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2024-05-27

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精选9篇)

篇1: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2.1以任务为主,建设有助于学生系统性学习的微课

虽然任务是按照课程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把所有的课程知识都体现在工学任务中,任务型课程容易把课程知识分割成几部分,缺少显而易见的联系。这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工学任务既可胜任对应的工作岗位,但是也会造成纵观全局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者发展。利用微课可以适当弥补这一缺陷,在每个工学任务之间设计相应的引导衔接性的微课,通过微课对课程知识的描述,使学生自主的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结构框架。

2.2以任务为主,分层建设关联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

基于大数据技术,分层建设与任务相关联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除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外,还应具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微课的载体除了视频,还应包括如PPT、Word、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涉及的内容以任务为主,包括微课学习任务引导、人机交互、达标考核、讲义。全部的微课网络教学资源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层设计和引导。满足学生明确工学任务目标,自主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解决任务型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

2.3以任务为主,建设其最密切关联理论知识的微课,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更重要的是怎样通过对学生个别化的需求分析,探究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教师通过在微课建设中合理设计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打破自身的应试思维,锻炼自己的全局观和创新性思维。

3小结

在任务型课程中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分配,也有意的打破学生传统的应试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搭建专业知识结构化体系能力、全局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志铭.高职院校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3):49-51.

[2]周贤波,雷霞,任国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7-102.

[3]尹凤伟.任务型教学资源在“机车检修”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42(7):113-113.

[4]尹凤伟,王学明.工学结合模式下CRH动车组实训基地建设与项目开发研究[J].才智.(12

篇2: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任务型课程是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工学任务,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从而增强职业能力。在每次工学任务训练开展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本次工学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但几乎都是围绕本次工学任务展开的知识讲解,而非全面的系统的深入讲授。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只学到了操作层面的知识,最终不能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化体系。只做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未做到“高等性”。

1.2任务型课程中课时的不足

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课程,首先是教师讲解,学生在按要求完成工学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岗位技能,这些都需在课堂上完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考虑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相应的岗位群,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从而导致专业课程多,而每门课程的课时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1.3任务型课程中,学生依然在应试思维下的主动性不强

篇3: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1C语言课程的特点及学习目标

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学好它,就是为学好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方法学等打下夯实的基础。这些后续的课程都要用到C语言。而C语言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 首先C语言教材的所有章节归纳起来分三个部分:基本概念、 算法和程序设计[1]。其次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关系,只有掌握好了基本概念,才能进行问题的分析,确定算法; 再将算法变成C语言程序。因此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达到如下目标:

1)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是C语言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但是要灵活的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就比较困难。加之C语言涉及的数据类型、函数、数据输入输出、表达式、流程控制等基本概念[2],对刚入校的大一学生来说完全是新知识,这些内容即杂又多,光C语言中的几百个函数,记忆起来就非常的不容易,灵活应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的阶段常感觉枯燥无味,45分钟满堂灌后早已头晕眼花。

2) 理清算法思路。算法是在对问题完全解读后得出的解题方案[2]。算法被称为程序设计的灵魂,也是学习编程的必备知识。描述算法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自然语言、结构化流程图、伪代码和PAD图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流程图。因此在算法学习部分是最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强化这个部分的学习。如学习C语言中的条件语句,循环语句时,就能使用结构化的流程图来描述。学习排序时可以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结合描述等。

3) 编写清晰的程序。编程是对算法的实现。根据C语言的语法规则,将分析问题得出的算法描述,一句一句用程序来实现,通过编译运行,得出运算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要达到如上的教学目标并不容易。一是课程本身有难度。二是学生的基础水平有差异。三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传统的45分钟课堂教学,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的特点是:以短小精干的视频为展现形式,专注解决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例题或某一个实验环节等。授课形式,并不拘泥于课堂,尽量以轻松乐学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其主要特点有:

1) 简短的教学视频。视频时长控制在5-10分钟,是传统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依心理学理论来说,学生在5-10分钟内最容易集中精力[3]。更何况微课的教学视频生动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焦躁和走神的现象。即便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中断学习,也不必担心错过学习机会,网络上的微课视频可以随时随地播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2) 精炼完整的教学内容:有人认为微课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分段,取其中的一段来教学的形式。这种分段的微课容易让学习者摸不着头脑,更何谈兴趣。因此真正的微课绝不是分段,而是一小节完整的课程。课程中应有导入,阐述和归纳小结。课程的设计也绝不是简单的讲解,要用生动的语言,流畅的画面,将学习者带入情境,达到教学目的。

