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材料

2024-06-14

内容材料(精选十篇)

内容材料 篇1

《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3,4]。该课程综合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多学科知识[5,6], 牵涉面广, 知识细节多, 如各剂型的一般质量要求, 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分析,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少[7]。学生难记忆, 学习兴趣不高, 加之课堂学习时间很有限, 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 借助目前学生普遍持有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设计制作该课程的微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强化课堂知识, 提升学习效果很有必要。

微学习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材料[2]。基于《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内容要求、考核要求等, 从以下七方面对《中药制剂分析》微学习材料内容进行筛选、制作。

1 研究教学大纲, 明确课程及各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

教学大纲对课程目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说明, 同时对各章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因此, 在制作微学习材料之前, 研究大纲内容尤为重要。微学习内容设置需与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道德和职业素质等要求相呼应。此外, 大纲对各章的学习内容有较详细的规定, 为使学生明确应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内容, 在微学习材料中, 可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条目状, 供学生参考。

2 研究教材, 梳理教学内容, 图表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微学习的内容通常是一个单一的主题, 如一个知识点, 简单明了。同时, 微学习的内容以模块形式设计, 各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 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1 教材总体结构、知识组成研究

我校《中药制剂分析》课程采用的是梁生旺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首先要充分地读懂读通教材[8], 全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 是中药制剂分析的总概, 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任务和特点, 药品标准的概念以及国家药品标准, 强调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程序;根据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一般程序, 分别讲解鉴别 (第二章) 、检查 (第三章、第六章) 和含量测定 (第四章) 三项质量标准中的内容, 主要介绍测定方法、原理和特点;第五章讲解对含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成分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第七章介绍以上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在体内的过程, 以上这些章节的学习为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第八章学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 第九章介绍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评价新方法。

为将本书全部内容及知识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拟采用框架图的形式, 反映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对《中药制剂分析》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将框图作为微学习材料的一项内容, 其他各项知识围绕这个大的知识框架进行展开。

2.2 章节结构、知识组成研究

以章节为模块, 根据学习进度安排, 将各知识点以树形图或框图的形式有机组合起来, 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如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检测项目非常多, 且细节繁琐, 学生不容易掌握, 可以设计框图反映该章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的关联。学生可将框图储存在手机上, 随时随地回忆课堂内容, 强化概念、原理, 使零散知识系统化, 学习思路变得更为清晰。

3 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的提点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 需要进行整理、设计, 用简洁的文字进行表述, 有些可以直接引用课本内容。

例1: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在建立分析方法或改变原分析方法, 或处方、工艺等变更时, 均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例2: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 (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

除文字外, 各章中重点、难点内容也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如古蔡氏法砷盐检查装置、结构、试剂试药。

4 精选案例展示, 配合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5,9]。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通过微学习材料, 将基本案例情况先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开展课外学习, 查找相关资料, 回到课堂后围绕案例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牛黄解毒片的鉴别, 先给出该制剂的处方、制法, 请学生思考各药味如何进行鉴别。课堂上, 针对给出过的资料, 邀请同学参加讨论, 围绕制剂处方组成、药味选择、鉴别方法选择、具体操作细节等问题展开讨论, 既节省课堂时间, 同时又让学生有所准备, 课堂讨论不至于出现冷场现象。该类案例可以选择某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或质量标准, 可以考虑选择有代表性的剂型, 如丸剂、颗粒剂、注射剂等。

5 知识考察

在微学习材料中设置一些思考题, 作为学生课后作业。该部分内容将在随后的课堂中进行提问、讨论或测试, 以配合学校的学习考核, 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自主学习能力, 也为教师提供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的依据。这些思考题多为综合型, 如:如何理解中药制剂分析的复杂性。回答这道题首先要对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有一定了解, 明白中药制剂的生产从原料药材开始, 原药材的品质会影响到制剂的质量, 而原药材的品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次, 制剂生产要用到辅料, 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制备。辅料和生产工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再次, 了解中药制剂的组方规律, 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多样而复杂, 成分之间相互影响;最后, 理解基础研究对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结合其他检测项目, 达到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目的。此外, 对各章节设置练习题, 以简答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 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操作点评

《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课实践性强, 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及质量监督等步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采用微格教学[10]。在学生进行实验时, 除及时对学生的操作错误进行指正外, 还可通过手机照相, 拍摄实验中典型的错误操作画面, 课后通过QQ发布, 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 并讨论正确操作方法。

