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

2024-06-19

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精选9篇)

篇1: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

幼儿情感智力教育的方法

一、情感智力教育中几种不当类型

约翰・高持曼博士发现,在教导孩子情感智力而失败的父母存在着3种类型:

1.忽视型:对孩子的情绪表现不理不睬,既不鼓励积极情绪,也不疏导消极情绪,觉得这无关紧要。

2.反对型: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满,可能因此轻视、责备甚至惩罚他们.

3.放任型:接受并以同理心对待孩子的情绪,却对孩子不予指导。

约翰・高特曼指出,对待孩子的情绪情感不仅要重视,更要耐心地加以指导,从而使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指导步骤

约翰・高特曼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对儿童的情绪指导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1.觉察孩子的情绪。2.了解情绪是与孩子亲近或教与孩子的机会。3.以同理心去倾听,确认孩子的感受。4.协助孩子找寻言词来表达他正在体验的情绪。5.为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思索计谋的同时也要设定限制。

三、幼儿情感智力教育的方法

1.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和调控他人的情绪情感―― 移情法

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个体要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必须经过移情才能真正达到。移情法是让个体想伤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从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移情法表现为多种方法。幼儿园教育则多用“角色扮演法”,即个体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从而理解那个角色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2.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直接疏导法和间接教授法

在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方面,教育方法分为两类;直接疏导法和间接教授法。

直接疏导法是指成人直接帮助幼儿疏导情绪,使幼儿的情绪恢复常态。如与幼儿谈话、利用音乐感染等都届于此类方法,也可称无意转移法。

间接教授法则是指教给幼儿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使其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教幼儿放松的方法(深呼吸法)、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找好朋友说说等),此方法也可称有意转移法。

从长远来看,成人应更多地采用间接教授法,使幼儿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这会使幼儿终生受益。但幼儿期情绪情感的特点――易感染性,使直接疏导法应用起来也会比较有效和快捷。

四、适宜于幼儿的情绪调节方法

―般说来,人们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下多种:

认知训练法、音乐调节法、生物反馈法、颜色调节法、呼吸调整法、念动训练法、暗示调节法、表情调节法、放松调节法、体育活动调节法、系统脱敏法等等。

在幼儿教育巾,用得比较多的有:

1.认知训练法

也比较适宜于幼儿的情绪调节方法

大家知道,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不合理的认知是许多消极情绪的源泉,即所谓的“自寻烦恼”。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向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有 “自寻烦恼”倾向的人容易把事情和自己搞得更糟,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或叫做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单向思维、以倘概全、不合理的归出力式等等,都是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表现。由于受遗传和本适宜的教育的影响,在有些幼儿身上也存在着这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们表现得还不很明显。比如,有些教儿喜欢钻“牛角尖儿”,有些幼儿比较偏激,这就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应引起成人的注意。

认知训练法的重点在―纠正幼儿不良的认知习惯和1.合理的思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等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合理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让他们看到事倩的后果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2.系统脱敏法

具体做法如下:先让有情绪障碍的人接近能引起微弱焦虑情绪的刺激,然后使患者放松,由于放松对焦虑的抑制作用,患者变得可以忍受厂。经过反复多次,这个刺激就不再引起焦虑反应。然后加大刺激且,再进行放松训练,最后达到对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对待为止*本书第四章中“她敢上充气玩具了”的案例中,教师就是采用了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比较适合治疗各种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比如动物恐怖症、黑暗恐怖症。

3.深呼吸法

这是呼吸调整法中的一种,即借助深呼吸使激动的情绪趋于平静o这种方法的生理学原理在于:深呼吸时,人呼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了平衡,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便作出保护性的抑制反应,这样人的紧张情绪就得以消除。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幼儿容易掌握。第三章中“萌萌该怎么办”的案例中,教师就是采用了深呼吸法。

4.音乐调节法和体育活动调节法

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调节人的倩绪的方法。共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借助于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转移、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对人的控制。这两种方法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从小就学习运用它们。

5.宣泄法

由于幼儿持有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有时候把消极情绪“内部消化”,他们需要宣泄。适当的时候.允许幼儿哭一会儿,为他们准备一个可供发泄的玩具等,都是有必要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找好朋友说说”,可成为他们宣泄消极情绪的又一通道。