要达到搭建精炼完整的微课程,教育者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熟练的划分出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精彩点等。教育者必须教学经验丰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制作的微课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深入学习者的心里,抓住学习者的眼球,和学习者产生共鸣。因此微课教学知识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微课制作水平也十分重要。

3) 视频格式和容量适合移动端播放:微课顾名思义就是要微小[4]。现在提倡的互联网学习模式,就是要开发出随时随地适合移动端播放的视频格式和容量。这些移动端有:笔记本、 手机、ipad等。而媒体格式要能适合微信、qq和各大主流互联网媒体播放。只要有网络,就能流畅的观看视频,是微课程追求的速度目标。

3为C语言教学搭建微课

综合C语言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微课的特点,为C语言搭建微课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是传统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

3.1知识点细分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立微课的首要一点就是对整个课程内容作知识点的划分。划分知识点时应针对学习中常见的、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要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如C语言的275个函数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点集群,如单独将一个个的函数划分成一个个的知识点,不但不利于微课的制作,也不利于学习者学习总结。 其实这275个函数可以划分为为:字符测试函数、字符串操作函数、内存管理函数、日期时间函数、数学函数、文件操作函数、 信号处理函数等12个类别,按类别来制作微课,有利于学生分类把握知识点,也容易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针对函数中的重点函数和应用非常广的函数,可以重点用一两个微课视频来解决,这样划分的微课知识点做到了重难点突出,简洁明了。

3.2微课视频制作

好的微课视频一定能引起学习者的共鸣。C语言本身是比较枯燥的程序设计课程,大多都牵涉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 对文科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非常难受的,因此微课的制作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受众。其实可以从微课的制作方法下手,增加微课的趣味性,比如屏幕录制软件加PPT模式。生动活泼, 符合当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的PPT课件完全可以将学习者带入情境;专业影视团队制作的视频效果,类比大片,吸引眼球; 也可以是手机、支架加白纸的模式,体现教师个人魅力,以淳淳善诱的教学步骤,带着学习者走进C语言的学习历程。

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模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学习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在学完后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3.3微课对C语言课程的作用

微课短小精干的视频,对学习者来说,减少了不小的学习压力。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学完一个知识点,还能进行积极地思考环节,或完成进阶练习来检验学习效果。如果不能完成,或自己感觉还有困惑,可以再学、再练,直到将知识点完全掌握为止。对C语言课程而言,这样灵活的学习方式,无疑给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因此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说,是非常有益。

4结束语

C语言课程的微课制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更能将C语言微课程做到极致。也能在制作过程中博采众长。C语言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如何将实践课程也实现微课教学模式,是后期要突破的问题。C语言实现微课教学模式,对促进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摘要:微课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和青睐。制作C语言微课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条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通过C语言微课的制作和教学实践表明,微课教学模式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有力的补充。

篇4: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市场营销 职业资格 教学方法 微课

国家“双证书”制度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除了应取得学历,还应取得职业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技工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在技工学校营销师考证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安排大多以课时(即单元、章节)为单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主题和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师为了保证考证通过率,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对知识点还没理解透彻,就开始死记硬背。教师教的累,学生则因压力大而疲于应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就是考证通过率不够令人满意。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可深度融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微课引入到营销师考证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营销师考证课程中教与学的实际问题。

一、认识微课

微课,全称“微型教学视频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含活动、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为 5~8 分钟,最长不超过 10分钟。

90后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比较短,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新鲜事物,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特别符合成长在数字化时代的90后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微课在营销师考证课程中的应用

营销师考证课程知识点多且相对独立,因为有考试压力,教师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微课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依据教材并结合营销师(四级)职业资格鉴定考点,笔者选取考试中的重点“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例,探究如何应用微课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

1.确定选题

笔者选择“产品的生命周期”制作微课,一是因市场营销组合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的第一要素,是营销师职业资格鉴定中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二是在生活中,有丰富的产品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来展示,用实例能形象生动地讲解该知识点,容易让学生把握,并且也能有较好的录制效果。

2.撰写教案,根据选题内容撰写“微教案”

(1)动画引入人的成长周期:婴幼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产品也有生命周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教师介绍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注意用词简洁、准确)。