7 课外知识拓展

密切关注相关专业网站上一些关于中药制剂的质量问题等, 引导学生关注药学问题, 了解药品质量现状。如网站上关于活取熊胆的争议, 引导学生了解熊胆的组成、质量控制问题, 讨论熊胆的替代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有毒胶囊问题, 使学生关注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铬含量严重超标的情况,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 提高职业素养。此外, 对教材中旧的、过时的内容及时更新, 及时补充现行版药典中增加的新技术、新方法[11], 并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 评价优缺点。

8 结语

《中药制剂分析》微学习内容可通过图片、文字、微视频等形式, 根据学习进度, 选择学生空闲时间发送到学生的QQ群或微信群中, 供学生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随时学习, 或事后调取进行学习, 简单方便。该微型学习材料经过应用和完善, 学生反映良好, 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中药制剂质量控制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1-20.

[2]吴金红, 周来.微学习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4 (18) :73-77.

[3]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

[4]梁生旺, 王淑美, 吴明侠.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的设定[J].药学教育, 2003, 19 (3) :27-28.

[5]夏苗芬, 程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8) :97-98.

[6]张明昶, 麻秀萍, 徐文芬.中药制剂分析案例教学的探索[J].药学教育, 2011, 27 (3) :42-45.

[7]邹海艳, 赵晖, 陈筱清.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2012:118-119.

[8]折改梅, 石任兵, 刘斌.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11) :2986-2987.

[9]王术玲, 曾元儿.对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 :9-10.

[10]谢景力.数学微格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8 (3) :82-84.

政审材料内容详细 篇2

二、个人简历:每段经历均应写明何年、何月至何年、何月在何地、何单位学习工作情况

三、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应写明姓名、称谓、工作单位、职业(职务)、政治情况等。结合函调政审材料填写,不能过于简略,如有重要问题,应当将问题的结论,对其影响程度等情况写清楚。一页写不下可另附页。

四、本人政治历史情况:其本人政治历史情况及其在反对“法轮功”斗争过程中的表现,不能过于简略,不能雷同。一页写不下可另附页。

五、培养、教育情况:写明申请入党年月、参加党校培训年月、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年月、列为发展对象年月,对其培养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和效果等。

材料内容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实际 篇3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透露,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

“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整体上都比较接地气,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有话可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贤明认为,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题贴近社会生活,提供的作文材料大多取材于社会热点事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中国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另一方面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学习,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等。比如,全国一卷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亲情”“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全国二卷的作文题,3个材料“笃学创新”“敬业爱岗”和“传播美丽”,正是当今社会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社会所传播的正能量;浙江卷作文题关注人文和个体,关注作文与做人、人品和文品,自然联系到当下的明星犯罪、反腐等;上海卷作文题,关注新时期个体精神的培育,个体和谐之于社会和谐的意义。

有人曾说过,“作文是阅读下的蛋”。2015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这种共性特征,其实也对学生平时的阅读面和视野是一次全方位“检阅”。

“对于考生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普遍对他们平时的阅读量和生活感悟、体验有较高的要求。”袁卫星分析认为,除了呈现学生“思想条理”的真实水平,高考作文亦能显现出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今年不少材料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有隐性要求。

当然,这里的阅读,除了读名著,读文章,还包括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以浙江卷为例,“文品和人品”的材料,表面上看,考生的选材范围有所收缩,但实际上,围绕着古今中外文人、艺人的作品、人品,考生可以有历史观感,也可以有现实观照,更可以有人生自觉。要真正写好这样的文章,既要有文学的阅读积淀,又要对社会有一定的阅读思考。

“这实际上要求考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袁卫星认为,今年不少省市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给了考生写出自己真正的生活、生活感悟和体验的空间。比如,全国二卷材料中关于“谁更具风采”的讨论,就能和考生的生活场景相互对接。因为学生的生活中,就有校园风采人物评选。

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是北京市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一大亮点。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命题专家透露,北京今年语文高考两道大作文题供学生二选一。两道作文题都尊重考生的生活现实。第一题引导考生学英雄、赞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每个作文题的命制都尽可能指向明确、简练、清晰,而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当然,并非所有的材料都符合学生实际。“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特定的生活场景和圈子,我们很多成人世界的生活与他们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或许并不太了解成人世界的许多东西。”康健教授认为,“不少省份的作文题更多体现的是成人思维、社会思维和城市化思维,比如开车接电话等,其实是城市热点话题,城市学生因为有生活体验,所以他们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对开车接听电话没太多认识的农村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目时,可能主要是凭个人想象去完成作文构思,而无法调动自己的生活认知。”

