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

2024-06-25

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精选十篇)

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 篇1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从文字上看, 情感的“情”字, 左边是树心旁;“感”字, 偏旁部首是心字旁。左民安在《细说汉字》一书中提到:“心的本义就是‘心脏’, 又可以引申为‘心思’或‘心意’。”1所以说情感就是要跟随自己的内心, 用心感受, 用心体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当中, 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状态, 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索能力、参与意识等,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 它可以通过绘画、泥塑、手工、剪纸、版画等美术活动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想表现出来。学生在美术体验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泥塑把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展示出来, 通过剪纸把自己对于民间艺术的喜欢表现出来等, 在学习-尝试-体验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学习, 也有利于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 跨班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美术学习中的评价, 不仅仅是对学生课堂表现以及作品的评述, 更要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找到最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升学生的学习行为, 激励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2打破传统班级内学生间的评价方式, 让不同班级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会促使学生与教师间、学生学生间的感情得到升华。在人美版三年级《棋牌乐———棋》和《棋牌乐———乐》两课中, 教师分别让两个班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棋盘与棋, 然后两个班级的学生用自己创作的棋盘和棋进行游戏, 感受棋牌乐带来的乐趣, 最后教师有效引导, 学生间相互评价, 对棋盘或者棋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及改进的措施。教师巧妙地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学生从制作者和体验者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不仅仅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也让学生在创作玩乐过程中既加强了情感交流, 又能愉快的汲取知识, 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 研读美术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美术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渗透着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教师应吃透教材, 领悟教材中的精神内涵,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3小学美术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情感资源, 教师要了解教材本身所赋予的情感内容, 关注学生最需要的事物。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 在感官上刺激学生,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释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人美版五年级上册中, 《易碎的包装》、《糕点盒设计》等课, 在制作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珍惜生活, 并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感。而《我设计的鞋》、《各式各样的椅子》等课中, 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 结合自身经验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物品, 培养学生爱创造的情感。五年级学生就要创造出一些美好的事物, 教师可以多创设一些游戏, 鼓励学生和同伴多交流多接触, 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合理抒发自己的情感。

3. 创设美术情境———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延续

通过创设相关的活动把美术学习内容展现出来是进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好的情感教育活动会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并且会影响到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作为教师, 要选择用一种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直观方式, 让美术学习内容以一种学生熟悉的场景出现,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进而让情感延续。在人美版二年级《参观海洋馆》一课中, 教师用一个透明塑料纸盖在已经画好的海底世界的作品上, 让学生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教师展示学生在参观时的姿态,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如何参观的, 有的侧身张望, 有的踮起脚尖。简单的情境创设, 将课本的知识再现出来, 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 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仅在课上表达了对海洋生物的热爱之情, 在课下也会积极交流, 抒发自己对于海洋生物的喜爱之情。“情”与“境”巧妙结合, 使情感得到更好的延续。

三、结论

情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美术实践活动,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挖掘学生内心当中真实而美好事物, 树立健康向上的情感, 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情感素质。

摘要: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审美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并发挥学科优势对如何提升情感教育进行了阐述, 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并让学生用美术语言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产生热爱美术学习、渴望美术学习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234.

[2]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 2004 (11) :16.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篇2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 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

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 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以及《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63-0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对欣赏产生正确的思想情感。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使学生能够具备丰富的情感,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的表现

1、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只重视备教法、教材,而忽视了备学生。教师们十分重视研究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对教案的演示,整个教学环节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缺少深入的研究,只是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后也没有及时的与学生沟通,对于学生课上的掌握情况并不了解,进而忽视了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

2、教学方式简单,忽视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动辄训斥学生、变相体罚学生,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刚开始的几句没有说到重点,教师便立即断其发言,直接点下一名学生来回答问题,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对教师也会产生一种厌烦感,进而不愿意学习教师教授的学科。

