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024-05-27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精选十篇)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1

关键词:情感教育,成功课堂

一、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

教师在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堂教学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概念、规律,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作自觉、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每一堂课,让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教师的“教”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获得知识。那么,教师与其严格要求学生去学,不如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自己的需要的行为活动。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讲得再精彩,也只是对牛弹琴。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同学科包含的情感素材不同,情感内容,表现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比如人物的高尚情感、感人的事迹、感人的情节等,达到以情优教,以情促教,知情互动,和谐发展。

二、要满足学生健康的情感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成功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要求不宜过高,超出孩子的能力,就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积极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老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摸索规律,寻找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用最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着眼于人的情感发展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尊重是前提,激趣是先导,和谐是保证,而参与、激励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把握教材情感因素,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情感教育。要求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制订情感发展目标,采取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活动时间,用于思考、操作、练习、讨论等。这一看似简单并略带强制性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空间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个别学习、同桌小组互助学习、大组讨论交流学习、学生情境表演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面和活动量。教师要注意倾听、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问、答中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学生的情绪。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急着赶教学进度,不搞形式主义。培养学生对他人、家庭、社会的爱心、尊重他人、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感,进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激发、调整自己情感状态,形成克服困难、达到学习目标的能力,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同情心,对同学、老师、父母的爱心,使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和集体生活,初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接纳、理解、尊重等积极情感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起重要作用。教师积极情感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喜爱,愿意接近老师;教师的良好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信任和耐心,能够填平师生间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使不良师生关系得以改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新型教育理念应是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是为学生服务。尊敬师长的美德应体现在生活礼仪上,而不是知识的尊卑传道中。就知识而言,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所以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不以先学而自高,学生也不以后学而自低,所以师生平等探究,互动教学,才能其乐融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热烈的期待、充满真诚的信任和坦诚的爱去点燃学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这种期待要流露于言谈举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使学生受到感染,使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使师生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教学中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由此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五、重视学困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智力水平高低不齐,教师要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切忌以差论差,鄙视差生,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也许只要那么一点点功夫,就可以挽救一个学生的一生。对待中等生,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对他们或这或那的不足必须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以爱为起点,把爱作终点,在整个学困生转化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爱”字,这是对教师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失败者心态”,激励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这是决定转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平时除了向学生反复阐述“天生我才必有用”外,我对每个学生都抱有“天生其人必有才”的态度,抓紧一切机会鼓励他们。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必须改变他们固步自封的心态,竭力挖掘他们的“亮点”即爱好和特长,通过张扬个性,重树他们的自信心,以此来提高学习质量。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篇2

在幼儿与幼儿教师进行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幼儿的情感,对于幼儿的情感表现首先要尊重,态度要真诚,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同时,要细心观察幼儿,对于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心中的想法,如果孩子受到了什么问题的困扰,教师就要尽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这样能够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还能够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幼儿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心理上也比较脆弱,这个时候的幼儿更需要一个爱他们的人来呵护他们,对他们亲亲抱抱,有一个像妈妈的人来照顾他们。这时,幼儿教师就要充当这个角色,在教学活动时间、午休的时候或者是平时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例如:温柔地抚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等,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系鞋带、提提裤子等,这样的小动作,都能消除幼儿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促进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二、创造环境,注重幼儿情感培养

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美术、音乐作品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来感受情感的波动,体会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去野外郊游,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敬爱大自然,美好的情感变化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为幼儿和家长组织一场亲子游戏,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开展一系列益智合作性的竞赛,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团结合作的情感和集体观念,在此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使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永不言败。当幼儿不小心摔倒的时候,教师要快速扶起孩子,然后对其他幼儿说,朋友之间要互相照顾,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怎么办呢?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幼儿懂得互相关爱,有助于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让幼儿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美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美育教育 情感教育 学生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門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而艺术美是一个美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仅仅是高级感官(视觉)的感受,而对美术作品由“感”发展到“悟”之后,这种愉快满足了一种精神的追求,两者合一便是我们所谓的审美快乐。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有力的调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士,甚至是美术教师,在重视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来衡量目标的达成程度,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结果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此丧失信心,失去兴趣,老师辛苦教了,学生却无心听,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在几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笔者发现审美快乐的获得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达成同样重要。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美术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一、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却过于兴奋,如何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唤醒状态呢?我认为除了老师的爱,还需要老师善于控制把握学生的情绪,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情感是联系双边的纽带,我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关心爱护,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老师提出的要求易转化为学生学习需要的动力。我还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课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如在教学创作“刷牙”为题材的画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刷牙的姿态,笔者就用动作加以提示,让学生在讲讲做做中,不仅获得有关刷牙的知识,也体会到美术创作