内容材料 篇4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努力把要学习的材料 (抽象的数学) 还原为学生可感、可察的教学直观或可参与的相宜的现实活动, 从而丰富数学经验, 实现自主建构。然而, 数学教学实践中, 一提起直观, 有的教师便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实物、图片, 美其名曰“运用直观教学”;一提起现实活动, 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自己的指令下动手摆弄, 谓之“操作活动”。我们以为, 那种不经精心选择和设计的, 仅呈现一下, 只是让学生被动感知的直观, 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直观, 有的甚至是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干扰。那些流于形式仅为活跃课堂的动手活动, 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形成规律, 在把要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原有经验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提供相宜的感性材料, 并引起学生积极的智力加工活动 (感性→表象→抽象) 的教学, 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直观心理意义。

如“分数乘法”的教学, 为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在对这一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比较的基础上, 把原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加工, 采用数形结合、新旧同化等方法, 让学生参与把“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还原为直观的经验, 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教学时, 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 让学生去理解算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能力。

证明材料内容格式 篇5

一、证明材料的一般格式和要求是:

1、标题。

一般把所要证明的主要内容作为标题。如“关于×xx贿情况的证明。”不要只写“证明材料”或“证明信”、“证明书”,因为这会给对方单位以后查找、使用这些材料带来不便。

2、抬头。

有些证明材料有明确的主送单位,就要在证明材料的开头顶格写明主送单位的全称;有些通用证明材料也可以不写主送单位。

3、正文。

这是证明材料的主体部分,应把需要证明的有关人员或事件的真实情况写清楚。如系调查证明材料,还可以提供有关调查线索。

4、署名。

证明材料写好后,要将提供证明材料的单位全称或个人姓名写在证明材料的右下方,并注明证明的日期。

二、写证明材料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写证明材料的人,应当以对党、对被证明人高度负责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徇私情而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证明,更不能作假证明。

2、证明材料的语言要十分明确、肯定,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不能用“大概”、“可能”、“据分析”之类的词语。

3、一切证明材料都应经本单位负责人审阅,并加盖公章。由个人出具的证明材料,本人要签名盖章(或留指印),单位要在证明材料上注明证明人的职务、政治情况等(一般不要加注“可靠”、“仅供参考”之类的断语)。

我单位××申请赴××国探亲(或定居、自费学习、公派……),现介绍到你处办理如下公证:

1.出生证明书:

××(性别)于×年×月×日在××柿×市(或县)出生,证明格式《证明材料格式》。××的生父是××,××生母是××。

2.未婚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北京市××区)至×年×月×日未曾登记结婚。

〔已经离境者〕××(性别,出生年月日,现琢×国××市)至×年×月×日在中国居住期间未曾登记结婚。

3.未受刑事制裁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琢×)在中国居住期间没有受过刑事制裁。〔已经离境者〕××(性别,出生年月日,现琢×国××市)至×年×月×日在中国居住期间没有受过刑事制裁。

4.国内亲属关系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的配偶是××(出生年月日),子(或女)是××(出生年月日),父亲是××(出生年月日),母亲是××(出生年月日),哥哥(或弟弟)是××(出生年月日),姐姐(或妹妹)是××(出生年月日)。

5.域外亲属关系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琢市×区)是居住在×国×市××(性别,出生年月日)的××(相互关系)。

6.经历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单位(应写明全称)任××(职称或职务),××年×月至×年×月在××单位任××(或从事何种工作)。

内容材料 篇6

摘要:为调动学生学习功能材料课程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功能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大四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综合功能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进行探索和优化,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有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4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Y201508)

能源、材料和信息是当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新产业进步的核心。《功能材料》课程中所介绍的功能材料是指具有光、电、磁、声、热、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各类材料,具体所涉及材料有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储氢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非晶合金、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器件材料、光学材料、功能陶瓷、纳米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等,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在现代化高新产业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国务院在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2]。十大重点领域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都与功能材料的研究、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

厦门理工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应金属材料工程在国家经济建设、厦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人才需求而開设的本科专业,以粉末冶金新材料、信息材料、光电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电子、化工、冶金、矿山、能源和国防等行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功能材料》是厦门理工学院金属材料类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方面进行思考和优化,探讨其课程改革。