3、重视优等生,忽视后进生

在教育中对优等生的喜爱是教师们普遍的一种习惯,这无可厚非,但是部分教师却明显的忽视班级的后进生,甚至歧视这部分学生,这个问题就值得深入思考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一个班级中通常会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这部分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后进生。老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态度,非常不利于后进生的成长,会使这部分学生逐渐的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在情感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运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实的看到动画、看到视频和听到声音,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虚拟的美术知识表现的更生动灵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的参与到美术创作中,使学生欣赏并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而提供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情感教育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小学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十分放松的课,学生将美术作业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甚至在很多学生眼中美术课根本不算是一门学科。这种现状对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中自己的角色,以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教师教学的辛苦,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进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情感,并获取美术知识,进而完善情感教育。

3、在情感教育中提高教师感染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教师要先提高自身的情感感染力进行授教。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是指教师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情绪,通过这种情绪去影响学生,进而学生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力量。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也会为学生带来良好情绪,学生在学习中会以教师为榜样,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可以从两方面来提高,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美术内容感兴趣,并积极的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另一方面,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去吸引学生,小学美术教材虽然看起来很直白,但是教材里面蕴含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运用教材吸引学生注意力,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在课上全面的诠释给学生,进而实现情感教育目的,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4、情感教育中丰富学生情感认识

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从前只要我们提到情感教育,就会想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的教育,这些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倡导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削弱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属性,忽视了人的生命情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教育还不够成熟,处于非常重要的初级阶段,空洞、表面的情感教育只会使学生对情感教育产生局限的认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产生影响,长期发展下去使得学生渐渐的对美术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逐渐的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更好的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轶敏.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158.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4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 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 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并进行角色互换, 拉近距离。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传统教育思想, 把主角位置让给学生,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参与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美术。这样, 学生才能获得美的体验。

二、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 美术与情感相结合。

艺术是感情的表达, 是灵魂的体现。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去感染学生, 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创设艺术情境, 需要根据美术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创设相应的气氛。有了良好的气氛, 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艺术欣赏的心理状态, 锻炼他们的思维, 使学生在艺术审美的情境中触景生情, 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从而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提高思想境界。

2. 美术与文化相结合。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潭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 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造出来时, 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 又高于现实生活。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的背景, 体现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 应从了解作者开始, 进而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等。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历程, 才能体会艺术作品深刻的内涵, 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

3. 美术与幻想相结合。

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驰骋在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当中。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艺术的种子, 他们才会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 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保持长久的兴趣。有了兴趣, 才可能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学生的心里往往拥有最美好的画面, 这是他们通过幼小的心灵去触碰这个世界时留下的印记, 如果可以用美术作品把这些美丽的画面展示出来, 学生就会得到极大的鼓舞,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式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 让学生投入到故事或游戏中, 从而萌发对美术的情感。

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和发展: (1) 让学生观察生活, 自主学习。 (2) 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欣赏艺术作品后说感受、给艺术作品取名, 用不同的方式理解艺术。 (3) 有效组织, 高效参与,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2. 感受艺术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 创建一个美术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连贯的画面。每个孩子的想法各异, 可要求学生根据心中所想创作一幅情境画。

