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2024-06-2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精选9篇)

篇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卢国浩

邮编:225001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知道如何交流,或在交流中掌握不住重点,在交流环节中相互谈论一些和主题无关的话题,从而导致课堂的低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呢?

一、以有效设计为基础,促进有效交流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需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是动手做而不知道动脑思考,那么,合作交流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更多的是将探究活动作为游戏进行。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动脑,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以《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交流要紧紧围绕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的质量、空气是否能被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等性质来进行,而这些目标也是保证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基本条件。如教师在为让学生感受空间占据空间的道理,设计了“吸管吹气”实验,让学生利用吸管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吹起,然后提出问题“用吸管向瓶子里吹入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空气将液体溢出瓶口的过程,从而感受空气的空间占据了液体的空间,进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二、科学选择、丰富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交流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即探究活动中的材料,没有材料,探究活动无法展开,学生的交流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要选择好材料,在组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根据探究活动的目的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探究,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以《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热水变凉》的探究设计为例,首先教师提供两杯温度不同的水,引导学生测试水温,然后观察其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明确两杯水的温度不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同一杯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温度下降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此时开始猜想,有的认为有规律,有的则认为没有。在此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如果要证明水温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下降,需要些什么实验器材?”小组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而商议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根据小组的报告进行指导,然后选择出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好实验后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倒热水、分发记录表,学生开始测试,测试中记录数据变化并引导绘制曲线图。然后引导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观察水温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有了发现,交流也就展开了。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得到结论。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后再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还没有说完,学生便开始展开讨论,或者开始小声的议论,结果教师的引导变得低效,甚至有的时候教师的组织活动还没有布置完,学生就开始可活动,活动失去了方向。针对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再去探究和交流。

首先,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听。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表演一段乐曲,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自然愿意倾听。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发出声音(一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学生利用书本、脚等来制造声音。学生表演后,教师以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为何我们能让物体发声吗?”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引入新课。其次,要注重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尤为注重,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做出评价,从而给其他小组以示范,促进其他小组倾听习惯的养成。如在《食物的消化》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尝尝小馒头,结果还没有说完,一些小组学生就开始尝试,此时教师可对没有尝试的小组进行积极评价,从而纠正这些小组的行为。

四、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只是自己的想象,在探究中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如果此时教师忽视对“证据”的追究,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结论也显得空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会偷懒,甚至是“借用”别人的实验数据,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不利。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交流而得到结论。

以 《磁铁的磁性》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以“磁铁悬挂回形针”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先引导学生将一块磁铁从左到右划出等距离的五个点,然后在五个点上悬挂回形针,结果六个小组分别获得了如下数据:在第一点上六个小组悬挂的回形针数为6、8、5、5、5、6;第二点为4、3、6、4、4、3;第三点全部为0;第四点为4、2、5、5、5、4;第五点为7、6、5、6、6、6;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很快得到“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而在学生报告数据中发现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和汇报数据不同,此时教师让该组同学进行说明时,学生此时就说出了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实验完毕,而此时老师就让报数据,所以是抄袭其他小组的。为此,教师又给了该小组时间进行实验,再引导其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后得到结论,这样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中也要注重时间的把握。

要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组织学生交流中,通过科学的设计、丰富的材料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在实事求是中探究,这样才能让科学探究更加有效。

篇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就探究的程序而言,交流与表达只是作为探究流程的一个阶段,但具体到《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交流却是贯穿探究的主线,直接影响着探究的进程,决定探究的尝试和效果。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很多时候,科学探究仅仅是走过场而已。本文对有效交流的现状作了认识归因,并对如何实施有效交流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有效交流

一、探析课堂交流之惑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什么原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呢?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我利用空闲时间通过与学生交谈,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认真观察,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导致无法表达。小组合作实验,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动手差一点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中获得的都是信息能力较强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致使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受益不大。同时,小组实验活动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组内的相互讨论,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的小组虽然开展了相互讨论,但说的却是别人说过的话题。这些现象影响了一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时没有开动脑筋,这也就造成一些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时会把思考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不主动重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2、学生不科学的整理汇报方法影响交流。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资料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不会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学生通常会将实验结果用文字写成很多小句子,汇报时学生的语言显得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有时学生记录的资料繁多,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的信息资料很丰富,但他们不能从中找出关键的内容,而是拿着资料从头到尾念一遍,虽然汇报了,但是主题不突出,结果不能使其他同学较大的收获。