微习题:请同学们完成连线(图1)。

(3)识图:“产品的生命周期与销售利润曲线”图(图2)。

提问(考点):产品在成长期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在成熟期达到销售额的最高点。

(4)练习——将四个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填表来进行对比记忆(考点)(表)。

3.搜集教学素材和习题

根据选题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和“微习题”,素材注意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和匹配,同时保证趣味性;习题以具有较高价值的营销师职业资格鉴定历年考试真题为主。

4.制作课件

根据选题内容及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制作微课件(PPT)。PPT制作需注意观赏感受,做到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5.录制

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Snagit 或 Cyberlink Youcam)对PPT进行录屏。保持环境的安静,制作者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保证语言准确活泼,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努力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6.视频后期编辑

将“微视频”导入录屏软件进行后期的编辑与美化。

7.教学反思

根据选题内容及“微视频”教学后的效果制作“微反思”。分析微课的实际效果,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思考不足,不断改进。

三、营销师考证课程中使用微课应注意的问题

微课是一种能自学、能共享的教学资源,但要在营销师考证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选题

营销师考证课程不同于普通课程,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因此,在微课的选题上,应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要严格按照营销师职业资格鉴定大纲挑选和提炼,选题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一个微视频对应一个知识点或考点,让学生不仅能理解和深化知识点,还能会答题。

2.出彩设计

正因为微课只有短短数分钟,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综合使用举例、分类、画图、画线、表格、对比法、图像法、思维导图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或考点。

3.完美呈现

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微课是区别于常规课的核心部分,视频的制作水平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正比。因此,在呈现视频时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页面美观大方,布局合理,声音清晰,画音同步。

在对实施微课教学班级学生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的引入提升了对营销师考证课的学习热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对知识点和考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微课突破了课堂的限制,通过微信、微博等传播工具,学生们可以在课后随时查阅,按需学习,查缺补漏,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反馈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可以不断提炼内容和完善设计,提高了专业水平,创新了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 2013(5).

[3]曹泉,曹苏.微课如何走进职业院校课堂[J].文教资料,2014(25).

[4]于玲燕.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

篇5: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以庄浪县为例

结题报告

庄浪县第四中学 高 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以及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相继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在这些现代媒介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捷、方便、容易、高效,人们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随时随地获取获取信息已不再是难事,人与世界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便捷、有趣、高效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才能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微课”诞生了。与此同时,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资源形态也逐渐向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不断升温,如:“微课堂”、“微教案”、“微视频”等。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课题是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之一,我校自2015年承担这一课题研究工作以来,学校对课题进行详细论证,并成立课题组,我们以甘肃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庄浪二中和庄浪县第四中学为样本,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参与课题研究,尤其是课题组成员是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深入南湖小学和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庄浪二中庄浪县第四中学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如下看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趋势应呈多样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个性化选择,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在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微课”等新鲜的词汇,外来因素的推波助澜,和内在因素的要去尝试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课题的一些原始的想法。

二、课题的前期准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准备阶段,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查阅资料、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难点,了解“微课”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结论,安排课题研究时间、方法;对参与课题的成员进行工作划分,并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讨论,确立研究思路、方法、要求等。

2、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及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微课发展迅速,涉及的范围太广,若要全部研究,无法面面俱到,因此,笔者决定先从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领域的开展情况来研究,于是有了本文的选题《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微课理论研究成果(2)微课对中学课程学科建设的意义(3)微课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4)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实践发展中存在的不足(5)优化微课资源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确定课题研究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网络、书籍、报刊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特别是有关小学各科的“微课”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在查阅有关“微课设计”和“微课应用”理论的文献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2)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于“微课”使用前后的认识。通过微课,了解家长与学生对微课的看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微课”教育的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行动研究法:创设“微课”,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断及时的解决问题,以对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平时上课教学时都用到微课,研究微课的开发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4)案例研究法:对“翻转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总结规律,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设计、制作、修改、完善。

三、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开展进行统一的组织与落实,电教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课题组成员完成“微课”的设计、编写、音像资料的制作。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理论学习,教科室利用书籍、网络,收集积累了大量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供教师查询,这些资料都可以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学习文献外,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经常登录网站去学习,比如说“可汗中文网站”、“中国微课期刊网”、“微课网”、“网易课堂”(视频课程)、“新浪公开课”(视频课程)、“中国微课网”。

前期学校已经为课题组添臵了相关理论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在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学校都有意识的向课题组老师倾斜。