3. 拓宽情境。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认知快的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修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如果情感感受者与刺激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则引起“情感共鸣”,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具有暗示功能。情感的暗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动力作用。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这个人一切有关的行为的对象上,成语“爱屋及乌”则为此说。情感具有组织功能。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感常常为想象组织材料。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一、抓住作品,丰富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蓍、一幅世界名画,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的美之所在。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积极进取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的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才发明了日心说。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写了二百多部小说和戏剧,他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时时和书中角色开玩笑,好像他们就坐在自己面前似的。正是由于深厚的理智感,使大仲马的小说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学生的理智感。如,在教学《中国写意画》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齐白石的《墨虾图》,创设情境:“你们觉得这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生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齐白石爷爷是老年时才开始学画的,可他仍画得这么好,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了齐白石爷爷的故事和他画虾的趣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信心和目标。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学生求真的理智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羞耻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和把握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周松生老师在《救救大熊猫》的儿童创作教学中,没有直接介绍大熊猫面临的灾难,而是在画好的熊猫眼睛上添上几滴眼泪。“咦!大熊猫怎么哭了?”儿童的情绪被吸引到本课的主题,大家纷纷展开联想,说:“熊猫没有竹子吃,要饿死了......。”老师又问:“小朋友,假若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怎么办?”儿童的爱怜之心被激发出来,他们把熊猫当作“人”,当作好朋友,各式各样的想象跃然纸上,真诚地表达了一出抢救大熊猫的强烈愿望。当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个儿童却画子一只大肥猪,教师想:唉呀!大家都画救救大熊猫,你怎么画成救救大肥猪呢?教师再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她画的是一只大肥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写着“寄给大熊猫”收。这种来自情感促使的奇特构思,当场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这位小朋友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上,一个不足柜台高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尖,向汇款处递上自己的心意的储蓄罐。整个画面流露出纯真、幼稚的童心,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即审美体验。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生“入其境”、“会其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在《画花生》的教学中,为也使学生全方位地对表现对象发生兴趣,增强审美情感和表现美的欲望,教师首先让学生品尝自带的花生,体味花生的“甜、香、脆”,进而由味觉引导视觉感受,让其讨论花生“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满怀兴致说出花生“形态美、花纹美、线条美”时,师再引导生注意对美的表现,直接体现出美术教学的本质特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意,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能激发学生的

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梅花鹿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梅花鹿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录相,范画时,又采用“一头多身、一身多头”的教学法,即头和劲不变时,或身子变几个形态。灵活有趣的教法,诱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也学着老师,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画出的梅花鹿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

三、和谐关系,调动感情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 务的完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动能充分发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具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功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一次,有个低年级学生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生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学生看看范画, 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头并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少年的影子”抹掉了。

这位教师在不自觉中就扼杀了学生创作激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著名作家丁玲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酷爱文学的热情,从而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可见,赏识能激发人的心理需要,使人在高亢的情绪中快乐地学习、工作。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赏识,获得教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生回答:“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虽然把苹果画成方的脱离了实际,但这位日本教师却积极发挥了“皮格马称翁效应”,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也逐渐重视情感教育。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也通过情感的渗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和创造潜力。教师可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实现了用艺术教育培养情感。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的美术教学渗透了对孩子情感的熏陶和净化,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震撼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孩子对美的认识,帮助他们辨别美和丑。另外,美术教学也能够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在美术课上,孩子总会画一些关于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画,虽然简单,但展现的却是孩子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这就是美术教育对孩子情感教育的具体表现。

2、促进孩子养成高尚的艺术情操。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情感教育和美术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力帮助孩子形成高尚的艺术情操,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的种种表现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1、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受到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部分教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上课前只备教材教法,却不能把学生的情况备好;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方法和步骤,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样,课堂变成了教师对幻灯片的演示,而学生也成了观众。而且,教师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却没有潜心钻研学生的情绪和个性差异,没有弄清学生对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2、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调皮的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过于偏激,如有的是动辄训斥、挖苦,有的则是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回答的不对,则要别的学生继续。这些教育方式过于简单,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3、重视优生,而忽视后进生。有的课堂上,教师只偏爱对一些好学生的提问和发言,对后进行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教师虽然喜爱学习较好的学生,但不能在课堂上有所偏颇,这有失公平。有些教师对后进生经常是不问不闻的,甚至歧视这些后进生。这些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思考。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1、丰富教材。实施情感教育不一定要照搬教材,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有些拼图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剪贴和拼装饰画,教师还要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原来作品的基础上,添加或舍弃了一些内容,创作了新颖的作品。丰富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在创新中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想象等情感意识。另外,现有的美术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补充教材内容。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泡泡飞啊飞》一课,课本要求学生画出泡泡的形状和颜色,然而有的孩子对泡泡的观察不足,不能够较好地画出来,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操场上玩吹吹泡泡,看哪個孩子吹得多,吹得大,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吹泡泡的经历,创作一幅关于泡泡的画,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积极参与绘画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品质。