的乐趣。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获得审美的心理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欣赏和感受应该放在第一位,由于学生的经验贫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笔者不厌其烦地协助学生,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美好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可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关的场景,在充满“诱惑力”的气氛之中,学生自然产生审美快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

美术教师是传授美的,美的东西总让人愉快,而传授者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里指的是美的语言,美的仪态,这都影响着学生接受美的愉悦程度。语言美,即要求教师平时注意修炼语言,使之动听而富有磁性,同时注意前后逻辑关系,使话语中充满着生气和感召力,让学生听着教师的声音,便觉得很开心。仪表美,表现在老师的衣饰和体态上,美术教师的衣饰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走进教室便让人为之一振,而仪态的优雅不凡,风度的超然不俗,也需要平日里去改进,这样,会给学生以信任感和偶像感,面对这样一位教师,学生自然会很愉快。

三、运用爱的语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熏陶

如何让学生在缺少相关的情感经验的前提下,体会作品的各种情感,笔者的体会是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切体验各种情感。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彼此不是老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体”。如学生在欣赏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变强制欣赏为自主欣赏,再师生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学生可以驳倒老师,老师也可多听听学生的见解,美术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魅力也在于此。

四、构建开放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充分展现

美的情境本身蕴涵着吸引力,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曾经问过学生:什么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像,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自己决定怎么上”隐隐约约中,透出对开放的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

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提高数学素养,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由此可见, 情感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也体现了情感教育的价值所在, 那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单纯是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 而是努力促进学生在德、智、能、情、趣的全面发展。当然, 就如何加强高中数学中的情感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从高中生所处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等出发, 尊重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 坚持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下面, 笔者就如何实现高中数学的情感教育具体进行论述。

一、变“要学”为学生“想学”

变“要学”为学生“想学”, 其实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才能够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而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 可以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中去判断。学习动机明确的学生会主动的摸索数学学习方法, 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则好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明显不足, 这样肯定会影响其数学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动机端正, 需要从学生的多方面出发, 诸如学生的自尊心、兴趣和价值观等。而在实验方式上, 主要采用通过事实来说明道理, 不仅要做到让学生口服, 还要让学生心服。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还要深入挖掘教材, 通过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建立德育联系,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与时俱进与时代价值。

二、变“苦学”为学生“乐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理学家程颐曾说过:“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这一点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尤为重要。高中数学知识相比初中难度增大, 这也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数学考试中, 成绩不理想, 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因此, 要重视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以饱满和高昂的学习兴趣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

要想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对它有兴趣, 除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之外, 更要紧贴实际, 跟紧时代步伐。同时, 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了解和掌握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 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反思教学, 改进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变“厌学”为学生“愿学”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紧张的教学氛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缓解学生厌学情绪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变“厌学”为“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表现出和蔼的表情, 信任的目光和赞选的语言,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对于学生失误, 要做到耐心解答, 切忌指责、呵斥。要及时对于学生的点击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 促进他们的学习进取心和求知欲望。

四、变“死学”为学生“会学”

“学法”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包括学生学习观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情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 情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即“此情此景”。要变变“死学”为学生“会学”, 需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不单单是教会学生数学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 让学生愉快而主动的参与。这种情景教学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的高层次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法指导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既要关注学法的普遍指导性, 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二是明确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三是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总的来说, 高中数学教师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传授者, 更是在数学教学规律指导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学习素养,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五、重视学生意志力的磨炼, 让学生“能学”