2、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课题组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课题组成员研究“微课”的开发,可以最大化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注重课例开发的同时,还 要注重应用,结合“翻转课堂”,实现“微课”在课堂上的应用和课外的应用,可建立班级邮箱或QQ群,把“微课”上传,以便于学生课堂的学习和家里的学习,有利于家长的指导,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查阅资料、网上研讨,学习制作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看网易公开课,有关于“可汗学院”的课程介绍。

(二)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课题主持人定期利用网络或集中时间召开会议,聘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每位成员讨论自己对于微课的认识及自己的做法。课题组成员进行课例研究,核心成员开设使用“微课”的公开课。每个人针对课例写心得体会。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1、以全学科的理念去做“微课”,服务于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运用微课。微课正逐渐变成一种应用的趋势,并不是为了某一次公开课、展示课而做的准备,既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那么微课的准备要常态化,课件加声音就可以形成微课。我们制作出的PPT,动态的演示配上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多种软件去做“微课”,比如说先录制视频,再配上声音等形式去做“微课”

2、当前已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多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强、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 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对“微课”概念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4.对“微课”的主要特点的理解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 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三)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我们课题组其他学科成员也在积极的研究本学科下的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全面开花,研究微课成效显著。每个微课的时间短,但是符合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反复看,指导看懂,可以发挥微课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课题的思路是以我所在学校为中心,向周边学校的优秀老师辐射。吸收优秀的小学阶段的各科老师,来进行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一线教师,平时工作就很忙,我们主要是建立了QQ课题群,在课题群中,经常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比较方便而及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篇6: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教育教学中逐步地应用微课教学模式。而有效地开发以及应用微课资源,是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为此,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对策,以及应用微课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微课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

所谓的微课,即“微型视频课堂”,其重点是借助视频对教师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予以记录,其显著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尽管学生不在教学课堂上,可是也可以收获知识。微课教学模式非常个性化,可以为学生清楚地演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对策

1.应用微课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于微课的应用目的是为了紧紧围绕学生,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需要教师优化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即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的重点知识为学生容易理解与认可的微课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时候,能够通过微课体现一次函数跟二次函数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存在的区别,以微课的设计形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动态的图像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

2.应用微课进行数学概念或定理教学。对数学概念或定理的正确把握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处理数学问题的基础。尽管数学概念或定理十分重要,可是在教学中学生常常难以清晰地把握数学概念或定理知识。有的学生因为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概念或定理,导致解题的思维模式混乱,进而错误地解题,还有的学生分不清楚相似的概念或定理等。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结合微课进行概念或定理教学,即结合呈现的软件、视频、动画等启发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变形内角和定理知识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欣赏几分钟的微课视频,然后激发学生固有的经验与认知,让学生回想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的内角和度数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猜想和验证自己获得的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这样一来,学生基于微课视频的演示和自己的想象以及动手操作,再加上教师的一步一步指导(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计算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度数),便不难获得多变形内角和度数的定理和公式。

3.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总复习跟单元复习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针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要求高、学习任务多、学习时间紧迫等,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会逐步地表现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怎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复习中有所进步,这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其中,将微课应用于复习指导中,能够实现复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教师应用微课,一是能够制作复习板块的知识树,要求学生探究学习的向导图,以使结构知识形成。二是录制关于易错题、难题、中等题、容易题的典型题目解答思路的小视频,这样学生在课下的时间能够自主地观摩与练习。学生回到教学课堂上之后,结合学习的微课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在班级呈现作业,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讲解解答问题的方法、思路等,而其他的学习小组进行完善、质疑等,教师也提出疑问、给予指导等,在最后的时候进行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是微课激起了学生的概况能力,进而让学生切实热衷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理想的复习效果。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需要注意的事项

1.应用微课需要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设计优秀的微课教学课件关键在于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即应清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是哪些?学生需要达到何种学习程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并且,需要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设计的微课教学方案需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迁移学习的中心环节。

2.应用微课需要凸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重点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观念,通过信息化的微课教学方式,以形象、直?^、生动的形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时候,需要营造富有趣味性、生动性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中突显微课的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可以转变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生动的内容,从而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当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需要凸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以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李广林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应用“微课”教学手段提高探究性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探究式教学;生物信息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3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GK03004)