1 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功能材料》课程所涉及内容较多,主要介绍各种功能材料的基本知识、概念、制备方法和其在相应领域的应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以材料的“应用-制备-结构-性能”为主线,首先简单介绍所讲述的功能材料的目前主要应用领域、科普性和综述性的内容,图文并茂,结合当代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内容,这些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自信心。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以金属材料学生前期学习的材料相关基础知识和现在学习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所学《材料科学基础》、《粉末冶金原理》、《材料现代测试研究方法》都与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研究和应用相关联,这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所学知识都是相通的。由于在材料的研究发展中,新的功能材料不断涌现,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顶级学术期刊中的涉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相关信息、知识引入教学内容中,把学术热点带到课堂中,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接触到材料相关前沿知识,又对于考研学生的继续深造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另外,最大化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举例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和感兴趣的东西,如超导技术如何在定向武器中应用,为什么形状记忆合金可以用作牙齿矫形丝、血栓过滤器等,磁性材料中的磁流体在宇航员头盔的密封机理,我们平时所用的电脑、照明和装饰所用灯、电视机、冰箱、手机、音响等如何应用到半导体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等。

2 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在介绍各类功能材料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时,播放适当的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另外将现代教学手法如PPT、Flash等引入课堂,把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以更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述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时,使用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即生动形象又深入浅出。另外,不能过多使用多媒体,过多使用幻灯片,教师会对PPT产生依赖,以至于照本宣科,若每张幻灯片停留时间过短,学生也来不及思考和笔记,学生很容易走神,这样,课堂效果反而不好。所以要合理分配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比例,提纲式板书和线索式板书并用,将功能材料性能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板书的形式讲授,使学生有时间思考和理解。在对于一些重要公式的讲解,采用板书进行推导,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另外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在台下听,互动交流比较少,这样老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功能材料》的课程特点在于各种功能材料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可将讨论式教学方式[3]引入课堂,通过小组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功能材料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了解目前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然后由一名同学为代表以PPT形式讲述,台下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各抒己见,从而集思广益,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

厦门理工学院材料学院正以满足材料类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材料工程师的产学研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向发展,课程安排方面逐渐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训练方面。许多课程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被忽视,期末考试仍然以卷面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大部分采用突击复习,背诵课本或笔记取得所谓的高分,忽视了学生平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功能材料》这门课程的考核中,如何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是优化考核方式的关键。考试的目的在于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在这门课程结束时学到了什么,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广泛,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应注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另外可引入半开卷考试的形式,将考试题目内容丰富化,灵活化,增加有关实践技能的总结、积累和阐述,学生如果单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完成答卷。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优化,可有效改善《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评价效果,多方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增强了教学的互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

[1]殷景华,王亚振,鞠刚.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务院. 中国制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内容材料 篇7

1.原有实验教学体系的滞后及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受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的影响, 我院材料类专业在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 总是把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把实验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不能形成较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原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实验项目严重依附理论教学课程。

表1显示了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部分主干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实验项目严重依附于理论课程, 而且从属性较强, 规模也不大, 有的课程实验项目在内容设置上有重复现象, 整个专业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与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衔接, 这种实验项目的设置不利于相近课程或专业知识交叉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1.2实验学时偏少, 内容陈旧, 方法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 我院材料类专业过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总是把实验学时限定在理论课时的一定百分比之内, 再加上实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导致实验学时严重偏少, 有些课程的实验学时只有4学时, 实验项目只有1~ 2个。从表1可看出 , 除了实验学时偏少外 , 还存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 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偏少的问题, 有些课程实验内容由于受实验条件、教材、师资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多年不变, 导致实验内容陈旧, 与生产实际、科研严重脱节, 不能及时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动向及成果。在实验教学方法上, 实验教师都是对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或示范, 而学生则是依葫芦画瓢地操作, 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陈旧呆板和实验教学方法的落后, 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

1.3实验教学条件体系存在不足。

实验教学条件体系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高水平工程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 缺少工程实际的历练。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只能适应一般性技能训练, 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足, 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的需求;三是校外实践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由于受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接收学生实习的热情下降, 未能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社会责任, 致使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难以保证, 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普遍较差, 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