2、设立有趣的题目。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一个有趣的题目能够适应孩子的心理特点,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例如,《救救大熊猫》一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介绍大熊猫面临灭绝的灾难,教师在画好的熊猫的眼睛上画上了几滴泪,孩子不禁要问:“它为什么要哭?”,学生们纷纷的猜想,这时教师问:“假如大熊猫是你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办?”,这样,孩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创作水平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

3、注重讲解方法。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运用儿童语言,掌握孩子的接受能力,对于较为晦涩的专业概念,教师要用儿童语言讲解。例如,在低年级中,孩子对横线和竖线还不太了解,教师可以这样形容:站着的线是竖线,躺着的线是横线;另外,在画动物时,要运用重叠字,例如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和胖胖的身体等,这样就有助于孩子记住动物的特点,让孩子在绘画的过程根据动物的基本特点再创作,保持了孩子的童心,拓展了孩子的想象空间,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4、创设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艺术创作不是空洞的技术性的活动,而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创造。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首先,利用音乐。音乐和美术都是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形式,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烘托教学气氛,激发孩子的情感,以此为基础进行美术教学,让孩子带着情感画画,让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艺术的熏陶。其次,利用游戏活动。小学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他们多擅长形象思维,游戏活动符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了快乐,较为容易的学习到了必要的美术知识,同时,在游戏中也丰富了情感体验。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案,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术鉴赏力,从而实现美术情感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丹丹.浅析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操陶冶[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

[2] 吴敏.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09(9)

浅谈小学美术课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情感教育,渗透

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体验, 一旦主体形成对某一事物的体验之后就会保持一段时间, 甚至会伴随个体的一生。美术课堂教学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模仿和创作更加讲究情感的捕捉、投入和表现, 也更加偏重于情感的交流和分享。美术课堂给了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提供了情感交流的良好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情感是美术教育中的核心之一。

情感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有所不同, 不像各学科的教育那样有依附的场地。情感教育需要在时时、事事中渗透, 这种渗透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就要有这种渗透的思想和行动。但是教师如何渗透, 如何通过美术课堂活动来进行情感教育?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美术教育经验认为要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情感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沟通心灵, 让学生交流情感

在小学阶段, 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 而且很多科目还是小学生在毕业时需要考察的学科。因为美术课不是考察的学科, 有些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就有些淡了。所以, 小学生是不是喜欢美术课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了。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接受我们, 接受我们的课, 这样, 情感才能顺其自然地产生。因此, 教师应善于采用这些灵活的、有效的策略, 主动积极地去创造一些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实意去感动学生, 去挑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让之在情理之中表现出来, 让学生的情感在一种艺术的课堂中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一) 设置互换角色的场所

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改变“说教”的教学模式, 要把教学目标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方实施好。在小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作品是一个无聊、繁琐的任务。教师要试图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走近学生, 坐在学生的中间, 成为讨论组的一员, 让学生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包袱, 还学生一个与教师自主交流、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 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放松心情, 然后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美、欣赏美,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真正体验到美, 从而可以创造美。

比如, 在小学阶段, 教师在教授美术课时打扮成一厨师, 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想象之后, 出示今日的教学题目:“今天的菜谱”。学生在教师一进教室的时候, 就已经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让学生在面对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 就会把学生带进丰富的、神奇的菜谱世谱的魅力和美丽, 让学生去交谈、讨论这种美的感受和体验, 使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菜谱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铺垫。