作者简介:李广林(1973-),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微信”、“微博”、“微电影”和“微课”的“微时代”。“微课”是指在5~10分钟的时间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可视化、数字化的教学活动。由于微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来制作、展现和学习交流,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接受。探究式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是目前生物信息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应用“微课”教学手段提高探究性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探究性教学是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先前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通过体验、发现、探索、协作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本、以知识结构为驱动的传统教学,探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本,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

1. 探究性教学是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同时,《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指出,我国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支撑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优秀创业型人才,需要增加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完善人才发展体制。综合上述两个纲要可以看出,未来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生物专业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所以,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式教学,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生物人才的发展规划,是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探究性教学模式适于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的教学。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前沿学科,主要通过研发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及数学与统计方法,对生物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分析、建模,从而解决重要的生物学问题,阐明新的生物学规律,获得传统生物学手段无法获得的创新发现。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在生物信息学实践中,当提出某一生物学问题时,可以借鉴和利用不同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究。只要有利于揭示生物学规律的结果都可以保留,而不必拘泥于不同探究结果的同一性。这与探究性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是一致的。

二、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时间不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环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探究性教学效果不好。生物信息学是生物、数学与计算机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在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数学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比较多,而生物背景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或者不强,所以在探究性问题的自主探究时,表现出参与的兴趣不高、设计的方案较为单一、小组协作的效率较低等实际问题,从而导致探究性教学效果不好。

2.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探究性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在按照自主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上机实践时,大部分学生的自主设计方案不能在上机时间内完成。除过设计较为复杂的情况外,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的linux操作系统、perl编程语言以及相关的操作技术不熟造成的,有些细节在他们的自主设计中没有考虑到,所以总会碰到很多超乎其想象的问题。本来这些问题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继续解决,但由于学生的学习科目很多,上机没有完成的内容很少有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导致探究性的上机实践活动没有落到实处。

3.教师的授课时间和水平限制,导致探究性教学的教师导向作用不明显。教师能否提出启发性的,适于进行探究性的问题是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很多提出的问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向统一的结果或者答案靠拢,学生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多种途径进行探索。

三、微课为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组成内容包括微教学视频以及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微课的`特点有三点:首先微课短小精悍,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传播,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其次,微课的教学容量小,主题突出,内容独立精练,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各取所需,能够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选择。最后,微课的时间一般很短,通常限制在5~10分钟之间。

为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微课常采用问题式的、案例化的教学方法,微课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启迪学习者进行思考,这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所主张的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在探究性教学中可以使用微课。另外,微课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针对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微课授课,微课为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微课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按照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微课可以分为课前预习类、课堂教学类、课后复习和拓展类。下面结合案例谈谈微课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授课内容大多涉及一些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知识,然而对于生物背景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基础较弱。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数理知识设计制作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让学生在预习新课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观看微课,为后续新课的探究性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讲到序列对数据库的检索(Blast)一节内容时,可以将Blast一节授课内容中用到的正态分布、极值分布、统计学p值的显著性检验等知识做成微课,供学生在课前预习。

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过多使用微课的形式可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形成对微课的依赖,所以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选择,应该主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微课,并上传到相应的课程学习网站上,以便学生在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观看和探究。例如在讲到“序列对数据库的检索(Blast)”一节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探究不同核酸或者蛋白打分矩阵的选择对blast结果的影响,或者探究不同的E值对blast结果的影响。

3.微课在课后拓展中的应用。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对同一知识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而课堂教学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具有拓展性的学习辅助材料(教学视频、辅助性文档等)设计制作成微课程,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序列对数据库的检索(Blast)”一节课的教学结束后,可以在课后拓展内容中利用微课引入近年发生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然后引导学生利用blast工具探究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MERS-CoV)序列特征,并分析其进化趋势。

五、结语

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微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探究性教学在课堂中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随着其在生物信息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极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4):36-42.

[2]徐丹丹,偶志红,毕小平。在药学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尝试[J].药学教育,2014,30(2):27-29.