篇2: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

摘 要:《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 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而特别混龄班的幼儿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如何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持续探询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 情感 教育 培养

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幼儿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体现。新《纲要》在社会性领域中提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强,人们的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再加上现在大部份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私、唯我独尊、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因此,从幼儿抓起,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形成的思想品德表现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作用,而混龄班的幼儿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如何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持续探询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首先,从教师方面入手:

一、增强意识 向幼儿实施情感教育首先依赖于教师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只有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会有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目前增强教师情感教育意识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教师认识——激励 教师行动的氛围,通过学习交流,宣传典型以及教育目标具体化等手段,以增强广大教师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的责任心。

二、提高技能 提高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技能,是有效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孩子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的,他们对成人情感表现的敏感程度,有时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曾有人作过一个测试,如果我们向孩子要某种东西,在说要的同时,也配合头部的偏侧动作和友好表情,则80%的孩子会立刻把东西给你。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成人在向孩子要东西的时候,是以一种极为亲切、友好、信任的态度提出的,成人的 动作、表情以致声调、语气和眼神是传递这种态度的主要媒介,通过它,使孩子充分感受、体验,然后产生积极的行为。

教师和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在交往中起导向作用的仍是教师的情感,正如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所 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情感能左右情感交流的深度和范围,能控制情感的性质。一个具有情感 教育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引导孩子天天生活在一个非常欢乐的群体之中。这时教师的情感已不是一般的自身情感体验,而是产生了火种的作用,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了幼儿,这就是以情育情的效果。

教师还必须学会以境激情,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环境是产生情感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 情境中产生,并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而从环境中所得到的这些刺激和印象,就会对幼儿产生某种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环境与气氛,容易形成孩子孤僻、敏感、逆反的情绪;欢乐家庭容易造成孩子愉快的情绪。这就是环境的教育功能。幼儿教师不仅要会巧妙地利用环境,也要能积极的创设环境,通过优化情境,激发幼儿的感受,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 的。

其次,要看到爱抚的力量。

一、赏识和激励是点燃孩子上进的火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令人喜欢或讨厌的方面,但关键是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如调皮的反面是聪明,好动的反面是活泼。所以要形成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当孩子用心完成一件事,不管结果好坏,首先要提出表扬;其次要激励他(她)下次完成的更好!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就善于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心理学家也指出:“人类的天性在于深深地向往赞美”著名的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说过:“如果听到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五个月。”更何况纯真无暇的孩子心田,多需要大人的赞赏呀!当孩子信心受挫时,我们要及时为孩子加油,让他看到希望。

二、期望和要求是增强孩子继续努力的信心。经常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就会找到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由此会勃发出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也就铭记在心。千万不要让孩子在赞扬中自我陶醉。当孩子取得一小点的进步,教师要给孩子适时指出,这只是成功的开始,要想完成自己的心愿,还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不满足和上进心。在孩子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陪同孩子体验尝试、失败、快乐等从而与孩子的心灵拉近距离。孩子从小就觉得在人生道路上有人在关注,他(她)们会自觉地按照大人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做好每一件事。同时增进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最后,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深入浅出地向他们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韩露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外地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韩露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寒露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寒露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韩露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篇3: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幼儿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2 师幼共同建构,用表扬、鼓励等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幼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幼儿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口头的、书面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五角星、插小红旗、奖励玩具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

对孩子的表扬因人而异,有时不能太过,有时却需要过分些。有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些,反应慢些,作为教师不能太急。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长处,不断地肯定这些长处,以此激励他们,去点燃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正如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每发一个音都会有毛病,而充满爱心的妈妈总是高兴地鼓励孩子:“宝宝说得真好”,这样要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孩子体验精神上的愉快,孩子受到老师充满爱心的表扬,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即老师的表扬加了“水份”言过其实些,也没什么不可。因为多次表扬后,这部分的幼儿便会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像得五角星、插小红旗等表扬方法在数学活动中应用,也能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如年龄教大的幼儿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意识,有了荣誉感,因此可以在数学活动中规定一些奖励的办法,使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游戏。他们每一次得到五星或红旗时都会因胜利而欢呼雀跃,可以说在富于竞赛和刺激的游戏中,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情绪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地学习数学。