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数学学习中也要重视对学生意志的磨炼。要把数学学习过程看做是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一个是将数学学习作为磨炼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 许多中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意志力薄弱, 缺乏持久的学习能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 面对这种状况, 通过深入学生, 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不怕苦难的意志力。比如, 可以通过讲述有关数学家的艰难成长经历, 让学生明白成功的不易。同时更加坚定, 只要不怕困难, 顽强向上, 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又如, 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竞赛活动, 磨砺学生的斗志和意志。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不断地、有计划地渗透情感教育,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会让高中数学教学前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仲春.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策论文 篇5

摘 要: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以及应用英语。情感教育能够通过共情以及情景的带入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在英语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情感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期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通过情感教育加强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教育;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沟通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将情感教育策略引入英语教育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英语的记忆能力以及英语语境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对于客观事物的基本内心变化,并随之带来相应的外部表现。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沟通与引导,有助于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学习能力的影响

情感对于人类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处于活泼互换环境内的学生,更加乐于交流与分享,因此语言学习能力也就越强;相反,若是学生的情感是消极被动的,则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若是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中,而不愿意与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进行沟通,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机会,则会使其语言表述能力受到影响。

(二)思维能力的影响

情绪的好坏往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情绪较为积极和活跃的时候往往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而当情绪低落时,往往思维能力较弱,且学习的持续性也较短,导致在进行学习时无法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而降低学习效果。

二、在英语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能够通过情感的带动,引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爱,并有助于他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和各类知识点的学习。将情感教育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对于知识学习的接收程度。从而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学习的心境,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通过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代替传统的机械化、填鸭式的教学,从而能够带动学生更加愿意融入到英语教学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二)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仅仅采用单一的课本传授,听说读写等机械化的方式,学生学习起来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英语环境中,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喜欢英语,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而将情感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中,能够使老师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对于英语的接收程度,采用多媒体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英语的喜好以及对教学环境的融入,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学能够帮助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感受以及兴趣所在,通过合理的沟通与交流,从情感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强英语的学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融洽。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帮助的状态,通过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打破以往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学生多加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并对兴趣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将情感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环境中,必须注重对于情感交流的重视,同时通过采用相关的多媒体等技术收单,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欢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从情感上更好地接受所学的英语知识点。具体而言,将情感教学引入到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情景与人物情感

要想充分将情感教学法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中所设定的各类场景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人物应有的情感特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景设置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教材描述的情景中。在教学的情境中,通过对情景人物心理的描述,以及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了将情感教育更好地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以及友谊关系,这样在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学生才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设定的情感教育场景,加强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不容易产生抗拒和逆反的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发掘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因材施教,对于比较腼腆的学生,应该多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为他们创造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对于较为活泼的学生,在独立性的问题上,可以对他们多加引导,从而在课堂上兼顾到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特点。

(三)通过语言和表情来传递教材中的内容

通过语言和表情,能够更好地带动起学生的情感,融入教学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首先需要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同时能够清晰而形象地表达出教学中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语言表达的变化来表达感情,这样也能够使得课堂更加活跃,更容易将英语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面部表情上,老师应该保持微笑,从而给学生一种更加亲和的印象,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必要时也可根据教学的需求变化表情,将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感受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相互情感的交流,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用目光表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目光表示鼓励,使他们有被重视、被期待的感觉。

(四)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创造情景带入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等图像、音频等技术引入到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活跃性,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这些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出书本学习中的一系列场景,从而更加有针对性,有情感带入性的进行学习。如通过图像、音乐的演绎,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利用教学道具等,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并获得声情并茂的知识,从而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将情感教育方法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之后,并不是就此结束了。而是需要进一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情感教育的接收程度。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定期进行,通过老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定性评价,以及考试的成绩定量评价两者结合,来分析情感教育学方法的作用效果。同时分析学生对于情感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情感教学方式。通过鼓励和互动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有效的鞭策和教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培养

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对于情感教育方式的使用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简单的情感变化将会对课堂教学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带来影响。当教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教学时,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而如果教师的情感状态处理不得当,一些负面和消极的情绪将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与理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于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断总结情感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一方面加强情感教育的熟练程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情感素质管理,积极通过积极的情绪来带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将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入到英语的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情景与人物情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语言和表情来传递教材中的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创造情景带入情感,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日常的应用于锻炼。

参考文献:

[1]王友红.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学生之友( 初中版) ( 下) ,( 6) .