(二) 真诚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

学生的心声是欣赏美、创作美的源泉和动力。只有真诚地去倾听地学生的心声, 才能把握学生的命脉, 抓住学生的心声, 然后才能借势引导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我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下课的时间, 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谈的东西很多, 学生既可以谈论自己在这美术课堂上的收获, 也可以说出自己对课堂的不满意的地方, 还可以讨论自己的计划和规划。比如打算在今后学些什么, 自己有没有打算?会打算准备些什么呢?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的机会。这样一来, 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在为自己设计课, 自己要为自己的课负责。教师在教授这样的课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这是我的课”的思想, 就会积极地去参与课堂教学, 去试图欣赏美、体验美。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也会收获与学生的情感, 也会增加为对教师的尊重。

二、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资源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尽可能使用自然资源、校园里以及生活中各种资源中蕴含的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如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必然会对美术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作空间, 学生也能在其中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动心之处。教师也要在利用课堂资源的同时, 也要想方设法地去有效利用这些外在的教学资源, 还要整合, 让这些内外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 教师可以在教授《纸风铃》和《摇玩具》时, 激发学生的进行积极的思维“如何把线穿过杯底, 不要让杯子上下移动”和“如何使纸圈摇动”的问题时, 可以请那些已经经过自己的探索成功完成的学生, 让这些“小老师”给同学讲解、示范,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自主探索的劲头大大增加, 也可以让他们享受成功和快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成功中去享受。

三、鼓励学生进行精心创作

创造一件艺术品不能算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了, 当然也不是情感教育的最终的目标。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 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个人独立的创作、小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等形式进行创作, 让学生充分去感受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式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和乐趣。同时让学生慢慢地去采纳一些自己喜欢的形式, 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让教材活起来, 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方法, 让美术教材“动”起来, 在“动”的状态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创作活动, 去体验艺术作品的美的地方。

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 篇8

一、师生互动, 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 由于其年龄尚小, 认知结构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但可塑性非常强, 在学习中其行为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 若教师教学态度消极, 学生也会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据此, 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 便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改变传统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情况, 而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 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 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并适时鼓励与肯定, 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体验。

以《老师和同学》 (一) 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小学美术五年级的一节内容, 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察, 学会观察人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据此, 在课堂开始时, 我首先出示了一组自己拍的照片, 让学生们讨论老师的外貌特征, 发表各自的看法。而后, 我再引导学生一起欣赏课本上的作品, 让学生们思考:“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待学生思考过后, 我开始互动提问:

师:你们画过人物肖像吗?

生:画过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要画肖像呢?

生:想要记录下来

师:你使用什么材料来记录的呢?

生:铅笔

师:非常好!铅笔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描绘肖像呢?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同学》这个作品……

通过在课堂上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互动, 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 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美术情感体验。

二、情境渗透, 充分感受美术的美

小学美术是一门入门级的艺术课程, 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并创造美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艺术带来的美。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置情境, 创设富有艺术气息的良好氛围, 以情境渗透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术的美, 体会到学习美术的美妙, 进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

以《风景如画 (二) 》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风景写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练习,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一些装饰性的风景画, 感受装饰风景的艺术美和创作的魅力。据此, 我便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来设计本节课的美术教学。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们出示了一组风景写生的画作, 让学生们欣赏, 体会作者对于颜色的选择和作画层次的构建。接着, 又出示了一组装饰性的风景作品, 让学生们思考和之前看到的那组画作有何不同之处, 让学生说说看那组的作品更加鲜活、立体?