3、学生的自卑感抑制了口头表达的意愿。有些同学在小组中私下交流时,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但是一旦要他当众发表见解时,却支支吾吾,缺乏自信。这些同学其实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表达意见的能力较差,认为要表达是件很难的事,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讲述清楚,怕自己的发言不好被同学取笑,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

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教师课前无法预设,有时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非期望行为时,教师更难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这种情绪会让学生精神紧张,造成心理负担;原本情绪振奋的学生也因此而畏缩,生怕自己的错误回答更让老师生气,于是更多的同学产生了消积态度,不愿意举手进行汇报。

二、有效交流的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主动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科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落实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小组的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比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讨论中声音过大,或个别组有学生讲空话时,及时给予提醒;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鼓励学习困难及不敢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根据每次合作活动,还可评出智慧奖、质疑奖、倾听奖等,这样使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指导学生的整理、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测量一杯水》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从三个时间段来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简单数字画出统计曲线图,曲线图将三个数据的特点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地从图表中找到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科学知识。

当然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还有不少办法。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辅助训练,就某一主题,选择一些有信息和无效信息让学生辨别;也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自己筛选重要的信息资料,编写为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交流中,让学生认识不足。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习惯了自主的有序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真正形成为研究问题而收集信息的技能。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乐于交流。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我想,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有关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4、信息发布会。信息发布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学生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例如,四年级有些同学在家里种植了几种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学生记录了自己种植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各自将自己的记录汇报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汇报交流植物的生成过程中还配以图、文字说明或实物。这样的汇报交流,既能使汇报的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又能使其他同学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5、辩论会式。辩论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辩论,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调节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四年级的科学内容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学生们也能积极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游戏中,开始有的同学还不敢上台来,怕被同学取笑,我及时鼓励他们“这是游戏,我们重在积极参与,说不好没关系,只要你有勇气上台来,就值得骄傲。”这回他们勇敢多了,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都争着想上台来试一试了。当有同学汇报得不全面或不清楚时,我投以信任的眼光,用“说得不错,继续说下去”、“如果有条理会更好”等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说下去,使学生树立起表达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篇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一、以体验为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之石,小学生在幼稚的思维状态下,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和局限,他们需要更多的兴趣和本能的指引,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其天生的好奇心,进行科学起点的探究,从而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中的“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利用小学生喜爱玩一玩、看一看的爱好和习惯,从引导小学生解剖蚕豆种子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出完整的蚕豆种子,让学生好奇地寻思蚕豆种子里面的结构到底是什么,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自己亲手解剖蚕豆种子,发现里面的结构。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便开始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

再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述物体的沉浮概念,则三年级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由于他们形象思维较多,而抽象思维较少的缘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自己把铁块、橡皮泥、铝箔、木棒、泡沫等不同质量、轻重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比较这些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情况,进而在看到科学现象的同时,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科学引导和探究。

二、巧妙创设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三年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鉴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先提出小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对小问题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引导出实质性的、思维归纳性的总结性问题。

如:在教学“认识液体”一课时,对于水、牛奶、醋等不同的液体,不要急于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性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具体的问题,“这三种液体的颜色和气味各是什么样的?”“这三种液体的黏稠触感如何呢?”“这三种液体的形态各是什么样的?”在这些相互关联的特征性问题上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回答出这些基本性的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质问题,如“这三种液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教师逐步深入的问题创设过程中,展露出个性的思考与探索,显现出科学的归纳和严谨的科学本质。

三、层次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主交流

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随着知识的进步,可以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层次性的、分组合作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直观思维的驱动下,用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快感。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课中“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就很适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经验,在植物园内亲自播种不同的植物:菠菜、小青菜、蚕豆、花菜等,教师要在学生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并仔细做好植物观察日记,以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将植物的不同生长状态及成长过程进行细心记录,在分工合作种植物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起伏跌宕,伴随着植物栽种的亲身经历,体验到生命的可贵和亲近。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观察的分享交流,尤其要表扬观察细心和认真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其他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认真的科学精神。

由上可知,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教学建立在主动性探究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精心布设和组织,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的殿堂,用其天生的好奇心和好强感,逐步导入、层层剖析,在亲自的经历和问题的创设之下,进行个性化的、主动性的思考,并在小组分层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构建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教学课堂。

