验, 以及幼儿的意愿和内在需要。

实际上, 情绪情感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累积性, 并且人的七情六欲总是交替出现的, 因此情感发展见效的周期较长, 且不恒定, 也就是说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另外, 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关爱人的心灵, 发展人性的教育。对于儿童早期教育来说,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儿童美好心性的培育。幼儿园情感教育应该回归于幼儿的自身需要, 更多关注幼儿的内在需要, 更多关注情感教育的过程, 通过过程来促结果。

(四) 情感教育快乐化

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以及情感教育实践还有一个共同的倾向, 即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身心愉悦。各种情感教育实验都特别注重课堂的快乐基调, 很多情感教育论著中都一再强调快乐等积极情感的培养, 并以此作为衡量情感教育成效高低的重要指标。

让幼儿感受快乐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主题。每个人都需要愉悦的情绪体验, 快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也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但是我们知道生活中不仅有快乐, 也有悲伤, 这些都是人生无法逃避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面对不开心、不如意的时候, 一方面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承受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从中也可以学会一些应对负面情绪和负面事件的技巧与策略。这些经历甚少而必将面对生活的幼儿, 就非常有必要或多或少地经受一点不开心, 而不是一味的开心, 当然我们知道一味的开心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幼儿的情感教育绝对快乐化。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 将幼儿看做没有主观感受的被动接受者, 忽视幼儿的主观情感体验, 幼儿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事实上幼儿也是一个单独的主体,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内心需要。并且情感反映人的内在需要, 不符合幼儿内在需要的情感教育活动是很难奏效的, 情感教育应该遵循由近及远、由自己到他人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情感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意愿, 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的文章中指出教育者常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其中之一就是:允许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自由抒发感情, 珍惜和尊重儿童的情感。

(二) 将情感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幼儿情绪情感大多发生、发展于生活, 生活的经历是幼儿情感发展的基础。因此, 幼儿园情感教育活动的内容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 情感教育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这样的情感教育活动才能收到实效。

(三) 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 包括显性的环境与隐性的环境

环境中的某些特征对幼儿具有吸引力, 幼儿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环境, 准备必要的活动材料以及教具;另一方面, 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良好的班级氛围。另外, 强调课程内容即经验的课程取向也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适合于幼儿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 从而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四) 把幼儿园情感教育渗透到各领域中

幼儿情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过程, 并非短期内可以实现, 也并非是某一领域教育所能胜任的, 应当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 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中。因此,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将健康、语言、艺术等各个领域结合起来, 将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和日常随机教育活动相结合。

(五) 加强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师资培训

上一篇:物理课堂情景创设下一篇:4G通信技术的无线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