3 幼儿间相互学习、互为榜样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有的孩子能力强些,有的孩子差些,但这没什么关系。我尝试让幼儿教育幼儿,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能力差的幼儿在一边看了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逐步感知数概念。如在占圈游戏中,当老师说:“站到‘4’大‘1’的圈内”时,能力强的幼儿马上站在数字5的圈里,其他幼儿看一看也马上跟过去,几次一来,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又如:两组操作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做好,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马上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操作也就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也能安然处之。结果正确时,他也会为自己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为了更好的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教师的正面教育和幼儿的兴趣两者有机结合。教师的正面教育和幼儿的兴趣两者不可缺一,不能强调一个的作用,而忽视另一个的存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鼓励每个幼儿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让每个幼儿做出智力上的最大努力。(2)教师要善于表扬、鼓励和等待。表扬鼓励要点到关键处,使所教学的内容起到引导幼儿更积极探索的作用。由于能力和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由探索到发现,到形成的相应认知结构,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善于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3)教师要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应让每个幼儿都有积极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对有困难的幼儿可以多给予启发,但不要暗示答案。更应表扬那些虽未得到正确答案,但积极进行探索的幼儿,因为正处在挫折中的他们更需要得到鼓励。

不管是游戏法、表扬法还是榜样法,其目的都是在于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使之更好地学习数学。幼儿期正处于感知运动水平和具体运算水平之间的重要时期,学数学将是帮助幼儿由前运算水平向具体运算水平过渡、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因此,只要掌握好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正确的幼儿学数学的方法,幼儿数概念的学习与掌握是会卓有成效的。

总之,情感教学的良好氛围给孩子欢乐、自由、满足。只要热爱幼儿,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那么情感教学就有了基础。情感教学是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再现。良好的情感教学必将有力地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受到自身和教师情感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重点强调把情感教育作为早期教育的重要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确立情感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这无疑是幼儿教育价值观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情感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悦的情感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悦的情感就会导致他们做出各种消极行为。因此,情感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篇4: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感教育 途径

教育是情感的催化剂,合理的教育能激发出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并能将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协调发展到最佳状态,使幼儿的潜能超常发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怎样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环境

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期幼儿对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努力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中获得教育和发展。首先,尊重并理解幼儿。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我们要求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其次,鼓励并支持幼儿。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另外,家园配营造“情感教育”氛围也非常重要,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如:我在组织大班社会活动《亲情树》和《我当爸爸妈妈》时,孩子们通过我创设的环境,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体验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幼儿了解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爱心,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另外,我还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游戏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3、运用移情训练、意志训练等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并非一个封闭的教学活动能够完成,而一个活动的学习也并非是终止性的。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的某个具体活动中的情感变现外,还要关注幼儿其他活动的态度及以后的延展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应适时的将话题、内容转移或扩展,以使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活动兴趣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多方面的稳定兴趣,进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比如在幼儿社会活动“喜欢不喜欢”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中的人、事、物展開具体的讨论,引导幼儿对美好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对丑陋的事物或社会现象予以抵制,并创设生动的情感体验环境,让幼儿对事物进行切身的体验。这就是移情教育,移情在幼儿道德认知和品得行为之间架起一座自觉地桥梁,使其内在调控系统起到更好的动力、中介作用,促使幼儿资源的调控自己,多一些积极友好的行为,少做或不做出消极的行为。能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幼儿,在做出消极行为前便会回想起以往的体验,于是就会抑制自己消极行为意念,做出积极行为。

