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2024-05-24

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共14篇)

篇1: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实施,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深入,教师的情感投入显得更加重要。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观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一、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学生观的局限性,去建立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然而,传统学生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学生观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师生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关爱,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感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目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只有将学生看成是人,是发展的人,才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教师把情感交流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创造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把情感教育运用于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1.师生情感交流是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交往压力、学习和学业方面的压力和对未来规划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心理压力。任何人面对心理压力都要宣泄,学生尤其需要宣泄,然而由于很多家长都不懂心理学,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宣泄,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这时,他们会想到老师,希望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

2.师生情感交流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只有做适合的工作,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如果教师在教学能重视师生积极情感的交流,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将会使这种积极情感成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3.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个小学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煞有介事地对这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一番所谓“智力发展测验”测试,之后,他随意拟定了一份学生名单,告诉老师和这些学生说这些学生是学校最聪明的孩子。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仅性格开朗、活泼,与教师情感融洽,而且他们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实验者的“谎言”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效益?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情感教育成为了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积极情感的途径

1.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是紧抓尖子学生不放,对“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恶语相向。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关爱、鼓励尖子学生继续努力的同时,尤其要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以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其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一是要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言行,加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因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三是要宽容学生,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讽刺与挖苦,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伤害学生的自尊。前述案例中,如果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可能就会忽视该生的表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沟通教育和结果。2.理解、信任学生,激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压抑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同时,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3.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消除逆反敌视心理。

要想帮助学生战胜消极因素,简单的批评教育、说教压服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应在宽容中予以启发点拨、言传身教,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做人、做事的正确选择。前述案例中,面对该生退考的情形,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和训斥,而是问明原因,正面引导,让其根据自身情况去思索、去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其逆反敌视的心理。

4.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消除失落厌学心理。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笔者曾不言放弃、锲而不舍地对自卑的学生进行说理和引导,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原来的失落、自闭、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最终走向了成功。

5.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感受,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促使人们再次获得成功。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渴望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会易于接受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重视学生这种心理,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成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有些教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在听课时会发现这些教师很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经常对学生的发言或独特的思考方法给予鼓励:“很好”、“你讲得太好了”、“你棒极了”等等,这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教师就要这样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且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的及时肯定是很关键的。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就是这些肯定的语言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要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不断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此,我希望让大家可以正视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会对新式教育有一个新的、客观的认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2: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篇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教育,身教胜于言传

传统的英语教学, 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 高耗低效, 费时费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习兴趣低下, 没有信心。笔者认为, 这是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关注到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 是用来交流情感的工具。如果能够正确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因素, 就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欲望,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爱孩子之心, 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来践行情感教学

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生之心, 只有教师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 才能想尽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英语教学的班级里, 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都参差不齐, 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所以教师的爱心一定要博大, 不能只放大优秀生的身上, 还要把爱心放在中等生和学困生身上。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无尽的爱心。爱心还体现在行动上, 笔者就针对我班的几名学困生和中等生制定了相应的提升计划, 帮助其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并且在课余时间找学生或本人亲自为其补课。随着计划的落地执行, 这几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一名学生说:“老师, 我不是非常好学英语, 而是感谢您对我的关怀, 我是为了您克服种种困难来学习英语的。”听完这句话之后, 笔者特别感动, 任何一名教师都要有一颗爱子之心, 要有无限的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温暖他幼小的心灵, 提高其学习兴趣, 持之以恒地给予其动力, 从而更好地提高其英语成绩。

二、初中教师要注重身教, 用榜样的力量来实现情感教育

身教胜于言传。初中英语教师要是一名开朗、热情且热爱生活的人。这样, 教师总会以健康热情的态度来对待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其更好地跟着自己学好英语。谁也不愿意看到整天板着面孔, 上课死气沉沉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是榜样, 都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热爱本职工作。每当笔者进教室之前, 都感觉有一股神圣感油然而生, 发自内心地想把自己拥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 一丝不苟地教给学生拼读的方法, 认真讲解每一个习惯用语, 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 自始至终地拥有一颗爱生之心, 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教育之机,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去, 举手投足间都能让学生心领神会, 信心百倍。如果是一位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师, 对工作不满, 不热爱学生, 把上课当成枯燥无趣的事情来做, 那么学生根本不可能与你和谐相处、身心交融, 更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 积极进取, 不畏困难。