[3]张林,柴惠,赵虹。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6)。

[4]谈松华。战略机遇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走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5]胡娜,常军,徐玲。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03)。

[6]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12)。

[7]虢毅,胡德华,邓昊。生物信息学课程“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9,(03)。

[8]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07)。

[9]罗刚淮。从“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例谈教师的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

篇8: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1.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 (Microlecture) 一词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在2008年最早提出。国内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 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疑点、重点、难点、考点等) 或教学环境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胡铁生) 。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核心, 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 能有效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满足当今移动互联时代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需求。微课还具有易接受性、娱乐性及趣味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是一门课程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源, 是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扩展。

2. 微课在高职学校电工电子课程中的积极意义

2.1 符合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底子薄, 基础差, 学习比较情绪化, 对感兴趣的知识或实践操作积极性较高, 而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则效率较低, 而且与中学相比,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 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学习途径也多种多样, 更依赖电子产品。微课通过网络提供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 配上音乐、图片、动画等, 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例题或实验的讲解与演示, 符合高职学生特点, 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2.2 符合电工电子课程特点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职院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 普遍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 授课的专业广。如:信息工程、机械制造、汽车修理等相关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 而且普遍是学时少内容多, 课程内容得不到系统深入讲解。第二, 实践教学内容少。虽然教材中有实验部分, 但是由于硬件条件或时间限制, 很多实验只能纸上谈兵。许多学生的理论知识虽然很好, 但对于一些典型的电路分析和元器件的特性往往只是单纯的记忆, 并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微课用视频展示具体教学内容, 更直观, 有更好的交互性, 而且能够随时停止、回放, 学生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观看学习, 直到达到学习目标为止。

2.3 促进专业课教师的成长

微课开发的目的主要有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研究。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 又能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课比赛提供了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合作与交流沟通的平台, 教师们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 提升教学水平。

3. 微课在高职学校电工电子课程中的应用

3.1 微课用于课前预习

在高职院校, 学生大多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余时间被手机、电脑占用。作为预习的微课内容不宜太简单, 否则学生不感兴趣, 也不能过于复杂, 以免学生遇难而退。教师应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 在课前将自己制作的微课或网络上的微课资源发给学生, 学生只需花几分钟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如《整流电路》是电工电子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将其中“单相半波整流电路”部分制作成微课用于预习, 电路图、波形图配以动画, 声音, 生动有趣, 学生兴趣盎然, 在课堂上学起来更轻松, 在学习后续“全波整流电路”内容时也更易接受, 课堂上能做到事半功倍, 提高学习效率。

3.2 微课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 通过播放和演示相关的教学视频, 来辅助讲解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实验课, 往往只有离教师近的部分学生能看到教师的操作示范, 距离较远的学生无法看到甚至听不清教师的声音, 导致很多学生降低学习热情。在《晶体管极性判断》实验中, 三极管个头小, 操作步骤又较多, 将此实验制作成微课, 展示近距离拍摄的教师操作示范, 声音也可以足够大, 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更清楚的掌握操作步骤, 自己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3.3 微课用于课后复习

微课侧重的是概念、重点、难点的讲解, 特别是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知识点, 电工电子课程中有很多典型的电路, 如:放大电路、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等, 只凭教师在课堂上几十分钟的分析讲解远远不够, 所以微课在课后复习巩固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 对于想学习更多知识的学生可以搜索课程外的微课资源, 扩充知识面, 开阔视野。

结束语

目前, 国内对微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期, 关于具体学科的微课资源还不是很丰富, 电工电子课程的微课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更好的结合具体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微课仍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不难想象, 随着智能型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育资源, 必将加速高职专业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2]王利, 刘浪.微课在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 2013, (10) .

篇9:微课在任务型课程中的教学探究论文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程序设计 实践应用

一直以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Visual Basic语言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相比其他计算机语言更加让学生容易上手,也更容易接受。学好Visual Basic语言,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编程思路和算法,对学生在后续学习其他热门编程语言有很大的帮助。

一、影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的两个因素

有两个因素一直影响着VB程序设计的教学。

1.学生存在抵触情绪

学生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初期积极性很高,但中职学生普遍英语成绩较差,Visual Basic编程中各类控件名称、事件、方法、函数、语句等都是用英文表述的,学生难免心生胆怯。此外,理解程序算法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又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硬伤,慢慢地学生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课程很难学,学习的勇气和自信心渐渐消失了。

2.教材缺乏教学针对性

传统的Visual Basic教材从界面着手,再讲对象、变量、函数、语法等,最后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这种呈现顺序虽然符合学习编程的规律,但课堂过于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式Visual Basic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编写实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虽然实例的安排从简到难、从常规到特殊,但实例之间缺少交集,知识点过于碎片化,过于弱化了理论,不利于学生建立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体系。