摘要:小学三年级学生有其自身特定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构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实验探究,让小学生亲自经历自然的探索过程,细心观察,耐心揣摩,从而寻找到以体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兴趣,并培养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4: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探究

在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理念,用体验式的、生活式的、实验式的思考与行为融入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情感价值观,促成其科学素养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引导,精心组织设计实验,创设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以体验为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之石,小学生在幼稚的思维状态下,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和局限,他们需要更多的兴趣和本能的指引,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其天生的好奇心,进行科学起点的探究,从而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中的“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利用小学生喜爱玩一玩、看一看的爱好和习惯,从引导小学生解剖蚕豆种子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出完整的蚕豆种子,让学生好奇地寻思蚕豆种子里面的结构到底是什么,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自己亲手解剖蚕豆种子,发现里面的结构。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便开始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

再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述物体的沉浮概念,则三年级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由于他们形象思维较多,而抽象思维较少的缘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自己把铁块、橡皮泥、铝箔、木棒、泡沫等不同质量、轻重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比较这些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情况,进而在看到科学现象的同时,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科学引导和探究。

二、巧妙创设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三年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鉴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先提出小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对小问题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引导出实质性的、思维归纳性的总结性问题。

如:在教学“认识液体”一课时,对于水、牛奶、醋等不同的液体,不要急于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性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具体的问题,“这三种液体的颜色和气味各是什么样的?”“这三种液体的黏稠触感如何呢?”“这三种液体的形态各是什么样的?”在这些相互关联的特征性问题上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回答出这些基本性的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质问题,如“这三种液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教师逐步深入的问题创设过程中,展露出个性的思考与探索,显现出科学的归纳和严谨的科学本质。

三、层次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主交流

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随着知识的进步,可以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层次性的、分组合作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直观思维的驱动下,用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快感。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课中“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就很适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经验,在植物园内亲自播种不同的植物:菠菜、小青菜、蚕豆、花菜等,教师要在学生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并仔细做好植物观察日记,以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将植物的不同生长状态及成长过程进行细心记录,在分工合作种植物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起伏跌宕,伴随着植物栽种的亲身经历,体验到生命的可贵和亲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观察的分享交流,尤其要表扬观察细心和认真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其他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认真的科学精神。

由上可知,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教学建立在主动性探究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精心布设和组织,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的殿堂,用其天生的好奇心和好强感,逐步导入、层层剖析,在亲自的经历和问题的创设之下,进行个性化的、主动性的思考,并在小组分层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构建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蔡海军,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篇5: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摘 要】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 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 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 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 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 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 培养创新意 识与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 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 能。

【关键词】 科学实验 有效性 细节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 是小学生进 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 那么, 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 材, 安排好实验步骤, 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 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 实验教学也不例外, 要想取得良好 的教学成效, 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 是提 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 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 构的材料, 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用心观察, 善于发现、挖掘, 把握时机, 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 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 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 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探究, 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 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 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 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 还取 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 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 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 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 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 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 软木塞浮上来, 材料结构的简单, 使他 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 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 越好呢?不是的!一般情况下, 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 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 构的材料, 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如果我 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 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 可以设置一个情境, 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 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 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 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 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往往还没有听 清楚活动要求, 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 就开始动手了, 容易使探究范围 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 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 提高探究的有效 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 体的大小和轻重

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 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 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 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 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 块、黏土块, 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 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 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 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 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 分析他们在 2 想什么, 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 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 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 动指手画脚, 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 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 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1、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 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 而其中会有大量大 同小异, 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 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 将是课堂进展的主 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 一节电池, 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 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 于电线, 有的用一根, 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 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 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 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 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 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 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 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2、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 《点亮我的小灯泡》 的活动中, 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 极, 时间不长, 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 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 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 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 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 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 的新方法。原来,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 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 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 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 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 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 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 小学生 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 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 出 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 3 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 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 在研讨 时单往结论看, 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 缺乏思维的深入, 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 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 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多一些追问的细节, 抓住学 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 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 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 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 30毫升变成了 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 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 教师又问:空气到底 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 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 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 理解层层递进, 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 教师一开 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 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认识就 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2、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 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 环节中, 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 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 有的以叶上 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 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 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 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 此展开, 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 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 但它们长在同一枝 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 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 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 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 教师为了简便, 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 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 牛奶盒放入热水后, 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 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 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 并把这一现象 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 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3、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 它们有着必然的逻 辑联系, 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 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 “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 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 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篇6: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近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科学实验课等活动为依托,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展开 展课题研究工作。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1、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自2013年3月以来,学校领导把《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科学教师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科学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然后,我们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部分科学教师到茌平等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