三、鼓励联想, 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在愈发强调综合素养的素质教育时代下, 想象力的培养更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以《实物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感知各种物品, 引导学生们进行审美评价, 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联想, 体会艺术想象的乐趣。据此目标, 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实物材料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首先出示了一把伞, 让学生们思考:“伞的形状像什么?”学生们有的认为像蘑菇, 有的认为像拐杖, 有的认为像一把枪, 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想法。随后, 引导学生们欣赏大作——毕加索的早餐。让学生们思考看看这幅照片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有的学生认为毕加索的手指看起来特别的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手指是用面包一节一节拼起来的, 很是有趣。

四、精心创作,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

艺术活动的教学, 最终是为了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吐露自己的心声。以《有趣的“服饰”》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内容属于设计类美术课, 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制作有趣的服饰。据此目标, 我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前任务, 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 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各种途径, 搜集一些和民族服饰有关的图片, 而后在课堂上将学生们搜集起来的图片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们大胆说出自己对于民族服饰的理解与想法, 充分感受民族服饰的美, 并在我的指导下, 集体研究民族服饰在色彩运用、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设计特点。

总之, 小学美术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 情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下,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 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学生艺术情感的教育,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润物无声, 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鉴赏力,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张帆.小学美术课堂的多元化情感教育[J].课堂聚焦, 2010, 5.

[2]李姝颖.寓情于景——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应用中的实践和探索[J].才智, 2014, 10.

美术教育中的情感 篇9

现在我们已踏进了新世纪的门槛。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创新型人才的出现, 创新型人才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培养。而担负教育这一重任的教师在这新时代的作用尤为显著。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够使学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学习和生活,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为人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强度, 不同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愉悦的心境, 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而烦恼、恐惧的心绪会妨碍正常的心理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因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培养学生认识水平的同时, 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1]。

由于美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 因而美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情感一方面是天生的, 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 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 强调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 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所以美术教育要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 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一、情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行真诚的情感交往。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亲切和热心”,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 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 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美术教育较能体现诸多情感因素。笔者曾读过一篇关于兴趣是美术创作的原动力的文章, 其中论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在美术课中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说教, 就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想象和思维, 他们会觉得无趣, 听得垂头丧气。这样, 本应是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变成了一次老“八股式”的重复。这种教学的结果, 只能使学生厌学而不是乐学。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 而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 往往能导致宏观事物超出主观预测, 也能使学生产生惊奇的情绪。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 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 实验离奇的事实, 可以称体验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的内容, 找出某些关键点, 以揭示出超出学生预期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备课时候经常尽力考虑和领会的, 正是一些接触点和线索, 在这里, 由于种种念头互相联结,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方面就会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东西。”在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枯燥无味”“简单易懂”的内容, 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 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内容, 往往是教学中防止教学节奏松弛、疲沓, 引发学生兴趣情绪的关键。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 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务的完成。”[2]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 信其道”, 所以教师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接受你, 他才能接受你的课。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

上世纪后期,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也不断更新, 学校教育的口号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21世纪, 倡导终身学习, 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某一时期会学, 而没有学习欲望又何谈终身学习呢?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人首先是愿意学, 然后会学, 才能够学会, 从而才能终身学习。学校教育应当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种欲望不是功利性的, 为了自身的物质或社会利益而学习, 而是情感性的, 为了获得积极的、愉悦的学习体验而学习。

然而反观当前的教育现状, 缺乏的正是这种以学习为人生体验的情感教育, 因此, 要迎接和应对新世纪终身学习的挑战, 学校从现在起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真正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培养他们对未来人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为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 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 不仅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融洽关系,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 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与能力, 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 开发智能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对象化活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情感是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不知到知, 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 从知之不确到知之确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但获得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及规律的认识, 而且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学习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为求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要的主动性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 真正把他们当作有丰富情感的学习的“人”[3], 而不是当作盛知识的容器来看待。