三、初中英语教师要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情感的沟通教育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是以学生学会知识为最终目的。所以, 良好的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情感,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使其迎难而上, 提高英语成绩。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愉悦感。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 与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法,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来学习英语, 如刚刚开始学习英语课时, 学生之间还不十分熟悉, 教师就可以先交学生一些常用见面语, 并让学生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无论在校园的何时何地都用英语跟笔者打招呼, 哪怕是文白夹杂的对话, 笔者都感觉到欣喜, 这样, 笔者也非常耐心地用英语与他们交流, 消除其学不好的英语的顾虑,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与他们做朋友, 热情地关怀他们。教师一定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而是陪伴在学生周围的大姐姐, 这很快就会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一旦其自信树立起来后, 那么, 他们一定可以把英语学到最好。

四、初中英语的情感教育还应该拓展到教学之外, 延展至生活的细微处

情感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细微的工程, 教师在课上与学生的交流是有限的, 还要讲授大量的知识, 学生个体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延展到课下。教师在课下要多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关注学生的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 本班有一名学生进入初中后, 刚开始时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因其小学的底子非常厚实。但学过一段时间后, 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和背书量的提升, 他渐渐地失掉了信心。笔者了解到情况后, 专门找他谈了话, 告诉他:背书是学习英语的基本功, 非常重要。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背诵的话, 可以允许你默写, 但还是希望你能在精力允许范围内认真地背书, 体会语音之美。笔者也不断地鼓励他, 有机会就表扬他。在不断的关注与鼓励下, 他的英语成绩又得到了提升, 现在一到背诵环节, 他就会主动找到老师要求背诵, 还成了小组长。学习兴趣出来了, 自信心出来了, 成功出来之后, 他的学习成绩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篇4: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情感体验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相互欣赏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文本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和谐共振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以情感教育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并能创造出一种情感交流的意境,不留痕迹,就像丝丝细雨,滋润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师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和谐统一,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念,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创造复现场景的方式,展现文本的人文氛围

“教师的个人范例之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采用朗诵文章和文章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文章的相关画面,用符合文章的声音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去感染学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质兼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学生会因情感氛围为哭断长城的孟姜女而哭泣,为以身化蝶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而惋惜,为怒沉江底的杜十娘而同情,为血染诗笺的石评梅而激愤。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意境美,更因为文中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

二、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感陶冶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一种集信息、声音、画面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营造教材文本里面蕴含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意义。如我在教学《纸船》时,是以伟大的“母爱”作为动情之点导入的,播放一个表现母爱的flash,并伴有配乐朗诵:“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盛在书包里,盛着它,沉甸甸;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充满温情的朗诵,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母爱与思念之中,很快就可以转入了本课的主题,并为下面的教学流程定下了坚实的情感基调。

三、语文文本朗读情感体验式,体悟文本的情感

教材文本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的最佳途径之一。

语文朗读学习主要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对教材介绍大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本,并写出文章感悟随笔,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联系相关知识。如我在上阅读拓展课时,在介绍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后,让学生重点品读具有强烈情感的段落,因此学生读《离骚》为屈大夫而哭泣,就想到忧国忧民;读《史记》为太史公而哭泣,就想到仕途坎坷;读《红楼梦》为曹雪芹而哭泣,就想到黑暗现实。

语文朗读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海明威在《死在午后》提出了“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的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则要细细地去体味,感受和联想”。任何文章的情感精华往往只有通过切身的体悟方能得到,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体味,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情感教育架起一座心灵的桥,对中学生的内心情感成长有重要影响,如同铁匠铺里烧得很旺的炉火熔掉了铁条上的杂质,铁质就变软了,等到它纯化了,就会对它敲打和加压,然后又用清水淬火,使它再度硬化,成就了精钢。这就如同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反复情感体验中提高,体验,再提高,再体验,最终升华为自身的纯正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新课改氛围下的语文教育活动,应该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更是生活的影子,因为语文本身就体现了生活的影子。语文教师需要用真诚去引导每一颗渴望求知的眼睛,让他们享受丰富的情感教育体验,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忠信,王文平.外国文学新编教程[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3][苏]C·索洛韦伊奇克.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安徽大学工办联问题研究所,1984(10).