2.构建新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2.1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学院以自身的定位、办学特色及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确立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 在材料类行业 (如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 结合材料类工程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以“重基础训练、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化综合素质”为理念, 建立“一主线、二保障、三模块、四层面”的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一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 “二保障”是软件保障体系 (管理体系和师资队伍) 和硬件保障体系 (实验设备和场所) ;“三模块”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模块;“四层面”指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层面的工程能力, 按“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综合应用—工程创新”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2.2实验课程体系。

在新构建的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 建立了以材料基础技能素质训练、材料工程测试技术和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素质训练、设计性专业综合实验三个实验教学模块, 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对应上述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及“专业综合实验”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每门课程课时分别为:前三门均为48学时, 后一门为4周;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对应三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设置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性能测试技术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及加 工技术实验”及“专业综合实验”4门独立实验课程, 这些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全部为学位课程, 分别在第5、6、7学期开出。这些实验课程不仅具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 而且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不仅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 打破传统的割裂式教育, 而且有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 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 进而推动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实验课程内容。

实验课程内容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工程素质、创新意识的内涵, 在构建新的实验课程内容时,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 将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出的教学实验 (并结合以前未开设实验的其他理论课程) 经过科学的归纳、分类、添加、删减、更新, 分别整合到相应实验课程中, 每门实验课程内容由不同的实验项目组成, 这些实验项目之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组合, 而是依据某一主线串联而成的有机整体, 并依照理论教学计划循序渐进, 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介绍如下: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是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化学”、“材料测试方法”、“工程力学”等课程群为依托, 以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 设置材料的晶体与显微结构分析、扩散与固相反应动力学、相平衡及相图、材料的烧结传质方式和机理、材料的物理特性等实验项目,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三者关系的感性认识, 掌握材料组织性能分析基本手段的操作技能。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以“材料工程基础”、“热工过程及设备”、“粉体工程及设备”等课程为依托, 以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两个测试技术为主线, 即:粉体工程测试技术和热工过程测试技术, 主要设置了粉体粒度与比表面积测试、粉体堆积和流动性测试、粉体力学特性测试、粉体粉磨功测试、粉体除尘系统测试、燃料性能测试、材料传热过程测试、工厂烟气成分测试、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平衡测试等实验项目,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粉体工程测试和热工过程测试这两个测试环节在硅酸盐产品 (如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 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进一步了解了在硅酸盐生产过程中原燃烧料品种及性能、加工机械、传热方式的选择等都会对产品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工程制备工艺技术”以“胶凝材料工艺学”、“玻璃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混凝土科学与工程”、“生态环境材料”等专业课程为依托, 以水泥、混凝土、玻璃及陶瓷等制备工艺参数及产品性能为主线, 设置了相应的实验项目, 如: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水泥标准稠度测定、水泥凝结时间及体积安定性测定、水泥胶砂强度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测定、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含量测定、水泥中混合材掺加量的测定、集料 (砂、石) 性能测定、混凝土坍落度测定、混凝土强度测定、混凝土耐久性能测定、混凝土外加剂减水率的测定、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品质指标测定、玻璃密度测定、玻璃应力测定、玻璃软化点测定、玻璃化学稳定性测定、陶土的可塑性测定、陶瓷白度 测定、陶瓷吸水率、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测定、陶瓷砖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等实验项目。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锻炼,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工艺参数和产品性能的了解, 巩固了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是一门具有设计性质、命题式综合实验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各项实践技能, 同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和技能的训练, 学生通过自主选题,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和工艺参数, 然后选择相应的实验仪器, 直至方案最终实施, 如:学生要完成“425硅酸盐水泥的制备”这一命题式的专业综合实验, 必须经过从原燃材料选择、原燃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水泥生料制备、熟料烧成、熟料性能测试、水泥制备、水泥性能测试七个实践环节的锻炼, 并且要了解水泥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 (如:三率值选取、熟料煅烧温度、冷却制度、熟料f-CaO含量、混合材掺量、产品细度等) 对水泥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影响, 并在水泥的制备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情况及时对这些参数进行选择、调整与控制, 而学生经过这七个实践环节的锻炼, 能进一步了解水泥的工厂工艺制备过程, 掌握并巩固“胶凝材料工艺学”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 弥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未能掌握的专业知识, 加深对材料成分与组织结构、制备与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三者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3.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效果