2、加强学习。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一边学习《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模式展开,以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的热情和信心。(2)“合作学习”广泛开展,学习特征较为明显。

(3)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2、教师方面:

(1)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放而注重实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经历研究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第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是积极主动的,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交流的层面上,未能及时整理形成验,这样不利于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 了很多问题。

1、我校班级容量大,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也较大,课堂上自主探究过程属于开放性教学,35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教师怎样处理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做好反馈?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好帮手。

2、学校虽然积极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引领,但科学教师研究 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继续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理论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教学案例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的撰写与交流。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上研讨课,进行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总之,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探究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 性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7: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东石镇山前小学

许霜霜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有个体的,也有小组合作中的。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课堂有效交流的必要性:

教师要有重视课堂交流的意识,了解有效交流的重要性。如备课的时候,预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要充分。如本校陈老师在集体备课有一年级《图书馆》时,就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必要性,很好的体现在她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堂有效交流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的目的;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

《课标指出》“人人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目标。众所周知,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人,我们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陈老师在执教三年级《比一比》就很好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最近老师带学生去参加泉州市电子机器比赛,活动中有我们学校哪些同学,还有一些成绩,现场照片让大家看看啊”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会成为一种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的要素。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它既是交流的条件,也是交流的产物。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有效交流的途径:

只有正确的交流方法和必备的交流能力,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当中,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知,调整自我。在课堂有效交流活动中: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读与勾、圈、批注、摘录结合,提高读的效果。如六年级的题目如“一件衣服打八五折后就可以少花61.2元。这件衣服原价多少元?”在给学习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阅读,并进行有意识的批注。提高阅读的效率。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只有养成这种素养和意识,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灵动,知识的传授才会显得水到渠成。如陈老师在执教《图书馆》的过程情境导入中,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学生说了丛林世界 4本,海底世界 9本,另一个学生说了童话故事28本,这时老师说“刚刚有同学说过的就不能再说,补充同学没有说过的,这样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哦“同学们就很注意倾听。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无论是小组成员,还是参与交流的教师,我们都要在过程中,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分析其中的对错,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适当的判断。在听表达的过程中,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听解答问题的采用的方式方法;听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与自己对照找出差距或不同,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陈老师接着让同学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很多同学都举了手,也提了很多不错的问题。有一学生说“丛林世界和海底世界共多少本?“老师就接着说,”有同学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吗?这样引导学生课堂对话。也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引导学生学会“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

四、课堂有效交流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陈老师在执教《比一比》充分应用谈话情境,学生参加比赛的活动。引出课堂回答比赛,并且每个回答问题分值在0---10之间,激起学生热情,教学效果很好。情境有多种,现实的情境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有趣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种综合性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探索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从而实现多层次地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辩论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巨量的综合性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个性化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设置交流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要确保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设置时必须增强目的性、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设计。陈老师接着说“机器人踢球比赛,屏幕上有三个学生三次的踢球结果,用哪个数来表示小坤一分钟机器人踢球的一般水平问题呢?让学生带着疑惑,深入思考。设置交流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探索之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这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增强了自信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运行积极评价,增强交流成功感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乐趣,在评价交流活动时,可以让学习之间开展互评,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谈其它人的成绩和长处,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增强参与交流活动的成功感,通过参与交流中的表现和收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过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而且弥补了自身的许多缺憾和不足,从而使交流活动不仅是一个交流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兴趣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思想给予肯定,对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输导、鼓励,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篇8: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一、关注目标“合理性”, 做到心中有纲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课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三部分。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的知识, 能够学以致用, 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实现了认知目标;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所规定的思考题、练习题等, 足以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技能达成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认知、情感等因素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可作为心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一定要深入解读教材,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目标, 综合三个目标的要求, 做到心中有纲。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学教学探究活动才能突出目标性、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科学教学中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理解知识, 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目前,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成为倍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好多媒体教学, 运用其集声色图文于一体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境界中, 形成种种疑问, 激发探究的主动性, 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比如, 我在教学“加热和冷却”时, 首先这样导入: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我们可以说是相当熟悉, 可是就在一些不被我们注意的现象中, 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我播放了水壶烧水, 水溢出的录像后, 提问:“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现象?发现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播放的这段开水的录像, 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很快地进入到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之中。