[2]周红菊. 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 .

[3]张学仪. 试论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原则和策略[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1) .

漫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情感;品质;体验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高尚情感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学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这就使语文教学艺术打上了鲜明的情感烙印。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也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

以一堂课来说,课伊始,教师应激情满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性等情感因素;课之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鼓舞、激励学生,唤起学生惊奇、追求、向往等情感体验;课将终,师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回味、满意、轻松、自强不息、拓宽展望等情绪,取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重视情感价值,做到了“知”与“情”的统一,带来了教学艺术情感性的显著变化。

一、情感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高尚的情感三方面。

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情感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一定要注意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情感内容丰富、健康。情感内容丰富,就应使情感具有多层次、多色彩、多组合的主体结构。多层次,指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也应有各自的情感反应;不仅具有高级的情感情操,也具有复杂多样的一般情绪体验。多色彩,指情感表现的多样化,即不仅具有喜、怒、哀、乐、惧、恶、欲等不同性质的情感表现,还具有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现。多组合,指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情感按照千变万化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情感网络。情感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也为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供了积极的情感基础。要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兴趣。首先,要注重良好的教学开端。良好的教学开端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重大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以饱满的情绪投身语文学习之中。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当新颖性。再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二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兴趣,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入手,引导他们向更广泛、更集中、更持久、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学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就更易于展开广泛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也更容易有收获。在开阔学生学习兴趣广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集中的兴趣品质,使之形成一个兴趣中心,让多方面的兴趣与某个中心兴趣相结合。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高尚情感主要指合乎社会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感和审美感。

利用语文教材中众多的道德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是语文教学中道德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激发学生动情明理。学生只有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才能去真切地体验道德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学生也只有对道德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

二、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要注意通过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和外在的情绪感染对其情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实施情感教育的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不断改造自己的情感品质,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进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教师对学生情感领域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常用的方法是:触景生情法、情景再现法等。

触景生情法,就是让学生阅读学习有关内容时,运用自身联系法,对号入座,唤醒内心体验。比如学生对父亲、母亲有着深深的热爱,学习《背影》、《母亲》时请学生带着感情介绍自己的父亲、母亲,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强烈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在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对自己情感的体验中得到升华。同理,对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及英雄人物怀有敬意,那就利用作者生平介绍,影视作品欣赏等直观方式,唤回他们曾经有过的敬仰等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作品的思想感情。

情景再现法,指教师以语言、教具等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情境即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教师运用语言或直观教具将课文作品中构造的情境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到再现的课文情境之中,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学习《祝福》、《廉蔺列传》等篇目时,可以准备好长袍、祭祀品、竹竿、篮子、荆条、朝服、笏板等道具,尽力再现当时场景,从而丰富情感内容,提高情感水平。运用此法,在于诱发与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他们的各种感知表象,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获得新鲜、真切的感受与体验。

2.通过外在的感染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课文的感染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在对课文进行充分认识、体验的前提下,启发、帮助学生客观地阅读课文,理解其思想,体验其感情。

在通过教材感染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因教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利用课文感染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被课文感染、被作品打动。教师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师本身的感染力因个人的生活经历、基本素质及修养的不同而存在差别。努力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是语文教育实施情感教育的必备条件。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也是对学生情感领域实施影响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相互感染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情感的积极引导,特别要注意那些富于感染力的学生的情感倾向,以保证学生的相互感染朝着有利于解决课内问题的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情感进步的方向发展。