新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实验兴趣与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学生实验报告抄袭现象逐年减少, 彻底改变了以往全班实验报告1~2个版本的不良现象;四是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的热情明显高涨, 学生申报的校、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数年年增加, 现在学院每年获批的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达15项以上;五是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的热情高涨, 如: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 参与这些竞赛的学生人次数占全院学生人数的70%以上, 并在这些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优胜奖多项;六是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 现在材料类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位于全校第一, 占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 2012年金属082班单班考取率高达45.8%;七是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 全部为自主选题 , 题目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更能追踪生产、科研的最新成果及动向, 改变了以往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选题, 题目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 实验方法落后, 研究内容陈旧过时等现象;八是学生首次就业率近几年都稳定在95%以上, 特别是近几年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4.结语

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最终目的是验证与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内容的改革及实施涉及多方面因素, 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诸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和支持, 其中, 实验体制改革是关键,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 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是条件, 管理制度是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是动力。目前, 我院材料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内容虽然已进行了初步改革, 但还处在尝试阶段, 要想真正实现我院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和完善。

摘要: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盐城工学院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 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了改革, 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并对改革后的实验课程及内容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天模, 冯大碧, 郑忠.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7 (5) :169-171.

[2]杨通, 范新会, 王正晶.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10) :71-73.

[3]黄学辉, 周静, 徐庆,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21 (1) :114-115.

[4]杨明波, 杨惠, 唐丽文,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1) :8-10.

内容材料 篇8

关键词:整合,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2001年8月28日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在2005年1月1日再次印发了上述通知,都一再要求高校“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不难看出,教育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高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出了硬性要求[1]。为了顺应这种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实验教学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重要性

《机械工程材料》是金属材料成型系列课程和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专业基础技术课。这门课程基本概念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实验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环节[2]。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意识。

二、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以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实验教学中虽然能开出的实验项目较多,如:金相试样的制备;硬度测量;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与分析;钢的热处理组织观察;钢的热处理等多个实验,这些实验均以演示性、验证性的基础常规型实验开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基本没有。

常规型的实验教学流程图[3]如图1所示:

在实验中学生根据由教师准备好的、一应俱全的实验指导书,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学生可以不经过事先准备、不经过思考,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被动地重复实验步骤;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受实验设备台套数少的限制,部分学生是“看”实验、“抄”实验数据、“抄”实验报告。

常规性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独立思考少,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久而久之,抱着应付完成实验的态度,轻视实验教学。最终学生不能通过实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也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指导生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差。

三、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的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在开设之前,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基础实验技能;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验完成。根据《机械工程材料》课程阶段性理论教学的需要,把上述可以开出的实验进行整合。先巩固实施常规性实验,但尽量减少实验个数及其课时数。学生在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支撑下,完善并抓好综合性实验,最终开设设计性实验。

1.巩固常规性实验

在教学前期和中期,先后开出两个常规性的实验: (1) 金相试样的制备和硬度测量; (2)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与分析,在教师演示和指导下,学生分组或单独完成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金相试样制备的方法及其相应实验设备的操作使用;熟练操作布氏、洛氏硬度计及金相显微镜。通过实验数据要能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

在常规性实验中,强调每个同学亲自操作实验设备,获取真实的数据,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写出实验心得体会。

2.完善综合性实验

“钢的热处理”实验根据给出的不同材料(20钢、45钢、T10钢等),要求完成材料的正火、退火,整体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实验以材料热处理前后的硬度作为测量数据,还可以观察热处理后材料的金相组织的变化。该实验以前两个常规实验为基础,涉及本课程多个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按综合性实验开设有很多优点。以下为该实验的操作流程图(见图2)。

从在这个综合性实验操作流程图可以看出,教师只提出实验目的,提供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拟定详细实验步骤,制定实验所需的数据表格。如表1所示由学生拟定的该实验数据表格之一: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要考虑不同材料的热处理加热温度(同时考虑加热电阻炉的选用)、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的选用等等;要考虑用什么数据来反映热处理后材料性能的变化。如果用材料热处理前后的硬度值作为实验数据,比观察材料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简单方便的多但观察不到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实验结果需通过前两个常规实验:金相试样的制备和硬度测量、观察金相组织来获得。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学生要综合考虑实验目的、实验条件等等因素,才能等到最佳的实验方案[4]。

通过这个综合性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热处理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过去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查阅大量资料后,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做好充分准备后,按每人分工不同齐心协力共同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内容[5]。

经过近年来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断完善“钢的热处理”这个综合性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通过“制定方案—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并具有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积极开设设计性实验

由于近几年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机械工程材料》经整合后,按大纲要求实验课时只有6学时,所以设计性的实验只能针对少数感兴趣的同学在“热处理高级技工”考核中或毕业设计中开设。