三、保持教学观念“创新性”, 引领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并自主探索、自主实验, 在“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 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点拨, 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 让学生重新改正错误, 改进自己的学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结果, 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实验, 为学生拓宽了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比如, 固热传导体的效果有没有差异呢?可以让学生利用金属棒、蜡烛、凡士林、细铜棒、火柴、木夹、热水、筷子烧杯、玻璃棒等进行实验。

四、结合学科知识“相关性”, 通过互补促效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 各个学科的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赋予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 呈现文化知识的多元化特点。首先, 科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我们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 比如“钱学森”“詹天佑”等, 其中有一些涉及到了我们所教学的科学中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就可以与语文知识整合起来,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其次, 科学与数学知识的融合, 科学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 如“测量”这一课的内容, 为数学课提供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两门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运用, 如在执教“叶和花”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茉莉花》的音乐, 在音乐的渲染下, 呈现出茉莉花的图片, 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画中轻松步入这堂科学知识课的学习, 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9: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问题 有效性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相信课前的充分准备产生的效果是课堂讲述所不能匹及的。但是现在随着广大家长对升学率的过分追求,像小学科学课程这些非主流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学校也为了自身的发展,限制了这类课程的发展。往往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科学课程。这样一来,老师分不出更多的精力来备课,直接导致了备课的不充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会照本宣科,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奇,使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课堂探究秩序混乱

在小学科学课上,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由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充分的指导。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对课堂评价的标准往往是讲了多少内容,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掌握。在课堂探究的环节中,老师则完全地脱离课堂,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探究的过程混论无序。使这样一个原本很有益的环节成为了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因此,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弱化自己角色的同时,将自己隐藏在学生当中。并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指导,使探究过程变得有序。

(三)课外拓展无效果

科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或者是脱离理论的实践,都会在科学之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来珍贵的课外拓展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宝贵的课外拓展流产。学校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了老师在课外拓展过程中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那些乐于动手和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锻炼。

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积极有效落实课前准备工作

区别于传统的备课,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老师在备课的同时,应将传授的主体带入自己的备课结构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环节将每个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步骤当中。而且在教学材料的采集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着重采集那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故事和通俗易懂的科学常识故事来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材料和教学环节设计之后,老师应该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由于小学生对外界的各种事物都会感到好奇,老师就应该做出面对千奇百怪问题的预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的解决,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肯定会引起大家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对自己不断的锻炼,使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始终能够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之上,老师要通过多彩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尤其是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老师要放下身段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对学生的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使探究过程变得丰富活跃,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1.分组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最常引用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分组讨论。然而分组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分组时老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和性格差异,使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干,使小组之间又可以形成竞争。从而起到分组教学所应有的作用。在此过程当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提醒,让大家明白组内的同学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科学的课堂上也能让同学们学习到做人的道理。

2.明确合作学习的方法

科学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在科学课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单个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是很多的。而单个的学生又是无法独自完成课堂任务。这时进行团队协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如果老师放任大家进行组队,就会导致分组的杂乱无章。然而杂乱无章的组队合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拖累整个教学的进度。所以老师就应该在分组之前对合学习的方法对大家进行传授。使大家能够明确分工合作以及个人在组内的角色。在分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指导,对胆怯的同学进行鼓励。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合作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合作的乐趣。

3.真正落实课外拓展研究活动

课外教学做为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应该得到老师更多的重视。在初期的组织过程当中,老师应该考虑到小学普遍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于小学教学的实践项目。并且尽量做到活动过程的可操作性。然后,在后期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对所有完成的项目不要轻易否定,在正反两方面充分的分析问题。对学生进行更多的鼓励和夸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对科学课的热情。通过以上具体的操作,使课外探究活动不再作为科学课教学的附属,使这个有益的教学过程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5,(11):177

[2]张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8):183-183

上一篇:万能实习报告3000字下一篇:在党的光辉照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