篇5: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是教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2个基本任务。利用语文教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作用。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情感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当前,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招生门槛低,文化基础差,思想上不求上进,叛逆心强;家庭中被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思想和情感状况不容乐观。而职业教育更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教师本身在思想上缺乏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和方法,语文情感教育出现下滑的态势。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恰如其分地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寓情于教。培养学生情感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因崇拜某一教师,会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情感。

3.1.1 热爱学生,培养师生情感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的快乐情绪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更使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语文。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的孩子,关爱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3.1.2 热爱教学,激发学习情感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教师的精神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

3.2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

3.2.1 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在学习《邓稼先》和《沁园春》等课文时,教师要突出讲授为了建设新中国有多少爱国之士鞠躬尽瘁,让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爱因斯坦的《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写道:“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因为“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徐刚的《森林写意》中的“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激发学生对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3.2.2 爱心教育爱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五心”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

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再清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并学习公益广告,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为父母洗脚,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感受,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孝心;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

地坛》时,重点突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利用优秀的教材文本,解决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特别是中职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对异性充满好奇,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在学习诗歌《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时,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同学分别谈谈对爱情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而不是盲目地大谈早恋的害处。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自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2.3 职业道德教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可谓职业心态教育的最佳教科书。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让学生正确理解3层含义。首先,是有业,这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教育学生合理定位,自立自强,学会自主择业。其次,是敬业,敬业即是责任心。而责任心是大多中职生所欠缺的。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最后,是乐业,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也是人生之最高境界也。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开展话剧表演,帮助学生树立服从、协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别人: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真诚的氛围之中,为自己事业迈向更高阶梯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好角色转换,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为成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加强毕业设计、求职信、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特别是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成长经历,观看《感动中国》和《道德的力量》颁奖大会影视片等,以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进发爱的火焰,在感动中体验生命的可贵,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篇6:谈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一,文革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篇7: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篇8:探究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师生之情, 对实行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心, 不仅可以激发与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还能融洽师生关系。从教师这方面来说, 教师的情感会驱使自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主动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挖掘自身潜力, 创新更好的体育教学方法。

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是多样的, 诸如创造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融洽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等等。但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的素质最为重要, 为此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提升自己。

1. 面带微笑, 和蔼亲切

作为一名教师, 其职业要求从业者应该时刻面带微笑。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有部分教师总会因为这样的生活问题或那样的工作不顺心的事情所缠绕, 并将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中来。而不良情绪是会传染的, 若教师与学生带着这样的不良情绪,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的情感教育中, 教师必须要面带微笑, 情感饱满,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来自教师的和蔼可亲与平易近人,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获得情感满足。

2. 提高自身技能与素质

高中体育教学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与思想道德品质, 在日常生活生活中加强锻炼, 拥有强壮的体魄。通常情况下, 体育教师的业务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退化, 因此就要求体育教师经常参加锻炼, 保证自身的各项技能不退化。要知道高中体育教师教授的学生是高中生, 他们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 有观察美的能力。如果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动作都不规范、不美观的话, 敢问又如何来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呢!

总之, 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 就必须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用爱心打动学生,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面带微笑, 和蔼可亲, 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这样才能让学生活力四射, 热情迸发。

摘要:根据当下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 还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中体育课堂也是如此。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 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 集中注意力,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这对于建设高校的高中体育课堂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高中体育,情感教育,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篇9: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一、用爱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

首先,教师本身需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的思维方式。面对新的市场经济,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品质。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近你,才能与学生有沟通、交流。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认为你是一个有修养的教师,师生间才会产生共鸣。

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尽自己所能创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教师的语言要亲切、简练、准确,态度要和蔼可亲,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从教师的目光里感受到一种师生之间的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总之,教师必须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特点。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时,教育教学才会奏效。

二、课堂教学要发扬民主。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的情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进程。如果教师能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就会融洽、民主,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民主,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保护学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实实在在地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要让学生消除教师高高在上,无论教师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心理障碍,当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一旦消除后,他们的思想便会活跃起来,学习精神和探索精神便会油然而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该是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不搞一言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就不必一一解答,更不能固执己见。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防止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又不至于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学生不能很好配合时,不能

动辄批评,而应耐心开导,多加帮助。

三、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师生不友好的关系往往是由偏心所引起而慢慢发展起来的。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聪明学生给予许多热情、器重和关爱;对调皮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予以轻视、冷漠。这样势必会加剧两极分化,加重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因此,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心中有数,所提问题要有难有易,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只有从感情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优生和后进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得以沟通,才能形成一条无形情感纽带,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

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习兴趣。

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进行表现。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进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发挥特长。语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表演对话;成绩差的一些学生也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表演简单的说话练习,哪怕开口能说出一个单词,一个句子,都应予以表扬。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如口头作文比赛、英语习作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表演英语对话、由课文改编的英语短剧、舞蹈汇演以及英语演讲比赛等等。此类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使孩子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广泛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五、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