我校工科学院定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在毕业之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技能考核。“热处理高级技工”考核针对材料类热处理专业的同学已成功开设了很多年。在考核中,由教师给定具体的机加工零件,给出具体的使用要求,如:粗机加工螺栓M10×20,材料:45钢, 要求热处理后性能等级达到8.8级,硬度达到45HRC, 不变形。学生必须根据最终使用要求自己决定热处理工艺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必须特别注意“淬火”的加热温度,冷却介质的选择,“回火”温度的选择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实验目的,其余从编制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设备,获取实验数据结果分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学生不但可以在学完本们课程后参加“热处理高级技工”考核,而且在毕业设计时,机械加工工艺方向的学生可以把机加工和热处理结合起来,由教师给定具体的生产零件及使用要求,由学生结合机电学院的机械加工设备和材建学院的热处理设备,制定出零件的工艺路线并把它“加工出来”。这个从“选材→机加工→热处理”的设计、生产过程应该是多个设计性的实验的综合。它涉及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装备》、《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等等多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来完成。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6]。

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由教师提出后需要学校的多方支持,才能优化组合实验室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切实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服务。

四、结束语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精神,在《机械工程材料》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在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下,巩固常规性实验、完善切实可行的综合性实验、努力开设更多的设计性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最终提高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蓉.农科类高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5

[2]王丽风.优化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

[3]吴明亮.材料力学实验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12

[4]徐善国, 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5]黄沃才.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3

内容材料 篇9

一、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中, 实验环节被视为理论传授的附属产物, 以教师演示、学生验证为主要运作模式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实验无法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目标。倘若依旧沿用此种形式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更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潜能的激发造成遏制。换言之, 对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从普遍性维度看, 当前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在目前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中, 实验环节的课程内容集中于基础力学实验, 学生虽然拥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但却并未被给予动脑筋的探究空间。学生按照教师所讲的步骤机械式地完成力学性质实验操作, 无法深刻理解力学性质实验的精髓内涵。与此同时, 学生基于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工程技术能力与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升, 学生由于个性化特点所可能萌发的创新火花也无滋生空间。可以说, 若干年无大变化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顺序与内容削弱了这一专业学科的操作魅力。

从教材时代性维度看, 当前普遍使用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材仍旧是初期的教材, 其未能将近年来随现代化社会发展而发生的相关新颖知识予以添加、增补。教材内容的落后性与教学方式的传统化的双重负面效应, 不利于学生对此学科学习热情的提高与培养。换言之,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材内容在体系架构、内容前后顺序等方面的调整与优化, 对于教学质量的改善有深刻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现状问题集中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落后性、教学依据与课程教材内容的陈旧性两方面。在对此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 这两方面内容需要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二、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发展建议

(一)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将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要求正确划分。

以教材内容为标准将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划分为基础理论教学、相关学科专题教学与实验技能训练教学三个主要模块。教师可选用目标教学法, 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内容进行重制与组合, 在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特点及学生知识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设计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环节与课程模块。

(二) 改变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考试测验观念。

虽然课改后学科教师对于考试内容的创新做出了探索与尝试, 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影响, 现代教育理念在考试环节的渗透与表现力度仍需加强。传统教育模式环境中的材料力学性能考试内容设计中, 普遍着眼于知识答题能力的测试, 而忽视了学生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的测试。为迎合新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实践能力训练要求,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考试需要教师由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转为重视创新思维培养, 在教师的引导、带动下, 要求学生的学习思想从应试转为研究。换言之, 新形势下的课程考试设计需要将眼光从考试成绩上转移至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整体测评。改革后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考试过程可以帮助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潜能激发。

(三) 注重课程中的专题训练与考核, 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综合能力, 可以采取开放考试形式, 检验学生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的运用能力。

不难看出, 考试环节的改革与实践可以作为材料力学性能课程革新的重点环节, 以此来敦促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阶段的自主探究、自主提问、自主解题。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专题训练与考核过程, 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经过个人归纳与总结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形式予以提交。这一流程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的语言运用能力、资料搜集能力、知识点归纳能力等。

(四)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需要相关教师依据课程重难点铺设层次化问题, 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最终得出结论。