4、用节日活动或社区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不同的意义,民俗传统性节日,如:中秋、端午、春节的等,可增进幼儿对热烈、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的感知体验,对健康的民俗习惯、社会礼仪规范的了解,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以及人际的交往能力;社会政治性节日,如:国庆、三八、五一等,可以让幼儿感知社会政治性情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在国庆的活动中,可以请幼儿画画家乡最美的景象,夸夸爸爸妈妈怎样为建设家乡出力,讲讲家乡的丰富物产,尝尝家乡的风味小吃,做一做祖国的万里长城等。深入浅出地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使幼儿的爱国、爱家乡情感在操作中得到升华,让他们在欢乐、温暖、新颖的情境中产生对祖国、家乡的美好情感。近来,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感恩教育在幼儿园中成为热门话题。为了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有的学校让幼儿给家长画一幅感恩的画,以体悟来自父母的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给幼儿播放分娩的录像,以体会母亲的伟大;还有的学校在三八妇女节为妈妈们献上一台精彩的晚会,为妈妈倒杯茶,捶捶背;在父亲节的时候为爸爸们制作贺卡、礼物;平日里给孩子布置作业时,要求幼儿回家后做小帮手,说感谢的话,以感谢家人的养育之恩……这些活动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我们重视幼儿时期的情感教育,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柴玲玲.幼儿情感教育探究[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篇5: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既然要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就必须要有载体,要让孩子们以此为平台,从中学到东西。比如,幼师可以以节日为契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毕竟中国的节日很多,这些教育机会自然也就很多。幼师根据每个节日处于不同时期,举办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将幼儿教育融入其中,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母亲节”之际,老师可以组织活动,问问幼儿:你们的母亲都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话,或者可以带领孩子们做一份小礼物,在“母亲节”的那一天送给他们的妈妈。再给幼儿们播放一些关于母爱的视频,让孩子学会感恩。这样,从小就让孩子们知道母爱的伟大,知道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这种情感教育非常必要。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节日也能起到这种效果。比如“十一国庆节”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五一劳动节”能够对幼儿进行勤劳教育,“中秋节”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团圆的意义等等,这些节日非常多。幼师要做的就是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在其中渗透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价值。

二、关心身边弱势群体,对情感教育进行实践

理论教育再多,终究也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幼师可以跟孩子们说很多内容,告诉他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但是,这种教育是否起到了效果,这就需要用实践检验。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或者身有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或者智力受障,根本不知冷暖;还有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连上学都是问题;或者惨遭地震、洪涝等天灾,失去了家园等等,这些弱势群体,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幼师在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让孩子们多关心身边的这些人,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例如带领孩子们去看望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真心去安慰他们;或者为山区孩子们募捐,将所得善款送到他们的手中,解决其燃眉之急。这些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对幼儿自身来说也是一次成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们从中学到的会更多,情感教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这些爱心之举是孩子们对情感教育的实践,它的意义是让幼儿拥有一颗善良无私之心。通过这样的方法,情感教育就可以得到落实,让孩子们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实现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他们思想观念的确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幼师的深层探究,对教育不断摸索,让家庭配合学校,营造情感教育的环境,再以节日为契机,渗透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对情感教育进行实践。通过这些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篇6: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摘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如:求职、商务谈判)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常用途径。

一、开设专门的礼仪课。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2)行为辨析法。该方法指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DV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3)示范演示法,是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4)情境表演法,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二、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尝试以下途径: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比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2)随机教育。如:派幼儿去其他老师那里拿教玩具、去传达室向爷爷拿活动室钥匙等。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3)通过环境渗透。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例如: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醒目处设计具体化、情境化、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宣传语;在楼梯上下靠右走的地

方贴小脚图案等;在卫生间贴温馨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

“轻轻打开水龙头”“轻轻甩三下”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物质环境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我们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逛超市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四、节日活动开展礼仪教育。

篇7: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途径

摘要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地教学氛围,调动幼儿的情感;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情感;尽可能让他们欣赏优秀的作品,丰富幼儿的情感来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幼儿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幼儿 教学 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幼儿情感

情感教育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人的情感。因为,创设一种情境,是让幼儿自己生成意象,将其转换和结合、生成和接通是实现美术创造的关键一环。因为,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美术创造内容的来源,又是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动力之所在。而且对幼儿来说,由对象激起的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强度适中有利于他们进入美术活动。因此,情感的这种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进行美术活动《蜗牛的一家》一课时,首先我通过播放课件,展示蜗牛爬行特征的情景,让幼儿直接观看以便更好的了解。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幼儿的情感。又如,我在让幼儿画小动物时,首先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看课件中小动物们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场景,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诱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让他们自由的想象发挥、随心所欲,自由表达,所以他们画出的小动物也是形态各异的。