批语能使学生看到教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表扬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鼓励与信任。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别人对他们智能的评价十分重要。他们往往把评判成败、优劣的标准与教师对他们的批评与表扬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尊重教师,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批评与表扬,经常受到教师表扬与鼓励的学生会感到教师的爱,学生心理愉快,学习就积极。如:学生回答问题有紧张、压抑、恐慌的感觉时,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Please don’t be shy!”回答正确时对他说:“Very good !”。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用夸奖、高亢的语调加以肯定,对于回答不上来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而应说:“I'm sorry. But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同时也可用一些身体语言,如:耸耸肩,微笑,点头等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表扬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有鼓励作用,还会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指出努力方向。如:有的学生不重视语音语调,课堂上不愿开口,我就表扬语音语调好、课堂上积极回答的学生并安排一些情景在课堂上和同学对话。有的学生不重视书写,我就表扬书写好的学生,把他们的作业拿给同学们看。这对表扬者无疑是一种高度的赞扬,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会使他们更加愉快积极地学习。然而,恰如其分的批评也同样起到强化作用。善意的批评不会损害师生的情感,但任何时候都应避免冷嘲热讽、大声呵斥,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六、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学生虽然年幼,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感情,倾听他们的意见,欣赏他们的能力。尊重是相互的,作为教师不能单方面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对学生横眉冷对。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指教,而是在严格要求与批评中体现爱与尊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具有治疗作用。所以,建立在这种爱与尊重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顺利、有效。

篇10: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篇11:浅谈《品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夷陵区张家口小学刘会林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忽视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在学生心目中是可悲的,在教学中遭到是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因素。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的传递——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品社教学中怎样做才会有效,自己的感受是;

传递亲情,平易近人

品社教学中如何建立亲情的师生关系?教师传递真情的方式有很多,主要体现有声的表达;无声的交流。

有声表达首先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精讲、多学、合作体验。其次是语言表达,语音的快乐与感伤的传递。如《在自然灾害面前》讲到四川汶川地震时,中小学生遭受的痛苦以及失去亲人悲壮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由不懂到痛心与悲伤。再讲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共闯难关,重建家园,全国人民捐钱捐物。使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快乐。品社教学中的真情流露,起到了感染学生的作用。

肢体语言传情达意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在自学课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一个眼神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眼睛环视全体,停留个别学生脸上,让它与学生加强沟通。探寻学生“你自学有收获吗?合作学习的怎样?你有新的观点要展示吗?在学习中有什么疑问?”等。发自内心由衷的表扬和鼓励在真情表达之中。一个手势会起到提醒与赞美的作用。针对不爱学习的学生,不要用严厉语言去批评,它会促使学生厌学,老师通过眼神,动作,传递真情,使学生受到鼓舞,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情亲传递,和谐平等,激发了学习热潮,提高了合作学习效果。

转变角色,其乐融融

篇12: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情感教育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学好化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爱心真情;融美于情;寓情于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41

情感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为社会服务。化学内容枯燥琐碎,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一、爱心激励,真情感染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拥有一颗爱心,对学生有一颗热爱之心。有了爱心,才会产生激情,有了激情,才会真情感染。教师对学生有了热爱之心,就会用真诚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成就梦想。教师的爱要通过自己的目光和眼神,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达,通过自己的信任和和期待,通过自己的激励和行动去传递,让学生因喜爱j教师而热爱化学,学习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上课睡觉,这是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兴趣的表现。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教师不关注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以一颗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一次我问一位学生,某同学为什么上课睡觉,他说,老师在一次提问时,某同学回答错误,老师以嘲讽的口吻批评了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没有面子。随着时间推移,教师早不放在心上,而学生依然耿耿于怀。是啊,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化学成绩。我找到该生真诚表达了我的歉意,得到学生的理解,这个学生又燃起学习化学的热情,成绩一直保持前列。

可见,教师批评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要爱心激励,真情感染,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收获。

二、展示学科之美,融美于情

化学是绚丽多彩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有待人们去观赏、去挖掘、去探究。化学是美的世界,它的美表现在内容美,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甲烷、二氧化碳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辨证统一美。化学美还在于化学现象之美。化学现象以物质丰富多彩的颜色、立体多样的形状、多姿多彩的变化引起学生美的感觉。蓝色的胆矾、紫色的碘、银白色的钠等物质以其本身艳丽的色彩吸引学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氨气溶于水形成美丽的喷泉,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总是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

化学的美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去表达,去激励。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内容美,可以概括学习的知识,勾勒其美的实质。可以抓住化学现象的形式美,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牢记于心。