过去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讲解中, 教师对知识点的阐述十分详细, 学生的思考过程相对浅显, 无法切实落实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知识无法通过“消化-吸收”的正常顺序予以完成, 而跳过“消化”环节被动“吸收”, 效果并不理想。为改革课程教学手段、更新课程教学理念, 相关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时, 需要对给出的内容进行划分与设计, 不应将内容完全提供给学生, 需要点到为止, 恰当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得出结果。教师则需要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扮演指导者角色, 观察学生的反应与表现, 对偏离程度较大的学生观点予以恰当纠正, 并对班级学生的多样性解题结果进行整合, 作为后续讲解的理论基础。

结语

除本文所阐述建议外, 在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改革与实践中, 相关教师可以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辅助设备灵活运用等方面进行尝试, 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及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对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以迎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诉求与学习习惯。总之, 新形势下的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较难通过传统手段达成新的教学目标, 相关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基础上, 对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提升新形势下学生专业技能有重要意义。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动手操作教学具有演示性强、学生自主发挥机会少等特点, 为探究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明确其实践原则, 本文以现状问题分析为基础, 结合实际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材料力学性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白允强, 王章忠, 周衡志.应用型本科“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3) .

内容材料 篇10

1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材的内容大多知识体系都比较成熟、系统和严谨[4]。但是教材的内容更新缓慢,很难跟上国际科研动态,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很很容易跟不上社会高科技的发展,致使在学生中出现 “考完忘完”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一些学科的交叉领域往往能檫出新的火花,而“复合”的灵魂就是可设计性,根据最终产品的性能需求,有目的的去选择原料进行设计。因此对 《复合材料及制备》专业选修课来说,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授课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复合材料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并且注意多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生活新鲜事情的同时,学到有用的理论知识。例如,向同学们介绍陶瓷基复合材料时,可以讲述大家在切菜时用的陶瓷刀,其实就是Al2O3晶须增强Zr O2陶瓷,并列出陶瓷刀外观和内部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大学教师在教学同时,往往还承担一些科研项目,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科研课题向学生们介绍自己的一些科研方法、实验技巧等。例如工人师傅们在浇筑混凝土地基、路面、水下桥墩时,由于混凝土所处环境不同,致使混凝土的水化、硬化发生变化,如果在混凝土中加入不同添加剂,就可以使混凝土适应在上述环境中的应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学生在路边看到马路或大桥时,还能想到水泥水化、硬化成桥梁的情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使学生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

2 教学方式的创新

2. 1 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尤其对于个性十足的 “90 后”,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围绕怎样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行。在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际,可采用下面三种方式。

( 1) 教师启发式。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进行 《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教学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讲授复合材料时,多采用设问的方法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 2) 教师学生互动式。教师学生互动式是指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通常可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的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避免一堂课下来,教师当主角从头唱到尾,学生在下面各自为战。或者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留一些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上针对复合材料中的某个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 3) 学生参与式。学生参与式是指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改变传统的观念中学生只能处于 “学”的地位的常规情况。例如可以开展竞赛式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 《复合材料及制备》的兴趣。或者可以布置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的部分内容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做PPT,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讲解,每组10 min。通过查资料、备课件、上台讲解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2 教学方法创新

金属基、陶瓷基、水泥基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组成、制备、性能及其应用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呆板、无趣,学生看不到实物,因而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容易产生理论和实际的相互脱节,进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板书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内容丰富,可以使学生对于实物的图片产生视觉冲击,加深记忆等优点。多媒体课件逐页翻过,留给学生记忆和思考的时间较短,因此应该在黑板上写出章节主要内容的主线,并在公式推导、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要多留时间进行讲解和分析,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综合发挥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的优点。

3 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成绩评定是检查学生综合学习情况的手段,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5]。( 1) 考试形式的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但往往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出现考完忘完的现象。开卷考试则更符合 “90 后”学生彰显个性的心理愿望,因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数据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对考试内容的改革。试题充分结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际,减少过去对概念、公式的考核,转变为重点对学生理解、应用复合材料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对考试计分模式改革。学生的末考成绩除了开卷考试成绩外,还加入了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对于企业中特定实际问题所作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复合材料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对引导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方法的改革不仅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能避免投机取巧,弱化考前临时突击的复习效果,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因而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4 结语

复合材料及制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无机、有机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面宽,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复合材料课程的知识点难度比较大。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我校的 《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的教学较好的满足了本科的教学要求,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特点,结合本科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改革,我校的复合材料及制备课程的教学较好的满足了本科的教学要求,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下一篇:新时代师德建设