二、微课教学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web2.0、物联网等新兴产物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翻转课堂”迅速走红,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微课正是伴随着“翻转课堂”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以视频为教学载体,视频内容针对某个单一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此外,微课还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视频。它还包括与视频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共同“经营”着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资源单元应用微环境。

微课作为新生事物,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使用是否简单,是否给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呢?综合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在的中职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第一批体验者。他们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各种新思潮包围着他们。“90后”的思想、理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差异。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和挑战新奇事物。微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符合“90后”学生的认知心理。

第二,微课制作简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积累资源、分享和交流,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PowerPoin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软件,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更是离不开PPT,PPT的制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质量。

第三,微课的分享离不开网络环境的支持。如今,网络上各类视频分享平台层出不穷,即使自己搭建一个视频播放平台也不是难事。电脑已经成为常用家电,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日趋强大。3G/4G和wifi信号无处不在,校园内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可以说,现在的网络环境足以承载微课的使用。

第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微课的时长只有5~8分钟,最长也不超过10分钟,这刚好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

第五,在传统课堂,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微课把原本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根据知识点设计成包含3~4个微课程的新型课堂。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只要能够接入微课视频平台,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课程。教师则可以从课程播放情况、学生反馈等方面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笔者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微课分为知识传授型和解题演算型两大类。知识传授型微课主要用于课程要点的讲授、重难点的分析等,一一列举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例如,窗体的创建,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语句结构等。每个知识点用一个微课来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对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微课类型。解题演算型微课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及习题进行讲解,分析演算过程和逻辑推理等。许多学生虽然学会了Visual Basic基本语法,能编写教材中的实例,但在真正编写程序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类微课能帮助学生构建程序设计的思路与技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微课教学设计的五个阶段

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总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下面笔者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3.5.1章节中数学函数中的随机函数为例,探究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微课设计

在学习随机函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窗体、命令按钮、标签、定时器等常见控件,对事件、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Visual Basic语言提供了许多内部函数用于执行各种任务,随机函数Rnd就是一个产生0到1之间一个随机数的内部函数,用户直接使用即可,不必编写代码。教材只罗列了函数的基本语法格式,描述了函数功能,没有对函数的常见用法举例说明,学生较难理解,传统教学很难讲透彻。

2.设计是微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曾说:“教师不要以为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或者让学生猜测教学目标,而应该非常明确地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对于微课来说,在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微课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产生指定范围的随机数。通过一个实例讲解随机函数Rnd在日常编程中的运用,实现教学目标。

微课时间短、效率高,微课教学顺序是设计的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是教学顺序主要解决的问题。在微课的最后还应该加上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首先,通过PPT展示实例的效果,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其次,结合随机函数Rnd的功能特点,在PPT中展示产生指定范围随机数的公式,即Int(Rnd*(最大值-最小值+1)+最小值),并举例说明。再次,在Visual Basic中演示带有四位验证码的登录窗口的制作方法,并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引出randomize的作用。最后,通过3个试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对该课进行概括总结。

当然,在该环节还需要准备好制作微课的电脑、音箱、话筒等硬件设备,确定和准备好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文稿展示软件PowerPoint 2010和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3.开发阶段是微课的核心部分

首先,制作高质量的PPT,高质量应体现在:课件具有一定的美感,给人一种简洁、美观、风格统一、舒适的视觉感受。课件应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封面页、教学目标页、内容页、结束页齐全。课件应有适当的交互和动画,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转成视频时效果更佳。其次,编写逻辑清晰的课程脚本,现用PPT展示,再用Visual Basic演示,教师把旁白罗列好,同时编制完成3个课堂练习试题,对知识点进行强化。再次,录制视频与旁白,录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录屏软件要使用快捷键进行操作;②录制PPT时,鼠标不要在屏幕上晃动,尽量使用键盘翻页,翻页时要注意停顿,不能过快;③录制操作过程时,操作要简洁明了,不要有多余的动作,操作错了,要重新录制当前环节;④录制旁白时,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语言要诙谐幽默、用语恰当、措辞准确、发音标准,如果讲错了,应停顿2秒后,从该句话的开头重新录制。最后,进行剪辑整合成片,加上片头、片尾、字幕、动画特效等。

4.开发完毕,将微课上传至学习资源平台

微课开发完毕,上传至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建议及时修改、更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笔者认为微课对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还能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师更应该有敏锐的嗅觉,运用微课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微课在中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及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上一篇:有关小光棍节的短信下一篇:应届生应聘经理助理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