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感,情感表达,情感体验

近年来, 素质教育被人们时时挂在嘴边, 素质教育的其中一项是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所关心呵护的对象,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十分欣慰, 但是在关注的背后, 人们往往会用简单的方式对美育进行评判, 这里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美术教育中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 通常称为审美教育, 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 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它不同于其它生产, 它融汇了人的情感。《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 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 美术是个人情绪的宣泄, 就是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之后, 转化为一种宣泄的方式, 而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达成的。在美术教育时, 教学意识往往停留在绘画的技能上, 教师和学生容易以画的好不好来进行判断, 忽略绘画精神的培育, 停留在绘画本身, 是无法理解、体会大师们的作品和意图的, 更无法创作出留芳的作品, 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应当从美术教育中发现情感的出口, 找到表达的方式, 丰富作品的深层次的内涵, 以情感人。

一、美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美术创作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 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 把创作者长期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 形成美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对于创作主体来讲, 早在他感受, 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是, 就开始了创作感情酝酿, 情感是美术创作的动力。在美术活动中, 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 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岑头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 只有在创作主题的炙热情感的浇灌下, 才能形成审美意象, 完成艺术构思。中国古代画论十分强调“以意运笔”、“意在笔先”、“以心运手”等, 都精辟地阐明了这条道理。美术创作离不开精湛熟练的技巧和手法, 但它更离不开创作主体情感和全部心灵。

美术鉴赏中, 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 真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社会情感称为高级情感, 并划分为道德、美感、理智感三种。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美学家, 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的堆积, 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 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美术鉴赏中情感活动, 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 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解, 在理解中积淀感性。

美术鉴赏活动中, 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 认定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 在美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有一次在参观《帮贝城的末日》这副画时, 感动的哭泣起来, 列宾认为使他尤其感动的是那幅画“辉煌的技巧”。列宾作为杰出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甘苦深有感受, 因而在鉴赏艺术作品时会如此深沉的感动。事实上, 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术鉴赏中, 他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收总会受到主题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 在特定的情感影响下惊醒的艺术感知, 又会作用于情感, 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二、美术教育教学中情感的实施

1、展示绘画作品, 让学生感受, 引起共鸣, 分析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 灵动活泼, 栩栩如生, 神韵充盈, 用淡墨掷笔, 绘成躯体, 浸润之色, 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 横写为脑, 落墨成金, 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 刚柔并济、凝练传神, 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 来自生活, 却超越生活, 大胆概括简化, 更得传神妙笔。学生欣赏时想必也有同样的共鸣——活灵活现。

2、设置情境, 融入气氛

如《拾穗者》一画, 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模仿”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体验三个农妇的贫苦生活而产生“同情”;体验地主骑在马上指挥着人们收割而产生一种“愤慨”;对金黄灿烂的秋天景色, 体验为对劳动人民朴实品格的“赞美”;超过三个农妇头顶的地平线, 让人体验到“焦灼、沉闷、单调、忧虑……”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是糅杂在一起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同时也应提供作品的各种背景资料。作品表现1857在封建宗教法制剥削的最后年代的社会现实。这时, 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被学生所理解了, 而对封建宗教法制剥削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深恶痛绝在这个时候也已经不留痕迹地渗透到他们的心里。因此, 这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 不能单一从艺术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 因为绘画技法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美术教育中处处渗透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 陶冶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应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 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 创作出情感丰富的美术作品, 达到美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 1981.

[3]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漫谈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8

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向师情感, 使学生产生急于学好和表达的欲望.

俗话说, “亲其师, 信其教”,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自古以来, 人们就非常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明代开国功臣宋濂小时候刻苦求学、尊重老师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学生的向师传统, 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多尊师重教的佳话, 如领袖毛泽东曾经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说过, “二十年前你是我的老师, 现在还是我的老师, 将来也是我的老师”, 之所以如此, 还是由于深厚的师生情感的奠基啊!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根据1987年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其结果反映, 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这个调查结果足够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爱护学生的重要性了.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 才能激发学生的热切好学的心态, 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尽管我们要求学生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很难想象, 一个内心里对教师缺乏向师情感的人能学好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