二、创设教学氛围,调动幼儿情感

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触动幼儿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充分发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重视对幼儿激励性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来调动幼儿的情感,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

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先要做到抓住幼的心,让幼儿喜欢你、接受你、从而才能接受你的课。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幼儿。不要让幼儿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自己走到幼儿中间去了解幼儿,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幼儿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如上《美丽的太阳》一课时,先让幼儿自由讨论谈一谈对太阳的认识,然后以一个小故事《太阳的颜色》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让幼儿对太阳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直接形象的让幼儿观看图片加深对太阳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中了解和加深太阳的美。所以幼儿便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太阳体现出的美。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的介绍为什么美与不美,幼儿便能直观的体会到美之所在。

三、欣赏优秀作品,丰富幼儿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幼儿的理智感。如在教水粉画《桃花朵朵开》时,我先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讨论,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你们觉得图中的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你们为什么觉得它美?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幼儿对此产生了好奇心,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同时也给幼儿创设了一个积极思考的空间。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幼儿求真的理智感。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能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

篇8: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了情感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加强情感教育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机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方法。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搭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虽然对情感教育有所了解,并在教学中应用,但其情感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所以应该先加强情感教育意识的培养。学校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让语文教师了解并掌握应用情感教育的途径,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予以关心,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所带来的温暖,进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为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不成熟,所以教师采用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说集声音、图片以及画面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是小品表演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解《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和宇航员探索太空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太空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所认为的太空生活表现出来,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并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感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感悟,与此同时,还应该培养自身的语感,在阅读中熏陶自身的情感。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深入朗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涵,进而加深对整篇文章的领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和阅读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悟。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挑山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阅读,并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而且教师还可以借此让学生了解到家长工作的辛苦之处,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再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大自然的启示》这一内容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9: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施 情感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67-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为铸就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语文认知因素的同时,注重突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调节促进等作用,使学生情知共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激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教师首先要入情,并引导学生入情

备课要情知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想要用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首先必须被这种情感所打动、感染。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师生才有可能产生心灵共鸣。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引导学生入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被呈现的导语,它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突破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常见的有起兴法。如我在教《我若为王》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君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君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阅读兴趣。

2 利用阅读教学促进情感教育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吸取信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社会性,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精神,是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学生灵性的激发,要充分认识到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的重要性。依照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要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发展丰富的情感。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的深刻性。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看,他们经历的事情较少,由于知识的局限,对一些事情的体验不够深刻,在感情上表现的比较浅显外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篇章中的精彩部分,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还应加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去唤醒学生的耳朵、眼睛和心灵,引导他们去倾听、去发现、去感悟。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社会性。学生的经历较少,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感情的深度也不够,再加上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有限,容易陷入到个人情感的小圈子里。当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顺心或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的心情就好,一旦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遇到麻烦或自己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心情就会骤然变化,因而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导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克服消极的情感。

3 强化写作教学提高情感教育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是对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一项要求。是指在文章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应该排除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更不是虚情假意,其具体要求是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求诚”二字,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感情充沛、格调不低沉;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的一致。

写作是学生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创造,将自己的“成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应试着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实现写作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在随笔训练中培养情感。学生的随笔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随笔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这样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建立评价体系保障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语文课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全面考察。”要求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功能。这一原则强调了情感因素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对评价功能做出了更加明确、合理的要求。在制定情感教育的评价体系时,应尽力满足这些要求。具体而言,要把握的原则有:注意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要求实施语文评價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参评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状况,应依据过程记载和考试结果作客观描述,在描述的基础上要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以激励、表扬、认同、理解等积极评价为主。这些内容集中体现着一个重要的评价原则,即“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一原则蕴含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这就是语文情感教育评价的总原则。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学生评价,让学生来感受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学生,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可以听取学生提出的好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强化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

总之,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时时处处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石,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Z].

上一篇:大酒店厨房操作规程下一篇:初一苏教版语文上册生字词重点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