三、情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 还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在美术教学中尤为如此。浓烈的情感出自于心而表达于形, 当教师能深刻地具备这种思想情感时, 无论是表述还是演示, 这种情感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从而教化学生, 达到教学目的。美术作品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 它依靠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发展其审美能力, 确切地说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 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觉教学中的美的因素, 达到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效果。美术教师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 所以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 应该把自己在欣赏过程中、创作过程中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 同时又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这样会对学生更具影响和感染力,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 思想上的共鸣, 心灵上的共振, 并以此来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使之获得性情上的陶冶, 精神上的愉悦, 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四、情感蕴涵在美术作品之中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特点就是在轻松愉悦之中让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接受美的熏陶, 而美术作品本身就蕴涵有这种轻松愉悦感, 其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得的, 比如让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时候, 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一位美丽的女性, 她的脸、手像浮雕一样给人以立体感, 仿佛活生生地就在面前。作品洋溢出一种女性的端庄、娴静和温柔, 特别是她那似乎刚刚开始的微笑, 宁静而神秘, 成了经典而传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美术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讲解, 学生可以直接从画面上去感知、获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这种完全自由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美的熏陶,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美术教学除了欣赏之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会美感, 以情带动审美感知, 在实践中体会情感。而实践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的美术创作,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造为青少年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的条理性秩序, 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美术创作过程是自由自在的, 不带有强制性, 学生宜于在教师的引导下, 敞开心扉, 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情感。其实美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过程, 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这样通过美术创作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健全了学生人格, 完善了学生心智,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人的情感一方面是天生的, 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 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 强调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 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所以美术教育要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 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 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感,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61-8.

[2]蔡元培,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55-101.

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把握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必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把握学生的情感,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信赖、理解、关怀、尊重, 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你的好感, 随之, 对你所任教的学科也会产生好感, 积极性也就高了。为达到这一目的, 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不要让学生产生“美术课就是画画、看画”这样的错觉。每一堂课, 我都尽量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 让学生放松心情, 体会到美。例如上《剪纸》一课时,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情境导入, 引出与教材有关的并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剪纸艺术以及其来源、特点和作用。学生在此环节都表现得非常积极, 踊跃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并把他们平时见到过的剪纸 (包括窗花、门上的“福”字和“喜”字等) 都罗列出来了。紧接着, 我趁他们兴趣正浓的时候, 给他们讲解了有关剪纸的来源、特点和作用。然后,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运用投影仪让学生看了一些剪纸作品 (包括他们刚才回答到的一些剪纸作品) 。当学生看到他们的答案正确时, 都很兴奋, 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讲解了剪纸的整个创作过程 (只是选取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造型) 。剪纸的创作过程分四个步骤: (1) 确定内容; (2) 造型夸张; (3) 双线稿添加纹样; (4) 剪刻。注意事项: (1) 形象要装饰性强, 线与线要相连, 每一部分不要刻断; (2) 要先刻中间的, 再刻外边的, 最后剪外形。最后,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剪纸的创作过程, 我以剪纸《小熊维尼》和《福娃》为例, 给学生展示了整个创作过程,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创作步骤图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都是很认真地在看、在学, 因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 正确评价, 善于用启发教育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的。而中学生已具备一部分成人的情感, 在获得认同和肯定期待中往往夹杂着许多自尊心理的成分。因此, 教师要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 然后对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二、调动情感, 使学生产生情感的震撼, 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一幅美术作品中, 艺术家会用符号、色彩等激发观者的情感, 使人产生视觉高潮, 引起情感效应。所以, 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距, 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同时, 教师要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 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

如在欣赏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纤夫》这幅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时, 我让学生先看作品, 然后再说说体会。我对这幅画的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在学生时代, 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 从那时候开始, 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 以展现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批判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 列宾与同班同学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 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紧扣几个问题:“纤夫们快乐吗?为什么?他们都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同学们对画面观察得很仔细。随后我再给他们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画中列宾画了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的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 空间空旷奇特, 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 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 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 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同样, 《伏尔加河上纤夫》体现的劳动者的悲惨, 也能让人联想到焦灼、沉闷、单调和纤夫生活的艰辛、贫苦。

又如, 在教学《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 我配上了中国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低吟悠远的琴声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当我缓缓地打开一幅幅4尺宣纸绘制的挂带山水画摹作时, 一时间教室里纸香墨飞, 学生的激情溢于言表。

上一篇:感悟交响乐的魅力下一篇:监理工作人员建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