其次, 我们还要注意开发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数学教学通常被学生理解为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 枯燥难懂, 但实际上数学学科综合性很强, 代数、三角、几何的数千年发展史中, 糅合了不少诸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 其中有好多是富有德育功效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数学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引发情感的因素, 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各知识交会点, 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破解、斐波那契级数的奥秘, 能使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内驱力和表达、探究的欲望,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次, 我们要注意抓住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课堂的导入和结尾中, 我们要注意导入和结尾的趣味性, 把与教材有关的趣味知识故事引入课堂, 联系实际, 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 通过和学生探讨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扎腰带的最理想的位置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 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几何性质探讨中, 通过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稳定性实验, 以及现实中的关于三角形稳定性质的运用, 如电线杆绊线的布置、广告架的支撑等, 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 在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造成悬念.课堂结尾中, 通过设置悬疑, 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解的个数的判定, 怎样通过根的判别式来进行, 让学生在做题实践中, 产生直观感知, 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就容易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途探讨中, 更加要注意通过多种教学活动, 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要注意设置必要的数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 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态度等目的, 这是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如在讲解中心对称图形时, 可组织学生动脑动手, 自己制作直观演示模型, 让学生理解若一图形绕其中心旋转180°后能与原来图形重合, 则它为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 学生判断中心对称图形时便能回忆起直观演示时的情景, 就能很快作出正确判断.

浅谈钢琴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9

1. 情感性原则

无论是人的心理还是情感, 都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 而情感正是人性构成诸多因素中最接近自然的部分, 它每时每刻都和人相伴, 换言之, 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受到情感的影响十分明显。通过情感教育, 能够调节人的精神状态, 以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姿态去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音乐素来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钢琴亦然, 它投入的情感比其它艺术要有力得多, 能够直接有力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如钢琴曲《悲怆》, 它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命激情, 面对着严酷的现实和无情的命运, 奋起抗争的英勇精神。作品一开始, 给人的感觉是希望和绝望的交织, 随着主题的深入, 呈示部积极地运动者, 像是卷起巨浪拍击岩石一般, 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意志。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贝多芬对于各住束缚着人性的社会势力的蔑视, 和他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钢铁般意志, 一种激动和抗争的激情油然而生。所以说, 在钢琴教学中, 要坚持情感的原则, 教师教学要有一种奉献的情感, 学生的练习和演奏要有情感领悟, 情感体验, 只有在真情实感的作用下, 我们才能有本质上的收获。

2. 形象性原则

所谓的形象性, 是指音乐中的各个要素, 诸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 他们之间相互统合, 所创造出的一系列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形象化特征。在钢琴教学中强调形象化原则, 就会使得原本繁琐枯燥的知识和技能变得有趣和生动, 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钢琴曲中有很多都是描绘风景、动物的题材, 钢琴练习曲《夜莺和布谷鸟》, 是一首初学作品, 为了让初学者有更深的音乐感受, 教师就要把曲子这种形象性的特点予以诠释和示范, 右手的十六分音符是夜莺在树枝上不断的歌唱, 而左手两个八分音符的连音和四分休止符, 正是与夜莺相互呼应的布谷鸟, 发出的“布谷、布谷”的声音。带着这种形象的感受再去弹奏, 对于乐曲的理解自然就会更深一次。

3. 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 自2005年以来, 教育部连续5年,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累计受众人数已达500多万人。可以看出音乐欣赏的巨大作用和意义。音乐艺术美的韵味、美的形式、美的情感, 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感之于心, 导之于行, 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爱, 对他人的爱, 对生活的爱, 从而使学生受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 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钢琴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在课堂里师生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 通过听、奏、演等手段来体现音乐之美。对于高等音乐院校钢琴程度较高的学生, 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些优质的音响、音像资料, 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更高的艺术世界, 这对于他们体验作品的情绪, 掌握乐曲的演奏风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 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学生既听又动, 就能够讲诉出乐曲表达的意思、奏出乐曲的内容、体验到内在情感、吟唱出音乐主题。同时, 使学生在具备较好的课内学习能力同时, 具备组织、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通过组织专场演奏会, 音乐欣赏会等活动,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因此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师, 要积极组织学生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及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演出, 让演奏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在演出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 想象力, 并用自己美好的情感体验来感染观众。