化学世界之美,还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氛围,再现美的世界,体验妙趣横生的化学之美。此时,学生能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那么,学生一定会陶醉在美的化学世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优化提问,寓情于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疑难问题,有了疑问,需要具有克服疑难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坚强的意志、无所畏惧的精神。解决了疑难,学生就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就会产生释惑后的成功喜悦。

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紧扣教材,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单个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也难于称量,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这样设问,是利用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进惊奇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究。

知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设疑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纵横联系,让知识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温故知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开启新知识的探索。

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难易适度。问题容易,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关注学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求知欲望,保持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知识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最直接的内容。所以,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紧密联系实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时代的关联,体验到时代的气息,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篇13: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感教学是教学的手段, 同样也是教学的目的, 无论是在教学的实施环节还是教学目的的实现上, 都需要情感教育的落实。情感教育在根本上来讲, 就是在考虑知识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所以它是一种真正立足于人的教学, 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了情感因素的课程, 教师与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的社会个体, 所以情感教育可以说很容易的就会被融化贯通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落实, 情感性目标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指标,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语文的教学素材中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 将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等贯穿其中, 这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内涵是以人为本, 其教育特征也充分体现出了人的自主性, 主要体现在自觉性、合作性、创造性、情感性、审美性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内容对几个显著特征进行简要的论述。

1. 情感性。

语文本身就极具情感性, 这是由其本身丰富的语言表达力和题材的感染力所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做到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 力求达到乐教、乐学的教学境界, 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语文教学不能成为对语文知识进行冷静介绍的平台, 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情感交流互相促进的场地。在这里, 既有教师对于教学、学生的热爱, 也有教师在通读理解教学内容后将自身所想与内容情感结合后的感慨, 更有受到教师引导而产生共鸣的学生感情, 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幅度的提升, 不会因传统教学带来的枯燥感而失去学习的乐趣。

2. 形象性。

形象性是指语文的情感教育有着扩宽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 通过形象思维来分析解决一些学习问题。这里的形象性具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始终活跃着课文的形象, 二是指教师通过课堂的引导和讲解来为学生在脑海里塑造出一个个形象, 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课本知识。这些形象会在学生脑海中不断生成与变化, 逐步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理解内容的能力。根据实践效果来看, 应用较为广泛的画图、多媒体、话剧等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辅以教师的言语手段, 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联想能力, 让课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这样的成果比直白的教学内容丰富真实的多, 有力的促进学生切身体会到内容的真情实感。

3. 审美性。

审美性也是语文教学中独有的特征之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观念, 因为小学阶段是人刚刚开始接触各种事物好坏的时候, 这个阶段的语文情感教学会为之后的学习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 同样这一阶段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也会影响到其以后的生活学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目标是使语文教学摆脱之前僵化枯燥的限制, 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美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如感受文化内涵丰富发教材, 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 感受散文小说的意境之美, 感受图片、板书的色彩结构之美等;第二是培养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力。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素材本身的审美部分, 引导学生理解素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 让学生领悟美的不同风格;第三是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力。这是对于审美性学习的最高境界, 是美育目标的最高阶段,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如让学生在课后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成文字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 为今后文明的言谈举止和生活方式打好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 以情境来引导学生情感。

情感共鸣的产生条件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情境, 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将学生内心的情感转移到课本教材中去, 通过真实可感的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 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因而要求教师要有着创设情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创设情境的手段主要有背景音乐烘托、幻灯片播放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能尽快切身实际的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积极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竞争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最为有效。该种方法旨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团结紧张的心理氛围, 如在小组讨论里面展开竞争及在课堂提问时采用按组回答的形式时, 很容易激励起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 彼此间的讨论协作在提高了对情感的理解之外也增强了自身的团结互助能力, 是一种教学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2. 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以价值判断为主要标准的一种评价方式。我国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往往是看其鉴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促进作用, 简单来讲, 就是教学评价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听课认真与否的一个标准, 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 要尽可能对学生传达带有积极的情感性的评价, 其次细致全面的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点评, 让学生在受到鼓励后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对语文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进行人性化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篇14: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一、让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学生表现“个性”的天地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恰当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使教学系统优化发展。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通融的心、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美,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再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

案例一: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剪切、平移等策略求出面积。通过探讨,学生自己获得算法,是自己通过动手、思考、交流得到的,用起来就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鼓励学生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对称”比比皆是。

教育是什么?就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用。数学教育呢?就是学生真切的生活、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类历史的传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号。

三、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到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因此,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上一篇:2018年新年晚会主持词下一篇: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中易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