二、钢琴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 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基础, 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 能够充分挖掘出资源的欣赏价值和美感特征, 让学生们的情感有了感受和抒发的源泉。我们以往的钢琴教学, 过分看重技术和训练, 而忽视了情感的教育。现在要求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 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出发, 选择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的作品, 让学生们去领悟和感受。例如肖邦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爱国热情, 德彪西的作品具有飘渺的印象特征, 而贝多芬的作品又充满了阳刚之气。通过不同风格的曲目, 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在接触外国优秀作品的同时, 还要关注民族的风土人情, 选择一些个性鲜明的中国作品。例如《牧童短笛》《水草舞》《夕阳箫鼓》等等, 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采取科学的教学层次

心理学研究认为,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过程, 是一个由浅及深, 由外到内的过程。分为接受层、反应层、评价层、应用层。钢琴教学中, 也可以对照着这个标准, 循序渐进的展开情感教育。在接受层次, 学生们通过对钢琴教材和钢琴书籍的阅读, 以及教师所选取的作品欣赏, 让学生们对钢琴音乐之美产生兴趣, 并且表示愿意接受。在反应层次, 学生们被钢琴所传达的出的情感力量所震撼, 表现出语言上的赞同和表情上的喜怒哀乐, 并且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评价层次, 学生以接受和顺应为基础, 对音乐的价值做出判断, 形成了相应的价值观, 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由开始的初步感知到深入体验, 由神情外显到内心体验。在应用层次, 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组织归类, 不断深化,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情感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学生在形成人生观并以此指导自己行为时, 始终表现出个人的特征, 因此又具有性格化。钢琴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 长期坚持情感教育方能实现。

3.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指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体验, 以及指导学生主动创造性表现所理解的真情实感。音乐是情感艺术, 情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 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与不同演奏法对于表现乐曲的不同作用;感受与体验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在速度、力度、音色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要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 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 在充分参与表演创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感知、创造及表现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乐记》中说:“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钢琴教学不仅仅是弹奏技能技巧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热爱音乐, 体会音乐美的同时, 创造性的抒发, 表现音乐的美, 丰富发展自己的情感, 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升华, 人格得以提升。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 就是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作为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情感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完美人格的、有素质的人。

摘要: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钢琴教学中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正是在这里。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成分, 发挥钢琴教学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 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关键词:钢琴教育,情感教育,遵守原则,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曹强,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月

[2]李同全.音乐教学的情感效应.《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1期

试论物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抓住教学情境, 培育学生学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人的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 没有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认识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情感。然而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 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它能推动或者阻碍认识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认识过程发生必然伴随着情感过程的产生, 情感过程的升华必然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完成。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 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 水中放置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当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 接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知道这个道理, 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学科情感

物理是一门妙趣横生, 令人心醉的而且使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 利用多媒体情境, 演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小球撞击金属片发生形变的过程非常短, 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动态的画面。为了突破该教学的难点, 防止学生因缺乏想象力而形成思维障碍, 可以用FLASH的动画功能, 将形变过程放慢, 逐步反映动态过程中的变化, 将原来要凭学生想象才能得到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出来, 及时纠正学生头脑中异样构思, 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度。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点燃学生对学科情感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燃起学习物理的学科情感。

四、结合社会生活所需, 增强学科兴趣和情感

情感与兴趣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 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只有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 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 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激起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 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合理的学习条件来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信心。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在物理教学中, 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 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 学习了热量与比热容的概念之后, 让学生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要求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学习了功率之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学习了牛顿定律之后要求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学习了热力学定律之后, 估算如一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能释放多大能量, 讨论这将给地球造成的危害等。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 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 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总之情感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师要时时刻刻以一种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 以此感染每一位学生。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 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而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是密切联系的。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上一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下一篇:生物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